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衛生類職稱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 您的論文可以用一句話來表達,這一句話可以長一點,但是表達很清楚;我們可以把這話叫做中心句。
2、 論文的框架(綱要)可以很快地表達出來,框架就是中心句的展開;
3、 論文的框架可以簡明扼要地畫出框圖,看起來邏輯清楚,在一個表達的系統中;
4、 根據論文的框架(綱要);可以展開成整篇文章;
5、 好象你在畫畫,一開始就考慮好整篇文章的意旨、布局、重點、點睛處,這樣爭取一次性就把文章寫好;
6、 寫的文章是有價值的,能給讀者帶來受用;文章寫起來感覺是在介紹經驗;一邊寫文章一邊有自豪感;
7、 科技技術類的選題有特別的角度,一般能套在“新、難、重、特”里面;
8、 寫之前用至少看過3篇相近選題的文獻;最好是5至10篇;
9、 行文格式標準,(只要去看文獻就知道自己有哪些差距)。
二、怎么寫好論文
1、寫論文的準備工作
考慮自己評職稱時的方向;
自己的工作領域;
可以取材的工程項目、論文相關的案例、工作經驗、經歷;
初步選幾個題目;
根據初選的題目查詢文獻;
對比看哪個論文方向寫起來在價值、表達方便、與自己結合上更合適。
2、確定題目
前面所說的在于選擇大的選題方向,到這里的時候,要具體考慮細的題目、重點、聚焦點,題目能不能用一句話表達出來,這時候就要考慮清楚,這一句話可以很長,但是一句話出來的東西一定是邏輯很清晰的。往往的結構是“XX的XX的XX”這樣表達的時候,文章的領域、著眼點、新穎點往往就被表達出來了。
3、快速撰寫論文
因為能夠用一句話一表達題目或者中心,所以寫論文的時候就會比較快。
快速的寫法是:
先根據那一句話,展開綱要,大概是二級目錄就差不多了,就是1.1這樣的級別;
之后,根據二級目錄,可以很快地組織內容。
4、要點突出
這個時候再來比較內容與題目是對應性怎么樣?是一致嗎?要對題目做出輕微的調整,還是對內容做出輕微的調整?
哪一個部分是重點,哪個部分是重點的重點?文章的篇幅夠了沒有,是太多了,還是太少了?要不要修,修哪里?
這里的原則就是突出要點,如同畫家畫樹,冬天時,有枝干而無葉,仍然是樹,反過來就不行的。
5、整理
根據突出重點的原則,在保證主干清楚的情況下,進行增減。
根據國際單位制,對單位進行修改;
根據行文格式,對字體、大小、圖片、參考文獻等進行修改;
對摘要和關鍵詞進行設定。
6、潤色> 對文章的創新點、系統性表述、邏輯清晰、文章的實用價值、可信度再行潤色;
對語句的流利進行潤色,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從頭到尾出聲地讀一遍下來,邊讀邊改,一定會好很多。
三、重點強調
1、選題
至關重要。
職稱論文是要評職稱用的,要和自己的所學專業、所從事工作有相關性,特別是與你所將要評的職稱專業有較大的相關性。這點對于學歷專業、工作經歷多、跨專業評職稱的人要特別注意。
選題是否有一定的新穎性、實用性,能體現出參評者的水平,體現出是參評者自己的文章。沒有新穎性的文章,最少要有實用性,沒有太大的實用性,也至少要與自己的工作完全相關,能夠讓評委看到你的工作的影子在里面。具備新穎性和實用價值的文章當然是首選。
2、表達系統性和邏輯性
系統性的表達。就是說一個東西的時候,你要把它說清楚,說全面。比如,你跟人家介紹自家的房子,你就要把廳、主臥、客戶、書房、飯廳、、衛生間、陽臺都說到,這樣就叫系統。如果覺得內容太大,就光說客廳,那就要把客廳的四面、上下、中間都有什么說清楚;如果還嫌太大,光說吊頂,就把凡是光于吊項的風格、材料、做工、等等全部說清楚。這就叫做系統性。系統性的反面就是缺漏。
邏輯性的表達。就是說一個東西的時候,要先主后次,先上后下,等等,有一個符合那個東西的規律的表達。比如說家庭的成員,從老的到少的,從男的到女的,從直系的說到旁系的,一代說完再說一代,必要時配要圖表來輔助,這就是邏輯性的表達。邏輯性的反面就是亂。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ASA I一Ⅱ級行經腹婦科手術的患者40例,均分為A組和B組。治療組(A組)年齡(44±17)歲,身高(161±9)cm,體重(59.0±21.0)kg。對照組(B組)。年齡(47±19)歲,身高(161±8)cm,體重(61.5±19.5)k。
1.2 藥物
A組予0.894%甲磺酸羅哌卡因(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1866,山東魯抗辰欣藥業有限公司)2ml,加10%葡萄糖注射液lm1,容積3ml,劑量17.88mg。pH值6.50,相對密度1.022。 B組予0.75%布比卡因(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7022107,山東華魯制藥有限公司)2ml,加10%葡萄糖注射液lm1,容積3ml,劑量15mg。pH值6.46.相對密度1.020。測量藥物酸堿度與相對密度采用桂林醫療器械廠生產的優利特300型生化分析儀。
1.3 麻醉方法
兩組術前30min肌肉注射鹽酸戊乙奎醚0.5mg、咪達唑侖5mg,入窒后用飛利浦監護儀連續監測心電圖(ECG)、無創血壓(BP)和脈搏血氧飽和度(Sp02),開放外周靜脈。患者左側臥位,于L3-4間隙用BD腰硬聯合穿刺針行蛛網膜下腔穿刺,穿刺成功后將穿刺針斜面向頭,回抽有腦脊液后注入麻醉藥液3ml,15s注完,再回抽腦脊液,推注后,拔出腰穿針,經硬膜外穿刺針置入硬膜外導管。患者立即仰臥,觀察并記錄調整麻醉平面。
1.4 監測指標
1.4.1 痛覺阻滯范圍的測試
間隔2min用BD筆尖樣腰穿針刺激患者皮膚,記錄痛覺消失的節段:① 痛覺阻滯起效時間(T12);②痛覺阻滯最高平面及平面固定時間;③ 痛覺阻滯向尾端延伸時間;④T8節段痛覺阻滯的持續時間;⑤ 痛覺阻滯維持時間(阻滯開始至完全恢復的時間)職稱論文。
1.4.2 運動阻滯評估
