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態經濟范文

    生態經濟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經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態經濟

    第1篇:生態經濟范文

    生態經濟在哲學本質上是指和諧經濟。生態經濟的最終目的就是達到經濟發展與生態系統保護的和諧,為此,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構成了發展生態經濟的前提。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發展在哲學視域中是指矛盾雙方對立統一的存在,對立性在于經濟增長對自然資源需求的無限性和自然資源對經濟發展可提供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黨的十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四大建設并列的高度,發展生態經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如何追求當代社會經濟與生態的和諧,就是要不斷認識與實踐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發展這一矛盾。人類不能一味追尋經濟效益而肆意破壞生態系統,也不能只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而放棄經濟效益的發展,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一方面,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是對立的。在現實生活中,人類的經濟發展必然會與生態環境之間發生一定的碰撞。尤其是工業文明后,從人類對經濟利益的瘋狂追求中不難發現,每一次經濟的發展都會要人類為此付出慘重的生態代價。當人類發現這一問題轉身關注生態問題的時候卻發現,工業文明下的多數產業已經對生態系統產生了嚴重的破壞。當人類開始著手解決工業文明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后果時,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勢必會影響到傳統工業經濟的發展,現代的科學技術的發達程度還不能足以讓多數的工業企業擺脫對自然資源的過度依賴,這無疑會對當代經濟發展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制約。為此,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很難實現共同發展。另一方面,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是統一的。從本質上看,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是可以共同發展的。經濟價值是生態價值的一種物質體現,人類發展經濟,主要目的是為了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態價值是經濟價值的最終歸宿,人類努力保護生態環境,最終目的是為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人類能在自然界中更好的生存發展。發展經濟,主要依靠科學技術的發展,實現資源能源的充分利用,保護生態環境,也需要憑借發達的科學技術逐步解決生態問題。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目的和解決途徑是相通的,兩者可以在實踐的過程中實現共同發展。

    二、生態經濟的制度邏輯

    經濟發展軌跡取決于人類的實踐觀念和方式,人類的實踐觀念與方式則取決于制度及制度安排。馬克思曾指出,人類不恰當的社會實踐方式是人與自然矛盾的根源。進一步說,為什么人類會有這類不恰當的實踐方式?經過多年的研究,經濟學家給出原因,主要原因在于:制度失效。建國初期,我國為快速發展經濟,忽視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人們傳統的“先污染,后治理;先開發,后保護”的觀念和生態經濟制度上的缺失是生態經濟難以全面實行的主要原因。生態經濟制度上的缺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傳統的經濟制度的不均衡。之前我國經濟核算體系的核心就是傳統的國民生產總值的統計方法。這種的統計方法忽略了資源能源的消耗以及環境污染方面,是一種不全面考慮生態的核算方法。這種方法致使人們單純的考慮經濟的增長,忽視了對自然資源能源的利用限度和對環境的保護,最終造成生態危機。

    2.尚未建立生態化市場體制。生態化的市場體制需要人們用生態理性考慮人與自然關系并做出相關經濟行為,利用價格來引導人類的經濟活動。把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消耗算進生態費用中,這有利于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更容易建設生態文明。但是,我國目前的經濟體制從價格上來看,還沒能真正反映出人類對生態資源的需求。由于對自然資源的定價偏低,企業對資源產生了嚴重依賴,很多企業尚未把資源的消耗和對環境造成的污染算進預算成本,這沒能對企業的生產決策起到引導作用。

    3.生態補償機制不健全。我國從20世紀末開始進行的生態補償機制實踐,但是,由于生態補償機制的不健全,很多生態保護者的權益與經濟效益依然無法得到保障。國家沒有一個系統完整的生態補償制度,生態補償的標準主要以政府的支付能力為準則,生態補償的行動很難落實到個人,等等。由于沒有一個健全的補償機制,生態經濟的實踐在實際生活中很難被人們普遍接受。

    4.道德文化制度薄弱。在我國,對生態保護的監督主要還是事后監督,這必然有諸多弊端,很多產業對生態的破壞是不可修復的,生態一旦破壞,事后監督也于事無補了。正式制度下的法律法規對人們的行為起到了約束的作用,但是能不能在實踐中貫徹落實,已經是否在實踐中考慮到后代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都摻雜著人們自己主觀意識,這類主觀意識是以人類的道德標準為外在表現的。多數人在進行行為選擇的時候,通常習慣選擇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損害后代人利益的行為。尤其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習慣性認為自己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是微不足道的,而且總將生態治理與保護看作由政府包攬的,在日常生活中還未形成全面的道德規范,生態道德文化制度相對薄弱。

    三、生態經濟的制度路徑

    如何在我國發展生態經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需要不斷進行反思,不再以經濟發展作為首要目標,而是要將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結合,實現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制度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強制度建設在生態經濟的實現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關于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黨的十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隨后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環境。

    1.完善法律制度。當前,我國在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已有一定數量,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這些法律法規出現了明顯的滯后性。完善現行的生態、經濟法律法規對于我們發展生態經濟來說是一項必須執行的任務。首先,要著手新的立法。為達到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平衡,法律法規的制定必須凸顯人類發展經濟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證明效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其次,加強環境執法力度。我國現行法律中,對損害生態環境有明確規定,但是由于制裁的力度不夠,還不能引起人們在發展經濟過程中的重視。并且,環保部門沒有強制執行的權利,為此,需要法律賦予環保部門強制執行能力,有權執行依法限期治理,查封,凍結,關停企業等措施。加大處罰力度,增加處罰額度,賦予環保部門強制執行能力,用強有力的法律措施強制違法者不敢越雷池一步。最后,加強司法制度。黨的十提出,“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其審判權和檢察權”。根據十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不斷加強司法的公正性,切實保障好生態損壞的受害者和受損人的權益,推進司法的公開和公正,積極回應人民群眾高度關注的問題。

    第2篇:生態經濟范文

    2.Eco-transformation of steel industry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ecology and circular economyLI Su-qin,CANG Da-qiang,LUO Shi-mei,ZHU Fang

    3.Research on driving forces for rural settlement land changes in ChinaCHEN Chun,FENG Chang-chun

    4.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regional coastal ecotourism based on SOM neural network model:a case study of Qingdao,Yantai,Weihai and Rizhao of Shandong ProvinceCHENG Zhen-yu

    5.On suburban leisur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Wangcong Shrine in ChengduHU Yang

    6.Resettlement's impact on the domestic economy in lake restoration:case study of Poyang Lake regionYAN Yu-ping,YAN Bang-you,LI Weng-hua

    7.Measuring coordination of economy-society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 based on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 a case study of Pearl River DeltaFANG Zhong-quan,WANG Zhang-jun

    8.Pattern and mechanism of urban spatial growth in Nanjing City,1979-2007ZHANG Zhen-long,MA Guo-qiang

    9.Integrate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 western rural ChinaCHEN Gui-bao,HUANG Gao-bao

    10.Effects of competitive interactions of different life forms submersed plants on biomass allocation in shallow lakesZHANG Xiu-feng

    11.Study on environmental logistics based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Shandong ProvinceLIN Dong-hua,LV Ling

    1.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of water resources to climate change in Chinese citiesZHOU Jing-bo,ZOU Ji

    2.The new economy of nature :can carbon pay for nature conservation?The case of the Hong Kong Country ParksClaudio O.DELANG

    3.Developing newly emerging high-end industries in the low-carbon economyLU Bing

    4.Development of resource-conserving societ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rcular economyYUAN Ai-zhi

    5.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on manufacturing products trade in Shandong,ChinaLI Jing-mei,LIN Yan-zhen,Randy J.RUNNELS

    6.Measuring potential food productivity for different areas in Songnen Plain bas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YAO Zuo-fang,LIU Xing-tu,YANG Fei,YAN Min-hua,MENG Jun,LIU Qiu-mei

    petition and monopoly of Chinese rural groundwater market structure and determinantsLIANG Qin,MI Jian-wei,MA Hua,WU Li-li

    8.Socio-economic impact of vegetable production in Senegal:a case study of Niayes areaIbrahima CISS,LI Lu-tang,Mouhameth CAMARA

    9.Urban flood control strategy based on new relationship of human and floodWAN Yan-hua,LUO Dan,GUO Yong

    petitiveness of Egyptian cotton exports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Assem ABU HATAB,HUA Xue-xi

