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涼茶文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字粗糙集;量化容差關系;不完備信息系統;熵;知識依賴
1引言
粗糙集理論[1](RoughSetsTheory,簡稱RST)是一種用于處理含糊和不精確性問題而又不同于模糊集理論的新型數學工具。Pawlak提出的RST僅僅適用于所有屬性值都已知的完備信息系統,然而現實世界中由于各種原因存在著大量的不完備信息系統(IncompleteInformationSystems[2],簡稱IIS),因此如何使用RST處理IIS正逐漸成為RST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問題。使用RST處理IIS,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方式:1、間接處理,即數據補齊或數據刪除方法;2、直接處理,對基于不可分辨關系(等價關系)的RST模型進行擴充。由于間接處理方法會損害到數據的原有分布特征,挖掘出的規則往往帶有不確定性,因此使用直接方法處理IIS就具有其獨特的優勢。
隨著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目前已經涌現出了很多擴展RST模型以處理IIS,如容差關系模型[2]、量化容差關系模型[3]、限制容差關系模型[4]、相似關系模型[3]等等。由于量化容差關系是一種推廣的容差關系,量化容差類是一個用關于參考元素的容差度作為成員函數的模糊集合,因此文中主要圍繞量化容差關系在RST中的若干問題進行討論。
2量化容差關系
2.1容差關系
一個IIS是一個二元組:,其中U是一個被稱為論域的非空有限的對象集合;AT是一個非空有限的屬性集合。
對于任意a∈AT,有a:UVa,其中Va是屬性a的值域(可包含空值,文中用〝*〞表示);V為全體屬性值域,即;定義f為信息函數,對于,有f(x,a)∈Va.
定義1.1令S為一IIS,屬性集合,則由A決定的容差關系如下表示:
2.2量化容差關系
量化容差關系是容差關系的推廣,在容差關系中加入了描述對象之間的相似程度這一參考因素。
令S為一IIS,其中.假設對于,x在屬性a上取值的概率為(表示集合Va的基數).
定義1.2令S為一IIS,對于,x,y在屬性集合上取等值的概率(容差度)為,
其中表示x,y在屬性a上取等值的概率,其取值如下所示:
定義1.3令S為一IIS,,容差度閾值λ∈[0,1],則量化容差關系定義如下:
若假定容差度為1,量化容差關系就退化成定義1.1中的容差關系。
定義1.4令S為一IIS,,容差度閾值λ∈[0,1],對于,x關于的量化容差類定義為:
.
一般來說,在IIS中,量化容差關系對于論域構成了一個覆蓋而非劃分,若令表示覆蓋,則.
3基本概念
a)近似精度及粗糙熵
定義2.1令S為一IIS,,容差度閾值λ∈[0,1],對于,X關于的上、下近似集合可表示為和,其中
定理2.1令S為一IIS,屬性集合,若容差度閾值λ1,λ2∈[0,1],且,則
證明:對于,因為,所以.若,則必定有;反之則不一定成立。所以.同理可以證得.
定理2.1說明粗糙集合的下近似集隨著容差度閾值的減小而不斷減小,上近似集卻隨著容差度閾值的減小而不斷增大。
定義2.2令S為一IIS,且,容差度閾值λ∈[0,1],則X關于的近似精度,粗糙性分別如下所示:
定理2.2令S為一IIS,屬性集合,容差度閾值λ1,λ2∈[0,1]且,則對于,有.
證明:利用定理2.1的結果,易證。
定理2.2說明隨著容差度閾值的減小,粗糙集合的近似精度在不斷減小,粗糙性在不斷增大。
定義2.3令S為一IIS,屬性集合,容差度閾值λ∈[0,1],則知識A的粗糙熵定義為:
定理2.3令S為一IIS,,若容差度閾值λ1,λ2∈[0,1]且,則.
證明:對于,因為,所以.于是可以得到不等式
.
擴充這個不等式就可以得到.
為了對粗糙集的不確定性進行更為精確的測量,已有學者開始研究各種不同的粗糙集的粗糙熵[5]。根據量化容差關系,可以定義如下兩種不同形式的粗糙集的粗糙熵。
定義2.4令S為一IIS,屬性集合,容差度閾值λ∈[0,1],對于,X關于知識A的粗糙熵定義為:
定理2.4令S為一IIS,屬性集合,若容差度閾值λ1,λ2∈[0,1]且,則對于有.
證明:利用定理2.2及2.3的結果,易證。
作為一種特殊的容差關系,量化容差關系當然也滿足容差關系下的一些性質,如定理2.5所示。
定理2.5令為一IIS,屬性集合,若容差度閾值λ∈[0,1],則,,,.
b)知識依賴
利用對象的分類,可以方便地研究兩個不同屬性子集,即知識之間的依賴關系[6]。
定義2.5令S為一IIS,容差度閾值λ1,λ2∈[0,1],屬性集合B對于屬性集合A的依賴關系表示為,當且僅當對于,若,則必定有.
定義2.6令S為一IIS,容差度閾值λ1,λ2∈[0,1],則知識A與B之間存在等價依賴當且僅當且.
知識的部分依賴表示知識之間的推理可以是部分的,換言之,只有部分關于B的知識可以從A推導出來。知識的部分依賴一般用知識的正區域來表示。
定義2.7令S為一IIS,,容差度閾值λ1,λ2∈[0,1],則知識A對于知識B的正區域表示為:
.
定義2.8令S為一IIS,,容差度閾值λ1,λ2∈[0,1],知識B以程度k依賴于知識A,表示為,其中.
當k=0時,知識依賴表示為;當k=1時,知識依賴表示為.
定理2.6令S為一IIS,,容差度閾值λ1,λ2,λ3∈[0,1]且,如果有知識依賴,,那么.
證明:對于,根據定理2.1,因為,所以,即.所以.
定理2.6說明隨著知識依賴的被依賴部分的容差度閾值逐漸減少,依賴部分對于被依賴部分的依賴程度逐漸減小。
定理2.7令S為一IIS,,容差度閾值λ1,λ2,λ3∈[0,1]且,如
果有知識依賴,,那么.
證明:對于,因為,所以.
對于,若,則,反之則不一定成立,所以,即.
定理2.7說明隨著知識依賴的依賴部分的容差度閾值逐漸減少,依賴部分對于被依賴部分的依賴程度逐漸增大。
定理2.8令S為一IIS,若且容差度閾值λ∈[0,1],則有知識依賴.
證明:對于,若,則.因為,所以,即.滿足定義2.5,所以.
定理2.9令S為一IIS,,容差度閾值λ1,λ2∈[0,1],如果有知識依賴,那么.
證明:對于,若,則,即.對于,可以得到,于是有,即.
定理2.10令S為一IIS,,容差度閾值λ1,λ2∈[0,1],如果有知識依賴,,那么.
證明:類似于定理2.9的證明,對于,有.
對于,若,則,反之則不一定,所以,即.
4基于量化容差關系的覆蓋
1)覆蓋粒度
定義3.1在一IIS中,,分別為論域U的兩種不同覆蓋,若對于,必定使得,并且對于,必定使得,則稱覆蓋比覆蓋更為精細,或者說比更為粗糙,表示為<.
定理3.1令S為一IIS,,若容差度閾值λ1,λ2∈[0,1]且,則<.
證明:對于,因為,所以.滿足定義3.1,所以.
定理3.2令S為一IIS,容差度閾值λ∈[0,1],若,則.
證明:對于,因為,所以,即,滿足定義3.1,所以<
定理3.1和3.2說明在量化容差關系下,隨著容差度閾值的減小,覆蓋的精細程度也在不斷地減小;隨著知識的不斷增加,覆蓋的精細程度不斷地增大。
2)覆蓋修正
令,由定義1.4可知,中的所有元素都只是與x之間存在量化容差關系,而對于,并不一定能保證m,n之間也存在著量化容差關系。因此有必要重新定義由量化容差關系所產生的論域覆蓋,以保證覆蓋中任一模塊中的任意兩個元素之間都具有量化容差關系。
定義3.2令S為一IIS,屬性集合,容差度閾值λ∈[0,1],則論域的覆蓋表示如下:
.
3)相關性質
定理3.3令S為一IIS,屬性集合,容差度閾值λ∈[0,1],則
證明:(1)對于,有,于是,使得.所以.
又因為y為中任意取得,所以
(2)對于,必定使得且.而此時根據量化容差類的定義,有.又因為y為中任意取得,所以有綜合(1)(2),定理得證。
由定理3.3可得看出,覆蓋相比于覆蓋更為精細,即.
定理3.4令S為一IIS,,容差度閾值λ1,λ2∈[0,1]且,則對于,必定,使得.
證明:對于,令,則,因為,所以,即必定有使得.因為x,y為M中任意取得,所以.
定理3.5令S為一IIS,,容差度閾值λ∈[0,1],對于,必定,使得.
證明:對于,令,則.因為,所以,即必定存在使得.因為x,y為M中任意取得,所以.
定義3.3令S為一IIS,,容差度閾值λ∈[0,1],對于,論域覆蓋為,X的上、下近似集合可表示為,其中
定理3.6,.
證明:(1)令,則∩.根據定理3.3,必定,使得且M∩X≠Φ,即.所以.
令,則使得x∈M且M∩X≠Φ.由定理3.3可知,,即∩,.所以.
(2)令,則.由定理3.3,對于且x∈M,必定,即.所以.
