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半截蠟燭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把握文本細節,讓課堂充滿“語文味”
從細節切入文本,抓住作品中的細節進行教學設計,是一種處理教材的有效方式,能給課堂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課文《最后的姿勢》記敘了地震發生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護住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跡。通常,我們可以按事情發展順序,圍繞“地震前”“地震中”和“地震后”三個時間點,引導學生抓關鍵詞感受譚老師的人物形象。但特級教師徐夢吟老師設計這一課的教案時,獨辟蹊徑。徐老師緊扣“姿勢”,抓住文中三次描寫譚老師姿勢的細節做文章。首先請學生讀課文,找出描寫譚老師姿勢的句子,思考這三處姿勢的描寫有什么不同;然后通讀課文,思考每次描寫譚老師的姿勢,分別有什么作用。在交流每一處姿勢的時候,徐老師引導學生聯系文中的有關語句,體會人物的心情,感受人物的品質。經過這樣的探究,學生認識到,文中三處有關姿勢的描寫,各有特色:第一處側重動作,是對譚老師的正面描寫,第二處側重語言,是對譚老師的側面烘托,而第三處則是對譚老師姿勢的高度概括,這種凝練的表達更引發了人們對譚老師的無比敬重。課后,徐老師就讓學生仿照課文寫《我的媽媽》,從正面和側面表現媽媽的特點。雖然作文《我的媽媽》,六年級學生早已寫過,但這次的寫法,完全是一種新的嘗試,大家的興致很高。因此,徐老師抓住文中三次描寫譚老師姿勢的細節展開教學,既別開生面,又體現了讀寫結合、學以致用的教學理念,使學生真正學有所得。
二、把握細節,引領學生與文本深度對話
把握具體語境中人物的真實、豐富和復雜的細節,可以引領我們見微知著,從細小的環節獲取豐富的信息,促進我們與文本深度對話。
如課文《半截蠟燭》中,有這樣一處關于伯諾德夫人的細節描寫:她看著兩個臉色蒼白的孩子,急忙從廚房取出一盞油燈放在桌上。“瞧,先生們,這盞油燈亮些。”說著,輕輕把蠟燭吹熄。一位教師抓住句中的“急忙”和“輕輕”,提問:“這兩個詞語是否矛盾?”讓學生展開討論。在討論中,教師又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去思考:伯諾德夫人為什么要“急忙”地取油燈,又為什么要“輕輕”地吹熄蠟燭?通過一番探究,學生認識到:面對燃燒的蠟燭,伯諾德夫人的身份是雙重的。一是情報員,一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作為一個擁有豐富經驗的情報人員,動作是不能“急忙”的。但作為一個母親,面對越燒越短的蠟燭,看著兩個臉色蒼白的孩子,還有什么會比孩子的生命受到威脅更令她揪心呢?母親的天性下意識地使她的動作變得“急忙”。但當她點亮油燈之后,職業身份又告訴她這樣的“急忙”是失常之舉,可能會招致危險,所以她轉而又“輕輕”地吹滅了蠟燭。從起念取油燈的“急忙”到點亮油燈之后吹滅蠟燭的“輕輕”,瞬間兩個有悖的動作,揭示了人物當時內心的風云變幻。也正是這樣,伯諾德夫人的形象才讓人覺得真實可信。
在這節課上,執教的老師發現了《半截蠟燭》中的關鍵性細節,還設計了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激起學生思考的漣漪。學生帶著問題再次走進文本,通過自主探究、討論交流,更深刻地感受到文本中的人物形象。
三、把握細節,教出文本特色
抓住細節展開教學,可以教出文本特色,使學生具備一定的文體意識,培養有關文體的閱讀技巧。
一、預設――讓課堂充滿靈性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常常驚嘆優秀教師在某些細節上處理得靈活機智,殊不知這些看似行云流水、不著痕跡的細節往往是教師的有意安排。
1.預設學習氛圍。良好的學習氛圍是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重要前提,根據課文情節的發展、內容的需要,創設一定的情境,會激發起學生對文本的積極探究。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半截蠟燭》一文時,運用多媒體營造了這樣的情境:半截蠟燭的燭火在搖曳,鐘發出滴答滴答聲。此時,教室里格外安靜,學生們神情嚴肅,顯然都在為伯諾德一家的安危擔憂。這一細節就像架設的橋梁,拉近了學生和文本的距離,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習,流露的是真情,表達的是真心。
2.預設重點突破。教材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在關鍵處注重細節設計,能引導學生思維不斷向縱深發展。教學《山谷中的謎底》一課,理解西坡只有雪松的原因是教學的重點。課堂上,我故意錯誤演示了雪松彎曲反彈的動態過程讓學生糾錯。這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大家對照演示,認真研讀文本,思維的火花一下子被點燃,在相互補充糾正中不僅知道了西坡為什么只有雪松,而且感受到了雪松的頑強和智慧,見解是靈動的、深刻的。
