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語言文化范文

    語言文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語言文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語言文化

    第1篇:語言文化范文

    Abstract: This essay has made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to the address terms in Dreams of the Red Mansion.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essay is to find out and study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on language.

    Key words: language, culture, address terms, names, Dreams of the Red Mansion

    摘要:本文對《紅樓夢》中稱謂語的使用做了初步的調查,旨在探究語言文化的關系。人們的文化可以在他們所使用的語言上得到反映。《紅樓夢》產生的社會現實、家庭層級和傳統習俗影響和決定了《紅樓夢》稱謂語的使用。

    關鍵詞:語言;文化;稱謂語;姓名;《紅樓夢》

    1. Introduction

    The exact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has fascinated, and continues to fascinate, people from a wide variety of cultures. That there should be some kind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the ways in which speakers of that language experience the world and behave in it seems obvious to be a truism. Concerning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today most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linguist Edward Sapir and his student Benjamin Lee Whorf, the claim is usually referred to as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or the Whorfian hypothesis. What this hypothesis suggests is like this: our language helps mould our way of thinking and consequently, different languages may probably express speakers’ unique ways of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Crystal,1985:262) While president Wang Xilin in the “Rhetoric Theory” said: “the language is in essence from cultures and reflects the culture. It wa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and recorded human language, affected each other and restrained mutually.” Although

    people of this research have distinct opinions in their works, It has been long acknowledged that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maintaining that they were inextricably related so that you could not understand or appreciate the one without knowledge of the other.

    Dreams of the Red Mansion, as a novel expressing culture and history at one time, is crystalliz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literature. Although half accomplished, it won laurels of “never learn Dreams of the Red Mansion, nothing gain even end all of the books” in literati. The splendor of enchanting gardens, pleasure pavilions, and daily life of the most sophisticated refinements of Dreams of the Red Mansion hides the darkness and decay of the Feudality. This essay tries to study at address terms in Dreams of the Red Mansion, because the author Cao Xueqin comes to use his language in ways that reflect Qing-dynasty’s culture. This essay discusses three aspects of the cultural reflection on language: the reflection of social reality, the reflection of family hierarchy and the reflection of traditional customs, which provide the evidence that cultural requirements certainly influence how a language is used and perhaps determine why specific bits and pieces are the way they are.

    2. Address terms study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2.1 Refection of social reality

    Dreams of the Red Mansion has a special address terms naming system, showing hybridity of various verbal suggestions which incarnates Qing-dynasty’s social reality.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Address terms, especially place names, in Dreams of the Red Mansion are designed mainly for the purpose of introducing the basic setup of the origin of the story. Cao Xueqing in his first chapter arranged places “大荒山”“無稽崖”“太虛幻境” to construct the frame of the story background. Person Names coming out at the first stage have same function of these kinds of place names, serving to create typical writing background, such as:

    “①姓甄,名費, 甲眉:真,后之甄寶玉亦借此音,后不注。甲側:廢。

    字士隱。 甲側:托言將真事隱去也。

    ②姓賈名化,表字時飛, 甲側:假話。甲側:實非。

    別號雨村。甲側:雨村者,村言粗語也。言以村粗之言演出一段假話也。”

    Commendatory of Zhi Yanzhai noted that these names were added meanings of fantastic, visional or preposterous aside. By collecting these congeneric words in the pre-chapters, Cao Xueqing put his stories in a space of a fairyland and make all the stories to fairy tales.

    He declares his novel is only full of absurd and fake things for the reason “hiding the real name of the reality, disclosing the truth with the covertures of lie.” He had to use this special writing style in his age because Qing-dynasty has its special social background.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its rule, Qing-government created a number of literary inquisitions, which is known as its large number, its large scale, and its great cruelty. From the author’s view, Cao Xueqin ‘s forbears had held a high post in Qing Dynasty. When the Yongzheng Emperor ascended the throne, his family was declared guilty and his family property was confiscated. Suffered the change of the family, he realized the dark of feudality. His Dreams of the Red Mansion, as a chronicle of a noble family, inevitably hides the realities of decay and self-destruction; however, it is not an age allowing writers to comment on the government. For preventing his book from the banning by the government, Cao Xueqin created the typical address terms system to separate his novel from the social reality while it can’t hide the cultural influence on its language. Social reality given to the readers of his language is obvious and well-grounded.

    2.2 Refection of family hierarchy

    As one of Chinese literal pinnacle, Dreams of the Red Mansion has not only recorded some parts of social reality but also depicted vivid pictures of Qing Dynasty with ample kinship terms.

    Kinship terms, as its name suggests, reveal kin positions of people in relationships, which is a big part of the address terms system. This prominent novel deals with all levels of the feudal clans from the most eminent souls to the most humble ones. It indicate some 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s, such a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ages , distinction of power oriented hierarchies, difference of noble class and humble class, as well as difference of lineal descent and of the concubine etc, this chart of which runs as follows:

    Level 1: the oldest and the most powerful 老太太;

    老祖宗

    Level2:thepowerfu nobleclass 老爺;太太;(二)奶奶

    Level 3:the noble class (寶二)爺;姑娘;小姐

    Level4:lowernobleclass 姨娘

    Level5:thehumbleclass 丫頭;小蹄子;奴才

    Having their own positions in the large family, all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should be addressed with different kinship terms. In China, the position in a family hierarchy and rank in age are very important, therefore, in Dreams of the Red Mansion it exists the level division of power-oriented kinship terms. And the higher hierarchy person can call the name of the lower one, while; the lower one is not permitted to call the name of the higher one. It is thought that this is against ethic norms if the person calls the name of the higher one directly.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2.3 Refection of traditional customs

    In China, especially in the ancient times, address terms have their own naming rule to show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family. Our ancestors usually take a same word of name to mark a same generation.

