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英文學習計劃范文

    英文學習計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英文學習計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英文學習計劃

    第1篇:英文學習計劃范文

    【關鍵詞】英語學習;文化差異

    引 入

    有一個波蘭朋友給我講過一則笑話:三個女孩站在一面可以檢驗照鏡子的人是否講真話的魔鏡前,如果是真話,可以實現一個愿望;如果是假話,照鏡子的人就會消失。褐發女孩首先說:“我想我是最漂亮的。”嘭的一聲,她消失了。接著,紅發女孩對著鏡子說:“我想我是最聰明的。”嘭的一聲,她也消失了。輪到金發女孩了,她站著鏡子前,小心翼翼的說到:“我想……”她還沒說完,就嘭的一聲消失了。這個笑話的背景是在西方,大多數人都認為金發的女孩很笨,他們甚至根本就不會思考。所以,當那個金發女孩說:“I think”的時候,鏡子就已經覺得她在說謊了。如果不知道這個文化背景,就很難理解這樣的笑話。

    我們當中很多人,經歷了中學六年系統的英語學習,又接受了多年的大學英語學習,甚至有一些還順利通過了四級和六級的英語考試,可以說,已經基本掌握了英語語言知識,具備了一定的聽說讀寫能力。但在實際運用中,由于對英語國家文化缺乏了解,缺乏對文化差異的洞察力和敏感性,不少英語學習者常常以漢語思維去理解英文語句,導致對英語中隱含文化內涵的語言現象理解不準確、不深刻、甚至產生誤解;在運用英語進行交流時,也常常按照漢語文化的習慣進行表達,造成了運用不恰當、不得體,甚至出現用語的失誤的情況,給交流、溝通與合作帶來了阻礙。

    因此,對于英語學習者而言,必須重視英漢兩種語言間的文化差異,加強對英語國家文化的學習,才能正確恰當地運用語言,自如交流,促進中外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溝通與合作。

    具體而言,英語國家和中國文化之間的差異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地域文化的差異

    地域文化指由所處地域、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現為不同民族對同一現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語形式來表達或對同一事物產生不同的理解和認識。

    以中英兩國為例,中國是以陸地為主,且古代中國人大都從事農業或以農業為生。因此,中國人對“土”有著深厚的感情,反映在語言中就有“土生土長”、“土崩瓦解”、以及現在流行的“土鱉”、“土豪”等大量含“土”字的詞語;而英國是一個島國,漁業、造船業、海運業在其經濟中所占比例甚大,因此,有大量的包含“water”、“sea”、“fish”、“boat”等單詞的詞組,展現了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如hot water(困境)、when one’s ship comes home(當某人發財致富時)、eat no fish(誠實的人)、spend money like water(揮金如土)。

    因此,漢語中的“望子成龍”不能直接英譯成“expect his son to become a dragon”,而應譯成“expect his son to become successful”或“hold a high expectation for his child”。否則一定會讓英語國家人感到萬分的不能理解。

    二、社會風俗的差異

    在文化傳承方面,英美文化的典故多來自于古希臘、古羅馬神話以及圣經故事。比如最后的晚餐,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點)、meet one’s waterloo(一敗涂地)、Penelope’s web(永遠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等。而中國文化的典故則多來自于歷史人物和民間傳說。比如司馬昭之心、毛遂自薦、孔融讓梨、木蘭從軍等等。

    排隊是英語國家人固有的習慣。去商店購物、進餐、買票、上車等都按順序進行,絕對沒有人插隊,熟人見面也不會乘機幫忙。給你提供服務的辦事員如果發現有人插隊,立即制止,不講情面。輪到你的時候,還要等到他或她叫你的時候,你才可以越過黃線接受服務。否則會受到批評。

    外國人吃飯往往是采用分餐制,或者自己點自己喜歡的菜品。而中國人則多是在同一個盤子里夾菜。吃完飯付賬時,如果不是你特別要求今天請客,都是采用AA制。但這并不會影朋友之間感情,也沒有人會覺得難為情。他們在餐桌上,一般不談公事。這與中國人習慣的飯局上談業務、促成生意大大的不同。常常有人在與外國人談判時發現,這些外國人可以餐桌上與你稱兄道弟,顯得相當隨和、好說話。但一旦回到了談判桌上,他們卻依然是寸步不讓。

    現在很多年輕人學習歐美的影視作品,在日常生活中,甚至上課、上班甚至是參加公共社交活動的時候都穿著背心、短褲、拖鞋等不合禮儀的服飾。他們卻不了解,歐美人在正式的場合是相當講究著裝的。男士通常會穿西裝、內搭襯衫,打領帶,穿皮鞋。女士在正式場合則身穿禮服套裝,配戴耳環。

    三、價值觀的差異

    1.性惡與性善:西方古代哲人以及古代宗教大都主張原罪說,即,任何人天生就是有罪的。與西方古代哲人相反,中國古代圣人大都主張“性善論”——“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不同的人性論觀點也影響了中西文化發展的道路。西方國家從“性本惡”出發,注重管理,強調依法治國。中國傳統文化從“性善論”出發,注重人治,強調以德治國。

    2.張揚與謙虛:當西方人當取得成就或榮譽時,一般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和喜悅。當受到別人贊譽時,也都欣然接受,并表示感謝。相反,中國文化則反對炫耀,認為會得意忘形;主張內斂,提倡謙虛,避免鋒芒畢露,認為“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所以,當聽到外國人夸耀自己時,中國人常用“哪里哪里”、“一般一般”等回答表示謙虛。而這樣的回答經常使西方人迷惑不解。

    四、思維方式的差異

    1.思維模式的不同:中國人較多曲線式思維,美國人較多直線式思維。曲線式思維是指圍繞著某個中心主體繞圈子,遷回靠近主題的思維方式。直線式思維則指直接切人主題,直截了當地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中國人的曲線思維方式和美國人直線式思維方式的差別表現在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在寫作習慣上,中國人無論寫記敘文還是議論文都偏向于經過一定的鋪墊之后再步入主題,講究的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而美國人在寫作習慣上強調清楚直白,一般文首有全文的主題段,每段段首有全段的主題句,以后的內容都是此主題的延展,完全是直抒胸臆。在交流方式上,中國人講究委婉含蓄,不言而自明,強調暗示的作用:而美國人則著重有話直說,直截了當地表明自己的意見。

    2.思維角度的不同。以茶葉的命名為例。black tea對應中國紅茶。表面看起來,對同一物體賦予了不同的顏色似乎有些奇怪。其實,英語國家是從茶葉顏色的角度來給茶葉命名的,而中國則是從茶水的顏色的角度來命名的。

    3.思維習慣的不同。漢語中主動語態使用頻繁,而習慣于客體思維的西方人卻常把觀察或敘述的視點放在行為,動作的結果或承受者上,并以此作為句子的主語,因此英語中被動語態使用廣泛,如(他們)結婚六年沒有兒子,然而妻子卻出人意料地給丈夫生了一對雙胞胎。英文多半會說After six years of married childlessness, the father was suddenly presented by his wife with a pair of twins.

