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興致勃勃的近義詞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語文教學;小學語文;教學實效;教法該跟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19-0059-02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漷教授提出了一堂好課的標準是“教得有效,學得愉快,發展滿意”。要做到教學的有效性,必須讓每位學生在課堂上都學有興趣、學有所得、學得快樂、學出意義!這是新課程改革中教師探究的永恒課題,教學的實效必須關注于靈活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
一、精心設計導入,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習興趣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出色的新課導入能夠成功地使學生完成注意的轉移和情緒的遷移,它能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新課產生濃厚的興趣,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帶入到新課的意境之中。
在語文教學中,導入新課的方法很多,像游戲導入、復習導入、音樂導入、成語導入、珍聞導入、謎語導入等。導入新課是一個技巧,更是一門藝術。怎樣運用,全靠教師靈活掌握。切忌生搬硬套,要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如教學一年級下冊的《識字3》,課伊始,教師說跟學生做一個游戲:教師說天,學生對地,教師說上,學生對下,教師說前,學生對后……用開火車的形式進行,因為簡單易對,學生興致勃勃。接下來教師問:“太陽對什么?黃狗對什么?”由一個字對它的反義詞到兩個字而且沒有反義詞,學生感到困難疑惑,好奇心萌發了。接著教師說:“學了今天的課文你就能找到答案了,今天我們來學習這樣一首有趣的對子歌吧。”學生對新課文就充滿期待了……
二、培養自主意識,鼓勵學生質疑,發揮學生潛能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的作用是引導性的,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教師在提供了一些豐富的素材后,學生就要進行大量的自主探索,同時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如自己獨立學習,也可以與他人合作,與老師交流……如《畫家和牧童》這一課中,當學生還沉浸在回答完畫家的著名表現在他畫技高超的興奮之中時,筆者趁機拋出一個問題:“現在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學習課文后回答畫家的著名還表現在哪里?請用課文中的關鍵句子來回答。”話剛一說完,就有的在高聲朗讀,有的在竊竊私語,有的在互相討論,還有的在邊默讀邊思考……課堂上的學習氣氛非常濃厚。這種方式,為學生的學習創設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并培養自己質疑并解疑的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鉆研問題。教師可以給學生指明思路,要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教給學生思維方法。只有在學生自己會思、會問、會學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和別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學生個體的潛能得到發揮時,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
三、根據體裁特點,喚起生活經驗,發展學生思維
讓書本知識呈現出鮮活的生命狀態,是新課程改革實施后課堂教學呈現的新特點。教師要依據課文體裁特點,通過各種途徑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使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學生經驗世界和知識的形成過程聯系起來,從而激活書本知識,激發學生的想象、聯想,進而極大地提高語文課堂效率。
教學《秋思》這首古詩時,先讓學生讀題目,看出題目分為兩個部分——“秋”和“思”;再讓每位學生自己去讀一讀這首詩,一問:你從哪些地方看出是寫思故鄉的?交流時不一定按照詩句的先后順序,但每找到一處,就說一說自己為什么這樣找,評一評誰找的最準確。每一次找、說、評,學生實際上都在自覺地借用作者的“一顆心”去感受,移情成為必然。二問:你又從哪里看出是寫秋天的?學生能找到相關的字、詞、短語、句子,他就穿越時空在古人的眼中看到了秋天的特點。而能讀好這些景物,學生就能領略秋天原來是有這些特色景物的。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說說,也許就能回味自己身處的秋天,原來是有這些特點的。由此,詩歌的學習不僅僅是字、詞、句、詩的機械解釋,而是學生主動地走進詩人的內心,用詩人的眼睛去看,用詩人的耳朵去聽,用詩人的心靈去感受。
四、扎實進行指導,加強有效訓練,實現認識升華
語文教學擔負著言語技能訓練、思維訓練和情感熏陶等多重任務,但言語技能原型是有效課堂教學的立足點。因此,要構建有效課堂語文教學,語文教師要落實知識點,抓準精練點,調動學生聽說讀寫思的能動性,形成技能、技巧,達到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及應用,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
這是《畫家和牧童》教學中的一個言語訓練片段:
師:這里有三句夸贊的話,請把它們連起來讀一讀。
(出示句子)
圍觀的人看了,紛紛夸贊。
“畫得太像了,畫得太像了,這真是絕妙之作!”一個商人稱贊道。
“畫活了,畫活了,只有神筆才能畫出這樣的畫!”一位教書先生贊揚道。
師:這三個句子各有一個詞語表示相同的意思,是哪三個詞語呢?
生:夸贊、稱贊、贊揚。
師:這三個近義詞都是夸獎戴嵩畫得好!你看,我們的漢字多么有趣,同一個意思可以用三個詞語來表達,用在課文里也不顯得重復,可以令文章詞語更豐富。你還有這樣表示夸贊的詞嗎?
生:夸獎、贊美、贊嘆、表揚。
師:同學們的想象真豐富!用上這些詞語夸夸戴嵩畫得好!
