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健康風險評估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體育活動風險;參賽風險;風險識別;風險評估;列表排序法
中圖分類號:G8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590(2008)02-0004-03
Abstract: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content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risk in exercise and sport, and reviews summarily the advance in risk of exercise and sport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Finally, the advice and opinions on the risk research of exercise and sport in China in the future are given.
Key words: risk in exercise and sport; competition risk; risk identification; risk assessment; taxis method
1 關注體育活動風險
我國體育風險研究剛剛起步,沒有多少可供借鑒的文獻資料,開展這方面的創新研究難度很大,需要勇氣和毅力,更需要環境、氛圍和條件。我認為,鼓勵創新,不能停留在口頭上,更應落實到行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應該發揚學術民主,提倡學術自由,需要更多鼓勵與支持。如果在研究初始階段“雞蛋里挑骨頭”的話,很多有創意的研究就會被“扼殺”于萌芽之中。
這幾年,國內體育活動風險研究逐步增多,這是好事,說明大家已經對此有所認識,并開始重視,我們也一直堅持開展這方面的研究。我指導的碩士研究生已經有多人完成體育活動風險方面的碩士論文,同時,博士研究生也參與了該領域的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與其它社會活動相比,體育活動風險問題是比較突出的。研究體育風險不是趕時髦,更不是換個新名詞,而是體育實踐的呼喚和需要,也是一種學者社會責任的體現。
2 體育活動風險理論與方法
在研究運動員參賽風險過程中,首先遇到的一個問題是,什么是參賽風險,而要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來,需要先知道什么是風險。盡管對于“風險”概念的解釋有不同的說法,但共同的一點是指不好的或不利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按照邏輯學上的概念界定的“屬加種差”方法,所謂的參賽風險是指運動員參加體育競賽過程中可能發生的不好或不利的事件。[1]
以往研究經常講比賽中可能出現什么問題,但基本停留在實踐的層面上,而這類問題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歸屬。把這樣的問題用參賽風險一詞來表述,實際上是從風險的視角來審視運動員在比賽中可能遇到的不利事件。這應該說是找到了一個研究的切入點和突破點。
風險管理工作著眼于未來,是將來時,是“未雨綢繆”、“有備無患”。借鑒風險管理的理論與方法,特別是風險識別、風險評估和風險應對技術,有助于系統、深入地研究比賽中可能發生的這樣或那樣的事件及出現的問題,這在以往的同類研究中是沒有的。實際上,不管研究什么風險問題,都離不開風險管理的三大環節或步驟,也正是這三大環節或步驟讓我們在紛繁復雜、不確定的環境中,提早發現可能的損害或損失,并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
我不敢談什么研究創新,但起碼在這個問題上,我率先提出了“參賽風險”,也嘗試著建構了運動員參賽風險管理體系。雖然這樣的研究本身可能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但是起碼勇敢地邁出了“一小步”,同時希望看到這一開創性的研究能使這一領域的研究與應用邁出“一大步”。
在研究運動員參賽風險之前,國內體育活動風險研究大多集中在賽事風險與運動員傷害風險上。2003年,由于“非典”問題,原計劃在我國舉辦的女足世界杯改在美國,讓國人首次領略了賽事風險。近年來一些優秀運動員在重大比賽前和比賽中發生的傷殘事件以及學校體育活動中發生的學生猝死事件,使得這樣的問題倍受人們關注。
實際上,體育活動風險包括的內容非常廣泛,在競技體育、學校體育和體育鍛煉中到處都存在各種風險。最近幾年,大中小學校里發生的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受傷和死亡的事件,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此外,在健身房和其它體育活動場所也不時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不幸事件。其實,此類事件決非現在才有,而是一直存在。過去經常聽到學校體育工作提出的口號是:健康第一。我倒是覺得,如果非要找到第一的話,應該是“安全第一”,沒有安全作保障,也就無所謂健康。
目前,我們已經完成了中小學體育活動風險問題的研究以及老年人體育鍛煉風險的研究,[2-4]正在進行大學體育活動風險問題的深入探討,同時也即將完成學校體育競賽風險研究。另外,體育旅游風險的研究也在進行中。當然,運動員參賽風險問題還在繼續深入研究中,重點放在運動員參賽心理風險上。下一步我們要拓展這一領域的研究內容,借鑒國外風險認知研究方法[5],力爭在體育風險認知(The Perception of Risk in Sport)方面取得一些研究進展。
目前,在體育活動風險研究中需要特別關注的是體育活動風險分類的問題。盡管風險有各種分類方法,但是不等同于體育活動風險就有了合適的分類標準與辦法。具體到不同的體育活動風險研究,必須首先面對和解決風險分類的問題,然后才是風險識別、風險評估與風險應對的問題。
3 體育活動風險研究的方法問題
風險是指未來發生不好事件的概率。它指向于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而不是過去和現在。我們可以基于過去發生和現在出現的事件,對未來會發生什么事情做一個基本判斷,但這種判斷的結果只能是一種概率事件,即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風險管理上有一句名言:只要它可能發生,它就一定會發生。今天不發生,遲早有一天會發生。這也正是為什么要進行風險管理研究與應用的意義所在。
現在有的城市天氣預報開始采用概率預報,不再像過去那樣提前告訴你明天下雨還是下雪,而是把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多少告訴你,充分考慮到“天有不測風云”。體育活動風險研究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我們無法預測明天或今后的體育活動中一定會發生什么,但是可以根據以往的歷史資料和目前的數據分析指出未來體育活動中可能或很有可能發生什么、這些風險發生的程度及危害性等。
在體育活動風險研究中最重要的是體育活動風險識別和風險評估的方法。盡管許多風險管理著述中都介紹了一些方法,但具體到體育活動的風險研究與應用上能使用的方法還很有限。因此,有必要在借鑒學習基礎上,開發體育活動風險識別與風險評估的專用工具。
在運動員參賽風險研究中,首先在征求專家意見的前提下,構建運動員參賽風險源,并在此基礎上編制出《運動員參賽風險識別表》,用于我國優勢項目高水平運動員參賽風險識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編制《運動員參賽風險識別表》過程中,對以往資料上記載、教練員和運動員口述以及其它研究報告的資料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整理歸納,盡可能囊括運動員在比賽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同時,雖然也知道要囊括運動員參賽的所有風險是不可能的,但是必須要有這樣的想法,并竭盡全力去完善。可以說,運動員參賽風險識別的工作量很大,僅歷年的《新體育》雜志和《中國體育報》就翻閱了兩遍,加上大量體育相關文獻的收集和閱讀,真是費時費力。最初提出的參賽風險條目上千,后經過反復歸納刪減才保留到現在的236條。
在運動員參賽風險研究中,最困難的是如何進行運動員參賽風險評估,一開始計劃采用層次分析法,但是在預試中發現實測難度大,且效果不理想。后來,提出采用帕累托分析,就是先讓教練員回答運動員參賽可能會遇到哪些風險這樣的開放式問題,然后計算項目的頻數和累計百分比,最后找出主要參賽風險。后來的調查數據統計表明,這種評估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科學研究本身也有風險,決不是“旱澇保收”。考慮到調查對象是國家隊教練員,一旦調查失敗的話,就沒有第二次機會。于是,必須想辦法尋找一種更加簡潔、實用的參賽風險評估的方法。時間過得真快,半年過去了,調查工作還有半個月就要全面開始了,但我的另一種方法還是沒有找到。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個更加偶然的機會,剛從網上訂購的一本風險管理的著作啟發了我。這本書提到“列表排序法”[6]正是我這么長時間一直在尋找的評估方法,令我激動不已。于是,我忘記了吃飯和睡覺(現在想來簡直就是廢寢忘食)根據這種方法的思路,編制《運動員參賽風險評估表》,當全部編制完成的時候,離外出測試僅余一天的時間。帶著打印好的調查表,我踏上了飛往南方某地的航班。這個時候,更深刻感受到什么是“車要山前必有路”,同時又不免暗自慶幸。
我們近年來的一些體育活動風險研究大多采用了我上面提到的風險識別和風險評估的方法,所不同的是根據研究的內容差異重新設計編制各自的風險識別表和風險評估表,效果都還是不錯的。
當然,體育活動風險研究還可以采用其它方法。前面提到的“層次分析”法之所以最后沒有采用,不是方法本身的問題,主要還是考慮到方法的可操作性問題,至少在我研究的這個問題上,它不是最佳的方法。因此,就體育風險研究和應用的方法而言,可供選擇的方法和手段很多,適合你所研究問題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4 體育活動風險研究的現狀與展望
目前,國內還沒有一本體育活動風險管理方面的教材,也沒有哪個院校開設“體育活動風險管理”的課程,這方面的學術專著也只有我在2005年出版的那本博士學位論文。令人可喜的是,近5年來在體育活動風險管理方面發表的學術論文的數量在逐步增多,特別是圍繞2008年北京奧運會風險問題開展的研究“獨領”,也開始出現國家資助的體育活動風險方面的課題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這一領域研究論文的質量還有待提高,特別需要系統深入的實證研究,而不是僅僅是停留在簡單方法的介紹或大談意義重要上。鑒于一些研究者自身對風險認識的局限,有些研究在概念界定、分類和研究方法上還存在不少常識性問題。
國外體育活動風險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是美國Herb Appenzeller主編的《體育風險管理:問題與策略》。最新版本是2005年出版的第2版。這本書收錄了近40位作者的43篇論文。這些論文被分成6個部分,包括導論、侵害責任問題、醫療問題、項目和設施管理問題、風險管理關注的事以及風險管理發展趨勢等。[7]
另外,美國John O.Spengler等(2006)撰寫了《體育與娛樂風險管理》一書。全書共分11章,包括下決心管理風險、醫療緊急行動計劃、保護兒童、體育與娛樂中運動熱癥、照明安全、血液病原體、心臟驟停與自動體外除顫器的使用、藥物檢查、裝備、前提、指導與監管、運動場安全以及水上運動安全等。[8]
還有一本書是英國John Severs等(2003)撰寫的《小學體育安全與風險》(教師手冊)。這本書從以下12個方面來闡述:教師與法律、教師與兒童、教師、設備與環境、風險管理原則、體育活動風險管理策略的設計、體操與舞蹈、小器材練習、游戲、追逐活動和接力、競技、戶外和冒險活動、包括游泳和跳水的水上活動等。[9]
在以上3本這方面的學術著作中,大多是突出實際應用部分,理論探討的內容相對較少。實際上,風險管理本身就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就是要幫助人們解決在生產和生活等實踐活動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因此,關注與處理體育活動中的具體問題是體育活動風險學科的重要任務,也是這一學科存在的理由和發展的動力之所在。
國情的不同使得在體育活動風險研究和應用上也會有很多差異。風險,作為一個新概念,在我國需要有一個接納、認同的過程。體育風險也不例外。我至今記憶猶新的是,在2002年12月的博士論文開題以及2004年5月博士論文答辯期間,經常遇到那種對待參賽風險“不屑一顧”的態度,然而值得欣慰的是,在2007年,有關部門為此專門召開了奧運選手參賽風險的研討會。我也被邀請參加國家課題這部分內容的研究。實際上,有關北京奧運會風險管理的論壇早在幾年前就舉行了。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我們面對的問題還是那個老問題,但與以往不同的是,體育活動風險作為新興的研究領域,也可以認為是新興的學科,其研究的視角變化了,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先進了。
2005年11月14日發生在山西沁源的學生在公路跑操出現的特大交通事故震驚全國。我們在隨后的實地走訪中,更加感到加強體育活動風險(特別是學校體育活動風險)研究的必要性和緊迫性。[10]
長期以來,在體育活動的宣傳上,一直突出“體育活動有益無害論”,很少,甚至沒有告訴參與者可能出現的風險。在出現重大傷亡事件時,又歸結為個別現象,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和采取有效對策,而這種個別現象對于出事的個體來講就是百分之百。這種不符合辯證法的說法與做法流行了很多年。體育活動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體育鍛煉不當,不僅會發生各種傷害事故,而且還會導致死亡。近年來,這方面發生的傷亡事件已經不少了。[11]
因此,作為學校和體育活動的組織者有告知的義務和責任,應該把體育活動中可能發生的風險提前告知參與者。告知的方式有很多,國外常見的形式是書面協議。如果大家簽了這個協議,就說明組織者盡到了告知責任,而參與者也愿意接受這種風險。當然,學校或體育活動組織者還要在場地設施和服務方面給予參與體育活動者充足的安全保障,而參與者也應該加強自我保護,避免和減少不利事件的發生。有人擔心,如果提前告知體育活動風險的話,就沒有人敢來上體育課了,把大家都嚇跑了。這種擔心是多余的。從國外的情況看,登山運動是所有項目中死亡率最高的,但是還是有很多人“勇往直前”地去選擇登山運動。[12]
目前,需要加強體育活動風險的理論研究,開展體育活動風險教育,體育行業要制訂體育風險管理的行動計劃,編制出具體、可操作的工作手冊,而不是上級發一個通知文件,然后下面開會傳達。從體育實踐上講,體育風險管理制度建設在先,然后才是如何防范體育活動風險等操作層面的問題。
展望今后我國體育活動風險研究,還有很多的理論問題亟待解決,如運動項目的風險識別與評估、不同體育教學與健身活動內容的風險分析、不同人群參與體育活動風險管理以及建立體育活動風險管理的常效機制等。
雖然體育活動風險研究在中國剛剛起步,還不能很好地滿足體育實踐的需要,但是發展前景看好。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不僅要有自己的體育風險理論,出版體育活動風險方面的教材和開設體育活動風險管理的課程,更希望看到的是,中國體育活動風險研究能在理論和實踐上“頂天立地”,更好地為中國的體育和社會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 石巖.我國優勢項目高水平運動員參賽風險的識別、評估與應對[M].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
[2] 高進.太原市中學生體育活動傷害事故的風險管理[D].山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3] 李瑛.太原市老年人參與體育鍛煉的風險研究[D].山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4] 王苗.小學生體育活動安全問題與風險防范研究-以太原市為例[D].山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5] Paul Slovic. The Perception of Risk. London and Sterling, VA: 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 2000.
