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智障康復訓練范文

    智障康復訓練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智障康復訓練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智障康復訓練范文

    【關鍵詞】智障兒童康復訓練音樂教育作用

    對智障兒童進行音樂教師其實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方式,而在全國的范圍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音樂教育對于恢復智障兒童的智力有著重要作用,在智障兒童年齡最小的時候進行音樂教育,那么對他的作用也就最大。所以,在智障兒童康復訓練中進行音樂教育可以提升智障兒童的康復概率和康復程度。

    一、智障兒童的心理特征

    1.在知覺方面,因為智障兒童的感知速度比較慢,因此,智障兒童的感知速度與正常兒童相比反映的比較緩慢,智障兒童不僅是對任何事物的知覺范圍小,同時還對感知事物的內容的表達不準確。

    2.在記憶方面,智障兒童的記憶速度比較慢,而且記憶的時間比較短,不是長久性的,智障兒童如果對已經記憶下的事物進行反復或者是再一次出現的時候會對其產生扭曲和誤解,沒有邏輯性思維,且對于事物的識記沒有完整性,通常情況下都支離破碎,在聯系與應用方面更是存在不足。

    3.在語言方面,語義含糊不清。他們經常表現為語言表達遲緩,不僅對于詞匯的掌握量較少,而且不能夠清晰與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

    4.在思維方面,智障兒童往往判斷分析能力較差。對于事物不能夠完整的認識,對于概念性的事物更是不易于理解,而且對于問題的考慮和分析不能夠合乎邏輯,尤其是在對數學問題的分析中,基本上是不具備獨立完成計算的能力。

    除此之外,智障兒童的注意力也不易于集中,經常分散走神。同時情緒的穩定性也較差,很容易情緒化,有時還很孤僻,經常極度的傷心或極度的高興,喜怒哀樂不定,而且還缺乏一定的自信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總體來說,智障兒童的智力、心理與行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二、音樂教育對智障兒童康復訓練的積極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智障兒童的協調能力

    智障兒童的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較差,行為動作一般情況下不夠協調。而采用音樂手段進行康復可以一定程度地鍛煉智障兒童的大、小肌肉群,可以對他們的生理缺陷進行矯正。當教師對智障兒童進行音樂的康復活動時,首先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進行音樂歌曲的播放,這時兒童的視覺和聽覺就會得到完美的結合。這種做法刺激了眾多的器官,使得智障兒童的大腦、眼睛、耳朵及肢體都能夠得到鍛煉。因為部分音樂歌曲比較激昂,所以智障兒童的全身可以呈現為一個較為積極的狀態,同時在較為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可以很好地鍛煉智障兒童的聽覺和反應,可以增強智障兒童的中樞神經系統對動作行為控制惡化協調能力。另外在音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音樂節奏來進行智障兒童的肌肉和呼吸的放松練習。比如教師可以對樂器進行有節奏的拍打,然后讓智障兒童根據教師拍打的節奏進行踏步行走。同時教師可以適當地改變對樂器拍打的節奏或加強對重音節奏的拍打,并要求智障兒童按照教師拍打的節奏進行踏步前行,并要求踏出重音。教師這樣對節奏不斷進行變化,智障兒童配合相應的肢體動作,不僅可以加強智障兒童對節奏的把握,增強兒童對音樂節奏的記憶,同時還提高了智障兒童的反應能力和身體動作的協調能力。

    (二)有利于促進智障兒童的感知辨認能力

    音樂本身就是一門聽覺的藝術,它能夠有效地提高智障兒童的感知能力。在對智障兒童的音樂康復訓練中,很多兒童歌曲都是描述小動物的內容。首先教師可以拿出一些小兔子、小花貓等毛絨玩具,讓兒童們摸一摸,使其對該動物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然后通過歌詞可以使他們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從而加深兒童對動物的認識;最后在音樂背景的襯托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聲音進行辨認,這樣聽聲識物的音樂康復訓練可以提高兒童的邏輯分析能力,同時可以擴展智障兒童的知識面,提高他們的感知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智障兒童的記憶與表達能力

    對事物進行反復多次的練習能夠加強智障兒童的記憶力,但往往對同一事物進行重復的練習,不僅不能夠加深智障兒童的記憶能力,反而會使智障兒童失去學習的興趣,產生厭惡之感,而音樂的教學就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音樂本身就具有多變的節奏和優美的旋律,它能夠深深地吸引智障兒童的注意力。比如在欣賞《彼得與狼》這個交響童話時,教師第一遍可以只是讓兒童進行講述,使其對童話的內容有一定的認識;第二遍播放時,教師可以要求兒童對交響樂中的長笛、鋼琴、小提琴等樂器的音色進行辨識;而第三遍播放時,就可以要求兒童對童話故事的內容進行記憶。然后可以選擇在兒童中開展《彼得與狼》這個童話故事的演講比賽,這樣在音樂背景的烘托下,兒童就會在腦海中浮現出剛才記憶的內容。通過這樣的音樂教育康復形式,不僅加深了智障兒童的記憶能力,同時也鍛煉了智障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有利于培養智障兒童的文明行為

    智障兒童心理狀況很難把握,經常表現出較為詭異的行為,出現不遵守秩序、隨意亂動等現象,有時甚至會說出一些具有攻擊性的語言,而對智障兒童進行音樂教學就會很好地緩解這一現象,而且能夠有利地培養智障兒童高尚的道德品質。比如在音樂教學中,當兒童學習《你好歌》時,教師可以引導兒童開展根據歌曲中的歌詞,與各個小朋友之間進行握手問好的活動。在這種音樂氛圍中,不僅加強了兒童之間的互動與溝通,還改善了兒童的道德品質。

    三、結束語

    智障兒童雖然與正常兒童在發展中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異,但是對于這樣的一個特殊群體,還需要教育工作者們采用特殊的教育方式來最大程度地彌補他們存在的缺陷。音樂在智障兒童的康復訓練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所以特殊教育工作者要加大音樂教學在智障兒童康復訓練中的使用,大力研究和發現更先進、更完善、更適合智障兒童的音樂康復法,為智障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的音樂學習氛圍,使他們在快樂的環境中康復和成長,從而更好地推動智障兒童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第2篇:智障康復訓練范文

    【摘要】目的:探討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和針灸法聯合治療急性腦梗死后導致吞咽障礙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本院2010年11月到2011年11月收治的102例急性腦梗死后發生吞咽障礙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50例,對照組52例。對照組患者給予早期康復訓練,觀察組患者給予早期康復訓練的同時進行針灸聯合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療效效果。結果:對照組顯效9例,有效20例,無效23例,有效率55.77%;觀察組顯效18例,有效26例,無效6例,有效率88%。兩組在治療有效率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X2= 25.70,P

    【關鍵詞】康復訓練;針灸治療;急性腦梗死;吞咽困難

    發生障礙是急性腦梗死的患者的一種常見并發癥[1],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本文選取本院2010年11月到2011年11月收治的102例急性腦梗死后發生吞咽困難的患者,對部分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聯合進行針灸治療,取得了理想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11月到2011年11月收治的102例急性腦梗死后發生吞咽障礙的患者,其中男性66例,女性36例;年齡最大的73歲,最小的39歲;隨機分為觀察組50例,對照組52例。兩組患者在數量、性別比例等臨床資料上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早期康復訓練,患者取45度仰臥位,選用小勺從少量食物給與逐漸更加,并指導患者進行重復吞咽和用力吞咽以及交互吞咽,注意治療環境的安靜,以免使患者精力不集中造成嗆咳;用冰冷的棉棒沾一點水來刺激患者的舌根、軟腭等部,指導患者做空咽練習[2];加強面部肌肉群的康復訓練;進行發生鍛煉,通過進行單音字的聯系粗間患者聲門閉鎖功能。

    1.2.2 觀察組

    給予早期康復訓練的同時進行針灸聯合治療。選取患者的地倉、天突、人迎、下關等穴位進行針灸以局部出現酸脹針感為宜,使用平補平瀉法施針,每天一次,每次半個小時。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結果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兩組間比較采用方卡檢驗,以P

    1.4 療效評定標準[3]

    顯效:患者的吞咽障礙得到明顯的改善,進行飲水試驗被評定為Ⅱ級。

    有效:患者的吞咽障礙有所改善,進行飲水試驗由原來的Ⅳ級或者Ⅴ級進步到治療后的Ⅲ級。

    無效:患者的吞咽障礙沒有改善,進行飲水試驗被評定為Ⅲ級以上級別。

    有效率:(顯效病例數+有效病例數)/總病例數*100%

    2 結果

    對照組顯效9例,有效20例,無效23例,有效率55.77%;觀察組顯效18例,有效26例,無效6例,有效率88%。兩組在治療有效率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X2=25.70 ,P

