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低碳技術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表層地震地質條件
測區內溝谷縱橫,多呈“V”形地貌,地形高差較大。地表出露的二疊系紅色泥質砂巖地層常形成較陡的滑坡,粉砂巖區多形成深溝或者懸崖峭壁以及崩塌堆積場,攀越困難。區內村莊和花椒樹地較多,影響激發接收效果和地震測線的布置。表層地震地質條件較差。
2淺層地震地質條件
測區內基巖和黃土塬均有分布,基巖出露較多。基巖能夠較好地傳播地震波,能量損失較小,激發效果較好。黃土塬的黃土對地震波有較強的吸收散射和低通濾波作用,降低了地震波的能量和頻率,激發效果不佳。因此淺層地震地質條件較好。
3深層地震地質條件
測區內地層自下而上有中奧陶統下馬家溝組、上馬家溝組、峰峰組,石炭系中上統本溪組及太原組,二疊系下統山西組、下石盒子組,二疊系上統上石盒子組、石千峰組及第四系更新統和全新統。含煤地層為石炭—二疊系,煤層頂、底板為泥巖、砂質泥巖、粉砂巖等,其飽和抗壓強度均小于30MPa,屬于軟弱巖石,二者之間波阻抗差異較大,具有形成反射波的良好條件。但測區局部的3煤層已經開采,可能對11煤層、奧灰的反射波形成存在較大影響。綜上所述,本區表層地震地質條件較差,淺、深層地震地質條件相對較好。
二地震數據野外采集和處理
1地震數據野外采集
通過試驗工作確定了地震數據野外采集參數。野外觀測系統采用8線8炮制,單線96道中點放炮,道間距10m,線距40m,炮排距80m,CDP網格為5m(縱向)×10m(橫向),疊加次數24次(橫向4次,縱向6次),最小非縱距10m;激發條件為單井激發,厚黃土覆蓋區,鉆孔打到粘土層中,藥量3.0kg;薄黃土覆蓋區,鉆孔打到基巖面或粘土層,藥量2.0kg;基巖出露區,井深4m,藥量1.5kg;檢波器采用60Hz二串二并堆放插置;儀器使用加拿大產ARIES遙測數字地震儀,記錄的數據格式為SEG-Y,儀器前放增益用24dB,0~500Hz全頻帶接收,采樣間隔1ms,記錄長度1.5s。線束方向布置遵循一般垂直地層走向和主要構造走向的原則,呈東西向布置。
2地震數據處理
本次地震資料處理是在我公司SunBIade2000工作站上進行,使用了多套大型處理軟件,本著“高信噪比、高分辨率、高保真度”的原則,加強對處理模塊和參數的反復試驗,確定了本次地震資料處理流程。
2.1初至折射靜校正
由于地表高程及地表低(降)速帶厚度、速度的橫向變化使得地震波旅行時差會對信號的疊加效果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致使反射波同相軸信噪比下降、頻率降低。應用合適的靜校正模塊和參數,可以消除這種時差,確保疊加剖面的質量。測區屬典型復雜山區,最低高程481.99m,最高高程919.61m,最大高差為437.62m,地表低、降速帶地層的橫向變化較大。經過對比試驗,初至折射校正法可以較好解決該地區的靜校正問題。
2.2反褶積技術
為了消除大地的濾波作用,拓寬頻帶,壓縮地震子波,提高地震資料的縱向分辨率,經大量的測試對比后,選擇了地表一致性預測反褶積。該方法是基于地震子波可以被分解為共炮點、共接收點、共偏移距、共反射點等多種成份的思想,它不僅能壓縮地震子波,而且能進一步消除地表條件的變化對地震波的振幅特性和相位特性的影響,同時對多次波也有壓制作用。由于反褶積在提高分辨率的同時將會降低資料信噪比,所以處理時在保證資料信噪比的情況下再提高分辨率。經對比分析,最終選定的處理參數為:預測步長8ms,算子長度150ms。
2.3速度分析和剩余靜校正
速度分析的精度和剩余靜校正的準確程度是相互影響的,為求取更準確的疊加速度場,必須求取準確的剩余靜校正量。剩余靜校正的求取是在給定的條帶、時窗、傾角范圍內,在縱橫兩個方向進行傾角調查形成模型道,在共炮點道集和共檢波點道集做互相關,求取每個炮點、檢波點的剩余靜校正量,因此在選擇時窗時要對層位的拾取進行試驗。剩余靜校正和速度分析是一個反復迭代的過程,迭代的次數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處理的精度。在本次資料處理過程中,進行了3次迭代分析,剩余靜校正后剖面目的層同相軸連續性明顯提高,剖面質量得到了明顯改善。
2.4疊后去噪
疊后去噪是利用相鄰地震道之間的反射波具有相似性而干擾波不具有相似性的這種特點使相干波得以加強的處理方法。利用相關函數測定2個以上記錄道時間序列的相似程度,按相似程度的大小對記錄進行加權,使得相似性好的波得以加強。本次資料處理選擇多項式擬合方法來提高疊后信噪比。提高信噪比的同時影響剖面的分辨率,在疊后采用譜白化方法進一步提高頻率,得到高分辨高信噪比資料。
2.5三維偏移
三維偏移的主要目的是消除地下傾斜界面對反射波的影響,使之成像歸位到真實的反射界面位置上去,從而正確地反映地下形態和構造變化情況。有限差分偏移的效果主要決定于偏移速度,我們選用疊加速度經過轉換建立偏移速度模型,并進行了反復測試和調整。用人工剔除奇異值,采用機器自身平滑,對速度的百分比進行偏移試驗。經對比,95%的偏移效果較好。
三采空區的時間剖面特征和切片屬性特征分析
1采空區的時間剖面特征
三維地震勘探成果包含了豐富的地質信息,其中包含采空區的地質信息,用來解釋煤層的采空區范圍。在時間剖面上采空區表現有3種現象,其一是煤層反射波變弱,在采空區邊界處反射波同相軸頻率和產狀發生突變,在采空區內部反射波同相軸不連續且雜亂無章;其二是煤層反射波同相軸的變弱,頻率和產狀變化較大,與周圍非采空區煤層反射波存在明顯差別,而且煤層反射波之下的層位反射波同相軸增強,頻率和產狀突變,從整張剖面來看無采空區的地段煤層反射波較強,其下伏層位反射波很弱,而有采空區的地段煤層反射波同相軸表現微弱,其下伏層位反射波同相軸較強,形成明顯反差;其三在地震時間剖面上表現為煤層反射波缺失。以韓城桑樹坪井田為例,根據前人資料和礦方提供的采掘工程資料得知,井田內部,3號煤層正常采掘范圍比較集中,2號煤層和3號煤層的老窯采空區比較分散。本次三維地震勘探圈定了采空區主要位于測區的東部以及中南部。根據采空區在三維地震勘探資料上的顯示特征,解釋了采空區的范圍,面積約0.98km2。
2采空區的切片屬性特征
地震屬性技術的關鍵在于屬性提取,提取方式包括同相軸屬性提取和數據體屬性提取。同相軸屬性是與某個界面有關的地震屬性,具體提取方法包括瞬時提取法、單道分時窗提取法和多道分時窗提取法。利用地震屬性分析,有利于采空區邊界的界定,利用Geoframe解釋軟件,提取了26種地震屬性,選擇了對采空區反映較好的弧長、均方根振幅、最大振幅和能量和四種地震屬性參與了解釋,對采空區范圍的判別和劃分起到了很好的輔助解釋作用。
四結論
地震勘探技術以巖石的彈性差異為物理基礎。當在地面施加的人工地震波在地下傳播時,會遇到各種性質不一致的巖層分界面,進而發生折射與反射等物理運動,這時在地表的檢波器會接收到各種與地震波經過的地下巖層性質有關的地震波信號,根據對這些地震波的分析判斷,可以推測出各巖層的形態與性質。由此可見,地震勘探技術的勘探程度相對于其他地球物理勘探技術有著明顯優勢。煤田地震勘探技術是一種應用較為廣泛的煤田地質勘探方法,這種技術已經逐步應用到煤田地質勘探的各個階段,對于煤田地質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2煤田地震勘探技術發展現狀
