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醫臨床基礎范文

    中醫臨床基礎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醫臨床基礎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醫臨床基礎

    第1篇:中醫臨床基礎范文

    “證”是機體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反應狀態。中醫病證結合動物模型已被視為實現中醫藥規范化,客觀化乃至科學化的重要環節。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劉建勛研究員首先提出了病證結合動物模型擬臨床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其研究團隊以冠心病作為切入點,采用多因素、多靶點的方法干預模型動物的生理過程,建立了冠心病痰瘀互結證小型豬模型,利用模型動物的特點和優勢,深入分析疾病證候的現代機制和生物學特征,進行治療相關病證中藥新藥的研究與評價。相關研究成果在本刊連續5期相繼發表系列研究論文,得到了廣泛的反響。以下是中醫藥學不同研究領域的著名專家分別表述個人觀點:

    王慶國(教育部“證候與方劑基礎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市“證候與方劑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中醫藥大學原副校長,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副會長):中醫疾病病機演化規律是一個動態的、復雜的過程,它隨著外界環境的不同而發生變化。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對傳統中醫病機的認識逐漸向微觀化方向發展;同時對病機的病理生理機制研究在微觀上、深層次上認識機體生物活動特點,更加準確的揭示病機演化的本質,促進達到宏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的統一。在《中國中藥雜志》2013年第38卷23期發表的“小型豬痰瘀互結證冠心病“痰、毒、瘀”病機演變規律的實驗研究”一文中,作者首先采用模擬臨床冠心病危險因素的方法,將高脂飲食與冠狀動脈血管內皮損傷二者有機的結合建立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冠心病模型,并進行病機規律的分析以指導臨床診療。通過對血脂代謝、炎癥反應、血液功能動態變化的分析提示,單純的痰證、瘀證或毒證都不足概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病機的發展規律。可以認為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的病機發展規律在于“由痰致毒、致瘀,痰毒瘀三者互結,損傷心脈,氣血運行不暢,發為心痛”。擴展了中醫胸痹的病機認識。此研究采用現代醫學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從微觀角度分析冠心病病理機制,并結合對中醫傳統致病因素的認識,提出了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痰-毒-瘀”的病機演變規律,其思路和方法都值得借鑒。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所研究的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病理生理及客觀檢查指標的變化應與臨床相關病證密切相關,否則對病機的微觀分析將毫無意義和價值。

    史大卓(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轉化或轉換醫學(translationalmedicine)是近年來國際醫學健康領域出現的一個新的學科,即從實驗室到病床(benchtobedside),再從病床到實驗室(bedsidetobench),實現“基礎-臨床”循環往復的研究模式,簡稱為“B-to-B”。B-to-B模式不僅應用于疾病的診斷與機制研究中,同樣也運用于新藥研發過程。在轉化醫學過程中要求基礎實驗動物模型是有多個方面與臨床相關疾病相似的病理改變,相似度越高則由實驗室轉化臨床的效率就越高。因此,對實驗動物模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國中藥雜志》2014年第39卷第3,4期發表的“痰瘀同治方對痰瘀互結證冠心病小型豬心功能的改善作用”,“痰瘀同治方對痰瘀互結證冠心病小型豬心肌組織的保護作用”2篇論文,實驗不僅采用臨床冠心病危險因素的方法作為致病因素,并且在模型評價過程中以臨床冠心病診斷的方法為中心,通過心肌酶譜、心臟超聲、無創血流動力學分析觀察實驗動物冠心病心臟結構和功能的改變。這不僅為冠心病的臨床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實驗載體,同時也使中藥新藥臨床前評價的數據和結論更有臨床參考價值,縮小實驗研究向臨床轉化的距離。因此模擬臨床的動物實驗研究,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研究方向,特別是在中醫藥領域。此研究所建立的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冠心病模型也值得推廣和廣泛應用。

    呂愛平(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講座教授):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體現了中醫學對疾病診斷和處理的特點。隨著現代醫學科學的發展和中醫臨床實踐的深入,如何將疾病證候的變化特征以更客觀的現代醫學實驗室指標來闡述,還需要大量細致的工作。但是在基礎實驗研究中,通過建立與臨床相關疾病證候相似的動物模型,并以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為研究對象,分析證候發展過程中客觀實驗室指標的改變將有助于證候本質的認識,辨證與辨病結合,宏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的結合;同時也進一步提高基于證候分類的疾病治療療效。在《中國中藥雜志》2013年第38卷24期發表的“痰瘀同治方對冠心病痰瘀互結證小型豬模型中醫證候評分的影響”一文中,實驗的設計和思路比較新穎、獨特,實驗采用模型臨床四診辨證的方法并結合現代醫學對中醫致病因素的認識,從體重指數、脂質代謝、血液流變學,心功能和心電圖改變等對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進行證候評價,并建立證候診斷標準,基本符合中醫痰瘀互結證的特點。因此以臨床病證特點為參照,根據實驗動物病理、生理情況,將臨床病證的表現通過適當的轉變以應用于動物模型中進行評價,將有助于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發展。因此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模型的建立促進此方面的研究,而該模型的建立和發展同時也進一步促進疾病過程中證候變化本質的研究。

    孫曉波(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常務副所長、研究員):中藥復方臨床前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將來的臨床研究提供重要的參考。而病證結合進行中藥臨床前有效性評價的方式收到了越來越多的接納。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建立要求具備現代醫學病理學模型和中醫證侯學模型兩方面的特點。但是由于中醫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目前存在的諸多不足導致中藥復方臨床前評價多采用西醫疾病,或者單純中醫證侯的模式進行。在《中國中藥雜志》2014年第39卷2期發表的“痰瘀同治方對小型豬痰瘀互結證冠心病血液流變性及血脂的改善作用”和“痰瘀同治方對小型豬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炎癥反應的影響”2篇論著中,則克服了以上中醫模型不足和缺陷,值得推薦。通過高脂飼料喂養和冠狀動脈血管內壁球囊損傷雙因素的刺激方法,建立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模型,用于中藥新藥的臨床前評價。在評價方法中,一方面圍繞與中醫證候相關的因素如血脂代謝的異常、血液流變學的異常等進行評價。另一方面以冠心病病理過程為中心,評價中藥復方干預對心肌缺血過程的影響。通過以上兩部分的密切結合,可以全面的分析中藥復方的作用特點。同時也與當前中醫臨床辨證與辨病結合的發展一致,更加密切聯系臨床。不失為一項高起點、高標準的中藥復方臨床前評價研究工作。本文來自《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第2篇:中醫臨床基礎范文

