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投資貿易論文范文

    投資貿易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投資貿易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投資貿易論文

    第1篇:投資貿易論文范文

    在世界經濟中,國際直接投資是最能體現經濟全球化概念的經濟運作方式之一,且與國際貿易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加快,從總體上看,國際對外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相互作用、相互促進,都在大幅度增加和日益擴大。但具體而言,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一國的對外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究竟存在著何種關系,是具有互補性還是具有替代性?對外直接投資是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還是相反?在加入WTO之后,我國政府和企業如何充分利用WTO的規則,在對外直接投資中促進貿易出口的增長,本文試圖對這些問題做一分析。

    一、國際直接投資與貿易的理論解析

    影響國際貿易增長的因素有許多,從理論上講,僅就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關系而言,直接投資究竟是構成對貿易的替代,還是產生了對貿易的創造,這主要取決于國際直接投資的類型。

    按照小島清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從一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分析,國際直接投資可分為三種類型:①(1)自然資源導向型投資。在東道國尋求某種自然資源既是為了滿足母國本國的需要,也可以向其他國家出口。因此,資源導向型的投資不僅擴大了母國自然資源的生產規模,而且也促進了母國與東道國之間的國際貿易發展,甚至還擴大了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國際貿易發展。(2)市場導向型投資。如細分起來還可以分為突破貿易壁壘型投資和占領市場型投資。因此,在這種類型中,國際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之間的關系比較復雜。如:跨國公司在東道國投資后的初始階段,因各種需求的存在,貿易是創造性的;當投資和生產形成一定規模時“,就地生產,就地銷售”的結果勢必會減少貿易的往來,因而具有貿易替代效應。但如果是突破貿易壁壘型投資,也許這種投資對貿易的間接促進會使貿易的規模進一步擴大。但全面地分析,即使是前面所述的替代貿易時,在東道國進行市場導向型投資也可能會帶來服務貿易方面新的需求。(3)生產要素導向型投資。這主要是指在東道國尋求低成本勞動力的投資。這種類型的投資,因國家之間比較優勢而形成的國際分工,在初始乃至相當長的一個階段中無疑是加大了貿易的發展,如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投資而進行的加工貿易。但因比較優勢是動態而非靜態的,這種投資與貿易的關系也要視具體情況而進行具體分析。

    在理論上闡述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貿易的替代關系的還有佛農(Vernon.R),他在其著名的產品周期理論中,通過對新產品、新技術的創新、模仿和擴散的動態分析,闡述了母國的出口與對外直接投資的關系。在新產品的第一階段,產品在技術創新國國內的生產、銷售主要以滿足國內需要為主(也存在向收入水平和消費結構比較接近的其他國家出口的可能性);但是,隨著技術的成熟化,同時又面對其他國家企業的競爭,降低產品成本成為技術創新企業維持其海外市場占有率的必然要求,這時便出現了技術創新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佛農認為,一般地這種對外直接投資不會產生對母國出口的替代效應。但是,如果這種投資發生得過早,就有可能替代母國的出口。在技術進步日益加快的情況下,隨著跨國公司國際化程度的提高,新產品的生命周期不斷縮短,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出口貿易的替代影響將越來越明顯。①總之,對外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的關系即存在互補性,也具有相互替代性,這要根據母國(或跨國公司)投資的動機、類型和發展階段而定。

    二、國際直接投資與貿易的實證檢驗

    當我們從實證分析的角度再來看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的關系時,會發現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這方面存在一些異同。因此,在下面的分析中,我們將對這兩類國家分別進行研究。

    (一)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的關系

    國外一些學者將對外直接投資與某些產業的實際出口聯系起來進行了實證研究。如,伯格斯坦(Bergsten.C.F.)認為,在美國不同的對外直接投資產業中,那些對外直接投資程度較低的產業,其出口水平也較低;隨著對外直接投資水平的提高,出口規模也相應上升;但是當對外直接投資超過一定規模后,追加的對外直接投資對出口的促進效應就逐漸消失了。因此,對外直接投資與出口貿易之間既是互補關系也是競爭關系。隨著跨國公司國際化程度的提高,其對外直接投資與出口的競爭(替代)也將不斷加劇,因而海外子公司的生產將逐漸替代美國的出口。②同時,學者們也有相反的發現,利普賽(Lipsey.R.E.)和威斯(Weiss.M.Y.)的研究表明: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的市場上,美國的出口與美國海外子公司銷售額都是高度正相關的,而且美國海外子公司的生產銷售都部分替代了美國出口競爭伙伴中的發達國家企業的出口③。

    (二)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的關系

    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除去個別的現象,較大規模的起步應從20世紀60年代算起,拉丁美洲的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和委內瑞拉,亞洲的印度、韓國、新加坡、菲律賓和中國臺灣地區都是從那時起陸續向國外或境外進行直接投資的。20世紀70年代后期,中東石油輸出國組織一些成員的投資方式也從貸款轉向間接投資,再由間接投資轉向直接投資。④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雖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較快,而且由原來主要投資于鄰近的國家和地區,逐步轉向向發達國家進行直接投資。

    伴隨著經濟實力的提高,發展中國家企業進入世界級大企業的數量也在逐漸增加。1997年,發展中國家企業進入“全球500強”的僅有22家,平均營業收益率為3.6%;而2000年入圍企業增加到33家,平均營業收益率提高到5.2%,且高于“全球500強”4.7%的平均收益率①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健康發展對貿易的促進也有其特點。首先,小規模和特殊商品是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優勢。由于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大多數屬勞動密集型的小規模生產,資本勞動比率比發達國家跨國公司低許多,發展中國家東道國更愿意接受勞動密集型高的項目投資。即使是進行規模較大的生產性投資項目,與發達國家相比,作為母國的發展中國家也占據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同時,這種生產性投資也將給母國帶來原料、設備的出口增加,因而具有很強的投資與貿易互補性。其次,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一般側重于擴大出口的市場銷售戰略。無論是為保護原有的出口市場,或是開辟新的市場,還是避開貿易壁壘,發展中國家多采取各種方式保障出口,在達到一定實力和經驗積累后,逐步再向全球經營戰略發展。

    考察韓國的經濟,其迅速發展得益于通過出口把國內產業與國際市場緊密連接的結果,從而使國際市場容量的不斷增大,并對國內經濟的增長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1991年韓國全國經濟學家聯合會的一份《韓國制造業的國本外投資經營成果調查表》②中,我們看到韓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總的來講與貿易聯系較多,所占比重也較大。如開拓市場與回避進口限制兩項都與貿易緊密相連,其之和所占比重在韓國整個對外直接投資動機中達到35.7%。當然,從表中還可以看出,韓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因區域不同而有所差異。在北美洲和歐洲地區,開拓市場的動機比重最高,占到29.3%,比其他動機的比重平均高出10個百分點,這是為適應當地區域化經濟和確保新產品市場的結果;在拉丁美洲、大洋州地區,最高比重的動機為回避進口限制,占27.3%,也比其他動機高出10.4個百分點,這說明韓國對外直接投資在此兩個地區對貿易壁壘的突破動機占據很重要的地位。

    但具體到韓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行業,還有更進一步的動因分析。如李宏格(音譯)(Lee,Honggue)對韓國電器行業的研究。③電器是韓國最重要的制造業部門,在20世紀90年代初韓國就已成為世界第五大電器生產國。李宏格指出,韓國電器行業在1989年的對外直接投資額比1979年增長了85%,顯示出韓國在該行業的對外直接投資于20世紀80年代末達到了頂峰———盡管與韓國電器產品的出口相比其投資的規模是非常有限的:1976-1992年間電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為5億美元,而1992年電器產品的出口額卻高達161億美元。李宏格分析,韓國電器行業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主要表現為維持和擴大出口的需要,即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提高出口產品的競爭力。那么,這種對外直接投資的壓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韓國本身國內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所造成的壓力,迫使電器行業利用對外直接投資,在國外尋求廉價勞動力以降低生產成本(主要是在亞洲地區);另一方面,則是來自歐美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在韓國擴大對歐美出口的同時,其電器產品也已成為反傾銷的對象———這一點對我國在加入WTO之后,重新審視海外投資與貿易的關系時,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綜上所述,盡管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有所不同,但總的趨勢是積極的,對外直接投資有利于一國的對外貿易乃至國際貿易;由于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的互補關系和替代關系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表現不一,所以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出口的影響具有動態效應;在經濟全球化的今日世界,對外直接投資已不僅僅是發達國家的“專利”,它對發展中國家來講同樣是必不可少的經濟運作方式。

    三、中國海外投資發展與貿易的關系

    為了論述的方便與國土概念上的準確,我們把以下涉及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稱為“海外投資”。

    (一)中國海外投資的發展與現狀

    中國海外投資的發展,比較準確的提法應該從1949年算起。但因那個時期的海外分支機構都是一些貿易企業,規模又非常小,一般不在我們的討論之內。從1978年的改革開放至今,中國海外投資的步伐越來越大。截至2001年年底,經外經貿部批準的企業就達6610家,中方海外投資總額已達83.5731億美元,遍布全球153個國家和地區①。

    1.中國海外投資的區域分布。中國海外投資在全球的區域分布正逐步由集中化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但目前從投資的額度來看,集中化的表現還依然存在。截至2001年底,中國海外投資企業數量在全球主要63個國家和地區的分布見表1。從基本格局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占28.99%,發達國家(歐洲、大洋州和北美)占27.99%,加上中國港澳地區33.46%的分布,大致呈現出各占1/3的態勢,可以說是一個多元化的分布。具體的投資額度和比重見表1。

    通過以國家和地區分布的形式進一步對投資額排序,我們就可以看到中國海外投資分布的集中化:即地緣優勢和人緣優勢使相鄰國家(地區)和海外華僑聚集的國家(地區)成為中國海外投資的集中區域。至于在拉美地區和非洲投資額分布得較高,一般為投資行業的原因所致,這將在下面進一步闡述。

    2.中國海外投資的行業分布。中國海外投資是從貿易

    型企業起步的。這些貿易型企業開始在海外做的商業性工作是為對外貿易企業提供信息、進行市場調查和客戶聯系服務的。20世紀90年代以后,在中國政府有關政策的引導下,生產加工型企業有所增加。但總的來看,服務貿易型的投資行業特點仍十分突出。根據對外經貿部的統計,截至1999年,中國海外投資中服務貿易型企業,無論從企業數量上還是在投資額度上仍占絕大多數;生產加工型企業雖然在企業數量上增加較快,但在投資額度上還處于較小規模;而資源開發型企業在投資額度上比生產加工型企業還要大些。詳見表2。

