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環境科學與工程范文

    環境科學與工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環境科學與工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環境科學與工程

    第1篇:環境科學與工程范文

    2.Effects of nitrate concentration on biological hydrogen production by mixed culturesBo WANG,Wei WAN,Jianlong WANG

    3.Enhanced biohydrogen generation from organic wastewater containing NH4+ by phototrophic bacteria Rhodobacter sphaeroides AR-3Guanghong ZHENG,Zhuhui KANG,Yifan QIAN,Lei WANG

    4.Application of proteomic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Xiaona CHU,Jiangyong HU,Say Leong ONG

    5.Anaerobic treatment of fresh leachate from a municipal solid waste incinerator by upflow blanket filter reactorPinjing HE,Min LI,Suyun XU,Liming SHAO

    parison and modeling of two biofilm processes applied to decentralized wastewater treatmentGuanglei QIU,Liancheng XIANG,Yonghui SONG,Jianfeng PENG,Ping ZENG,Peng YUAN

    7.Response of soil microorganisms to vegetational succession in Ziwuling ForestHong ZHANG,Jialong LU,Shiwei ZHAO

    8.Arsenic (V) removal from groundwater by GE-HL nanofiltration membrane: effects of arsenic concentration, pH, and co-existing ionsXiaowei WANG,Wenjun LIU,Desheng LI,Weifang MA

    9.Phenanthrene sorption to environmental black carbon in sediments from the Song-Liao watershed (China)Jinghuan ZHANG,Mengchang HE,Chunye LIN,Ke SUN,Bin MEN,John L.ZHOU

    10.System engineering for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at the watershed level in ChinaWei MENG

    11.BMP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evaluating stormwater management alternativesMow-Soung CHENG,Jenny X.ZHEN,Leslie SHOEMAKER

    12.Multi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cylindrical sludge dryingWeiyun WANG,Aimin LI

    13.Flow characteristic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performance of a pilot-scale airlift oxidation ditchHongtao PANG,Hanchang SHI,Huiming SHI

    14.Pilot-scale studies of domestic wastewater treatment by typical constructed wetlands and thei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Chaoxiang LIU,Kaiqin XU,Ryuhei INAMORI,Yoshitaka EBIE,Jie LIAO,Yuhei INAMORI

    15.Removal of multicomponent VOCs in off-gases from an oil refin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by a compost-based biofilter systemDan WU,Chunyan ZHANG,Changjun GENG,Li HAO,Xie QUAN

    1.Challenges of a feasible route towards sustainability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G. LETTINGA

    2.Increasing the performance of anaerobic digestion: Pilot scale experimental study for thermal hydrolysis of mixed sludgeS.I. PEREZ-ELVIRA,M. FDZ-POLANCO,F. FDZ-POLANCO

    3.Effect of wastewater composition on the calcium carbonate precipitation in 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lanket reactorsShucheng YANG,Yanling HE,Yonghong LIU,Charles CHOU,Pengxiang ZHANG,Dongqi WANG

    4.Effect of short-term atrazine addi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an anaerobic/anoxic/oxic processChangyong WU,Yongzhen PENG,Xiaoling LI,Zhiqiang CHEN

    plexation of iron by salicylic acid and its effect on atrazine photodegradation in aqueous solutionXiaoxia OU,Chong WANG,Fengjie ZHANG,Xie QUAN,Yan MA,He LIU

    6.Preparation of ceria-zirconia solid solution with enhanced oxygen storage capacity and redox performanceLijing MENG,Licheng LIU,Xuehong ZI,Hongxing DAI,Zhen ZHAO,Xinping WANG,Hong HE

    7.Effects of a dynamic membrane formed with polyethylene glycol on the ultrafiltration of natural organic matterBoksoon KWON,Noeon PARK,Jaeweon CHO

    8.Evaluation of groundwater quality in the Xinjiang Plain AreaJinlong ZHOU,Xinguang DONG,Guomin LI,Yiping WANG,Xiaojing GUO

    9.Ultrasound-assisted emulsification solidified floating organic drop microextraction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race amounts of copper in water samplesQingyun CHANG,Jingwen ZHANG,Xin DU,Jingjun MA,Jingci LI

    10.Exposure-response of Cr(Ⅲ)-organic complexes to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Nivedita CHATTERJEE,Zejiao LUO 11.EMERGY analysis for sustainability evaluation of the Baiyangdian wetland ecosystem in ChinaWeiqing MENG,Cui HAO,Hongyuan LI,Meiting JU

    12.Evaluation of aquatic rehabilitation technologies for polluted urban rivers and the case study of the Foshan ChannelHaifeng JIA,Nan DONG,Hongtao MA

    13.Evaluating and structuring indicators for wetland assessmentXuehua LIU,Yan SUN

    14.Nitrogen-retaining property of compost in an aerobic thermophilic composting reactor for the sanitary disposal of human fecesFan BAI,Xiaochang WANG

    15.Recycling combustibles from aged municipal solid wastes (MSW) to improve fresh MSW incineration in Shanghai: Investigation of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Dezhen CHEN,Zhenzhen GUAN,Guangyu LIU,Gongming ZHOU,Tong ZHU

    1.Recent advances in membrane bioreactor technology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in ChinaXia HUANG,Kang XIAO,Yuexiao SHEN

    2.A hybrid membrane process for simultaneous thickening and digestion of waste activated sludgeZhiwei WANG,Qiaoying WANG,Zhichao WU,Xinhua WANG

    3.Bioreduction of nitrate in groundwater using a pilot-scale hydrogen-based membrane biofilm reactorYouneng TANG,Michal ZIV-EL,Chen ZHOU,Jung Hun SHIN,Chang Hoon AHN,Kerry MEYER,Daniel CANDELARIA,David FRIESE,Ryan OVERSTREET,Rick SCOTT,Bruce E. RITTMANN

    4.Biosorption of Cr(Ⅲ) from aqueous solution by freeze-dried activated sludge: Equilibrium, kinetic and thermodynamic studiesQian YAO,Hua ZHANG,Jun WU,Liming SHAO,Pinjing HE

    5.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hosphorus forms in sediments with different distances to the estuary of the Dianchi Lake, ChinaShaoyong LU,Xiangcan JIN,Fengchang WU,Jianning GUO,Jing SI

    6.Perfluorocarboxylic acids (PFCAs) and perfluoroalkyl sulfonates (PFASs) in surface and tap water around Lake Taihu in ChinaYong QIU,He JING,Hanchang SHI

    7.Solar photocatalytic decomposition of two azo dyes on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MWCNTs)/TiO2 compositesHuilong WANG,Shuqin LIU,Hui WANG,Wenfeng JIANG

    8.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s of humic acid and H2O2 on the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atrazine assisted by microwaveChao QIN,Shaogui YANG,Cheng SUN,Manjun ZHAN,Rongjun WANG,Huanxing CAI,Jia ZHOU

    9.Impact of solids on biphasic biodegradation of phenanthrene in the presence of hydroxypropyl-β-cyclodextrin (HPCD)Zhenyi ZHANG,Chihiro INOUE,Guanghe LI

    10.Treatment of soybean wastewater by a wild strain Rhodobacter sphaeroides and to produce protein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Junguo HE,Guangming ZHANG,Haifeng LU

    11.Observation of bioturbation and hyporheic flux in streambedsJinxi SONG,Xunhong CHEN,Cheng CHENG

    12.Range of ecological impact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in the Longitudinal Range-Gorge Region, ChinaJie LIU,Fan CHEN,Haiqing GENG,Xinxin QIU,Binbin CAI

    13.Public perception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across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A survey study in Wujin, ChinaJun BI,Yongliang ZHANG,Bing ZHANG

    1.Past in review and future plansYi QIAN

    2.Climate change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water and wastewater managementPeter A. WILDERER

    3.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02 embodiment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n overview of emerging literaturesXianbing LIU,Can WANG

    4.Bioenergy recovery from landfill gas: A case study in ChinaWei WANG,Yuxiang LUO,Zhou DENG

    5.Cationic organobismuth complex as an effective catalyst for conversion of CO2 into cyclic carbonatesXiaowen ZHANG,Weili DAI,Shuangfeng YIN,Shenglian LUO,Chak-Tong AU

    6.Field experiment on biological contact oxidation process to treat polluted river water in the Dianchi Lake watershedLu LI,Shuguang XIE,Hui ZHANG,Donghui WEN

    7.Inhibitive effects of three compositae plants on Microcystis aeruginosaWeihao ZHANG,Fuqing XU,Wei HE,Xing ZHENG,Chen YANG

