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體育競賽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 路徑假設
研究引用二元熱情模型理論,依據賽事觀賞者的不同內部需求劃分為調和型和偏執型兩種觀賽熱情,基于其不同的特質,在參與竟彩時會選擇不同的參與方式,且偏執型觀賽熱情比調和型觀賽熱情更能堅持到底,在一定程度上對于賽事結果更為重視,對觀賽程度的影響程度會更大,此推論在前人研究中已被提出。基于此,本研究形成以下假設:
H1:偏執型觀賽熱情在觀賽程度上大于調和型觀賽熱情。
同時本研究依據竟猜型體育彩票的現行狀況將竟猜型彩票分為公立竟彩和地下竟彩兩種類型,由于調和型竟彩熱情本質上對于竟彩的娛樂性要求更高,因此可推斷調和型竟彩熱情者在較大程度上會選擇公立竟彩;相反對于偏執型竟彩熱情對結果重視的本質特征來說,可推測其與以盈利為口的的地下竟彩關聯性更強。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假設:
H2:調和型竟彩熱情對公立竟彩有正向影響;
H3:偏執型竟彩熱情對地下竟彩有正向影響。
本研究認為當消費者對賽事觀賞或竟彩產生熱情時,該事件會成為消費者生活的一部分,根據賽事觀賞口的不同,將觀賽人群分為以賽事觀賞為主和投人為主兩種類型,其中不同的主導性觀賽熱情的可能會對不同的投人產生一定影響,同時不同熱情也會對觀賽程度產生影響。換言之,觀賽程度與投人行為可能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H4:觀賽行為者的調和型觀賽熱情對調和型竟彩熱情有正向影響,偏執型觀賽熱情對偏執型竟彩熱情有正向影響;
H}:投人行為者的偏執型觀賽熱情在觀賽程度上大于調和型觀賽熱情。
2 體育賽事觀賞與體育競彩路徑結構圖呈現
本研究根據以上假設采用極大似然法對四個模型的擬合指標,運用Amos軟件進行SEM分析,集體模型擬合標準與本研究模型擬合度對比見表2。
本研究依據假設創建體育賽事觀賞與體育竟彩的結構方程模型<SEM),采用SE M路徑檢驗分析其各潛在變量之間的關系,模型一檢驗熱情對賽事觀賞程度的影響,模型二檢驗不同類型熱情對不同竟彩參與形式的影響,模型三檢驗竟彩熱情與觀賞熱情之間的關系,模型四檢驗投人主導下不同竟彩類型對賽事觀賞程度的影響。
模型一將熱情分為偏執型和調和型兩類,檢驗兩者對觀賽程度的影響程度,結果表明偏執型觀賽熱情對賽事觀賞的影響力明顯比調和型觀賽熱情大,證明假設一成立。
模型二主要檢驗調和型竟彩熱情和偏執型竟彩熱情與公立及地下兩種形式的關系,結果表明,調和型竟彩熱情對兩種形式都產生正向影響,對公立竟彩的影響力要遠大于地下竟彩,說明調和型竟彩熱情為主導的者主要選擇公立竟彩形式;偏執型竟彩熱情對兩種形式同樣產生正向影響,但其主要指向地下竟彩形式,說明偏執型竟彩熱情為主導的者偏向購買地下竟彩。
模型三檢驗的主要路徑為不同觀賽熱情不同竟彩熱情不同竟彩形式的路徑分析,其中形成的較為明顯的三條路徑顯示,調和型觀賽熱情能夠正向影響調和型竟彩熱情從而影響公立竟彩;偏執型觀賽熱情對偏執型竟彩熱情有正向影響,從而影響地下竟彩;再者,偏執型觀賽熱情在影響偏執型竟彩熱情的基礎上會對公立竟彩產生正向影響。該模型的路徑印證了本研究假設4的假設內容,調和型觀賞熱情對調和型竟彩熱情有正向影響,偏執型觀賞熱情對偏執型竟彩熱情有正向影響。同時可以得知,偏執型觀賽熱情及偏執型竟彩熱情對公立竟彩也有較大影響,對于公立竟彩的發展有很大促進作用。
模型四檢驗的主要路徑在于針對假設5提出的竟彩熱情對觀賽程度的影響,進一步分析調和型竟彩熱情與偏執型竟彩熱情對觀賽程度影響力的差異。檢驗結果表明:偏執型竟彩熱情與調和型竟彩熱情對觀賽程度均有正向影響,相比之下,偏執型竟彩熱情對觀賽程度的影響力較大。因此,假設5成立。
3 體育賽事觀賞與體育競彩的路徑效果分析
通過上述模型擬合度對比及路徑圖的展現與分析,得出其假設路徑及結果(見表3)0
摘 要 浙江省體育競賽表演業空間一體化的發展,在我國的區域體育競賽表演業發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對該區域體育競賽表演業空間一體化發展加以研究具有深刻的意義。論文對如何選擇浙江省重點體育競賽表演業發展軸與發展節點進行了分析,并對浙江區域體育競賽表演業空間結構中的“點—軸”模式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論證。
關鍵詞 “點—軸”漸進擴散理論 浙江區域 體育競賽表演業 空間結構
一、前言
“點—軸”漸進擴散理論,1984年由我國經濟地理工作者陸大道研究員提出。[1]陸大道對“點—軸”空間結構系統進行了分析,并認為該模式是在大量的區域發展經驗基礎上總結的,是普遍規律[2]。體育競賽表演業作為現代區域經濟發展和體育事業發展的一種重要產業,也基本遵循區域發展的“點—軸”漸進擴散規律,并把這種規律上升為一種理論—體育競賽表演業“點—軸”漸進擴散理論進行系統研究。
二、體育競賽表演業“點—軸”開發模式對區域發展的重要意義
筆者結合石培基、李國柱對“點—軸”系統理論的應用價值的研究成果及陸大道、陸玉麒的研究成果,認為區域體育競賽表演業“點—軸”開發模式對區域體育競賽表演業發展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
(一)充分發揮各級中心城鎮與重點賽事中心的作用
體育競賽表演業“點—軸”開發模式突出了體育競賽表演業城鎮與重點賽事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漸進式擴散對區域體育競賽表演業增長的推動作用又比單純的體育競賽表演業點狀開發方式要強。這種模式可以充分發揮體育競賽表演業中心節點在體育競賽表演業帶發展中的帶動作用,充分發揮整體資源優勢,整合資源開發與體育設施建設,使整個體育競賽表演業區域面向網絡系統發展。
(二)有利于發揮體育競賽表演業集聚經濟的效果
由體育競賽表演業節點到體育競賽表演業發展軸,體育競賽表演業節點、體育競賽表演業發展軸到體育競賽表演業聚集區的空間結構是體育競賽表演業空間組織變化的客觀趨勢。體育競賽表演業“點—軸”開發模式順應了體育競賽表演業發展在空間上集聚成體育競賽表演業節點,并沿體育競賽表演業發展軸線漸進擴展的客觀要求,有利于發揮集聚經濟的效果。
(三)利于體育競賽表演業空間規劃布局與線狀體育基礎設施之間最佳的空間結合
