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二語文知識點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教學目的的明確性
“教學目的”是深入理解教材與“課標”后制定出的教學要點,是課堂教學的靈魂。美國行為科學家弗魯姆認為,目標是一種強而有力的刺激。明確教學目標,可以避免盲目學習,能激發學生對將要學習內容的期待和目標達成的欲望。反之教學目標的模糊,大而化之,則影響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如蘇教版必修四孟子的《寡人之于國也》,文中的“兇”“鼓”“奪”“走”和“比喻論證”的手法是教學重點,因此在設立教學目標時就必須明確上述內容,使學習定位在準確的方向上。如果大而化之地設為“掌握重要的實詞”“學習重要的論證方法”,就勢必嚴重影響課堂效果,損害課堂的實效性。
二、教學內容的側重性
教學內容是根據教學目標設定的。雖然課堂上也許會因為師生的互動而生成充滿靈感的新的教學內容,但應保證起初設定的教學目標決定的教學內容能夠順利達成。因為由目標而決定的內容是事先備課時深思熟慮形成的,它是對教材重難點準確把握的結果。課堂上必須突顯出教學內容的側重性,它是保證課堂具有實效性的基礎。面面俱到或讓所謂的靈感引領課堂,或旁逸斜出而不懂得及時回歸教學的側重點,都會危害課堂的實效性。仍以孟子的《寡人之于國也》為例:如果課堂上不側重于“兇”“鼓”“奪”“走”和“比喻論證”的學習,而是字字解釋,大談孟子的少年故事或對“比喻論證”一帶而過,詳析“對比論證”,結果就是淹沒了教學重點,學生就會陷入無所適從的盲目境地,學習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三、教學過程的有序性
課堂教學過程總是有節奏的,有步驟進行的。教學過程的有序性體現在環節的設置要符合思維規律,環節之間的過渡要恰當;避免“火花四濺”式的所謂開放式課堂或天馬行空,想到哪扯到哪的“自由式”教學。課堂教學過程的有序性是教學目標順利實現的保證,混亂的過程是無法做到課堂實效性的。如教授蘇軾的《赤壁賦》,按照“初步感知字音、節奏——疏通文意——知人論世——研討感悟”由淺入深地有序推進,那么對文章的學習就會順利達成。但如果對文章還沒有做到充分感知,就大搞知識點訓練,大談文章思想,就會使課堂環節缺失,層次感混亂,那么課堂的有序性就會受到嚴重損害,由此而影響課堂的實效性。
四、教學手段的針對性
語文課堂教學內容的不同決定了教學手段應有所區別。如詩歌重在誦讀,文言重在品讀,散文重在美感。如果具體到某節課,不同環節及之間的過渡,所采取的教學手段應該具有針對性,即對于某一內容某種手段是最合理的。教師應盡可能找到并運用這種手段來幫助自己完成教學,從此實現語文課堂的實效性。比如徐思源老師上的一堂課《圖片兩組》。這屬于蘇教版必修二“和平的祈禱”專題中的“歷史畫外音”板塊。徐老師保留了其中的一部分,又添加了另外幾組反映社會現象的圖片重新進行了組合。徐老師通過“概括”“描述”“再現”“聯想”“評論”等手段巧妙引導學生學習,鍛煉了學生的信息篩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藝術鑒賞能力。徐老師采取了針對性的教學手段從而使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得以充分體現。
五、訓練內容的代表性
現今的語文課堂教學少了誦讀,少了領悟,少了情感的碰撞,多了技術,多了分析,多了模式。語文課堂為了所謂的高效,拋棄了語文的本質,引進了理科的教學手段,課堂上題目泛濫,很多語文教師以做題少為恥;高一、高二語文課堂中也充滿了大量的高考題,很多訓練的設計不考慮學生的實際,不考慮教學內容的實際需求,從而使訓練與教學內容脫節。語文課堂不排斥必要的訓練,但要讓訓練的內容合乎教學實際情況,不隨意拔高,讓訓練內容具有代表性。訓練內容的代表性要求教師在設計訓練內容時要求充分考慮學生實際情況,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重難點選擇和設計題目,要以“質”為根本,不要陷入“量”的泥潭;關注高考方向,但不盲目照搬高考題。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老師應正確看待訓練,明確訓練的目的,細心設計,大膽取舍,不人云亦云,努力使訓練內容具有代表性。這樣不僅可以減輕學生負擔,還可以提高教學效果,真正使課堂有實效性。
