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膳食調查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改革;農電;農電服務
中圖分類號:U223 文獻標識碼:A
昆山市基本情況及農電概況
昆山市位于上海市西、蘇州市東,市域總面積92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69萬人,暫住人口95萬人,下設9個鎮和1個國家級開發區、1個省級開發區。2008年,昆山市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500.3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272.6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15.7億元,完成工業總產值5000.5億元,綜合實力位居全國縣(市)前列。
昆山市供電公司負責昆山市行政區域內電網建設和電力市場運營。2008年,公司擁有營業用戶53.70萬戶,容量合計940.12萬千伏安;擁有35千伏及以上變電所51座,變電容量597.1萬千伏安;35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139條、1384.165公里,10千伏配電線路588條、4112.6公里。2008年,昆山市全社會用電量131.95億千瓦時,企業供電量122.84億千瓦時,售電量116.63億千瓦時,地區用電最高負荷為229.9萬千瓦,城鎮、農村電壓合格率分別為99.73%、98.99%,城鎮、農村供電可靠率分別為99.86%、98.71%,全年實現電力銷售收入77.46億元。
二. 昆山市農電發展歷程
1、農電體制
1999年12月,按照國家農電體制改革的政策要求,對昆山農村電力管理體制進行改革,正式撤銷鄉鎮電力站,成立供電局所屬的21個鎮供電所。2002年2月,鹿城農電發展有限公司成立,為農電人員的人事、保險交納、人員培訓等理順了管理體制。2006年根據江蘇省電力公司要求對原所轄21個供電所撤并為13個供電所。2007年按照供電所班組專業化工作的要求與地方行政區域相配套的原則撤并了正儀供電所。
2、農電人員
2001年,由昆山市供電公司統一組織對農電工進行考試、考核,完成了農電人員的招用工作。根據所管轄范圍和工作量大小而確定,供電所一般核定為8-10人。農村供電所設置所長、技安員、核算統計員、營業員、計量員等崗位。招用的農電人員屬集體所有制企業勞動合同制職工,實行按崗定薪,并統一在昆山市勞動保障部門參加社會保險。2002年,鹿城農電發展有限公司成立后,統一負責農電人員的人事管理工作。
3、農網改造
到2003年底,自1998年啟動的昆山農村電網一、二期建設與改造任務已全面完成,累計投資2.45億元,并分別于2000年4月及2004年5月通過蘇州供電公司組織的專家組驗收。2006年,以“新農村、新電力、新服務”和“新農村電氣化建設試點縣”為契機,全年投入8019.77萬元,加大農網建設和改造力度,提高農村配網供電能力、供電質量、技術裝備水平及供電可靠性。2006年底,昆山的電氣化水平已達到了國網公司的新農村電氣化示范縣的要求,花橋鎮、陸家鎮、周市鎮3鎮及其下屬12個村已達到新農村電氣化示范鎮標準。
4、電價變化
昆山作為江蘇省36個農網改造縣(市)之一,從1998年12起開始進行農網改造。通過農網改造,使農民照明電價由過去的平均每千瓦時0.7-0.8元降至0.57元。2000年12月1日起,實現城鄉居民生活用電同價,農村居民生活用電價格由每千瓦時0.57元降到0.52元。2003年2月20日,在城鄉居民用電、非居民用電實行同網同價的基礎上,城鄉農業生產用電和非、普工業用電也實行同網同價。2003年8月,昆山開始試行居民用電峰谷分時電價,按照統一政策、逐步實施、用戶自愿的原則,有計劃有步驟地全面推開。
2001年-2008年昆山市農電情況調查
本次調查將從營業戶數、供售電量、配變電設備、農電人員變化四個方面進行統計分析,以圖表的方式直觀展現2001年到2008年昆山市農電事業的發展歷程。
1.營業戶額
昆山市綜合變以下用戶從2001年14.29萬戶,至2008年已快速增至35.34萬戶,增長了21.05萬戶,增長率達147.3%,年均增長率達13.8%。其中:居民照明用戶增長了18.61萬戶,增長率達172.8%,年均增長率達15.4%;非普工業用戶增長了0.41萬戶,增長率為64.1%,年均增長率為7.3%;其他照明用戶增長了2.40萬戶,增長率達184.6%,年均增長率達16.1%;農業生產用戶減少了0.36萬戶,增長率為-22.8%,年均增長率為-3.6%。數據說明:除農業生產用戶外,其他用戶都呈現較大的增長趨勢,尤其是居民照明和其他照明增勢明顯。
2.供售電量
昆山市供電公司的企業供電量從2001年的24.6569億千瓦時,增至2008年的122.8373億千瓦時,增長98.1804億千瓦時,增長率達398.2%,年均增長率為25.8%。農村綜合變售電量從2001年2.0763億千瓦時,增至2008年的19.6950億千瓦時,增長17.6187億千瓦時,增長率達848.6%,年均增長率達37.9%。數據說明:企業供電量增長較快,年均25.8%;農村綜合變售電量增速驚人,年均達到37.9%,是企業供電量年均增長率的兩倍多。
3.配變電設備
農村綜合變數量從2001年的2153臺,增至2008年的4811臺,增長了2658臺,增長率達123.5%,年均增加約332臺,年均增長率達12.2%。其中:住宅小區變壓器數量增長了1347臺,增長率達556.6%,年均增加約168臺,年均增長率達30.8%。
農村綜合變容量從2001年42.50萬千伏安,至2008年已增至260.07萬千伏安,增長了217.57萬千伏安,增長率達511.9%,年均增長率達29.5%。
400伏低壓線路從2001年的4203公里,增至2008年的6793公里,增長了2590公里,增長率為61.6%,年均增長率為7.1%。10千伏配電線路從2001年的1649公里,增加至2008年的4112公里,增長了2463公里,增長率為149.4%,年均增長率為13.9%。計量電能表從2001年的148565只,增至2008年的355872只,增長了207307只,增長率為139.5%,年均增長率為13.3%。
數據說明:農村綜合變數量、容量均有大幅度增加, 其中小區變的數量、容量增長均比較顯著,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12.2%和29.5% 。低壓線路年均增長率為7.1%。10千伏配電線路年均增長率為13.9%。計量電能表增長較快,年均增長率達到13.3%。分析認為:在昆山的城鎮化過程中,人們居住條件得到改善,大量農村人口集中居住小區,電氣化水平越來越高,導致小區變數量、容量和電能表數量的大幅度增加,這正好與前文提到的居民照明大幅增加的現象互為呼應。
4.農電人員
經過8年的發展,農電在編人員從2001年的523人,至2008年為522人,減少1人,增長率為-0.2%。人均售電量從2001年的人均39.7萬千瓦時/人,增至2008年的377.3萬千瓦時/人,增長率為850.4%,年均增長率為37.9%。人均維護的用戶數從2001年的273.23戶/人,增至2008年的677.01戶/人,增長率為147.8%,年均增長率為13.8%。人均維護線路從2001年的8.04公里/人,增至13.01公里/人,增長率為61.8%,年均增長率為7.1%。人均綜合變臺數從2001年的4.12臺/人,增至2008年的9.23臺/人,增長率為124.0%,年均增長率為12.2%。數據說明:從2001年到2008年,供電所人員基本沒有變化,但人均維護量大大增加,人均售電量、人均用戶數、人均維護線路、人均綜合變臺數的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37.9%、13.8%、7.1%、12.2%。分析認為:最近8年,昆山市的農村電網的規模日益擴大,農電人員數量卻基本不變,而且年齡結構正日趨老化,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給供電所的日常管理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和困難。
結論及建議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的結論:
1、通過近年來的農網改造和新農村電氣化建設,昆山農網規模迅速擴大,供電能力明顯提升,電能質量得到提高,較好滿足了昆山經濟快速發展的電力需求。2、農網改造和農村電氣化建設使用電條件得到了改善,同網同價和峰谷電價的實行使用電成本下降,農網用戶從“用得上電”到“用得起電”,農電事業的社會責任得到了切實履行。3、農網規模持續擴大,社會服務不斷增加,農電人員卻維持不變,甚至有減少趨勢,使得農電人員的工作壓力、強度大大增加,特別是在營業服務、抄表收費、運行維護、供電搶修等方面。隨著人員老化,這些問題和矛盾將更加突出。