體育競賽表演業“點—軸系統”反映了體育競賽表演業空間結構的客觀規律,按照體育競賽表演業“點—軸系統”開發模式組織區域體育競賽表演業開發,可以科學地處理好集中與分散、公平與效益、從不平衡發展到較為平衡發展之間的關系。尤其是區域重點體育競賽表演業資源的開發、設施的空間規劃、區域市場的開發與培育等緊密結合為有機整體,發展相融合,統一規劃,同步建設,協調發展,互相配套,避免體育競賽表演業發展實踐中出現時空的相互脫節。
(四)利于區域體育競賽表演業開放式發展,提高區域體育競賽表演業的可達性
體育競賽表演業“點—軸”開發模式有利于體育競賽表演業空間要素的自由流動,使區域體育競賽表演業開放式發展。它具有較高的體育競賽表演業可達性,因而往往成為區域體育競賽表演業開發的優選地位。它的發展,又會在離心力的作用下,通過體育競賽表演業線狀基礎設施和網絡,將體育競賽表演業空間要素向四周擴散,從而帶動整個區域的體育競賽表演業發展。
三、區域體育競賽表演業重點發展軸和重點發展節點的選擇
體育競賽表演業區域內各個節點是成等級系統的,聯結體育競賽表演業節點的發展軸也可分為若干等級。不同等級對周圍的區域具有不同強度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區域體育競賽表演業規劃中運用、分析和確定“體育競賽表演業節點”和“體育競賽表演業發展軸”的位置和等級非常重要。
(一)重點體育競賽表演業發展軸的選擇
區域內適合作為體育競賽表演業發展軸的地帶比較有限。一般來說,在各條發展軸線上確定若干節點作為重要體育競賽表演業節點,并且明確各個重點發展節點的地位、性質、功能與發展方向等。確定等級體系,形成不同等級的體育競賽表演業“點—軸”系統。促進次級發展軸線上的體育競賽表演業發展,形成由不同體育競賽表演業等級的發展軸及其節點組成的具有一定層次結構的體育競賽表演業“點—軸”系統,從而帶動區域體育競賽表演業整體發展。
(二)重點體育競賽表演業發展節點的選擇
體育競賽表演業發展軸上的各個節點是發展軸帶區域的各級中心節點,它們是發展軸線集聚作用和擴散作用的核心。重點選擇通常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首先,是發展條件及其在區域體育競賽表演業發展中的地位;其次,是發展規模;最后,是空間分布的現狀。它的實施是從高級發展軸線向次級發展軸線及從高等級城市向次級城鎮逐步展開的過程,可根據節點空間分布的現狀,在中心城市相適宜的距離上,選擇有較好發展條件的節點作為重點發展節點,使其成為次級發展中心。
四、浙江區域體育競賽表演業“點—軸系統”形成的機制
(一)政府支持是形成的保障
政府對體育競賽表演業的支持是從政策上給予支持,目前,浙江省體育局針對體育競賽業發展的現狀,制定了《加快浙江省體育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實施進行了《浙江省體育產業發展現狀及其對策》的調研課題。并結合浙江實際,從大的區塊上將浙江體育體育競賽表演業規劃為幾個板塊:一是全省的高爾夫為主的集群板塊;二是環杭州灣為主的板塊;三是環太湖為主的板塊;四是以舟山、象山等為主的環海海釣板塊;五是以千島湖、錢塘江、富春江和舟山海上板塊;六是以衢州龍游的汽車拉力賽和杭州汽車漂移大賽為主的板塊;七是以一市一項的國際國內重大傳統品牌賽事來帶動體育競賽表演業板塊。
(二)交通是形成的基礎
城市交通發展是城市空間規劃布局的基本框架,是區域體育競賽表演業進行空間聯系的通道。區域體育競賽表演業發展軸線是必然交通發展軸線,區域體育競賽表演業的增長點的受交通發展軸線和空間規劃布局影響與制約。這些高速發達的交通軸線,是浙江區域體育競賽表演業“點—軸系統”形成的基礎。
(三)基礎設施建設是形成的前提
體育競賽表演業基礎設施的建設促進了區域競賽表演業一體化的形成。競賽表演業發展水平的提高,客觀上要求進一步加強體育基礎設施的建設。浙江省的主要體育設施為黃龍體育場;中國龍舟協會龍游全國競賽基地;國家體育總局千島湖水上基地;安吉的戶外運動基地;“白沙釣島”國家基地等,這些基礎設施建設是浙江區域體育競賽表演業“點—軸系統”形成的前提。
五、浙江省體育競賽表演業的空間一體化規劃
在體育競賽表演業中心城市相適宜的距離,選擇資源條件較好的點作為次級發展中心,或選擇區位較好的點作為次級體育競賽表演業發展中心。一級體育競賽表演業中心與二級中心在體育競賽表演業市場聯合營銷、資源與產品聯合開發、體育賽事聯合設計、體育賽事中心形象聯合塑造與宣傳等方面加強合作。同理,圍繞次級體育競賽表演業發展中心,也可以培育三級、四級發展中心。浙江體育競賽表演業發展軸線總體分布如表1。
六、結語
目前,浙江省體育競賽表演業仍然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政府有效的組織和引導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在調控機制上應著重競賽機構的重組、目標及戰略的選擇、制度重構、手段構建、理順決策與實施監控等方面;政府在賽事布局上應按照“明確目標和發展戰略,把握關鍵、循序漸進、加強監控、統籌發展”的思路推進浙江區域體育競賽表演業空間一體化的發展。簡而言之,浙江區域體育競賽表演業規劃中,一體化發展是關鍵,以體育競賽表演業軸線的節點為主,從而推動浙江省體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陸玉麒.論點軸系統理論的科學內涵[J].地理科學.2002.22(2):136-143.
[2] 陸大道.區域發展及其空間結構[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137-186.
[3] 陸大道.關于“點-軸”空間結構系統的形成機理分析[J].地理科學.2002.22(1):1-6.
[4] 陸玉麒.區域發展中的空間結構研究[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198-199.
[5] 方創琳.區域規劃與空間管治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188-220.
[6] 石培基,李國柱.點-軸系統理論在我國西北地區體育競賽表演業開發中的運用[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3.19(5):91-95.
