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骨科臨床論文范文

    骨科臨床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骨科臨床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骨科臨床論文

    第1篇:骨科臨床論文范文

    1.1一般資料所有研究對象均來源于我院骨科在2013年2月~2014年5月期間收治的患不同類型骨科疾病的患者,共計136例,其中髕骨骨折24例,四肢骨折32例,脊柱骨折19例,股骨頭壞死17例,胸骨骨折25例,骨關節炎29例。隨機將所有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68例,實驗組中男42例,女26例,年齡27~66歲,平均(43.5±4.9)歲;對照組中男45例,女23例,年齡23~69歲,平均(44.2±5.1)歲。比較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實驗組患者在此基礎之上按照臨床護理路徑實施護理,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1)制定臨床護理路徑,在與患者充分交流溝通的基礎上詳細了解患者病情,并制定科學合理、安全有效的臨床護理路;(2)制定住院護理路徑,做好患者的住院指導工作,詳細向患者介紹病房環境,告知患者各項檢查的目的、時間以及注意事項,并安排護理人員陪同,明確科室的規章制度和規范要求進行;(3)術前護理路徑,向患者講解所患疾病的相關知識、治療方法以及日常飲食應該注意的問題。講解手術的大致過程、術前準備和注意事項,并給予一定的心理疏導,減少患者不良情緒;(4)術后護理路徑,幫助患者調整正確的,觀察患者石膏固定、牽引固定術關節處姿勢情況,以防降低關節固定效果,告知患者禁食,注意晚間休息對創口的影響,視病情恢復情況安排適當的康復訓練;(5)出院護理路徑,告知患者堅持嚴格按照要求進行康復鍛煉,定期到醫院復查。

    1.3觀察指標統計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住院費用以及兩組患者對護理人員護理質量以及文明行醫的滿意度。滿意度調查以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

    1.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7.0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比較實驗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平均住院費用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護理質量滿意度比較實驗組中,對護理質量非常滿意39例,滿意21例,總滿意度88.23%;對照組中,對護理質量非常滿意29例,滿意20例,總滿意度72.06%,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文明行醫滿意度比較實驗組中,對護理人員文明行醫非常滿意45例,滿意19例,總滿意度94.12%;對照組中,對護理質量非常滿意36例,總滿意17例,滿意度77.94%,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第2篇:骨科臨床論文范文

    英文名稱:Journal of Minimally Invasive Medicine

    主管單位:廣西衛生廳

    主辦單位:廣西醫學科學情報研究所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3-6575

    國內刊號:45-1341/R

    郵發代號:48-72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2006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第3篇:骨科臨床論文范文

    【關鍵詞】骨科;手術;抗菌藥物;老年患者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098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5-2488-02抗菌藥物的應用范圍廣,涉及到各個臨床科,正確合理應用抗菌藥物是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減少或減緩細菌耐藥性發生、以及提高療效的關鍵。抗菌藥物自20世紀問世以來就在治療和預防兩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但同時出現了亂用濫用的現象。對過去2009年1月―-8月骨科問題進行了回顧性調查,探討了骨科手術患者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選擇2009年1月―-8月本院骨科出院病歷,按隨機抽樣方法,共120例。其中男70例,女50例;年齡9-85歲,平均47歲。

    1.2方法對120例骨科手術病例全部進行回顧性調查和總結,填寫“手術期抗菌藥物使用情況調查表”,內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別、入院時間、出院時間、年齡、體重、診斷、手術起止時間、術前和術中用藥時間、手術名稱、藥品名稱、用藥起止時間、累計使用抗菌藥物的種類數和時間、用法用量、治療結果等。由此依據統計骨科各科室出院患者的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同時還有手術患者術中使用情況。所得數據輸入Excel表格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通過使用抗菌藥物對120例骨科手術患者進行輔助治療后,痊愈95例,好轉21例,無效4例,有效率96.7%。用藥期間發生不良反應12例,其中頭孢呋辛和阿奇霉素致惡心、上腹不適7例,伊諾沙星導致腹瀉1例,頭孢哌酮舒巴坦和加替沙星致過敏性皮疹3例;停藥后2-3天后大多自行消失。

    3討論

    3.1根據老年骨病的治療方法有如下幾點:

    3.1.1老年骨病患者多數體質弱,接受能力差,反應遲鈍,因此在臨床救治過程中醫生要多對患者進行耐心細致的解釋。

    3.1.2心理治療由于大多數老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尤其那些因外傷致骨折發生的患者,常常因生活環境的改變、驚嚇而產生失眠、焦慮等表現;對于那些慢性疾病的骨病患者,因常年飽受疾病的痛苦折磨,導致骨病患者對疾病的預后喪失信心,擔心手術及各種醫療措施帶來的痛苦,同時擔心因為醫療費用額度之大為家人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而不配合醫生治療,影響病情的痊愈。所以這就要求醫生應首先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患者信任,根據患者年齡、生活習慣、社會環境、職業以及家庭經濟狀況等方面與患者進行溝通,為其講解自身疾病的相關知識、注意事項及治療措施,傾聽患者的訴說,并根據個體情況的不同給予心理疏導,盡量消除其對疾病及其治療的恐懼感;同時積極做好患者家屬額工作,使其在精神上配合醫生對患者進行安慰,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生理狀態,積極主動配合治療。

    3.1.3飲食治療個別患者由于臥床帶來諸多行動,多以行動不便為主要特征。所以家人為減少患者大小便的次數而限制飲食。醫生應向患者說明營養支持對康復的重要性,并鼓勵其多飲水、進食纖維素含量豐富的食物,保持排便通暢。老年患者患有較多的基礎病,例如:胃腸道疾病、心臟病、糖尿病等,針對此類病癥,醫生應首先對患者進行個人綜合情況的評估,然后針對患者實際情況制定個體化的飲食方案。骨折患者初時時的飲食應以易于消化吸收、清淡開胃的食物為主,如蔬菜、蛋類、魚湯、水果等;骨折后2-3周,醫生可逐漸為患者提供適當高營養食物,以利于骨痂的生長和傷口的愈合,建議患者多食用動物肝臟、煲雞、骨頭湯等;骨折4周以上的患者,可向其提供高營養飲食及鈣、鐵、磷等含量豐富的礦物質食物;對于合并糖尿病患者,均應采取糖尿病患者的專屬飲食,醫生應讓患者規律地服用降糖藥或對其進行皮下胰島素注射治療,既保證患者有豐富的營養支持,也避免患者血糖過高帶來的危險。

    3.1.4術后應激的治療老年骨病患者由于身體適應能力差,對手術刺激帶來的反應表現靈敏,所以容易引起各器官運轉功能失調,因此,醫生應詳細認真地觀察術后3天內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尿量及皮膚腫脹的程度的變化,如發現異常應及時進行處理。

    3.2預防并發癥

    3.2.1心腦血管并發癥醫生應對入院的患者進行各項完善的常規檢查,尤其對那些骨折患者,應詳細認真地觀察患者的脈搏、血壓、神智等各項生命體征的變化,通過相關科室會診,協助評估患者病情,決定是否進行手術治療。

