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水資源生態效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利用義烏統計年鑒、環境統計年鑒等統計調研數據,考慮區域在研究期限內所消耗的區域內外損耗的生態成本,根據以上計算方法對義烏市2004年-2007年的經濟發展的生態成本、生態效益及ECC進行了計算,計算結果見表1。
ECC計算結果分析
由表1可看出,義烏市2005年-2007年的生態效益均大于生態成本,歷年的ECC值均大于1。說明生態經濟規模增長是經濟的,生態承載力狀況良好。基本符合義烏的實際狀況。義烏近年來一直注重第三產業的發展,并憑借商貿業的發展迅速崛起。同時近年來義烏積極推廣“以商促工、貿工聯動”戰略,積極發展工業,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目前已發展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小商品制造業基地。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義烏經濟實力也迅速增加,2007年義烏人均GDP比浙江省高1.9倍,比全國高約3.5倍,僅次于上海,居全國前列。義烏相對低耗、低污染的產業特點以及高效的經濟發展決定了經濟增長規模相對較經濟。由于義烏仍處于發展的初中期,故較長一段時間內ECC值可能都會大于1。為了更準確地評價區域的生態承載力狀況,需要選取合適的參比值。由于廣東省各城市的城鎮化率較高、產業結構均以第三產業為主、經濟增長速率較高等特點均與義烏相似,故選取廣東省的兩個典型城鎮即以經濟高速增長聞名于世,但是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的東莞市和2002年即被評為全國環境保護模范城市,走綠色發展道路的惠州市作為參照城鎮,分別計算兩城鎮的ECC值,并將ECC值作為評價參比值。根據廣東省各城市的資源環境損耗價值核算數據[13],分別計算得出廣東省各市2003年、2005年ECC值。由于缺乏連續年的生態成本數據,計算結果均以相隔兩年的生態效益、生態成本數值計算ECC,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東莞ECC值均在2左右,而惠州ECC值均在8左右。由此可初略得出,當ECC值大于8時,表明生態承載力狀況良好,ECC小于2則表明生態承載力狀況一般。而義烏市2005年-2007年生態承載力值均大于8,說明近三年生態承載力狀況良好。(見表2)但由表1也可看出,義烏歷年的生態成本在逐年增加,經濟增長規模逐漸趨向不經濟增長,逐漸以過高的生態成本來換取經濟增長,歷年的承載力值在逐年降低也說明生態承載狀況逐漸變差。這與義烏市近年的生態環境資源狀況相符。義烏區域資源匱乏,尤其是對于限制區域瓶頸發展的水資源。按2007年統計人口數,人均水資源量672m3,如考慮約107萬的常住外來人口,人均水資源量270m3,僅為全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2200m3的13%,隨著義烏城鎮化發展和人口數量增加,義烏的水資源將更加緊張。2005年義烏市購買了東陽市橫錦水庫每年5000萬m3水資源的永久使用權,使得城區的飲用水得以保證,但也增大了經濟增長的生態成本。過快的人口和經濟增長也給義烏市環境帶來了較大壓力。義烏地表水環境污染十分嚴重,根據義烏市環境統計公報,地表水水質以劣Ⅴ類水為主,在2003年-2007年的水環境質量常規監測的共96站次監測中,劣Ⅴ類水檢出率均在80%以上,且Ⅲ類以上水質幾乎為0。污染物的治理以及由環境污染造成的健康損害成本的加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承載力值的大小。
評價方法可行性分析
關鍵詞:耐旱植物;園林建設;應用
中圖分類號:S62文獻標識碼:A
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城市用水問題已是社會各界人士共同關注的問題。人們的生活、工作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都離不開水的供應。然而地球人口壓力大、環境污染嚴重、經濟發展的不協調、自然資源不斷被開采等因素造成水資源的匱乏,水資源的缺乏已嚴重制約了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甚至生存。城市園林建設對減輕污染、調節城市氣溫、凈化城市空氣、美化城市等方面起著促進作用。但是,在園林建設過程和后期養護過程都必須要消耗大量的水資源,而水資源的缺乏限制了園林的發展建設。因此,耐旱植物的配置應用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
一 耐旱植物特征
耐旱植物多分布在我國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年均降雨量在400毫米以內都能夠正常的生長發育,并具有良好的觀賞價值。耐旱植物通過調節生理活動的強度和改變自己的形態以適應在干旱環境中的生長、保持水分平衡與維持自身正常的生長發育。耐旱植物基本都具有發達的根系、密布葉綠素的幼枝幼莖、強韌的地上莖干、內陷的氣孔窩、細小肥厚肉質化的葉片、發達的柵欄組織、內卷的葉片、葉面厚厚的角質層或蠟質層、密生的表皮毛、發達的儲水組織等。耐旱植物的這些特征有助于它們在相對惡劣的環境條件下保持體內水分平衡,促進水分的吸收、水分儲存、減少蒸騰,進而實現耐旱的目的。
二 目前耐旱植物的應用情況
耐旱植物在園林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大部分耐旱能力強的灌木、喬木等植物傳統園林建設過程中得到了廣泛運用。例如夾竹桃、胡枝子等灌木植物,黃連木、白皮松、欒樹等喬木植物。但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園林設計者過多重視植物的觀賞效果,對耐旱植物的搭配方式不夠合理,以致于達不到節水的功效。眾多省市認識到園林節水的重要性,大力調整原有的綠化形式,采用大量的耐瘠、耐旱植物來降低園林建設成本和調整城市水資源的運用。喬木和灌木是園林建設中常用的植物,通常采取復層植物群落組織方式,以達到更好的生態效益和綠化效果。據研究表明,灌木和喬木的需水量要比草坪低的多,而其生態效益卻大大高于草坪,年需水量都為1噸的前提下,5平方米的草坪才能與1平方米的喬、灌木面積的生態效益相持平。此外,單位面積草坪養護年費用約為喬、灌木的 7 倍,由此可見,耐旱植物的應用價值要大大高于草坪。所以在城市園林建設過程中,應以灌木和喬木為主,從生態效益的角度來講,可減少為增加綠化面積而營造大面積草坪的現象,促進多種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三 園林建設中改善耐旱植物的應用措施
(1)加大鄉土耐旱植物的培育種植。鄉土植物往往是經歷過長久的自然考驗而生存下來的優良品種,有特別強的生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適應惡劣的環境的能力相對較強。所以在實際園林綠化過程中,把握栽培多種鄉土植物,不僅可以擴大園林的綠化量,還能使園林景觀的欣賞效果有所加強。(2)優化植物的配置方式。在對耐旱植物的配置過程中,必須要重視植物本身所需要的生長條件,栽培要因地制宜??偠灾?,要保證灌木、喬木和草坪三者之間的合理配置,最大程度上發揮其所具有的生態效益。(3) 加強新品種的培育。在園林建設工作中要廣泛的運用相關的節水技術方案,雖然當前已有很大一部分的耐旱植物品種被運用到實際園林建設中,但是我國還有諸多待開發的豐富野生資源。新品種的培育將會給現代園林建設帶來新的元素,進一步為園林景觀觀賞價值帶來更好的效果。
四 耐旱植物在園林建設中的作用
1. 節省淡水資源,降低建設成本
據調查表明,北京市采用集雨水工程來解決園林建設中的用水問題;延安市的城市所擁有淡水資源只能滿足 100 多萬人的生活用水需求,遠遠無法滿足園林建設用水的需求量,因此園林綠化中多栽培耐旱植物是節約城市用水、滿足城市規劃用水的重要途徑。全國還有很多城市也有淡水資源嚴重缺乏的問題,耐旱植物在園林建設工程中的應用是社會各界、政府部門以及市場迫切需要的方案。國家建設部門對加強構建節約型城市園林而提出大力培育、種植耐旱型植物的口號。這是基于政府很重視對對保護大自然的需要以及構建園林城市的需求,因為水資源的嚴重短缺,而使在園林建設中大大增加了政府財政開支,使園林管理部門和城市建設部門陷入進退兩難的境況。因此,促進耐旱植物在城市園林建設中的應用是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
2. 高綜合價值,市場競爭力強
耐旱植物在我國北方眾多地區都具有豐富的資源。在原有的傳統園林建設中,耐旱植物良好的耐旱節水能力沒有被很好的運用,在以前設計者多重視其特殊的觀賞價值,而忽視了其良好的節水特性,使其沒有與其他植物形成良好的配置,以致于沒有發掘利用好耐旱植物的優勢。耐旱植物劃分為灌木、喬木和草本植物 3 種類型,從觀賞角度可以劃分成觀花、觀葉、觀果和常綠植物幾種類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對植物不同層次的需求。隨著國家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耐旱型植物的品種將會更加豐富。因此耐旱植物可憑借其品種類型的豐富、高觀賞價值、而低栽培成本、并具有良好生存能力等市場優勢,而在市場競爭中有較好的競爭優勢。
3. 實現園林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園林建設進程發展一定要和城市經濟水平相協調,倘若沒有堅固的物質經濟基礎,園林綠化工作的可持續發展是不可能實現的。以前我國從國外大量引進高質量的草花種子和草坪種子,其中一部分觀賞植物,不管是其種子還是種苗,買進成本都較高,而且養護費用也較高。如果根據我國國情采用的正確措施,充分利用我國所擁有的豐富野生資源,采用耐旱植物,大力發展植物培育技術,可使買苗、種苗以及后期養護費用大大壓縮,逐步實現城市園林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五 結語