5結束語
作為一種RST擴展模型以便于直接處理IIS,量化容差關系用容差度描述對象之間的相似程度,是容差關系的進一步拓展。
本文對基于量化容差關系的RST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覆蓋的精細程度、粗糙集的近似精度、粗糙熵、知識的粗糙熵以及函數依賴進行了討論,研究了容差度閾值的變化對這些概念的度量的影響。分析了由量化容差關系產生的論域的覆蓋,發現在這個覆蓋里,任一模塊中的元素都只是與模塊的生成元素存在量化容差關系,于是重新定義了基于量化容差關系的覆蓋,使得任一模塊中的任意兩個元素之間都具有量化容差關系,并聯系原有覆蓋進行了相關性質的討論。
參考文獻
[1]Pawlak.Z.Roughsetsandintelligentdataanalysis[J].JournalofInformationSciences.2002,(147):1-12
[2]Kryszkiewicz.M.Roughsetapproachtoincompleteinformationsystems[J].JournalofInformationSciences.1998,(112):39-49
[3]Jerzy.Stefanowski.Incompleteinformationtablesandroughclassification[J].JournalofComputationalIntelligence.2001,(17):545-566
[4]王國胤.Rough集理論不完備信息系統中的擴充.計算機研究與發展.2002,39(10):1238-1243
關鍵詞:糧食直接補貼;政策優化;糧食風險基金
中圖分類號:F3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0)08-0100-05
一、引言
農業補貼是各國政府保護農業、保障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增收最主要和最常用的政策工具。在不同國家、不同時期里,盡管農業補貼的方式和力度不盡相同,但其核心均為糧食補貼。就糧食補貼的分類而言,按照補貼對象受益程度的不同,通常將農民直接受益的補貼方式稱為直接補貼,而將農民間接受益的補貼稱為間接補貼。自2004年起,我國先后密集出臺了糧食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糧食最低收購價和農資綜合直接補貼等一系列補貼政策,業已初步形成了綜合性收入補貼、生產性專項補貼和最低收購價政策相結合、兼顧國家糧食安全和種糧農民收入的糧食補貼政策體系。其中,糧食直接補貼因具有符合WTO《農業協定》要求、受益直接、簡便高效和價格扭曲程度較低等優點而備受青睞。簡言之,糧食直接補貼是指政府為實現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等目標,在生產環節直接給予糧農一定經濟補償的轉移性財政支出。
關于我國糧食直接補貼政策的現實目標定位問題,學術界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是主張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導向。二是力求提高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目標定位的不同,在相當程度上直接決定著糧食直接補貼具體要素設計上的差異,其中,與保障糧食安全目標相適應的補貼方式是掛鉤支付,而與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目標相吻合的補貼方式則是脫鉤支付。筆者認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及財政支付能力的現狀直接決定了糧食直接補貼政策應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要務。在此目標導向之下,本文試圖以糧食直接補貼制度要素設計所遵循的基本理念為標桿,以糧食直接補貼措施的要素為架構,分析我國糧食直接補貼政策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政策優化的具體建議。
二、基于補貼要素的糧食直接補貼現實問題考察
自糧食直接補貼政策實施以來,在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農民增收和創新糧食補貼制度諸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對此應該給予充分肯定。然而,由于糧食直接補貼的實施時間較短、直接補貼的近期和長遠目標定位尚有待于進一步明確、農戶數量多(約2.68億戶)、財政能力有限及省際間具體情況差異較大等原因,目前糧食直接補貼中仍存在著許多值得關注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可以通過對糧食直接補貼諸要素中所體現的政策和制度缺失展開分析。
1 補貼對象和范圍的區域性差異
實踐中各地區確定補貼對象和范圍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三種(如圖1所示):(1)以所有生產糧食農戶為補貼對象,即所有農戶均可以獲得一定數量的補貼,湖南、湖北和安徽等多數省份采用這一方法。(2)僅對糧食主產縣內的農戶進行補貼,如河南、山東便實行這種做法。(3)只補貼出售商品糧的農戶,采用這種補貼方式的省區包括新疆、福建、廣西和貴州等。由于從事糧食生產本身就意味著為糧食安全做出貢獻,所以,獲得政府補貼便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對于只補貼糧食主產縣內農戶的省區而言,非主產縣的農戶顯然會因未獲得補貼而使其種糧積極性受到影響,由此帶來的負面效應是顯而易見的。對于只補貼出售商品糧農戶做法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也可以做類似的分析和解讀。
2 補貼依據的復雜性與補貼目標定位的不確定性
從補貼依據看,2004年起實行的直接補貼分為三種類型(如圖1所示),各地在糧食直接補貼的具體依據方面也存在著形式各異、種類繁雜的問題。這三種類型的補貼依據包括:其一,與當期播種面積和價格脫鉤,而主要以計稅面積或計稅常產為補貼依據,采用這種方式的有遼寧、吉林、青海和河南等省份。按照這種補貼方式,無論在耕地面積上種與不種或者種植何種作物,均可以領取補貼,該方法似乎較為簡便,但卻或多或少地給了糧農一個“種糧吃虧”的信號,不利于穩定糧田面積,甚至可能會導致耕地轉向種植收益比糧食高的經濟作物。如果農民領取補貼與種不種糧食、賣不賣糧食給國家并無直接關系的話,那么勢必導致國有糧食企業難以掌控糧源,使國家宏觀調控失去不可或缺的載體和資源。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種糧大戶所承包的耕地是村集體所有的農田,在農村稅費改革中,這些耕地并未計入農業稅征稅范圍,此時,如果以計稅耕地面積為補貼依據,那么這些農戶就難以得到承包地的補貼,這顯然與制定直接補貼政策的初衷相抵觸。其二,與當期實際種植面積掛鉤,以農民實際種糧面積為補貼依據,北京、江蘇、山東、浙江和廣東等多數省份實行的便是這種做法。從總體上看,這種補貼模式有利于鼓勵擴大糧食種植面積和刺激糧食生產,但仍然存在著計算復雜、工作量大和操作成本高的問題。其三,與農民實際出售商品糧數量掛鉤,即按照農民實際出售商品糧的數量為補貼依據,采用該方式的地區包括新疆、福建、廣西和貴州等。按照這種補貼辦法,雖然農民生產的用于自身消費的糧食與農民出售的商品糧同樣對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但卻仍然存在著無法獲得相應補貼的問題。
從另一種補貼依據的劃分角度來看,實踐中有若干省區采用脫鉤補貼的形式,即以計稅面積、計稅常產或基期商品糧數量為計算依據,補貼的對象為所有承包土地的農戶,而不論其是否種糧。這種脫鉤補貼形式實際上是以提高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為糧食直接補貼的主要目標。與此不同,與當期實際種植面積或農民實際出售商品糧數量相掛鉤的補貼形式,實質上是與保障糧食安全目標相適應的,脫鉤補貼與掛鉤補貼兩種方式并存,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目標定位的模糊性和非一致性。
3 補貼標準有待進一步調整和提高
糧食直接補貼資金主要來源于糧食風險基金。①按照目前分散化的管理辦法,各省在核定糧食風險基金包干基數時考慮的因素各不相同,這進而會導致省際間糧食風險基金包干基數也存在著差異。具體到用于直接補貼的基金數額的確定時,基本上大都根據財政支付能力進行安排,事先并未確定合理的糧食直接補貼標準;不是根據補貼需要來確定直接補貼預算,而是先有預算支出控制數,然后再確定補貼的標準。同時,各個地區之間需要補貼的種糧面積也有很大差異,在這種情況下,各省區總體財力水平和需補貼的種糧面積之間的地區差異,共同決定了補貼標準和水平的地區間差異。這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糧食主產區內部存在著補貼標準的差異,以同為主產區的江西和江蘇為例,江西按照水稻種植面積給予農民10元/畝的補貼,而江蘇則按照水稻種植面積給予農民20元/畝的補貼,相差一倍之多。二是糧食主產區的補貼標準低于主銷區,這主要表現為位于發達地區的糧食主銷區的補貼標準要明顯地高于許多糧食主產區的補貼標準。
由于受收支壓力的約束,制定的補貼標準較低,所以對于許多財力狀況拮據的地區來說,直接補貼政策的效應也受到限制和影響。如果將糧食生產過程中的其他成本因素考慮進來的話,那么,糧食補貼后的收益根本無法達到農業生產要素競爭性用途的平均收入水平。而低標準的直接補貼很難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財政部經濟建設司的研究發現,在直接補貼政策實施的第一年,補貼從無到有,隨即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此時直接補貼政策的效應為最高。而當補貼一旦穩定下來,成為農民相對穩定的收益之后,直接補貼政策的邊際效應就呈現出遞減的態勢。這一現象的存在,確實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和思考。
4 糧食直接補貼發放過程中的操作成本問題
現行的糧食直接補貼發放程序較為復雜和繁瑣:先由各行政村村民委員會組織對本村各農戶的實際糧食種植面積進行調查摸底,據實填報清冊,在村內張榜公示,其間若無異議,可上報鄉鎮政府,鄉鎮政府通常會責成農業部門會同鄉鎮財政所核實后逐級上報批準。整個發放過程之中,涉及土地、農業、糧食、財政和農業發展銀行等多個單位,但卻沒有專門的負責機構出面進行協調管理,由此導致整個補貼流程費時、費力,增加了工作量和操作成本。據對一些縣的典型調查表明,糧食直接補貼的行政成本約占補貼總額的5%~10%之多,這個比例是相當高的。但在國家發放的直接補貼資金當中,并未包含對直接補貼執行成本的彌補,即糧食直接補貼項目中沒有列支行政成本,該項費用完全由地方政府自行承擔,這也給地方財政帶來了相當大的壓力。
