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常記溪亭日暮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李清照 詞 情與景
李清照(1084-1155),濟南章丘(今屬山東)人,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婉詞派代表。她的詞清新典麗, “別是一家”,不論在藝術上還是內容上都別具一格,古往今來,贊譽有加。這里,只想談談李詞中“情”與“景”的關系。
李清照的詞之所以能夠在詞史上大放異彩與她在藝術上善于處理情與景的關系是密切相關的,這也是李詞能夠獲得成功的重點所在。她善于移情于景,借景抒情,并不著痕跡,渾然天成。如《怨王孫》:
湖上風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 蓮子已成荷葉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
讀者似乎看到了詞人舒適地躺在翠湖邊,望著眼前的秋景,感慨萬分,在詞人的眼里,萬物都有了生命。湖光山色好像都想和自己親切交談,顯得和藹可親,湖畔沙灘上小憩的鷗鷺,好像愿與人長久結伴,當人歸去時,它們傷心的不忍回頭一望。大自然的美麗,使詞人自然而然地融入美麗的自然之中,天人合一,渾然一體。詞人通過擬人化的手法,借外物把思想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又如《鳳凰臺上憶吹簫》: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詞人思念出門在外的丈夫,終日守著窗口,凝望樓前的溪流,想象著這溪流上能夠出現一葉小舟,把丈夫載回“秦樓”,他的思念、盼望無人知曉,只有這日夜不息的“流水”才是她的知音。好像“流水”能夠能夠理解她的心意,憐念她的癡情。
讀李清照的詞,你總是自覺不自覺地被感染著、陶醉著,這可能得益于她比興手法的巧妙運用。“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地閑愁”(《一剪梅》),這里寫相思用“花自飄零水自流”起興,能夠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落花”使人想到作者幽禁在“庭院深深深幾許”(歐陽修《蝶戀花》)的閨閣中青春年華的慢慢凋謝,“流水”使人想到詞人寂寞歲月的流逝,同時還有“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傷感。相思之苦,更顯深沉厚重。
李清照的詞的“情”與“景”相聯系并不是靜止的、孤立的,而是發展的、變化的。詞人總是在不經意間就能夠把發展的流動的感情同外界景物的不斷發展變化緊密聯系在一起。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如夢令》)
這首小令才短短幾十個字,而我們就可以感受到人物感情和外界事物的運動變化過程。詞人一覺醒來,回想起昨夜醉夢中朦朧地聽見窗外稀疏的雨聲和急驟的風聲,于是想到庭院中的海棠,是不是遭到了風雨的侵襲,就問卷簾的人,卻說海棠依然如舊。詞人感慨萬分:“知道嗎?知道嗎?怕是葉茂而花殘了!”詞人巧妙地把這種憐花自憐的感情同自然景物的變化聯系起來,讓人物的情緒流動起來,作為一個過程來展現,含蓄、自然、豐滿。
不僅如此,李清照在詞作中,還善于隨感情心緒的變化發展的需要,捕捉描繪連貫的、而非零散的,流動發展的、而非靜止拼雜的日常生活場景和片斷。在李詞中,總有一個與外在的抒情者――詞人相一致的內在的抒情女主人公,在看在聽、在樂在愁,活動其間,并貫串始終。如《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里展示的是包括作家本人在內的一群少女形象,表現了那種熱情活潑,無拘無束,頑皮好勝,憨態可掬的少女的天然情態,完整的記錄描述了一群少女盡情飲酒玩樂,天晚歸來時手忙腳亂、喧鬧爭勝的動人情景和過程。在作家恬淡悠閑的回憶里,又蘊涵了多少留戀向往的感情。又如: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有人來,襪鏟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點絳唇》)
描述了一位盡興玩罷秋千之后,薄汗浸衣,感到疲乏勞累,揉搓纖手時,突然見到有客到來,襪子也劃破了,金釵也掛掉了,慌慌張張,趕快溜掉,卻又“倚門回首”,借嗅梅香,偷看客人的少女生活片斷,幾個細節、數件物事、一串動作,就塑造了一個輕盈活潑,嫵媚羞澀,天真爛漫的少女形象。并且在人物活動過程中,我們不僅看到了人,體會到了情,而且還感受到了景,雖未直接繪景,但字字有景:和風初夏,天高云淡,春花爛漫中美麗的人兒蕩著秋千……人在景中,景含意中,意蘊詞中。
《添字采桑子?窗前誰種芭蕉樹》更寫出了抒情女主人公從白天在“陰滿中庭”,看見南國芭蕉觸動思念北國故園的心懷,到夜晚枕上難眠,夜半三更,聽到異地他鄉單調的雨點,沒完沒了的滴打在芭蕉葉上,而更增異鄉之感的一天的孤寂和苦悶心情。不僅寫了一天中的時間、地點、天氣、景物、氣氛,還寫出了人物情緒的緩緩流動,形成了一個連貫流動的完整的日常生活片斷,信手拈來,卻匠心獨運。