人類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園林建設,實現人類社會和大自然的和諧發展需要城市園林建設工作者的深入研究,大力栽培、馴化、培育耐旱植物,采取優良的栽培方案,使耐旱植物得優勢在城市園林建設中得到良好的體現,縮減園林培育、養護成本,解決城市園林建設中的用水問題。進而優化耐旱植物的配置模式,盡早實現城市園林建設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關鍵詞】邯鄲;生態水網;現狀;對策;效益;重要意義
【 abstract 】 nowadays, the influ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s the main reason the lack of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resource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aused by uneven. So, want to solve the agricultural water crisis, you must make full and reasonable use of limited water resources, at the same time, we are strengthening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water channel handan discussed deeply and current situ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water channel specific planning, and its benefit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ecological water channel in detail.
【 keywords 】 handan; Ecological water channel; The pres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 Benefit; Important significance
中圖分類號:S891+.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前言
邯鄲坐落在河北省南部、太行山的東部,和山西、山東、河南三省相接。結合邯鄲市政府建設生態水網建設的規劃安排,將建設和諧社會、加快生態園林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主要的戰略目標,并計劃在最近幾年內,建設起生態水網。本文主要對邯鄲生態水網建設的必要性與現狀進行了深入探討,重點闡述了建設生態水網的具體規劃,并對其效益與建設的生態水網的重要意義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2生態水網建設的必要性
邯鄲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季候,長年四季非常分明,其年平均降水量為548毫米,通常會集中在6至9月。在雨季,多出現暴雨,很容易出現水災;在春季則長年為干旱。在過去幾年,為了治理水患,并先后建立了兩個大型水庫,雖然治理了水患,但是,又出現了很多的問題,例如:在雨季來臨時,為迎戰洪峰,水庫需要一定的庫容,因此,大量的水資源就變成了廢水;然而,到了春季用水的季節,水庫的水又供不應求。根據有關部門的數據統計,2000年——2005年整個邯鄲市河流的年平均總用水量超過了15億立方米,但是,實際的利用總量還不到3億立方米。由此看來,邯鄲市出現了缺水的現象,從而使大量的河流水都白白流走,浪費水現象非常嚴重。
想要從根本上解決邯鄲水資源供需矛盾,就必須要充分、合理利用水資源,邯鄲市政府提出了建設生態水網工程。重點是對原有渠道加以改造,合理分配水資源,解決農田灌溉問題,從而大大改善生態環境。
3邯鄲水資源的基本現狀
近幾年,邯鄲水資源非常緊缺,年降水總量為500mm,水資源總量為16億立方米,低于國際缺水線標準,可以說是極度缺水的地區。為確保居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開始對地下水進行開采。近年來,整個邯鄲市對地下水的開采量超過了16億立方米,超出了地下水的可開采量范圍,從而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從目前的情況來分析,對水資源不能充分利用,效率與效益都偏低,其主要原因是灌、排渠過于老化,缺少完善的用水機制。現如今,怎樣合理開發和利用水資源成為影響整個邯鄲市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
4建設生態水網的具體規劃
生態水網的建設必須由邯鄲市政府統一規劃實施,主要有主城區生態水系工程、水環境治理工程、生態涵養工程、平原生態水系工程等。其中平原生態水系工程、生態水系工程都是一期工程,工程從2009年開始,預計在2012年完工,從而使生態水網正常運行下去,保證水資源充分利用。
5建設邯鄲生態水網的有效對策
主城區生態水系工程把岳城和動武仕水庫的水引入主城區,從而為城區生態景觀建設提供足夠的水資源,對邯鄲市的五大河流進行綜合治理。
防治水污染必須要從根本上加強污染源的治理,鼓勵企業進行清潔生產,建設多個大型污水處理廠,有效控制污染。在防治水污染的同時還要對生態水網污染源進行排查,對于那些不能達標排放的企業來說,必須要強制要求先期治理;倡導企業循環用水,盡量少使用新鮮水量,建立節水企業。特別是對那些化工、造紙等有嚴重污染隱患的企業必須進行強制清潔生產審核,并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整改任務。在農作物生產上,鼓勵和倡導人們使用無毒、低毒的農藥,合理施肥,從而使生態水網的水資源保持在良好狀態。
平原生態水系工程指的是對原有的滏陽河、高級渠等主要干渠加以疏通和修整,可以在河渠上建立攔蓄工程,最終實現灌渠和排渠的共同調度。利用這些河渠向周圍縣輸送水資源,最終實現水、林、路的一體化建設,從而方便的提供給各個縣農業與生產用水。
生態涵養工程指的是在邯鄲市的西部地區實施生態水保,建立多個中小型水庫,涵養水源。特別是在骨干水渠沿岸,根據渠道的大小修筑渠道。
建立生態水網監控系統。待生態水網建成后,還必須要建立一套非常完善的運行、管理機制,共同抓建設與管理,避免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促使工程進入良性循環狀態,政府要加大水網水資源、管理與維修費用的支出,從而大大減少農業灌溉費用,凸顯出城市反哺農村的方針政策,既能為農民增加產量又增加收入。
6效益分析
6.1生態效益與環境效益
生態水網的建設可以為邯鄲市帶來較好的生態效益與環境效益。一方面,不僅能夠向主城區提供充足的水資源;另一方面,改善水質、凈化空氣。與此同時,按照城市規劃的要求,可以建成集供水、觀光等議題的景觀,創造出優美的水環境,改善生活環境,提高城市地位。另外,也可以減少對地下水的開采。利用生態水網約可以減少地下水開采量為1億立方米,減慢地下水下降速度。尤其是平原生態水網工程,有利于改變河渠干涸的不良局面,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與此同時,周圍縣城按照城市規劃要求,借助生態水網建設優美生態景觀,改善城鎮面貌。
6.2社會效益
因生態水網的建設,大大改善了邯鄲市的環境,充分體現出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除此之外,生態水網的建設對建設和諧邯鄲、促進邯鄲市場經濟發展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
7建設邯鄲生態水網的重要意義
建設生態水網會為整個邯鄲市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與生態效益。建設生態水網,能夠擴大灌溉面積,增加農作物產量,為農民增加收入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特別是,生態水網的建設可以補充地下水資源,改善城市面貌,使人和社會保持協調發展,提高城市知名度,對于建設生態、和諧邯鄲有巨大的現實意義??梢哉f,建設生態水網能夠改變水資源的布局,修復邯鄲的整個生態系統,同時為邯鄲的經濟發展打下堅持的基礎。
8結束語
總體來說,現如今,影響水利工程發展的主要原因就是水資源的缺少以及水資源的空間分布不均勻所造成的。因此,想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用水危機,那么就必須要充分、合理的利用有限的水資源,與此同時,還要加強水資源的開發與管理。邯鄲坐落在河北省南部、太行山的東部,和山西、山東、河南三省相接。結合邯鄲市政府建設生態水網建設的規劃安排,將建設和諧社會、加快生態園林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主要的戰略目標,并計劃在最近幾年內,完成生態水網工程建設。想要從根本上解決邯鄲水資源供需矛盾,就必須要充分、合理利用水資源,邯鄲市政府提出了建設生態水網工程。重點是對原有渠道加以改造,合理分配水資源,解決農田灌溉問題,引導農民合理利用水資源,給農民灌輸節水的思想意識,從而使農民積極、主動的節約水資源,實現灌渠的可持續發展,從而大大改善生態環境,創造出優美的水環境,改善生活環境,提高城市地位。在今后幾年,周圍縣城構成平原水網與水庫。這不僅成為邯鄲市質量環境的一個進步,同時為其它地區的生態發展作出了榜樣。
【參考文獻】
[1]谷玉姣,彭莘,龔京燕.邯鄲生態水網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J].河北水利,2008(4).
