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企業數控技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具體運用
引言:
與傳統加工模式相比來講,數控機床建立于自動數控技術的前提下。因此可以得知,此項技術有助于從根源上消除過高的工業成本,同時也提升了數控生產的實效性。由此可見,工業機器人適合運用于新形勢下的工控生產,尤其適用于數控機床[1]。這是由于,工業機器人輔助下的機床操作模式具備更明顯的簡便性與穩定性,針對各種類型的數控產品都能予以實時性的生產。同時,新型的數控機床還有利于擴大整個機床的產能范圍,針對產業結構予以全方位的調整,因此縮小了數控流程中的操作難度。
一、數控機床運用工業機器人的可行性
數控機床運用于新形勢下的工業生產,這種措施有助于從根源上消除過高的工業成本,對于整個流程的實效性也進行了全面提高。在這其中,工業機器人體現了十分鮮明的價值。在數控機床的各項操作中如果能借助工業機器人,就可以體現更高水準的柔性加工,同時也在較大限度內縮短了工業加工消耗的時間[2]。具體來講,數控機床可以適用自動操控的工業機器人,此項措施表現為如下的可行性:
工業機器人具備更強的柔性與更高的加工精度。從加工能力的角度來講,工控機器人可以自動補償誤差,因此體現了誤差補償的基本技術特征。除了自動式的誤差補償之外,工業機器人相比來講還具備更好的柔性特征。這是由于,針對不同類型的工件而言,工業機器人都能選擇與之相應的夾具及其他生產設施。在必要的時候,針對機床角度應當能進行精確的調整,確保符合最根本的精度指標。此外,工業機器人符合了更高的自動化水準,因此整體上表現為更強的自動化加工性能。從用戶角度來講,用戶只要簡單進行相應的設備維護就可以了。具體在操控機床時,用戶只要遵照特定的流程來完成按鍵操作,就能實現完整度較高的機床加工。
二、具體的技術運用
隨著數控技術的更新與改進,數控機器人整體上表現為更高的智能化與靈活性特征,這種趨勢在客觀上有助于提升機器人具備的自動操控性能。目前的狀態下,很多數控機器人都表現為更強的智能化特征,因此更適合運用于現階段的數控加工中。具體而言,現階段的數控機床運用工業機器人的流程和方法應當包含如下:
(一)基本操作流程
具體在操作時,工業機器人應當連接于數控機床,在二者連接的前提下就能完成全過程的信息識別以及數據交換。由此可見,工業機器人可以借助I/O的單獨接口來實現全程性的生產操控。數控機床本身設有防護門,此類防護門可以自動進行開啟。然而,只有當主軸處在靜止狀態下并且夾具全部開啟之后,機器人才能完成與之相應的零件裝卸操作。在機床就緒的基礎上,對于整個機床應當密切關注報警與急停的情況。
技術人員在預備就緒后,系統將會發出實時性的裝料或者卸料信息,然后機床就會進入與之相應的操控與加工過程。因此可以得知,上述過程不能缺乏安全互鎖的機制。依照PLC的流程來實現整個的操作控制,機器人設有NC的操作流程,因此有助于防控突然出現的安全故障,保證了機床本身的安全性。
(二)數控加工的實例
具體在開展數控加工的有關操作時,選擇了汽車后橋部位的法蘭端面作為實驗對象,同時用于數控加工的還包括軸件的端面孔。在此次加工中,數控加工中心設計為臥式的雙面結構,在此過程中引入了模塊化原理運用于機床設計。針對數控加工可以劃分為刀庫部分、夾具部分與獨立單元等。在上述的各個模塊中,加工單元分別位于左側與右側的位置上,Z坐標可以左右實現移動,橫坐標負責完成進給操作,而縱坐標負責上下移動主軸箱,從而實現相應的進給操作。此外,固定夾具被安裝在獨立的中間單元位置上。整個加工中心的結構設計為分體式的基本結構,軸承可以上下旋轉,此種設計模式符合了外傾角與后橋的基本特征。
數控機床具體在進入加工流程之后,工業機器人可以作為搬運上下工件的必備設施。在這其中,工業機器人具體包含了執行機構、檢測工件的裝置、機床驅動的裝置、機床控制系統及其他相關裝置。在上料與下料的各個環節中,機床都能結合特定的節拍來完成相應的移動。這是由于,技術人員已經在控制機器人的系統中存儲了PLC程序。在完成存儲的前提下,整個機器人就能隨時改變上料與下料的速度和動作幅度。機床本身應當是獨立布置的,各個流程都具有各自的特征。
(三)完善邏輯控制
數控機床如果要順利完成全過程的移動,那么不能缺少機床與機器人之間的密切配合。這是因為,數控機床只有實現了與機器人之間的緊密配合,才能密切監控卸料流程以及加工流程。因此經過分析可知,技術人員一旦結束了上述整個的操作流程,就可以打開系統中的防護門。與之相應,如果要關閉系統中的防護門,則要等待關閉指令發出,并且完成機器人以及機床之間的交互過程。在現實的加工操作中,上述流程大約消耗了四秒左右的時間。因此可以得知,工業機器人有助于縮短軸承復位以及軸承移動消耗的時間,對于整個流程的非切削時間也能進行全面的縮短。
然而不應當忽視,工業機器人即便具備再精密的內部結構,在遇到特殊狀態時也可能陷入故障。為了防控突然出現的機床停機,技術人員可以選擇把人工模式與機器人自動切換的按鈕安裝于機床的某個位置上。系統一旦陷入了突然的緊急狀況,則要立即切換至人工模式,由操作人員負責操控整個機床的暫停或者啟動。系統如果處于上述狀態,則要緊急暫停機器人的各種動作運行,以此矸攬匾饌獾某魷鄭保護操作人員本身的安全。
結束語:
隨著技術進步與經濟發展,數控技術逐漸受到了更多行業的認可與接受。在這種狀況下,數控機床也更多運用于現階段的工業生產。近些年來,與數控機床密切相關的工業機器人表現為智能化以及小型化的趨勢,更多企業也逐漸意識到了數控機床運用自動化機器人的必要性。然而截至目前,與數控機床生產密切相關的工業機器人操控技術仍然欠缺完善性,對此亟待進行全方位的改進。未來在工業實踐中,技術人員還需不斷的摸索,因地制宜選擇適當的數控操作措施并且服務于整個數控生產實效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周永志,王義. 工業機器人在數控機床中的應用[J]. 金屬加工(冷加工),2014(12):28.
