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相關概念及心理健康標準解析
1.課外體育鍛煉
課外體育鍛煉,指的是課堂學習之外以增進健康、發展身體、增強體質、豐富文化生活和調節精神為目的的身體活動,這種身體活動不僅可以鍛煉身心,而且可以發展人際關系。身體活動是一種能量消耗高于休息時新陳代謝水平的人類身體運動,其概念至少包含以下三要素:一是由骨骼肌產生的身移;二是對體制有積極的影響;三是能量由高到低變化過程的消耗。
2.心理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中明確指出:健康不僅僅是表現為衰弱和沒有疾病,更重要的是心理、生理和社會適應方面的一種完美狀態,也因此促成了目前生物-心理-社會醫學的模式。也有學者將此“健康”定義總結為兩部分:一是生理健康。指的是有完整的生理狀態,沒有身體上的疾病和缺陷;二是心理健康。指的是個體心理在環境條件和本身許可范圍內所能達到的最佳功能狀態,即把個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完美狀態歸結為心理健康,突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3.心理健康標準
美國人馬洛斯對心理健康問題做過研究并制定相應的標準,馬洛斯的心理健康標準共有10條:有足夠自我安全感、能充分了解自己、理想和生活切合實際、不脫離周圍的現實環境、保持人格和諧完整、具備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保持良好人際關系、適度控制和發泄情緒、符合集體要求的前提下較好地發揮個性、在不違背社會規范前提下恰當地滿足個人要求,這10條標準受到人們普遍的認可和廣泛引用。
二、課外體育鍛煉的作用和特點
1.課外體育鍛煉的作用
當今學校體育中,體育課堂教學己經不能滿足學生身心發展需要,因此課外體育作為體育課的延伸,不僅對提高體育教學質量、鞏固體育教學、提高學生體育意識以及豐富學生學校生活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還對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身心素質起著重要的作用。課外體育鍛煉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課外體育鍛煉促進素質教育向前推進。課外體育鍛煉可以使學生不受空間、器材限制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體育鍛煉項目,故而能使學生在不受太多制約力的情況下充分發揮體育潛能,提高學生學生的自覺鍛煉能力和綜合素質。其次課外體育鍛煉是改進教材、優化教法的紐帶和橋梁。教師把新的教材、教法運用到課外體育鍛煉實踐,有助于課外指導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同時把體育內外各課程內容有機結合,較好地驗證體育教學的改革效果。
2.課外體育鍛煉的特點
課外體育鍛煉特點總的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重視學生的愛好、興趣、個性以及特長;是以有安排、有組織的獲得感性認識為主的鍛煉形式;靈活的鍛煉形式有利于學生進行自主鍛煉;具有計劃性、課余性、自主性、多樣性、實踐性、指導性、制宜性、獨立性、擴展性、補償性等特點的鍛煉形式。
三、課外體育鍛煉推進學生心理健康依據
對學生來講,課外體育鍛煉是體育鍛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我國,傳統的思想觀念使我國學校體育對體育鍛煉的“健心功效”缺乏足夠的認識,而學術方面的研究也存在不足,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影響到人才培養質量。隨著不斷深入的認知體育功能,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影響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國內專家學者開始從不同角度論證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的密切關系,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進程也有較大發展,特別是推行素質教育以來,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研究中心紀宏、東北大學教授、華東師范大學留美博士季瀏等學者都對此問題進行了詳盡的研究,其中留美博士季瀏的相關研究受到普遍推崇和認可,他認為:體育鍛煉對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積極性主要表現在提高智力、改善情緒狀態、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消除疲勞、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和治療心理疾病等六個方面。
四、課外體育鍛煉對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響
1.促進學生心理發育
體育鍛煉主要是以人的心理活動為中樞,從感覺開始,在大腦皮層主導下所進行的一種隨意運動,它是以人體肌肉效應活動而告終的一種反射性活動。學生時期是心理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心理健康程度關系到他們的學習和成長,是各級各類學校管理者、教育者必須加倍重視的教育領域。處于學習緊張氛圍之中的學生,容易產生緊張、焦慮情緒并隨時影響到他們的身心發育。課外體育鍛煉不僅是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外較好的緩解緊張、焦慮情緒的手段,更是消除成長和學習壓力帶來的不良情緒的有效方法之一。
2.改變學生心理狀態
健康個體進行體育鍛煉,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不僅能陶冶情操,還能使不良的情緒得到疏導;從生理學角度來看,不僅有強身健體的作用,還能促進學生身體的生長發育。上海師范大學碩士生劉國軍在他的《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與應付方式及心理健康的比較研究》研究報告中通過實驗得出:自覺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遠遠大于不自覺或者參加課外體育鍛煉少的學生;自覺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學生比不自覺參加課外體育鍛煉或者參加課外體育鍛煉少的學生更傾向于選擇比較成熟的“解決問題”方式;自覺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學生比不自覺參加課外體育鍛煉或者參加課外體育鍛煉少的學生更傾向于選擇成熟的“幻想”方式。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表明:體育鍛煉行為和心理狀態的改變有著密切的相關性。1993年,呂紅斌就提出:在體育鍛煉行為中獲取良好的心理效應類似于醫學上標準的心理療法,這種心理效應分為兩種:即身體鍛煉產生的長期情緒效益和身體活動產生的短期情緒效益。國內學者韓旭、毛志雄歸結出身體活動可產生以下情緒效益:緩解緊張與焦慮情緒、改善心境狀態、產生如跑步者以及行為流暢等良好情緒。
3.推動學生發展自我意識
體育運動是競爭性、集體性的活動,鍛煉過程、競賽過程也是展示自己的能力、修養和魅力以及認知自己的過程。這個過程會使學生自覺、不自覺地修正自己的行為和認識,提高各種能力,培養適應社會的心理品質,使自己成為更能適應社會、更符合社會需要的人。一個人如果心理健康,就能妥善處理人際關系,具有熱情、寬容、友愛、團結等優良品質。體育運動過程也是集體之間、個人之間、集體與個人之間的相互交往過程。這種交往能夠促使群體成員在體育運動中增進了解、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從而產生情感上的溝通。體育運動的公開性和集體性能夠促進人際關系融洽、良好發展、團結協作,推動自我意識健康發展。
4.樹立成就感、增強自信心
毋庸置疑,課外體育鍛煉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十分有益,學生參與體育活動并堅持鍛煉的過程就是不斷超越自我、戰勝自我、提高運動技能技巧、增強身體素質以及生理機能的過程。當參與競賽并取得成績后,認識和情感體驗便會自然而然的使人產生自我成就感、幸福感和愉悅振奮感。具備強烈的成就意識和果敢頑強的精神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品質。這些優良品質有助于學生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創造自己的人生價值,而體育鍛煉所具有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就體現在人的價值方面,因此使得體育成為了備受關注、影響廣泛的一項事業。適宜的體育活動能使有抑郁情緒的參與者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并獲得心理滿足,使他們重新認知、把握和提升自我,增強自信心,消除憂郁,從而成為朝氣蓬勃為社會創造價值的青年一代。
5.治療心理疾病
1990年美國科克凱爾迪等人提出:體育鍛煉己經成為一種治療心理疾病的有效方法;心理學家的研究也同樣表明:參加體育鍛煉頻度越高自我反應引起的生活和心理緊張度就越低。現代社會,生活學習壓力和激烈的社會競爭導致許多人包括青年學生在內產生悲觀、失望情緒,這種負面情緒會進一步演化為孤獨、憂郁等心理障礙。有學者曾經對1750名心理醫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有60%的心理醫生認為體育鍛煉是治療和消除焦慮癥的一種有效手段;80%的心理醫生認為體育鍛煉是治療和預防抑郁癥的一種有效手段。因此,學生經常參加課外鍛煉有助于消除緊張情緒、緩解精神和心理壓力,從而使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從鍛煉中產生積極的成就感并獲取心理滿足,從而降低焦慮,擺脫悲觀壓抑的消極情緒,消除憂郁等一系列的心理障礙。
參考文獻
[1] 駱積強.身體鍛煉與高中生應付方式的關系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3(3).
[2] 殷恒嬋,傅雪林.對體育鍛煉心理健康效應研究的分析與展望.體育學科,2004(6).