5 糧食安全成本分擔機制有悖成本與收益對稱原則
我國糧食風險基金始建于分稅制改革初期的1994年。作為直接補貼資金的主要來源,糧食風險基金由同級財政部門負責籌集,即中央糧食風險基金由財政部負責籌集,省級糧食風險基金由各省級財政廳局負責籌集,這體現了分稅制改革所遵循的劃分收支、分級理財的理念。按照《糧食風險基金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從1998年起,糧食風險基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別按照1:1,5的比例分擔,缺口部分則按照1:1分擔。在我國,糧食主產區提供了大約80%的商品糧。但在目前的糧食直接補貼資金來源結構下,糧食主產區對國家糧食生產和安全做出的貢獻越大,其地方政府承擔的財政補貼壓力也就越重;而糧食非主產區對糧食安全貢獻小,其承擔的補貼壓力也小。相比之下,糧食消費地區承擔的糧食補貼負擔更小。所以,目前條件下的糧食補貼資金來源結構安排,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糧食主產區承擔部分非主產區、消費區的糧食安全成本現象,使糧食主產區的糧食補貼資金及其效應外溢到了非主產區和消費區。這種現象和結果既有悖于糧食安全成本與收益對稱的原則,同時也使原本就深陷財政困境的糧食主產區中的許多省區財政收支狀況雪上加霜。
三、糧食直接補貼的目標定位與要素設計
從理論上講,糧食直接補貼的政策目標可概括為兩點:一是彌補種植糧食取得收入與同等農業生產要素的競爭性用途取得收入之間的差額,提高種糧的比較收益,促使糧食種植業獲得平均利潤,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保障糧食安全。二是彌補和縮小城鄉居民之間收入的差距,提高整個社會的經濟福利水平。糧食直接補貼政策目標的現實選擇,取決于經濟發展水平、補貼需求和財政支付能力的高低。對于經濟發展水平低且財政收入規模較小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往往選擇只需較低補貼標準就能夠實現的保障糧食安全作為現實目標;與此相反,就經濟發展水平高且財政收入規模較大的發達國家而言,可以將需要較高補貼標準才能實現的彌補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作為現實目標。應該說,這兩個目標的層次是各不相同的,所需要的財力保障水平也各有差異,然而兩者之間并不能截然分開,前者是必經階段,前一個目標的達到有利于后一個目標的實現。基于我國的現實情況,糧食直接補貼政策應該以穩定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為主要目標,同時兼顧提高農民收入的長遠目標。這樣的目標定位,決定著糧食直接補貼的要素設計應體現以下基本理念:
1 糧食直接補貼政策設計應有助于保障糧食安全
作為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大國,我國以不到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人口總數2l%的人口,這本身就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但還需要認識到,我國2008年約有耕地面積18.26億畝,人均僅為1.4畝,而世界人均耕地為5,5畝。我國糧食目前年消費量高達5億噸,而世界糧食的年貿易總量僅為2.4億噸左右。隨著一定時期內我國人口的持續增加,糧食年消費需求呈剛性增長。糧食是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如果糧食消費主要依賴進口,必將帶來難以預料的后果。我國糧食生產的制約因素較多,其中包括水土流失面積增大、土壤沙化加劇、水污染嚴重和耕地面積逐年減少等。從耕地面積的變化情況看,全國耕地面積已從1998年的19.45億畝逐年減少至2008年的18.26億畝,由此帶來的糧食壓力是可以想象的,保障糧食安全任重而道遠。保障糧食安全,最重要的渠道是保證基本糧源。在工農業產品倒掛的價格體制下,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長期受到壓制,基本糧源的供給能力下降,對糧食安全構成直接威脅。通過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糧食直接補貼政策必將會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
2 補貼標準制定應遵循合理補償的原則
為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和保障糧食安全,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將耕地和農村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限定于糧食生產,這有可能導致農民種糧的比較收益低于同等條件下農業生產要素的競爭性用途所獲取的收益。為了彌補這種收益差額,客觀上就需要給予種糧農民一定數額的直接補貼。農業生產要素在糧食和非糧食生產用途上的競爭性,取決于種糧收入與非種糧收入的比較,競爭的臨界點是農業生產要素生產糧食與非糧食收入相等。維持農業生產要素用于糧食生產的最基本前提,是該要素糧食生產取得的收入不低于非糧食生產取得的收入。這意味著,糧食補貼后的收益至少應等于農業生產要素競爭性用途的平均收入水平,補貼標準應該力求等于農業生產要素(主要是耕地和農村勞動力)競爭性用途與種糧收益之間的差額,使糧食種植業獲得平均利潤,從而確保糧食生產的穩定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糧食直接補貼的補貼標準應該依照合理補償的原則進行設計。
3 糧食直接補貼對象選擇的橫向公平與補貼標準的縱向公平
所謂糧食直接補貼對象選擇的橫向公平,是指無論糧食主產區、非糧食主產區抑或糧食消費區的農戶,只要從事糧食生產,就應該獲得相應的補貼,且補貼標準相同(即標準統一)。補貼標準的縱向公平,則是指按照農戶對糧食安全貢獻的大小給予不同數額的補貼,貢獻大者多補貼,貢獻小者少補貼。糧食主產區對我國糧食安全的貢獻很大,但非糧食主產區和消費區內的糧食生產也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既然如此,就應該按其貢獻的大小,分別給予相應的、不同程度的補貼。
四、若干政策建議
1 統一補貼對象和范圍
直接補貼政策應體現公平的原則,無論處于糧食主產區、產銷平衡區或是糧食主銷區,所有生產
糧食的農戶均應被納入補貼對象的范圍之內;不論生產出的糧食用于自身消費還是銷售,都同樣為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應將農戶生產的全部糧食納入補貼范圍。從補貼的糧食品種來看,考慮到補貼效率問題,應將小麥、玉米、水稻和大豆等主要糧食品種納入補貼范圍。
2 以實際糧食產量作為補貼依據
在發達國家,實施糧食補貼政策主要是以“農民收入平價”為目標,即通過補貼使農民收入維持在與城鎮居民收入大體相當的水平上。相比較之下,我國目前糧食直接補貼的目標更強調保障糧食安全,與此相適應,糧食直接補貼應以農戶對糧食安全所做貢獻的大小作為依據,而測度糧食安全貢獻大小的最佳指標便是實際糧食產量,以實際糧食產量為補貼依據更符合糧食直接補貼的政策目標。考慮到我國農戶數量多、規模小、各農戶種植糧食作物種類多等特點,若在實際操作中以實際糧食產量為補貼依據,有可能導致出現操作成本高的問題。有鑒于此,可以用統一的計稅總產量(計稅面積與計稅單產之積)作為替代性指標。這樣做,不必具體區分品種,更簡便易行,降低了操作成本。
3 提高補貼標準,適度向產糧大縣(戶)傾斜
如前所述,維持農業生產要素從事糧食生產的最基本前提是農業生產要素生產糧食的收入高于生產非糧食。糧食補貼后的收益至少應等于農業生產要素競爭性用途的平均收入水平。從理論意義上講,每單位糧食的補貼標準,應等于生產每單位糧食所需同等農業生產要素競爭性用途取得的平均收入與種植每單位糧食取得的收入之差。從實際運行狀況看,很多地區(尤其是糧食主產區)的實際單位補貼標準低于理論上的單位補貼標準,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糧食直接補貼的政策效應。針對這種情況,應視各級財政收入的增長情況逐年提高單位糧食的補貼標準,并逐步使之統一起來。同時,為更好地發揮產糧大縣種糧的比較優勢和規模經濟效益,應在統一補貼標準的基礎上向產糧大縣和產糧大戶適當傾斜。還可以考慮實行超額累進式的補貼標準,使補貼標準的設計更加合理。
4 強化對糧食直接補貼資金的監管
目前糧食直接補貼政策的實施涉及多個部門和金融機構,存在著多頭管理、權責不清的狀況。為此,可以考慮將分散在各個機構的相關職能集中起來,交由一個專門機構負責糧食直接補貼事宜。要適度簡化糧食直接補貼資金的發放程序,降低政策操作的成本。對糧食直接補貼資金實行專戶管理,專款專用,不得截留、擠占和挪用。各市、縣(區)、鄉(鎮)政府及農業、財政、土地和糧食等部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對種糧補貼的申報、撥付等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發現問題及時予以糾正。審計部門對直接補貼資金實行全程監督審計,確保補貼資金如數兌現給符合補貼條件的農民,減少補貼發放過程中的資金漏損,提高補貼資金的使用效果。
關鍵詞:閩臺;茶文化;旅游;產業;開發
一、茶文化旅游產業概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文化產業定義為:“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具體來講,主要涉及報刊服務業、出版印刷發行業、廣播影視業、演藝娛樂業、文化旅游業、文化創意業、動漫游戲業、文化會展業、廣告業、工藝美術業等領域。中國文化旅游業主要包括民族文化旅游業、紅色文化旅游業、影視旅游業、民俗文化旅游業、宗教文化旅游業、茶文化旅游業與非物質文化旅游業等。以此類推,茶文化產業的涵義是按照工業生產標準,將茶葉的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其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廣義的茶文化產業是以茶產業為基礎的,包含茶葉及茶葉相關衍生產品的生產蔣生產、儲存以及分配產品和有關服務的一系列活動,也是將茶文化進行產業化的過程。其外延是與茶產業和茶文化的基本重合的。狹義的茶文化產業不包含茶葉本身,僅僅是茶產業的衍生,是茶產業涉及文化方面的一個分支,同時也是文化產業的一個分支。因此,狹義的茶文化產業是:按照工業化標準,生產和提供與茶相關的文化產品與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狹義的茶文化產業主要包括三個層面:一是核心層,包括涉茶新聞、書報刊、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廣播、電視、電影、文藝表演、文化演出場館、及文化保護、博物館、圖書館、文化研究、文化社團、其它文化等。二是層,包括涉茶:互聯網、文化旅游、文化產品租賃、廣告會展、休閑健身娛樂。三是延伸層,包括涉茶文具、照相器材、樂器、設備、工藝品生產等。因此,茶文化旅游產業是以茶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文化旅游產業,將茶產業與休閑旅游有機結合起來。