    3 討論

    現代的康復理論認為,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在功能是具有一定的重塑性,當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神經細胞沒有完全受到損壞前,其神經細胞的樹突、突觸和軸突均可以再生。傳統中醫理論認為在發生著中風后產生的吞咽障礙屬于“喉痹”,中醫對于“喉痹”的治療主要應用“病在咽,變在腦”的治療方法,本文針灸施針的天突、人迎等穴位具有通腦醒神的功效,可以通過中醫針灸治療,使患者的腦組織血流量顯著增加,促進腦循環的建立,加快細胞的自我代償恢復[4]。急性腦梗死后發生吞咽障礙的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聯合進行針灸治療。兩種方法兩種治療方法的結合應用,互相配合,各有特點,可以共同促進患者中樞系統的恢復,使得患者的吞咽功能得以最大程度的恢復,本文中觀察組患者在有效率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可以使患者的整個治療吞咽障礙的時間明顯縮短,顯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可以得出結論急性腦梗死患者發生吞咽困難應在早期進行綜合的康復訓練,并重視中醫治療方法的使用。

    參考文獻

    [1] 朱幼玲,黃治飛,蔡偉,朱雙根,穆燕芳,不同干預措施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吞咽障礙的影響[J],安徽醫學,2011,32(4):417―419

    [2] 李華,王玉龍,鄒碧花,龍建軍,吞咽訓練輔助針灸治療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吞咽功能的影響[J],海南醫學,2008,19(9):31―33

    [3] 徐文華,急性腦梗死吞咽障礙患者的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2):98―99

    第3篇:智障康復訓練范文

    吞咽障礙作為腦卒中后嚴重并發癥之一,由于攝食不當,很容易導致誤吸性肺炎及營養不良,嚴重者因為窒息危及生命,是影響患者生存質量的重要因素。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發生率為40%,目前暫無顯效藥物治療,該病屬于中醫“喉痹”范疇,筆者采用穴位按摩配合康復訓練,對30例因腦卒中并發的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礙的住院病人進行治療,同時選擇22例僅予鼻飼者進行對照,觀察其療效。

    1 臨床資料及方法

    1.1納入標準 (1)符合1986年中華醫學會第二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第三次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與要點》,全部位CT或MR確診的腦出血,腦梗塞并發吞咽障礙者;(2)發病半年以內符合中醫中經絡者;(3)年齡在79歲以下,15歲以上者;(4)排除全身狀態不佳,患者有嚴重心、肺、肝、腎等疾病及嚴重癡呆拒絕或無訓練動機及要求者。

    1.2一般資料 患者于2005年4月1日至2006年3月31日在我科住院并合并中重度吞咽障礙的腦卒中患者52例。隨機分為二組,治療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55~76歲,平均年齡62.7歲;首次發病17例,2次發病13例。對照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齡53~79歲,平均61.8歲。

    1.3方法 (1)穴位按摩:治療組于患者生命體征穩定48小時后即開始治療,主要選翳風、廉泉、天突三穴,每穴按摩3-5分鐘后,翳風向咽喉方向、廉泉向舌根部方向、天突斜向內下方,沿胸骨柄與氣管前方之間方向,以較大力點按5~10下,以分別出現咽喉麻脹、舌根麻脹及吞咽動作為佳。每日2次,10日為1個療程。(2)康復訓練:訓練可分為不用食物,針對功能障礙的間接訓練(基礎訓練);使用食物同時并用、食物形態等補償手段的直接訓練(攝食訓練)。間接訓練如:A.口腔周圍肌肉的運動訓練(口唇閉鎖、下頜開張、舌部運動);B.頸部放松;C.寒冷刺激法;D.構音訓練;E.呼吸訓練;F.咳嗽訓練;G.門德爾松手法;H.吞咽模式訓練等。直接訓練如:根據病人具體情況調整,A.食物形態;B.攝食姿勢;C.選用餐具;D.一口量;E.定速;F.吞咽的意識化;G.攝食訓練階段性推進法;H.咽部殘留食塊去除法(空吞咽、交替吞咽、點頭吞咽、側方吞咽)。以上訓練方法根據病人病情辨證選用。對照組只行鼻飼治療,兩組患者均用改善腦循環及營養腦細胞藥物。

    2 結果

    2.1吞咽障礙評估標準 1分:不能經口進食;2分:在安慰中可以少量進食,但需靜脈營養;3分:一、二種食物經口進食,需部分靜脈營養;4分:三種食物能經口攝取,不需靜脈營養;5分:除特別難吞咽的食物外,均可經口進食;6分:可經口進食,但需臨床觀察指導;7分:有正常攝食吞咽能力。

    2.2兩組治療前后吞咽功能對比治療組治療前(2.78±1.19)分,治療后(4.79±1.27)分;對照組治療前(2.69±1.12)分,治療后(2.98±1.33)分。兩組治療前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差異顯著(P<0.01)治療組明顯好于對照組。

    3 討論

    腦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礙主要表現在隨意性舌運動開始延遲,與吞咽有關的肌肉運動協調低下,吞咽障礙多發于口腔期(口腔-咽入口處,隨意運動),咽期(口腔-食管入口,反射運動1。其癥在咽、病位在腦,故本文所取三穴,位于頸頂部,直接或間接聯系于腦部及咽喉,按揉、點壓可通腦活絡,利咽開竅。從西醫方面來說,刺激局部穴位對舌咽迷走和舌下神經的核性或核下性損害產生的球麻痹,具有興奮或抑制的雙向調節作用,可加速吞咽反射弧的修復和重建。同時配合吞咽康復訓練,可以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或抑制異常的反射,從而形成新的傳導通路,以新的方式代償失去的功能,使病人進食時吞咽功能密切配合,同時訓練時選擇有代償作用又安全的,從而可以避免誤吸。

    第4篇:智障康復訓練范文

    [關鍵詞] 早期運動康復訓練;腦卒中;肢體功能障礙;干預;肢體功能恢復

    [中圖分類號] R74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6)36-0098-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of early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stroke patients with limb dysfunction and the recovery of limb fun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84 cases of stroke patients with limb dysfunction who were diagnosed and treated from July 2014 to July 2015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n=42) given early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ssisted with conventional drug therapy and control group(n=42)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drugs. The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on limb motor function and the ability of daily living activity in patien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scores of daily living ability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29.22±5.23) points and (37.34±8.34) points respectively,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t=2.2518, P=0.0152; t=4.3513, P=0.0024). By comparison of Brunstrom upper and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grading, each group of patient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evel Ⅰ to Ⅵ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evel Ⅳ-Ⅵ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P

    [Key words] Early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Stroke; Limb dysfunction; Intervention; Limb function recovery

    腦卒中為老年人群中常見的多發病,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健康,是具有死亡率高、恢復緩慢等特點的一類重大疾病,而約60%患者伴有嚴重的并發癥[1-2],多表現為言語、肢體功能、認知等障礙,嚴重威脅著患者生命安全,也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多數醫生偏重臨床治療,忽視了對患者的早期運動康復訓練,而康復訓練可以及時搶救患者未死亡的腦細胞,避免疾病繼續惡化[3]。為此,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我科室診治的腦卒中肢體功能障礙患者84例臨床資料分析早期運動康復訓練對患者的干預效果及肢體功能恢復情況,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來我科室診治的腦卒中肢體功能障礙患者84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通過倫理委員會批準,且符合腦血管病的診斷標準[5],且經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或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證實。入選標準:①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評分>8分;②首次腦梗死或腦出血;③病程2周內;④有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排除標準:①心肝腎等重要器官疾病和合并癥者;②有精神病或癡呆病史者;③四肢癱瘓者;④聾、啞者。將以上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42例采用常規藥物療法基礎上輔助早期運動康復訓練治療,其中,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齡(55.2±7.3)歲;30例腦梗死,12例腦出血。對照組42例采用常規藥物治療,其中,男24例,女18例,平均年齡(55.2±7.3)歲;28例腦梗死,14例腦出血。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藥物治療,觀察組待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后,適當給予早期運動康復訓練,而對照組由患者自行活動。其中早期運動康復運動措施為:①肢體變Q訓練:取仰臥位,患者上臂外展,肘微屈,掌心向上;下肢略屈,于膝蓋下置放軟枕,患側臀下置放軟枕,使盆骨前伸,髖關節后突,防止其外旋。取健側臥位時,患側胸前墊一軟枕,使患肩前伸,肘微屈,手握布卷,患側下肢自然彎曲向前并放在支撐枕上。取側臥位時,患者患位避免受壓,前臂外旋,肘腕關節伸直,手指拉開,掌心向上,健側下肢略彎曲向前并放在支撐枕上。以上宜選擇仰臥位與健側臥位,每1~2 個小時協助翻身1次,避免患側肢體受壓而影響康復。②坐、站、行訓練:坐位平衡訓練:在患者可以自行翻身后,可行坐位訓練。患側側移至床邊,上肢肘關節微屈并放于扶手上,用健腿帶動患腿緩慢移至床邊,下肢膝關節屈曲,然后頭向上抬,軀干旋轉,使足與小腿垂直位,不斷向外移動,增強坐位平衡度。站位平衡訓練:患者能坐位平衡穩定后行站位訓練。先讓患者保持頭與軀干前傾,在扶撐下站立,此過程中要反復協調臀部、髖、膝伸展訓練,逐步延長時間,同時結合上肢的一些動作訓練。行走平衡訓練:當患者可以自行站穩大于10 min后,行步行訓練。在康復護理人員一側陪同下,偏癱側護理者協助被動行走,握住患者手,掌心向前,緩慢步行向前,步幅正常,3~5次/d,10 min/次,在患側負重能力增強后,可獨立步行訓練。③關節活動訓練:各關節每日2~3次,每次4~8遍,防止患肢肌肉萎縮和關節變形,若患者病情許可情況下可行被動訓練,進行交叉上舉活動。同時,由大到小的順序活動關節,由健側到患側的活動幅度,積極協助患者進行各個關節的功能訓練。④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訓練: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洗浴、刷牙等,2~3次,20 min/次。