關鍵詞 校企合作;數控實訓基地;先進裝備制造業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18-0149-04
1 前言
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廣泛應用先進的數控技術,迫切需要大量的數控技術技能人才。隨著湖南省先進裝備制造產業的高速發展,數控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持續增長,人才需求缺口日益增大,高職院校培養的畢業生難以滿足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量和質的需求,主要原因是畢業生的實踐操作技能訓練不足。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為主的高等職業教育,需要一個強大的實訓體系做保證,因此必須加大力量建立起先進、系統的校內外實訓基地[1]。
先進裝備制造業是湖南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優勢產業,先進裝備制造產業的快速發展,為培養產業所需的技術技能人才提供了設備、技術、師資和項目資源支持,高職學院如何利用這種資源優勢,建設一個“產業契合度高、校企合作緊密、社會服務能力強、管理體制機制完善、實訓師資隊伍水平高、教學資源豐富”的生產性實訓基地[2],是高職院校教學建設的重點,也是高職教學研究和實踐領域關注的一個焦點。
2 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基礎
張家界航空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數控實訓基地緊緊圍繞數控技術專業及其專業群進行規劃、建設,已成為中央財政支持的全國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國防職業教育實訓基地、中航工業高技術人才培訓基地、全國職工職業工種(數控車、數控銑、加工中心)技能實訓基地、湖南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航空制造生產性實訓基地、張家界市機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數控技術專業是湖南省教學改革試點專業、湖南省“十一五”精品專業、全國機械行業技能人才培養特色專業、湖南省“十二五”特色專業、湖南省專業評估“優秀”專業,數控技術專業教學團隊為省級教學團隊。學院新校區已建成7600 m2的標準廠房,學院歐元貸款項目購置了3000余萬元的數控類設備及軟件,包括五軸加工中心、車銑復合加工中心、臥式加工中心、五軸數控磨床、三軸加工中心、數控車、數控銑、三坐標測量機、快速成型設備等50多臺設備,并配套了UG、宇龍多軸仿真軟件、VERICUT等CAD/CAM及數控仿真軟件,為生產性實訓基地提供了有力的硬件環境支持。
3 生產性實訓基地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建設
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設模式 以學院為主體,以數控技術專業及所屬專業群為依托,通過“引企入校”“筑巢引鳳”“來料加工”“技術推廣”等模式,建設校企合作先進制造生產性實訓基地。
采用“引企入校”模式,由學院提供場地,張家界汽車配件制造有限公司提供設備、人員、技術、產品,校企合作共同新建張航汽配制造有限公司。
改建校內現有數控實訓中心,成立張航先進制造有限公司,采用“筑巢引鳳”模式,由學院提供生產場地、設備,由張家界天成機電設備制造有限公司、中航工業飛機起落架有限公司、中航工業青島前哨風動工具制造技術有限公司等提供人員、技術、產品,分別成立天成葉輪制造部、飛機起落架零件制造部、青島風動工具制造部。
采用“來料加工”模式,成立外協生產部,承接區域內中小型企業產品零件的加工。
采用“技術推廣”模式,聘請企業高級技術人員擔任技術大師,成立CAD/CAM工作室、逆向與精密測量工作室。
校企雙方簽署校企合作協議,明確配置資源、核算成本、分配收益、管理財產、實訓教學等方面的具體實施方案,制定生產經營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形成以“契約”為保障的利益共享機制。建成后的校企合作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框架如圖1所示。
生產性實訓基地的運行機制 基地內校內企業、張航先進制造有限公司成立相應董事會,學院與相關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共同進行基地的建設與管理,確定不同企業運作和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基地產品生產和教學案例的調研分析,協調生產計劃和實訓計劃的組織和實施,最后完成產品生產和人才培養質量的評估,根據市場對產品和人才培養質量的反映,調整產品生產和教學案例。實施學院統一管理下的“專業(群)+基地”運作模式,按企業實際生產環境進行布局,實現教學環境與生產環境、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有機融合,統籌發揮基地的教學、生產、培訓、鑒定和技術服務功能。
生產性實訓基地的管理模式 在學院統一管理下,通過校企合作董事會,構建校企一體化校內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管理體系,確立管理的方針及目標,明確校企雙方的管理職責,實施過程管理控制,嚴格執行內部審核、質量跟蹤和管理評審等制度。
1)校企共同制定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市場運作管理標準、生產性教學管理標準、生產過程控制工作標準、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頂崗實習工作標準、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學生科技創新創業服務工作標準、設備安全操作規程和使用規程、產品質量管理標準、教學質量監控評價標準等管理制度文件,生產教學全面推行中航工業“6S”管理。
2)按照企業生產、管理和運行標準,完善現有數控車、數控銑、加工中心、數控特種加工等項目化、模塊化教學培訓標準,校企共同制定五坐標數控車、五坐標加工中心等高端數控加工實訓項目以及逆向工程、精密測量、CAD/CAM實訓項目的教學培訓標準,校企共同評定教學培訓質量。
3)公司與系部共同制訂生產計劃及培訓計劃,根據生產計劃中開工期、日產量、工位數的要求,安排生產性實訓任務。實訓過程采用班組管理的模式,教師、技師根據生產項目和教學內容的要求,合理組織實施生產任務和教學任務,使實訓過程不但滿足生產要求,同時滿足教學、實訓的要求。學生既能學到必需夠用的理論知識,又能通過真實的生產,掌握實際職業技能,領略職場氛圍和企業文化。
4 實踐教學體系設計
按照“生產導向、能力為本、校企互動”的原則,根據職業技能形成的內在規律,充分考慮學生職業生涯的需要,以學習者為中心,以項目為載體,以生產流程為導向,融入國家職業標準和德國DMG多軸數控培訓標準,校企共同構建“四層次、六模塊”的數控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以提高實習實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適應不同階段、不同層次、不同就業的需要[3]。數控技術專業實踐教學和培訓體系如圖2所示。
5 基地功能建設和內涵建設
基地滿足技能培養要求,突出生產性實訓
1)承擔學院的數控實訓及技能鑒定教學任務,突出實踐技能與創新能力培養,體現為教學服務的宗旨。
2)營造生產環境,培養學生工程實踐應用能力,熟悉職場規范,順利實現零距離上崗。
3)基地承接部分學生的畢業實習和設計任務。
4)實現與區域內中高職院校共享共用,接納區域內職業院校學生實習實訓與培訓。
基地成為產、教、研結合的平臺
1)通過基地的張家界市機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面向先進制造企業、湖南省國防科技工業,積極開展與中南大學、吉首大學等高等學校的聯合研究,充分發揮基地的設備資源和人力資源優勢,加強技術服務團隊的建設,共同開展和承擔課題研究、技術開發、應用技術咨詢、新技術培訓和推廣等服務,并針對企業生產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技術診斷,推動企業改進工藝流程,實現協同創新[4]。
2)數控專業教師可以利用基地的有利條件,在實訓基地的各項實際工作環境中頂崗實踐,積累實際工作經歷,提高實踐教學能力,使基地成為學院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搖籃。
3)校企合作共同編寫實習實訓教材,并開發相應實訓項目題庫,校企合作開發典型零件加工工藝過程仿真教學軟件、數控編程教學軟件、實踐教學微課等,構建校企共享的學生、職工培訓數字化課程資源庫、案例庫。
基地為學生提供自身發展的平臺
1)成立數控興趣小組,給有能力、有潛力的學生提供課外學習的場所,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實力,同時為學院參加省、市數控技術技能競賽儲備人才。
2)為學生課外科技創新及創業活動提供場所。
3)為學生提供校內頂崗實習崗位。
基地成為校企合作的紐帶
1)校內實訓基地通過引入企業產品生產,在生產計劃、生產組織、工藝流程制定、生產流程、產品質量控制等方面與企業合作,共同實施產品制造,從而成為校企合作的堅實紐帶[5]。
2)充分利用實訓基地教學資源,與行業企業共同開發培訓項目。
3)緊貼湖南先進裝備制造產業發展需求,與湖南裝備企業進行深度合作,開展裝備高端人才研修培訓項目,推動關鍵技術、工藝、流程的研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4)與企業聯合開展“訂單班”培養。
6 結語
校企合作是生產性實訓教學的關鍵,校企合作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設是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教師和受企業歡迎的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有效保障。面對新的職業教育模式,校企合作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發展在于創新機制,校企合作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重點在于基地的功能和內涵建設。
參考文獻
[1]李仁山.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教學及其管理改革探討[J].北京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2):51-55.
[2]湖南省教育廳.關于印發《湖南省職業院校校企合作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方案》的通知(湘教通〔2014〕176號)[Z].長沙:2014.
[3]黃濤,吳劭宸.淺談我校攝影及后期處理經營性實訓基地建設[J].科教文匯,2013(19):89-90.