[7] 卞顯紅,王蘇潔.長江三角洲城市體育競賽表演業空間一體化分析及其聯合發展戰略[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50-107.
[8] 卞顯紅.城市體育競賽表演業空間分析及其發展透視[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5:9-80.
為了貫徹“科研興校”的辦學思想,激勵我校教師積極參與教學科研活動,使我校的教育教學研究工作邁上新臺階,對在教學科研中取得成績的老師給予一定的獎勵,設立如下獎項:
(一)教學論文獎:
1、受獎論文的界定:
(1)發表在編有全國發行統一代號(以每年書刊目錄為準)的有關教學研究和教育管理的專業刊物上的論文。如《中學xx教學參考》、《學校管理》、《班*主任工作》等等。在報紙發表的文章按區級發表的論文獲獎,在非法報刊發表的論文不列入獎勵范圍。被輯錄在有關論文集的論文,按在區級雜志發放獎金。
(2)在國家、省、市、區級教育行政部門專業論文競賽獲獎的論文。如佛山市、禪城區教研室舉辦的教學論文評比獲獎的論文。在民間學術機構團體或學科學會舉辦的論文評比活動中獲獎的論文按區級論文評比相應等級頒發獎金。
2、獎勵辦法
(1)、已發表的論文憑登載論文的刊物原件或復印件按等級標準發獎。
(2)、獲國家、省、市、區獎的論文,憑獲獎證書按等級標準發獎。
3、等級和獎勵標準
(1)
級別 區級 市級 省級 國家級(2)獲獎論文
級別 區級 市級 省級 國家級二等獎 80元 120元 200元 300元
(二)、優質課獎勵
參加各類型由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優質課、課件、說課、網站評比獲獎獎勵標準
級別 校級 區級 市級 省級 國家級二等獎 50元 80元 120元 200元 300元二、學科競賽輔導獎勵方案
1、目的:學科競賽成績是衡量教學質量的重要標志,組織學科競賽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體現。為鼓勵教師積極輔導訓練學生,在各類學科
競賽中為學校爭取榮譽,現制定此方案,對輔導的老師給予適當獎勵。
一、參與學科:
1、由教育部門組織進行的全國各類學科競賽(數、理、化、英等中考可加分的)
2、各級科技、藝術、體育類競賽等
二、輔導要求及考核辦法:
各科組要將學科競賽(或第二課堂活動)輔導納入學期科組計劃,并能安排實施,發揮科組全體教師的智慧。對于所參加的學科競賽或第二課堂的相關成績將成為評選優秀科組的參數之一。
三、輔導補貼及獎勵辦法:
1、活動輔導補貼:*提前將輔導計劃及時間安排報到教導處,輔導結束將輔導教案交教導處,按每節課10元進行補貼。(要有輔導的具體內容,對學生有知識性的輔導)
2、活動訓練補貼:對于體育競賽和藝術類競賽提前將訓練計劃及時間安排報到教導處,訓練結束將實際訓練記錄交教導處,按每次(45分鐘計)10元進行補貼。
3、獲獎獎勵辦法:對于指導學生參加學科競賽有學生獲獎的,輔導教師將按照獲獎等級進行不同級別的獎勵,具體辦法如下:
(1)文化課競賽獎勵標準(數、理、化、英等全國學科競賽)
獲獎級別 禪城區 佛山市 廣東省 國家級 備注
一等獎 50 70 100 1000 全國類可累加
二等獎 40 60 80 300 不累加
三等獎 30 50 70 200 不累加
(2)田徑運動會團體總分獎勵標準
獲獎級別 禪城區(每分*獎勵金額) 佛山市(每分獎勵金額)
教師 學生 教師 學生
第一名 80 40 100 50
第二名 60 30 80 40
第三名 50 25 60 30
第四名 40 20 50 25第六名 20 10 30 15(3)集體文化科、體育和藝術項目獎勵標準(團體獎)
獲獎級別 禪城*區 佛山市 廣東省 國家級 等同級別
一等獎 500 700 1000 3000 第一、二名
二等獎 400 600 800 2000 第三、四名
三等獎 300 500 700 1000 第五-八名
(4)文化科、體育和藝術項目獎勵標準(個人獎)
獲獎級別 禪城區 佛山市 廣東省 國家級 等同級別 備注二等獎 30 50 70 100 第三、四名 不累加
三等獎 20 40 60 80 第五-八名 不累加
(5)參加由非教育行政部門正式組織的競賽活動獲獎的一等獎獎30元,二等獎獎20元,三等獎獎10元。
論文摘要:課外體育活動是體育課堂教學的延伸,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組織復雜,實施起來較為困難。筆者認為應從五個方面入手:要爭取學校領導的重視和班主任的支持;要加強對體育干部、骨干的培養;要以小型體育競賽,引導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培養學生體育興趣,是開展好課外體育活動的關鍵;體育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修養和各方面的素質。
課外體育活動是學校體育并列于課堂教學的兩方面之一,是獨立于課堂教學之外的以個人或群體的形式開展的有目的鍛煉、健身或娛樂活動。是體育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延伸。其活動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組織工作復雜,牽涉面廣,實施起來相對困難。因此,如何開展課外體育活動?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爭取學校領導和班主任的支持
學校領導的重視和支持,是開展課外體育活動的重要保證,也是我們開展工作的前提。學校領導的重視和支持,場地、體育器械等硬件設施就可以得到添置、更新,從而為正常有序開展課外體育活動提供了物質保障,在時間上也給予了保證。因為課外體育活動的許多工作要靠班主任去實施、配合、檢查、督促,所以體育教師要經常同班主任保持密切聯系,配合班主任共同管理和教育學生,才能得到班主任有力的協助、配合和支持。班主任對課外體育活動的態度,是開展好班級課外體育活動的先決條件之一。培養學校領導對體育活動的興趣,也是爭取學校領導重視課外體育活動的有效途徑之一。每逢學校舉行體育競賽活動時,應有意識地安排學校領導參與,給其展示體育特長的機會,這樣他們對體育的認識便會在潛移默化之中發生變化。如果學校領導能夠經常參加體育活動,將會有力地帶動全校師生的共同參與。
二、加強對體育干部和體育骨干的培養
體育干部和體育骨干是體育教師開展課外體育活動的得力助手,又是各班組織各項體育活動的主要組織者和參加者。他們自身的素質直接影響著班級和學校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因此,加強對體育干部、體育骨干的培養,對順利開展課外體育活動有著重要的意義。體育教師應該定期對體育干部、體育骨干進行培訓、指導,為他們提供各種鍛煉的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不斷成長。在體育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體育干部、體育骨干的主觀能動性,是搞好搞活學校的課外體育活動的直接動力和保證。
三、以小型體育競賽引導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
課外體育活動是絕大部分學生參與,集健身、娛樂、培養興趣等為一體的具有終身鍛煉特性活動,會把學生過多的空閑時間引入其中。而以班級為單位的年級、校際小型體育賽事只是扮演促使目標積極順利實現的角色。學校計劃的體育競賽活動內容,在學期初公布于班級學生,時間性和目的性均為明確,班級和學生都有明確的目的和責任,主動地參與其中,積極訓練,并以此帶領其他學生加入其中鍛煉,達到引導的目標。 在此過程中,因班級和學生的主動參與,在平時的訓練中,各自必將準備自己所需的訓練器材,這樣就緩解了學校體育器材的不足缺陷,參與學生的積極性帶動班級其他學生培訓或積極的參與,從而使課外活動有聲有色的開展進行。平時的活動體育教師和班主任要有目的、有意識的指導,解答學生的質疑問難。幫助學生學會并習慣于質疑問難,必將使其受益于校外,得益于社會,甚至影響其終身。