    一般地,中國海外投資在發達國家的多為服務貿易型和研究開發型,即非生產性項目。服務貿易型企業的運作主要是為了服務于國內企業的出口,以促進中國產品的出口;在海外投資于研究開發型企業則是為了更有利地接近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先進技術,以提高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而中國在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則大多為資源開發型和生產加工型,即非貿易性項目。資源開發型的投資,主要是為了獲取國外開采條件較好或儲量、品位較高的石油、礦產、林業、漁業等資源,以滿足國內經濟發展的需要;生產加工型投資,主要為轉移國內長線產品的生產能力或發揮中國在技術、管理上的比較優勢以占領當地的市場,同時帶動相關材料、設備、零配件的出口。因此,這也是生產加工型的投資大多集中在非洲、拉美和東南亞地區的主要原因。

    (二)中國海外投資與貿易的互動

    1.中國進行海外投資的動因。從外部條件上看,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經濟進入生產、銷售、采購的全球體系成為必然。中國既然已經實行了“引進來”的改革開放,也必然要實施“走出去”的對外開放,以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實現資本、技術和人力等生產要素的雙向流動,提升國內的產業結構,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

    從中國國內經濟發展的需求上看“,走出去”到海外投資不僅是政府的政策號召,更主要的是國內企業自身發展的利益驅動和內在要求。如前所述,一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有許多動因,具體而言,中國海外投資的動因主要有如下五點:(1)尋求資源開發。中國雖地大物博,但人均資源占有率很低。在進入21世紀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資源短缺對中國經濟將是一個嚴重的制約。其中,開發的重點放在對我國經濟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對外能源投資,即對石油、天然氣的開采;此外,還有一般性資源(如:黑色和有色金屬礦產資源、樹林資源等)的開發。在海外投資開發資源,主要是為了保障我國資源長期、有效和穩定的供應。(2)擴大出口貿易。無論是從中國政府政策的角度,還是從企業投資的角度,利用對外直接投資帶動材料、機器設備、零部件的出口,甚至帶動服務業的出口,都是目前進行對外投資最多的動機。在政府定的有關海外投資政策中,著眼點基本上都是擴大出口,是與對外直接投資有關的貿易措施;綜合對中國海外投資企業的動機調查,擴大出口也占了相當大的比重。①(3)開拓國外市場。在中國國內需求不足以及同類企業競爭激烈的情況下,積極開拓新的國外市場是企業利益驅動的內在動力所致,也是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動機之一。這與理論上闡述的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之一———尋求市場型是相同的。(4)規避貿易壁壘。從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上講,規避貿易壁壘或突破貿易壁壘都是尋求市場型的種動機。由于我國現已加入WTO,關稅逐步下調后,規避各種貿易壁壘已成為擴大出口和占領國外市場的一個重要手段。特別是近年來,出口配額限制、對中國出口產品的反傾銷等情況越來越嚴重,因此利用海外投資建廠生產可謂是突破貿易壁壘的一個有效方式,也是對特殊貿易限制的一個反應。(5)獲取高新技術。在海外投資是中國企業獲取高新技術的一條重要途徑。中國的一些航天、航空、電子、生物化學和機械業的大型企業已經開始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的渠道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少數中國企業還在國外投資建立了研究和開發機構,用最近的距離、最快的時間學習、研發最新、最前沿的技術。當然,這種類型的投資需要雄厚的資金支持,但它將是最具潛力的海外投資。

    2.中國海外投資對貿易的影響。如前所述,無論是從理論研究還是實證分析上,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即存在互補關系也不乏替代關系,即存在貿易創造效應也有貿易替代效應。具體到中國的實際,由于投資行業的特點和投資區域的不同,海外投資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要視具體的投資行業和投資區域而定。首先,服務貿易型企業的投資,動機與目標非常明確,肯定是為擴大出口服務的,因此這類企業的海外投資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無疑是積極的;其次,資源開發型企業的海外投資,進口的資源都是我國相對成本低或戰略的需要,同時還能帶動設備、制成品(如鋼材)、技術和勞務的出口,雖然會帶來一定的進口貿易增長,但從整體上看對我國出口貿易還是起到了促進作用;最后,生產加工型企業的海外投資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情況較為復雜。我們將對生產加工型企業的海外投資做一個具體分析。(1)機械行業。機械行業中如汽車、摩托車零配件組裝,家用電器中的CKD、SCD①等,由于絕大部分甚至全部都要使用國內的零部件,在初期設備投資之后,后續的零部件就成為組裝生產的必備條件。因此,從總體上看,機械行業在海外投資對我國出口的帶動作用是持續且長期的。特別是大型家用電器,這是典型的加工組裝型產品,根據外經貿部的有關統計,家電行業投資帶動出口的系數比其他產品高達20-30倍。金城集團的案例也顯示,摩托車產品在海外投資建廠生產后,大幅度地帶動了該集團的出口:1997年海外銷售收入250萬美元,帶動出口近150萬美元;1998年海外銷售收入近600萬美元,帶動出口達400萬美元②。實證分析表明,機械行業由于技術與原材料、散件的高度結合,海外投資就可帶來明顯的貿易創造效應。(2)輕工行業。嚴格地講,輕工行業中也有屬于機械行業的產品,區分出來的主要是體積較小的機械產品如自行車以及其他輕工產品。這類產品的特點是,體積較小,出口運費沒有體積較大的機械產品高,與海外加工的生產成本比,在國內的生產成本更低,因此這類產品的海外投資與出口很可能出現替代關系。也就是說,在國內生產此類產品后出口更經濟,就很少會有企業再到海外投資生產;即使在海外投資并形成規模生產,對國家的出口帶動作用也不大。(3)紡織服裝行業。紡織服裝業的投資主要是規避貿易壁壘,由于根據多種纖維協議,在投資國的出口配額已經用盡時,如果東道國尚有未使用的配額,投資國便可以使用。中國在紡織品領域受歐美出口配額的限制非常嚴重,因此不少的紡織服裝企業到海外投資主要動機都是為了突破配額的壁壘,在海外尋求更廣闊的市場。這種類型的企業在海外的投資也要視情況而定:一次性投資建廠可以帶動國內紡織機械的出口,但對出口貿易沒有持續的帶動作用;使用國內材料多的,可以促進國內原材料、面料的出口,但有原產地規定比例的國家對此也有一定的限制;在有的國家(地區)可以享有免配額、免關稅的優惠,則可以大大提高我國產品出口或向第三國出口。因此,紡織服裝行業在海外的投資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是擴大還是替代,兼而有之,目前尚未找到實證數據。超級秘書網

    四、結論

    1.綜合國際直接投資與貿易關系的理論,回顧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關系中的發展,以及中國海外投資與貿易的現狀與特點,論述了中國海外投資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我們進一步證實了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既存在互補又存在替代關系、中國的海外投資既有貿易創造效應又有貿易替代效應的理論。有意義的是這些互補和替代關系,或稱貿易創造和貿易替代效應,在不同的投資領域、投資行業、不同的投資區域以及不同的發展階段中是有所差異的。

    第2篇:投資貿易論文范文

    關鍵詞:對外直接投資;協整檢驗;誤差修正模型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對外貿易發展迅速,進出口總額從1978年的0.7億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073.91億美元,年均增長31.2%,高出全國同期年均增長速度14.2個百分點。盡管浙江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但在政府實施“走出去”戰略之后迅速增長,對外直接投資額從1989年的499萬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7000萬美元,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可見,浙江的對外直接投資與進出口貿易都呈現不斷增長的態勢。為了衡量對外直接投資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有必要進行相應的實證分析。在國內,有關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對外貿易關系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對于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之間關系的研究卻很少,實證研究尤其是具體到某一省份的實證研究就更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的企業開展對外直接投資的時間較短,對外直接投資的數量少,占GDP和進出口的比重都不大,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尚不顯著。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深化和經濟實力的增強,對外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尤其是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會進一步凸現,研究這一經濟現象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文獻回顧

    迄今為止,雖然對各國對外貿易與對外直接投資關系的研究為數眾多,但眾多的理論分析所得出的代表性結論只有二個:一是以芒德爾為代表的相互替代關系理論(Mundell,1957);二是以小島清(1987)為代表的相互補充關系理論。芒德爾于1957年提出了著名的貿易與投資替代模型。芒德爾認為,由于受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一國的對外貿易常常遇到難以逾越的障礙,而對外直接投資可以有效地避開貿易壁壘,成為對外貿易的替代物,從而也就出現了“貿易替代型對外直接投資”。而小島清的互補模型則認為,國際直接投資并不是對國際貿易的簡單替代,而是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互補關系:在許多情況下,國際直接投資也可以創造和擴大對外貿易。小島清模型的基本含義是:在要素可以自由流動、生產函數不同的條件下,一國對另一國的直接投資可以擴大對方的生產可能性邊界,改變雙方的比較優劣勢的態勢,從而直接創造了對外貿易。無論是芒德爾的替代模型,還是小島清的互補模型,都是從傳統理論的分析框架上衍生出來的,并沒有經過實證的檢驗。這既有統計數據殘缺不全的限制,也有統計方法與工具上的瓶頸。

    從總體上看,對外直接投資與投資國對外貿易之間的互補性要大于替代性,為數不少的經驗統計顯示,貿易與直接投資是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Lipsey、Ramstetter和Blomstrom(2000)依據日本、美國、瑞士的統計數據,研究了這些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出口貿易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發達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對同行業的國際貿易更多地顯示的是正面的積極影響。Markuson(1983)和Svensson(1984)對要素流動和商品貿易之間的相互關系做了進一步的分析,指出它們之間表現為替代性還是互補性,依賴于貿易和非貿易要素之間是“合作的”還是“非合作的”,如果兩者是合作的,那么,貿易和投資表現為互補關系,如果兩者是非合作的,那么,貿易和投資表現為替代關系。以上主要是對發達國家國際貿易與對外直接投資關系的理論分析,而對于有其自身特點的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和國際貿易關系的分析,最具代表性的是Agarwal(1986)對印度進行的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對外直接投資對貿易既有積極影響又有消極影響。

