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室內裝潢設計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裝飾裝潢;文質相輔;適宜
1 儒家理想的君子人格――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儒家創始人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道德思想,表述了他向往的理想君子人格,并提出了一系列的人格修養方法。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這句話道明了孔子所向往的君子人格形象,也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國學大師錢穆在《論語新解》中說:“質:樸也。文:華飾也。野:鄙野義。史:宗廟之祝史,及凡在官府掌文書者。彬彬:猶班班,物相雜而適均之義。”從前人的古典思想來看一個品格高尚,禮儀修養高雅的人必須具備兩種素質:文與質。質是指東西本身的質地,文是用來形容人外在的儀表、語言的修飾,孔子認為,質如果勝過文,就過于樸素;文如果勝過質,就顯得浮華不實。并不是說只要具備這兩種素質就可以了,而是要使這兩種素質達到恰當的配合,一定比例的協調,才能使人成為君子。
2 “文”與“質”在裝飾裝潢設計中的調和
裝飾和裝潢意指器物或商品外表的修飾,是著重從外表的,視覺藝術的角度來探討和研究問題,主要指對室內環境以及陳設物進行設計和加工、強化。裝潢設計藝術不僅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還與室內的空間組織、能否創造高水準的美好環境有密切關聯。現代室內陳設在滿足人們生活需求、休息等基本要求的同時,還必須符合審美的原則,形成一定的氣氛和意境,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
“文”“質”是古代的一對審美范疇,傳統的儒家認為:性偽為美,即客觀的質只有經過加工改造,經過文飾才能達到美的境界。因此,通過對建筑“質”的把握,用“偽”的途徑進行“文”飾加工,才能創造出真正美的境界。傳統儒家思想“文質相輔”認為凡是美的東西一定是文質的協調統一。在古代的帝王宮殿、壇廟、陵墓建筑的壯麗裝飾上,極盡奢華的紋飾、最精良的工藝、最昂貴的材料,用最宏大的尺度對建筑進行最為講究的裝飾,建筑裝飾所體現的“文”,與建筑物主人的身份地位的“質”相符,鮮明地體現了建筑裝飾“文”與“質”的和諧匹配,以“文”來說明“質”,體現了古典建筑獨特的審美要素,古人這種對文質的把握在客觀意義上符合中國古典建筑裝飾的要求,并使建筑裝飾具有了明確的社會政治功能。
古代建筑物本身通常具有階級色彩,人的社會地位影響其享有的建筑物并影響其建筑物中的內部裝飾,現代建筑物經過了工業設計之后被渲染為大批量的“方盒子”,現代建筑雖然與古代建筑對裝飾的要求大不相同,階級色彩消失了,人們追求的建筑物的內部裝飾更為自由,然而隨著時代的車輪,文與質的君子之說這一古典文化思想依然影響著現代裝飾藝術。比如室內裝潢設計,既要考慮室內空間的分隔結構、外部自然條件、地域性的生活習性,又要通過元素、色彩、主題等設計語言來修飾室內空間,質勝文,室內環境就不夠渲染居住者的心靈;文勝質,只見華美的裝飾物和夸張的裝飾手法,不夠滿足居住者的生活需要,這叫華而不實。又比如,裝飾物的設計,既要考慮本身存在的情理及意義,又要從外表上與環境相融合,要從“文”與“質”兩種重要因素中做到情表于里,形表于外。
3 現代裝飾裝潢設計中的“野”與“史”
“文質彬彬”是兩千多年前孔子的向往,也是我們現代每個設計師的追求。遺憾的是我們不是“質勝文則野”,就是“文勝質則史”,“文”與“質”兩個因素在古代各家文化中都有不同的見地,儒家學認為“文質相輔”,道家學認為“重質輕文”,禪宗思想認為“文質不二”,然而無論哪一種學說都體現了事物外因與內因應由設計師主觀理性的調和。設計是一個設計師物化了自身主觀意識的過程,所以主觀感性的設計通常會趨向“野”或者“史”的結果,我認為這些結果通常是兩種主觀感性的觀念導致的,一種是過度的去繁求簡,這種觀念不同于道家的“重質輕文”,“重質輕文”是一種文質相宜的美學思想,而過度的去繁求簡則會使設計作品極端的突出被裝飾物的本質特征。另一種是天馬行空的裝飾思想,室內空間本身是一種私密空間,天馬行空的裝飾手法不僅會掩蓋被裝飾物的本質特征,表現出一種浮華的設計情感,而且這種裝飾手法并不適用于私密空間,強行賦予建筑物某種情感會使人形成壓迫感。
因此,裝飾設計講求的是一個“宜”字,因人而異、因質而宜。“宜”代表著一種最根本的尺度,設計師通過造景而造境,通過適宜的生活場景,環境的構建,將自己的人格與精神追求物化于裝飾的設計之中,將“文”與“質”恰當的配合,相宜的搭配。室內空間的裝飾要符合人的正常感知能力,恰到好處,裝飾造型在追求室內設計師自身思想的同時,更多的要關照到為空間使用者所帶來陶冶的作用。
4 結語
中國儒家傳統文化思想是中國現代室內設計的重要源泉,我們應正視先民為我們存留的不可再生的、博大的傳統文化寶庫。在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將裝飾裝潢設計在“質”的基礎上用符合中國人需求的“文”飾。在裝飾裝潢設計中吸收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在新興的科技時代,不以拋棄中國傳統的結構方法和材料為代價,這樣有益于外來文化與本民族文化相融合,才能創造出符合本民族現代人們審美要求的設計作品。
參考文獻:
[1] 李麗.文言文在作文中的應用[M].遼寧人民出版社,2002.