[6] 邱菀華,等.現代項目風險管理方法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7] Herb Appenzeller, et al. Risk Management in Sport: Issues and Strategies (second Edition). Durham: Carolina Academic Press,2005.
[8] John O.Spengler, Daniel P.Connaughton, Andrew T.Pittman. Risk Management in Sport and Recreation.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2006.
[9] John Severs, Peter Whitlam, Jes Woodhouse. Safety and Risk in Prim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 guide for teachers. London: Routledge.2003.
[10]劉紅,石巖.我國中小學生“公路跑操”現狀、成因及對策[J].山西大學學報(哲社版) ,
2007,30(5):135-139.
[關鍵詞] 吉林省;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F276.3 [文獻標識碼] A
Abstract: Internal control consists of five factors in terms of the control environment, risk assessment, control activitie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nd monitoring. Internal control of SMEs in Jilin has the problems in terms of wake awareness, lower level of risk assessment, unscientific activities, and lack of follow-up monitoring.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the measures to optimize the environment, strengthen risk prevention control,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activities, maintain the smooth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communication channels, and enhance the supervis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MEs in Jilin.
Key words: Jilin, SMEs, internal control,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一、引言
中小企業作為我國市場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推動經濟發展、豐富經營結構、活躍市場、吸收剩余勞動力和緩解就業壓力等方面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吉林省內,中小企業在其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企業數量占99.5%,經濟總量占47%以上,上交稅金占全口徑財政收入的比重接近1/3,就業人數占全省職工和城鎮個體勞動者總數的70%以上,中小企業是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推動中小企業加快發展是實現富民強省的重大舉措。在吉林省有關的政策扶持下,中小企業近幾年的發展也取得了飛躍發展,并且發展態勢良好,但是還存在不少的問題,這些問題成為制約吉林省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制度與機制的缺失。解決其內部控制的問題迫在眉睫,只有從理論和實踐兩個角度探索系統的解決對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吉林省中小企業的難題,從而推動吉林省中小企業健康發展,推動吉林省的經濟振興。
二、內部控制的理論
所謂的內部控制,它是一個企業為了實現自己的經營目標,保護其資產安全完整,保證會計信息和資料的準確可靠,并能夠保證企業經營方針得到有效的貫徹和執行,同時保障企業經營活動的經濟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而在企業內部自我調整、約束、計劃、控制和評價方法手段的一個通用的措施。COSO的內部控制報告中規定的內部控制五要素的框架結構是目前被較多人認可的經典框架,即由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督五個要素構成的。內部控制的要素基本覆蓋了企業所有的業務環節和事項,特別是控制活動貫穿企業經營的各個環節。因此,若想了解和解決企業的內部控制問題,可以從這五個要素著手。
三、吉林省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問題
(一)控制環境存在的問題
控制環境是一個企業內部控制制度能否有效執行的基礎。目前吉林省中小企業控制環境存在的問題包括:經營者重經營輕控制,經營者主要把精力放在如何留住老客戶,擴大企業業務方面上,無暇顧及內部的管理事項,對內部控制缺少關注;內部控制意識薄弱,從管理者到員工都沒有形成系統的內部控制知識體系;組織結構設置不科學,職責不明,大多依靠血緣,親情維系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不規范,沒有運用科學的方法評估員工的能力,對于員工勝任能力沒有足夠的重視;不重視誠信和道德價值觀念的溝通和落實,缺乏良好的控制環境。
(二)風險評估存在的問題
每個企業都面臨來自內部和外部的不同風險,這些風險都必須加以評估。吉林省中小企業目前的風險評估意識已經逐步形成,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進行風險評估,但是整個風險評估的意識和水平還屬于比較低下的水平;由于中小企業間的信用觀念薄弱,信用缺失嚴重,進行風險評估困難重重,建立健全的風險評估體系難度較大,相應的風險控制機制也沒有進行配套;沒有建立整體的目標,缺乏具體業務流程層面的計劃,當監管和經營環境突然發生變化時,缺乏應急措施;對于進入新的業務領域和發生新的交易可能帶來的新的內部控制相關的風險,缺乏評估的規范機制。整體而言,吉林省中小企業大部分的風險評估工作還處于淺層階段,缺乏科學的、深層次的探究。
(三)控制活動存在的問題
控制活動是企業管理階層辯識風險,繼之應針對這種風險發出必要的指令,是企業內部控制最實在的一個環節。吉林省中小企業也重視企業的控制活動,但是由于缺乏系統的內部控制知識體系,再加上中小企業裙帶關系嚴重,采用以家庭利益為指導的管理方式,很多崗位都是家庭成員擔任,造成控制活動缺乏科學性,存在漏洞。無論是授權、業績評估、信息處理還是實物控制上都存在不少的紕漏。具體包括:采購缺乏質量標準,采購的材料質量參差不齊;生產環節更多的是注重生產的速度,對產品的質量驗收缺乏控制;缺乏付款和收款管理制度,沒有制定完善的付款計劃和收款管理,付款環節嚴重的賴賬現象影響企業的信譽,收款缺乏管理,對客戶的信譽沒有系統的評估,缺少壞賬管理的意識。財會系統混亂,沒有嚴格按照會計制度的要求進行處理。整體來看,吉林省中小企業的控制活動還不具備科學性。
(四)信息系統與溝通存在的問題
中小企業的一個主要特征就是規模小,所以在內部的溝通上主要向上級和幾乎所有的員工進行直接的信息傳遞,吉林省中小企業在內部溝通上同樣是這樣,不存在太大的問題;集中的主要問題是財務會計不夠專業,不少企業聘請兼職對企業的會計業務進行處理,質量參差不齊;管理層更多注重經營業績的財務數據,而忽視資產負債的情況;缺少與外部的溝通,對于客戶的反饋多是零散的,沒有系統的整理和記錄,主動聯系客戶進行溝通的情況更是少見;供應商和企業的關系不穩定,多數企業對每次采購選擇的供應商有采購價格決定。
(五)監控存在的問題
管理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建立和維護控制并保證其持續有效運行,對于控制的監督可以實現這一目標。在吉林省中小企業中,監控這部分的問題尤為突出。吉林省中小企業由于管理者缺乏系統的內部控制理論知識,控制活動缺乏科學性,因此后續的評估控制監督活動也是雜亂無章的,沒有獨立于業務環節的類似內審委員會等監督審核部門,其經營過程也沒有專人進行監督,往往都是經營者的突擊檢查,甚至存在知錯難改,知錯不改的現象。由于中小企業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經營上,對于控制活動都缺乏投入,監控環節所引起的關注就更加少。
四、吉林省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優化內部控制環境
第一,加強管理層的內部控制意識,完善管理層的內部控制知識體系。要使吉林省中小企業的內部控制水平提高一個層次,最重要的就是要讓管理者意識到內部控制的重要性,并且學習內部控制的相關理論知識,形成知識體系,具體措施可以是閱讀相關的書籍,邀請專門機構的研究人員過來交流,政府或者相關行業組織通過舉辦內部控制知識講座,學習指導等形式讓管理者深刻了解內部控制體系的優點和作用。第二,書面和口頭的形式結合,落實企業文化的營造。誠信和道德價值觀念的溝通和落實,用人唯才等企業文化有助于提高企業競爭力,也是更好地完善整個企業內部控制體系所需要。這就需要管理者身體力行,起表率作用,同時以口頭和書面的形式向員工進行傳達,對違反有關行為規范的情況進行懲罰。
(二)加強風險防范控制
第一,提高風險意識。這需要從管理者的管理素質抓起,提高中小企業管理者的素質,加強風險知識的學習和培訓很重要。第二,風險識別和分析能力的提高。要防范風險,首先要有風險意識,然后要有識別和分析的能力,我們在進行風險事件的識別時,可以從目標入手,把總的戰略目標細分為小的目標,如經營目標、期末報告目標、資產管理目標等,再分別根據這些具體的二級目標確認相應的風險事件。而對于風險的分析,需要先調查和收集風險事件的資料,然后定性和定量進行分析,最后進行表述。第三,制定策略應對風險,需要結合控制活動進行風險的應對。中小企業自身資金并不雄厚,但是它們具備靈活性的特點,所以盡早識別和評估風險,盡早進行轉變應對風險就至關重要。
(三)重視控制活動的落實
第一,需要對管理者進行內部控制理論知識的培訓和學習;第二,要使控制活動科學合理并且有效率,必須結合中小企業的特點,在授權,業績評估,信息處理,職權分離和實物控制等方面都要做好。具體的解決對策是:首先是要對主要的經營活動建立必要的控制政策和程序,采購和付款環節的控制、銷售和首款環節的控制、生產環節的控制;其次,管理層在預算和經營業績上需要有清晰的目標,以識別差異,并對差異進行調查;不同人員的職責在一定程度上相分離,特別是要完善內部會計控制,提高會計人員的素質、建立健全會計制度、建立不相容職務相分離制度,實行會計預算控制;建立授權保護措施,保護公司的資產和機密以及公司的安全經營。
(四)保持信息系統和溝通渠道的暢通
由于吉林省中小企業規模比較小,需要報告和傳遞信息的層次也比較少,要實現有效的溝通:首先,要有信息觀和溝通的意識,對于財務信息,經營狀況要及時的了解;其次,要及時了解財務信息,聘請專業的財務人員,運用專業的財務系統,使財務信息能夠如實反映企業的狀況,為識別風險,制定經營方向做準備;最后要使企業的溝通渠道暢通,透明。要使企業的內部控制得以完善,企業的經營狀況得以真實的反映,來自各個層次的信息很重要,這對管理者的決策提供很大的幫助。
(五)加強對控制的監督
首要就是要加強全體員工對內部監督的理解以及管理層的監督意識,對于吉林省很多中小企業來說,培養或者聘請一個專業的監督人員難度很大,所以從原有的員工身上作出努力,加強其對內部監督的理解更加實際,而管理層的監督意識和能力提高則是最有效的方法。其次,如果條件允許,對于很多中型企業來說,增設內部審計機構很有必要,可以保證監督活動使其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擾。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使企業的監督活動落實到日常化的工作中,監督活動要透明化,提高權威性。
[參 考 文 獻]
[1]劉玉廷,朱海林,王宏.中國內部控制改革與發展[J].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09:90-91
[2]劉明輝,張宜霞.內部控制的經濟學思考[J].會計研究,2002(2):54-56
[3]李光輝,劉文曲.中小企業如何加強內部控制[J].內控與審計,2010(9):79-80