    五、習慣用語

    每一種語言都有它獨特的成語和俗語,我們這些成語和俗語稱為習慣用語。我們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經常在理解這些習慣用語時感到困難。這是因為你不可能從組成某個習慣用語的字面上來了解它的意思。比如,Newcastle(紐卡斯爾)為英格蘭東北部的工業港市,盛產煤,素以煤炭出口聞名。因此常用“carry coals to New castle”比喻“多此一舉,畫蛇添足”。Busboy常被理解成公共汽車上的售票員或司機。然而Busboy與公共汽車沒有任何關系,它指的是在餐館中收拾碗筷、擦桌子的雜工。此外,a small fortune表示巨資、nose of wax指軟耳根、沒主見的人、blue blood是貴族出身、貴族身份的意思。

    這里只是列舉了英語習語中很小的一部分,這些習語都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長期積累下來的,約定俗成的,不能隨意改變。比如,rain cats and dogs不能說成rain dogs and cats,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十分感謝)不能改為one thousand and one thanks.

    英國語言學家Jenny Thomas認為,語法錯誤從表層結構上就能看出,也很容易被發現。所以即使發生了這樣的錯誤,受話人也會認為說話人缺乏足夠的語言知識,可以諒解。但如果一個能講一口流利英語的人因缺乏對對方文化的了解而出現失誤,他很可能會被認為缺乏禮貌教養或不友好,他的行為會被誤會為粗魯和敵意。正如美國著名人類學家E. Sapir指出:“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因此,在英語學習中注重了解英漢文化差異、培養跨文化意識,顯得十分重要。一是要加強對英語知識文化的認知,從閱讀古希臘、古羅馬神話、圣經故事、伊索寓言等書籍和英語國家報紙、影視劇等入手,主動獲取英語國家的自然、地理、社會、政治、經濟、文學、藝術、哲學、科技成就等知識文化內容,逐步建立全面完整的英語文化知識體系,為語言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二是要強化對英語交際文化的融入,真正使語言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回歸到“交流”這一本源,積極參與各類英語社交活動,主動利用書信、網絡交流等交際途徑,在語言應用中積極了解英語國家的信仰習俗、價值取向、生活方式、行為準則等交際文化內容,學習模仿體態語、社交禮儀、交際環境、交際方法、交際態度等方面的非語言文化內容,潛移默化的融入“母語”交際模式。三是要注重英語語用習慣的積累,要真正掌握英語,除了語法、詞匯、文化等方面的學習外,對包括詞組、習語、固定搭配等內容的語用習慣的掌握同樣重要。語用習慣是經年累月、約定俗成的,往往無法追溯其本源、理解其成因,因此要養成良好習慣,注重不斷積累、自覺還原運用,才能原汁原味地掌握地道英語。

    【參考文獻】

    [1]劉艷輝.淺談英語學習中的文化差異[J].牡丹江師范學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

    [2]李文敬.淺談中英詞匯的文化內涵差異[J].林區教學,2011(1).

    [3]張寧.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翻譯[J].中國翻譯,1999(3).

    [4]孫仲娜.談文化差異對詞匯聯想意義的影響[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9(6).

    [5]曹小紅.詞匯的文化內涵與漢英跨文化交際[J].滁州師專學報,2001(6).

    [6]楊賢玉,吳明清.注重漢英文化差異 提高英語教學質量[J].十堰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4).

    第2篇:英文學習計劃范文

    英語是我國學生學習的第二項重要語言,在整個英語學習過程,漢語言對英語學習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當然在掌握一門語言過程中,母語肯定會對第二語言產生一定的影響,也只有將第一語言科學合理的運用到第二語言中去,充分發揮第一語言積極有效的影響,才能推動我國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

    1文化基礎和語言學習之間的關系

    1.1文化基礎差異對語言交流的重要影響

    文化基礎和語言學習中本身具有緊密的聯系,在語言交流過程中更是突顯出了不同文化基礎之間的差異,由于歷史文化、行為習慣以及表達方式之間的不同,勢必會給語言之間的交流產生深遠的影響。在語言文化環境背景下進行英語知識的學習,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充分了解漢語言的表達方式以及英語國家的語言表達等。如,中國人本身習慣用“哪里,哪里”來表達自己十分謙虛的態度以及與交談方的客氣。而是在英語過程中“哪里,哪里”卻被漢語言文化基礎薄弱的人理解為地點方位的詢問,這種不嚴謹的英漢互譯的學習和表達方式給那些極不專業的英語學習人員造成了語言差異,也由此說明了漢語言文化基礎和語言交流之間本身就是相輔相成的。

    1.2文化基礎差異對英語學習的重要影響

    想要全面的掌握和了解一門語言就必須深入的掌握該門語言信息的文化內容,中國的孩子從小在漢語言文化基礎中學習,各部門的教師都會在教學過程中有意無意的進行漢語言文化知識的傳授,特別是語言文學課堂上更是讓學生漢語言文化基礎不斷深厚,也給英語學習工作的開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但是在整個英語學習過程中,英語學習的整個教學大綱就是要求教師培養學生的會話、聽力、朗讀和寫作等能力,但卻忽視學生真正英語交流能力的培養。例如,每位中國孩子都熟悉掌握在英語練習中普遍掌握的“Howoldareyou?”這句簡單的英語對話。但是在西方國家中“Howoldareyou?”卻是西方人們為之回避的敏感話題,這句英語對話的提問,讓西方人們誤解為是對個人隱私的侵犯,是十分不禮貌的行為。這也充分表現出了文化基礎的差異給英語學習產生了極大地的影響,也要求英語教師在教授學生英語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只是書本的照搬照抄,還需要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制定出科學有效的英語教學方式。

    2漢語言文化基礎對英語學習的影響

    2.1漢語言文化基礎對英語學習的正面影響

    我國漢語言文化有著幾千年的發展歷程,漢語言自身就具備博大精深的特征,漢語言文化更是對其他語系的產生和形成起到了主要的推動作用,產生了巨大影響,漢語言文化自身的歷史地位、國際地位十分深厚,給我國英語學習工作的開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漢語言文化基礎給英語學習的正面影響主要表現在英語發音、英語詞匯以及英語句法三個方面。