現如今,煤田地震勘探技術發展十分迅速,主要以數字化為主要標志。煤田地質勘探工作中充分利用二維和三維地震勘探技術,可以有效解決例如煤層埋藏深度、煤層起伏變化情況、斷層分布情況以及可能危及礦井正常生產的地質災害等煤田地質勘探工作。近些年來,由于物探技術水平的大幅提高,煤田地震勘探技術也在不斷改進和發展。特別是隨著計算機技術以及電子技術取得飛速發展,煤田地震勘探技術已經發展到如今的三維甚至四維、多分量程度,為我國煤田地質勘探工作做出了卓越貢獻。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煤田地震勘探相關技術也有了質的飛躍,其中主要體現在地震相解釋以及分析技術、波阻抗反演技術、三維可視化技術、神經網絡數字化處理技術等,這些理論和技術都在一定程度上為煤田地震勘探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煤田地震勘探技術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后期數據處理,發展了許多諸如Geocluster,Seimic等著名軟件系統,以適應煤田地震勘探后期數據處理工作。總而言之,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相關學科的不斷深入研究,煤田地震勘探技術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3煤田地震勘探技術的應用
近年來,隨著煤田地震勘探技術的發展,煤田地質勘探已經逐步走向地質復雜地區,特別是對于采區三維地震勘探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井田地震勘探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煤田地震勘探技術的應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3.1查明煤層的形態應用煤田地震勘探技術可以有效探明目的層的具體形態,依據實施地震勘探工作區域地形及地質條件復雜程度,勘探精度可以達到85%~95%,能夠清楚查明幅度高于5m的小型褶曲,勘探深度誤差可以達到2%之內。
3.2勘探煤層中小斷層結構煤田地震勘探技術的主要工作還是查明煤系地層復雜地質構造,三維地震勘探技術主要應用面積觀測方法,利用這種技術可以真實反映剖面各個斷層的變化及走向,并且在確定斷層走向與斷層落差精度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3.3劃定陷落柱與采空區范圍地震勘探陷落柱的主要原理是:當地震反射波經過陷落柱時,反射波由高速層面進入低速層面,使得反射時間發生延遲,從而較為準確判斷陷落柱位置與塌陷深度。由于地震勘探技術發展程度還不夠完善,所以煤田地震勘探技術劃定陷落柱范圍主要集中在落差25m以上的陷落柱,精確度可以達到80%以上。采空區范圍的確定對于煤田地質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只有準確劃定采空區范圍才能保證煤礦開采的安全順利進行。采空區物理環境十分復雜,因此形成的波阻抗相差不大,還可以形成煤層反射波阻,因而在時間剖面上很難被工程技術人員識別。準確劃定采空區位置仍將是煤田地震勘探技術需要繼續探索研究的內容。
3.4判斷煤層厚度變化及煤層所含煤矸石特性在判斷煤層厚度變化時,需要根據特定數量鉆孔的已知煤厚準確標定比例系數,由此便可以依據煤田地震勘探資料定量判斷煤層厚度。在判斷煤層厚度變化的眾多煤田地震勘探技術中,譜矩法計算方法可以得到較為準確的結果,誤差較小。煤層中矸石帶相對于煤層而言是一個高速層,能夠與煤層形成差異較為明顯的波阻抗,更容易被識別,但是卻不能被分辨出來。
4煤田地震勘探技術對礦井建設和生產的實際意義
煤田地震勘探技術提高了煤田地質勘探精確度,為建設高產高效礦井奠定了堅實基礎,對于指導礦井安全生產和優化礦井設計具有重大現實意義,通過判斷各種地質構造位置及范圍可以為礦井建設施工提供指導意見,從而有效減少礦井建設的盲目性。煤田地震勘探技術可以準確查明主采煤層厚度變化情況、準確劃定采空區范圍、判斷地質構造類型及其性質、確定奧灰水頂界面位置,因此,煤田地震勘探技術可對礦井建設中可能遇到的水害等復雜問題做出有效預測。
5煤田地震勘探技術發展趨勢
據預測,直到2050年,我國煤炭占一次能源的比重還將達到半數左右,因此,我國長期依賴煤炭作為主要能源的情況不會發生太大變化,為了我國煤炭能夠穩定供應,煤炭工業勢必走向可持續發展之路。隨著煤田地震勘探技術的不斷發展,煤炭開采企業對于物探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煤田地震勘探技術的推廣與應用。今后,我國煤田地震勘探技術發展趨勢主要有以下幾點。
5.1煤田地震勘探設備逐步走向數字化地震勘探技術發展了將近半個世紀,地震勘探設備由最初的光點儀發展到之后的模擬儀,最終發展到現在的數字地震儀。隨著計算機技術以及電子元件的不斷發展,煤田地震勘探設備數字化程度將會不斷加強。今后,我國煤田地震勘探設備及相關數據處理軟件將會向著高數字化方向繼續前行。
5.2對于煤田地震勘探技術的資金投入將會大幅增加只有進行切實可行的高精度、多分量地震勘探工作,才能在煤田地震勘探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而進行這項工作的前提就是具有先進的儀器設備。擁有了先進的儀器,我們還需要加強對于煤田地震勘探技術相關人才的培養工作,這些都將需要我們加強經濟投入,而這對于礦井甚至我國物探工作來說所帶來的利益卻是不可估量的,可以說這是一項一本萬利的工程。
5.3強化煤田地震勘探工作中巖性分析解釋的工作目前的煤田地震勘探工作大多還是停留在定性基礎上,而這遠不能滿足我國煤礦開采的要求,在今后的煤田地震勘探工作中,我們要努力提高勘探精度,從定性逐步向定量發展,精確判斷煤層特點與性質各種地質情況等。只有這樣才能為我國礦井建設提出準確可靠的指導性意見。
6結語
(1)低碳設計理念。
低碳設計的主旨即以設計為手段,以節能減排為目的,降低建筑、景觀、家具能耗,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溫室效應影響的設計方針。在城市生活中,二氧化碳排放大都來自城市建筑,比如,我們在建設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占10%~15%,在使用建筑過程中,建筑燈具、電器、設備等占40%~50%。所以,低碳設計理念是創建環境友好型社會中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低碳經濟”理念是以后環境設計的必然選擇,設計者在設計過程中必須考慮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結合,使自己更有社會責任感。
(2)環境藝術理念。