論文關鍵詞:銀行間市場;信用風險;風險管理
全球金融危機對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理念的最大影響之一就是對交易對手信用風險的重視。金融機構評估對手方信用風險的方法、模型合理與否,關系到評估結果的優劣。本文概要闡述了銀行信用風險計量方面的相關理論依據和基本做法。并對銀行間市場完善授信管理提出了具體建議。
一、信用風險評估理論
銀行等金融機構信用風險評估方法大致有統計模型、CAMEL模型和專家判斷模型等三種理論依據:
(一)統計模型
利用統計模型進行信用評估的前提條件是有足夠的數據積累,一般至少需要連續3年的相關數據。
1.違約概率(ProbabilityofDefauh,PD)理論
違約概率是預計債務人不能償還到期債務(違約)的可能性。評估結果與違約率的對應關系是國際公認的事后檢驗評級機構評估質量標準的一項最重要的標尺。在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中,違約概率是指借款人在未來一定時期內不能按合同要求償還銀行貸款本息或履行相關義務的可能性。如何準確、有效地計算違約概率對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十分重要。不同評級機構所設定的違約定義可能不同,所反映同一等級的質量也因此而不同。只有違約定義相同的評級機構,其評級結果才可以進行比較。有了對應違約率的資信等級才能真正成為決策的依據。商業銀行違約概率常用的測度方法主要有兩種:基于內部信用評級歷史資料的測度方法;基于期權定價理論的測度方法。
2.違約損失率(LossGivenDefault,LGD)理論
違約損失率是指債務人一旦違約將給債權人造成的損失數額占風險暴露(債權)的百分比,即損失的嚴重程度。在競爭日益激烈、風險日益加大和創新日新月異的市場環境中,銀行對資產風險的量化和管理顯得越來越重要。傳統的信用風險評估方法因過于簡單、缺乏現代金融理論基礎等原因已經不能適應金融市場和銀行監管的需要。以獨立身份服務于全社會公眾投資者、以公開上市債券為主的外部信用評級對銀行內部以信貸資產為主、與銀行自身有著特定聯系的資產組合的適用性也越來越小。因此,銀行開始開發類似外部信用評級但又反映內部管理需要的內部信用評級系統,以適應上述市場和內部管理發展的需要。隨著銀行內部評級體系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銀行認識到LGD在全面衡量信用風險方面的重要作用,評級體系的結構開始由只注重評估違約率的單維評級體系向既重違約率又重違約損失率的多維評級體系發展。歷史數據平均值法是目前銀行業應用最廣泛最傳統的方法,新巴塞爾資本協定的許多規定也采用這種方法,這種方法以其簡單易操作而獲得歡迎。
(二)CAMEL模型
CAMEL評級體系是目前美國金融管理當局對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業務經營、信用狀況等進行的一整套規范化、制度化和指標化的綜合等級評定制度。其有五項考核指標,即資本充足性(CapitalAde.quacy)、資產質量(AssetQuality)、管理水平(Manage—ment)、盈利水平(Earnings)和流動性(Liquidity)。當前國際上對商業銀行評級考察的主要內容基本上未跳出美國“駱駝”評級的框架。“駱駝”評級體系的特點是單項評分與整體評分相結合、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以評級風險管理能力為導向.充分考慮到銀行的規模、復雜程度和風險層次,是分析銀行運作是否健康的最有效的基礎分析模型。在具體CAMEL模型的指標及其權重選取及校驗過程中,大多采用了回歸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統計方法。
(三)專家判斷模型
銀行信用評估的起點是對其財務實力的綜合判斷。應從定量定性兩個角度綜合評估。經營戰略、管理能力、經營范圍、公司治理、監管情況、經營環境、行業前景等要素,無法通過確切數量加以計算,而專家打分卡是一種更加偏向于定性的模型。在缺乏外在基準值,如信用等級、違約和損失數據等的情況下,開發專家判斷模型是一種較好的選擇。專家判斷模型的特點是:符合Basel要求.具有透明度和一致性:專家打分卡建模時間短,所需數據不需要特別的多:專家打分卡可充分利用評估人員的經驗。
二、信用風險評估的通常做法
(一)信用風險評估的基本思路
評估方法應充分考慮風險元素的定量和定性兩個方面,引入大量的精確分析法,并盡可能地運用統計技術。另一方面,不浪費定性參數的判別能力,并用以優化計量模型的預測效能。除CAMEL要素外,還需考慮更多更深入的風險因素。評估要素主要包括品牌價值、風險定位、監管環境、營運環境、財務基本面。
(二)信用風險評估模型的構造
數據準備是模型開發和驗證的基礎,建模數據應正確反映交易對手的風險特征以及評級框架。定義數據采集模板。收集、清洗和分析模型開發和驗證所需要的樣本數據集。影響交易對手違約風險要素主要有非系統性因素和系統性因素。非系統性因素是指與單個交易對手相關的特定風險因素,包括財務風險、資本充足率、資產質量、管理能力、基本信息等。系統性因素是指與所有交易對手相關的共同風險因素.如宏觀經濟政策、貨幣政策、商業周期等。既要考慮交易對手目前的風險特征,又要考慮經濟衰退、行業發生不利變化對交易對手還款能力和還款意愿的影響.并通過壓力測試反映交易對手的風險敏感性
(三)變量選擇方法
1.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Theanlaytichierarchyprocess)簡稱AHP:它是一種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系統化、層次化的分析方法。層次分析法不僅適用于存在不確定性和主觀信息的情況,還允許以合乎邏輯的方式運用經驗、洞察力和直覺。層次分析法的內容包括:指標體系構建及層次劃分;構造成對比較矩陣;相對優勢排序;比較矩陣一致性檢驗。
2.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也稱主分量分析,旨在利用降維的思想,通過原始變量的線性組合把多指標轉化為少數幾個綜合指標。在保留原始變量主要信息的前提下起到降維與簡化問題的作用,使得在研究復雜問題時更容易抓住主要矛盾。通過主成分分析可以從多個原始指標的復雜關系中找出一些主要成分,揭示原始變量的內在聯系,得出關鍵指標(即主成分)。
3.專家判斷
關鍵指標權重和取值標準設定是通過專家在定量分析的基礎上共同討論確定,取值標準是建立指標業績表現同分數之間的映射關系。取值標準的設定應能夠正確區分風險,取值標準應根據宏觀經濟周期、行業特點和周期定期調整,從而反映風險的變化。
(四)模型校驗修改
模型構造完成后.需要相應財務數據的不斷校驗修改。財務數據可直接向對應機構索取,也可通過第三方數據提供商獲得。直接獲取數據的方式準確性較高,但需對應機構積極配合.且需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數據錄入、核對和計算。通過第三方數據提供商獲取數據效率高,但需支付一定費用,且面臨數據不全、數據轉換計算等問題。在違約概率模型的開發過程中,通常遇到模型賴以建造的數據樣本中的違約率不能完全反映出總的違約經歷,需進行模型的壓力測試,確保模型在各種情況下都能獲得合理的結果.并對模型進行動態調整。
(五)引進或自主開發授信評估系統
根據完善授信評估模型,撰寫授信評估系統業務需求書.引進或自主開發授信評估系統,提高授信評估效率。授信評估系統還應與會員歷史數據庫、限額管理系統、會員歷史違約或逾期等信息庫無縫連接,避免各個環節的操作風險。
三、對銀行間市場完善授信評估的啟示
(一)完善授信評估可積極推動銀行間市場業務發展
銀行間市場會員信用評估水平的提高。可有效防范銀行間市場系統性風險。為防范交易對手信用風險,市場成員需及時、合理、有效地對相應會員銀行或做市商進行信用評估,并根據會員或做市商資信狀況的變化進行動態調整,為其設置信用限額。
(二)引進成熟的授信評估方法、模型和流程
根據巴塞爾協議的有關監管要求,國內大中型銀行都已經或正在國際先進授信評估機構的幫助下,開發PD或LGD評估模型。銀行間市場參與者應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授信評估方法和模型。在消化吸收先進經驗的基礎上,選擇國際先進咨詢機構作為顧問,構建授信評估方法和模型。
(三)引進或自主開發授信評估系統
為防止操作風險,提高授信評估工作效率,實現授信評估與機構內部相關系統的連接,銀行間市場參與者需根據授信評估方法、模型、授信資料清單、分析報告模板、建議授信計算公式等內容。撰寫系統開發業務需求書,或引進先進的授信評估系統并進行客戶化改造.或選擇系統開發商進行自主開發授信管理系統。
關鍵詞:風險評估;安全教育;實驗室;研究生
高校實驗室是我國培養研究生的重要陣地,他們都將活躍在科研、生產和管理的一線崗位,充分的安全意識和過硬的安全技能對他們尤為重要。近年來,媒體報道的典型高校實驗室安全事件,有70%來自國內高校,52%的安全事件起因于違反實驗操作規程和實驗操作不慎[1]。國內高校實驗室安全事故分析結果表明有80%的事故發生在科研實驗過程,且引發事故的群體有89%來自學生[2]。因此,加強研究生的實驗室安全教育,特別是實驗過程的安全教育,使其在開展科學實驗之前就掌握識別、評估和控制風險的能力,對于預防和減少實驗室安全事件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一國內外研究生實驗室安全教育現狀
高校實驗室中人的不安全行為始終是高校實驗室管理工作的一大難題,也是引發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事故致因理論認為由人的不安全行為引發的安全事故占有很大比例。海因里希事故因果連鎖論認為大多數的工業傷害事故都是由人的不安全行為引起的,人的不安全行為誘發了約85%-90%的安全事故[3-5]。因此,加強人的安全教育,提高實驗室安全準入門檻,已成為國內外高校加強實驗室安全管理的主要途徑之一。國外高校和科研院所歷來高度重視實驗室安全教育,較早實施實驗室安全學習與準入制度。美國密西根大學新生在進入實驗室前必須接受一系列安全培訓并通過考試,實驗室有組長(一般為研究生)進行監督提醒[6]。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EHS部門開發了實驗室與化學品安全、環境安全等安全項目,為師生提供專業的監督、咨詢和培訓服務[7]。加拿大材料技術研究所對通過安全學習的發放“準入卡”,限定進入實驗室權限和使用設備權限,“刷卡即責”[8]。澳大利亞同步輻射中心新進人員必須通過安全培訓后才能進入科研機構,中心經常組織疏散演習和實際撤離[9]。牛津大學的實驗人員通過安全培訓后,還要導師和實驗室負責人同意,才能進入實驗室[10]。我國高校實驗室安全教育起步較晚,近年來隨著重視度日益提高,已取得較大進步。江南大學2011年開始對全校師生實施強制性實驗室安全知識考試和準入制度,并通過本科生選課、研究生畢業論文開題和新教工領取教師資格證等環節設置約束門檻,取得了良好效果[11]。清華大學化工系在2015年建立了化學實驗室準入制度,在常規安全學習基礎上,增加實驗室安全“告知+分析”環節,并通過門禁授權進行約束管理[12]。但是,實驗室安全準入僅是安全管理的第一步,要充分保障實驗室安全,還需要加強實驗過程管理。
二新加坡國立大學實驗室風險評估管理的優勢
新加坡國立大學是新加坡首屈一指的世界級頂尖大學,一直都將安全與健康譽為其核心價值之一。本文作者之一曾在該校工程學院訪學,親歷其嚴謹的實驗室安全教育制度和培訓體系,感觸頗深。例如,每個實驗室必須配備一名有安全資質的專職教師作為實驗室安全員,監督和管理實驗室活動。實驗人員在開展實驗項目前須填寫《風險評估報告》,由實驗室安全員評估通過后,方可開展相關工作。學院開展風險評估應用培訓,要求人人參與,目的是讓大家學會對危險源進行風險評估,并采取措施最大化降低風險等級,減少傷害。危險源識別是風險評估的第一步。首先將一項工作分解成幾個連續步驟,再努力識別每個步驟中各項操作任務的可預見危險和處于潛在危險中的人,最后將每個操作任務中的危險源單獨列出,并詳盡描述其對應的危害后果,只有已被識別的危險源才可以得到控制。識別出危險源后,就是確定風險等級。通過審視現有的風險控制措施,評估危險源帶來風險的嚴重程度和發生可能性,將嚴重性和可能性量化后進行乘積,就得到風險等級(詳見表1)。確定了風險等級,最后就是采取控制措施,降低風險,并持續檢查以確保風險控制的有效性。只有高風險被降低到允許或可接受的風險水平后,才能執行相應的操作任務。當風險等級等于1或2時,表明該任務屬于可以接受的低風險水平,可以直接開展工作,但需要經常回顧以確保風險等級的精準;當風險等級等于3或4時,表明該任務屬于中級風險水平,要對危險源進行仔細評估以確保在一定時間內能降低風險,或采取加強管理等臨時性措施,才能開展工作;當風險等級在4以上時,表明該任務屬于高風險水平,必須立即采取措施將高風險降至中級風險水平及以下,才能開始工作,臨時性措施在此不適用,也不能過度依賴于個人防護設備。風險控制的措施或行為要具有可操作性。一般來說,控制風險最好是嘗試消除危害或采用危害性更小的替代性辦法。當消除及替代方案都不可行時,再選擇一個較強的干預措施,其次就是建立管理機制,最后是增加個人保護裝置。個人防護用品僅是應對風險的最后一道防護,不能作為首選的風險控制辦法。