[2]郭燕杰,謝三湘,李燕.梯級電站在邯鄲生態水網中的開發建設[J].中國水能及電氣化,2010(3).
[3]王東青.淺談邯鄲生態水網建設[J].科技信息,2008(31).
摘要:1999年10月小浪底水利樞紐下閘蓄水,產生了巨大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尤其生態環境效益更為突出。首先保障了黃河下游不斷流,調水調沙把泥沙送進大海,工業城市供水與農業灌溉,綠色水電,防凌,防洪標準由不到百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每年幾十到100億立方米,水質達到二級雖然不及黃河源頭成為黃河中下游多泥沙一湖“黃河清水”,提高水資源可開發利用量和水能資源的利用,為經濟建設提供充足的水資源和優質的綠色能源。水庫直接改善了庫區環境,應該說,小浪底水利工程是治黃事業新的里程碑,是綠色、環保、生態、民生工程。
關鍵詞 綠色生態 環境效益 黃河清 小浪底水庫
1. “害河”變成了“利河” 《黃河小浪底水庫工程初步設計要點報告》,確定樞紐開發任務為防洪、減淤、發電、供水、防凌;工程等級為一等,水庫正常高水位275米,設計水位270.5米,校核洪水位275米;攔河壩為重粉質壤土心墻堆石壩,壩頂高程280米;總庫容127億立方米,壩址為III壩址。水庫初期采取“蓄水攔沙”運用,后期采取“蓄清排渾”運用;電站裝機6臺,單機容量26萬千瓦。
防洪、防凌、減淤、供水和發電效益。通過小浪底水庫的科學調度,實現了黃河下游連續10余年不斷流,向下游供水以及實現跨流域向青島、天津、白洋淀供水,有效改善了下游供水條件和生態環境;巨大的發電量實現了小浪底水庫的經濟價值。
小浪底工程“防洪、防凌、減淤,兼顧供水、灌溉和發電”的綜合效益,確保了“害河”變成了“利河”
防洪——下游防洪標準由不到百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
防凌——解除下游凌汛威脅,讓下游人民高枕無憂。
抗旱、供水——讓黃河告別斷流。
減淤——攔截泥沙。
2. 水力發電是綠色能源
電的突出特點就是再生與清潔,水電的綠色能源地位再次成為共識。
水電實際上是在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中最現實、最成熟的能源,而且也是最豐富的能源。
水電不僅是綠色能源,而且是開發和利用其它綠色能源的保障。開發無污染可再生的綠色能源,不僅可以節省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減少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減少硫化物排放引起的酸雨,而且還能為子孫后代留下寶貴的有機化工原料。水電不僅是綠色能源,而且是開發其他綠色能源的有效支撐和前提條件。開發綠色能源促進環境保護必須從大力發展水電開始。早興建一年就早得利一年,并少損失一年的再生自然資源。
水電的突出特點就是再生與清潔:只要地球運轉太陽不熄滅,水能就能年年重生。水電不排放廢氣、廢渣、廢水,不排放二氧化碳。水能資源既是一項潔凈的、可再生的能源,它還兼有相當于開采煤炭、石油的一次能源建設和相當于修建火電站的二次能源建設的雙重功能。這些都決定了水能開發在我國能源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3. 洪水資源化利用
“洪水資源化”需要攔截洪水,使其留下來而被利用,水庫建立為大江大河洪水資源化利用帶來了可能。
洪水資源化就是把入海汛期洪水攔截下來留在陸地以備利用,增加水力發電水量、作為社會供水和生態環境用水等。
4. 河流生態健康
“圣人出黃河清”,黃河水的清濁,是自然現象,在黃河中下游,河水也有短時間變清的時候,古代將“黃河清”作為圣人出大力宣揚,“黃河清”被視為會給人們帶來幸福的祥瑞,期盼“河清”,不過是一種希望擺脫現實煩惱的精神寄托;水庫的建立使部分河段變清成了可能。
小浪底水文站是小浪底水庫的出庫站,自小浪底蓄水后庫區泥沙沉積形成了一庫清水,發電下泄水量也是清水,含沙量很小,于是小浪底水文站自建站以來改變了測驗方式,一年中10多月不再實測含沙量輸沙量。 從“河南省環境狀況公報”可以查得自2006年以來小浪底水庫水質達到Ⅱ類標準2。
5. 社會公益性3
由于我國水庫的綜合利用所承擔的任務都有公益性的任務,特別是汛期更不用說了。水利公益性項目大多數是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即主要提供非盈利的為社會大眾所需的項目,如防洪、排澇、水土保持等工程:也可能會包括一些盈利部分。我國水庫工程都是國家為主建設的,水力發電站的收益相當部分負擔維護工程保障其公益性功能的良性運轉。
綠色GDP是指綠色生產總值,它是對GDP指標的一種調整,是扣除經濟活動中投入的環境成本后的國內生產總值。不僅應該包括環境污染和破壞造成的影響,也應該包括提供清潔能源和保護環境、改善生態以后增加的綠色效益。
氣候變化是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全球性問題,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對水資源管理的影響,并實現各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人類面臨的共同任務。氣候變化直接影響水資源總量、極端水文事件、水生態環境、水資源供需矛盾等。
寧夏隆德縣天橋骨干壩水資源綜合利用工程位于渝河一級支流篩子河流域上游張程鄉桃園村,距縣城約30km。設計發展節水灌溉面積23.33hm2。當地光熱資源比較豐富,土地較為平坦,且肥力較高,天橋骨干壩的存在給其提供了穩定水源,當地發展綠色、瓜果、食用菌等優勢較為明顯。并且在該地農業發展中,想要解決當前的瓶頸必須發展生產效益好、節水效率高、新技術密集的設施農業。天橋骨干壩水資源利用工程建成后產生了一定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生態效益
項目區建設想要維系良好生態環境,便需要實現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從而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撐,給小康社會的全面開展提供一定保證。首先,各項措施實施后,有效調節了區域的小氣候,項目區和周圍地區的熱量和水分布情況有了明顯的改變,生態系統功能顯著增強,區域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顯著提高,單位面積生物產量提高幅度也較大,很好地改善了生態環境。其次,有效調節了地表徑流量,防洪抗旱能力顯著提高;有些地表徑流慢慢轉化為地下水,地表徑流的實際利用率有了明顯的提高,調節了汛期洪水,水環境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再者,通過人工造林、水平梯田的興修,提高了土壤抗旱能力,水土流失有所改善,并保留了土壤中的氮磷鉀及有機質等,土壤的理化性質得到了改善,對土壤生態系統的良性轉換和循環有著重要作用。最后,有效控制了項目區水土流失情況,減少了流入河道中的泥沙量,從而減輕了溝道的防洪壓力,對項目區內生態環境產生很大影響。
2社會效益
項目建設給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及農業增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一是該項目為農業生產和產業結構調整創造了良好條件。新增水澆地23.33hm2,年增產糧食3.5萬kg。二是切實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特別是隨著農業發展和結構的調整,蔬菜、藥材等經濟作物種植比例日益提高,種植比例為小麥∶馬鈴薯∶玉米∶蔬菜∶藥材為2.5∶3.0∶1.5∶1.0∶2.0。農林牧用地得到一定的優化,土地資源的實際利用效率有很大的提高,生態環境發展呈現出良性的態勢。三是水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切實提高了農作物的實際產量,項目區的經濟、資源、環境、人口和生產力水平都發展得愈加協調,推動生產環境系統結構及功能逐步實現良性循環。
3經濟效益
3.1分析原則、范圍、期限
3.1.1分析原則經濟效益包含直接受益和間接受益兩種。效益分析僅僅計入到新增加措施中,雖然以往的設施隨著時間和技術進步,其效益也會有一定提高,但是并沒有將其計入建設資金中,所以不需要進行經濟效益的計算。在分析時比較了有項目和無項目兩種,計算新增措施的凈收益。分析效益時,通過動態和靜態兩種方法來計算。
3.1.2計算范圍項目直接效益主要為新增水澆地后作物產量的增加所產生經濟收入,間接效益主要指保土、保水效益等。
3.1.3計算期限項目的效益周期較長,項目效益計算期限定為20a,基準年定為2013年,社會折現率為12%。
3.2計算步驟先確定各項措施是否存在有項目和無項目對比關系,調查分析各項措施、各地類的單位面積增產量及各種價格,并根據單位面積及各種價格指標進行項目經濟效益的計算。
3.3分析計算的內容和方法計算內容包括種植業、人工種草、攔泥保土效益等3個方面。種植業主要包含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的種植,并根據各種作物的投入產出指標及作物種植規劃,計算項目區域作物增產的凈收益。人工草主要包括適合當地生長的紫花苜蓿等。根據草種的投入產出指標和面積指標,分析計算增產干草的效益。
