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有關秋天的古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本人覺得要讓學生"更準確、更生動、更活潑地學好、用好語文"、解決目前所遇到的困難,需要處理好的一個大的方面就是古詩鑒賞的教學。
對于上文所提到的問題,我們首先要思考的是:怎樣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引導提高學生學習文言詩文積極性和自覺性。那就是先要縮短學生與作品在生活上的距離感,從而消除他們對于古詩的恐懼心理。以下是我們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幾種有利于將學生生活與古詩學習有機溝通起來的方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 帶領學生走近傳統詩詞。
在教學傳統詩詞的時候,我們要以教材為載體,除了要做好對教材中所選編的內容的教學外,還要重視對教學內容進行豐富和拓展,使學生更好地走近傳統詩詞,使他們對傳統詩詞有更好的認識和了解。比如教材的內容是選自《詩經》,我們就應增加講述《詩經》的"六義"和它得以保存下來的歷史及對后世的重要影響等。我們這樣做就可以使學生更全面地了解我國傳統詩詞在體裁上是不斷發展演變的,有"風"、"騷"、"樂府"、"五言詩"、"七言詩"、"雜言詩"、"律詩"、"絕句"等。也可以使學生更多了解歷代有重大成就和影響的詩人,如: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具有"建安風骨"的"三曹"、"七子";田園詩人陶淵明、"王孟";邊塞詩人高適、岑參、王昌齡;還有"唐宋家"等。此外,還可以讓學生了解到一些有關詩人的生活故事,如:屈原投汩羅江、曹植七步賦詩等。
2 引導學生將傳統詩詞與現實生活相聯系
就如前面所述,在中秋佳節指導學生吟唱相關古詩一樣,我進一步將這種方法推廣到日常教學滲透中去。要求學生根據時令或節日去尋找相應的詩文佳句,在課前用三五分鐘來向其他同學進行介紹。例如:快到中秋節了,我便先要求學生總結我們以前學過的描寫月亮的詩句;然后,要求學生在課外尋找有關的詩句,在課堂上講解給其他學生聽;秋天到了,我便要求學生去尋找寫秋天的詩句,師生一起討論世人對秋天的感情有什么區別,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區別。這樣一來,學生的主動性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在這一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復習了舊的知識,學到了新的知識,而且,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也從這一個過程中得到了心理的滿足,更重要的是,學生懂得了,古詩詞對于一般的學生而言,并不是什么陽春白雪,遙不可及的,它們已經滲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在經過一個學期的實踐后,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得到了鞏固,有一些學生已經自己在課外背了許多的古詩了。
3 從培養學生的想象入手。
初中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課要上得有趣,就要充分調動和發揮他們想象力。可以引導學生想象課文內容,即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走進課文,力求把單調的文字符號變成形象生動的畫面,使遠古的畫面進入學生的腦海。可以指導學生以現代人的思想去評析古人古文,使古代人物的思想注入現代的內容。也可以續寫或改寫古詩文,使學生覺得新奇,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的教學,抓住九種景物,要求學生展開想象,口頭描述詩的意境,學生很快就描述出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通過想象聯想的手法,讓學生面對面跟古人對話,將學生與作者的距離拉近。以現代人的思想去評析古人古文,使學生有話可說,激發學習興趣。如教《桃花源記》時,引領學生想象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美麗以及桃花源內百姓安居樂業的生活情景。讓學生討論如何認識陶淵明所創造的理想社會。讓學生發揮想象說說桃花源存在到今天會是什么樣的。這樣,學生用現代的觀點去想象,大大增強了閱讀興趣,既學習了文言知識,增強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達到一舉多得的效果。
4 加強學生文言知識的積累
加強文言知識的積累是培養語感能力的基礎。教科書中的文言文大都具有較高的思想品位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其生活品文,發人深省;描寫戰爭跌宕壯闊;寫景話人入木三分;可以說辭簡意豐,言簡意賅。文言文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難在語言的嬗變導致的語義差異。學生缺少必要的文言知識積累,在學習文言文時很難走到"品味語言,尋訪思路,找準精髓,鑒賞意境"的路上去。