    2.1.1漢語言文化基礎對英語發音的有利影響

    那些漢語能夠流利表達、吐字清晰以及發音標準的英語學習者對英語發音的把握和學習過程中更加有力,普通話水平和等級越高的英語學習者更具優勢,語言表達方式,能夠幫助英語學習更加熟練和扎實的掌握漢語言文化的基礎上,更加熟練的把握英語發音中元音和輔音的發音方法。

    2.1.2漢語言文化基礎對英語詞匯的有利影響

    中英文之間本身存在著同形異義詞的特征,如英文中“white”一詞主要是白色和光亮的意思,“awhiteskirt”用漢語翻譯過來主要是“白色的裙子”的意思,而“awhiteroom”用漢語翻譯過程是“一間明亮的房間”,而在漢語表達過程中白色本身也代表光亮的含義,這兩種表達的方式也能夠充分的體現出中文和英文在一定程度上意義是相同的。

    2.1.3漢語言文化對英語句法的有利影響

    主-謂,主-謂-賓,主-謂-賓-賓,這是中文和英文句法主要構成結構,如,在主-謂結構中,她走了的英文表達方式是:Sheleaved;在主-謂-賓結構中,她買了一輛自行車的英文表達方式是Sheboughtabike;在主-謂-賓-賓結構中,她遞給我一本書的英文表達方式是:Shepassedmeabook.上面幾組例子充分證明了,中文和英文在句子結構的排列以及語言表達過程中,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順序排列并沒有任何差異,這樣,將中文句子直接轉化為英文的句子,主語、謂語以及賓語之間不進行變化,也為英語句法的掌握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為英語學習建立了一個良好的氛圍。

    2.2漢語言文化基礎對英語學習的負面影響

    第3篇:英文學習計劃范文

    關鍵詞: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拓寬思路;評改效率

    作文是師生信息交流的一種工具,是師生情感交流的一個載體。當教師面對學生的作文,便似與他們進行心靈的對話。這是由一個個跳動的字符組成的一曲心靈之歌。但是一直以來教師為教作文頭疼,學生為寫作文苦惱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要求過高;教學形式單一,結構僵化;各階段教學脫節,訓練無序。基于此學生被動作文,思維受阻;語言積累貧乏,入不敷出,造成言之無物,有物難言,言而不詳的現狀。用手中的筆抒發自已內心真實的情感,描寫真實的生活,讓生活走進作文,讓作文回歸生活,這是我們每一個語文老師應思考的問題。而今,現代信息技術如一縷春風,一掃以往作文課的枯燥沉悶,給課堂帶來了無限的生機活力。因此,我們應該善于接納并吸收現代信息技術的諸多優點,更好的將它應用于作文教學中,以期優化作文教學,提高作文教學效率。

    一、創設情境,為寫作教學創建理想的環境

    多媒體的運用能突破時空的限制,提供認識事物的相對完整有序的動態表現。既可再現難忘的往事,也能擴大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的生活。

    利用多媒體上豐富的資源,可豐富學生的視野,開拓學生的思維,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同一主題寫作素材的積累,尤其是時間及條件上不能帶領學生去參觀,學生無法親臨其境的情境。比如給中國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指導《寫給在中犧牲的戰士》一題時,要求學生收集相關事件的文字、圖像,視頻信息等,通過收集、歸類、交流、分析、綜合,學生對戰爭有了近距離的接觸,了解目睹了戰爭的災害,對作戰雙方人民的不幸耳聞目睹了,心中便有話可說了。

    二、觀察訓練,激發想象能力

    學生的觀察往往是出于好奇,看熱鬧,或是走馬觀花。利用多媒體軟件,教師可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按照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個別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的認識規律,采用不同的觀察方式,有效的指導學生進行觀察,以提高學生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培養觀察力的關鍵是學生學會觀察的順序和方法。由于多媒體提供的情境比課本更生動更真實,能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因而有助于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也更容易激發與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豐富寫作素材

    葉圣陶說過“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個不停。”如在指導學生寫春天有關的文章時,我首先播放一段春天的錄像創設情境,引入教學:金黃的迎春花、粉紅的桃花、破土而出的新芽、辛勤采蜜的蜜蜂……“這是什么景象?”“春天的景象。”“你會用什么詞語來形容這大好的春色呢?”“春光明媚、柳綠桃紅、鳥語花香、萬物復蘇、春意盎然……”“同學們,春天美嗎?從冬天到春天,你發現周圍有哪些變化呢?看到這么美麗的春天的景象,你能用詩歌或優美的語句來贊美這美麗的季節嗎?”(學生交流、展示課前收集的有關春天的圖畫、歌曲、詩歌佳句等。)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說過:“對學生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的材料的興趣。”可見,寫作興趣是寫作賴以產生、持續和強化的內在動力。由此,用美圖美景強烈地刺激著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器官,再讓學生互相交流自己的發現,使學生陶醉于春天的美景之中,激發寫作興趣。接著指導選材,豐富材料。“你們是從哪兒找到春天的?”根據學生的回答結合課件引導學生從植物、動物、人物、天氣等變化中,發現春天,從動聽的歌曲中和書報中,欣賞春天。然后教給方法,自由發揮。在強調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同時,不能忽視教師“導”的作用。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課件出示指導方法,指導學生所選擇的材料要突出春天的特點;可從形狀、顏色、時間、空間、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方面去描寫。甚至可聯系讀過的詩詞,唱過的歌等方面去聯想,想象去寫選好的材料;選擇的材料可按按空間順序、按人物游覽地點的先后順序……描寫。

    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評改效率

    評改是學生作文訓練的重要環節,它的作用是指導、幫助學生分析、運用寫作材料,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如幻燈投影、錄像顯示、錄音收聽等,能把學生作文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反映出來,以便優化作文評改。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學生在短短的幾十分鐘內,欣賞大量的作文素材,并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合適的材料,然后通過鍵盤把作文輸入計算機,顯示在屏幕上。教師則利用計算機網絡,針對學生習作,加強個別輔導。教師還可以及時收集學生的典型例作,提高評改的效率。在評改作文時,我列出了幾個欄目:

    (1)“佳作欣賞”,將作文寫得好的學生名字及其優秀習作顯示在屏幕上,表揚小作者,講評欣賞其習作。

    (2)“妙詞佳句”,從習作中找出精彩的詞、句、片段,作為美點提供給學生作素材。

    (3)“華佗再世”,把典型的文章病例顯示在屏幕上,供大家分析、討論、推敲、修改。通過集體評改,提高修改效率,激發學生作文興趣,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

