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花果山之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山水畫;萌芽;發展;畫派;風格
【中圖分類號】G622
山水形象作為描繪對象遠在西周時期就在帝王的冕服、玉器的裝飾紋樣中就已經出現,但這些都屬于工藝美術范疇,此后很長一段時期,山川形象作為人物畫的裝飾背景出現在畫面之中,如漢代的畫像磚《煮鹽圖》畫面中山的形象占據了大半空間,但作者所要表現的主題并不是山,而是制鹽的過程。直至魏晉時期,山水的形象才由背景變為主題,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中國畫壇。東晉畫家顧愷之所做的《女史箴圖》中出現了結合完美、表現真實的山林、鳥獸等元素,畫家以俯視的角度用豐富的線條來表現山巒的變化,創造了山水畫的表現基本技法,為后世山水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南北朝時期,隨著人們審美意識的發展、崇尚老莊清淡玄學的興起,江南秀麗的山川激發了畫家的創作激情等因素使山水畫在這一時期勃然興起,以老莊哲學思想為基礎的玄學造就了藝術家們簡淡、玄遠的審美觀,并出現了一批擅長山水畫的畫家和山水畫作品及第一批山水畫論文,遺憾的是迄今還沒有發現一幅當時的山水畫作品,但我們從宗炳的《畫山水序》、王微的《敘畫》這兩篇重要的山水畫文獻中,可以體會到當時山水畫發展的水平。宗炳的"暢神說"及王微的繪畫觀點不謀而合的強調了主客體的融合,自然與精神的合一,這些理論對后世繪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總之,南北朝時期,山水畫以較完備的表現技法和系統的理論登上了畫壇,顧愷之、宗炳、王微等畫家開創了中國山水畫的先河。
隋唐時期山水畫在南北朝萌芽的基礎上有了更大的發展。展子虔的《游春圖》被張彥遠譽為"唐畫之祖",此畫在透視關系上不僅表現出了空間的一般關系,也注意到了空間的深度,畫面有"遠近山川,咫尺千里"之感。同時該畫在表現技法上也極具特點:山以單線勾勒,填以青綠,用筆工整,傅色濃烈深沉,為唐代青綠山水畫一派開了緒端。盛唐以后經過一批藝術家的推波助瀾,中國山水畫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出現了以李思訓父子為代表的青綠山水畫派和以王維、王墨、張為代表的水墨山水畫派,李思訓及其兒子李昭道繼承和發展了展子虔一系畫風,他們的畫對后世青綠山水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歷代都有追隨者,被后人推之為"北宗"或青綠山水畫之祖。王維繼承了吳道子畫派畫風并創造了"破墨山水",強調水墨在山水畫中的重大作用,把水墨山水畫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被后人推崇為"南宗"之祖。中國的山水畫發展至唐代終于進入了一個自由的新天地,從此,大河奔流,滔滔不絕。
五代及兩宋時期,山水畫家輩出,但由于眼光所限,人與自然的那種娛樂親切的牧歌式寧靜成為這一時期山水畫的基本音調,五代的荊浩、關同、董源、巨然幾位山水畫大師在繼承傳統畫的基礎上,又加入了各自對山水氣勢的體悟,北方畫派代表荊浩、關同的畫構圖巍峨,畫風雄渾,同時,荊浩所做的《筆法記》為后世山水畫建立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南方畫派代表人物董源、巨然所畫山水山勢高聳,但結構圓渾,布局宏大,無雄奇冷峻之感,畫面濃淡交錯、點線并置,畫面具有內在的韻律之感。五代時期南北兩派的這幾位畫家對后世繪畫影響巨大,其山水畫藝術成為一種富有生命力的傳統為后世藝術家所繼承和發揚。宋初山水畫以李成、范寬、關同為主要代表,這三家皆師于荊浩,注重師造化,后人概括說:關同峭拔,李成曠遠,范寬雄杰,足以見得他們在山水畫上取的巨大成就。北宋統一全國后,中原畫派為主流的北宋山水畫融進了新的江南畫風,出現了以郭熙為代表的院體山水畫,郭熙初學李成,后師各家及自然,創造了自己雄壯、深遠的繪畫風格,他所著的《林泉高致集》是我國畫論中的一部重要著作,他強調在繪畫中表現山水在不同季節、氣候下不同的面貌。徽宗時期又有一個新的畫派異軍突起,即"米點山水",首創人米芾,他畫山水多用水墨點染,不拘于形色的勾皴點染。他的兒子米友仁繼承和發揚了父親的畫法,并有作品傳世。北宋中后期,一些山水畫畫家為了迎合宮廷的欣賞趣味,創造了典麗的青綠山水畫,是青綠山水進入了成熟發展階段,典型代表畫家有"大青綠"王希孟及"小青綠"趙伯駒等人。南宋時期雖國家偏安一隅,但繪畫藝術的繁榮仍不亞于北宋,特別是以李唐、劉松年、馬遠、夏為代表的院體山水畫開創了"一角半邊"的山水畫新風,對后世山水畫影響極大。總之,北宋山水畫畫風雄渾、深沉,崇高勝;南宋山水畫以秀麗、工致,優美勝,兩美并峙,各領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