    上述結論的差異表明,在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之間并不存在清晰的替代或互補關系,且這些研究大多數是針對發達國家,對于處在轉型經濟的中國來說意義甚微。由于國內對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關系的實證研究甚少,而具體到某一省份對兩者關系的研究更鮮有人為之,本文試圖彌補這方面的不足。本文基于浙江省的歷年統計數據,采用協整分析方法,分析對外直接投資對國際貿易的影響,研究兩者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誤差修正模型,研究兩者之間的短期均衡關系。

    二、實證分析

    (一)數據選取

    由于浙江省對外直接投資起步較晚,加之統計數據并不完善,樣本僅設定在1989-2005年之間。本文選取浙江年鑒和2005年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的對外直接投資額(CFDI)衡量對外直接投資量,以外商直接投資(FFDI)衡量外商對浙江省直接投資量,以出口額(EX)、進口額(IM)來衡量對外貿易。蔡銳和劉泉(2004)認為,FFDI在中國發揮作用時,中國的吸收能力存在時滯問題,同理,浙江省對外直接投資的效應也可能存在時滯問題。所以本文在模型中加入了到上一年度為止累計的浙江省內外向對外直接投資值總和(ACFDI、AFFDI)。同時浙江省經濟增長較快,其影響不容忽視,于是引入變量“浙江省生產總值指數(GDP)”來度量浙江省經濟規模和經濟增長。

    (二)時間序列的平穩性檢驗

    在對經濟變量的時間序列進行最小二乘回歸分析之前,首先要進行單位根檢驗,以判別序列的平穩性。只有平穩的時間序列才能進行回歸分析。在此對序列采用ADF檢驗,其結果見表2。由表2可知,LnGDP、LnCFDI、lnACFDI分別在1%、5%、10%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了平穩性檢驗,表明這些變量是平穩的時間序列變量,即零階單整。LnEX和LnIM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都沒有通過平穩性檢驗,而其差分后的兩個變量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都拒絕了存在單位根的假設,表明這兩個變量是一階差分平穩的,即一階單整。同理可知,LnAFFDI差分后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拒絕了存在單位根的假設,表明該變量也是一階單整。對LnFFDI進行二階差分后,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平穩性檢驗,即二階單整。

    綜上所述,序列lnEX、lnIM、lnCFDI、lnACFDI、lnFFDI、lnAFFDI、lnGDP均為二階單整序列。依據協整理論,對于通過平穩性檢驗且為同階單整序列來說,可以進行協整檢驗,分析它們之間的協整關系。

    (三)協整檢驗

    近年來,不少國內外研究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關系的文獻均重視對外直接投資對出口的拉動作用,著重分析兩者直接的相互影響關系,得到出口貿易與對外直接投資有長期均衡關系而進口與對外直接投資沒有長期穩定關系(張如慶,2005)。其研究的重點只放在對外直接投資對出口貿易的作用上,低估甚至忽視了對外直接投資對進口貿易的滯后推動作用。因此,本文為避免忽視進口的作用,首先單獨分析浙江省對外直接投資及其滯后因素、外商直接投資及其滯后因素與出口、進口之間的關系,建立如下模型:

    lnEXt=a0+a1lnCFDIt+a2lnACFDIt+a3lnFFDIt+a4lnAFFDIt+a5lnGDPt+ε1t(1)

    lnIMt=b0+b1lnCFDIt+b2lnACFDIt+b3lnFFDIt+b4lnAFFDIt+b5lnGDPt+ε2t(2)

    綜合考察這些變量之間的協整關系,并依據DW值與t值,運用向后回歸法進一步篩選可以被替代的變量,刪除t值不顯著變量,同時消除模型中的多重共線性和自相關。

    對浙江省對外直接投資、外商直接投資(解釋變量)與出口額、進口額(被解釋變量)做OLS回歸分析,結果見表3。其殘差序列平穩性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

    回歸方程(1)表示LnEX與LnCFDI、LnFFDI、LnAFFDI、LnGDP之間的線性關系;回歸方程(2)表示LnIM與LnCFDI、LnAFFDI、LnGDP之間的線性關系。根據表3與表4結果,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浙江省對外直接投資額、外商直接投資額對出口總額、進口總額的作用較顯著,模型擬合優度較高,且不存在序列相關與異方差。模型估計式(1)、(2)的殘差序列為平穩性,變量lnEX、lnIM與lnCFDI、lnFFDI、LnGDP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即浙江省對外直接投資、外商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存在長期穩定關系。

    由回歸方程(1)可知,CFDI每增長1%,EX將增長0.0709%;FFDI每增長1%,EX將增長2.5622%;AFFDI每增長1%,EX將減少0.312821%;GDP每增長1%,EX將增長2.2407%。原因在于浙江省的對外直接投資(CFDI)起步較晚,相對于外商直接投資(FFDI)來說總量較少,所以對出口的貢獻程度沒有外商直接投資來得明顯,但由回歸結果可知,對外直接投資已經對出口貿易產生了正向影響,即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帶動了浙江省出口貿易的發展;從短期來看,當年外商直接投資對出口貿易產生正向影響,而從長期來看卻對浙江省出口貿易產生負面的影響,與一般看法和直接統計結果相反。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外商直接投資中跨國公司賺取壟斷利潤的動機越來越明顯,市場導向型外商直接投資與出口貿易的替代作用將逐步顯現。

    由回歸方程(2)可知,CFDI每增長1%,IM將增長0.054923%;AFFDI每增長1%,IM將減少0.241292%;GDP每增長1%,IM將增長2.333%。同理,浙江省的對外直接投資(CFDI)對進口的貢獻程度也沒有外商直接投資來得明顯,但由回歸方程可知,浙江省對外直接投資導致了進口的增長,說明對外直接投資中為了獲得自然資源、技術與管理經驗的投資對浙江省進口貿易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符合浙江省自然資源相對缺乏、原材料稀少的實情,從而帶動了浙江省進口貿易的發展;而外商直接投資對浙江省進口貿易產生負面的影響,說明更多的外商在浙江省實現了生產和銷售的本土化,需要進口的原料更多地來自本土,從國外的進口減少了。

    (四)誤差修正模型

    誤差修正模型(ErrorCorrectionModel)是一種具有特殊形式的計量經濟模型,成為協整分析的一個延伸。若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即表明這些變量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關系,而這種穩定的關系是在短期動態過程的不斷調整下得以維持的。如果由于某種原因短期出現了偏離均衡的現象,必然會通過對誤差的修正使變量重返均衡狀態,誤差修正模型將短期的波動和長期均衡結合在一個模型中。

    由協整檢驗可以知道浙江對外直接投資額、外商直接投資額、浙江省生產總指數與進、出口貿易之間存在著惟一的協整關系,因此可對各模型分別建立誤差修正模型,結果如下:

    lnEXt=0.027ΔlnCFDIt+0.099ΔlnFFDIt-0.346ΔlnAFFDIt+2.412ΔlnGDPt-1.062ECMt-1

    t:(0.839666)(1.154311)(-2.395444)(5.941397)(-3.837613)(3)

    lnIMt=0.042ΔlnCFDIt-0.313ΔlnAFFDIt+2.425ΔlnGDPt-1.115ECMt-1

    t:(1.332574)(-2.847501)(6.042488)(-3.679680)(4)

    在誤差修正模型(3)中,協整關系對EX的增長起到了反向修正作用,當超出對外直接投資的均衡約束(ECMt-1)時,則誤差修正作用降低了當期EX(彈性系數為-1.062),EX的動態調整過程具有一定穩定性,而且誤差修正模型ECM項對應t值較高,說明浙江對外直接投資、外商直接投資與出口貿易之間短期比較穩定。

    在誤差修正模型(4)中,協整關系對IM的增長也起到了反向修正作用,當IM超出對外直接投資的均衡約束(ECMt-1)時,修正作用也降低了當期IM(彈性系數為-1.115)。IM的動態調整過程具有穩定性,這體現著短期內浙江對外直接投資、外商直接投資與進口貿易的穩定關系。

    三、結論與建議

    通過浙江對外直接投資額CFDI、外商直接投資額FFDI、生產總指數GDP與進口貿易額、出口貿易額之間的協整檢驗,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誤差修正模型來分析對外直接投資與進口增長、出口增長之間的關系,可得出以下結論:

    (1)從長期關系看,CFDI、FFDI、GDP與出口貿易之間存在惟一的協整關系。浙江省對外直接投資對出口貿易產生促進作用,兩者之間存在較強的互補關系。究其原因,在浙江省加大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的若干年內,對外直接投資在浙江省已經逐漸轉型,從追求人力資源優勢的生產型投資逐步轉向追求市場的市場型投資。這樣的轉變從長期的趨勢來看是十分明顯的,無疑明顯影響到了浙江省出口的增長規模。同時,對外直接投資也能產生出口引致效應,即由于對外直接投資而導致的原材料、零部件或設備等出口的增加。

    從前文實證分析來看,CFDI、FFDI、GDP與進口貿易之間也存在惟一的協整關系,即它們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浙江省對外直接投資表現為對進口貿易增長的促進作用。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對外直接投資有利于母國原材料的進口(邱立成,1999)。浙江省經濟實力雖位于全國前列,但資源極其匱乏,人均資源占有量很低,許多重要的資源,如黑色和有色金屬礦產資源、森林資源等,幾乎完全依賴外省或是從國外進口。因而通過對外直接投資能在國外獲取自然資源、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而它們對進口貿易無疑有強勁的促進作用。其次,隨著浙江省國際貿易地位的提高,已經或者將要遭受到越來越多的外國政府為保護本國利益所設置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限制。為規避貿易壁壘而進行的對外直接投資能緩和雙邊經濟關系,化解貿易(張如慶,2005),從而進一步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

    縱觀全局,現階段浙江省對外直接投資額與貿易額相比,比重還很小,2005年對外貿易與對外直接投資比例為1∶0.00158(注:根據2005年浙江省統計年鑒相關指標計算得出。),而世界對外貿易與對外直接投資比例為1∶0.5634(注:根據2004年《世界數據報告》相關指標計算得出。)。表明浙江省的對外直接投資尚處于起步階段。通過加快對外直接投資帶動國際貿易的發展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2)從短期關系看,浙江省對外直接投資CFDI與出口貿易短期均衡關系顯著。從誤差修正模型可以看出,其中CFDI與出口貿易的關系存在著一個由短期向長期均衡調整的機制,且t值顯著,證明了對外直接投資能促進母國出口貿易(邱立成,1999)。浙江省對外直接投資可以說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限制到鼓勵的發展歷程(齊曉華,2004)。由于其規模太小,對進出口的影響還不及外商直接投資FFDI來得大。但據權威研究報告預測(王亞平,2004),“十一五”期間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將進一步擴大。浙江省作為全國經濟強省也首當其沖,必然大幅提高對外直接投資額。隨著浙江省對外直接投資金額的進一步增大,對外直接投資與出口貿易直接的正相關關系將逐漸增強。