    1.Transfer payments fro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the local governments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s' efforts on taxation: taking China as an exampleYANG Ming-hong,TANG Yuan-yan

    2.Eco-transformation of steel industry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ecology and circular economyLI Su-qin,CANG Da-qiang,LUO Shi-mei,ZHU Fang

    3.Research on driving forces for rural settlement land changes in ChinaCHEN Chun,FENG Chang-chun

    4.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regional coastal ecotourism based on SOM neural network model:a case study of Qingdao,Yantai,Weihai and Rizhao of Shandong ProvinceCHENG Zhen-yu

    5.On suburban leisur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Wangcong Shrine in ChengduHU Yang

    6.Resettlement's impact on the domestic economy in lake restoration:case study of Poyang Lake regionYAN Yu-ping,YAN Bang-you,LI Weng-hua

    7.Measuring coordination of economy-society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 based on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 a case study of Pearl River DeltaFANG Zhong-quan,WANG Zhang-jun

    8.Pattern and mechanism of urban spatial growth in Nanjing City,1979-2007ZHANG Zhen-long,MA Guo-qiang

    9.Integrate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 western rural ChinaCHEN Gui-bao,HUANG Gao-bao

    10.Effects of competitive interactions of different life forms submersed plants on biomass allocation in shallow lakesZHANG Xiu-feng

    11.Study on environmental logistics based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Shandong ProvinceLIN Dong-hua,LV Ling

    parative assessment and essential analysis on new international GHG emission reduction proposalsJiang Dongmei,Wang Can,Lv Xuedu,Huang Shanfeng

    2.A study of legal attributes of carbon emission rights in carbon tradingPei Qing,Jiang Dongmei,Zhang Mengheng

    3.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contrib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Fujian ProvinceLin Qing,Wang Ying

    4.The effects of local government investment on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 evidence from transitional ChinaZhang Weiguo,Hou Yongjian

    5.Financial crisi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Lu Bing

    6.A model of local labor market reguiation of Chin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Ye Qi

    7.Analysis on inbound tourists satisfaction in China: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5 citiesJin Rong,Wang Xueping

    8.Eval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the active export-oriented region:a case study on Zhejiang,ChinaJin Xianfeng,Dong Suocheng,Li Xue,Li Bin

    9.Economic analysis of freeway town of YunnanZhao Junquan,Zhang Haixiang

    10.Determining soil redistribution in Dian Lake catchment by combined use of caesium-137 and selected chemical propertiesZhang Mingli,Yang Hao,Xu Congan,Wang Yihong

    11.Chinese Scholars Attended ISEE 2008 NAIROBI

    1.Countermeasures of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for implementation matrixJiang Dongmei,Liu Bin

    2.Research on regional capability constructive models of cleat development mechanismChen Leishan,Liu Qingqiang,Geng Jie,Lu Genfa

    3.Energy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 1953-2006Zhang Jian

    4.Collaboration mechanism of intercity emergency rescue ecosystemJiang Yiping,Zhao Lindu

    5.Regional d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and its driving force in east ChinaLiu Ziqiang,Li Jing,Lu Qi

    6.System analysis and path choice for modem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SuzhouZhai Rongxin,Liu Yansui

    7.Impacts of 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 on the vegetation in loess hilly and gully area of northern ShaanxiMa Junfei,Lu Changhe,Yu Bohua

    8.A study on the tourism practitioners perception of tourism impact a case study of Hainan, ChinaXie Genzong,Chen Yongsheng,Qiu Penghua,Li Pengshan

    9.Grafting, metham sodium, soil solarization and virtually impermeable films as alternative technologies to methyl bromide for Chinese protected tomatoesHan Xuemei,Cao Zhiping,Chen Yunfeng,Chen Guokang,Andrea Camponogara,Yang Hang,Maria Lodovica Gullino

    10.Ecological footprint of Gansu Province, China between 1997 and 2002:changes and inducementShang Haiyang,Chen Kegong,Xu Zhongmin,Sam Garland-Renn

    11.Quantitative study on the urban fresh Water consumption since Chinese rapid urbanizationZhu Peng,Zhang Lei

    12.2008 Confernce of Chinese Society for Ecological Economics

    1.Status of CO2 emissions, driving forces and mitigation countermeasures of Tianjin, ChinaZhang Fashu,Jiang Dongmei,Fan Hua

    2.A study of regional CDM projects distribution in ChinaLiu Xutong,Liu Qingqian,Gu A'lun

    3.China's adjustment of climate change policies: what lessons can be learned from the US?Liu Mingming,Zhao Xiusheng

    4.A research of green taxation policy for promoting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Zhang Wen

    5.Differentiation and restructuring-new space for development of urban center area: a case study of Shizhong District of Ji'nan CityShi Xiaoyan,Wu Meichuang

    6.An empirical study of China's regional R&D knowledge spillover based on GWRSu Fanglin

    7.A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land use for modem urbanization in China: 1952-2005Zhang Shumin,Zhang Baolei,Zhang Lei

    8.Public choice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order regions and its empirical research: a case study of Wuling mountain areaFeng Quanguang,Tu Shan

    9.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factors influencing ecological migration in minority areas of ChinaHuang Lijun,Sun Shudong

    10.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o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textile industry in ChinaDong Qing,Chen Honglei

    11.A Study On the protection of biodiversity resources in Micangshan Forest Park in northeast of Sichuan ProvinceZhou Guixiang,Lin Lin,Li Chengyan

    12.Michael Perelman: An ecological future in view of Marxist Economics(Ⅰ)Ren Xiaomei

    13.Guest EditorialJiang Dongmei

    1.A study of contract legal issues in Chinese carbon marketPei Qing,Jiang Dongmei,Zhang Mengheng

    2.Investment risk analysis of China's wind power industry based on pre-assessment matrixYang Yong,Jiang Dongmei,Geng Jie,Fan Hua,Zhang Fashu

    3.Modification of Costanza's model of valuing ecosystem service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hinaShi Xiaoli,Wang Wei

    4.A research of material input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for Chinese economy:1990-2005Liu Kailing,Duan Ning,Sun Qihong

    5.Analysis of marin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for environmental risk caused by chemical spill based on game theoryZhang Jiwei,Yang Zhifeng,Huang Xinyu

    6.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on the traditional rice-fish agricultural area: a case study of Qingtian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 ChinaJiao Wenjun,Min Qingwen,Cheng Shengkui,Zhang Dan,Sun Yehong

    7.The SLCP-driven land use changes and farmers' responses in the loess hilly and gully region: a case study for Ansai CountyWang Qian,Lu Changhe,Yu Bohua,Ma Junfei HtTp://

    8.Development of suburb farm landscap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rural overall plan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economics: a case study of Chengdu CityZhu Dan,Wang Xiaohong

    9.A comparative Study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in eastern coastal provinces and cities of China based on shift-share analysis modelYuan Aizhi

    10.The role of new ICTs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 a case study of Yangxunqiao textile clusterSong Zhouying,Mai Turong

    11.Research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protected areas: a reviewCheng Zhenyu

    12.Michael Perelman: An ecological future in view of Marxist Economics (Ⅱ)Ren Xiaomei

    1.Payment for ecosystem services:energing lessonsPushpam Kumar

    2.Renewable enery-the path to sustainabilityTan Xiaomei,Brett Rose

    3.Eco-certification of non-timber forest products in China:addressing income generation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needsMarco stark,Dong min,Yang Yongping

    4.Green technical innovation,environmental expenditure,and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a dynamics modelCai Zhonghua

    5.Study on security and protection of original eco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mountain areas of western GuangxiWu Lianglin,Zhou Yongzhang,Chen Zhishen,Ding Jian,Yan Xiaoping

    6.Theory and practice of value management and its innovation natural resou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Zhang Hongliang,Wu Jiyu,Ma Jianwei

    7.Assessment of the immigration effect and choice of development pattern for scenic areas:a case study of Wuyi Mountain,ChinaWang Peixian,Dong Suocheng,Zhang Yuanyuan,Xu Lin,Yan Shenghu

    8.Economic impacts of the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Program in Yunnan Province,China:an input-output analysisWang Zanxin,Margaret M.Calderon

    9.Development pattern of the industry form in mountains area:Case study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Feng Quanguang

    10.Study on the circular economy of dairy industry in Hohhot,ChinaZhu Shouxian,Lu Chunxia,Zhang Lei