    關鍵詞:糖尿病足;中醫治療;中醫綜合治療

    糖尿病并發癥嚴重威脅著患者的健康,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我國糖尿病患者已達1億,占世界第一位,其中糖尿病足發病率占6%~20%,占外傷下肢截肢的40%~60%[1]。本次研究中,兩組患者均應用中醫方法治療,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其中觀察組應用中醫綜合治療方法效果更為理想,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70例糖尿病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法,將70例患者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5例。對照組男21例,女14例;年齡40~85歲,平均年齡(62.2±7.8)歲;病程0.3~20年,平均病程(5.2±2.1)年;糖尿病足受損原因分類,2例燙傷,2例胼胝,1例嵌甲,2例割傷,20例摩擦,8例其他;根據糖尿病足潰瘍分級,15例Ⅱ級,12例Ⅲ級,8例Ⅳ級;觀察組男22例,女13例;年齡40~85歲,平均年齡(61.5±8.2)歲;病程0.3~20年,平均病程(5.5±2.0)年;糖尿病足受損原因分類,3例燙傷,2例胼胝,2例嵌甲,3例割傷,19例摩擦,8例其他;根據糖尿病足潰瘍分級,16例Ⅱ級,11例Ⅲ級,8例Ⅳ級;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應用中醫辨證治療方法,根據糖尿病患者證候制定治療方案,①陰陽兩虛證患者臨床會表現出尿量多、尿頻、面色黑青、脈細弱而舌淡苔薄,可以取黃芪、熟地、山藥、山茱萸、茯苓各20 g,澤瀉、枸杞子、知母各12 g,肉桂15g,甘草10 g以水煎服,服用1劑/d;②脾腎陰虛證患者臨床表現出視力模糊、尿量多、尿頻及頭暈頭重、脈弦細等癥狀,可以取石斛、虎杖、平地木、澤瀉、小薊、麥冬、山藥、熟地各20 g,黨參、苦參各12 g,蒼術、川連各10 g,仙靈脾、杏仁各16 g以水煎服,服用1劑/d;③肝氣郁結證患者臨床表現出口渴多飲、食量大、便秘、舌唇紅脈滑等癥狀,可以取五味子、柴胡、黃芪、麥冬各15 g,黃柏、半枝蓮、黃連、生地各20 g,炙甘草10 g,丹參12 g以水煎服,服用1劑/d;④氣陰兩虛證患者臨床表現出乏力、汗多、口渴、多尿、脈細弱且舌紅癥狀,可以取郁金、大黃、黃芪、當歸各15 g,白芍、生地、土茯苓、丹參各20 g,葛根10 g,杜仲5 g以水煎服,服用1劑/d;以上患者中藥組方以水煎服后均分成早晚兩次服用,以1個月作為1個療程。同時,對照組與觀察組均給予控制血糖、抗感染等常規治療方法。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增加中醫外治治療方案,觀察組對糖尿病病足患者應用中醫辨證治療同時,配合中藥熏洗、中藥溻漬、中藥外敷及針灸療法等中醫外治治療:①中藥熏洗。把藥物煎成湯劑,以溫熱藥湯對患處進地熏蒸和淋洗。經藥力、熱力共同作用下,由皮膚黏膜吸收藥物起到通經絡、調氣血的作用,可以有效預防與治療糖尿病足。②中藥溻漬。以濕敷、淋洗及浸泡等方式處理足潰瘍面,起到治療的效果。中藥溻漬法對四肢遠端患處療效較好,可以起到疏導腠理和通理血脈的效果。③中藥外敷。把新鮮中草藥切碎或搗爛后,敷于患足或穴位上,可以起到通絡絡,祛腐生肌、止痛解毒的效果,外敷藥物也可以選擇丹、膏、丸等劑型,能有效治療糖尿病足潰瘍創面,而且抑菌效果理想,能縮短潰瘍面愈合時間,不良反應少。④針灸治療。取患者陽陵泉、足三里及三陰交、豐隆等穴位,可以利于糖尿病足潰瘍面的愈合,縮短創面愈合時間。

    1.3療效評價標準 根據相關標準把本次療效分為治愈、顯效、有效、無效。治療總有效=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2]。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以卡方檢驗計數資料,以(x±s)表示計量資料,以P

    2結果

    觀察組治愈24例占68.57%,顯效7例占20%,有效4例占11.43%,無效0例占0%,總有效率100%;對照組治愈18例占51.43%,顯效5例占14.29%,有效6例占17.14%,無效6例占17.14%,治療總有效率82.86%,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糖尿病多發45歲以上中老年人群,男性多于女性,近年來,糖尿病患者發病呈年輕化發展。糖尿病分為1型糖尿病與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等,其中2型糖尿病在糖尿病總數中占到95%,臨床主要治方法是藥物治療[3]。本次研究中,所選70例研究對象均符合《糖尿病國際指南》相關標準確診為糖尿病,有肢體缺血、肢體麻木和疼痛等癥狀,有間歇性跛行且患肢足背動脈搏動減弱,出現足部潰瘍或壞疽。入選研究對象年齡在40~85歲,糖尿病足潰瘍為Ⅱ~Ⅳ級。排除了合并肝腎、內分泌系統等原發性疾病的患者,妊娠哺乳期婦女及精神疾病患者[4]。

    糖尿病足始于消渴,因患者體質虛弱,陰陽失調導致血行失常,瘀阻于下肢脈道發生閉塞,導致筋骨皮肉失榮養,生腐膿引起感染,形成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治療內治同時還要配合外部足部治療,通過綜合治療方案的應用,才能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可見,中醫外治法也是中醫治療的重要手段,具有無創、療效好等優勢可以廣泛應用于臨床。其中糖尿病足潰瘍在維持患者病情穩定時,配合中醫外治法,可以通過中藥熏洗、中藥溻漬及中藥外敷、針灸治療等方法,起到抗菌、祛腐生肌、控制創面感染、促進潰瘍面愈合等作用,還能有效疏通患者經絡氣血,起到調理陰陽,促進潰瘍創面愈合的效果[5]。

    總之,糖尿病足患者應用中醫綜合治療方法療效理想,可以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并發癥,而且患者耐受性較好,易于為患者接受,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符關浩,黎傳寶.中醫內治聯合外治法治療糖尿病足的臨床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4,6(19):99-100.

    [2]黃平,朱莎,譚永法.荊芥連翹湯足浴治療糖尿病足的療效觀察[J].現代臨床護理,2011,10(3):37-38.

    [3]路春燕.中醫外治法治療153例糖尿病足臨床療效觀察[J].亞太傳統醫藥,2014,10(2):84-85.

    第3篇:中醫臨床基礎范文

    [中圖分類號] R57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0)-9-049-01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臨床內科常見的急癥之一,以嘔血和黑便為主要臨床表現,其中以胃十二指腸潰瘍、急性出血性糜爛性胃炎、肝硬化食道及(或)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慢性胃炎、胃癌等疾病引起者為常見,從中醫方面講,嘔血與黑便兩者均屬血證范疇,血由胃系而來,經嘔吐而出,血色紅或紫暗,常挾有食物殘渣,稱為嘔血,其血來自胃系,從排出體外,大便色黑如柏油稱為黑便。自2000年8月以來,我科用自制止血散配合西藥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取得了較好療效,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的嘔血、便血的診斷標準。

    1.2 一般資料62例患者均為2000年8月至2007年6月的住院患者,其中男性46例,女性16例,年齡32-76歲,平均年齡52歲,其中胃十二白指腸潰瘍32例,糜爛性出血性胃炎12例,肝硬化并發食管胃底靜肪曲張破裂12例,胃癌6例,臨床上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1例,病性輕度18例,中度9例,重度4例,對照組31例,病性輕度19例,中度9例,重度3例,兩組性別、年齡、疾病程度等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現代醫學的一般治療方法,用立止血針、奧美拉唑針、垂體后葉素針、西米替丁針等其它對癥治療、營養支持治療,必要時輸血等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加服自制止血散口服,自制止血散組成(大黃、三七、白芨),按1:1:3的量研成細末,每次3克,每日3次,涼開水沖服。