二、閩臺茶文化旅游產業合作的條件優越
福建文化底蘊深厚、資源豐富,茶文化產業發展有著良好的基礎和條件。臺灣地區與大陸一衣帶水、唇齒相依,在人緣、地理、經濟、文化等方面有著天然的聯系臺灣地區的茶文化產業的發展也與大陸息息相關。近兩百年來,由于閩臺兩地的這種文化地理與血緣關系,臺灣早期茶葉,不論品種及技術,幾乎都來自福建。閩臺地理條件都適合茶葉生長。福建與臺灣的名茶,都是以烏龍茶為特色的。閩臺茶文化活動大同小異,茶文化是人們在茶葉生產、消費過程中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閩臺兩地沖泡烏龍茶的茶具、茶藝表演,基本上是相同的;閩臺茶文化活動相似,兩地都隆重地舉行過茶王賽。茶王賽的源頭,應該來自古時的斗茶或茗戰;閩南茶鄉和臺灣的某些茶歌,詞曲完全一樣。
福建是大陸最早對外開放的省份之一,《福建省對臺灣地區旅游外匯管理暫行辦法》、《海峽旅游區域協作備忘錄》、《共同打造“小三通”黃金旅游通道合作協議》、《閩臺旅游品質保障合作協議》等開始實施,具有獨特的政策優勢。無論是地理區位還是文化傳承、經濟貿易聯系,福建省都是祖國大陸與臺灣聯系最密切的省份,客觀上促進了福建省對臺文化旅游的發展。《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指出,未來5年要把旅游業培育成新興的主導產業,涉臺文化旅游是福建省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重頭戲,是相對于大陸其他省份的優勢和亮點。
近年來,福建省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力度,大力培育和發展茶文化產業。《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指出了要重點發展十大文化產業,其中重點投資五大文化產業工程:文化產業精品、國產動漫產業、茶文化產業、影視基地建設和廣告創意基地建設工程。茶文化產業是其中重要的內容之一。《福建省文化旅游產業2010-2012年規劃》指出“充分挖掘閩南文化、客家文化、紅色文化、畬族文化、朱予文化、閩茶文化、瓷藝文化等福建特色文化的內涵,圍繞表現文化、延伸文化,積極整合、包裝我省文化資源,努力打造富有特色的多元文化旅游產品,有效發揮文化資源的最大價值”、“深入挖掘閩南、閩北的茶文化內涵,將旅游與閩茶文化相結合,設計多樣的茶文化專題旅游產品,打造一批以茶為主題的文化旅游景點,吸引游客參與采茶、制茶、泡茶、品茶等活動。加強保健茶、茶具、茶食、茶工藝品等開發,做大茶文化旅游業。”因此,閩臺兩地應注重茶文化旅游氛圍的營造,培育更為廣闊的客源市場。以茶文化為主題,深度開發茶文化旅游項目,開發多種形式的演藝活動,廣泛進行中國茶文化的內涵、養生及休閑功能宣傳,培育新的旅游經濟增長點。
三、深化閩臺茶文化旅游產業合作的建議
(一)注重茶文化旅游資源整體規劃
要立足資源優勢,整體規劃,突出區域特色,以市場和競爭為導向,閩臺整體旅游規劃要、形成協調、完整的茶、文化旅游規劃體系。按照《海峽旅游區域協作備忘錄》,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市場優勢,設計、編排連接兩地的適合旅游者需求的茶文化旅游線路。應盡快與國際接軌,開發個性化旅游產品。要重視旅游的深度開發,突出文化和生態主題,多開發觀賞性、娛樂性、參與性兼備的旅游項目,開發適銷對路的新型旅游產品,優化對臺茶文化旅游產品結構。高標準規劃和開發旅游產品,提升茶文化旅游產品包裝、行業經營品質和服務水準,提高茶文化旅游經濟的綜合效益。加強景點景區、旅行社、飯店、旅游交通之間的協作,做大茶文化旅游產業集群;還要借助旅游業與其它行業的相互合作、滲透,延長產業鏈,使各種資源產生疊加效應。
(二)加快制定閩臺文化旅游相關開放政策
發展閩臺茶文化旅游產業首先重在體制機制創新。先行先試是福建海峽西岸經濟區不同于大陸其他地區的主要特色。國務院支持海西的意見中提出“支持開拓對臺旅游市場,適時擴大大陸居民從福建口岸赴臺灣旅游。支持福建試行便利兩岸人員往來的管理方法,包括為臺灣本島居民辦理來往大陸通行證和大陸居民赴臺旅游證件等”。福建應充分利用對臺優勢,積極爭取中央支持盡早落實。
1、開放福建居民赴臺旅游“自由行”。大陸居民赴臺自由行于2011年6月28日正式啟動,首批試點城市是北京、上海和廈門。兩岸雙方同意開放福建居民赴金門、馬祖、澎湖地區個人旅游,具體實施時間及相關安排,兩岸雙方將再行商定。福建應主動與臺灣當局協商,積極爭取中央比照大陸居民赴香港自由行時廣東省先行先試的做法,盡早進一步開放福建居民赴臺旅游“自由行”。
2、進一步放寬福建與“金馬澎”的旅游政策。爭取擴大福建的旅行團組團去金馬澎的權限,除了福建居民,還可以組織異地旅游團的外省市居民赴金馬澎旅游。特別是針對參加在福建舉辦的全國性會議或展覽的外省市代表,允許其在福建辦理相關證件和手續赴金馬澎旅游。
3、放寬閩臺旅游投資限制。率先允許臺商在福建投資旅行
社,經營中國內地居民出國旅游業務以及赴港澳臺地區的旅游業務。允許臺商在閩投資旅游項目,提升福建省旅游項目科技含量和服務品質。
(三)依托電子商務平臺,發展茶文化旅游業
發展涉臺旅游電子商務,構建旅游目的地營銷系統(DMS)。建立對臺文化旅游電子商務系統,通過國際互聯網絡,建立“涉臺旅游資訊網”,可加快旅行社、景區、旅游客車公司和游客間的信息溝通,加快整個旅游行業的產品流通。減少旅客滯留。系統投入使用后,游客可在家里直接從旅游集散中心網站上預訂旅游產品,支付費用。茶文化旅游項目可進入這一平臺,充分依托該平臺,降低成本,擴大影響力。
(四)打造精品茶文化旅游項目
要加強旅游市場研究,倡導、推動對臺深度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實現旅游市場向廣度、深度發展。如結合地方土特產、工藝品、美食小吃、休閑購物等,開展專項營銷,吸引更多游客參與體驗。培育度假旅游、體驗式旅游和各類主題旅游活動項目,增加旅游中的民俗文化吸引力。開發多元化的特色、專項文化旅游項目,如生態、文化、商務、會展旅游產品和主題公園(樂園),美食、保健、修學、節慶、民間藝術、民俗風情等專題旅游,以適應出游能力強的新一代旅游者的需求。
1、合作推廣觀光生態茶園,將茶文化與名勝景點相結合,推出精品生態旅游線路。要積極推廣生態茶園,實現茶業與觀光旅游的有機結合。往往產名茶的地方就是風景名勝區,閩臺兩地旅游資源豐富,擁有世界“雙遺”武夷山、安溪、福鼎太姥山、阿里山、玉山、日月潭等諸多名勝。閩臺合作發展茶文化旅游’可以使傳統的茶葉生產過程轉變為人類觀賞與體驗茶事活動的全新過程,使茶業具有生產和觀光的雙重屬性,同時將農事活動和旅游休閑融為一體,實現了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跨越式對接和優勢互補,對實現茶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有積極的作用。近年來,安溪開發了茶葉大觀園、茶葉公園、茶葉生態探幽等旅游精品,天福在漳浦建成了全球最大規模的茶博物院,中華武夷山茶博園等,把茶和旅游有機地結合了起來。福建省政府辦公廳下發《福建省文化旅游業2010-2012年發展規劃》,明確我省將構建文化旅游片區,而閩南文化旅游區將成為片區的重中之重。安溪縣感德一品茶都人選省文化旅游精品線路重要項目。
2、結合歷史文化,多層面開發茶文化旅游產品。茶文化是一種蘊含文化理念的審美活動,對有些文化內涵的理解,還需要旅游者掌握一定的歷史文化知識。因此,對茶文化內涵進行發掘和外化并進行適度的推廣和普及就成為必要。在茶文化旅游的宣傳促銷中應注意挖掘和介紹茶文化內涵,讓潛在旅游者對福建茶文化的特色有一定了解,進而激發他們的旅游興趣。閩臺都處于以中國大陸為中心的亞洲茶文化圈內,在飲茶習俗、茶道、茶藝方面,都有相通之處。重點推出以“茶鄉訪古游”為中心的茶文化旅游線路和產品,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聯手開發多種形式的茶文化演藝活動,培育新的旅游經濟增長點。一方面,進一步規范兩地茶藝表演,普及傳統茶文化演藝項目。閩臺烏龍茶的泡飲技藝都別具特色,通過閩臺兩地茶藝的交流和茶藝小姐的聯合培訓,規范和創新茶藝,普及茶文化,在世界范圍內掀起茶文化熱潮。另一方面,聯手茶文化文藝演出,打造精品茶文化演藝項目。2003年中央電視臺《同一首歌》專題欄目走進安溪,推動了鐵觀音的宣傳。由當紅影星范冰冰主演的電視連續劇《婀娜公主》,劇中融入了厚重的閩南風土人情和茶文化,主人公吟誦茶詩信手拈來,烏龍茶的淵源娓娓道來,閩南生活風俗比比皆是,茶藝茶道成了該劇不可或缺的情節,通過藝術的表現形式演繹了豐富多彩的安溪茶文化。目前,武夷山《印象大紅袍》是全世界唯一展示中國茶文化的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就是一個成功的范例。武夷山借助著名導演張藝謀等人的高水平創意策劃,把悠遠厚重的茶文化內涵用藝術形式予以再現,使之成為可觸摸、可感受的茶文化旅游項目,和美麗的自然山水濃縮成以一場高水準的藝術盛宴,打破了傳統旅游方式與審美方式,不僅首次展示了夜色中的“雙世遺”武夷山之美,同時還創造了多個世界第一。今后閩臺要聯手推出更多高質量的茶文化文藝演出,適應旅游市場需求的大型文化旅游演藝活動,不斷提升茶文化旅游產品的品位和檔次,滿足游客旅游文化活動的多樣化需求。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 文化差異 英漢語言差異
一、前言
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文化的承載體。語言可以突破時空限制承載文化信息的多方面內涵。跨文化交際和文化緊密結合,翻譯是在其中將一種語言文字所蘊涵的意思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文化活動。各個民族在歷史、政治、文化、地理、風俗、宗教等方面都存在文化差異,不同民族的語言交流實質上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只有重視文化內涵,處理好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差異,才能克服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語言障礙,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在語言交流的過程中,不同民族的人能否溝通,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對語言所負載的文化內涵是否理解。