    3.2.2預防呼吸道感染由于部分老年患者呼吸功能減退,加上長期臥床不活動,導致抵抗力下降,免疫力低下,致使氣管內分泌物不易咳出,容易產生肺部感染,嚴重的可導致呼吸衰竭。因此應時刻注意室內通風,環境整潔,保持病房的空氣流通,室內溫度恒定在19-22℃之間,濕度在45%-60%之間。在此期間醫生應鼓勵患者用力咳嗽、深呼吸,以增加肺活量。護士應協助醫生對患者勤拍背、翻身,痰液黏稠時應給予霧化吸入,同時給予適量的抗生素以預防肺部感染。

    3.2.3預防壓瘡由于老年骨病患者長期臥床,導致全身血液循環能力差,容易發生壓瘡。此時醫生應仔細觀察患者身體受壓皮膚,保持干凈整潔的床鋪,同時應在身體各骨突處放置軟枕頭或海綿墊。

    3.2.4功能鍛煉刺激骨細胞生長的關鍵因素是機械運動。因此,醫生應根據老年患者的具體情況,循序漸進地指導患者進行刺激骨細胞的功能鍛煉,以防止關節粘連、肌肉萎縮,促進骨折愈合的效果。對于那些長期臥床的患者,醫生應鼓勵其進行等長收縮運動,為了肢體血液循環,防止關節僵硬、深血栓,3周后醫生應鼓勵患者做患肢關節活動。4結語

    關注老年人的健康問題已經是當今社會首要目標,如何通過優質細心的治療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問題已成為醫療領域的熱點課題。所以老年骨病患者大多抵抗力低、體質較弱,加之骨科疾病的影響,普遍喪失對生活的自理能力。因此,對骨病患者的治療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在今后醫療方面更應該深入探討和進行臨床治療,給患者舒適安逸的治療環境,以期達到最佳的治愈效果。

    參考文獻

    [1]楊光,張燕.骨質疏松骨代謝標志物研究進展[J].廣州醫藥,2006,(01).

    [2]劉永飛,彭維杰.雌激素受體基因多態性與骨質疏松的關系[J].實用臨床醫學,2011,(01).

    [3]章振林.骨質疏松診斷與骨密度檢查報告的解讀[J].中國全科醫學,2010,(02).

    [4]汪國棟,蔡賢華,劉曦明.繼發性骨質疏松性骨折微創手術治療[J].中華醫學會第三次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中青年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

    [5]陳國慶,鄭偉濤,胡聲宇,王松.骨質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實驗性研究[A].第七屆全球體育科技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

    [6]王昌興,陳龍,吳建民,林向葉,沈建國.骨質疏松性骨折的治療進展[A].年浙江省骨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8.

    [7]趙國陽.鐵過載對骨代謝的影響及相關機制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3.

    第4篇:骨科臨床論文范文

    2012年1月,昆明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運動醫學科由云南省衛生廳批準成立,同年3月正式開科運行。它不但成為云南省首家運動醫學與關節鏡微創中心,更成為西南片區第一家運動醫學專科科室。

    建科時間雖然不久,但在科主任李彥林的帶領下,運動醫學科的發展勢頭十分強勁。李彥林說,這支嶄新的隊伍有著宏大的夢想,救治更多的患者是他們肩上的責任。

    用最專業的技術救治更多的人

    運動醫學是醫學與體育運動相結合的綜合性應用科學。它研究與體育運動有關的醫學問題,運用醫學的知識和技術對體育運動參加者進行醫學監督和指導,從而達到防治傷病、保障運動者的健康、增強體質和提高運動成績的目的。

    “作為一門新興學科,看似非常專業的運動醫學,其實距離我們并不遙遠。運動醫學解決的不僅是運動員的問題,更包括廣大民眾在運動中所遇到的多種運動醫學問題。”李彥林解釋道。

    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運動醫學科建科雖不到兩年,但其軟硬件實力卻十分雄厚。它不但是昆明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博士及碩士點,還是目前云南省大中型綜合醫院中以最先進的關節鏡微創手術技術為主要治療手段,集醫療、教學、科研、健康教育與管理為一體的運動醫學與關節鏡培訓基地和臨床中心。科室自成立以來,配備了美國最先進的關節鏡微創手術系統,完善的學術梯隊和良好的硬件設備,在短短的時間內取得了較大的發展。

    可以說,運動醫學科的成立,大力推動了昆明地區乃至全云南省的運動醫學水平,縮短了云南與內地發達地區的距離,從而帶動了云南省運動醫學快速發展。

    建科至今,運動醫學科一直致力于解決軟骨、骨、韌帶的修復與重建問題,在骨和軟骨損傷與修復、韌帶斷裂與重建、運動員勞損性傷病、組織移植和細胞移植和基因治療等方面的研究均達到國際國內先進水平,在運動創傷、運動康復和運動營養三個領域一直處于國內外先進水平。

    科室具有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美國施樂輝高清關節鏡微創手術系統,使手術的操作安全性和精確度達到最優化,并能詳盡記錄手術的每個細節和過程;采用關節鏡微創技術,手術創傷小,療效好,術后患者恢復快,痛苦少,住院時間短,明顯節省手術費用和負擔;科室主要致力于肩,肘、腕、髖、膝、踝等關節的各種急慢性損傷,對肌腱、肌肉、韌帶損傷也有獨特療法;團隊在術后,針對性地采取個體化綜合康復治療措施,使患者的手術療效達到最佳鞏固效果,盡快地恢復正常運動功能。

    走進運動醫學科,醫護人員溫暖的笑容、輕柔的聲音很難讓人想到他們背負著巨大的工作量以及很多危重病人的治療。“精誠團結、密切配合、緊張有序”,這是運動醫學科全體醫護人員對自己的要求,也是病人對他們的評價。科室全體醫護人員深受患者及家屬的高度認可和一致好評。一年多來,科室系統開展了關節鏡下微創治療韌帶、半月板、滑膜、關節腔內骨折等各類運動系統常見急慢性損傷,還進一步開展了膝關節多發韌帶損傷的修復與重建,巨大肩袖損傷、復發性肩關節脫位、肩關節撞擊綜合征、髖關節疾病、關節軟骨損傷、腕關節三角軟骨盤修復重建,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后采用個體化綜合治療的康復方案,讓廣大患者盡早盡快康復。

    對于運動醫學科來說,他們的工作并不止于醫院一為更好地體現醫院的公益性,更好地服務廣大患者,解決看病難問題,在李彥林的帶領下,科室每3個月進行1次免費義診活動。秉承“以科技為先導,以病人為中心,以優質服務為標準”的理念,科室成員在醫術質量上力求精益求精,在不斷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的同時,構建良好的醫德信譽,為患者筑就健康之夢。2012年6月9日,在李彥林的帶領下,全科到昆明東陸社區進行免費義診,期間診治患者200余人次。2012年10月20日,科室到貴研小區義診,期間診治患者180余人次。2013年1月19日,科室在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門診8樓進行免費義診并開展健康大講堂,期間診治患者300余人次。

    對此,李彥林說:“因為每次義診都是在周末,所以全科上下所有人員都是在義務加班,但是卻從來沒有人抱怨,因為大家都把科室當做了自己的‘小家’,能為這個家、為廣大患者出一份力是大家的心愿,全科人員也用實際行動在展示著我們運動醫學科的科室精神――‘服務意識、家的理念、團結協作、爭做第一’。”除此之外,科室還定期舉辦健康教育講座,極大推動了運動醫學知識的普及和科室醫療業務的拓展。

    在全體醫務人員的齊心努力下,科室的發展也開始加速。

    為臨床打基礎科研也要“爭第一”