    Names of the male roles of the Jias in Dreams of the Red Mansion reflect this traditional custom.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the Jias are“賈源,賈演”, the same part“水”suggests this generation is given glory by the emperor in their names; the second generation are“賈代善,賈代化,賈代儒”which have a same word of“代”suggests the glory is transferr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 third generation are“賈敬,賈政,賈赦,賈敏”, the same part of“文”suggests the family pay more attention to knowledge; the generation of“賈寶玉”are“賈珍,賈璉,賈珠”which have a same part of“玉”suggests the family lost its mental education, only leave money; the last generation are “賈蓉,賈蘭,賈薔,賈蕓” in which the same part“草”for sure suggests that the family has gone to pot. It is a unique custom loaded on the language compared by the western address terms naming system.

    English name is composed of given name and family name. In English tradition, when a girl becomes a man’s wife, her maiden name should be substituted by her husband’s family name. Except marriage, generation is also passed by giving sons a family name which is similar with our customs. However, for honor of some great ancestors of the family, western people may take the same given name with one of their relatives to name their descendants; and that is what really separated them from us.

    Cultural influences can embody in the vocabulary of language. Let us look at a description quoted form Dreams of the Red Mansion:

    “雨村拍手笑道:‘是極!我這女學生名叫黛玉,他讀書凡‘敏’字他皆念做‘密’字亦減一二筆,我心中每每疑惑,今聽你說,是為此無疑矣。’”

    This quotation describes a traditional custom in the ancient Chinese cultural sphere. “Naming taboo” is what the heroine Lin Daiyu follows when she reads or writes a lipogram―avoiding all the word with her mother’s name “敏”. The great Chinese thinker and social philosopher Confucius distinguishes three basic kinds of naming taboo depending on ethical principles of China’s feudal institution: (1) The naming taboo of the state discouraged the use of the emperor's given name and those of his ancestors. Generally, ancestor names going back to seven generations were avoided. The strength of this taboo was reinforced by law; transgressors could expect serious punishment for writing an emperor’s name without modifications; (2) The naming taboo of the clan discouraged the use of the names of one's own ancestors. This condition fit the above example in Dreams of the Red Mansion quite well. (3) The naming taboo of the holinesses discouraged the use of the names of respected people. There were three ways to avoid using a taboo character: (1) Changing the character to another one which usually was a synonym or sounded like the character being avoided. (2) Leaving the character as a blank. (3) Omitting a stroke in the character, especially the final stroke.

    3.Conclusions

    Under Cao Xueqin’s pen, an enormous arrangement of address terms opens a vivid view to the readers of Qing-dynasty’s culture.

    References

    Chen Hua. 2010. English & Chinese Kinship Terms and Their Cultural Roots [J]. Overseas English.

    Ronald Wardhaugh. 2000.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inguistics of Language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參考文獻:

    1、曹雪芹,2006,脂硯齋全評石頭記[M]。霍國、玲紫軍校勘,北京:東方出版社。

    2、胡壯麟,2001,語言學教程[M]。修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第2篇:語言文化范文

    很多情況下,英語對漢語的沖擊屬于一種性質上的侵略。廣告是一種性質上的侵略。很多產品在廣告中利用英語表達了很多的內容。在廣告中利用英語更加具有科學性和時尚性,同時也能夠給客戶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多知名品牌采用了這種英語的形式,大量的英語占據著我國的廣告市場。著名體育品牌李寧,在廣告語中就有“一些皆有可能(Anythingispossible)”的廣告語。安踏廣告中就有一個Keepmoving的廣告語。很多知名品牌都是英文的縮寫。例如,Audi、MOTO、NOKIA、Sony等很多詞匯都存在這種現象,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常見。相關人士認為在廣告中使用英語對漢語是一種沖擊,很多人都批評了這種現象。他們認為這種使用英語的形式本身已經忽略了客戶對英語的理解能力,客戶本身不了解其中蘊含的意思,很難購買這樣的商品,本身影響了產業的銷售。但是事實上并不是這樣,很多人認為印有西方字樣的產品,本身就代表著時髦。產品本身包含了西方的技術,同時也是一種大國的經濟實力的體現。由于這些原因,很多人愿意購買這些產品。需要進行說明的是帶有西方字樣的產品本身雖然帶有一些西方的文化氣息,但是并不能說明這些產品本身蘊含著西方的文化氣息,也不代表就具有很高的品質,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2.對青少年學習漢語的一種沖擊

    很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喜歡用一些縮略詞匯,用幾個字母代替一些長的詞匯。像MBA、NBA、CAD等在漢語中都是一些很長的文字,表達的方式也很復雜,英語單詞也是很復雜的詞匯,利用英文單詞首字母縮寫的形式,避免了發音和書寫的繁瑣性,詞語表述也更加清晰,像這樣的詞匯使用效率非常高。另外英語中還存在一些直譯與音譯的形式,也屬于對中國漢語的的沖擊。例如,漢語中將剛剛步入大一的學生成為新鮮人。英語中成為freshman,這單詞已經遍布了我國很多地區。還有關于“秀”這個詞,采用了show的音譯,被翻譯成演出或者表演。這個詞也衍生出了很多的詞語。做秀、秀服、脫口秀、生活秀都是從show衍生出來的。在日常的交流中也有很多像mygod、Hi等英文都已經代替了我們生活中的很多口頭語,這種形式屬于半英文半漢語的形式,對漢語產生了一種沖擊。因為,漢語有形容這種形式的語言,但是從語言發展的角度分析,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出現這種形式,影響了漢語的發展過程,使那些原本的漢字隨著時間的推移本身受到一定的影響,逐漸從人們的眼中消失,本身影響了漢語的發展,是一種很嚴重的沖擊現象,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一個問題,也是一種值得改變的問題。