四、培養學生體育興趣,是開展好課外體育活動的關鍵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一切活動的內動力之一。體育教師培養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從“要我練”轉變為“我要練”。體育教師首先要根據學生特點,尤其要符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正確合理地組織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其次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易到難,安排教材內容,合理搭配教材,做到因材施教。第三要通過各種渠道,利用各種手段大力加強體育宣傳工作,如報紙、黑板報,從而使學生被某類體育活動吸引,產生學習和練習的動力。第四在練習過程中要注意加強保護與幫助,避免發生傷害事故。第五課外體育活動要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才能有效地增進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
五、體育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修養和各方面的素質
現今是“知識爆炸”的信息時代,每位體育教師必須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育教師僅憑現有的知識和經驗是很難勝任本職工作的,也不利于實施素質教育,更難適應現代化教育教學的需要。所以體育教師要自覺、積極、努力學習,刻苦鉆研,在實踐中不斷磨練自己,充實自己,完善自己,提高業務水平,加強自身修養。只有體育教師的各方面素質和修養提高了,才能更好地開展學校課外體育活動。
要想持之以恒地把課外活動開展好,還要注意兩點;一是要保證安全;二是必須得到全校教師的支持。為此,一方面體育教師要注意經常溝通關系,主動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及時改進工作;另一方面決不能搞“體育至上”必須把握好課外活動的度,必須以不影響其他課程的教學和學生的文化課學習為原則,否則就會走向反面。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美國 大學生運動員 教育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6.01.003
Study 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Mode of American College Athletes
CHE Xiaohui
(P. E. Section,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212013)
Abstract The study starts from education,training management, career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of college athletes, based on American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and training competition mechanism, the paper analyses the growth and cultivation process of American college athletes,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areer transition and other important issues. The research provide referential basis for university high level athletes training mechanism reform and improve.
Key words American; college athletes; education; training
1 美國競技體育管理體制分析
美國在競技體育歷史上一直處于全球領先地位,從參加第1屆奧運會開始美國所獲獎牌總數始終保持在前三名。在奧運會歷史上,美國共舉辦過4屆奧運會,是舉辦奧運會次數最多的國家。美國的競技體育管理采用的是社會主導型模式,美國政府對競技體育事務的直接管理和介入都很少。在美國,奧委會、各單項體育聯合會、大學生體育聯合會和職業體育聯盟等社會組織承擔著美國競技體育管理職能。美國《業余體育法》明確規定,奧委會是美國體育運動的國家級管理機構,在競技體育管理中發揮主導作用,各單項體育聯合會為下一級的體育事務管理者,美國的社會體育組織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自主開展各種競賽體育活動。美國奧委會主要負責協調處理國內的各種競技體育事務,并負責組織運動隊參加奧運會和其它世界性大賽。美國充分利用并發揮市場在體育事務中的功效,促進美國競技體育發展的基本動因就在于市場機制的充分調節。①
在美國高校的體育活動與競賽系統中,美國大學生體育聯合會是美國高校體育運動競賽最主要的管理機構,英語縮寫為NCAA。美國高校另外一個主要的管理機構是全美校際運動聯合會,英語縮寫為NAIA),該協會和美國大學生體育聯合會協調組織和管理美國高校的體育競賽等活動。②由于美國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程度非常高,美國的競技體育后備力量主要在高校培養成長,長期以來高校就形成了美國競技體育人才的搖籃,可以說美國高等學校是優秀運動員攀登世界體育高峰的必由之路。③由1200多所美國大學、聯盟和單項協會組成的美國大學生體育聯合會(NCAA)目前是美國規模最大,會員最多的體育管理機構。美國奧運代表團的主要骨干力量均來自各高校,從大學中直接選的學生運動員占到美國奧運代表團的90%以上。
2 美國大學生運動員成才機制與培養模式
在美國,學校體育教育、校內外的體育俱樂部、企業體育俱樂部訓練等訓練形式共同承擔了美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任務。由于美國的教育比較發達,學校有良好的體育場地設備。教育系統是美國培養競技體育優秀人才的主陣地,美國依托完備的教育體系,長期以來形成了小學、中學到大學“學訓一體化”緊密銜接的競技人才培養模式。中學是美國數以萬計的大學生運動員成長的搖籃。美國50個州都有自己的中學校際體育協會,簡稱州中學體協,它對本州各運動項目的校際競賽實行全面的負責與管理,每年都進行分層次和分項目級別的各州中學間校級體育競賽。④美國的運動員培養機制把教育和體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體育成績突出的高中生往往都能被包括常春藤聯盟的大學破格錄取,美國的許多大學也會為優秀的大學生運動員減免學費或提供較高額度的獎學金。