采用改良的Bromage分級評定運動阻滯。O級:雙下肢完全可以運動;I級:下肢無力抬起但能屈膝;II級:無力屈膝能屈踝關節;III級:雙下肢完全不能運動。記錄:①運動阻滯起效時間(I級);② 最大運動阻滯分級及時間(Ⅲ級);③ 完全阻滯的患者數;④運動阻滯的持續時間(I級至Ⅲ級再恢復至0級)。記錄能自主排尿時間。
1.4.3 呼吸循環監測
以患者進入手術室的生命體征為基礎值,連續記錄給藥后5、10、15、20、25、30min時的變化。術后隨訪記錄24h,防治并發癥。
1.5 統計分析
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感覺阻滯平面以中位數表示。P
2 結 果
2.1 阻滯效果
兩組感覺阻滯和運動阻滯情況見表1、2。與B組比較,A組阻滯起效時間慢,阻滯范圍擴散較慢,感覺阻滯最高平面低;感覺阻滯在T8持續時間短。A組運動阻滯開始時間慢.持續時間短,但排尿時間略早。
2.2 不良反應
B組有11例術中出現低血壓,A組6例,兩組有顯著性差異(P
表l 兩組患者痛覺阻滯情況
與B組比較,*P
表2運兩組患者動組織情況及其他影響的比較
與B組比較,*P
3 討論
羅哌卡因和布比卡因、甲哌卡因結構相似,是第一個市售的s-體局麻藥。更重要的是,動物實驗和臨床上將布比卡因與羅哌卡因對心臟毒性和脊髓血流的影響研究表明,羅哌卡因的心臟毒性作用、神經毒性作用和對脊髓血流的影響較小[3,4]。
羅哌卡因能可逆性地減少神經纖維膜對鈉離子的通透性,使去極化速度減慢,應激閾值提高,產生感覺一運動分離而優先阻滯感覺纖維,使運動纖維阻滯輕微。羅哌卡因具有與布比卡因一樣阻滯C一神經纖維的功能,但阻滯運動神經纖維的效能比布比卡因差。盡管臨床研究認為羅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在效能上相似,但最低局麻藥濃度研究(MLAC)認為羅哌卡因的鎮痛效應與布比卡因相比為0.60。羅哌卡因脂溶性比布比卡因低,因此浸潤粗大的有髓鞘的A纖維比布比卡因慢且弱。因此羅哌卡因對感覺纖維的阻滯優于運動神經纖維。本文結果顯示國產的甲磺酸羅哌卡因在腰麻中痛覺阻滯起效時間比布比卡因慢,阻滯范圍擴散伸時間長,最高阻滯平面比布比卡因低,T8平面感覺阻滯維持時間比布比卡因短,最大運動阻滯時間比布比卡因長,運動阻滯持續時間比布比卡因短。運動阻滯弱于布比卡因,對L5~S1。脊神經較難阻滯。
布比卡因給藥15min后血流動力學的波動較大,這主要與交感神經阻滯引起外周血管擴張有關,通過快速補液和給予血管活性藥物后糾正。布比卡因不良反應較重,如惡心、嘔吐可能為腰麻導致明顯的血壓下降和迷走神經刺激所致。在本研究中,未發生典型的局麻藥超敏、高敏反應、中樞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毒性反應,以及腰麻后頭痛發生。尿潴留較明顯,而羅哌卡因具有相對優勢。臨床上,局麻藥的選擇必須考慮手術時間、麻醉方法、手術要求、局麻藥咋局部或全身的毒性和代謝分娩限制等因素[5]。因此,0.894%甲磺酸羅哌卡因應用于腰麻,作用平穩,不良反應少,表明甲磺酸羅哌卡因用于腰麻安全、有效。
參考文獻
[1] 戴體俊主編.麻醉藥理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94
[2 ]李西寬,焦亞奇,劉俊等.甲磺酸羅哌卡因局麻作用的實驗研究。中國藥理學通報,2004,20(2):236
[3 ]Mcdonald SD,Liu SS,Kopacz DJ,et a1.Hyperbaric spinal ropivacalne comparison to bupivacaine in volunteers.Anesthesiology,1999,9Oc7):97l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旅游產業也在各地興起,特別是對于西部邊遠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旅游開發對當地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刺激作用,主要表現在增加了居民的經濟收入、帶動了當地基礎設施的發展、促進了地區文化的保護、改善了當地的社會環境、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增強了居民的文化認同感等。但是,旅游開發也給當地帶來了很多的負面影響,如拉大了居民的收入差距、破壞了傳統文化、引發了更多的社會問題等。由此可見,旅游開發對于地區發展來說是利弊相容的,而如何更好地規避不利影響、擴大積極影響,不僅是旅游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當前社會倡導公正、和諧的內在需求體現。
關于旅游開發對社區發展的影響研究,國內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絕大多數學者都是從旅游發展給社區帶來的經濟、社會、環境三方面影響進行論述和總結的。然而,通過對文獻資料的研究發現,這些研究成果除了具體的案例有差異外,其他的很多成果都存在雷同之處,且對這一問題的研究綜述只是停留在旅游開發對經濟、社會、環境等三方面內容的總結上,缺乏對研究方法、理論運用、研究視角等方面的探索。因此,本研究將立足于學者們的研究基礎,進一步總結和分析學者們近年來的研究成果,對研究內容歸納分析的同時也對研究方法、研究視角、理論運用等進行總結,從中整理出旅游開發對社區的主要影響因子,并歸納其中的不足,最后對未來的研究進行展望。
二、資料來源