三風險評估在本校材料學科安全教育的借鑒與實踐
南京工業大學材料學院實驗室具有危險源多且復雜的特點,由于研究生招生指標限制,多數實驗室存在科研任務重、科研力量不足等狀況。長期以來,無論是導師還是學生,雖有安全第一的積極態度,但在實際工作中普遍存在重科研、輕安全的問題。因此,加強實驗室安全教育,不僅要從學生著手,更要增加導師的積極配合和參與,充分發揮導師第一安全責任人的作用。
(一)研究生安全教育實施方案學院2013年開發實驗室安全考試系統,要求所有研究生參加安全知識考試,并以考試通過作為實驗室準入條件。2017年,學院借鑒新加坡國立大學實驗室風險評估培訓經驗,對研究生開展實驗室安全培訓。要求研究生在通過實驗室安全考試后,必須再參加學院統一組織的實驗室安全培訓并通過實驗風險評估考核,才能獲取實驗室準入資格。同時,在日常實驗室安全管理中,對需要購買、使用管控品的研究生,要求必須提交由導師認可的《實驗風險評估報告》,方可購買并用于相關實驗。
(二)研究生安全教育效果評價及改進機制學院自開展實驗室安全教育以來,已對2012級起的1215名碩博士研究生組織了安全考試(詳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參加實驗室安全知識考試和實驗室安全培訓的人數比例呈穩定上升趨勢,說明學生逐漸意識到參加安全學習的重要性,并做到積極參與。實驗室安全知識考試通過率平均為99.6%,表明研究生對其學習領域的實驗室基礎安全知識掌握較好。實驗風險評估考核合格率平均為82.7%,由于是人工考核,考核結果相對來說具有一定主觀性,但仍能反映出整體情況有待提高。通過與師生談話、實驗室走訪等途徑,總結問題如下:(1)準入監管不到位:對于實驗風險評估考核不通過的學生,一方面學院對準入管理沒有門禁控制和人力監督,另一方面導師也無暇對不通過的學生采取準入限制,從而使風險評估考核缺乏約束力;(2)安全意識薄弱:學生自認為已通過學校實驗室安全準入考試,該考試效力應高于學院考核,因此沒必要再參加學院考核,并且僥幸認為實驗室安全事故不會發生到自己身上;(3)科研壓力大,功利性強:學生未能真正領會風險評估的重要性,“沒時間”參與科研以外的各種活動。針對以上問題,學院擬采用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優化實驗室安全培訓和考核模式。充分利用超星系統在線建設實驗室安全培訓課程,設置學習時間段、考核試題和合格要求,通過系統審批和查閱考核結果。通過在線課程建設,既可以方便研究生自由選擇學習培訓時間,又可以節省學院安全教育的人力和時間成本。課程建設完成,還可以拓展應用到學院本科生實驗室安全教育乃至全校師生實驗室安全教育,增加實驗室安全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連續性。
關鍵詞:土壤污染;調查;潛在生態危害系數法;生態健康風險評估
中圖分類號:X8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7)21-4031-04
老化工廠搬遷遺留下來的土壤污染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使得土壤污染修復研究成為當今環保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1,2]。改革開放初期,隨著經濟發展的需求,鄉鎮化工廠大量興建,由于環保意識薄弱、環保措施不當,大量工業廢渣、廢水直接被掩蓋于場址土地之下[3]。隨著國家環保監察力度不斷加大,一些小工廠被關閉,對場址土地重新利用時,其造成的土壤污染日益顯現出來。
本研究通過對江蘇省某地某生產農藥的廢棄化工廠進行實地走訪調查,采集土樣、水樣,送檢,根據測得的數據確定了調查區域污染物種類以及污染程度,通過潛在生態危害系數法[4-7]和毒性風險評估法[8-10]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為該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治理提供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區域概況
調查區域地處某化學工業園新材料產業園北部。該區域原為丘陵,隨著周邊用地規劃調整作為工業用地開發,形成了目前工業園區、村莊、農田與工廠混雜分布的局面。該廠區南邊瀕臨河流,北邊綠山工業大道經過,交通發達,占地約28000m2,主要生產乙烯利、2,4-滴、敵敵畏。目前調查區域內相關企業已經全部停產搬遷,廠房空置,煤渣淺埋在土壤表層,污染嚴重,空氣中能聞到明顯的刺鼻氣味。
1.2樣品采集與處理
通過走訪現場和企業老員工確定采樣點分布,按采用廠內和廠外相結合的原則設置了11個采樣點,用便攜式手持GPS定位,樣點分布如圖1所示。1-5號點在主要污染區,9號點在生產區域邊上,其余點在廠外路邊。采樣時間為2016年4月和12月共2次,用螺旋鉆采樣器采集表層和淺層土壤于密封袋中,貼好樣點標簽,保存待用。
土壤放于風干盤中,去除沙石和雜草等雜物,研磨過18目篩,風干后進一步研磨,過60目篩,保存于密封袋中待測。
1.3檢測方法
揮發性有機污染物采用便攜式光離子化檢測器(PID),現場測定揮發性有機污染物(VOC)含量;土壤于密封袋中2h,傳感器進入密封袋中2s,讀取數值。半揮發性有機污染物采用氣相色譜-質譜(GC-MS)聯用檢測法,委托南京索益盟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檢測。重金屬污染物采用X射線熒光光譜儀(XRF),委托常州大學理化中心檢測。
1.4數據分析方法
1.4.1潛在生態危害指數計算法[11]某地多種重金屬綜合潛在生態危害指數(RI)計算如式(1)所示。
RI=Eri=Tri×Cri=Tri×(1)
式中,Ci實測為重金屬i的實際測量值;Cni為該重金屬元素的評價標準;Cri為重金屬i的污染系數;Tri為重金屬i的毒性響應系數,參考Hakanson數值[12],即Hg=40,Cd=30,Pb=Cu=Ni=5,Cr=2,Zn=1。
潛在生態危害指數RI為某一點多個重金屬潛在生態危害系數的綜合值,分為4個等級,分別為RI<150為輕微生態危害;150≤RI<300為中等生態危害;300≤RI<600為強生態危害;RI≥600為很強生態危害。
1.4.2暴露風險評估法[11,12-17]
1)經口攝入土壤的致癌風險公式為:
CRois=OISERca×Csur×SFo(2)
式中,CRois為經口攝入土壤途徑的致癌風險,無量綱;OISERca為經口攝入土壤暴露量(致癌),0.4187×10-6kg土壤/(kg體重·d);Csur為表層土壤中污染物濃度,mg/kg,現場實地測量獲得;SFo為經口攝入致癌斜率因子,(kg·d)/mg。
2)皮膚接觸土壤的致癌風險公式為:
CRdcs=DCSERca×Csur×SFd(3)
式中,CRdcs為皮膚接觸土壤途徑的致癌風險,無量綱;DCSERca為皮膚接觸土壤暴露量,0.2289×10-6kg土壤/(kg體重·d);SFd皮膚接觸致癌斜率因子,(kg·d)/mg。
3)吸入土壤顆粒的致癌風險公式為:
CRpis=PISERca×Csur×SFi(4)
式中,CRpis為吸入土壤顆粒途徑的致癌風險,無量綱;PISERca為吸入土壤顆粒暴露量,0.0049×10-6kg土壤/(kg體重·d);SFi為呼吸吸入致癌斜率因子,(kg·d)/mg。
4)經口攝入土壤的非致癌風險公式為:
HQois=(5)
式中,HQois為經口攝入土壤途徑的非致癌風險,無量綱;OISERnc為經口攝入土壤暴露量(非致癌),1.2059×10-6kg土壤/(kg體重·d);RFDo為經口攝入參考計量,(kg·d)/mg。
5)皮膚接觸土壤的非致癌風險公式為:
HQdcs=(6)
式中,HQdcs為皮膚接觸土壤途徑的非致癌風險,無量綱;DCSERnc為皮膚接觸土壤暴露量,0.6594×10-6kg土壤/(kg體重·d);RFDd為皮膚接觸參考計量,(kg·d)/mg。
6)吸入土壤顆粒的非致癌風險公式為:
HQpis=(7)
式中,RFDi為呼吸吸入參考計量,mg/(kg·d);PISERnc為吸入土壤顆粒暴露量,0.0143×10-6kg土壤/(kg體重·d)。
2結果與分析
2.1場地土壤主要污染物識別
對污染場地的樣品檢測,所測主要結果如表1、表2所示。檢出揮發、半揮發性污染物23種,污染物檢出率28.04%,污染物主要有2,4-二氯苯酚、鄰苯二甲酸二甲酯、菲、熒蒽、苯并(b)熒蒽等。其中污染最嚴重的是2,4-二氯苯酚,因為廢棄化工廠生產除草劑的主要成分就是2,4-二氯苯酚,苯酚類污染物有刺激性氣味,對眼睛、黏膜、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對身體危害大;多環芳烴大多具有致癌的危險,因此要對其進行生態風險評估。污染土壤中主要包含鋅(Zn)、銅(Cu)、鉛(Pb)、鎳(Ni)、鉻(Cr)、鎘(Cd)和汞(Hg)等重金屬,可能是廢催化劑傾倒掩埋所致,樣品中檢測的重金屬含量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看出,4號點Zn,2號點Cu,4號、7號和9號點Ni,2號、3號、4號和6號點Cr等都超出國標二級限值(GB15618-1995),對地下水的污染和人們身體的健康都存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
2.2便攜式光離子化檢測器分析
PID可以現場快速測定土壤揮發性有機氣體濃度,對于土壤現場調查及采樣選擇有指導意義。以mg/kg為單位的有機氣體濃度數據讀數作為污染評價指標(PI),判斷標準為PI<10,場地無揮發性有機污染物;10≤PI<100,場地存在輕度揮發性有機污染物;100≤PI<200,場地存在中度揮發性有機污染物;PI≥200,場地存在嚴重揮發性有機污染物。由表3可以看出,編號為2的樣品PI最高,為826.7,場地存在嚴重揮發性有機污染物;編號為6到11的樣品PI均小于10,場地無揮發性有機污染物。因此,廠房所在區域存在嚴重揮發性有機污染物,隨著距離的增加,PI減小,廠房外的PI均小于10,場地污染程度極度輕微,可能是汽車尾氣或者附近居民噴施農藥殘留影響所致。
2.3重金屬潛在生態危害指數法分析
根據污染場地重金屬的實際測量值(表2)以及公式(1),計算出單一元素的污染系數(表4),由表(4)以及公式(2)、(3)計算出土壤中某一重金屬的潛在生態危害系數和RI(表5)。
由表4可以看出,6號至11號樣點的Zn、Cu、Pb和Cr的單一污染指數都小于1,屬于無污染;2號至4號樣點Cr的單一污染指數在1~2,屬于輕度污染,Hg的單一污染指數大于3,屬于重污染。廢棄工廠內的重金屬污染明顯比工廠外的污染嚴重,重金屬可能來自于工廠掩埋的催化劑。
由表5可以看出,1號、2號、4號和5號樣點的300≤RI<600,屬于強生態危害。工廠內大量使用的催化劑、煤渣等廢棄物直接掩埋在廠區,重金屬轉移到土壤和地下水中,遺留下難以解決的土壤污染問題;路邊上的樣點RI基本上都小于300,屬于中等生態危害,可能主要來自于汽車尾氣中的重金屬。
2.4暴露評估
調查區域附近有河流和居民區,污染物可能會經口攝入土壤、皮膚接觸土壤和呼吸吸入土壤等3種暴露途徑進入人體并危害人體健康。污染物Cr、苯并(b)熒蒽和2,4-二氯苯酚濃度取1號至5號點的平均值,分別為0.1502、0.1504和1.6416mg/kg。由表6可以看出,不同暴露途徑的致癌和非致癌風險差異明顯。重金屬Cr經口攝入土壤、皮膚接觸土壤和呼吸吸入土壤的致癌風險分別為3.14×10-8、6.88×10-7和2.45×10-7,均低于可接受的風險水平1.0×10-6,不會給附近居民帶來潛在的致癌風險;非致癌風險也均低于非致癌的風險水平1。苯并(b)熒蒽的致癌和非致癌風險也低于可接受的風險水平,表明重金屬和苯并(b)熒蒽不會給附近居民帶來致癌和非致癌風險。2,4-二氯苯酚的非致癌風險為6.60×10-4、3.61×10-4和4.59×10-7,低于非致癌的風險水平1,不會帶來非致癌風險,但是在檢測的樣品中2,4-二氯苯酚的濃度最高且易揮發、高毒性,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中易造成嚴重的身體健康問題。
3結論
經采樣及檢測確定該農藥廠污染場址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包括2,4-二氯苯酚、多環芳烴和Cr等。廠區內大部分調查樣點都屬于強生態危害,廠區外調查樣點基本上屬于中等生態危害,以廠區為中心點,向外輻射,危害逐漸減小。2,4-二氯苯酚、苯并(b)熒蒽和Cr的非致癌風險均低于可接受的風險水平1,苯并(b)熒蒽和Cr的致癌風險也低于可接受的風險水平1.0×10-6,但是長期生活在這種低毒性的環境中也會帶來嚴重的健康問題。本研究對該場地及類似農藥污染場地污染調查、風險評估及土壤修復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和修復設計參考價值。
作者:陳冬
參考文獻:
[1] 宋宛桐.我國農業土壤污染現狀及其成因[J].農業與技術, 2016(8):245.
[2] 莊國泰.我國土壤污染現狀與防控策略[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5, 30(4):477-483.