    1.4 療效標準參照涂晉文《中醫急癥學》1995年12月,附療效評定標準。

    (1)臨床治愈:1周內吐血或黑便停止,大便潛血陰性,出血伴隨癥狀有所改善。

    (2)顯效:1周內嘔血或黑便停止,大便轉黃,大便潛血呈陽性,出血伴隨癥狀有所改善。

    (3)有效:1周內出血減少,大便轉黃,大便潛血由強陽性轉為陽性,出血伴隨癥狀略有改善。

    (4)無效:經治1周,出血不止,大便潛血試驗無改變,重度出血,經治24小時無好轉,出血伴隨癥狀無改善。

    (5)加重:經治1周,出自有增無減,出血伴隨癥狀加重,或出現厥脫證。

    2治療結果

    治療組:臨床治愈16例,顯效8例,有效5例,無效1例,加重1例,已有效率93.6%。

    對照組:臨床治愈11例,顯效7例,有效5例,無效5例,加重3例,已有效率74.2%。

    經統計學處理兩組有效率有顯著差異(P

    3討論

    上消化道出血系臨床急病、重病,屬中醫“血證”范疇。中醫認為,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多為胃熱雍盛,肝火犯胃等熱傷血絡,血溢脈外,治療上清熱涼血,活血止血,清代唐容川在《血證論》中認為吐血之冶療,惟以止血為第一要素,血止之后,其離經而未吐出者,是為瘀血,既與好血不相合,反與好血不相能……必亟為消除,以免后來結患,故以消瘀為第二治法。……唐氏指出治療的精髓關鍵于早期的止血,如果出血止不了,那么久之則血隨氣脫,而致性命垂危,故筆者在臨床診治中,中西醫結合,在現代醫學治療的基礎上配合中藥止血散以“止血”,確能提高臨床療效,大黃有瀉火涼血,活血祛瘀之功效,白芨有收斂止血之功效,三七有止血、化瘀之功效,諸藥合用,共湊清熱止血,止血而不留瘀之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大黃能縮短凝血時間,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強血管收縮等多方面的止血作用。三七含止血活性成份,能縮短凝血時間,白芨能縮短凝血時間及抑制纖溶,具有良好的局部止血作用,綜上所述,臨床上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上消化道出血能明顯指高臨床療效,價格低廉,尤適宜在基層醫院推廣應用。

    第4篇:中醫臨床基礎范文

    教學內容的設計①夯實中醫基礎,設立學習先行組織者。學生的學習進步,肯定不能腦袋一片空白,基礎知識不扎實對新知識的影響是巨大的。所學的中醫基礎知識要及時回顧。②典型案例分析,學習問題背后的科學。學習基礎知識,容易讓學生產生迷茫感,感覺所學和具體疾病相互脫節,根本不能緊密結合。那么選擇一個合適的案例就顯得尤為重要,案例的選擇要遵循教學設計原則,要能夠反映疾病的主要特點。③歸納知識框架,促進知識遷移。

    牢記了基礎知識,分析了典型案例,就要在學習過程中總結出相關規律,歸納出某個疾病的發生發展、病機和治療原則等有關知識。在總結歸納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系統化記憶相關疾病知識,還能夠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興趣。

    教學方法的設計

    劃分教學小組教學小組是教學方案實施的基礎,為了保證小組整體的學習效果,小組成員的分配也要實現優勢互補,使得學生的優勢得到最大發揮。教師要學會轉變自身角色,要從自身為“中心”轉變為學生為中心,老師主要負責小組內的學習和相互協作,保證案例完成的有效性。

    學習步驟的實施首先,教師要首先指導學生對當次課程相關基礎知識進行回顧復習,講解疾病的發展史和容易混淆的其他疾病。然后教學小組組長要能夠帶領小組內成員進行分析討論,發現隱含在學習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

    學生要能夠帶著問題去學習,每個小組都要對問題進行總結。這些具體問題在學習過程中都是可以解決的,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逐步引導,提出最適合的解決方案。最后,老師要能夠對學生的問題和相關總結進行點評,新的教學方法要有一個適應過程,老師在這一方面要特別注意,逐步引導很重要,主要能夠讓學生聯系相關知識和學科,實現所學知識的系統化和規模化。

    第5篇:中醫臨床基礎范文

    關鍵詞:臨床技能中心;教學平臺建設;臨床診斷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21-0116-02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們對于醫療服務的要求不斷提高。這就要求在現今診斷學教學中,醫學生不但應該掌握扎實的課本知識,還要盡快熟練地掌握臨床技能,并擁有一定的醫患溝通能力[1]。現今,九零后醫學生已經開始大量進入臨床見習及實習階段,他們比以往的醫學生思想更自由、思維更活躍、接受能力更強,以往的課堂講授、互相練習、床邊示教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同時,患者的自我保護意識在不斷增強,使得見習階段可利用的教學資源短缺的情況日漸突出[2]。因此,在診斷學教學改革的方法中,探討如何以臨床技能中心為教學實踐平臺,加強對醫學生的臨床技能培訓與臨床思維培養,成為目前的一個重點。我校近四年在此方面進行了一些改革和實踐,獲得了教師和學生的好評,并據此成功申報了校級及省級精品課程。以下就具體改革方案作一闡述。

    一、完善臨床技能中心的設施建設和教學管理

    目前診斷學教學上突出的問題,就是日益增長的醫學生與日益緊缺的見習資源之間的矛盾。之前擴招的五年制醫學生,以及近些年增加的留學生、八年制醫學生、重新開始招生的兒科班學生等也加入見軍。同時,在見習過程中,患者由于各方面因素的考慮,特別是發現見習學生比較多的情況下,往往會拒絕配合查體;而患者一些隱秘部位的體檢、診斷性穿刺術及危重病人的搶救方法等也確實不適合在真實的醫療環境中實施。因此,建立并完善一個高度擬真的臨床技能培訓中心是解決以上矛盾的必然客觀要求。

    為解決以上問題,我校的臨床技能中心不斷完善臨床技能中心的硬件設施建設。技能中心包括四個樓層,占地約3000m2,擁有階梯教室、小教室、手術室、消毒室、視聽室、模擬人室、更衣室等多種功能的教室,并配備了總監控室,可以隨時觀察教學效果并實現雙向通話。技能中心還配備了各型模擬人,用于臨床教學中的心肺聽診、呼吸機設置、心肺復蘇、全身護理、分娩教學以及診斷穿刺術等培訓。同時,技能中心還配備了大量電腦終端以進行心電圖、模擬考試、多站式考試等培訓。在技能中心管理方面,對于五年制及七年制學生采用每組6-8名學生配備4名教師進行小組帶教的教學方式,帶教課一般在課堂教學之后2-3天開展,給學生提供了在實踐操作中復習理論知識的機會。技能中心對于八年制的學生則采用更加突出技能訓練的管理方式,即上課時由一名主講教師配備兩位助教同時授課,一邊講課一邊帶教,減少了以往帶教老師重復講解的時間,帶教老師也可以更好地掌握主講老師講授的課程深淺程度,更有針對性地實施技能培訓。

    在診斷教研工作人員的努力下,技能中心還在我校網站上開通了預約課外練習功能,供醫學生夜間來技能中心練習;同時安排主治醫師或講師級別的老師輪流在相應夜晚時段坐班指導。由于平時白天學生上各種理論課的時間安排得較多,每個同學在技能中心練習時間相對較短,這種夜間指導的安排獲得了廣大醫學生的一致好評,每晚20名學生的預約名額很快就被學生預定完。