    第4篇:英文學習計劃范文

    英語教學法經歷了以翻譯法、直接發、聽說法、認知法、交際法為里程碑的五個重要發展階段。翻譯法是英語教學中歷史最久的一種教學方法,它用母語組織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母語和英語并用,經常要把英語和母語在結構和用法上作對比。說出一個英語詞,馬上譯成相應的母語詞;說出一個英語句子,也馬上譯成母語。逐句分段讀連貫的英語課文,然后再逐詞逐句翻譯,以加深或者檢查對課文意義的理解。直接法,顧名思義,就是直接教英語的方法。“直接”包含三個方面的意思:直接學習、直接理解、直接應用。它通過英語本身進行的會話、交談和閱讀來教英語,而不用(學生的)母語,不用翻譯和形式語法。第一批詞的詞義是通過指示實物、圖畫或演示動作等來講解的。這個方法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學生在交談、閱讀或寫作時都用英語思維。聽說法認為語言首先是有聲的,學習英語不論其目的是什么,都必須先學聽和說,在聽和說的基礎上才能有效地學習讀和寫。

    教學的順序應當是先聽說、后讀寫。聽說法以句型為中心,根據句子在結構上的特點,從無數句子中歸納出一定數量的句子模式或基本類型,即句型。句型既是語言教學的基礎,也是整個外語教學的中心。認知法是在以Chomosky為代表的轉換生成語法和Caroll的認知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上產生的。這種方法從學生已知的知識出發,通過學習和分析,對語音、詞匯和語法的型式獲得有意識地控制,并在有意識的情景中培養語言的交際能力。這種教學方法的理論重視人的思維作用,把語言學習看作是智力活動,重視對語言現象的理解,著眼于培養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前四種教學法都以傳授語言知識和培訓語言技能為目的,雖然英語教材和教學過程都充滿了影響語言學習的文化因素,但沒引起英語教師和研究者的注意,直到語言交際能力理論提出----交際教學法產生,英語教學界學者們的視域豁然開朗,他們很快意識到了語言教學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從此,文化研究、文化差異研究、跨文化英語教學研究很快開展起來。

    跨文化交際研究在我國的歷史較短,大致上是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的。雖然我國學術界對跨文化交際的研究從未中斷,但對跨文化交際研究有建樹的著作和論文不多。我國學者對跨文化交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處于介紹和引進國外研究成果階段,我們自己的理論和應用成果還相當不足。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國英語教學界引進了國外跨文化交際學說并嘗試了各種新的英語教學法理論。在很短的時間內我國的語言學家、應用語言學家、對外漢語教學專家和英語教師在文化教學問題上達成了共識。這個共識是:文化教學是英語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我國學者和英語教師在文化教學研究和實踐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鄧炎昌、劉潤清(1989)、顧嘉祖(1990)、王福祥、吳漢櫻(1994)、胡文仲、高一虹(1997)、陳申(1999)、王振亞(2005)等知名學者都先后著書立說,對語言和文化,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進行研討。另外,無數英語教師,在教學第一線對文化教學理論進行實踐,對文化教學方法進行探索。

    二、以跨文化交際為導向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建立適合中國英語教學特點的教學模式,對增強教學研究及實踐的可操作性,促進英語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已經較為清楚地看到了英語教學的實質是“交際”,并確立了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教學目標。對過去和現在施行的各種教學模式進行了比較和總結,取其優點,避其短缺。從中我們可以認識到,在我國英語教學中一味照搬國外的教學模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甚至是有害的。我國的英語教學,必須充分考慮到以下幾個不同于國外的特殊因素:一是缺乏真正的語言環境和交際環境;二是學習者的個性,如認知結構、學習動機、學習潛能、理解能力等;三是教學形式在多數情況下是以課堂教學為主的。由此看來,我們必須對我國英語教學模式提出新的設想,這便是以上所提到的第三個條件。

    英語教學的實質既然是“交際”,其基本特征是“文化適應”,即語言、使用和文化的三個過程,這就決定了我們采用的模式是以語言文化學和跨文化交際學為理論依據的“跨文化交際模式”。它是在積極借鑒國外現代外語教學模式的合理要素和努力吸取國內現行的各教學模式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建構出適合我國英語教學特點的綜合性教學模式。建構該模式旨在克服和改進傳統教學模式以下幾項主要缺點:

    (1)以教師為主的講授模式。傳統英語課堂教學,過分強調教師講授的作用,而忽視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的作用,教師講得多,學生練得少,致使學生在畢業時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低下。而現有模式把教學變成師生之間雙向交際,有利于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生成和培養。

    (2)以語言知識為主的輸入模式。傳統英語教學,教師給學生輸入的信息比較單一,不能滿足跨文化交際的需要。現有模式加上語用信息、文化信息和行為信息,不僅加大了信息輸入的量,更為重要的是使學生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優化有了質的保障。

    (3)虛構的教學環境。傳統英語課堂教學,教師給學生提供的學習環境基本上是一種虛構的,缺乏必要的和在各種語境條件下的交際。而現有模式以交際為核心,把課堂當作交際的場所,將輸入的各種信息直接運用于此情此景的交際,從而使語言和文化的學得和習得更加有效。

    (4)學生對信息加工模式的不完整性。傳統英語課堂教學,只要求學生對所學內容即所接收的信息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這實際是不完整的,還應該從整體上把該四項內容當作語言文化交際行為加以訓練,以使學生在特定的語言文化氛圍中領悟其要領,獲得言語的和非言語的綜合運用能力。

    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以跨文化交際為導向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下,我們可以采取以下的課堂活動:

    (1)發現文化身份:讓學生反思自身的文化觀念,確定自己的文化身份,進而深入了解自己所在文化群體的特點和文化價值取向。

    (2)感受個體空間距離:創造不同的語境,讓學生以不同的交際身份與交際對象保持某種空間距離,了解不同文化對交際者空間距離的要求,體會文化、語境、交際者的身份角色及交際對象的關系對空間距離的不同期望。

    (3)文化場景短劇:組織學生表演一幕情景短劇,其他學生一邊欣賞短劇表演,一邊從文化角度理解和分析短劇中的情景。短劇表演完畢,學生討論幾個問題,如:短劇中發生了什么事情?劇中體現了哪些文化現象和沖突?該活動可鍛煉學生的觀察技能,提高學生分析文化現象的能力。