一、課堂教學中的缺憾美有時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新課程的語文教材增加了許多內容選擇上的靈活性,練習的內容也有了很大的彈性,但對于低中段孩子來說,識字和個性化閱讀始終是重點。每上一課,總是奢望能將識字和閱讀及其他的一些教學任務完美結合,順利完成。這種思維定勢實現于公開課上,執教者總希望通過一堂課展現給大家三維目標的和諧實現、師生的多元交流等等,似乎這成了評價一堂課優劣的標準。而過少地去考慮這堂課是否收到了實效,這種課型是否易于操作、推廣。然而讓聽課者看到的往往是前者多于后者。例如《秋天的雨》第一課時,預設目標是認識生字,會寫五六個生字:能正確流利地閱讀課文;并對秋天有所感受。當實施教學時,發現孩子大多數已完成了識字任務,課文也讀得很流利。于是當引導孩子閱讀第二段時,邊運用道具(樹葉)邊做動作邊示范讀,孩子們興趣大增,完全投入了秋天的情境當中,讀了還想讀,演了還想演,有好幾次試圖將孩子的思維從朗讀中牽回到寫字上來,都很難成功,索性就將寫字這一內容從本堂課中刪除掉了。結果孩子整整朗讀了一節課,孩子們自己似乎成了那銀杏葉、楓葉、田野、果子、,興致勃勃地表演著,自我陶醉在“秋天”里,下課了還在意猶未盡地表演。教學內容豐富多彩固然是一堂課的精彩,但如果在內容的選擇安排上不遵重孩子的意愿,不從孩子的角度出發,那么再多的精彩也只是教師個人的精彩;如果為了內容、結構與預設的絲絲入扣而不去關注課堂即時生成的問題,孩子的情感體驗,那么這種精彩怎么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精彩呢,又怎么稱得上是“完美”呢?還不如讓內容的有缺來成就孩子的精彩。語文課堂未必需要負載面面俱到的任務,允許“有缺”,但不是說不要任務、不要目標。因此,遇到這一問題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應該花更多的時間來鉆研教材,站在孩子的角度安排課時內容,真正讓這些內容能對孩子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對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產生積極的影響。
2、新課程提供的語文教材給教師帶來廣泛的用材的理念。因此,在使用教材時,對提供的內容可以進行合理的裁減和重組,較好地為實現課時目標服務。
二、語文課堂教學有時也可適當地“拖堂”
課題:走進秋天
四年級 張紅巖 郝磊
活動主題:走進秋天
活動背景:
綜合實踐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的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它能使孩子們走進生活,走進社會,走進大自然,在廣闊的天地里放飛心靈,去探索,去研究。它有利于加強學生對自然的了解,對社會的了解。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秋天是喜悅的季節,秋天是美麗的季節,秋天是讓人遐想的季節。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的能力,開展“走進秋天”這一主題的活動。通過實踐活動讓兒童回歸自然、親近自然,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感受秋天的美好,了解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體驗豐收的喜悅之情以及秋天給人們帶來的樂趣。
參加對象:四年級全體學生
活動目的:
知識與技能
1、引導學生在大自然中學會觀察、學會發現,激發初步的研究性學習意識,啟動主動探究問題的愿望。
2、通過學習設計研究計劃及實施研究方案,培養學生探究學習能力及科學的學習習慣。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活動,使學生了解秋天的特征,提高學生的觀察、表達、交際能力。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2、能學習多渠道收集信息并將信息整理、分類的方法,初步形成有特色的成果展示。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調查分析能力,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文字、圖畫、音樂等進行表達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學生走進大自然,尋找秋天,了解秋天,可以讓學生增加生活體驗,感受大自然的無窮樂趣,從而激發起學生對大自然的關心和熱愛,以及對自然科學進一步的興趣和愛好。
2、通過經歷各種研究過程及成果展示會,體驗探索式學習方式。
綜合實踐活動設計
活動計劃與步驟:
第一階段:確定主題、設計方案。
活動目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設計活動方案,提出問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活動內容:確定主題、設計方案。
活動方式:調查、討論、談話、小組合作探究。
活動步驟:
1、活動前發放調查表格,調查學生對秋天的了解程度。
我知道的秋天
秋天來臨的時間:
秋天的天氣特征:
(1)氣溫( )度DD( )度
(2)降雨( )
秋天的其他特征
公園里,( )
果園里,( )
菜園里,( )
田野里,( )
秋天還有哪些特征?