    1.3觀察指標

    療效評定包括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采用Brunstrom偏癱上下肢功能評定法[4],其中Ⅰ級為弛緩,無隨意運動;Ⅱ級為最小限度的隨意運動開始出現共同運動或關節運動;Ⅲ級為痙攣加劇,可隨意引起共同運動,并有一定的關節運動;Ⅳ級為痙攣開始減弱,出現一些脫離共同運動模式的運動;Ⅴ級為痙攣減弱,基本脫離共同運動,出現分離運動;Ⅵ級為痙攣基本消失,協調運動正常或接近正常。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評價患者肢體的運動功能情況[5],其中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6.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及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DL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ADL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1、2個月的ADL分別為(29.22±5.23)分、(37.34±8.34)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2518,P=0.0152;t=4.3513,P=0.0024),隨著康復訓練時間加長,干預效果更明顯。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上下肢Brunstrom指標比較

    通過Brunstrom上下肢運動功能分級比較,各組患者治療前后Ⅰ~Ⅵ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上下肢主動運動功能分級變化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上下肢主動運動功能分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各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上下肢主動運動功能分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ugl-Meyer評分及Barthel指數積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Fugl-Meyer評分及Barthel指數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各組患者治療前后的Fugl-Meyer評分及Barthel指數積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腦卒中肢體功能障礙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存活者中約60%伴有肢體功能障礙、認知障礙等嚴重的殘疾,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與負擔[7]。腦卒中肢體功能障礙患者由于肌肉緊縮,張力下降,造成患位肢體處各關節形成固定狀態。若此固定情況大于3周,便會使患位肌肉關節部位的疏松組織慢慢形成致密結締組織導致肌肉攣縮和關節變形[8]。在早前腦卒中肢體功能障礙患者的治療護理中,臨床上著重藥物治療而輕視康復運動訓練,長期認為患者應多臥床休息、禁動,尤其對腦出血患者,出于早期運動訓練可能會誘發再出血現象。近年來臨床實踐表明,早期康復運動訓練造成患者再出血的案例較少,故在生命體征穩定的情況下,積極主張患者盡早實施康復運動訓練護理[9]。

    臨床研究發現,患者在患病早期通過肢變換訓練,坐、站、行訓練,關節活動訓練及ADL練等措施,可有效增強患肢運動功能恢復狀態,改善ADL及縮短住院時間等,均優于常規藥物治療或者在恢復期再行康復訓練的療效[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早期運動康復訓練患者治療后1、2個月的ADL評分分別明顯高于僅進行常規藥物治療組,且隨著康復訓練時間加長,干預效果更加明顯。故盡早進行康復訓練介入,患者患位的功能恢復狀態可能性越高,治療后越好。此外,本研究結果也顯示通過Brunstrom上下肢運動功能分級比較,所有患者在治療前后的Ⅰ~Ⅵ級比較,有明顯差異,說明采用常規藥物治療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而實施早期運動康復訓練患者在治療后的Ⅳ~Ⅵ級比例明顯優于僅進行常規藥物治療的,說明在輔助早期運動康復訓練可以進一步促進改善患者病情,具有指導意義。腦卒中患者只要生命體征基本穩定,神經學體征不再進展,意識比較清楚,最好在48 h后及時實施運動康復訓練[12-13]。

    有研究報道顯示,腦卒中肢體功能障礙患者在卒中后2個月內肢體功能恢復效果可以達到最佳程度,且康復運動訓練介入越早,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的療效就越好[14]。早期康復運動訓練可以為大腦組織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組打下堅實基礎,能夠有效預防繼發性肢體功能障礙,可以改善患者感覺敏感性、關節靈活度、平衡控制度及行走平衡效果等,同時提高ADL[15-16]。本研究結果顯示,所有患者治療前后的上下肢主動運動功能分級比較,有明顯差異;而實施早期運動康復訓練患者治療后的上肢/下肢主動運動功能分級分別為(5.45±1.32)級、(5.33±1.52)級,明顯優于常規藥物治療的患者,這可能是由于常規藥物治療急性腦卒中患者能夠及時減緩腦水腫,減輕出血損傷,同時加快腦神經細胞修復和功能重組,為次要通路及時開放,抑制病情發展,盡快使缺損腦功能恢復[17]。同時本研究也顯示,所有患者治療前后的Fugl-Meyer評分及Barthel指數積分比較,有明顯差異;但實施早期運動康復訓練患者療后的Fugl-Meyer評分與Barthel指數積分均明顯優于常規藥物治療的患者,說明輔助早期運動康復訓練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病情。這是由于運動康復療法在早期及時實施極大地刺激腦神經突觸生長形成,為周圍神經信息傳輸開放通路,借助突觸的芽生,及時發育出新的軸突,使這些突觸反復利用發揮功能,快速構建新的正常功能的神經環路,完成腦中樞神經功能重組[18-19]。故以上結果分析,及時、早期、合理、反復的康復運動訓練,能夠防止或減少肢體功能障礙患者肌肉痙攣或關節變形的發生,增強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和ADL,幫助患者盡早回歸正常生活[20-21]。

    綜上所述,采用早期運動康復訓練可以有效增強腦卒中肢體功能障礙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效果,干預效果突出,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 朱美紅,時美芳,萬里紅,等. 吞咽-攝食管理預防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相關性肺炎的研究[J]. 中華護理雜志,2016,51(3):294-298.

    [2] Ipek Y,Ersoz H B,Buket A,et al. The effects of very early mirror therapy on functional improvement of the upper extremity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J]. 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 Science,2015,27(11):3519-3524.

    [3] 曹灣,陳啟波,李榮祝,等. 病房-家庭式運動想象康復訓練技術對腦卒中大腦可塑性影響[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6,31(4):471-474.

    [4] 竇娜,李丹,馬素慧,等. 根Brunnstrom不同分期采用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偏癱下肢的臨床觀察[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15):3828-3829.

    [5] 胡慶,龐軍,唐宏亮,等. 樞經推拿法治療腦梗塞后肢體功能障礙的療效觀察[J]. 遼寧中醫雜志,2016,43(6):1275-1276.

    [6] Chan IHL,Fong KNK,Chan DYL,et al. Effects of Arm Weight Support Training to Promote Recovery of Upper Limb Function for Subacute Patients after Stroke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Arm Impairments[J].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6,2016(1):1-9.

    [7] 潘思京,趙依帆,曹震宇,等. BOSU球與平板練習對腦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療效的比較[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4,20(12):1113-1116.

    [8] Liu L,Zhu L,Shan G,et al. Preliminary application of hand robot assisted rehabilitation of upper-limb moto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hemiplegia[J]. 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2015,12(6):306-310.

    [9] 李寧. 健康體操訓練對社區殘疾人康復的效果評價[J].中國健康教育,2015,31(7):699-701,717.

    [10] 姜榮榮,陳艷,潘翠環. 腦卒中后上肢和手運動功能康復評定的研究進展[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5,21(10):1173-1177.

    [11] 周建偉,張安仁,邱玲,等. 中西醫結合綜合方案治療地震腦損傷肢體功能障礙的隨機對照臨床研究[J]. 中藥藥理與臨床,2016,32(5):113-116.

    [12] 王曉燕. 早期護理干預對重度顱腦外傷患者神經功能恢復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4,29(01):65-66.