    3.經濟發展導致出現英語向漢語沖擊的現象

    目前,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很多經濟的內容都已經和世界接軌,經濟領域受到英語的影響。例如,漢語中血拼這個詞,就是英語中的shopping;關于GDP代表的是國內生產總值等都是一種沖擊的現象。一些GNP、big/large-capstock、list、cookthebook、baddebt都是一些國內經濟形式術語。因此,從這個角度說很多語言學家認為外來語言入侵的現象很糟糕,他們都很擔心我們傳統的語言文化。提出了關于純正漢語的說法,對防止語言的異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從目前的形式看,相關人員一般都不會考慮這些內容。雖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漢語存在大量的英文詞匯,但是從漢語語言詞匯量出發,英語在其中只占有很小的一部分,在其中占有很小的比例。從人員理解能力這個方面出發,很多人的水平不高,不能理解一些內容。如果能理解也只是理解一些淺層次的內容,大多數使用漢語的人不會接受這種沖擊。因此,從一個側面分析,英語雖然對這些內容產生一定的沖擊,但是,接受的人群少,因此可以說這種想象對漢語的影響很小,不會產生很嚴重的沖擊。

    4.結束語

    第3篇:語言文化范文

    【關鍵詞】:英語語言;文化背景;文化教學

    每一種語言都是在其特有的文化背景條件下發展和演變的,漢語和英語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兩者各自的文化背景也有很大不同。就語言和文化而言,要理解其一,就需要另外一個,因此為了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在教語言的同時解釋文化就在情理之中。由此可見,教師對文化背景知識的解釋有助于學生克服語言學習中的文化障礙并能使其獲得較好的交際能力。

    一、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不僅僅是一套符號系統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對文化起著重要作用。有些社會學家認為,語言是文化的基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從另一個方面看,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可以說,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語言與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

    在英語學習中,學生除了多記詞匯外,還必須熟悉英語詞匯的內涵和外延,尤其需要掌握其不同的文化內涵。很多詞,在漢語和英語中的意思和褒貶含義大相徑庭,如漢語中有很多以狗為題材的詞匯如“狗腿子”、 “狼心狗肺”、 “狗眼看人低”等,具有明顯的貶義。而在西方英語國家,狗則被認為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除了一部分受其他語言影響含有貶義外,大部分沒有貶義: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個幸運兒),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

    二.英美國家的宗教和節日文化。

    許多中國學生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往往都是從傳統的西方節日,如圣誕節、母親節、感恩節、愚人節等開始的。而這些“洋節日”又大多數具有深厚的宗教淵源,西方文化最早傳入中國的使者,大部分也那些傳教士。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應該對英美國家的主要節日的起源、意義以及它們的慶祝方式等進行較深入的了解,這樣將有助于提高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

    英美國家的文化習俗和禮儀知識。文化習俗在跨文化交流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如果不熟悉英語語言的文化習俗,在相互交流中可能就會產生理解不準確、誤解,甚至發生沖突的嚴重后果。中、西文化習俗存在很大差異,比如面對別人的夸獎,我們常常是心里高興,但嘴上還是要謙虛幾句,而西方人則會真心實意地接受并表示感謝。加強文化習俗和禮儀知識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對外交往中更好地把握尺度,做到有禮、有節。

    三、語言教學中文化教學的可行性。

    廣義上講,文化教學存在于語言教學的每個階段,甚至每個單元。語言教學既然最終以語用為目的,就必然涉及語言文化的教學。文化因素與語言形式的難易并不一定成正比,簡單的語言形式并不意味著在使用中可以忽略語用與文化因素。真正使學生感到困難的不是如何發準音或拼寫正確,而是在實際交際中如何恰當運用語言。教師在教學中只要自始至終注意結合語用、文化因素,把語言形式放到社會語用功能的背景下進行教學,就能使語言知識“活”起來,使學生逐步提高語用能力。這樣講,并不是要求教師在講每一個語言項目時都把與之相關的語用功能介紹全、練習夠,這是不現實的,也違反認知規律。目前我國中學外語教學的弊病之一就是講者不厭其煩,力求一次講全、講透。在介紹一個新語言項目時,往往以點帶面,全面開花,字典搬家。學生則忙于記筆記。應試教育和結構主義理論的影響更起了負面推動作用。交際法教學注重語言功能訓練。具體語言形式的功能要隨語境而變化,使用中相關社會因素較多,只有逐步介紹、訓練,循環往復,學生才能體會到不同語境中語義的差異并逐步掌握,進而形成語言能力。目前,在教材編寫中,教學內容循環出現的方式與原則也應體現在英語教學中。

    四、文化背景知識教學對教師的要求

    第4篇:語言文化范文

    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出不同的語言形式,而不同語言又具有不同的文化特點,語言和文化之間相輔相成,相互影響。而跨文化交際就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雙方進行交際的過程,也可以看作是人類信息的相互交換中不同國家語言間相互傳遞的過程,反映著社會習俗、評判標準、審美觀念、、價值觀念、文化藝術等,其形式也具有多種多樣性,如留學、移民、觀光旅游、貿易、翻譯、外交、跨文化技能的培訓、商務會晤、外事接待、工作洽談、科技文化交流等,而言語交際是最重要的一種。在言語交際中,如出現意見或觀點不同時,中國人喜歡含蓄委婉的表達方式,以保全對方的“面子”,而西方人較坦率,喜歡直接明了,即使爭論得面紅耳赤,往往也要堅持自己的看法;如與對方發生矛盾時,中國人不喜歡與人爭論,甚至是爭吵,以維系彼此之間的團結與和諧關系,而西方人卻必須要把事情分個誰對誰錯,爭個水落石出;如對于某件事情的看法上,中國人常認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要先思考,只有經過深思熟慮,才能發表自己的看法,否則就會被貶稱為“一瓶子不滿,半瓶子咣蕩”,而西方人認為真正有能力的人不需要思考,就是說要把思考過程言語化,要善于將自己的想法有效地表達出來。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如果對語言文化沖突不能相互全面了解,或是跨文化交際中的語言文化沖突研究對其知之甚少,就沒有辦法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際,導致障礙重重,誤解沖突不斷,因此,我們要對跨文化交際中的語言文化沖突進行詳細、全面的認知。正如王佐良教授所說:要想學好語言,就要知曉語言當中的社會文化,如果對其不了解或一知半解,就不能完全學會語言,無法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際。