本文作者:工作單位:安徽埃夫特智能裝備有限公司
從控制系統設計角度來說,可以采用辯證法內外因基本原理來分析影響重載機器人控制品質的因素,首先,如果系統存在動力學耦合、柔性等非線性因素,僅僅采用傳統的線性控制很難獲得良好的控制品質,底層伺服回路的控制缺陷是影響機器人控制品質的內因。第二,如果運動規劃環節處理不當,傳輸給底層運動控制回路的運動指令不合理,即存在位置不連續,速度不連續,加速度躍變等情況,對系統會產生嚴重的沖擊,即便底層伺服控制設計再優秀,同樣也會嚴重影響系統控制品質,這就是所謂的外因。下面就從內外因角度對目前在機器人運動規劃和底層伺服控制方面的相關進展進行綜述。機器人運動規劃方法運動規劃與軌跡規劃是指根據一定規則和邊界條件產生一些離散的運動指令作為機器人伺服回路的輸入指令。運動規劃的輸入是工作空間中若干預設點或其他運動學和動力學的約束條件;運動規劃的輸出為一組離散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序列。運動規劃算法設計過程中主要需要考慮以下三個問題:(1)規劃空間的選取:通常情況下,機器人軌跡規劃是在全局操作空間內進行的,因為在全局操作空間內,對運動過程的軌跡規劃、避障及幾何約束描述更為直觀。然而在一些情況下,通過運動學逆解,運動規劃會轉換到關節空間內完成。在關節空間內進行運動規劃優點如下:a.關節空間內規劃可以避免機構運動奇異點及自由度冗余所帶來種種問題[1-4];b.機器人系統控制量是各軸電機驅動力矩,用于調節各軸驅動力矩的軸伺服算法設計通常情況也是在關節空間內的,因此更容易將兩者結合起來進行統一考慮[5,6];c.關節空間運動規劃可以避免全局操作空間運動規劃帶來的每一個指令更新周期內進行運動規劃和運動學正逆計算帶來的計算量,因為如果指令更新周期較短,將會對CPU產生較大的計算負荷。(2)基礎函數光滑性保證:至少需要位置指令C2和速度指令C1連續,從而保證加速度信號連續。不充分光滑的運動指令會由于機械系統柔性激起諧振,這點對高速重載工業機器人更為明顯。在產生諧振的同時,軌跡跟蹤誤差會大幅度增加,諧振和沖擊也會加速機器人驅動部件的磨損甚至損壞[7]。針對這一問題,相關學者引入高次多項式或以高次多項式為基礎的樣條函數進行軌跡規劃,其中Boryga利用多項式多根的特性,分別采用5次、7次和9次多項式對加速度進行規劃,表達式中僅含有一個獨立參數,通過運動約束條件,最終確定參數值,并比較了各自性能[8]。Gasparetto采用五次B樣條作為規劃基礎函數,并將整個運動過程中加速度平方的積分作為目標函數進行優化,以確保運動指令足夠光滑[9]。劉松國基于B樣條曲線,在關節空間內提出了一種考慮運動約束的運動規劃算法,將運動學約束轉化為樣條曲線控制頂點約束,可保證角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連續,起始點和終止點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可以任意配置[10]。陳偉華則在Cartesian空間內分別采用三次均勻B樣條,三次非均勻B樣條,三次非均勻有理B樣條進行運動規劃[11]。(3)運動規劃中最優化問題:目前常用的目標函數主要為運行時間、運行能耗和加速度。其中關于運行時間最優的問題,較為經典是Kang和Mckay提出的考慮系統動力學模型以及電機驅動力矩上限的時間最優運動規劃算法,然而該算法加速度不連續,因此對于機器人來說力矩指令也是不連續的,即加速度為無窮大,對于真實的電驅伺服系統來說,這是無法實現的,會對系統產生較大沖擊,大幅度降低系統的跟蹤精度,對機械本體使用壽命也會產生影響[12]。針對上述問題Constantinescu提出了解決方法,在考慮動力學特性的基礎上,增加對力矩和加速度的約束,并采用可變容差法對優化問題進行求解[13]。除了以時間為優化目標外,其他指標同樣被引入最優運動規劃模型中。Martin采用B函數,以能耗最少為優化目標,并將該問題轉化為離散參數的優化問題,針對數值病態問題,提出了具有遞推格式的計算表達式[14]。Saramago則在考慮能耗最優的同時,將執行時間作為優化目標之一,構成多目標優化函數,最終的優化結果取決于兩個目標的權重系數,且優化結果對于權重系數選擇較為敏感[15]。Korayem則在考慮機器人負載能力,關節驅動力矩上限和彈性變形基礎上,同時以在整個運行過程中的位置波動,速度波動和能耗為目標,給出了一種最優運動規劃方法[6],然而該方法在求解時,收斂域較小,收斂性較差,計算量較大。
考慮部件柔性的機器人控制算法機器人系統剛度是影響動態性能指標重要因素。一般情況下,電氣部分的系統剛度要遠遠大于機械部分。雖然重載工業機器人相對于輕型臂來說,其部件剛度已顯著增大,但對整體質量的要求不會像輕型臂那么高,而柔性環節仍然不可忽略,原因有以下兩點:(1)在重載情況下,如果要確保機器人具有足夠的剛度,必然會增加機器人部件質量。同時要達到高速高加速度要求,對驅動元件功率就會有很高的要求,實際中往往是不可實現(受電機的功率和成本限制)。(2)即使驅動元件功率能夠達到要求,機械本體質量加大會導致等效負載與電機慣量比很大,這樣就對關節剛度有較高的要求,而機器人關節剛度是有上限的(主要由減速器剛度決定)。因此這種情況下不管是開鏈串聯機構還是閉鏈機構都會體現出明顯的關節柔性[16,17],在重載搬運機器人中十分明顯。針對柔性部件帶來的系統控制復雜性問題,傳統的線性控制將難以滿足控制要求[17-19],目前主要采用非線性控制方法,可以分成以下幾大類:(1)基于奇異攝動理論的模型降階與復合控制首先針對于柔性關節控制問題,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著名控制論學者MarkW.Spong教授于1987年正式提出和建立柔性關節的模型和奇異攝動降階方法。對于柔性關節的控制策略絕大多數都是在Spong模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于模型的階數高,無法直接用于控制系統設計,針對這個問題,相關學者對系統模型進行了降階。Spong首先將奇異攝動理論引入了柔性關節控制,將系統分成了慢速系統和邊界層系統[20],該方法為后續的研究奠定了基礎。Wilson等人對柔性關節降階后所得的慢速系統采用了PD控制律,將快速邊界層系統近似為二階系統,對其阻尼進行控制,使其快速穩定[21]。針對慢速系統中的未建模非線性誤差,Amjadi采用模糊控制完成了對非線性環節的學習[22]。彭濟華在對邊界層系統提供足夠阻尼的同時,將神經網絡引入慢速系統控制,有效的克服了參數未知和不確定性問題。連桿柔性會導致系統動力學方程階數較高,Siciliano和Book將奇異攝動方法引入柔性連桿動力學方程的降階,其基本思想與將奇異攝動引入柔性關節系統動力學方程一致,都將柔性變形產生的振動視為暫態的快速系統,將名義剛體運動視為準靜態的慢速系統,然后分別對兩個系統進行復合控制,并應用于單柔性連桿的控制中[23]。英國Sheffield大學A.S.Morris教授領導的課題組在柔性關節奇異攝動和復合控制方面開展了持續的研究。在2002年利用Lagrange方程和假設模態以及Spong關節模型建立柔性關節和柔性連桿的耦合模型,并對奇異攝動理論降階后的慢速和快速子系統分別采用計算力矩控制和二次型最優控制[24]。