本文的研究資料獲取主要是利用中國知網()(2001—2012)進行文獻資料的收集,通過檢索“旅游開發”和“旅游社區”的關鍵詞條獲取相關的文獻資料。同時對符合要求的文獻進行初步篩選,力求所獲取的資料與研究內容相關,且將文獻期刊質量較低、引用量很少的文章進行剔除,確保最終的文獻資料具有較高的質量和可信度。通過上述檢索方法,最終得到符合要求的文獻資料176篇,其中期刊論文148篇、碩士論文22篇、博士論文6篇。從統計結果來看,國內研究學者在進行旅游開發對社區的影響研究中對研究地類型的選取主要集中在少數民族地區,占總數的46%左右;研究方法還是以定性研究為主,運用數理統計的分析相對較少;研究大多數是基于管理學的視角,但近年來運用感知和地理學視角進行研究的文獻數量有所增加,且這一類研究多運用因子分析和spss統計等,定量化和結構模型化的研究明顯;在研究內容上則側重在社區文化和環境上,而對社區經濟效益的關注較弱。表1為旅游開發對社區影響的文獻細分狀況。
三、研究的主要內容
1、旅游開發對社區經濟的影響
旅游開發給社區帶來的利益問題首先表現在經濟影響上。在地理時空視角上,劉益從時空分異特征的角度對廣東丹霞山和世外桃源的旅游經濟影響進行研究發現,旅游開發對兩地社區居民產生的經濟效益值分別為丹霞山景區3.5,世外桃源4.02。由此說明,旅游開發給這兩個欠發達地區社區居民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存在差距,其還從空間地理因素、產權體制因素、發展模式差異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實際上很多的學者在研究旅游開發對社區利益影響問題時更多的是立足于實際案例地,通過旅游所帶來的就業、收益、物價、居民感知等因素權衡旅游對社區的利益影響。羅文斌等從社區居民收入和就業兩個維度研究發現,在收入維度上,收入水平、收入方式、收入用途都呈正態增長,而在收入效用上,由于收入增長需平衡物價上漲的原因使得收入效用變化不大;在就業維度中,旅游開發使得就業形勢和就業觀念有了較大的改變,但就業維度的變化不如收入維度的變化顯著。而張傳時等則從城市地理學的角度指出旅游開發使得當地經濟得以發展,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但也引發了物價上漲的問題,同時旅游開發提高了社區婦女階層的經濟地位。
在感知視角上,黃玉理通過聚類分析的方法,將麗江古城社區居民的態度劃分為“一定程度的憎恨者”、“積極的支持者”和“謹慎的支持者”。其中“一定程度的憎恨者”主要是具有高中學歷的年輕人,他們認為旅游開發將大部分的收益帶走了,利益分配很不均衡;“積極的支持者”對旅游影響感知強烈,認可旅游給社區帶來的各種影響;而“謹慎的支持者”對旅游影響的關心程度不高。柴壽升等則主要從旅游開發對社區居民產生的消極影響出發,分析了社區與政府、社區內部間、社區與景區之間的矛盾,并依據這些沖突提出了具體的對策。而戴美琪通過研究農業旅游社區經濟影響得出,旅游對農業旅游社區的影響主要集中在“收入和用途、收入渠道和就業形勢、就業觀念和勞動特征以及生活成本和經營意識”四個主要因子上。李東和等從地理空間感知的視角,研究了安徽三河鎮旅游區的空間結構,其將景區分為核心區、過渡區和區進行研究對比發現,在經濟影響中,核心區要高于過渡區,在成本感知上,旅游發展使得社區生活費用上升普遍都感知強烈,總體上感知符合距離衰減規律。焦華富等則從旅游發展對城鎮化的影響視角出發,認為旅游發展加速了九華山的城鎮化,提高了當地居民的收入,增加了就業機會,但也使得物價上漲和生活成本的增加。
在利益相關者理論研究中,徐燕等通過對森林保護區的調查研究發現,社區居民對旅游開發造成的影響中對耕地問題意識最強,其次是對生活環境的影響,在補償方式中主要有地皮補償、房屋補償和現金補償等;并針對實際情況提出了利益保障的對策,即激勵社區居民參 與旅游開發、加強政府的控制和管理、采取社區居民自治管理、重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協調等。
2、旅游開發對社區文化的影響
旅游文化是旅游深入發展的靈魂,只有在地區特色文化的支撐下,旅游才能得以更好的發展。通過文獻分析可以發現,學者們熱衷于研究旅游開發對社區文化的影響,不僅在數量上豐富而且在研究內容上不斷的細分。吳必虎等對民族文化旅游開發影響研究的現狀進行了總結,指出應該正確認識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正確認識民族文化保護與旅游開發的關系和發展民族生態博物館,并把它作為民族文化地區旅游開發的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途徑。與此同時,馬曉京則研究了西部民族地區旅游開發給民族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主要包括民族文化的同化、商品化、庸俗化以及民族文化價值觀的退化與遺失,認為旅游對民族地區文化環境的影響較之于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更加廣泛、更加深入,并影響到了民族地區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李經龍等則認為旅游對目的地文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居民的態度、示范效應、道德感退化、對語言和宗教的影響、文化移入、新殖民主義、傳統工藝品和傳統習俗的影響等方面。
隨著[專業提供論文和職稱論文服務lunwen. 1KEJIAN.CO M,歡迎您的光臨]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對旅游開發的社區文化影響研究更加細化了。基于地理學視角,在對社區語言文化和節慶文化的變遷和影響研究中,王雅婧認為旅游使得外來語言開始在本地使用,普通話開始被更多的人接受,地方方言受到了影響;而節慶文化卻得到了傳承,并出現了新型的文化節慶活動。潘秋玲則從負面影響的角度出發,分析了旅游開發對目的地語言文化景觀的影響效益,研究認為旅游開發導致了當地方言的淡化,具體表現在:土語景觀萎縮、普通話景觀擴張,形成新語言占據土語空間和兩者并存的現象,使得目的地語言景觀更趨多元化,外語作為一種異質文化與方言相互交融,形成中外語言景觀并存交互并用的格局,并認為經濟因素是影響這一文化變遷的重要原因。