陜西省鎮坪縣位于陜西省東南部,大巴山北麓。東與湖北省竹溪縣接壤,南與重慶市巫溪縣、城口縣毗鄰,西北與本省平利縣連界。該縣屬長江流域漢江水系堵河的上游,境內山岡連綿,峰嶺疊嶂,大巴山主脊橫亙縣境南部,南江河縱貫南北,將全縣切割為東西兩半,形成“兩山夾一谷”的地貌。縣內南北長57公里,東西寬43公里,總面積1503.26平方公里。轄9鎮,78個行政村,全縣總人口約為6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9.5人。
二、鎮坪縣三沼綜合利用模式
(一)典型模式推薦
1、江源現代農業示范園的“豬―沼―園(菜)”模式。鎮坪縣省級江源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占地面積2060畝,其中:生豬標準化養殖示范區占地80畝,沼氣池及有機肥加工區占地30畝,標準化蔬菜生產基地1200畝,農業休閑觀光園占地100畝,優質林果生產示范區500畝,現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180畝,園區以生豬養殖和設施蔬菜為重點,推廣“豬―沼―菜”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經濟模式,形成空間布局合理,產業結構優化,資源利用節約,經濟效益顯著,生態環境友好,具有山區特色和核心競爭力的現代農業園區。
2、欣陜農業示范園“豬―沼―茶”模式。欣陜農業示范園位于陜西省安康市鎮坪縣牛頭店鎮國慶村,該園區以生態養殖與有機富硒茶生產為重點,占地約2200畝,其中生豬養殖配套沼氣池建設基地50畝,有機茶葉基地2000畝,茶葉廠房生產車間約150畝。以養殖生豬的糞污進入沼氣池,經過沼氣池厭氧發酵后的沼肥通過管道輸送到茶園施肥,生產有機茶的生態循環經濟模式。
(二)模式特點和優勢
1、空間布局合理,減少運行和生產成本。江源現代農業示范園位于鐘寶鎮,受地理條件限制,園區依山而建,在生豬養殖廠區規劃建設的時候就因勢利導,把生豬飼養區建在山上,沼氣發酵罐建在山下,豬場產生的糞便污水通過排糞道自流入滯留酸化池,糞便只需要扭開閥門就可以進入厭氧發酵罐,發酵罐產生的沼液、沼渣也是通過管道進入固液分離池,運行期間不用電機、水泵輸送,減少了運行成本。同樣,欣陜農業示范園也是將生豬養殖場建在山上,糞便污水自流入沼氣池,沼液、沼渣通過管道輸送到茶園進行根部滴灌和頁面噴肥。
2、種養密切結合,走生態循環利用的路子。一是兩個示范園都兼顧了種植和養殖業,以養殖業生產的廢棄物――糞便污水進入沼氣池產生的沼液、沼渣,發展種植業,實現生態循環立體種養。養殖為種植提供有機肥料,生產綠色無公害產品。二是種養結合,發揮沼氣紐帶作用,產業鏈條穩固,綜合效益明顯。園區都以養殖和種植為主,以沼氣為紐帶把種養鏈接起來,形成“以養帶種,種養互補”的格局,特別是在養殖行業受市場環境影響較大的競爭形勢下,利用種植業產出的有機綠色食品品相好、原生態、價格好、不愁銷的經濟效益反哺養殖業,是在激烈的市場經濟競爭中不可多得的抉擇和經營措施。種養結合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種養業同為一個業主服務,一個老板“說了算”,示范園種植業需要的有機肥料來源于養殖場沼氣池的沼液和沼渣,業主可以隨時任意支配,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
3、打造有機綠色品牌,適應社會需求。當前,困擾消費群體的食品安全問題已經轉化成為社會危機,廣大的人民群體迫切需要有機綠色農產品,城鄉居民對綠色有機食品的需求和認同與日俱增。綠色有機農業的生產方式、消費理念和品牌,受到了愈來愈多的企業、農戶和消費者的認同。為此,鎮坪縣在發展種養業的同時,從源頭上治理養殖業對環境的影響,通過沼氣的紐帶作用,以種植業消化養殖業的有機肥料,發展有機綠色農業,非常適合當前和今后時期農業生產領域的主導方向。
三、竹溪農村沼氣建設和“三沼”綜合利用現狀
(一)農村沼氣建設現狀
2000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始終將農村再生能源建設與全縣扶貧攻堅和生態環境保護工程相結合,大力推進農村沼氣建設,著力推廣“三沼”綜合利用技術,發展“豬―沼―茶(菜―果―魚)”等生態農業模式,并積極與農村改廚、改圈、改廁、改水、改路、改庭院相結合,使農村沼氣建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取得了明顯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截止2012年底,全縣戶用沼氣池達3.4萬多口,14萬多人從中受益,沼氣入戶率達到30%以上,已完工小型沼氣工程20多處,大、中型沼氣工程2處,建設農村沼氣服務網點52個,改建節能省柴爐、灶5萬戶,安裝太陽能熱水器3萬多臺(套)。據推算,農村能源建設年直接經濟效益達到7000萬元以上,保護林地20多萬畝。通過實施“一建三改”(建沼氣池、改圈、改廁、改廚),推廣“三沼”綜合利用技術,取得了一舉多得的效果。農村生態能源建設已成為保護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改變農村面貌的社會公益事業,取得了明顯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二)竹溪“三沼”綜合利用存在的軟肋
1、沼肥綜合利用僅限于小規模范圍,以戶為單位,沒有形成規?;б?。
2、縣內雖有一定數量養殖業和種植業的規?;髽I,但兩者各為其主,有養殖沒有種植業(如興科牧業、益盛園牧業兩個萬頭生豬養殖場)或有種植沒有養殖業(如龍王埡茶葉有限公司等)的現狀十分突出。目前,大一點養殖企業為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建好了沼氣工程,但將沼氣工程產出的沼肥與種植業對接,一定程度上要增加種植業有機肥料來源中的加工、運輸、勞務成本,產業鏈條不能很好的對接。
四、建議
1、大力發展“沼肥訂單”農業,促進產業鏈條對接。
目前,益盛園牧業有限公司大型沼氣工程已經投入試運行。按照理論數據推算,該工程年可處理豬場糞污9125m3,年產沼氣18.25萬m3,用于周邊兩個村方圓兩公里以內的200戶農戶炊事用能,產沼渣1643噸,沼液2.92萬噸。工程產出的大量的沼肥除了滿足益盛園牧業有限公司現有的300畝茶園和計劃在建的200畝蔬菜用肥外,還有大量結余,可引進沼渣、沼液固液分離處理機,將沼渣制粒裝袋、沼液濾清裝瓶,方便運輸和使用,更重要的是將沼肥施用常態化、商品化、市場化。另外,可與距離較近的蔣家堰敖家壩片區3000畝藥材基地簽訂沼肥供應合同,由蔣家堰鎮政府牽頭,協調片區藥材種植戶施用沼肥,每年按照施用面積收取一定的報酬,實行有償服務。充分發揮沼氣工程建成后的“造血功能”,將豬場糞污“吃干榨凈”。
2、結合自身優勢,
大力發展“羊(豬)―沼―園”生態循環經濟。綠之戀現代多功能農業科技示范園坐落在中峰鎮廟耳溝村,示范園占地1080畝,栽植綠化苗木200多萬株,建成單個面積180m2的溫室大棚50個。建成綠之戀無公害肉羊場一座,占地面積7000多m2??蓪崿F在圈養殖2000頭肉羊。擁有300模式養豬場1棟(年出欄生豬400多頭)、為減少養殖場糞污排放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公司實行種養立體生態循環利用模式,現建成100立方米小型沼氣工程一個,15m3儲氣柜1座,另配套建設45m3羊糞堆漚處理池、20m3糞尿污水調節池,20m3儲肥池各一個,形成日處理糞便污水5t的能力,年產沼氣1萬m3,產沼渣117t,產沼液1680t,工藝流程是將豬、羊糞便、污水進入沼氣池厭氧發酵,產生出來的沼氣用于場部工人、周邊農戶炊事用能和豬羊舍冬季增溫,沼氣池產生的沼液、沼渣根據示范園不同種植品種和地塊的需肥特點,添加其它微量元素,實行有機配方施肥,為山莊的花卉、園林、糧田、蔬菜大棚施肥,因地制宜的形成羊―沼―園(花卉、糧田、蔬菜)生態循環模式。工程總體目標達到了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能源化生產、生態化建設。
3、建議建立沼肥施用激勵機制。
【關鍵詞】狂犬??;免疫失??;死亡病例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612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5-2879-012012年7月平頂山市衛東區發生一起狂犬病疫情,是我市CDC門診近十年來首例狂犬病免疫失敗病例,產生一定的社會影響,引起醫療衛生部門的高度重視?,F對該典型病例調查分析,探討預防過程存在的問題,找出狂犬病疫情發生原因,總結經驗和教訓,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據。
1臨床資料