    8.Pyrene partition behavior to the NOM: Effect of NOM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modification by ozone preoxidationJin GUO,Jun MA

    9.Soil selenium concentration and Kashin-Beck disease prevalence in Tibet, ChinaShunjiang LI,Wei LI,Xia HU,Linsheng YANG,Ruodeng XIRAO

    10.Contribution of black carbon to nonlinearity of 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acetochlor on sedimentJianqiu LIU,Yaobin ZHANG,Hong CHEN,Yazhi ZHAO,Xie QUAN

    11.Contributing institutional factors of rur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in China——In the perspecpective of the efficiency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Yang SU,Ye QI,Zhouyan XIAO,Yu WEI

    12.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hotodegradation of N-nitrosodimethylamine in drinking waterBingbing XU,Zhonglin CHEN,Fei QI,Jimin SHEN,Fengchang WU

    13.Controlling various contaminants in wastewater effluent through membranes and engineered wetlandSarper SARP,Sungyun LEE,Noeon PARK,Nguyen Thi HANH,Jaeweon CHO

    14.Anoxic phosphorus removal in a pilot scale anaerobic-anoxic oxidation ditch processHongxun HOU,Shuying WANG,Yongzhen PENG,Zhiguo YUAN,Fangfang YIN,Wang GAN

    15.Analytical solutions Of three-dimensional contaminant transport in uniform flow field in porous media: A libraryHongtao WANG,Huayong WU

    1.Treatment technologies for aqueous perfluorooctanesulfonate (PFOS) and perfluorooctanoate (PFOA)Chad D. VECITIS,Hyunwoong PARK,Jie CHENG,Brian T. MADER,Michael R. HOFFMANN

    2.Determination of polyfluoroalkyl compounds in water and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in the river Elbe and North Sea, GermanyLutz AHRENS,Merle PLASSMANN,Zhiyong XIE,Ralf EBINGHAUS

    3.Selective sorption of 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 on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adsorbentsShubo DENG,Danmeng SHUAI,Qiang YU,Jun HUANG,Gang YU

    4.Two-dimensional numerical and eco-toxicological modeling of chemical spillsSuiliang HUANG,Yafei JIA,Sam S. Y. WANG

    5.Effects of support acidity on the reaction mechanisms of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of NO by CH4 in excess oxygenShicheng XU,Junhua LI,Dong YANG,Jiming HAO

    6.Spati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in bacterial communities of the Yellow Sea by T-RFLP analysisHongyuan WANG,Xiaolu JIANG,Ya HE,Huashi GUAN

    7.Microenvironmental time-activity patterns in Chongqing, ChinaYu ZHAO,Shuxiao WANG,Gangcai CHEN,Fei WANG,Kristin AUNAN,Jiming HAO

    8.Drivers and barriers to engage enterprises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itiatives in Suzhou Industrial Park, ChinaBing ZHANG,Jun BI,Beibei LIU

    9.Problems of Syrdarya river basin managementSerdar EYEBERENOV,Baijing CAO,Fengting LI

    10.Evaluation of factors influencing soluble microbial product in submerged MBR through hybrid ASM modelFangyue LI,Joachim BEHRENDT,Knut WICHMANN,Ralf OTTERPOHL

    11.Biodegradation of trace pharmaceutical substances in wastewater by a membrane bioreactorLongli BO,Taro URASE,Xiaochang WANG

    12.Relationships of nitrous oxide fluxes with water quality parameters in free water surface constructed wetlandsJuan WU,Jian ZHANG,Wenlin JIA,Huijun XIE,Bo ZHANG

    1.Nanomaterials for environmental burden reduction, waste treatment, and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ontrol: a reviewGuobin SHAN,Rao Y. SURAMPALLI,Rajeshwar D. TYAGI,Tian C. ZHANG

    plete oxidation of methane on Co3O4-SnO2 catalystsXingfu TANG,Jiming HAO,Junbua LI

    3.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methyl orange using ZnO/TiO2 compositesMing GE,Changsheng GUO,Xingwang ZHU,Lili MA,Zhefian HAN,Wei HU,Yuqiu WANG

    4.Catalytic decomposition of low level ozone with gold nanoparticles supported on activated carbonPengyi ZHANG,Bo ZHANG,Rui SHI

    5.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ZnO films with micro-grid structureChunzhi LI,Wenwen WANG,Junying ZHANG,Hailing ZHU,Weiwei ZHANG,Tianmin WANG

    6.Noncovalent immobilization of manganese peroxidases from P. chrysosporium on carbon nanotubesJiaxi LI,Xianghua WEN

    7.Thermochemical pretreatment of meat and bone meal and its effect on methane productionGuangxue WU,Zhenhu HU,Mark G. HEALY,Xinmin ZHAN

    8.A mini-microbial fuel cell for voltage testing of exoelectrogenic bacteriaXiaoxin CAO,Xia HUANG,Xiaoyuan ZHANG,Peng LIANG,Mingzbi FAN

    9.Modified landfill gas generation rate model of first-order kinetics and two-stage reactionJiajun CHEN,Hao WANG,Na ZHANG

    parison between linear and non-linear forms of pseudo-first-order and pseudo-second-order adsorption kineticmodels for the removal of methylene blue by activated carbonJunxiong LIN,Lan WANG

    11.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s of herbaceous plants and soils at four Pb-Zn mining sites in Yunnan, ChinaYuan LI,Yanqun ZU,Qixian FANG,Zhaohua GAO,Christian SCHVARTZ

    12.Seasonal variation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Xiaojiang River——A tributary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Zhe LI,Jinsong GUO,Man LONG,Fang FANG,Jinping SHENG,Hong ZHOU

    13.Appraisal of coastal recreational resources in Qingdao by travel cost methodJingmei LI,Tieying LIU,Yuanyuan ZHANG,Lei LI

    14.Integrated benefits of power generation by straw biomass——A case study on the Sheyang Straw Power Plants in Jiangsu Province, ChinaXiaoshun LI,Futian QU,Dongmei JIANG,Peixin ZHU

    15.Field test of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 pollutant removal efficiencies in Shenzhen, ChinaRu ZHANG,Wenbin ZHOU,Richard FIELD,Anthony TAFURI,Shaw L. YU,Keli JIN

    16.Emergency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in source water pollution incident——technology and practice in ChinaXiaojian ZHANG,Chao CHEN

    17.Effects of La3+, Ce3+ on nitrogen removal in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Qing XIA,Rui LIANG,Yuxiang MAO,Yuning HONG,Lili DING,Hongqiang REN,Mingyu ZHAO

    1.Development and prospects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MSW) incineration in ChinaYongfeng NIE

    2.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pyrolysis products of oil sludgeJianguo LIU,Wei SONG,Yongfeng NIE

    3.Role of rural solid waste management in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ontrol of Dianchi Lake catchments, ChinaWenjing LU,Hongtao WANG

    4.Performance of landfill leachate treatment system with disc-tube reverse osmosis unitsYanping LIU,Xiujin LI,Baozhen WANG,Shuo LIU HtTp://

    5.Sludge reduction during brewery wastewater treatment by hydrolyzation-food chain reactor systemLijie LI,Qunhui WANG,Xuesong LI,Shuo YANG

    6.Mechanism on minimization of excess sludge in oxic-settlinganaerobic (OSA) processJianfang WANG,Qingliang ZHAO,Wenbiao JIN,Jikan LIN

    7.Experimental study on oxidative decomposition of nitrobenzene in aqueous solution by honeycomb ceramic-catalyzed ozonationLei ZHAO,Jun MA,Zhizhong SUN,Zhengqian LIU,Yixin YANG

    8.Kinetics of hexavalent chromium reduction by iron metalHuijing QIAN,Yanjun WU,Yong LIU,Xinhua XU

    9.Hydraulic model for multi-sources reclaimed water pipe network based on EPANET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Beijing, ChinaHaifeng JIA,Wei WEI,Kunlun XIN

    10.Natural ecological water demand in the lower Heihe RiverXinfeng FU,Hongmou HE,Xiaohui JIANG,Shengtian YANG,Guoqing WANG

    11.Isolation of a Pseudomonas Stutzeri strain that degrades1, 2, 4-trichlorobenzene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its degradative plasmidLei SONG,Hui WANG,Hanchang SHI,Hongying HU

    12.Eco-environmental water demands for the Baiyangdian WetlandPing ZHONG,Zhifeng YANG,Baoshan CUI,Jingling LIU

    13.Analyzing and quantitatively evaluating the organic matter source at different ecologic zones of tidal salt marsh,North Jiangsu Province, ChinaJianhua GAO,Guishan YANG,Weixin OU