    [13] 顧冬梅,任燕,單君,等. 協同護理模式在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鍛煉中的應用[J]. 江蘇醫藥,2014,40(15):1835-1836.

    [14] Zhu L,Song W Q,Zhang R,et al.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optimizing motor skills on upper limb function recovery after stroke[J]. 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2013,10(1):22-25.

    [15] 邱紅. 益智活血湯對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神經、肢體運動及認知功能的影響[J]. 中國現代醫生,2015,53(28):126-128.

    [16] Han KJ,Jin YK. The effects of bilateral movement training on upper limb function in chronic stroke patients[J]. 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 Science,2016,28(8):2299-2302.

    [17] 高婉霞,方志紅. 康復護理干預對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患者神經和認知功能的改善作用[J]. 中國現代醫生,2015,53(1):87-89.

    [18] 劉穎,姜丹丹,何春鳳. 系統中醫康復護理對早期中風偏癱患者65例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 遼寧中醫雜志,2015,42(7):1342-1344.

    [19] Ackerley SJ,Byblow WD,Barber PA,et al. Primed Physical Therapy Enhances Recovery of Upper Limb Function in Chronic Stroke Patients[J]. Brain Stimulation,2016,30(4):339-348.

    [20] 李紅艷,李瑜霞,賈曉瑩,等. 基層腦卒中單元對腦卒中患者的早期干預效果[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18):4486-4488.

    第5篇:智障康復訓練范文

    【關鍵詞】

    石蠟療法;腦癱;痙攣型腦癱;康復訓練;內收肌

    Effects of combination of wax therapy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spastic Cecebral palsy with lower limbs adductor tension

    QUAN Lijuan, CHEN Jiangui, FENG Zhen,et al.Department of Rehabilittatio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0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effects of combination of wax therapy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spastic cerebral palsy with lower limbs adductor tension.Methods 40 cases of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n= 20) and control group(n= 20).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wax therapy,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on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he effect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3 months aftert treatment. Results The two group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0.001). Conclusion Wax therapy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have better effects on lower limbs adductor tension in spastic cerebral palsy than simpl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Key words】

    Wax therapy; Cerebral palsy; Spastic cerebral pals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Lower limbs adductor

    作者單位:330006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康復科(全莉娟 馮珍 應德霞 曾麗萍);濰坊市婦幼保健院兒童康復科(陳建貴)

    腦性癱瘓是兒童中樞神經系統障礙的常見疾病,在我國的發病率達到1.8‰~4‰[1],簡稱腦癱,是受孕開始至嬰兒期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育缺陷所導致的綜合征,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常合并智力障礙、癲癇、感知覺障礙、交流障礙、行為異常及其他異常[2]。痙攣型(spastic type)為腦性癱瘓患兒中占比例最多的一型,約為60%~70%[3]。痙攣主要表現在髖關節的內收肌群、股四頭肌、繩肌、小腿三頭肌、前臂屈肌等。髖關節內收肌張力增高導致患兒出現雙側下肢內收、交叉,妨礙患兒的翻身、爬行、坐位、站立、行走,嚴重影響患兒的日常生活。因此最大限度地緩解患兒雙下肢內收肌張力,改善交叉步態,對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回歸家庭、社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科采用石蠟療法配合康復訓練治療痙攣型腦癱患兒雙下肢內收肌張力增高,獲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1年1月至2011年8月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康復科與山東濰坊市婦幼保健院康復科痙攣性腦癱患兒40例, 均有下肢尖足,髖關節屈曲、內收、內旋,大腿內收,行走時足尖著地,呈剪刀步態。診斷均符合2006年湖南長沙第二屆全國兒童康復學術會議的腦癱的診斷標準[4],并符合歐洲腦癱監測組織推薦的腦癱樹枝狀分型法中痙攣型標準。排除標準:同時接受降低肌張力藥物治療、接受過手術治療或肉毒毒素注射者。隨機分為兩組:①觀察組(n=20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齡10~36個月,平均16.25個月。②對照組(n=20例):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齡11~38個月,平均15.41個月。治療前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運動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的內收肌張力改良Ashworth痙攣評級和內收肌角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和表2。

    1.2 方法

    1.2.1 康復訓練

    1.2.1.1 患兒仰臥于三角墊,訓練師用自己的窩控制患兒一側膝關節,使其一側下肢外展、外旋固定。然后,用一只手扶持患兒的另一側大腿或膝部,另一只手扶持患兒的足底部,使踝關節呈背屈位。依次屈曲患兒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進而外展外旋下肢,然后伸展下肢同時保持踝關節背屈,維持一定時間回到起始位,使這側下肢被動地進行外展、外旋活動。反復進行兩側交替的操作可緩解下肢的痙攣,達到牽拉內收肌的目的,角度從小到大,循序漸進。

    1.2.1.2 關鍵點控制,患兒坐小椅子或圓滾,屈曲髖、膝關節,可降低內收肌張力。患兒跨坐于橡膠馬上,彈跳騎橡膠馬進行適量運動,會產生持續性牽拉內收肌的作用。

    1.2.1.3 患兒仰臥位或側臥位,治療師手中拿一玩具置于患兒體側,言語指令患兒側踢玩具,達到患兒主動牽拉內收肌的作用;能行走的患兒,扶墻橫走,在運動中牽拉內收肌。

    1.2.1.4 患兒沿圓滾橫軸俯臥于其上,訓練師的操作關鍵點移至雙足,令患兒雙手在頭前方拍手,訓練師通過控制雙足來抑制患兒自發運動而產生的肌肉痙攣的再度增強或代償模式,逐漸使雙下肢呈外展外旋,足背曲位并保持一定時間。以此增強患兒上半身活動性,促進抗重力伸展,促進雙下肢外展外旋,抑制內收肌張力。每次40 min,1次/d,每周6次,3個月為一療程。

    1.2.2 石蠟療法 使用恒溫蠟療儀,首先將固體石蠟置于蠟療儀中,采用間接加熱法使蠟融化,溫度70~80℃。將以融化的石蠟倒入陶瓷盆中,厚約2~4 cm,待蠟溫在45~50℃左右,石蠟凝結后,取出置于塑料布上,將蠟直接敷于患兒雙側內收肌部位,包裹保溫。每次30 min,1次/d,每周6次,3個月為一療程。

    兩組均接受康復訓練,由專業的腦癱康復治療師針對患兒具體障礙問題設計相應康復訓練方案。觀察組于康復訓練之前進行蠟療。兩組患兒治療過程中未出現特殊不適反應。

    1.3 評定

    1.3.1 肌張力評定 肌張力檢查采用改良Ashworth痙攣評級[5]。0級:肌張力不增加,被動活動患側肢體在整個活動范圍(range of motion,ROM)內均無阻力;Ⅰ級:肌張力稍增加,被動活動患側肢體到終末端時有輕微的阻力;Ⅰ+級:肌張力輕度增加,被動活動患側肢體在前1/2ROM中有輕微的阻力;Ⅱ級:肌張力輕度增加,被動活動患側肢體在大部分ROM中均有阻力,但仍可以活動;Ⅲ級:肌張力中度增加,被動活動患側肢體在整個ROM中均有阻力,活動比較困難;Ⅳ級:肌張力高度增加,患側肢體僵硬,阻力很大,被動活動十分困難。

    1.3.2 股角(內收肌角)評定 小兒仰臥位,檢查者握住小兒膝部使下肢伸直并緩緩拉向兩側,盡可能達到最大角度,觀察兩大腿之間的角度。

    1.3.3 評定標準 大腿內收肌肌張力評定是以改良Ashworth痙攣評定表進行評估:0分為肌張力0級;1分為肌張力Ⅰ級或Ⅰ+級;2分為肌張力Ⅱ級;3分為肌張力Ⅲ級;4分為肌張力Ⅳ級。

    顯效:治療后大腿內收肌肌張力下降≥1分或恢復正常,內收肌角角度增加30°以上或達到正常范圍;有效:治療后大腿內收肌肌張力下降≥1分,內收肌角度增加20°~30°;無效:治療后肌張力無改變,內收肌角度增加不足20°[5]。

    每位患者于治療前進行一次評定,治療3個月后再進行一次評定。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差異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

    2 結果

    2.1 肌張力改善情況 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前的肌肉痙攣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3個月后觀察組肌張力明顯下降(P

    2.2 內收肌角改善情況 對照組和觀察組治療前的內收肌角無差異,3個月后兩組內收肌角均顯著改善(P

    2.3 療效評定結果 治療3個月后,對照組有效率80%,觀察組有效率95%。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