關鍵詞:民間傳統體育 心理健康 高職學生 體育鍛煉
“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導下,隨著對體育功能認識的不斷深入,人們開始關注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影響。許多專家學者[1][2][3]已經從不同角度論證了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的密切關系,并取得了建設性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為我們提高認識和深化教學改革奠定了基礎。以往對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大多是局限在基本理論和狀況調查的范圍,雖然這些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是要真正解決我國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還需要找到切實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目前主要對策是從心理咨詢、心理教育方面來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解決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體育作為教育的組成部分,在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也不容忽視,然而在以往的學校體育中這方面未予以重視,因此,需要在體育教學中,就如何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及在具體體育鍛煉的實施途徑和方法上進行研究和探索。研究表明,身體鍛煉能降低應激反應、調節情緒、增進心理健康,預防和治療心理疾病。因此,日常生活中身體鍛煉已不僅被人們用來作為健身的方法,也被人們用來作為調節心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身體鍛煉的心理效應受到鍛煉的種類、鍛煉強度、鍛煉持續時間、鍛煉頻度等因素的影響。為此,本文擬就民間體育鍛煉的心理效應進行研究,旨在為中等職業學校進行體育教學改革提供有效的方法指導。
1 實驗過程與研究方法
隨機分層抽取武進電大2004級、2005級、2006級部分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每個年級選32人(男女各16人),共計96人。其中48人(男女各24人)作為實驗班,另48人作為對照班。實驗組用跳繩、跳皮筋、拔河、踢毽子等民間體育項目連續干預10周,對照組仍用國家體育教學大綱規定的教材進行10周教學,兩組被試每周鍛煉3次,每次鍛煉時間為40分鐘。實驗前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ental Health Test,簡稱MHT)分別測試實驗組被試和對照組被試的心理健康狀況,實驗結束后仍用MHT分別測試實驗組被試和對照組被試的心理健康狀況。對所測數據采用SPSS for Windows 10.0軟件包統計處理。
2 實驗結果與分析
2.1實驗結果
表1結果顯示,實驗后民間體育鍛煉組被試無論在總分及個因子得分均低于實驗前相應因子得分,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沖動傾向及自責傾向六個因子得分上存在顯著差異,在總分及其它因子得分上存在非常顯著差異。實驗后對照組被試除了沖動傾向因子得分外,其它所有因子得分均低于實驗前相應因子得分,但只有對人焦慮、孤獨傾向因子得分上存在顯著差異。
2.2分析與討論
已有的研究表明,體育鍛煉可以作為一種發泄口,可以將各種心理矛盾引發的煩惱、焦慮、不安等應激情緒發泄出去,從而促進人的心理健康。蔡先鋒[4]等人的研究指出,長期參加運動訓練的高中生運動員心理健康狀況明顯好于普通高中生。蔣碧艷[5]在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與體育鍛煉的關系調查中指出,體育鍛煉能有效地降低緊張、憤怒、疲勞、慌亂及抑郁等不良情緒。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被試連續參加民間傳統體育鍛煉10周后,心理健康水平有明顯的提高與改善,該研究結果支持了上述有關身體鍛煉能夠調節心理矛盾,改善情緒狀態,促進心理健康的研究結論。
但是對照組被試參加國家體育教學大綱規定的教材內容進行鍛煉后,除了對人焦慮、孤獨傾向因子狀況有明顯改善外,被試總體心理健康水平及各個因子狀況上均沒有得到明顯改善。這似乎又與上述運動有利心理健康的結論有不吻合之處。對此可作如下解釋,對照組被試是集體形式參加鍛煉的,鍛煉者可在活動中通過相互交往形成親密的人際關系,因而對人焦慮、孤獨傾向因子狀況改善是很正常的。那么,為什么對照組被試運動后其它因子狀況沒有改善呢?筆者認為,這可能是由于國家體育教學大綱規定的教材內容趣味性較差,不受學生喜歡所致。張力為[6]研究認為,身體鍛煉要取得最佳心理效應,首先必須是令參與者愉快和感興趣的活動,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當然,也有研究者提出不同解釋,陳建國[7]等在一項研究中指出,按體育教學大綱規定的教材內容進行教學與鍛煉,實驗前后對照組被試心理狀況未發生明顯改善,可能是由于實驗前后鍛煉內容相同所造成的。在此暫且不論其解釋是否正確,但至少可以對其解釋提出以下兩點質疑。首先,實驗前沒有對實驗組和對照組被試心理健康水平進行差異性比較,假如對照組被試實驗前心理健康狀況已處于較高水平,那么運動后被試心理健康狀況改善不明顯是很正常的。其次,在研究中僅對被試總體心理健康水平作了比較,沒有對心理健康其它因子狀況比較,究竟各因子狀況變化如何,我們不得而知。當然,以上僅是一種推測,對此尚需實驗加以驗證。
3 小結與建議
民間傳統體育鍛煉有利于改善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由于它趣味性強,運動量適中,深受學生喜歡,建議把民間部分傳統體育項目作為體育教材列為高職學生體育課教學內容之一。
參考文獻:
[1]姒剛彥.當代鍛煉心理學研究[J].體育科學,2000,20(1):62-64.
[2]Moses J, Steptoe A, Matthews A, et al.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training on mental well-being in the normal population: a controlled trial [J]. J Psychosom Res 1989,33(1): 47-61.
[3]Dunn AL, Marcus BII, Kambert JB, et al. Comparison of lifestyle and structured interventions to increase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J]. JAMA 1999,281(4): 327-334.
[4]蔡先鋒,翟一飛,王霞等.高中學生運動員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J].福建體育科技北,2003,22(3):58-60.
[5]蔣碧艷.上海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體育鍛煉關系的調查研究[J].心理科學,1997,7(2):75-78.
關鍵詞: 體育鍛煉中學心理健康影響
在迅猛發展的現代化社會,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變成現代教育者的一道難題。在一般情況下,中學生心理發展正處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尚未成熟的階段,他們通常會出現一些自我矛盾,主要表現為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孤獨感和強烈的交往需求的矛盾,強烈的求知欲與識別能力低的矛盾,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情緒與理智的矛盾等。中學生參與體育鍛煉不僅可以增強體質,而且能促進身心健康,緩解學習壓力,消除不良情緒,滿足自身的心理需求,并使自己保持精神上的愉悅。所以,引導并幫助中學生進行體育鍛煉,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激發其對體育的興趣和熱情,對中學生健康人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1.1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有關資料研究表明:近幾年,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較為突出,心理疾病的發生率正在增長,患者人數不斷增加,病種不斷擴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神經官能癥。又稱神經癥,它是由精神因素所引起的常見病,是既有精神性癥狀,又有軀體性癥狀的心因性疾病,主要有神經衰弱、焦慮癥、強迫癥、恐懼癥和器官性神經癥等。(2)心身疾病。也稱心理障礙,它是指由心理和社會因素引起的、與情緒有關的軀體疾病。這些疾病一般在身體的生理機能和組織結構上有明顯的損害,如長期焦慮、恐怖、憂愁、憤怒等消極情緒會誘發胃潰瘍、高血壓、偏頭痛等。(3)精神分裂癥。主要表現精神活動分裂,即認識過程、情感過程、意志過程和個性特征全面分裂與失調。
1.2原因分析
導致中學生出現這些不良心理狀況的因素很復雜,既有社會環境的因素又有個體自身原因,但主要是由以下幾種原因造成的。
1.2.1學習負擔過重。
目前,中高考競爭異常激烈,社會和家庭把重心都放到學生的學習成績上,而忽視學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質的培養和教育,特別是面臨升學的學生,大多數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導致學生背負過大的學習壓力。學校偏重于培養學生的智力因素,而忽視非智力因素,這是一種“拔苗助長”的行為。加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欠缺,學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輔導,造成部分學生的心理素質比較差,調整心態能力弱,遇到困難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
1.2.2生活上的挫折和對挫折的敏感癥。
我國獨生子女群體的日益擴大,家長的過于溺愛使學生的許多意志品質不能得到更好的鍛煉,如頑強拼搏、吃苦耐勞、克服困難等優良品質。再加上父母對孩子的過高期望、失戀、父母離異、家庭經濟困難或突發不幸事件,常使這些承受巨大學習壓力的高三學生再遭受難以承受的精神上的打擊。有的認識水平不高,情感脆弱,心胸狹窄,計較個人得失,心理脆弱者均可導致不同心理障礙。
1.2.3人際關系緊張中的矛盾。
在一個真誠友愛和諧的班集體,其親和力強,使人感受到自然和諧而有安全感,若環境惡劣、人際關系緊張,則感到煩躁恐慌,畢業班的學生要承受多方面的壓力,有的學生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行為不羈,上課時影響他人學習,在宿舍我行我素,不顧及他人感受,影響他人休息,導致同學之間的矛盾增多,群體不相容,互感壓抑和緊張,造成不和諧局面。
2.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概述
2.1體育鍛煉含義
體育鍛煉是指人們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以增進健康、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術水平、豐富文化生活為目的的一種社會活動,能增加人與人之間接觸交往的機會。與人交往,可以使個體忘卻煩惱和痛苦,消除孤獨感。參與在學校、家庭、社會中的各種群體性的體育運動,可以得到社會強化和群體的認同,從而在安全、友誼、親情、愛情、支持、理解、尊重方面得到應有的滿足。