李清照的慢詞則緊緊抓住了內在情緒的發生、發展的過程,不追求外部事件的完整性和連續性,把外在事物統一在感情發展的連續性上,既有豐滿的文學形象,又把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如《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泠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最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惟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所寫的名篇,丈夫趙明誠死后,她流落在江南一帶,飽嘗顛沛流離之苦。喪夫之痛,亡國之哀,孀居之苦,凝聚心頭,無法排遣。開頭用一連串疊字組成的極富直感性的語言,概括地寫出了一天的感受,然后極寫向晚的孤單凄冷之情。詞中,她吧一些尋常事物給予不同尋常的描繪,賦予它們以特別濃重的感彩,由此可以看出詞人在表達感情方面的獨具匠心:寫淡酒難敵晚來風急時的寒冷;寫雁過時的傷心,卻又說它是舊時相識;寫的堆積,則責怪如今無人采摘;寫黃昏時的梧桐秋雨,卻出現了詞人孤獨地倚窗凝癡的身影。一切外物都與詞人的感情聯系在一起,使它們成為詞人情感的依托。把這些常見的事物,打上詞人獨特的感情印記,這雖然不是李清照的獨創,但她卻別具特色。全詞緊扣悲秋之意,寫盡了詞人晚年的悲愁凄苦,語言樸素清新流轉如珠,情感細膩真摯感人至深,堪稱“千古絕唱”。
善用對比,是李清照詞抒情繪景的又一特色。《永遇樂?落日熔金》:
落日溶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微怨,春意知幾許?元霄佳節,融合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拈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2、高柳垂陰,老魚吹浪,留我花間住。田田多少,幾回沙際歸路。——姜夔《念奴嬌》
3、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4、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范仲淹《蘇幕遮》
5、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6、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歐陽修《浪淘沙·把酒祝東風》
7、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
8、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9、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辛棄疾《永遇樂》
人在孤獨的時候會不住“回憶”的誘惑,―旦習慣了回憶,說明人已經走過了中年,把“回憶’當作“日課”的人則一般已入暮年。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和田震的《月牙泉》,都是有關“甜蜜”回憶的“歌詞”。
溪亭,―說是 大明湖畔的泉名;―說是濟南城西的地名,其地溪邊有亭閣;―說濟南章丘明水一帶的游憩之所,其地有湖多蓮花(陳玉蘭《李清照》)。總之,溪亭是李清照故鄉的勝游處,而李清照在故鄉的日子只有崇年二年(1103年)至五年(1106年),那是詞人20歲到23歲之間,此前此后均未在救鄉長住過(李清照志》中李清照年表”和王仲聞《李清照集校注》中“李清照事跡編年”),可見《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對這―段時光中的某―天的追憶。已經離開了故鄉,被追憶場景中的心情不能常得,或已不可再得。因為若仍身處原有場景中根本不需要追憶,只需再游―次即可;若場景中其情仍能復得亦無需再追憶,只需入境重新體驗罷了。
李清照為何回故鄉濟南長住呢?因為她父親李格非被續添列元桔黨籍,“不得與在京差遣”,其子弟也不準居京。雖然此時她已與趙明誠成婚,而趙明誠的父親正扶搖直上,官運亨通,但她卻遵例瑪之離京回原籍。此時李清照心情很是糟糕,對趙明誠的父親不施援手很失望,而趙明誠此時也是在京為官,她因黨禍松緊而來回于濟南和京城之間,應該是身心俱疲。―個人一段時期心情不好,并非是天天心情都很灰暗。這個夏天的某日,詞人心情很好,一日野外游賞竟至日暮,酒也喝了很多,醉沉沉,不知道怎樣回家,也記不起怎樣回的家。總之“盡心而返”。
那一天的高興常常在心底泛起,也許并不是因為那一天太高興了,而是因為后來的日子實在沒有什么太高興的。“常記”,常常想起。然而,寫作“常記”的四部叢刊本的《樂府雅詞》本是個非善本的抄本,極有抄錯的可能,而同為宋代典籍的《群芳備祖》和《草堂諍搬《古今河話》均寫作“嘗記”嘗,曾經。從側重回憶的次數和程度來說,“常記”似更能強調具有感染力,然而從回憶時的情緒和語調來看,“嘗記”大有別一種憂傷在焉,而且這種悲楚打心底泛起,搖蕩心神,因此,“深思詞意”“嘗記”當更為正確(唐圭璋《百家唐宋詞新話》)。
用“記得曾經……”或“曾經證聽導……”這樣感傷的語調總起全詞,可知該詞似乎不應是那次高興出游的很近時間之內所作,用這樣追憶語氣的詞作在《漱玉詞》中尚有三處: 《菩薩蠻》(風柔日薄何處是):“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
《永遇樂》(落日熔金):“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