    11.From compensation to development the application and progress of RwD in ChinaDuan Yuefang,Brooke McDonald

    12.A review of non-agricultural land-use in peri-urbanization area:research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sYuan Hong,Liu Aili,Xie Ting

    13.Forest eco-compensation mechanism:a surveyLi Fen,Li Wenhua,Liu Moucheng

    1.Contracts 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the case of bio-pospectingRodney B.W. Smith,Pushpam Kumar

    2.Construction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urban-rural comparing financial systems based on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heoryLiu Hao

    3.Develop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lower industry in Yunnan, ChinaZhao Junquan,Zhao Yasong,Wen Yifei

    4.A dynamic analysis of water footprint of Jinghe River basinGeng Yanhui,Min Qingwen,Cheng Shengkui,Wan Xin,Yang Yanzhao

    5.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a case study of TianjinGuo Wenyong,Huang Qiaohua

    6.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regional per capita GDP in Yangtze Delta, China: 1994-2004Tang Jianjun

    7.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handong peninsula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a scenario analysis based on water shortage and water environment changesWu Peilin,Chen Xiahua

    8.Rural community tourism in western Sichuan's Qiang nationality:a case study of Wulong StockadeZhou Lianbin,Luo Lin,Liu Kaibang,Liu Xiaoying

    9.Serviciz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reuse system of schoolbookYang Tongyu,Zhang Changjiang,Wu Dongshuang

    10.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nd productivity and site condition of Larix kaempferihou Guixiang,Hu Xi,Zhu Qin,Ning Suhua

    11.The development rule of man-land relationship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the artificial oasis in the east of north slopes of Tianshan MountainHan Chunxian

    12.Analysis on mechanism of land resource securityBao Haijun,Xu Baogen

    13.The difficulties of "polluter pays" policy in agricultural pollution in UK and methods to improve itLi Zhengfeng,Cheng Baoliang

    14.Development of disadvantaged position of the farmer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n ChinaZhou Junyu

    15.Professor Mark Brown & Professor Sergio Ulgiati

    1.A theoretical model for assess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ecosystem servicesFeng Ling,Cheng Shengkui,Su Hua,Min Qingwen

    2.Economic valuation of gas regulation as a Service by rice-duck-fish complex ecosystemYuan Weiling,Cao Cougui,Wang Jinping

    3.Environmental hazard and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hilly city: a case of metropolitan area of Chongqing MunicipalityFeng Weibo,Zhu Bo

    4.The effect of rural labor migration on poverty alleviation: a village-level study in ChinaYang Chunyue,Lu Qi,Li Juan

    5.The forms of ecological logistics and its relationship under the globalizationLi Yanbo,Liu Songxian

    6.The biodiversity problem in tea-production:the case of Fujian Province,ChinaLiu Suyu

    7.A study of zoning for energy security in ChinaGuo Yiqiang,Ge Quansheng,Zheng Jingyun

    8.Research on the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Gorges Region, ChinaZhou Yinzhen,Sun Dalin

    9.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s: a case study of "traditional rice-fish agriculture system"Li Yongle,Sun Yehong,Min Qingwen,Cheng Shengkui

    10.A model of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for Suburban mining wasteland and its empirical researchQiao Lifang,Zhang Yichuan,Feng Lei

    11.Legal regulation of enterprises' environmental impact: a surveyGu Mingan,Tong Liechun,Wang Lei

    12.The sustainability and transition of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from a perspective of factor structureWang Yafei,Wu Xiaohang

    第3篇:生態經濟范文

    【關鍵詞】建筑經濟;生態經濟;互動性機制

    一、建筑經濟與生態經濟

    當前,國內經濟整體發展速度加快,建筑行業同樣如此。國內社會各行業發展過程中,建筑經濟的地位極為關鍵,建筑經濟通常包括質量、時間、成本這幾個方面。企業及其管理人員如欲創造出更理想的經濟效益,便必須全面確保其自身的管理經營水平,確保產品質量,對建筑企業來說,必須確保生產建設質量,全面降低成本與時間,讓產品與社會、公眾需求及有關標準更相吻合。而從目前來看,大部分企業及其管理人員會更多的關注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及因不重視環境而形成的負面影響遭到有意無意的忽視,環境破壞、資源浪費案件頻發,有時甚至非常嚴重。生態經濟理念的意義極為突出,其本質就在于,全面推動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更加適應,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因此,從國內實踐來看,各行各業,尤其是建筑行業,必須采用科學合理的發展策略,有效整合價值體系與經濟發展。

    二、建筑生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建筑行業有巨大的資源消耗量,其同樣屬于資源浪費比較突出的一個行業,且隨著建筑規模不斷擴大,這種資源、能源浪費程度還有逐步提高,這種現象一旦無法有效扼制,國家整體發展將受到顯著影響。因此,管理建筑行業資源浪費已勢在必行,必須要建筑經濟發展過程中全面融入生態發展理念,推動建筑業逐步進入健康、可持續發展模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與公眾生活水平。

    三、生態經濟中的建筑經濟

    (一)生態和環保

    隨著經濟發展,人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現代建筑為滿足人們的要求,在設計方面,已經不滿足于外觀的視覺效果與內在功能的完美,同時還注重創設良好的局部生態體系,在材料使用上,綠色環保、節能低耗的材料被廣泛運用,在保護自然環境的同時,創造美好的人居環境。例如,現代建筑雖然對成本預算控制非常嚴格,但在建筑內部的墻體裝飾以及地板裝飾等方面,更多使用的是天然木材,保溫材料的選擇上,也盡量以天然木材為主,天然木材在建筑裝飾中的使用量非常巨大。為降低木材的消耗,同時降低造價成本,老舊建筑中拆除下來的木質材料的再利用,被納入了投資者的考慮范圍。翻新的舊木材,在使用上并不會有問題,新建筑在建設中盡量采用翻新木材,不僅能夠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而且能夠減少其他材質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同時,天然木材本身的顏色與紋路就具有很好的裝飾效果,這也可以避免因使用油漆給環境和人造成的傷害。

    (二)智能和優化

    科技的發展,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帶來了智能化時代。智能化技術的運用,使得建筑工程的節能規劃得到有效的實施,呈現出更好的節能效果。從生態經濟的角度來看,先進技術與先進設備的運用,不僅提高了工程的施工效率,更有效保證了工程質量,使節能目標順利完成,這無疑促進了建筑經濟的良性發展。現代建筑追求建筑功能及建筑成本的最優化,而智能化運用就是實現這兩大功能的關鍵,智能化的運用,已經成為現代建筑的重要標志。當今的現代化建筑項目,大都利用智能化管理系統來管理,通過智能化管理系統,統一控制與調度建筑內部的各種服務和輔助功能設備,從而提高建筑的整體管理效率與管理質量,最大程度滿足使用者對安全性、舒適性、便捷性等的要求。通過智能化控制,建筑內部的供水系統與整個項目的污水循環系統被統一起來管理,廢水得到充分利用,實現對綠化帶與內部植物的自動化澆灌,合理的水資源利用,使建筑管理與建筑環境都得到良性的發展。

    (三)現代化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們對環境的要求也提高。而科技的發展,為人們帶來了更多實現目的的手段,越來越多的現代化因素,滲透和融入到社會與生活中,建筑行業受到的影響尤為明顯。建筑行業今天的發展成果,正是科技力量推動的結果,智能科技的發展,使現代建筑設計朝著環境效果更好、功能更為豐富、建設速度更快的方向發展。

    (四)節能與自然

    工業化對環境造成的嚴重破壞給人們留下了深刻教訓,發展生態經濟成為現代經濟的發展要求,在此思想的指導下,現代建筑設計理念也朝著減少資源消耗、降低能源浪費的思路發展,在設計與施工中,嚴格遵循節能、環保的原則,盡量提高對資源的利用。越來越多的建筑工程在施工中充分利用各種自然資源,同時減少使用不可再生能源。例如,衛生間的設計大都從整體的節能效果上考慮,采用的都是節水設備和節水產品,有條件的還同時設置了雨水或污水回收綜合體系,實現對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節水效果。