2.2心理健康含義
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身體、智能及情感上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矛盾,并將個人心理發展為最佳狀態,主要包括智力、心境、意志、人格、心理適應幾個方面。
2.3中學生心理健康標準
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大致為:一是正常的智力發展水平;二是保持完整統一的人格;三是恰當的自我認識能力和評價能力;四是保持對學習較濃厚的興趣與求知欲望;五是協調和控制情緒,心情良好;六是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七是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八是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
3.體育鍛煉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3.1積極影響
3.1.1體育鍛煉能促進中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為心理健康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中學生正處于身體發育的關鍵時期,體育鍛煉可以促進學生身體的正常發育,提高各項身體素質、增強機體免疫力等。此時,體育教師可通過體育教學培養學生的健康意識,家長可多帶學生參加戶外運動,讓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認識到體育鍛煉是增進身體健康的重要途徑,并指導學生進行科學鍛煉,以此促進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
3.1.2體育鍛煉項目的新需要與原心理水平的矛盾,是推動心理健康發展的動力。
體育運動與日常自然的身體活動相比,內容和形式都不盡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不能滿足學習的鍛煉項目需要。比如,在籃球比賽中,帶球進攻由于要了解場上隊員的位置,注意得比較廣,既要高速帶球又要防止被對方攔截,還要善于分配注意力。幾乎所有的運動項目都要有勇敢、頑強、自制、不怕困難等良好的意志品質和樂觀、友愛、愉快、同情等多種的感情,而就一般的心理水平來說根本不能滿足上述運動學習和體育競賽的需要。但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運動水平或戰勝對手所進行的運動可以使原來的心理水平慢慢地得到提高。
3.1.3體育鍛煉能改善中學生的不良情緒,增強其心理承受能力。
中學生因學習的壓力、同學間的競爭、人際關系復雜及對前程的擔憂而產生緊張、焦慮、煩惱和不安等。因此,參加體育鍛煉能有效提高中學生的心理素質,增強自信心,克服自卑。學生在運動中要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沮喪及進步的欣慰和失誤的悔恨,這對增強心理承受能力有著積極作用。此外運動可以釋放人的心理能量,特別是當人體在直接參與或觀看比賽的過程中,情感得到宣泄,促使人的心理平衡,同時也帶來身心的愉快。
3.2消極影響
中學生科學地進行體育鍛煉對其身心健康是有促進作用的,但是不科學地進行體育鍛煉不僅會損害身體健康,還會給心理健康帶來不良的影響。
3.2.1部分中學生對體育鍛煉的癡迷。
一般長期參加體育鍛煉的學生對規律的鍛煉生活有一種心理依賴,故在停止鍛煉的24~26小時以后會出現一些停訓癥狀,停訓癥狀有:焦慮、易怒、肌肉痙攣、全身發脹和神經質等。這些癥狀的出現一般是因為被動停止鍛煉而出現的,這里所謂的“被動”是一些鍛煉者本身無法抗拒的必須打亂自己的體育活動的計劃的因素。如果鍛煉者要有意停止訓練,則一般不會出現這些癥狀。鍛煉者對體育的癡迷,表現為鍛煉依賴性或運動依賴性,是指類似于對酒精、藥物和賭博的精神依賴并難以擺脫。其典型患者的表現是把運動作為一個無節制項目,即使受傷也不愿放棄運動,這種對體育鍛煉的癡迷不利于中學生健康成長。
3.2.2中學生過度鍛煉易造成心理疾病。
過度進行體育鍛煉將會產生疲勞綜合征,主要表現在鍛煉者的身上,對心理的影響主要是在發病的早期。過度訓練早期運動員往往主要表現為類似精神官能癥,主要表現癥狀有:壓抑、焦慮、易怒、冷漠、自尊心下降、情緒不穩、害怕競爭、工作或訓練時精神不集中等。如果不及時發現并做及時的治療或開導,長期發展下去,學生容易對體育鍛煉產生厭惡感,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甚至易形成心理疾病。
中學生肩負著歷史和人民所賦予的使命,同時他們是祖國的希望,因此他們的身心是否健康對祖國有著巨大的影響。且中學生正處于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各個方面都處于半成熟狀態,科學合理地參與體育鍛煉則可以幫助中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反之,過于運動訓練不利于中學生發展。在體育教學中,有意識地發揮積極功能,引導并幫助中學生進行體育鍛煉,養成好的鍛煉習慣,對中學生的身心發展有重大作用。
參考文獻:
[1]馬啟偉.體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23-125.
[2]趙海峰.心理健康和體育鍛煉[J].長春工程學院院報,2001(2):63-64.
(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中國 北京 100875)
【摘要】本文運用文獻法、邏輯分析法等方法,對當前國內老年人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的研究進行梳理分析發現,群體合作型、較高強度的持久鍛煉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較好;不同鍛煉項目對老年人心理健康影響不同。
關鍵詞 老年人;體育鍛煉;心理健康
0 前言
2013年2月26日《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指出,我們迎來了第一個老年人口增長高峰,截至2013年老年人口數量將到2.02億,老齡化水平將達到14.8%。到2025年之前,我國的高齡老年人口將一直保持年均100萬的增長態勢。此外,有調查顯示,心理因素對身心健康的影響越來越突出[1],但目前我國不論是農村還是城市社區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均比較低,心理問題較突出,主要表現在軀體化、強迫、人際敏感和抑郁、焦慮等因子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問題 [2-3]。由此可見,在進入快速老年化的過程中,我國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亟待關注。作為發展中國家,單靠醫療保障心理健康對于老年人而言是難以承受的,體育鍛煉作為提高身體健康的一種既經濟又具實效性的干預手段,其如何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值得研究。
1 體育鍛煉與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
老年人參與體育鍛煉的形式多種多樣,研究者們也已從多個方面對其進行了研究,我們將從鍛煉形式、鍛煉強度、鍛煉項目以及鍛煉時間和頻率對老年人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進行分析。
1.1 鍛煉形式對老年人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
老年人參與體育鍛煉的形式主要包括兩種,即個體為主的鍛煉形式和群體為主的鍛煉形式。盡管有研究發現,以個體為主的鍛煉形式與以群體為主的鍛煉方式不存在顯著差異[4]。但大量研究顯示,不同鍛煉形式對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存在差異,以群體為主的鍛煉比個體為主的鍛煉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促進效益更大。更有研究發現,以群體為主的合作型體育鍛煉形式對于人際關系敏感和焦慮的改善更加明顯[5-6] 。
1.2 鍛煉強度對老年人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
高悅利[7]將參加鍛煉的老年人劃分為:小強度、中等強度和大強度鍛煉量,發現三個不同等級老年人在支持體驗、舒適體驗、自主支持體驗、知足充裕體驗、幸福感總分維度上都存在顯著差異。杜磊[8]發現,較高強度的體育鍛煉可以更好地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
1.3 鍛煉項目對老年人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
大量研究顯示,老年人主要以有氧運動項目和民族傳統項目為主,如散步、慢跑、太極拳、秧歌和健身舞等。且不同運動項目對老年人心理健康均具有促進作用[9-13]。但不同的鍛煉項目具有其不同的鍛煉特征,產生的心理健康效益也各不相同。如賴愛萍[14]發現,快走、慢跑組心功能、通氣功能明顯優于門球和太極拳組。羅丹等人[15]發現,扇子舞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響優于太極拳及快走。周成林[16]等人發現,自行車、游泳、慢跑項目的鍛煉方式對促進老年人認知功能的提高效果明顯,而中國傳統的氣功、太極拳項目的鍛煉方式對調節老年人的情緒狀態效果更佳。張冬雪[17]也發現,由快速到舒緩的鍛煉方式與老年人心理情緒基本呈正相關。
1.4 鍛煉時間、頻率對老年人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
鍛煉持續時間和頻率的不同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也會不同。陳維奇[18]發現,在SCL-90的偏執因子上,每周3至4次、或5次以上的鍛煉者顯著低于每周1至2次鍛煉的老年人,每次30至60分鐘或60分鐘以上的老年人顯著低于每次鍛煉不足30分鐘的老年人。張冬雪等人[17]也發現,隨著鍛煉年限的增加,鍛煉時間的增長,鍛煉頻率的增多,老年人的心理焦慮和抑郁逐漸減輕。持續鍛煉年限在半年以內、每日鍛煉時間不足30分鐘和每周鍛煉不超過3次的老年人,其心理焦慮和抑郁程度均要明顯高于相對應鍛煉年限、鍛煉時間較長和更經常參加鍛煉的老年人。謝蓓芳等人[18]也發現,老年人心理健康總趨勢是隨鍛煉時間的增長,心理健康水平逐步提高。
2 結論
綜上所述,群體合作型、較高強度的持久鍛煉可能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較好,不同鍛煉項目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可能各不相同。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大量文獻主要研究體育鍛煉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效益,而忽略了不恰當體育鍛煉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因此,當前我們還需要加強對不合理體育鍛煉的因素進行研究,為進一步促進老年人心理健康提供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唐崢華.南寧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2,10(2):100-102.