二、文化差異
1.地域文化差異
地域文化主要指地理環境、自然環境方面的文化,表現在不同民族對同一種現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由于地理位置和環境的差異性,導致中西文化的差異。如英國是大西洋上的一個島國,四面環海,屬于溫帶海洋氣候。英國的夏季正是溫暖宜人的季節,常與lovely(可愛),warm(溫和),nice(美好)相連。而在漢語的文化氛圍中,夏天常與“酷暑炎熱”等詞語聯系在一起。又如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農業大國,與耕牛朝夕相處。耕牛是勤勞的象征,漢語中有“老黃牛精神”、“俯首甘為孺子牛”等習語。而西方人起源于游牧民族,與奔馬感情深厚,在英語中有大量帶“馬”的習語,如a will horse(勤懇認真的人)等。那么在跨文化交際中,就可以將“老黃‘牛’”翻譯為a will “horse”。若對地球位置、氣候條件、國家概況等缺乏了解,就很難理解英語語言所表達的真正含義,反之,對于漢語也是如此。
2.風俗習慣的差異
風俗文化指貫穿于日常社會生活和交際活動中有民族習俗、習慣形成的文化。英漢習俗差異表現在很多方面。比如中國人打招呼的方式之一便是問對方“吃飯了沒有?”。若外國人聽到,他不會認為這是一種“問候”的方式,而是對方拋給他的一個真正的“問題”,他首先會想“吃沒有吃”是自己的私事,然后猜“是不是對方要請吃飯了?”。又如中國人做了一桌子菜請客,卻說“菜不多請慢慢吃。”外國人不認為這是“客氣話”,反而當真,他們就會想:“菜不多請我們吃,菜多會不會就不請我來了?”這就是風俗習慣差異造成的誤解。在跨文化交際中必須注意,漢語的“吃過沒有”應翻譯為“Good morning.”或“Hi.”等招呼用語;“菜不多”為客套話,按英語的習俗就是“Help yourself.”。
3.和歷史典故的差異
和歷史典故已深深滲透到語言當中,形成文化的個性差異。儒家、道教、佛教、歷史典故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如“借花獻佛”、“玉帝”、“開天”等。在西方,許多歷史典故來源于古希臘和羅馬神話及圣經故事,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點),meet one’s waterloo(一敗涂地),Penelope’s web(永遠完不成的工作),Pandora’s box(災難、禍害的根源)。有這樣一個句子:“Without Ceres and Bacchus,Venus grows cold.”在希臘神話中,Ceres,Bacchus,Venus分別是谷神、酒神和愛神。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沒有飯吃,沒有酒喝,愛情再深也干涸。每個國家不同的社會制度、和歷史背景,使得一種文化所包含的信息并不存在于另一種文化之中。
4.價值觀念與審美情趣的差異
中西方民族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念和審美取向,不同的價值觀、審美觀、審美習慣給跨文化交際帶來的困難可想而知。價值觀念因文化的不同而各異,是個人在社會文化過程中長期耳濡目染形成的。在漢語中,“龍”象征著力量、智慧、權力,但在英語中,“dragon”象征邪惡。“他的兒子可謂天壤之別:一個是龍,一個是蟲。”有譯者誤譯為:There is a world of difference between his two sons:one is like a dragon,while the other a worm.若了解英國文化,便知道這樣的理解十分荒謬,把“龍、蟲”的漢語比喻原封不動套到英語上去了。正確的翻譯為:“There is a world of difference between his two sons:one is very capable,while the other is extremely incompetent.”
5.思維差異
思維方式是一個民族或者一個區域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所形成的一種思維定勢。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民族文化,反映著持某種語言的民族群體千百年來形成的語言心理傾向,體現著持該語言民族的思維特征。英漢兩種語言也毫不例外。如,“我發現你的工作信心不夠。”根據英語思維,“工作信心”即“confidence in one’s work”若譯為“working confidence”就成“中式英語了”。由此可見,跨文化交流的翻譯不僅僅是兩種語言的轉化,更是兩種思維方式的轉換。由于英漢思維的差異導致了這兩種語言內容與形式上的差異,翻譯時要根據英漢民族的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作必要的調整,提高交際質量。
三、結語
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面對文化差異,應根據各自民族文化特點,運用替換原來喻體、調整原語序等方法,使其做到達意又傳神。要想在兩種文化之間無阻地交流,除了通曉兩種語言文字之外,還必須了解兩種文化,深刻理解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盡量減少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現誤解和誤用,讓交流更加清晰準確。
參考文獻:
[1]楊自檢主編.英漢比較與翻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杜學增.中英文化習俗比較.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3]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
[4]賈秀海.論中西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4,(5).
[5]黃志梅.從翻譯中看英漢邏輯思維的不同.安陽工學院學報,2006,(5).
關鍵詞:電影片名 文化差異 翻譯 中美兩國
理論上來說,電影是用現代藝術表現手法展現的一種社會生活的反映。其特點完全可以滿足人們想要通過更豐富更真實的方式去感受生活的愿望。因此,人們越來越關注電影和它本身的文化,無論是對本國的還是外國的電影片名顯示出更多的興趣,并嘗試弄懂原片譯名背后所蘊含的文化特征。美國電影正是牢牢抓住了大眾文化的本質,并依賴于電影本身輕松娛樂,精彩卓越的內在特性建立起其在中國乃至世界電影市場上不可撼動的商業地位。顯而易見,電影片名提供了直接有力的功能,不僅可以顯現影片內容,傳達語義信息還能樹立起整部影片的感情基調。可以說,一個合適的片名能引起人們的觀影熱情,進而增加票房收入。因此,當美國電影想要進入中國市場時,片名翻譯對其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它不僅具有商業效益同時還受到中國影迷的關心與熱愛。然而,翻譯工作者必須要尊重一定的翻譯原則與方法,并掌握大量的文化知識與深厚的語言專業技能。另一方面,還需意識到翻譯并不是一對一機械地相對應,它需要基于影片內容和在中美兩國之間不同的文化接受能力。自從我們知道電影片名蘊含羞深厚的文化背景,與其對語言的理解能產生極大的影響。如此一來,我們在翻譯片名的時候需要尋求其差異中的共性并盡最大可能地保留其原片的文化意義與語言風格。嚴格地來說,翻譯工作者不應該僅僅為了追求純粹的經濟利益而忽視翻譯原則與影響翻譯的文化因素。
本論文將分析討論美國電影片名的翻譯,從中發掘并解讀中美兩國間的文化差異。通過原片片名與譯名版本的比較,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中美兩國的文化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分別是:價值觀念的差異,審美觀念的差異,思維方式的差異,社會習俗的差異,的差異。
一、電影片名與文化之間的關系
一般來說,文化指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歷史、地理、本土風俗和實踐經歷、傳統節日、生活方式、文學、藝術、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思考方式等等。具體而言,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隨著時間流逝由人們創造出來的產物,因此也是一種歷史現象,社會和歷史的累積。事實上,文化就是一種積累,我們可以稱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為文化。然而,文化的概念能隨著社會進程而不斷發展,其內容也隨著時代的步伐不斷提升。能確信的是,不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會創造不同的文化觀念與價值。因此,當兩種不同的文化進行交流時會不可避免地產生>中擊究其巨大的差異。
要想更深入地了解文化與電影片名的關系,我們必須先我們必須找出文字和文化之間的關系。根據基本理論知識,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以及文化的一種反映,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時,單詞是語言的載體,語言可以由字符號來表示。文化與詞之間的關系妙不可言,不同地方文化顯示出不同差異。電影是現代藝術的交流媒介形態,它是屬于文化,展示了其特殊的文化表達的內涵。電影翻譯不僅包含了字幕翻譯,還有電影片名的翻譯。當然,電影片名是電影翻譯的第一和最主要部分。電影片名是由語言構成的一種表達方式,因此電影片名可以直接提供和體現其一定的文化。翻譯版本就是用目標語言的文字來轉述原來的版本。顯然,哪個國家用自己的文字來概括和表達電影片名這就準確地反映其內在的文化,這種特定的文化是區別與其他國家的。因而,電影片名翻譯必須到關注文化因素。人們可以通過電影片名的翻譯獲取并了解有關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
二、中美文化差異在電影片名翻譯中的體現