《轉調滿庭芳》(芳草池塘):“當年,曾勝賞,生香薰袖,活火分茶。口口口龍驕馬,流水輕車。不怕雨狂風驟,恰才稱,煮酒殘花。如今也,不成懷抱,得似舊時那。”
此三詞皆是李清照于南渡之后回憶之辭,回憶的地點都是故鄉濟南,回憶的年歲都其作為少女或的年紀(閨門多暇),回憶的往事更是“悠游閑適’’的生活。特別是《轉調滿庭芳》下闋所追憶的經歷,與《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的場景極為近似,只不過《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未將“如今也,不成懷抱,得似舊時那”點出而已。
因此,詞人說“嘗記”的時候已,經南渡了,故鄉已經在金人的鐵騎之下了。往日的歡樂在“這次第怎生得黑”的時候被“甜蜜”地回憶著,追想著?…--黑暗中那一絲光亮色彩尤其的溫暖。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那一天“沉醉”在故鄉是歡樂的,若要忘記在故鄉的歡樂也只能依靠“醉”了。沉醉在故鄉,不知道歸家的路,家還在那里,照樣能夠回家,只不過怎么樣回的家不記得了而已,。可是遠離了故鄉并目再也回不了故鄉的時候,說那一天曾經的“沉醉’,卻會無比的清晰分明,說習一天的快樂也難免會透出些許苦澀來。
天色漸晚,終日歡游,景色如何本不重要,“興”是“盡”了,這才回舟,《群芳備祖》作“欲回舟”,想要回舟歸家,又因為興致太高,酒醉意沉,一時卻似乎不知道返程的路徑了。是真的不知道回家的路嗎?還是不愿意知道回家的路呢?也許是想竭力地延長在外快樂的時限吧。因為黨爭,李清照在這段時間與趙明誠的感情既愛又怨,無比復雜微妙,她曾獻詩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云:“炙手可熱心可寒”,他與趙明誠感隋比較諧和的時間是趙挺之死后被誣,趙明誠^,獄后獲釋,趙母率子弟舉家移居青州之后的日子,賭書斗茶,坐歸來堂上,共同鑒賞金石文字,就是在這時光。而詞人在濟南時期對度君的這種復雜的情感又無法訴諸他人,即使是對自己的父親。因為父親歸里時對于親家的冷漠態度多少有些不滿情緒,自己也定是受到感染,故詞人這時在外多作逗留也許是在緩釋自己內心的郁悶。
本是任意甚或假意的“不知歸路”,孰料,竟真的無法歸程了,小舟“誤入藕花深處”。
“誤入”是全詞的轉折處,場景推轉移動,詞意也隨之―跌宕,小令寫得這樣的起起伏伏非“本色”詞家不能到也,方寸之間,情思搖曳生姿。,小舟誤航藕花綿密處,夏日的藕花,綻放得應該很是熱烈。藕花就是荷花,荷花別稱“芙蕖”,故詞中。‘藕花”在《草堂詩余》和《花草粹編》中也作“芙蕖”。宋人又含混地把荷花稱為蓮花,如周敦頤的《愛蓮說》,而蓮者冷也,蓮者愛也,六朝以來常把“蓮花’與。愛情”相“諧音”,詞人于此處下―個字,難免后來的索隱派學者和常州派詞人們多出一些幸許合理的遐想來。
而最讓后來讀者爭論的是“爭渡”一詞。一般來說,爭渡,就是日暮而思急渡,如“開上而競入,擁河橋而爭渡”(庾信《春賦》)、“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孟浩然徽鹿門山歌》)、‘渡口欲黃昏,歸人爭渡喧”(劉禹錫《堤行》)等(徐培均《李清照集箋注》),這些例證無外乎是因為天色晚而欲急歸,故而爭渡,并且背景皆是在渡口,爭渡的人是將要歸家的旅人。雖然易安此詞也是日暮,但玩其詞意似乎不存在急歸之隋。且其地在濟南,李清照并非旅需要急切歸家,而是因為誤入迷路,故急急地打槳“爭渡”,同時內心也是一陣慌亂:“怎么辦?怎么辦?”爭渡,即‘怎渡”,唐宋人“爭”“怎”通用處極多,也許“怎渡”音律不諧,或者正是因為此處詞人想有此雙關意蘊,又須合律諧聲,此二字又可通用,故取“爭渡”為字,這樣理解i就不可。
同樣,也有論者認為詞人“興盡晚回舟”,暗用“興盡而返”(《晉書?王羲之傳》,王徽之與戴逵)的典故,覺得此處“寫一片灑脫高逸情懷”(祝偉婢隨益清,婉麗可愛―李清照解析》),大概也“諒無不可”吧。王徽之沒有看到戴逵,李清照卻看到了潑辣辣”飛起來的‘‘―灘鷗鷺”,因為慌亂地打槳,急急地劃船,驚醒了剛剛入眠的河灘上的鷗鷺。“鷗鷺忘機”(《列子?黃帝》),“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黃庭堅《登快閣》),鷗鷺只與清雅之士絕俗之人相伴,我的夫君趙明誠是嗎?我想那時的李清照心底當難免有此一問吧。
從詞所追憶的場景來看,詞人的心情是很好;把這個場景放到李清照那個特定的時間段中來,似乎說詞人苦中作樂更為妥貼些;把這首詞放到詞人創作的南渡之后的時期中來看,似乎說詞人以樂境寫悲情更為合適。
一、 巧妙導入,激活了課堂
師:孩子們好!我姓王,我知道你們語文老師也姓王,班上還有姓王的嗎?(一個學生舉手)哦,就你一個,今天啊,你可得為我撐場子。(生笑)。估計別的同學也不會輕易讓你得逞的哦。(生笑)
寥寥幾句像涓涓細流,滋潤了孩子們的心田,無形中拉近了和孩子們的距離。每個孩子都愿意表現自己,整節課,那個姓王的孩子舉手28次,被喊17次。而且回答問題的質量是越來越高。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人都要表現自己,而且每個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的,尤其是每個人都想以一定的方式表現自己。”得到了如此尊重的孩子們,真有點人來瘋似的,對于老師的每一個引領,每一次語言的呼喚,都予以會心的共鳴。
二、 前置性學習,豐富了課堂
師:孩子們,課前你們已經對詞有了一些了解,說說你還知道哪些詞牌名?