論文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日益加深和我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建設正成為大勢所趨、潮流所向。內部控制評價是內部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保證內控制度發揮作用的重要方法。從內部控制評價出發,以COSO內部控制整合框架為基礎,首先回顧了內部控制及內部控制評價理論的發展演變,繼而分析企業內部控制實施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立健全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我見。
論文關鍵詞:內部控制評價;內部審計;COSO框架
1 內部控制評價理論
1.1 內部控制概述
(1)內部控制溯源。
①“內部牽制”階段。
一般認為,20世紀40年代以前的時期屬于“內部牽制”階段,是內部控制的萌芽時期。內部牽制是指將一項業務交由多人去執行,同時規定業務的交叉檢查或交叉控制,客觀上造成了業務執行者之間相互牽制的關系,從而減少了錯誤及舞弊行為的發生。
②“內部控制制度”階段。
20世紀40年代末至80年代,在內部牽制制度的基礎上逐漸產生了內部控制制度的概念。內部控制制度階段主要以內部會計控制為核心,重點在于建立健全規章制度。
③“內部控制結構”階段。
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內部控制結構”階段跳出了“制度二分法”的限制,不再區別會計控制和管理控制,并強調了企業經營活動中控制環境的重要性,被認為是內部控制理論研究上的突破性成果。
④“內部控制整合框架”階段。
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財務舞弊案件的頻頻發生,監管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指導性法規文件,內部控制理論研究步入成熟時期。
1992年,美國“反對虛假財務報告委員會”下屬的發起機構委員會頒布了《內部控制——整合框架》(即COSO報告),并于1994年進行增補,COSO報告堪稱內部控制理論發展上的又一里程碑。
(2)內部控制的發展:《薩班斯法案》。
200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薩班斯法案》。縱觀整個法案,最主要的是對企業內部控制提出新的更嚴格的要求,對企業內部控制及財務成果的披露提出更高更明確的要求,對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失效提出了嚴厲的處罰。
(3)內部控制的發展:企業風險管理框架。
2004年9月,美國正式頒布了《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在內部控制整合框架的基礎上,該框架將企業風險管理的要素增加到八個:內部環境、目標設定、事項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以及監控。
1.2 內部控制評價的基本概念及發展歷程
內部控制建立之后,企業應該定期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自我評價。內部控制有效性是指企業建立與實施內部控制能夠為控制目標的實現提供合理的保證。因此,為促進企業全面評價內部控制的設計與運行情況,規范內部控制評價程序和評價報告,財政部等五部委專門制定了《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南》。指南第二條規定:“內部控制評價是指企業董事會或類似權力機構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全面評價、形成評價結論、出具評價報告的過程。”
(1)內部控制評價的產生與發展。
內部控制評價真正受到關注并得以發展,是與審計需求的不斷提高息息相關的。
①內部控制評價引入審計領域。內部控制評價最初受到關注,是因為外部審計師在審計實踐中發現可以將內部牽制系統的評價與審計范圍、重點等的確定聯系起來,利用這種評價可以減少工作量、提高審計效率。
②制度基礎審計下的內部控制評價。
19世紀40年代以后,隨著內部控制制度在企業內部逐漸形成,制度基礎審計也逐步發展起來。在制度基礎審計下,內部控制評價作為審計程序的一部分,其目標主要是為審計服務,確定審計范圍,提高審計質量和審計效率。
③風險導向審計下的內部控制評價。
20世紀中后期,隨著管理舞弊的盛行,審計人員面臨的審計風險越來越大,與此同時,不確定性的增加、競爭的激烈等因素導致了被審計單位面臨的經驗風險越來越大,制度基礎審計的弊端逐漸暴露,制度基礎審計已不再適合于新的環境。
2 內部控制評價概述 1 內部控制評價的內容
COSO框架將內部控制劃分為五個相互關聯的要素: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以及監控。
(1)控制環境。
控制環境是企業的基調和氛圍,是其他內部控制組成部分的基礎,決定著企業員工的內部控制責任意識,包括管理層的管理理念和經營風格、組織結構、人力資源政策及實踐、董事會和審計委員會的參與情況,以及權力和責任的分配等。
(2)風險評估。
風險評估是指對企業內外部相關風險進行識別、分析的過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處于動態變化的環境中,風險評估可以幫助企業管理者和內部審計人員在必要時采取行動來管理風險。
(3)控制活動。
控制活動是指一系列的政策和程序,存在于整個機構的所有職能部門,為管理層指令的貫徹執行及風險的有效管理提供合理的保證,具體包括批準、授權、查證、核對、經營業績評價、資產保全及分工活動等。
(4)信息與溝通。
信息與溝通立足于企業中信息的獲取和流通。溝通信息應該在企業的各個層面得以傳遞,以幫助企業管理層掌握公司運營情況,同時有助于企業員工更好的了解自己在內部控制體系中的責任,降低由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企業經營成本的提高。
(5)監控。
監控是指對內部控制體系進行評估,以保持其有效性。具體可以通過持續監督、獨立評估或兩者的結合來實現。 2 審計需求下內部控制評價的目標
內部控制評價目標隨著審計的發展而變化。早起的審計是以查錯防弊為目的,審計人員從公司的賬目、憑證出發,進行全面詳細的賬賬核對、賬證核對,在那時內部控制評價對于審計的作用尚未受到重視。
而在當今風險導向審計的需求下,內部控制評價目標是通過對控制風險的評價來確定相關的審計程序,從而控制審計風險。審計師的主要目標為向公眾揭示被審計單位諸如經營風險、現金流風險等潛在風險,揭示企業未來所面臨的不確定性,從而提高利益相關方的決策有效性,避免報表被誤讀。
2.3 內部控制評價在資本市場中的作用
(1)內部控制評價有助于發現并克服內部控制缺陷。
內部控制本身是不完善的,這不僅僅有制度本身的原因,也因為制度在執行的過程中存在漏洞。這就要求我們進行內部控制評價,找出內部控制的缺陷并有針對性地進行克服。
(2)內部控制評價有助于尋找并改善內部控制薄弱環節。
(3)內部控制評價有助于促進企業健康發展。
內部控制評價既是維持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促進企業成功的動力機制。內部控制評價提高了企業內部控制的執行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企業文化、保證組織的核心競爭優勢,從而推動企業的健康穩步發展。
(4)內部控制評價的主要途徑。
內部審計是企業內部的獨立監督、評價活動,是企業內部控制評價的主要途徑。內部審計的評價職能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可以對企業及各部門組織的經營活動進行分析判斷,從而幫助企業改進經營管理水平,增強競爭力;二是可以對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評價,從而不斷完善企業的內控系統。
3 內部審計在內部控制評價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1 對內部控制認識不足,內控意識薄弱
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蔓延以及監管機構監管力度的加大,不少企業制定了內控制度,并組織企業內部控制的梳理工作,但大部分企業只是在形式上滿足監管機構的要求,并未將內部控制融入到日常經營活動中。事實上,多數管理者認為實施內部控制增加了運營成本,使得內控制度流于形式,管理層對內部控制的錯誤認識往往使得內控制度殘缺不全或是得不到真正意義上的應用。在這種條件下要求注冊會計師出具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存在很大困難,也達不到要求注冊會計師出具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最初目的。 2 內部審計職能弱化,獨立性較差
簡言之,內部審計是對其他內部控制的再控制,通過協助管理者監督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以建立良好的控制環境。筆者曾經對企業內部審計實效性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43.3%的人員選擇了“一般”或“很差”,可見,我國企業內部審計獨立性較差,未發揮實質意義。究其原因,主要有幾下幾點:①由于資金及人事約束,我國內部審計機構一般依附于公司管理層,故而不能客觀、真實、有效地開展工作;②由于企業管理層的不重視,內部審計人員專業技能及綜合素質與內部審計的要求相差甚遠,難以正確識別風險,這將造成企業內控的弱化。 3 內部審計的評價標準傾向于定性標準,對內部控制的現狀反映不夠充分
我國以COSO框架為核心的內部控制體系已經建立,但并沒有對內部控制制度有效性評價提供實質性的指導,從而導致不同公司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評價缺乏統一的標準。大部分公司的內控評價規范也只是停留在定性標準,很難客觀、準確地反映企業內控體系的整體現狀,從而使得內部控制的實施效果大打折扣。
4 建立健全內部控制評價之我見 1 加強內控意識
大部分企業開展內部控制的最初動機都只是滿足監管機構的要求,由于其對內部控制的了解和認識不到位,導致內部控制收不到實效,從而造成成本的增加,卻得不到應有的收益,這在一定程度上更進一步使得管理者無法正確認識內部控制的作用。事實上,健全的內控體系將內控理念融入日常生產經營的方方面面,有助于各部門的高效運行及部門間的密切配合,可以更好地實現企業目標;其次,企業管理層可能僅僅考慮到實施內部控制的成本費用,而忽視了內部控制可能帶來的潛在收益。因此,企業應該由外部推動轉為內部主動,使管理者加深對內部控制內涵的理解,將內部控制無縫嵌入到企業業務活動之中。 2 提高內部審計的獨立性
關鍵詞:鋼鐵行業;存貨質押;運作模式;風險管理;流程
中圖分類號:F275.6 文獻標識碼:A
0 引 言
作為一種新興融資模式,供應鏈金融為商業銀行開拓了新的市場,同時也為各個產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拓寬了融資途徑。各行各業紛紛試水供應鏈金融,鋼鐵行業存貨質押業務尤其火熱。然而2012年,全國鋼材行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擊。自2012年8月份以來,從鋼鐵生產企業、貿易商到物流倉儲企業,已有多家公司公告,坦承涉入與鋼貿相關的糾紛中。11月,銀行集體訴訟大批鋼貿企業利用虛假質押騙貸一事引起了行業內的高度關注。由此可見,鋼鐵行業存貨質押業務火熱的背后,隱藏的是風險管理巨大的漏洞。因此,如何控制好供應鏈金融業務中的風險已成為熱點問題。文章將針對此問題展開研究,第一部分主要說明論文的文獻研究來源,第二部分主要為結合文獻與調研實際總結得出的鋼鐵行業融資現狀,第三部分主要說明此現狀產生背后的銀行風險管理問題及原因說明,第四部分則針對第三部分提出的問題及原因,從完善風險管理流程及創新業務開展模式兩方面提出建議,第五部分總結本文主要論點及結論。
1 文獻研究
對于存貨質押風險管理的研究,國外集中在對風險度量指標的定量研究,國內則較多通過定性分析評價風險。Barsky和Catanach[1]建立了融資業務風險分析概念模型,這個模型將業務風險劃分為五種:業務過程風險、環境風險、信息技術風險、人力資源風險和基本結構風險。盛巧玲,吳炎太[2]認為供應鏈存貨質押融資風險主要包括六大類風險,并基于此建立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將層次分析法與模糊綜合評價法相結合來評價存貨質押融資業務的風險。
總而言之國內外針對存貨質押融資模式下的風險研究大都從風險類別出發,提出風險管理建議,而缺少對于風險管理流程的探討。本文從風險管理的流程出發,分析風險控制問題,并據此提出銀行規避存貨質押風險的解決方案。
本文所依據的主要闡述如下,對于風險管理體系,錢軍[3]針對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在風險識別、風險計量、風險監測、風險控制等流程方面的現狀,提出了基于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模式的風險管理流程的基本對策。段偉常,張仲義[4]認為物流金融風險管理體系包括風險識別、風險評價、風險控制等三個典型過程。關于鋼鐵行業供應鏈融資風險管理問題,孔月[5]認為銀行在業務開展中存在專業水平低、評估指標不合理等問題,而陸岷峰,欒成凱[6]認為信息非對稱導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并提出構建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化解個體鋼材市場危機是當前保持商業銀行健康、穩步發展的重要措施。關于風險應對策略,楊海明[7]認為應從現金流量控制和結構授信安排兩方面加強管理,而陸岷峰,欒成凱[6]認為應從加強風險管理和創新產品策略兩方面應對風險。
2 鋼鐵行業存貨質押融資現狀分析
(1)鋼鐵行業盈利能力縮水,利潤率下降,融資企業違約嚴重
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鋼貿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鋼材價格一路走低,導致鋼鐵行業盈利空間不斷縮小。鋼鐵生意往往資金占用較大,因此中小型鋼貿商在資金鏈中出于劣勢地位,對大型鋼鐵生產企業不能賒賬,對客戶銷售又需墊付資金,從而造成資金鏈兩端吃緊,需承擔很大的資金風險。因此,當鋼材價格波動激烈、銷售情況不理想時,資金鏈出現大缺口無法填平,因而常常無法償還貸款而造成違約。
(2)信貸政策審批標準不合理,中小企業融資難,造假現象頻繁
銀行為了減少貸款業務的風險,設置了很高的準入門檻。對貸款企業資質進行評估時,最需要融資的中小型的企業往往很難達到銀行的貸款標準。為了獲得貸款,部分中小鋼貿企業不得不冒險,編寫虛假材料以騙取貸款。由此導致虛假質押和重復質押的情況頻發,銀行面臨高信用風險。
(3)鋼貿業務成為融資平臺,資金挪用嚴重
由于鋼鐵行業利潤率低,一些取得了貸款的鋼貿商為了獲取更多利益,將利用鋼貿生意貸來的款項逐漸投向房地產、股票期貨市場、金融公司或民間借貸市場等高收益行業,幾乎所有的資金都在體外循環,鋼材市場已慢慢成為純粹的融資平臺[3]。在此狀況下,銀行所貸出的錢無法解決鋼鐵行業的資金短缺問題,一旦體外循環的資金不能及時補充進來,資金鏈就會斷裂,整個供應鏈也受到極大的挑戰。
(4)過度授信過度擔保現象嚴重
2008年國內擴大內需刺激措施推出,鋼貿企業融資平臺作用發揮到了一個高峰。在此期間,銀行受利益驅動,降低貸款的審批標準,大肆鼓勵鋼貿商進行貸款,盲目對鋼貿企業授信,導致過度授信、過度擔保現象嚴重。
3 鋼鐵行業存貨質押融資風險管理問題及產生原因
總結存貨質押風險管理的基本流程,認為主要包含評估與監管兩個環節,具體操作流程如圖1所示。
基于上面的存貨質押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流程,對銀行的風險管理進行分析發現:由于目前供應鏈金融體系還很不完善,業務的各個環節的操作沒有一定的規范,缺少科學地評估和準入的體系,供應鏈信息不對稱和風險管理意識差等原因,銀行現行的風險管理存在很多漏洞。這些漏洞體現在業務風險管理操作中的各個環節。下面將對存貨質押供應鏈金融業務風險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及其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
3.1 風險評估與準入
(1)中小鋼貿商報表數據失真,委外風險評估誤差大
對于鋼鐵行業存貨質押融資的過程中存在委外評估導致的風險估計誤差大的問題。在授信前,銀行需要對借款企業的資質進行評估。但是對于銀行而言,其自身并不具備風險評估業務能力,因此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銀行大多是與固定風險評估機構進行合作。由銀行向風險評估機構出具業務數據文件,如融資公司報表、質押物價格等,風險評估機構則根據銀行提供資料進行分析評估,為銀行出具風險評估報告,銀行根據風險評估機構提供的評估報告進行風險利益平衡,決定是否通過鋼貿企業融資要求。而這一操作流程實質上存在比較大的漏洞,一方面,由于具有融資需求的鋼貿企業大都為中小企業,而風險評估機構的主要針對對象是大型企業,因此存在指標要求與實際對象不符的問題。另一方面,在現實中,不排除借款鋼貿企業的經營道德水平低下的狀況,報表數據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經營的狀況。因此銀行期望通過專業風險評估機構獲得風險評估的準確結果,往往因為鋼貿企業的利益驅動而希望落空,風險評估結果往往遠低于實際值,這樣直接導致了銀行的風險提高和決策失誤。
(2)準入標準不完善,物流企業資質能力不足