    (4)非言語交際:學生分組表演某些生活場景,展示肢體語言(面目表情、眼神交流)、空間距離、表達情感的聲調和語氣(諷刺、興奮)等。通過該課堂活動,幫助學生了解非言語交際所包含的內容及其重要性,幫助學生掌握一些非言語交際過程中應采取的恰當的行為和態度,進而加強其交際意識。(本文來自于《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雜志。《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5)影片欣賞:教師讓學生欣賞幾段有關美國(或其他國家)教育、教學方面的影片,使他們了解美國教育體系的特點,并指導學生比較中美兩國教育體制的差異。

    三、結論

    第5篇:英文學習計劃范文

    范文

    As a middle schoolstudent, my study burden is heavier than before. Therefore, I must make a goodplan for my study to make the effort effective and set sometime aside forplaying. Firstly, I will make a big plan for this term and set a goal for it. Iwant to be the top three of my class in the final exam, so that I must workhard for it. In addition, I will make plans for several short periods, such as monthlyplan and weekly plan. By doing so, I can clearly know what my major task ofdifferent. Finally, daily plan is necessary, too. Write down my tasks foreveryday and finish them strictly. Remember not put tasks until tomorrow. With thesedifferent plans, I can arrange my time reasonably and get sometime to play.

    譯文

    作為一名中學學生,我的學習負擔比以前更重了。因此,我必須為我的學習做一個好的計劃,使工作有效,有時一邊玩。首先,這學期我必使一個大計劃,設定一個目標。我是班里的前三名在期末考試,所以,我必須努力工作。此外,我將制定計劃幾個短時間內,如月計劃和周計劃。通過這樣做,我可以清楚地知道我的主要任務不同。最后,每天計劃是必要的。寫下我每天的任務,嚴格完成。記得明天才把任務。這些不同的計劃,我可以合理安排我的時間,有時去玩。

    第6篇:英文學習計劃范文

    【關鍵詞】文化意識;中西方文化差異;跨文化語言交際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反映著相關社會的文化,文化賦予語言豐富的內涵。語言對文化的傳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之間日益頻繁的交流,國家之間的聯系越來越頻繁。僅僅掌握一種語言并不一定能完全同使用該語言的人進行交際。這就對英語教學提出了一個亟待重視和解決的問題:要把西方文化貫穿于英語教學中。學生只有了解中西方文化,才能夠為今后的文化交流打下基礎,《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發展他們跨文化的意識和能力。語言知識是基礎,文化意識是得體應用語言的保障。不管初級英語還是高級英語,在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進行文化教學,而且要持之以恒。因此在學習詞匯和語法等語言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滲透有關文化知識和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在人際交往與思維觀念上的中西文明的差異

    西方在人際交往的方式上有著明顯的差別,如中國人熱情好客,在人際交往中飽含熱情,問寒問暖,對于了解有關年齡、職業、收入、婚姻狀況等問題,覺得都理所當然。而在西方國家中,特別重視對方的隱私權,凡是涉及到個人隱私的都不能直接過問。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和榮譽感。相反,中國文化卻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提倡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一種態度。在中國,主動關心別人,給人以無微不至的體貼是一種美德,因此,中國人不論別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動關心,而這在西方則會被視為”多管閑事”。

    二、文化差異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任何一種語言的詞匯都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這一語言現象稱為詞文化。例如: “sea”這個詞在英語中的文化內涵就極為豐富,如: “搭船”叫做take the sea或by sea。英國人常把大海同 “許多”、“大量”聯系在一起,如 “a sea of fish”, “a sea of troubles”等。英語民族擅長抽象思維,其語言往往偏重于使用名詞和介詞。 而漢民族擅長形象思維,故漢語常偏重于使用動詞。在英語句子中,主謂結構突出,句子結構嚴謹,長句和復雜句用得較多,句子之間粘連密切,并特別重視連接詞的作用。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We won’t attack others unless we are attacked. ”(連接詞) “樓下有人要見你。There is a man downstairs who wants to see you. ”(關系詞)

    另外,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主要是直線式,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主要是螺旋式。即在英語里,主題句開門見山,后接一個自然銜接的例證句,而后收尾。但漢語語篇結構往往不是從主題句出發,而是在主題句外繞圈子,最后才點題。學漢語的西方人常為此困惑不解,總覺得漢語句子重點不突出,缺乏連貫性。

    因此,在英語教學中,作為教師要對學生有針對性的進行跨文化教學,教會學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而我們的學生要具有跨文化意識,加深對所學文化的理解,并怎樣把它們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與西方人進行順暢的交流。

    三、利用現行的教材,進行文化知識的導入

    現行的外語教材中有豐富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識,我們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背景知識,例如課本中有關于健康飲食方面的, 教師就可以適時地給學生講解一下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目前,“麥當勞” “肯德基”這些快餐在我國學多地方比較盛行, 教師可以講一下 Fast Food, 如漢堡包( ham- burger) 是蘸芝麻的小圓面包對剖, 夾上一個壓扁的牛肉餅, 當然有時還添上生菜葉子、 奶酪或其他調味品。同時,讓學生比較一下中西方飲食, 以選擇健康合理的飲食。另外還可以教學生使用西方餐具(刀、叉), 使他們不至于在現實生活中鬧出笑話等等。現行的中專英語教材是以中心功能話題來編排各個單元的。一個單元一個中心話題,每個話題都或多或少涉及到東西方的文化。教師要有對文化差異要有一定的敏感度和知曉度。這樣在學生即將遇到或已經遇到的差異問題就可以很好地處理,有意識把文化知識滲透到教學中,見逢插針地對文化知識進行導入,讓學生把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以達到文化背景融入的最終目的,也相應地會提高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

    四、詞匯教學,彰顯文化

    語言中受文化影響最大的是詞匯。一種語言中的詞匯體現出該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主要差別。例如dog一詞,中英兩國的人對狗有不同的傳統看法。中國人一般厭惡鄙視這種動物,常常用狗來形容和比喻壞人壞事,諸如 “狗仗人勢、狗腿子、狗眼看人底”等。但是英國人對狗有好感,認為狗是忠實可靠的朋友:“a lucky dog ” 喻指“幸運的人”;“big dog”喻指“大哼、要人、保鏢”,dog 是 best friend of a man, 所以有“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很多外國人在介紹自己的家庭成員時,末了總忘不了加上寵物狗的名字。