大學時期是美國培養優秀運動員的高級階段。在美國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美國的高校可以通過提供優厚獎學金的方式,將那些運動成績優異的高中生招收到大學。在美國高校,大學生運動員的從事專業訓練的時間、學籍管理與學習要求、賽季訓練與參賽等事宜都規定得非常嚴格和詳細,美國大學生體育聯合會負責進行監督和管理。例如,在校學習的大學生運動員每天參加訓練的時間最多4個小時,每周的訓練時間不得超過20小時,若違反了這些規定,該校的運動員就會被取消賽季的參賽資格。⑤在這樣的規定下,美國大學的學生運動員和其他的學生一樣,在學習過程中不會因為其運動員身份而降低學習的要求和標準。與普通大學生相比,美國學生運動員在校學習的時間會高于普通學生完成學業所需要的年限,一般為5~6年,有的甚至長達8年之久。為了能夠確保大學生運動員的文化課學業不受影響,美國高校一般都會為這些優秀的學生運動員配備專門的文化課教師來指導他們的學習。學業指導老師會依據學生運動員專業特點、所選修的課程、入學時的文化水平以及訓練比賽的時間,協助指導學生運動員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量身制定培養計劃,保證這些大學生運動員能夠不受運動訓練的影響而順利完成學業,獲得相應的學位。大學畢業后這些特別優秀的學生運動員還可以參加選拔賽,獲得機會進入國家代表隊,或者加入職業體育俱樂部成為職業運動員,也有一些優秀運動員在大型比賽前進行賽前的短期集訓,然后代表國家隊參加世界大賽。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美國完全可以被認為是“競技體育走學院化之路”的典范。⑥整體上美國大學競技體育呈現出法制化、專業化、個性化和商業化的基本特征。對大學生運動員的管理行為受到嚴厲的法律約束,訓練競賽上具有專業的培養方案,管理上進行專業化的分工。大學生運動員按照個體目標追求和自我需要滿足參與訓練和競賽,運動隊采用商業化運作實現學校和競技體育在功能上的優勢互補。
3 以大學生運動員為核心的美國競技體育競賽機制
美國競技體育競賽體制的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職業聯賽體制的關鍵作用。美國的職業聯賽完全采取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在持續發展的同時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使各方利益都能得到保障。另一方面是青少年聯賽的基礎作用。美國大學生體育聯合會所主導的校際間的各類競賽組織體系,為美國競技體育培養了大批的優秀運動員專業人才,保障了美國美國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是美國競技體育強國的重要支撐。美國在派隊參加重大比賽特別是奧運會前,都會采用客觀的相對固定和公開公正的選拔模式,即各級各類的選拔賽,依據比賽成績挑選出優秀運動員組成奧運代表團參加世界比賽。
美國共有45個單項體育協會(National Gorerning Body,簡稱NGB),其會員身份由美國奧委會確認。各單項協會負責美國各個運動項目在美國的開展,與美國奧委會一起組織參加奧運會、泛美運動會以及各類國際體育競賽,在整個美國競技體育系統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為鼓勵大學生運動員在世界大賽中取得優秀成績,美國采取獎勵手段來激發參賽者的斗志。美國政府獎勵優秀運動員的范圍比較廣泛,有獎勵為本國體育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運動員的“沙利文體育獎”、⑦1968年設立的體育精神獎、1974年實施的評選最佳男女運動員獎、1996年開始實施的團隊獎、最佳教練員獎等各種形式的獎項。1979年,美國又設立了“杰出貢獻獎”,表彰為體育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除此之外,為了對更多的優秀運動員進行資助和獎勵,美國奧委會開始實施了五種形式的獎勵計劃。對符合美國奧委會代表隊條件的高水平運動員和泛美運動會項目的優秀運動員等實施一級補助金計劃;對具有特殊需要的優秀運動員給予二級補助金;對參加國際比賽進入前6名,或在淘汰賽中進入1/4決賽的個人或集體實施金牌獎勵計劃;對那些沒有獲得大學體育獎學金的學生運動員額外給予獎學金資助;對那些在隊或已經退役的優秀運動員實行奧林匹克就業機會計劃。⑧美國奧委會針對優秀運動員的獎勵和資助行動,有力地解決了各類優秀運動員的后顧之憂,保障了美國優秀運動員隊伍的可持續發展,是美國競技體育稱霸全世界的重要力量之源。
4 美國大學生運動員的職業發展與職業轉型
美國的優秀運動員培養模式是學院化和職業化培養相結合,國家宏觀指導、選拔優秀運動員參加訓練和競賽的運作模式。美國優秀運動員培養過程中依托的培養機構是大學和俱樂部,以體育市場、體育產業保持其生存的活力,根據非常完善和健全的體育法律進行指導和監督。美國非常重視學生運動員的文化教育,培養學生運動員的目標是全面發展的符合社會需求的適用人才。美國學生運動員雖然在訓練時間和精力上不具有優勢,但其培養人才的教育模式在其它各方面的巨大優勢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美國的運動員保障法規,不僅使競技體育訓練體制能夠得到有效保障,也使運動員較少受到退役后職業角色轉換的困擾。
分析美國大學生運動員職業轉換順暢的原因,可以大致歸結為以下三點。首先,職業體育發展比較成熟。美國的競技體育體系分為中學、大學體育和職業體育,優秀運動員通過大學階段的培養,畢業后可以成為職業運動員,取得輝煌成績的同時賺取高額的報酬,完全足以維持其后職業生涯期間的生活。其次,美國依托教育體系培養競技體育優秀人才,運動員的全部不是競技體育,而是個人的興趣或愛好。運動員有著各自的專業,運動訓練過程始終貫徹執行學習為主、訓練為輔的原則,畢業后完全可以選擇與所學專業對口的工作,不存在就業困難的問題。最后,大學對優秀運動員的文化知識學習依法管理,嚴格執行學位教育的規定。美國大學體育聯合會對優秀運動員各項具體事務的管理都有相應的明確條款,為確保優秀運動員學習質量和效果提供了法律依據。
5 結束語
美國的競技體育體制是把體育和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運用法律手段制定規章制度并依法進行管理和運作。這種體育和教育的高度融合,保證了大學生運動員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可見,美國大學生運動員的人力資本積累不僅僅是在專項能力和競技水平的積累,而是綜合素質方面的全面積累,運動員退役后職業轉型與發展良好。借鑒美國大學競技體育的成功經驗,我國大學高水平運動員的培養必須樹立“以人為本、全面發展”育人理念。我們要借校園足球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良好契機,緊密結合大學競技體育發展特點,全面梳理和重新制定包括招生機制、訓練競賽機制、文化教育機制、監督管理以及激勵機制等在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現代大學競技體育組織管理體系與運行機制。只有這樣,目前我國大學生運動員培養模式下所存在的運動員文化教育缺失、職業轉型困難、就業率低、培養規模萎縮以及選材面過窄等一系列問題才能有效得以解決。
注釋
① 張曉琳.中美競技體育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的比較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6:44-45.
② 凌平.中美高校大學生體育運動競賽管理體制的比較[J].體育與科學,2001.5:6.
③ 王波.中美高等學校高水平運動隊外部領導和內部管理體制的比較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997.7:26.
④ 潘前.美國奧運優勢項目青少年競賽體制主要特點研究[J].福建體育科技,2009.10:40-41.
⑤ 張曉琳.中美競技體育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的比較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6:86-87.
⑥ 賈佩豐.世界體育強國優秀運動員培養模式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文,2009.5:16.