描寫秋天的詩歌、詞語、好詞佳句
2、本次綜合實踐活動想研究些什么?為什么?確定出研究主題。
3、按自愿結合的原則分小組。
4、各小組設計活動方案。
5、交流,相互補充,不斷完善活動方案。
第二階段:收集各種有關秋天的資料。
活動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調查分析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活動內容:指導學生觀察、調查、訪問。收集各種有關秋天的資料。
活動方式:學生讓父母帶領大自然中觀察、分組調查、訪問、收集并記錄。
活動步驟:
1、大自然中去觀察秋天、尋找秋天。
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到大自然中去尋找秋天,在活動中,或者給秋天照相,或者給秋天畫一幅畫,或者尋找一份秋天的紀念品。
2、調查、訪問前的準備。
(1)根據自己到大自然中的觀察,確定調查的內容。
(2)制作調查表或列出訪問提綱。
(3)明確向誰調查或訪問。可以向學校老師、同學、自己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親朋好友、苗圃工人、農民等調查。
注意調查、訪問時要有禮貌。
3、分組或個人調查、訪問、收集、記錄。
4、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收集資料。
5、整理收集到的資料。小組內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歸納整理,相同的歸并,不同的列出目錄,并將圖片文字資料分類整理,將觀察秋天的作品整理。一方面為在全班的交流做準備,同時又是歸納學習的過程。 第三階段:匯報調查情況并展示自己眼中的秋天。
活動目標:培養學生對秋天、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之情,以及能用自己的語言、文字、圖畫、音樂等進行表達的能力。
活動內容:匯報調查情況并展示自己眼中的秋天。
活動方式:交流、匯報、討論、展示。
活動步驟:
1、小組匯報,把自己的調查、觀察的內容在小組內交流、匯報。
2、 展示:
第一部分:攝影、圖片展。
學生分類整理拍攝的照片或者是查找到的圖片,再分別介紹秋天的美麗景色。
第二部分:繪畫展。
把自己筆下的秋天介紹給大家。
第三部分:紀念品展。
如:采集的實物(水稻、花生、大豆、棉花、柿子、梨)
葉貼畫
第四部分:贊美秋天。
朗誦贊美秋天的詩歌、古詩、成語、佳句段落。
第四階段:我當秋天校園美容師
活動目標:激發學生熱愛學校的情感,培養學生參與學校建設的主人翁意識和探究創新精神,能運用活動中獲取的知識技能裝扮自己的學校。
活動內容:我當秋天校園美容師
活動方式:討論、設計、展示
活動步驟:
1、根據你的觀察與了解,你認為,我們校園里哪些地方應種植或擺放什么樣的植物,更具有觀賞性?更能美化校園?請你當一回秋天校園的美容師,進行美化設計。
2、展示。
看到這個字
我就想起了那首古詩: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看到這個字
我就想起了我家的鵝
它們在門前吃草
它們在池塘里戲水
黃昏時分
它們拍拍翅膀
甩甩水珠,上岸
看到了我,它們就會
爭著跑過來
一邊跑一邊高聲叫著
好像在和我打著招呼
好像七嘴八舌地說著
池塘里有趣的事情
呵呵,有幾只鵝
伸長脖子
叨住了我的褲腳
我知道,它們肯定餓了
捧一捧玉米撒下
你看它們吃得多歡
一邊吃一邊還在叫著
好像在夸著:
嘖嘖,這玉米的味道
不錯
畫
這個字
讓我想起了我家
我家院子
是籬笆墻圍成的
院子前面
有一條路
我家的房屋
在院子中間
窗子像一個大大的田字格
上面的玻璃
在陽光下反著光
在月光下也反著光
很顯眼
春天里
我喜歡把窗子打開
打開了窗子
清新的風就吹了過來
好聽的鳥鳴就傳了過來
好聞的花香就飄了過來
春天里
我喜歡趴在窗臺上
看著外面鮮綠的麥苗
麥苗旁邊金黃的油菜
還有更遠處那一片粉紅的桃花
那一片雪白的梨花
春天的田野
是一幅最美麗的畫
鋪開在我家門前
彩色著我家的日子
棗
秋天里
樹上的棗子
白亮了、泛紅了
越來越紅了
滿結著的棗子
讓枝條下垂得那么厲害
就像這個字中間的筆畫
我都有點擔心
如果再有一只鳥兒落下來
它會不會被壓斷
脆脆的棗子
甜甜的棗子
饞人呢
我在樹下轉過來轉過去
就是不想離開
找一根竹竿
我把棗子輕輕搖落
這個字最下面的兩點
就是搖落的棗子
彎下腰
撿幾顆嘗嘗
你說,這棗子的味道
咋樣?