    四、生態經濟與建筑經濟的互動機制

    (一)評價體系優化

    必須要基于國情評價現代建筑,而且,有必要與建筑項目所在地的經濟發展及氣候條件狀況相結合,完成評估體系構建。首先,有必要統一既有規范、標準與評估體系內的全部量化指標,且將既有規范、標準當成該評估體系量化指標的基礎;其次,有必要保障評估指標的公正性、客觀性,可以對環保性能、建筑品質進行簡單、清晰、明了的評估。

    (二)建筑可持續化

    1、低碳化。城市化進程加速,日益凸顯了國內的環境保護不力問題,公眾健康受到顯著影響、威脅是環境保護不力的基本表現。當前,我國公眾環境保護意識正在不斷增強,低碳、綠色建筑更受公眾親睞。低碳化設計理念能促進建筑行業形成健康、可持續發展模式,將低碳化設計理念全面用于建筑工程設計領域,能把建筑施工效果有效提升,在形成資金節約的同時,實現建筑企業的效益提升。所以,建筑設計行業內現已普遍采用低碳設計理念,專業人士也對此持續積極、認可態度。低碳化建筑設計理念必須要獲得理論界的全面關注,才能讓這一現念取得長足發展可能。建筑結構優化設計、保溫性能設計、自然采光設計、綠色環保建材應用等是低碳化的主體內容。2、可持續化。建筑設計及工程建筑后期施工方面,對資源、能源的需求量也比較大,資源二次加工將導致重復性資源耗費。因此,延長資源使用壽命的最佳途徑在于材料質量及資源利用率的有效提升。這表明,未來的建筑設計必須要堅持可持續化發展理念,最終實現生態、使用壽命及能源的可持續發展。3、環保設計理念。人與自然二者之間關系,就是環保設計理念的全部內涵。具體設計方式實質上就是對建筑、自然、人之間關系進行合理處理。環保設計理念既能把舒適、和諧的生活空間創設給公眾,也能對建筑物周圍環境提供有效保護,促進現代城市發展更具可持續性。具有可持續發展特征的環保型建筑設計在國內已成現實。基于促進建筑發展更可持續,環保設計理念在建筑設計時必須得到全面遵守,且在建筑工程項目內合理的應用這一主導思想。

    五、結語

    綜上所述,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推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深,建筑行業在社會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建筑行業在發展過程中,與經濟、生態都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在市場環境下,要加強建筑經濟與生態經濟的研究,兩者形成良好的互動,才能夠保證生態經濟的基礎上,不斷推動建筑經濟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娟.建筑經濟與生態經濟的互動性機制研究[J].企業導報,2013(19)

    [2]程四云.建筑經濟與生態經濟的互動性機制研究[J].北方經貿,2016(03)

    [3]傅曉林.建筑經濟與生態經濟的互動性機制探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6(19)

    第4篇:生態經濟范文

    1、生態經濟理論:生態經濟是指在生態系統成災能力范圍內,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方法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潛力,發展一些經濟發達、生態高效的產業,建設體制合理、社會和諧的文化以及生態健康、景觀適宜的環境。具有時間性、空間性和效率性三個特點。2生態產業理論:生態產業是生態經濟的主體和支撐力量,是實現縣域生態經濟的核心力量和實際載體。生態產業是以生態學基本原理為指導,以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與能量轉化的規律為依據,以“自然---社會---經濟”整個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為目標,以生物為勞動對象,以農業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水資源和生物資源)為勞動資料,以生物科學技術為勞動手段的網絡型、進化型和復合型產業。它具有如下特點:生態性和長遠性。3生態文化理論:生態文化是生態建設的原動力,具體表現在管理體制、政策法規、價值觀念、道德規范、生產方式及消費行為等方面的和諧性,將個體的動物人、經濟人改造為群體的生態人、智能人。其核心是如何影響人的價值取向、行為模式,啟迪一種融合東方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態境界,誘導一種健康、文明的生產消費方式。三、生態經濟建設1.生態經濟建設新理論生態經濟建設是實現縣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倡導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徹底改變單向流動的機制模式,把經濟活動對生產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包括:①重視生態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努力實現生態文明。②提高經濟增長中的科技含量,以先進科技手段促進縣域生態經濟建設。③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提高資源的再生與綜合利用水平。2.生態文化建設人們的生態價值觀念和生態意識不是自發產生的,而是需要通過生態文化建設來引導。通過推行一切有利于生態環境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在生產和生活中使用各種生態學技術和理念,建立生態文明,同時又在實踐中激發生態技術的提高與創新,使生活和生產中的每一個細節都體現生態文明,使人們形成對森林、草原、水源、土地、生物、礦產和其他自然資源的新觀念,以及對生產和生活的新態度。生態文化建設要從以下幾種觀念入手,培養公眾的生態文化意識:①生態整體觀②生態倫理觀③辯證的資源觀3.生態產業設計生態產業實質上是生態工程在各產業中的應用,從而形成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三產業生態產業體系: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和生態旅游

    二、延慶縣生態經濟建設的必要性

    延慶縣地處北京山區,是首都重要的生態屏障,同時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區域。如何實施山區生態經濟建設,實現生態經濟、生態產業和生態文明一體化建設,是延慶縣乃至整個北京市現階段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生態經濟建設是實現山區生態與經濟走出惡性循環的良策,也是實現山區生態、經濟與社會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三、延慶縣全面實施生態文明戰略

    第5篇:生態經濟范文

    1法律的生態化基本范疇

    本體論范疇是對法的存在及其本質認識和概括,反映法是什么,不是什么,何以是此而非彼,法內部的構成要素和結構形式,法的存在形式,法的調整機制,法的基本功能。[2]13為了解決經濟法的生態化的本體論問題,首先要解決經濟法學界和環境法學界爭論已久的法律生態化的本體論問題。本文所要解決的是法律生態化是什么以及法律生態化內在特征的問題。

    1.1法律生態化概念之考辨關于法律的生態化,法學界至今亦尚未形成統一的概念或解釋。但歸納起來有兩種觀點。

    (1)立法理念說。該學說認為法律生態化作為一種立法的理念、精神或指導思想,即強調應在各部門法中確立尊重生態自然的立法精神或指導思想。在我國最早引入法律生態化觀點的是北京大學的著名環境法學家金瑞林教授。他指出:“‘法律生態化’的觀點在國家立法中受到重視并向其他部門法滲透。在民法、刑法、經濟法、訴訟法等部門法中也制定了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新的法律規范。”[3]隨后,我國著名環境法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的馬驟聰教授亦指出:“在前蘇聯時期,蘇聯的生態法學家就提出了‘法律生態化’的概念和主張,即認為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不僅需要制定專門的自然保護法律法規,而且還需要一切其他有關法律也從各自的角度對生態保護作出相應規定,使生態學原理和生態保護要求滲透到各有關法律中,用整個法律來保護自然環境。”[4]我國環境法學家、武漢大學的王樹義教授亦撰文指出:“所謂立法的生態化,即是指各種不同的法律部門在立法的過程中,均應考慮國家在保護環境、防治污染、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方面的生態要求,都要制定相應的法律規范對生態社會關系進行調整。目前,國外許多國家在國家立法的過程中非常注意各法律部門立法的生態化,以俄羅斯聯邦為例,俄在其《所有權法》、《聯邦投資活動法》、《外國投資法》、《消費者權利保護法》、《私有化法》、《產品質量法》等法律中都有關于生態要求方面的規定。另外,在俄羅斯聯邦的行政立法、民事立法、刑事立法和其他立法中也有關于調整生態社會關系方面的法律規定。俄羅斯聯邦上述這些法律部門立法的逐步生態化,有力地推動了俄羅斯聯邦生態立法的發展,促進了俄羅斯聯邦生態法律體系的形成。”[5]最近,中國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會長、著名環境法學家蔡守秋教授則進一步對法律生態化提出獨到的見解,認為其是“對傳統法律目的、法律價值、法律調整方法、法律關系、法律主體、法律客體、法律原則和法律責任的綠化或生態化。它以環境正義、環境公平、環境民主、環境效益、環境安全和生態秩序為自己的價值取向,以明確主體人和客體自然之間的法定關系、賦予人和非人物種的特定法律地位為特色途徑”[6]。