    二、不斷強化以臨床技能訓練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以臨床技能訓練為中心的教學,必須突出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因此,在開設以更多臨床模擬設備為基礎的教學中,必須將教學重心轉移到技能訓練上來,才能真正實現集講授、示教、操作練習、考核等多功能為一體的醫學技能培訓,以實現學生準確而熟練地掌握臨床技能、提高應急處理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的教學目標[3]。

    我校技能中心在重新編寫了教學大綱和實習指導的基礎上,通過增加見習課時的方式,切實將教學重心轉移到技能訓練上來。新版的大綱和實習指導最大的特點就是強調技能培訓和考試,減少了講授部分,鼓勵學生自學部分課本內容,相應增加了見習課時和小組討論。在教學大綱中的每一個部分均注明此知識點是一般了解還是重點掌握,并自編了各系統實習指導,便于學生自習、預習。在教學要求中,大綱強調教師必須較以往更加注重實踐教學,并適當調整理論課與見習課的比例,由此,講課與見習比例達到1:1.5。在以小組為形式的見習課中,教師和學生比例在1:6左右。同時,本教研室實施脫產帶教制,以減少帶教醫生由于繁重的日常醫療工作對教學形成的干擾,并在開學前開展帶教老師的集中培訓和考核,做到老師先過關再帶教。為提高教師和學生對于技能訓練的重視、提高技能培訓效果,教研室還在排課時同步安排課堂教學與見習。這種平行排課的方式,一方面基本杜絕了以往見習早于大課、導致學生毫無準備地來見習的弊端,另一方面也使帶教老師得以在練習前不用先花時間講一遍大課,最終增加了見習的時間,改善了技能培訓的針對性和效果。

    三、采取多種教學方法,不斷進行教學創新和改革

    在技能中心的建設過程中,不僅應該擁有設備先進、環境逼真的教學硬件設施,更應該不斷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加強師資隊伍能力和素質的提高。在教學中,我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開展密切結合臨床實踐的PBL/CBL教學。這種教學方式以活生生的病例來激發大家練習臨床技能和思維方法的積極性,通過小組討論以鞏固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在小組討論中,教師的示范、提問和總結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并在強調臨床知識和臨床技能的同時,注重了對學生個性的培訓。目前的教學中已經有循環、呼吸、消化系統等多個PBL/CBL教學范本,擴大教學適用范圍,以減少對學生“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而注重對學生思維的培養、技術的傳授[4]。

    2.引入標準化病人(SP)輔助教學。隨著患者的自我保護意識越來越強,醫學生越來越難以在患者身上進行體格檢查練習。教研室為此引入標準化病人(SP)輔助教學,增加學生練習機會[5]。目前SP病人的數量較為充足,已經有十余名專職和半專職的標準化病人,并能夠在學生的技能訓練的問診、查體等各項操作中扮演消化、呼吸、循環、以及外科急腹癥等多種類型疾病。同時,由于SP病人畢竟與真實患者存在差異,教研室還保留了床邊教學課時,以實際的病例促進學生技能訓練的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在實際操作中,教研室還通過設計問卷,對學生進行調查和反饋,針對學生認為SP病人還存在一些比如存在誘導、不夠逼真等缺點,在教學中將這些問題進一步改善。

    3.利用網絡和電腦系統,充實教學內容。教研室著重建立完善了診斷學網站資源,通過提供教學視頻、圖片等方法,方便學生隨上課隨復習;同時還與兄弟院校加強網絡交流,互通有無。在實驗診斷學方面,使用數碼顯微互動教學系統及檢驗信息系統(LIS),輔助實驗診斷學的教學;增加實驗結果規范化、實驗室LIS系統、質控等方面的內容,使未來的臨床醫生對實驗室的數據來源及可靠性有所認識。在網站建設中,教研室增加了實驗原理的介紹,做到使學生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為使學生掌握較前沿的醫學技術,教研室在網頁中還增加了新技術、新方法的介紹;反之,對于書上記載的一些相對落后的、臨床已經不用的方法則簡略帶過。同時,教研室還積極申請實時影像系統,與醫院LIS系統相聯接,將檢驗科的每一個項目的完成過程、每一份鏡下圖片、每一份報告即時連線都動態展現,這種展示的過程既生動形象,又客觀準確,使學生能在網站中對真實的檢驗圖片和報告有更多接觸和了解。

    四、從考核層面引導師生重視臨床技能訓練

    在日常學習中,醫學生往往存在機械記憶的能力較強而動手能力不強的問題,而醫學臨床技能的考核是很難通過簡單的筆試和口試進行的,因此如何引入新的考核方法以客觀公正地衡量考生的能力這個問題值得探討。本教研室為改變學生以記憶理論知識為中心的學習目標,力求建立以評價醫學生臨床綜合能力為重點的考核管理模式,以調動學生在臨床實踐中的積極性。

    在考核前的平時訓練中,教師保持與學生的密切聯系和互動,根據考核要求不斷發現和改善學生在臨床中存在的問題。如教研室采取的期中師生座談會,就起到了橋梁紐帶的作用,及時發現后進同學、有心理問題的同學,并采取措施加以輔導和督促,為學生最終考核獲得較理想的成績奠定基礎。而從另一方面,學生每節課后也給上課老師打分、提意見,對老師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這種師生互動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教師教學質量的不斷改善。

    在對學生最終考核成績的具體操作中,本教研室改變了一張考卷定成績的傳統做法,平時訓練在總成績中的比重增加到了30%,在訓練技能的考核過程中當堂打分,即學即考,學生參與見習的積極性和出勤率因此得以保證。而對于體格檢查和四大穿刺等項目的考核,我們也單獨給予考試,單獨占分數。同時,教研室通過采用多站式考試、以及鼓勵學生參加全國醫學生臨床技能大賽等方法,不斷提醒學生重視技能練習。從大多數學生的反響來看,這種綜合性的考核方式的確促使學生更加注重視臨床技能操作和訓練,臨床實習的質量也得到相應提高。近兩年,學生的平均成績有了較大的提高,不及格率下降了一半左右。

    總體而言,通過本教研室的操作和實踐的經驗,我們認為,在診斷學教學中,本著務實、創新、嚴格、互動的原則,通過臨床技能中心這個教學的平臺建設,在不斷加強技能訓練的軟硬件設施建設和管理、強化師生在臨床技能訓練教與學中的實踐理念、并通過相應教學方法的應用和客觀結構化考試方法的實施,可以進一步提高臨床教學的水平和效果,以實現診斷學教學培養高素質實用型醫學人才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許杰州,李玉光,段明科,等.創建臨床基本技能精品課程的構思與實踐[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7,27(1):34-35.

    [2]楊宇峰,陳雷.臨床技能中心實訓教學體系改革研究與實踐[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2):347-348.

    [3]朱飛燕,熊夢輝,周增桓,杜慶鋒.臨床技能訓練中心的建設與管理探討[J].中國醫學裝備,2010,7(7):59-61.

    [4]施畢旻.淺談以問題為基礎教學法在內分泌臨床實習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2,(6):44-45.