    本文實證表明,浙江省CFDI與進口貿易也存在短期均衡關系顯著,CFDI與進口貿易的關系也存在著一個由短期向長期均衡調整的機制。相比之下,CFDI對進口貿易的短期調整作用更強。

    從浙江省當前貿易戰略出發,政府相關部門有必要充分重視對外直接投資的作用,對能產生進出口貿易互補、創造效應的對外直接投資給予各種政策優惠,從而鼓勵企業積極“走出去”進行對外直接投資。以往政府有關對外直接投資政策的制定大多涉及與對外直接投資有關的貿易措施,而并不直接制定與貿易有關的對外直接投資政策。我們必須跳出這種思維模式,直接制定切實可行的對外直接投資政策,使浙江省企業步入國際化發展階段,逐步建立自己的跨國公司,提升產業結構。

    對企業界而言,加入WT0后,國內市場上國內外企業的競爭日趨激烈,如果只是固守本地市場而放棄進入國際市場,那么其國內市場份額勢必逐漸被吞食。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浙江省企業必須增強國際競爭意識,積極“走出去”,進行對外直接投資,進一步拓寬企業的生存空間,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以投資促進貿易,為國際貿易的發展注入新的血液,在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

    參考文獻:

    蔡銳,劉泉.2004.中國的國際直接投資與貿易是互補的嗎?——基于小島清“邊際產業理論”的實證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8).

    齊曉華.2004.當代國際直接投資現狀與趨勢分析[J].投資研究(3).

    邱立成.1999.論國際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之間的聯系[J].南開經濟研究(6).

    小島清.1987.對外貿易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437-442.

    王亞平.2004.“十一五”期間中國經濟參與國際分工趨勢展望[J].經濟研究參考(49).

    張如慶.2005.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的關系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3).

    AGARWALJP.1986.Thirdworldmultionalsandbalanceofpaymentseffectsonhomecountries:acasestudyofIndia[M]//KHUSHIMK.MultinationalsfromtheSowth.London:Maemillan.

    MUNDELLRA.1957.Internationaltradeandfactormobility[J].AmericanEconomicReview,(6):321-335.

    MARKUSONJR,JAMESRM.1983.Factormovementsandcommoditytradeascomplements[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4:341-356.

    第3篇:投資貿易論文范文

    眾所周知,外商對華直接投資一直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力,中國足吸收fdi的世界大國,占了流向發展屮國家fdi總量的三分之-。但另-方面,巾國也是世界資本的-大供給源,雖然口前巾國流出的對外直接投資(ofdi)相比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資(ifdi)規模還較小,但其增長速度不容小視。僅2017年一年,對外直接投資的增幅就達到了 32%,中國的很多跨國大企業在國際商務中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2017年,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額達到746.5億美元1,創歷史最高紀錄,位居全球第五。

    在全國各省市中,廣東的對外直接投資總量位列第一,達到了 116.3億美元。上海位第二,對外直接投資累計額達到60. 43億美元。上海和廣東作為中_經濟的領頭羊,許多行業都是處于全w領先地位,尤其是制造業,而且在實施對外直接投資的企業中,也還是以制造業為主。

    影響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因素很多,有目的國的環境因素、政策因素、中國的市場因素、政策性因素等等。但以上分析都是基于宏觀層而的,這些h益增長的對外宵接投資究竟是由什么樣的企業貢獻的?剔除相同的宏觀經濟環境、不同的行業因素和不同的冃的國的影響,什么樣的企業更容易選擇對外直接投資?企業的生產效率與企業的對外投資行為乂有什么樣的關系?對企業層面的復雜差昇很難由一個籠統的調查闡釋清楚,因此只有通過對企業層面進行嚴謹的分析,才能回答上面的問題。

    在國際貿易理論研究中,很長一段時間企業在貿易中的作用是被忽視的。

    傳統貿易理論關于企業的描述僅有企業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新貿易理論中雖然將規模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引入國際貿易分析中,但企業還是同質的(homogeneous)典型企業,即所有企業都從事出u。然而,近十幾年的貿場理論研究表明,企業是異質的(heterogeneous),為什么一辟企業從事出口而另-些企業不從事出口?為什么有些企業選擇通過出口進入海外市場,而有些企業選擇fdi?對上述兩個問題,異質性企業理論從新的角度給予了解釋。

    melitz首次通過異質企業模型將上述研究規范化,出現了以企業異質性為特征的新-新貿易理論(new-new trade theory)。

    新-新貿易理論是同際貿場理論的前沿,能夠很好的解釋當前國際貿易和投資活動的現實情況,代表了未來的發展思路和研究方向。該理論主要分為兩個研究方向,以melitz (XX)為主導的方向主要探索企業的國際化路徑選擇,又稱為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heterogeneous-firms trade,簡稱hft);以antras (XX)為主導的方向主要研究企業全球組織生產抉擇,又被稱為企業內生邊界理論(endogenous boundary theory of the firm)。而從現有文獻來看,該理論還處于發展初期,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證方面都還不夠成熟和完善,關于異質企業的理論假設需要更加詳細的企業面的數據來進行檢驗。

    本文將沿著melitz的研究方向,從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山發,就企業生產率與出口、對外直接投資之問的關系等問題進行分析,通過采用上海和廣東制造業上市公司的企業層而數據,來重點考察企業生產率與對外直接投資的關系。本文為我國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提供了微觀層面的經驗證據,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方面研究的空白。

    1.2本文的研究內容

    本文首先闡述了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的產生及其主要研究內容,為本文的研究奠足了理論基礎。接著論文結合上海和廣東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與特點,進一步探討對外直接投資與企業生產率之間的關系。本文將通過實證分析給出相對明確的結論,為我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提供決策上的支持和指導。

    第1章為緒論,主要闡述了研究異質性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背景和意義、研究方法、難點及解決辦法,并對本文的框架和結構做出相關的說明。

    第2章是文獻綜述部分,是對相關文獻的梳理和總結,首先簡單介紹了不同文獻對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研究假設、理論框架等相關內容的分析,為本論文提供相應的理論基礎。接著對有關異質性企業生產率與出口、對外直接投資之間關系的論證,進行相應的回顧和總結,在此基礎上提出本論文的實證假設。

    第3章是分別對上海和廣東省的對外直接投資現狀做出了分析,通過對這兩個典型區域的相關研究,來發現這兩地實施對外直接投資的優劣之處,從而為我國企業今后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第4章是本文的實證研究部分,首先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分別對兩地出口企業與fdi企業的生產率進行比較,從而來驗證hmy模型的相關結論,即fdi企業的生產率要高于出口企業。然后在此基礎上,重點分析fdi企業的生產率,即為什么fdi企業的生產率要高于出口企、ik,是自我選擇效應還是學效應的結果。

    第5章根據實證分析結果,進行相應的分析,對企業生產率與對外直接投資的關系做出總結,并對我國企業制定走出去戰略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1.3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框架

    1、文獻研究法第1章的研究動態和第2章的文獻綜述,對相關文獻進行了梳理和總結。

    在前期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對企業異質性在主要貿易理論中的體現進行了回顧和歸納,為本文的實證分析提供理論支持。

    2、定性分析法

    第3章主要運用了定性分析法,通過對相應數據的整理和分析,來說明上海和廣東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現狀及其存在的一些不同之處。

    3、實證分析法

    第4章是本文的實證分析部分,從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度出發,在己有的研究基礎上,對企業異質性與企業國際化經營選擇的關系進行了相關的實證分析。首先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來驗證fdi企業的生產率要高于出口企業。

    然后通過回歸分析,解釋為什么fdi企業的生產率要高于出口企業,是自我選擇效應還是學習效應的結果。

    以下是論文的研究框架:

    第4篇:投資貿易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FDI,貿易結構,協整檢驗,誤差修正模型

     

    一、引言

    貿易結構的決定是國際貿易理論回答的基本問題之一。從古典比較優勢理論誕生以來,經濟學家試圖從不同的角度解釋決定貿易結構的因素,形成了不同的理論流派。一些西方經濟理論對外商直接投資和動態比較優勢,貿易結構的變化進行了闡述,而較為著名的是維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和“雁行”理論。維農把國際貿易與FDI產生的原因統一在“產品生命周期”的概念之下,將產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與國際化經營區位選擇,方式選擇聯系起來,并證明了投資是在貿易基礎上進行的比較優勢轉換的結果。而“雁行”理論認為在一個經濟相對落后而且對外開放的國家,某一產業可以通過吸收國外資本和技術而獲得發展。近幾年,國內學者關于FDI與貿易結構的關系也做了許多研究,江錦帆(2004)發現FDI在中國經濟增長中存在資本效應和外溢效應兩方面的作用協整檢驗,外溢效應對出口貿易有積極影響。江小娟(2002)對FDI與中國出口競爭力的關系進行了定量了研究核心期刊目錄。她對外商直接投資企業與國內企業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份額進行了比較,認為FDI有利于優化中國的出口商品結構,提高出口商品的競爭力。劉重力(2000)比較研究了中國出口商品結構與國外出口商品結構,發現FDI促進了我國機電產品出口的增長。已有的文獻上看,這些研究都是從國家層面上來研究FDI與貿易結構的關系,而對于浙江省這樣一個出口大省來說,研究FDI對出口貿易結構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浙江省貿易結構的現狀

    (一)、外商投資企業對浙江省出口的貢獻

    外商投資企業作為浙江省FDI流入的典型代表,其對浙江省出口的貢獻可以看出其對浙江省貿易的影響,我們用外商投資對浙江省出口貿易貢獻度來衡量其對浙江省出口的影響;“外商投資對浙江省出口貿易的貢獻度”是指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額在整個浙江省出口貿易總額中所占的份額,表明外商投資企業出口的作用力大小。

    表1 1997-2008年浙江省外商投資對其出口貿易貢獻度

     

    年份

    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額

    (單位:萬美元)

    浙江省出口額

    (單位:萬美元)

    貢獻度(%)