    (2)趨勢說。該觀點以中國環境法學會副會長陳泉生教授為代表。此學說認為:與其說法律生態化只是一種立法的理念、精神或指導思想似不夠完整,不如說法律生態化是一種法律發展的趨勢似更為全面。其既將法律生態化作為一種立法精神或指導思想予以囊括,又指出了這一立法精神或指導思想確立后必將推動法律朝著生態化方向不斷推移的發展趨勢,從而較為全面地概括了法律生態化的內容和較為科學地體現了法律生態化的特征。法律的生態化趨勢是以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將法律生態化的理念注入立法體系之中,從多維視角探究生態與法律的關系,對傳統的以當代人為本位的法律思想、法律觀念、法律價值取向、法律重心、法律救濟、立法傾向等進行深刻的反思,以嶄新的符合環境時代要求的法律思想———生態主義(即強調人類與生態共同利益為中心的思想)、法律觀念———生態本位(即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法律價值取向———當代人與后代人,人與自然、法律重心———保障環境權、法律救濟———利益衡量、立法傾向———預防優先等予以取代,并在此基礎上構建符合環境時代要求的法律制度。[7]

    本文認為,法律生態化是一種范式。法律的生態化是生態文明時期的產物,其順應21世紀生態文明社會變革發展而產生的。隨著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人類文明形式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變;世界經濟形態由資源經濟和物質經濟向知識經濟和循環經濟的轉變;社會發展道路由非持續發展向可持續發展的轉變,世界各國的法律已呈現出一種趨同的傾向,即各國的立法均秉承了可持續發展理念,以應對生態危機的挑戰和順應環境時代的要求,從而使法律朝著生態化的方向不斷地推進。不論“理念說”還是“趨勢說”,法律生態化的實質還是以可持續發展為邏輯起點,以生態主義為法哲學主張,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最終目的,全面構建法律的理念和體系,使法律適應生態文明發展需要。因此筆者認為法律生態化與其說是一種立法精神、立法理念,或者說是一種趨勢,還不如說是一種范式。范式概念是由美國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最早提出的。庫恩認為科學界是由一個流行的范式所控制的,那個范式代表科學發展觀,它指導和決定問題、數據和理論的選擇———直到另一個范式將其取代。依據庫恩的范式理論,著名法理學專家張文顯在其《法哲學范疇研究》一書中把范式定義為:“范式是包括規律、理論、標準、方法等在內的一整套信念,是某一學科領域的世界觀,它決定某一時期的科學家觀察世界、研究世界的方式。”具體而言,范式的要義大概包括:1)范式是一種全新的理解系統,即有關對象的本體論、本質與規律的解釋系統、“理論預設”、“合理性或可解釋性的標準”;2)范式是一種全新的理論框架,即構成該學科群體的研究基礎、概念系統、基石范疇和核心理論(理論硬核);3)范式提供的是一種全新的理論背景,即是一個學術共同體、學術活動的大平臺、論壇,“高層理論背景”;4)范式是一種方法論和一套新穎的基本方法;5)范式表征一種學術傳統和學術品格標志著一門學科成為獨立學科的“必要條件”或“成熟標志”。[2]370-371法律生態化作為一種動態的法律變革,以可持續發展理念,對法學方法論、各部門法進行全新的理解、構建和升華,成為法學研究的一種方法和視角。因此,法律生態化是一種范式。

    1.2法律生態化的特征作為一種范式的法律生態化是生態文明時代的產物和反映,具有與傳統法律所不同的特征。

    (1)生態性。作為一種范式的法律生態化體現的是人與自然相和諧發展的生態性特征。要求在自然環境的承載力內發展經濟,以便把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活動全面、有機地結合起來,按照生態持續性、經濟持續性和社會持續性的基本原則規范人類的一切活動,從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可見,法律的生態化改變了傳統法律的以人類為中心的價值觀念、經濟發展模式、法律價值取向等。以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對傳統法學理論予以超越,對法學理論進行創新,提出嶄新的符合生態文明時代要求的法律思想、法律觀念、法律價值取向、法律體系等。

    (2)代際性。法律生態化所包含的可持續發展理念關注的是人類社會永久發展,認為自然資源是全人類的“共享資源”,是包括當代人和后代人的人類的共同財富,具有顯著的代際性特征。其要求人類把有限的自然資源合理開發、使用,摒棄殺雞取卵的攫取資源的經濟發展模式,為子孫后代造福。在以可持續發展理念梳理當今生態文明時代的法律時,不僅考慮代內公平還要考慮代際公平。

    (3)協調性。法律生態化作為一種范式,體現在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上應是協調發展的關系,具有協調性。傳統法律因建立在“非持續發展模式”基礎上,單純片面地追求經濟增長,從而忽視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相互協調,造成環境污染嚴重、資源枯竭等生態問題,而這些生態問題又反過來遏制經濟的發展。因此生態文明下的生態化法律則要在經濟效率與經濟公平、經濟安全之間尋找平衡點,強調二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關系,法律制度配給上充分體現其協調發展的特征。

    2經濟法生態化的范疇界定

    2.1經濟法生態化的基石范疇:可持續發展理論范疇及其體系是人類在一定歷史階段理論思維發展水平的指示器,也是各門學科成熟程度的標志。我國的法學在與其他學科的溝通、對話、合作上之所以存在一定的障礙,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提煉和傳播法學范疇不對。從范疇的層次來看,在法學范疇體系內部,由于各個范疇反映法律現象的深度、廣度以及科學抽象化程度的差別,亦即由于范疇所包含的知識量和機構量的差別,可以劃分為普通范疇、基本范疇、中心范疇和基石范疇等不同層次。基石范疇是中心范疇中的主導范疇,它構成整個法學范疇體系的邏輯起點和基石,并進而構成了整個法學理論體系的基石。[2]14-15因此,如果說市場與政府的關系是經濟法的基石范疇,那么貫穿法律生態化核心主線———可持續發展理念應是包括經濟法在內所有法律生態化的基石范疇。

    作為經濟法生態化基石范疇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思想形成于20世紀80年代,它作為20世紀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偉大研究成果之一,是在對傳統的工業文明和發展模式進行深刻反思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新的發展觀和發展模式。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于1987年在《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中首先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按照該報告的解釋:“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可持續發展首先特別強調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要求平衡人類發展與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的利益關系;其次強調資源環境與人類發展的持續性、內在性、互動性和共存性,注重發展的長遠規劃和子孫后代根本利益的保護。因此,“可持續發展”就是在不超出生態系統承載能力的前提下,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應當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需求構成危害。它包括兩個重要的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上貧困人民的基本需要,應將此放在特別優先的地位來考慮;“限制”的概念,技術狀況和社會組織對環境滿足眼前和將來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8]盡管概念是抽象的,然而不可否認《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對可持續發展模式的勾勒是清晰的。結合這一重要文件和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上通過的一系列重要文件的精神,國際社會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內涵簡要歸納為三個方面:(1)人類有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權利。可持續發展要求滿足全體人民的基本需要和給全體人民以機會去追求較好的生活。社會從兩方面滿足人民需要:一是提高生產潛力,一是確保每人都有平等的機會。但這些權利必須通過與自然相和諧的方式爭取。(2)當代人在創造與追求自己的發展時,應承認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機會和后代人的機會平等。(3)為了今世和后代的利益,環境必須成為發展進程的一個組成部分,持續的發展不應當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統,環境與發展同等重要。[9]

    中國國務院于1994年3月25日通過的《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確立了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它從中國的人口環境與發展的具體國情出發提出了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內容:一是以經濟發展為核心,通過完善市場機制,發展科學技術,加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建設,促進經濟持續發展;二是通過控制人口數量和提高人口質量,發展教育,改善衛生和健康狀況,改善社會福利制度,消除貧困等,實現社會的持續發展;三是通過對自然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和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實現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2.2經濟法生態化的概念及意義