    3 討論

    腦性癱瘓是由于中樞神經系統的非進行性病變引起的,腦的損傷可能是局限性的,也可能是廣范圍的,腦損傷的結果引起運動障礙和某種程度的感覺障礙。目前認為腦性癱瘓是小兒時期運動障礙的主要疾病。痙攣型腦癱病變部位為錐體系損害,引起所支配的肌肉張力增高,肌力減低,引起運動障礙。此型患兒多數是因早產、未熟兒、低出生體重以及新生兒窒息等原因而致,近年來,隨著低體重初生兒存活率的上升,痙攣型腦癱患兒逐漸增多。其肌張力異常干擾正常運動模式的產生,Bobath夫婦認為,正常的肌張力對于正常的運動模式的產生是必須的,并引用Sherringtonx(1913)的觀點來支持[6]。

    痙攣型患兒存在的下肢問題,主要表現為尖足,足內、外翻,膝關節屈曲或過伸,髖關節屈曲、內收、內旋,大腿內收,行走時足尖著地,呈交叉剪刀步態,下肢分離運動受限等。越早發現患兒的異常,及時治療,效果越好。國內對于痙攣型腦癱患兒的手術、神經阻滯技術等研究較多,而有關于理療學方面的研究成果遠沒有手術治療方面的多[7]。

    腦癱的治療是全方位、多學科緊密聯系的,但在臨床治療中往往只關注于康復的手法治療,忽視了一些輔助治療,例如溫熱治療(蠟療、中藥熏藥等)、電刺激等。

    石蠟的熱容量和蓄熱能大,導熱性小,其中不含水分和其他液體,不呈對流現象,治療時與皮膚緊密接觸,卻不絕對接觸,中間留有一空氣層,故能使皮膚耐受較高溫度((60~70℃)[8],石蠟的良好持久的溫熱效應,使患肢血液循環改善,緩解肌肉張力。此外,空氣和汗液不能通過石蠟向四周擴散熱量,故石蠟保溫性能強。石蠟具有可塑性和粘滯性,在冷卻凝固過程中體積縮小,對治療部位產生機械壓迫,有助于熱向深層組織傳遞,增加膠原纖維組織的可延伸性,有利于對攣縮組織進行功能鍛煉、恢復。所以,早期使用蠟療結合康復訓練可提高療效,縮短病程,減輕患兒家庭的精神和經濟壓力。

    參 考 文 獻

    [1] 李曉捷.實用小兒腦性癱瘓康復治療技術.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3.

    [2] 陳秀潔.兒童運動障礙和精神障礙的診斷與治療.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06.

    [3] 陳秀潔.兒童運動障礙和精神障礙的診斷與治療.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09.

    [4] 陳秀潔,李樹春.小兒腦性癱瘓的定義、分型和診斷標準.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7,29(5):309310.

    [5] 黃任秀,張婧.針刺治療腦性癱瘓患兒大腿內收肌痙攣障礙的臨床觀察.針灸臨床雜志,2007,25(10):26.

    [6] 鄧慶先,李曉捷,李曉紅,等.石蠟療法配合作業療法對痙攣型腦癱患兒拇指內收的效果觀察.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1,17(4):359361.

    第6篇:智障康復訓練范文

    關鍵詞:語言;語言康復;康復訓練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是用來進行信息交流的一種符號系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調查發現,具有語言障礙情況的學生在中重度培智學生中占有相當高的比例。這種語言障礙使他們的思維發展受到了極大的影響。為此,把語言康復滲透到課堂教學中,發展中重度培智學生的語言就顯得非常重要。

    培智學生語言發展特點:(1)培智學生的語言發展較晚,表達能力差。幾乎所有培智學生對語言的理解都比正常學生差,且語言發展速度慢。(2)培智學生語言詞匯貧乏,語法簡單。(3)培智學生發音不準,吐字不清。為使中重度培智學生能夠在盡可能少的監護下進行自我日常生活料理,在語言康復訓練上必須反復訓練,不斷強化、鞏固才能逐步形成技能。中重度培智學生語言康復訓練必須在遵循原則的前提下開展。

    一、利用多元化的語言進行康復訓練

    語言康復訓練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語言自身的特征決定著語言訓練的情境應該是多元的。而多元訓練情境的創建是各個方面的,必須給學生創造語言交際實踐的機會和適合語言發展的環境。如,可以在學校內創設家庭、醫院、商店等模擬環境,讓學生進行“打電話”“看病”“購物”等仿真活動,讓學生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運用教師根據各種情境的交際需要總結出的言語模式,反復進行對話練習,強化語言能力。還可以選擇合適的活動,使孩子動起來,在活動中邊說邊做,滲透語言訓練。如看電視、聽音樂、講故事,雪后讓學生觀賞雪景,帶學生堆雪人,打雪仗等,在這些活動中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讓學生在各種環境下感受語言,并幫助他們把生活中的人和事與語言聯系起來,磨煉他們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培智學生對外界的接觸范圍是有限的,不同的個體對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有差異,因此,還應堅持個別化教育的原則。這就需要教師轉換自己的身份,充當一個做“醫生”的角色。因為有很多智障的學生不能正確地構音,他們對發音的部位和方式把握不好,這時候教師的傳道解惑是不行了,充當“醫生”,借助輔助工具來達到語言康復的目的。

    二、抓住一切時機進行語言康復訓練

    《活動中的幼兒》一書中說道:“必須要以經驗來作為談論有趣事件的基礎,并有產生交流的契機和激情。”我們始終要堅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激發學習的興趣作為語言訓練的基礎。例如:一般來說,學生喜歡看動畫片,來校后,只要問問:“昨天晚上看什么動畫片了?”學生就會頗有興致地告訴你他昨晚看了什么,有時候下一集要演什么都能說出來。這就是在用談話方式進行語言訓練。

    對于接受語言康復訓練的學生來講,用活動和游戲的方式使他們能夠在積極的情緒和動作的前提下主動地去學習。如“老鷹捉小雞”“丟手絹”等游戲,就可以讓他們自己說一說誰扮演什么角色,在游戲的扮演中進行語言的訓練。

    同時多媒體對語言康復訓練的學生無疑多了一條“路”,它為學生提供色彩鮮艷、圖像清晰的畫面,把抽象的空間轉換以簡單的視覺形象展現,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其形象、生動、新穎、趣味融為一體,符合智障學生直接思維的特點,在突破中進行語言的訓練。

    三、提高智障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中,可以由學生說的一句話、一個詞來誘發他們的語言交流。例如,當某學生說了話。這時你就不要說:“不許隨便說話”等消極的話,避免打消他們練習語言的積極性。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作語言上的引導,如:學生說出的話語“桌子”。我們可以說:“抬桌子干什么?你要和誰換桌子?你喜歡她的桌子嗎,為什么?”等等。這樣引導他們說話,讓他們說得輕松而沒有壓力,這樣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對話,發展了語言。

    又如,大部分培智學生喜歡食物。由此可利用食物誘導學生主動說話。這樣可讓他們向老師說出想得到食物的想法,認知并說出食物的名稱、顏色、味道等。在給他們吃之前,先讓他們說一說,回答正確后再當獎品發給他們吃。這樣既能達到訓練語言的目的,又能使學生感受到了說的好處:有得吃,又能得到了表揚,從而積極性高漲。這樣他們的語言也會得到發展,獲得提高。

    在語言訓練時,我們要有意識的培養培智學生觀察事物的習慣,通過觀察事物去發展培智學生的語言。例如,畫蘋果,學生在蘋果的旁邊畫了兩朵云,云的下面還有小點點。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描述這幅畫的意思。根據他們的注意所在引發出一系列的語言訓練內容。既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又達到了語言訓練目的。

    美妙、輕快的旋律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喜歡的,培智學生也不例外。因此,我們還可以利用唱歌、聽音樂的方式進行語言的訓練,這樣既滿足了他們的愛好,又訓練了他們的語言。

    四、擴大感知范圍,提升理解能力

    在中重度培智學生語言溝通訓練中,應擴大學生的感知范圍,豐富感知經驗,強化對詞匯的獲得、理解,盡可能多地積累詞匯。這就需要智障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兒童心理學的研究認為,孩子認識圖形的能力,從很小就開始慢慢養成了。而培智學生特點是智力發展緩慢,但他們可以用眼睛看,和他們一起看圖,讀文字。和他們一起看圖講故事,那他們從剛開始接觸到就是高水準的圖和文,他們將在欣賞圖畫中認識文字,理解文字。繪本無疑是一種讓智障學生的眼睛享受,讓心情愉悅,讓精神提升的美妙體驗。

    五、教師與家長溝通進行家庭康復

    在學校里,老師就是培智學生的依靠對象,那么在家呢?家長必須發揮作用,根據訓練內容以及孩子已有語言水平鞏固培智學生的語言的康復訓練。因此,無論老師還是家長,“不嫌麻煩,耐心等待”的能力對智障學生的發展是相當重要的。