3.4主要指標的計算方法直接經濟效益為B=∑BsiβI,其中B表示效益計算期內全部治理措施的總效益(單位:元),Bsi表示各項措施的規劃面積(單位:萬畝),βI表示各項措施單位面積的增加產值(單位:元/萬畝)。增產糧食、果品,增加活立木蓄積量,生產薪柴、干草等,都用單位措施面積增產量乘以措施面積來計算。人均產糧、人均純收入,分別用水平年的糧食產量和總收入除以水平年的農業總人口計算。
3.5各項措施的經濟效益計算投入產出物價格時,往往根據市場上現行的價格計算。為了方便計算,不劃分產品的等級,而是根據統一綜合價格進行,各種措施的單位實際投入產量,根據調查結果和綜合分析比較后確定。治理措施發揮經濟效益計算期限:水澆地從第2年計算,喬木林從第10年算起,灌木林從第3年算起,經濟林從第3年算起,人工草從第2年算起。
3.5.1新增水澆地效益計算項目完成后,發展灌溉面積23.33hm2,經計算項目區改造前年凈效益為15.61萬元。項目區改造后年凈效益為32.55萬元。改造后項目區年增加的凈效益為改造前、后凈效益之差,經計算年增加凈效益為16.94萬元。灌溉效益分攤系數取0.6,則灌溉凈效益為10.16萬元。
關鍵詞:土地整理;效益;分析;研究
Abstract: the land consolidation benefits land consolidation is a basic research work, the land arrangement is to promote the 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good; The main goal of the land consolidation is continuous exploration overall efficiency of land arrangement, i.e., land through sorting ultimately get after the social benefit,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is a body comprehensive benefits.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s land consolidation benefits to carry on the detailed analysis and research,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land consolid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of quality.
Keywords: land consolidation; Benefit; Analysis; research
中圖分類號:F301.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引言
土地整理能夠實現土地的循環利用,其對于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及促進生態環境良好發展等方面有著不容小覷的作用,目前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土地整理效益研究是土地整理技術研究的一項基礎性的工作,其是促進土地整理事業持續良好發展的重要保障,分析土地整理運行過程中對國民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等造成的影響,能夠將土地整理理論進一步的完善,同時還使得土地整理實際運行行為越來越規范。雖然國內與西方國家的土地整理無論是在目標,還是在技術等各個方面都具有較大的差異性,不過從客觀角度而言,實行土地整理能夠促進農業產量、經濟效益進一步提升,同時對于促進生態環境的良好發展以及為人類創造出優質的環境氛圍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我國土地整理效益的內涵
我國從一開始實行土地整理工作階段,就特別重視將社會、經濟、生態這三種效益綜合起來共同發展,然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由于土地整理事業的實際發展水平還不夠完善,致使我國土地效益評價只將經濟效益評價作為主體部分。從各級地方政府向國土資源部門遞交的土地整理工作實施情況以及其項目可行度研究報告中看出,對于土地整理的經濟效益分析比較關注,而對于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沒有過多的重視。經濟效益評價涵蓋的主要內容是土地整理實際運行中所獲取的一切收益;社會效益分析涵蓋的主要內容是土地整理過程中對社會進行良好的服務,其對于提高人民群眾的生存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生態效益分析涵蓋的主要內容是土地整理過程中對一定區域內的土壤、水資源等環境及存在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所以,當前我們不僅要對經濟效益進行評價,同時還要對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進行全面的分析與研究。
2.對土地整理的整體效益進行分析
2.1對經濟效益評價分析
土地整理經濟效益主要指的是將投資行為或者其他經濟行為作為主要部分,通過土地整理過程中所獲取的所有收益,即經濟效益。從西方國家成功的土地整理工作實踐經驗來看,土地整理過程中的資金主要是從三個渠道獲取的,分別為國家(涵蓋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土地整理相關的企業、土地整理范圍內的土地所有人。當前,我國在開展土地整理工作過程中主要以國家作為投資主體部分。
土地整理投資人十分熱衷于開展土地整理工作,這主要是因為他們能夠利用土地整理這一渠道獲取更大的收益。土地整理過程中得到好處最多的要屬土地整理區域內的農戶們,因為土地經過整理之后他們的生產成本得到了進一步的降低,而總產量卻呈現出提高的趨勢。
2.2對土地整理的社會效益分析
指的是土地整理過程所獲取的整體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對于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提高就業機會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土地整理社會效應涉及面極為廣泛,其具有間接性、滯后性以及潛在性的特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還會與經濟效益及生態環境效益之間混淆,辨別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性。本文對土地整理的社會效益歸納為了三點:第一點是,土地整理后對農村社會環境的影響;第二點是,土地整理后對農村社會經濟的影響;第三點是,土地整理后對利用自然資源的貢獻。
首先,土地整理對農村社會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當前時期,我國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務就是進一步加大耕地面積,以此將各種工程建設與其他建設設施占用耕地的問題有效的解決,這對于處理人多地少問題非常有幫助,從而使得一定時期內自己所生產和儲備的糧食能夠滿足糧食消費總需求。二,現階段,我國大都以農田整理與村莊整理為主,土地整理的核心部分主要在農村區域,有效的將不發達地區的貧困現象全面的改善了,拉近了城市鄉鎮群眾的生活方式,推動了農村朝城鎮化方向發展的步伐;三,當前,農村田間道路、村屯路的供電設施與排水設施的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從而為農民的日常生產生活提供了便捷。
其次,土地整理對農村社會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為:一,隨著土地整理的進行,使得耕地面積擴大、土地生產能力水平提高、生產成本降低,從而影響到農民對土地投入與產量之間的比率,進而影響了農民的年均收入;二,土地整理后,使得勞動場所進一步增加,各個生產行業涌現,有效的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三,土地整理后,使得農村各種農田水利設施與交通設施更加的完善,從而推動了農村朝著規模化、機械化的方向發展,對于促進現代農業技術的廣泛運用十分有利。
另外,土地整理對利用自然資源的貢獻具體體現為:一,土地整理后能夠確保土地循環利用,其有效的將以往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現象改善了,同時還避免了土地利用中各種制約因素的發生,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土地的實際利用率及耕地總面積;二,在干旱區域,土地整理過程大量的建立蓄水、節水等各種設施,對各種水資源進行了合理的利用;而在水資源較為豐富的區域,土地整理過程中建立的諸多的提水設施,有效的利用了陸地水。