    14.Relationships between loading rates and nitrogen removal effectiveness in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Rongshe ZHANG,Guanghe LI,Qi ZHOU,Xu ZHANG

    15.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in 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 filter for treating high ammonia source waterJianguang LIU,Xiaojian ZHANG,Zhansheng WANG

    16.On-line controlling system for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of municipal wastewater in a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Jun LI,Yongjiong NI,Yongzhen PENG,Guowei GU,Jingen LU,Su WEI,Guobiao CHENG,Changjin OU

    17.Degradation of chlorinated phenols by 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Rong CHENG,Jianlong WANG,Weixian ZHANG

    18.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control of black smoke pollution from the ceramic kilns based on the mechanism of the surfactant and coagulantXiao CUI,Caiting LI,Fei WANG,Shanhong LI,Chenchang XIAO,Yu PENG,Yunbo ZHAI

    19.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different wastewater treatment processes characterized by 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SSCP) techniqueYangguo ZHAO,Aijie WANG,Nanqi REN,Yan ZHAO

    20.Effect of streambed substrate on macroinvertebrate biodiversityXuehua DUAN,Zhaoyin WANG,Shimin TIAN

    1.Control concept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shallow lakes'eutrophication in ChinaXiangcan JIN,Shaoyong LU,Xiaozhen HU,Xia JIANG,Fengchang WU

    2.Critical flow-storm approach to total maximum daily load(TMDL) development: an analytical conceptual modelHarry X.ZHANG,Shaw L.YU

    3.Rhizosphere effect of different aquatic plants on phosphorus depletionZhenyu WANG,Shengfang WEN,Baoshan XING,Dongmei GAO,Fengmin LI

    4.Eutrophication status and control strategy of Taihu LakeLimin ZHANG,Minfang XIA,Lei ZHANG,Chun WANG,Jilai LU

    5.Effects of humic acid fractions with different polarities on photodegradation of 2, 4-D in aqueous environmentsChunyan YU,Xie QUAN,Xiaoxia OU,Shuo CHEN

    6.Allelopathic inhibition on red tide microalgae Skeletonema costatum by five macroalgal extractsZhen AN,Zhenyu WANG,Fengmin LI,Zhijia TIAN,Hongying HU

    7.Ecological assessment of lakeshore wetland rehabilitation on eastern route of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Jian ZHANG,Fei MENG,Yifeng LU,Yuming JING,Huayong ZHANG,Bo ZHANG,Chenglu ZHANG

    8.Evaluation of ecosystem health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southwestern Beijing, ChinaXuehua LIU,Shuang ZHANG,Haoyang XU,Xiaoming SHAO

    9.Simulation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risk accident and management of high-sulfur gas field development in complex terrainXiao WANG,Fanghua HAO,Xuan ZHANG,Wen SUN,Hongguang CHENG

    第2篇:環境科學與工程范文

    關鍵詞:獨立學院 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 培養環節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2)009—001—02

    獨立學院是指由普通全日制本科高等學校中,按新機制、新模式與社會力量合作舉辦的本科層次的二級獨立學院。獨立學院的學生有其自身的特點,有不同于母體高校大學生。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是2005年出現在獨立學院的全新專業,探索獨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獨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環節設置的基本思路

    由于獨立學院的學生有其自身的特點,理論基礎較為薄弱、動手能力較強、思想活躍、個人為重彰顯自我,這些特點將成為獨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環節設置基本思路考慮的基礎。結合學生的特點,將設置專業培養環節定位為應用型、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結合社會經濟發展和市場人才需求定位,如圖1所示,確定獨立學院環境工程專業培養環節包括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理論教學環節、實踐教學環節、教師科研環節、學生創新競賽環節、就業環節五個主要組成內容,以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和專業技能為目的和出發點,有機關聯的同步協調開展,夯實理論基礎、強化技能培養、提高教師素質、完善教學手段、拓寬就業領域。將獨立學院的專業教育與用人單位的需求實現無縫對接,從專業培養的諸個環節設置入手,切實實現本質轉變。將傳統高校理論與實踐脫節、教學與學生學習脫節、專業設置與市場人才需求脫節的局面徹底改變,在繼承傳統高校理論教學基礎厚實的前提下,大膽吸收借鑒職業技術教育的實踐教學和技能培養的經驗,形成獨立學院所特有的厚基礎、強技能、敢創新、重應用的特色培養環節。

    2 獨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理論教學培養環節

    為了適應獨立學院專業培養環節的要求,在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理論教學培養環節做了優化整合,設置以通識必修和通識選修課程為基礎、技能必修和技能選修為手段、專業必修和專業選修為重點的三級理論教學培養模塊。在理論教學環節設置時,考慮著重提高技能課程比例、專業課程選修課程細分專業方向、專業選修課程打包形成就業方向。如圖2所示,將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劃分為膜分離與資源再生利用工程、給水排水工程、生態工程三個應用性較強緊貼市場人才需求的專業方向,以市場人才需求和行業發展定位專業方向,改變傳統高校以學術科研方向定位專業方向的閉門造車的現象。通過這樣的理論教學培養環節,使獨立學院的學生通過有限的精力投入獲得扎實的本專業理論基礎,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技能培養理論課程的學習迅速提高技能知識水平,為專業課程學習提高理論和技能的基礎保障,從而實現夯實應用型、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理論基礎。

    3 獨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培養環節

    針對獨立學院學生的自身特點以及畢業之后的出路大部分直接就業的狀況,結合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自身的專業特點,獨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環節的設置將實踐教學提到一個空前重要的高度,認為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具有同等重要性,兩者是平行并列關系,這徹底扭轉了傳統高校重理論、輕實踐的短板。從學生收獲較強的實踐技能而非單一的理論知識為出發點,獨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培養環節的設置,強調學生動手實踐操作訓練。結合借鑒職業技術教育的經驗,如圖3所示,獨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實踐教學環節設置包括:與理論教學環節配套的課程實踐環節、實踐周教學環節、畢業實習環節、生產實習環節、課程任務和作業環節、暑期社會實踐環節、實驗課程環節、畢業設計、論文環節。通過這些全方位、多層次、立體交叉的實踐教學培養環節,使獨立學院的學生能夠在本專業的理論基礎支撐下,進行有針對性、科學的實踐技能訓練,實現理論 與實際、專業與應用、教學與技能提高的同步交叉訓練,使學生獲得過硬的專業技能和解決問題的工作能力。

    4 獨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師科研環節

    師資是任何一所高校最重要的資源和教學的根本保障,師資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學校的教學質量和培養學生的素質。通過加強教師應用型科研項目研究的開展,進一步鞏固和提高教師的學術水平和專業素養。以教師的學歷教育中的基礎理論研究為基礎,大力開展與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的應用項目研究,可實現獨立學院的科研與社會需求密切無縫對接,并為獨立學院的學生提供較為寬松的、與社會行業接軌的科研學術平臺和培養氛圍。獨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師科研環節主要圍繞三個方面展開:

    (1)膜分離與資源再生利用工程方面。結合膜分離技術這一高新技術,利用其分離能耗少、僅需加壓操作、無熱相變、自動操控的特點,將其應用在污水處理及中水回用、廢水中重金屬提取、固廢中資源回收、航天水處理技術等諸多領域,體現其在資源再生利用方面的價值,為建設集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2)給水排水工程方面。給水排水工程與國家的經濟建設有著緊密的聯系,從國家層面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到城市層面的供水排水系統工程建設,以及具體到每家每戶的上水排水管道系統樓宇消防、供水、排水系統建設,都體現水排水工程專業的必需性和重要性。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入,生態環保節能低碳型的建筑和城市規劃設計已成為主流,從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空調冷凝水循環利用、純凈水入戶等最新的應用角度出發,利用并創新給水排水工程技術,推動城市化進程綠色環保生態低碳的技術進步。

    (3)生態工程方面。建設生態文明型社會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環境保護作為基本國策也被長期實施。生態工程主要基于利用自然環境的生態系統的規律來進行環境建設、環境修復和環境保護。利用園林綠化工程來美化、綠化城市人居環境,并且還可以用生態工程來修復礦山墾區、污染水體、綠化荒山、護坡工程、沙漠綠化等。建立人工自然濕地進行水體水質修復處理,對于大面積水體修復具有重要的貢獻,紅樹林工程對于海岸帶生態保護、近海海域水質修復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5 獨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創新競賽培養環節和就業培養環節