[2]邱蓮.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3,23(8):517-518.
[3]廉蓓.社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現狀及護理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6):152-153.
[4]解登峰,葛明貴,謝章明.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態的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2):299-301.
[5]李妹,吉承恕.體育鍛煉組織形式對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影響[C]//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2009.
[6]呂仙利.體育鍛煉類型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5):1020-1022.
[7]高悅利.上海市老年人體育鍛煉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0:30-31.
[8]杜磊.老年人參與體育活動的程度及其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22):4426-4427.
[9]朱,毛文忠.長年長跑鍛煉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8,16(12):81-82.
[10]程志清,勾慶華.太極拳對老年人心理健康影響的調查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4,23(5):735-736.
[11]傅健,繆茂森,馬愛民,等.長期游泳鍛煉對老年人心理健康與生活質量的影響[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6,25(6):44-46.
[12]王雷.太極柔力球對清華大學老年人身心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8.
[13]鐘志兵,章文春,萬志莉.健身氣功易筋經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6,15(9):850-851.
[14]賴愛萍,華明,陳劍.不同鍛煉方式對老年人心理健康和心肺功能影響的探討[J].浙江體育科技,2009,31(4):88-91.
[15] 羅丹,李林,李婭慧.不同運動方式對老年人身心健康影響的研究[J].當代護士,2012,8:1-4.
[16]周成林,于晶,謝虹.不同身體鍛煉方式對老年人心理效益的實驗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3,18(1):51-53.
[17]張冬雪,張志峰,郭炳彥.體育鍛煉對老年人心理情緒影響初探[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1,15(3):75-77.
[18]陳維奇.澳門特區老年人參加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3.
【論文關鍵詞】:體育鍛煉; 心理健康; 促進
前言
經濟飛速發展、信息膨脹、社會節奏不斷加快的21世紀,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人與人的交往越來越多,人際關系越來越微妙,怎樣處理好復雜的人際關系是每個人不可避免的。人們生活在一個繽紛復雜的大環境中,這樣就要求人必須具備較高的心理素質來適應時代與社會的要求。現在人們已經開始越來越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態。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健康應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和道德健康。人類對健康內涵的認識不斷豐富和深化的同時,個體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現代社會的廣泛重視。綜合許多學者的不同的觀點可以認為,心理健康是個體的一種持續的積極的內部狀態,個體表現出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并充分發揮其身心的各種潛能,在應付各種問題和環境時更多表現出積極的傾向。眾所周知,體育鍛煉有助于保持身體健康。體育鍛煉通常是指那些有計劃、有規律、重復性的、以增強體能為目的的身體活動。有些人把體育鍛煉理解為任何形式的身體活動,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到打掃衛生;有些人則認為,體育鍛煉是做大量的有氧運動或力量練習。可以看出人們對于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還不夠明了。研究表明,體育鍛煉對人的心理健康有著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不同的運動項目對人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不盡相同。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 體育鍛煉與情緒方面
體育鍛煉可以改善情緒。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情緒是衡量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影響的主要指標。良好的情緒對人的行為具有增力作用,消極的情緒會影響人的正常學習工作,還會對人的身體心理產生許多不良影響。長時期的情緒壓抑,憂慮和緊張,還可導致疾病。有調查表明, 人運動時大腦會產生一種類似嗎啡作用的物質---內啡肽。嗎啡的作用是消痛并使人產生欣, 內啡肽也會產生欣, 它可以降低抑郁、焦慮、困惑以及其他消極情緒的程度。體育鍛煉也給人們提供一個機會, 使人們能夠分散對自己的憂慮和挫折的注意力,在單調重復性的技術動作中, 通過冥想思考等思維活動, 可能促進思維反省和腦力的恢復, 這種對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轉移,可以達到調節情緒目的。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使機體產生極大的舒適感。在各種運動項目中,去感受運動的美感、力量感、韻律感、從而陶冶情操,開闊心胸,激發生活的自信心和進取心,形成豁達、樂觀、開朗的良好心境。
(二) 體育鍛煉與人格方面
人格,也稱個性。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有利于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目標以及健康、積極、進取向上的人格。體育競賽中的取勝催人奮發向上,有利于個性形成。而失敗也是對人格的一種考驗,在失敗中挖掘有利因素可以看到成功的希望。體育運動能提高心理耐挫水平,在遇到挫折、困難時能正確地面對和處理各種挫折和困難,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獨特的個性。
(三) 體育鍛煉與心理適應方面
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人與人的交往不僅反映了人的健康狀態,人與人中正常、友好的交往不僅是維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經常到公共場合進行體育鍛煉,不僅可改善人際關系,而且能使人與人之間互相產生親近感,使個體社會交往的需要得到滿足,豐富和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這有利于個體忘記工作、生活帶來的煩惱,消除精神壓力和孤獨感,從而給個體帶來心理上的益處,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際關系。
(四) 體育鍛煉與智力方面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們從事各種活動最基本的心理條件。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須有健康的神經系統和身體。認知行為假說指出:體育鍛煉可誘發積極的思維和情感。
對于學生來說是要求其學習效率,是由大腦的高級神經系統所決定的,經常從事體育活動和身體鍛煉,可促進肌體的新陳代謝,提高神經系統的活動能力,增強呼吸和循環系統的功能,使大腦供氧充分,進而使記憶力增強,思維更加敏捷靈活。通過進行體育鍛煉可使學生緊張的大腦皮層得到休息,從而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結語
體育鍛煉可以提高智力, 促進身體健康, 也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經常參加體育鍛煉, 可使身體產生極大的舒適感, 在運動中享受節奏韻律。體育可給人們提供更多的交往機會, 有助于消除體育之外的階層或文化上的差距, 有助于消除孤獨心理, 沖破"閉關自守"的生活方式, 從而增進和發展與不同類型的人的交往。體育運動對于人的心理健康的積極促進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手段所無法替代的。我們要充分利用體育運動的有利條件, 在參與運動的過程中有意識的發揮其特殊功效, 促進人們的心理健康。同時, 健康的心理又能促使機體戰勝各種病魔的侵襲和擺脫各種挫折及逆境。因此,心理健康的持續化、年輕化, 需要經常參加體育活動。
參考文獻
[1] 顧淵彥. 體育社會學[M]. 南京: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9.
姐剛彥. 當代鍛煉心理學研究[J]. 體育科學, 2000,(1).
江宇. 體育與人的心理健康[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 (9).
李京誠. 身體鍛煉心理某些領域的研究綜述[J]. 北京體育師范學院學報, 1999,(3).
汪繼兵. 體育運動與心理健康促進[J]. 黃山學院學報, 2006, (10).
