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勞動力市場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勞動力市場;失業;就業彈性
一、勞動力市場建設的必要性
事實證明,勞動力市場建設和發展滯后已經成為市場經濟體制健全和完善的制約因素,直接影響到勞動就業這一重大經濟社會問題的有效解決,因此,采取必要的有針對性的措施,加快勞動力市場建設已經日益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
1.解決勞動力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充分發揮勞動力市場信息功能的需要。要解決摩擦性失業的難題,就必須加快勞動力市場建設,特別是強化勞動力市場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傳遞功能,盡可能使不同市場主體對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的差異性相對縮小,從而逐步消除信息不對稱產生和存在的基礎,為實現充分就業創造必要的信息條件。
2.提高勞動力的流動幅度,擴大異地就業的需要。勞動力市場建設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勞動力流動總量的增加和頻率的加快,個人的職業流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勞動力市場化程度的影響。在我國計劃經濟體制下,基本沒有勞動力市場,國家通過高度統一的工資和社會保障制度以及戶籍管理等行政手段,對勞動力在不同工作單位和經濟部門之間的流動加以嚴格控制,勞動力的流動率是很低的。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勞動就業制度的改革和勞動力市場建設的加快,我國的勞動力流動率有所上升,但與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據中國社科院“中國城鎮勞動力流動”課題組的調查,在北京、無錫、珠海三城市,勞動者的職業生涯中,從未改變過工作單位的個人比例仍較高,達30%以上。這一比例與日本橫濱1970年的比例(34.9%)大致相同,高于美國底特律1970年的比例(13.9%)。這種狀況充分說明我國勞動力的流動程度是比較低的,已經嚴重阻礙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建設和發展,影響我國勞動力市場與國際接軌,也不利于我國日益嚴重的失業問題的有效解決。因此,進一步加快勞動力市場建設,提高勞動力的流動幅度(即勞動力流動的頻率與跨度)已經具有明顯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3.緩解摩擦性失業的社會壓力,實現充分就業的需要。摩擦性失業幾乎在所有國家的勞動力市場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不過在我國問題尤為嚴重,表現為一定時期內某地某種勞動力嚴重短缺,而另一地此種勞動力卻大量過剩,處于失業狀態。這種由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形成的摩擦性失業從根本上說是在勞動力總供求基本均衡狀態下的失業,其解決路徑主要是勞動力市場的健全和完善,特別是勞動力市場信息的完備和對稱。而后一方面問題已越來越成為摩擦性失業問題得以緩解的制約因素,有必要作為我國政府當前一個十分重要的戰略性問題加以解決。
4.進一步提高就業彈性,遏制我國勞動就業與經濟增長的非對稱性趨勢的需要。所謂就業彈性是指就業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的比率。其計算公式是:就業彈性系數=就業增長率÷經濟增長率。在正常情況下,就業彈性應在0—1之間。一般地說,就一國長期總量生產函數而言,就業增長與經濟增長成正相關。但在我國,由于經濟轉型和就業體制改革的影響,就業和經濟增長出現了明顯的非一致性。一方面經濟持續保持高速增長,另一方面就業增長率卻逐步下降,失業人員逐年增多,2003年我國城鎮登記失業率達4.3%,1991—1997年間,我國就業彈性系數保持在0.08—0.17之間,明顯偏低。2002年的就業彈性系數比1996年又下降了0.02個百分點。要遏制勞動就業方面這種非正常狀況,除了政府采取有力的宏觀調控措施加以調節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加快勞動力市場建設,以市場化的調節機制協調就業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二、勞動力市場建設的路徑
盡快改變目前我國勞動力市場不健全、不完善、不統一的“三不”狀況,使勞動力市場成為解決勞動就業問題的健康有效的平臺,并做到與國際勞動力市場接軌,已經成為我國的一個十分緊迫的戰略任務。為此,有必要深入探討我國勞動力市場建設的有效路徑。
1.進一步從理論上給勞動力以科學的市場定位。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后,勞動力作為商品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為社會各界所公認。現在的問題是必須真正確立勞動力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允許其在市場上自由流動,從而實現優化配置,實現勞動力的“充分就業”,這是市場經濟客觀規律所決定的理論觀點。需要各級政府進一步解放思想,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勞動力的流動,為勞動力的流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克服勞動就業問題上的地方保護主義等各種行政壁壘,正視并解決勞動力自由流動可能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從而為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創造寬松的社會環境。2.對勞動力市場的科學定位。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勞動力市場和其他要素市場一樣,是完整的市場體系的一個局部,是市場體系鏈條上的一個重要環節,勞動力市場的健全和完善與否反映一個國家的市場體系是否健全,也是一個國家的市場經濟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同時,勞動力市場還不同于其他要素市場,因為勞動力市場的交易對象是勞動力,而勞動力的載體是人,所以,勞動力市場是特殊的具有決定意義的要素市場。同時,當前我國勞動力市場建設和發展的狀況離WTO的要求還有較大距離,一些西方國家至今還不承認我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因此,我們必須特別重視勞動力市場的建設和發展,把培育和發展勞動力市場作為健全和完善市場體系的重中之重,抓緊抓實抓好,并盡快解決勞動力市場發展滯后所導致的一系列問題。