2003年在解決柔性關節機器人軌跡跟蹤控制時,針對慢速系統參數不確定問題引入RBF神經網絡代替原有的計算力矩控制[25].隨后2006年在文獻[24]所得算法和子系統模型的基礎上,針對整個系統穩定性和魯棒性要求,在邊界層采用Hinf控制,在慢速系統采用神經網絡算法,并給出了系統的穩定性分析[26]。隨著相關研究的開展,有些學者開始在奇異攝動理論與復合控制的基礎上作出相應改進。由于奇異攝動的數學復雜性和計算量問題,Spong和Ghorbel提出用積分流形代替奇異攝動[27]。針對奇異攝動模型需要關節高剛度假設,在關節柔度較大的情況下,劉業超等人提出一種剛度補償算法,拓展了奇異攝動理論的適用范圍[28]。(2)狀態反饋和自適應控制在采用奇異攝動理論進行分析時,常常要同時引入自適應控制律來完成對未知或不精確參數的處理,而采用積分流形的方式最大的缺點也在于參數的不確定性,同樣需要結合自適應控制律[29,30]。因此在考慮柔性環節的機器人高動態性能控制要求下,自適應控制律的引入具有一定的必要性。目前對于柔性關節機器人自適應控制主要思路如下:首先根據Spong模型,機器人系統階數為4,然后通過相應的降階方法獲得一個二階的剛體模型子系統,而目前的大多數柔性關節自適應控制律主要針對的便是二階的剛體子系統中參數不確定性。Spong等人提出了將自適應控制律引入柔性關節控制,其基于柔性關節動力學奇異攝動方程,對降階剛體模型采用了自適應控制律,主要采用的是經典的Slotine-Li自適應控制律[31],并通過與Cambridge大學Daniel之間互相糾正和修改,確立一套較為完善的基于奇異攝動模型的柔性關節自適應控制方法[32-34]。(3)輸入整形控制輸入整形最原始的思想來自于利用PosicastControl提出的時滯濾波器,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為在原有控制系統中引入一個前饋單元,包含一系列不同幅值和時滯的脈沖序列。將期望的系統輸入和脈沖序列進行卷積,產生一個整形的輸入來驅動系統。最原始的輸入整形方法要求系統是線性的,并且方法魯棒性較差,因此其使用受到限制。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初由MIT的Signer博士大幅度提高該方法魯棒性,并正式將該方法命名為輸入整形法后[35],才逐漸為人們重視,并在柔性機器人和柔性結構控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不錯的控制效果[36-39]。輸入整形技術在處理柔性機器人控制時,可以統一考慮關節柔性和連桿柔性。對于柔性機器人的點對點控制問題,要求快速消除殘余振蕩,使機器人快速精確定位。
這類問題對于輸入整形控制來說是較容易實現的,但由于機器人柔性環節較多,呈現出多個系統模態,因此必須解決多模態輸入整形問題。相關學者對多模態系統的輸入整形進行了深入研究。多模態系統的輸入整形設計方法一般有:a)級聯法:為每個模態設計相應的濾波器,然后將所有模態的時滯濾波器進行級聯,組合成一個完整的濾波器,以抑制所有模態的振蕩;b)聯立方程法:直接根據系統的靈敏度曲線建立一系列的約束方程,通過求解方程組來得到濾波器。這兩種方法對系統的兩種模態誤差均有很好的魯棒性。級聯法設計簡單,且對高模態的不敏感性比聯立方程法要好;聯立方程法比較直接,濾波器包含的脈沖個數少,減少了運行時間。對于多模態輸入整形控制Singer博士提出了一種高效的輸入整形方法,其基本思想為:首先在靈敏度曲線上選擇一些滿足殘留振蕩最大幅值的頻段,在這些特定的頻帶中分別選擇一些采樣頻率,計算其殘留振蕩;然后將各頻率段的殘留振蕩與期望振蕩值的差平方后累加求和,構成目標函數,求取保證目標函數最小的輸入整形序列。將頻率選擇轉化為優化問題,對于多模態系統,則在每個模態處分別選擇頻率采樣點和不同的阻尼系數,再按上述方法求解[40]。SungsooRhim和WayneBook在2004年針對多模態振動問題提出了一種新的時延整形濾波器,并以控制對象柔性模態為變量的函數形式給出了要消除殘余振動所需最基本條件。同時指出當濾波器項數滿足基本條件時,濾波器的時延可以任意設定,消除任何給定范圍內的任意多個柔性振動模態產生的殘余振動,為輸入整形控制器實現自適應提供了理論基礎[41],同時針對原有輸入整形所通常處理的點對點控制問題進行了有益補充,M.C.Reynolds和P.H.Meckl等人將輸入整形應用于關節空間的軌跡控制,提出了一種時間和輸入能量最優的軌跡控制方法[42]。(4)不基于模型的軟計算智能控制針對含有柔性關節機器人動力學系統的復雜性和無法精確建模,神經網絡等智能計算方法更多地被引入用于對機器人動力學模型進行近似。Ge等人利用高斯徑向函數神經網絡完成柔性關節機器人系統的反饋線性化,仿真結果表明相比于傳統的基于模型的反饋線性化控制,采用該方法系統動態跟蹤性能較好,對于參數不確定性和動力學模型的變化魯棒性較強,但是整個算法所用的神經網絡由于所需節點較多,計算量較大,并且需要全狀態反饋,狀態反饋量獲取存在一定困難[43]。孫富春等人對于只具有關節傳感器的機器人系統在輸出反饋控制的基礎上引入神經網絡,用于逼近機器人模型,克服無法精確建模的非線性環節帶來的影響,從而提高機器人系統的動態跟蹤性能[44]。A.S.Morris針對整個柔性機器人動力學模型提出了相應的模糊控制器,并用GA算法對控制器參數進行了優化,之后在模糊控制器的基礎上,綜合了神經網絡的逼近功能對剛柔耦合運動進行了補償[45]。除采用神經網絡外,模糊控制也在柔性機器人控制中得以應用。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V.G.Moudgal設計了一種具有參數自學習能力的柔性連桿模糊控制器,對系統進行了穩定性分析,并與常規的模糊控制策略進行了實驗比較[46]。Lin和F.L.Lewis等人在利用奇異攝動方法基礎上引入模糊控制器,對所得的快速子系統和慢速子系統分別進行模糊控制[4748]。快速子系統的模糊控制器采用最優控制方法使柔性系統的振動快速消退,慢速子系統的模糊控制器完成名義軌跡的追蹤,并對單柔性梁進行了實驗研究。Trabia和Shi提出將關節轉角和末端振動變形分別設計模糊控制器進行控制,由于對每個子系統只有一個控制目標,所以模糊規則相對簡單,最后將兩個控制器的輸出進行合成,完成復合控制,其思想與奇異攝動方法下進行復合控制類似[49]。隨后又對該算法進行改進,同樣采用分布式結構,通過對輸出變量重要性進行評估,得出關節和末端點的速度量要比位置量更為重要,因此將模糊控制器分成兩部分,分別對速度和位置進行控制,并利用NelderandMeadSimplex搜索方法對隸屬度函數進行更新[50]。采用基于軟計算的智能控制方法相對于基于模型的控制方法具有很多優勢,特別是可以與傳統控制方法相結合,完成對傳統方法無法精確建模的非線性環節進行逼近,但是目前這些方法的研究絕大部分還處于仿真階段,或在較簡單的機器人(如單自由度或兩自由度機器人)進行相關實驗研究。其應用和工程實現受限的主要原因在于計算量大,但隨著處理器計算能力的提高,這些方法還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關鍵詞電氣控制技術;冶金產業;運用
中圖分類號TF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708(2016)159-0174-02