    1997

    246640

    1011113

    24.39

    1998

    268295

    1086623

    24.69

    1999

    332783

    1287125

    25.85

    2000

    534843

    1994279

    26.82

    2001

    709961

    2297747

    30.90

    2002

    919969

    2941102

    31.28

    2003

    1304773

    4159499

    31.37

    2004

    1964667

    5814638

    33.79

    2005

    2726282

    7680353

    35.50

    2006

    3795210

    10089427

    37.62

    2007

    4725567

    12827293

    36.84

    2008

    5426543

    第5篇:投資貿易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臺州對外貿易,區域經濟增長

     

    一、引言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對外貿易的作用也顯而易見,它在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對外貿易不僅通過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與生產工藝提升了我國的產業結構,使我國的產業向縱深層次發展,而且為我國的經濟增長提供了一條重要的途徑,同國內消費和投資一起支撐了我國經濟的長期快速發展。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由于具有得天獨厚的對外貿易優勢經濟論文,其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更加深刻的烙下了對外貿易的烙印,對外貿易對這些區域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促進作用,同時也對其區域內的產業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研究對外貿易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對于認清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問題具有積極的意義,可以為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制定以及發展重心的選擇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二、對外貿易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

    關于對外貿易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國內學者做了大量相關實證研究,其中劉方等在對東北老工業基地數據實證分析的基礎上分析了對外貿易結構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張燦亭、江凌基于江蘇省1885-2004年的相關數據證實了,從長期來看,對外貿易尤其進出口與區域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相關關系,即進出口與經濟增長具有同向性;梁碧波等人對通過對廣東省1987-2001年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也得出對外貿易對廣東經濟的增長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另外,李偉等對浙江省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論文開題報告。

    根據新古典增長理論,貿易對區域經濟的增長具有促進作用,其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路徑主要體現為對外貿易帶來區域規模經濟效應、產業集聚資本的形成以及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從理論的層面上來看經濟論文,對外貿易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正相關關系,為了深刻的分析對外貿易與區域經濟增長是否存在這樣一種關系,本文以浙江沿海地區臺州1994年—2010年的國內生產總值與進出口貿易數據為依據,通過一定的統計分析揭示對外貿易對臺州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從總體上來看,臺州的對外貿易發展迅速,進出口總額從1994年的2.45億美元增長到2010年的170億美元(表1),遠遠高于GDP的年均增長速度,而且進出口與GDP的變化趨勢具有很強的相關性。

    另外,從反映區域經濟增長與對外貿易關系的重要指標——外貿依存度來分析,對外貿易在臺州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呈現總體上升趨勢,這一情況在臺州外貿依存度中得到了充分體現(表2)。

    臺州外貿依存度的不斷提高,說明了臺州經濟增長中對外貿易的貢獻和份額不斷提升,同時也說明臺州經濟增長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也不斷加深。從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歷史來看,外貿依存度提高的過程也往往是一國或地區經濟起飛和快速發展的過程經濟論文,隨著經濟發展逐漸趨于成熟,則其外貿依存度也將趨于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

    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對外貿易與區域經濟增長呈現一定正相關關系,為了佐證這種相關關系,以及探討對外貿易指標對區域經濟或者GDP的增長有著怎樣一種關系,本文通過計量方法做進一步的回歸分析與相關性檢驗,來論證對外貿易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以及區域經濟的增長是否與對外貿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相關關系。

    表1 臺州市1994—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與進出口情況(單位:億元)

     

    年份

    國內生產總值

    進出口總額

    出口額

    進口額

    1994

    270.08

    2.4496

    2.0314

    0.4182

    1995

    380.04

    3.2591

    2.7778

    0.4813

    1996

    445.79

    4.0111

    3.2857

    0.7254

    1997

    466.97

    4.6636

    3.5757

    1.0879

    1998

    505.42

    4.7337

    3.7969

    0.9368

    1999

    550.62

    6.5932

    4.9001

    1.6931

    2000

    613.31

    11.4436

    8.6877

    2.7559

    2001

    680.8

    15.4277

    11.7860

    3.6417

    2002

    782.85

    21.9125

    18.0240

    3.8885

    2003

    908.87

    32.8806

    26.5072

    6.3734

    2004

    1076.48

    47.8862

    37.9895

    9.8967

    2005

    1251.77

    63.5301

    51.9553

    11.5748

    2006

    1463.31

    84.3174

    70.3475

    13.9699

    2007

    1721.84

    110.9292

    93.6472

    17.2820

    2008

    1965.27

    138.1114

    117.6443

    20.4671

    2009

    2025.47

    120.3152

    100.6683

    19.6469

    2010

    2415.12

    170.0189

    第6篇:投資貿易論文范文

    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對于中國外貿規模的擴大有著很重要的推進作用。在跨境貿易中,企業才是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主體,也是最大的收益者。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對于我國外貿的促進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將有利于企業有效的規避匯率風險。美歐日等境外企業和我國境內企業之間的貿易,通常是以它們的本國貨幣進行計價結算,這樣由此帶來的美元、歐元和日元與人民幣之間的匯率風險通常主要由境內企業承擔。如果能以人民幣進行國際結算,則境內企業可以避免承受這類匯率風險。從而當人民幣用于跨境貿易結算時,我國和周邊地區使用人民幣進行國際結算的企業所承受的外幣匯率風險即可部分消除。

    (2)有助于企業營運成果清晰化。當我國進行貿易結算時,通常其經營成果較為透明,表現為進口企業的成本和出口企業的收益能夠較為清晰的固定下來,這樣就有利于企業進行財務核算。

    (3)人民幣結算節省了企業進行外幣衍生產品交易的有關費用。當企業在貿易中以非本幣進行結算時,通常為規避匯率風險而委托銀行進行衍生產品交易,從中資商業銀行遠期結售匯的收費標準來看,買入三個月的美元按交易金額的2.5,賣出三個月的美元按交易金額的5收取費用。而一般的外資銀行這項交易的收費標準則普遍高于中資銀行,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我國企業進行國際結算主要使用美元歐元和日元等國際貨幣,因此為控制匯率風險承擔了大量的外幣衍生產品的交易費用,從而增加了企業的交易成本,削弱了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若采用人民幣用于國際結算,我國企業為規避匯率風險所承擔的衍生交易費用即可大幅降低。

    (4)人民幣結算節省了企業兩次匯兌所引起的部分匯兌成本。我國周邊國家和地區與我國之間的貿易大都采用美元結算,而其國內又不能進行美元流通,這樣結算通常要經過本幣-美元-本幣的兩次兌換,這種情況主要發生在公司的內部交易的貿易之中。若人民幣用于跨境貿易結算的話,則可減少其中一次兌換并節省有關費用。

    (5)跨境貿易用人民幣結算可以加快結算速度,提高企業資金的使用效率。減少一次匯兌本身就減少了資金流動的相關環節,簡化了結算過程,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同時,由于不需要進行外幣衍生產品交易,企業可以減少相應的人力資源投入和相關資金投入,這也有利于企業加快運轉速度。

    交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人民幣用于跨境結算帶來了機遇,但是挑戰與機遇并存。人民幣結算也可能會引起境外債權債務關系,外匯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問題。在人民幣境外債權債務方面,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會形成外國企業持有人民幣的現象,由此可能引發諸多問題。在外匯管理方面,人民幣用于跨境結算可能會使當前的進出口核銷制度出現一系列的操作性困難。

    我們不難看出,人民幣結算試點,其作用也不可高估。當前人民幣貿易結算規模的穩定和擴大尚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

    (1)人民幣結算尚處于試點階段,是否擴大到香港和東盟以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還要根據試點的效果來穩步推進。

    (2)即使人民幣結算擴大到其他國家,其使用規模既受限于這些國家所持有的人民幣規模,又受限于境外客戶使用人民幣的意愿。此外,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仍在蔓延情況下,我國進出口貿易增長的水平主要還是取決于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市場復蘇,從這一角度分析,人民幣結算對出口的直接刺激作用仍有待觀察。

    首先,建立成熟的金融市場。我國目前缺乏成熟的離岸人民幣清算中心,成熟的人民幣遠期匯率市場以及對外國投資者開放的人民幣金融產品市場。只有建立了成熟的金融市場才能提供更多的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穩定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

    第7篇:投資貿易論文范文

    【關鍵詞】貿易自由化;長三角;環境污染

    一、貿易與環境文獻綜述

    長期以來,在考察自由貿易所引起的福利變動時,經濟學家很少考慮環境方面的因素,但隨著自由貿易所導致的后果凸顯以及公眾環境意識提高,人們開始反思貿易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所引起的包括環境污染在內的各種后果。關于此方面的研究主要如下:

    1.“污染者天堂”假說。“污染者天堂”假說的主要內容如下:如果在實行不同環境政策強度和環境標準的國家間存在自由貿易,那么實行低環境政策強度和標準的國家,由于其外部性內部化的差異,使該國企業承受的環境成本相對要低。這樣在該國進行生產時,其產品價格就會比在母國生產同樣產品的價格相應要低一些。于是國外企業尤其是環境敏感型企業樂于在環境管制寬松和標準低的國家落腳,這些國家就成為“藏污納垢”之所。

    2.貿易的環境影響效應。國際上關于貿易的環境影響效應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GrossmanandKrueger在對NAFTA貿易環境的影響研究中,最早使用了貿易—環境的一般均衡分析模型,他們將貿易對環境的影響分為相互關聯的三個方面:規模效應,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這一分析框架現在己經被經濟學者們廣泛采用。他們認為,盡管貿易自由化在短期內的環境效應是消極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貿易自由化將對環境產生長期的積極的影響。

    二、長三角地區貿易以及環境污染概況

    作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聚集地,長三角地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也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對外貿易和外資利用在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一直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拉動長三角區域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使整個地區的環境質量面臨著日趨惡化的巨大壓力。

    以“上海為龍頭,蘇浙為兩翼”,僅憑全國2.2%的陸地面積、10.4%的人口,近三年來長三角地區創造了全國約22.2%的國內生產總值、約23.8%的財政收入以及約36.6%的進出口貿易總額。

    1.規模與增速。1995年,長三角地區進出口總額為521.77億美元,只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18.5%;至2010年,長三角地區進出口總額達到10882.5億美元,歷年數據如下表所示:

    2.外貿依存度。長三角地區的外貿依存度總體上是呈上升趨勢的,2006年外貿依存度已高達108.83%,比同年全國的外貿依存度67.03%高出41.8%。2000年之前長三角地區的外貿依存度雖然穩步增加但都在50%的水平以下,直到2001年我國入世之后,隨著對外貿易環境的改善,長三角地區的外貿依存度才開始得以連續三年急劇增加,并于2005年首次越過100%。