    李彥林說,全科所有醫護人員不僅在臨床醫療方面“爭做第一”,在科研教學方面也要努力“爭做第一”。業余時間,每位醫護人員查閱相關書籍、雜志,學習運動醫學科新進展等方面的知識,從而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及素質,掌握國際、國內的先進理論及技術,使全科整體醫療水平得以提高。

    開科至今僅一年半,運動醫學科就積極進行科研項目申報及成果申報工作,組織全科醫生和護士主動申報科研課題及科技成果獎,申報國家面上項目5項,申報省級面上項目4項,獲教育部博士基金項目1項,省級項目4項。并獲省級獎勵1項,云南省衛生科技成果獎一等獎2項,云南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獲2012年度伍達觀教育獎二等獎1項,有1人次獲云南省醫學學科帶頭人,申報項目3項,課題鑒定項目1項。有4人次到國家級運動醫學及學科年會作學術報告,標志著科室運動醫學研究部分達到國家先進水平,為醫院的科研成果做出了貢獻。

    科室蓬勃發展的勁頭和全體醫護人員勤勉向上的風貌,得益于李彥林十分重視對人才的培養。他常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科室上下十分重視研究生培養教育,研究生在導師的指導下,學習書寫病歷、病程記錄等基本業務,親臨病房熟悉病人、了解病情,和科室醫生一起參與科室各項臨床工作。科室致力于培養研究生的臨床思維及臨床能力,促使他們抓緊完成相關課題的實驗工作,撰寫畢業論文并發表相關文章,保障研究生能在三年內保質保量地完成自己的學業并順利畢業。開科至今,科室培養的在讀研究生共有14名,其中碩士研究生9名,博士研究生5名,已畢業的碩士研究生共計6名。科室還重視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設有專人負責該項工作,共完成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30人次,本科學生帶教40余人次,根據醫院規定安排科室新進人員輪轉并安排專職帶教老師。

    寓教于學,在科研中培養隊伍是運動醫學科保持科研活力的秘訣。這些管理辦法也讓科室逐一收獲令人矚目的成果。2012年9月及2013年5月,科室分別成功舉辦了2012年度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運動醫學及關節鏡微創新技術學習班和2013年度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運動醫學及關節鏡微創新技術學習班暨云南省運動醫療會成立大會。2012年11月,由李彥林主編,王福科、何川、王國梁等臨床一線醫師編寫的《實用骨科運動醫學注射療法》正式出版發售,該書被選為昆明醫科大學本科選修課教材,進一步豐富完善了云南省的運動醫學診療技術。

    無論是臨床還是科研,努力提升自己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患者。種種實踐表明,在運動醫學科,“以人為本”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切實的行動。李彥林說,未來他們依舊會堅持踐行這一理念。

    當好科室“領頭羊”

    提到運動醫學科的建立與發展,就不得不提到科室主任李彥林。作為一名醫者,他心中裝滿了對病人的厚重深情;作為一名管理者,他心中無時無刻不惦記著團隊的發展。

    李彥林說,最終將骨科運動醫學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是因為機緣巧合。1992年畢業于昆明醫學院的他曾先后在內科和兒科工作過兩年。1994年,他進入昆明醫學院攻讀碩士學位,本來選擇了普外科,結果卻被意外地分到了骨科,從此便在這條專業之路上不斷學習。2000年,他又獲得了華西醫科大學骨科博士學位。

    攻讀博士期間,李彥林對骨科“關節鏡”技術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這種技術創口小、恢復快,而且可以在檢查的同時進行手術,既節約時間,又能減輕患者痛苦。博士畢業后,李彥林婉拒了國內知名醫院的邀請,毅然回到“關節鏡”技術發展較為緩慢的云南,率先開展起這一技術,目前為止他已為數千名患者解除了痛苦。

    對于技術的渴望促使李彥林不停地深造學習,這種勤奮也為他積攢下深厚的醫學功力。為了提高自己的診療水平,2002年9月16日至10月16日,李彥林到香港中文大學威爾斯親王醫院骨科參觀學習1個月,并參加亞洲創傷骨科學會及香港中文大學矯形外科及創傷學進修培訓中心舉辦的椎體成形術工作坊學習并獲證書。2003年10月13日至2004年1月13日,李彥林到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骨科進修學習3個月。2006年,李彥林獲國家留學基金委西部人才項目,并于2007年9月一2008年9月先后到美國布朗大學附屬羅德島醫院及紐約大學附屬關節病醫院學習運動醫學及關節鏡微創外科,任職客座教授。

    為了系統深入地開展研究工作,李彥林積極主動申請并承擔各種科研項目,目前作為項目負責人申報獲得的研究項目共7項,其中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地區基金“SDF-1/cxcR4信號通路的干預及調節關節軟骨退變的研究”、教育部博士點基金“TGF-D3和BMP-2雙基因轉染調控BMSCs向軟骨分化構建組織工程軟骨的實驗研究”、云南省自然科學基金“仿生新材料復合基因增強組織工程技術修復關節軟骨缺損”等項目。

    基于以上科研項目,迄今為止李彥林已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其中7篇論文獲優秀論文獎。主編《適用骨科運動醫學注射技術》,參編《組織工程基礎與臨床》、《干細胞理論與技術》及《臨床特殊檢查》3部著作。獲云南省科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云南省科技進步類三等獎2項,云南省衛生科技成果獎一等獎、二等獎及三等獎各1項。

    而除了自身的工作,李彥林還是運動醫學科的一名管理者。他以身作則,不僅對科室醫護人員嚴格要求,更用自己的率先垂范與人格魅力感染著大家。在患者的口碑中,運動醫學科獲得的評價是極高的。開科至今他們共收到錦旗8面,拒收紅包5次,從未發生過醫患糾紛和投訴,病人滿意度達98.5%。全科人員每天8點整準時參加科室交班會議,值班醫護分別對前一天患者的病情進行匯報并對相關病情分析討論,科室整體診療水平得到不斷提高。

    李彥林不僅關注科室人員的發展情況,在教學上他也盡心盡責,培養儲備人才。他先后參加過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進修生的大課講授及臨床帶教工作,積極參與昆明醫學院的教學改革,課前按教學大綱要求認真備課,并融進新知識、新理論,采用多媒體教學,使課堂教學變得形象、生動;在臨床帶教過程中,理論聯系實際,進行開放式的臨床病例討論,使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變為積極主動地參與,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2002年,李彥林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八屆青年教師基金及青年教師教學獎三等獎,填補了昆醫附一院在該獎項上的空白。此外,留學回國后他采用雙語教學及啟發式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并于2007年7月獲昆明醫學院首屆青年教(醫)師“雙語”課堂教學比賽二等獎,還曾獲昆明醫學院2008年度伍達觀教育基金獎教金二等獎。

    談到未來,李彥林說,運動醫學及骨科手術正在向精準化、微創化、現代化、智能化發展,他希望年輕一代的醫生們能夠不斷學習,盡快掌握新技術,這樣才能更好地為云南的百姓服務。

    一手組建起運動醫學科,一手培養起一支富于戰斗力的團隊。李彥林的付出正收獲著回報,對于未來,他也有了更多憧憬。如今,他有了更多同行者,他們組建的“大家庭”正懷揣著一個共同的夢想,破浪前行。