2.3土地整理生態環境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的生態效益指的是投資行為的主體經濟對生態環境系統的整體結構與功能作用造成的影響,最終導致生態環境系統對人類的日常生產生活質量水平發生的生態效應,不過這種效應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也就是投資行為后的產生的結果,一方面會使得生態環境系統產生正面效應,另一方面也會產生負面效應。土地整理對生態環境系統整體結構的影響具體體現在:土地整理后致使生態環境系統中各個組合的要素彼此之間的關聯與其空間配置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比如土地整理后,水資源與土地資源整體結構出現了變化、各種生物出現了多樣化等等。土地整理對生態環境系統功能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土地整理后,使得人類原本在自然環境中正常生產產品的能力發生了變化;比如土地整理后,使得土地投入與產出發生了變化等,土地整理對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土地整理后,使得農業生態環境質量與人類生產生活環境出現了較大的變化。比如土壤質量發生了變化、耕地面積發生了變化、區域內部環境發生了變化等。
當前,我國土地整理還處于起步階段,在實際進行土地整理過程中對于經濟效益比較關注,生態效益方面關注的甚少,主要是因為經濟與生態這兩種效益在土地利用者身上所產生的利害關系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通常而言,經濟效益與土地利用者當前的利益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而生態效益主要與社會未來發展中的利益有著緊密的關系;所以,我國在進行土地整理過程中采用了不切實際的方式及技術操作方法,比如,實行了單一連片的種植,從而對土壤養分的循環效益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機械填埋導致土壤結構遭到破壞、土料分散,同時,由于在整理過程時使用了大量的水泥,對農田物種的延伸造成了影響,并且各種建設使得生物繁衍、生活的環境進一步惡化,以上種種現象最終導致了負面生態效應的發生。
3.結論
綜上所述可知,土地整理所要實現的目標就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生態環境效益這三大類,并且這三種效益在土地整理具體項目中是共同生存、相互互補的。所以,土地整理過程中應充分的將這三種效益存在的利弊行為進行充分的考慮,結合綜合效益的基本原則,合理的分配各種土地資源。
參考文獻
[1] 齊偉.區域可持續土地利用管理評價研究[D].中國農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1
[2] 徐建春.聯邦德國鄉村土地整理的特點及啟示[J].中國農村經濟,2001,(6)
[3] 王萬茂.土地整理產生、內容和效益[J].中國土地.1997.(9).
[4] 嚴金明.鐘金發等.土地整理[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8.
[5] 李元.國土資源知識讀本[8]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1998
關鍵詞:退耕還林還草;效益評價;塔里木河中下游
中圖分類號:F301.24;X8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2)19—4440—03
荒漠化是21世紀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在中國干旱地區有近4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哪粌H制約區域經濟的發展,而且也使人類所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威脅和破壞。因此,荒漠化防治是實現這一地區經濟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關鍵[1]。退耕還林還草作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對策之一,已在中國全面展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能否長久持續,使得退耕地“退得下、穩得住、不反彈”[2],退耕還林還草后生態和經濟效益的評價是關鍵。本研究對塔里木河中下游退耕還林還草工程進行生態和經濟效益評價,旨在為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依據和保證。
1 研究區域概況
研究區域位于新疆塔里木河中下游,86°15′— 88°00′E,40°30′—41°30′N,包括尉犁縣和農二師31~35團。屬于暖溫帶大陸荒漠氣候,氣候極端干旱,年降水20~40 mm,蒸發量2 965 mm;光照充足;年平均溫度高于10 ℃,最低氣溫—20 ℃,最高氣溫39 ℃;無霜期平均184 d。風沙危害是該區域的主要自然災害。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于塔里木河上游過度的水土資源開發利用,使得中下游水量大幅減少,水質下降,上游補給干流水量年遞減約3 000萬m3[3]。上游來水量的不足直接導致該地區的濕地萎縮、植被衰退、荒漠化加劇,導致中下游地下水位下降[3—5]。在沙塵暴天氣的影響下,的地表部分形成流動沙丘,惡劣的生態環境直接威脅到塔里木河中下游綠色走廊的存亡,影響到該區域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 樣地選擇與調查
在塔里木河中下游尉犁縣和農二師31~35團范圍內,選取51塊樣地,分為4種人工植被類型 (包括混交林、純林、經濟林和牧草)。由于種植的株行距不同,各塊樣地的面積也不一樣,其中生態林的樣地面積為20 m×30 m、20 m×40 m、20 m×50 m,每塊樣地內按對角線法設置3個10 m×10 m的喬木和灌木樣方,8個2 m×2 m的草本小樣方。經濟林樣地面積設為8 m×24 m、7 m×42 m、6 m×48 m,每個樣地內設置6個1 m×1 m的草本小樣方。牧草地內設置6個1 m×1 m的草本小樣方。調查內容包括樣地內植物物種的組成、株高、冠幅、數量和蓋度。在樣地中心作垂直土壤剖面,每30 cm深度為一個剖面,采集土樣550份,水樣30份。
3 實例分析
3.1 生態、經濟效益評價指標與評價方法
綜合前人的研究[6—11],結合該地區退耕還林還草情況確定了15個生態、經濟效益評價指標(表1)。
均方差決策權法是將原始數據經過標準化處理后計算出各指標的平均值和均方差值,再計算出各指標的變異系數,然后確定各指標的權重[12—14],其計算方法如下:
Bj=Cj/Dj,Ej=Bj/∑Bj
其中:Bj為第j指標的變異系數;
Cj為第j指標的均方差值,Cj=[∑(Zij—Dj)2]1/2;
Zij為第i類、第j指標的標準化數值;
Dj為第j指標的均值,Dj=(∑Aij)/n;
Ej為第j指標的權重值。
其評價模型為:Wi=∑Zij×Ej
其中:Wi為第i類型的綜合評價值。
3.2 數據處理
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方法如下:
①對于數值越大效益越好的指標:
Zij=(Aij—Ajmin)/(Ajmax—Ajmin)
其中:i=1,2,3,…,n; j=1,2,3,…,m。
②對于數值越小效益越好的指標:
Zij=(Ajmax—Aij)/(Ajmax—Ajmin)
其中:i=1,2,3,…,n; j=1,2,3,…,m;
Zij、Aij分別為第i類、第j指標的標準化數值和原始值,Ajmax、Ajmin分別為第j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15—17]。
運用該方法,得到各指標的權重值(表1)和效益值(表2)。
3.3 結果分析
通過對該地區不同植被類型的生態、經濟效益進行分析,得到各指標權重的排序如下:每公頃產值>產投比>植被蓋度>投資回收期>多樣性指數>地下水埋深>土壤有機質>鹽漬化面積比率>防風效應>固沙效應>土壤pH>每公頃灌溉量>土壤總鹽量>地下水pH>地下水礦化度。由各指標所占權重可知,在經濟效益指標中,每公頃產值是影響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區經濟的主要因素。在生態效益指標中,植被蓋度、多樣性指數、土壤有機質等是影響該地區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因此,增加植被覆蓋率、改良土壤環境狀況是改善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區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
各種模式的生態、經濟綜合效益如下:經濟林>混交林>純林>牧草>棉花。其中,經濟林的生態、經濟綜合效益最大,但生態效益所占的比重比混交林和純林所占的比重小。退耕還林還草雖然應兼顧經濟效益,但生態效益是第一位的。在退耕還林中大面積種植經濟林難以實現改善生態環境的預期目標,因此,退耕還經濟林時應適當控制其比例。所有類型中以混交林的生態效益最大。因此,退耕還林時以營造混交林較為合適,同時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確定退耕還林還草類型[18]。