張某,男,56歲,漢族,現住址:平頂山市衛東區,職業:工人。該患者2012年7月10號凌晨2:00值班時被一條疑似狂犬病狗咬傷面部鼻梁處,傷口深約1cm,大小約2×3.5cm撕裂傷。隨即被送到本市一家醫院急診處置。值班醫生對狂犬病暴露傷口進行雙氧水沖洗,碘酒、酒精消毒,縫合包扎。上午10:00時患者到平頂山CDC狂犬病防治門診就診?;颊邿o狂犬病免疫史,體重53kg,給予1000IU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廣東雙林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10403,有效期2013年3月1日)、4針狂犬病疫苗(遼寧成大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107148,有效期2012年12月31日)。狂犬病免疫球蛋白600IU注射在背部斜方肌處,400IU面部浸潤注射。疫苗按0d(2針)、7d(1針)、21d(1針)注射在上臂三角肌?;颊?月10日注射2針狂犬病疫苗,7月17日注射1針,7月23日出現頭痛、胸悶、多汗癥狀,到社區診所進行診治,無效。24日出現怕水、怕風、流涎、狂躁、吞咽困難、多汗等臨床癥狀,轉到市一家三甲醫院進一步診治,初步診斷為狂犬病,七月25日被省級傳染病醫院診斷為狂犬病,給予對癥支持治療,下午17時因呼吸衰竭死亡。
該病例在犬咬傷后及時進行過傷口清洗,并且接種合格的人用狂犬病疫苗和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于暴露后第13天發病應屬于狂犬病免疫失敗[2]病例。
2原因分析
根據病例的基本情況和流行病學調查,患者于暴露后第13天發病,分析如下:①張某暴露后13d發病,而注射人用狂犬病疫苗產生可檢測到主動免疫抗體需要7d時間,患者可能免疫功能低下,對疫苗不產生免疫應答反應或免疫應答很弱。②傷口處置方面存在不規范現象。傷口在沒有注射人源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的情況下進行包扎縫合。按照《狂犬病暴露預防處置工作規范(2009)》規定:犬咬傷要求肥皂水沖洗至少15min,雙氧水、碘酒、酒精消毒,盡量不縫合包扎,如出現需要縫合傷口,在縫合前必須用抗狂犬病血清沖洗并對傷口周圍肌肉浸潤注射[3]。③張某狂犬病防治知識認識不足,暴露后沒有第一時間到狂犬病防治專科門診就診,暴露到免疫接種中間存在8h的真空期。3討論
正確的傷口處置是盡可能多的清除局部狂犬病毒,也是阻止病毒進入人體的最佳時機;盡早注射狂犬病人源免疫球蛋白是直接中和傷口處理后仍可能遺留病毒的有效措施。WHO認為,及時處理傷口、正確使用疫苗、必要時結合使用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血清,對預防狂犬病死亡100%有效[1]。該病例咬人犬是一條疑似狂犬病犬,毒力強,毒量大,咬傷鼻梁處,位置兇險。盡早傷口抗狂犬病血清沖洗和對傷口周圍肌肉浸潤注射顯得尤為重要,狂犬病毒一旦和人體的神經組織結合,無論血清或疫苗都不能殺滅它,導致免疫失敗。
只犬數量的增多,監管不嚴,狂犬病防治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還未深入人心[4]是當今存在的社會問題。減少和避免狂犬病的發生,狂犬病防治工作就應堅持政府組織、部門配合、群眾參與工作方針。一、加強犬只的管、免、滅和檢疫工作;二、加強對居民進行狂犬病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5];三、加強醫務人員狂犬病防治技術培訓、提高狂犬病暴露后的正確預防處置率。這三方面可能是當前防制狂犬病發生和流行的主要措施[6]。
參考文獻
[1]王真行,譯.WHO關于狂犬疫苗意見書[J].國外醫學?預防、診斷、治療用生物制品分冊,2002,25:245-24.
[2]寧召起,解艷濤,李虎,等.一例狂犬病死亡病例的調查報告[J].首都公共衛生,2012,6(3):140-141.
[3]熊朝陽,吳宗達,何波,等.從仁壽縣一例注射狂犬病免疫血清、疫苗后仍然死亡病例探討健康教育在預防疾病中的重要性[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3,12(5):531-531.
[4]李方友,張軍,王大鵬,等.一起狂犬病疫情的流行病學調查與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23):388-389.
一、全市法院訴訟證據工作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訴訟證據制度是訴訟制度的核心。目前本市三級法院在審判實踐中,嚴格執行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及司法解釋的相關規定??偟膩碇v,我國的訴訟證據制度基本適應審判工作的需要,但是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特別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益完善,社會對司法公正與效率提出更高要求的情況下,有些問題則顯得比較突出,主要有:
第一,當事人舉證沒有時間的限制。舉證期限問題是審判實踐中遇到的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法律對法院審理案件有審限的限制,但對當事人的舉證期限則沒有明確的規定,使審判實踐中出現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當事人在訴訟的各個階段都可以提出證據,使相當一些當事人在庭前故意不提交證據,而在庭審中突然提出新證,或只在二審中才提交關鍵性證據,以達到“突襲”對方當事人、限制對方當事人的答辯權或上訴權的目的。由此往往導致遭受“突襲”的當事人在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中由于對“新證據”缺乏了解而處于十分被動的地位,進而有可能影響到法院裁判的公正性。二是拖延訴訟,浪費人力、物力、財力,增加訴訟成本。當一方當事人在法庭上突然提出“新證據”下,對方當事人自然不愿處在被動地位,其通常要考慮用一定時間對對方的“新證據”進行分析研究,并力求找到能夠作為反駁意見的相關證據材料。由此產生的后果是,該當事人向法院提出延期審理的要求,而這一要求應當講是合法的,法院應當予以支持,在個別情況下訴訟就有可能無限期地進行下去,這樣,不僅增加了當事人的訴訟成本,而且擾亂了法院正常的審理秩序,降低了審判效率,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法院公正司法的形象。
第二,舉證責任不清,法院職權主義較濃,直接影響群眾對裁判的公認度。目前我國法律實行的是當事人舉證與法院調查取證相結合的證據制度,但由于現行法律、司法解釋對此項制度的規定相對原則,彈性較大,對于在何種情況下應當由法院調查取證、何種情況下由當事人舉證的標準不夠明確。實踐中,法院為了查明案件事實,過多地主動依職權調查收集證據,甚至包攬調查取證的情況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致使不少案件在收集和提出證據方面存在較大的任意性和隨意性。其結果,導致在此案中法院主動收集和調取證據,在彼案中又不這樣做,或者只主動收集和調取一方當事人的證據。這不僅造成了個案中當事人之間心態的不平衡,而且使一些當事人認為法院有意偏袒一方,進而懷疑法院裁判的公正性;同時由于法院力量與任務的矛盾日益突出,盡管審判人員疲于奔命,而案件仍然大量積壓;另一方面,助長了當事人提供證據的惰性和對法院調查收集證據的依賴性,從而導致訴訟責任不清,使當事人負舉證責任的法律規定沒有得到真正貫徹。
第三,鑒定的效力認定比較混亂,存在著多頭鑒定和重復鑒定的問題,常常造成訴訟資源的浪費,造成案件久拖不決。在司法實踐中,鑒定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一是對同一專門性問題存在著多頭鑒定、重復鑒定的問題;二是鑒定結論互相矛盾,造成眾多案件難以及時下判,有的案件陷入了鑒定的怪圈,使案件在長達幾年的時間內不能審結;三是鑒定、勘驗人不出庭接受質詢問題嚴重,影響和制約著審判工作的開展;四是鑒定的提起程序混亂,有訴訟前的鑒定,也有訴訟中的,有法院提起的鑒定,也有當事人委托的,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著鑒定效力的認定。
第四,證人不出庭問題嚴重。目前法律關于證人出庭作證問題規定得比較原則,只規定了證人出庭作證是公民的法定義務,但對其出庭的費用如何補償,對其人身安全如何保護等等,均缺乏明確規定。實踐中,證人拒不作證,或即使作證,出庭率也極低。據統計,目前在刑事審判中證人出庭率僅8%;在民事、行政訴訟中的出庭率也只是10%左右,通常是由當事人或者公訴機關向法院提供一些證人證言或者訊問筆錄。這些證人證言或者訊問筆錄在法庭上也僅是出示而已,無法在質證中進行詢問,導致一些證人證言存在著虛假和證言反復等情況。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了證人證言作為證據的認定效力,在有些情況下,審判人員為核實一些比較關鍵的證人證言,又不得不作一些調查工作。這也成為制約我國落實公開審判、強化庭審功能的一個關鍵性問題。