(一)價值觀念的差異。一部美國喜劇,Meet Parents講述了一個男人準備向女友求婚的故事,但得到的獲準之前,他還必須要征得他女友父親的同意。男主角不得不直接面對女友的父親,而在這一個過程中發生了一系列有趣的鬧劇。這部電影的標題并沒有直譯為《去見父母》,而是翻譯為《拜見岳父大人》。譯者運用“拜見”,“大人”這樣一些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詞語,吸引到更多的擁有傳統的價值觀的中國觀眾來觀看這部影片。這部片名的翻譯顯示出在中國和美國之間價值觀念的文化差異。美國價值觀崇尚個人自由與個人權威,這種價值觀念使得美國人對社會地位與等級差異的觀念意識不強。相反,中國傳統價值觀念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則充分尊重倫理道德,強調社會地位與等級觀念。這部片名的翻譯就能反映出中國人對長輩的一種尊重態度。
(二)審美觀念的差異。The CuriousCase of Benjamin Button是由大衛-芬奇導演的一部美國浪漫幻想劇。影片的主演布拉德-皮特,與年齡反向的女主角由凱特-布蘭切特飾演,上演了一場愛與奇幻的糾葛。該片在北美上映于2008年12月25日,講述一個人,出生時是一個老頭,幾十年后越活越年輕,最終又變成一個嬰兒在襁褓中死去的這樣一個奇異的故事。所有在他身邊,他知道并愛著的人都先于他老去,最終一步步先于他死去。當影片在中國發行時,其譯名沒有直譯為《本杰明-巴頓奇事>,而是翻譯成《返老還童》。這個由四字成語組成的中國文字,不僅形式優美,表達適當,還高度概括了影片的主題。
中庸的哲學思想完全影響了中國的文化,所以中國人特別強調平衡之美的審美觀念。在美學中,中國人更喜歡和諧與平衡的音韻標準,并經常使用四字這種獨特現象的詞匯在翻譯的過程中。無論原版的文字有多長,總是能運用四字成語來概括與表達影片主題內容。但是美國并不過多注重文字的美學,強調文字的平衡音韻標準,或者他們根本不需要用詞匯的平衡音韻來顯示其語言之美。而關于在文字上的審美觀念差異在其他美國電影片名的翻譯版本中均有體現。像是,While You Were Sleeping《二見鐘情》,Dead Poets Society《春風化雨》,Flipped《怦然心動》,Catch Me If You Can《逍遙法外》,Waterloo Bridge《魂斷藍橋》,Gonewith the Wind《亂世佳人》,Of Mice andMen《蕓蕓眾生》。
(三)思維方式的差異。美國電影,theThird Man,美國百部經典影片之一,最初翻譯為《第三者》。看到這個片名,觀眾很容易誤解為這是一部道德。事實上,影片所指的第三個人是在一場車禍里的第三個證人。考慮到影片所要傳達的內容與信息,中文譯本改為《黑獄亡魂》,比之前的版本更貼合主旨。因此,從這部美國電影片名的翻譯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和美國之間的思維方式的差異。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但它們都具有相似性的差異,理解不同思維方式的差異,是減少和消除跨文化交際的障礙的重要舉措。中國文化非常重視倫理道德,而其語言不僅形式優美,也寓意深遠,蘊含道德觀念。但美國文化與之不同,它更強調邏輯思維推崇直接簡潔的表達方式。
(四)社會習俗的不同。美國電影Dragon Heart,直譯過來就是《龍的心》。然而在中美文化中對龍的理解與認識卻是存在差異的。龍被視為神圣的圖騰和民族的象征在中國歷史文化里,但在美國文化里,龍是一種巨大兇猛的怪物,是殘暴和邪惡的象征。由于社會習俗的差異,中國觀眾會認為《龍的心》是關于愛國主義或善良正義之類的影片,但事實是,龍在這部影片里是邪惡的化身。考慮到其差異,電影被翻譯成《魔龍傳奇》,而不是《龍的心》。我們知道,語言是傳統文化與社會習俗的產物。中國與美國的社會習俗差異必然反映在其各自的語言中。也就是說,同樣的事物在一種文化里會被充分尊重,而在另一種文化里未必產生同樣的共鳴。
關鍵詞:溫州;分類;鄉土植物;園林植物應用
中圖分類號:J52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通過對溫州市的幾類主要城市綠地園林植物調查與研究,了解溫州市城市綠地園林植物狀況及應用的現狀,通過對溫州市城市的性質、環境條件、園林植物的應用和生長狀況等進行綜合分析和評價。
一、調查地點和方法
1.1調查地點
道路:甌海大道、溫州大道、翠微大道、江濱路、錦繡路等。
公園和其他綠地:江心嶼、楊府山、景山公園、秀山公園、濱江公園、華海廣場、華蓋廣場等。
居住區綠地:黎明新村社區、秀山社區、五馬街社區等。
1.2調查方法
在調查地點拍攝植物照片或采集的植物標本,科、屬、種及生活習性根據相關資料鑒定。
二、結果與分析
2.1優良園林綠化植物資源
據調查,適應溫州土壤氣候特點及城市綠地景觀要求的優良園林綠化植物有170種,隸屬于69科140屬,其中裸子植物有6科16屬21種,被子植物有63科124屬149種。被子植物中單子葉植物有4科15屬20種,雙子葉植物有59科109屬129種。
2.2優良園林綠化植物的觀賞特性
2.2.1觀葉植物
溫州市優良園林綠化觀葉植物有18種,主要有蜘蛛抱蛋Aspidistra elatior、金邊吊蘭Chlorophytum comosum、金葉女貞Ligustrum vicaryi、艷山姜 Alpinia zerumbet、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紅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 rubrum、龍柏Sabina chinensis var. chinensis cv. Kaizuca、爬山虎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等。
2.2.2觀花植物
溫州市優良園林綠化觀花植物有53種,主要有百合Lilium brownii var. viridulum、一串紅Salvia splendens、蜀葵Althaea rosea、朱頂紅Hippeastrum rutilum、旱金蓮Tropaeolum majus、報春花Primula malacoides、四季海棠Begonia semperflorens、金盞花Calendula officinalis、蠟菊Helichrysum bracteatum、白玉蘭Magnolia denudata、紫玉蘭 Magnolia liliflora、白蘭花Michelia alba等。
2.2.3觀果植物
溫州市優良園林綠化觀果植物有9種,主要有女貞Ligustrum lucidum、楊梅Myrica rubra、葡萄Vitis vinifera、杏Armeniaca vulgaris等。
2.3溫州市園林植物應用特點
2.3.1植物生態群落單調
溫州市區內行道樹道路綠地景觀雷同,樹種單一,缺乏特色。一些道路由于植物配置缺少藝術構思,綠地植物景觀未能達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效果,且植物之間的組合缺少顏色、層次的搭配,在居住區綠化植物群落多樣性不高,且下層灌木基本大多一致[1,2]。
2.3.2園林植物種類少
據調查,目前溫州市綠地中普遍應用的園林植物較少,主要有:喬木20余種,廣玉蘭Magnolia Grandiflora、白蘭花Magnolia denudata、黑松Pinus thunbergii、無患子Sapindus mukorossi 、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等;灌木20余種,金葉女貞Ligustrum vicaryi、紅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 rubrum、大葉黃楊Buxus megistophylla、山茶花Camellia japomica、梔子花Gardenia jasminoides、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海桐Pittosporum tobira、八角金盤Fatsia japonica、杜鵑Rhododendron simsii.等;
2.3.3鄉土植物使用過少
溫州城市綠地中主要的園林植物應用單一,鄉土植物種類應用比例不大,許多適應性好、觀賞性較好的鄉土植物未能得到充分利用。這與溫州市豐富的植物資源之間形成鮮明的反差,無法體現城市綠地系統中植物多樣性和季相景觀豐富的特點。
三、溫州市園林植物應用建議
針對溫州市園林植物生態群落單一,植物種類少,鄉土植物使用過少等問題,結合本地的氣候和植物資源條件,建議在今后的園林植物應用中采取以下措施:(1)豐富城市道路及廣場綠地綠化植物類型多樣性,兼顧各區域的綠化植物特色。(2)科學合理配置喬、灌、草本植物,在道路及廣場綠地規劃中,注意根據植物的高度、形狀、功能及生活開花習性等科學合理配置。(3)加強綠地的維護和管理,創造出良好的城市園林綠化系統,加快溫州市的城市發展進程。(4)發掘本地郊野植物資源潛力,以鄉土樹種為主,輔以適當的宜馴化的外來樹種,增加城市道路及廣場優勢樹種的應用,彰顯城市特色[3,4]。
四、參考文獻
[1]邵清松,黃金生,陳建敏.溫州市行道樹調查及布局構想[J].浙江林學院學報,2005,17(3):151-154.
[2]李曉文,胡滿清,肖篤寧.景觀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保護[J].生態學報,1999,19(3):399-407.
攻心為上,正是“加多寶拳法”的靈魂,從這點出發解讀加多寶的一系列運營行為,會恍然大悟。
“攻心為上”說來簡單,真做起來,非有一整套“拳法”方能實現。在這方面,加多寶無疑是“攻心拳法”的最佳注腳,也是最佳的學習對象。
渠道掌控,制勝“步法”
關于渠道。
當加多寶與廣藥在機場、電視等地方血拼廣告時,其實把差距拉得最大的,反而是加多寶默默無聞的渠道。2012年,多半消費者對新“加多寶涼茶”和新廣告語的真切感知,是從那些或大或小但無孔不入的銷售終端接收到的。
當各個銷售終端里,新的“加多寶涼茶”已經占據顯要位置,讓消費者滿目紅罐時,新的“王老吉涼茶”卻還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甚至在一些地區為廣藥打前陣的反而是“王老吉綠豆蓮子羹”等讓人驚愕的“新品”。
我們之所以把加多寶渠道看得如此重要,既因為這種懸殊的差異,也因為《中外管理》在采訪時聽到的類似評價:與娃哈哈等企業把渠道運營包給經銷商不同,加多寶最大的特色是自己嚴控渠道,在全國掌控著約1萬人的銷售隊伍。這讓加多寶“攻心”的陣地,占據著各個城市最顯要的位置。
當2012年必須進行品牌切換時,在全國范圍內無空白市場的加多寶,已經具備第一時間向千千萬萬個銷售終端“直接訴說”的能力……
在中國的傳統武術中,密不外傳的往往是一些“不起眼”的步法。加多寶“攻心拳法”里,渠道正是這樣的“底盤”功夫和制勝步法。
錘煉團隊,“力量”訓練
關于團隊。
攻心拳法的運用自如,需要一個有凝聚力、執行力的團隊。從領導班子來說,如同特勞特中國公司和其他許多人感受到的,加多寶是一個高管團隊非常有凝聚力的公司。2012年遇到危機以后,凝聚力迸發出驚人的力量和運營效率。
另外,加多寶對龐大銷售團隊的錘煉,在關鍵時期的攻心戰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約1萬人的銷售隊伍,可以做到幾乎一夜間在全國各地貼上一模一樣的海報,讓所有業務員與終端講同一句話。而這支龐大隊伍的流失率不到行業水平的一半。在關鍵時刻能做到這些,足以說明平時功夫的積累!