生1:西江月
生2:卜算子
生3:醉花陰
生4:虞美人
……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這首詞的作者是?你對她有哪些了解?
生1:她是宋代詞人李清照,人稱“千古第一才女”。
生2:她是宋代最偉大的一位女詞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女詞人。
提高課堂效率,抓好預習是至關重要的,它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精神,鍛煉意志品質,使每位教師更加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要求,了解學生的個別差異,便于因材施教。孩子們認真地完成前置性作業的同時,也為課堂積極發言打開了一扇門。當孩子在課堂中找到了發言的樂趣,誰還會不積極發言呢?
三、 畫面再現,穿越了課堂
師:李清照看到了什么畫面?(看板書:西亭日暮 藕花深處 一灘鷗鷺)
師:請選擇其中的一個畫面,用你的語言來描述這個畫面。
出示要求:1.穿越歲月,去想象她看見了什么?聽見了什么?做了什么?讓自己的表達富有畫面感。2.表達時,語調盡量符合你解釋的情境。3.說給同桌聽,看他(她)感覺如何?
2分半鐘以后。
生1:我選擇“一灘鷗鷺”這個畫面。李清照喝了點酒,再回去的路上,一不小心,小船劃進了藕花深處,看著滿眼的碧綠的荷葉,亭亭玉立的荷花,李清照忍不住驚叫起來,一只只水鳥撒腿就跑。
師:“是撒腿就跑嗎?”不是,是撒腿就飛吧?(笑)
生2:我選擇“藕花深處”這個畫面,李清照醉眼朦朧中,看到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景。
師:是啊,這樣的美景被李清照誤打誤撞地看見了。
誰說我們的孩子沒有想象力?誰說我們的孩子不會表達?只是教者沒有創設這樣的對話情境,沒能勾起孩子們表達的欲望!
要做到要求清晰,降低起點迎學生;大膽用新詞,設計情境熏學生;親切交談,春風化語潤學生。
四、 品讀詞語,唯美了課堂
師:剛才我們把詞語讀“胖”了,下面,我們來把詞語讀“瘦”。你們覺得這首詞中哪個詞最能表達作者的心情?
生1:“誤”,因為一切都是誤打誤撞而發生的。
師:哦,誤入藕花深處,才驚起一灘鷗鷺。
生2:“沉”,因為詞人沉醉在了美景當中,所以,不知道回家的路。
師:“沉”讓你感受到了詞人“醉”的程度。
生3:“醉”,一切都因為作者醉了,所以才會誤入藕花深處,才會驚起一灘鷗鷺。
師:是的,“誤”也是因為“醉”,“醉”這個詞最能表達作者的心情。然而,作者僅僅是因為酒醉了?
生4:作者被這美麗的風景醉了。
生5:作者被年少的生活,被美好的心情醉了。
作者的語言總是富有濃濃的語文味,孩子回答不準確時,作者只是做了引導,沒有一錘打死,讓孩子敢說,肯說,越說越好。在和老師的對話中,孩子們自然知道了“醉”這個詞最能表達作者的心情,也知道了詞人為何而醉。理解就是這樣的水到渠成,不落痕跡。在這樣的課堂里,學生有一種滿足,課后有一種留戀。此時,表達是一種內在的需要,是一種欲罷不能的沖動,是一種心靈成長的愉悅。
五、 讀中體悟,和諧了課堂
生: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師:慢點。
生: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師:再慢點。
生: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師:能不能再慢點?
(師范讀整首詞。)
師:你覺得李清照的生活怎么樣?
生1:我覺得是幸福、美妙的。
生2:我覺得是開心、愉悅的。
生3:……
師:為什么在九百多年前,李清照青年時期的生活這么幸福呢?
出示一段背景介紹。
師:青年時期,那么多美好的記憶,為何李清照獨獨難忘這么―件事呢?
生1:難忘那滿塘的荷花。
生2:難忘那美麗的日暮。
生2:難忘那一只只飛起的水鳥。
師:這意外的驚喜,讓李清照久久難以忘懷,也讓九百多年后的我們被驚喜撞了一下腰。
配樂指名讀。一個讀得比一個好。
讀,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最主要的方式。通過讀,教者、作者、學生間的情感可以得到溝通。在教者的范讀中,孩子學會了模仿,在學生深情并茂的朗讀中,這首詞的情感得到了深化。朗讀中體現了三個特點:一是點撥式評語,二是引領式朗讀,三是音樂渲染式品讀。
關鍵詞:《如夢令》 意境美 多媒體教學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是宋代詞人李清照所作。詞人回憶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歸途中誤入藕花叢中,把棲息的水鳥都嚇飛了。表現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詞對于小學生而言還比較生疏。課堂上,如何解析和賞讀這首詞,除了有效運用多媒體的教學外,把李清照其人放進詞中,知人論世,聯系她的有代表性的幾首詞,充分展示她一唱三嘆的人生經歷,體悟她的人生境界,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一.李清照跌宕起伏,百轉千回的傳奇人生
1、少女時代的她天真活潑,自由快樂,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就像《如夢令》中所展示的那樣清新、自然、率性而真誠。這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2、中年李清照的個性特點是從這堂課的開端——李清照的一首愛國名詩《夏日絕句》為序幕拉開的。那時的李清照身處山河破碎的歷史轉折點,她的沉郁悲壯,慷慨激烈,那巾幗不讓須眉的愛國豪情讓人敬佩萬分。3、晚境凄涼的李清照是以《武陵春》這首詞落幕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載不動,許多愁”的淡淡哀傷憂傷穿越了時空,穿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扉!