第五,法庭質證與認證等做法不統一,有損法庭審判的嚴肅性。各法院對法庭證據的出示和質證上標準不一樣,有的法院對于當事人提交的證據全部出示,有的是有選擇出示;在質證方式上有的采用一證一質,有的采用綜合質證;證據在裁判文書中的表述不一,有的詳細表述,有的綜合表述,有的僅僅列舉了證據名稱便得出“足以認定”的結論。這樣做弊端很多,不能反映庭審情況、不能反映法院對證據的分析和采納的過程,使當事人難以相信裁判是公正的,不能讓當事人明明白白訴訟。
二、改革與完善證據制度的緊迫性
第一,改革與完善證據制度是法院審判工作的迫切需要。由于上述問題的存在,證據中存在的問題已嚴重地影響和制約著全市法院審判方式的改革,影響著法院審判工作的開展和審判工作水平的提高,其結果是直接制約著人民法院司法公正與效率的實現,訴訟證據工作的改革與完善已成為法院的當務之急。調研中各法院對此呼聲很高,反應強烈。
第二,改革與完善證據制度是我國訴訟機制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建立現代訴訟機制的需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特別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發展,對法院的審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場主體要參與市場經營和活動,就要求主體必須是平等的,交易是誠實信用、公平的,出現糾紛就應當有一個公平、公開的解決機制去裁決。而我們的訴訟證據還不能適應,法院的職權主義打破了當事人在舉證方面的平衡,有失法院作為中立裁判者的地位;證據的公開的力度不夠,使當事人對法院裁判產生不信任感等等。因此也造成社會和當事人對法院裁判的結果還不能完全認可。
第三,改革與完善證據制度是我國訴訟機制適應加入WTO的需要。我國即將加入WTO,實現與國際市場接軌,實現市場經濟的最終到位。WTO是在市場經濟基本原則基礎上運行的,它將一些共同的和先進的以及最能體現市場經濟精神與自由平等市場經濟觀念的基本法治原則、觀念確定下來,作為各成員國建立自己的法律制度的指導,世貿規則要求各國的司法裁判與之相適應,建立“平等、統一、獨立、透明”的訴訟機制,而目前我國的審判獨立性問題、法院的職權主義與當事人的平等地位問題、司法的透明度問題、裁判的統一與執行問題都不適應要求。
三、訴訟證據制度中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第一,法律和司法解釋的規定相對原則。目前我國尚沒有統一的證據法典,相關的證據規定散見于三大訴訟法和有關的司法解釋之中,而三大訴訟法對證據問題的規定比較簡單,刑事訴訟法關于證據的單獨規定僅有8條,民事訴訟法有12條,行政訴訟法有6條。這些條文都比較原則,不能適應審判的需要,即使最高法院對三大訴訟法的證據問題作出了相應的司法解釋,但審判實踐中,操作起來,還是不解決問題。
第二,訴訟理念上的偏差。法律規定的原則并沒有對司法公正與高效的實現構成障礙,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大部分是我們在舊的思想認識基礎上造成的。我們對公正的主流理解是實現絕對的客觀公正。表現在訴訟制度上,特別是作為其核心內容的證據制度的設計是追求案件的客觀事實。一個案件的審判,當事人可以在一審期間舉證,二審還可以舉證,甚至案件終審后,還可提出新的證據予以進行再審。當事人舉不了證的,法院也有權、或者有責任進行調查取證,確保案件案情的真實,否則就不是公正。這樣一個案件的反復審判,導致社會對司法審判失去了信任感,有的人就質問法院,法院判案還有沒有譜?且不說最終結果的公正與否,即使是絕對的公正,但也難以說服社會。最終敗訴的當事人會指責法院不公正,有關社會各界及新聞輿論也會根據自己的公正價值觀對生效或未終審的裁判進行評論,甚至指責。其實質是當事人及社會對法院訴訟程序的不認可、不認同。
事實上,案件時過境遷,案件的真實情況很難再現,只能靠一種訴訟規則去認定一個強制性社會接受的事實。人們常說,空口無憑就是這個道理。訴訟只能是最大限度地恢復案件的客觀事實,只能是一種相對性的追求,只能是依據現有證據認定案件事實。過分強調人民法院必須在查實、查清案件客觀事實的基礎上才能下判,是不符合實際的,也是行不通的,是違背訴訟規律的。其結果導致讓社會實現不了的東西抱有起了過高的希望;特別是在社會風氣不正的情況下,當事人常常會將此歸于法院裁判的不公。
第三,法院職權主義色彩較濃,對當事人的合意尊重不夠。訴訟是控辯雙方的訴爭,法院只是一個中立的裁判者,訴訟法的任務不是讓程序當事人淪為法院審理活動的客體,相反,應賦予對程序的進行有利害關系的人以相當的程序保障,保障當事人參與訴訟的充分性,保障其能適時、適式提出證據、陳述意見,或進行辯論的機會。但目前在訴訟證據制度中還存在著法院職權主義,沒有把訴訟雙方置于平等的地位,也沒有形成雙方當事人的平等對抗。
第四,法庭審理的證據公開性不夠。盡管本市法院采取了一些措施,實行了公開審判,公民可以憑有效身份證明旁聽案件的審理,可以查閱有關的法律文書,但是在訴訟過程中,與訴訟結果直接相連的、當事人十分關注的證據問題的公開性相對不夠。目前法官有一個心理,認為“這案件我判的沒有問題,就不怕你不服”,對當事人提交的證據存在著較大的隨著性,對于當事人提交的證據,不全部接受,而是按照其主觀認為而定,對于哪些證據在法庭上進行質證,對于哪些證據被采信,哪些證據沒有被采信,從法庭上沒有給當事人以明確的說法,一紙判決下來,對于證據的采信情況也是十分簡單的概括,甚至看不出雙方當事人舉證的情況,更不用說證據采信中的認證與否,常常被當事人或者社會嬉為不講理的判決。其實并不是法院判決不講理,而是法官裁判的根據和理由不被當事人所理解。
四、關于改革與完善訴訟證據制度的調研建議
解決審判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改革和完善訴訟證據制度當務之急是,轉變訴訟證據的觀念,按照現代訴訟理念,在現行法律規定的框架下,制定本市法院辦理各類案件有關證據問題的規定,規范全市法院不統一的訴訟證據行為,改革影響和制約司法公正與高效的傳統做法,通過操作規程,予以調整,確保司法公正與效率的實現。
根據我們對實踐中存在問題的調研,對相關理論和法律規定的學習研究,現對制定本市法院證據規定提出一些建議性意見:
(一)關于制定證據規定的指導思想問題
證據規定應當著眼解決當事人和社會對法院訴訟程序和訴訟結果的認可度問題,主要是轉變訴訟證據理念,根據現行法律的規定,從操作上倡導一種現代訴訟的意識:對法院在訴訟中的中立裁判者地位進行定位,在此定位下對證據問題進行規范和引導,從操作上規范法官的訴訟行為,最大限度地實現訴訟的公平、民主、公開。
第一,確立控辯雙方在訴訟證據上的平等地位。公正是按照一種科學的訴訟規則得出的一個訴訟結果,其不僅僅表現在訴訟結果上,更重要的是訴訟過程的平等、公平,參與訴訟的各方共同遵守,并獲得對等的機遇。在證據規定中,一些證據制度應圍繞這要求進行設計,平等在賦予當事人的舉證權、質證權、知情權等。
第二,法庭要最大限度地保持中立,淡化職權主義,有限的職權要被動的提起。從訴訟理論上講,訴訟就是訴訟雙方,或者說是控辯雙方之間的對抗,法院只是居中的裁判者。我們必須按照這個定位設計訴訟制度、訴訟證據制度,法庭必須最大限度地保持中立,淡化職權主義,有限的職權將被動的提起。
第三,樹立法院審判案件應當以證據能夠證明的案件事實為根據進行裁判。法院認定的并不一定是絕對的客觀事實,而只能是最大限度地恢復案件的客觀事實,實際上是根據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運用證據來認定一個法律事實,不能一味強調人民法院必須在查實、查清案件客觀事實的基礎上才能下判,這是不符合實際的,也是違背訴訟效率和效益原則的。鑒于此,我們在制定“證據規定”時應當遵循現代訴訟證據理念樹立了“法院審判案件應當以證據能夠證明的案件事實為根據進行裁判?!钡默F代訴訟理念。
第四,突出訴訟證據的公開性。在制定證據規定時,公開性應該是一個重要原則。突出證據的公開性對法院具有積極的意義,一方面可以抑制法官濫用、懈怠職權,對法官形成約束;另一方面也能樹立法院裁判公正的形象。因此,訴訟中,對于當事人提交的證據情況應該在法庭上進行質證、認證。如果在法庭上認證確有困難,則應當在裁判文書中進行敘述,給當事人以明白的結果。不透明的訴訟機制使當事人對訴訟結果缺乏可預測性,難免使當事人,包括社會公眾對法院的裁判顧慮重重,缺乏可信度。
(二)關于制定證據規定的體例問題
關于制定證據規定的體例問題,有兩種看法,一種是主張刑事、民事、行政分別制定;另一種是主張制定一個包括三大訴訟有關證據問題的統一證據規定。經研究,我們認為宜制定一部統一的訴訟證據規定,理由如下:一是三大訴訟雖各有特點,對證據問題也各有不同的要求,但其均擁有共同的訴訟證據屬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理論和許多適用規則上也是相通的;二是目前全市法院在辦理案件過程中,對訴訟證據問題還存在著許多認識模糊和運用混亂的地方,分別制定三大訴訟證據規定,有可能會出現基本原理上的不一致或相通問題的重復規定;三是既便于審判人員學習掌握,也便于審判領域之間的相互了解。在制定“規定”的技術問題上,可以將三大訴訟證據所共同適用的原則和要求規定在總則部分,將其特殊性要求規定在分則中,分別適用。這樣,可以使全市法院在訴訟證據的基本理念上統一認識。