在此研究進一步深入的基礎上,有學者則從人類學的研究視角出發,研究開始關注旅游開發對社區的生活方式、服飾、居住文化、內在觀念等產生影響的更深層次的問題。茆長榮以龍勝平安寨為例,分析了旅游開發帶給平安寨社區居民在生計模式、居住文化、生活方式、服飾文化、職業分化、、寨老制度方面的差異,并從價值觀念和文化變遷等角度探析了旅游開發給當地帶來這些變化的原因。而馬英對云南仙人洞社區的研究不僅包含了上述內容,還對房屋結構、風俗習慣、思想意識等問題進行了分析。此外,鄭小虎等研究了貴州民俗博物館,指出民族文化同化和商品化導致當地的特色建筑遭到摧毀性的破壞,但陳煒等對廣西三江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結果卻指出,旅游開發激勵了侗族社區居民對他們傳統的非物質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使得很多面臨損毀的文化被保護下來,特別是侗族的木結構建筑得以再現,同時建造技藝也得以傳承。
3、旅游開發對社區環境的影響
從現有的研究資料中可以發現,單獨研究旅游開發對社區環境的影響的文獻較少,大多數學者是在研究旅游給社區帶來的綜合影響中闡述對社區環境的影響。關于旅游開發對社區環境的影響,本研究不僅包括自然環境的影響還包括旅游開發對社區整體環境的影響。通過對文獻資料的研究發現,狹義的環境影響即社區自然環境的影響研究較少,大多表現在社區垃圾、污水、交通等狀況中;而廣義的社區環境如生活環境、醫療環境等研究相對較多。
在狹義范圍的社區環境研究中,杜忠潮從宏觀的角度研究了陜西省旅游開發對社區環境造成的影響,研究發現旅游使得當地的交通環境發生了明顯的改善,這也促使各主要景區之間實現了交通線之間的聯動,但是旅游開發同樣使得社區的文物遭到損毀,景區排放的污水嚴重影響了社區居民的水源地,且噪聲污染對社區的影響嚴重。胡愛娟從宏觀的角度分析了我國旅游發展給社區造成的主要環境問題,表現在污染嚴重、衛生狀況差、盲目接待,導致環境失衡、開發和規劃不合理,引發環境問題等,并從規劃、管理、教育和宣傳等角度提出改善環境問題的辦法。陳秀瓊等對廈門野山谷生態樂園的研究表明,旅游開發使得居民有意識地去保護文化遺產,同時旅游開發也使得社區的水環境受到了影響,空氣和土壤環境受到嚴重污染,但調查顯示這些影響是由初期的施工環境所造成的。費婷婷等從宏觀視角研究認為,旅游使得社區環境受到很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旅游開發對社區環境的破壞,并且旅游業占用了社區的公共資源,使得社區居民原有的公共空間縮小;同時研究表明,旅游開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區居民的環保意識,也使社區土地資源的利用價值更高,從而改變了原有的土地資源環境。
而在社區宏觀環境層面的研究中,何仲禹等對比分析了北京市門頭溝、黃山市宏村以及昆山周莊三地旅游開發對社區環境的影響,研究以居民的居住條件、基礎設施、環境衛生和生活狀態為主進行分析,發現由于旅游的發展,社區居民主動的修繕自己的房屋以改善居住條件吸引游客;而交通基礎設施也有了很大的改觀,垃圾回收、照明系統、停車設施等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游客的增加依舊使得當地的環境衛生壓力增大,同時物價的上漲也加重了居民的生活成本。同樣,焦華富等在九華山旅游開發對社區環境的影響研究中指出,旅游使得當地居民的社會生活發生了改變,包括社區的生活設施、教育環境、醫療衛生事業等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時旅游也引發了一定程度的社區犯罪,盡管社區的衛生設施進行了改進,但是擁擠問題和垃圾問題依然嚴重。宣國富等則從地理感知的視角對三亞旅游的開發進行研究,指出旅游發展刺激了三亞基礎設施環境的改善,特別是在交通和酒店等設施上改進明顯,但與此同時,外來游客的進入使得當地的生活觀念和傳統倫理發生了變 化,表現在犯罪率上升和亂扔垃圾等不文明現象的增多。表2是旅游開發對社區的影響在上述內容上的具體表象。
? 四、研究結論與展望
【關鍵詞】 地西泮 常規氣管插管 中重度有機磷農藥中毒 治療 作用 職稱論文
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是常見急危重病,患者病情兇險,進展迅速,病死率高。中毒的患者常常出現激惹、煩躁不安、譫妄等癥狀。我們于2009~2012曾應用地西泮靜脈注射聯合常規氣管插管對急性中重度有機磷農藥中毒患者進行綜合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中重度有機磷中毒患者90例,其中男28例,女62例,年齡12~75歲,全部患者為口服中毒,其中甲胺磷32例,樂果24例,1605農藥14例,敵敵畏14例,氧化樂果2例,,馬拉硫磷加樂果4例。
1.2人選標準 急查血膽堿酯酶(CHE)活力均低于50%,臨床及實驗室檢查均符合中重度有機磷中毒的診斷標準[1];均無嚴重心、肺、腦等疾患史,接診時有自主呼吸,接診時發生呼吸心跳驟停者除外。
1.3分組方法 將90例中重度有機磷中毒患者入院時常規行氣管插管隨機分為兩組早期急救。其中治療組51例患者應用地西泮注射液進行鎮靜;對照組39例應用咪達唑侖進行鎮靜。二組患者男女構成、年齡、服毒種類、中毒量、就診時間、中重度患者比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4 治療方法 氣管插管后有呼吸衰竭早期癥狀者立即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迅速清除毒物,阻止未吸收毒物的繼續吸收,包括:徹底、反復洗胃,反復清洗毒物接觸的皮膚,導瀉;特效解毒劑應用[2];同時積極預防感染,保護心、腦、肝、腎等主要器官的功能,防止并發癥,糾正水電解質紊亂。驚厥、躁動者,治療組應用地西泮注射液靜脈推注開始10mg,以后按需每隔3~4小時加5~10mg,24小時總量以40~50 mg為限;對照組應用咪達唑侖首先靜脈推注負荷劑量0.025~0.1mg/kg,然后用靜脈微量泵控速輸入維持劑量0.03~0.15mg/(kg·h)。兩組均要求達到滿意的鎮靜水平(Ramsay評分2~4級),人機同步為準,停用呼吸機或病人清醒后能完全配合時停用上述兩種鎮靜劑。