    第3篇:環境科學與工程范文

    目前,很多院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生專業英語的教學情況不容樂觀。在很多研究生培養方案中,雖然開設有專業英語課程,但一方面,研究生的外語基礎較差,在專業英語的學習上難度較大;另一方面,專業英語的教學內容隨意性太大,不利于學生的系統學習和提高。考慮到以上問題,有些院校的培養方案取消了專門的專業英語課程,改為專業英語文獻精讀,由研究生導師指導完成。然而,這又帶來了新的問題:一方面,部分教師本身的英語水平有限,對學生無法起到較好的指導作用;另一方面,部分研究生導師思想上存在一個誤區,即過于重視實驗研究,而有意無意忽視文獻閱讀。由此可見,改革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模式,提高研究生的專業英語水平,已經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有鑒于此,本文對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的英語教學模式進行了初步探索,以期為該專業的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一個有益的參考。

    一、課程體系的設置

    目前,許多高校分別開設有專業英語課程,用于研究生的英語教學。這兩門課程各有側重,《專業英語》側重于教授基本的專業術語和英語表達方式,文獻精讀用于培養學生的英文文獻閱讀和理解能力。另外,大多數院校均設置有《環境科學進展》等專業提高課程,用于讓研究生對于學科當前的最新動態有所把握。在筆者看來,這三門課程應該并存,形成互補。建議研究生的第一學期開設《專業英語》課程(36學時,2學分),待學生掌握了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的英語基本詞匯和表達方式后,于第二學期開設《環境科學(工程)》進展雙語課程(36學時,2學分),一方面加強學生對于專業英語詞匯和表達方式的掌握,另一方面使學生對于本專業的最新動態和進展有所了解,強化其專業知識。第三學期則開設《文獻精讀》課程(2學分),以講座和討論的形式,貫穿整個學期,提高學生的英文閱讀理解和口語表達能力。

    二、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學時安排

    (一)《專業英語》的教學內容與學時安排建議選用英文原版教材。以丨ntroductiontoEnvironmentalEngineering(Davis&Cornwell,FourthEdition)為例,建議教學內容和學時安排如下:

    Chapter1Introduction/引論(4學時)

    Chapter2Hydrology/水文學(4學時)

    Chapter3WaterTreatment/水處理(5學時)

    Chapter4WaterQualityManagement(5學時)Chapter5WastewaterTreatment/廢水處理(6學時)

    Chapter6AirPollution/空氣污染(6學時)

    Chapter7NoisePollution/噪聲污染(2學時)Chapter8SolidWasteManagement/固體廢物管理(2學時)

    Chapter9HazardousWasteManagement/危險廢物管理(2學時)

    (二)《環境科學(工程)進展》的教學內容與學時安排

    建議選用Science、Nature、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等環境科學與工程領域的權威雜志上最近3~5年的文獻,內容建議涵蓋如下領域。

    1.大氣環境科學與工程進展,內容包括大氣污染物源及污染物排放特征,污染物在大氣環境中的遷移、轉化與主要大氣環境要素的關系等。

    2.水環境科學與工程進展(Advancesinaquaticenvironmentalscienceandengineering,6學時),內容包括地表水與地下水污染(pollutionofsurfacewaterandgroundwater)、污染物在地表水和地下水體中的遷移轉化transportandtransformationofpollutantsinsurfacewaterandgroundwater)、水體大量與痕量污染物的去除技術(Removalofmacro-andmicro-pollutantsfromcontaminatedwater)等。

    3.土壤環境科學進展(Advancesinsoilenvironmentalscience,6學時),內容包括土壤污染物的來源、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sources,transportandtransformationofpollutantsinsoilenvironment)等。

    4.持久性污染物在環境中的遷移轉化和歸趨

    (Transport,transformationandfateofpersistent

    pollutantsintheenvironment,6學時),內容包括重金屬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在水環境和土壤環境中的遷移轉化與歸趨(transport,transformationandfateofheavymetalsandpersistentorganicpollutantsinaquaticandsoilenvironments)。

    5.環境污染修復研究進展(Advancesinenvironmentalremediation,6學時),內容包括水體(地表水、地下水)污染修復技術進展(Advancesinremediationtechniquesforpollutedaquaticenvironment)和土壤污染修復研究進展(Advancesinremediationtechniquesforpollutedsoil)。

    6.綠色化學與低碳工業(Greenchemistryandlow-carbonindustry,6學時)。以全球氣候變暖與環境污染的關系為出發點,介紹綠色化學和低碳工業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應用前景(Beginningwiththerelationshipbetweenglobalwarmingandenvironmentalpollution,introducingthestate-of-artachievementsandapplicationsingreenchemistryandlow-carbonindustry)。

    (三)《文獻精讀》的教學內容與學時安排

    該課程內容應該與研究生的具體研究方向密切相關,兼顧其他研究方向,故其具體內容由指導教師確定,但是應滿足如下要求:應該閱讀不少于10篇英文文獻;應選擇頂級學術刊物的綜述性文章和最新研究進展的文章各5篇,使得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對于本學科方向的研究現狀及最新進展形成鮮明的認識;應該滿足精讀的要求,即對于專業詞匯應該掌握;對于難句、長句,應該學會分析其句法結構和邏輯關系;應該能夠提煉出文章的主要研究內容和成果;熟悉學術文獻的寫作框架和模式。

    三、教學方式

    (一)《專業英語》的教學方式

    以漢語講授英語詞匯及語法現象為主,鼓勵學生使用英語提問和回答問題,提高學生的口語和聽力水平。布置適當的隨堂作業和課后作業,要求學生使用英語來做題和回答問題,鍛煉其寫作能力。

    (二)《環境科學進展》的教學方式

    采用雙語教學。幻燈片建議采取全英文形式,教師講課以英語為主、漢語為輔。建議英語與漢語的比例為7:3。使用英語提問并要求學生用英語回答,鼓勵學生與教師的相互呼應。布置適當的隨堂作業和課后作業,要求學生使用英語來做題和回答問題,鍛煉其寫作能力。

    (三)《文獻精讀》的教學方式

    一學期內,應組織不少于5次的學術講座,講座應該以學生為主,學生主要使用英語講述其所閱讀的文獻,全體碩士生及其導師參與討論、點評,指出其不足之處,促進學生進步。

    四、結語

    第4篇:環境科學與工程范文

    環境巖土工程課程作為本科高年級選修課,涉及巖土、環境、衛生工程以及土壤學等多個領域,是一門新興的綜

    >> 《巖土工程監測》課程雙語教學實踐與思考 巖土工程技術課程的案例教學研究 注冊考試制度下巖土工程專業“地基處理”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 環境巖土工程研究現狀與展望 淺談環境巖土工程研究 環境工程“泵與風機”課程教學研究 基于研究型課程理念的《環境工程概論》課程教學研究與實踐 案例式教學模式在巖土工程系列課程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 工程制圖課程教學研究與改革實踐 軟件工程課程教學研究與實踐 淺談環境巖土工程 地下工程環境巖土工程問題研究與認識 復雜工程環境巖土工程勘察與評價 環境巖土工程的研究報告 小議環境巖土工程的分類及研究 基坑開挖中的環境巖土工程問題研究 巖土工程施工與環境的關系探討 探討巖土工程施工與環境的關系 合肥地區巖土工程優化工作的研究與實踐 復雜地形地質條件巖土工程勘察實踐與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 張在明.對于發展環境巖土工程的初步探討[J].土木工程學報,2001, 34(2): 1-6.

    [3] 胡中雄, 李向約, 方曉陽.環境巖土工程概論[J].巖土工程學報,1990, 12(1): 98-108.

    [4] 周健, 吳世明, 徐建平.環境與巖土工程(巖土工程新進展叢書)[M].北京:北京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5] 樸春德, 曹麗文, 楊建平.環境巖土工程學課程研究型教學模式探討[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 69-70.

    [6] 胡敏云, 田興長, 許四法.土木工程專業環境巖土工程課程建設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2): 88-90.

    [7] 沙晨燕, 何文珊, 童春富,等.上海近期酸雨變化特征及其化學組分分析[J].環境科學研究,2007, 20(5): 32-34.