禾
這個字和春天的有關
陽光下,它鮮綠著
風不時地吹來
最上面的筆畫
是風中傾斜的葉子吧
這片葉子細長
這個字和秋天有關
陽光下,它已經黃熟
風不時地吹來
最上面的筆畫
是風中搖擺的谷穗吧
這穗谷子下垂著
這個字和鋤頭有關
陽光下,埋頭為它除草
這個字下面的撇和捺
是兩條根,吮吸著
吧嗒吧嗒落下的汗水
汗水是最有養分的肥料
這個字和鐮刀有關
陽光下,鐮刀彎著腰
把它摟抱在懷里
鄉
如果你到鄉下去
你會發現,這個字的結構
很鄉下的路真的很像
鄉下的路就是這樣
曲曲彎彎,又在曲彎中
向前延伸著
路的兩邊
是麥地、玉米地、豆子地、果園
春天里,滿眼的新綠
會讓你的腳步放慢
從田野上走一圈回來
你的衣服也會變香
黃熟的秋天到了
鮮嫩的玉米棒
會讓你伸手掰下幾棒
帶回家嘗嘗鮮
紅紅的蘋果
會讓你伸手摘下一只
一邊咔嚓咔嚓吃著
一邊走在小路上
走在小路上時,你可能
嘴里還哼唱著什么
如果你到鄉下去
你就會發現,這個字的形狀
和鄉下的路真的很像
一頭連著莊稼地
一頭連著村莊
秋
打量著這個字
這個字顏色金黃
金黃,是因為莊稼的
每一片葉子都吸足了陽光
站在這個字的前面
彎下腰,從它的筆畫間
摘下一把豆莢
剝開后我發現,每一顆豆粒
都像一顆小小的太陽
直起身,從它的筆畫間
摘下一只只蘋果
掂在手上我發現,每一只蘋果
也都像一顆太陽
我知道,這些大大小小的太陽
將把以后的日子
照暖、照亮
寫著這個字
這些橫豎撇捺
像交錯的枝條
撥開它們,我看見一張張笑臉
聽到了一陣陣笑聲
笑臉,是它結出的
一、制定切合實際的詩歌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制定是教學活動成功的關鍵。在教學目標的制定過程中,教師要有明確的目標意識,分析教材難易程度,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制定具體、明確的詩歌教學目標。散文詩《秋天的雨》是以“秋天的雨”為主題,將秋天的一些景物描寫串連起來,描繪了一個五彩繽紛、豐收、歡樂的秋天,語言淺顯凝練、意境優美,從視覺、聽覺、嗅覺三方面出發,讓孩子們全方位的感受到秋天的美麗。因此,我制定了如下目標,一是欣賞散文,從不同角度感受秋天的美,知道秋天是豐收的季節;二是仔細傾聽,理解散文,感受詩歌語言美、意境美;三是重點理解五彩繽紛等詞語。
二、把課前鋪墊作為教學的有效環節
課前鋪墊是教師引導幼兒活動之前,指導幼兒對與活動相關的內容進行的準備工作。在農村幼兒園,孩子們的實際水平與活動教材目標要求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有些老師忽略了這種差距,活動之前沒有課前鋪墊這一環節,而是組織活動時將所有的問題歸結為孩子。因此,就要根據幼兒園孩子年齡小、生活經驗少的現狀,在詩歌教學活動之前進行有效的課前鋪墊。散文詩《秋天的雨》內容豐富,如果直接進行教學孩子們很難理解詩歌內容,我分為三步對幼兒進行了課前鋪墊。第一步,帶幼兒郊游,了解秋天的基本特征,讓幼兒從視覺上感受秋天,仔細尋找秋天都有哪些農作物和瓜果蔬菜,是什么顏色、什么形狀,動植物有哪些變化?第二步,搜集秋天的瓜果蔬菜并進行分類,然后聞一聞氣味、嘗味道。第三步,搜集有關動植物的資料,掌握他們自身變化以及過冬方法。通過親身體會加深了孩子們對秋天的印象。
三、精心設計活動幫助幼兒欣賞詩歌
詩歌語言凝練、意境優美,有其獨特的韻律,要想讓孩子在一節活動中學會詩歌,理解詩歌內涵并感受到詩歌的語言美與意境美,就需要教師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巧妙的設計活動,幫助幼兒進行學習。
一是巧用小圖譜引導幼兒欣賞詩歌。通常在詩歌教學時,教師經常使用繪制精美的大幅圖畫來沖擊幼兒視覺、激發幼兒興趣,但是大幅圖畫繪制起來往往比較費時,而且在出示之后,孩子們很快就會失去興趣,不能夠較好地幫助幼兒理解詩歌的內容。相對于大圖片,小圖譜使用方便,而且排列有序的小圖譜能有效的幫助幼兒理解記憶詩歌內容以及詩歌的句式和結構。因此,我在本節活動中使用了小圖譜,通過教師泛讀,讓幼兒在有課前鋪墊的前提下,帶著自己對秋天的認識來欣賞詩歌,然后再通過回憶詩歌內容,出示小圖譜,激發幼兒學習的主動性。