    專家簡介

    李彥林,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華西醫科大學醫學博士,美國布朗大學附屬羅德島醫院及紐約大學附屬關節病醫院訪問學者,客座教授,中華醫學會運動醫療分會第二屆全國委員,云南省第十二屆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后備人才,云南省醫學學科帶頭人(運動醫學方向),云南省醫學會第一屆運動醫療分會主任委員,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編委(北大版核心期刊)、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編委(北大版核心期刊)。

    第5篇:骨科臨床論文范文

    【關鍵詞】小兒骨科;人性化護理;臨床價值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530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728-02人性化護理,即要求就護理中以人為本,充分滿足患者各方面的需求,為其打造舒適自在的修養環境,使其能在愉悅自由的情況下得到最為合理的護理和照料,以最快的速度及最佳的精神狀態恢復健康[1]。醫院中治療的幼兒患者,治療時護理人員往往將注意力放在其身體的治療上而忽視了患者以及患者家屬在精神上的需要。且幼兒患者由于年紀較小,無法與護理人員進行有效的溝通,同時也因治療中無法充分滿足自身的需求,更易導致其產生恐慌心理。所以對幼兒患者進行人性化護理對其治療及恢復意義重大[2]。本院就探究對小兒骨科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的意義及應用價值開展了研究工作,具體情況如下:1資料及方法

    1.1臨床資料本次研究選擇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于本院治療的120例小兒骨科患者為對象。其中有81例男童和39例女童,患兒年齡自4歲至14歲不等,平均年齡7.4±2.3歲。將所有患兒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60例。兩組患兒就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進行分析對比,結果無明顯差異(p>0.05),可納入統計學對比。

    1.2方法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患者分別采取普通臨床護理與人性化護理措施進行干預,對護患糾紛的發生幾率以及小兒家長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進行統計對比分析。觀察組患兒實施人性化護理時,首先應為患者創建良好的住院環境,保證病房的干凈整潔,良好的空氣質量和亮度等。尤其是對于幼兒患者應將專門設置兒童病房,采取溫馨卡通設計,以營造溫馨的護理氛圍;其次應加強與患兒及家屬的溝通交流工作,要求取得患兒及家長的信任,消除患兒的緊張恐懼心理,對患兒的哭鬧撒潑等情況應溫柔對待,切忌急躁憤怒,以最親切最溫馨的態度對待患兒,必要時要求家長協助,勸誘患兒接受診治;對患兒及其家長進行其病情有關及護理工作的宣傳教育,要求患兒家長對病情及治療流程有一個清晰明了的認識,避免因不了解而造成護患糾紛或阻礙正常護理;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是在護理和治療時應盡可能的減少患兒痛苦,實施無痛治療和無痛護理。

    1.3統計學處理本次研究所得結果數據在SPSS17.0統計學軟件上予以處理,組間差異均使用x2進行檢驗,且以結果p0.05表示無差異。2結果

    行使人性化護理的觀察組患者未發生糾紛,滿意率為98.3%,行使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有4例發生護患糾紛,幾率為6.7%,滿意率為85%,兩組對比差異顯著,結果具有統計意義(p

    3討論

    伴隨者我國居民經濟水平的日益增長與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醫療及護理工作的質量更為重視。而骨科患者常伴隨較大痛苦,尤其是幼兒骨科患者,其因患兒年紀較小而承受痛苦能力較差,且無法與護理人員進行有效溝通,護理人員無法有效滿足患兒需求,導致了患兒不能積極配合治療。同時在治療時護理人員往往著重于身體治療,忽視了患者以及家屬的心理,更易使其產生恐慌心理,也不易得到患兒及家長的信任。故對于幼兒患者進行人性化護理特別是無痛手段的實施,對患者舒適輕松的治療和快速的恢復具有重要意義[3]。

    在本次試驗中分組分別實施人性化護理和常規護理,根據護理結果,治療組患者未發生糾紛,滿意率為98.3%,對照組有4例發生護患糾紛,幾率為6.7%,滿意率為85%,治療組患者糾紛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滿意率也顯著高于后者。這是因為在人性化護理實施時,患兒得到了充分而充滿溫馨的照料,有效消除了患兒的緊張及恐慌情緒,護士與患者緊密接觸,交流溝通,也進一步獲得了患兒和家長的信任,同時滿足了患兒各方面的需要,更加有益于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而通過人性化護理的實施,更充分的降低了患兒治療和護理過程中的痛苦。上述這些都是提升患者滿意率的有利因素[4]。

    綜上可知,對小兒骨科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對患者治療的順利進行及快速恢復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還可顯著減少護患糾紛,提高患者及家長對工作的滿意度,故此方法值得推廣。參考文獻

    [1]崔曉麗.小兒骨科人性化護理體會[A].第12屆全國骨科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10:61-63.

    [2]田彥,鄭鐸,于明媛.心理護理和人性化護理在骨科護理中的應用探究[J].吉林醫學,2012,22(36):8044.

    第6篇:骨科臨床論文范文

    今天記述的一位醫生,從醫四十余載,成功治愈的患者不勝枚舉,他就是現任濟寧市中醫院(三甲)骨科首席專家,教授、主任醫師,眾多媒體與行業公認的國內知名骨科專家,被國內廣大患者譽為“骨科疑難病癥患者保護神”,贏得成千上萬患者信賴和愛戴的醫生――張成順。

    磨礪醫術 成就終身

    張成順,自1973年濟寧醫學院本科畢業,從事骨科臨床、教學、科研工作43年之久,他基礎理論知識扎實,臨床經驗豐富;在頸胸腰椎疾患,特別是久治不愈的膝、髖骨關節炎(滑膜炎)及損傷、股骨頭缺血壞死、骨不連等疑難患者治療有上萬成功案例。他在國內著名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三甲+JCI認證)骨科退休后,又先后受聘于北京麥瑞骨科醫院(JCI認證)微創中心,北京恒安醫院骨科首席專家;今年初,當地領導安排他回到原籍“孔孟之鄉”,受聘濟寧市中醫院骨科,入選濟寧市首批知名專家,發揮他的微創技術治療疑難骨病優勢服務回報“父老鄉親”。如今,應用微創高科技技術在故鄉“已結碩果”,同時也為外省市的膝髖骨關節炎(滑膜炎)頸腰椎“疑難病癥”患者全方位服務,可謂“碩果累累”。

    近5年來,張成順教授受聘北京兩家知名醫院骨科,他與國內眾多頂端級專家共事,開闊了視野,博采眾家之長,在頸腰椎、膝髖踝骨關節病治療從開放手術轉向微創技術研究和實際應用,微創高科技技術成果在“北京開花”,領先利用最新高科技技術:實現了利用膝關節鏡、椎間孔鏡、椎間盤鏡等微創技術+中西醫結合的方法,以He-Ne激光針刀+中藥離子透入、超氧+聯靶、等離子射頻、寶石激光等,成功代替了痛苦大,出血多,風險高,恢復慢的開放性手術,為眾多疑難骨病患者解除了痛苦,提高了生活質量。“微創技術在骨科領域應用價值”技術成果央視華人頻道訪談錄上下集,于2015年10月已經在CCTV、CNTV、鳳凰網電視等媒體推廣普及,綻放“徇麗光彩”。