環境藝術(Environment,Art)指的是環境藝術設計的空間規劃,設計方案構想的綜合計劃。這其中包括環境與設施、空間與裝飾、材料與色彩、采光與布光等。環境藝術設計的目的是滿足技能、創造效益和表現有力的藝術形式。生活是設計的基礎,人類的行為影響著設計方向的發展。同時,當某種設計成為時代主流審美觀念的時候,這種設計也可以反過來影響人們的生活形態,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環境藝術設計也是一樣,他在一方面促進生態、資源的使用率,同時還折射出時代的經濟發展程度和科學文化水平。
2人的行為模式對環境設計的影響分析
人的行為都是出于對某種事物刺激的反應,而這種刺激可能來自人的自身,如動機、內在需求和內驅力,也可能來自對外界事物的反應。人類行為有四個來源:生物學、力學、社會結構和文化。在環境藝術設計中,設計內容可以分為兩大類:物質形態和意識形態。物質形態是構成建筑、景觀等的物質要素,而按照物質要素的不同材質,又可分為許多類型;意識形態是設計者在設計過程中受到影響的精神因素,這包括、民俗習慣、個人審美、社會道德、制度倫理等。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其設計者因為經過系統的職業訓練和職業偏見,大多都要求使用者的參與,而使用者關心更多的是設備、布置等方面,比如家庭裝修過程中,設計者提供家庭基本的框架結構,墻面、地板、天花板等部分裝飾,而其他非固定因素則由使用者決定,比如家具的使用、軟裝飾的選擇。使用者會根據自身因素選擇個性化的色彩、風格、材料。環境藝術設計的各個要素就好像生物學的生物群體的共生鏈,相互平衡,維系自然的和諧發展,而這種狀態也是我們目前環境藝術設計的最高追求。現代環境藝術的目標就是找出最合理最優質的“人類環境系統”,結合現在的低碳經濟模式,這就要求我們盡量降低排耗,實現人類和自然環境的平衡。所以,我們在研究環境藝術的時候,必須對人的行為學有一定了解,從行為學角度分析環境藝術設計的科學程度,指導環境設計實踐,完善各個設計環節。
3低碳經濟背景下環境藝術設計發展的思路
(1)低碳材料的升級更新是環境藝術設計的物質基礎。
低碳經濟要求我們使用低消耗的建材,低碳建材是指在保證功能性前提下,降低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率,制作過程能耗少、污染小、排放少、使用壽命長,在使用過程中不產生或者少產生有害物,在壽命完結后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建筑材料。這種優質的建筑材料有許多優點:
1)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和優化,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
建材的低碳發展,淘汰傳統材料,有利于技術創新,發展循環綠色經濟。
2)有利于推進現代化新型建材的產生和發展。
低碳經濟發展背景下,我國根據建材行業的自身特點和發展規模制定了許多調控政策,保證了建材行業向低碳經濟的發展,有效地控制了溫室氣體的排放,加大了太陽能、風能等新型建材的使用率。
(2)加強低碳設計教育培訓這是環境藝術設計的理論基礎。
環境藝術專業課程的改革是以低碳設計的理論為基礎,低碳設計的理念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具備低碳意識、低碳設計理念和低碳生活價值觀,這樣就能在教學中督促學生深刻、全面地認識低碳設計的重要性。教師在教學內容的設計和教學方式上要以低碳設計教育理念為先。英國國家課程委員會主席格雷•漢姆認為,低碳教育在每個學生的課程中必不可少,它有助于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興趣,引領學生關注并積極參與到低碳實踐中來。
(3)注重低碳設計的實踐是保證環境藝術設計發展的實踐基礎。
在實踐過程中,有幾個制約低碳環境設計的關鍵因素:
1)能否正確評估環境因素,在環境開發與規劃過程中,我們第一要考慮的就是環境設計對環境的影響程度,以此提供優秀的設計方案和施工方案。
在盡可能的前提下,加大對硬紙板、紙張、木料、玻璃等的利用率。在設計的初級階段到設計作品的完成,不光是設計者、包括施工人員、技術開發人員都要重視環境因素。
2)合理利用低碳技術,在保證建筑設計功能性的前提下高效利用環境空間,有效減輕空間、環境的負擔。
比如在設計中使用低碳生態水泥,這種水泥是由城市垃圾焚燒后制成的,這就減輕了城市垃圾處理的負擔,如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太陽能、風能資源的利用、室內低碳地板等。通過科學合理的組合,達到經濟發展與生態和諧統一的目的。
3)制定低碳標準,地球資源分為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
可再生資源包括水資源、森林、動物等,不可再生資源包括煤炭、石油等。所以在開發設計的過程中,要想可持續發展,我們就應該對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加以節制和保護。同時對于可再生資源也要制定相應的使用標準。環境藝術設計的相關行政部門應該倡導低碳理念并且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推動低碳環境藝術設計的變革。
4結束語
大多數研究表明,我國廣闊的領土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許多地方將成為一個勘探石油和天然氣的新領域。但我國的石油地質條件相對復雜,如果只依靠一種勘探技術相對只能獲得一個石油的信息,所以只有在使用各種各樣的勘探技術,探索信息全面、準確反映地下石油資源的狀態和地下地形。新的石油勘探勘探過程中遇到的障礙和礦區的礦業勘探勘探技術有很大的不同,但它是一個新的領域在礦業開采的基礎上,石油和天然氣在不同地區的特點是不一樣的,我們的探索措施的差異。因為在石油地質勘探階段水平勘探技術是有限的。在一個不適合的勘探石油勘探期間,無論如何學習,使用什么樣的信息可以獲得的勘探技術不全面,是有缺陷的。全球石油資源勘探技術研究開發和利用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石油和天然氣在中國市場資源稀缺導致我國必須加強對石油地質勘探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具體表現在:
(1)對國際市場具有嚴重的依賴性
盡管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實力處于快速發展時期的發展,現在,各行各業的發展,是和石油及其相關資源分不開的。盡管中國三大石油公司的石油產量目前是全世界比較靠前的,但相比人均占有量老說則比較小。中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但我國的國內石油生產不足,石油供應對國際市場具有嚴重的依賴性。
(2)從國際上的石油來源不夠廣泛