    第6篇:中醫臨床基礎范文

    寵物犬是人類的朋友和侶伴。它體形較小,性情活潑,頑皮好動,好奇心強, 因此在日常活動中經常發生意外傷害。如果犬主和獸醫人員處置得當,救治及時,常能使病犬轉危為安,很快康復;否則,則會失去施治良機。我們把獸醫臨床中經常遇到的幾種寵物犬意外傷害緊急處置和治療措施做一歸納,僅供廣大養犬愛好者和獸醫同仁做為參考。

    (一)食道梗阻

    犬食道梗阻大多是由于犬吞食過猛、強吞強咽、進食過程中突然受到刺激驚嚇以及啃咬異物等造成食道被食團、異物(如骨塊、魚刺、肉塊,大塊水果)阻塞所致。部位多發生于咽腔之后至胸腔入口之前。患犬食道不完全阻塞,表現為干嘔和哽噎動作,攝食緩慢,吞咽小心。

    完全阻塞則頭頸伸直,拒食流涎,極度不安,搔抓頸部,甚至因阻塞物壓迫呼吸道而導致窒息。

    1. 臨床處置。首先通過問診大體判定堵塞物的種類和大小 ,然后保定患犬頭部,用開口器打開口腔,借助光線檢查咽部 ,如果堵塞物是在咽部卡住,在臨床處置過程中用長柄鉗將堵塞物取出即可。食道中部堵塞通過觸診可以從外部摸到。

    確診深部堵塞部位可用胃管探診,有條件還可以投入鋇劑做X 光檢查,以確定堵塞物的大小和阻塞部位。

    2. 救治措施。

    (1)如果確定阻塞物為干硬食快,可不予處理,待食塊自行軟化后借助犬的反射動作嘔出或咽下。

    (2)如果是小球、水果或肉塊等比較圓滑而又不太大的異物阻塞上部食道,可 以抓住病犬的兩條后腿上提并拍擊背部催吐,常可使異物吐出。

    (3)如果梗阻部位較深,可嘗試插入胃管,在到達患部時(即胃管遇阻力時)外接打氣筒向胃管內適度打氣(不宜過猛),借助氣流的沖壓力和食道的膨脹把異物送入胃內,此方常可奏效。

    (4)如果異物較大而又帶尖、角,并卡住不動甚至造成食道穿孔時,應及時施行食管切開手術(在此恕不贅述)。

    (二)眼睛損傷

    眼睛損傷多見于京叭、西施犬等眼球較大而突出的犬種。常因寵物犬之間相互打斗撕咬以及外來的暴力因素作用于眼部所致。輕者見于眼角膜或結膜的損傷,重者可造成角膜穿孔甚至眼球脫出于眼框之外。患犬痛苦異常,騷動不安。如處置得當,及時整復,常可使患犬保住眼球并恢復一定視力。

    1. 臨床處置。首先用生理鹽水或3% 硼酸水做眼部沖洗,把眼球及周圍組織所粘的被毛及污物徹底沖洗干凈,仔細對傷情進行檢查,看看有無異物、有無穿孔、瞳孔有無對光反射等,根據損傷程度作出治療方案。

    2. 救治措施。

    (1)對眼球損傷較輕的用加入抗生素的生理鹽水(可用生理鹽水500 ml,青霉素3 000 000 U 配成洗液)再做眼部沖洗,然后涂布紅霉素眼膏,視臨床需要可給予普魯卡因青霉素做眼周封閉注射。

    (2)如果眼球脫出,可施行眼球整復手術:保定病犬,如有必要可實行全身麻醉,按上法反復沖洗后,由助手用手術鉗將上下眼瞼提起,術者用濕的滅菌紗布將眼球輕壓還納于眼眶內。眼球上涂布紅霉素眼膏。為了防止再次脫出可在上下眼瞼結節縫合2 ~ 3 針。用青霉素2 000 00 U,地塞米松2 mg、2%普魯卡因0.5 ml 混合,在上下眼瞼皮下做封閉注射, 1次/ d,連用3 ~ 5 d。用紅霉素眼膏從縫合的間隙擠入眼內,1 次/ d。術后犬主可以用硬質塑料殼做一頸圍,給病犬配帶,以防止病犬對術部的撓抓。

    (3)對于損傷嚴重如視神經撕脫、眼內容物(如玻璃體、晶狀體)流出以及眼球脫出過久造成眼組織化膿壞死,沒有治愈希望的,應施行眼球摘除手術(在此恕不贅述)。

    (三)肢體骨折

    犬生性活潑,常因意外車禍、撞、壓、摔等引起肢體骨折,一般后肢發生較多。病犬患肢廢用,嚎叫不絕,局部腫脹疼痛,骨折部位有明顯的可活動性,觸之有骨磨擦音。開放性骨折可見骨斷端露出體表。

    1. 臨床處置。首先進行清創止血,根據其步態的觀察和觸診,有條件的可通過X 光機檢查,正確判定是骨折還是脫臼,以及骨折的部位和性質。

    2. 救治措施。對患肢進行整復,并用石膏或夾板給予固定。犬一般骨折預后良好,可在較短時期內自行痊愈,個別會留下程度不同的殘疾。開放性骨折除按一般外傷處理外還應注射抗生素進行全身治療,避免因感染而誘發骨髓炎。

    (四)觸電

    寵物犬大多在居室內飼養,有時因咬嚼電線而觸電,這種情況大多來不及送診。此時主人應首先切斷電源,再進行搶救。觸電可能引起犬心臟和呼吸的驟停,如果犬已失去知覺,應聽診犬有無心音(犬主沒有聽診器可用耳朵貼進犬的胸腔),若有心音,立即采取口對口的人工呼吸。也可采取其他方法:一是抓住它的兩后肢,用手拍打,并有節奏地前后擺動,使其復蘇;另一種方法是將犬側臥,用手有節奏地壓迫胸部,誘發呼吸。人工呼吸至少應進行半個小時。如果聽不到心音,則立即進行心臟擠壓按摩,方法是用手對準犬胸廓(即肋骨下緣)朝前部施加一定力量的有節奏推擠,以恢復犬的心跳。獸醫人員可以采取鹽酸異丙腎上腺素0.1 ~ 0.2 mg用5 號注射針頭直接對心肌做1 ~ 2點穿刺注射的方法,有時可收奇效。

    以上方法對搶救犬溺水、中毒及外力因素造成的休克或昏迷同樣有效。

    (五)中毒

    常見的犬中毒有農藥中毒和食物中毒。犬農藥中毒大多是由于吃了毒餌或被農藥毒死的鳥、鼠、昆蟲等所致。病犬嘔吐,口吐白沫,可視黏膜發紺,有機磷農藥中毒還可見瞳孔縮小。大多病犬狂躁不安、嚎叫亂鉆,出現類似狂犬的神經癥狀;犬食物中毒則是由于食入腐敗變質的食物特別是腐敗的魚、肉類后,由于這些變質的食物中含有較大數量的變形桿菌、葡萄球菌毒素、沙門氏菌腸毒素和肉毒梭菌毒素,還有變形桿菌分解蛋白質而產生的組織胺毒素等。病犬可見嘔吐下痢,呼吸困難,體質虛弱,共濟失調,后軀麻痹,糞便稀黑,有時可見瞳孔散大,死亡率較高。