論文摘 要: 由于我國高等院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學生就業的高峰期也已經到來,就業形勢呈現出多元化、全面化的特點。高職院校學生作為高等院校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高職院校中的藝術類學生,由于其專業的特點個性的特點,在這種壓力下呈現出更為明顯的諸多心理問題,對此類問題的研究顯得越發重要。
隨著我國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而根據國家教育改革政策的變化,越來越多的高等職業院校成為高等教育的新力軍,加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等諸多因素,就業趨勢也呈現了多元化、全面化。作為高等職業院校校畢業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藝術類”畢業生,其專業的特點決定了所面臨的就業形勢將會比普通類學生所面臨的就業問題更加復雜。面對著嚴峻的就業壓力,很多藝術類學生產生了自卑、焦慮、偏執等一系列的心理問題,解決這些嚴峻的問題已成為高等職業院校心理工作的一個新方向。
一、高職院校藝術類學生就業中出現的主要心理問題
藝術類大學生的個性特點、所學專業的特點容易使得他們在就業問題上凸顯出比普通大學生更明顯的心理問題。
1.對擇業定向性的偏執心理。
相較于普通大學生而言,藝術類學生個性較強,在考上大學前就開始了數年的專業基礎學習,加之大學時期的專業課程學習,他們非常希望能夠找到一個可以學以致用的專業職位。但理想與現實往往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大量的儲備人員接受小需求的市場挑選時,必然面對的是激烈的競爭。初次踏入社會應聘,頻頻的碰壁很容易對細膩化、感性化的藝術類大學生的心理造成消極影響。面對著就業面的狹窄,有的學生不能及時認清形勢,調整就業目標,降低就業期望值,甚至寧愿不就業也不改變,不能干本專業就不簽約。長時間地執著于擇業的定向性問題,會引起不良的情緒負性情緒反應,進而引發一定程度的偏執心理。
2.自我價值無法實現的抑郁心理。
藝術類專業學習過程中的高投入使得他們希望畢業后同樣有一個高回報。但受整個社會用人成本大環境的影響,這種希望往往是很難實現的,當他們因為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頻頻碰壁,無法就業或者找到的工作離預期目標相差過大時,支撐他們的精神理念就會轟然倒塌。這種因為主客觀原因而造成的自我價值無法在短期內實現的失落感,在一定程度上對高職院校藝術類大學生的就業心理產生了不良的影響,最終導致大部分藝術學生在擇業問題上難以自我認同,或是由于無法適應社會需求而自我放棄。
3.急于求成的焦慮心理。
在現實與期望激烈碰撞后,開始的滿心期望變成了憂心忡忡、煩躁不安,難以排解,甚至對未來的職業生活徹底失去信心。還有部分舉債求學,渴望畢業后賺錢還債的學生面對再三的面試失敗,由感覺就業無望,自愧而產生焦慮。這種焦躁不安的心理,容易進一步轉化為壓力而導致他們不能正常地展示自己,影響用人單位對其作出正確評價,進而加重他們就業的心理負擔。
4.缺乏主見的依賴心理。
由于藝術類專業是個需要高投入的專業,藝術類學生的家庭經濟條件總體而言優于普通類學生,加之當下獨生子女較多,他們的父母在為他們提供優越成長環境的同時,也使他們養成強烈的依賴心理。在面對就業的重重困難時,他們往往不知所措,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只是一味地依賴學校的聯系,聽從家長的安排,被牽著鼻子走。一旦希望落空,就往往會產生極大的心理落差。或者即使通過家長、學校的幫助走上工作崗位也難以勝任。
5.對自身認識不足而產生的自卑心理。
在當今就業體系和用人制度尚未完善的情況下,藝術類專業中家庭經濟比較好的學生的處境要相對優越得多。兩相對比是不可避免的,所謂相形見絀的自卑心理就漸漸地在一些學生的心里占據上風。家庭條件一般,本身平時也表現不活躍的畢業生在面臨就業競爭時會產生自卑猶豫的心理,覺得自己成績平平,沒什么突出表現,能力不如別人,不敢大膽地應聘,積極地擇業。
二、導致藝術類學生產生就業心理問題產生的因素
1.外界因素。
(1)社會環境