武術里有一種說法,功夫再高的師父,年老后也不要輕易與年輕人交手,因為體質和力氣已經不行了。
常年錘煉團隊的功夫,正是加多寶拳法的“體質”保證。
迅速反應,以快制敵
關于速度。
一位餐飲行業資深人士對《中外管理》講,在他看來,在加多寶換標過程中,贏就贏在決策速度夠快上,至少要比它的對手快。
從種種市場跡象來看,其實加多寶在2012年商標官司敗訴之前,就已經為品牌切換“幫助”消費者做心理準備。比如: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各地超市里“總也賣不完”的一面加多寶一面王老吉的紅罐涼茶。這些渠道行為已經在敗訴前,就為品牌切換打下了相當的基礎。
從記憶規律看,最先進入人們頭腦的市場行為,將最有可能先入為主,在攻心對局中擊倒對手。
功夫比拼,往往拼的就是個快字。
直指人心,洞察借勢
人人心里有桿秤,這對紅綠之爭也適用。當很多人知道:加多寶用了十幾年時間,才把“王老吉”從地方品牌做成品牌資產千億元的“中國第一品牌”時,他們為自身遭遇鳴不平的行為,也是很容易引起共鳴的。
這并不是老百姓偏心眼兒,因為就算從法理上這也是解釋得通的。法律的基本理念是:各個社會主體的權利、義務必須平衡。既然加多寶為“王老吉”承擔了十幾年責任,那么,相應的權利自然應引人關注。
而相應的,對社會心理的變化保持敏感,并把這種心理當做資源,為其所用,就是加多寶的功夫了。
如同《中外管理》在采訪中得到的信息:攻心為上的精髓就是要洞察人心,并且去打動消費者。
既然是攻心戰,就離不開這種洞察和借勢。
用戰略“打拳”
關于戰略。
對于加多寶2013年的營銷目標,品牌管理部副總經理王月貴說:“2013年加多寶將繼續夯實涼茶行業領導者地位,繼續以傳承與弘揚涼茶文化為企業使命,將涼茶文化及其所承載的中國傳統文化推向全世界。”
這很“官方”的文字里,恰恰極有深意。成為弘揚涼茶文化的領導者,自然也就成為涼茶品類的領導者,以及最正宗者;成為把涼茶文化推向世界的品牌,自然也在國際上成為中國涼茶的代表。
最新王老吉廣告詞“怕上火,認準正宗王老吉”
1.180余年正宗秘方,王老吉從未更名,購買時請認準王老吉涼茶,怕上火,就喝王老吉!
2.拜年好禮王老吉,體面吉祥,過大年喝王老吉,美滿吉祥。過吉祥年,喝王老吉!
3.everybody move on !(齊來參與)。亞運有我,精彩之吉!
近日,王老吉在廣州召開媒體溝通會,正式對外2014年“品字形”發展戰略,將從時尚、文化、科技三大板塊進行品牌營銷戰略部署。新廣告詞“怕上火,認準正宗王老吉”同日正式。
[關鍵詞] 中醫藥;客家;民間醫藥;藥用植物
[收稿日期] 2013-03-19
[通信作者] 鄔偉魁,碩士,從事中藥學、藥品質量研究工作,Tel:(0753)2319696,E-mail:
梅州市位于廣東省東北部,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處,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其地形多為丘陵和山地,環境較為偏僻,交通不便,為了克服缺醫少藥的困難,客家人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具有客家特色的民間傳統用藥和飲食習慣。值得注意的是,當地群眾多把“藥食同源”資源(如五指毛桃)當作“寶貝”,憑經驗用來煲湯食用,缺乏科學的指導。面對這一現狀,對客家民間醫藥知識進行系統研究刻不容緩。
1 梅州客家民間醫藥研究概況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傳統醫藥”是一個比較含糊的概念[1],并將其定義為“古代的,或以文化為基礎的醫藥實踐體系”,并將其引伸為包括目前被認為屬于原住民的、民間的和非官方的醫療體系。客家民間醫藥是漢族客家民系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經歷相當長的實踐歷史,目前流散于客家民間的獨具特色的診療技法和用于治療疾病的植物、動物與礦物質的總和。其具有簡、便、驗、廉的特點,通常掌握在少數民間醫生手中,甚至瀕臨失傳,是中醫藥體系的一個重要分支,是保護客家民系群眾身體健康的一支重要力量。
梅州客家民間醫藥多為群眾應用青草藥防治疾病的經驗和一些簡單的民間療法,至今未形成相對完整的診療體系。究其原因:①挖掘工作起步晚,一些民間醫生已相繼謝世,寶貴的臨床經驗疾病沒有留下文字記載;②民間醫藥主要依靠口傳心授傳承,缺少文獻資料記載,一些樸素的醫技難免逐漸被淡忘;③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的醫療條件有了較大的改善,隨著現代醫學知識的普及,多數年輕人對民間醫藥了解不深,甚至存在排斥心理。梅州客家民間醫藥的挖掘、整理、研究、應用面臨后繼乏人的局面。
客家民間醫藥文化源于中醫藥文化,研究梅州客家民間醫藥有利于更好地研究中醫藥,有利于新一代客家人繼承先輩的優良傳統,亦可為我國多元文化的更加繁榮做出一定的貢獻。
2 梅州客家民間醫療方法
梅州客家民間醫療方法很多,僅外治療法就有刮法、搓法、挑法、捏抓法、熏法、吹法、熨法等。但是這些療法多為祖傳技藝,是民間醫生謀生的看家本領,挖掘難度大。作者通過走訪大埔縣和梅縣的數名民間醫生,收集整理了發痧和藥浴二法。
2.1 發痧 客家人在與疾病斗爭的實踐中不斷認識痧癥,遂漸形成了“百病起于痧”的理論和比較完整的發痧療法。發痧是治療痧癥的法則,是客家民間醫術中最具特色的治法之一,民間醫生仍傳承和掌握著多種發痧技術,如“刮痧”、“拍痧”和“夾痧”等。痧癥的病因廣泛而復雜,民間將身體不適、精神不爽、頭痛胸悶、四肢乏力、嘔吐、腹部脹痛等,統稱為“痧”。
2.2 藥浴 藥浴是用含有藥物成分的水洗浴全身或局部的一種方法。中醫藥浴的形式多種多樣,梅州客家民間較常見的是洗全身浴的“藥水澡”和局部“足浴”。煎藥方法一般是將藥物粉碎后用紗布包好或直接把藥物放在鍋內加水煎煮。大埔湖寮民間習慣在端午節采收牡荊枝葉,曬干備用,婦女坐月子時,用以煎水洗澡,可祛風寒并預防產后風濕,還可防治皮膚病。而梅縣城北農村婦女坐月子的時候,習慣用楓樹枝葉煎水洗澡,起祛風之效。在大埔鄉村,村民冬天常用蘿卜嫩葉煎水泡腳治療腳趾凍瘡。
如何把長期流散在民間的有一技之長卻因無證而不能合法從事醫療保健工作的能人志士集中起來,通過交流以及專業培訓等形式,使他們的醫術發揚光大,是客家民間醫藥面臨的一大難題。
3 梅州客家民間藥物
Au等[2]報道了廣東梅州客家地區習用藥用植物94種(隸屬40科,77屬),其中約32%來源于4個科:菊科(11種),馬鞭草科(7種),薔薇科(6種),豆科(5種),有些品種未在中醫藥文獻中記載, 有43種被《中國藥典》(2005年版)收載;藥用部位包括全草(39%)、葉(21%)、根(20%)和其他(20%);94種植物藥被用于30多種疾病的防治,其中14種藥用于肝病防治,12種藥用于皮膚病防治。梅州民間習用鮮藥,“隨手采來順手醫”是群眾常用的醫治方法,如治跌打損傷、止血、膿腫等常用鮮草藥搗爛外敷。
梅州客家民間常用草藥名稱的一大特點是根據性狀、顏色、氣味等形象化命名,極其生動,便于辨認和傳播(表1)。
表1 客家民間常用草藥名稱舉例
Table 1 Name of some common Hakka folk herbs
4 梅州客家民間驗方及其開發
2008年,廣東省老中醫謝震強編撰的《客家人村居實用驗方》出版[3],該書共收集200多個小驗方,如苦楝子塞肛治蟯蟲病,仙人掌外敷治毒蜂蜇傷,山梔子外敷涌泉穴治肝火失眠等,涉及普通常見病、小兒外傷、內科、婦科等疾病的醫治,對基層醫療衛生的實用性較強。在民間偏方、驗方、秘方的基礎上,梅州醫院生產的濕滯片、通絡片等中藥制劑療效良好、臨床需求較大;梅州制藥企業研制的雙料喉風散和雙料喉風含片等全國獨家品種療效確切、市場前景廣闊。梅州客家民間偏方如同散落的珍珠正逐漸消失,發掘偏方是繼承與發展的一個緊迫課題。
5 梅州客家民間藥膳與涼茶文化
在長期遷徙的過程中,客家人為了克服水土不服,長期以各種野菜、草藥果腹養生,在草藥的運用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梅州人在運用草藥時,不僅發明了各種藥劑,還將草藥與食物相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間藥膳與涼茶文化。
5.1 梅州客家民間藥膳 梅州客家飲食文化頗具特色,藥膳是其重要組成部分。許良政等[4]報道了梅州的野生食用植物有 72科 150屬 198種,分析了梅州野生食用植物的利用現狀并提出了相應的開發對策。常作為藥膳湯料的有艾、貓尾射、淮山藥、土茯苓、葛、白花醬、雞矢藤、溪黃草、馬齒莧、臺灣榕等[5],這些藥材配以雞、骨、肉等煲湯,集防治于一體。大埔縣的“藥根雞湯”是客家藥膳的典型代表之一。為方便食用,提高資源利用率,對其進行深加工已成為“藥食兩用”資源開發利用的主流方向。劉志偉等[6]比較了不同提取方法對溪黃草提取物得率、主要成分及口味的影響,為溪黃草藥膳方便湯料制備提供了依據。客家藥食同源品的流通形式多樣,主要有農貿菜市場出售新鮮的青草藥;草藥店鋪出售一些干燥草藥;超市銷售帶簡易包裝的“客家土特產”藥材;通過網店銷售給在大城市奮斗的老鄉。
常用藥膳舉例如下, 早餐常喝“三及第”湯(枸杞葉、豬肝、小腸、瘦肉)。以五指毛桃作為香料制作客家美食,如五指毛桃鹽雞,五指毛桃香雞爪。客家民間習慣采摘“糖罐子”(金櫻子Rosa leavigata Michx.的干燥成熟果實)制成金櫻子膏燉肉食用。值得注意的是,小金櫻子[8]為同屬植物小果薔薇R.cymosa Tratt.的干燥果實,產于粵東地區,如梅縣河源等地,功效與金櫻子有別,不能作為金櫻子藥用。客家娘酒(黃酒)是用糯米加紅曲米[8]釀成的酒,常婦坐月子時制“姜酒雞”食用,可活血補血。
近年來,重金屬超標已經成為食品和藥品領域的一個突出問題,藥食同源品中重金屬的檢測已漸受重視,但尚存在一些問題[7],①藥食同源品中重金屬的檢測集中在少數品種;②檢測的重金屬元素有限;③檢測方法集中;④缺乏快速、有效的檢測方法;⑤忽略對元素不同價態和不同形態的測定;⑥缺乏統一標準。加強對藥食同源品中重金屬的安全評價, 研究其在藥食同源品的安全限量,建立符合國際市場要求的評價標準,是藥食同源品走向世界的必然條件。
5.2 梅州客家涼茶文化 客家涼茶的種類繁多,如溪黃草、夏枯草、車前草、淡竹葉、魚腥草等。民間還盛傳一些客家涼茶歌謠,如客家來自“山卡拉(山區)”,青山綠水出涼茶;本草綱目來搭配,老人“細俚(小孩)”都中意。客家涼茶的流通形式多樣,主要有客家涼茶店,如“客家三寶”涼茶連鎖店,經營各種盛夏解暑、消熱和保健功效的客家涼茶;市售灌裝涼茶飲料,如梅州制藥企業已生產出有清涼、降火、解暑功效的灌裝客家涼茶。