    范疇(category)與概念(concept)作為人類認識成果的結晶,作為人類思維的形式,它們之間沒有實質區別。[2]2我國著名哲學家高清海對兩個概念做出了清晰解釋:“范疇是內容更為抽象、概括性也更大的概念”。[10]因此,學界經常對范疇與概念不加區分的使用。然而,范疇及其體系作為人類在一定歷史階段理論思維發展水平的指示器,對促進法學變革具有重要意義。所謂的經濟法的生態化,是指以生態主義為法哲學主張,以可持續發展理念,構建經濟法的基本范疇及其體系。英國學者馬斯特曼指出,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關于范式20多種[11],可大致歸納為以下三種基本含義:一是作為一種信念、一種形而上學思辨,這些信念和思辨成果不從屬于某個個體,而是共同接受世界觀、本體論、方法論、價值觀等;二是作為一種科學習慣、學術傳統、一個具體的科學基本成就,其主要內容是科學共同體共同接受的學科基礎性原理,該學科的其他理論進步通常建立在這些原理之上;三是作為一種依靠本身已經成功確立地位的工具、一個解疑難的的方法、一個用來類比的圖像和范例。他更多地體現了范式在共同體中的應用和工具層面。范式需要一種承載它的主體,即一種科學共同體。庫恩在《必要的張力》一書的前言中指出:“范式與科學共同體的概念就如同一個硬幣的兩個面。科學共同體接受某一范式后,便在范式指導下展開科學研究活動。范式是科學共同體形成了研究的聚焦,是科學研究成為有目的的活動,大大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在范式遭遇反常時,共同體可通過改進范式,將反常的東西化解為范式能預期的內容。”[12]

    第6篇:生態經濟范文

    【關鍵詞】生態經濟 綠色建設 相關制度

    一、生態經濟與生態經濟學

    (一)什么是生態經濟及其重要性

    生態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和解決生態經濟問題、探究生態經濟系統運行規律的經濟科學,要旨在實現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和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之間的協調發展。生態經濟學即是一種社會科學也是一種經濟科學,是將生態價值轉變為經濟價值,并且盡量維持原有價值的科學。生態經濟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人是生態的一部分,而生態之間又各有聯系,人不能擅自破壞其中的一條,否則就會造成生態的不平衡,人類在不斷進步,所以不會再像古人一樣認為取之不盡,自然廣袤,而是發現生態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并且發展為一門學科,為我們提供一個整體可靠地科學體系,讓我們更好的在生態與經濟中找到平衡,讓我們在取之有盡的情況下用之不竭,讓人們順應自然并按照生態經濟規律增強人與自然的協調性。

    (二)我們現在涉及到的生態問題

    隨著全球生態問題的突出,以及教育程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生態問題。但是由于并不是所有人都會接受先進思想,很多人仍然有著“人是自然地核心”思想,對生態問題漠不關心,甚至是進行破壞。從而造成了很多相關的問題。例如,我國現有的生態法律并不全面,這讓很多人投機取巧,肆意的進行生態破壞還不受到制裁,也讓很多有心人士發現問題,卻不知如何解決找誰解決。這種漏洞盡管突出,但是一項法律的提出需要很多程序,這也就拉長了處理時間,并更不易于解決已經產生的生態問題。另一方面,人類的生產生活離不開生態,也就注定要影響生態,從犧牲環境型到經濟生態型社會建設轉變過程中遇到了重重阻礙,綠色核心價值盡管一直被提出,但是執行力度和執行廣泛性一直停留在最初的層次,健康狀態遲遲不能來臨。

    二、如何讓生態經濟和諧發展

    (一)法律促進生態和諧

    我國現在最嚴重的生態矛盾就是人口的不斷增大,物質需求越來越多和生態所給予的物質有限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也是所有人共同擔心的問題,所以我國提出計劃生育,提出“環境友好型社會”,將生態安全作為第五個戰略方針。重視的不斷提高,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條條框框進行約束,也就促進的法律的形成。在實踐中自覺構建新的社會生態平衡,并努力使其更加人道,是我們道德方面的基本要求,這對某些人并不適用,強制的國家法律則是最根本也是最有利的懲治措施。從古至今,都有著隱藏于自然的生態環境法則,也有每個國家的環境法。這有助于今天的我們提高對環境的理性審視和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維持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關系,有利于我們建設更加全面的法律體系。因此,人們在改造環境過程中制定、適用法規必須與自然規律相一致,確立生態正義法治觀。歷史上任何社會的生態環境法規,不管是靜態抑或動態的環境法則,都是對生態環境自然法則的一種權威化、定型化、法律現實化的統一。這種建立的基礎是社會科學和經濟科學的有機結合。會成為我國法律建設的有利基礎。

    (二)生態可持續和再利用

    從農業社會階段,工業社會階段到生態社會階段。科技的不斷發展,也帶來了弊端。在工業社會中,那種只顧發展經濟的需要,不顧生態系統承載力可能的不可持續發展經濟的錯誤方式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因此就推動產生了一種新的、具有更高水平的生產力――“綠色技術”。這種技術的產生與發展,讓科技又發揮了其不可估量的作用。科學發展觀的有利發展給生態經濟帶來了新的變革,首先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當資源越來越少,如何可持續已經是整個世界討論的問題,必須把經濟規模控制在資源再生和環境可承受的界限之內,既要考慮當代的可開發利用,又要考慮后代的可持續利用,全面提高人的生活質量。而大力開展的新興科技中,很大一部分都能做到讓生態可持續,對環境的保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例如污水處理技術改革,農業生產的集約化,藥物噴灑與滴管技術,森林砍伐與種植技術等,都一定程度的促進了可持續發展。在再利用方面,污水循環利用,垃圾分類回收等,都在無意識的提高全民素質,加強了生態文明教育,讓更多的人參與到保護生態的過程中,也讓生活垃圾得到回收利用,變廢為寶,發揮了其隱藏價值。這種生態的可持續和再利用,有利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具體指導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實踐。讓生態與經濟從“對立”走向“和諧”。

    (三)生態經濟的綠色建設

    第7篇:生態經濟范文

    1研究區概況

    本研究區范圍包括岳陽、常德、益陽三市全部范圍以及長沙望城區,共25個縣(市/區)。該區域是湖南省地勢最低平地帶,為一稍高,中部低平的碟形盆地,平面輪廓則略呈南北短、東西長的四邊形,全區國土面積4.63萬km2,人口1602萬人。

    2生態經濟功能分區的理論依據和基本原則

    生態經濟功能分區綜合性、復雜性的特點決定了其支撐理論的多樣性。可持續發展理論、地域分異理論、區域經濟系統的協同理論、勞動地域分工理論、復合生態系統理論等構成了生態經濟功能分區研究的基礎理論。分區中遵循以下基本原則:主導功能原則、區域相似性與分異原則、生態與經濟統一的原則、特殊生態服務功能區優先發展和保護原則、行政區相對完整性原則。

    3生態經濟功能分區和分區概述

    參考已有研究成果[4-9],根據生態經濟功能分區的理論依據和分區原則,構建洞庭湖生態經濟功能區的評價指標體系,評價體系由31個指標組成。見表1。采用聚類分析法和專家評議法相結合的方法對洞庭湖區進行生態經濟功能分區,詳見技術路線圖。將聚類分析的結果(圖1)作為功能區劃分的基本依據,綜合考慮水熱組合、地形地貌、區位條件等因素的作用、各區縣區域發展戰略等制度安排,并結合專家評議結果,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分區單位,進行區域類比,以調整、確定分區界線。將洞庭湖區劃分為4個功能區類型:I湖堤保護區、II農業功能區、III集約開發區、IV生態涵養區,詳見下圖及表2。

    3.1湖堤保護區該區包括沅江市、岳陽縣、湘陰縣、南縣、漢壽縣,共5個縣(市、區),面積為9899.13km2,占洞庭湖區國土面積的21.41%。該區是濕地資源的集中區域,灘涂沼澤面積占到該區國土面積的12.25%,占到洞庭湖區灘涂沼澤面積的69.48%。涵蓋了洞庭湖水域的主要部分,水域面積占到該區國土面積的37.26%。自然保護區面積較大,為4180km2,占到該區國土面積的42.22%,占洞庭湖區中自然保護區面積的2/3。功能定位:該區域主要承擔維護生態系統安全、保護生物多樣性、調蓄滯洪等功能。同時也是維持生態平衡(包括調節大氣組分、凈化和提供候鳥棲息地)、文化科研和休閑娛樂的重要區域。發展方向:①改善湖體水質,嚴格防治污染,禁止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開發建設。②調蓄洪水。嚴禁圍墾湖泊、濕地,禁止在蓄滯洪區建設與行洪泄洪無關的工程設施,鞏固平垸行洪、退田還湖成果,增強調洪蓄洪能力。引導蓄滯洪區內人口向外轉移。③保護濕地資源。禁圖1洞庭湖區生態經濟功能分區系統聚類譜系圖止侵占濕地進行生產性開發,規范保護區過渡區域的開發建設行為,努力改善濕地生態環境,為水生生物和濕地生物創造一個良好的棲息地。④合理利用濕地景觀資源,發展濕地生態旅游休閑產業。