(三)關于制定證據規定要結合國情的問題
目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市場觀念已深入人心,建立發達的市場經濟已成大勢所趨,現在只不過是處于一個過程之中;我國加入WTO后,又對我們的訴訟機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們必須按照現代國際規則辦事,必須在審判工作中充分體現現念。同時也應當看到,我國目前的市場經濟畢竟并不十分發達,國家并不富強,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正在進行之中,良好的社會法制環境還沒有完全形成,公民法律意識還有待加強。從本市來講,地區社會狀況差異較大,在遠郊區縣,特別是偏遠山區,經濟相對落后,交通不便,群眾法律意識淡漠,一些當事人能出山“打官司”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有的要走上一天的路。因此,我們在制定證據規定時,必須考慮我們的國情,必須堅持和發揚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與此相適應的訴訟制度,特別是證據制度的改革與完善也必須有一個過程,在個別地方,這個過程可能還會比較漫長,有些條款必然具有過渡性質,如我國的證人制度還不能完全與國際接軌,必要限制的人民法院司法調查權還須保留等,這些反映國情的規定在一段時期還必須有所體現。
(四)關于證據規定中幾個主要具體問題
第一,關于法院調查取證與當事人舉證的關系問題。針對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依據現行法律和有關司法解釋的精神和要求,應當明確:在觀念上,根據時代的發展、具體的法制環境和審判方式改革的大方向,應當淡化法院調查取證的職權主義,在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法院一般不主動依職權調查收集證據。法院的職權調查取證活動根據當事人的申請而啟動。只有在當事人已充分舉證,對于影響查明案件主要事實的證據經過庭審質證仍無法認定其效力的,法院方可依當事人的申請或職權調查收集證據,并且在一般情況下,調查收集證據的內容不得超出當事人申請的范圍。當事人向法院申請調查取證,應當具備一定的條件,對此條件,應當明確。
第二,關于舉證期限問題。針對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規定”必須明確訴訟雙方向法院提舉證據應有時間的限制,法院不得因當事人舉證而影響審限。在具體操作上,鑒于目前我國的法律規定,可以采用當事人協商的方法解決:一是由當事人對舉證期限進行協商,法院確認后,由訴訟各方共同遵守,當事人協商的舉證期限應在開庭日之前;二是在當事人協商不一致時,或者根據案情的需要,由法院在合理的期限內指定舉證期限;三是如果當事人在上述期限內提交證據確有困難,可以向法院申請延期,是否準許由法院決定。同時處理好當事人在上述期限內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交證據時的一、二審之間的關系,應充分保護及時舉證一方當事人的權益。
第三,關于證人出庭作證問題。鑒于我國國情和目前法律依據的欠缺,我國的證人制度還很難一步到位。為在全市法院最大限度地解決證人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力求確保證人證言的真實性,目前我們所能嘗試的方案只能是盡量增加證人出庭作證的操作性:一是將證人出庭作證作為當事人舉證的一部分,規定證人除正當理由外,均應當出庭作證,并將“正當理由”予以了明確限定,加重提舉證人的訴訟方的責任;二是在現有條件下,盡量落實證人出庭作證所產生的必要費用,規定“證人出庭作證所產生的誤工費、交通費、住宿費等必要費用,證人要求補償的,由法院審查決定,并計入必要的訴訟費用,由申請證人到庭的一方當事人先予支付,法院根據雙方過錯程度予以判定”。
第四,關于鑒定、勘驗問題。針對實踐中的問題,“鑒于目前我國司法鑒定的管理現狀,我們無法真正解決審判實踐中鑒定內容正確與否的實質性問題,只能從實際出發,側重解決鑒定的程序問題,增加當事人對鑒定結論的認可度,主要是通過尊重當事人合意意志、減少法院職權的方式實現,規定鑒定機構的確定由訴訟雙方共同選擇,同時增加對有爭議鑒定結論的鑒定人出庭接受質詢的規定。版權所有
第五,關于建立證據交換制度,突出證據公開性問題。近年來,全市部分法院積極實踐,在知識產權、民事、經濟和行政審判的普通程序中嘗試適用,取得了一定效果。主要表現在:一是使訴訟各方對對方的訴訟證據情況在開庭前能有基本了解,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訴訟一方在法庭上搞“突襲”;二是有利于法院裁判的公開透明,增強了當事人對法院判案的信任度;三是有利于案件的快速審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審判效率;四是促進了當事人間的和解,使相當一些糾紛在開庭前可以得到解決。應該肯定,證據庭前交換制度是實現訴訟民主和公開的一種有益探索,我們應在總結各法院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在規定中對此予以明確。
【關鍵詞】 營養狀況;膳食;評價研究;兒童;貧困區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153.2 R 15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0-9817(2007)08-0676-03
Evaluation of Dietary Nutrients Status Among Rural Children in Sichuan P rovince/LIN Li*, ZENG Guo, LIU Zu-yang, et al. * Department of Nutr ition and Food Hygiene, Huaxi Public Health School,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61 004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of dietary en ergy and nutrients intake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nutritional interventionamong rural children. MethodsBy random sampling, 514 childrenaged 3 to 10 were selected from three countries of Sichuan Province. Dietary su rvey was performed with 24-hour food recall and food frequency methods. The diet ary data were analyzed and evaluated by the Chinese DRIs in 2000.Resul tsDietary pattern for subjects mainly consisted of grains, vegetablesand fruits. The ratio of energy intakes above the 80% RNI f or subjects was 18.7%, and the energy ratio from carbohydrate, fat and protein w ere 67.2%, 20.4% and 12.4% respectively. The ratio of protein intakes above the80% RNI for subjects were 12.3%, and 32.6% of protein intake was from soybean an d animal food. The ratio of persons above the 80% AI of calcium and Fe were 0.9%and 36.6% respectively, and that above EAR of zinc and retinol were 11.8% and 1 4.4% respectively. Iron and retinol were mainly from plant foods. Conclu sionForthe rural children of Sichuan Province, the dietary pattern is unreasonable andintakes of energy and nutrients are not enough.