二是運用課件引導幼兒理解詩歌。在選擇教學輔助材料時不僅要圍繞教學目標,更要符合孩子們的接受水平。活動之前,我搜集各種資料,下載了視頻《秋天的雨》,并將視頻截取成需要的視頻片段。當美麗的秋天以動畫的形式展現時,孩子們被美麗的圖畫所吸引,他們更多的關注了視頻中的的畫面,卻感受不到到散文詩的美。所以我先播放錄音,然后再音畫同步播放,讓孩子們在有了聽覺感知的基礎上再進行視覺的感受,進一步體會到詩歌的美。在完整地觀看之后,我又采用逐一播放視頻片段的方式,幫孩子們理解詩歌,并嘗試用詩歌中的語言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讓孩子們在想說的同時也敢說、會說。
三是精心設疑引導幼兒感受詩歌。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提問的技巧,設計靈活多樣、有啟發性、開放性的問題,層層深入,幫助幼兒理解詩歌的內容。在《秋天的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詩歌中都寫到了什么,是怎樣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寫等等。通過設計有層次的問題,為幼兒營造說的環境的同時,孩子們理解了詩歌的內容,感受到了詩歌的語言美。
詩人王維在《山居秋暝》中,淡淡幾筆勾畫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圖,清新寧靜而又洋溢著和平安樂的氣氛,猶如世外桃源一般,這種寫景抒情詩,我們常采用“唐詩素描”法去引導學生賞讀。所謂“唐詩素描”就是加以想象,把詩改寫成散文的形式,融進改寫者自己的感情的方法。
《山居秋暝》賞讀課,我們就采用了此法,在學生初讀,了解大意之后,出示了這樣一組文字:
首聯:秋天的傍晚,山雨初晴,山林被沖洗得清清爽爽,萬物煥然一新。裊裊娜娜的炊煙,在秋天微涼的空氣中緩緩游動。
頷聯:月亮不知什么時候掛上了樹枝。晶瑩的光輝,在松針的鋒芒下,碎得滿地都是。清亮的細流潺潺地淌過石頭,隱隱地流向遠方。
頸聯:竹林里傳來一陣銀鈴般的笑聲,那是一群勤勞淳樸的山村姑娘剛洗完衣服,披著月光笑盈盈地歸來了,也許她們正為什么開心的事兒在竹林里嬉戲追逐著,笑鬧聲傳出翠竹林外。密密的荷葉紛紛倒向兩旁,蓮花搖動,水波蕩漾,原來是順流而下的漁舟正輕盈地穿過荷花叢,弄亂的荷塘月色,劃破了大山的寧靜。
尾聯:時光如水,春芳消歇;寧靜與閑適,讓人真的好想做一個隱者,把這份淡泊,這份淳美,這份幽靜而縹緲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深處。
讓學生輕聲緩慢地朗讀,體會畫面美。通過對上面文字的朗讀,力求讓學生領會詩的意境。
接著采用抓關鍵字的方法繼續研讀詩歌,體會每句描寫的景物特點和蘊涵的感情,小組再商討詩歌的每一聯該用怎樣的語氣、語調、節奏來讀。在首聯的合作學習中學生很容易就找到“空”“新”這樣的形容詞,但不太會分析。我就加以引導:“空”“新”寫出了怎樣的景物特點?參照首聯的“素描”學生認為是空曠、清新的意境。我又引導學生適時想象,“空山”真的就是山里一無所有嗎?它側重寫深遠、寧靜,不是“山空”而是“心空”, 這兩個字既寫出了環境的寂然、幽邃,也抒發了詩人清悠、靜穆的情懷。應該用輕柔的語調、舒緩的節奏,確定清新、幽靜的感情基調,讀出一種涼爽、清新之感。
以此為例,抓關鍵詞,分析景物特點,體會文中蘊涵的情感。在此基礎上確定朗讀基調。有聲(泉聲)、有色(青松)、有動(泉流)、有靜(月照)的幽靜雅致的山間月夜圖,在學生的細致賞析下,動情的朗讀中呈現出來。詩歌語言的賞析涵詠、咀嚼品味和誦讀融為一體,相輔相成。
整個過程,由朗讀切入,從朗讀的角度對詩歌語言進行賞析,最后再以朗讀的形式反饋呈現出賞析的成果。課堂上既有朗朗的讀書聲,又有學生心靈的震蕩和思維火花的閃現。在讀中發現,在讀中表達,展現了詩歌的韻律美、畫面美、情感美、意境美,這是一個完整的讀賞過程。
受素描手法的啟發,為了更好地理解文意,誦讀好古詩,我認為還可采用拓展延伸——聯讀的方法。
一、教材依據
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3課《古詩兩首》之《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秋天轉任途中經洞庭時所作。
二、設計思想