    二、語言文化沖突

    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體現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語言文化沖突對交流會造成巨大的影響,阻礙交流的順利進行,甚至導致交際的失敗,因此,為了揭開跨文化交際失敗的神秘面紗,就要對跨文化交際中的語言文化沖突的體現加以了解、學習和認知,這些具體的體現是理解中西方人語言文化沖突的鑰匙,能夠使跨文化交際順利的進行,并最終達成共識,同時,這是跨文化交際所要研究的方向,也是最終所要達到的目的。

    1.稱呼語

    中國一直秉承尊老、愛老和敬老的傳統美德,認為“老”即為德高望重、有經驗、閱歷深、有資格,常用“姜是老的辣”“、老馬識途”、“老成持重”等形容“老”者,以示尊敬和敬意,所以稱呼比自己年長的人為“老首長”“、老前輩”、“老張”、“張老”“您老人家“”老教授”等,表示敬重之情。西方人對“老”的看法卻和中國人相反,西方人認為“老”既是衰朽殘年、老矣無能,是別人的負擔、拖累等,因此,對“老”字充滿了反感之情,特別是女性,對“老”尤其敏感,不愿意對方用“老”來形容自己,更不喜歡聽到對方用“老”稱呼自己,喜歡對方稱贊其年輕、美麗,充滿活力。所以在交際之初要避免“老”字稱呼語的使用,以防在對方心里蒙上陰影,造成溝通的失敗。

    2.寒暄語

    在日常的交往中,人們見面首先做的就是用一系列反映本民族獨特文化習慣的套話進行寒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打招呼,以表示友好和禮貌。但由于所處的文化背景不同,使用的方式也不盡相同。中國人見面時常常會問對方:“你吃了嗎?”表示問候,而在西方人看來,這是對自己是否吃飯的詢問或是一種委婉地邀請自己吃飯的表示。實際上,這種詢問方式只是代表一種問候、寒暄,表示“你好”,相當于英語中的“Hi,Howareyou?”之所以這樣問是受中國傳統文化“民以食為天”的影響。亦或是見面詢問“:你干什么呢?“”你要去哪兒?”“最近怎么樣?”等,也是表示一種單純地問候,原因在于中國人喜歡用談家常的方式了解對方的近況,用以表示關心,但在西方人文化中,一見面就如此“寒暄起來”,那可要被看成是NosyParker,也就是“好事者,包打聽”,帶有打探私人隱私的色彩,是令人反感和氣惱的質問,是對個人生活的無端干涉,因而產生反感,造成交流的窘境。簡而言之,由于中西雙方語言文化的沖突,中國人的好心問候會被西方人誤解為存心不良的刺探,而西方人見面時常討論天氣:“It’saniceday,isn’tit?”,也會使中國人不解、茫然,不知應如何繼續交談。

    3.詞匯的文化涵義

    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詞匯的文化涵義沖突而導致語言文化的沖突也比比皆是,容易引起誤解,甚至導致跨文化交際的破裂。如果西方人形容一個女人像貓似的,就暗含著這個女人脾氣不好,愛罵人,而在中國,貓象征著高貴、優雅、溫順,因此在此話的理解上就和西方人恰恰相反,認為是對該女人的稱贊,這就是因為文化不同導致對“貓”的理解上相差甚遠;在中國窮苦人(poorper-son)、勞動者(laborer)多含有正面的積極涵義,而地主(landlord)、資本家(capitalist)則有反面的消極的意義,但西方的情況正好相反;紅色在中國是褒義詞,寓意一切美好的事物,代表熱情、富貴、喜慶、喜事、活力、幸福、美滿,運用在生活中各個環節,如:結婚時,新娘會穿著紅色的婚紗或禮服;逢年過節時,長輩會用紅包裝著錢發給晚輩;當有喜事要宣布時,會在墻上或公告欄張貼紅榜;形容生活過得富裕、幸福時,會說過著紅紅火火的日子。而在西方國家,紅色是禁止、危險、憤怒的象征,如:seered(生氣)、redalert(緊急警報)、redflag(禁止);“藍天”(bluesky)在中文中是純潔的意思,而在英語中有不切實際的意思。

    4.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對語言形式的選擇會產生重要的影響,中國人喜歡委婉含蓄的表達方式,常常通過慢條斯理和捉摸不透的兜圈子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觀點,思維方式傾向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而西方人則不喜歡拐彎抹角的闡述個人的想法,喜歡直來直去、開門見山,思維方式較直接。例如:在西方,當受到別人的稱贊時,人們會欣然接受,認為稱贊是對成績和事實的承認,是實事求是的表現,用“Thankyou”表示感謝,而在中國,則會回答“哪里”,“慚愧、慚愧”或“過獎了”等等,表現他較謙虛,但這時的謙遜對于西方人看來是極其無禮的,因為西方人認為他在真心實意的贊揚你,卻被對方否定了贊揚,有種當頭淋了一盆冷水,糟了白眼的感覺;在西方,對他人的請求若不能答應時,會直接拒絕,而在中國,則多婉言拒絕。“不”一詞很少使用,認為“不”會傷害別人的感情,會造成對方的不愉快,而這種委婉會使西方人誤解,認為不夠坦誠,造成跨文化交際的語言文化沖突,致使彼此的尷尬。