    1. 臨床處置。阻止毒素的進一步吸收,迅速確定毒物種類為臨床處置原則。

    2. 救治措施。

    ( 1 )催吐。催吐是將進入胃內毒物排出體外的有效措施,在毒物吃入的短時間內效果最好,可灌服0.2 % ~ 0.5 % 的CuSO4 溶液10 ~ 30 ml。當毒物已食入4 h 以上,大多數毒物已進入腸內,此時不宜再用催吐藥物。

    (2)洗胃。在不能催吐或催吐后不能見效的情況下可采用洗胃的方法,毒物攝入2 h 內使用效果較好。

    洗液可用溫鹽水、溫開水、溫肥皂水(但敵百蟲中毒不可用堿性洗液)等,插入胃導管,反復沖洗,在洗液中加入適量活性碳,可增強洗胃效果。

    (3)灌服蛋清、牛奶,可以中和毒素,保護胃腸黏膜,減緩毒素的進一步吸收和對消化道的腐蝕。而食物中毒則應給予禁食。

    第7篇:中醫臨床基礎范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1年1月一2012年12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胃腸外科每月定點連續隨機抽樣住院患者滿意度調查問卷。該問卷選取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胃腸外科住院3d以上的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每月分別抽樣30例調查住院滿意度,該時段內共調查720例患者。2011年1月一12月實施“HIS”護理模式服務前(實施前)共調查360例,其中男158例,女202例;年齡18一84歲,平均(45.38±15.25)歲。2012年1月一12月實施“HIS”護理模式服務后(實施后)共調查360例,其中男149例,女211例;年齡19一82歲,平均(44.71±15.67)歲。兩組數據基線一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011年1月1日一12月31日調查的360例患者接受常規胃腸外科圍手術期護理,2012年1月1日一12月31日調查的360例患者接受“HIS”護理服務。

    1.2.1 常規胃腸外科圍手術期護理常規胃腸疾病外科圍手術期護理包括術前熱情接待、積極完善相關檢查,給予胃腸疾病相關知識的健康指導,術后嚴密觀察病情變化,給予疼痛的護理,鼓勵多活動、早活動,以及胃管、尿管、引流管等各種管道的護理,飲食、疾病康復健康知識等指導。

    1.2.2 "HIS”護理服務“HIS”護理服務較常規胃腸外科圍手術期護理在以下7個方面有所改進。

    ①信念(conviction:堅定一切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信念。全程覆蓋貼心護理,包括患者人院伊始熱情接待、加強術前溝通以及責任護士的快速康復圍手術期護理并深人至出院后隨訪工作,開展諸如針對腸造口患者的華西大講堂、針對慢性感染傷口患者的出院后傷口換藥延續服務。

    ②合作(cooperation:提倡醫護一體化合作。“HIS”護理服務模式中強調醫療和護理共同協作,通過改變晨會交班形式、進行醫護共同查房、共同制定患者的分級護理。

    ③關懷(care):注重關懷患者身心需求。患者住院期間或多或少存在焦慮和恐懼心理,對此,我們開展了責任制整體護理,使得患者與負責護士相對固定。

    ④溝通(communication:永不斷線的溝通。科室護士在工作之余積極動手制作通俗易懂、圖文并茂的胃腸疾病健康教育卡和健康教育視頻等,以加強患者與主管醫護人員的溝通;開設具有胃腸外科特色的醫護懇談區,每周舉辦2一3次由科室年輕醫生、護士共同進行的胃腸道疾病專科互動講座,將健康知識講解與患者答疑相結合,解決患者住院期間的問題;此外,每間病房還配有溝通本,方便因工作等原因不能參加懇談會的家屬提問,責任護士和病房護士長在1一2個工作日給予回復。

    ⑤信任(confidence):用真誠的行動取得患者和家屬的信任。胃腸外科定期對護理人員開展取得患者信任的業務學習,提升其專業技術能力和護患溝通技巧,以便在患者住院期間取得信任,提高護理服務質量。

    ⑥便利(convenience):科學利用資源最大限度的達到醫護患三者的便利。開展基于患者舒適的胃腸疾病加速康復外科:不常規安置胃管、術后盡早拔除尿管、術后限制靜脈補液量、盡早進食。

    ⑦滿意(contentment:良性循環多方滿意。護士們在患者住院體驗上根因分析,開展護理服務質量持續改進。

    1.3 評價方法

    比較并分析“HIS”護理服務實施前后兩組患者間住院滿意度。滿意度調查表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護理質量控制管理院內自測滿意度調查表,設有統一指導語,包括14個條口,每個條口的回答結果分為“滿意”“較滿意”“較不滿意”“不滿意”“很不滿意(未涉及)”。各條口單項分數計算公式為:滿意度=[(滿意條口數+較滿意條口數x0.8+較不滿意條口數x0.6+不滿意條口數x0.4+很不滿意條口數x0.2)/總條口數一未涉及條口數)x100%,總滿意度為第14條口患者住院期間對于病房護理工作的總體評價。分值越高表明患者對護理質量滿意度越局。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先檢查數據正態性及方差齊性情況,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對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a=0.05

    2 結果

    2011年1月1日一12月31日“HIS”護理服務模式應用之前共調查360例患者,其總滿意度為(83.27±5.71)分;2012年1月1日一12月31日“HIS”護理服務模式應用之后共調查360例患者,其總滿意度為(97.92±6.23。實施后滿意度有所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001,P<0.05。調查表中14個條口的滿意度均較優質護理服務實施前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護理質量是醫院質量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也是衡量醫療服務質量的重要標準之一。如何提高日常護理工作中的服務質量是提升患者住院體驗需要改進的迫切問題,護理人員創新性地提出“HIS”護理服務模式,探索胃腸外科臨床護理的重點專科建設之路。

    3.1 “HIS”護理服務模式的優勢

    “HIS”護理服務模式強調堅定一切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信念,促進護士更積極主動地思考如何解決患者的問題。全程、貼心的護理服務使得患者住院期間更為舒適放松,增加的延續護理內容更是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幫助,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同時“HIS”護理服務模式還強調醫療和護理共同協作。在臨床醫療過程中醫療和護理是密不可分的兩個主體,在治療疾病、維護健康的過程中發揮同等重要的作用。"HIS”護理服務模式充分發揮出團隊的優勢,以先進、精湛的治療、護理技術服務患者,提高治療效果,縮短住院時間,節省醫療費用,降低患者痛苦,同時提升住院體驗。針對患者住院期間或多或少存在焦慮和恐懼心理,責任護士不僅對患者的機體進行護理,還對患者的心理、社會關系和家庭生活狀況等進行全面了解,配合患者康復需要,給予最佳護理。護患溝通路徑化管理能責任到人,敦促護士主動提高服務意識和服務技能,護士依據共同遵循的溝通模式,可以不斷對教育內容進行評估、計劃、實施、評價、再教育,保證健康教育措施在既定時間內實現并達到預期效果。

    在“HIS”護理服務模式實施過程中,患者信任水平的提升有助于醫療服務質量的改善。提高患者信任度能夠促進和諧醫患關系的達成。此外,新的護理服務模式更加順應多學科協作發展趨勢的發展,加強患者、家屬、臨床醫師、護士、麻醉師等相互合作,利用現有臨床手段對圍手術期各種常規治療措施進行改良、優化和組合,可以達到減少或減輕外科手術打擊的效果。