【Key words】 Naturitional status;Diet;Evaluation studies;Child ;Poverty areas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06年5月的《兒童營養進展報告》指出,全球仍有1.46億兒童營 養不良[1]。據2002年中國營養與健康調查顯示,近年來我國兒童的營養不良發病 率雖有所下降,但缺鐵性貧血、鈣不足、維生素A缺乏問題仍然不容忽視[2]。四川 省地處西部,經濟落后,營養缺乏病尤其是維生素A、鋅、鐵缺乏仍較普遍,兒童生長發育 未達到理想水平[3]。合理膳食是預防各種營養缺乏病的重要途徑,也是兒童健康 成長的首要條件。本研究旨在了解四川省農村兒童膳食營養狀況,為進一步實施營養干預 提供科學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從四川省貧困縣中選取蓬溪縣作為本次研究的目標地區。隨機抽 取3個鄉,每個鄉選1~2所小學,以所選小學的學前班和一~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共514 名,其中男生274名,女生240名;年齡3~10歲。
1.2 方法
1.2.1 問卷調查 通過詢問家長了解兒童的膳食情況。采用24 h膳食回顧法 ,調查兒童前1 d所攝入的食物種類和數量;采用半定量的食物頻率法調查兒童過去1 a中各 類食物攝入情況,食物分類參照“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確定,包括糧谷類、畜禽肉、動 物肝臟、魚蝦類、蛋類、奶類、豆類及豆制品、蔬菜和水果類。依據當地常用的餐具容量和 食物加工烹調習慣,對食物攝入量進行估計。
1.2.2 計算與評價 采用Vertion 1.6營養計算器(中國CDC營養與食品安全 所研制)計算每人每日能量和營養素攝入量。以2000年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DRIs 為標準,評價能量和各種營養素攝入量、分布及食物來源。
1.3 統計分析 采用Epi info建立數據庫,Excel進行數據整理,SPSS 12.0 進行數據分析(t檢驗、方差分析等)。
2 結果
2.1 食物攝入量 表1顯示:研究對象食物種類以糧谷類、蔬菜和水果類為 主,其中糧谷類男生明顯高于女生,高年齡組明顯高于低年齡組(P<0.05)。
2.2 能量及主要營養素攝入量 表2所示,碳水化合物、維生素B1、尼克 酸、鐵和鋅、磷和硒的攝入量男生明顯高于女生,高年齡組明顯高于低年齡組(P<0.0 5)。
以2000年中國DRIs為標準,用膳食能量和營養素攝入量分別小于EAR值、在EAR與RNI值 之間、大于RNI值在人群中的分布對其進行評價,見表3~4。結果顯示,能量和各種營養素 攝入量普遍不足,能量和蛋白質攝入量達到80%RNI的比例分別為18.5%和11.7%,鈣和鐵 攝入量達到80%AI值的比例分別為0.9%和36.2%。
2.3 三大宏量營養素供能比 按照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標準[4],3~ 6歲兒童三大營養素的供能比為:蛋白質14~15%,脂肪30~35%,碳水化合物50~60%;7~1 0歲兒童為:蛋白質12~14%,脂肪25~30%,碳水化合物55~65%。
調查結果顯示: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分別占3~6歲兒童和7~10歲兒童總能量攝入的63.8 %和70.5%,脂肪提供的能量分別占24.1%和16.9%,蛋白質提供的能量分別占12.2%和12 .5%。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偏高,脂肪和蛋白質的供能比偏低。
根據上述標準將被調查兒童三大營養素供能比分為不足、適宜和過量3類,結果顯示:碳水 化合物的供能比過量者超過50%,脂肪和蛋白質的供能比不足者大于50%。見表5。
2.4 食物來源 結果顯示:由動物性食物和大豆類提供的蛋白質平均攝入量 占總蛋白質攝入量的32.7%,優質蛋白比例達1/3者占57.2%;動物性來源鐵和視黃醇的平 均攝入量分別占總攝入量的42.8%和20.7%,動物性來源鐵和視黃醇達1/3者分別占27.6% 和57.1%。
3 討論
3.1 膳食結構不合理 膳食中食物種類和數量是決定人體獲得合理營養、促 進健康的物質基礎。調查顯示,四川省農村貧困地區兒童膳食以谷類、蔬菜為主,各類食物 攝入量與200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結果[5-6]相比,除糧谷類、水果類 和蛋類的攝入量高于全國農村水平,其余各類食物攝入量均低于全國農村水平。膳食中蛋白 質、視黃醇和鐵多來源于植物性食物。提示應重點增加動物性食物和大豆制品的供應,以改 善其膳食模式,提高營養質量。
3.2 能量和蛋白質攝入不足、產能營養素供能比失調 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質 供給是保證兒童正常生長發育和維持健康的關鍵,攝入不足將危害兒童健康甚至導致死亡。 與200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結果相比[5-6],調查地區兒童的能量和蛋 白質攝入量低于全國農村水平。多數兒童未達到能量和蛋白質推薦攝入量的80%,能量供能 比中碳水化合物偏高,脂肪和蛋白質偏低。
3.3 微量營養素攝入不足 微量營養素是兒童生長發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營 養物質,如果長期攝入不足,將會導致各種營養缺乏性疾病。調查結果顯示:四川農村地區 兒童微量營養素的攝入量普遍不足,特別是鈣、鐵、鋅和維生素A的缺乏較為嚴重,與全國 微量營養素缺乏狀況一致[5-6],其結果可能會導致兒童生長遲緩、缺鐵性貧血, 損害兒童免疫系統。
綜上所述,四川農村地區兒童的能量和蛋白質攝入不足,鈣、鐵、鋅和維生素A缺乏較 為嚴重,亟待解決。建議通過增加奶類、豆類、動物肝臟和動物血等食物的供給,同時加強 營養教育等措施,以改善當地兒童的膳食質量和營養狀況,促進貧困地區兒童健康成長。
4 參考文獻
[1] 安凌.兒童微量營養素缺乏的現狀.中華醫學信息報,2006,3:42.
[2] 王隴德.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之一:2002綜合報告,北京:人民衛生出 版社,2005:73-76.
[3] 糜漫天.首屆中國西部營養與健康、亞健康學術會議在重慶舉辦.營養學報,2005,2 7(6):501.
[4] 葛可佑.中國營養科學全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 068-1 081.
[5] 葛可佑,翟鳳英,楊曉光.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之二:2002膳食與營養 攝入狀況.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33-260.
[6] 馬冠生.中國學齡兒童少年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06 :4-5.