我國嚴重依賴國際石油市場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風險因素,并通過石油安全與我國石油的國家穩定的單一來源進一步加劇。主要是來自中東的石油資源,在中國主要的海上運輸。特別是在馬六甲海峽航運,存在遇到海盜的可能,這是一個巨大的風險,嚴重影響員工的安全。單一的石油資源,石油進口國經常受到該國的石油開發,一旦石油危機,我國石油進口往往會受到影響。
(3)我國油田勘探技術自身也比較薄弱
在我國是具有非常豐富的石油資源的,但目前的勘探開發水平還不夠完善,實際的探索過程中也有許多缺陷。特別是,需要進一步發展的老油田,地質環境的新發現是比較差的,這需要更高的勘探技術。導致我國目前的勘探技術處于弱勢,仍嚴重依賴石油進口,不僅造成經濟損失,從長遠來看可能會影響我國的社會穩定。
二石油地質勘探技術的創新與進展
未來的石油和天然氣的勘探和開發技術的總體發展趨勢:技術變革的速度,不同的專業學科之間的交叉和滲透技術也越來越深,綜合運用各種技術手段,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技術創新的重要性在石油石化行業中較為突出,具體表現為:
(1)增加計算機模擬在石油地質勘探中的應用
計算機和數據處理技術的迅速發展,允許使用石油地質勘探相關地區的模擬和仿真分析的相關內容,根據模型和輸入數據與當前的石油和天然氣勘探區域分布特征來預測,不僅可以提高石油地質勘探的準確性,還可以減少資源的浪費,提高勘探效率和勘探質量。
(2)油田勘探技術的主導仍是地球物理技術
地球物理勘探難度較大,特別是在信噪比和分辨率對成像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入新的活力在地球物理技術的發展。同時,計算機技術,圖形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進步為地球物理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證。在未來的二十年里,有希望發展地球化學,遙感,地球動力學等多種方法,地球物理勘探技術將繼續保持其領先地位,并繼續在世界石油和天然氣勘探的未來扮演重要的角色。
(3)膨脹管和連續管技術的應用
正常鉆井環境如水層和斷裂帶等,可以使用膨脹管技術,該技術允許深鉆管道無法達到最初的目的層,連續管可以應用在小井眼鉆井和其它惡劣環境,該技術不僅可以提高日志的質量,減少鉆井破壞環境,也可以在管配置相關設備對鉆井和測井數據采集和狀態監測。
(4)將大力發展綜合配套的勘探技術
煤礦地質的勘探工作,就是為了要探明地質體、礦體的形態、深度、結構、儲量等情況的工程技術,稱之為煤礦地質勘探技術。煤礦勘探工作,通常以坑探工程和鉆探工程為主要程序,地球化學勘探和地球物理勘探為輔助程序。工作深入到煤礦地質勘探、礦山礦井地質以及煤巖層定性的考究,甚至在水資源的勘探、煤層氣考評等方面。我國作為第一產煤大國,煤礦地質勘探技術的不斷應用和改進,為我國煤礦事業的發展和利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煤礦地質勘探技術現狀
我國的勘探技術發展的較早,如今應經比較成熟,在煤礦的勘探方面尤其如此,其先進性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第一,完善了煤礦綜采成套裝備。全國積極建設高產高效礦井,結合世界的先進技術,煤礦主要技術經濟指標接近或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第二,提高了煤田地質勘探的精度。以三維地震勘探技術為核心并結合其他的數字勘探技術,提高了井田的精細度,保障了大型礦井設計。半煤巖巷掘進機的研制成功,將巷道掘進施工的機械化水平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次。第三,提高了安全生產的技術水平。我國不斷創新和推廣煤礦安全生產技術,全國煤礦事故死亡人數和事故發生率等指標呈下降趨勢。第四,將環保技術應用到煤礦生產中。為了加快煤礦資源的工業化和產業化,我國在煤礦資源綜合加工利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展,煤礦的潔凈燃燒技術以及其他煤化工技術達到了世界水平。
3地質勘探技術的種類
3.1地震勘探技術。地震勘探工作主要是通過探測地下各介質的密度和彈性的差異來實現的。在進行技術勘探時,首先探測人員要人工激發地震波,當地震波在向地下傳播的過程中遇到介質彈性或密度等特性不同的煤巖層時,會朝著不同的方向進行反射或折射,這樣勘探人員借助檢波器來接收信號。通過對這種信號的觀測、記錄以及分析,技術人員可以判斷出煤巖層的分布情況和煤層的性質,為之后的開采方案提供有利參考。地面地震勘測技術主要應用于煤田較淺區域的地質勘探,對于超過800m深度的范圍,就需要引入礦井地震勘探技術。
3.2地質雷達勘探技術。采用此類方法對煤礦地質進行勘探的理論依據是不同的地下介質其電性參數不同,其中電性參數有電陰率等。地質雷達勘探技術利用高頻電磁脈沖波來探測煤巖層的地質情況,可以清楚地顯示一定范圍中的巖石、水體等的分布狀況,使人們在進行煤礦開采工作前就對煤田的地質情況分布有充分的了解,在開采方法確定時便可擁有相關的參考資料。
3.3高密度電阻率法。高密度電阻率法是新發展起來的一種地質勘探技術,它通過測試巖石介質的導電性,人為建立地下穩定的電流場。之后技術人員借助于觀測和分析電流場的分布,來對煤田的地質情況加以了解和探測,以此達到地質勘探的目的。
3.4井下直流電法透視。當煤田區域的地下水資源出現異常情況時,主要采用這種方法實施勘探,將水資源異常的區域分布情況掌握清楚,此項技術可以將地下采煤區的導水構造連同整個水資源的分布進行準確探測,有利于煤礦在開采過程中避開水層,這對于提高開采的安全性和施工的安全性有重要的作用。
4地質勘探在煤礦生產中的作用
煤礦的安全生產離不開勘探技術,從計劃開采的選址一直到煤炭資源衰竭都一直有煤炭勘探技術的參與。在煤炭開采中的高危事故也與勘探工作相關,因此煤礦地質勘探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4.1預防煤礦水災事故。煤礦中的水災一直是開采中的普遍問題。其危害極大,當水涌入礦井時,不但會造成極大的人員傷害,重則還會造成塌陷事故,影響開采,直接導致煤礦報廢。另外當水涌入礦井時還會給周圍的環境造成傷害。煤礦的水災防治需要地質勘探工作的參與。在煤礦的開采前可以進行周圍水文資料的收集,通過分析掌握地層中的水量規律,在開采時時刻注意煤礦的雨量分布等因素,這樣才能科學指導煤礦開采,有效避免水害。此外,對一些煤炭礦藏的特殊地點進行開采時,尤其是老塘,舊巷等一些水害高發地段,一定要先勘探,再開采。在勘探時遇到疑問一定要仔細勘探,務必將開采中可能導致涌水事故的原因進行最大可能的排除,這樣可以有效降低水害,減少開采人員傷亡。