張力為, 任未多. 體育運動心理學研究進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劉協和. 心理衛生大全[M]. 重慶: 重慶出版社, 1993.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以齊齊哈爾高等師范專科學校07級選項一班和二班學生為研究對象(均為男生),一班有28人為實驗班,二班有30人為對照班。對實驗班實施體育鍛煉干預措施,對照班按正常的教學進度進行教學。
2研究方法
(1)實驗法
本次實證研究主要是對實驗班實施所制定的體育鍛煉干預措施,對對照班實施正常教學進度的教學。實驗前對參加實驗的學生運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進行心理各項指標測試,并通過T檢驗,檢驗兩個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是否處在同一水平,在此基礎上實施干預實驗。實驗時間是2007年3月至6月,為期4個月。實驗結束后對參加實驗的兩個班的學生運用相同的測試方法進行各項指標的測試,對測試結果做縱向和橫向的檢驗,以檢驗體育鍛煉措施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干預是否存在顯著的效果。
(2)干預措施
①在課堂教學中充實體育與健康理論教育,講解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調節作用以及如何利用體育鍛煉進行心理調整等教學內容。
②利用課堂教學與課后訓練,指導學生學習運動技能,鍛煉身體,根據學生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有氧練習、無氧練習、混合練習等訓練方法。
③根據學生的運動能力將他們分成大、中、小強度的練習小組,并結合課后作業的布置,督促學生持續鍛煉,以達到調整學生心理狀態的目的。
④加強對個別學生給予課后輔導與相關的咨詢服務的工作。
(3)癥狀自評量表
在實驗前、實驗后分別利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測試,然后對測得的各項指標的因子分進行統計分析。
(4)數理統計法
運用SPSS11.0進行統計,對實驗前、實驗后的數據分別進行T檢驗,比較實驗班與對照班實驗前與實驗后的測試結果有無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與分析
1實驗前兩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在實驗前對兩組學生的心理健康指標運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進行了測試,并對兩組學生心理健康整體水平是否存在差異進行了T檢驗,其檢驗結果表明(表1),實驗組與對照組的(SCL-90)各項因子并無顯著差異(P>0.05),兩組學生均在同一心理健康狀態下,這為實施體育干預措施的實驗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2實驗后對高職高專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
實驗結束后對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測試,并把測試結果(表1)從縱向與橫向做一下分析和比較。從實驗班與對照班的橫向比較情況來看,實驗班學生心理上產生了顯著變化,在人際關系、抑郁、敵對、偏執等方面,實驗組比對照組有著顯著差異,T檢驗結果P
從實驗班實驗前與實驗后測試的結果縱向比較來看,實驗班在接受了體育鍛煉措施后,在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性、偏執、恐怖和精神病性等方面均發生了非常顯著的變化,T檢驗結果P
另外,從對照班實驗前與實驗后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來看,在軀體化、強迫癥、敵對性、偏執、恐怖和精神病性等方面的檢驗結果,P>0.05,沒有發生顯著變化,但在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等方面則存在顯著差異,P
從上述的比較分析來看,體育鍛煉干預措施對實驗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改善明顯好于對照班。同時也進一步證實了體育干預措施不僅能被人們用來作為增強體質和生理功能的方法,也能被人們用來作為調節情緒、預防心理疾病、增進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三結論
實證研究的結果表明,本次實驗所采用的體育鍛煉措施對參加實驗的高職高專學生心理健康總體水平的改善有著積極的效果,其改善效果實驗班明顯好于對照班。尤其在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性、偏執等心理指標方面的干預效果極其顯著,在軀體化、強迫癥狀、精神病性等心理指標方面則影響不大。由于受體育鍛煉措施設計的限制,使實驗對個別心理因子的改善還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這需要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加以研究和總結。
四建議
1在體育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樹立全面的健康觀,擺正健身與健心的關系。應不斷推廣新的體育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增強體育鍛煉措施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干預,把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有機地結合起來,最終達到對學生健康促進的目的。
2不同的體育鍛煉方式和運動強度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因子影響是不同的,因此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應逐步摸索和探究有利于學生身體情況和心理狀況的鍛煉方式和運動強度,以達到心理健康的優化效果。
3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改善與促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在體育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體育運動興趣,形成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使學生在長期的體育鍛煉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4研究表明,應建立“常態”層面的體育鍛煉對學生心理健康干預的模式,為高職高專學生體育與健康教育提供實踐依據,為高職高專的體育課程考核與評價提供科學、合理、有效的理論依據。
參 考 文 獻
[1]姚應平.主動干預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09(1).
[2]胡小軍.體育鍛煉對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體育學刊,2008(4).
[3]李淵.云南省高職院校學生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2007(6).
[4]侯志紅,趙青山,徐成娟.體育教學中的干預策略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7(4).
關鍵詞 體育健康 高職院校 大學生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體育健康教育是全民教育的基礎,是高職院校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目標,培養全面發展的專門人才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對體育鍛煉的心理健康效應進行了研究,體育健康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日益受到重視。
一、高職院校體育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職院校體育健康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對素質教育也有著積極的作用。經國務院批準頒發的《學校體育工作條例》中明確規定:“普通高等學校的一、二年級必須開設體育課。普通高等學校對三年級以上的學生開設體育選修課。體育課是學生畢業、升學考試科目。”這些規定充分體現了體育課程在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重要意義,同時也為高校體育課程建設指明了方向。
2002年12月,國家教育部在制定的《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心理健康作為體育與健康教育重點內容,已經充分體現在體育課程教學目標中。大量研究也證實:體育鍛煉對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影響并能起到促進作用。
二、高職院校大學生體育教育的心理特點
高職大學生的年齡大多在18歲到20歲之間,他們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良好品格形成的關鍵期,由于這一階段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特殊性,他們在體育運動過程中,由于參與者的不同個性心理,因而在體育課堂上也存在著各種不同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性格方面。部分性格內向的學生好靜少動,不善于交際,在體育課堂中,這些同學經常躲在角落里獨自“苦練”,既不善于表現自已,也不愿意與同學協作,缺乏競賽意識和團隊精神。而外向型性格的學生活潑好動,善于溝通和人際交往,他們在體育課堂上往往力求表現,與教師互動較多,這也容易影響體育教師對學生整體的全面了解,不利于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指導。
2、思想認識方面。高職大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發生分化,其中有一些學生養成了自覺堅持鍛煉的習慣,但也有一些體育基礎較差的學生,對體育課和體育鍛煉持消極態度,不愿意鍛煉。有的學生認為,將來也不從事體育工作,體育活動參加不參加都不會影響到將來的求職和工作,他們缺乏終身體育鍛煉的認識;還有的學生認為,體育鍛煉就是球類、田徑、體操等項目的身體練習,沒有興趣就沒必要參加。
3、情緒、情感方面。在體育課堂上,有的學生在學習新的技術時,不敢參與嘗試,表現出優柔寡斷、思維紊亂、肌肉緊張,他們害怕學習,害怕嘗試,怕做不好被別人譏笑,怕丟面子;有的學生有怕苦、怕累、怕難的思想,表現為懶散、對各項體育活動毫無興趣。
4、意志方面。有的學生顧慮重重,對老師要求的運動動作,這也不敢做,那也不敢做,遇到點小困難就馬上退縮;還有的學生意志薄弱,經不起外因干擾,偶爾刮風下雨,就放棄學習,一旦有個別學生動作失誤或偶爾小傷,都會引起他們反應過度或者驚慌動搖。
5、合作方面。在體育課堂上,部分學生不聽從安排,與同學合作交流差,不愿參與小組學習,只看不練;有的學生在老師的監督、催促下才勉強參與、一旦沒有監督,就幾個人聚在一起偷懶聊天,個別學生甚至逃避上體育課。
盡管如此,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可塑性大,只要體育教師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正確引導,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寓教于樂,培養學生對體育運動和游戲的興趣,這一部分學生也會受到良好氛圍的感染而積極參加活動,得到鍛煉和提高。