肉類攝入過多
成都市民人均每日肉類攝入量135g,其中以豬肉為主,每日攝入量為80.6g,禽類、蛋類、魚類,每日攝入量分別為29.9g、27.2g、18.9g。
解析:肉類食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和B族維生素、礦物質等。是人體所需的重要營養來源,供給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脂肪酸、無機鹽和維生素。中國營養學會推薦人均每日肉類攝入量50g―75g,成都^肉類攝入量明顯超標。
蔬菜水果攝入量不足
成都市民人均每日蔬菜攝入量為361.5g,水果攝入量為120.3g。
解析:新鮮蔬菜、水果是人類平衡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植物化學物質的重要來源。蔬菜水果攝取量若嚴重不足。加上脂肪攝食量偏高。會導致乳腺癌、大腸直腸癌、肺癌及前列腺癌罹患率節節高升。中國營養學會推薦人均每日攝入蔬菜量為300―500g,水果量為200―400g,成都^蔬菜攝入雖然達標,但處于下限;水果攝入量嚴重不夠。
奶類攝入量偏低
成都市民人均每日奶類及奶制品攝入量為65.0g,其中,鮮乳品57.0g、酸奶5.5g、奶粉2.5g,分別占奶類攝入量比重為87.7%、8.5%、3.8%。
解析:奶類是―種營養成分齊全。組成比例適宜、易消化吸收、營養價值高的天然食品,能為人體提供必須的優質蛋白質及多種微量元素。中國營養協會推薦人均攝入的奶類食品總量為300g。從報告看,成都人攝入量遠遠不夠。
水產品類攝入量過小
成都市民人均每日水產品攝入量為23.2g,其中魚類18.9g、蝦類0.8g、其他水產品及制品3.5g。
解析:水產品食品以魚蝦類為主。作為高生物價的蛋白、脂肪和脂溶性維生素來源,在人類營養領域具有重要作用。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標準為人均每日水產品食品攝入量75g―100g,成都人水產品攝入量過小。
谷類攝入量不均衡
成都市民人均每日谷類、薯類及雜豆食物攝入量287.6g,其中谷類攝入量197.1g,占攝入總量的68.5%。薯類及雜豆^均每日攝入分別占主食攝入量13.7%、17.8%。
解析:據“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人們每日應攝入谷類薯類及雜豆250g―400g為宜,薯類的攝入量應在200―250克左右。此外,雜豆(區別于大豆的豆類)、玉米、淀粉類蔬菜如土豆、芋頭、藕等都應該均衡攝取。
在外飲食支出比重略大
200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表明,60歲以上的老年人低體重(BMI<18.5kg/m2)的發生率為17.6%,也就是說有近五分之一的老年人體重不足,其發生率是45歲~59歲人群的2倍。
“有錢難買老來瘦”,這是很多老年人堅信不疑的說法。因為很多老年人認為,老年消瘦是健康的體現,豈不知老年人營養不良最明顯、最直接的表現就是體重不足。體重不足是長期膳食能量、蛋白質攝入不足的結果,同時也可能伴有其他微量營養素供給不足。體重不足會對老年人的健康產生一系列危害,如增加疾病的易感性、骨折率上升、損傷及外科傷口愈合緩慢、易出現精神神經癥狀、某些應激狀態者的耐受力低下、對寒冷抵抗力下降、經不起疾病消耗等。
60歲以上的老年人隨著年歲增長,身體各器官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老化,如肌體功能減退、基礎代謝降低和身體成分改變等,容易出現不同程度和不同類別的慢性疾病。由于老人活動量相應減少,生理功能減退,情緒不佳和經濟狀況改變等問題,可能導致食欲減退,必需營養素攝入減少,而造成營養不良。
預防老年人體重不足與營養不良應做到以下幾點:
1.保證充足的食物攝入,提高膳食質量。增加營養豐富、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的攝入量。選擇食物時應兼顧奶類、瘦肉、禽類、魚蝦和大豆制品。制作食物時,應按照飲食習慣烹制合乎口味的膳食,經常變化種類和烹調方式,以保證能量和優質蛋白質的攝入,使體重維持在正常范圍。
2.適當增加進餐次數。老年人除了增加膳食攝入量,同時應避免一次進食較多,導致食物不易消化吸收。可采取少量多餐,每天進餐4次~5次,這樣既可以保證需要的能量和營養素的攝入,又可以使食物得到充分的吸收利用。平日進食量較少、消化機能較差的老年人應注意逐步增加進食量,使消化系統有個適應的過程。
3.使用營養素補充劑。部分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下降及疾病等因素不能從膳食中攝取足夠的營養素,特別是維生素和礦物質,此時可酌情適當使用營養素補充劑,但使用過程中最好定期體檢,以便掌握服用量。
4.及時治療原發病。進入老年階段,支氣管炎、肺氣腫、腫瘤、心腦血管疾病、胃腸疾病等發病率增加,這些疾病容易導致營養不良,因此積極治療原發病,從源頭解決問題,是改善老年人營養狀況的重要措施。
【關鍵詞】 維生素類;營養狀況;膳食調查;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53.2 R 1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06-0490-02
維生素以輔酶或酶基的形式,在機體能量產生和物質代謝調節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維持機體生命活動所必需的微量物質。若長期攝入不足,可引起多種疾病。為了解慈溪市高中寄宿學生的維生素營養狀況,特進行本次調查,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隨機抽取慈溪市2所寄宿制高中學校,對全部1 990名學生進行調查,其中男生1 105名,女生885名;年齡在16~19歲之間。
1.2 方法
1.2.1 膳食調查方法 采用5 d稱重法對食堂實際消耗的主副食品進行記錄,零食攝入則用調查問卷方法記錄5 d的攝入量,按《食物成分表》[1]計算每人每日各種主要營養素及維生素攝入量,并以中國營養學會制訂的《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DRIs)》[2]進行評價。
1.2.2 尿中維生素測定方法與營養評價標準 隨機對73名高中寄宿生尿中維生素質量濃度進行測定。取一次性晨尿20 mL,測定尿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肌酐含量,維生素B1、維生素B2用熒光法[3],維生素C用2,4-二硝基苯肼法,肌酐用苦味酸法。維生素營養評價采用尿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與肌酐的比值來判斷[4]:維生素B1>66 μg/g肌酐為正常,維生素B2>80 μg/g肌酐為正常,維生素C男>9 mg/g肌酐和女>15 mg/g肌酐為正常。
2 結果
2.1 平均每人每日各類食物攝入量 谷類、薯類為468.7 g(28.8%);大豆及其制品84.6 g(5.2%);動物性食物339.8 g(20.8%),其中肉類83.0 g(5.1%),禽類59.3 g(3.6%),蛋類46.1 g(2.8%),魚類49.1 g(3.0%),奶類101.7 g(6.2%);蔬菜水果類575.8 g(35.3%),其中蔬菜367.2 g(22.5%),水果208.6 g(12.8%);純能量食物161.4 g(9.9%)。
2.2 主要營養素和維生素的攝入狀況 每人每日各種主要營養素及維生素攝入量與同年齡的推薦攝入量(RNIs)相比,能量、蛋白質、維生素B1、維生素C攝入量均超過RNIs的80.0%,能夠滿足機體需要;維生素B2攝入不足,只占RNIs的64.3%。見表1。
2.3 主要營養素和維生素的食物來源能量、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B1的主要來源均是谷類,分別占59.9%,40.7%,84.6%和57.0%;優質蛋白質動物類和大豆類分別占35.8%和10.2%;脂肪、維生素B2主要來源是動物類,分別占42.7%和41.3%;維生素C主要來源是蔬菜水果類,占93.6%。見表2。
由表3可見,73名寄宿中學生尿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的含量分別為231.4 μg/g肌酐,32.1 μg/g肌酐,43.8 μg/g肌酐,尿肌酐質量濃度為0.29 g/L。維生素B1不足率為6.9%(5/73),均為男生;維生素B2不足率為83.6%(61/73),其中男生不足率為81.1%(43/53),女生不足率為90.0%(18/20);維生素C不足率為4.1%(3/73),其中男生不足率為1.9%(1/53),女生不足率為10.0%(2/20);男、女生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的不足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χ2值分別為0.82,0.46和0.50,P值均>0.05)。
3 討論
從膳食構成來看,各類食品攝入量比較合理,但豆類食品攝入偏少,豆類食品提供的蛋白質只占總蛋白質的10.2%,動物類食品以奶類和肉類為主,雖然奶類的供應量為101.7 g,但大部分為含奶飲料。能量、蛋白質、維生素B1、維生素C攝入量超過了RNIs的80%,能夠滿足機體的需要,而維生素B2攝入量不足,僅占RNIs的64.3%,這同國內有關文獻報道結果[5-7]相似,也有的報道維生素C攝入量低于RNIs的70%[8-9]。維生素B2主要來源是動物類食品,雖然動物性食品總的攝入較多,但以肉類為主,而富含維生素B2的動物內臟、純奶、禽蛋、魚類攝入所占比例低,導致維生素B2攝入量不足。
73名學生維生素營養評價結果基本上同膳食中維生素的攝入量一致,維生素B1、維生素C攝入量高,營養不足率低,而維生素B2的攝入量嚴重不足,營養不足率達到了83.6%,高于有關報道[10-12],這可能同調查地區、攝入量及評價方法的不同有關。建議對學校食堂人員進行營養知識方面的培訓,使之能按照營養配餐方案為學生提供科學合理的膳食;膳食中適當增加粗糧雜糧和豆類的比例,增加動物內臟、純奶、禽蛋、魚類攝入量;改進蔬菜烹調方法,做到先洗后切,急火快炒,減少營養素的損失;加強對學生的營養教育,普及營養知識,指導學生提高自我保健意識,養成良好的膳食習慣;必要時采用營養強化措施,對維生素缺乏學生進行營養干預,防止出現營養性疾病。
4 參考文獻
[1] 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編著.食物成分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1-60.