4.2預防設計不合理的安全隱患。煤礦的開采首先是要確定礦井的位置,這個位置不是隨便定位的,它需要對周圍的環境進行了解,找到最佳的位置,恰當的位置可以減少很多危害。在進行煤礦的整體開采方案設計時,尋找礦井位置的主要依據就是進行勘探后的結果。地質勘探可以確定地層的結構,礦藏走向,深度等,并對周圍的各種導致危險的隱患進行深入理解,如瓦斯,水層等。根據這些勘探結果才能進行進一步的研究,科學得確定開采方案。因此煤礦地質勘探是進行開采時的必須步驟,勘探結果的準確,全面,具體對開采難度估計及降低開采事故發生有重大作用。
4.3預防煤礦瓦斯事故的發生。瓦斯在煤礦的開采中一直存在的大問題,很多事故發生都與其有關,其對采礦的威脅極大。瓦斯爆炸不僅威脅井內安全還會威脅井上周圍環境,帶來了極大的損害。瓦斯的分布可以利用地質勘探進行確定,針對其分布可提前預防。對礦藏周圍的瓦斯情況要在開采建井之初就要進行勘探,了解含量多少,進行多次分段采樣,從而對全區的瓦斯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這些詳細的資料對開采中的瓦斯預防非常重要,可極大降低瓦斯事故。
盛果期密植果園動態間伐技術
由于山西省蘋果、梨樹生產上現有果園多為喬化密植果園,果園密度大,即使采用蘋果開心樹形改造技術,將紡錘樹形結構改造成為開心樹形結果[3-4],解決了樹冠結構上下郁閉問題,但在現有密度條件下,樹冠前后左右水平空間郁閉問題仍然難以調節,因此,需要采用不同方式的果園間伐技術,降低果園密度、改善果園光照、提高果實品質、增加經濟效益,并大幅度延長果園經濟壽命。增產增效情況果園間伐最初的1~2a,由于不少果園尚未提前進行永久株與臨時株整形修剪,因此,果園可能出現產量小幅下降。但其后產量基本穩定,果實品質提高,果園效益穩定增加。技術要點盛果期(10~15a)密植果園間伐需要設立永久株與臨時株,并區分樹形進行修剪。對于永久株上的永久枝,其主枝在修剪時不回縮,當與臨時株株間交錯時,采用回縮臨時株上的枝條為永久株讓路的方法進行修剪。臨時株的修剪則根據果園空間的實際大小保留枝條,并回縮株間伸展的枝條,培養成扁樹,并隨著永久株樹冠的擴大,在其后2~4a內將臨時株整體間伐。穩定期(15~20a)密植果園間伐主要采用一次到位間伐技術增加果園行距及株距,使永久株達到每公頃375株左右。果園一次到位間伐可采用隔株間伐、隔行間伐、梅花式間伐、隨機間伐等方法,具體采用哪一種方法應根據果園株行距條件綜合考慮。如果幼樹期按照(2~2.5)m×3m定植的果園,應在樹齡10a左右時通過隔株間伐,變成(4~5)m×3m株行距,為單株高光效樹形提干、落頭等樹形改造技術實施提供基本水平空間。其后,在蘋果樹齡15a后,通過第2次集中間伐將果園株行距變成為4m×6m,5m×6m或5m×7m。最后,在樹齡20a左右時實施第3次果園間伐,推薦的密度分別為6m×8m,5m×8m或7m×8m。對于旱地及丘陵山地果園,由于樹冠體積較小,果園株行距可在同類樹齡條件下減少1m左右。在實際應用上,對穩定期密植果園間伐也可采用隨機間伐的方法,即果園留壯樹,去病樹;留大樹,去弱樹;留整樹、去殘樹,在果園由高密度向中低密度間伐過渡過程中,促進全園樹體整齊發育,并在正常管理條件下將果園經濟結構壽命延長到50a左右。注意事項果園間伐技術不當可能會導致產量階段性下降,所以,樹形改造要循序漸進,嚴格設立臨時株或臨時行,并區分修剪。該技術適宜在山西省中南部現蘋果、梨樹產區及國內同類氣候地區推廣應用。
矮化果園更新復壯修剪技術
山西省中南部現有蘋果、桃樹矮化果園1萬hm2左右,目前均進入盛果期。根據山西省水果產業體系2010—2011年在運城市和臨汾市的調查,山西省中南部現有矮化果園普遍存在樹冠體積偏大、骨干枝結構偏大、結果枝數量偏少等問題,導致盛果期矮化果園樹冠上部與樹冠均出現郁閉遮陰,加速了結果枝組的老化,因此需要更新復壯修剪。增產增效情況在山西省中南部,矮化果園更新修剪完成后,平均增產8.3%~15.6%,果園效益增加15.5%~27.1%。技術要點落頭復壯矮化果園樹齡10a左右紡錘樹形結構基本成形,全樹適宜保留25~35個骨干結果枝。但目前蘋果和桃樹紡錘樹形整形修剪的果園,單株樹的骨干枝多為10~18個,由于骨干枝的枝組大,一般不進行枝組更新修剪,因而,盛果期的枝組衰弱問題比較突出。為了更新復壯結果枝組,這類果園在10~15a時需要進行落頭修剪,將樹高由4m以上逐步降低到3m左右[5]。提干復壯矮化果園的紅富士蘋果樹通常5~7a進入盛果期,其后由于樹體負載量大和光照不良,基部結果枝條極易衰退。因此,在上述落頭修剪的同時,還需要及時從基部疏枝提干,逐步把干高由0.5m提高到0.9~1.2m。提干修剪可以與落頭修剪同時進行,也可采用先落頭后提干的方法。枝組更新復壯根據山西省水果產業體系2010—2011年在運城市和臨汾市的調查,紡錘樹形的矮化蘋果園,其結果枝的有效結果枝齡一般為5~8a,超過這個年限,結果枝隔年結果明顯,果實品質也顯著退化,因此需要更新修剪。枝組更新修剪時,可以將老化結果枝從枝條基部疏除,并在疏枝部位誘導萌發新枝,重新培養結果枝。為了能在剪口及疏枝部位萌發新的結果枝,修剪可以在鋸口或剪口部位留短樁。樹齡較大時,結果枝或骨干結果枝隱芽難以萌發,可保留5~10cm的原結果枝,然后短截更新。注意事項矮化果園更新修剪需要分年度進行,通常3~4a完成。如果更新時間集中,易引起樹冠局部徒長。該技術適宜在山西省中南部現蘋果、桃樹產區推廣。
梨樹新樹形早果豐產整形修剪綜合技術
山西省梨樹栽培面積大,幼樹果園通常開花結果晚、果園樹冠郁閉問題突出。為此,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在現有喬化密植梨園基礎上,通過樹形改造將原有的紡錘樹形轉變為開心樹形,增加了盛果期產量,并進行相關整形修剪綜合技術的研究。增產增效情況在山西省隰縣、祁縣等地,通過對幼樹期和結果期果樹的整形修剪,果園提早1~2a進入盛果期,盛果期單位面積經濟效益平均增加35.6%以上。技術要點幼樹期的整形修剪在1~3a幼樹期,為了加快樹體生長,通常采用自由紡錘樹形進行整形修剪。中心干的整形修剪在冬季整形修剪時,可在中心干當年新梢50~70cm處短截,以繼續保留中心干的優勢。同時對于側生結果枝,需要通過拉枝、拿枝等緩放措施緩和生長,培養結果枝組。春季萌動后,為了提高主干萌發率,避免中心干的光禿帶出現,還需要進行刻芽處理。夏季修剪時,根據當年長勢,在肥水條件較好的果園可對中心干2次短截,繼續保持中心干的生長優勢。主枝與結果枝的整形修剪為了培養結果枝,需要在5月中下旬和8月上中旬進行拉枝緩放。5月中下旬拉枝,主要是針對主枝上的結果枝,通常開角80°~90°,以緩和樹勢,盡早成花結果。8月上中旬拉枝,主要針對主枝和大型結果枝組,通常開角60°~70°,以培養樹體骨架,保持健旺樹勢。結果期的整形修剪樹體整形每年逐漸提干、落頭,減少骨干枝數量,促進樹體負載量逐步向永久性主枝轉移,最終建立中干開心樹形模式,即主干高度保留1.2~1.5m,樹體高度3.0~3.5m;保留4~6個不重疊的主枝,主枝角度70°~80°,主枝上不留側枝,主枝上直接培養大、中、小搭配合理以及高、中、低錯落有序的松散長型結果枝組。主枝培養主枝培養時不短截,逐步疏除周圍的多余過渡母枝,為主枝生長提供良好的空間和光照。臨時性主枝修剪時,需要疏除背上和周邊的大型結果枝組,保持主枝的單軸結果,并用3~5a的時間逐步疏除,最終建立4~6主枝的梨樹開心樹形[6]。4.4注意事項開心樹形整形修剪需要循序漸進進行,通常需要10~12a時間才能完成。該技術適宜在山西省中南部及國內同類氣候地區推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鼓舞和推動學生學習的巨大力量.早在西周時期,孔子就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不者不如樂之者"的見解.低年級兒童的無意注意.無意識記還占優勢,他們的學習活動常受直接興趣所支配,因此更要重視興趣的激發。在“說話“訓練中,教師如果能借助電教媒體形聲結合.聲畫并茂的特點,圍繞“說話“內容,有目的.有計劃地創設各種情境,能引起和維持學生的無意注意,使兒童主動說.積極說,提高訓練的有效性。