    3.2農業功能區該區包括臨湘市、鼎城區、安鄉縣、君山區、澧縣、臨澧縣、華容縣、資陽區,共8個縣(市、區),面積約11328.96km2,占洞庭湖區國土面積的24.50%。該區耕地資源豐富,面積達4221.91km2,占到本區國土面積的37.26%。農作物播種面積為99.48萬hm2,占洞庭湖區農作物播種面積的87.81%。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3562678萬元,第一產業增加值為2218890萬元,兩者分別占洞庭湖區全區的三分之一以上。功能定位:以提供農產品為主,保障農產品供給安全、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區域,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畜牧業生產基地和農產品深加工區,農村居民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示范區。發展方向:①大力發展高產、高效、優質、安全的現代農業,加強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顯著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產業化水平、物資裝備水平、支撐服務能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保障農產品供給和食品安全。②加強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推進連片標準良田建設,穩定糧食作物播種面積。③提升農業規模化水平,引導優勢和特色農產品適度集中發展,構建區域化、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的農業生產格局,形成優勢突出和特色鮮明的產業帶。④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發展循環農業和生態農業,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進有機農業綜合示范區建設,加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開發力度。加強農業環境保護和監測,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完善農產品檢驗監測體系,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⑤統籌考慮人口遷移、適度集中、集約布局等因素,加快農村居民點以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支持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和第三產業,拓展農村就業和增收空間。

    3.3集約開發區區包括岳陽樓區、武陵區、津市、云溪區、望城區、赫山區、汨羅市,共7個縣(市、區),面積約5478.14km2,占洞庭湖區國土面積的11.85%。本區城市化水平較高,達到了65%。人口集聚,人口密度為715人/km2。城鎮工礦用地面積占到本區國土面積的4.66%,占到洞庭湖區城鎮工礦用地面積的40.0%。城鎮從業人口比重較大,達24.81%。單位土地面積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4.07萬元/hm2、8.60萬元/hm2。功能定位:適度拓展產業空間,擴大人居和生態空間,在優化結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礎上,重點支持要素集聚、土地集約、人口集中,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成為洞庭湖區的經濟和人口的密集地區,構建綠色相連、疏密相間、山水城林相融的生態格局,打造宜居城市。發展方向:①合理發展城市,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注重產業的多元化和結構平衡,參照城市土地利用詳細規劃,合理布局城市產業,進行密度、強度和風格控制,提高城鎮規劃建設水平。②充分發揮增長極的輻射作用,帶動整個湖區經濟發展。走低耗高效的資源節約型、內涵提高型的發展道路。優化產業結構,積極發展環保產業、綠色產業,延長產業鏈,以提高質量效益。③加快產業發展。堅持做大產業、做強企業、做優品牌,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生產業,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增強產業配套能力,促進產業集群。④以現代工業、現代物流、現代旅游發展方向,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區位優勢,發展金融保險業、信息咨詢服務業、計算機應用業、社區服務業等為主的新興行業,成為真正帶動湖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3.4生態涵養區該區包括安化縣、平江縣、石門縣、桃江縣、桃源縣,共5個縣(市、區),面積約19540.19km2,占洞庭湖區國土面積的42.25%。該區以丘陵地貌為主,森林覆蓋率較高,達到了70.73%。生態系統較為脆弱,水土流失嚴重,達49.697萬hm2,占洞庭湖區水土流失總面積的64.20%。功能定位:洞庭湖區綠色屏障和水資源涵養保障區。發展方向:①涵養水源。加強植樹造林和森林管護,穩定森林覆蓋,提高森林質量。提高區域水源涵養生態功能,有效控制山洪和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②保持水土。實施水土流失預防監控和生態修復工程,加強流域綜合治理,營造水土保持林,禁止毀林開荒,推行節水灌溉,適度發展旱作農業,限制陡坡墾殖,合理開發自然資源,加大工礦區環境整治修復力度,保護和恢復自然生態系統,增強區域水土保持能力。③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生態走廊和野生動物棲息地,促進自然生態系統恢復,保持野生動植物物種和種群平衡,實現野生動植物資源良性循環和永續利用。④因地制宜發展適度資源開采、農林產品生產加工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適宜產業。⑤構建生態廊道,提升生態景觀和人文景觀,創新生態旅游發展模式。

    4結語

    第8篇:生態經濟范文

    生態經濟理論的價值在于通過提出一系列基于可持續發展要求的新理念與新方法,為轉變人們傳統的思想觀念與價值體系,修正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運行模式提供思想方法與現實工具。

    一新的成本觀與成本評價方法

    (一)全生命周期成本觀在傳統的建筑經濟分析中,建筑在全生命周期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對于如木材、金屬等有限資源的消耗、建造以及最終拆除過程所產生的建筑垃圾處理等方面的費用均未被納入考慮的范圍,而恰恰是被忽略的部分構成了建筑總體成本的主要內容,據英國的有關研究表明“,在能量或水資源的消耗方面,施工階段的影響只相當于建筑全生命周期內所具有影響的10%左右”,傳統成本觀對于建筑在使用與廢棄過程費用的忽視,使得對建筑經濟性能的評價相當不完整,使人們失去了提高建筑全生命周期效率的動力。而建立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新的成本觀,將有助于人們了解在建設初期采取節能與資源的保護措施,對于建筑生命周期全程的經濟意義與生態價值。全生命周期成本觀的建立,既是客觀評價建筑對自然環境所形成影響的需要,也是真實反映可持續性建筑經濟效益,從而更有效地實現其市場價值的需要。

    (二)全生命周期成本評估法首先,全生命周期成本評估法的概念。全生命周期成本評估(以下簡稱LCCA)是運用全生命周期評估原則(LifeCycleAssessment,以下簡稱LCA)測量建筑產品或者材料“從搖籃到墳墓”的全部成本的分析方法。在建筑物的成本評估中引入LCA概念,目的在于建立起對于采用可持續性措施所帶來的建筑初期成本提高的完整認識,從更長遠的角度綜合考慮可持續性建筑的經濟性能,為客觀評價可持續性建筑的經濟性提供有效工具,從而推動它的實施。其次,建筑的LCCA內容.建筑的LCCA由三部分內容組成:①建設期成本:包括建造費用、材料的安裝與供應費用、設計費用;②使用期成本:包括清潔、維護、裝修、置換(搬遷、廢棄物處理)以及使用期間的持續性的能源消耗;③環境費用:包括資源的耗費與環境污染,如材料在采集、制造、運輸、使用過程的資源耗費與污染以及建造活動所帶來的直接空氣、土地、水資源環境影響、建成環境的室內空氣質量等。最后,建筑的LCCA方法.關于建筑LCCA評估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由于評估涉及建筑未來使用中的許多可變因素,需要首先建立相關的評估導則,規范不同建筑的評估標準。評估投資有效性的最簡單方法是回收期計算。建筑LCCA評估中的回收期計算,是通過將建筑材料、組件在整個生命周期的成本進行貼現求和,形成基于現值LCCA,通過計算這一成本的回收速度,反映投資的有效性,回收期越短代表投資效益越高。目前,隨著理論與技術的成熟LCCA方法正得到更廣泛的運用,據1999年瑞典的調查顯示,已經有66%的被調查對象不同程度地將這一方法運用到了建筑的暖通、空調等系統與設備的設計中,可以預見在通過政策調控,使得房地產開發商將目前的短線投資變為長期投資后,LCCA方法在建筑領域的運用將得到更大的擴展。

    二建筑效益評價體系的擴展

    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是經濟活動的主要目標,而不全面的效益評估體系卻是造成傳統經濟活動與環境保護產生矛盾的主要原因。可持續性建筑價值觀的確立首先有賴于對效益概念認識的拓展,并認為完整的建筑效益應包含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三部分內容。普通建筑的效益評價體系主要考慮三個基本要素:成本、質量和時間,達到三要素平衡的行為以最小的成本和最少的時間達到目標質量要求的行為被認為效益最高,由于對環境效益的忽視,使得產生于這種評價體系的建筑往往僅追求短期的經濟效益。在早期的生態建筑營造中,出于對建筑環境效益的重視,在傳統三要素評價體系之外又附加了關于資源消耗、有害物排放、環境健康程度和生物多樣性等環境內容,這實際是以全生命周期的觀念拓寬了成本要素的時空意義,以生態評價拓寬了質量要素的含義。可持續性建筑的發展則帶來了評價體系的進一步完善,經濟約束、社會公正和文化傳承等要素成為可持續性建筑效益評價的新維度,它們為原來的時間要素注入了新的內容,從而形成了綜合考慮社會、經濟與環境效益的完整建筑效益評價體系。