客家涼茶的另一種形式,是“仙人”,即仙人凍,由仙人草(即涼粉草)制成膏狀,形狀、色澤、口感似龜苓膏。仙人草性寒、甘、淡涼,具有清熱利濕、涼血解暑等功效,用于治療中暑、糖尿病、高血壓、黃疸等[9]。2009年梅州平遠縣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授予“中國仙草之鄉”稱號,目前為我國仙草種植面積最大的縣。朱芳坤等[10]測定了梅州仙人草中8種元素的含量,發現其中鉀(K)、鈣(Ca)、鎂(Mg)、鐵(Fe)等人體必需微量元素含量非常豐富,為進一步開發仙人草提供了依據。
梅州客家涼茶是廣東涼茶的一種,也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利用《專利法》、《商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對其知識產權進行保護,加快客家涼茶的現代化和產業化,讓其成為梅州的支柱性產業之一,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6 梅州客家民間醫藥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梅州客家民間醫藥是我國傳統醫藥的重要分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多元文化互相影響,梅州客家民間醫藥的發展既存在機遇又存在挑戰。
6.1 梅州客家民間醫藥發展面臨的機遇 作為“世界客都”和“華僑之鄉”,梅州在發展客家醫藥方面具有地理、文化等多方面的優勢。梅州有多家制藥企業,有雙料喉風散等名優藥品,客家民間醫藥驗方的研究開發及產業化已具備了一定基礎。另外,世界人民越來越喜歡使用傳統醫藥防病治病,海外華僑為客家特色醫藥走向世界搭建了平臺。
近年來政府大力扶持民間醫藥工作。為了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加強民間醫藥工作的意見》,進一步推動民間醫藥工作,2012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了《民間醫藥近期重點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具體提出要在12個方面突出做好工作,每項任務都詳細列出了負責部門以及完成時間表。國家鼓勵中醫藥無償捐獻,鼓勵社會力量和資本參與,加強組織領導,積極開展合作,爭取科研立項,推進考核管理,大力推廣應用,完善專利保護等舉措成為《方案》的重點和亮點。隨著我國扶持民間醫藥政策力度的不斷加大,客家民間醫藥正迎來新的機遇。
作者建議有關部門結合《方案》,開展以下工作:成立“客家民間醫藥研究中心”;制定《客家習用藥材標準》,加強質量標準體系建設,為客家民間醫藥的研發、生產、監管等環節提供法定的質量技術依據;鼓勵有關部門和科技工作者深入客家鄉村,進行座談、訪問、現場調查,開展搶救、發掘整理行動,將大量散落在民間的診療技法和驗方、秘方進行系統分類整理,并進行必要的實驗驗證[11],編撰客家民間醫藥的歷史源流、藥物學、臨床經驗等方面的著作;建立“產學醫教研體系”,培養特色人才,加強高校和企業的項目合作;加強客家民間醫藥的學術交流和宣傳報道,讓更多的人認識并接受客家民間醫藥,只有這樣,客家醫藥才能獲得更大的發展前景。
6.2 梅州客家民間醫藥發展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民間醫藥無人管理,連傳承下去都成了問題。《方案》為民間醫藥發展鋪平了道路。雖然《方案》為搶救民間醫藥提出了時間表,但是一些地區和部門目前對民間醫藥的挖掘整理、篩選評價重視不夠,民間醫藥知識產權持有人的知識產權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民間醫藥捐獻相關渠道不夠暢通,亟需進一步挖掘整理,將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梅州客家民系雖然已形成了客家傳統醫藥知識,但還沒有形成、也未能整理出客家醫藥理論體系,加之客家民間醫藥鮮見報道,使得研究較為困難。梅州客家民間醫藥發展最大的隱憂是后繼乏人,瓶頸是科研能力及水平偏低,制約因素是投入不足,核心問題是保護與發展[12]。
6.3 梅州客家民間醫藥繼承與發展 梅州客家民間醫藥曾經為客家民系的繁衍發展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是客家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值得挖掘、繼承、創新與發揚。建議有關部門實施以下工作:開展客家民間藥用資源的調查,首先要調查掌握常用品種和稀有瀕危品種的資源;在深入研究代表性醫藥文獻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民間醫生的工作狀況、民間醫藥的療效和當地民眾對客家民間醫藥的依賴程度;調研民間藥的研究和應用情況,把特色民間藥的開發作為開發客家地區醫療保障體系建立的重要內容之一。摸清民間藥用資源分布、品種及其鑒別方法,為民間藥用資源的保護與開發提出新思路。
7 結語
作為中醫藥學的組成部分,客家民間醫藥知識豐富了中醫藥知識。客家民間醫藥知識包含著豐富的合理性、科學性和實用性成分,值得進一步研究應用。客家民間藥用植物知識對應急治療某些疾病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存在價值。梅州藥用資源種類多、蘊藏量大、經濟價值高,建議加大珍稀瀕危藥用植物資源保護力度、加強科學研究、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和可持續開發[13]。另外,江西省贛州市的純客家縣之一――上猶縣已將“客家民間傳統醫藥”列入第二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值得包括梅州在內的其他客家聚居市縣學習。
[參考文獻]
[1] 淮虎銀,裴盛基.藥用民族植物學及其研究進展[J].植物學通報,2002,19(2):129.
[2] D T Au, J L Wu, Z H Jiang, et al.Ethnobotanical study of medicinal plants used by Hakka in Guangdong, China[J].J Ethnopharmacol,2008,117(1):41.
[3] 謝震強.客家人村居實用驗方[M].廣州:羊城晚報出版社,2008.
[4] 許良政,廖富林.梅州市野生食用植物資源及利用現狀與開發對策[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2):99.
[5] 賴萬年,許良政.客家民間藥膳中草藥資源調查和開發利用[J].嘉應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2(6): 52.
[6] 劉志偉,王宏輝,張晨.不同方法提取客家藥膳草藥溪黃草的研究[J].嘉應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4(6):55.
[7] 孫艷,趙余慶.藥食同源品中重金屬的檢測方法與思考[J].中草藥,2011,42(11):2351.
[8] 廣東中藥志編輯委員會.廣東中藥志.第一卷[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4:567,826.
[9] 全國中草藥匯編編寫組.全國中草藥匯編.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8:474.
[10] 朱芳坤,曲黎,范文秀.梅州仙人草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分析[J].光譜實驗室,2011,28(3):1119.
[11] 孫志蓉,杜遠,陶育照,等.四川平武白馬藏族醫藥的初步調查[J].中國中藥雜志,2012,37(23):3669.
[12] 朱佳卿.我國民族醫藥發展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中藥雜志,2008,33(24):2995.
[13] 盧杰,蘭小中.拉薩市珍稀瀕危藏藥植物資源調查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3,38(1):127.
Study on folk medicine used by Hakka in Meizhou
WU Wei-kui, CHEN Fan-hua, YAN Qian-ru, SONG Wei
(1.Meizhou Institute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 Meizhou 504071, China;
2.Meizhou Municip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izhou 514000, China;
3.Hube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ollege of Pharmacy, Xianning 437100,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or folk medicine, a multi-discipline subject, has gained much attention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t present.Based on the previous literatures, the overview on the recent advance of folk medicine used by Hakka was summarized.The key questions of folk medicine used by Hakka were also highlighted.It could be considered a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