1.5 鎮靜效果評估標準 鎮靜效果按照鎮靜分級(Ramsay):1級:患者焦慮不安或煩躁;2級:患者合作,定向力良好或安靜;3級:患者僅對命令有反應;4級:患者入睡,但對輕叩眉間或強聲刺激反應靈敏;5級:患者入睡,但對輕叩眉間或強聲刺激反應遲鈍;6級:對刺激無反應。
1.6 統計指標 統計肺水腫、呼吸衰竭、休克、治愈、死亡的例數;統計阿托品、氯磷定用量、氣管插管時間、住院天數。
1.7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選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肺水腫、呼吸衰竭、休克、治愈率及病死率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并發癥及療效比較(n, %)
組別 n 肺水腫 呼吸衰竭 休克 治愈 死亡
治療組 51 3( 5.88) 13(25.49) 4( 7.84) 51(100.00) 0(0.00)
對照組 39 4(10.26) 19(48.72) 15(38.46) 39(100.00) 0(0.00)
P值 P
兩組比較治愈率及病死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組肺水腫、呼吸衰竭、休克等并發癥比較有顯著統計學意義(均P
2.2 兩組患者阿托品、氯磷定用量、氣管插管時間、住院天數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藥物用量、氣管插管時間、住院時間比較(X±S)
組別 n 阿托品mg 氯磷定g 氣管插管時間(h) 住院時間(h)
治療組 51 167.8±46.3 9.3±2.1 21.8±10.2 45.2±26.3
對照組 39 325.3±74.6 16.7±2.4 48.9±13.5 64.7±39.0
P值 P
兩組患者比較阿托品、氯磷定用量減少、氣管插管時間、住院天數縮短,有顯著統計學意義(均P
3 討論
有機磷農藥中毒的患者常常出現激惹、譫妄、驚厥、神志喪失等癥狀。其原因可能與殺蟲劑、阿托品毒性、低氧血癥、中毒同時攝入酒精飲料以及并發癥等有關。國外的研究結果顯示,地西泮可以改善中毒癥狀、提高實驗動物的LDs,已將其列為常規治療藥物之一。國內李穎、蔡志福等采用正交試驗法,研究證實安定可延長中毒小鼠的存活時間,明顯改善肌震顫和抽搐等癥狀,且與阿托品有很好的協同作用,能提高療效[3]。患者的病情穩定非常重要,初始治療階段必須確保患者氣道開放,適度通氣和循環穩定。以確保患者處于穩定狀態。地西泮是治療有機磷中毒的有效抗驚厥藥,能預防驚厥引起中樞神經遲發損害。嚴重中毒(驚厥、神志喪失、兩個或以上器官系統損害)病人應予靜脈地西泮。地西泮與阿托品合用明顯降低病死率[4]。地西泮能間接抑制中樞ACh 的釋放,并通過阻滯鈣通道抑制神經末梢發放異常沖動,保護神經肌肉接頭。有機磷中毒使用地西泮可起到鎮靜、抗焦慮、肌肉松弛、抗驚厥和保護心肌的作用。若患者清醒,意識障礙輕,躁動或喉頭痙攣或嗆咳反應強烈,應早期使用地西泮。
段肖亮等[5]曾應用地西泮靜脈注射對癥治療13例患者出現的中樞興奮癥狀,結果13例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呼吸抑制,嚴重者呼吸停止。另外,有機磷農藥中毒后,患者肌終板區發生持續性去極化,引起突觸后神經肌肉接頭功能障礙,隨即患者出現呼吸表淺,呼吸頻率異常加快、低氧血癥、發紺等臨床癥狀,重度中毒者還會出現呼吸麻痹、肌無力,直至呼吸停止[6]。呼吸與心搏停止常瞬間相繼發生;患者出現心跳停止后,心肺復蘇時間長,雖復蘇成功,但由于大腦缺血缺氧時間長,發生腦水腫,腦干呼吸中樞功能不能恢復致中樞性呼吸衰竭,最終導致死亡[7];有機磷毒物使機體病理生理發生特殊變化,出現呼吸衰竭,較其他原因造成的呼吸衰竭搶救難度大。目前缺乏有效的心肺復蘇搶救措施,病死率極高。
2010年心肺復蘇指南指出,由于氣管插管可保證通氣和吸入高濃度的氧,便于吸痰,準確控制潮氣量,在靜脈通道未建立時可從氣管途徑給藥,防止吸入性肺炎等。潭澤智等[8]報道,氣管插管最佳時機為呼吸衰竭早期,即患者表現為呼吸肌乏力、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紫紺、意識障礙(淺昏迷)時立即進行氣管插管,及時糾正缺氧,絕不要等到呼吸停止,深度昏迷時才進行氣管插管。有學者指出盡管患者神志清醒,還是應盡快做氣管插管、呼吸衰竭早期進行機械通氣,以避免缺氧導致重要器官的不可逆損害。早期氣管插管可避免腦部缺氧引發腦水腫及腦功能障礙,提高機體對阿托品的反應能力。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均采取常規氣管插管,當患者有呼吸衰竭早期癥狀時,立即給予及時有效的機械通氣輔助治療措施,維持呼吸功能,兩組患者無1例死亡。說明在搶救有機磷農藥中毒,常規氣管插管可使一部分中重度中毒患者避免死亡。同咪達唑侖組比較,使用地西泮能明顯減少肺水腫、呼吸衰竭、休克等并發癥和解毒劑的用量。
在中重度有機磷中毒患者救治中,地西泮聯合常規氣管插管既解決了有機磷中毒引起的呼吸衰竭,又防止了因地西泮用量過大或靜脈注射速度過快可產生呼吸抑制。為良好的預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能減少并發癥、縮短住院天數,減少了病人的痛苦,降低了住院費用,改善患者預后。因此,針對有機磷農藥中毒在解毒及綜合治療措施下,同時使用地西泮可使一部分病人受益,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參考文獻