    3.2 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促進患者滿意度提高

    隨著醫學模式的發展和醫療市場化,患者的角色發生了向醫療服務消費者的轉化,在護理服務中應尊重患者的需求,體現醫療服務系統人性化。患者需要護士關心、尊重和理解,需要獲取有關自己疾病的相關知識,需要尋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在身心焦慮時得到安慰等,需要護士提供系統的、全方位的身心照顧。需求是否得到滿足是影響患者滿意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眾所周知,滿意度可以表達患者對所接受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反映護理質量水平,因而成為現代醫院質量管理的金標準。本研究結果顯示,“HIS”護理服務模式應用后患者的滿意度高于未開展前滿意度,說明在胃腸外科重點專科建設中應用“HIS”護理服務模式不僅可以提升臨床護理服務質量,還能有效改善患者住院期間感受,提高滿意度。

    3.3 護理人員參與護理重點專科建設的積極性轉變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浪潮賦予了新時代的護理人員更深層次的歷史使命,加強自身醫德的職業素養,將服務意識滲透到工作中是科室各級護士用實際行動對重點專科建設的最佳支持。這與多項研究中強調的護士參與全過程質量控制,提高護士工作責任心和業務素質,調動全體護士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觀點一致。活動開展以來,護士對待工作更加積極主動、認真負責,工作變被動為主動,將科室快速康復流程,傷口治療、靜脈治療等專科護理范疇的理論與臨床實際結合,夯實基礎護理,從為患者洗臉、梳頭等細微之處著手,耐心細致地維持患者住院期間整潔有尊嚴的生活;再結合專科知識進行住院流程再造,從減少患者的痛苦,點滴之間著手,縮短了患者的術后恢復時間,提高其外科住院期間的舒適度,將基礎護理與專科護理緊密結合,為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服務,從而提高住院滿意度。

    3.4 “HIS”護理服務模式應用前景展望

    第8篇:中醫臨床基礎范文

    關鍵詞 膽囊后三角 腹腔鏡 膽囊切除術

    目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已經大量應用于臨床,能夠有效的治療有關膽囊良性病變,并以其恢復快速、微創的特點成為膽囊良性病變外科治療的首選方法。但是研究表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可能產生的并發癥明顯高于開腹手術,其中以膽管誤傷最為常見,LC并發膽管損傷的發生率比開腹手術高0.2%~0.6%[1]。其主要原因包括手術因素、病理因素和解剖因素三個方面。也有研究發現,若經膽囊后三角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可以有效的降低膽管損傷的發生率。因此,明確膽囊后三角的生理解剖顯得尤為重要。現為了進一步明確膽囊后三角的生理解剖及其在LC中的臨床意義,進行了本次研究,報告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于我院肝膽微創外科就診的經B超或CT診斷擬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患者86例,年齡分布在22歲~46歲之間,根據膽囊是否存在粘連分為粘連組和非粘連組,具體資料如下:

    1.2方法

    1.2.1術前準備

    患者平臥于手術臺上,術前常規給予插尿管導尿,一般情況下行氣管內插管,采用氣道麻醉方法。

    1.2.2手術方法

    本次臨床試驗采用經膽囊前三角和膽囊后三角入路兩種手術方法行進行LC手術。

    膽囊前三角入路:患者平臥于手術臺上,建立氣腹,將腹腔鏡的操作器械以三孔法置入患者腹腔,將腹壓維持在11~14mmHg,首先利用大視野觀察腹腔內的環境,觀察膽囊有無粘連、肝外膽道走向及輪廓,以及膽囊局部的走形與毗鄰,常規分離膽囊,充分暴露膽囊三角和肝門部。然后經膽囊前三角入路,解剖分理出膽囊管和膽囊動脈,分別用鈦鉗夾閉,切除膽囊管,再剝離出膽囊并將其切除。

    膽囊后三角入路:前期過程同膽囊前三角入路法,分離出膽囊之后,以膽囊壺腹為標準進行固定,然后經膽囊后三角入路,緊靠壺腹后壁將膽囊漿膜層打開,并對膽囊后三角進行仔細觀察、分離和解剖,充分顯露出膽囊壺腹和膽囊管輪廓,接著對膽囊管分別進行分離、關閉和切斷,最后剝離膽囊[2]。

    1.2.3觀察手術指標

    手術過程中認真觀察手術的各項指標,包括手術時間、手術過程中出血量、并發癥的產生、膽漏情況、膽管損傷情況以及轉為開腹手術的情況等。

    1.2.4統計學分析

    經所有的收集的數據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進行統計學分析,統計學分析方法選用X2檢驗,P

    2結果

    2.1膽囊后三角的打開過程及具體解剖結構

    先找到膽囊頸部,在其后壁緊貼頸部打開漿膜層,使其清楚的暴露于視野,將膽囊后三角掏空,清晰的顯示膽囊管和膽囊頸的輪廓,此時即可清楚的觀察到膽囊后三角的組成。膽囊后三角是一個三角形裂隙,其尖端朝前,其左前界為膽總管上段及膽囊管,右前界由膽囊頸部后壁組成,后界為肝右葉臟面。膽囊后三角即為膽囊頸與膽囊管的交界處,其頂部是一個三角形的尖。膽囊后三角的表面被漿膜覆蓋,然后與肝結節韌帶和肝十二指腸韌帶相連成為一體。其緊貼的漿膜下未見膽囊動脈及其分支。

    2.2分別經膽囊前三角和后三角的手術效果評價

    2.2.1由結果數據分析可知,膽囊粘連組的手術時間和出血量均大于膽囊非粘連組;在膽囊非粘連組中經膽囊前三角入路和后三角入路在手術時間和出血量方面差異不明顯;膽囊粘連組中,經后三角入路的手術所需時間和出血量均少于經膽囊前三角入路法。具體見表2.

    2.2.2比較兩種入路方式的手術過程總轉開腹和并發癥情況,粘連組有5例轉開腹(其中經膽囊前三角4例,占手術的9.30%,經膽囊后三角1例,占手術的2.32%),無粘連組0例;無粘連組的并發癥少于粘連組的并發癥。兩組患者的比較中,經膽囊后三角入路的LC出血量和轉開腹情況明顯優于經膽囊前三角入路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膽囊后三角是一個三角形的裂隙,通過腹腔鏡的觀察可知,膽囊后三角可以比膽囊前三角更加明顯的顯示膽囊三角的結構,并且比膽囊前三角更容易分離,行LC時可以有效的降低膽管損傷的風險[3]。當膽囊發生炎癥時,膽囊三角消失,但膽囊后三角仍然清晰可見,改變很小,因其膽囊后三角的組織更松散,所以更易分離,更有利于臨床操作。因為人體的膽囊三角區內有膽囊動脈、肝右動脈及副右肝管經過,所以手術使極易損傷周圍結構[4],只有清楚的了解膽囊三角的解剖結構,才能有效的降低其手術誤傷的風險。

    本次研究中,經膽囊后三角入路法進行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其粘連組和無粘連組產生的并發癥和轉開腹情況均少于經膽囊前三角入路法進行的手術。在粘連組中,經后三角入路法進行的手術,其手術時間和出血量均少于經膽囊前三角進行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綜上所述。經膽囊后三角的LC,其臨床效果、手術時間、手術并發癥和轉開腹情況均優于經前三角入路進行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而且經膽囊后三角入路進行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更易掌握,并發癥少,安全可行,是治療膽囊外科疾病的有效方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及應用。

    【參考文獻】:

    1. 黃曉強,馮玉泉,黃志強,LC的并發癥(附39238例分析)[J],中華外科雜志,1997,35(11):654.

