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簡述素質教育的主要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大學教育 交往行為理論 控制 哈貝馬斯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6-0018-02
中國社會發展的根本任務在于建立平等、互助、良性運行的和諧社會,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延伸到大學教育中,就是通過語言、符號、文字等人類交往工具,提高教育領域中多極主體間真實有效的溝通與交流水平,將多極主體組織起來,形成一股合力,調整各種矛盾、沖突與對立,并將其控制在一定范圍內,構建和諧、規范、發展的大學教育,培養身心健康的當代大學生。
一 大學教育功能解析
教育是人生最重要的經歷,它會改變一個人的知識、態度和行為。現代教育在社會發展中具有傳授知識與技術、傳遞文化價值觀念、實現個體的社會化、增強社會凝聚力、傳承民族文化遺產等顯。
大學作為教育的主陣地,大學教育的功能到底是什么?19世紀的牛津學者紐曼在其名著《大學的理念》中認為大學的功能在于提供“博雅教育”,目的在于“性格之塑造”,即如何使大學生做一個有理想、有價值的人。從大學的歷史來看,它總是和國家、民族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因此教育首先必須是對經濟和政治有用,高等教育首先應該服務于社會。于是,后來大學的功能又被完善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三個方面的內容。
當今,很多大學的規模在迅速發展,但大學生的素質卻在急速下降,甚至連所謂頂尖的“研究型”大學也是一樣。大學的發展幾乎就是社會和市場某種職位需要的轉義。過于實用化和功利化,最終往往導致大學培養出來的人,既沒有人格素養也沒有專業技能,上不著天,下不挨地,懸在半空,正面功能有所減弱。
大學的發展不僅需要注重規模、結構、效益的發展,而且更應該注重質量的發展和提升,質量的提升包括學校特色專業的設置、教師素質的培養、校園文化環境的改善,同時更應該包括大學生心理健康質量和思想健康質量的發展。大學教育事業是育人的事業,不僅讓大學生掌握專業技能,而且要使之學會做人,要有健康的思想和健康的心理。
蘇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隱喻》中寫道:“患病是人生的夜晚。每個人生下來就具有雙重公民身份,一個屬于健康王國,一個屬于疾病王國。雖然我們希望擁有健康王國的居住權,但或早或晚我們都要被迫,至少有一段時間到疾病王國去報到。”①
世界衛生組織將健康界定為:“一種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會良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傷殘。”② 可見,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理解是多層面的。
當代大學生肩負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重任,他們即將走上社會的舞臺,指引中國未來發展的方向,這時,作為科學思想傳播主陣地的高校,應該把大學生的“健康”教育作為發展的重心。大學生健康質量提升是高等教育發展的終極理想,是規模發展的目的指向,沒有了心理和思想的高質量,再大的規模和速度也都失去了意義。學校的規模大、效益高并不代表大學教育的良性平衡發展,大學發展要從學生出發,從學生歸屬的需要、健康的需要、受尊重的需要、自主自尊的需要出發,構建能夠滿足多重需要的現代大學。
因此,大學教育在培養出一批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才的同時,更應該是人格和素質教育的基地。
二 大學教育的有效控制
大學教育精神既然是以學生為本,大學教育就應關注大學生的角色扮演是否自由、扮演過程是否順利。學生角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有些人認為獨立性和成就是其主要特征。還有一些人認為,做一名好學生的關鍵就是簡單地“滿足學校和老師的要求”。還有一些人指出,學生角色中最突出的特征是耐心。
無論我們怎樣描述學生這個角色,按照學校的觀點,學生能適應這個科層體制才是最重要的。這就意味著學生必須學會并遵守這些規范,如按部就班的守時上課、尊敬師長、學習上誠實、不挑剔苛責、不打架斗毆擾亂學校秩序等。
另外,傳統的大學教育依賴權力和灌輸,重視學校與教師權威,重視現成結論的記憶,而忽視學習過程和學生的主動參與,忽視了大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差異性,忽略了在價值觀念形成過程中個體的認知、判斷、情感、理解和選擇的重要作用,導致了大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開始弱化,使其在多元的價值觀念面前變得無所適從、左右搖擺,長期下來,就會致使大學生的心理認知出現異常,進而出現不符合社會規范、不符合校園規范的行為。外加社會轉型過程中,社會結構耦合度不高,脆性較大,高校教育發展定位處于不斷轉換的過程中,控制手段有所淡化,使高校教育陣地出現了發展失衡現象。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遵從學校的各項規范,為了預防大學生各種錯誤行為的發生,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大學教育必須發揮控制的作用。社會學家將控制論引入社會學領域,分析社會運行。任何社會都要用社會控制體系來維系現存的社會秩序,使其達到預期的目標。
高校作為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發揮其教育功能的同時同樣需要適當的控制手段,維系教育發展的平衡。正如美國早期社會學家白克馬所說的:“社會秩序,決不能偶然產生。既經產生,如無外力控制,亦不能維持;因個人常各尋自己私利,而茫然于社會利益。”③ 因此,控制是維系秩序必不可少的手段。
適度的控制有利于社會穩定,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維系,有利于一個組織或團體的規范。但是,過度控制即使有可能帶來社會穩定的局面,但也只是一種“萬馬齊喑究可哀”的局面,穩定局面只能是表面的、暫時的,穩定的背后必然蘊藏著深刻的隱患與危機。若學校過度控制就會致使大學生越軌現象更為凸顯。