    Teach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RAO Pingping, SONG Zhongqiang, ZHANG Feixiang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P. R. China)

    Abstract:

    第5篇:環境科學與工程范文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是以地球科學基本理論為基礎,以水資源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系統學習水資源的分布、形成、遷移和轉化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服務的一個新興專業。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在我國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陸地水文階段、水文及水資源利用階段和水文與水資源工程階段[2]。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發展的總趨勢是,越來越注重水環境問題的教學與研究。

        我國當前面臨的主要水資源問題可歸納為:水多、水少和水臟。由于我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我國的水資源存在南方多、北方少的空間分布不均問題;由于受季風氣候的影響導致我國水資源存在年內分配不均的問題,即夏秋季多、冬春季少的特點,大部分地區70%~80%的降雨集在3~4個月內,從而造成水資源的時間上分配不均勻。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水污染問題也越來越突出,許多水資源豐富的地區出現了水質性缺水的問題。

        根據當前我國的水資源狀況和水污染的形勢,在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中加強環境類課程的教學和實踐已取得基本的共識,但對于加強哪些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還需要進一步探討。由于各學校的辦學條件和辦學基礎不同,對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的課程設計目前還存在比較大的差異,甚至部分學校還存在根據師資條件設置課程的現象。在這樣的情況下,探討并逐步明確在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中增加哪方面的環境類課程的教學和實踐是十分必要的。

        二、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具備的環境科學知識

        環境科學專業所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對于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的學生而言應具備以下四方面的知識。

        (一)水質監測分析方面的知識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水污染現象日益凸顯。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的學生應具備水質分析、水環境監測方面的相關知識。了解每項水質指標的意義及其分析原理方法。水質指標大體可分為:物理指標、化學指標、生物指標和放射性指標。對于每一類指標所包含的內容及其分析方法應有所了解,熟悉我國對水環境的分類和不同類型水體的適用范圍。

        (二)水環境生態系統的知識

        水是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和物質基礎。生態系統有其基本的組成: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及無機物質和能量。在水生態系統內生產者主要是水中的植物、浮游的藻類等自養型生物;消費者主要為各種底棲動物、浮游動物等;分解者為各種細菌等微生物;無機物質則包括氮、磷、硫、碳、氫和氧等組成生物體的各種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水生態系統中的能量主要來自于太陽能。水是生態系統中十分重要的組成物質,它是生物所需物質的載體,同時也是生物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于水資源必須從生態系統的角度進行認識,將水資源的演化過程與生態系統的發展演化過程相結合起來。隨著生態系統的發展、演替,其相應的水環境條件會發生變化。如在水體中隨著各種植物的增加,水體中的各種營養物質會發生變化,進而影響水中動物、微生物的變化;由于人類城市生態系統的發展,還會造成城市河段水體的水質惡化等。

        (三)水質模型方面的知識

        水質模型是根據質量守恒原理運用數學語言和方法描述參加水循環的水質組分所發生的物理、化學、生物化學和生態學等方面的變化規律、相互關系的數學模型。水質模型是研究水環境的重要方法之一,通過模型模擬水質變化過程可以進一步認識污染物在水體中的演變規律。水質模型可以為分:零維模型、一維模型、二維模型和三維模型。根據不同的水體選擇相應的模型進行模擬,一維和二維模型在實際中采用得比較多。隨著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發展,具有分布式特征的水質模型也得到了快速發展。

        水質模型的建立可分為:模型概化、模型性質研究、模型參數估計、模型的驗證和模型應用等步驟。水質模型的計算通常需要求解高階的動力方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的學生可在學習水力學、數值法等課程基礎上開設相關課程。

        (四)水環境經濟方面的知識

        隨著水資源問題的越來越突出,流域內水資源爭端也更加激烈。如何平衡好流域內水資源的利益問題顯得十分重要。一般而言,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都位于一條流域的下游地區。同時,也需要更多的水資源來支撐經濟的發展。上游地區為了保護水資源而不能大力發展污染比較大的工業,這樣便造成了流域內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如何補償上游地區為保護水資源而作出的犧牲,需要運用環境經濟方面的知識。因此,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的學生應具備水環境經濟方面的知識,以便在處理水爭端時,能充分考慮各方面的利益。

        三、加強實踐,提高水文與水資源專業學生運用環境科學知識的能力

        針對當前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環境科學知識實踐內容較少的現實,有必要在課程設計上增加相關內容,同時在實踐環節中加強對環境科學知識的運用。

        (一)適當開設水環境監測實驗內容

        根據水環境監測的主要內容,在水環境化學課程或水環境保護概論課程中有針對性地增加水環境監測方面的實驗。實驗的內容主要為水質分析中的常規指標的分析,如水中溶解氧(DO)、pH、COD、氮、磷、葉綠素等指標的分析。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二)在生產實習中增加水生態調查內容

        生產實習是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學習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次實習,其目的在于通過實習,達到基本能綜合運用相關知識的能力。為了提高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運用環境科學知識的能力,可以在生產實習環節增加水生態調查方面的內容。如調查不同污染程度水體中底棲生物的種類、數量的變化,調查不同污染河段中浮游動、植物的變化,水體中葉綠素的變化等,進而認識水環境污染對水生態系統的影響。

        (三)配備高性能計算機,提高學生運用水質模型的能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于水體中污染物的擴散、遷移和轉化過程的模擬由零維和一維逐步發展到二維、三維;模型參數也由最初的DO、BOD參數發展到更多參數,如N、P、葉綠素等參數;模擬的對象由以前單純模擬水中污染物質的遷移、轉化發展到大氣—水體、水體—沉積物等介質中污染物的交換、擴散等過程。隨著水質模型維數、參數的增加和界面過程的加入,水環境模型的計算量也成倍地增加。采用高性能計算機來求解水質模型是大勢所趨。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的課程設置中應有針對性地開設水質模型的建立、求解的相關內容。如可以先讓學生學習如何建立并求解較簡單的零維水箱模型或一維BOD-DO模型,然后再逐步引入其他參數。水環境模型的建立和運用還可以融合到地理信息系統(GIS),使模擬結果可視化。通過建立和求解水環境模型,使學生初步具備運用計算機解決水環境污染問題的能力。

        (四)小流域調查時增加水污染調查內容,培養學生全流域管理理念

        小流域調查是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的比較重要的一次實習。目的在于綜合運用所學的水文與水資源知識對一個流域進行分析研究,其涉及的內容較多。隨著水環境問題的凸顯,在小流域調查過程中可以適當增加水污染的調查,如流域內點源、非點源的調查,上、下游水污染的關系。運用環境經濟學的觀點來分析水環境污染的經濟學關系,如分析水環境污染的外部性、流域內水環境污染的受益者和受害者及如何保持流域的可持續發展等。

    第6篇:環境科學與工程范文

     

    1環境科學的發展

     

    環境科學最先在發達國家設立,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進程比較早,環境問題的出現也比較早。因此,西方的環境工程專業的發展也相應較早,現在已經基本成熟。80年代至今,在中國是環境科學得到較大發展的階段。環境科學的發展,不僅影響到環境的品質,也培養了一批本學科的科研人員[2],這些人員包括環境化學研究人員,也包括保護環境的設計人員,他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為環境保護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他們已經成為各區縣的環保領導和骨干。同時,各種國際行動也為環境問題提出了許多倡議,典型的如歐盟,不僅加強內部合作,而且尋求向亞洲發展。這些都為開展環境科學研究提供了前進的方向。

     

    1992年聯合國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概念,中國是第三世界的大國,更需要將環境保護變成世界范圍的統一行動。因此,為了保護地球環境,中國第一個提出本國21世紀議程,將保護地球環境,確定為國家的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對于保護地球環境意義是深遠的,因此,人類對生產的概念要重新詮釋。人類要對環境治理,改變傳統的觀點,要由原來的末端治理觀點,轉向生產的全過程控制方向轉變,最終實現零排放。這樣就導致了綠色技術、綠色化學、綠色標識、綠色食品等也應運而生[3]。基于環境科學優化城市公園的設計,就成為當前城市公園的任務。

     

    2現代城市的公園介紹

     

    現代城市的公園的設計,就是需要設計出適宜于城市居民需求的城市公園,利用城市公園,使城市居民在自然化的環境中游憩,使人們在城市公園中得到休息,城市公園又是城市的綠色設施,在這里種植各種植物,使城市公園成為城市市民文化的傳播陣地。城市公園中五彩繽紛的植物,為城市居民提供了“觀賞、開展戶外科普和健身活

     

    動的場地”。使城市居民在城市公園中得到歡樂,這完全改變了中國園林發展的歷史,使城市公園成為各城市居民的樂園。在傳統的中國,園林建設的成果都是歸權貴人享受,城市居民是無權享受的,只有今天的城市公園,才真正屬于人民可以享受的公園。城市公園的建設,是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才得到發展的,城市公園的發展對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城市公園不僅改變了城市的生態環境,而且城市公園的發展,對于城市居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都有著極大的影響[4]。城市公園在國內功能上具有綜合功能,城市公園具有其它任何場地都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城市公園的建設中,突出的表現在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功能,這些功能在城市生態環境中,具有很大的功能,城市公園可以促進城市生態環境,城市公園的發展,可以在環境保護中發揮巨大的作用。