    詞匯富含文化,只要教師勤于探究和積累,通過詞匯教學,可以讓學生學到許多課本上沒有各種文化知識,另一方面,學生會更加佩服老師知識的淵博,這是教學相長的好事。

    五、利用網絡和多媒體,讓學生通過體驗來領略異國文化

    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單純靠課堂教學來完成,網絡與課外活動也是相當重要的環節,互聯網上關于中西文化知識的資料相當豐富。在講新課之前, 教師可以布置預習任務, 讓學生上網查閱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 這樣不僅可以了解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背景知識, 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還可以擴大自己的知識面。 此外, 教師還要充分利用圖片、 幻燈片等直觀教具,播放錄音材料,營造英語學習氣氛,把英語學習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娛樂等方面,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汲取英語語言和文化知識;鼓勵和引導學生在課外看些如“走遍美國”“瘋狂英語”或一些經典的奧斯卡英文影片等等,使英語教學活動達到情景交融,聲情并茂的效果。

    英語習語說得好“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偉業非一日之功),如何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文化教學深不可測,它存在于英語教學的每個階段,但是只要我們在英語跨文化教學的路永保熱情,不斷探索,相信成功離我們不會太遠。

    參考文獻:

    [1]張安德,楊元剛.英漢詞語文化對比.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第7篇:英文學習計劃范文

    一、在價值觀和道德觀方面不同

    文化的不同帶來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不相同。在西方文化中,他們把年齡、收入作為個人極為重要的隱私看待;中國人見面則喜歡問對方姓名、年齡、單位及收入等。中國文化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反對王婆賣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自我否定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No,my English is verypoor.這種謙虛,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還否定了贊揚者。對于別人的贊揚,中國人通常表示謙虛,并有一套謙虛之詞,像“慚愧”“寒舍”等。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kyou.”以表接受。中國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不常說“謝謝。”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掛在嘴邊,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如此。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當面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中國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覺得難以對付。而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 yourself,please!”

    西方文化鼓勵人們開拓創新,做一番前人未做過的、杰出超凡的事業。而傳統的中國文化則要求人們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中國人善于預見未來的危險性,更愿意維持現狀,保持和諧。中國人的行為準則是“我對他人、對社會是否有用”,個人的價值是在奉獻中體現出來的。中國文化推崇一種高尚的情操――無私奉獻。在中國,主動關心別人,給人以無微不至的體貼是一種美德。因此,中國人不論別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動關心,而這在西方會被視為“多管閑事”。西方人十分珍視個人自由,喜歡隨心所欲,獨往獨行,不愿受限制。中國文化則更多地強調集體主義,主張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主張同甘共苦,團結合作,步調一致。教學研究

    二、生存環境方面

    語言的產生與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密切相關。英國是一個島國,受氣候影響很大,因此見面時天氣成為他們談論的首要話題;而漢民族在自己的生存繁衍中,生活時時受到挑戰,溫飽問題成為人們最為關心的話題。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但你若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you had your meal?”“Where are you going?”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 do you do!”“Nice day,isn’tit?。英語中有許多關于船和水的習語,在漢語中沒有完全相同的對應習語,如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奮力圖存),all al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漢語的文化氛圍中,“東風”即是“春天的風”,夏天常與酷暑炎熱聯系在一起,“驕陽似火”是常被用來描述夏天的詞語。而英國地處西半球,北溫帶,海洋性氣候,報告春天消息的卻是西風,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西風頌》正是對春的謳歌。英國的夏季正是溫馨宜人的季節,常與“可愛”“溫和”“美好”相連。

    三、、節日以及詞匯的文化內涵方面:

    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很多人相信有“佛主”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與此有關的語言很多,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在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美,人們信奉基督教,相關的有“God helps those whohelp themselves.”“Go to hell.”這樣的詛咒。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日(如,NewYear。s Day)處,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the Spring Festival,Mid―Autumn Day.等,英語國家有Easter,April fool’s Day,Christmas Day(圣誕節)等。

    第8篇:英文學習計劃范文

    關鍵詞:英語 分化 探索

    隨著國際交往的日趨擴展,英語的重要性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對于外語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中小學外語教學是提高整個社會外語水平的關鍵所在。因此,我們必須花大力氣讓我們的學生學好英語。但是擺在我們英語教師前面的最讓人頭痛的實際困難是:兩極分化現象很嚴重。

    一、兩級分化的原因分析

    (一)從教師方面來講的話:①教師對教材教法的處理未能從學生的原有基礎出發。②未能從自己的教學方法上去考慮學生接受情況,一味從書本到書本機械地去完成教學任務。③主觀判斷學生“差”,這種判斷對學生產生了一種潛意識,使學生本人也認為自己學不好外語,從而失去上進心。④未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客觀上未能提高學生腦細胞的活動能力。

    (二)從學生方面來講:①學習的興趣不同。②學習的目的不同。③求知欲望不同。④過分依賴于教師而沒有自我學習能力。

    (三)從環境方面來講:①父母的知識層次不同,因而對學生產生的影響也不同。②家庭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不同。③學生在學校和班級中的群體結構不同。④班級人數多,程度參差不齊,教師難以顧及不同層次的學生。

    二、防止兩級分化策略淺析

    1、作為兩極分化現象的主體,學生應該如何認識及改善兩極分化的局面。我們知道兩極分化現象的主要表現是:初一學生剛開始學英語時學習熱情很高,成績普遍較好,但時隔不久,到了初二,初三的時候一些學生就落后掉隊,以后不及格者,放棄不學者越來越多。當然我們要承認,學生學習英語,智力上是有差異的,表現在觀察力,注意力,理解力,記憶力,想象力,語言模仿能力,讀聽接受能力,說寫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各不相同,出現上中下的差別是正常的。但是差異決不會大到一部分差生學不會的程度。從這個意義來講,兩極分化現象是不正常的,是可以而且應該避免的。那么從學生的角度來講應該怎么改善呢?