[2] 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營養學報,2001,23(3):193-196.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食品衛生檢驗方法理化部分(一).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4:609-623.
[4] 吳坤,主編.營養與食品衛生學.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00.
[5] 葛可佑,馬冠生,翟鳳英.我國中小學生的膳食營養狀況.營養學報,1996,18(2):129-133.
[6] 尹群芳,蘇惠崧.東莞市市區1 240名中學生膳食調查及營養狀況分析.四川醫學,2005,26(6):691-692.
[7] 鄧邦昌,俞朱東.閩清二中1 042名中學生膳食營養狀況調查.海峽預防醫學雜志,2000,6(4):34-35.
[8] 李桂英,王連江.中學生膳食調查報告.臨沂醫專學報,1998,20:148.
[9] 高明燦,李志毅,張超杰.商丘市1 300名住校中學生膳食調查及營養分析.職業與健康,2006,22(5):327-329.
[10]黃作強,黃秋柳.柳州衛校學生維生素B2營養水平分析.中國學校衛生,1999,20(5):326.
[11]張德甫,陳姜,吳敏,等.中學生維生素C營養水平調查.中國校醫,1996,10(2):113-115.
【關鍵詞】 蛋白質類;膳食調查;營養狀況;學生,醫科;貧困
【中圖分類號】 R 153.2 R 1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08-0726-02
我國對貧困大學生給予了各方面的資助,但還沒有系統的營養干預方面的資助。營養是生命與健康的物質基礎,健康的體魄是保障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首要條件。給予貧困大學生營養干預資助,對他們在僅有的經濟條件下,保障具有順利完成學業的健康體魄,有著很現實的應用價值和社會意義。為探討合理的營養干預資助措施,筆者對大同大學醫學院貧困大學生的蛋白質營養狀況進行了調查。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擇大同大學醫學院一~四年級自愿參加本課題研究的貧困大學生為調查對象,總計211人,其中男生48名,女生163名。
1.2 方法 對211名貧困大學生進行膳食蛋白質消費調查、人體測量和蛋白質營養水平生化指標測定。
1.2.1 膳食蛋白質消費頻率調查 采用膳食記錄法[1-3],由調查對象本人記錄自己1周的食物(谷類、豆類、蛋類、奶類、肉類。其他食物蛋白質含量較少,忽略不計)蛋白質消費情況,時間為2007年6月25日至2007年7月1日。食物蛋白質消費記錄調查表由課題組自行設計,經預實驗后修改而成,共發放食物記錄調查表211份,收回211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1.2.2 蛋白質營養水平生化指標測定[4] 檢驗項目包括總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白蛋白/球蛋白(ALB/GLO),其測定選于山西省大同市最先進的現代醫學檢驗中心,并隨機抽取12名貧困生(男、女生各6名)在該檢驗中心和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人民醫院做了重復測定,以保證測定結果的可靠性。
1.2.3 人體測量及營養狀況評價 測量項目包括身高和體重,為確保測量的準確性,要求受試者空腹、脫鞋、只穿輕薄衣服;測量身高采用立柱式身高測量計,精確度為0.1 cm;秤體重采用杠桿型體重秤,精確度為0.1 kg;根據測量數據計算體質量指數(BMI=體重(kg)/[身高(m)]2),再依據體質量指數判斷人體營養狀況,判斷標準分3個等級[5]:BMI<18.5 kg/m2為營養不良,(18.5~22.9)kg/m2為正常,≥23 kg/m2為超重。
2007年6月24日召開貧困大學生營養干預研究課題告知會(動員大會),2007年6月30日至7月1日進行人體測量和蛋白質營養水平生化指標測定。
1.3 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統計分析指標包括百分率、構成比、平均數、χ2檢驗和t檢驗。
2 結果
2.1 膳食蛋白質消費情況 211名貧困大學生每日早、中、晚餐累計為629人次,男生143人次,女生486人次;每周早、午、晚餐累計為632人次,男生143人次,女生489人次。(1)優質蛋白質(豆類、蛋類、奶類、肉類)食用情況:每日日食用率為55.3%(348/629),男、女生分別為77.6%(111/143),48.8%(237/48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7.22,P<0.01);每周食用頻次為9.9次,男、女生分別為13.4,8.9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08,P<0.01)。(2)谷類蛋白質食用情況:每日食用率為98.8%(615/629),男、女生分別為97.9%(140/143),97.7%(475/486);每周食用頻次為19.9次,男、女生分別為19.6,20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3)優質蛋白質食用頻次占蛋白質總食用頻次(谷類和優質蛋白質的總食用頻次)的比重情況:優質蛋白質食用頻次占蛋白質總食用頻次的33.2%,男、女生分別占40.6%,30.8%。
2.2 人體營養狀況 211名貧困生營養正常、營養不良、超重檢出率見表1。
2.3 生化指標測定結果 表2顯示,男、女生之間TP,ALB,GLO,ALB/GLO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0.65,0.98,1.22,1.81,P值均>0.05)。見表2。
3 討論
從膳食蛋白質消費情況看, 211名貧困大學生優質蛋白質每日食用率為55.3%,每周食用頻次為9.9次,優質蛋白質食用頻次占蛋白質總食用頻次的33.2%,說明50%以上的貧困生膳食蛋白質質量是良好的;男生明顯好于女生 ,其優質蛋白質每日食用率達77.6%,每周食用頻次13.4次,優質蛋白質食用頻次占蛋白質總食用頻次的40.6%。
從機體蛋白質營養水平生化指標測定結果看,211名貧困生的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測定結果均在正常范圍內。但從人體測量情況看,211名貧困生75.8%營養正常,有13.3%的為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鑒于:(1)身高、體重是人體測量的最基本的數據,在反映人體營養狀況上比較準確,體重可以反映一定時期內(或長或短)營養狀況的變化,體質量指數是根據身高、體重計算出來的指標,故其是比較確切鑒定成人營養狀況的直接指標;(2)蛋白質營養水平生化指標測定,由于蛋白質體內庫存量大、生物半衰期長、早期缺乏時不容易測出[6],故處于蛋白質缺乏亞臨床階段時[7],其TP,ALB,GLO,ALB/GLO生化指標均可為正常。因此,對蛋白質生化指標正常,而體重偏低的貧困生應考慮處于蛋白質缺乏亞臨床期。
綜上所述,大多數貧困生膳食蛋白質質量良好,尤其是男生。機體蛋白質營養水平絕大多數鑒定為正常,但有13.3%的處于蛋白質缺乏亞臨床階段,需立即進行膳食干預、及時糾正。
4 參考文獻
[1] 郝玲,李竹,主譯.營養流行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49.
[2] 葛可佑,主編.中國營養師培訓教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88-389.
[3] 馬冠生,孔靈芝,主編.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之九2002行為和生活方式.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9.
[4] 黃悅勤,主編.預防醫學.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4:100.
[5] 吳坤,主編.預防醫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61.
[6] 李勇,主編.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