《望洞庭》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豐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將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繪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儼然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三、四年級學生要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課堂上要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通過教師有效地促進和支持性教學行為,幫助學生突破教學重難點,組織學生在輕松、自由的課堂環境中快樂的學習。美國哈佛大學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完成了對傳統智力理論的批判與建設,本節課將以此理論為支撐,通過有效的教學設計關注每一位學生優勢智能的培養,達到“三維”教學目標的整合。
三、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能力目標:能憑借課文插圖或通過理解古詩大意;課外吟誦劉禹錫的其它古詩。
情感目標:感悟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學重點
想像這首詩描繪的優美景象,感受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潔和精美絕倫。背誦古詩。
五、教學難點
理解詞語“兩相和”、“白銀盤”和“青螺”,感悟詩境,體會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六、教學準備:
1、資料搜集:作者劉禹錫的生平、君山的傳說
2、電化教具:投影片、課文錄音磁帶
3、實物準備:白盤子、青螺
七、教學過程:
(一)整體讀,感知美。
1、導入: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勝收。今天這節課,我們將追隨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足跡,到湖南岳陽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書:望洞庭
2、指名說了解的劉禹錫和洞庭湖。
(劉禹錫,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字夢得。洛陽人。劉禹錫工詩能文,兼擅書法。所著有《劉賓客集》。洞庭湖,我國第二大淡水湖,綿延八百里,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3、播放朗讀錄音,學生邊看插圖邊聽讀,整體感知美。
4、自己練讀,達到正確、流利。
5、同位互查讀,力爭人人過關。
(注:介紹劉禹錫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學生課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發學生讀詩的欲望。正所謂“不積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讀古詩,人人過關,是下步教學的良好開端。)
(二)理解讀,洞察美。
1、導入:學習古詩,意在讀出它的韻味,它的意境,讀好古詩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呢?
2、學生各抒己見。
3、學生讀詩,先說說能夠理解的詞語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組內研討。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諧鏡:銅鏡,比喻洞庭湖水面
鏡未磨:未被磨拭過的銅鏡遙望:遠望)
重點研討“鏡未磨”: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經磨拭的銅鏡呢?