    學習英語要得法。念單詞不能用漢語注音,生詞不能死記硬背,練句型不能生吞活剝,寫句子不能逐詞翻譯, 要養成英語思維,離開漢語思維。

    了解學習英語的關鍵和要點。英語是交際工具,學英語的目的是獲得聽說讀寫英語的能力,所以必須要經歷大量,反復的口筆語實踐練習。初中英語也就是主要靠實踐練習得法。不能只滿足于老師講的內容。

    語言學習要循序漸進。學習英語一定要循序漸進,扎扎實實,逐步提高。如果語音基礎沒有打好,就會直接影響詞匯,句型,語法的學習。單詞學不好就無法組織句子。簡單句掌握不好就難以學習復合句。聽力不好就不可能說好英語。讀的不夠寫就十分困難。上一節課出現了缺漏,下一節學習內容和負擔會成倍增加。一段時間沒有抓緊,連續出現缺漏,繼續學習英語就困難重重,掉隊就難以避免。

    2、我們要承認,出現兩極分化現象的主要原因還是出在教師身上。因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從來都起主導作用。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嚴格遵循語言教學規律,全面貫徹英語教學原則,教法靈活多樣,教態和藹可親,練習充分全面,活動豐富有趣,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就學的主動,輕松,高效。雖然同班同學中學習英語有快慢上中下之分,但卻沒有大面積掉隊或棄而不學現象。這說明只要教師教法得當,英語學習中的兩極分化現象是可以防止和杜絕的。相反如果教師教不得法,就會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如果教師教英語重知識,輕技能,重講解,輕實踐。學生就很自然地僅滿足于學好語法,背會單詞,看懂課文,會做習題。而實際上如果沒有達到熟練,形成技能,則時隔不久,那些強記硬背的單詞,語法,練習就會被忘掉,大面積的掉隊恐怕在所難免。因此我們教師應該認真研究教材與教法。初中英語教材雖然相對簡單,但對教學法要求很高。英語教學一定要遵循語言教學規律,堅持精講多練的教學原則,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及時指導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向學習方法要效果。

    教師要善于調動并愛護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把課上的生動有趣。教師要有高度的責任心。要對班上的每一名學生負責,要特別關注中下學生的學習,對因病,因事缺課的學生一定要及時輔導。教師還應多提學生有把握回答的問題,有意給他們以“表現”的機會,借以鼓勵他們。建立他們“我也能學好英語”的自信心,引導學生扎扎實實地學好英語。

    第9篇:英文學習計劃范文

     

    關鍵詞:高級英語教學 文化圖式 構建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中對高級英語課程有著明確的規定:“高級英語是一門訓練學生綜合英語技能尤其是閱讀理解、語法修辭與寫作能力的課程”,要求“通過閱讀和分析內容廣泛的材料, 包括涉及政治、經濟、社會、語言、文學、教育、哲學等方面的名家作品, 擴大學生知識面,加深學生對社會和人生的理解,培養學生對名篇的分析和欣賞能力、邏輯思維與獨立思考的能力, 鞏固和提高學生英語語言技能”。

    [1]作為英語專業高年級階段的主干課程,為學生,教師等各方面所重視。目前采用的教材是李觀儀主編的《新編英語教程》,所選文章的詞匯多,篇幅長,涉及豐富的文化背景。經過基礎階段的語言知識培訓之后,高級英語的學習不能還是局限于單純的語言知識,而應將語言、文學以及文化知識的學習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因此在高級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調整教學重點,從片面注重語言,轉移到對加深文化的學習和理解方面,通過構建相關的文化圖式來提高他們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提高學生運用英語進行實踐的綜合能力。

    [2]

    一、文化圖式理論綜述

    圖式(schema)的提法最早見于哲學家康德的著作, 他認為一個人在接受新信息、新概念、新思想時, 只有把它們同腦海里固有的知識聯系起來才能產生意義。后經皮亞杰(j. piajet)和巴特利特(bartlett)等人發展成為了現代認知心理學的圖式理論。20世紀30年代初英國著名心理學家巴雷特(f. c. barlett)在其著作《記憶(remembering)》

    [3]中提出了圖式理論。直到20世紀70年代后期, 美國人工智能專家魯梅哈特(rinehart)才把圖式概念發展成一種完整的理論, 這時圖式理論才受到重視。大量的認知理論證明:圖式是認知的基礎, 在大腦中形成后會對以后獲得的信息進行重新組織、理解和記憶。圖式理論認為, 人們在理解、吸收、輸入信息的時候, 需要將輸入信息與已知信息(或概念)即背景知識聯系起來。對新輸入信息的解碼(decoding)、編碼(encoding)都依賴于人腦中已存的信息圖式、框架或網絡。輸入信息必須與這些圖式(schema)相匹配, 才能完成信息處理的系列過程即從信息的接受、解碼、重組到儲存, 也可以說是圖式具體實現過程。

    [4] widdowson 認為,圖式是已知事物或信息存儲于人腦中的知識構架,它使信息有條不紊地儲存在長期記憶中,當人們處理新知時,總會把它與已知相連接,從而給新知提供依據[5]。

    胡壯麟指出“圖式—意為儲存知識的信息包—在語言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6]。通俗地講,圖式就是一種知識結構,一種認知的方式或手段。

    文化圖式(cultural schemata)是指是以文化背景知識為基礎形成的圖式,它通過一種知識組織模式把人類先前的知識儲存在大腦之中,是儲存文化知識的信息包。文化圖式也可以理解為文本以外的文化知識,包括風土人情、習俗、民俗等內容建立起來的知識結構,它在理解語言和文本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7]。以常見的動物詞匯“狗”為例,按照英語國家的傳統文化圖式,狗是深受人們寵愛的朋友,反映在語言表達中,就有lucky dog ; love me,love my dog; top dog; every dog has its day 等用法, 狗在這些成語中都是褒義的。而在漢語中,“狗仗人勢”、“狐朋狗友”、“豬狗不如”、“狗腿子”、“聲色犬馬”等等,無一不是貶義。在這樣相互沖突的文化圖式指導下進行的交際行為,必然會導致誤解。因而,學習英語就必須要學習西方的語言表達、習俗、交際關系、思維方式等,了解其文化圖式,認識到與本土語言文化圖式的異同之處,這樣有助于言語表達和言語理解,可以大大減少文化差異帶來的誤解,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二、高級英語教學的文化圖式

    1、詞匯的文化圖式

    姚漢銘認為:“語言中與一般文化聯系最密切、最帶有一般文化性質的是詞匯。”[8]。詞匯是最明顯的文化信息承載,最能反映人類社會文化生活的工具。英漢兩種語言都擁有非常豐富的詞匯,并且兩