4 小結與討論
退耕還林還草是一項范圍廣、時間長、集農業技術、林業技術、生態技術和信息技術于一體的綜合性系統工程,它所產生的效益是多方面的,如何對其效益進行短期、中期和長期評價,是繼續進行研究的內容之一。由于研究的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的改變,評價指標的選擇和評價方法也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因此,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的確定一定要客觀、準確,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李新榮,張景光,劉立超,等.我國干旱沙漠地區人工植被與環境演變過程中植物多樣性的研究[J].植物生態學報,2000,24(3):257—261.
[2] 李育材.退耕還林還草工作回顧與總體思路[J].林業經濟,2001(9):1—3.
[3] 宋郁東,樊自立,雷志棟,等.中國塔里木河水資源與生態問題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4] 馬俊杰.論西北地區持續發展研究的基本問題[J].干旱區地理,1996,19(1):64—67.
[5] 毛德華.塔里木河流域水資源、環境與管理[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8.
[6] 代力民,王憲禮,王金錫.三北防護林生態效益評價要素分析[J].世界林業研究,2000,13(2):47—51.
[7] 吳貽名,李元紅,朱 強,等.干旱區流域生態環境質量現狀評價研究[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1(1):25—30.
[8] 賈寶全,慈龍駿,高志海,等.綠洲荒漠化及其評價指標體系的初步探討[J].干旱區研究,2001,18(2):19—24.
[9] 王讓會,樊自立.干旱區內陸河流域生態脆弱性評價——以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為例[J].生態學雜志,2001,20(3):63—68.
[10] 師彥武,康紹忠,簡艷紅.干旱區內陸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對水土環境效應的評價指標體系設計[J].水土保持通報,2003,23(3):24—27.
[11] 王葆芳,劉星晨,任培政.烏蘭布和沙地人工綠洲防護林體系模式生態和經濟效益評價[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2(2):27—30.
[12] 陳東景,徐中民.西北內陸河流域生態安全評價研究——以黑河流域中游張掖地區為例[J].干旱區地理,2002,25(3):219—224.
[13] 王鳳仙,王元仲,徐文中.生態農業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方法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0.
[14] 吳建軍,王兆騫,胡秉民.生態農業綜合評價的指標體系及其權重[J].應用生態學報,1992,3(1):42—47.
[15] 卞有生,宋秀杰,金冬霞.大中型農場生態經濟評價指標及評價方法[J].生態與農村生態環境學報,1994,10(2):10—14.
[16] 吳佐禮,陳聿華.農業生態系統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及其權重[J].生態農業研究,1996,4(2):28—31.
[關鍵詞]生態工業園區;生態效益;因子分析;聚類分析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3)07-0041-06
一、引 言
黨的“十”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在這種新的宏觀背景下,對我國生態工業園區的生態效益進行評價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以一種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模式增長,引發了自然資源的短缺以及嚴重的環境污染。工業作為一國經濟發展的基礎,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生態工業園區是繼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園的第三代工業園,是工業可持續發展模式。
生態工業園區(EIPs)是以清潔生產、循環經濟及工業生態學原理為基礎而建立的一種新型工業園區,它遵從循環經濟的減量(Reduce)、再用(Reuse)、循環(Recycle)3R原則,通過模擬自然系統中的“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循環途徑,實現物質閉環循環和能量多級利用,最終達到物質、能量的最大利用[1]。
與傳統的工業園相比,生態工業園區在努力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時,更多地關注資源的高效利用并盡可能減少污染,使其生態效益最大化。
國外研究方面,Robert A.Frosch和Nichlas E.Gallopoullos(1989)[2]、Jouni Korhonen(2000)[3]、David Gibbs和Paudine Deutz(2007)[4]等,從不同角度論述了工業生態系統特征,為生態工業園區的評價奠定了基礎。對于生態工業園區評價這一問題,國內學者也已作了不少研究。其中大部分學者均是以生態工業園區需具備的基本條件及評價目標等原則為基礎,從經濟、管理、環境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元炯亮(2003)[5];黃海風、張宏華、蔡文祥等(2005)[6];李強(2006)[7]。也有一些學者選取的方法及視角較為新穎,如黃鵾、陳森發、周振國等(2004)[8]采用頻度分析法和理論分析法,從園區發展水平、發展能力和發展協調度3個角度,構建了相對完整的生態工業園區指標體系,并指出生態工業園區評價指標體系應該完善信息采集、監測方法。
從總體上看,生態工業園區評價指標體系傾向于從經濟、管理、環境、生態4個方面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構建評價體系。但由于研究尚未步入成熟階段,以往研究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在評價指標的選取上表現出較多的重疊性,不能完全反應出評價的真實性。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作為主要研究方法,選取影響生態工業園區生態效益的主因子,并由此得到綜合因子得分從而進行排序;此外,通過聚類分析方法將各個園區以生態效益大小進行聚類。
因子分析是指從研究指標相關矩陣內部的依賴關系出發,把一些信息重疊、具有錯綜復雜關系的變量歸結為少數幾個不相關的綜合因子的一種多元統計分析方法?;舅枷胧牵焊鶕嚓P性大小把變量分組,使得同組內的變量之間相關性較高,但不同組的變量不相關或相關性較低,每組變量代表一個基本結構——即公共因子[9]。各綜合因子F的權重是根據其方差貢獻率大小而確定,方差越大,其所占權重越大;反之,方差越小,其所占權重越小。
因子分析步驟如下:①對數據樣本進行標準化處理;②計算樣本的相關矩陣R;③解特征方程R-λE=0,計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取累積貢獻度不少于80%的前K個主成分代替原來的m個指標,計算因子載荷矩陣A;④對因子載荷矩陣A進行最大正交旋轉變換;⑤計算第j個公因子的得分Fj,并以其貢獻度為權重,對F1、F2、……、Fk進行加權計算,從而得到綜合因子得分F,并根據綜合因子得分對所評價內容進行排序。
聚類分析是一種將研究對象分為相對同質的群組的統計分析技術多元統計分析方法。聚類分析也叫分類分析或數值分類,它是應用最為廣泛的分類技術。通過聚類分析,可將性質相近的個體歸為一類,將性質差異較大的個體歸為不同類,從而使類內個體具有較高的同質性、類間個體具有較高的異質性。
系統聚類法是聚類分析中最常用最基本的分析方法。聚類分析在對數據變換處理的基礎上,根據表明樣本間關系密切程度的聚類統計量,運用一定的聚類方法進行聚類,如最短距離法,最長距離法,中間距離法、重心法、離差平方和法等,本文采用離差平方和(Ward)法進行聚類。
三、數據來源與變量說明
由于目前我國生態工業園區建設還未步入成熟階段,還未形成完整的生態工業園區年鑒,筆者所用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開發區年鑒2008。
根據以往學者的評價目標和指標體系構建原則,以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出臺的綜合類生態工業園區的考核指標體系為基礎,從經濟和環境兩個系統出發,構建了含經濟發展、循環利用、環境保護和綠色管理4個方面9項具體指標的生態環境效益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以此指導園區實現可持續發展。