    三、結束語

    第5篇:語言文化范文

    【關鍵詞】城市文化語言文化杭州文化文化語言學

    “文化語言學”(Cultural Linguistics)作為一門語言學和人類文化學交叉研究的學科,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結合我國漢語的特點來分析漢語與中國傳統文化、各少數民族文化、各地方言文化以及與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關系,強調了“漢語的人文性”[1]特征而建立起來的。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這門學科已經歷了學術研究繁榮發展到冷靜反思的過程,當代學者通過多元化方式來探討漢語文化,并力求使用其理論知識對社會發展帶來實際的應用價值。城市文化是一個城市的內核,它反映了與一座城市的文學、美術、書法、戲劇、攝影、音樂、舞蹈、民間風俗、曲藝雜技、電影電視等領域的文明成就,而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和精神的外化,城市文化勢必通過城市語言得以展現。“文化語言學是解釋性的學科,而非描寫性的學科,它所要解釋的是語言和文化之間的因果關聯,或是某些文化現象有語言上的成因,或是某些語言現象是某種文化現象的結果,或者某些語言現象和文化現象互為因果”[2]。城市語言文化正是將城市特色語言現象與城市文化具體領域相互關聯,通過挖掘城市文化具體領域中的相關語言現象,以文化的語言功能來闡釋城市文化的風貌、個性與形象。這是文化語言學理論與實際應用相結合研究的新角度,以探討語言文化學理論在“都市語言”[3]現象中的應用,成為語言文化學的研究趨勢。杭州作為一座散發著濃郁歷史芬芳和擁有旺盛現代化生命力的國際化大都市,杭州城市文化備受矚目。杭州城市語言文化作為杭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杭州城市語言文化的內涵、構成和傳承等方面的內容,對于豐富杭州城市文化的內涵,以及建設杭州特色城市文化勢必發揮積極的作用。

    杭州方言是吳方言的一種,南宋遷都時使杭州方言帶上濃厚的北方官話色彩,是“披著吳語外衣的北方官話”。經過許多學者的研究發現其獨特之處在于兒綴較多、疊詞較多、人稱復數表示單數、名詞作為詞頭和詞尾等方式,這構成了鮮明的杭州方言特色,這是杭州城市語言最為獨特之處。因此內容前人研究較豐富,這里不再贅述。特別指出的是,現代杭州方言中的某些詞匯在語義上有了新的解釋,成為杭州城市流行語。比如杭州方言中“落兒”的諧音“六二”,原意是指人們取笑腦筋不好使的人,而現在杭州年輕人將每年六月二日作為“傻樂節日”[4],從這一現象中應可讀出當下杭州人在面對各種壓力之下,頗具開朗豁達的良好心態和智慧幽默的樂觀精神。

    民俗用語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反映民間風俗習慣的詞語或相關語言,它能夠集中反映某一地域人們生活的獨特文化。這種語言現象充滿了真知灼見,揭示客觀事理,是廣大勞動人民生活智慧與經驗的結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和很強的語言表現力,就杭州而言,杭州的民俗用語首先表現在杭州的民俗用語與杭州特有的景物與傳說相關的杭州俗語、歇后語非常豐富,例如以“西湖”為主題的歇后語有“西湖里放醬油――無濟于事”、“吃得麥稀飯游西湖――窮開心”、“西湖邊搭草棚――煞風景”、“做夢游西湖――想得美”、“西湖里挖月亮――枉費心機”等;以西湖為主題的俗語有“西湖日銷寸金,西湖日產寸金”、“跳進西湖洗不清”等。以杭州特有民間傳說故事為主題的歇后語有“白娘子遇許仙――兩相情愿”、“白娘子哭斷橋――懷念舊情”、“梁山伯遇祝英臺――前世一劫”等。此外,某些歇后語的形成更是可以看到杭州方言特色中語音語調的形成和發展,比如杭州方言的“兒”話音,“大蒜葉兒打氣――混蔥(充)”、 “牛皮兜兒――點水不漏”、“豆芽菜切絲兒――細做”等等。

    其次與杭州人生活息息相關的一些民俗用語也非常有特色。源起于南宋,杭州民間泛指各行各業的傳統俗稱為“五行八作”;杭州商人在歷史上的舊習俗叫“初二、十六,店員吃肉”。杭州人重視人情交往,“插花親”這一詞語就是除了血緣和婚姻的特殊親戚關系之外,反映將世交友好結成親戚的風俗用語。在杭州濃郁的茶文化氛圍中,更有許多與茶文化相關的民俗用語,比如自古有在每年新茶上市之前,為了祭祀天地神靈和祖先的“七家茶”;有俗稱“茶定”,反映從南宋時期杭州婚姻習俗中男方向女方求婚使用龍井茶作為聘禮的習俗。杭州特色美食中也有眾多響當當的名稱如“東坡肉”、“叫花雞”、“西湖醋魚”、“西湖莼菜湯”、“龍井蝦仁”、“吳山酥油餅”、“油炸檜”等等,從傳統美食延伸到杭州傳統飲食風俗中,又出現了諸如“春有兩件,冬吃四肴”、“頭伏火腿,二伏雞,三伏吃個金銀蹄”的用語。

    城市特色語言現象還可以從城市標志性用語層面分析。城市標志性用語是指能夠反映出某一城市自然與人文風貌的具有該城市鮮明特色的詞匯或短語,相對于動態的城市語言來說,它變化較小,規律性較強,可以從城市中人們的言語使用角度側面反映一個城市的特點。杭州在歷史上古稱“武林”、“臨安”與“錢塘”;一直以來又以其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舒適的居住條件享譽海內外,具有廣泛知名度的“人間天堂”的雅號;再者杭州物產豐富,因其是“西湖龍井”的原產地被譽為“中國茶都”,其絲綢質地輕軟,色彩綺麗,品種繁多,也有“絲綢之府”的稱謂,可以說這些都組成了頗具歷史文化特色的杭州城市標志性用語。

    第6篇:語言文化范文

    一、營造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感受和體驗文化

    我們的傳統觀念主張孩子要服從老師和家長,要聽大人的話。于是在課堂上就形成了教師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教師有著相當高的權威。而西方國家講究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Thank you.和I’m sorry.長幼之間平等對待。于是,我在教學中鼓勵每個學生積極嘗試,學說英語,鼓勵學生質疑。我不放過學生給我的每一次幫助,并且勇于承認自己的過失,一句簡單的Thank you .或I’m so sorry.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把民主和平等的氣氛帶進了課堂。

    二、創設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培養跨文化意識

    課堂是英語教學的主陣地,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可以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