    種語言都有它們自身所特有的語言體系和生活習慣、思維方式、歷史軌跡、價值觀念和文化傳統,因而兩種詞匯之間的語義和文化的完全對等是極為少見的,甚至出現詞匯以及相應文化圖式的空缺。以漢語中非常有中國特色的一個詞匯“關系”為例,就不可以簡單地以英語中的relationship來與之對應,這兩個詞匯在英漢兩種文化圖式中的對等所指非常有限。在更多情況下,這兩個詞是不能用來相互替代的。比如說‘拉關系’更符合looking for powerful connections, 而不是finding relationship。又如, 《新編英語教程》(第7冊)[9]第十單元fear of dearth里出現一系列與宗教傳統相關的詞匯:hair shirt, bed of nails, penance, 初步接觸這些詞匯時恐怕會與漢語文化中的負荊請罪,滾釘板等聯系起來,但認真查證過之后會發現,這些是西方文化中的宗教人士為了懺悔罪行而進行的自我折磨與懲罰,從而實現自我的救贖與良心的解脫,以便在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而這些所謂的罪惡(sins),比如嫉妒,懶惰,貪食,浪費等也與漢語中的罪惡意義不盡相同。所以,掌握詞匯的文化內涵,了解詞匯的文化圖式,是掌握一門外語,并運用該語言進行成功交際的基礎。在英語語言能力拔高階段的高級英語教學也應該注重相應的詞匯文化圖式的構建。

    2、句子的文化圖示

    句子是詞匯的有機組合,是獲得語言完整信息的基本單位。如果不了解句子背后所隱含的文化,只能停留在字面層次,是不能真正理解句子要表達的內涵的。學生們經常會表達這樣的疑問,一個句子里沒有一個生詞,卻不明白它的意思。這就是句子的文化圖式缺失造成的理解障礙。比如還是上面提到的fear of dearth中,作者提到人們拼命健身的一個哲學方面的原因是現代社會責任的削弱,提到“weekend worship is less compulsory.” 對該句的理解進行提問時,把weekend worship理解成“周末崇拜”的學生不在少數,再繼續追問的話學生們也無法對整句意思自圓其說。這是因為在漢語的文化傳統中沒有相應的宗教文化圖式。西方的基督教人士在教堂影響較大較有勢力的時代周末都要去教堂做禮拜,隨著社會的發展,宗教的影響減弱,越來越少的人會繼續在周末去教堂。而漢文化中主要的宗教信仰是佛教,信佛的人們拜佛是不會專門挑周末的。這樣的一個文化圖式的差異造成了一個相對簡單的句子在理解上的差異。所以,教師在進行高英科教學時一定需要重視句子背后體現的文化圖式。

    3、語篇的文化圖式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常常體現在整個語篇當中。在進行語篇學習時,學生如果對所涉及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也就不能準確地理解文章的含義,有時還可能謬以千里。比如《新編英語教程》(第8冊)第一單元happiness中,作者指出幸福會受到一定的道德緯度的影響,在解讀happiness與content關系時,舉了一個黑人小女孩的例子。“‘sometimes i think i’m happiest when i’ve forgotten myself for a long,long time,’ a mere eight-year-old black child told me,……many of us, so much better in our lives, may still be waiting for our ‘big chance’.”八歲的黑人小女孩說當她忘卻自己的時候是最幸福的時候。學生們讀到這里時多半不知所云,如果對美國的黑人種族歧視問題,種族隔離制度,以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這些相關文化背景不了解的話,的確體會不到這個黑人小女孩怎樣面對著巨大的種族敵意進入全白人的學校就讀,變壓力為動力,變挫折為機遇,忘卻自我,體味自我挑戰的幸福。因此,教師在上課時要注重語篇的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進行必要的語篇文化圖式建構。

    三、文化圖式的建構方法

    1. 教師介紹與學生自學結合。 比如在教學過程中涉及的作家作品, 作家生平及主要貢獻可由教師在課前以任務的形式布置給學生,由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有針對性地查閱相關文獻,了解掌握。同時對這些知識的傳授要注意由此及彼,體現知識之間的相互關聯,這有助于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系統掌握。

    2. 文化對比。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除了必要的知識性介紹以外, 還應該有針對性地與自身文化進行對比。例如:教材內容涉及英語文化某些特有的圖式時,一方面要向學生提供必要的圖式信息介紹, 同時也要引導學生把英語文化圖式與母語文化圖式進行對比,認識到其中的異同,從而對彼此文化的共性與個性有更深刻的了解,減少交際中

    文化錯誤的發生。而涉及交際活動的一些具體內容時,可以根據教材內容設計一些課堂活動。例如, 對于見面寒暄這個話題,可以采用對比的方式分別依據不同的文化習俗進行演練, 既加深了理解, 也是對學生實際跨文化操作能力的一種鍛煉。

    3. 專題講座。 對于一些復雜龐大的文化圖式, 教師可采取隨堂為學生補充相關主題講座的方法, 并在講解過程中與學生充分互動, 進行雙向交流, 既豐富了課堂內容,也活躍了課堂氣氛, 使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加強。

    4. 直接體驗。 除上面提到過的課堂講解與專題講座之外, 還應該引導學生大量接觸來自目標語國家文化的直接材料。當今的時代是個開放程度相當高的時代, 僅僅通過網絡就可以獲得大量種類豐富、內容新穎、富有時效性的原文材料。既有文字的, 也有音頻、視頻, 還有各種網絡即時交流功能可用來與目標語國家的人們進行直接交流。只要加以恰當地利用, 網絡就如同富有目標語文化的寶庫,是寓教于樂的良好形式。教師既要予以適當的指導與鼓勵,也要及時組織學生進行反思和討論, 必要時進行分析解釋, 深化學生對這些深層文化的理解,建立相對全面的文化圖式, 最大限度消除跨文化交際的障礙。

    四、結論

    高級英語教學要求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技能,強化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而文化圖式的構建對提升高級英語教學效果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結合高級英語教學,指出了在詞匯,句子和語篇方面英漢語的文化圖式差異,并提出認識差異,構建圖式,改進高級英語教學效果的方法,促進跨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23.

    [2]肖新英.語篇分析指導下的高級英語教學[j].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5,(3).

    [3]bartlett,f.c.remember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1932:201.

    [4]胡元惠,宋麗.圖式理論對大學英語詞匯習得的啟示[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4).

    [5]widdowson,h.d.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0:102.

    [6]胡壯麟.語言學教程(修訂版中譯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64.

    [7]尹波,何木英.文化圖式理論在大學英語精讀教學中的應用[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亚洲成人激情小说| 成人怡红院视频在线观看| 18成人片黄网站www| 黄色成人在线网站 | 成人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成人网|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 日本成人不卡视频|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www亚洲成人| 国产成人无码一二三区视频| 日本成人福利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国产美女主播一级成人毛片|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成人黄色网址| 国产成人小视频| 成人a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激情| 中文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小说| 国产成人av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 |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96|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成人在线激情网| 日本成人在线免费|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96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 午夜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成人无码Av片在线观看| 久久久噜噜噜www成人网|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色在线婷婷|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片区在线观看| 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