    張教授不僅臨床經驗豐富,而且理論成果豐碩,他曾主持多項科學攻關研究,并先后6次獲政府科委科技進步獎;在國家、省級期刊發表數十篇論文,其中多篇獲中青年優秀論文獎、均為第一名次;主編著作3部、參編2部;他還被濟南《當代健康》、沈陽《衛生生活》等重要報紙聘為特約撰稿人;同時他的搜狐“骨科專家”博客位列(三甲)醫院名博6年,入駐國家科技成果網5年。鑒于他在醫療行業的卓著成績,先后被載入《中國當代中西名醫大辭典》、《中華人物大典》,他還被蘭州《健康周刊》報紙“建國六十年大慶專訪”譽為“患者信得過的好醫生”。

    悲憫患者 著手成春

    談及自己43年的從醫之路,張教授頗為感慨地說:骨科醫生的成長需要時間歲月的磨勵,數十個春秋的骨科臨床工作,讓他深深地感到“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因為身負廣大患者的健康及生命重托,從不敢有絲毫的懈怠疏忽。要想成為名副其實的骨科專家,不僅要有淵博的專業理論知識及技術,還要有良好的外科功底,更需要有良好的“醫德修養”,才能夠更好的滿足廣大患者需要。

    張教授回憶說:去年2月曾經有一名廣東省李XX女性中年患者,她在當地診斷患雙側膝骨關節炎滑膜炎,在當地進行了膝關節鏡手術治療,手術后6個月恢復緩慢;李XX膝P節疾患使她痛苦不堪,影響正常生活工作,只能扶拐步行,她的雙腿坡行明顯加重;曾經多方求醫,但不同醫院治療方案不同,而遲遲未能治愈。

    這位遠在廣州李XX患者,于去年11月經網上找到張成順教授。他耐心細致地尋問了病情和在當地的治療情況,然后給她做了MRI和其它檢查,診斷為:膝骨關節炎、半月板損傷,收住院又給患者做了系統檢查,張教授親自為李XX做了膝關節超氧+射頻微創介入手術,微創手術創傷小,痛苦小,既安全又可靠,最重要的是的確有效,及時減輕了她的痛苦。在張教授的悉心治療下,最終,該患者的膝骨關節病情得到了控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達到了臨床治愈的目的,出院時已棄拐行走。患者找回了當年的自信,事后患者對張教授感激不盡,感謝給了她第二次能夠站起來自然行走的機會;張教授也很欣慰,深深地感到醫生使命的光榮和神圣。患者還非常感謝的是,張成順教授在患者出院后,還經常電話詢問,指導患者病情康復和保養方法。

    還有一位來自四川省西充市的羅XX在北京打拼多年,身體一直很好,但在2009年,由于積勞成疾他不幸患上了強直性脊柱炎,當時他只有35歲,正值壯年。他在京經過幾家醫院的治療后,病情沒有好轉,就這樣他不得不放棄工作回到家鄉“休養生息”,人生也從此陷入了低谷。患病幾年來,每日他全身的骨頭與關節都鉆心地疼,最嚴重時,他躺在床上連翻身、起身都非常困難。幾年來在疾病的折磨下,他的病情已發展到脊背彎曲、頸部、四肢關節僵硬疼痛、雙腿無法正常行走的情形。

    后來,羅XX看到跟他患有同樣疾病的人經過治療竟然可以正常行走,他又燃起了希望。

    2014年4月,羅XX帶著從親戚朋友那借來的有限資金,慕名找到了張教授。張教授耐心認真地聽他敘述病史、治療經過、治療效果等,又全面仔細地為他做了檢查,認真地閱讀了他多年來看病的資料。在明確診斷后,張教授向羅XX全面介紹了醫院治療“強直性性脊柱炎”的方法和程序。在羅XX住院治療期間,張教授常常抽空去病房看他,成了“忘年交朋友”,跟他交流,鼓勵他。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羅XX的病情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最后能下床走路了,他的臉上又露出了久違的笑容。此后,這位患者以報告文學的方式發表數萬字文章,詳細介紹他經張教授治病全部過程,感謝的言詞涵蓋其中。文章在互聯網上得到迅速傳播。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他每治愈一位患者,便交一個朋友,每位患者都有動人故事,至今“記憶猶新”。張教授說,只要身體健康允許,當醫生的只要不倒下,他就會一直工作在一線,用自己畢生的經驗技術來拯救服務更多的患者,不能愧對醫生職業使命的人生。

    醫德廣厚 傳道不已

    在醫患關系日趨緊張的當下,張教授說:當醫生不應該有驕傲的資本及留下遺憾,他認為能當醫生是“上帝賜予”的職業使命;醫生的經驗技術是建立在患者疾病痛苦之上,才能夠讓他醫術長進;通常人們認為患者應該感謝醫生,而張教授他認為,醫生應該感謝患者的信任愛戴和理解。而要想成為一個受人們愛戴的好醫生,不能滿足你是什么大學畢業?還有你是什么研究生學位?從醫一生不是“索取多少”,而是要有“奉獻精神”;現在國內各級醫院不同技術職稱專業人員,國家政策給予的薪金報酬應該說符合國情,額外索取之風應該得到逐步糾正。當醫生還要有“拋家舍業”的精神,張教授自己便有數年多次到國內外著名醫院研修的閱歷途徑。他認為,真正人民信任的好醫生,只要從醫不終止,便需要一直勤奮學習,不斷攝取新知識,“學無止境”,自己學到的國內外新知識還要善于研究,成功后在臨床上得到應用,使自己的職業“不辱使命”,滿足不同時代不同病情患者的需求。

    鑒于張教授的威望和他在不同醫院漫長的“執醫生涯”,臨床“傳幫帶”培養的年輕人及進修醫生有數百名,分別有的已經成為“學科帶頭人”和地方省內知名專家。不僅他工作過醫院醫生向他請教,一旦有機會院外同行也時常跟他們共同交流,對此他都盡力提供幫助,毫不保留地傳授自己的經驗技術。

    第7篇:骨科臨床論文范文

    下肢骨折患者圍手術期發生深靜脈血栓最為常見,處理不當可造成嚴重后果,甚至發生肺部、腦部栓塞威脅生命。 近30年來,此病在我國已引起廣泛關注。國外20世紀70年代就開展經皮穿刺下腔靜脈濾網(IVCF)植入術實驗性研究,近幾年我國已得到廣泛應用,國內也有陸續報道,經皮穿刺下腔靜脈濾網植入不僅能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脫落造成致死性肺栓塞,而且能旋磨栓子保持下腔靜脈通暢,可使肺栓塞發生率由60%~70%下降至0.9%~5%。對下肢骨折后制動并產生下肢血栓的患者手術前的使用意義重大,故配合植入濾網術的護理也尤為重要。