由于高考對藝術類考生文化課要求較低,藝術類專業報考和招生持續升溫。報考藝術類的學生在逐年成倍地增加,一些高校也紛紛開設藝術專業,加之每年各個培訓機構培訓出來的社會人員,每年希望從事藝術類相關行業的人員數量規模相當可觀。而與此同時,雖然目前我國的動畫、游戲產業在大力地發展,為相關專業的學生提供了一定的崗位,但藝術類專業社會需求還是整體較小,即使一些大城市,對藝術生需要也非常小,這些藝術類崗位也主要集中在廣告、室內裝潢設計上,而一些中小城市的需求就更小了,這些就業機會對于畢業生的需求而言僅僅是杯水車薪。加之社會上還存在著不正之風,對藝術類大學生就業心理產生巨大沖擊,使一些學生心態失衡,產生焦慮、抑郁等心理。
(2)家庭因素
藝術是一項需要高投入的教育,藝術類學生的家庭條件整體而言要優于普通文理類的學生,藝術類學生的父母從小就在他們身上傾注了大量的財力、精力,事事都為子女安排妥當,對他們期望值過高而導致的溺愛往往會使部分藝術類大學生在就業時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心理。
2.內部因素。
(1)學習動機
由于藝術類專業對考生的文化課成績要求相對要低,很多學生只是為了上大學,而在高中時期突擊,相當一部分學生并不是真正地喜歡藝術,對專業所對的相關工作并不是很了解,考上學校后,專業基礎較差,專業課程學習吃力,面臨畢業更不知道何去何從。
(2)自身定位
人們常說:搞藝術的人感性思維大于理性思維,很多藝術類學生不善于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不能正確認清自我、全面了解社會,理想和現實往往脫節,當他們所追求的理想不能實現時,他們就會產生嚴重的失落心理。面對初次就業,藝術類大學生缺乏足夠的思想準備,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遇到困難和失敗就容易產生抑郁心理。而個性較強、自我定位較高,對專業的學習更加執著,使得他們更渴望施展自己的抱負,在求職就業過程中容易盲目追求就業環境、經濟收入、福利待遇最優化,因而存在偏執心理。
三、加強藝術類學生就業過程中的心理指導
由于受到自身教育及自身生理、心理因素和社會、家庭等因素的種種限制或制約,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心理問題的困擾,因此,加強藝術類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心理指導變得尤為重要。
1.協助藝術類學生進行正確的自我定位。
“眼高手低、浮躁虛夸”是藝術類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最大的問題,他們往往對自己評價過高,不能正確地自我定位,也對未來的職業要求過高。嚴峻的就業形勢要求藝術類學生必須不斷更新就業觀念,給自己一個正確的社會定位。高校要積極開展就業心理輔導,糾正藝術類大學生的認知偏差,改變他們的不良心態,幫助他們進行正確的自我認知和定位。
2.指導藝術類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觀念。
在就業中,藝術類學生對于就業形勢的嚴峻性沒有充分的認識,不能充分估計就業的難度,正確為自己定位,而是在擇業的過程中一味攀比,盲目追求高收入、專業對口的就業崗位。還有部分藝術類大學生將就業定位在大城市、大單位,對于一些基層工作不屑一顧。目前,藝術專業畢業生已呈現明顯的供過于求的趨勢。我們要引導藝術類大學生擺正就業心態,將眼光放低、放長遠,強化藝術類大學生“先就業,再擇業,后創業”的就業觀,鼓勵藝術類學生利用自身的專業特點自我創業。
3.引導藝術類大學生培養獨立性,勇于面對各種擇業競爭。
大學生在擇業時,社會并不把他們當作學生或未成熟的青年來看待,因此,藝術類學生培養獨立意識十分重要。走自己的路,有自己的獨立見解,不斷完善自己的思想體系,對自己有信心,無論成功與否,身在順境和逆境都能坦然面對,相信自己,做到自尊、自愛、自信、自強。保持良好的競爭心態,參與競爭;要注意提高遭受挫折后的心理承受能力,保持良好的競爭心態,主動擺脫受到挫折后的頹喪情緒,并認真分析失敗的原因,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擇業目標,鼓足勇氣,爭取新的就業機會。
藝術類學生的就業問題是一個新的課題,需要社會、高校、家庭給予更多的關注,給予他們更多的指導,而藝術類學生本身也要認識到自身的問題,樹立好良好的心態,克服不良心理,抓住機遇,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