二.如何通過《如夢令》這首詞展現古典文學藝術獨特的美——音樂美、意境美、語言美
1、初讀詩詞,感受詞的富有節奏的音樂美感。那長短句的更迭,那韻腳齊整的文字的協調,以及文字本身所傳遞的一種奧妙無窮的感覺,讓學生每讀一遍都有一種別樣的。
2、聯想和想象這首詞中意境美的三個畫面可以說是這節課的另一條線索,同時也是教學的一段。
(1)“溪亭日暮”的唯美境界讓學生如夢如幻,亦真亦幻。雖然學生不能把畫面描繪得如何清晰動人,但那種美得無法用語言表達的迷惑以及“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迷醉足以達到“未成言語先有境”的效果。
(2)“誤入”“藕塘深處”所帶來的是驚,還是喜?不言而喻,是驚喜!這種驚喜讓作者魂牽夢縈,終生難忘!那誤入荷塘的初始的慌亂;那于荷塘深處呼朋引伴的焦急;及至最后留戀荷塘的嬉戲與享受,讓學生對荷塘充滿了無限的遐想與渴望。于是孩子們一句句贊美荷塘的詩噴薄而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這些美麗的女孩子們,到底是想出去還是早已沉醉荷塘中了呢?孩子們各抒己見,猶如荷花競放,千姿百態!
(3)蔚為奇觀的“一灘鷗鷺”更給孩子們留下了絕美的人間奇跡。作者寫到此處戛然而止,但那被驚起的一灘鷗鷺翩然紛飛的畫面,那驚起的一灘鷗鷺所引起的少女們驚訝與陶醉的神態,那揣測鷗鷺內心世界的各種奇思妙想都永遠定格在孩子們的內心世界里了。
3、咀嚼文字之美,感受用字精妙。
有人說,李清照的詞無一首不精,無一字不妙。讓學生說說在這首詞中你認為哪個字精妙。其實學生們咬文嚼字的功底一點都不比老師差。當老師把他們帶到那種境界之后,他們對文字的敏銳的感悟能力是可圈可點的。
一個“誤”字讓全詞異境突起,蹊徑獨辟,揭開了一個全新的視覺盛宴——藕塘深處;最是那一個“醉”字,幾乎讓學生熱血沸騰。“醉”在美酒,葡萄美酒醇香味,絲絲縷縷沁心脾,如癡如醉;“醉”在美景。“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如詩如畫。“醉”在美好的友情中,“酒逢知己千杯少,酒不醉人人自醉”!一個醉字,真是醉到了深處,醉到了極處,醉倒了妙處;恰恰又來一“驚”字,猶如平地起風云,沙漠幻影“海市蜃樓”,與意外之中又撩起一個意外的“驚喜”。那“一行白鷺上青天”的壯觀成就了李清照一生追求唯美境界的永恒浪漫。最不能小看一個“灘”字,說不定學生也會產生萬千遐想,那隨意而棲的優雅、閑適的鷗鷺們的形態他們會浮想聯翩的……
至于老師,也可選中一字——“常”,談談自己的感受:是什么讓李清照“常”記自己這段少女時光的歡樂郊游,難道她后來的歲月里再也沒有什么愉快的記憶了嗎?是這段經歷太奇妙了,還是后來的她生活太凄涼了?
三.一首《武陵春》,李清照跌宕多姿的人生落幕
在一個“常”字設置的懸疑中,李清照的另一首詞《武陵春》在緩慢的音樂聲中悠然響起:“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睹物思人,見物傷情,她流淚了;“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聽說雙溪的春天很美,她也曾打算去蕩舟游玩。但是僅僅是設想一下而已,最終沒有再去看看“溪亭日暮”的美景,再去沉醉一回不知歸路的頑皮,再去找尋一灘鷗鷺的蹤跡……
出門去散散心,賞賞春這又何妨?她曾是那樣一個天真爛漫,率性真純的人,她曾和朋友醉酒斗詩,她曾和丈夫踏雪尋梅,她喜歡享受這超然于世俗之外的樂趣,可如今她為什么連看一眼春天都要流淚了呢?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她有多少憂?她有多少愁?國破家亡,摯愛的丈夫壯年辭世,花了畢生心血的收藏毀于顛沛流離中。“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這些難道還不能打垮一個曾經是書香人家、宰相之媳的李清照嗎?這些難道還不足以讓一個曾經只會“琴棋書畫詩酒花”的纖弱女子李清照以淚洗面嗎?但是災難并沒有真的打倒她,她在深深的悲哀里把丈夫未盡的遺作《金石錄》考證、修訂、作后序;她把她畢生的才華都凝結在一首首凄愴、悲涼的詞作中,她的《漱玉詞》成為中國古典詩詞寶庫中價值連城的文化珍品!