引導學生想象:作者觀察時恰逢晚間,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經磨拭過的銅鏡應該就是一種模糊的感覺。
4、憑借課文插圖,敘說古詩大意。
(1)指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發揮想象,大膽述說古詩意思。
(2)小組內練說,讓平時不愛發言的同學先說,其余同學做好補充。
(3)指名到臺前看投影上的插圖解說。
重點指導理解“白銀盤里一青螺”:
教師演示:一個大白盤子里放著一顆青螺。
讓學生談看到的感受。
質疑:詩中的“白銀盤”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與課文插圖對照,洞察藝術之美。
(古詩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經磨拭的銅鏡一樣。在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望如同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5、練讀,讀出詩的韻味,感受詩的意境。
(1)自由練讀,想象畫面。
(2)同位賽讀,欣賞插圖。
(3)展示評讀,美化詩境。
6、背誦古詩,水到渠成。
(注:詩中有畫,讀詩要想象重現詩中的畫面;畫中有詩,讀詩要欣賞詩中精妙語言對畫面的描述。如詩如畫,品詩賞畫,古詩詞文字精簡,給讀者留下了非常廣闊的想象空間。通過啟發學生想象,填補了詩句的含蓄和跳躍,豐富了詩句的語言和畫面。學生邊讀詩,邊想象,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三)對比讀,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鏡未磨,潭面無風鏡未磨,
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兩相和。
洞庭山水色,遙望洞庭山水色,
盤里一青螺。白銀盤里一青螺。
2、對比讀,比較內容的不同之處,說說原詩的精妙之處。
3、自由理解的基礎上,同位交流。
4、指名匯報。(正因無風,湖面才會如此寧靜、和諧;正因作者在遠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顯得小巧玲瓏;之所以是“白銀盤”,正因是在皓月銀輝下。)
5、再讀原詩,深化美。
(注:詩可言志,亦可傳情。古詩是語言的濃縮,而往往濃縮就是精華。作為中國獨有的寶貴文化遺產,讓學生意識到古詩語言的精煉與美妙,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還可以引發學生對祖國古代文化的熱愛。)
(四)延伸讀,升華美。
1、投影映示:
題君山題君山
雍陶方干
煙波不動影沉沉, 曾于方外見麻姑,
碧色全無翠色深。聞說君山自古無。
疑是水仙梳洗處, 元是昆侖山頂石,
一螺青黛鏡中心。海風吹落洞庭湖。
2、自由練讀后,指名讀。
3、師:自古君山的來歷便充滿神奇色彩,眾說紛紜,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
4、指名講述課前搜集的有關君山的傳說。
相傳在遠古時代,洞庭湖中并沒有島。每當狂風大作、白浪滔天時,來往船只無處停靠,常被惡浪吞沒,當地人民苦不堪言。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們忍痛脫下身上的螺殼,結成一個個小島,后來連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變成的。
又相傳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兩個愛妃娥皇、女英隨后趕來,船被風浪阻于洞庭山。忽聞禹帝已死于蒼梧(今廣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絕,扶竹南望,涕淚縱橫,點點淚珠灑于竹上,呈現斑斑點點,因此便成了現在君山北邊生長的“湘妃竹”,也叫“斑竹”。二妃也因悲慟過度身亡,葬于此地,故在君山東麓有二妃墓。民間有詩曰:“禹帝南巡去不還,二妃幽怨云水間。當時垂淚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堅石柱,上刻麒、麟、獅、象浮雕。墓前一對石柱,上刻楹聯一幅:“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諸斑淚一人”。二妃稱為君妃、湘妃,為了紀念她們,就把洞庭山改為君山,也叫湘山。據說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稱的由來。
有趣的是,君山在歷史上還有過負罪的傳說。據傳,秦始皇當年巡狩天下,船過君山時,忽然風浪大作,始皇大怒,說:“我真命天子行舟,本應風平浪靜,是誰如此大膽,竟敢興風作浪?”接著,他便問左右:“此乃何地?”侍臣回答說是君山。始皇一聽愈加惱怒,說:“普天之下,唯我為‘君’,怎么山也稱起‘君’來了?”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樹木,并下令于石壁上刻封山令。今臨湖石壁上仍可見一石印,長1米,寬0.8米,字跡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稱為“封山印”。
4、再讀兩首《題君山》,洞庭湖與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腦中升華。
(注:詩中有詩,詩外有詩,以詩帶詩,以詩比詩,把相關的詩詞優化組合,既加深對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豐富拓展學習內容,讓學生悟出了學習古詩要運用對比的方法。美麗的傳說自然勾起學生的幻想,演繹精彩的朗讀。這是教學內容的延伸,亦是學生情感升華的階梯。)