冶金企業受科學技術發展進步影響,企業的技術及設備也越來越先進,工作效率也隨之提高。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對冶金產品也提出了更高質量要求,需求量也逐漸增大,面對這種情況,冶金企業應積極優化改進使用技術,進一步提升冶金產品質量,從而促進冶金產業快速發展。
1冶金電氣控制技術的特點
1.1涉及技術內容比較廣
冶金企業生產工作過程中會涉及多項環節,而且環節間連續性較強,生產加工冶金產品包括了物理變化及化學變化,其中也存在著多項不確定因素,突變可能性也較大,因為涉及技術較多,發生波動現象的幾率也較大。冶金生產要想更穩定地開展,首先要控制好原料成分,提升生產技術,制定出最佳生產流程方案,并及時進行生產過程中動態調整,確保冶金產品的質量及產量。
1.2技術難度大,生產工藝較復雜
冶金產業的電氣控制技術較復雜,難度也較高,需要軟硬件積極配合使用才能更好地應用自動化系統,此外還應做好細節優化工作,根據企業實際生產情況,調整生產工藝流程。將提高冶金產品質量作為原則,積極提升生產效率,這種工作對技術人員要求較高,工作人員不僅要具備一定專業知識及技巧,還應具備一定工作經驗。
1.3較強地依賴電子技術
冶金企業積極向現代化方向發展過程中,積極引進并使用自動化技術,電子自動化技術是冶金企業的自動化控制系統的必備之物,企業只有合理使用電子技術,才能更好地進行自動化生產,冶金電氣控制技術對電子技術依賴性較強。
2電氣控制技術在冶金產業的運用情況
隨著計算機、通信及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計算機控制技術出現了巨大變革,電氣自動化控制技術是計算機控制技術變革的代表,它廣泛地應用于電力、能源及環境等行業中,有效地改善了人們的工作環境及生活質量,增強了企業競爭力。電氣自動化控制技術中的SCADA系統(監測監控及數據采集系統)和DCS系統(分布式控制系統)是典型代表,也是應用最廣泛的,下面具體分析下SCADA系統在冶金產業中的運用情況。
2.1SCADA系統結構
SCADA系統能夠對分布距離遠、生產單位分散的生產系統進行數據采集、監控及控制,它的物質載體是計算機,系統以此物質載體為基礎控制生產過程并進行自動化調度,有效地實現了現場設備的監視與控制,系統結構主要由遠程控制單元RTU、通訊網絡及中心站構成,不同應用領域對SCADA系統的發展也存在差異。
2.2SCADA系統在冶金產業中的運用
冶金產業屬于能源行業,因此SCADA系統在冶金產業中的運用屬于能源SCADA系統,這個具體的電氣自動化控制技術主要監視、控制能源相關設施設備,系統工作運行中會涉及風、水、電等多種能源介質。SCADA系統在冶金產業的運用主要表現為2種主要功能的實施:1)數據采集功能,在SCADA系統中輸入企業所需的能源數據,這些能源數據從企業能源管理中心獲取,然后經過遠控、監視及數據分析、計算等后,就能實現生產的調度指揮。進行過上述一系列實際操作后,也能連接計量中心、ERP管理系統等通過數據交換獲取能源的產供、生產及設備檢修計劃等一些數據信息,確保企業所有人員能夠對能源數據進行共享管理。2)監控功能,能源SCADA系統使用了無人值守管理技術,將涉及到的煤氣柜、煤氣加壓站等燃氣區域內進行無人值守,能源中心集中監控這些區域的情況,這有效提升了冶金能源企業勞動生產率,也能及時調整能源平衡,減少煤氣排放,在快速處理異常運行情況及提升能源系統整體安全性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此外,還能對能源管理中心下的供配電站、壓縮空氣站等進行系統進行實時監控與調整。
3電氣控制技術在冶金產業運用的發展方向
3.1電氣控制技術核心科技更具有原創性
科學技術是產業改革創新的源泉,我國的冶金工業科技研究從建國以來取得了歷史性進步,有些冶金企業已經進入了國際領先水平,但是因為基礎薄弱、起步較晚及缺乏科技人才相對缺乏等等,還不能很好地與歐美、日本等國家在總體技術實力上進行抗衡。我國的相關科研人才應揚長避短、發揮自己優勢,研制出一套先進的冶金工業自動化控制技術體系。銜接配套好相應的軟硬件,促進產學研的結合,進一步改善操作控制系統,提升冶金生產工藝水平,積極走自主研發發展道路。我國的首都鋼鐵集團在這方面做得就比較好,創造了數字化煉鋼模式,改善生產流程在原有冶金流程上,并在控制系統運算比對上使用智能仿真技術,經過仿真模擬計算之后,從而將最佳控制效果調整展示出來。
3.2整套控制系統實時性及可靠性提高
電氣控制技術的最大優勢是實時性及可靠性,電氣控制系統會采集最新數據,并對其進行綜合分析及科學處理,具有實時、可靠及高效的特點。鋼鐵企業如果單純生產生鐵、粗鋼等一些低端產品時,實時性要求會較低,但是若生產那些高端的鋼鐵產品如鍍鋅板、彩涂板及釩氮合金等時,就需要對提升整個系統運算速度、進行實時診斷、布控及處理,更好地及時發現問題,然后調整參數配比,進一步改善冶金生產工藝。
3.3數據挖掘及運用的實現
未來冶金產業使用電氣控制技術時,會重視數據挖掘及運用的實現。鋼鐵及冶金產業應積極改善整套控制平臺系統運行質量及水平,確保能生產出優質的產品,這是提升鋼鐵及冶金產業競爭力的關鍵。企業實現自動控制及精細化管理,應重視收集、整理及分析實時數據參數,優化數字模型的全過程。冶金產業的工程技術研發更普遍地使用數據挖掘,數字模型及控制算法也被廣泛地引入生產中,冶金及鋼鐵工業的自動化控制系統未來將有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也會有更強大的發展動力。
4結論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產生了冶金產業的電氣自動化控制技術,這種技術是科學技術的產物,也為冶金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支持。電氣控制技術優化與改進,能夠有效提升冶金產業的生產效率。使用這種技術,也能保證冶金生產流程的規范化,促進我國冶金產業向著良好方向發展,是冶金產業發展的主流趨勢,因此冶金企業應積極引進先進的自動化控制技術及設備,分析冶金企業對電氣控制技術的運用情況,結合技術特點及冶金企業實際發展狀況,明確電氣控制技術在冶金產業運用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梁宇臻.淀粉糖生產中變頻器控制系統的設計與應用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4.
[2]歐儉平.高溫空氣燃燒技術在冶金熱工設備上的應用及數值仿真和優化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04.
[3]徐翔.楚雄經開區基于循環經濟的新型工業園區規劃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08.
[4]劉鐘薇.廢電鍍件中ABS塑料、銅和鎳的回收工藝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3.
[5]樊莉.DCS和PLC控制系統在冶金自動化中的應用[J].工業設計,2016,1:186-187.