     

    3現代城市公園的設計

     

    城市公園設計目標,是為了向城市所有的公眾開放,城市公園的設計,是為了向城市居民提供游憩的功能,因此,在城市公園的設計中,就必須設計一定的游憩設施和服務設施,這些設施可以提供城市居民娛樂,除這些設施之外,城市公園的設計者,還要注重具有健全生態、美化景觀、防災減災等綜合作用,這樣才能夠完善城市公園的設計要求,使它成為適合城市居民需要的公共用地,使城市公園能夠為城市居民服務,城市公園也是城市環保的建設用地,城市公園的發展建設情況,可以展示城市的環境水平,也可以比較出不同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對于城市公園設計和建設,可以探討如下。

     

    3.1城市公園設計需要綠化覆蓋率

     

    城市公園的設計與建設,關系到現代城市的發展,城市公園的建設可以提高城市綠地的覆蓋率,它對于城市發展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城市公園綠地的增加,在現代城市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在面積上增加的可能,要比其它類型的綠地面積大很多,在現代城市的發展中,城市中除了公園綠地,能夠得到較大的發展之外,幾乎很難再找到其它的任何面積的連片綠地。因此,城市公園綠地的大面積提高,是保證現代城市綠化覆蓋率的保障,顯然,在現代城市,增加城市綠地率,是增加城市公園綠地面積的主要成分。因此,要提高城市公園綠地的覆蓋率面積,對改善城市環境具有重大的影響,因此必須加速增大城市公園的綠地面積,才能提髙現代城市的環境質量。

     

    3.2城市公園建設與提離鄉土植物發展

     

    在城市公園設計中可以種植許多植物,這些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大量氧氣,其中大部分植物都屬于鄉土植物,還有一部分植物來自于世界各地,它們都可以在城市公園綠地中得到生長,在成長過程中,它們會給人類帶來氧氣,它的種植比例,也會比城市中其它類型綠地要高出很大比例[5],因此,對于這一類的公園綠地,需要加強基于環境科學優化城市公園的設計研究,這樣才能在城市公園中多保留些半自然的綠地,增大現代城市公園綠地的生態環境,使城市公園成為較為多樣化的綠地,這樣才可以為各#生物在城市公園中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使它們在城市公園中得到成長,特別是對于那些較少花卉資源的搜集和保育,這在城市公園的種植中,具有著重要影響,這種種植也可以保證城市公園綠地成為五彩繽飛的勝地,為城市公園的建設提高植物的發展環境。

     

    3.3城市公園設計要利于野生動物生存

     

    在城市公園綠地中,要基于環境科學優化城市公園的設計,這是由于城市公園的植物群比較豐富,這樣就可以滿足禽類生存的條件,為禽類滿足食物鏈的需要,城市公園綠地的面積加大,這尤其對于野生動物的候鳥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環境棲息地,它可以為野生候鳥提供必要的生態環境,這也是保證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成分,不但僅僅是為野生動物的候鳥的生存提供了條件[6],而且對于城市生態系統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野生禽類的發展,對于減少城市園林的病蟲害的發展也具有很好的制約效果。4城市公園設計在生態環境保護的作用

     

    4.1城市公園綠地可以調節溫度

     

    在城市公園綠地,由于植物較多,它必然會對環境發生降溫效果。這種效果尤其在炎熱夏季,就一定會使公園里的氣溫要比外面的氣溫低許多,這主要是由于綠地的原因,它吸收了大部分的熱量,才使公園的氣溫,可以比其它建筑群間溫度要低,這就可以證實公園綠地,由于植物吸收熱量,可以產生涼爽空氣,而且這種涼爽空氣,可以通過空間的循環使風流到周邊地區,這會對周邊環境的氣溫達到降溫,給人以舒服的感覺,這顯然可以對城市降溫有顯著效果。所以城市公園綠地可以調節溫度,尤其在夏季高溫季節,公園綠地的這種調節作用,可以在夏季無風的情況下,使公園綠地較為涼爽,如果城市公園綠地面積越大,就會使綠地的周邊環境的氣溫調節的效果更為顯著,因此公園綠地可以調節城市的氣溫,它對于城市環境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4.2城市公園綠地可以調節濕度

     

    城市公園綠地,由于綠地的面積比較集中,綠地植物的葉面具有蒸騰功能,在植物的蒸騰中,可以提高周邊空氣的濕度,尤其是公園綠地的生長環境較為穩定,由于它不受其他環境的干擾,濕度調節能力也一定會比其它類型的綠地的蒸騰能力強,據調査資料顯示,城市公園的濕度數值要比其它綠化少的地區高30%左右,顯然可以證明,城市公園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生活環境,可以有效提高人體生理需要的舒適感。

     

    4.3城市公園可以生成大置新鮮氧氣

     

    在城市公園綠地中,由于大量植物需要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新鮮氧氣,所以在公園綠地就會匯集大量的氧氣,城市公園綠地的植物需要時刻呼吸,它就會源源不斷的提供氧氣,而城市工業化的發展,需要氧氣消耗來支持燃料燃燒,燃燒后就會產生二氧化碳,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數量當達到一定的數值,就會對地球的平衡帶來影響,環境的變化會對人類帶來致命的影響。但植物是對二氧化碳的調節者。據統計顯示,地球上60%的氧氣是由植物釋放出來的,因此城市公園綠地是城市的“肺”,它能夠對城市的生存提供大量的氧氣。

     

    5基于環境科學的公園設計策略

     

    5.1城市公園成為活動的公共空間

     

    對于城市中的居民,要基于環境科學優化城市公園,這對城市公園的設計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基于環境科學優化城市公園的設計,首先應出于營造人們交往的空間,同時還要能夠注意吸引城市居民的社會性活動,這就要求設計師必須提高城市公園的空間質量,這樣才能夠保證人們愿意走出家門,主動來到城市公園中,享受城市公園的公共空間,被這里的環境吸引,愿意在城市公園中停留,感受優美的空間環境。因此,就需要設計師首先要滿足人民的需要,才能使人們能夠喜歡來到城市公園,享受各種休閑娛樂的活動,第二,還要增加城市公園的吸引力,設計者要具有足夠的設計能力,使城市公園建設成有吸引力的城市公園,他們設計的公共空間,必須使游人感到豐富多彩,只有這樣,城市公園才貴稱為具有多樣性的公共空間,它們的功能和環境,才能滿足現代人.的需求,滿足人的需要;第三城市公園需要發掘多樣性,只有城市公園成為不同用途的場地,才能使城市公園成為人類行為活動的公共空間。

     

    5.2人性化的空間尺度

     

    基于環境科學優化城市公園的設計,需要人的感知,也就是在不同的環境空間中,就會使人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我們需要使人的心情變得愉快。就必須利于交往空間,使城市公園能夠達到人們的心理需求,這種需求,還應該具有滿足人的舒適尺度感。顯然,對于人們的交往空間的設計,就需要有一個標準規范,它應依據人的視覺行為和活動需要,才能確定最適度的尺度,來滿足人的需要,需要指出,這里所提出來的“適度尺寸”,是指城市公園要適合人們的生理與心理兩方面的需要,滿足了這兩方面的需求,才符合人性化的空間尺度。

     

    5.3要提供各類人群活動的固定場所

     

    在城市公園的設計中,要滿足城市居民各種需求,不同的群體,他們需求的活動內容不一樣,這樣就會使他們需求的活動場所也會產生明顯的差異性,因此,在設計城市公園時,必須將這些承載不同需求的場地,首先進行細致的劃分,否則,人們在公園游戲場所進行活動時,就會因為其他原因,使游人感到不舒服,有時就會使游人感到一團混亂,這樣的結果不利于城市公園的發展。在城市公園設計時,就應該在城市公園中必須考慮到專用用地,在公園中,要固定使用群體將某個分區作為自己的專用活動領地,這樣在整個公園的設計中,就會形成一種向心的環境,為各類人群的活動,提供固定的活動場所,各享其樂。

     

    6結語

    第7篇:環境科學與工程范文

    關鍵詞: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工程系統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6-0110-02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人類居住、生產等對建筑環境的要求逐漸提高,建筑能耗快速增長。目前,人類所有生產生活能耗中,建筑能耗已占到40%以上。為滿足建筑節能以及新能源在建筑環境中應用的人才需求,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專業目錄中把建筑智能設施、建筑節能技術與工程兩個專業納入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專業名稱調整為“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范圍擴展為建筑環境控制、城市燃氣應用、建筑節能、建筑設施智能技術等領域。新的“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規范(征求意見稿)中,明確了“多樣化與規范性相統一”、“拓寬專業口徑”等基本原則,“多樣化與規范性相統一”的原則既是堅持統一的專業標準,又鼓勵各院校根據本地區、本學校的實際情況,確定具體的課程體系、教學重點及培養方式,努力辦出自己的特色。