大學教育中控制的運用,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需要,給予一定的自由度。從人類社會誕生的時候起,人類就從未放棄過對自由的追求,大學生作為一個最活躍的年輕群體,更需要自由地接受教育,自由地發展創造,學校的過度控制恰恰會限制大學生的活動空間,這是不科學的。
社會學家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為大學教育發展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它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對有效控制的發揮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三 引入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的意義
1.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簡述
哈貝馬斯曾把人的行為分為“工具行為”和“交往行為”兩大類,“工具行為”是圍繞技術規則進行的,它反映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在實踐中形成的、始終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納入了社會過程的物質交換關系,是具有社會性的物質交換關系。“交往行為”則是指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具有言語能力與思維能力的主體之間的互動,其目的是通過對話形式達到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一致”。在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中,特別強調語言的意義,它是一個主體與其他主體相互作用時通過語言進行的思想交往。當今社會,“生活世界”的存在方式在某種意義上逐漸被“非生活世界”法則打破,科學有效的語言對話方式也出現了斷裂與扭曲,生活世界與交往行為間的中介語言被功利化與現實化所侵蝕,因此要建立有效交往,必須重拾有效的對話機制。凡是有“交往行為”的地方,就有言語行為的存在,凡是言語行為受阻或被扭曲的地方,交往便會不合理。在交往范圍擴大化、交往手段多樣化、交往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互動過程的多極主體采用什么樣的對話語言方式,直接關涉到交流與溝通的效果,為了使對話溝通有序進行,我們必須遵循科學、有效、務實真誠的原則。
2.交往行為理論對大學教育意義的引介
第一,交往對話的動態性。人是社會的產物,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屬性,當然,人也有自然屬性,人首先是一個自然存在物,但更是一個社會存在物。人只有在社會聯系中才能存在和生存,因為人只有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才能形成現實的改造自然的活動。社會屬性的保持離不開交往和溝通,交往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交往存在于人的一切社會活動中。葉瀾指出:“如果從形態的角度看,我們認為教育起源于人類的交往活動。”④ 大學教育就是不同的主體在共同的價值觀和發展目標的基礎上所進行的良往互動,多極主體以真誠善良的語言符號為手段達到他們之間的相互認同、相互融合。在這場交往互動過程中,學校與老師不是權威主體,學生不是被動接受對象,應傾向于建立一種平等的交往對話關系,他們都是交往的主體,他們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學校與教師的語言霸權地位被消解,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確立,通過溝通來達到相互尊重、相互影響和相互滲透,使學校控制與師生身心發展健康和諧。
第二,交往對話的雙向性。哈貝馬斯認為,交往行動的核心就是建立“主體間性”,交往是主體間的相互關系而非單向關系。大學教育要實現多個主體“共生共榮”,而非一家獨大的局面。傳統教育模式更強調權威和體制,忽視了學生的價值意義和健康質量,即哈貝馬斯所說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忽視了對受教育主體完滿生活的建構思考,忽視了受教育者心靈的成長,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了與學生的交往對話,是一種不平等的單向交往過程。大學教育功能的發揮是一個多向動態運動,只有多極主體間進行平等的交往與對話,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完美大學教育。
第三,交往對話的融入性。交往主體的行為不是純粹的個體行為,各主體必須走進交往系統,融入到大學文化氛圍中,感受各自的心理和情感,融入到對方的生活世界。師生要進行真誠真實的直接交往對話。大學教育的目的不是僅僅限于讓受教育者清晰一些基本政治制度、道德規范和生活常識,而是教給大學生做人的方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在直接對話模式中,通過真實的參與,真切的感受,明晰各自的角色定位,了解大學發展與學生健康的真正意義,這些更需要我們通過直接交往完成,而不是借助生硬的現代教學設備載體。
大學控制手段如果是基于平等、友善、真誠、正義這些基礎上的溝通對話,這將是成功的內化過程。
當然,對控制效果如何,決策是否正確,控制過程中產生了哪些問題等等,這些都需要通過及時反饋才能獲得有關信息,檢驗社會控制的力度、剛度和控制網絡的致密度三個標準是否符合,以便對教育控制環節作出適當的調整。我們要從學生的心理和認同態度出發進行控制信息溝通,而非學校或老師一味按照既定的控制決策實施控制,那樣,高校教育系統就可能偏離了預定的軌道,后果將很嚴重。
注 釋
①威廉·科克漢姆.醫學社會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160~161
②沃林斯基.健康社會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149
③孫本文.社會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8:512
④葉瀾.教育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