關鍵詞:高新技術企業;稅務風險;風險防控
近年來,國家稅收體制改革逐步推進,為了使企業的負擔有所減弱,增強經濟實力,國家不遺余力實行減稅、降息,對高新技術企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通過對我國高新技術企業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找出在稅務風險管理中的問題和風險,其目的是幫助企業發現與避免日常經營中現有的稅收風險,同時依照稅收政策與企業的經營現狀,對企業的稅收風險制度進行持續不斷地優化。
1高新企業和稅務風險概述
1.1高新企業的概念
我國的高新技術企業泛指為符合《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規定,通過持續調研、研發同時構成自主知識產權,高新技術產品和服務是主要業務,進行日常經營,在中國境內(除港、澳、臺地區)注冊滿一年的居民企業。
1.2稅務風險
站在企業的角度來看,風險著重在企業日常經營里面臨的無法確定的原因,企業稅收中存在的不明確性是稅務風險所重視的,特別是由于稅收耗費造成的無法確認性。稅收風險與常見的商業風險有所不同,收入是隨著商業風險的變大而增加,但是企業損失會隨著稅收風險的變大而增加。所以,企業的稅收風險在于日常經營中稅務活動和相關政策存在著差異,并且該活動不符合規定,以致而喪失經濟利益的不確定性。
2高新技術企業存在的稅務風險
2.1企業缺乏稅務人才儲備
現存的大部分高新技術企業的有關稅務的工作主要交由財務管理,企業很少有成立稅務部,同時企業也不具備專業性強的主要從事稅務工作的員工。也有一部分的高新技術企業雖然設置了財稅部門,但是缺少對于從事稅務工作的專職人員,有關稅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財務部的資金財稅員工進行管理。稅務部有關稅務的工作僅為計算和繳納企業稅金、填寫納稅申報表,還有和稅務機關進行咨詢與交流等,工作只是為稅務基礎業務。以全面管理控制角度來看企業,員工不能夠準確了解有關稅務的法律法規,也無法及時更新相關的稅務知識,導致企業對稅務案件的處理方面不夠專業,這致使了風險點的出現,使得企業在面臨稅務風險時無法有效規避,也不可能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稅收風險產生的損失。
2.2企業風險控制意識較弱
對于高科技公司來說,大多數內部管理者都有較強的避險意識。但是,從組織機構的成立和風險的識別和計算可以看到,在經營管理的過程中,存在著過度規劃造成的稅務風險,企業仍然把利益放在首位,仍然是基于實現戰略的利益目標。企業的稅務風險依然只存在于表面,從而對潛在的稅務風險的管理和控制有所疏忽,由此看出,企業仍對有稅收風險防控和管理存在局部性,不夠全面,對于其可能會造成的危害缺乏深入的了解。根據調查了解到大部分企業很久沒有對員工進行專業的稅務培訓,負責稅務工作的員工的稅務風險意識較差。有所涉及的其他部門一些員工也不具備專業的稅務知識,他們的風險防控意識非常薄弱。高技術企業對稅收風險控制普遍存在認知比較薄弱的問題,企業需要強化對稅務知識的培訓,讓員工能夠意識到稅務風險的重要性。
2.3企業缺乏對研發要素的涉稅管理
高新技術企業必不可少的是研發要素,同時作為規避稅務風險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財務風險規避不能夠點明關鍵以及不夠專業化的稅務風險規避工作,這會導致企業在業務處理工作中造成一系列不利的影響。企業還未建立一套從研發項目的管制到其產生的費用的核算與整理的全面、合理的計劃,導致企業缺少對研發項目管制足夠的稅收防控,不能夠精準地核算和整理研發的有關費用,研發費用受到其核算流程復雜、審批時限過長等限制,可能會對企業造成更大的稅務風險。
2.4企業未創建風險評估體系
根據研究分析得出,高新技術企業雖然對其稅務工作擬定了相關計劃,可是企業依然存在著較嚴重的稅務風險。企業產生風險是因為自身并沒有創建有效的風險評估系統,可能會導致自身的稅務工作存在于風險的旋渦里。大部分的高新技術企業,既沒有設立專門的風險評估體系,也沒有專業性強的員工所組成的風險評估小組,致使企業無法對自身與稅務有關的數據實行專業性量化的工作,企業也不能及時地規避相關風險。
2.5企業內部監管力度不強
稅務風險的內控體系受到外部條件影響的可能性較大,所以企業應該設立全面、有效的監控體系。大多數企業創建了審計部,可是由于該部門員工的職責不明確,還未具有專業的稅務水平,企業也沒有一套完善的風險預警體系,導致企業無法及時、有效地規避稅務行為帶來的風險。部分企業的內部審計部門形同虛設,并未起到其在稅務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導致企業未能有效評估其將會面臨的稅務風險,不能監控稅務風險管控的關鍵點,這可能會影響企業內部監管力度,導致企業未能在合理范圍內有效的控制其風險。審計部門在工作時常常會大意、敷衍工作上,使得企業的內部審計在發生重大稅務問題時方才生效。
3高新技術企業稅務風險防控措施
3.1加強對企業稅務人員的培訓
對高新技術企業來講專業的稅務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人才儲備的重點取決于涉稅員工的專業能力的高低,需要持續對涉稅員工進行培訓,提高其專業水平。給企業帶來稅務風險不僅是企業的違規,還有辦稅員工無法完全明白稅務方面的相關政策,從而造成企業出現不必要的損失。企業從事稅務工作的員工需要緊跟國家有關稅務方面的政策更新,積極參與企業組織的稅務培訓,使得稅務工作更合規和準確。以達到不會因自身的業務能力不足而造成企業有所損失,同時及時規避稅務風險。企業也可通過在進行稅務培訓的過程中擬定激勵制度,以調動員工學習的積極性。
3.2提高全體職員稅務風險意識
對企業稅務風險意識的提高是在對完善內部控制環境的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步,這不但需要強化企業管理層的風險內控意識,也要使企業各部門工作人員的稅務風險意識有所提升。企業文化對于一個企業來說是十分重要的,管理層的風險意識決定了這個企業的意識氛圍。企業風險意識的淡薄會導致經常出現不確定因素,提高管理層與所有員工的稅務風險內部控制意識迫在眉睫。設立問責制是企業內部所需要的,問責制所涉及的是企業的全部員工,當然也包括企業的管理層。企業也應該具備科學、有效的內部激勵制度與績效考核,企業實施獎懲制度需要依照考評結果。根據制定的獎罰制度用來調動企業全體工作人員對于稅務風險的主動性,以達到強化企業全體員工增強風險意識的目的。
3.3強化管理企業的研發要素
高新技術企業的基礎是其開展研發活動,包含高新技術企業是否有被認定的資格與其是否可以享受到優惠的稅務政策,這兩點使得高新技術企業會對其自身的經營狀況受到影響。所以,要想對內部控制稅務風險進行及時規避工作,就要強化管理企業的研發要素。企業需要通過對前期工作采取合理的措施、健全項目后期的監管工作來達到優化研發項目管理的目的,以此來管理研發項目。企業不僅需要通過加強研發前期預算的工作,還要合理完善研發費用核算的體系,以實現研發費用科學核算和歸集工作的準確性。
3.4建設稅務風險評估數字化
依據高新技術企業對數字化轉型的不同應用程度,使用的數字化推進方式可采用“探索式”“協調式”“集中式”“嵌入式”這四種。其關鍵點在于企業是否需要一個中心化的數字化的管控組織。在數字化的轉型初期,高新技術企業尚未確立好整體的相關推進方案,但是局部試點的條件還是具備的,這時需要采取探索式的推進;之后,隨著企業對數字化的應用拓寬和加深,跨部門的協調需求在加劇,向著協調式、集中管理式進行過渡。最終實現的是嵌入式管理模式,整個企業需要在頂層規劃下的數字化進行轉型。資源層面則是通過內外的IT力量的整合運作方式上,從項目制模式向產品制模式轉移;從人員上,初期重點旨在強化IT團隊中的產品經理、數據分析、業務架構類等的隊伍建設。不同類型的高新技術企業在轉型過程中所面臨的難點也是不一樣的。對于規模較大,業務較復雜的企業,在其轉型的初期,需要建立適合的轉型推進機制,這將是比解決自身技術上的難點更重要的事情。高新技術企業在進行風險評估前,首先,制定合理的風險評估制度;其次,根據自身定位和發展的特點,選擇對企業評估方法最適合的方案;最后,總結其對企業的影響程度與風險出現的概率,可用S、A、B、C、D等級對應從高到低的順序分類評級自身稅務風險,對于企業準確地把控眾多稅務風險中的嚴重風險,企業還可以有效地降低稅務風險產生的成本,這都是有利的。
3.5企業內部嚴格監督稅務風險
企業的管理層應該主動配合審計部門工作,企業需要做到嚴格監督其內部產生的稅務風險,審計部針對企業的財務工作與經營管理進行實時的檢查和監督。在自我監督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審計部門,審計部必須定期評估和審核內部的稅務風險并進行有效的控制。審計部在提出有關建議后,企業應確定好內部監管的稅務風險的重點,著重于管理對企業影響大和發生概率高的風險點,責令有關部門整改。整改后,審計部門需要對修改后的內部控制進行檢查與測試。
4結論
國家制定的稅收優惠,幫助和鼓勵高新技術企業進行科學調研和創新工作。企業需要全面學習并充分利用稅收政策帶來的優惠,落實國家政策指導,提前做好稅收籌劃,使企業盈利能力有所提高,規避風險,實現科研活動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謝秀玲.高新技術企業稅收籌劃策略研究[J].納稅,2019,13(23):42.