    1深靜脈濾網手術的安全性

    陳鋮[1]等在《高齡患者髖部手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治療分析》中得到數據并跟蹤隨訪,12例患者在10年間11例治愈,1例其他部位復發。論文好網護理學論文劉宏偉[2]等在《經皮植入下腔靜脈濾網的臨床應用中》再次得到相同的結果,30例由不同方向、不同部位、不同材料的濾網植入術后,隨訪30個月后濾網均無移位。趙劉軍[3]等亦在《下腔靜脈濾網在骨科復雜創傷中的初步應用》中得到結論,下腔靜脈濾網能有效防止下肢深靜脈栓塞引起的嚴重并發癥,提高骨折手術的安全性。杜小麗[4]在她的文章中指出,即使由雙下肢深靜脈血栓引起的肺栓塞在濾網植入術以后配合好相應的護理和宣教仍可使原有的栓塞癥狀好轉,并無并發癥的再發生。王曉云[5]在11例手術的研究中發現,均未因植入濾網而發生手術嚴重并發癥,成功率100.00%,95%可信區間為71.51%~100%,并且隨訪12個月,均無肺栓塞發生。但是樓新江[6]在行56例濾網保護下取栓的臨床實踐中發現無一例發生肺栓塞,13例在隨訪期內有髂靜脈栓塞,但周邊血流信號和側肢開發,進一步溶栓治療后好轉,其中僅1例在術后3個月介入行髂總靜脈支架成形治愈,應引以為訓。故丁強[7]在他的文章中指出濾網為一異物,在操作時或者操作后均可能發生并發癥,應嚴格掌握適應證。

    2術后的護理

    2.1術后的與飲食

    2.1.1植入濾網術后根據麻醉的方式選擇平臥時間,一般是給予局麻,平臥,不必去枕,股靜脈穿刺點給予加壓包扎,穿刺側肢體伸直制動4~6h,以利于血管穿刺點收縮、閉合,保持血流通暢,防止血栓發生。蔡莉莉[8]文章指出次日可使用下肢空氣波壓治療儀,每天2次,患肢進行間隙性氣囊壓迫,產生振動性的小腿充氣來增加下肢靜脈的血流速度,可使靜脈完全排空、保護瓣膜功能。加快下肢的纖維蛋白的溶解。沒有以上條件的話,自行下肢的主動被動床上運動,如足背屈、膝關節屈伸、抬腿等活動。

    2.1.2飲食保持大便通暢,清淡飲食,補充蛋白質,多吃新鮮蔬菜、水果、木耳等降低血液黏稠度的食物,避免食用含有維生素K類的食物,如動物內臟、花生、芝麻、菠菜、白菜、花菜,并且戒煙。

    2.2壓迫止血的方法和時間局部壓迫穿刺點4~6h,寬膠帶加壓壓迫,傳統可用沙袋。必要時使用的壓迫止血器,劉軍翔[9]等人在試驗中得到結論,壓迫器的優勢在于操作時間明顯低于人壓迫組和更換組的操作時間,也就是說醫務人員可以從繁重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并且確保了壓迫質量。李強[10]文章指出壓迫器使用明顯縮短了壓迫止血時間及患者臥床時間,還可以減少術后并發癥。各種侵入性的止血器使用要求過高,價格較貴,一次性使用不利于環保,普及使用還需要進行探討。王云霞[11]在《下肢深靜脈血栓濾網植入術后護理》中指出,穿刺處給予敷料包扎并且每日更換可以預防感染。

    2.3抗凝藥物的使用安全溶栓效果與發病時間密切相關,一般認為發病第7天血栓開始機化,一旦完全機化,溶栓藥物則很難發揮效果,因此治療時間越早越好[12]。王振全[13]的《經患肢注射尿激酶治療急性深靜脈血栓形成86例》文中指出,實驗組患肢末梢使用輸液泵持續溶栓藥物治療,藥物可通過各交通支進入腘靜脈以到達深靜脈血栓部位,論文好網護理學論文增加了患肢深靜脈腔內單位時間內的有效藥物濃度,并且與血栓接觸前不經過體循環和肺循環,減少藥物在體內滅活及到達血栓前分解,血栓局部的有效濃度不至于降低,用量比全身用量小,對血液纖融影響小,溶栓效果優于上肢全身給藥。患肢注射不建議使用留置針, 有研究表明,靜脈炎下肢的發生率明顯高于上肢,其可能與下肢靜脈瓣多,遠端血液回流緩慢,血液滯留在血管內,易形成血栓有關。但也有研究表明,遠端(踝部、手背)發生靜脈炎的幾率明顯高于近端(腕部、肘部以上),可能與遠端血液回流速度不如近端血液回流速度快有關。提高護士的穿刺技術,勿在同一部位反復穿刺,減少靜脈內膜的損傷,減少患者的痛苦。治療過程中運用低分子肝素鈣(速碧凝)皮下注射,每日2次,并加強抗生素與活血化瘀的藥物治療,口服華法林等。黃志玉[14]在《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后并發癥的護理》中通過數據表明,若穿刺點出血過多可減少抗凝藥物,重新加壓包扎,延長沙袋壓迫時間。陳鋮[1]在文章中指出,治療上既要控制上消化道出血,又要溶栓、抗凝、防止栓子脫落,治療上矛盾重重,任何環節處理不當都可能造成致死性的嚴重后果,所以在護理工作中要觀察好出血和出血傾向,及時提供凝血數值信息,在溶栓抗凝和止血之間尋求平衡,將相互影響控制到最低,提倡治療安全和護理安全為第一。

    3深靜脈濾網術后的異常觀察

    3.1肺栓塞的觀察肺栓塞是DVT形成最嚴重的并發癥,一般在血栓形成1~2周發生。下肢骨折的患者久臥在床,創傷導致的深靜脈血栓,考慮是骨折處制動固定,活動受限,骨折端局部淤血腫脹,骨折端壓迫靜脈、靜脈壁損傷等多因素影響,引起血液高凝狀態。護理過程中要告知患者應絕對臥床休息,床上活動時避免動作過大,禁止按摩擠壓或熱敷患肢。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屏氣用力的動作,防止血栓脫落造成肺栓塞。若有疑似肺栓塞的癥狀時,必須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和氧飽和度,若突然出現胸悶、胸痛、喘憋、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血氧飽和下降等肺栓塞的表現,應及時給患者高流量吸氧,并立即報告醫生,協助醫生進行搶救治療。

    3.2出血觀察有無出血和出血傾向,特別警惕胃腸道和顱內出血。李敏[15]在收集的數據中提到78例的下肢深靜脈血栓濾網術后的患者有6例發生出血,占到總數的7.69%,立即給予止血,調整抗凝藥物的劑量,復查凝血酶原時間(PT)和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PTT),2天后出血停止,表現為無牙齦出血或穿刺點出血。有穿刺點出血,可壓迫止血。觀察有無肉眼血尿及鏡下血尿,有無腹痛、黑便等情況。嚴重大出血應終止溶栓、輸血或血漿。待凝血功能恢復正常方可再次行骨科手術。

    3.3血栓形成后綜合征在溶栓治療期間要密切觀察患者的腫脹、疼痛程度,包括膚色,皮紋皺著,皮膚溫度、足背動脈搏動情況。但要與骨折手術后患肢的腫脹予以區分。每天3次測量足、踝、小腿中部、膝、大腿中部及大腿根部周徑,并做記錄,論文好網護理學論文抬高患肢20°~30°,以利于靜脈回流,減輕患肢腫脹。李敏[15]發現血栓形成后綜合征發生在術后半月至數年,表現為下肢慢性水腫、疼痛、肌肉疲勞、靜脈曲張、色素沉著、皮下組織纖維化,重者局部潰瘍,影響生活質量。筆者還觀察到10例發生癥狀的患者不同程度地未按照醫囑穿彈力襪,口服溶栓藥物。筆者認為,做好出院宣教和患者的醫從性非常重要。