[1] 陸再英,鐘南山.主編.內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926—929
[2] 陳灝珠,林果為.實用內科學[M]. 第1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808
[3] 李穎,蔡志福.安定對有機磷農藥中毒的實驗治療研究.職業醫學,1995,1(3):7-9.)
[4] 王吉耀.主編.內科學[M].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165
[5] 段肖亮,謝秀霞.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早期治療中應用地西泮致呼吸抑制13例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2006 年08期
[6] 王軍,吳永麗,孫冠軍.機械通氣治療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致呼吸衰竭32例[J].內科,2010,5(5):501-502
[關鍵詞]城市 互聯網 信息差距 治理
[分類號]G203
1 引言
國內研究主要分析我國東西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信息差距及其社會影響。而新近的調查發現,我國互聯網的普及率差距超過信息差距的總水平…,同一城市中的不同群體間存在顯著的互聯網信息差距,而且還呈現出加劇的傾向。需要從城市信息貧弱群體的信息需求與認知能力出發,結合我國的互聯網發展模式與特征,探討治理差距的對策職稱論文。
本文首先區分互聯網信息差距的不同層次。在此基礎上,具體闡述我國城市群體間互聯網信息差距狀況與成因,以促進就業與社會和諧發展為目標,明確治理差距的政策思路,基于我國城鄉二元分割的具體情境,提出分階段的治理措施。
2 互聯網信息差距的三個層次
雖然已有文獻尚未明確劃分其過程的層次性,但可以從中發現,群體間互聯網信息差距涉及接入、使用、獲益能力差距三個層次。
2.1 第一層次——接入差距
以歐盟的互聯網調查和美國商務部的系列調查為代表,許多研究根據創新傳播理論分析了互聯網接入的發展過程。研究發現一國的不同社會群體開始接入互聯網的時刻、飽和率水平都有顯著差異,可以用圖1所示的分層模型來表述:
群體A屬于信息富有者,是一國最先接入互聯網的群體,該群體中的個體接入比例最高;群體C是信息貧弱群體,開始接入互聯網的起始時刻最晚、群體中僅有較低比例接入互聯網之后就不再有新增的采用者。
2.2 第二層次——使用能力差距
不同群體的互聯網使用能力存在較大的差異。使用能力包括基礎性技能、結構性技能兩個層面。基礎性技能即對網上文獻的閱讀理解能力,包括英文水平,主要是通過基礎教育取得的;結構性技能是使用互聯網收集信息、加工數據等方面的能力,包括使用超文本以及各類軟件等工具的能力,建立在基礎性技能之上,主要通過信息技術培訓與學習取得。參與網絡游戲、瀏覽網頁與設計圖文、開展網上交易之間的技能差別是顯著的。基礎性技能具有相對穩定性,而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著結構性技能持續變化。
2.3 第三層次——獲益能力差距
互聯網使用能力在經濟資本、社會資本的輔助下,形成獲益能力,即運用互聯網支持工作、改善個人生活等方面的能力,是在信息社會中生存的一種戰略性能力。綜合已有研究,本文認為互聯網使用能力、社會資本、經濟資本和獲益能力之間的關系如圖2所示,獲益能力差距最難以縮減。由于掌握的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差異,即便在使用能力等同的條件下,圖1中的群體C從互聯網使用中獲得的收益也低于群體A和B:
3 我國城市互聯網領域的信息差距現狀
3.1 我國互聯網發展模式與信息傳播特征
與發達國家不同,我國的互聯網發展建立在政府推進和外來技術的基礎上,形成了“政府一信息服務組織一用戶”自上而下的信息服務體系。自2005年后,我國互聯網快速普及,正處在快速擴張初期,開始向農村滲透。2009年普及率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截至2009年12月已有網民3.84億,成為人口最多的網民國家。區別于發達國家的一個關鍵性變化,是產生了多樣化的互聯網應用方式創新。除電腦之外,手機、游戲機、電視機等,都已具備網絡接人能力,手機和電腦共為互聯網信息服務的重要基礎設施,互聯網隨身化、便攜化趨勢日益明顯。持續更新的互聯網媒介,推動了我國信息傳播向分眾化、個人化方向發展。
3.2 我國城市互聯網信息差距
我國城市信息貧弱群體主要包括城市戶籍的無業與失業人員、在業低收入人員等以及農民工兩類。
3.2.1 城市互聯網接入差距
根據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關于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的調查報告,2008~2010三年中,我國總體互聯網接入率在持續增加,網民城鄉結構對比基本沒有變化;而城市信息貧弱群體的接入率遠低于平均普及率,其中農民工的接入率明顯低于城市戶籍信息貧弱群體的接入水平,幾乎沒有提高,如表1所示:
3.2.2 城市互聯網使用差距在以上海、廣州和北京為代表的大城市及其周邊城市中,同一城市中的不同群體之間存在明顯的互聯網使用差距。以互聯網發展全國領先的北京市為例,包括流動人口、郊區農民在內的各群體的信息化水平可分為高端、中端、低端三個層次,所占人口比例分別是9%、37.6%、53.4%。各群體之間在收入水平、電腦擁有率、互聯網接入、上網時間長度、網絡應用方式等方面差距較大。高端群體網絡接人率近100%,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廣泛使用電腦和網絡,平均每周上網時間超過30小時,網絡應用水平高;中端群體電腦擁有率超過五成,網絡接入率近50%,平均每周上網時間13小時;低端群體電腦擁有率低,幾乎不能上網、沒有郵箱。占人口半數以上的低端群體包括城郊農民、下崗與無業人員、殘疾人、家庭婦女以及農民工,傳統媒體仍是他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雖然缺乏國家層面的量化數據,北京市的互聯網應用結構作為一個參考,部分反映了城市信息貧弱群體的數量以及該群體與其他群體間的互聯網使用差距。
3.2.3 城市互聯網獲益差距城市信息貧弱群體的網絡應用產生的價值很有限。在我國社會轉型的背景下,制度環境缺乏穩定性、組織機構快速變遷、個體流動性大幅提升,城市信息貧弱群體的信息服務需求主要涉及就業、社會保障、子女教育、生活服務等方面,而利用互聯網提供上述服務,在我國仍處于初始階段。第24次CNNIC互聯網調查指出,農民工、下崗失業人員等群體因回避社會現實而上網的傾向,超出主動的互聯網應用,而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工作者、企業管理人員等則與之相反;農民工與辦公室職員在網上教育、網絡銀行、電子商務等應用的普及率上有巨大差距。第25次CNNIC互聯網調查發現,與我國整體網民相比,手機網民中農民工和城市無業、失業人員所占比例更高;而手機上網中使用率最高的應用是聊天,達到71.5%,信息貧弱群體從互聯網應用中獲得的利益十分有限。
4 我國城市互聯網差距成因與治理
4.1 群體間互聯網信息差距的成因
在個體層面,低教育程度、職業狀況、收入水平以及對互聯網的有限認知是我國城市互聯網接人與使用差距的四個主要成因,社會資本和經濟資本對產生互聯網獲益能力具有重要的影響。CNNIC歷次調查發現,個人不上網的兩個主要原因依次為:缺乏上網所需的技能、不具備上網條件。國家統計局的《2009年農民工監察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外出農民工中初中文化程度比重占64.8%,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3.5%,以從事低收入的制造業、建筑業和服務業為主。月平均收入為1417元,幾乎沒有在崗位上獲得信息技術培訓,制約著該群體對互聯網的使用。我國市場化定價的互聯網接入費用每戶平均77元/月,網吧上網費用平均44.8元/月(第22次CNNIC互聯網調查),網絡接入價格占收入水平較高。城市戶籍的信息貧弱群體的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略高于農民工,但是也難以支付市場化的信息技術培訓和網絡接入費用。信息貧弱者獲取信息的途徑以先賦性社會關系為主,鏈合關系短缺,導致其社會支持系統薄弱,難以通過使用網絡獲得利益。
在社會層面,農村互聯網信息基礎設施薄弱、城市公共信息設施的難以獲得性,是造成農民工、城郊農民這兩個細分群體低接入率的兩大外部主因。信息資源供給存在制度性缺失,是城市信息貧弱群體獲益少的主要原因。信息貧弱群體對信息服務的類型和定價決策以及信息內容和傳播形式沒有實質性影響,公共信息服務體系對符合信息貧弱群體需求的信息資源整合不足,未能支持這一群體的就業、學習、生活事務。
4.2 治理互聯網信息差距的政策視角
城市信息化的本質是建立政府、企業和公眾之間的信息共享和良性互動,改善城市交通、教育、安全與公共衛生、社區服務等,促進城市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需要公眾的深度參與。我國城市信息貧弱群體數量龐大,與其他群體間存在較大的互聯網信息差距,城市信息化進程缺少堅實的社會基礎。在缺乏外部干預的情況下,現存差距將會加速擴大,互聯網差距會與既有的多種社會分化相互滲透,導致信息貧弱群體難以參與信息技術手段支持的社會活動,加劇這一群體在社會、經濟等多個方面的劣勢。
已有研究發現,僅采用技術性思路,例如改善互聯網基礎設施、降低互聯網接入費用、提供網絡技能培訓等技術性措施,不足以縮小群體間的互聯網信息差距。自2000年以后,相關政策設計開始轉向社會性視角,在采用技術性政策措施的同時,從信息貧弱群體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發展障礙出發,通過社會政策,向這一群體賦權,使之形成自我發展能力。治理我國城市互聯網信息差距涉及教育、就業政策與信息化政策等多個領域,需要提高信息貧弱群體的信息使用能力和職業技能,增加其社會資本,完善公共服務,使這一群體獲得更多利益。一個有效的途徑是通過公私部門、非政府組織等多方利益相關者的合作,共同治理互聯網信息差距。
5 治理我國城市互聯網信息差距的思路
需要根據《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建立一個社會矯正機制,縮小我國城市群體間的互聯網信息差距,改善信息貧弱群體的就業與生活狀況,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5.1 治理我國城市互聯網信息差距的戰略目標
與發達國家不同,我國信息化發展的社會基礎還較為薄弱。本文認為,我國治理城市互聯網信息差距的目標應具有階段性,以提高接入率為基礎,設定近期和長期目標,見表2。
5.2 治理城市互聯網信息差距的對策
5.2.1 近期的治理措施
·改善互聯網信息服務的可獲得性。應加強城市公共網絡端口建設,將學校、圖書館、社區學習中心等接入互聯網,使信息貧弱群體能夠接觸網絡。建議以民政部門的社區信息化建設、各地區的社區學習中心為依托,通過社區、居委會統一管理,借助非政府組織的力量,向各類信息貧弱者提供廉租或捐獻電腦、免費或低收費網絡服務;各地區應探索將城市公共網絡資源向農民工開放的模式,改善他們對網絡的獲得。應融合網絡與傳統媒體,整合從中央到地方的已有信息資源和服務,向信息貧弱群體提供多樣化的信息渠道。