作為供應鏈金融業務操作的重要主體,物流企業的選擇至關重要。而目前對于物流企業的選擇尚缺乏一個完善而全面的準入體系。在存貨質押業務的不同模式下,物流企業起到的作用不盡相同,因此存在的問題也大有不同。在委托監管模式下,物流企業大多是中小型倉儲企業,銀行對于物流企業大多僅考察其物流運營與存貨監管的安全條件及其他條件是否符合質物的倉儲要求等,而對于其是否具有完善的日常監管制度、專業人才等以及風險預警能力往往并不做要求。一方面,這源于中國物流倉儲企業普遍水平低,大多數物流倉儲企業作為中小企業難以滿足全面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商業銀行缺乏對于物流倉儲企業資質的重視,風險管理體系存在漏洞。由于這種妥協式不規范的準入體系,導致不合格物流企業進入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體系,甚至出現鋼貿企業與物流企業勾結騙貸,導致重復質押、虛假質押問題頻發。而在統一授信模式下,物流企業大多是大型綜合物流企業,綜合能力較強,品牌與信譽較好,綜合監管技術水平高于一般物流企業。對于此種物流企業,銀行的主要評判標準為業內評價和規模組織架構,而往往缺乏對于合作意愿的考察。由于綜合性物流企業主營業務盈利水平高于一般企業,供應鏈金融業務發展僅為增值性擴張業務,因此難以受到企業戰略性重視,監管責任意識缺乏,業務監管力度低,導致操作風險增加。
3.2 業務監管環節
(1)供應鏈信息不對稱,質押物監管水平低下
現在的存貨質押供應鏈金融業務中,銀行大多將對質押物的監管事務交由物流公司負責,銀行會定期派遣監管員進行現場檢查[8]。這樣的監管模式中,物流企業在質押物監管的環節中掌握著來自市場、借款企業和銀行三方面的信息,而銀行往往只能從物流企業處獲得關于質押物的信息,供應鏈上下游間信息不對稱,極易導致借款企業和物流企業勾結騙貸的情況發生。另外,盡管銀行會派遣監管員進行現場檢查,以期監督質押物,降低風險。但由于監管員通常不具備專業的物流知識,很難對鋼材的價值和數量進行準確的評估,存在較高人工風險和操作風險,因此銀行派監管員的辦法并不是減小風險的有力措施。在這樣的監管模式下,質押物的監管水平較低,由此帶來的道德風險和人工風險居高不下。
(2)風險管理意識差,對資金流向的監控力度小
鋼材市場的融資中存在嚴重的資金外流現象,主要由銀行對資金去向監管不力造成的。鋼貿是一個利潤空間非常小的行業,很多鋼貿商運用質押鋼材進行貸款后到房地產等高利潤空間的行業去投資,專款不專用。然而銀行在對貸款資金去向的監管方面明顯意識不強,力度不夠。借款企業在銀行貸款時需在銀行設立專門賬戶,但在銀行的實際業務操作過程中,很少涉及對專門賬戶資金流向的管理,這使得銀行面臨較大的信用風險。當市場發生波動,某一鋼貿商資金鏈斷裂,不僅銀行難以回收資金,甚至會影響整個供應鏈的上下游企業,帶來巨大的供應鏈系統風險。
(3)風險預警意識差,風險應急控制難度大
風險的預警和應急控制屬于銀行業務管控的一個重要環節,預警機制的存在可以使銀行進行存貨質押業務的風險大大降低。然而在現行的融資業務流程中,對風險預警的投入極少,大多數銀行缺少建立健全的風險預警與應急處理機制。一方面銀行缺乏風險預警的意識,另一方面由于業務操作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和標準不完善導致預警困難。
4 鋼鐵行業存貨質押風險管理建議
在上述的風險管理問題及原因中,分析了存貨質押業務目前開展的主要管理問題及其產生原因,針對以上風險管理問題,認為主要應通過完善風險管理流程體系,從流程環節上解決風險管理問題;另一方面,諸如信息不透明等導致風險管理問題的根源,究其根本是其模式開展本身存在問題,由此認為從根本上解決如上問題,需從業務模式上展開創新。在風險管理建議中,將主要從完善風險管理流程體系與創新業務模式開展兩方面展開。
4.1 完善風險管理流程體系
(1)加強評估力度,降低鋼貿企業信用風險
評估和準入作為一項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開端,銀行必須加強對于環節的重視。一方面,由于供應鏈金融業務主要針對中小企業,因此銀行必須完善現有風險評估體系,制定符合中小企業實際情況的評估指標,弱化對于財務指標的要求,加強對于非財務指標的要求,保證評估指標能夠切實有效地把握項目風險,避免“報表決定一切”的評估方法。另一方面,培養熟悉鋼貿業務的專業人才進行實地考察和評估,對鋼貿企業的業務情況及相關合作情況進行全面的把握和掌控,降低由于鋼貿企業造假導致的信用風險。
(2)嚴格準入標準,降低物流企業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
由于供應鏈金融實際操作中,銀行缺乏物流管理能力,需要借助物流企業的幫助開展業務,因此物流企業的監管能力和道德水平極大影響了業務開展的風險水平。對于物流企業的選擇,銀行應加強對于準入體系的完善,可采用招標合作形式,根據業內評價及初步考察選定部分物流企業作為初步合作意向對象,向初選名單企業發放招標邀請書,由意向物流企業投標,結合投標資料并對其進行深入調查分析,由專家進行評估后確定合作物流企業名單,確保物流企業的物流監管能力和風險預警能力。另外,對于物流企業的考察指標,特別是大型物流企業,應加強對于合作意愿的權重要求,保證物流企業對于該項業務的重視程度和責任意識,降低由物流企業導致的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
(3)完善質押物監管體系,銀行需對物流企業形成制約
完善的質押物監管體系有利于提高質押物監管水平,可以防范物流企業失信現象的發生,有效降低信用風險。一方面需選擇信譽度高的物流企業,督促物流企業加強質押物監管。另一方面,銀行自身也需要提高自身的物流專業水平,培養自己的物流管理人才,在供應鏈金融業務中的質押物資質認定和后期的質押物倉儲管理方面對物流企業形成制約。
(4)加強貸款賬戶的管理,實時追蹤資金去向
銀行需要加強對借款企業貸款賬戶的管理,發揮供應鏈金融的特色優勢,為借款企業的上下游企業設立業務往來賬戶,實時監控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資金往來狀況以掌握發放的款項去向,確保貸款企業專款專用。在借貸合約中進行規定,嚴格限制貸款資金流出鋼鐵行業,設置大力度的違約處罰;與物流企業聯合進行嚴密的監管,確保實時掌握借款企業的財務狀況。
(5)銀行聯合物流企業建立全面的風險預警及應急控制系統
由銀行或物流企業單獨建立的預警和應急機制是片面的,對存貨質押業務的風險預警不能僅僅停留針對某個單一對象或某個單一環節,要對整個供應鏈進行全面的管控,銀行需要通過預警系統對借款企業、供應商、下游企業的運營狀況進行有效的監控。建立全面的風險預警和應急控制系統需要對組織結構進行調整,可以由銀行和物流企業聯合設立專門的預警應急機構,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明確各自的職責,有效改善與經營有關的流程,提高信息交換的效率。在第一時間發現風險,并且快速做出反應,及時分散轉移和規避風險。
4.2 創新業務開展模式
(1)建立集成的電子信息交易平臺
信息不對稱導致存貨質押業務開展問題頻發。針對這一問題,可建立全面集成的電子信息交易平臺。在這樣的電子信息平臺下,貫穿整個產業鏈的集商流、資金流、物流于一體的信息資源可以實現及時透明的共享。平臺之中的成員不僅可以共享信息,還可以共享平臺的金融服務、物流服務等。建立這樣的信息交易平臺,不但可以降低存貨質押融資業務中的操作風險,避免物流企業與貸款企業勾結騙貸;更有利于銀行收集借款企業的交易信息進行風險評估,降低風險評估成本。
(2)銀行與物流公司聯合,設立物流銀行
物流企業責任意識差、銀行專業水平低妨礙業務開展。由此,可成立物流銀行,將銀行的資金流與物流企業的物流進行結合,形成專業化的戰略聯盟。銀行與物流企業實現了完全的責任和利益捆綁。合二為一的銀行和物流企業在供應鏈金融業務中擁有共同的目標,這就直接避免了物流企業監督責任意識差、與貸款企業勾結騙貸帶來的信用風險。
(3)引入信用保險,豐富風險規避手段
目前銀行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一旦業務出現授信風險,管理方式單一,大都采取風險自留或與物流企業及擔保企業風險共擔的方式。因此,銀行可考慮在此種業務中引入信用保險和監管保險,保證一旦在供應鏈金融中出現授信風險,僅靠貿易自償性難以及時、足額地收回授信時,銀行就可通過保險公司的信用保險來及時化解授信風險。信用保險開展,既能解決供應鏈中企業的融資問題,又能解決銀行授信的擔保問題;同時,保險公司又開辟了一個新的業務領域,是一項企業、銀行、保險公司三方共贏的創舉[9]。
(4)引入第四方風險管理商,加強物流企業監管
由于目前中國物流企業普遍小而雜,自身道德水平低,物流企業與鋼貿企業勾結騙貸的情況時有發生。因此認為有必要存在第四方能夠對物流企業進行監管,確保物流企業操作的規范合法性,降低由于物流企業自身道德水平低導致的操作風險。第四方風險管理商可為銀行提供業務全流程的風險控制方案,降低供應鏈金融的操作風險,監控物流企業及擔保企業參與主體的業務操作,有效彌補了銀行自身監管能力不足的漏洞,銀行可專注于金融業務的開展,符合供應鏈發展專業性分工的大趨勢。
5 結束語
2012年頻繁爆發的鋼鐵行業存貨重復質押事件,可以看出存貨質押業務背后隱藏著巨大的風險管理漏洞。本文首先結合文獻研究以及現場調研,說明了鋼鐵行業存貨質押業務的現狀問題。而這些問題來自于銀行風險管理的漏洞,對此,文章從風險管理流程角度分析,認為銀行的風險評估與風險監管存在問題,并分析其產生原因。在問題分析基礎上,文章從完善風險管理體系與創新業務開展形式兩方面給予建議,認為銀行要加強評估準入體系建設,提高對于業務開展過程中的質物與資金的監管水平,完善風險預警機制;并可以考慮通過建立電子信息平臺、與物流公司聯盟、引入信用風險以及風險管理商來提高風險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 Barsky N P, Catanach A H. Evaluating business risks in the commercial lending decision[J]. Commercial Lending Review, 2005,20(3):3-10.
[2] 盛巧玲,吳炎太. 基于層次分析法的供應鏈存貨質押融資風險模糊綜合評價[J]. 科技管理研究,2012(11):52-57.
[3] 錢軍. 全面風險管理模式的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流程之構建[J]. 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84-86.
[4] 段偉常,張仲義. 物流金融風險管理體系及評價方法研究[J]. 石家莊學院學報,2009,11(4):14-17.
[5] 孔月. 大型鋼貿企業參與供應鏈金融業務探究[J]. 鐵路采購與物流,2012(7):39-41.
[6] 陸岷峰,欒成凱. 非對稱信息下鋼材市場融資風險應對策略[J]. 華北金融,2012(11):8-12.
[7] 楊海明. 淺論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的兩個重要手段[J]. 物流工程與管理,2012(12):71-72.
關鍵詞: 水環境系統風險;識別;控制
中圖分類號: B845.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Abstract: By recognizing, predicting and evaluating non-sudden water environment system risk and sudden water environment system risk, this thesis illustrates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control plans in order to reduce and minimize loss brought by the risk.
Key words: water environment system risk; recognizing; controlling
作為風險研究的一個分支,水環境風險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1]。本課題中的水環境系統風險表現為水質超標,它是指某一水體,由于人為活動造成對水環境的沖擊,引起水體中的生態結果或物理化學組成發生嚴重破壞或改變,水體喪失了其部分或全部功能,給人類生存環境、水體生態系統、人體健康安全構成了嚴重危害,并且此種危害只有在施加一定外力下才有可能得到部分或全部修復的一種自然——社會現象。
一水環境系統風險識別
水環境系統的風險識別需要了解水環境系統中的危險是什么?這些危險有哪些制約因素?這些制約因素在什么情況下會失效?目前,對于水環境風險識別的方法主要是依靠歷史資料的統計分析法和專家經驗法。一般意義上,水環境分線分析可以分為兩類:非突發性水環境風險[2]和突發性水環境風險[3]。
1突發性水環境系統風險識別
從風險原因分析來看,突發性水環境污染事故有自然災害、核污染事故、溢油事故、有毒化學品的事故泄露等原因造成污染物突然排放等多種類型,并涉及眾多行業與領域。對每一類事故,引起的污染因素很多,表現形式也是多樣化的。且在生產動作的各個環節均有發生污染事故的可能。其作用機制為有毒有害污染物突發性地進入水體,并通過水媒介遷移、轉化、富集,然后反作用于環境,最后形成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損害的風險事件。其風險擴張的趨勢一般與水流方向相同,并會隨著時間推移向下游遷移,影響范圍較大。
2非突發性水環境系統風險識別
非突發性水環境污染事故有水文條件變化、引水源頭水質波動、認為調度不力、污水的連續排放和非點源污染等的原因造成的水質指標不滿足水質標準。非突發性水環境風險的作用機制較為復雜,一些有毒有害污染物由于人們的消費和生產過程排入水體中,日積月累,沿著生態系統復雜的生物鏈,不斷遷移、轉化、積累與富集,或者由于出現水量很小的變化過程,導致水環境系統中污染物的濃度超過地表水取用水的水質標準,造成人類生命財產損失的水環境風險。非突發性水環境風險一半有較長的潛伏期并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人們往往忽視其發展過程,但當這種風險一旦發生,其恢復需要較長的時間,有的水體甚至生態平衡破壞后,永遠難以恢復到原來的狀態。
水環境風險的發生必定有一個主要的關鍵風險因子存在,但是要真正形成水環境風險,還必須受到一定的外部條件觸發,也就是說必須有一個關鍵風險因子的存在,這是水環境風險與一般自然災害風險不同的地方。一般的自然災害風險如地震,只要在地層某處的能量聚集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而水環境風險則在一定條件下還需要有一個觸發機制。由于水環境風險的發生不僅與水體水質本身有關,還與水體的水文特點、當地的氣象條件甚至地質條件等外界因素有十分重要的聯系,在研究水環境風險的成因和作用機制時,需要結合水體水質與外界因素進行具體分析,才能得到客觀準確的結論。
二水環境系統風險預測評估
水環境風險的預測評估就是在潛在的水環境風險演變成現實的水環境風險之前,對其能形成風險的概率進行研究,研究從風險發生的演變過程,以及相應形成的水環境風險的強度。通過預測水環境風險的發生,能夠減少水環境風險造成的損失和規避風險。充分了解水環境風險的發生機理和水體的自身特點,是進行水環境風險預測的必要條件。對于不同類型的水環境風險,其預測內容也不完全相同。
1突發性水環境系統風險預測
突發性水環境風險的形成時間和發生時間很短,因此在預測時難度較大,但是突發性水環境風險也同樣存在可預測性。對于特定的水環境風險(如船舶漏油、存儲有毒物質的容器泄漏等),預測工作主要集中在對已經發生的該類風險進行分析,評估風險發生的概率和總結風險發生前的異常特征,然后提出相應預防措施或做好風險預警和緊急防治措施等;同時在風險發生之后,根據水體流動的方向,向風險轉移方向提出預警和防范措施。
2非突發性水環境系統風險預測
非突發性水環境風險的行程時間一般較長,只要對水體進行連續的監測,總結水體污染物形成和富集的規律就可以對這類水環境風險進行預測,主要考慮造成水環境風險的主要污染物的變化規律,建立主要的、關聯因子較大的幾種污染物的形成和演變模型,預測水體中污染物濃度的變化規律;并根據已經發生的或建立的水環境風險指標體系中污染物的最大限定標準,在某一污染物濃度超過閾值時發出水環境風險預警;同時研究水環境風險的出發因子,了解水文、大氣等觸發因素對水環境風險的影響,并根據上述影響修正或調整指標體系中的警報閾值。
三水環境系統風險控制與管理
通過風險識別和風險預測之后,風險分析的下一步工作就是采取管理措施對風險實施安全控制,以確保風險被減低或消除。為了降低或消除水環境系統所涉及的被評估的風險,管理部門應識別和選擇合理有效的安全控制,使風險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安全控制的選擇應以風險評估的結果作為依據,與威脅相關聯的薄弱點表明什么地方需要保護,且應該采取何種形式的控制。然后管理部門應根據控制費用和風險平衡的原則,嚴格實施并保持所選擇的安全控制。在實施選擇的控制后,總是有剩余的風險,硬按照風險評估確定的風險測量方法對實施安全控制的剩余風險進行重新測量,確定哪些是“可接受的”,哪些是“不可接受的”。對于“不可接受的”風險應該考慮再增加控制,知道將其消除或者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1水環境系統風險管理
目的是要以可接受的費用識別、控制、降低或消除可能影響水環境系統安全的風險過程。風險管理通過風險評估來識別風險大小,通過選擇適當的控制目標與控制方式是風險得到避免、轉移或降至一個可被接受的水平。因此在風險管理方面應考慮控制費用與風險后果之間的平衡。
水環境風險管理體系主要從法律、管理等角度來制定水環境風險評價標準,建立水環境風險管理制度,建立水環境風險信息檔案并加強預防、應急和處置工作的管理。
2水環境風險控制
水環境風險控制是從有風險因子作用引起水環境系統處于不安全的狀態開始,一直到風險作用于承受體,針對造成危害后果的整個過程的各個環節設計相應的控制方案和采取相應的控制對策。從水環境系統處于不安全的狀態開始,污染物可能排放,污染物可能匯入輸水水體的途徑,匯入后污染物遷移轉化的方式,直到在遷移轉化過程中造成受體承受并產生危害后果,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可以根據污染物在相應環境的作用機制和特點設計相應的控制方案:
⑴ 河流水環境風險控制方案設計主要體現在:控制沿線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量;減少或消除污染物的入河路徑;在水體的輸移過程中,充分利用水體的自我降解和稀釋能力;在水環境風險轉向承受體的過程中,仍然可以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來減少風險發生的損失。
⑵ 湖泊水體水環境風險的控制方案設計要按照湖泊水環境系統中風險源的產生,風險的傳輸途徑和風險承受體的特點,風險控制方案設計作相應的調整。針對其污染源的特點,對于點源、面源和內源分別提出水環境風險的管理措施。
參考文獻:
[1] 陸垂裕,肖偉華,趙勇,等.復雜水環境系統數值模擬及其風險分析[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0.