    3.4再栓塞下腔靜脈濾器阻塞被認為是下腔靜脈濾網植入術的一種并發癥。但作為濾過作用,目的是捕捉飄向肺動脈的栓子,以防止發生更嚴重的并發癥。因此,過濾器表明上阻塞是不好的,但是達到了作為濾器的目的,部分阻塞無臨床意義,完全阻塞可出現下腔靜脈綜合征。術后其他部位栓塞,陳鋮[16]在文章中表明6例植入下腔靜脈濾網的患者其中有1例出院后發生其他部位的再栓塞,是因為沒有堅持服藥而造成。護士在術后和出院前指導正確用藥、定期查血象和自我觀察尤為重要。

    4結論

    經典的Virchow理論認為:血管壁損傷、血流異常和血液成分改變是引起靜脈血栓的3個主要因素。下肢骨折制動的特殊性增加了發病的機會。經統計,普外科手術術后DVT的發病率在19%左右,神經外科手術在24%左右,而股骨骨折、髖關節成形術、膝關節成形術則分別高達48%、51%和61%,可見發生率高,危險性大。筆者認為濾網植入的安全性已有成效,加上醫技的支持、護理觀察和宣教、病人的醫從性,缺一不可。

    【參考文獻】

    [1] 陳鋮,曾躍林,譚平,等.高齡患者髖部手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治療分析.中華創傷骨折雜志,2006,8(11):1086-1087.

    [2] 劉宏偉,任偉新,陳彩珍,等.經皮植入下腔靜脈濾網的臨床應用.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09,32(1):45-47.

    [3] 趙劉軍,徐榮明,應啟沵,等.下腔靜脈濾網在骨科復雜創傷中的初步應用.實用骨科雜志,2007,13(10):594-595.

    [4] 杜小麗.雙下肢深靜脈血栓性靜脈炎并發急性肺梗死3例護理.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23):5657-5658.

    第8篇:骨科臨床論文范文

    【關鍵詞】關節鏡;外科手術;關節

    【中圖分類號】R6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0068―01

    前沿

    關節鏡外科是利用關節鏡設備,對各種原因所導致的人體骨關節病損傷,進行針對性治的一門新興學科[1,2]。關節鏡技術最初起源于 20 世紀初,起源地點為日本,于20世紀70 年代之后美國等其他國家得到一定的發展,中國最初引進關節鏡技術是在70年代末、80 年代初,相繼在北京、上海、廣州、沈陽等地逐步開展其臨床應用。近十年來,在關節內疾病的診斷以及治療中,關節鏡技術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臨床采用關節鏡能對關節內結構進行全面清晰觀察,不僅比切開手術更加精準,而且可以得到直接觀察、治療許多關節內的結構以及病變。所以有人將關節鏡技術稱之為20 世紀骨科領域的三大重要進展技術之一(與骨折內固定、人工關節置換相提并論)。關節鏡技術成為關節外科的重要組成成分,充分體現了外科微創化的發展趨勢,近年來伴隨醫學知識的發展與進步、醫療器械的不斷改進,關節鏡手術以絕對的優勢被眾多的醫生及病人所接受,部分醫院聘請了專門的關節鏡醫師,部分醫院設立了專門的關節鏡診療中心,至今為止關節鏡手術獲得迅猛發展,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本論文就膝關節鏡外科與肩關節鏡外科技術,進行了簡單的介紹。

    1 膝關節鏡外科

    關節鏡運用在膝關節創傷和疾病中是目前最為成熟的技術,其基礎與臨床研究也非常充分[3,4]。日本 Kenji Takagi于1918年最早應用膀胱鏡對尸體的膝關節進行了觀察,次年他用 常為7.3 mm膀胱鏡對膝關節結核進行了檢查。之后西方學者 Eugen Burcher利用腹腔鏡(品牌為Jacobaeu)進行了膝關節的檢查,MasakiWatanabe(Takagi 的學生),又發展了關節鏡理論,對操作器械和技術的改進起了推動作用,于完成首例關節鏡下半月板切除手術的完成為1962年。Ikeuchi、Takeda、Watanabe和Takagi等用單處、多處穿刺或者三角定位技術進行膝關節鏡手術,在關節鏡直接觀察下,已經完成了一系列手術:游離體摘除、關節內燒灼、半月板部分切除、滑膜活檢以及外側盤狀半月板全切除等(自1971 年以來)。我國于20 世紀 70 年代后期,孫材江、翟桂華教授等相繼引進了關節鏡設備,檢查膝關節病損,使我國骨科界一些醫生有一定認識[5,6]。關節鏡設備條件不斷發展,這使手術更加快捷、準確、診治,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是最為常見的膝部損傷,而合并后交叉韌帶的損傷以及單純后交叉韌帶損傷的發生,也有日益增強的趨勢。因為膝關節鏡在膝關節韌帶等一些列損傷中的應用,不僅使診斷準確率得以提高,而且使治療水平有更大跨越。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是最多見的運動創傷,對半月板功能及血供、修復的研究較為深入,其修復方法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和完善。 半月板損傷靠近關節囊邊緣的“紅區”血運良好,可以在關節鏡下進行縫合,半月板的保留減少了膝關節退行性變的可能。 對不能修復的半月板損傷,可在關節鏡下行部分切除,保留穩定的部分,這樣亦可最大限度延緩膝關節退行性變的發生。李彥林教授的帶領昆明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骨科運遠動醫學及關節鏡組,相繼成功開展了膝關節鏡下滑膜清理,盤狀軟骨損傷的切除及盤狀軟骨成形和修復等手術。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是較為常見而又嚴重的運動損傷。 關節鏡下交叉韌帶重建是當今關節鏡外科的研究重點。 業已證實,損傷韌帶早期重建可避免半月板和關節軟骨的繼發損傷。 關于重建材料和重建方法研究較多,早期以自體骨-髕腱(中 1/3)-骨為修復材料,近年來更多學者采用自體肌腱重建交叉韌帶。膝關節鏡手術不僅提高了手術安全性、減少了創傷、降低了住院時間,而且在在最大程度上最精準地還原患者的運動功能,治療效果上優于傳統治療技術,目前關節鏡微創下行膝關節腔內結構損傷成為骨科醫生的首選。

    2 肩關節鏡外科

    1931年 Burman 率先嘗試過肩關節鏡(在尸體觀察的基礎上),但由于種種技術條件的限制,當年肩關節鏡一直沒有得到大家的公認。近二十年來,在肩關節創傷和疾病中的應用中,關節鏡技術更是當前熱點。 關節鏡的應用不僅能大大提高肩關節疾病的診斷正確率,還可以進行鏡下的治療手術,當下普遍的肩關節運動創傷均可在關節鏡下治療。在 15 年前,人們開始逐步把重點放到肩關節上面來,由于肩關節的解剖地位比較特殊,如不能上止血帶,而且鄰近有重要的血管及神經,因此,其手術方法及原則異于膝關節鏡。肩關節手術時,在關節鏡下用錨釘縫合技術進行固定修復,這樣可以不損傷肩關節周圍解剖結構,既恢復快效果又好:肩袖損傷能在關節鏡下診斷以及修復;松解粘連攣縮的關節囊;肩關節鏡下手術能保持肩關節原有的解剖生理結構,所以肩關節鏡技術已經成為肩關節疾患最佳診治方法,常見的肩關節手術有:肩關節不穩 (盂唇裂傷)的修補縫合、肩峰撞擊的成型手術、肩關節肩袖損傷的鏡下修補等都能通過肩關節鏡手術順利完成。