從2007年53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中選取26個截至2011年12月通過驗收批準命名或批準建設的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選用其2007年工業增加值、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單位工業增加值新鮮水耗、單位生產總值化學需氧量(COD)排放量、單位生產總值SO2排放量、是否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試點園區、全區是否通過ISO14000認證、期末通過ISO14000認證的規模以上企業數9個指標進行實證分析。
所選數據均直接摘自《中國開發區年鑒2008》,是由原始數據經處理后的數據,代表各項評價分類指標的得分。
具體指標的設置具有以下特征:
指標X1和X2用以衡量園區的宏觀經濟條件,以代表經濟發展的水平。
指標X3用以衡量整個生態工業園區的節能水平。該指標主要考核園區每單位工業增加值消耗能源資源(包括電力、燃氣、燃油、煤炭)的情況。
指標X4和X5用以衡量水資源的使用情況及水污染狀況。
指標X6用以衡量硫排放情況,主要考核大氣污染程度。
指標X7、X8、X9是衡量園區企業清潔生產實現程度、綠色制造推進程度以及園區管理水平的重要參考。該指標主要考核園區企業環境管理水平。
四、實證結果分析
筆者以SPSS軟件作為統計分析工具。在進行因子分析前,采用KMO檢驗和Bartlett球體檢驗來判斷觀測數據是否適合作因子分析。結果表明,變量的KMO值為0.649,Bartlett球體檢驗的卡方值為104.707,其P值為0,因此樣本數據適宜做因子分析。采用主成份分析法提取因子,前4個因子的特征值分別為3.681、2.076、0.909和0.821,其方差貢獻度分別為40.898%、23.063%、10.102%和9.118%,4者的累積貢獻度達到83.181%,信息損失為16.819%。
由表2可以看出:工業增加值(X1)、地方一般預算收入(X2)、是否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試點園區(X7)3個變量在因子F1上的載荷值較高,反映了生態工業園區的外在宏觀經濟條件,我們將F1命名為經濟因子;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X3)、單位生產總值化學需氧量(COD)排放量(X5)、全區是否通過ISO14000認證(X8)3個變量在因子F2上的載荷值較高,反映了生態工業園區的能耗水平,我們將因子F2命名為能耗因子;單位工業增加值新鮮水耗(X4)、單位生產總值SO2排放量(X6)兩個變量在因子F3上的載荷值較高,反映了生態工業園區的水耗水平,我們將因子F3命名為水耗因子;期末通過ISO14000認證的規模以上企業數(X9)在因子F4上的載荷值較高,反映了生態工業園區的綠色管理水平,我們將因子F4命名為管理因子。這4個因子基本概括了生態工業園區生態效益的各方面,可用于科學、有效地評價26個生態工業園區的生態效益。
根據表3,因子F1、F2、F3和F4的得分表達式如下:
F1=0.238X1+0.281X2-0.112X3-0.2X4+0.143X5+0.226X6+0.590X7-0.229X8-0.063X9 (1)
F2=-0.057X1-0.035X2+0.465X3-0.052X4+0.523X5-0.2X6-0.091X7+0.37X8-0.114X9 (2)
F3=0.044X1-0.2X2-0.074X3+0.52X4-0.179X5+0.663X6+0.044X7-0.073X8-0.009X9 (3)
F4=0.226X1+0.12X2+0.004X3+0.285X4-0.402X5-0.258X6-0.318X7+0.287X8+0.629X9 (4)
然后,以主因子的方差貢獻度為權重,計算26個生態工業園區生態效益的因子得分,其計算公式為:F=0.40898F1+0.23063F2+0.10102F3+0.09118F4
(5)
最終得出26個生態工業園生態效益的因子得分及排序見表4。
從表5中的主因子綜合得分可以看出,天津(省略“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下同)、廣州、蘇州工業園區的生態效益居于領先地位,大連、漕河涇、煙臺緊隨其后,閔行、昆山、上海金橋略遜一籌,南京、武漢、南昌的生態效益處于中游,北京、長沙、杭州、福州、西安、合肥、南通的生態效益處于中下游水平,青島、溫州生態效益相對較弱,昆明、鄭州、蕭山、寧波、貴陽在26個生態工業園區中生態效益最差。
從經濟因子F1的得分來看:排名前5名的是天津、蘇州工業園區、上海漕河涇、廣州、煙臺,它們主要得益于所在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排名后5名的是南京、杭州、福州、蕭山、溫州,它們在經濟因子方面與其他城市相比相對較弱。
從能耗因子F2的得分來看:排名前5位的是南京、上海閔行、武漢、長沙、南昌,這反映出這5個生態工業園區的能耗較低,資源利用率高;排名后5位的是昆明、貴陽、鄭州、蕭山、寧波,這些生態工業園區能源耗費多,單位生產總值化學需氧量較高,資源利用水平較為低下。
從水耗因子F3的得分來看:排名前5位的是溫州、南京、天津、寧波、大連,這些生態工業園區的硫排放較低,環境保護較好;排名后5位的是蘇州工業園、上海漕涇河、煙臺、貴陽、青島,可能是由于工業的發展,它們的水耗較多,硫排放量較大,環境污染較為嚴重。
從管理因子F4的得分來看:排名前5位的是天津、廣州、蘇州工業園、大連、上海漕涇河,期末通過ISO14000認證的規模以上的企業數較多,綠色管理水平較強;排名后5位的是昆明、鄭州、蕭山、寧波、貴陽,這些生態工業園區的綠色管理水平嚴重不足。
通過因子分析,我們得到了26個生態工業園區的生態效益水平及排名。下面,筆者通過聚類分析揭示包含在因子中的、反映26個園區生態效益的個性與共性特征的信息。
我們以通過因子分析得到的4個因子(即經濟因子、能耗因子、水耗因子、管理因子)為變量,利用SPSS統計軟件,針對26個生態工業園區的生態效益水平,對26個生態工業園區進行聚類,采用系統聚類法分析。通過離差平方和法計算類與類之間的距離,使得同類生態工業園區間的離差平方和較小,而類與類之間離差平方和較大。
結果顯示,聚類結果和綜合因子得分排序結果的基本趨勢是一致的。然而,聚類分析是以樣本間的距離(離差平方和)作為分析依據的,將“距離”較近的對象劃為一類,而非通過分別計算各樣本的得分來做比較,這樣劃為同一類的對象具有更多的相似之處,因此聚類結果更為科學。
通過系統聚類法得到的分層結果見表5,由A類到D類呈現出生態效益依次減弱的趨勢。
為得到每類生態工業園區的類特征,取整體(26個園區)及各類(A類、B類、C類、D類)生態工業園區的因子均值,得到結果見表6。由表6可知,A類生態工業園區生態效益水平高主要是由其經濟因子決定的,這主要依托了其宏觀經濟條件的發展狀況。B類生態工業園區生態效益較高主要是由其管理因子決定的,即園區比較注重對于環境的綠色管理,因此園區的整體生態效益較高。C類生態工業園區在4類因子方面均沒有較為突出的優勢,整體生態效益水平一般。D類生態工業園區生態效益較差,我們從表6可以看出其水耗因子得分非常低,即在水資源利用方面存在較大的缺陷,而在其他方面又不具備明顯優勢,因此導致園區的整體生態效益水平很低。
五、結論及建議
通過上述分析,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結論:
①通過主成份分析法,提取出經濟因子、能耗因子、水耗因子以及管理因子,這4個因子基本概括了生態工業園區生態效益的各方面,可用于科學、有效地評價生態工業園區的生態效益。②通過聚類分析法,將26個生態工業園區大體分為4類,以蘇州工業園區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廣州開發區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為代表的A類園區生態效益總體最高;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生態效益較高;包括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在內的15個園區整體生態效益水平一般;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貴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生態效益最差。③究其原因,A類園區主要依托了其宏觀經濟條件的發展;B類園區由于較為注重對于環境的綠色管理,其生態效益水平較高;C類園區在各方面均沒有較為突出的優勢,其生態效益水平一般;D類園區在水資源利用方面存在較大的缺陷,且在其他方面也并無優勢可言,故生態效益水平最低。
基于以上研究結論,結合黨的“十”報告精神,我們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1.穩步實現生態工業建設和經濟建設的融合
切實做到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為生態工業園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使其在宏觀經濟背景的依托下實現較大的生態效益。充分發揮政府資金導向作用,采取財政補貼、稅收優惠、貸款貼息等政策,吸引各類資金投資于生態工業,建立起多元化投資機制,將生態工業建設與經濟建設相融合,實現二者的共同提升。