    1.在語言教學中傳授文化背景知識

    教師需注意就語言材料中涉及的文化背景內容隨語隨文地進行說解,指明文化意義或使用中的文化規約。

    通常第一堂英語課會進行介紹與問候,中外兩種文化對禮貌稱呼語的習慣存在著差異,作為教師就有必要向學生進行簡單的闡述。在學習有關家庭成員的知識時,學生對英語中家庭稱謂的單一比較困惑。這種中外宗族文化的差異也可向學生作簡單的解釋。grandfather, grandmother既指祖父母,也指外祖父母。英語中僅有uncle, aunt, cousin三個詞,而在漢語中,伯、叔、姑、舅、姨、表妹、堂弟等稱呼井然有序,不得混為一談。這些正反映了中國人的家族本位觀,家族觀念根深蒂固。

    2.在課堂活動中強化文化意識

    學生學習外語時往往難以擺脫母語的干擾,常常會出現一些Chilinsh。即使他們對一些固定的表達方式或習慣用語了如指掌,真正使用時,仍會出現錯誤。如在教學打電話這一內容時,學生會脫口而出Who are you?他們并非不知道如何應答,只是缺乏練習的機會。因此,在課堂上要多組織一些以學生為主體的練習活動,如:pair work,group work,role play等,一方面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擴大學生的參與面,保證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機會學說英語。

    又如,在學習了水果和食品的詞匯后,組織學生動手做salad(沙拉)。事前先組織學生對所需物品和制作事宜展開小組討論,得出一致意見后再進行操作實踐,教師對各組活動巡視并適當指導。當一盤盤精美的沙拉完成后,孩子們興奮之極。接下來品嘗自己的勞動成果,每組的代表用簡單英語介紹各自的制作方法和特點,教師不時穿插講解沙拉的起源、種類和現狀。吃著可口的食物,體驗西方食文化帶來的樂趣,同時也感受到了同學之間的合作與互助,學生對類似的活動非常歡迎。

    3.在對教材資源挖掘中適時傳播文化

    教材在編寫的過程中也滲透了文化意識,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每一個細節,不失時機地向學生傳播一些淺顯的文化知識。

    如在教材中有一部分內容是要求學生用Where is he /she from?What's his/her job?進行問答,出示的人物背景是所屬國家的重要標志物。借此機會,教師可以通過世界地圖把學生帶到London, New York, Tokyo, Beijing ,and Sydney等地。每到一處,就請學生扮作導游說說對當地的了解,向全班介紹這些地區的主要建筑和標志。如:Big Ben(英國的大本鐘), the Liberty Statue(美國的自由女神像),Fuji Mountains(日本的富士山),the Great Wall(中國的長城)和悉尼的Opera House等等,這些標志物通常是他們國家的民族象征和驕傲,是該國人民引以為豪的。

    三、開展各種節日活動,增強跨文化意識

    現在,過“洋節”成了年輕人的一種時尚。學校里的孩子受父母和周圍同伴的影響,也對各種“洋節”津津樂道。我們不妨順水推舟,在慶賀節日的同時,讓學生們感受一下中西方的節日文化。

    在圣誕節來臨之際,給學生們講圣誕故事和圣誕習俗,舉辦圣誕晚會,唱圣誕歌曲Silent Night,體會圣誕寧靜與祥和的氣氛,然后同學間互贈賀卡,感受彼此的友情,同時與中國的Spring Festival(春節)比較一下,看看中西方最盛大的節日有哪些異同。

    四、注重積極引導,正確對待文化差異

    第7篇:語言文化范文

    一般來說,漢字是兩種文字的混合應用。在日語的文字中,其假名主要包括平假名和片假名,其中平假名主要是從漢字的楷書中發展而來的,而平假名則是日本日常書寫或者出版物中應用到的,片假名則主要是對一些外來詞或者是象聲詞的標注。從日本的出版物或者是相關書籍中,漢字在其內容中占據了非常大的比重,根據日本的某官方雜志中說明漢字對于日語文字的影響是不可言喻的,在日語語言文化的形成過程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不管是在日常還是在其他方面的應用,漢字都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日本小學階段的教育中,學生也需要對基本的漢字有一定的了解,同時還需要掌握基本的漢字書寫技巧將其應用在日常生活中。隨著日語語言文化的不斷發展,漢字在日語中的數量也在不斷的增加,在日語體系形成的過程中,漢語是重要的基礎。通過對日本一些文獻的研究就可以發現,其中的文字基本都是運用漢字進行記錄,發展至今漢字的使用仍舊沒有消失。同時這些保存的文獻有著非常高的研究意義,可以說漢語的缺失將會對日語的語言文化造成嚴重的影響。眾所周知,儒家思想是我國漢語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日本同樣是儒家思想的信奉者,儒家思想的應用對促進日本文化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可以說漢字已然成為日本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文字的書寫方面,漢語的影響同樣也是不容忽視的。在日語中的平假名是在草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而片假名則是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由于日語中存在著大量的漢字,因而日語對書寫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現階段,日語中的文字書寫主要是從漢語中的行書、草書、楷書等三種書寫方式延伸而來,同時在日語的書寫中也有簡體和繁體的區別。日本對于小學階段的文字要求是非常高的,甚至有的小學開設了書法的課程,讓學生在小學階段就規范其漢字的書寫。隨著漢語的語言文化和日語的語言文化的聯系日益密切,我國的優良文化在日語中得到了廣泛的傳揚,同時也體現了我國文化的重要性。