在教學<<動物運動會>>這篇看圖說話時,為了談靜止.無場的畫面為動態.熱鬧的場景,我利用計算機給學生展示了一段動畫場景:遠處是一座運動場,動物們正在進行激烈的角逐,場面非常熱鬧,運動場大門上有一條橫幅,“動物運動會“幾個字依稀可見。一群動物興奮地由運動場方向走來,正巧遇上慢慢爬向運動場的小蝸牛,動物們叫“小蝸牛,你怎么才來呀?運動會都快結束了!“小蝸牛說:“唉,我爬利太慢了,今天天沒亮我就出發了,可還是沒能看到精彩的比賽。你們能把運動會的情況說給我聽聽嗎?“動畫片結束了,學生們已置身于一個色彩斑瀾的童話世界中了,我不失時機地引導道:“同學們,我們來當這些小動物,把動物運動會的情況說給小蝸牛聽,好嗎?“天真的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要把看到的運動會場景說給小蝸牛聽。這樣,借助電教媒體給學生創設一個語言環境,使他們在模擬的情境中產生了強烈的“說話“欲望,變“要我說“為“我要說“,課堂氣氛顯得輕松愉快,人而取利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注意直觀,發揮想象,使學生“會說“。
低年級的學生心理發展水平較低,空間概念不深刻,抽象思維能力較弱,要他們口述一件事情的經過或某一事物的特征是比較困難的。因些,要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教師首先要根據學情,重視利用電教媒體進行直觀教學,使學生的思維.想象等心理活動有一定的物質依據,讓學生有話可說。 1.理清思路法。口頭表達的條理性,準確性是建立在觀察事物的周密性基礎上,要使學生的思維有條理,把話說具體.有次序,教師可以借助電教媒體的可剪輯性,指導學生細致觀察,理清思路,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讓學生懂得觀察要有一定的順序,分清主次。如<<動物運動會>>這個看圖說話訓練的圖中有三個比賽項目---賽跑.跳高.拔河,我自制了一張覆蓋式投影片,先出示整幅圖的幻燈片,引導學生看“這是什么時間.什么地方.誰在干什么。“ 接著請學生選擇他們最感興趣的項目重點練說,這時我翻掉另外兩個比較項目的畫面,使利重點更加突出,內容更加集中。等重點練說的項目說好后再翻回另外兩個項目,簡單地說一說。這里教師利用電教媒體展示的教法,很快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方法,使學習知道“說話“要詳細得當,條理分明,不要眉毛有子一把抓。
2.再現生活法。這是指教學中利用電教媒體不受時空限制,可以擴大范圍的特點,使許多在教室里或當時當地無法看到的景象,通過電教媒體展現在學生的面前,把他們的視野引向古今中外,以及微觀和宏觀世界的各個領域,從面提高觀察效率,降低“說話“難度的一種方法。
有一次,我請學生來說說秋天,因為孩子生活經驗不豐富,頭腦中缺乏秋天景物的表象,只能說出平時印象較深的一些特點:“秋天樹葉落了“,“秋天天氣變涼了“,“秋天人們穿上毛衣了“......這時,我播放了錄像片<<秋天>>,在美妙舒緩的音樂聲中,一幅幅金色秋天的美麗圖景呈現在學生眼前,湛藍的天空,金色的田野,鋪滿落葉的公園小徑,充滿笑聲的菜園.果園;動物們在準備過冬,人們在忙著收獲......同時,我利用計算機把大雁的隊伍與"一"字."人"字相對比,把飄蕩的落葉與飛舞的彩蝶進行對比,把脹裂的石榴與人們的笑臉進行對比......學生們仿佛投入了秋天大自然的懷抱中,每個畫面都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里。看完錄像,一只只小手紛紛舉起,學生們說道:“秋天到了,天空那么藍,那么高,一群群大雁排著整齊的隊伍往南飛去,它們一會兒排成人字,一會兒排成一字“;“大多數樹的葉子黃了,一陣秋風吹來,樹葉仿佛一只只美麗的花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楓樹的葉子火一樣紅,松樹.柏樹還是那樣蒼翠“;“田野里.果園里可熱鬧啦!沉甸甸的谷穗一片金黃,紅瑪瑙似的高粱壓彎了腰,葡萄像珍珠,廣柑黃澄澄,石榴露白牙,逗得娃娃口水三尺長“;“秋天真美麗啊!“。可見,電教媒體使自然界的景象再次出現在學生的眼前,并將有著相似之處卻完全不同的事物進行對比,引發學生想象,使學生的思路不再干澀,語言不再貧乏,他們用優美的語言.真摯的情感描繪出了一幅幅真實的畫面。 3.音響聯想法。所謂音響聯想法,就是利用電化教育手段,以生活中諸多音響為中介,刺激學生感官,喚起學生聯想,從而提高“說話“能力的一種方法。它以聽覺為紐帶,繼而引起大腦聽覺.視覺.言語等運動中樞的興奮,使學生聞其聲,如見其物,如臨其境,同時有助于發展兒童的想象力,使他們思路開闊,語言流暢,言之有物。 如訓練學生說一個集貿市場的場景,如果只是讓學生憑經驗和記憶去“說話“,學生只能摘取市場里的一些零碎景象。因為由于年齡特征的限制,集貿市場在學生的頭腦中只是個模糊的印象,沒有聲音,沒有動感。這時如果利用電教手段,播放人集貿市場中有選擇地收錄的聲音片段,商販的叫賣聲.買賣雙方的討價還價聲以及雞.鴨. 鵝的鳴叫聲,立刻就喚起了學生的聯想,頭腦中的表象一下子清晰了,一個活生生的畫面頓時顯現在學生眼前,這時再要求學生說市場,他們就能說得真實.具體了。
4.誘感法。要學生在說話中做到言之有情,必須通過正確誘導,激感,使學生身臨其境,作出合理想象,道出有感情的語句來。如教<<啄木鳥醫生>>的看圖說話訓練時,我積極誘導學生進入畫面中去,把自己想象成啄木鳥醫生和老樹。我根據故事內容利用計算機制作了一個 <<啄木鳥醫生>>的動畫片,畫面栩栩如生,但是沒有聲音,請學生當“配音演員“來給啄木鳥醫生和老樹配上對話,學生們根據畫面和故事情節,聲情并茂地進行對話,當啄木鳥醫生看到老樹低垂著頭,傷以哭泣時,學生用關切的語氣給啄木鳥醫生配音:“老樹爺爺,您哪兒不舒服呀?“給老樹配音的學生用傷心的語調說:“我全身長滿了蟲子,難受極了,嗚-嗚-。“這時啄木鳥醫生面帶微笑地停在樹上,學生又用溫和的聲音給啄木鳥醫生配音:“老樹爺爺,您別難過,我一定會把您的病冶好的。“當啄木鳥醫生把老樹的病冶好后,老樹挺直了樹干,舒展枝葉,精神抖擻,給老樹配音的學生高興地連嘴了合不攏,他配音道:“啄木鳥醫生,你治好了我的病,我該怎么感謝你呢?“給啄木鳥醫生配音的學生了笑著說:“不用謝,老樹爺爺,這都是我應該做的。請您保重身體啊!“這一句句洋溢著童趣的語言不僅表達了圖中啄木鳥醫生和老樹爺爺之間的友誼之情,了表達了孩子們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辯析詞句,加強訓練,使學生“說好”。