·提高互聯網使用技能與收益。目前面向信息貧弱群體的信息化培訓存在多方投入、多頭管理、缺乏整體規劃等問題,應鼓勵信息技術培訓機構、用工企業和非政府組織,以及開展就業支持計劃(例如國務院扶貧辦的“雨露計劃”)的政府部門進行合作,結合就業需求(無論是正式或者非正式就業)設計教學內容,使信息貧弱群體通過培訓提高信息使用能力,增強這一群體在就業市場上的靈活性。
5.2.2 長期的治理措施
·強化信息化的社會基礎。應推進競爭政策和普遍服務政策,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降低互聯網接入費用;根據國家未來的發展方向,把握互聯網產業的發展趨勢,為本土產業技術創新形成包容性空間,繼續推進信息無障礙標準,增強縮減信息差距的技術基礎;借鑒國外經驗,重視全民信息技術教育,避免信息差距的代際傳遞。
·提高信息服務質量。采取措施促使各類信息服務主體承擔社會責任,要求電視、廣播、報紙、雜志、中文網絡等媒體對信息內容加強自律管理,創建符合信息貧弱群體需要與認知能力的信息內容。重點是加強電子政務建設,提高公共信息服務的用戶導向性,使城市信息貧弱群體能夠獲得關鍵性的公共信息服務。
·形成長效信息培訓運行機制。信息技術培訓需要進行平臺建設,吸引地方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的長期投入,對培訓項目進行科學的評估和改進。在實踐中,一些跨國公司聯合公益性、非營利性組織和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建立了面向城市信息貧弱群體的社區學習中心,項目設計和管理的規范性高,重視培訓師資和當地的骨干力量,產生了規模效應,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社區學習模式。
·增強城市信息貧弱群體的社會參與能力。我國在較長時期內不會改變以制造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中高級藍領短缺的就業市場狀況會延續。城市信息貧弱群體就業以藍領職業為主,而當前的教育體系和就業選擇、社會資源分配不利于藍領。國家應提高職業教育的成效,創建更為多元的文化環境,使藍領在社會參與、經濟與文化資源分配中獲得更為公平的機會,提高收入和職業滿意度。
參考文獻
[1]張新紅,中國數字鴻溝報告2008,電子政務,2008(11):25-43
[2] Empirlca Work Research Centre (Ireland) , University of Bath.Thematic Study to Analyze Policy Measures to Promote Avcess to ICT as a Means of" Combating Social Exclusion. Luxembourg: Eu-ropean Union, 2006:33-42.
[3] Steyaert J. Inequality and the digital pide: Myths and realities//Hick S, McNutt J. Advocacy, activism and the lntemet. Chicago:Lyceum Press, 2002 : 199-211
[4]Bonfadelli H. The Interact and knowledge gaps: A theoretical andempirical investig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2, 17(I): 65-84
[5]邱林川,信息社會:理論、現實、模式、反思,傳播與社會學刊2008,5:71-99
[6]Cartier C, Castells M, Qiu J L. The Infomaation have - less: Inequali-ty, mobility, and translocal networks in Chinese cities. Studies in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at, 2005, 40(2) : 9-34
[7]北京市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北京市數字鴻溝研究報告(2005)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5
[8] Van Dijk J, Hacker L. The digital pide as a complex and dynam-ic phenomenon. Information Society, 2003, 19:315-326
[9]刁松齡,城市化進程中外來農民工信息服務研究——以珠三角為例,圖書情報工作,2009。53(4):136-139
[10]李曙光,我國信息服務體系構建現狀與對策,國家圖書館學刊,2009,68(2):67-70
[11] McClure R, Jaeger P.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olicy research: Im-portance, approacbes, anti realitie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i-ence Research, 2008, 30(4): 257-264
[12]周宏仁,國家信息化優先領域和推進策略,中國信息界,2009.1: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