關鍵詞:小學生體育活動;安全;風險防范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獻標識號:1004-4590(2006)06-0036-05
Abstract:Through analyzing the safety problem in primary sport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ut forward system of risk prevention. Based on the methods of document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 of the safety problem in school sports in domestics and oversea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concept of safety and composition of safety system in primary sports. From risk management techniques,the paper recommend the theory system of retain the risks、transfer the risks、reduce the risk and avoid the risk by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risk of primary sports.
Key words: primary sports;safety;risk prevention
1 引言
當前,我國小學體育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健康體育成為現代體育教育觀念,小學體育教育把“健康第一”作為指導思想,體育教育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同時,我國小學體育教育工作還仍然面臨嚴峻的挑戰,如我國小學體育活動一直沒有擺脫的安全問題的考驗,縱觀我國近些年來頻頻發生在全國各地區小學生體育活動中的意外事故(見表1),給有關教育部門、學校和師生造成了沉重的打擊。這與“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嚴重影響了小學體育工作的健康發展。
從這些事故的發生可以看出,小學生體育活動的安全問題涉及到小學生在體育活動過程中的傷殘、死亡等事件。安全問題不僅表現在不同的活動類型中,還可能發生在體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上,體現出原因復雜、后果嚴重的特點。
小學生體育活動中的傷害事故表面上呈現出不同的直接的和外在的原因,而在偶然因素的背后隱藏著更多深層次的矛盾,風險事件的突發性實際上隱含著一定的必然性。在體育活動過程當中,來自行為、心理、環境和管理等各個方面的風險因素達到一定量的積累,加上誘發因素的作用,事件就會不可避免的發生。
2 小學生體育活動安全問題研究現狀
日本、加拿大、美國等國家對體育活動安全和風險的研究較早,在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中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體育課程活動項目(national curriculum physical education)的安全管理;學校特殊體育活動(specific sports)和野外探險活動(outdoor adventure programs)的安全管理(Mike McNamee,2001);體育活動傷害(sports injury)的預防策略(prevention strategies)(Jozefa sobski,1999);體育活動環境與設備的安全管理(John Ginnever,2001;Frost JL,1990) ;學校體育活動安全責任(responsibility)認定(John Ginnever,2001)。體育活動的安全管理具體探討的問題包括了體育活動的安全教育(safety education)、體育教師勝任能力(coaching competency)要求、體育活動環境的監督(supervision)、體育活動設施的維護(maintenance)、醫療條件的保證(medical insurance)、傳染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的控制等。實證研究的成果體現在學校體育活動傷害事故模式(School-injury patterns)與風險管理計劃(risk management planning)制定的領域(Kelm J, Ahlhelm F,2001;L Abernethy,2003;J.?Kelm,2004)。Laflamme,Lucie(1998)對一年內1260起學校傷害事故進行了分析,其中探討了不同體育活動傷害事故的背景、原因與特征,建立了傷害事故的模式,創建了一門針對性很強的安全策略學,為體育活動的安全管理提供了寶貴的建議[1]。
國外關于體育活動安全問題的研究對體育活動安全管理的實踐具有針對性很強的指導意義。運用定性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從技術化的角度對體育活動的安全問題作了較全面的考察與分析,如對學校體育活動環境的安全評估(security assessment),John Ginnever(2001)對體育活動的各類環境設施確定了不同的安全指標,采用李克特五級評定量表(Likert-type scale)對各項安全指標作excellent 、good 、satisfactory、 poor and dangerous 五級評估,目的是為管理者更新與維護體育活動設施提供依據[2]。另外在體育活動風險管理的研究中,風險管理計劃的制定是一個值得借鑒的方法,Jozefa sobski(1999)對體育活動的風險因素進行了歸類分析,指出來自體育活動人員和環境的風險種類,具體分析了可能導致的風險事件(risk event),并提出一系列風險管理策略(risk management strategies)[3]。
我國學者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關注中小學生體育活動安全和健康方面的問題,主要有:曲宗湖等(1999,2003,2004)對我國學校體育現狀及發展趨勢進行了研究,并且深化了對“健康第一”思想的認識;中小學生體育活動傷害事故的研究,包括成因分析(李曉燕,2000;楊剛,,2001)、預防分析(霍炎,2003;吳國正,2004);學校體育活動中小學生心理傷害專題研究(舒華2005);中小學生體育活動中的衛生要求(傅蘭英,2000);學校體育教育組織過程中的風險管理(楊亞琴,2005),其研究探索利用風險管理的某些思想元素對學校體育活動的安全問題進行了探討。
國內研究的立足點主要是對中小學生體育活動傷害事故的發生原因和預防措施做了經驗性的總結,但是缺乏對中小學體育活動安全問題發生背景、原因和特征作深刻剖析,缺乏理論性和系統性。面對中小學生體育活動安全問題日趨嚴峻,體現出突發性、偶然性、破環性和復雜性的特征,現有研究方法的單一性,描述性的工作已經無法對體育活動的安全問題從本質、發展規律中得到正確認識。
中小學生體育活動的安全問題研究需要從學科性質、研究內容和框架體系,從系統的角度對參與者、體育活動環境和管理等方面的問題進行綜合性研究和探討,借鑒安全管理和風險管理技術,為解決體育活動的安全問題提供新的視角,從而為中小學體育活動的風險管理尋找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3 小學生體育活動安全系統的組成及結構
3.1 小學生體育活動安全的界定
安全(Safety)是指免受不可接受的風險(risk)的傷害。不可接受(承受)風險的發生,通常會帶來人員傷害或物的損失,因而,避免此類事件發生的過程和結果可稱為安全[4]。
小學生體育活動具有較強的時空特征和活動特征,安全問題的表現由于不同體育活動類型的環境要素和空間布局不同而有所變化,還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差異,在體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上表現也不同。
小學生體育活動的安全具有全程性、整體性的特點,學生在活動中的任何時間和環節出現了安全問題,整個體育活動的安全工作就是失敗的,所以,小學生體育活動的安全就是指在體育活動的整個過程中的人身、財產和心理安全。具體地講就是學生、教師的生命、身體不受危害,體育活動環境和體育器械、設備避免破環(damage)和損失(loss),學生在整個體育活動過程中始終處于輕松愉快的環境中,不受到來自外環境因素的騷擾和威脅,同時避免遇到危險的情況。
根據上述定義,體育活動安全管理(Safety Management)的對象主要涉及兩個問題,即環境(environment)和行為(behavior),安全管理的核心=環境管理+行為管理。安全管理的目標是實現最大的安全保障,通過探求風險發生、變化的規律,認識、估計和分析風險所造成的危害,選擇適當方法處置風險,盡量避免危害和減少損失。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則就是在體育活動中人人都享受安全,人人都享受健康。
3.2 小學生體育活動安全系統的組成要素及結構
錢學森(1988)認為系統(system)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小學生體育活動安全系統是由體育教師、學生和體育活動環境共同組成的,在體育活動安全問題上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
考察安全問題的時候一般涉及兩個系統對象,事故系統和安全系統。認識安全系統要素,具有超前和預防的意義,而從事故系統的角度出發,對指導我們建立風險控制系統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海因里希(W?H?Heinrich)(1931) 就提出了事故因果連鎖模型(Accident-Causing Theory),他認為傷亡事故的發生不是孤立事件,盡管傷害可能在某瞬間突然發生,但卻是一系列事件相繼發生的結果,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是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管理失誤是間接原因,卻是本質的原因[5]。
依據上述理論,小學生體育活動的安全問題形成 “人一機一環境事故系統”(man-machine-environment-system或MMES)[6],系統要素包括:人――人的不安全行為是事故的最直接的因素;機――器械、設備的不安全狀態也是事故的直接因素;環境――不良的活動環境會對人的行為和機器設備產生負面的影響;管理――管理的欠缺是事故發生間接的但卻是重要的因素,因為管理對人、機、環境都會產生作用。
在體育活動過程中,學生、教師與體育活動環境、器械設備為了完成一定的任務,各自發揮自己的作用,相互聯系,相互配合。整個過程的安全性不僅取決于人的行為,還取決于物的狀態。
3.2.1 人的風險因素
小學生體育活動中人的因素包括體育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不安全因素體現在行為(behavior)和心理(mentality)兩個方面。
3.2.1.1 行為風險因素
小學生體育活動具有離散性(decentralization)特點,離散性是指活動人員在活動過程中分散于各個部位,盡管有各種規章和計劃,但當他們遇到具體問題時,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判斷作出決定。小學生對是非、安危的辨別能力差、情緒易波動、自我約束力、調節控制行為的觀念較弱、對突發事件缺乏預見性和應變能力、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較差、對體育活動當中的身體異常狀況不能正確應對,這客觀上決定了他們行為的不安全性。另外一方面,體育活動過程中行為風險因素重點體現在教師方面,如果體育教師不能將教學計劃合理化,組織教法和教學手段不正確、教育方式不當、疏忽管理、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專業理論和技術不過關、對學生照顧不周、不了解安全防衛知識和傷害急救措施等就很難適應一直處在變化中的人一機一環境系統,長期下去給體育活動造成安全隱患。
3.2.1.2 心理風險因素
人的行為是受其心理狀態支配的。當人的心理處于消極狀態下活動時,其感知覺、思維和反應的機能就不能正常發揮,差錯增多,導致事故發生。積極的心理狀態,對保證安全活動是不可缺少的;消極的心理狀態,是引起認識差錯而導致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7]。
葉龍(2005)將事故發生前的人的心理狀態總結為僥幸心理、冒險行為、思想麻痹和心理挫折狀態。體育教師和小學生在體育活動中事故發生的心理狀態(見表2)。
3.2.2 體育器械、設施風險因素
小學生體育活動的器械(equipment)、設施(facilities)風險因素主要體現在設計風險、安裝風險和使用風險三個方面。具體表現為體育器械的設計不合理、安裝不牢固;體育活動器械分布、位置、距離和相互關系不合理;運動器材陳舊、破損;運動器械是不適宜小學生年齡特點的非標準器械等。小學生體育活動器械、設備因素除了供學生和教師使用的體育器械本身之外,學生和教師自身的裝備也應嚴格要求,如符合嚴格標準的體育運動服裝和對隨身佩戴物的檢查。
3.2.3 環境風險因素
小學生體育活動具有單個性(uniqueness)特點,單個性是指學生每天進行的體育活動是不完全相同的,不同的體育活動類型的風險多少和種類是不同的,同一活動類型在不同的環境中面臨的風險也不同。學生在進行體育活動的過程中,每一天面對的環境是截然不同的,環境中的風險因素表現在惡劣的自然氣候條件(inclement weather conditions)和活動場地兩方面,自然氣候條件包括酷熱、嚴寒、暴風雨、雪等給體育活動場地造成的破環和對活動造成的不便;活動場地的風險因素包括學校占地面積小,供體育活動的場地受到限制;活動場地畸形,布局不合理;體育活動場地條件差,衛生條件不達標準等。體育活動場地的風險因素從另一角度是表現在活動場地類型(type of playground)的差異上,如娛樂活動場地(creative playgrounds)、探險活動場地(adventure playground)、傳統項目活動場地(traditional playgrounds)、水中運動場地(water playgrounds)、硬化地面場地(hard surface playgrounds)、戶外、自然環境活動場地(natural playgrounds)等,不同類型的場地存在的風險不同,安全管理和安全指導的要求也不同,如果出現任何一個環節上的疏忽,就很可能導致意外發生[8]。
3.2.4 環境與行為的相互關系