由于學生的年齡特征使得他們在“說話“時常常出現語病,這就需要及時辯析.糾正,但是說過的內容一晃即逝,要保存它并對其進行辯析,就需要借助電教媒體。電教媒體能按教者的意圖,將部分“說話“內容反復出現,有利于學生辨別出其中正確和錯誤,培養學生敏銳的聽力和分析能力,從而提高口頭表達能力。我們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當“小老師“,來進行以下幾種辯析訓練:
1.常用詞的辯析.主要是收集學生容易用錯或意思容易混淆的詞,編在句子里,錄成磁帶,讓學生反復收聽,找出毛病所在,分析原因,及時改正.
2.句子的辯析。主要是根據學生平時“說話“中易犯的語病,如缺主.謂語,羅嗦重復,次序顛倒,不合邏輯等,編成若干句子,把它和正確的句子混雜在一起,制成錄音,讓學生聽后辨別哪些句子是正確的,哪些是不正確的,不正確的原因何在,就怎樣改正。
地點:鄭州
主辦:中國農業工程學會
承辦:河南農業大學
中國農業工程學會農村能源工程專業委員會
河南省農業工程學會
近年來,面對能源需求與資源環境保護的突出矛盾,發展可再生、清潔、環保的新能源已經成為我國節能減排、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農業和農村作為我國清潔能源生產與消費的重要領域,對國家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舉足輕重。開發利用太陽能、生物質能、水能、風能、地熱能以及低碳節能技術等,已經成為農業工程領域的研究熱點。
為了加強學術交流,提升我國清潔能源及低碳節能技術的開發和利用水平,展示相關科研成果,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由中國農業工程學會主辦,河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工程學會農村能源工程專業委員會、《農業工程學報》編輯部和河南省農業工程學會共同承辦的“全國農村清潔能源與低碳技術學術研討會”,定于2010年4月22~24日在河南省鄭州市召開。會期3天,會后組織技術參觀。
會議擬邀請國內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單位從事清潔能源與低碳節能研究的專家、學者進行深入交流、成果推廣,并為企業、廠商提供科技合作的平臺。
會議征集論文并出版論文集,通過評審優秀的論文擬安排在《農業工程學報》(正刊)發表,基本通過審核的將在《農業工程學報》(增刊)上發表,正刊和增刊均送El收錄。歡迎相關專家、學者、企業家、研究生參加此次大會,并踴躍投稿、展示、交流。
一、會議內容
會議主題:清潔能源與低碳技術研究新進展
1)清潔能源政策;2)藻類能源利用技術;3)生物質固體燃料技術;4)生物質液體燃料(生物柴油、乙醇等)技術;5)生物氣化(CH4、H2)、生物質熱解氣化工程技術;6)生物質發電技術;7)太陽能光熱利用技術;8)小水電;9)小風電;10)地熱開發與熱泵利用技術;11)低碳節能新技術。
二、會務費
1000元/人,在校研究生600元/人。
會議期間安排住宿,食宿費用自理。
三、參會報名截止日期及匯款方式
參會回執見附件,填好后發送至,報名截止2011年4月10日。收到報名信息后,將發邀請通知。
銀行匯款開戶行:農業銀行北京朝陽路北支行戶名: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帳號:040101040009001。
郵局匯款北京市朝陽區麥子店街41號501室《農業工程學報》編輯部收,郵編100125。
匯款務請注明“學報會議費”字樣,收款后統一開具發票。
四、聯系方式
秦學敏電話:010-65929451,15110257104 簡保權電話:010-65910066轉2503,15010386132
王柳電話:010-65929430
關鍵詞:低碳經濟,影響
1.對政治的影響
1.1低碳經濟的實現利于中國開展能源外交,保障中國能源安全
能源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在全球氣候變化的時代,能源是當今世界一個焦點問題。對于正經歷經濟總量與能源消費皆高速增長的中國而言,能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對越來越嚴峻的形勢,只有開展有利的能源外交,才能保證中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運行的能源供應,進而保障中國的經濟發展與政治穩定。中國能源無法自給和需要進口的局面是未來發展需要面臨的問題,但中國不能受能源進口制約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的能源利用將是多元化、高效化與清潔化的。實現低碳經濟模式,使中國的能源供給多元化,不再一味依賴煤和石油等化石能源。而能源結構的優化降低能源結構單一的潛在風險,提高中國應對能源危機的局面的能力。實現能源多元化,減少石化燃料能源的消耗和發展低碳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確保可持續發展,是確保國家能源安全的未來能源戰略的必然選擇。從低效的高能耗發展方式轉變到高效的低碳經濟發展方式,是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1.2低碳經濟模式減輕中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可能面臨的國際政治壓力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最大的煤炭消費國。論文參考網。當前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居世界第二位,預計到2020年前后,將與美國等量齊觀。低碳經濟模式的一系列法律、經濟、行政及技術等和社會活動中的亂排放,合理和持久地運用生產過程中的所有物質和能源,把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清潔生產是從資源的開采、產品的生產、產品的使用和廢棄物的處置的全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減少它們的消耗和污染物的產生。低碳經濟模式實現后,城市的社會生產模式將實現向循環經濟與清潔生產轉變。循環經濟與清潔生產的實現又能進一步促進低碳經濟、低碳社會的不斷進步,最終實現人類發展模式的改變,維持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實現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2.低碳經濟模式對環境與科技的影響
2.1低碳經濟模式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改善環境質量