三、體育健康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人的身體和心理有密切的關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體。積極參與體育運動是大學生發展體能,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體育活動不僅有助于大學生身體健康,也能增進心理健康。從國內外的文獻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經常參加有組織的體育項目鍛煉,不僅起到增強體質的效果,而且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有好的影響,在包括智力、情緒、健全人格、提高自我效能感等等很多方面對人體產生積極的影響。
(一)體育鍛煉有益于大學生智力的發展。
智力水平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之一,也是人們完成學習、工作任務的基本條件。經常從事體育鍛煉,可以促進肌體的新陳代謝,提高神經系統的活動能力,增強呼吸和循環系統的功能,使大腦供氧充分,進而使記憶力增強,思維更加敏捷靈活。體育運動時,由于體育活動和腦力活動合理交替,導致運動中樞神經興奮,使大學生緊張的大腦皮層得到休息,這樣有助于大學生消除腦力勞動所產生的疲勞,提高學習效率。長期的體育運動還能促進大學生感覺、知覺能力的發展,提高大學生的反應速度和直覺判斷能力。
(二)體育鍛煉可以調節情緒。
豐富多彩的體育鍛煉既可以強身健體,還可以緩解學習中的緊張情緒。不良情緒是導致生理、心理異常和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體育鍛煉能消除人的緊張情緒,發泄內心沖動潛意識,化解煩悶和單調,提高自信心和成就感,滿足人與人之間交往和友誼的需要,磨練性格和鍛煉意志,改善心理健康。伯格(Berger.1993)的研究認為,有規律地從事中等強度(最大心率
的60%-75%)活動的鍛煉者,每次活動20-30分鐘,有利于情緒的改善。在繁忙的學習中抽出時間堅持體育鍛煉,可以使大學生緊張、焦慮、不安的情緒狀態得到改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適應能力得到增強。
(三)體育鍛煉能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
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為和諧統一的人格,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學生應該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為。體育教學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與其他課程教學相比,大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與老師、同學進行交流,師生互動行為更為外顯。體育教學大多是集體性、競爭性的活動,可以幫助大學生彼此情感上的溝通和交流,促進他們的人際關系融洽發展,有助于大學生認識自我,修正自己的認識和行為,培養和提高社會所需要的心理品質和各種能力,使自己成為人格更健全的人。
(四)體育鍛煉可以提高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
經常參與健美操訓練,能夠提高女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經常參與體育鍛煉還可減輕體弱者對身體健康的擔憂,提高對自身身體活力認識的功能;體育鍛煉雖不能改變女生及體弱者對自身身體吸引力的認識,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身體自我價值感,并顯著提高對整體自尊和生活滿意感的積極評價,體育鍛煉能夠對參與者整體自尊、生活滿意感產生較為顯著的積極影響。
綜上所述,體育鍛煉不僅有利于身體健康,而且對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體育鍛煉可以產生良好的心理功效,研究表明,積極參與課余體育鍛煉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總體水平要好于不經常參與課余體育鍛煉的大學生。
四、結語
面對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和當前高校的擴招,高職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社會對高職大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真正身心健康的高職大學生,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參與體育鍛煉,在發展身體素質、促進身體健康的同時,對心理素質的完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著獨到而顯著的功能。作為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師,我們應該通過各種方式倡導、推廣運動的理念,向學生講清道理,闡明價值,提供選擇,也就是說,要激發和培養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使之積極地參與到體育課堂的運動中來。
(作者單位:三亞航空旅游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雷城如,李秋萍,雷紅如.論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4,(6)
[2]邱新宇,王麟.大學生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河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
[3]張力為等.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廣州體育學院學報,1995,(12)
論文摘要:本文選用《心理健康診斷量表》和《體育梭煉知行調查問卷》時242名高中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1)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者應引起關注的狀態;在不同群體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女生顯著低于男生,高三學生顯著低于高二學生,農村生源學生顯著低于城鎮生源學生;2)有66%的高中生時體育梭煉重要性的認知高,但有一半以上的學生不參加體育課外的徽煉:3)高中生體育梭煉知行程度與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關;3)高中生知行程度不同,其心理健康水平也不同,從高到低依次是:運動+認知高組.運動+認知低組、不運動+認知高組、不運動+認知低組。
1前言
高中生處于一個較為特殊的時期,青春期快速的生理發育與心理發展的不同步,個性成熟度較低,自我認知能力不足,同時還要面臨高考壓力、學業問題和人際關系問題等,容易造成種種心理沖突,從而影響心理健康狀況。體育鍛煉知行是指對體育鍛煉的認知程度和被試是否為運動群體。本研究旨在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分析不同群體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現狀和特點,并對其體育鍛煉知行與心理健康水平進行研究,分析不同體育鍛煉知行程度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和特點,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學依據。
2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2 .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高中學生,共發放問卷450份,回收問卷430份,有效問卷424份,回收問卷的有效率為98.6%。
2.2研究工具
2.2.1《心理健康診斷量表》
本研究根據高中生心理健康診斷量表的分類標誰將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分為3類,分別為健康、心理問題應引起關注、可能有心理障礙,并賦予分值。
2.2.2《體育鍛煉知行調查問卷》
選用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殷恒蟬教授等2006年編制的《體育鍛煉知行調查問卷》
3結果與分析
3.1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現狀與特點
3.1.1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分布情況
在所調查的高中生中,有31.41%的高中生處于健康狀態,有31.89%的高中生處于心理問題應引起關注狀態,有36.70%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狀態。
3.1.2不同群體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現狀與特點
3.1.2.1不同性別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現狀與特點
對不同性別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在男生中,共有36.1%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在女生中,共有81.0%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對不同性別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檢驗,結果表明,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女生高,且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
3.1.2.2不同年級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現狀一與特點
對不同年級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結果表明,有63.5%的高一學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有65.2%的高二學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有76.8%的高三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
3.1.2.3城鎮和農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現狀與特點
對城鎮和農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共有63.3%的來自城鎮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共有76.5%的來自農村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對城鎮和農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檢驗,結果表明,來自城鎮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來自農村的高中生高,且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
3.2體育鍛煉知行程度與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關系
3.2.1高中生對體育鍛煉對健康重要性的認知程度的分布情況
對高中生對體育鍛煉對健康重要性的認知程度進行調查,結果發現,3.8%的高中生認知程度非常高,17%的高中生認知程度較高,45.3%的高中生認知程度高,26.9%的高中生認知程度較低,7.1%的高中生認知程度很低。
3.2.2高中生體育鍛煉知行程度的分布情況