【關鍵詞】Choking;比賽失常;失誤;壓力;實驗研究
On the Phenomenon of Choking in Athletic Competitions
LI Rui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Henan)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literature on the phenomenon of choking published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It analyzes the misunderstandings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oking and pressure, mal-performance in matches and faults, and also discusses the demerits of experimental study of choking, in hope of a tentative probe into the phenomenon of choking in sports competitions.
【Keywords】 choking, mal-performance, fault, pressure, experimental research
體育比賽中Choking現象的研究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是由孟斐斯州立大學的一名碩士研究生Tippett完成的,在這個研究中,他第一次用Choking來描述成績下降?!?〕近年來,Choking現象業已引起國內運動心理學界研究者的熱切關注,一些學者也做出了有益的探討。如王進、魏瑤、胡桂英等學者先后撰寫了《為什么到手的金牌會‘飛走’――競賽中‘Choking’現象》、《壓力下的‘Choking’――運動競賽中努力的反?,F象及相關因素》、《運動競賽‘Choking’現象的影響因素及應對研究》、《優秀運動員Choking現象的個案研究》等文獻。在這些研究當中,其觀點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基于對“Choking”這一概念的基本理解,筆者也對“Choking現象”作嘗試性探討。
1關于Choking現象
關于“Choking現象”的詮釋性解說,目前國內體育心理學領域里的學者相繼發表了近20篇論文。然而,總體來看,這些文章對“Choking現象”的解說不僅有其差異、難以統一,而且甚至抵牾。這里擇其要者述之。如:“在壓力條件下,一種習慣的運動執行過程發生衰變的現象”〔2〕 ;“ 競賽中的‘Choking’是描述比賽關鍵時刻運動員的技術發生衰變的現象”〔3〕 ;“ 通常發生在比賽的關鍵時刻或重大比賽中,主要表現為運動員在壓力增加的情況下發生了一些不該發生的失誤導致運動成績下降” 〔4〕;“運動心理學界將運動員在重大比賽中技術發揮失常的現象稱為 Choking 現象”等〔5〕。而大多數研究者對Choking現象概念解說回答認為是,“Choking現象”通常發生在“壓力條件下”、“比賽的關鍵時刻”或“重大比賽中”。下面就上述幾個問題作簡要分述。
1.1“Choking現象”與壓力
綜合國內現有的體育競賽Choking現象研究文獻,總體來看,認為choking現象是在壓力條件下產生的,并如圖1所示的模式框架下展開論說,并將“壓力”放在了choking現象產生的必然核心位置。這當然也有其合理性。那么choking現象全然是在壓力條件下產生的?筆者對此問題同樣存在疑問和困惑。如陳亞林、劉昌在《有關工作記憶的壓力下Choking》文中指出,“當前對壓力下‘Choking’的定義存在著一定的混亂,有些研究者對‘Choking’和壓力下‘Choking’不做區分,導致很多對‘Choking’的定義實際上就是對壓力下‘Choking’的定義”?!?〕因此說, Choking和壓力下Choking有著不同特質與涵義。在壓力條件下會產生“Choking現象”,但是,同樣存在不在壓力條件下發生“Choking現象”。由上述引出圖2模式。
如圖2所示可以明了,研究Choking現象的重點應放在因素A、B、C……X上,其次是研究因素1、2、3……n。而現有的Choking現象分析大多研究因素1、2、3……n通過壓力的作用導致Choking現象。那么,因素A、B、C……X直接導致成績下降和因素1、2、3……n導致壓力使成績下降又可說明Choking現象的產生并不是單一的壓力條件下的現象。而直接導致的比賽失常、失誤(即“成績下降”)也不能全然當做Choking現象產生的機制研究。如:自身技藝與對方差距、文化差異、“首次采用6-3-3 新賽制〔7〕、攝像機的影響〔8〕”等穩定因素;又如:“缺乏大賽的經驗”、“比賽的高技術含量增加” 等因素。當然,有些因素既能產生壓力,也能產生Choking現象,同樣還能成為成績下降的直接原因;不排除這三個因素群之間有交集的可能,也不排除A、B、C……X各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或和壓力的交互作用因素。
又如站在心理學研究理論中的“潛意識”層面上,弗洛伊德認為“過失不是無因而致的事件;乃是重要的心理活動;它們是兩種意向(intention)同時引起――或相互干涉――的結果;它們是有意義的,這些意向中若有一個想要借牽制(hamper)另一個而得到發表(express),其本身便不得不先受一些阻力禁止它的活動。簡單地說,一個傾向必須先受牽制,然后才能牽制其他傾向”。〔9〕那么我們是否可以認為Choking現象的產生也是兩種或兩種以上意向相互牽制所導致的結果?如在金牌的“誘惑”(temptation)下,主體從無意識中冒起的欲望(desire)和超我(Superego)對表現欲望的壓抑(depression)等。從神經系統科學看,心理是腦的機能,腦屬于中樞神經系統的一部分,神經系統暫時性的功能喪失也會導致Choking現象,筆者在此便不作贅述。
綜上所述,后續的研究應該對比賽中的“某一時刻”下的Choking現象心理狀況和因素A、B、C……X與直接導致Choking現象因素投入更多的研究分析,這是Choking現象研究的“基石”。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討論Choking現象的機制和要義。同樣外界因素突變和自身心理突變共同導致了運動過程的突變,變化的因素也應成為分析研究的重點。
1.2Choking現象與比賽的關鍵時刻、重大比賽
學者徐曉斌在“壓力條件下籃球運動員自信心與‘Choking’關系的研究”一文中所述“競賽中的‘Choking’是描述比賽關鍵時刻運動員的技術發生衰變的現象”。那么比賽過程中什么時刻是關鍵時刻呢?筆者認為一名運動員在比賽中任何時刻都是關鍵時刻,那么,是否可以理解為“比賽中的某一時刻”運動員個體的意識執行過程中發生“窒息、阻塞”而導致的失誤或運動成績下降?而很多研究者一定程度上都在“重大比賽”中的“最后時刻”冥思苦想?!爸卮蟊荣悺笔且粋€相對的概念。我們固然認為奧運會、世錦賽等這樣的國際比賽是重大比賽,但對于不同層次的運動員來說,參與者主體就會對不同層次的比賽有著不同的認識。那么,可能一場區隊比賽就有著重大的意義,也可以稱之為重大比賽。正如胡塞爾所言“不同的認知主體對同一個認知客體就必然因由于認知經驗不同而影響著認知主體的意向性不同”?!?0〕Choking現象可以是發生在任何層次的體育競賽中,也可以發生在不同層次的運動員比賽時。但大多數研究者在選擇研究對象時,多以選擇一些較高層次的重大賽事和較為突出運動員作為個案研究,當然也有其合理與重要性。作為研究者要多面研究Choking現象產生機制和要義,如果將Choking現象的前提情境定位在“重大比賽中的最后比賽的關鍵時刻”,那么就很容易混淆研究范圍和對象了。
2Choking現象與比賽失常、失誤
就其比賽“失?!薄ⅰ笆д`”和Choking現象之間的關系,在這里還是要先舉兩例個案,以更有助于解釋。如“優秀運動員Choking現象的個案研究”:“S(指受研究的優秀運動員)平時的訓練狀態和訓練成績都說明其專項技能已達到較高水平,可在重大的全國賽中卻屢屢敗北,這種現象正是Choking 現象。” 〔11〕另“運用Choking理論分析中國男子體操隊在第28屆奧運會上失誤的原因”:“中國男子體操隊在第28 屆奧運會上發生了一些不該發生的‘失誤’。從心理學的觀點分析是一種心理現象,通常稱為‘Choking’現象?!薄?2〕這兩篇文獻均是將比賽“失?!焙汀笆д`”等同于Choking現象來研究。如王進所言,自然因素、生理因素等非心理因素,都有可能導致比賽失常和失誤,而“Choking”是一種心理現象。從上文筆者所述概念中不難看出 Choking 現象表現是比賽過程中的某一時刻“突變”現象,只有這樣的某一時刻才能和Choking現象的“特質”相符,即“噎、堵住、窒息、阻塞”。并且,影響運動員在比賽中某一時刻產生Choking現象的情境因素應該是“突變”的、不可預知的、共時性的。可預知的、穩定性的因素不能當做導致或產生Choking現象的機制與要義,那么假定可預知的、穩定性的因素,其應該是運動員賽前心理訓練和賽場心理干預等其它研究的范疇。那么,比賽的失常、失誤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既可是歷時性的與歷史遺留因素,也可是突發性因素。誠然,比賽失常、失誤現象包括Choking現象,但比賽失常、失誤不一定是發生Choking現象。如果研究者將一般意義上的比賽失常、失誤不加區分地等同于Choking現象研究,是否偏離了關于Choking現象質的規定性研究?