3.預設拓展延伸。注重課程資源的整合,進行適度的拓展延伸,能給課堂教學注入生機與活力。我在教學《愛如茉莉》一課時,最后預設了師生共同合作寫詩的環節,學生因為有感而發,寫得很精彩,如“愛是爸爸有力的大手,愛是媽媽溫柔的叮嚀” “愛是爸爸擔憂的目光,愛是媽媽關切的問候”,這樣的課堂扎實與靈動并存。
二、捕捉――讓課堂充滿智慧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時時閃爍跳躍出一個個鮮活的細節,稍縱即逝。這就需要教師用一雙善于發現的慧眼及時去捕捉,使課堂充盈靈動的智慧,洋溢人性的光輝。
1.解“疑”――柳暗花明。小學生因為年齡、閱歷、認知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在學習文本的過程中會產生疑點,教師就要捕捉有價值的問題來引領學生思考。如教學《夾竹桃》第三自然段時,有學生提出:“這一自然段描寫了春、夏、秋三季的十四種花,與夾竹桃沒有關系,是不是作家寫跑題了?”于是,我利用學生的疑惑,鼓勵他們通過仔細讀書、小組合作等方式尋求答案。在激情互動中,學生很快明白了作者的匠心獨運。
2.點“誤”――茅塞頓開。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會忽視學生細微的錯誤,導致學生一錯再錯或理解偏差。如果能夠敏銳地捕捉“誤點”,巧妙點化,不僅能幫助學生撥正偏差,而且能幫助其深化理解。有學生在復述《盧溝橋烽火》一課時說:“由于眾寡懸殊,我軍傷亡較大,只得暫時逃到宛平縣城”我沒有作任何評價,而是在黑板上寫下了“逃跑” “撤退”這兩個詞語。通過討論,學生知道了“逃跑”含有蔑視之意,用在英勇頑強的我軍身上不合適,并懂得了意思相近的詞有不同的用法。
3.爭“異”――“事不論不清,理不辯不明”,當學生引發“異點”爭論時,教師不能聽之任之,更不能當頭棒喝、遏止,而應提供平臺,讓學生在思中辯,在辯中思,于思辨中尋求真知。如教《天游峰的掃路人》一課時,對“老人的生活究竟苦不苦、累不累?”這一話題,學生有不同的看法。我便舉辦了一個小型辯論會,引導學生或引用文本的觀點,或結合生活中的事例來證明,精彩的發言中不時閃現出創造性思維的魅力和人文的光芒。
三、挖掘――讓課堂充滿思辨
文本由一個個細節組成,一些看似平常的標點、詞語、句子往往意猶未盡。我們只有對其進行深入細致的探究,才能發現并找到解讀的突破口。
1.切準提綱挈領的聚焦點。小學教材中很多課文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詞句,教學中切準文本提綱挈領的聚集點往往能帶動全篇,如《掌聲》可圍繞題目一步步展開教學,《九色鹿》可緊扣“見利忘義”一詞探究,《夾竹桃》可從最后一段入手等。這樣教學整體感強,重點突出,學生學起來思路清晰。
關鍵詞:實踐性作業 三“性” 三“化”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124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任何學科僅靠課內學習與實踐是不徹底的,尤其是語文。筆者認為,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應在課外實踐性作業上下工夫。
一、要有趣味性
怎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課外實踐性作業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外實踐性作業只要能激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欲望,就能使他們愉快地參與其中。如學習人教版五年級下冊“作家筆下的人”這一單元時,為了讓學生體會作家描寫人物的方法,以讀促寫,我們可以給學生布置這樣的課外實踐性作業:對照課文中對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的描寫,找個搭檔進行模擬表演,抓住“推、拉、拽、頂、扳”等動詞,體會作家描寫摔跤場面的生動傳神。又如,學了劇本《半截蠟燭》和相聲《打電話》后,我們可讓學生運用課堂所學的語言藝術形式,在課外自己編排小劇本和相聲段子,發揮語言的表達效果,感受語言藝術的精妙。像這樣的課外實踐性作業,充滿了情趣和挑戰,學生最喜歡參與了,教學效果也非常好。