在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能源消耗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日益突出。能源資源的開發利用促進了世界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解決好能源問題,不僅要注重供求平衡,也要關注由此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
“低碳經濟”初衷就是要通過低碳發展改善經濟發展的生態環境與資源狀況,實現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低能耗、低排放的特點決定了低碳經濟的建設首先要顧及日益惡化的自然生態環境。近幾年,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趨尖銳,群眾對環境污染問題反映強烈。這種狀況與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直接相關。不加快調整結構,轉變增長方式,資源支撐不住,環境容納不下,社會承受不起,經濟發展難以為繼。在這些情況面前,中國沒有別的選擇,只有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建設低碳經濟,才能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正確道路。因此,低碳經濟模式實現,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逐漸減少,中國以能源資源消耗換高速經濟增長的趨勢能不斷改變,生產以發展質量為首要目標。國家在調整能源戰略和制定能源政策時,應增加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內容,限制化石能源消費,鼓勵能源節約和清潔能源使用。
2.2低碳技術的提升促使中國科技水平的提升與制造裝備的革新
低碳技術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中國為了實現向低碳經濟的發展,為了轉變以高消耗換取高增長的增長模式,不斷的注重技術水平的提高與裝備制造的革新。中國碳減排壓力主要集中在電力、交通、建筑和耗能工業部門,而且這些部門依靠現有技術就能實現較大規模的減排。
技術創新是發展低碳經濟的核心內容。技術創新激勵政策可以降低減排成本和擴展減排空間,并強化能源強度效應對減排的意義。中國為了低碳技術水平的提升,出臺的一系列支持措施,將會使整個科技領域受益。中國出臺的促進低碳技術的措施,包括人才培養、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等,此類政策行動對整個科學技術領域存在正外部性,低碳技術的發展將作用到社會生產的其它相關領域,進而形成對全面技術進步的一種推動力。國內自主創新技術與國外引進的先進技術應用到工業生產,也將帶動工業裝備的不斷改造升級,推動國民工業生產工具的革新。隨著低碳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與制造設備的更新換代,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將成為經濟發展的前進道路。
3.低碳經濟模式對經濟與社會的影響
3.1低碳經濟模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減緩經濟增長速度
中國經濟在發展,但環境形勢卻日益惡化,形勢愈嚴峻。要扭轉環境日益惡化,以能耗換增長的趨勢,就需要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低碳經濟模式是扭轉經濟粗放式增長向集約式增長的一劑良藥。低碳經濟模式要求改變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與布局,提升能源利用率,降低單位GDP能耗。所以,在生產中,要加大淘汰污染工藝、設備和企業的力度;提高各類企業的排放標準等。提升經濟的發展質量還需要尋找內涵式發展方式,提升科技與自主創新能力,引導經濟內生發展能力的提升,提升第三產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科技能力對降低碳排放,控制高碳產業發展速度。降低中國單位GDP能耗、資源消耗、節能降耗,緩解當前中國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約束之間日益突出的矛盾成為了中國面臨的重大而緊迫的任務。發展低碳經濟,可以大力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轉向新型工業化道路,孕育高新技術產業。需要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進一步推動經濟結構的戰略調整,節約利用土地、水、能源,發展循環經濟。論文參考網。
3.2低碳經濟模式將促進經濟生產方式與消費方式的轉變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論文參考網。對中國來說,低碳經濟是中國發展經濟的一種明智選擇。在氣候變暖已經威脅到全人類生產與生存的當代,低碳經濟是未來國際經濟發展的一種新的趨勢,它會帶來貿易條件與國際市場的變化。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是低碳經濟模式的兩個特征。解決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要控制經濟和社會活動中的亂排放,合理和持久地運用生產過程中的所有物質和能源,把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清潔生產是從資源的開采、產品的生產、產品的使用和廢棄物的處置的全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減少它們的消耗和污染物的產生。低碳經濟模式實現后,城市的社會生產模式將實現向循環經濟與清潔生產轉變。循環經濟與清潔生產的實現又能進一步促進低碳經濟、低碳社會的不斷進步,最終實現人類發展模式的改變,維持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實現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任小波,曲建升,張志強.氣候變化影響及其適應的經濟學評估——英國“斯特恩報告”關鍵內容解讀[J].地球科學進展, 2007, (07) .
[2] 莊貴陽.中國經濟低碳發展的途徑與潛力分析[J].國際技術經濟研究,2005, (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