3Choking現象與實驗研究
首先筆者就Choking現象的研究并不反對使用“科學”(science)方法研究,甚至一部分研究內容必須采用科學的研究方法,這當然有其合理性。要問實驗研究是Choking現象的最佳研究方法嗎?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實驗研究法對Choking現象研究有哪些不合理之處呢?下文作以簡要辨析概述。
試驗研究方法在自然科學領域內的有效實施并無多大困難。由于Choking現象涉及到的是復雜的心理活動,那么,所研究的內容是否都可以、是否都能夠成為量化數據?由于精神與情感所表現的內容、性質是個體的、還沒有或不能外化為可被科學研究者視為“事實”,因而在本質上則是顯其“主觀性(individualistic subjectivity)”?!?3〕關于在體育比賽者的Choking現象動機等的精細把握上,社會“科學”(sciences)定性研究可以較好地研究Choking現象主觀性和動態性。胡塞爾指出:“‘現象’不僅僅只是包括那些自然和物理性的‘東西’,而且還應包括那些被他稱之為‘觀念性的(idealistic)’如邏輯、數學、科學理論、價值、各種觀念、種種想象和情感等‘東西’。這些東西雖不能直接被感知,但可以被人所意會?!薄?4〕那么體育競賽中Choking現象作為產生在體育比賽中的復雜的心理現象,不能全然按照行為主義的“SOR”模式化研究。更何況很多心理活動無法被量化,譬如無意識欲望和神經遞質變化,是不能用等級評分的。再者,運動員在比賽關鍵時刻的精神緊張度、思維變化、現場情景等在實驗室里是無法得到復制的;Choking現象產生的背景在實驗室中也是無法重現的,更何況不同環境下產生Choking現象機制也不盡相同,研究所得結論也不盡相同,那么實驗研究的結論信度就相當低了。如《青少年運動員Choking現象心理機制的實驗研究》一文,文章最后也指出了在“實驗操作下的壓力和真正比賽中的壓力有著差異”的異議?!?4〕如果靠情景再現設計、增加壓力等方法人為性是不能制造出來二次一致性,那么實驗的效度就值得懷疑。
綜上所述,學術界應該對Choking現象的研究方法進行思考和討論,盡量摒棄一些無效的研究方法,使得Choking現象的研究更具有針對性,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更高。那么研究中使用何種方法研究,就只能依靠“綜合處理”,綜合研究者自己根據研究的對象、內容、本質屬性等來確定不同的研究方法。
4后記
正如馬克思所言,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每一階段,都是對前一階段的否定,同時它自身也被后一階段再否定。這種否定之否定的過程,才推動了事物向著更新的方向前進。研究也是如此。體育競賽是由參與“人”的特殊性,決定了體育心理學研究在“總科學”的要求下做著艱難地探索性工作。我國正處于由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發展時期,體育學術界加大對體育心理學研究力度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1〕 王進.運動心理學關注的熱點問題:競賽中的 Choking 現象〔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 ,2005,13(5).
〔2〕 王進解讀“反勝為敗”的現象:一個“Choking”過程理論〔J〕.心理學報, 2004,36(5) .
〔3〕 徐曉斌.壓力條件下籃球運動員自信心與“Choking”關系的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3).
〔4〕 胡桂英,許百華,許琦.青少年籃球運動員“Choking”心理機制的實驗研究〔J〕.體育科學,2008,(3) .
〔5〕 王進.壓力下的“Choking”運動競賽中努力的反?,F象及相關因素〔J〕.體育科學,2005,(3).
〔6〕陳亞林,劉昌在.有關工作記憶的壓力下“Choking” 〔J〕.心理科學進展,2009,(8).
〔7〕 高紅艷,王進.運用“Choking”理論分析中國男子體操隊在第28屆奧運會上失誤的原因〔J〕.中國體育科技,2006,6(6).
〔8〕 劉運洲,張忠秋.競賽中的Choking現象分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9,(9).
〔9〕 〔奧〕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論〔M〕 .上海:商務印書館.
〔10〕 王邦虎.論現象學方法論對社會科學研究的影響〔J〕.學術研究,1997,(8) .
〔11〕 胡桂英,王進,許百華,優秀運動員Choking現象的個案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6,(4).
〔12〕 高紅艷,王進.我國體操運動員“Choking”體驗及歸因的調查〔J〕.體育科學,2009,(4).