    第9篇:生態經濟范文

    關鍵詞 生態經濟;生態文明;建設對策

    中圖分類號 X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8-0168-01

    生態經濟是在人類面臨環境與發展兩大主題考驗的時代背景下,維系經濟社會可持續協調發展而選擇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且是人類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共同選擇。隨著全球性氣候異常變化及自然災害頻發給人類生存環境帶來的生態危機的加劇,迫使人類不得不正確應對日趨惡化的生態環境,進而修復已破壞的生態環境[1]。生態經濟不是一個簡單意義上的經濟學名詞和經濟發展所處的一個經濟形態,而是關乎全人類生存與各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命題。為此,對發展生態經濟和建設生態文明的再認識進行闡述,以盡早實現現代經濟向生態經濟的轉型。

    1 對生態經濟的再認識

    1.1 生態經濟是推進生態文明進程中提出的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理念

    其背景是在人類過度開發利用資源,造成環境破壞,以致于自然力通過各種生態災難的方式來告誡和懲罰人類,進而促使人類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行為方式[2-3]。從人類社會發展走過的社會形態和歷史進程看,無論原始文明、工業文明、現代文明,還是現在提出的生態文明,不能僅限于以社會的發展進步來考量,要用人與自然是否和諧相處,發展進步是否違背自然法則和可持續協調發展的新理念;特別要認識到,地球和自然界形成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一旦自然界遭到破壞,是不可逆轉的,即使要恢復、修復,也需要漫長的過程,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價。人類自進入工業文明階段以來,它既是人類社會發展最快的時期,但又是破壞生態環境最嚴重的時期,世界各發達國家和我國走過的發展歷程即是明證。雖我國近30年來社會經濟發展最快,以至于發展速度直線上升,經濟總量成倍增長,但對資源的過量開發利用和環境的破壞較巨大,應引起高度重視,盡快轉變發展方式,全面落實可持續協調發展觀。

    1.2 全球生態危機的反思

    一是每代人都要站在歷史的高度,客觀辯證地去認識全球性生態環境的惡化,以增強使命感,特別是當代地球人,既然選擇了生態經濟的模式,就要全力實施,以對歷史和后代負責。二是反思人類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哪些環節出現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比如,站在全人類全世界的角度,我們如何履行氣候框架公約和我國的承諾;站在國家層面,我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與先進國家在治理環境方面還存在哪些差距;如何借鑒別國好的經驗和做法,少走彎路;站在自身工作層面,各行業、單位和個人還需要做哪些具體工作,并如何做的更好。

    1.3 生態安全是國家的長期戰略

    生態安全同國家安全一樣,是重要的、長期的國家戰略。一是在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要把環境保護列入國家戰略,上項目、審批項目時,依法把好第一道關口,并采取一票否決和責任追究制。二是要制訂詳盡的、超前的環境考評標準,并滲透到各行各業,嚴格依法管理,按崗考核。三是對一個國家、一個省、一個地區、一個縣及領導者個人的考核,要采取綠色GDP考核,即按照“經濟總量-扣除資源價值-對環境造成破壞評估值-其他社會價值=GDP凈值”進行考核。四是對致力于保護環境和恢復生態環境的友好使者的直接支出和間接勞動成本等,作為綠色GDP加分,甚至可加大獎勵分值。五是要激勵全社會以消滅自身“碳足跡”和購買“碳匯”等形式,為上代建設者和當代建設者償還生態債務。

    1.4 生態債務是良心債

    要通過大力宣傳和倡導,使人人都明白由于發展帶來的環境破壞等生態債務,無論國家、企業還是實施主體,要清楚認識到自然資源是地球賦予人類的共同財富,在占有量上是人人均有且平等占用的,開發利用資源必須繳納資源占用稅、土地征用費、生態破壞必須繳補償費,并將與資源、環境有關的稅費納入基金化管理和使用,重獎納稅繳費和自愿做公益性活動的光榮使者。特別是在生態危機和生態債務債臺高筑的今天,應樹立生態文明從我做起和始于足下的憂患意識,以造福于子孫后代。

    2 對生態文明的再認識

    (1)黨的十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系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并把生態文明建設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并納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足以說明黨和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和戰略定位。特別是從優化國土空間開放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4個方面做了具體部署。對于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保障國土生態安全、促進小康社會全面建成、改善民生意義重大。

    (2)生態文明是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基礎保障和首要標志。人類的生存空間和一切活動都與其所處環境相關,建設好生態家園,彰顯生態文明是人類及各國、各執政黨和人類的共同責任,必須做到義無反顧、責無旁貸。

    (3)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當代社會,經濟社會要發展,就不可避免地會對環境和生態系統造成破壞,越是這樣就越要珍惜資源、節約資源、重視生態系統的修復和重建。同時,要做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和生態文明理念的形成,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整個現代化建設中,實現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保護生態共贏。

    (4)我國政府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提出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對于承擔國際義務和建設生態文明做出莊嚴承諾。做為企業、公民也應勇敢承擔各自的責任和義務,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3 建設生態文明的對策

    3.1 制度創新

    制度創新應立足于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為基本原則。既然人類已認識到生態環境危機帶來的災難,也找到了一個共同選擇的生態經濟發展之路,為了真正按這條道路走下去,必須有相應的約束機制,即制度約束。

    (1)立法執法。縱觀發達國家社會管理的經驗,無不是嚴格立法執法的結果。我國目前雖然在建設法治國家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但是在環境保護、食品安全、資源保護等方面的立法執法相對于發達國家還不太完善,尤其是生態系統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涉及的部門環節太多。為此,要在全國一盤棋的原則下,制訂各方面的法律法規,并嚴格執法。

    (2)完善機制。特別是要完善考核機制。一是考核GDP應以綠色GDP為考核指標,實行定性與定量考核相結合。二是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激勵機制和誰破壞誰治理意識的形成。三是加大環境治理的財政投入、企業補償及社會融資體系。環境保護是公益性事業,是關乎民生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在這方面政府責無旁貸。

    3.2 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自經濟體制改革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得到了全面快速發展,迫切要求政治改革進程的加快。否則管理上就難以適應,比如城鄉二元結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資源配置與管理、社會事務管理等,往往政出多頭、人浮于事等現象嚴重,需要從體制管理等政治層面加以改革。

    3.3 強化“科技興國”戰略

    科技強弱代表著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未來發展的潛力。一是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加強國防安全建設,特別是國防科技,只有國防強盛,才能為發展贏得和平環境。二是要加大生態安全建設,生態安全、糧食安全等同樣是國家的戰略要求,必須從科學技術方面加大研發創新力度,以引領和支撐發展。三是在科技興國戰略中,尤其要重視尖端人才和實用人才的培養力度以及全民整體素質的提升[4]。

    3.4 履行自身使命

    一是積極宣傳、倡導環境保護理念的全民養成。二是作為森林是陸地生態主體建設者的一員,努力做好本職工作。三是從消滅自身“碳足跡”做起,改掉不良生產生活方式,積極投身減排等公益性環境保護中,獻智出力,爭做貢獻。

    4 參考文獻

    [1] 譚艷華.論生態經濟與生態文明建設[D].重慶:重慶大學,2011.

    [2] 張小蕾.發展生態經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J].經濟研究導刊,2009(13):19-2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月天国产成人AV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人无码网www国产|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免费在线|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区一区二区| 爱情岛永久地址www成人| 国产日韩成人内射视频| 99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 成人久久久久久|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 国产成人手机高清在线观看网站|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成人网|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三级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777久久成人影院| 免费特级黄毛片在线成人观看| 成人白浆超碰人人人人| 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 噜噜噜亚洲色成人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网站|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91|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视频大全| 四虎成人精品免费影院| 国产成人在线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不卡|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直接|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AV片| 成人99国产精品| 成人免费在线看片| 天堂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入口| 成人网站在线进入爽爽爽| 成人午夜又粗又硬有大| 成人av鲁丝片一区二区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