生:……
關鍵詞:素質教育;分層教學;設制目標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3-195-01
“面向全體學生”應為“素質教育的第一要義”。而傳統教學不利于因材施教,將全班學生集于一體,進行“三同教學”同一速度,同一要求,同一水平。強調共性,忽視個性,無視學生認識水平和情感志向的差異,勢必造成小學語文教學高耗低效的局面。當前教育者研究的焦點是:如何使素質教育在教學中逐步走向具體化和操作化。教學實踐證明,教學中尊重并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不搞“填平補齊”,讓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最優發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具體到小學語文來講,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分層設制目標
在任何一個班級中,學生之間存在個別差異,這一事實是不能回避的。如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只面向中等學生設置教學目標,那么對于高容量的學生來講,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低負荷的加工,接受許多“冗余的”信息,浪費時間。而對于低負荷的學生來說,則產生高負荷的加工,許多內容不明白,也是浪費時間。所以教師在備課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心中把學生分為多個層次,把教學大綱和教材中規定的教學目標進行分層處理和補充,使每一層次學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內通過努力落實所對應目標,即順利獲取所學知識。
教學中,教師并非把分層設制的教學目標交待給全體學生,那樣只會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延誤教學時間,只做到心中有數就可以了。例如教材中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這是對中等或中上的學生設制的目標。我班有兩個朗讀水平很差的學生,對他們來說,要達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非一日之功,所以我給他們設置的朗讀目標就是“正確”。
二、分層設計問題
學生的學習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缺乏科學的提問是無益于啟發學生思維的。問題太淺,優等生會感到簡單、零碎,缺乏興趣,久之養成不動腦筋的習慣;問題過深,又會使學困生產生畏懼、回避的心理。要實現教與學“雙向交流”,求取更佳教學效果,分層提問是十分重要的。分層提問大體包括以下兩種方式:1、教師了解每個學生的實際水平,正確估計學生的能力,有針對性地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提問方式,提出不同深度的問題,使每個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激起他們思維的積極性;2、教師把一些頗有難度的問題或綜合性問題設計成階梯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由單項到綜合。提問后請學生自主選擇,能答一問就鼓勵,連答幾問更表揚。這種提問,不僅充分考慮到學生思維的程序性,培養了全體學生前后聯系思考問題的習慣,提高了解疑能力,還調動了中、上學生的積極性,也是對付差生“干坐”現象的有效手段之一。
目前,許多教師對上述第一種設計問題的分層方法了解和運用較為廣泛。這里我們著重談談第二種方法。這是一種隱性分層的方法,備課時教師要著實動一番腦筋,講課中也要靈活運用。例如,《翠鳥》課后練習中有這樣一個問題:翠鳥捉魚的本領和它的外形有什么關系?這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在學習了課文,了解了翠鳥的外形和捉魚的過程之后,這個問題對于優等生來說不難答,但對于學困生來說卻不知如何下手。于是我把問題改成了:“翠鳥捉魚的本領和它外形的哪種特征有關系?你能說說有什么關系嗎?想一想,先說給自己聽聽。”巡導中,我聽到了班內學習基礎和語言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分別說出了:翠鳥捉魚的本領和它有一雙有力的小爪子有關系:由于翠鳥有一雙能緊緊地抓住葦稈的小爪子,很有力,所以在小魚露出水面時,翠鳥能蹬開葦稈,像箭一樣飛過去捉魚;翠鳥捉魚的本領和它長著一雙透亮靈活的眼睛有關系:因為翠鳥的眼睛透亮靈活,目光銳利,才能捉住剛剛露出水面的機靈的小魚。翠鳥捉魚的本領和它的身體小巧玲瓏有關系:正因為如此,翠鳥才能一動不動地停在細細的葦稈上,才能貼著水面疾飛,才能像箭一樣飛過去捉魚……全班交流時,學習最差的兩個學生也回答出了第一問,只是對它們之間的關系解釋不夠清楚。有的同學回答出兩點、三點,優等生則回答得面面俱到,興致勃勃地給其他同學做了總結性發言。
三、分層設計練習
學生水平有高低,練習也應分層次。在教學中,必須通過有的放矢的分層練習,才能鞏固所學知識,并調動各種程度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般情況下,練習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可練基本的、單項的、模仿性的題目,這是知識化的過程。如字詞訓練,根據課文內容填空等,中差生要以這種基本題為主,而優等生則可以跳過這些題目。;第二層可設計綜合性的、變式性的練習,把知識轉化為技能,這是知識強化和優化的過程。這種練習具有一定的難度,以滿足優生的要求,實際上,這種問題的設計對大部分學生都是具有挑戰性的,一方面能夠滿足好學生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能夠有效地激勵中等學生的學習動機。
四、分層布置作業
長期以來,傳統的教學方式置學生各方面差異于不顧,布置作業一直是“大鍋飯”,就像把“桃子”懸在同一高度,結果,唾手可得者有之,跳一跳摘到者有之,跳斷腿無法摘到的也不乏其人。怎樣才能打破這種“大鍋飯”,減輕不必要的課業負擔,使作業的布置真正服務于教學,服務于每一個學生呢?我認為有效的辦法就是分層布置作業。
例如在教學生字、詞后,我從不布置全班同學“每個生字寫一行,每個詞語抄五遍”這樣的作業,而是根據學生平時掌握字詞的情況,分別讓他們寫五遍、三遍、一遍,甚至特許幾個字詞掌握一貫牢固的好學生:如果掌握了就免寫這項作業,利用節余時間在已學的字詞中找出所學生字的同音字、形近字,所學詞語的近義詞和反義詞等,為全班同學設計小練習卷。實踐證明,這樣做不僅沒有影響他們的學習,還使他們在字詞方面總是遙遙領先,同時也有力地調動了其他學生的積極性。
教學實踐中,我們深深認識到,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不應忽視的,個體性教學尊重和正視這種差異,為每個學生提供了獨立思考、協作學習、大膽參與、縱橫馳騁的天地,從教學指導思想、操作模式和評價體系等方面,都保證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