    二、漢語中文字所表達的含義使得日語語言文化更加具體

    不同國家有著自身的文化特點,在語言含義上也有著特殊的理解方式,其中習語的理解是非常精妙的。一般來說,習語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特定表達方式,這也是一個國家或者是地區語言特色的展現。習語一般是由成語、俚語、歇后語和俗語組成,這些語言有著其自身的特點,同時也有著其隱含的意義。在語言的表達方式上,這些語言大多非常優美,雖然簡單但也潛藏著深刻的含義,對于人們的溝通也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國的習語是非常多的,也是國外一些國家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方式,很多學習漢語的外國朋友就表示中國的習語既是學習的難點,同時也是文化的融合。在日語中也存在著很多習語,這些習語的表達和中國的習語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例如我們常說的吃一塹長一智,在日語中所表達的含義基本是一樣的。學習過漢語的人都知道其表達方式非常特別,不能只了解語句的表面意思,往往語句中的深層含義才是其要真正表達的意思,這就需要去研究和揣摩。在漢語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漢語的語言文化也逐漸豐富起來,從而形成了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語言體系。日語本身就跟漢語有著不可分離的聯系,因而在文字的表達含義上也是極為相似的,日語中很多語句的表達方式都有著漢語的特點,在表達形式和含義都有著共同之處,日語中很多語句的表達都非常簡單,但是其真正的含義還需要人們仔細的分析,從而理解說話者真正要表達的情感。特別是一些反問句疑問句的表達,這其中往往摻雜著一個國家的文化。

    三、漢語中的書寫格式促進了日語語言文化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漢語中文字的書寫格式有著嚴格的要求,特別是在書信中都有著具體的規定。而在日語中其書寫格式也受到了漢語的深刻影響。通常漢語的書信來往會在開頭運用尊稱、敬稱或者是禮貌用語等,從而來表達自己真誠的問候和感情,這已經成為書信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在日語的語言文化中,這種形式也是存在的,在書信的開頭添加禮貌用語已經成為書信往來的習慣,也成為書信中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信電的表達同樣有著其具體的形式,在互聯網還沒有得到廣泛應用時,信電是人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通過對日語中信電的表達來看,也跟漢語的表達有著相同點,比如在信電的封面,地區的郵編、地質等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由此可見漢語對日語語言文化的書寫格式有著極其深入的影響。雖然現階段書信和信電已經逐漸被網絡取代,但是漢語在其中的影響仍舊存在,這種書寫方式的影響已經不僅僅是在書信和信電中,已經深入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漢語對于日語語言文化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這也是日本一些學者和專家研究中國文化的重要原因,同時這種影響也便于我國的文化研究者來了解我國歷史文化的傳播。

    四、結論

    第8篇:語言文化范文

    關鍵詞:外語教學;語言;文化

    對外語教學語言是民族文化的記憶寶庫, 同時也意味著作為文化之網中的動物的人不得不生存在語言文化之網中, 受到語言文化之網的制約, 語言也因此而成為陷阱和桎梏。每一種語言都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因此,每一種語言都反映出使用該語言的國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所特有的文化現象。外語是外國文化的載體,外語的傳授過程含有豐富的文化教育的因素。因此只學習語言,而不了解其賴以生存的文化就等于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就永遠掌握不了語言。

    一、語言與文化

    每種語言都反映了它所歸屬的文化異同,民族色彩。不同文化背景,持不同語言的人在交談時,常常會產生誤會。對于不同的人們,同一個詞或同一種表達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義。由于文化上的差異,談一個嚴肅的問題時,由于一句話說得不得體,可以使聽者發笑,甚至捧腹大笑,一句毫無惡意的話可以使對方不快或氣憤;由于文化上的差異,在國外演講的人經常發現聽眾對他講的某個笑話毫無反應,面無表情,鴉雀無聲。然而,在國內同一個笑話會使聽眾笑得前仰后。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對文化起著重要作用。有些社會學家認為,語言是文化的基石,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從另一個方面看,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文化是形形的,語言也是多種多樣的。由于文化和語言上的差別,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難。學習一種外語不僅要掌握語音、語法、詞匯和習語,而且還要知道持這種語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觀察世界; 要了解他們如何用他們的語言來反映他們社會的思想、習慣、行為;要懂得他們社會的文化。實際上,學習語言與了解語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開的。因此認識語言與文化關系的重要性,有著特殊的意義。

    二、外語的文化性

    文化教學存在于語言教學的每個階段,語言教學以語用為目的,必然會涉及語言文化的教學。文化因素與語言形式的難易并不一定成正比,簡單的語言形式也不意味著在使用中可以忽略語用與文化因素。外語的內在文化性是固有的,相對穩定的;而外語的外在文化性是在外力作用下產生的,它因外語教、學者的思想基礎文化閱歷、思維能力等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外語教、學者經過對文化信息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的心理過程, 可以形成不同的文化觀點。外語的內在文化性和外在文化性是一個互相關聯、互相作用的辯證統一體,兩者的辯證統一過程,構成了外語文化性的主要內容。具體表現在: 第一,外語作品的混雜性。外語教材在選材上均貫徹了教學大綱的思想性要求,但不可避免地會有不同價值觀念的東西,用于泛讀的外國原著中除優秀的東西外確有良莠混雜的成份。讀外國原著須有正確的思想、分析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第二,中、外文化的對比性。外語的內在文化性一旦顯現出來,外域文化與外語學習者所擁有的民族文化之間便產生了對比的過程。第三, 文化因素的育人性。文化是一個難以界定的名詞,但人們對它的認識不斷深化。文化已不再被單純地當作人類文明的附帶品,而是維系社會形態、關系到社會歷史命運的靈魂與支柱的東西。我們對科學文化素質的理解,不能老是停留在原有的認識水平上,要重視外語的文化育人因素。

    三、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手段與途徑

    1.加強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

    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不是深不可測的難點。每一種語言都能夠反映使用該語言的國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所特有的文化現象。語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每一種語言都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義不同。我們要想掌握和運用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產生這種語言的社會,學習這個社會的文化。語言是一種社會交際的工具。語言的功能很多,但其最本質的和最主要的是它的交際功能。教師必須教會學生英語的基礎知識和如何運用英語的交際知識和交際規則。只有讓學生們同時掌握以上兩種知識,英語的社會交際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這正是母語教學與外語教學的根本區別。外語教學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外語的文化背景,就無法正確理解和運用外語。東西方的社會是在不同文化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所以人們的思想、信仰、習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因此,在外語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 而且還應當加強有關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在教學中結合語用、文化因素,把語言形式放到社會語用功能的背景下進行教學,就能使 學生克服母語的干擾,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把英語學好,并使學生逐步提高語用能力。