    3.污染狀況。作為我國城市群最為集中的區域之一,長三角地區人口密集,高樓林立,工礦企業密布,制造業水平處于全國領先地位。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整個地區的環境負荷逐年加重,環境質量日趨惡化,長江三角洲地區己成為我國新的生態環境脆弱帶。

    三、貿易自由化對環境的影響效應分析

    貿易自由化對環境污染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種效應上,即規模效應、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規模效應是指自由貿易擴大了經濟活動的規模所造成的對環境的影響;結構效應指貿易自由化通過影響經濟結構所造成的環境影響。貿易對環境的技術效應是指,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生產環保技術的不斷引進、擴散與創新,使得單位產出的能耗、物耗與污染強度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如上圖所示,廠商一開始在B點生產,排污量為zB,由于貿易自由化帶來生產規模的擴大,廠商的最佳生產點位于C點,排放量為ZS,B到C生產點的變化所產生的對環境污染排放的影響即為規模效應,同樣道理,ZC到ZS即為技術效應,ZA到ZB即為結構效應。

    四、回歸分析

    1.數據變量選取以及模型設定

    本論文主要選取長三角地區污染物排放量中的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來代表該地區的環境受污染程度,并在計量分析過程中將它作為被解釋變量。

    SO2=C(1)+C(2)*GDP+C(3)*FDI+C(4)*TR+C(5)*(K/L)

    其中GDP為表示規模效應特征的解釋變量;K/L為表示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特征的解釋變量,用固定投資量除以城鎮從業人員數計算得到;TR表示對外貿易依存度,用進出口總額占GDP得比重得到;FDI表示實際利用外資情況。

    2.回歸結果分析

    根據上述模型的回歸結果可知,該模型中各變量的的系數如下所示:

    LSO2=4.09+0.59LGDP+0.45LFDI+0.25LTR-0.16LKL

    (3.22)(2.28 ) (2.66)) (-3.54)

    (1)長三角地區GDP與環境污染成正相關:隨著長三角地區GDP的上升,該地的環境污染狀況也是越來越嚴重的,兩者之間的正相關關系顯著,通過了T顯著性檢驗。這意味著該地區還位于環境庫茲尼茨曲線頂點的左側,將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該地區的環境狀況還是會隨著該地區的GDP的上升而惡化。(2)長三角地區的FDI與環境污染成正相關:其中的一個解釋為,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投資有一部分是為了轉移環境污染,致使該地區的環境污染狀況進一步加重。

    (3)外貿依存度與長三角地區的環境污染也成正相關關系: LTR的系數為0.25,且通過了顯著性檢驗。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長三角地區的以加工制造為代表的第二產業出口比重比較大,而第一第三產業即清潔產業的出口比重比較小,即出口帶來環境污染的正效應大于負效應。

    (4)該地區的資本勞動比與該地區的環境污染成負相關的關系:資本勞動比每上升一個單位,則該地區的環境污染會減輕0.16個單位。隨著資本勞動比的上升,意味著該地區積極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逐步轉化,從而產品的資本含量和技術含量也在增加,由于產品中技術含量的增加導致該地區的環境污染狀況變好。

    五、對策建議

    從以上的回歸結果以及分析可以看出,貿易自由化是一把雙刃劍,其對長三角地區環境的影響是具有綜合性、多樣性、復雜性,有利也有弊。

    1.完善相關立法。我們應該借鑒國際上成功經驗和措施,將環境保護法與對外貿易法結合起來,在發展對外貿易和引進外資的同時,不能片面強調出口創匯,而應建立在不破壞我國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前提上,在外資項目審批和管理上應該執行嚴格的環境規則,以防止過多的重污染型企業進入該地區。

    2.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對外貿易戰略。在出口方面,應減少污染品的出口,鼓勵和發展技術含量高、情節性產品的出口;逐步開發綠色產品,在進口方面,盡可能的減少污染品的進口以及防止重污染企業通過外商直接投資的方式進入該地區。

    3.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進一步強化貿易自由化對長三角地區的結構效應,有效遏制該地區的結構性污染,應加快現有區域內的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鼓勵發展科技先導型、資源集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產業和產業群。此外,鑒于當前長三角地區的服務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要充分發揮這一地區的人才優勢,推動服務業的發展,減緩該地區的環境污染的壓力。

    參考文獻:

    [1]于之倩.江西省對外貿易、FDI與環境污染之間關系的研究.江西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陳歡歡.中國外商直接投資與環境污染關系的實證研究.東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第8篇:投資貿易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貿易結構,實際有效匯率,協整檢驗

    一、引言

    2010年福建省進出口貿易額達到1087.8億美元,年均增長21.13%,總體規模比1985年擴大了121倍。其中出口額達到714.93億美元,年均增長21.43%,擴大128倍;進口額372.87億美元,年均增長20.62%,擴大109倍;增速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進出口總額占全國比重從1985年的1.3%上升為2010年的3.7%,2010年進出口總值位居全國第七位,其中出口名列第六,在全國對外貿易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①進出口貿易是福建省經濟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變動會對全省經貿產生較大影響。

    自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表關于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公告以來,人民幣匯率不斷升值,從匯改前的1:8.2765到2011年9月30日的1:6.3549,人民幣對美元已累計升值30.24%。②人民幣的不斷升值給我國外貿行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許多企業本來就很低的利潤率被匯率升值侵蝕殆盡;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國外需求的銳減更使這些企業雪上加霜,出口企業面臨整體“洗牌”。但人民幣匯率升值也降低了我國進口的成本協整檢驗,強勢的人民幣增強了我國企業應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其帶給我們的增強的國際購買力如果利用得當,也許能夠成為我國貿易結構升級的動力。在這種形勢下,福建省出口貿易結構與人民幣匯率變動的關系如何,人民幣匯率變動特別是人民幣持續升值究竟會對福建省的出口貿易結構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影響程度如何,這些問題,無論是從現實意義的角度來看,還是從長遠發展的需要出發,都是值得分析和研究的。

    二、相關文獻綜述

    匯率是一國貨幣單位兌換他國貨幣單位的比率,是一個國家進行國際經濟活動時最重要的綜

    合性價格指標。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它的變動對一國對外貿易的平衡與國內經濟活動的波動都具有深刻的影響,它將各國之間的經濟往來相互聯系起來,使得世界經濟貿易發展順利進行論文服務。目前國際上檢驗一國和地區的匯率波動與進出口之間的關系比較常見的研究方法是運用“彈性分析法”——馬歇爾一勒納條件是否成立,即進出口的需求彈性之和大于1,則本幣貶值可以改善貿易收支。大部分學者以此條件為基礎,進行研究。

    開放經濟條件下,一國的貿易結構取決于經濟體內部各種貿易產業或貿易產品的產出結構變動,在產出水平受制于貿易競爭力的狀況下,貿易競爭力成為推動貿易結構調整的根本力量,如果匯率變動對經濟體內部各種貿易產業或貿易產品的貿易競爭力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就會帶來貿易結構的變動。目前國內學者對人民幣匯率與進出口貿易關系影響的研究存在著三種觀點:第一,兩者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劉傳哲、陳寒凝和賈彥利(2004) [1]通過實證分析,發現江蘇省出口貿易額的增長與匯率變動明顯正相關。沈丹紅、壽志敏(2007) [2]認為人民幣升值將激勵出口企業更多地依靠技術進步和提高附加價值,一些只靠低成本競爭,技術含量低,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可能因為人民幣升值被擠出市場,從長遠看,人民幣升值有助于我國外貿增長方式從原來的粗放型轉向高質量和高效益的集約型,這會帶來出口結構的改善。第二,兩者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馬丹、許少強(2005) [3]認為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的貶值能夠改善中國貿易收支;而中國貿易結構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的變化。郭晶、洪詩茜和應匯康然(2010)[4]通過Granger 因果檢驗以及協整檢驗等計量分析方法,發現人民幣匯率與浙江出口貿易為負向關系。第三,一些學者認為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貿易結構的影響并不顯著。歐元明、王少平(2005)[5]運用Granger因果檢驗以及協整、誤差修正模型、多元回歸模型等計量經濟學分析方法,對中國內資企業出口與匯率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得出的主要結論是:實際有效匯率與中國企業內資出口間沒有因果關系, 并且無論在長期和短期實際有效匯率的變動都不能有效地解釋內資出口的變動,說明人民幣匯率的變化對內資出口影響非常小。林筱文、黃劫、宋保慶(2010)[6]在對匯率的基本概念、匯率變動對貿易收支影響關鍵理論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運用協整分析的方法協整檢驗,對福建省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進行實證研究,結果顯示,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變動和福建外貿不存在長期協整關系。

    以往學者的研究結果存在較大分歧,且大多集中于匯率和貿易流量的關系,匯率變動對貿易結構的影響只是作為附帶結論,缺乏對這個問題深入的實證分析。本文從出口商品結構角度出發,采用協整分析等計量經濟學方法深入考察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省貿易結構的影響,進而得出一些有益的結論,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三、 實證分析

    (一)模型的設立

    根據一般經濟理論,影響一國進出口貿易最主要因素是進出口商品的相對價格,而影響進出口商品相對價格的關鍵因素就是匯率。除此之外,由于在1985年~2010年的幾十年間, 我國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例如鄭月明、吳青青、程雅思(2009)[7]采用實證的方法,認為FDI對于我國初級產品的促進作用并不明顯,而FDI對于制成品的出口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并且這個效應因地區和時間不同而有所差異。因此,本文在協整分析時考慮三個重要變量:貿易結構,匯率和FDI,為避免經濟數據時間序列的異方差性,對各個序列取自然對數,建立模型:

    lnYt =β0+β1lnFDIt +β2lnREERt +μt

    其中,t為時間,Yt為出口貿易結構,FDIt為外商直接投資,REERt為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β0為常數項,β1、β2為回歸系數,μt為隨機干擾項。

    (二)數據來源及說明

    1.本文采用的數據是年度數據,樣本期為1985—2010年。福建省出口總額、工業制成品和FDI均來自《福建統計年鑒》,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來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的國際金融統計。

    2.本文研究的是狹義的貿易結構,即出口貿易的商品結構論文服務。按照國際貿易標準分類和附加值的高低,出口商品的構成可以分為兩個大類,即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相比初級產品而言,工業制成品附加值高協整檢驗,競爭能力強,較高水平的集約型外貿增長方式和國內產業結構多以工業制成品的出口為主。因此本文取我省工業制成品在總出口中的比重衡量貿易結構。