    一、更名前課程體系及教學現狀

    在過去的十年中,各學校在專業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已基本形成了以“建筑環境學”、“流體輸配管網”、“熱質交換原理與應用”為專業理論平臺課程;以“暖通空調”、“建筑冷熱源”、“建筑自動化”為主干專業課程的課程體系框架[1,2],同時兼具各自的地方及行業特色。

    對于我國北方地區,尤其是內蒙古、山西等以能源、鋼鐵為支柱產業地區的高校,過去的“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多是圍繞著煤、電等傳統化石能源的建筑環境應用技術來設置的,隨著國際社會對建筑節能低碳技術要求的不斷提高,要求到2050年,化石燃料在建筑空間供熱和熱水制備所占比例減小到現在的5%-20%,制冷系統的平均效率將提高兩倍以上[3-5]。顯然,我們目前的課程體系設置中在建筑能耗及經濟分析、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筑能源轉化利用模式、區域能源規劃、智能建筑控制等方面是不滿足新形勢的要求的。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城鎮建設、工業建設的快速發展,公用設備人才需求銳增,僅十年,設有本專業的高等院校由1998年的68所猛增至2011年的180所。在教育教學環節,由于快速擴增,導致的突出問題是:(1)部分學校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課程設置不成體系,忽視設計及實踐環節;(2)大批新畢業生進入教師隊伍,缺乏工程和學術實踐基礎,教學理念和個人的學術水平跟不上時代的要求;(3)專業實踐被簡化為參觀、參觀、再參觀,學生動手能力不如高職高專,思維分析能力達不到本科要求;(4)學生缺乏“工程系統”概念,知識結構不完善,社會、經濟、管理知識欠缺。

    二、突出地域及行業背景、拓展課程體系

    更名前,我國中西部地區高校的“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大部分有著鮮明的地域及行業特色,都較早地設置了“供熱通風及空調工程”專業,為國家輸送了大批暖通空調方面的專門人才。近十年間,本專業在專業指導委員會所構建的大框架下,大都保留了傳統的集中供熱、工業通風、空調制冷技術、鍋爐及鍋爐房設備等專業課及課程設計,方向比較單一,學生所接觸的暖通空調系統也較為傳統,沒有和目前國家提倡的可再生能源、綠色建筑結合起來,學生缺乏節能、經濟的宏觀意識。所以,在新形勢下,我們應在必修課中適當增加以“建筑能耗及經濟分析、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筑能源轉化利用模式”為主要內容的“建筑節能技術與管理”課程模塊以及“智能建筑控制、電氣與自動控制”的控制課程模塊。這樣才能使“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的學生在從事工程設計及管理的過程中,具備“工程系統”的概念,能從全局優化的層面上去考慮節能或者工程可行性。

    三、加強教師專業素養,優化課堂教學內容

    課程體系的范圍寬了,增加了“能源應用技術與管理”以及“建筑節能控制”的內容。如何使專業教師提高素養,分清專業課的“課堂上該講些什么”就成為我們應思考的問題。專業課的教學要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應以工程應用為依托,介紹技術和設備的特點、原理、發展背景、應用條件、優缺點判斷;應著重于技術方案分析,讓學生不僅僅了解各種技術方案及設備的基本原理、系統結構特點,更重要的是讓他知道一個系統設計為什么選這種方案而不是另一種。而對于一些非關鍵的技術細節和一些設計校核計算,則應該在實踐環節和課程設計中解決。這也同時提高了對專業教師的要求,要求專業教師通過積極參加科學研究及工程實踐,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只有教師具備了完善的知識結構和廣闊的科學視野,具備了創造和創新意識,跟蹤技術進步的意識,才能培養出合格的工程人才。

    四、嘗試多專業配合,建立“工程系統”概念,加強學生實踐環節

    培養高規格的實踐性、應用性、實用性和工程系統性思維是工科大學畢業生的重要特色和核心競爭力。對于一個“工程項目”的設計成果是各專業相互配合形成的,而由于各高校有比較分明的專業分類,我們在實際“教與學”過程中,也忽視了與其它專業配合,導致學生在畢業后不會對其它專業提出相關的設計要求;同時,同一個專業的教學內容又是割裂的,例如“供冷與供暖教學”,空調課只管夏天,供熱課僅管冬天,缺乏“工程系統”意識。所以我們需嘗試多專業聯合設計,如暖通專業、給水排水專業、建筑學專業等,共同設計一項“公用工程”,培養學生設計的“整體意識”;改進教學體系,教學內容不能有割裂和鴻溝;并通過以下方法加強設計實踐環節的教學:(1)實踐環節與工程實際相結合;(2)校內外指導教師相結合;(3)設計環節始于專業課的開始,指導教師根據課程進度,指導學生隨時將剛學到的知識用到設計之中,以強化理論與工程實際的結合等。

    新形勢下“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改革以及“教與學”方式方法的探索是一項復雜的工作,需要我們專業負責人和一線專業教師經常思索和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研究。通過明確新的專業發展方向,了解新形勢下專業外延和內涵的發展變化,堅持和發展自己的專業特色,提高教師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加強學生設計實踐環節訓練,這樣才能培養出高規格的實踐性、實用性和工程系統性思維相結合的工程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朱穎心,石文星.對工科專業課程教學方法的思考[J].重慶大學學報(高等建筑版),2011,(05).

    [2]張國強,李志生,陳友明,李念平等.基于教育國際化的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定位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06,(03).

    第8篇:環境科學與工程范文

    環境影響評價是我院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環境監測與評價、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環境規劃與管理等專業的主干課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有關的法規與標準、環境影響評價的技術和方法,培養出勝任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高素質綜合職業技能型人才。

    一、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環境影響評價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專業課,幾乎涵蓋了環境科學與工程課程體系的主要內容,具有廣泛性,與其他課程聯系緊密,也是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與其他專業課相比,該門課程可以說是在工作中的實踐應用而誕生的,隨著國家環境法律、法規、標準的制訂與完善在不斷充實與發展。以往的教學,受教學條件和學時限制,往往僅通過講解和案例教學的方法,側重環評的等級分類、法律法規、導則、技術和方法等的理論灌輸。學完本課程后,學生難以將理論與工程實際結合進行環評的實際操作,無法根據具體項目提供合理的工藝分析、環境現狀分析、環境影響預測分析以及提出切實可行的環保措施。學生只是被動學習知識,無法學以致用。另外,由于諸多原因,目前急需能夠獨立進行具體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人才,行業的需求不斷提高。學生理論基礎好,但動手能力弱,學生得不到實踐鍛煉,工作能力差。對于如何在以后工作中應用所學的環境影響評價知識參與實際環評工作,更是感到茫然,往往處于想學又怕學的矛盾心理狀態。顯然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的教學需要。基于此狀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的教學改革必需且迫切。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模式”源自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是一種建立在對職業工作崗位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以職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為內容,開發出來的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學習領域課程體系。它充分體現“學習的內容是工作,通過工作實現學習”的高職教育特征,是一種以行動為導向,注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教、學、做合一的現代職業教學模式。為了適應當前高職教育發展的要求,推進環境影響評價教學的改革的不斷深化,我院于2009年以環評0831班為試點,開展了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教學改革。

    二、課程設計思路

    1.課程設計理念

    該課程著眼于學生職業崗位能力的培養和職業素質養成,關注學生終身學習與可持續性發展。按照項目驅動、案例教學的教學方式,以實際的工作項目與工作過程設計該課程的教學。其總體設計思路是,打破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特征的傳統學科課程模式,轉變為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組織課程內容,并讓學生在完成具體項目的過程中學會完成相應工作任務,并構建相關理論知識,發展職業能力。課程內容突出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訓練,理論知識的選取緊緊圍繞工作任務完成的需要來進行,同時又充分考慮了高等職業教育對理論知識學習的需要。項目設計以真實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為線索來進行。教學過程中,通過校企合作,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等種途徑,采取工學結合,充分開發學習資源,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教學效果評價采取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通過教學做一體化,以學生為主體,重點評價學生的職業能力的養成。