根據軌跡交叉理論( Orbit Intersecting Theory ),人的不安全行為與物的不安全狀態同時出現時,將發生事故與傷害。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互為因果,有時物的不安全狀態誘發了人的不安全行為,反之,人的不安全行為又促使了物的不安全狀態的發展,或導致新的不安全狀態的出現,人流和物流兩條軌跡交叉呈現出復雜的因果關系。
在體育活動當中,事故發生的原因不能考察單一的因素,事故的發生不僅有關鍵因素,也有推動因素的共同作用。必須以客觀、全面的視角進行審視才能發現事故發生的本質。為了有效地防止事故發生,必須同時采取措施消除教師、學生的不安全行為和環境中的不安全狀態。
3.2.5 管理因素對行為和環境的影響
管理失誤能夠影響和改變導致事故發生的一連串事件中的至少一個環節。管理者應當認識到在所有的事故發生之前都有一連串的事件發生,而且管理實際上對每一個事故鏈上的某些事件都能夠加以控制,甚至通過有效的管理,所有的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9]。
體育活動中的管理疏忽體現在沒有嚴格遵守小學生體育活動的安全規則;對教師、學生安全教育和安全指導缺乏;教師、學生的安全訓練不到位;體育活動場地規劃不合理;對體育工作的支持不夠;體育活動環境維護失效;學校對體育活動的安全管理缺乏足夠的經驗;醫務監督不力,體檢工作不能落到實處。
管理失誤多種多樣,這些因素會加重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環境的破壞,如安全教育的缺乏會導致學校師生對安全知識的認識不足,淡化安全意識;對環境管理的失效會加重校內人員和外環境人員對環境和設施的破環;體育活動場地規劃不合理經常造成正在從事不同活動學生的相互影響,極容易引發事故;學校醫務監督不力使體育教師不能及時了解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在教學中沒有區別對待,由此給學生造成嚴重的傷害,例如體育活動當中一直無法避免的猝死現象原因是非常復雜的。
4 小學生體育活動的風險防范體系
風險防范體系是在對風險的不確定性及可能性等因素進行考察、預測、收集分析的基礎上制定出包括風險識別(Risk Identification)、風險評估(Risk Assessment)和風險應對(Risk Treatment)一整套系統而科學的管理方法[10]。
小學生體育活動中的風險防范體系是將現代風險管理理論與體育活動組織的特點相結合,吸取體育活動過程中的風險特點以及解決方法的途徑,提出小學生體育活動的管理方法。風險管理的關鍵是借鑒風險管理技術對體育活動中外顯和潛在風險進行界定、分類和特征描述,對多種風險因素同時形成的復合效應進行評估,從而提出風險應對措施。
4.1 小學生體育活動風險識別
4.1.1 小學生體育活動風險識別的含義和特征
風險識別是風險主體對所面臨的風險以及潛在風險加以判斷、歸類和鑒定性質的過程。風險識別包括兩方面的內容:感知風險,即通過調查和了解,識別風險的存在;分析風險,即通過歸類分析,掌握風險產生的原因和條件,以及風險所具有的性質[11]。
小學生體育活動的風險具有隱蔽性、復雜性、多變性特點,風險識別過程中,還要受到體育活動組織管理者專業素質和風險認知、風險洞察力的影響。風險識別是否全面、深刻,也將直接影響風險決策(risk-based decision)質量,進而影響整個風險管理的最終效果。所以,風險識別是一項系統性、連續性、制度性的工作,風險識別的過程不能僅局限于某個對象、某個環節、某個具體風險,而要分析體育活動作為完整主體所具有的全部風險。
4.1.2 小學生體育活動風險的來源及類別
風險的種類是指那些可能對小學生的體育活動產生負面影響的風險源,為了深入、全面地認識風險,并有針對性地進行管理,有必要將風險分類。按風險的來源我們將小學生體育活動的風險分為內部風險和外部風險。
內部風險主要是指由于個人或組織的過失、疏忽、惡意等不當行為而給體育活動帶來的風險,風險來源分為教師、學生和校方三個方面,教師方面的風險主要是行為風險、組織風險、技術風險、管理風險、教學經驗風險、心理風險和自我管理風險;學生自身的風險包括體能風險、健康風險、傷病風險和心理風險;校方的風險主要是管理經驗風險和決策風險。外部風險主要指體育活動場地、器材風險、環境風險,環境風險又可分為自然環境風險和人文環境風險。
4.1.3 小學生體育活動風險識別方法
小學生體育活動的風險識別采用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定性分析法主要采用預先危險性分析(PHA),目的是分析事故發生的原因,從大體上識別與系統有關的主要風險因素。定量研究采用《小學生體育活動風險檢查表》的方法,《小學生體育活動風險檢查表》是在對風險事件的發生原因進行總結和歸納之后一一列出,采用“二擇一”的方式,要求體育教師從“可能出現”和“不可能出現”中選擇,最后將可能出現的風險匯總和分類。在第二階段對小學生體育活動的風險因素進行項目分析,主要以探索性因素分析(EFA)為主,確定量表的初步內容;對正式調查的數據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CFA),通過驗證理論假設,確定中小學生體育活動風險的類型結構。
4.2 小學生體育活動的風險評估
4.2.1 小學生體育活動風險評估的含義及內容
在小學生體育活動的過程中似乎每項風險單個發生的概率都很小,甚至幾乎可以認為不會發生,但當大量的小概率風險事件累積在一起時,發生的概率就非常大了,很可能就形成必然事件。風險評估就是指在風險識別基礎上,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通過收集大量的詳細資料加以分析,估計和預測風險發生的概率和損失程度[12]。
小學生體育活動的風險評估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風險的存在和發生時間分析,即風險可能在哪個階段,那個環節上發生;第二,風險的影響和損失分析,風險后果的嚴重程度及可能帶來的損失,某些風險發生的概率不大,但一旦發生會造成惡劣影響,如學生猝死事件;第三,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分析,通常用概率表示風險發生的大小;第四,風險可控性分析,風險原因研究是為預測、對策服務的。有的風險是可控的,如課前周到細致的檢查工作,有的是不可控的,如自然災害風險。
4.2.2 小學生體育活動風險評估的方法
小學生體育活動的風險評估主要采用《風險評估調查表》和帕雷托分析(主次因素分析法)(Pareto analysis)的方法。《風險評估調查表》是在確定風險項目的基礎上,對風險進行評估,采用逐項評分的方法來量化風險大小,事先確定評估標準,然后讓體育教師對預先識別出來的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嚴重性和可控性一一打分,然后三個分值相乘,得出不同風險的風險量(Rv),列表排序采用5級評判。帕雷托分析的目的是根據分析結果確定出中小學生體育活動的主要風險因素、一般風險因素與其它因素。用帕雷托分析法對中小學體育活動的風險進行評估,有助于針對性對主要風險因素進行控制。
4.3 小學生體育活動的風險防范策略
風險防范策略是風險研究的根本目的,風險防范策略一般是包括風險回避(avoid the risks)、風險轉移(transfer the risks)、風險控制(reduce the risks)和風險自留(retain the risks)等措施。在體育活動中對于哪種類型的風險采取什么應對措施是建立體育活動風險防范體系的重要內容[13]。
4.3.1 風險回避
風險回避是指考慮到風險事件的存在和發生的可能性,主動放棄或拒絕實施可能導致風險損失的方案。通過回避風險,可以在風險事件發生之前完全消除某一特定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回避風險具有簡單易行、全面徹底的優點,能將風險的概率保持為零,從而保證活動的安全運行。
在小學生體育活動過程中,如在暴風雨、雪天氣造成活動場地泥濘或是給學生活動過程帶來不便或危險性,一般要停止上體育課;對于個別學生有特殊疾病或傷病的情況,依據情況應該禁止參與某些項目的活動。嚴格遵循風險回避的原則客觀上遏制了體育教師在教學當中的僥幸心理和思想麻痹。
4.3.2 風險轉移
風險轉移是指一些單位和個人為避免承擔風險損失,有意識地將損失或與損失有關的財務后果轉嫁給另外的單位或個人去承擔。風險轉移的方法種類很多,對體育活動中的風險,一般采用的方法是保險,通過專門的機構,根據有關法律,簽訂保險合同。當風險事故發生時,就可以獲得保險公司的補償,從而將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學校可以為體育教育相關人購買人身安全保險和財產損失保險等。
體育活動傷害事故的發生,往往家長與教師、學校之間很難劃分責任界限,輕者興師動眾、賠禮道歉,重者對簿公堂,無論結果如何,對雙方都造成沉重的負擔和打擊。風險轉移的方法客觀上可以減少學生家庭同學校及教師的矛盾和糾紛,也減輕了學生和學校的經濟負擔。
4.3.3 風險控制
風險控制是指在損失發生前消除損失可能發生的根源,并減少損失事件的頻率,在風險事件發生后減少損失的程度。所以損失控制的基本點在于消除風險因素和減少風險損失。
風險控制在體育活動過程中是最主要的應對風險的方法,小學生體育活動中風險控制的方法主要來自學校和教師兩方面的工作(見表3)。
4.3.4 風險自留
風險自留又稱承擔風險,它是一種由活動組織自己承擔風險損失的措施。風險自留有時為主動自留,有時為被動自留;有時為全部自留,有時為部分自留。在體育活動過程中,對于像器械丟失現象,如果找不到責任人,就要由校方承擔風險;體育活動場地、器械的消耗,也應該由學校承擔風險。
5 小結
5.1 小學生體育活動的安全問題日趨嚴峻,需要加強體育活動安全與風險的理論研究為小學生體育活動的安全問題提供新的研究視角,進一步為小學生體育活動的實踐問題提供科學依據。
5.2 小學生體育活動具有較強的時空特征和活動特征,安全問題表現出全程性、整體性特點,小學生體育活動的安全包括在體育活動的整個過程中的人身、財產和心理安全。
5.3 小學生體育活動事故系統形成“人一機一環境”系統,系統要素包括:人、機為事故直接因素;環境對人的行為和設備產生的負面影響;管理缺失對人、機、環境產生的影響,管理因素是事故系統的最重要的因素。
5.4 小學生體育活動的風險防范體系包括小學生體育活動的風險識別、評估和風險防范策略。借鑒風險管理技術為小學生體育活動的風險識別、評估和應對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1] Laflamme,Luciea. School-injury patterns: a tool for safety planning at the school and ommunity levels.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 1998, 30(2):277-283.
[2] Ivan lewis.Safe Practice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chool Sport[M].New York, 2004:180-202.
[3] Jozefa Sobski.Guidelines for the Safe Conduct of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Schools.Duputy Director-general (Development and Support), 1999, (10):71-78.
[4] 金龍哲,宋存義. 安全科學原理[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4:161-180.
[5] 隋鵬程,陳寶智等. 安全原理[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5:35-50.
[6] Firenze B. Labor Safety System Research.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01, 45(2):31-37.
[7] 葉龍,李森. 安全行為學[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6-20.
[8] Mike Mcnamee. A Survey of Sport Spectators perceptions of the Values and norms of Selected Professional Sports. Executive Summary, 2001, (10):20-27.
[9] 蔡天富,張景林. 對安全系統運行機制的探討.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6,16(3):4-8.
[10]石巖. 我國優勢項目高水平運動員參賽風險的識別、評估與應對[D]. 北京體育大學2004屆博士論文
[11]范明志,陳錫堯. 對我國重大體育賽事風險識別的初探. 體育科研,2005, 26(2):26-29.
[12]楊亞琴,邱菀華. 學校體育教育組織過程中的風險管理研究[J].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5,22(5):84-88.
[13]汪忠,黃瑞華. 國外風險管理研究的理論、方法及其進展. 外國經濟與管理, 2005,27(2):25-31.
[14]Peter J P, Ryan M J. An Investigation of Perceived Risk at the Brand Level.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76, (13):184-188.
[15]Ivan lewis. Safe Practice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chool Sport. New York, 2004:121-132.
[16]Sosin, D M,Keller, P S. Surface-specific fall injury rates on Utah school playgrounds. Public Health, 1993:733-735.
[17]Richard A. Johnson.study of school sports accidents reinforces need for coordination and basic motion training. Clinical Cornerstone, 2001, 3(5): 61-62.
[18]張進福,鄭向敏. 旅游安全研究[J]. 華僑大學學報, 2001,(1):15-21.
[19]李曉燕. 中小學生意外傷害事故的預防與處理研究[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 2000,2(3):98-104.
[20]韓振勇. 校園傷害事故對中小學體育課的負面影響[J]. 中國學校體育, 2002,(3):26-29.
[21]楊剛,等. 對學校體育活動意外傷害事故的探析與思考[J]. 湖北體育科技, 2001,20(4):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