    根據《聯合國國際貿易標準分類》劃分,貿易結構有十類商品: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SITC0),飲料及煙類(SITC1),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SITC2),礦物燃料、油及有關原料(SITC3),動植物油脂及油脂(SITC4),化學品及有關產品(SITC5),輕紡產品、橡膠制品、礦冶產品及其制品(SITC6),機械和運輸設備(SITC7),雜項制品(SITC8),未分類的其他商品(SITC9)。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將SITC中第61章、65章、82—85章和894章的工業制成品歸入勞動密集型產品,將SITC中第5類化學品及有關產品,以及第7類機械和運輸設備中的絕大部分門類歸入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因此,本文中我們將SITC 0,1,2,3,4類定義為初級產品,第6,8類定義為資源與勞動密集型產品,第5,7類定義為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

    3.按匯率是否經過價格調整,人們通常把匯率分為名義匯率和有效匯率。在實證過程中,又把有效匯率分為名義有效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與名義匯率、名義有效匯率相比,實際有效匯率不僅考慮了一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國貨幣的變動,而且剔除了通貨膨脹因素,能夠更加全面地反映一國貨幣的對外價值。本文采用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來研究匯率變動對出口貿易結構的影響。

    (三)平穩性檢驗

    由于實際匯率(1nREER),FDI(1nFDI)和出口貿易結構(lnY)為時間序列,為了對時間序列數據進行相關實證分析,首先需要對這些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否則可能導致偽回歸。本文采用單位根ADF檢驗的方法,對各變量及其差分分別進行檢驗,利用Eviews5.0得到ADF單位根檢驗結果如下:

    表1ADF檢驗結果

    變量

    檢驗模型類型

    ADF統計量

    ADF臨界值

    是否平穩

    C

    t

    p

    AIC

    SC

    1%

    5%

    10%

    lnY

    原值

    -2.62

    -2.52

    -4.44

    -3.72

    -2.99

    -2.63

    lnFDI

    原值

    1.87

    1.97

    -1.43 **

    -3.72

    -2.99

    -2.63

    一階差分

    1.42

    1.52

    -5.5

    -3.72

    -2.99

    -2.63

    lnREER

    原值

    -1.99

    -1.9

    -3.97

    -3.72

    -2.99

    -2.63

    注:檢驗形式(C協整檢驗,T,P)分別表示單位根檢驗方程包含常數項、時間趨勢項和滯后階數;**表示在三個臨界值的顯著性水平上不能拒絕非平穩假設。

    (四)協整檢驗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雖然有一些經濟變量本身是非平穩序列,但它們的線性組合卻可能是平穩序列,這種線性組合反映了它們之間具有非常密切的長期均衡關系,稱為協整關系。根據Engle和Granger在1987年提出的協整理論,檢驗因變量和解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主要是檢驗回歸方程的殘差序列是否是一個平穩序列。

    使用Eviews5.0軟件對模型回歸估計,得到

    lnYt=-0.480226+0.098838*lnFDIt -0.214771*lnREERt +

    (-0.631779) (5.733194) (-1.596416)

    R2 =0.73299對殘差= lnYt+0.480226-0.098838*lnFDIt+0.214771*InREERt 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如下:

    ADF統計值

    -3.740000

    1%臨界值

    -2.66072

    5%臨界值

    -1.95502

    10%臨界值

    -1.60907

    檢驗結果顯示,殘差序列拒絕原假設,序列不存在單位根,因此可以確定序列是平穩序列,lnYt與lnFDIt、lnREERt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即福建省出口貿易結構與FDI、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以1985年至2010年的年度數據作為樣本區間.實證研究了人民幣匯率和FDI對福建省出口貿易結構的影響。結果表明:首先,人民幣匯率與福建出口貿易結構為負向關系。人民幣實際匯率每升值1%,以工業制成品衡量的出口商品結構(1nY) 下降約0.21%;由于出口匯率彈性的差異,匯率升值對初級產品的影響可能會大于對工業制成品的影響,這種對于不同類型產品的差異性的“匯率壓力”長期影響可能將改變一國的貿易結構。其次,FDI流入對福建貿易結構升級有正向推動作用。我們了解到,FDI流入每增加1%,貿易結構升級約0.098%;可見外商直接投資的增加對貿易結構升級具有促進作用,且其技術外溢、加快資本積累等作用主要體現在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生產上論文服務。

    目前福建省經濟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但主要是建立在高資源能耗的基礎上,整體看來福建省工業過多集中于低端產業,資源使用效率不高,長此以往我省資源利用過度會使得貿易條件不斷惡化。因此,貿易結構升級對我省的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的幾年里,隨著人民幣匯率進一步的趨勢性升值,我省出口必然會受到比較大的影響,出口產品競爭力受到嚴峻挑戰。雖然出口企業將面臨巨大的壓力, 但也得到了一個進行貿易結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一個絕好機會。這種壓力將迫使企業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進行技術革新,提高生產效率協整檢驗,降低生產成本,轉移一些原來僅憑低廉勞動力成本獲取競爭力的產業,放棄一些能耗高、污染大的低端產業,引進技術先進、附加值高、能源消耗少的高端產業。

    為促進福建省出口貿易發展和出口貿易結構調整的順利實現,本文建議在制定相關政策時應考慮以下三點:

    1.目前,在金融危機尚未完全復蘇的背景下,穩定人民幣匯率對出口恢復具有重要意義。人民幣匯率升值不利于出口的恢復,因此,短期內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有助于外貿穩定。但在制定中長期匯率政策時,要逐步適當放寬人民幣匯率浮動的管理幅度,更多地發揮匯率對市場供求的調節、導向作用。

    2.由于外商直接投資能夠促進出口貿易商品結構優化和產業結構升級,因此,政府應該繼續加大力度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招商引資的重點應該是能夠促進福建省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技術含量高的項目,特別是符合福建省產業政策的、能夠形成產業集聚效應的項目,從而提高福建省的產業競爭力。

    3.在產業變革轉型時期,政府應該做好引導工作,提供相應的政策制度環境,支持引導企業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與技術,利用好人民幣匯率升值為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創造的良好發展機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注釋:

    ①《福建統計年鑒》

    ②《中國統計年鑒》

    參考文獻

    [1]劉傳哲,陳寒凝,賈彥利.實際匯率對江蘇省出口貿易結構的影響分析[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04(3).

    [2]沈丹紅,壽志敏.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出口貿易結構的影響陰[J].商場現代化,2007(10) .

    [3]馬丹,許少強.中國貿易收支、貿易結構與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5(6).

    [4]郭晶,洪詩茜,應匯康.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浙江出口貿易結構的影響[J].浙江金融,2010(2).

    [5]歐元明,王少平.匯率與中國對外出口關系的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5(9).

    [6]林筱文,黃劫,宋保慶.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變動對外貿影響的實證分析[J].福州大學學報,2010(4) .

    第9篇:投資貿易論文范文

    學生姓名班級學號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

    1、課題研究背景與目的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對外貿易也在快速發展并成為拉動我國經增長的重要力量。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汽車行業的發展尤為迅速,汽車工業更是目前全球化程度最高的部門之一。2019年中國汽車的最終產銷量為1350萬輛,經過幾年的發展在2019年中國汽車市場的銷量高達2459.8萬輛占全球汽車銷量的36.2%毫無懸念的成為了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是名副其實的汽車大國。但作為“汽車大國”的中國還不是一個“汽車強國”。專家指出,要成為世界汽車強固需要具備三個條件,一要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知名企業和品牌;二要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定份額;三要掌握汽車的核心技術和新技術的發展趨勢,支撐和引領世界汽車產品的技術進步,并在這一過程中培育出自己創新能力。但是目前我國汽車產業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是少之又少,大部分汽車企業不得不與國外大型汽車公司合作共謀發展。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外資車尤其是合資車在中國汽車市場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具有自主品牌的汽車企業舉步維艱。但在艱苦的條件下這些具有自主品牌的汽車企業也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強大生命力。幾年的臥薪嘗膽中國自主汽車品牌由小做大由弱走強,不僅在國內市場站穩了腳跟,吉利、北汽還紛紛開始收購海外汽車資產,開始開擴國外市場尤其是具有完全自主品牌的奇瑞汽車公司更是走在了“開疆擴土”的前列。

    成立于1997年1月8日的奇瑞汽車公司是中國汽車行業中的后起之秀但它卻走在中國汽車出口的前列,擔當了中國自主汽車品牌走向世界的“先鋒”。2019年10月奇瑞第一批轎車出口中東拉開了奇瑞汽車爭奪海外市場的序幕,時至今日奇瑞汽車已經銷往全球幾十個國際和地區,并在俄羅斯、烏克蘭、埃及等國家建有多個海外工廠積極融入全球市場。一直以來奇瑞汽車的出口量在我國汽車出口總量上占據著相當大的份額。

    奇瑞汽車是走出去了,但并不代表奇瑞汽車在國際市場上就站穩了腳跟,由于奇瑞汽車的產品結構單一,技術無法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產品質量不高等原因,使得奇瑞汽車在國際市場缺乏競爭力,國際化經營與發展面臨著巨大的困難與挑戰。如何讓奇瑞汽車在國際化過程中走得有力走得扎實是很有研究價值的。本文將以企業國際化經營理論為基礎,結合奇瑞汽車公司開戰海外市場的戰略部署對奇瑞國際化經營現狀進行分析,重點分析其在國際化經營中的優勢、劣勢、機會、和風險,提出符合奇瑞汽車的國際化策略,并為其他國內汽車公司的國際化戰略提供一定的參考作用。

    2、國內外研究現狀

    (1)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學者主要是從需求、生產、技術、銷售市場四個角度對汽車企業國際化經營進行考量和研究的。認為不同的文化、地域的人對汽車的要求喜好是不一樣的,不同市場對汽車的要求也不一樣,汽車生產企業要主動去適應這些差異滿足不同的需求;汽車企業在生產汽車的過程中如果能夠達到內外部的規模效益就會大大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掌握汽車核心技術和新技術的發展趨勢是一個汽車生產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生存和克敵制勝的關鍵;不同的國家和地域由于文化、政府政策、和經濟發展水平等的差異汽車的設計、實用性和銷售側重點也是不一樣的,針對不同的市場要制定與之相匹配的市場銷售規劃。