    中重度培智學生的語言康復訓練工作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項長期的、繁復的工作。只有遵循其感知的特點和原則,運用恰當的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其語言交流能力,提高其生活適應能力。

    第7篇:智障康復訓練范文

    一、重度智障兒童情感的特點

    重度智障學生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因腦受損,因而心理發展比正常兒童慢,情感發展明顯低于同齡兒童,他們的情感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情感不穩定,體驗簡單

    重度智障學生的情感明顯不穩定,又具有明顯的情境性,時過境遷情感的內容也隨之發生變化,常會破涕為笑,轉怒為喜。情感也較短暫,易變,他們的情感多與直觀相聯系,如生動有趣的事物很快能激起他們的情感。而且情感的體驗簡單,他們不能正確反映環境或情境的影響,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感受。如上課時有個別同學不守紀律發出怪聲,老師正要糾正那同學時,他們卻表現非常興奮、激動,哈哈大笑。

    (二)情感的控制能力差

    智障兒童對情感的控制能力比正常兒童差,他們對現實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都不能作出正確的反應。如他們遇到真正可笑的事情,卻不會笑;但有些不可笑的事情,他們卻會大笑起來。他們的情感自制力差,如課間休息時玩的開心,上課就難于安靜。有時為了一件小事或一件玩具與同學吵鬧而不能相互諒解。上課集中的時間不長,易受環境或其他心理因素的影響。

    (三)情感發展水平較低

    人的情感,尤其是高級情感,諸如榮譽感、美感、責任感、義務感等都是在人的認識活動中產生的,只有對事物有了清晰的態度,才能對它產生一定的態度。重度智障兒童由于思維發展的缺陷,認識事物的能力差,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差,他們很難理解什么是光榮,什么是恥辱。他們的眼淚更多地和自己眼前的低級需要及恐懼等反應聯系在一起。當他們做錯了事,老師嚴厲批評的時候,卻絲毫不覺得難堪,有時還會對你傻笑。

    二、重度智障兒童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情感教育與認知教育相對應,它是指把情意作為人發展的重要領域之一,對其施以教育的力量,使人的情感得以發展和升華。現代特殊教育要求我們既要重視開發重度智障兒童的智力,使他們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識,學會一些簡單的勞動技能,更要重視培養他們高尚的情操、穩定的情感和健康的人格。從重度智障兒童情感的特點可以看出,他們的不良情感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影響他們與旁人的交往,這導致他們不能正常參加要求交往和情感發展的集體活動。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重度智障兒童情感世界的建構。

    “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方法要求我們必須進行情感教育,因為兒童不是一個盛知識的容器,而是一個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主體。沒有情感教育,就不能將各種內外信息建構為內部的自我系統,沒有情感教育,就不能培養人對價值的感受和體驗。

    三、重度智障兒童情感教育的實施策略

    (一)熱愛兒童,以情育情

    人都需要愛,能愛人和能被人愛是一個人能積極發展的心理條件之一,重度智障兒童的情感表達方式很弱,相當一部分都不會說話,他們很難獲取別人的喜歡和愛,也很難充分的、以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愛。因此,教師必須對他們充滿愛心,要多方面地關心他們,誠意地幫助他們。讓學生在生活中實際體驗到老師的真誠,相信老師的善意,給予他們安全感和信賴感,發展他們的積極情感。教師在教學中注意用充滿情感的語調,有表情的動作和運用生動、形象、有趣的直觀形象去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體驗,引起學生的共鳴,并及時地對學生正確行為表示支持和鼓勵,或對學生的錯誤行為表示不滿,以身示范地去促使學生情感多方面的發展。

    (二)提高重度智障兒童的認識,發展和完善情感

    情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并伴隨認識活動的產生、發展和變化的。重度智障兒童的情感發展水平之所以較低,他們的認識水平低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因此,只有提高認識水平,才能豐富發展他們的情感。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注意直觀形象生動的教學,對學生堅持表揚和獎勵,對學生微小的進步都給與表揚和獎勵,使學生獲得成功、喜悅的情感。對學生的錯誤也要給與否定、不滿的態度,使學生懂得什么是錯的,什么是對的,要學習那些好榜樣,什么是應該遵循的。增強是非觀念,讓學生提高認識。

    (三)提高重度智障兒童駕馭情緒的能力

    愛迪生說過,相信自己的人一定會成功。教師應該讓學生樹立 “我可以”的觀念,讓每個學生在學校都能自信的、開心的生活和學習。盡管重度智障學生情感的自我控制能力差,但也是可以發展提高的。教師對他們所表現出來的不良情緒情感及由此產生的沖動行為要及時進行糾正。主要通過正面教育,積極誘導,并作適度的批評,使他們的沖動性行為和不良情感逐漸減少,逐漸學會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和情感。教師還要經常鼓勵,使他們保持一種開朗的心情,在學習、生活中充滿更多的愉快地情緒體驗。

    (四)加強體療康復訓練

    第8篇:智障康復訓練范文

    殘障兒童;學前教育;現狀;策略

    加大社會救助力度,保證殘障兒童能夠得到早期、有效康復訓練與服務的重要舉措之一是:加強殘障兒童早期干預,實現特殊教育向學前延伸。這是一項惠及殘障兒童,為他們創造美好明天的愛心工程。膠州市特殊教育中心在膠州市教體局、殘聯等部門的關心支持下,積極嘗試開展殘障兒童的學前教育工作,努力提高教育質量,力爭使學前特殊教育與膠州市普通幼兒教育發展的整體水平相適應。

    一、殘障兒童學前教育現狀

    以膠州市為例,膠州市對殘障兒童的早期教育工作始于1998年,由市民政、殘聯等部門建立聽障兒童康復中心,招生對象主要為6周歲以下的聾兒,對他們開展聽力和語言康復訓練,但從教學設施、教輔人員等主要因素看,無論在訓練條件和訓練水平方面與大城市或經濟較發達地區都存在很大差距。2007年,根據《青島市貧困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工作實施意見》精神,膠州市特教中心被確定為青島市13處貧困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定點機構之一,這才真正開始了膠州市特殊教育學校對學齡前聽障兒童與智障兒童集中辦班,開展學前教育,強化早期智力開發和聽力語言訓練,促進缺陷補償和全面康復。目前,康復點共有6周歲以下聽障兒童7名,10周歲以下智障兒童8名,他們障礙缺損程度不一,有的還伴有精神方面的異常。康復點共有指導教師4名,均參加過山東省貧困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工程康復技術人員培訓班,他們熱愛殘障兒童康復訓練工作,有一定專業素質和業務特長。

    二、制約殘障兒童學前教育的因素

    1. 康復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還沒有真正形成學校、社會、家庭的合力。原因在于部分指導教師缺乏康復知識和技能匱乏,對康復訓練的方向和目標把握不夠;在失望和打擊面前,有些家長對殘障兒童的康復不抱希望;社會上仍有人在一定程度上對殘疾兒童持有主觀偏見,對康復教育缺乏足夠認識。

    2. 由民政、殘聯等部門牽頭舉辦的康復機構與教育部門相脫節。與特殊教育學校無聯系或少聯系,得不到系統的有關特殊教育方針政策及教學理論的指導規范,特別是多數教輔人員是從如何操作和適應機器設備入手實施教學,而對教學對象個體需求缺乏必要的認識了解,其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3. 大多數貧困家庭的殘障兒童,由于家庭經濟條件所限對康復機構只能望之興嘆,而不能就近接受訓練或順利完成訓練。這就容易導致這些康復機構的生源沒有均衡的保證,使殘障兒童系統性、規范性接受教育成了問題,其辦學效益也得不到充分發揮。

    4. 由于康復對象在聽障和智障的基礎上,還往往伴有多重殘疾。而無論是單一殘疾還是多重殘疾均表現出多重障礙,需采取多重干預手段,包括醫學康復、教育康復、心理康復等等。但就目前來說,特教中心雖在儀器設備配置方面有了極大改善,但使用效率還不很高,難以適應當前康復訓練的發展趨勢和社會、家庭對特殊教育的要求。

    三、殘障兒童學前教育的目標與任務

    1. 健全學前特殊教育體系,優化配置教育資源。以科學的康復訓練和以信息技術等現代化教育手段的應用為突破口,改革學前特殊教育課程教材和教學方法,滿足有特殊需要兒童的康復要求,使殘障兒童在獲得知識和技能、身心缺陷得到補償的同時,潛能得到發展。

    2. 在開展試點研究的基礎上,逐步擴大受康復人數。學前6周歲以下聽障兒童3年制入學率達90%,入學年齡向3歲以下兒童延伸。學前10周歲以下智障兒童3年制入學率達70%。