實踐課程質量較低。以畢業論文為例,應付現象極為嚴重,不少學生的論文是從網站上下載的,經過一些“加工”;最后形成了自己的畢業論文。論文撰寫的基本方法、基本程序都是模糊的,更沒有經過立題、開題、搜集資料、實驗、撰寫論文等實際過程,論文撰寫的質量可想而知。
2、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建議
2.1定位。必須擺脫與體育教育專業、運動訓練專業人才培養“一致”的實踐教學模式,明確市場經濟條件下對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使畢業生必須具備相應的職業能力,能夠獨立從事與本專業有關的職業活動,所培養的須是高素質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2.2課程體系。課程體系與教育理念、培養目標應是吻合的,應圍繞學生未來所從事職業工作需要的知識、技能為依據開設相應課程,并制定相應的與之配套的管理辦法、授課計劃、教法和科學的考試考核辦法等。在理論知識具備“綜合素養”的原則下,有針對性地對專業所修科目進行科學的合理的重新組合,突出知識點、技能點、應用點、提高點,有時間有步驟逐步組織和實施。
2.3實踐內容的構建。必須以突出能力為中心,身體素質綜合發展為基本,并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學生的實踐不應只局限于哪個學期,而要貫穿于始終。
2.4指導教師。大多數指導教師缺少企業工作經驗,教學內容不能主動適應社會的發展,給予學生實習實踐的指導力度較低,所以,必須制定指導教師的培訓計劃,并按計劃有針對性的培訓,使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指導能力適應社會發展的節奏,成為名副其實的“雙師型”教師,對學生的指導才能及時有效,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
2.5自主學習。入學伊始,應有針對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實踐的能力,并使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實踐成為習慣,使學生主動適應,這樣會潛移默化的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2.6實踐基地一體化。在注重校外實踐基地建設的同時,應使學生充分參與學校的“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校內的各類體育競賽的組織和裁判,使學生了解學校體育的各個環節,提高實際工作能力,積累實踐經驗,做到校內外實踐的一體化。
3、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保障措施
3.1相關制度的保障。圍繞實踐教學的要求,要在明確指導思想、目標、任務的前提下,制定有關規定,并科學的組織實施,使計劃具有可操作性并能順利進行。
3.2聘請校外指導教師。以健身俱樂部為例,在此工作的教練員都有著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工作經驗,長期聘請這些教練員為校外指導教師,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硬件保障。加強校內外實踐基地建設,有針對性的創建“創新基地”、“實踐實驗區”等,并適時改進設施和設備,確保實踐活動的效果和質量。
一、 加強常規教學的管理、提高教學質量
1. 本學期繼續加強常規教學管理各項工作的落實和檢查,充分發揮科組集體和備課組的作用和力量。保證教學各環節的順利進行。
2. 在體育教學中,加強體育教學常規的建設和學生組織紀律性的要求、學風的培養。針對學生的特點,認真組織好體育教學的手段和組織方法,保證教學的質量、效果和教學任務的完成。
3. 做好畢業班的備考工作,初三級任組織好體育中考的訓練和考試工作并順利完成考試任務,高三級任課老師一方面組織好學生的體育課和體育鍛煉使學生保持良好的身體機能和心量狀態迎接高考。另一方面有針對性的組織體育考生做好各項的訓練、考試準備工作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4. 本學期加強體育課教學的各項安全措施和對學生安全意識的教育,消除體育教學中傷害事件的發生,保證學生的身體健康和體育教學的順利進行。
二、 開展教研、教改活動,提高教學效果
體育科今學期根據學校的工作安排,結合本科組的特點和實際情況,積極開展各項體育教研、教改活動例如組織老師撰寫教研論文,組織教學、訓練公開課和各種裁判學習等等,提高教學效果和教研、教改的能力。肖文增老師代表東莞中學參加東莞市20xx年體育優質課決賽獲市一等獎。
三、開展課外體育活動,促進素質教育
體育科認真計劃、組織每周各班級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競賽和教職工體育活動、競賽并把開展課外體育活動制度化、規范化和多樣化。今學期先后開展、組織了初二級跳繩比賽、初三級迎面接力賽、高一級迎面接力賽、高二級排球比賽、高三級拔河比賽、教工象棋賽、羽毛球、乒乓球公開賽,既提高培養了師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促進我校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又提高師生的身體健康水平,促進學校的素質教育。把東莞中學第九屆體育節搞的有聲有色。
一、良好體育鍛煉習慣的定義
良好體育鍛煉習慣是指練習者在科學鍛煉方法與合理鍛煉原理的指導下,根據自身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點,在體育教師建議下,積極調整自己的鍛煉行為和方法,并逐步發展成為個體需要的自動化的、自然性和定型性的行為方式。
二、影響中小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因素
影響中小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主要因素是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堅持體育鍛煉的毅力以及對體育鍛煉作用的認識程度。另外,影響中小學生體育鍛煉的其他因素則是常來往的同學、學生家長、親戚朋友以及學校的體育氛圍等,這些都進一步影響到學生體育習慣的形成。再加上中小學校的體育教學環境不理想,如活動的場地不足、體育器材太少、場地器材不安全和不美觀等,這些客觀因素進一步影響了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因此,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應想方設法的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加大對中小學生的體育興趣培養,培養中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不斷地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
三、培養中小學生養成良好體育鍛煉習慣的具體方法
1.教學內容要因人制宜,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
實踐證明,在一堂體育教學課中,教學內容合理搭配并且適用于學生身體發展的特征,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著積極的作用。教師在確定教學內容時,教材的難易程度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使大部分的學生都能夠接受。同時,體育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選擇符合中小學生年齡特征并富有知識性與游戲性的教材,選擇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內容。
2.教學與競賽相結合
體育競賽具有鮮明的優勝劣汰特點,而爭強好勝正好是中小學生的一種心理特征,體育教師應利用這一特點,在教學中經常組織一些小型[提供寫作論文的服務dylw.net]的教學比賽,讓每個學生都有參加比賽的機會,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使學生真正體會到體育運動的艱辛及勝利后的喜悅。事實證明,體育競賽能有效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加深對體育運動的感情,養成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進一步提高體育教學的質量和學生的身體素質。
3.激勵效應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觀察學生的練習情況,當發現學生有進步時,教師應抓住時機及時地給予表揚和肯定,使學生馬上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對部分體育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應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多給他們講解示范,鼓勵他們多練習。實踐證明,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每一點進步、每一次成功,如能得到教師及時的表揚與認可,會激勵學生更加努力地進行體育鍛煉,這對培養中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有積極的作用。
4.培養學生自我鍛煉能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除了進行技術教學外,還要教育學生了解體育鍛煉的意義和作用,了解體育鍛煉的必要性和對人的影響,充分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在進行體育教學過程中,要把培養學生獨立鍛煉的能力放在首位,使學生掌握更多的體育與健康知識和運動技能,掌握科學的體育鍛煉方法和手段,逐步提高學生的自我鍛煉能力,激發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和愛好,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
5.引導學生參加各種體育興趣小組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