    2.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手段與途徑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到目前為止, 文化背景知識在我國還沒有形成一門專門的學問。可以說,它是一門具有綜合性的知識。從教學角度看,根據語言的交際性原則,它應是實踐課的一個組成部分,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應是一種密切結合語言實踐的教學, 它一般應與實踐課同步進行, 而不能脫離實踐另搞一套。換而言之, 傳授文化背景知識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語, 更恰當地使用英語。培養什么樣的人,教師自身文化素養如何是至關重要的。加強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播,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英語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通過各種渠道來了解外國文化文化背景知識,如外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歷史、地理、文藝、宗教、習俗、禮雅的外文歌曲等。其次,除專業知識要學習,還要學習其他文化科學知識。另外,注重外語教學當中的德育教育。在教育中方法得當,富于成效。教師要根據學生水平布置難度相當的外語原版讀物任務,同時包括閱讀心得,課堂討論等方式來鞏固閱讀效果。要求學生根據不同的閱讀材料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從中攝取不同的語言文化知識,深層挖掘語言背景信息。

    四、結束語

    在跨文化的言語交際中,忽視語域的文化特征,也極易導致“文化沖突”。薩丕爾說:“言語是一種非本能性的,獲得的‘文化的’功能。”對于兒童來說,在習得母語系統的同時,也不知不覺地習得本國的文化系統;在內化語言系統內部組織規則的同時,也會內化文化系統中的規范。由此可見,明確語言和言語在外語教學中的辨證統一關系, 通過語言學習言語并從言語中學習語言, 進而掌握其中的文化意義就顯得尤為必要。就是將語言與文化聯系起來,從文化的視角來看語言,把語言看成主要的文化現象,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聯系起來,將語言納入文化的大范疇之中。用這種科學的理論指導語言教學就是要求教師在外語教學中兼顧語言與文化的3 種關系:語用和語義中的文化;語言使用的宏觀環境(即文化環境);文化作為外語教學篇章的主題內容。在傳授學生外國語言系統內部規則及西方國家政治、經濟、地理、宗教等表層文化的同時,注重對詞匯的聯想意義、句法以及語域層等深層文化的發掘,將語言教學從文化的外顯性轉移到文化的內在性,培養學生的文化習得意識,使文化學習成為一個包括知識、技能和態度等領域的“建構過程的學習”。

    參考文獻:

    [1]張公槿,丁石慶. 文化語言學[M].北京:教育教學出版社,2004.

    第9篇:語言文化范文

    英美文學作品中的語言藝術特點所謂的跨文化,一方面是指尊重文化差異。由于不同民族、國家的文化、風俗存在千差萬別的差異,因而其作品的思想內涵也必然會存在一定差異;另一方面,要求交際性與實用性保持一致。交際性要求尊重文化發展的現實環境,并且通過跨文化研究來提高其交際能力,而實用性主要要求對作品的研究程度進一步加深,從而理解出更深刻的思想內涵。從跨文化的視角來說,英美文學的語言藝術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強調使用戲劇性獨白

    在一些英美文學作品中,使用較多的就是戲劇性獨白。戲劇性獨白的最早使用與發展主要得益于詩人索恩伯里,他在1857年創作的《騎士與圓顱黨人之歌》中一些詩歌片段就是文學藝術領域的“戲劇獨白”。而戲劇性獨白的廣泛應用則是在1886年之后,丁尼生創作了《六十年后的洛克斯勒觀》并將其出版,從而使戲劇性獨白的使用具有了高度的權威性,并得到了推廣與應用。戲劇性獨白使說話人與作者分離開來,如在彭斯的《威力神父的禱告》中,不僅可以聽見人物的聲音,還可以看到作者對人物的評價,盡管其沒有高度權威性,卻依然能夠留給人們豐富的想象空間。

    2.來源于現實而超越現實

    很多英美文學作品都從現實中創作而來,而發展卻遠遠超越現實。在賞析英美文學作品時,應當結合其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并在充分了解英美語言文化的基礎上,對作品展開深入的理解與研究。英美文學作品的語言藝術更加注重的是對生命的感悟與思考,以及對社會價值追求的理解與判斷,是作者在走過人生之旅后對社會、人生的真實體驗與領悟。英美文學作品采用的文體風格與語言文化都是多樣而變化的,且在語言表現方面也更加多元化。因此,對英美文學發展歷程進行探究,是理解英美文學作品精神價值與內涵的重要手段。

    3.語言藝術中的經典引用與發揮

    對經典的全面引用是英美文學作品的一個顯著特點,同時也體現出對語言藝術的極致發揮,即通過簡單的語言表述可以體現出寓意深刻的故事。以希臘神話中的英雄阿基里斯為例,在幼年時期,他的母親就抓住他的腳后跟將他長期放置在斯提克斯河中浸泡。正因如此,他逐漸練就了一副銅墻鐵壁般的身體。然而由于他的母親捏著他的腳后跟,而使得沒有浸泡在神河中的腳后跟成為他唯一的致命缺點。阿基里斯在全力攻打特洛伊城的時候,他的腳后跟中了太陽神的致命一箭,因此而喪命。也是從那時開始,英美文學作品中出現了“Achile’sheels”,表示“致命的缺點、要害部位”的意思。

    二、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娇小xxxⅹhd成人用品| caoporn成人| 6080yy成人午夜电影| 亚洲人成人无码网www国产| 1000部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免高潮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在线看|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亚洲精品| 四虎精品成人免费影视| 欧美成人秋霞久久AA片| 国产成人A亚洲精V品无码| 成人羞羞视频国产| 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亚洲a级成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91成人试看福利体验区| 国产成人午夜片在线观看| 影音先锋成人资源| 成人性开放大片|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69| 国产成人h片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18网址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www成人影院| 成人免费淫片在线费观看| 成人国产永久福利看片| 成人综合激情另类小说| 18禁成人网站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 一级毛片成人免费看a|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一级毛片成人午夜| 精品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2022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 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 国产成人免费av片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