    四、殘障兒童學前教育的發展策略

    (一)理念先行,拓展服務

    著眼學校的長遠發展,完善特殊教育體系,努力滿足殘障兒童康復和教育需求,形成集“醫教結合、綜合康復、培訓指導”三位一體的辦學模式,將特教中心的功能從單一的為在校學生服務,擴展到為社會上的所有殘障兒童服務。

    (二)培訓師資,建設隊伍

    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學前特殊教育指導教師的選聘、培養計劃,學校內部采取自培、舉辦專題培訓班等方式,以新理念、新課程、新技術和師德教育為重點,積極開展學前教育教師培訓工作,提高學前教育指導教師的訓練水平和能力。將學前特殊教育骨干教師的培養納入本市普通教育骨干教師培養工程之中,積極創造條件使這些骨干教師盡快脫穎而出。穩定學前特殊教育的骨干教師隊伍,分批選派有培養前途的骨干教師到先進地區、學校進修,引進國際先進的康復訓練理念、方法和手段,提高指導教師的業務水平和康復教育研究能力。

    (三)加大投入,改善設施

    教育部2007年頒布的《培智學校課程設置實驗方案》和《聾校課程設置實驗方案》明確指出:特殊教育擔負著醫學康復與特殊教育的雙重任務,應建立醫學康復與特殊教育結合的綜合康復體系,引進相關儀器設備,應用現代化的康復技術與裝備,對殘障兒童進行系統的個別化訓練或康復治療,以達到康復和教育的目標。

    (四)深化改革,提高質量

    積極開展學前特殊教育康復訓練課程的研究,以個別化教育、信息技術的應用等為突破口,改革康復模式、康復方法,綜合運用各種康復手段,建立相應的評價體系,提高康復的質量和效益;將殘障兒童的身心康復工作貫穿于學前特殊教育康復的全過程,針對兒童的缺陷,制定個別康復方案,采用康復、教育、醫學、心理、物理等多種手段,科學地開展康復訓練,使殘障兒童的缺陷得到彌補。

    (五)依托科研,提供支持

    貫徹求真務實的戰略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引領,以課題研究為抓手,充分發揮我校科研上的優勢,組織力量集中攻關,對在學前特殊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有關特殊兒童的檢測和評估的工具、方法等課題進行研究,為學前特殊教育和訓練提供技術支持。發揮教研、科研、師資培訓等骨干人員的作用,對學前特殊教育中有關信息技術教育、個別化訓練、課程開發、提高課堂訓練效益、訓練環境的創設和利用等深入開展研究,以提高教育質量。

    (六)突出龍頭,輻射全局

    1. 建立和健全殘障兒童篩查制度和隨報制度。密切與殘聯部門的聯系,定期做好殘障兒童的檢測工作,并將檢測情況及時登記造冊,做好學前殘障兒童的入學工作。

    2. 以殘健兒童一體化教育的思想,指導學前特殊教育工作。加強貧困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定點機構建設,集中力量總結和研究學前特殊教育和康復訓練工作經驗,將好的經驗做法向全市輻射。在普通幼兒園要普遍開展殘障兒童隨班就讀工作,對各種輕度障礙、發展落后的幼兒實施個別化康復訓練。充分發揮貧困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定點機構的作用,對面上學前特殊教育工作進行管理和指導,對不能來園或康復機構接受集體教育的障礙兒童采用送教上門、社區輔導、走教、家長培訓等方式,有計劃地進行康復訓練和實施教育。

    (七)制定編制,完善待遇

    建議市教體局研究制定適合于特教康復定點機構的編制標準,崗位設置和人員配備要適應特殊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學前特殊教育教師的技術崗位要按比例單列,特殊情況可適當放寬。同時研究進一步提高學前特殊教育指導教師、工作人員的待遇和地位,鼓勵他們終身從事學前特殊教育事業。針對學前特殊教育工作的特點,研究和制定適合學前特殊教育教師的考核辦法。

    (八)加強督導,注重實效

    1. 切實加強對殘障兒童學前教育的督導評估工作。把學前特殊教育的發展狀況列入對學校教育工作督導評估的重要內容,尤其要將殘障兒童教育發展情況作為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實施狀況監察的重要內容。

    2. 做好有關調查登記工作。要建立學前教育階段殘障兒童入學調查摸底工作和未入學、輟學兒童登記制度,及時將有關情況通報教育行政部門,并協助做好入學工作。

    (九)動員社會力量,資助康復訓練

    第9篇:智障康復訓練范文

    采寫歐陽鳴 羅新欣 禹玲玲 徐俊星

    “一千年文明看北京,三千年文明看陜西,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在曾經被稱為“三晉”的這塊土地上,承載了中華文明最古老、最厚重的歷史。“仁者,恒愛之。”推動人類文明歷史進步的一個核心力量就是“愛”,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恒久的博大的愛。而在今日的三晉大地,我們就看到了這種愛的力量――龍城有愛,河東善愛,上黨尚愛……

    太原 龍城有愛

    ■ 文/徐俊星 圖/羅新欣 禹玲玲

    太原,也稱“龍城”,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豐富的資源而聞名天下,自古美譽“錦繡太原城”。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經盛贊她“雄藩巨鎮,非賢莫居”。太原以其博大寬厚的情懷,眷顧和關愛著每一個生長在這里的殘疾兒女。

    太原,沒有北京、上海般的繁華喧囂;沒有蘇杭、江浙般的娟秀靜雅。奔騰流淌的汾河水和廣闊無垠的黃土地養育是一代代樸實無華、勤勞善良的人們。在這片總面積69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0.65萬、占總人口6%的殘疾人和健全人都是一奶同胞的兄弟姐妹。

    愛,是他們之間無言的情感和無盡的濃情。

    愛在手心 特校是我家

    “18、19、20……加油啊!堅持住!”

    走進太原市杏花嶺區特殊教育中心學校,記者立刻被一陣陣熱火朝天的吶喊助威聲吸引住了。只見一間教室里四五個小男孩正在比賽抖空竹,老師和同學們都圍攏過來為他們加油打氣。

    站在隊伍最前面,穿橙色衣服的小男孩憋紅了小臉,盡管動作不是很熟練,他依然抿著小嘴,努力地抖動著手中的空竹。孩子的母親站在一旁激動地掉下眼淚,她告訴記者,小男孩叫蘇瑜清,來杏花嶺特校已經三年了,“多虧了特校,這里的老師真的就像媽媽一樣照顧娃娃,孩子進步得很快,我們很放心。”

    班主任劉老師告訴記者,蘇瑜清是天生的智障兒,三年前剛來學校的時候不會說話,肢體協調能力很差,不愿意與人交流,每天都要父母在學校陪著他,不然就不停地大哭大鬧。后來,老師就天天陪著他說話、寫字和做游戲,還鼓勵他參加課外活動,現在的小瑜清再也不用爸媽陪著自己了,見了老師和同學,他也會主動熱情地打招呼。一年前,小瑜清還加入了學校的抖空竹興趣小組,現在的他可以一口氣抖半個小時的空竹呢。

    在杏花嶺特校里,像小瑜清一樣的智障兒童占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在省、市、區殘聯的大力支持下,創建于1985年,作為省里起步最早、規模最大、師資力量最雄厚、社會影響最廣泛的九年制義務特殊教育學校,杏花嶺特校現有10個教學班、112名在校學生和35名教職員工。學校沒有辜負眾望,一切教學和管理工作都從智障孩子的需求出發,康復和教學水平在全區、全省都是名列前茅,多次被評為“山西省扶殘助殘先進單位”、“山西省特殊教育實驗基地”、“山西省特藝人才培訓基地”。

    鄭校長帶記者一行人參觀了由區政府及社會愛心捐贈共計約350萬元新建而成的占地面積4548平方米的教學大樓。從一層走到五層,我們所經過的每一個教室里,都可以看到孩子們幸福的笑臉,聽到他們歡樂的笑聲。“家政室”里,小強(腦癱,14歲)又一次把被子整齊地疊好,拉平床單,贏得了老師的夸獎,小強開心地笑得合不攏嘴。走進“超市”,“收銀員”毛毛(智障,6歲)接過“顧客”樂樂(智障、7歲)等待結賬的“商品”,認真細致地一一“掃描”,并“取整找零”。記者問她,喜歡當收銀員嗎?毛毛還有些不好意思,笑瞇瞇地點點頭。鄭校長告訴我們,康復訓練是學校永恒的主題,為了實現“人人享有康復”的目標,學校圍繞教育康復、醫療康復、職業康復和社會康復四個康復教學主題,增加教學設備和引進遠程教育,開設了種類多樣、豐富多彩的35個康復訓練室,除了家政室、超市外,還有多感官訓練室、信息技術室、美術室、律動室(形體訓練室)、烹飪室等等。“幫助智障孩子們逐步融入社會,展示自我,提升他們未來生活的能力和質量,是我們最大的心愿。”鄭校長語重心長地說。