二、要有開放性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當然,語文課外實踐性作業更應該具有開放性,放開學生的手腳,讓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手段和形式,達到鞏固、運用課堂所學知識的目的。如學習了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祖國在我心中”這一單元,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搜集有關國家發展方面的資料,閱讀一些歌頌祖國的詩文,參觀我國的名勝古跡,或者自主擬辦一份手抄報等等,讓學生深刻地感受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進一步增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又如,“親情”主題單元學完后,我讓學生回家后做一次作業,如給媽媽寫寫心里話、幫媽媽洗腳、做飯等等,并寫下來。課外實踐性作業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學習上的需求或學習的條件、興趣,或在家里說一說,寫一寫,或走出去看一看,訪一訪,自主進行課外實踐。語文課外實踐性作業只有體現了開放性,才會有實效性。所以,我們要努力創造靈活而富有張力的語文課外實踐機會,讓學生在開放的時空中進行積極而有效的課外實踐活動。
三、要有地域性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生活的環境制約著我們的健康成長,并影響著我們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引導學生認識自己周邊的環境,了解家鄉的歷史,關注地方特色和鄉土文化,很有必要。
如學了“走進西部”這一單元,我建議學生游覽我們縣城的西嶺公園、成紀文化城,調查了解當地的紅富士蘋果。又如,學習了老舍、袁鷹等著名作家在寫景抒情、托物言志方面的寫作手法,我讓學生寫一寫家鄉的風景名勝、地方特產。這樣的課外實踐性作業,旨在引領學生了解家鄉,熱愛家鄉,描繪家鄉,進一步內化寫景狀物的手法。再如,學了《記金華的雙龍洞》一課,我帶領學生參觀了靜寧縣博物館,然后讓學生按照參觀順序進行介紹。我們身處黃土高原,沙塵天氣和冬季降雪是常有的事;大人帶著孩子參加婚喪嫁娶的場面也屢見不鮮。我都會鼓勵學生用筆記錄下來,借助身邊的資源,挖掘地域文化的內涵,借機訓練學生的寫作。
語文的特點決定了小學語文課外實踐性作業還應該體現生活化、系列化和人文化三原則。
一、生活化
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精彩故事,課后可以和同學進行情景表演;在學校掌握的詞句,回家后在和家人的交談中可以實踐運用;走在大街上可以留心各種招牌名稱和各種宣傳廣告語;不妨傾聽市場上韻味十足的叫賣聲;主動和公交車上的人進行禮貌對話等等。只要用心觀察,善于發現,生活中到處都是學語文、用語文的資源。
語文知識源于生活,也要服務于生活。教師應教育學生自覺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困難。當父母親不在而自己需要外出,不能按時回家,就可以寫留言條;當自己心里有苦說不出,就可以拿起筆寫日記,發泄心中的不悅。如果能在生活中自覺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就真正起到了語文生活化的作用。
二、系列化
小學語文課外實踐性作業是由課內到課外的延伸,是一個從認知到實踐再到認知的螺旋發展的過程。如學了人教版六年級上冊中沈石溪的《最后一頭戰象》,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作家具體、細致的表達方法,更深地感悟動物世界的生存邏輯,我讓學生課外關注各種動物的生活情況,在觀察、思考的基礎上再讀沈石溪的動物小說《狼王夢》《黑熊舞蹈家》等,寫好讀書體會,并進行讀書交流。當學生積累了有關動物的知識和描寫動物的方法后,我又提出讓學生嘗試進行動物小說創作。這樣引導學生有序地進行系列化閱讀寫作實踐,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提升,也是學生認知領域內由簡單到復雜,從現象到本質的提升。另外,每次實踐性作業都要強調作業的目的,注重作業的過程,落實作業的評價。只有完整、系統的作業流程,才能保證作業的質量和效果。
三、人文化
小學生語文課外實踐性作業應該關注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培養學生的各方面技能,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內容要放眼自然生態,體現時代精神,鼓勵學生張揚個性,積極探索。在語文實踐過程中,學生要樂于合作,勇于創新,關愛他人,真誠友善,做一個有文化有素養的探索者。
總之,小學語文課外實踐性作業是多性能多元化的。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狀況,設計適合他們身心健康發展的語文課外實踐性作業,對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和綜合能力是非常關鍵的。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小學語文教學設計[J].山西教育報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