    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駐華首席代表Dominik Declercq(2019)表示或許只要5年左右的時間,奇瑞等中國汽車公司在汽車質量、排放標準和安全性上都可以通過政府的投資支持得到解決,經營海外市場需要解決的是制定正確的營銷策略,在汽車供應、備件網絡和售后服務上提升水平。

    麥啟安、彼德諾蘭(2019)說中國汽車產業存在集約化水平較低、國際品牌影響力小、國際化人才缺失等情況。

    John Paul Macduffe教授進行IMVP調查后說豐田汽車能在國際化經營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其強大核心技術的研發能力,掌握了核心技術就掌握了市場的主動權。

    Fredrikvon Corswant(2019)從汽車產品供應商的角度對汽車行業進行研究提出對汽車產品高度細分可以形成高度的規模化和標準化效應在降低成本的同時也有利于汽車生產企業的技術創新。

    (2)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對奇瑞汽車國際化經營中面臨困境研究主要集中在缺乏核心技術、品牌國際影響力不夠、缺乏系統的營銷策略,規模過小導致規模效益不強、企業產品創新能力不足、管理體系落后、汽車零部件制造體系相對薄弱、國際貿易壁壘、幾大汽車巨頭企業對汽車行業的壟斷等導致了我國自主品牌汽車在國際市場上舉步維艱。

    例如黃金蕊(2019)在《奇瑞汽車產品開發戰略研究》中指出奇瑞汽車在其產品設計、技術性能,尤其是在中高端汽車品牌的影響力上與國外品牌比較存在明顯劣勢。

    王琪(2019)對中國奇瑞汽車市場營銷環境進行分析,指出奇瑞的營銷和推廣要從消費者偏好著手,從企業的營銷管理到市場調研和預測這些工作都要做充分,同時要做好汽車的售后服務,做好隱形營銷。

    李曉偉(2019)在《奇瑞汽車自主創新戰略研究》中明確指出奇瑞汽車在品牌塑造,市場擴展,技術研發,資金流動等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其國際化進程。

    陳金波(2019)對當前中國汽車工業發展模式進行了分析,認為中國汽車工業應向依附性發展,依托國外技術來實現自身產業升級。

    衛金橋(2019)對中國汽車產業中外合資情況分析后說“中外合資模式缺乏頂層設計,外商對汽車生產設計的核心技術進行嚴密的控制,合資汽車企業沒有換來真正的技術積攢,核心技術不足仍然是制約我國汽車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陸海平在《中國汽車企業如何實施國際化經營》(2019)中提出世界汽車企業是大魚吃小魚,寡頭競爭日趨激烈;汽車產業要求整合各類資源,產業鏈全球化配置;要通過技術升級推動產業發展增強競爭力。

    (3)主要參考資料

    [1]Eckhard Siggel.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A survey and a Proposal for Measurement[J].Journal of Industry,Competition and trade,2019(02):11~18.

    [2]John E.Kwoka.Automabiles:The Old Economy Collides with the New[J].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19(01):23~27.

    [3]Nicholas G.Rupp.The Attributes of a Costly Recall:Evidence from the Automotive Industry[J].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19(01):31~35

    [4]P.A.Geroski.Competition in Markets and Competition for Markets[J].Journal of Industry,Competition and trade,2019(03):19~27.

    [5]黃金蕊.奇瑞汽車產品開發戰略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9

    [6]宋波.奇瑞汽車進入國際市場品牌戰略研究[J].戰略研究,2019(12):35~37

    [7]宋梅.SWOT分析法在企業戰略中的應用—以奇瑞汽車公司為例[J].交通運輸中國市場,2019(10):25~27

    [8]程靜.我國自主品牌汽車國際化發展策略研究[J].中國商論,2019(30):22~24 [9] 陸海平. 中國汽車企業如何實施國際化經營[J].汽車工業研究,2019(06):38~41 [10] 羅良忠,陳亞娟. 我國汽車企業“以技術換市場”的跨國經營新模式.[J].國際貿易探索,2019,28(09):72~76

    [11]陳鑫.中國汽車出口的策略問題探討.[J].商情,2019(07):58~59

    [12]王福昌.中國汽車企業出口策略分析[D].長春:吉林大學,2019 [13]李欣宇.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出口貿易與面臨的技術壁壘[D].長春:吉林大學,2019 [14]趙澤文.中韓FTA對中國汽車產業的影響分析[D].長春:吉林大學,2019 [15]王傳兵.中國汽車自主創新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9 [16]孟僑.中國汽車企業國際化戰略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9 [17]于杰.2019年汽車市場盤點[J].汽車縱橫,2019(01):26~27 [18]張逸瀟.奇瑞汽車去年全球銷量55萬輛[J].蕪湖日報,2019(01):02~03

    3、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案

    (1)研究思路

    本文以奇瑞汽車的國際化經營困境及對策研究為重點,首先介紹國內汽車市場的產銷情況和國內汽車公司對開擴國外市場做出哪些努力,接著介紹奇瑞汽車的歷史和發展情況。然后根據相關數據資料分析目前奇瑞汽車公司在開拓海外市場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挑戰,然后從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宏觀微觀兩個方面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和解決的辦法,希望這些分析思考能夠為奇瑞汽車的國際化經營戰略安排有一點點幫助,并為其它想要走出去的汽車企業提供借鑒和參考。

    本文將分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緒論;第二部分,我國對外貿易汽車行業國內外環境分析;第三部分,奇瑞汽車國際化經營的困難和挑戰;第四部分,對奇瑞汽車國際化經營發展的建議;第五部分,結論。

    (2)研究方案

    本文以經濟全球化為背景,理論聯系實際運用產品周期理論,市場結構理論,國際貿易壁壘,地緣經濟等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知識首先以大視野分析我國汽車企業對外貿易發展現狀結合奇瑞汽車公司的對外貿易方針分析造成奇瑞汽車國際經營困境的原因,然后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

    (3)工作進度及具體安排

    2019年12月—2019年1月,查找資料,閱讀有關該學科的書籍,確定畢業論文課題的方向;

    2019年1月下旬—2月中旬,確定課題方向、題目,寫出提綱,完成論文開題報告;

    2019年2月下旬—3月下旬,進行畢業實習,收集有關該課題內容資料;整理資料并完成初稿;

    2019年4月初—5月初 整理資料,寫出論文初稿;

    2019年5月初—5月下旬,在導師指導下修改完善論文,整理成文,裝訂成冊;

    2019年6月初—6月中旬,準備并完成論文答辯。

    指導教師批閱意見 指導教師(簽名): 年 月 日

    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

    指導教師學生姓名

    課題名稱奇瑞汽車國家化經營困境及對策研究

    內容及任務

    主要內容:論文以奇瑞汽車國際化經營為對象,主要研究奇瑞汽車在開拓市場過程中所遇困境,然后分析為什么奇瑞汽車在國際化經營中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最后針對這些問題研究應對策略。

    論文應當分為緒論、國內外研究現狀、我國對外貿易汽車行業國內外環境分析、奇瑞汽車國際化經營的困難和挑戰、對奇瑞汽車國際化經營發展的建議、結論五個部分。

    主要任務:該論文必須從奇瑞汽車國際化經營現狀入手,因此查找相關資料是最重要的。需要利用數字圖書館資源,通過對于中國知網的檢索,進行相關資料的查找閱讀和整理,從而對國內外已有研究進行梳理和分析,為本文提供充實的事實依據,保證論文各個部分的連貫性和相關性。

    擬達到的要求或技術指標

    1、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積極與指導老師進行溝通。同時,按照老師修改的意見完成畢業論文的撰寫。

    2、采取如下的研究流程進行研究:查找最近幾年有關奇瑞汽車在開拓國外市場的進展和銷售情況方面的資料,認真思考并做好相關筆記,分析奇瑞汽車在國際化經營中遇到的困難、困難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也就是沿著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主線來完成論文。

    3、論文中所有數據必須注明出處,引用的文句必須采用腳注的形式,自己在實際調研中獲得的第一手資料,也必須標明來源以及獲取方式,以保證論文的真實性、完整性。

    4、開題時參考文獻在10篇以上,并且隨著寫作過程的深入不斷增加。

    5、按照論文進度要求完成各階段任務,論文格式要求參見《經濟與管理學院畢業論文工作實施細則(2019)》,畢業論文的字數應當在15000字以上。

    進度安排起止日期工作內容備注

    2019年12月-2019年1月中旬查找資料,閱讀有關該學科的書籍,確定畢業論文課題的方向;

    2019年1月下旬—2月中旬確定課題方向、題目,寫出提綱,完成論文開題報告;

    2019年2月下旬—3月下旬進行畢業實習,收集有關該課題內容資料;

    2019年4月初—5月初整理資料,寫出論文初稿;

    2019年5月中旬—5月下旬在導師指導下修改完善論文,整理成文,裝訂成冊;

    2019年6月初—6月中旬準備并完成論文答辯。

    主要參考資料[1]王福昌.中國汽車企業出口策略分析[D].長春:吉林大學,2019 [2]李欣宇.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出口貿易與面臨的技術壁壘[D].長春:吉林大學,2019

    [3]趙澤文.中韓FTA對中國汽車產業的影響分析[D].長春:吉林大學,2019 [4]王傳兵.中國汽車自主創新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9

    [5]孟僑.中國汽車企業國際化戰略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9

    [6]于杰.2019年汽車市場盤點[J].汽車縱橫,2019(01):26~27 [7]張逸瀟.奇瑞汽車去年全球銷量55萬輛[J].蕪湖日報,2019(01):02~03

    [8] Eckhard Siggel.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A survey and a Proposal for Measurement[J].Journal of Industry,Competition and trade,2019(02):11~1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特级黄毛片在线成人观看| 中文成人无字幕乱码精品区|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 成人嗯啊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嗯啊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A∨视频网站| 免费特级黄毛片在线成人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网| 91精品成人福利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涩涩涩视频在线观看 | 黄色成人在线网站 | 成人免费午间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成人网| 成人永久免费福利视频app|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成人午夜国产内射主播| 久久亚洲色www成人欧美| 国产成人mv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成人h片在线|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 18成人片黄网站www| 免费成人在线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日韩成人免费aa在线看| 亚洲av成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yy精品1024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 成人在线免费看片| 成人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秋霞久久AA片| 草莓视频成人app下载| 欧美激情成人网|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中文字幕成人在线| 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 无码成人AAAAA毛片| 成人毛片手机版免费看|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国产成人精品实拍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