[2]羅海霞.企業稅務籌劃風險類別分析———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例[J].商界論道,2020(4):181-183.
關鍵詞:房地產集團企業;下屬企業;財務控制
中圖分類號:F27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4-0153-02
一、引言
在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發展之下,企業的規模日益擴大,分工逐步細化,功能逐步強大,合作逐步頻繁,這就對現代企業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強集團企業對下屬企業的財務控制是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話題,也是當今房地產企業集團所面臨的問題。客觀來看,中國的房地產行業起步較晚,基礎薄弱,規模化程度低,同西方經濟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著較大的差距。中國很多房地產企業都背負著很高的資產負債率,有的甚至高達90%,這類房地產企業面臨著極大的財務風險。由于房地產行業具有高風險高投入的特點,對政策的敏感性極強,其收益也面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這些因素要求房地產企業集團必須實施高效率、嚴標準的財務控制制度,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障集團項目的順利開發和資金的合理利用。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化,不少本土房地產開發企業,已經開始進行跨地域的房地產開發項目,鑒于此,強化房地產企業集團對下屬企業的財務控制十分必要。對于多項目、跨地區進行項目運作的房地產企業集團來說,亟需建立起一套具有實際可操作性、能夠進行有效監控的財務控制體系。通常,很多房地產企業集團在實際經營運作過程中,為了進一步控制財務風險,提高投資的可靠性、可行性,大多會從成本控制、財務人員管理、資金控制、財務信息控制等角度入手,對房地產企業集團的財務控制工作進行整體考量。
二、強化房地產企業集團對下屬企業財務控制的策略
(一)建立資金結算中心,確保資金得到合理運用
資金控制是房地產企業集團對下屬企業財務實施控制的最主要方面。資金控制主要是指集團公司對子公司的資金流量、存量進行的控制和管理。為了在最大程度上確保資金能夠在集團企業內部正常流動,更全面地發揮資金的整體效益,房地產企業集團可以建立資金結算中心。資金結算中心能夠將企業集團分布在多個銀行上的各個賬戶里的資金集中起來,實現統一籌融資、統一決策、統一調動資金、統一辦理結算業務等資金控制的目標,繼而樹立起有借必還的市場經濟運作原則,保障集團企業能夠將各個環節上的閑散資金都能夠得到最優配置,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在充分化解資金供應緊張狀況的同時,也降低集團企業的閑散資金量。通過資金的合理歸集與安排,使企業整體、各項目之間的資金實現集約化使用,降低財務成本。
(二)進一步整合企業內部的財務資源,實現財務統一控制
隨著現代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很多技術成果都可以在財務管理領域中得到應用,充分將企業各個職能部門經濟活動的信息進行整合,從而將科學的財務控制理念深入貫徹到集團企業組織管理的各個環節。具體來說,首先,企業集團財務資源的整合可以借助已經較為成熟的信息辦公系統,實現集中化的財務管理模式,幫助企業實現對下屬企業的跨地區控制。其次,推行財務業務的一體化控制,引進ERP系統,房地產集團企業可以同步生成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相關信息。最后,打造網上結算系統和遠程計算機網絡,強化企業集團對下屬企業資金的調控能力,提高企業資金的流動效率,同時也能將下屬企業各個項目的資金流轉、預算執行等情況都全面集中于計算機網絡平臺上。通過這樣的技術措施,集團企業能夠隨時查詢、調用下屬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全方位掌控下屬企業的項目開發進度,及時發現生產經營活動當中出現的錯誤和問題,盡可能降低經營風險,減少資金流失。
(三)建立預算控制制度,完善集團企業的財務信息網絡系統
所謂預算控制,是指企業通過編制涵蓋企業整體經營活動的全面預算,對集團企業下屬的各個企業的經營活動進行嚴密控制,以便幫助集團企業實現自身經營目標的一種管理手段,是企業內部控制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集團在充分分析行業發展狀況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規模大小、母子公司的組織結構進行預算的編制,工作的重點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如果集團企業的規模較大,那么可以考慮設立專門的預算管理委員會,主要負責制定預算目標和具體的管理制度。如果集團企業的規模較小,那么可以由經營班子成員行使預算管理委員會的職能,來替代預算管理委員會。其次,通過完善的預算編制,能夠幫助下屬企業更進一步明確自身的經營管理目標和所擁有的權力和責任,促進下屬企業進行更加完善的自我控制和調整。最后,針對產品較為單一的房地產企業集團,可以考慮采用“自上而下”的集中型預算編制方法;針對資本性控股的房地產企業集團可以采用“自下而上”的分散型編制方法;針對產業型企業集團則可以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相互融合的折中型預算編制方法。
三、結語
房地產行業屬于資金密集、風險較高的行業,做好財務控制工作對降低經營風險、控制成本,對于整體房地產行業的健康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總的來說,有效的財務控制策略是保證企業集團實現平穩運行的重要前提。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意識到,要想建立完善的財務控制體系,就必須加強資金控制、成本費用控制、財務信息控制等,使得集團企業能夠全面了解下屬企業的資本結構、信用政策、資金流向、投融資決策等核心信息,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企業集團面臨的財務風險,切實提高其財務控制能力。
參考文獻:
[1] 連宏偉.論房地產開發項目中的成本控制[J].財經界,2010,(2).