這就是李清照,這就是在中國文化寶典中熠熠生輝,光彩奪目的李清照。
1987年,國際天文學家用世界上最具盛名的15個歷史名人命名太陽系中15座環形山的名字,李清照就是其中的一座!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選自李清照《聲聲慢》
人須要記憶,但記憶總會沉睡,依稀的記憶便需要提醒。
李清照,宋代詞人,婉約派代表人。一開始認識李清照,并不怎么喜歡她的詞,總是體現出女子本擁有的柔美。比如《一剪梅》和《如夢令》,這兩首詞是李清照的早期詞。
她的早期詞是應有的甜蜜和柔美。當時的女子有如此偉大的地位,付出的努力是常人無法想象的。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常年在外,所以她的很多詞都是思念丈夫的。
很喜歡這首《聲聲慢》,帶給人一種依稀凄涼的感覺。而我,卻是如此的喜歡這種凄涼。這首詞作于趙明誠死后,李清照的這中思緒是常人無法琢磨的。
關鍵詞:李清照 溫庭筠 歡情詞
李清照和溫庭筠的詞風差異很明顯,一個崇尚典雅、語言清麗,一個辭藻艷、格調華麗。溫庭筠擅作閨詞,李清照本身就是女詞人,男兒閨音與女性詞的藝術特征常常形神俱似。李清照和溫庭筠的詞多是悲苦、哀怨之聲,但也各有數篇描寫歡情的佳作,同樣是在刻畫女性的歡情,李清照和溫庭筠卻展示出各自不同的藝術挖掘點和構思創作能力。
首先,我們不妨看看,二人究竟有哪些詞可以算作歡情詞。
李清照被公認的歡情詞實際上只有4首而已,分別是《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浣溪沙?繡面芙蓉一笑開》、《憶王孫?湖上飛來波浩渺》、《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另有兩首存疑詞(指對作者身份懷疑,情感態度分歧不大)《點絳唇?蹴罷秋千》、《丑奴兒?晚來一陣風兼雨》。其中的“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月移花影約重來”、“猶帶彤霞曉露痕”都是易安詞中耳熟能詳的名句。
溫庭筠的歡情詞相比之下,作甄別、下定義就困難多了,這源于詞人一貫愛營造朦朧意象,難以準確判定真實的情感傾向,有4首比較確信是歡情詞,它們是《菩薩蠻?翠翹金縷雙》、《南歌子?撲蕊添黃子》和兩首《女冠子》;另有一首《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歷來有不同解法,但分歧主要集中在“小山”一詞的解釋上面,至于情感傾向,似乎分歧不大,一般都認為此詞是寫閨怨,當作為花間詞的藝術典型,不過通過文本細讀,也可發現歡情的跡象。
由此可見,從二人歡情詞的量來看,在其詞作中占比很低,但不乏佳作。都是短小、活潑、精致、雋永的小令,與感情基調吻合。歡情詞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兼備,有助于我們從另一側面觀察李、溫兩位詞人的世界,具有剖析探討的價值。
易安詞(本文指李清照歡情詞,后同)更具生活化,自然流露,青年女性的天真、幸福躍然紙上;飛卿詞(本文至溫庭筠歡情詞,后同)細節拿捏到位,對女性情感世界的理解比較深入,包蘊層深、體味無盡、“深美閎約”。
在少女天性的展示上,易安詞獨樹一幟。
李清照出身書香門第,少女時代的她就是一個熱愛生活、無憂無慮的大家閨秀。反映這時期的代表作是《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易安命舟備酒、暢游清溪,直至日落;飲酒且沉醉,晚歸且迷途。時值菡萏盛開的初秋季節,歸舟誤入一片荷花叢中,驚起水邊棲息的鷗鷺。清香流溢、幽靜神秘,忽而一陣轟響,勃勃生氣蒸騰起來,易安在巨大的驚喜和深深的陶醉中,暫時從名門閨秀的重重枷鎖中釋放出來,表現出開朗、活潑、好奇、爭強好勝的少女天性。
另一首《憶王孫?湖上飛來波浩渺》同樣意趣盎然:
湖上飛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
蓮子已成荷葉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
與《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相似的是,秋景、水面、荷葉、鷗鷺;相異的是,晚秋、藕熟、湖光山色。淡雅可愛、人景相親,蕩漾著易安怡然自得的心境。波光浩渺的湖面上,荷花漸老,只剩殘存,幽香盎然;一只只蓮蓬挺立湖面,生機勃勃;隨波蕩漾的蘋花和因風搖曳的秋草,在秋露的沁潤下,色澤愈發鮮明,景象愈發誘人了。易安依依不舍地離別,此刻她的老朋友――沙灘上那群鷗鷺仿佛不高興,扭過頭去,是在怨恨易安歸去太早了么?“與人親”、“不回頭”采用擬人手法,寫得別開生面、清新可愛,人、情、景、物相互交融、無比美好。
在描寫少女與少男幽會場景上,易安詞溫馨恬靜,飛卿詞含而不露。
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
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