通過對高中生體育鍛煉知行程度分布況進行調查,結果發現:1)運動十認知高的高中生占36.3%;2)運動十認知低的高中生占11 . 8%; 3)不運動+認知高的高中生占29.7%;4)不運動+認知低的高中生占22.2%。有66%的高中生對體育鍛煉重要性的認知高,但有一半的高中生由于各種原因不參加運動。
3.2.3高中生體育鍛煉知行程度與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分析
本研究中,將高中生體育鍛煉知行程度的4組樣本予以賦值,將知行程度與心理健康水平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表明,高中生體育鍛煉知行程度與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關。表明了知行程度與心理健康之間有比較密切的聯系,有必要作進一步的探討。
3.2.4不同知行等級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異性檢驗
通過對不同知行程度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得分進行ANOVA方差分析,結果發現,不同知行程度在高中生心理健康得分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進一步對不同知行程度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進行多重比較,結果發現,運動+認知高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較不運動+認知高、不運動+認知低的高中生的高,并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運動+認知低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較不運動十認知高、不運動+認知低的高中生的高,并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4結論與建議
1)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者應引起關注的狀態。學校、家長和有關部門應引起高度重視,在抓學習的同時,也要關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注意創建和拓展維護和促進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途徑,加強必要的情感和思想交流。
2)高三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最差,所以在準備高考的同時,學校和家長時刻關注學生的情緒狀態,要注意給他們創造積極穩定的學習生活環境,注意勞逸結合,使他們能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和身體狀態,從而能夠更好的應對壓力。
【關鍵字】心理健康;應激反應;自我效能;內啡肽假說;胺假說
一、引言
工業文明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對現代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們需要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全方位的提高自身能力,謀求在白熱化的市場競爭中更具備競爭力。健康的心理是面對社會競爭的先決條件。激烈的社會競爭要求現代人不僅要具備高智商條件,還要有非常好的心理調適能力,適應高強度的工作環境和瞬息萬變的社會環境。在這樣的現實生活環境中,個體如何進行積極的心理調適,具備較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保持一種良好的、有效的生存狀態,已成為人們越來越關注的話題。隨著社會問題的日益增多,犯罪率的上升,心理健康問題作為影響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與健康的一個重要問題而備受關注,對人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干預是必要的。體育運動作為多種干預手段之一,有相當多的學者開始研究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的作用及其發生機制。國外許多學者就體育鍛煉與一些心理健康指標( 如情緒、個性、人格、自我概念、認知過程等) 之間的關系,以及體育鍛煉對治療心理疾病( 焦慮癥、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等) 的作用問題已有研究,但是國內的研究起步較晚,本文旨在探討體育運動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標準的發展變遷
關于心理健康的概念并沒有確定的說法。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 對健康定義進行了進一步解釋:“健康是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都完好的一種狀態,它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早在1930 年的一份白宮會議報告中就提出“心理健康可以界說為個體以有效的、快樂的、社會所能接納的行為,面對應接受的現實生活以謀求個體對周圍世界最好的適應。”我國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的、積極的、發展的、能對社會作出良好適應,充分發揮身心潛能的心理狀態。許多學者提出了多種操作性定義和評價心理健康的標準。馬斯洛等人提出了十條心理健康的標準。西方心理學家雅荷達提出六大要素,以幫助我們衡量心理是否健康,分別從個體的自我認識、人格、人際關系、社會適應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方面進行了論述[1]。祝蓓里與季瀏認為心理健康的主要標準是: 1. 智力正常; 2.適當的情緒控制能力; 3.對自己能作出恰當的評價; 4.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2]。毛志雄和王則珊提出心理健康包含四個維度: 認知維度、情緒維度、人格維度和社會適應維度[3]。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心理健康的含義,雖然沒有得出一致的結論,但是深化了我們對心理健康的理解。
1.體育運動改善心理健康的心理學機制
現代奧運之父——顧拜旦在他的名作《體育頌》中曾滿腔熱情地歌頌道:體育是“勇氣”,是“樂趣”,它能使人“內心充滿歡喜”、“思路開闊”、“條理更加清晰”,“可使憂傷的人散心解悶,可使快樂的人生活更加甜蜜”。由此可見,體育鍛煉不僅有利于身體健康,對心理健康也有著良好的作用。體育鍛煉是指運用各種身體練習方法,以發展身體、增進健康、調節精神、豐富文化生活、支配余暇時間為目的的一種體育過程。大量的實踐經驗和科學實驗證明,體育鍛煉對增進健康( 包括心理健康) 、增強體質、發展身體是一種最積極、最有效的方法,是任何文化活動都不能取代的。德國的k. bos與 f. grobe(1991)統計73個相關實驗的研究結論(其中30%是實驗研究,其余是準實驗研究或相關研究),發現學者們對于體育運動和心理健康之間關系的研究已經形成共識,即心理健康與體育運動水平相輔相承。臨床心理學的一些研究顯示體育運動作為一種輔助治療手段,不僅能夠有效改善一些心因性疾病(如消化性潰瘍、原發性高血壓等),而且體育鍛煉對于心理功能有促進作用[4]。
2.體育運動能促進智能發展
體育運動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活動過程,在此過程中,鍛煉者必須組織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覺(觀察)、記憶、思維和想象。因此,經常參加體育運動能改善人體中樞神經系統,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的協調作用,使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的交替轉換過程得到強化,從而改善大腦皮質神經系統的均衡性和準確性,促進人體感知能力的發展,使得大腦思維想象的靈活性、協調性、反應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蘇聯學者m.m.科爾佳娃用電腦測試法對出生6個星期的嬰兒進行實驗,結果顯示,經常幫助嬰兒屈伸右手指運動能加速嬰兒大腦左半球的語言中樞的成熟[4]。體育鍛煉能提高大腦皮質反應的靈活性,激活腦細胞的功能。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琴森教授經過多年研究認為,測定人腦細胞的反應速度,可以看出他的思考速度和智商的高低,而經常從事體育鍛煉是促進腦細胞反應速度提高的重要方法之一[5]。經常參加體育運動還能使人在空間、運動感知能力等方面得以發展,使本體感覺、重力覺、觸覺和速度、高度等更為準確,從而提高了腦細胞工作的耐受能力。
3.體育鍛煉改善情緒控制
應激反應是指一種不適宜的緊張表現。通過運動可以降低應激反應,這是因為運動可以降低腎上腺素能受律的數目或敏感性,可以降低心率和血壓而減輕特定的應激源對生理的影響。心理學實驗表明,運動具有減輕應激反應以降低緊張情緒的作用。運動可以鍛煉人的意志,增加人的心理堅韌性。我國著名心理學家陳仲庚認為,在已發現的可以降低個體生活中心理應激發生率的影響因素中,社會支持和體育運動是最為突出的兩個因素。心理學家指出,與習慣坐著的人比較,經常從事運動的人更少產生生理上的應激反應[6]。如果有應激反應,也能盡快地從中恢復過來。long(1993)要求一些高應激反應的成年人參加散步或慢跑訓練,或接受預防應激訓練。結果發現,接受其中任意一種訓練方法的被試者都以控制組被試者(即未接受任何方式訓練的被試者)處理應急情景的能力強[4]。roth關于有氧健身運動與心理應激和緊張的研究顯示,有氧運動降低心理應激反應,研究試驗組參加持續25 分鐘的,不同強度的有氧運動,而控制組是觀看電視。報告結果發現運動后積極情緒增多,消極情緒減少,持續30 分鐘左右的一次性身體活動可產生如下短期情緒效益: 可改善心境狀態,可緩解焦慮與緊張情緒,活動中可產生一些良好情緒體驗;研究發現,堅持每周2- 4 次的運動鍛煉,持續8- 10 周以上,可產生長期情緒效益,主要表現在它與心理自我良好感覺相關,對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有治療作用[7]。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和激烈的競爭,使人們常常受到情緒波動和過度緊張的刺激。要適應這種環境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就必須多參加各種形式的體育運動,以緩解內心的緊張情緒,使身心張弛適度,始終保持在一種比較穩定、積極的狀態之中。
4.體育鍛煉提高自我知覺
自我知覺和人格的形成與發展和人的行為活動密不可分。運動能培養和諧的人際關系及良好的心理調控能力,增強意志品質,培養集體觀念,有助于排除各種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個體在體育運動的過程中,與其他參加體育的個體接觸,不可避免地會對自己的行為、形象能力等進行自我評價,而個體主動參加體育運動一般都會促進積極自我知覺。個體參加體育運動的內容絕大多數是根據自我興趣、能力等選擇的,他們一般都能很好地勝任體育活動的內容,有利于增強個體的自信心和自尊心。albinso,wheeler的研究認為鍛煉者比非鍛煉者具有更積極的總體自我概念[7,8]。schuele,young,adame等學者的測量研究發現體質好的人比體質差的人傾向于具有更積極的自我概念和更高的軀體概念[9,10,11]。官玉琴通過對福建省隨機抽取的205名中學生調查研究顯示,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學生比不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中學生有更高的自信心。在美國,許多成名的大企業家或多或少都有體育經歷。體育鍛煉者具有較強的自我效能感(self - efficacy)。自我效能是指一個人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種任務并達到預期效果所持有的信念,它包含許多元素,即可以是認知的、社會的和身體活動的。自我效能最初由bandur提出,他認為人們完成了一項自己認為較為困難的任務后,會感到自我效能提高[6]。研究表明,人們對運動能力的自信心與完成這一行為的現實能力有著密切的關系,與經常鍛煉者相比,非鍛煉者對于完成同樣工作的能力具有較小的自信心。效能、信心、效率等在體育鍛煉中均有體現。自我效能感有助于消除與抑郁、焦慮和其他消極心境狀態相關聯的惡性循環,改善心境,增加對影響心理健康事件的處理能力。因此,身體鍛煉可誘發積極的思維和情感,對抑郁、焦慮和困惑等消極情緒具有抵抗作用。