    2.課程設計總體思想

    開放性。聘請環評專家審核教學計劃,組建校企合作課程開發團隊,教學、實訓項目源于真實工作任務。

    職業性。以環評技術人員職業能力為導向,以典型工作過程為依據,按照環境影響評價上崗標準選取教學內容,依托學院環評中心具體項目設計學習情境。

    實踐性。以工作過程為主線、以項目為載體,形成基于工作過程的行動導向教學模式。

    三、本課程設計的主要內容

    1.教學目標

    環境影響評價是我院環境類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全面掌握環境影響評價的基礎知識和實踐技能,了解環境影響評價相關的工作崗位和工作職責,樹立環境影響評價技術人員應該有的職業道德觀念,能夠針對具體項目編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達到環境影響評價上崗證(國家職業資格)的要求,具備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職業技能。

    2.教學內容

    本課程是根據環境影響評價崗位職業技能和要求,按照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流程(現場踏勘、工程分析、現狀調查與評價、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污染控制與保護措施)系統地介紹應如何開展具體項目的環評工作,主要涉及的內容包括各環境要素如水、大氣、聲、固體廢物、生態、環境風險等方面的環境影響評價的原理、技術方法、標準和案例實踐。

    按照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崗位、企業及各行業環境保護工作崗位的職業能力培養需求、課程的培養目標,本課程整合教學內容,構建了以項目為載體,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崗位技能和知識結構為目標,設計了6個學習情境,分為現場踏勘、工程分析、現狀調查與評價、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污染控制與保護措施及環評文件編制六個,在循序漸進的六個學習情境中,完成學生的職業技術能力培養與職業角色的轉化。具體學習情境的設計及對應的學時、培養目標見表1。

    3.教學過程

    第9篇:環境科學與工程范文

    [關鍵詞]工作過程 公路環境影響 評價 課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2C-0070-02

    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是高校環境工程類專業的一門主干必修課程,在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在當前國家實施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資格制度的政策下,按照“就業導向、能力本位。面向市場,服務社會”的原則,探索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改革,是環境工程類專業教學改革的核心。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公路環境監測與保護方向)自成立以來,結合學校自身行業特征,創建并開設公路環境影響評價課程,不僅著眼于常規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更側重圍繞公路建設項目環評的特點和要求進行授課。本文試以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對基于工作過程的公路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改革進行探索。

    一、公路環境影響評價教學現狀

    (一)學科知識結構系統化

    傳統的環境影響評價課程一般都從基本理論出發,到環境影響評價相關知識,再到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的編制,總體上以環境影響評價的知識為主體,并圍繞六大環境因素(大氣、水、土壤、噪聲、生態、社會)的評價因子確定、評價范圍、評價等級、評價方法等展開課程,是傳統的知識結構體系,這樣的教學順序既沒有反映實際工作過程,也沒有突出學生工作能力的培養。環境影響評價是一門實用性非常強的學科,這樣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讓學生真正掌握進行環評工作的技能,達不到培養職業技術人才的目的。

    (二)教學模式與方法較傳統

    傳統的環境影響評價教學往往都是教師按教材的內容開展教學,教學過程側重于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和層次性,沒有把學生的環評實際應用能力培養放在首位。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僅僅能在課堂教學中學到環評的相關理論知識,但是對于環評的實際應用技能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和鍛煉,這與高職教育的理念是不相符的,同時由于課程的相對枯燥,也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倦的情緒,不利于教學過程的進行。

    (三)評價方式比較單一

    傳統的環境影響評價教學中,教學內容以理論知識居多,加上教學課時限制,平時考核機會較少,因此,最后往往是以一張期末考試卷來檢驗和判斷學生對環評知識的吸收和掌握能力,這樣的考核方式單一且不能很好地反映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掌握能力,強調結果而忽視過程,這是一種顯性的功利性的評價,它不能正確、客觀、全面地對學生的能力作出判斷。

    二、公路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一)重構項目化課程內容

    公路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是我校結合自身行業優勢,立足學生就業方向而開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課程必須在認真研究從事環評工作的上崗標準和需求能力的前提下,基于工作過程與能力本位對整個課程內容進行重新整合。在課程內容編排上考慮打破教材原有章節,綜合考慮環評職業資格考試的要求和考試的內容,并將《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公路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規范》等進行有機的結合。可以采取以國家規范的某公路建設項目的環評報告書為框架,結合大氣、水、噪聲、社會等環境要素評價進行教學組織,這樣每個章節內容既相對獨立,放在環評報告書中又相互聯系,學生通過一份完整的報告書掌握環評的程序、報告書的編寫步驟以及環評具體包含的內容。同時,在課堂教學當中,對于清潔生產、工程分析、各環境要素的評價等章節在理論知識講授完畢后,相應地配套一個實際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進行講解與分析討論,如在講到噪聲環境影響評價時,可結合某高速公路噪聲影響評價案例,分析噪聲評價等級如何確定,噪聲評價現狀調查與評價的應用,噪聲預測模式的選擇,參數的選擇怎么考慮地域差別等,使學生能夠結合實際應用快速消化理解課堂所學知識,為后續開展各種實踐教學奠定基礎。

    (二)推行“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

    行動導向的教學觀念認為,學生是學習的行動主體,學生的能力不是教師“講”會的,而是學生“練”會的。根據這一理念,在教學中可將教學內容情境化為“完成某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通過完成這一真實的工作任務。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加強“手”和“腦”的結合并用,從而真正掌握環評技能。

    1.項目教學法。課程強調以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培養為核心,以項目驅動教學,以實際工作任務為紐帶實施教學。在課程課內實訓環節,綜合考慮資金、教學條件等要素,可對校園或校園周邊道路環境進行影響評價,結合大氣污染控制技術、水污染控制技術以及噪聲控制技術等其他主要專業課程的實訓環節,對這三方面進行環境評價。通過布設監測點進行實地監測,數據統計分析,并給出評價結論與建議。而在課程的單周實訓環節,可以通過讓學生接手某公路建設項目,參與從前期資料收集、進行項目環境現狀監測與調查,編制環評大綱,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到最后完成該項目的環評報告書的整個過程,這樣課程教學內容與工作崗位操作流程一致,實現課本知識的實踐化,學生能“做”中學,學中“做”,從中能夠更好地掌握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方法和技能。

    2.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在公路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必須通過案例讓學生對環評知識深入了解,讓理論知識具體化,因此案例的選擇對于教學效果至關重要。應在占有大量環評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精心的篩選,并結合交通行業特點進行適度的改造,使之既有一定的深度,又有一定的廣度。可以是單項環境因素評價應用案例,也可以是綜合應用評價案例,還可以是環評報告表等。在案例教學中可通過下發資料、郵件等方式讓學生提前熟悉案例,之后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討論過程中鼓勵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知識積極對案例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敢于質疑其不足之處,并能提出相應改進方法,對于不清楚的地方應有查閱有關資料的意識。通過這一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很好地將環評理論知識聯系實際,學生便于理解和掌握,同時也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另外也形成了非常良好的教學互動氛圍。

    3.角色扮演法。在教學中,可以根據環評實際工作崗位設置特點,考慮讓學生各司其職,分別擔任環境監測、環評方法應用、大綱編寫、大綱評審、報告書編制、專家評審等角色,形成一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部門,并進行崗位輪換。通過這一方式,讓學生對環評的主要崗位進行親身體驗,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對本崗位工作的操作流程與步驟的掌握程度,而通過崗位輪換,使學生能從不同技能方面得到鍛煉,也能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與協調溝通能力,為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奠定基礎。

    (三)建立多元化考核體系

    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評價,應該是以能力為本的整體性評價,注重的是隱性能力,評價的指向是過程性。因此,課程成績的構成可適當增大平時考核的力度以及所占分數比例,建立多元化考核體系,如案例討論分析、課堂回答問題、作業完成情況、學習態度與平時考勤等,以及對學生進行課內影響評價實訓、報告書的編制過程及成果等情況進行考核。此外,在期末考題中,應加大知識應用和解決問題的題目比例,可參考歷年環評上崗考試或環評工程師資格考試等考題,將考核重點從原來的條條框框理論知識轉移到理論知識能力的理解和運用。

    三、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99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日韩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教育视频在线观看| 老司机成人精品视频lsj| 国产成人综合精品一区|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网| 欧美亚洲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成人午夜高潮A∨猛片| 国产成人av在线免播放观看| 成人福利视频app| 8x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亚洲无成人网77777|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成人h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无码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三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在线| 成人a毛片视频免费看|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 成人午夜短视频| 成人动漫视频在线| 成人漫画免费动漫y|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久久天堂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刺激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一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无码国产成人av在线播放 |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 国产成人av免费观看| 免费无码成人AV片在线在线播放 | 成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 成人合集大片bd高清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