    總結

    關節鏡手術如其它內鏡手術一樣,不需要大范圍地將關節暴露,自然創傷比切開手術要小、出血少、痛苦更小,而且并發癥少、恢復快,可以較早下地活動,明顯縮短住院時間,相應地也降低了住院費用,特別是降低了女性患者對術后遺留瘢痕的恐懼(很小的切口),使其更加容易接受手術治療除此之外,因為住院時間短,不僅可以解決許多中青年患者因為工作繁忙,沒有時間治療的困難,而且可以利用國慶節等長假接受治療,過一個康復假期。關節鏡的適用范圍很廣,髖、膝、踝、肩、肘、腕等大關節,甚至指關節都可以做關節鏡手術,但是這些關節都是以膝關節鏡手術和肩關節鏡手術為基礎的。它既可以用來醫療診斷,也可以用來治療疾病;它既可以治療關節炎等一系列慢性病,也可以治療骨折等一系列急性創傷。伴隨著關節鏡外科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新型專用手術器械的研究與開發,相信不久以來,關節鏡技術一定慢慢走向成熟,所開展的手術范圍也不斷增大,并被更多的骨科醫生及普遍患者所接受。

    參考文獻:

    [1] 李彥林. 關節鏡外科進展[J]. 昆明醫學院學報,2011,05:1-3.

    [2] 王立德. 我國膝關節鏡外科發展的歷史進程[J].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9,19:1447-1448.

    [3] 2010肩、膝關節鏡外科專題研討會暨關節鏡技術培訓班會議紀要[J]. 中國骨科臨床與基礎研究雜志,2010,02:158.

    [4] 第十屆國際骨科運動醫學與關節鏡外科學術論壇(杭州)暨2013華東地區運動醫學與關節鏡外科年會[J]. 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3,01:23.

    第9篇:骨科臨床論文范文

        研究生教學與本科教學有本質區別。相對于研究生教學,本科教學是一種宏觀教育、基礎教育,而研究生教學是一種微觀教育、精尖教育。在研究生培養的前期理論學習階段,課程設置絕大多數是經典基礎理論的傳授,而關于思維轉變方面的課程則鮮能見到。而多數臨床醫學研究生剛剛完成由本科生教育,因此思維轉變是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3]。難以想象沒有目的、方向的工作是一種怎樣的工作。這就要求負責研究生教學的老師反復強調、不斷灌輸,甚至幫助他們完成這一轉變。

        2.英語水平的實用性培養

        英語是世界范圍內的通用語言,是國際學術交流語言。學習英語的目的是應用,體現在能夠閱讀英文資料、進行流利的口語學術交流、熟練準確地進行中-英文翻譯[4]。不可否認,現行的英語教育是四、六級考試教育,與真正的學以致用相去甚遠。雖然目前我們不能改變國家大的教育環境,但對本校學生我們可以采取一定措施提高他們的英語應用能力。在英語的實用性方面我們鼓勵在研究方向基本確定的前提下,多翻譯與本專業相關的最新國外相關文獻,要做到逐字翻譯和大意翻譯,同時要求他們進行綜述寫作,最好在較權威雜志發表。其次在研究后期,我們鼓勵學生向國外雜志投稿,讓國外的專家“免費”評價學生的科研思路、科研方法和科研結論,同時讓母語是英語的專家評價學生的英語水平。另外,我們鼓勵學生進行雅司考試或參加校英語之角,充分鍛煉學生的口語能力。

        3.計算機能力的培養

        目前,計算機應用已滲透到研究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如研究生開題查新、課題設計、研究記錄、統計分析、論文撰寫等都需要計算機操作;并從剛開始的簡單文字處理發展到各個方面,特別是進行網絡瀏覽,查閱最新動態,撰寫文章。因此,計算機課程被我們列為研究生的必修課程。臨床醫學研究生的培養方法綜述王根林1王娟2楊惠林11,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2,蘇州市相城人民醫院供應科

        4.重點基礎課程的選擇

        研究生基礎課程的學習只有1年時間,同時還要完成思維轉變及英語與計算機能力的提高,所以基礎課程的選擇要有重點,可以根據研究方向來定,強調學以致用[5]。打破機械、僵硬的學分制度。除了導師要求的必修課程以外,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英語能力、計算機能力、論文的發表情況酌情修改學分要求。

        5.課題立項的預篩選

        研究生課題的立項一定要經過諸多專家的評審。專家的組成要包含非本系統的一定數量的專家,盡可能實行匿名制。同時一定要有一定數量的跨學科專家參與,對課題的科學性、創新性、實用性進行論證。

        6.揚長避短,事半功倍

        目前有一種現象,就是臨床課題很少有人問津。其原因往往與難以選題、實驗周期長、不定因素多、臨床論文“水平低”有關[6]。因此多數學生選擇的是基礎課題或基礎-臨床相混的課題。這就提出一個問題,臨床學生要去做基礎實驗。對此,我們鼓勵臨床學生參與實驗,但不鼓勵他們親手操作。因為他們親自操作的結果往往是實驗數據受到影響、失敗次數增加、資金浪費嚴重,更重要的是畢業后這些技能多無用武之地。

        7.重視臨床技能的培養

        培養臨床醫學研究生的最終目的是為臨床提供合格的高技能臨床人才,而且眾多學生的學習目的也在于此。因此,如何培養他們的臨床技能成為需要要迫切解決的問題[6]。我們的體會是首先建立嚴格的研究生科室輪換制度,讓他們對基本的臨床特點、要求、技能有所體會,并建立嚴格的會考制度,使他們掌握牢固的理論和實踐能力。在此基礎上,嚴格按照醫院等級分類標準,對研究生應該掌握的本專業的臨床技能重點培養、監控、考核,達到高年住院醫師的診治水平。

        8.嚴格研究生論文審校制度

        在目前情況下,研究生的論文有泛濫之嫌,更有甚者弄虛作假,害己害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面子”、“人情”作怪。明明知道論文不合格,但考慮到學生導師的“面子”問題,總還是要過的,不然的話,自己的學生到時候也不好說話。因此,我們常常看到那些和事佬們往往是被邀請的審校委員。要改變這種現狀,我們實行答辯委員會與審校委員匿名制,也就是雙盲法。并實行一票否決制,但有一次補救的機會。審校委員分別就論文的立體、觀點、方法、數據、結論和書寫等方面進行審校,這基本上保證了論文的真實性。

        9.嚴格研究生論文答辯制度

        答辯制度的建立關鍵是答辯委員的任命。應采用匿名制、跨地區、跨學科聘請專家,無記名投票,教學部匯總的方法。另外,要建立復查制度,實行一票否決。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自拍视频网|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精品| 午夜成人无码福利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免费看| 国产成人三级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中文字幕成人在线| 成人免费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成人国产午夜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高清在线一区| 欧美成人小视频|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在线| 18岁日韩内射颜射午夜久久成人|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青青草原| 欧美成人香蕉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成人午夜在线播放| 91精品欧美成人| 国产成人三级经典中文|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电影|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成人韩免费网站| 欧美成人伊人十综合色| 亚洲午夜成人片| 国产成人免费电影| 国产成人免费永久播放视频平台| 成人免费视频69| 在线观看www成人影院| 成人一区专区在线观看| 成人做受视频试看60秒| 国产精成人品日日拍夜夜免费|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抽搐色欲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 | 四虎影视成人永久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