(五)多樣作業,表現美。
1、寫一寫:想象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色,寫下來。
2、畫一畫:把這首詩描繪的景色用多彩的畫筆表現出來。
在古詩詞里面關于夏天的描述并不多,好像是因為炎熱的夏天并沒有那么美好的意境,也不能像春天和秋天那樣引起人們許許多多的感慨吧,人們常說傷春悲秋以及冬天的肅殺,可是關于夏天古典文化的符號,好像也就少了一些了。
因此無論是在文化意義上,還是在實際的意義上,仿佛夏天都會變得那么短暫,忽而離去。有許多人與事也就那樣離去了,還記得那是多年以前的夏天,我認識了那個男孩子,從而也加入了與他有關的一些群體,可是如今看到那個曾經的QQ群里面其他的管理員都已經不在這個世界上的時候,難免就會讓人產生人生無常的感嘆。
那些人的頭像永遠都不會再亮起來了,因為我也是輾轉從其他的地方得知了他們的死訊,也包括我認識的那個男孩子,大家都已經消失了,永遠不會再回來了,如果真的有靈魂,也許他們就已經去轉世投胎了吧。
一個人的出生未見得都會大張旗鼓,一個人的離去也常常就是那樣,無聲無息。不過我想在作文庫這個小小的網站上,應該不會有這么悲傷的生離死別,有的時候看到有的作者朋友再也沒有出現過了,我相信他們一定是在現實生活中比較繁忙,所以沒有時間做其他的事情,才會選擇暫時離開這個網站,或許他們也已經失去了對文學、對寫作的熱情,所以就會離開吧。
一、營造氛圍,激發互動興趣
興趣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學藝術應注重激勵、喚醒與鼓勵,應注重技巧的傳授而不是知識的灌輸,還應注重營造朗讀氛圍而非枯燥講述。只有良好的朗讀氛圍才能從學生內心深處徹底喚醒與激發其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所以,在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教師應當努力為學生構建和諧、愉悅的課堂教學氣氛,將精彩留給學生,讓學生積極投入課堂互動中。例如,在教學《但愿人長久》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從網上下載歌曲《水調歌頭》,并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輔助設備教學播放,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來學習這首歌曲,并規定完成時間最短的小組為優勝組,其全體成員將有機會獲得獎勵。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好勝心,在這種教學氛圍下,學生的注意力能夠快速集中,并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中,加強與教師以及其他同學的互動,從而提高小學語文朗讀教學質量,將精彩留給學生。
二、注重體驗,掌握技巧
朗讀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提高學生的口頭與書面表達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小學語文大都是充滿童真童趣、情感充沛的文本,所以教師應加強初讀、情感、停頓、語速、語調等方面的指導,進而培養學生的朗讀技巧。在教學中,部分學生朗讀時節奏和速度掌握不好,喜歡“數字讀”或“唱讀”,聽起來很不舒服。為了糾正這個缺點,我教給學生一個方法:讀一般的敘述句,用稍慢于日常說話的速度娓娓道來;讀課文中表示急切的心情和緊張的句子,一般快速讀;表示莊重、沉痛、寧靜、肅靜內容的句子,一般慢速讀。運用這個方法,學生能夠很好地掌握語速。朗讀時還要注意語調,要像唱歌一樣,有高音、低音,抑揚頓挫。如在教學《望洞庭》時,第一句“湖光秋月兩相和”語調要平一些,語氣要輕一些,第二句“潭面無風鏡未磨”語調要上揚,語氣要逐漸加重。第三句“遙望洞庭山水色”語調要降抑,語氣要委婉。第四句和第二句一樣逐漸加重,語調應上揚。這一類的古詩,有個小口訣:怎樣讀好四句詩,“平、揚、抑、揚”真好聽。
三、更換詞語,比較朗讀
在語文朗讀教學中,教師要組織、引導學生抓住文本中的“文眼”,通過朗讀、體會和感悟作者的寫作目的,從而受到啟發,陶冶情操,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采取換用詞語的方法讓學生進行朗讀,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還能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加深其對課文中重點字詞的理解,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造力,可謂“一石三鳥”。如在教學《小兒垂釣》時,文章就展現了小孩的天真可愛。為了讓學生能真切地感受,我將“遙招手”換成了“遙搖手”,讓學生比較朗讀,學生一邊讀,一邊做著動作。學生通過不斷的讀,體會到“遙招手”時讓路人靠近一點,而“遙搖手”是讓路人離開。雖然只換一個字,但意思截然不同。學生通過朗讀和比較,一個可愛的鄉村兒童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
四、架起從“讀”到“寫”的橋梁
(1)在朗讀中積累。課堂是學習知識、積累詞匯的重要途徑。如人教版二年級《識字1》就是展示和秋天有關的四個詞語,而且該單元的課文都與秋天有關,里面有大量描寫秋的優美詞句,教學時,我根據插圖引導學生理解詞句的意思,讓學生牢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