六、課堂總結的提升性
課堂總結是課堂教學的一個環節。因為它處于教學的末端,又常常被人們輕視。課堂總結更多的在公開課、示范課、研討課上閃現一抹亮光,日常教學當中課堂總結逐漸演變成了一堂課知識點的簡單重復或是作業布置,課堂總結變得可有可無。筆者認為,課堂總結應拋棄知識點簡單羅列的弊病,努力讓學生體味突破重難點的思維藝術,指出帶有規律性的東西,不求全面,照明一點就是收獲。通過教師的總結,讓學生覺得自己有所收獲,品賞“收獲”的快樂,從而更好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讓課堂成為學生能力提升的平臺。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03-0156-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76
[本刊網址]http://hbxb.net
一、語言測試反駁作用的內涵
語言測試作為一種實現教學目標和評價教學質量的手段必然會對外語教學產生某種影響,這就是休斯所說的反拔效應。至于反拔效應的定義,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觀點,休斯對反拔的定義為“測試對教學的影響”。并且他認為反拔效應可能是積極的或消極的。肖哈密將反拔效應定義為“外部語言測試是影響和驅動學校教育中外語學習和作用”。麥克納馬拉認為反拔效應是測試對教學的影響,他相信測試在決定學生生活機遇,影響教師和學生名譽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不管在定義反拔效應上存在多少差異,但廣大學者都有一個共識,即反拔效應是測試對學校教學的影響,而這種影響既是積極的也是消極的。
許多學者都對決定反拔效應性質的因素感興趣,在何種程度上測試能直接導致教學的變化?還有其他哪些因素會影響反拔效應的性質。一項測試的測試內容的測試方法與教學目的出現分歧,極可能它將產生有害的反撥作用。巴克曼指出“積極反拔效應將會在測試過程中反映出課堂中所教授的能力和技能是產生作用的”。這意味著測試效度越高,其產生的積極反拔效度越大。但受教學系統中其他因素的影響,一個不好的測試也可能產生積極的反拔效度,而一個好的測試也有可能產生消極的反拔作用。因此也可以說任何一個測試無論好壞,如果它能刺激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教師的教學活動,我們就可以說這項測試產生積極的反拔效度。但測試質量并不是決定反拔作用性質的唯一決定性因素,測試的能力和權威促使政策制定者將它作為控制教育體系,課程和新的教學方法的有效工具。任何測試都可能在某一情況下產生有益作用。同時一項擁有更高質量的測試一旦被不當運用,也會產生不利后果。
二、目前高考英語測試的概況
全日制普通高中英語教學大綱(編寫的教學大綱)與高等院校教學改革,在吸收了其他國家的教學觀點之后都要關注閱讀的重要性,同時提出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同時,它強調對閱讀能力的培養,閱讀是理解和吸收文本信息的方式。教學大綱也把要求讓學生逐漸獲得獨立的閱讀能力作為最主要的教學目標之一。因此,高校的教學任務就在于教會學生理解他們在英語課本中學到了什么,同時教會他們怎樣應用恰當的學習策略來開展學習活動。高考英語不僅注重英語能力的測試,同時注意平衡考試的語言文化背景知識與其他常識。每年的高考英語閱讀測試中都會出現一些生詞。閱讀測試所需要的閱讀速度為每分鐘50到70字,速度要求越來越快,閱讀測試問題的類型由以下題型構成:理解文章主旨,理解具體信息,猜測文章中陌生詞匯或短語的意思,判斷和推測,理解文章結構,理解作者的目的和態度,理解文章中的文化信息。從閱讀上講,高考英語閱讀測試考察了許多考生的閱讀技巧,包括利用詞匯,短語和結構理解短篇文章快速瀏覽,推測作者意圖等能力。
目前,高考英語閱讀測試大多采用多項選擇的方式。盡管多選測試的測試效應無法得到保證,但試題是客觀的,高效且可信賴的。在有限的時間內,考生能完成更多的課題,研究范圍更廣闊,這能保證測試信度的提高。但這種多選題考察模式也有明顯的缺陷,比如猜測因素無法排除,誘導答案設計困難等等。閱讀明顯是考試的一項內在心理活動,考試不會在閱讀中表現其內在的活動,因此我們無法通過觀察來評價考生的真實閱讀水平。高考英語閱讀究竟對英語教學產生了怎樣的反撥效應呢?