    2. 李立波,李君達,蔡秀軍,影響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膽道損傷修復效果的因素[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3003,18(5):263-265

    第9篇:中醫臨床基礎范文

    【關鍵詞】 心血管內科; 臨床護理帶教; 以問題為基礎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 R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11-0101-02

    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稱之為PBL教學法,其主要是在現實世界的基礎上,把學生作為重要核心,對整個學習情境進行綜合設計的完整教學方法。由于PBL教學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所以該教學方法目前已在國際教育界得到廣泛使用[1]。筆者在心血管內科臨床護理帶教過程中合理運用PBL教學法,均取得了令人滿意的臨床教學成果,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整合性分析2011年9月-2013年9月筆者所在醫院心血管內科共收治80名實習護理人員的基本資料,并將所有實習護理人員按年齡隨機劃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名。其中觀察組,均為女性,年齡18~20歲,平均(19.4±3.2)歲;對照組,均為女性,年齡17~22歲,平均(19.7±3.5)歲。兩組實習護理人員的年齡、身高、體重和學習成績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帶教方法

    1.2.1 對照組 實習護理人員采用傳統型帶教方法,即一對一教學。根據實綱提出的要求,把帶教老師授課作為核心,對本科室常見疾病的起因、癥狀、診斷方法、護理方法和健康宣傳教育方法等知識進行詳細講解,同時還要親自示范和傳授護理操作技術。

    1.2.2 觀察組 實習護理人員采用PBL教學方法。按照實綱提出的要求,由帶教老師合理選擇本科室多見病例和典型病例,然后依此對教學問題進行針對性設計,如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病理有哪些變化?具體起因有哪些?發病時患者的先兆癥狀有哪些?特殊性臨床癥狀有哪些?疼痛特征有哪些?常見臨床表現有哪些?重要性輔助檢查有哪些?基本臨床診斷和護理方法有哪些?健康宣傳教育方法有哪些?通上述這些問題可以讓實習護理人員更加了解和掌握多見病例與典型病例的基礎知識。根據帶教老師提出的問題,將本組實習護理人員合理劃分成8個小組,5人為一組,通過分組形式對問題答案進行理論性分析和研究,接著利用查閱文獻和翻閱教材等多種手段展開自主性探究學習活動[2]。如果問題過于復雜,帶教老師就要從旁予以正確的指導,促使學生更加深入的討論問題,這樣不僅能夠得出有效性解決方案,還可以根據問題答案提出新的問題,讓帶教老師組織全體學生進行學習與討論。經過一系列分析、討論、研究活動后,由小組成員選派一名代表匯報最終結果,也就是對患者的資料、病因、發病過程、健康問題、現有病史、診斷結果、實驗室檢查結果、護理方法、資料方法和健康教育宣傳方法等進行詳細說明,而其他小組成員也可以適當補充空缺的地方。所有小組總結完畢后,帶教老師應根據每個小組的總結內容提出針對性問題,再由各小組代表綜合本組答案進行解答,亦或是各小組成員自由解答,以便每個學生都能將自身想法與意見表達出來。除此之外,帶教老師還要從旁給予幫助和啟發,若學生答案不全面或不正確,帶教老師就要及時補充和糾正,并鼓勵學生積極提出新的問題進行討論。最后,由帶教老師總結每個小組的闡述過程與討論結果,以有效歸納和概括所有知識點,讓學生充分了解和掌握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3]。

    1.3 教學效果評定方法

    所有實習護理人員在實習最后一個星期均展開出科考試活動,主要是對吸氧、輸液泵與心電監護等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術進行考核。所有考試完成后,帶教老師將自制的調查問卷發放給觀察組學生填寫,以評價帶教老師的實際教學效果。自制調查問卷總共發放40份,當場回收40份,總回收率為100%。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2.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理論考核成績與技術考核成績比較

    觀察組實習護理人員的理論考核成績與技術考核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理論考核成績與技術考核成績比較 分

    組別 理論考核成績 技術考核成績

    觀察組(n=40) 88.78±2.42 90.61±3.12

    對照組(n=40) 77.44±2.83 86.78±2.23

    t值 17.50 5.71

    P值

    2.2 觀察組評價PBL教學法

    40名觀察組實習護理人員對PBL教學法的評價結果,詳見表2。

    表2 觀察組對PBL教學法的評價結果 名

    調查內容 是 否 不確定

    是否滿意PBL教學法 35 1 4

    是否加劇了學習壓力 38 1 1

    是否提高了自學能力 40 0 0

    是否提高了學習主動性 38 1 1

    是否提高了臨床思維能力 34 3 3

    是否提高了溝通交流能力 34 1 5

    是否更易于掌握理論知識 37 0 3

    是否積極推廣使用PBL教學法 31 6 3

    3 討論

    3.1 PBL教學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PBL教學法主要是以學生為核心展開一系列有效性教學活動,讓學習從過去傳統的被動模式轉變成現代化主動探求模式,進而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使之主觀能動性的效用可以充分發揮出來。在心血管內科臨床護理帶教過程中,帶教老師應將PBL教學法與臨床病例相互結合起來,針對病例的實際情況提出相應問題,讓學生根據問題進行全方位學習,這樣不僅可以充分了解和掌握理論性知識,還可以促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最終達到積極主動學習的目的[4]。

    3.2 PBL教學法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根據PBL教學法提出的要求,學生應先對問題進行預設,然后再自行查閱資料和翻閱教材,這樣除了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臨床思維能力外,還可以提高其獲取新知識能力與文獻檢索能力,讓學生利用合理科學的思維來整理和分析自己所學知識,這對于日后臨床問題的解決來說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3.3 PBL教學法利于推動帶教老師學習

    由于PBL教學法屬于一個新型的現代化教學方法,所以各帶教老師不僅要具備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大量的專業知識,還要具備關于倫理、人文和社會等方面的綜合性知識,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學服務[5]。PBL教學法要求每個老師都能正確分析和解答學生提出的各項問題,因而帶教老師一定要對自身知識面進行開拓,并研制出一套合理科學的帶教方案,以達到提高帶教水平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施麗娟.健康教育在老年人心血管內科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3):663-664.

    [2]張向陽.臨床護理路徑在心血管內科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臨床醫學工程,2012,19(6):996-997.

    [3]高云,廖金萍,喻花平.“PBL”教學模式在呼吸科護理臨床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24):2228-2230.

    [4]陽彥,王葉麗.心血管內科臨床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醫藥衛生,2009,25(19):3034-30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三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三级网站| 国产成人啪精品视频免费网|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播放器下载| 国产成人AAAAA级毛片| 香蕉视频成人在线观看| 成人永久福利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精品成人四虎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人网| 日韩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成人黄色免费网址|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狠狠色综合| 国产乱色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成人午夜高潮A∨猛片|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成人免费看www网址入口|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免费|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免费成人在线电影|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成人嗯啊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电影|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软件| 中文字幕成人在线| 亚洲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 成人动漫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久久久|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37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午夜高潮毛片| 国产成人cao在线| 久久成人无码国产免费播放 |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视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