這首言情小調《浣溪沙?繡面芙蓉一笑開》中塑造了一個姣美多情、秀外慧中而又大膽天真的少女形象,字里行間洋溢著青春活力,透露著愛情的甜蜜。上闋“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寫出少女俏麗可人的容顏和開朗活潑的性格。“眼波才動被人猜”描繪出美目流盼的靈氣神采,映照著她不易察覺的暗喜與擔憂遭到發現的詭秘。下闋“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正面點染了她的情致、心思和風采。款款深深盡在半張信紙的嗔怪之中。“月移花影約重來”堪稱點睛之筆:月光、花影、玉人成雙,柔情蜜意、共訴衷腸。
《南歌子?撲蕊添黃子》里的情懷則更顯隱秘,卻又呼之欲出:
撲蕊添黃子,呵花滿翠鬟。鴛枕映屏山,月明三五夜,對芳顏。
同樣是男女雙方幽會,一樣是花好月圓,飛卿詞反而顯得不似一貫的麗。撲蕊、呵花,女子相當在意妝飾,為這次相聚做了充分的準備,雖然沒有明寫喜悅,卻暗藏沖動。“三五夜”究竟是幾天一見,還是連見數天?抑或是表現對甜蜜時光無限延長的盼望呢?已不重要,只要看著自己的愛人“對芳顏”,就有不盡的幸福。
在寫邂逅佳偶的羞澀之情時,易安詞善于捕捉體態、神情,飛卿詞擅長景物烘托。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有人來,襪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點絳唇?蹴罷秋千》里,一個少女蕩完秋千、意興闌珊,“慵整纖纖手”、“薄汗輕衣透”;遇到生人時“襪金釵溜”、“和羞走”,嬌憨、緊張、羞澀,形如驚鵲;逼真地刻畫出一位天真活潑、姣美倦怠的千金小姐,怕見又想見、想見又不敢見的微妙心理;這個女孩驚詫、惶遽、含羞、好奇,“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顯現出少女調皮、機靈,在偷偷觀察一位翩翩美少年(暗寫),實際上已芳心暗許。如此精湛的筆墨,可謂生花妙筆。
《菩薩蠻?翠翹金縷雙》在羞澀感的表達上充分運用了虛寫、象征和烘托:
翠翹金縷雙,水紋細起春池碧。池上海棠梨,雨晴紅滿枝。
繡衫遮笑靨,煙草粘飛蝶。青瑣對芳菲,玉關音信稀。
前兩句寫景暗含著歡情,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色映射愉悅的愛意。又名紫鴛鴦,象征著愛情,“翠”、“金”、“碧”都是著色詞,將“春”的意境烘托到極致。接下來兩句更加“艷麗”,海棠花開,瀟瀟春雨灑后,云銷雨霽,紅花滿枝,滴著清亮的水珠兒,頗有“春色滿園關不住”的感覺。“語語是景,語語即是情”,明媚春光、佳景良辰,在這里營造一幅意味濃醇、深宛流美的畫卷。
到下闋的“繡衫遮笑靨,煙草粘飛蝶”才出現了人物。一位美麗的少女,乍出現在一個陌生的男人面前,表現出一見鐘情的神色,不由自主地抿嘴一笑,露出了一對可愛的酒窩兒,緊接著趕緊用繡衫遮住了。描繪少女的嬌羞,形神兼具、各有反差:既主動,又掩飾主動;既有歡悅,又有慌亂,瞬時間女性綿針似的心緒波動一目了然。
新婚生活的歡情,易安詞閑適美好又不失天真調皮,飛卿詞形怨實幸、靜謐朦朧。
李清照與趙明誠愛情生活的美滿從《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中可以窺見: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上片寫花美――含苞怒放,色如彤霞,面掛曉露。鮮花拿來比喻少女是常法,少女比擬鮮花則是妙用。下片寫人美――鮮花簪在鬢邊,要讓情郎品評一下,孰美?像是“奴面”要跟“花面”爭艷爭寵似的,易安把自己的調皮、伶俐刻畫得惟妙惟肖。
另一首《丑奴兒》對夫妻情愛的表露很是大膽:
晚來一陣風兼雨,洗盡炎光。理罷笙簧,卻對菱花淡淡妝。
絳綃縷薄冰肌瑩,雪膩酥香。笑語檀郎,今夜紗廚枕簟涼。
粉紅色的透明睡衣輕麗飄柔,肌膚雪白滑膩、若隱若現,一陣一陣的幽香散逸在空氣中,溫馨的情話、甜蜜的笑聲交相輝映。
而飛卿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就顯得“情以景幽”、“景以情妍”了。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首先,小山應該理解為發髻的形態。晚唐五代時期,女性發髻高大,兩鬢蓬撐如翼,就寢時總要把頭發盤綰成松髻,固定起來,而并非披頭散發,翌日清晨再重新梳理。如辛棄疾詞《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里的“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明代女詞人葉小鸞詞《浣溪沙?曲曲闌干繞樹遮》里的“樓外遠山橫寶髻,天邊明月伴菱花”,王勃《臨高臺》里的“為吾安寶髻,娥眉罷花叢”,都將女子發型比喻成山巒起伏。
這樣,將“小山”理解為對女子發髻形狀的比喻,似不無道理。后來,偶讀沈從文先生《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從中得知沈先生站在歷史文化考證角度有此見解。
其次,閨怨的情緒并不明顯,反倒有歡情跡象。