    此外,為了提高智障兒童的康復質量,改變陳舊的教學模式,杏花嶺特校通過殘聯的幫助,參加了“香港”與內地智障兒童語文校本課程的編寫及教學實驗,現已編寫出9個主題36個課題的語文校本教材以及自理、感知、實用數學等校本教材,被省小教培訓中心定為“特殊教育實驗基地”。

    省殘聯郝副理事長自豪地向我們介紹,杏花嶺特校還是“全國特奧運動工作先進集體”。2007年10月在上海舉辦的第十二屆世界夏季特奧運動會上,特校13名運動員和3名教練員代表國家參加了體操、輪滑、自行車、排球、高爾夫五個項目的比賽,并取得了8枚金牌、10枚銀牌、12枚銅牌的好成績,3名教練員被評為“全國優秀特奧教練員”。“特奧培訓不僅為了榮譽,也為了提高智障孩子的身體素質,讓他們走進特奧從中受益,”鄭校長信心十足地說,“學校又新建了616平方米體育館和780平方米操場,特別開展了15項特奧項目對學生進行訓練,希望可以在2011年希臘夏季特奧會上再次為國爭光。我們有這個信心。”

    目前,杏花嶺特校現在已經成為山西省集教育、訓練、科研、康復為一體的規模最大的特殊教育學校,這也是太原市殘聯特殊教育工作的一個縮影。多年來,太原市殘聯都十分重視本市適齡殘疾兒童的入學及教育工作,減免所有入學孩子學費的同時,每年還對市內五所特殊教育學校投入專項教育及康復訓練資金上百萬元,同時幫助特校修蓋校舍、體育館及操場,引進先進教育理念及教學設備,開展一些系列助學活動,極大地提高了特校的辦學規模和水平。截至2009年底,太原市殘疾兒童少年在校生1086名,入學率達到95%。

    “教育是朝陽事業,特殊教育是需要更多關心和關注的朝陽事業,讓每個適齡殘疾孩子人人都上學是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太原市殘聯楊理的話讓記者十分感動,想起那蕩漾在孩子們臉上天真無邪的笑容,也許就是對殘聯工作最高的嘉獎吧。

    愛在社區打造宜居生活

    離開杏花嶺特校,一行人又馬不停蹄地趕到位于杏花嶺區北部的錦繡苑社區。“錦繡苑”果然不虛此名,雖然今年春天的腳步來得晚了些,樹木花草還未顯現多彩繽紛的景象,但在這里身著統一工裝、精神抖擻的社區女工作人員們臉上洋溢的笑容就如同迎春花般朵朵綻放,讓我們立刻感受到了春的氣息,路途的疲憊也一掃而光。

    “歡迎大家來我們社區做客!”社區于主任熱情地伸出雙手,邀請我們參觀社區管理服務站。準確地說,應該是社區服務大樓。錦繡苑社區是太原市有名的萬人社區,屬于典型的城鄉結合和單純的居民聚集型小區,占地0.33平方公里,現有樓房75棟,居民3887戶,人口10964人,社區殘疾人228人。為了能夠最大限度地服務社區居民,尤其是殘疾人,社區在市政府的資助下,創建了1200平方米,擁有“一廳五室一站一校”(社區服務大廳、康復訓練室、娛樂室、圖書室、保健室、警務室、衛生服務站和社區培訓學校)三層的社區服務大樓。

    首先我們來到了位于一層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幾十平米的診療室里坐滿了前來就診的社區居民,盡管有些擁擠,但這里秩序井然,全無嘈雜之音。74歲的劉大爺因為小兒麻痹導致左腳殘疾,這幾天因為感冒發燒,他來到服務站掛號輸液,看到記者他激動地說:“以前生病都得走很遠的路去醫院,自從有了社區服務站,不出家門就可以看病吃藥了,我很知足啦!”于主任告訴我們,目前社區有康復需求的殘疾人161人,需要入戶家庭照料的殘疾人有26人。由于殘疾人大多行動不便,為了實現社區康復的目標,在杏花嶺區殘聯的支持下,錦繡苑社區專門開展了“康復工程”,就是依托社區服務站的專業醫生、社區工作者和志愿者的配合,實現對殘疾人最便捷的“家庭式”照料,爭取讓出不了門的重度殘疾人在家接受治療、康復訓練及專業指導,能走出家門的殘疾人小病來社區服務站治療,同時享受減免20%藥費的優惠。此外,社區還為殘疾人家庭配備了盲杖、助視器、家庭呼叫器、“電子保姆”等輔助產品,便于殘疾人得到“隨叫隨到”的照料。有了如此溫馨體貼的幫助,錦繡苑社區的殘疾人真的再幸福不過了。

    隨后,我們跟隨于主任來到社區服務大樓的二層,走進“康復訓練大廳”。家住社區29棟2單元1號的張大爺正在進行康復運動,之前他因患腦梗而無法行動,經過入戶康復訓練后,現在的他已經可以自己走到社區服務大樓參加康復活動了。看著張大爺臉上的笑容,我們體會到了他發自內心的高興與感動。21歲的李芳是個智障殘疾人,她正在認真地練習打乒乓球。于主任告訴我們,之前李芳的媽媽為了照顧她多年都上不了班,家庭經濟十分困難,后來有了社區運動場所后,李芳加入了特奧訓練,每天都按時到社區運動,她還在2006年特奧會上拿了金牌。“現在李芳是社區里家喻戶曉的運動健將,她的媽媽也上班了,現在社區正張羅著給李芳找個對象呢!”談到自己社區的殘疾人有了幸福的生活,于主任欣慰地笑了。

    除此之外,錦繡苑社區為殘疾人做的實事還很多。為了幫助殘疾人解決就業問題,社區和當地人才交流中心合作,實時公布殘疾人招聘信息;同時社區還專門成立了編織班,讓行動不便的殘疾人也有自食其力的途徑。同時,社區在區殘聯的大力支持下,開展了“訪貧問寒送溫暖 ”活動,救助那些生活困難的殘疾人家庭,一袋面、一桶油是小,心意和愛心是大。另外,為了方便殘疾人居民,社區獨創了“一站式”窗口辦公,在這里殘疾人辦理手續再也不用漫長的等待了。

    “有耐心、有愛心才能干成事兒。”作為社區殘疾人基層工作的帶頭人,于主任的話發自肺腑。

    “條理清晰、職責明確”是錦繡苑社區殘疾人工作留給記者的印象。2009年該社區被光榮地評為“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榮譽來得實至名歸。殘疾人基層工作來不得半點馬虎,實實在在的工作最終受益的才是殘疾人。

    愛在身邊無障礙伴左右

    家住迎澤區海西社區42歲的馬向龍,3歲時因意外事故致殘,現在他只能依靠雙拐行動。家中有81歲的老父親、8歲的女兒和身高不足1米的妻子。全家每月僅有1180元的收入,生活十分清貧。我們來到馬向龍的家,他興奮地拉著記者來到他家的廚房,指著灶臺說,“你看,這是區殘聯為我們家安裝的低位灶臺,可解決大問題了,以前我愛人都得站在小板凳上給我們全家人做飯,現在就輕松多了!我們真的很高興啊!”

    在迎澤區,像馬向龍家一樣安裝了低位灶臺的殘疾人家庭還有300多戶,他們都是迎澤區殘聯開展的“暖陽助殘系列活動”的受益者。看似簡單的灶臺,背后卻凝聚了無數的關愛和辛勞。區殘聯高理告訴我們,由于每個受助家庭的具體情況和需求不同,每個灶臺的設計和施工都是一個全新的挑戰。“高低要合適,質量要過硬。”高理幾乎跟進了半數以上低位灶臺入戶的工作,他說:“300多個家庭,300多個灶臺就有300多個方案,經常做完一戶,工作人員都累得筋疲力盡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亚洲欧美精品成人久久91| 欧美成人aaa大片|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全| 成人免费淫片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一二三区视频 | 成人国产永久福利看片| 好男人社区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专区| 欧美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午夜|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成人D啪| 天天影院成人免费观看| 99精品国产成人a∨免费看|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app| 91成人精品视频| 免费网站看v片在线成人国产系列 免费观看一级成人毛片 |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爱片免费观看视频| 日本成人免费网站|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国内自拍成人网在线视频| 18级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 国产成人aaa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成人啪精品视频免费网站| 欧美成人在线观看|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国产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好男人社区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成人无码A级毛片免费|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精品大片免费流量| 免费看一级淫片成人| 依依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大片大片在线播放 | 3d动漫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 69成人免费视频无码专区| 69堂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不卡| 成人黄色免费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