5.體育運動能消除疲勞
疲勞是一種綜合癥狀,與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關。當一個人從事運動時情緒消極、或當任務的要求超出個人的能力時,生理和心理都會很快地產生疲勞感。然而,如果在從事體育運動時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和保證中等強度的運動量,就能減少疲勞感。有研究顯示,體育運動能提高諸如最大輸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這就能夠減少疲勞。分散注意力假說(distraction hypothesis)認為身體活動和(或)身體鍛煉給人們提供了一個機會,使他們能夠分散對自己的憂慮和挫折的注意力,使人們從不愉快的刺激或痛苦的身體抱怨中解放出來。
有學者認為慢跑、游泳等運動能使運動參加者進入自由聯想狀態,在單調重復性的技術動作中,通過冥想、思考等思維活動,可以促進思維的反醒和腦力的恢復。這種對注意力的有效集中和(或)轉移,可以達到調節情緒的目的,從而有利于鍛煉者的心理健康。但是,哪種體育活動更能夠有效地集中和轉移注意力在學術界上仍有爭議。
6.體育運動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我國著名的醫學心理學家丁肇教授指出: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于人際關系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于人際關系的失調而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生活節奏的加快,許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尤其是住在高樓的老年人群) ,越來越缺乏適當的社會交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趨向冷漠,因此體育鍛煉就成為一個增進人與人接觸的最好形式。通過參加體育運動,可以使人與人之間互相產生親近感,使個體社會交往的需要得到滿足,豐富和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個體忘卻工作、生活帶來的煩惱,消除精神壓力和孤獨感。體育鍛煉者以體育活動為紐帶,不論職務、層次文化水平,平等地從事體育鍛煉,鍛煉者胸懷坦蕩、心情舒暢,沒有任何的思想負擔,不帶有任何個人隱私目的,這種體育鍛煉過程能夠促進參加者之間思想情感的交流,產生親密感,聯絡與他人的感情。體育鍛煉有利于人際關系的適應。體育運動本身是有章可循的、有規則約束的社會活動。參加者必須自覺地遵守各種規則,服從裁判,尊重同伴,在運動過程中,參加者會努力地控制和約束自己的不良行為。此外,體育運動一般伴隨有激烈的、對抗的競爭性特征,這對于個體的心理素質、堅強的意志是嚴峻的考驗。
7.體育鍛煉緩解心理疾病
盡管一些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體育運動為什么有助于心理疾病消除等基本機制尚未完全清楚,但體育運動作為一種心理治療手段在國外已經開始流行起來。根據ryan(1983) 的調查,1750 名心理醫生中,有60%的人認為應將身體活動作為治療焦慮癥的手段;80%的人認為體育運動是治療抑郁癥的有效手段之一[12]。north (1990)等人對1969- 1989 年的80 項研究進行運動與抑郁關系的元分析,結果支持兩者間的正相關,特別指出劇烈運動與緩慢運動有效地降低臨床抑郁;他認為長期的身體鍛煉,在減少消極情緒方面,比放松練習或其他,更能夠分散注意力,同時更有效地達到運動的愉[13]。拉方丹(1992)等人對1985-1990年涉及有氧練習和焦慮、抑郁之間關系的實驗結果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有氧運動可以降低焦慮、抑郁,對于長期性的輕微到中度的焦慮癥和抑郁癥有治療作用;運動者參加運動前的焦慮、抑郁程度越高,收益于體育運動的程度也越大[4]。petruzzello等的元分析表明,有氧鍛煉對狀態焦慮、特質焦慮和與焦慮相關的心理生理反應(血壓、心率、肌肉緊張、皮膚反應、腦電活動等)具有降低效應[6]。bosscher(1993)調查了體育運動方式,對于醫治嚴重抑郁癥患者的治療有一定的效果。實驗對象采取兩種不同的運動方式,一種運動方式是散步或慢跑,另一種方式是踢足球、打排球等體育運動結合放松練習。報告結果顯示,慢跑組患者的抑郁感覺和身體癥狀明顯減輕,并且自尊感增強。與此相反,劇烈運動(如:踢足球、打排球等)和緩慢運動(如:散步、慢跑)相結合的混合運動方式對患者沒有任何生理或心理的變化[4]。最新一期的《哈佛心理健康通訊》在總結了大量的研究后得出結論:體育鍛煉對緩解抑郁、焦慮和其他慢性的心理障礙有很好的幫助。“雖然我們還沒有明確體育鍛煉有益于抑郁癥和其他心理問題的具體調節作用,但是很多研究都證實了鍛煉的良好作用,而且絲毫沒有不利的影響。”哈佛大學的心理健康專家說[14]。
三、體育運動改善心理健康的生理學機制
1.內啡肽假說(endorphin hypothesis)
內啡肽假說是一種用來說明身體運動影響心理健康的流行假說[15]。內啡肽是由腦垂體、下丘腦等分泌和釋放的一種強大的嗎啡類激素,具有與嗎啡類似極強的鎮痛作用,并出現欣。內啡肽能夠使人振作、精神愉悅、引起欣,同時可降低抑郁、焦慮、困惑以及其他消極情緒的程度。體育運動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左半球電活動在運動后降低,運動中和運動后生化活動的改變影響中樞神經系統,使中樞神經系統激活到愉快的水平。人體在進行長時間運動時(60分鐘以上) ,體內內啡肽能保持較高水平。在激烈的比賽中,許多受了重傷的運動員仍然能堅持比賽并得到好成績,可能與內啡肽的鎮痛作用有關。有氧運動作為提高心理健康的方法之一,其原因是有氧運動可以引起內啡肽的釋放,從而能緩解精神疾患的某些癥狀,是最好的生理鎮靜劑。為此,許多堅持鍛煉者能經常保持飽滿的精神狀態和生活信心,都與內啡肽效應有關。這種效應還能影響到性格,能使人們對精神緊張和來自各方面有害刺激的忍受力加強。
2.胺假說(amine hypothesis)
運動時機體內單胺類物質的變化可能是運動改善心理健康的生理機制。研究表明,運動可以加強腦內單胺類神經突觸的傳遞。腦內第一胺、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和血清基可以影響機體的覺醒和注意力,同時也與抑郁和睡眠失調有關。有研究表明,機體抑郁現象可能由于產生、傳遞、重吸收或代謝缺陷而損害了胺類突觸的傳遞[16,17]。人體運動研究表明,抑郁病人在運動后,胺的代謝產物在尿中排泄增多[17]。最近的研究表明,盡管單胺假說在解釋運動抗抑郁效應時過分單純化,但它仍是可靠的[17]。仍然需要學界更深入的研究來證實這種似乎真實的假說。
3.結語
近幾年,健康問題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體育運動如何促進心理健康這一課題已經成為學界的熱門研究領域,引起心理學、體育學、醫學等相關學科的關注。多項研究報告顯示,根據自身身體狀態、心理狀態等具體情況安排適宜的體育鍛煉能夠促進心理健康,但是,目前關于體育運動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主要是從推測和實證出發,很少有明確的結論。此外,生理與心理相互影響的機制仍不清楚。雖然大量研究從運動項目特點、人群等方面作出了嘗試性分析和研究,得出了一些結論,但到底哪種因素真正發揮了作用,是學界一直爭論的問題。盡管目前這些方面研究缺乏較明確的結論,但是,因為體育鍛煉促進心理健康的研究具有較高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應用價值,隨著這一領域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會更深的理解體育運動的價值,探索出更加有效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參考文獻】
[1] 張力為,任未多.體育運動心理學研究進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祝蓓里,季瀏.體育心理學新編[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95.
[3] 毛志雄,王則珊.北京城區中老年人身體鍛煉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情緒維度的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6,(19):
[4]陳佶彧.體育運動與心理健康[j].時代文學,2007,3: 246-247.
[5]李響.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效應分析[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8:132-133.
[6]petruzzello s j. ameta 3/ analysis on the anxiety reducing effects of acute and chronic exercise: outcomes and mechanisms[j].sports medicine,1991,(14):8-10.
[7]roth d l.acute emotional and psycho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aerobic exercise [j].psychophysiology,1989,(26):593-602.
[8]wheeler d. the self- concept of participants in kayaking,skydiving and hand gliding [j].completed research in health,physical education,recreation and dance,1982,(24):33.
[9] schuele m k. the relationship of physical fitness in women to self-concept[j].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1980,(40):5380- 5381.
[10]young m l. estimation of fitness and physical ability,physical performance,and self - concept among adolescent females [j].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and physical fitness,1985,(25):144-150.
[11]adame d d,johnson t c,cole s p et al. physical fitness in relation to amount of physical exercise,body image,and locus of control among college men and women [j]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1990,(70):1347-1350.
[12]ryan a j.exercise is medicine [j].the psysician and sport medicine,1983,(10):11.
[13]north t c mccullagh p,tran z v.effect of exercise on depression [j].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s reviews,1990,(18):379- 415.
[14]賀玉強.體育鍛煉增進心理健康[j].養生大世界,2007,10:48.
[15]dunn a l,dishman r k. exercise and the neurobiology of depression[j].exerc sport sci rev,1991,19: 4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