關鍵詞:高校人才培養 勞動力市場 對接
改革開放的開展以來,中國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穩步發展,為勞動力市場源源不斷提供了大量的優質人才,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的高校人才培養與勞動力市場對接卻出現了問題和矛盾。每年都有大量的高校畢業生因為這一矛盾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阻礙了高校人才的發展。如何尋求有效的措施解決這一問題,成為促進高校人才培養與勞動力市場和諧對接的當務之急。
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校人才培養與勞動力市場的對接存在的問題
(一)高校畢業生找工作難與勞動力市場人員緊缺的矛盾
現如今高校畢業生和勞動力市場出現了這么一幕讓人費解的矛盾:畢業生總是喊著找工作難,而勞動力市場總是喊著人力資源緊缺。為什么出現了這樣的矛盾問題呢?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專業限制原因,有的高校畢業生之所以找不到工作是因為專業不對口,許多的行業需要有專門的知識水平和專業的操作技能,沒有涉獵過這樣專業的求職者往往被拒之門外,有心想去工作,卻沒有資格去,導致這個行業勞動力資源短缺。二是冷門、熱門工作應聘人數不均勻的原因,待遇好的工作使高校畢業生多到擠破頭皮去應聘,大批的畢業生就得不到工作;待遇差的工作門可羅雀,少的可憐,造成人力資源的緊缺。
(二)缺乏有效的機制調節高校人才培養與勞動力市場的對接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為了響應了政策的號召,中國高校加大了對人才的培養力度,逐年進行高校生源擴招,相應的高校畢業生逐年在增加,而且每年的增幅都很大。由于缺乏有效的調節機制,龐大的畢業生大軍每年都會有大量剩余,而勞動力市場也年年緊缺人力資源。許多畢業生由于沒有有效的引導,導致常年失業,大批的人才資源被浪費,勞動力市場也由于勞動力緊缺而被阻礙了發展。高校的人才培養也往往是缺乏指導,不能根據勞動力市場的實際需求進行調整,導致每年都培養了大量的人才無用武之地。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高校屬于供應者,勞動力市場屬于需求者,高校培養的人才相當于商品,高校、勞動力市場和人才三者之間形成了一種供求關系,現在這種供求關系鏈由于缺乏一個整體調節機制,導致及其的不平衡。現在高校人才培養與勞動力市場的對接迫切需要一個有效的機制進行調整,幫助高校培養的人才能夠適應勞動市場的發展需求,幫助勞動力市場有效的接納高校畢業人才,實現高校人才培養與勞動力市場的對接吻合。
二、促進高校人才培養與勞動力市場的對接的意見和建議
(一)增加畢業前實習實踐活動、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培訓
高校應增加畢業生畢業之前的實習實踐活動,多深入到企業的內部進行實踐,這樣可以增加學生在企業工作的經歷和經驗,很大程度上能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回到學校能及時的進行補充學習,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和技能素質,使自己畢業之后能具有適應企業的需求的技能。高校應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打破傳統的課堂教育,將課堂開設在市場中、企業中或者公司中,通過真實的環境引導學生用理論知識解決現場問題,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能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煉。高校還應該在大學課堂上多增設就業指導課程,請有豐富工作經驗的講師教授給學生做講座,培養學生進行人生規劃,為自己的未來就業設定目標,為實現理想的目標作出合理的規劃,為將來畢業之后就業工作架橋鋪路。
(二)加強高校與企業合作,調整高校人才培養方向
高校應該重視與企業的合作,深入了解企業實際的用人需求,簽訂合作意向,不斷調整高校的人才培養方向,根據社會整體的企業行業用人需求進行人才培養。在市場經濟日益完善的今天,我們高校的人才培養應該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高校向勞動力市場輸出的人才應當是滿足市場實際需求的,在高校的就業教育師資隊伍中引進一定數量企事業家,保證高校的就業指導培訓能切合實際,真正的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和水平;發揮企事業家的榜樣示范帶頭作用,激勵學生向優秀企事業家學習的欲望,深入學習理論業務知識,不斷地提升學生的各項技術能力和素質水平。努力將自己打造成適應市場、適應企業發展的素質高、業務精、基礎扎實的優質全能型人才。
(三)完善相應的機制體系,調節高校人才培養與勞動力市場對接吻合
機制體系的完善包括:高校內部機制體系的完善、企業監督調節體制的完善和政府部門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體制完善。高校應當完善相應的體制建設,提高人才培養的優質性和與時俱進性,人才培養要不斷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也要建立監督機制,及時的將高校畢業生的實際表現反饋給高校,讓高校及時作出調整,適應企業的發展。政府部門也應該建立相關的機制,保障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優先性,開辟大學生就業路色通道,實現高校人才培養與勞動力市場完美對接。
三、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