這位年輕的女子在繡床上獨寢,正陶醉夢鄉里,“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即醒來前女子的睡態。“云”表現鬢角薄而輕;“香”和“雪”分別從嗅覺和視覺感官上繪就臉頰。“度”使得女子的鬢角與鬢角與臉頰之間產生某種呼應的關系,而且這種關系是動感的,靜態的意象借用一些精準又傳神的動詞串聯,形成動靜結合之妙,留下無窮的想象空間。
“懶起畫峨眉,弄妝梳洗遲”兩句,傳統觀點認為這是女子傷感情緒的鐵證,其依據在于“懶”、“遲”二字――清晨醒來無心打扮。但是,與李清照的“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不一樣,這首詞里沒有類似“生怕離懷別苦”明顯表現女子愁苦心情的字眼。細膩、善變是女性的心理特征,“慵懶”對她們而言,并非全是心情不好的寫照,也可能是喜悅、幸福、優越感的流露。前文所述“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就不是苦,而是少女李清照純真、活潑、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之寫照;“理罷笙簧,卻對菱花淡淡妝”,表現了夫妻恩愛時,對鏡弄妝的喜悅心情;“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與這首里的“照花前后鏡,花面將相映”兩句,都是對女性“悅己”時歡悅心理的描摹,苦悶和愁緒,是絕無此閑情逸致的;“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所繡羅襦,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心中的他,在刺繡過程里,寄托著愛,寄托著對未來幸福生活的無限憧憬。
由此可見,描寫女子慵懶困倦的狀態未必是憂愁的體現。本詞中的新婦“懶起”、“梳洗遲”,正是內心的滿足感和幸福感的洋溢。
經過一番分析,李清照和溫庭筠二人在歡情詞領域的藝術挖掘點和構思創作力可以加以總結了。易安和飛卿都是很善于捕捉女性細膩的心理活動的,而作為男性的飛卿,能做到這點,更加難得;李清照側重于展示人物的情感,構思平實,這與其出身、學識等因素是分不開的,加之性別因素,無須特意修飾,表達自然;溫庭筠側重于景物烘托,構思精巧,同樣跟他的生活經歷和藝術風格緊密相關,倒也由于遣詞艷麗、意味濃醇、設計絕妙,或許有種過猶不及之感。
參考文獻
[1] 徐北文,等.李清照全集評注[M].濟南:濟南出版社,2005.
[2] 劉學鍇.溫庭筠全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7.
[3] 謝穡.宋代女性詞人群體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4] 徐安琪.唐五代北宋詞學思想史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5] 吳小英.唐宋詞抒情美探幽[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6] 李冬紅.《花間集》接受史論稿[M].濟南:齊魯書社,2006.
此時,成年的我卻被寂寥困擾著。說不出,是悲,是悔,還是念。
抬起低垂的眼簾,透過窗子,借著月色向夜的更深處望去——那是我們青春的笑臉嗎?舉著帶有晶瑩水珠的蓮藕,捧著清香撲鼻的荷花的我們,是那么的快活。
……我和我的好友們又一次來到溪邊的亭子游玩,并攜帶了一壺美酒,幾碟小菜,不勝美哉。天邊的紅日隨著醇醇的夕陽紅滲透周邊的云彩而逐漸隱退了。亭亭的荷花在池中隨風飄動,婀娜的身姿在水面投下倩影,連池中的魚兒都為之心動,躍躍預起,蕩起圈圈漣漪。清風拂過我們的臉頰,不禁使人心曠神怡。我們圍坐在石桌邊,飲酒作對,歡聲笑語,不時地猜幾下行酒令,不勝快活的我們全然不顧兩頰泛起的紅暈,渾身也開始有些發熱了。隱隱約約的我們聽到了蛙聲。這才想起天色已晚,早該回去了。
匆匆地收拾好桌上的殘局,一行人登上來時的游船往回劃去。可是,被夜色籠罩的我們已看不清東南西北,加之喝了許多酒,腦中已沒了思緒,更是胡亂地劃動著漿。不知不覺中才發現自己已身居藕花深處。酒意逐漸散去,望著周圍的處境,我們越發地著了慌,不約而同地操起手中的漿,奮力地在夜色中揮舞,漿碰到了身旁的荷發出沙沙的聲音,荷左右晃動著,一群水鳥被驚醒,撲騰著翅膀都飛起來了。估計它們是在瞧,究竟是誰這么放肆,擾了它們的清夢吧。再回頭看看我們這一個個手忙腳亂的樣子,不約而同地我們相視笑了,笑的那么爽朗,快活,無拘無束。
……想到這里,一絲愜意涌上心頭,我不禁笑了。詩性頓起的我,順口吟道: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進入初中要努力學習啊!不能放松。耳邊整天都充訴著這些話語。而讓我失望的是,從前讀書的時間現在幾乎沒有。從前的我就像一只小魚在書的海洋里自由自在的游著。而現在的我就像一只小螞蟻,不停地鉆來鉆去,一會鉆到那本練習冊中,一會又鉆到那本輔導書中。
還記得我以前一會把自己扮演成大偵探家:一會有把自己扮演成教授:一會有把自己扮演成探險家:一會有把自己扮演成科學學;
還記得我以前為白雪公主而感到擔憂:為雷鋒而感到光榮:為居里夫人而感到敬佩:為海的女兒而感到遺憾:為灰姑娘而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