2.轉變資源利用方式,構建生態文明社會
在工業生態學的指導下,使園區內形成一個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封閉體系,令一個企業產生的廢料成為另一企業的原料,有步驟地回收和利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廢物和副產品,力圖實現水、能源等的最大效用。同時開展清潔生產工作,從源頭上控制污染,避免使用有毒有害原料及降低廢物排放量與毒性。
3.加強制度建設,嚴格落實對于園區的環境管理
按照環境管理標準的要求嚴格組織園區內的企業進行生產,對于污染較重且無法得到有效治理的項目,堅決不能批準其進入園區。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鼓勵企業開辟專門的實驗研究區域,在實踐中研究針對園區環境管理的新技術,并進一步加大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聯系,爭取引進更多研發中心入園。
4.樹立生態工業理念,鼓勵更多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
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環保及生態意識,全方位貫徹生態工業理念,調動各方積極進行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營造一個健康、文明的工業氛圍。
[參考文獻]
[1] Ewa Liwarska-Bizukojc, Marcin Bizukojc,Andrzej Marcinkowski, Andrzej Doniec. The conceptual model of an eco-industrial park based upon ecological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9(17):732-741.
[2] Robert A.Frosch,Nicholas E.Gallopoulos. Strategies for manufacturing[J].Scientific American,1989,261(3):144-152.
[3] JouniKorhonen. Four ecosystem principles for an industrial ecosystem[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1(3):253-259.
[4] David Gibbs, Pauline Deutz. Reflections on implementing industrial ecology through eco- industrial parks development[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7(15):1683-1695.
[5] 元炯亮.生態工業園區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循環經濟,2003(3):38-40.
[6] 黃海風,張宏華,蔡文祥,王春能.基于灰色聚類法的生態工業園區評價[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2005(8):379-384.
[7] 李強,湯俊芳,鐘書華.生態工業園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科技與管理,2006(4):67-70.
[8] 黃鵾,陳森發,周振國,元霞.生態工業園區綜合評價研究[J].科研管理,2004(11):92-95.
[9] 高惠璇.應用多元統計分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An Evaluation of the Eco-industrial Parks’ Ecological Benefit in China
Wang Jiating ,Zhao Li
(Research Center of China Urban and Regional Economies,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水資源開發;關系
1水資源開發保護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關系
其內涵的實質是:有計劃地控制人口增長、科學地節約、高效開發利用各種資源,積極保護和改善生態及社會環境,提高人類對生存和發展客觀情況的認識;限制人類自身不顧后果的各種有損全社會長遠利益的行為,協調人口、資源、經濟、環境的相互變化關系。這些正是達到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基本要求。
甘肅河西干旱半干旱區水資源總量為12.787億m3,只占全省河西水資源總量77.55億m3的16.49%,是我省極度缺水地區,而且水資源時間、空間分布與人口和經濟的分布極不匹配。因此甘肅河西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在水,成敗在水。
水資源狀況是河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和重要條件,是可持續發展首先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水資源的合理開發、節約利用、有效保護是實施河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是我們必須確立的一項基本國策。
2水資源保護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要求
2.1把水資源開發和保護作為社會經濟的戰略重點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統籌規劃、科學合理,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的開發及保護問題。
2.2建立節水性社會全面節流,以供定需,建立節水型社會是河西水資源近期應急對策和長期需求控制戰略的基本要求,必須實行全民節水、全面節水、長期節水,逐步建立起節水型的工農業生產體系和節水型社會。
2.2.1農業節水。一是要實施以建設節水高效的現代灌溉農業和旱作農業為目標的農業用水戰略。二是緊緊圍繞農業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以發展節水高效的特色農業。
2.2.2工業節水。要制定各行業的節水規劃,利用水標準定額實行計劃用水,不斷降低耗水量和排水量,提高水資源重復利用率,要調整工業產業及產品結構,限制和壓縮高耗水、低效益、重污染的產業,產品規模,積極發展高效益、低耗水、無污染或者輕污染的新型工業。
2.2.3可持續發展量水而行。經濟的發展從大的方面講,無非就是通過農業、工業的發展,求得經濟的增長。而發展農業、工業離不開水,為此,河西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建立在水資源承載能力的基礎上,切不可拋開水資源承載能力而盲目求發展。
3河西干旱半干旱區水資源開發、保護要處理好四個關系
河西干旱半干旱區可持續發展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任務。需要通過長期艱苦的努力去完成。為此,河西水利必須從全局的、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的高度認真研究該地區大開發中的水利問題,正確處理好各種關系,保證水利服務于大開發的大局,又服務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局,并與之協調發展。
3.1處理好水利建設與河西大開發的關系
河西水利建設要把水資源合理開發、科學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護放在突出位置。應做好規劃、建設,以滿足該地區大開發的各項目標和任務對水利的基本要求。同時也要從該地區水資源條件的實際出發,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相統一的角度,走內涵式發展的道路。為此該地區大開發中的宏觀經濟布局、產業結構調整也必須充分考慮水資源的條件。
3.2處理好生產用水與生態用水的關系
要把生態保護和建設作為該地區水利規劃與建設的重要內容,充分認識到水對生態保護和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加大治河減沙、退耕還林、植樹種草等水土保持和生態建設力度、防止開發建設過程中造成新的水生態、水環境破壞和污染。在水資源配置中要把生態用水作為重點優先考慮。
3.3正確處理好水資源開發配置與高效利用、有效保護的關系
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經濟的發展,該地區缺水矛盾更加突出,水資源的合理開發、科學配置、有效保護將是當前乃至今后一個時期該地區水利工作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