大多數高中英語教師認為高考對高中英語教學有決定性影響。高考對高中英語教學有積極反撥作用,或者說其產生的積極反撥作用要遠大于消極反撥作用。高考英語測試閱讀理解部分的文章布局合理,體裁豐富,主題廣泛而實際。高考英語閱讀測試能夠并且及大地反映學生的實際閱讀水平。高考英語科學的議題原則、高信度和效度,給予了學生一個激發潛力的平臺,并讓他們在這里發揮出他們本應該做到的最好的水平。因此教師應該根據高考英語閱讀的指導不斷調整其教學方向。只有這樣,學生的英語成績和語言運用能力都會得到提高。
三、高考英語閱讀測試對高中英語教學的影響
測試對教學的所有方面都有影響,但影響的程度和深度在不同方面是不同的。測試對高中英語教師的教學態度、課堂教學的內容、教學策略有極大的影響。教師的教學態度深受高考英語的影響,而他們對工作、對自己在學生、同事和家長的滿意度受高考英語分數變化的影響。一些學校在課堂教師教授與學生高考結果之間形成了一種過度的聯系,這讓教師們不敢忽視高考英語的重要性。因此,高考英語不容置疑地對教師的教學態度有較深的影響。但這些影響能否促進教學的良好發展,本文從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時間安排、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來做分析。
首先,不管是高一、高二還是高三,教師的教學要點主要在于分析課本中的閱讀文章,而不是花費大量時間分析和解釋高考英語閱讀測試中的閱讀文章,也就是所謂的考試技巧。盡管高考英語對教學有很深的影響,但教師也已經意識到并做了大量的模擬測試。課本中閱讀文章的難度適中,題材豐富,語言真實。特別是教師可以根據課本解釋來訓練學生的閱讀技巧。這何樂而不為呢?課堂中大量時間都花在理解課本文章、報紙、雜志和其他英語文章上。三年級的應試成分有所增加,但為了教會學生掌握閱讀技巧從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大部分課堂時間仍然被用在文本閱讀上。在高三英語閱讀課堂中增加一些應試技巧以提高高考英語分數是不可避免的。因為高考英語閱讀的改革方向不是對語言知識的擴充,而是對語言交際能力的提高。大多數老師已經意識到簡單地對文章中的知識點或語法點進行解釋仍然十分耗費時間且效率不高。相反,更多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和閱讀能力則是一條捷徑。因此,有豐富的詞匯量,一定的閱讀技巧和實戰演練對學生在高考英語閱讀測試中獲得高分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教學框架為:第一堂課是泛讀文本。課前,教師通常會讓學生根據文章主題收集各種材料,以培養他們背景知識的建立,然后才引導他們逐漸學習文章。此外,為了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會以各種形式解析文章主旨,包括快速匹配回答問題、圖表分析、正誤判斷、聽力理解、故事復述等等。第二堂課在分析語言點之前,教師需要對文章風格、段落結構和短語等進行解釋。分析語言知識時,教師應根據文本環境進行解釋而不是偏離論述結構或單獨教授語言點。第三堂課通過復述文章,指導寫作和其他活動,更全面準確理解文章內容,指導性寫作是課堂中經常用到的一種高效方式。教師對范文進行深入解析有助于學生發現文章的信息組織順序和句子間的聯系。要求學生利用網絡和其他方式尋找與主題相關的信息,并模擬范文寫文章。課堂中,教師選出學生寫的優秀文章進行點評進而讓學生注意閱讀文章中的重要知識點。在歷年高考指導作用下,教師的閱湊教學策略有了很大的改變和進步。美國語言學家奧爾德森總結出,第二語言學習者應該注意提高閱讀速度,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自動化閱讀。高考英語閱讀測試對考生的閱讀速度有更高的要求,因而大多數教師應該在這一方面做出努力,這顯然對教學有反撥作用。上文提到在第一堂課中,教師主要根據泛讀來掌握文章,尋找文章主旨,根據文章難度和篇幅來調整閱讀時間。只有提高了閱讀速度,學生才能在有限的時間里閱讀大量材料。課堂中,教師通常會提前設定適當的閱讀時間,讓學生運用快速瀏覽,細讀和其他閱讀技巧,訓練學生在最短時間內找出某一句子的中心詞,進而找出某一段落的中心句,并總結整篇文章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