關鍵詞:信息安全 網絡接入控制
1 網絡接入控制技術概述
網絡接入控制,也稱網絡準入控制(Network Admission Control,簡稱NAC)概念最早是由Cisco提出來的,最初目的是利用網絡基礎設施來防止病毒和蠕蟲危害網絡。Cisco NAC方案是Cisco自防御網絡計劃的第一階段。企業目前的大多數信息資料都可以通過連入到內部信息網絡中獲取,所以控制內部網絡的接入成了整個信息安全很重要的一環,為此希望通過實施網絡接入控制加強信息安全的管理手段。
網絡準入控制實現終端注冊、安全檢查、安全隔離、安全通知和安全修復,保證接入到網絡的終端設備的身份是可信的、是滿足強制安全策略要求的。對于外來終端設備可以限制其只能訪問一些公開的資源;對于不符合強制安全策略要求的終端設備可以對其進行安全隔離,只有修復后才能正常訪問網絡資源;只有符合強制安全策略要求并且是內部用戶的終端設備才能正常訪問網絡資源。
圖1是網絡準入控制通用架構。
接入網絡的終端設備通過程序向接入控制服務器提供自己的安全特性信息,接入控制服務器向策略服務器驗證安全特性信息是否符合強制策略要求、終端設備的身份,接入控制器根據驗證結果控制接入控制點,告訴接入控制點終端設備可以訪問的網絡資源。
2 主流網絡接入控制技術分析
網絡準入控制實現上要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如何能夠適應用戶的各種網絡環境。目前有四種常見技術來實現網絡準入控制:Cisco NAC、微軟NAP(Network Access Protection)、網關(防火墻、服務器)、ARP技術。這些技術采用的接入控制點設備不同,所以與接入控制點之間、接入控制點與接入控制服務器之間的協議也不相同,能夠起到的效果也不盡同。
2.1 Cisco NAC技術
為了解決不同網絡環境的準入控制問題,Cisco NAC提出了三種實現方式:
2.1.1 NAC-L2-802.1x
基于IEEE802.1x協議,根據接入網絡的終端設備身份和安全特性,動態打開/關閉網絡交換機端口、或者動態切換網絡交換機端口的VLAN來控制終端設備能夠訪問的網絡資源。NAC-L2-802.1x要求接入層網絡交換機支持IEEE802.1x協議,并且每個交換機端口只能連接一個終端設備,不支持Hub方式連接。Cisco 2940以上的大部分網絡交換機都支持IEEE802.1x協議,另外其它主流廠商的網絡設備如華為-3Com一些網絡交換機也支持該協議。所有基于IEEE802.1x協議的網絡準入控制方法包括NAC-L2-802.1x都是最徹底的解決方法,因為在終端設備沒有得到驗證之前網絡是不通的。
2.1.2 NAC-L2-IP
為了解決NAC-L2-802.1x要求所有接入層交換機支持IEEE802.1x并且每個交換機端口只能連接一個終端設備的限制,Cisco在標準EAP協議基礎上增加了一種EAPoUDAP的協議,該協議被Cisco的3550以上的交換機支持。網絡的接入層、匯聚層或者核心層支持EAPoUDP協議(即有Cisco 3550以上交換機)的交換機都可以作為網絡準入控制的“控制點設備”。當終端設備接入網絡并發送ARP包或者DHCP包時,接入層、匯聚層或者核心層中支持EAPoUDP協議的網絡交換機在轉發ARP或者DHCP包之前,會要求終端設備提供身份信息和安全特性信息,并轉發給ACS服務器,ACS服務器根據驗證結果向網絡交換機的相應端口動態設置該終端設備的ACL,這樣終端設備就只能訪問規定的網絡資源。另外ACS服務器還可以向網絡交換機端口下載一個重定向URL,當終端設備訪問Web服務器時,就會被網絡交換機重定向到指定URL中,如修復服務器的URL。
2.1.3 NAC-L3-IP
NAC-L3-IP采用Cisoc路由器作為“控制點設備”。與NAC-L2-IP類似,通過設置NAC-L3-IP也是設置路由器端口的ACL和重定向URL來控制終端設備可以訪問的網絡資源。
2.2 微軟NAP技術
微軟NAP提供了四種方法來解決不同網絡環境的網絡準入控制:
①基于IPSec通訊。基于IPSec的NAP客戶端會根據與其通訊的對方客戶端擁有什么樣的健康證書(Health Certificate)來決定是否與其通訊。NAP系統通過HCS為網絡內的客戶端分配健康證書以及指定客戶端在通訊時是否需要對方提供健康證書將網絡分為三部分:安全網絡、邊界網絡和受限網絡。安全網絡內的設備都擁有健康證書并且要求通訊對方也擁有健康證書;邊界網絡內的設備也擁有健康證書但它不要求對方擁有健康證書;受限網絡內的設備不擁有健康證書,所以只能訪問邊界網絡內資源。
②基于DHCP服務。NAP系統通過DHCP服務器為接入網絡的終端分配不同的IP地址來控制其能夠訪問的網絡資源。
③基于VPN。NAP系統通過VPN服務器為接入網絡的終端設備進行包過濾來控制其能夠訪問的網絡資源。
④基于IEEE802.1x。NAP系統通過支持IEEE802.1x協議的網絡交換機控制接入網絡的終端設備能夠訪問的網絡資源。
2.3 網關實現技術
防火墻、服務器是一個網絡中的出口,所以如果和防火墻、服務器進行聯動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終端設備的網絡準入控制。不滿足身份要求或者強制安全策略的終端設備可以禁止其訪問防火墻和服務器后面的網絡資源。
2.4 ARP干擾實現技術
基于ARP干擾的網絡準入控制主要是利用ARP自身的漏洞,通過對不滿足強制安全策略要求的終端設備進行ARP欺騙,從而限制這些終端訪問網絡資源。
3 主流網絡接入控制技術比較
Cisco NAC是圍繞Cisco網絡設備提出的,對Cisco網絡設備有嚴重依賴性,象NAC-L2-IP、NAC-L3-IP都是Cisco私有方法,在多廠商網絡設備并存的網絡環境很難使用。另外Cisco Trust Agent所能提供的安全特性非常有限,主要是操作系統版本、SP版本、防病毒軟件版本和病毒特征庫,還不能提供象系統補丁包、其它安裝軟件、木馬或者間諜軟件等檢查。
微軟NAP架構提供的四種方法中,基于VPN和基于IEEE802.1x實現方法和具體網絡設備有關,基于IPSec通訊和基于DHCP服務的實現方法和具體網絡設備無關,所以具有較好的適應性。但微軟NAP架構只在Win7和Vista操作系統中提供,只能支持Vista操作系統終端設備。另外微軟NAP架構更多的是提供了一個網絡準入控制的開發平臺,還需要第三方廠商做二次開發才能很好地滿足具有用戶的需求。
基于網關的網絡準入控制實現方法與Cisco NAC、微軟NAP架構相比有幾個致命問題:一是沒有標準化,各個廠商的網關設備對外提供的聯動接口或者API都是非標準的,不具有普適性。二是控制不夠靈活,不能將網絡資源劃分為不同的資源區,根據終端的身份和安全特性細化可以訪問的網絡資源。
ARP干擾有如下這些問題:①會給網絡帶來大量ARP干擾包,會占用網絡帶寬,并且如果部署了IDS設備,會產生攻擊告警;②在每個物理網段需要部署一個ARP干擾設備,對于物理網段較多的網絡,有較大維護工作量;③終端設備可以很容易繞開被ARP干擾,如靜態設置網關的ARP。
總之,通過以上的技術分析,雖然每種技術手段實現的最終效果還是有差異,且應對特殊需求時都有相對的局限性,但就目前我們需要實現的防止非法設備接入企業網絡的功能來說,這些技術手段都可以起到足夠的效果,通過對以上幾種技術的分析,可以清楚各個企業目前所需要的技術手段。
參考文獻:
[1]Cisco系統技術支持網站.
關鍵詞:帶壓開孔管道應用
Abstract:
With pressure pipe hole technology is to point to in airtight state, the use of mechanical pressure pipeline in cutting way on a round hole processing a homework technology. When in service to the pipe line, can be made with pressure pipe hole technical finish, not the normal on pipeline transport, and guarantee the safe, efficient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finish line to meet or the purpose of reserve interface.
Key words: take pressure hole piping applications
中圖分類號:TE83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前言
某煉化企業因催化裝置增壓機故障后為保證儀表供風應急需要,需要在運行的儀表風系統插口接入非凈化風,由于上述系統無法動火作業達到停工條件,需要在管線碰頭處應用帶壓開孔技術實現技術要求,現將作業過程介紹如下。
1 施工流程原理與步驟
1.1施工流程
1.1.1施工準備―設備入場―確定開孔點―安裝開孔操作平臺―焊接管件―安裝截止閥與開孔鉆機―調試開孔閘閥、反復開關3次確保閥門密封合格后―氮氣置換開孔機聯箱和閥門三通內的氣體后―開孔作業――開孔完畢后--關閉截止閥拆除鉆機――清理現場――施工完畢
1.1.2基本參數與原理圖
1.1.3管道參數DN80×3.5材質20#鋼,設計壓力為1.6Mpa,運行壓力1.0 Mpa;
1.1.4開孔作業施工前的試壓、設備內氣體置換,均采用氮氣置換。
1.1.5施工原理圖見下圖:
說明:示意圖比例未按實際比例。
1.2施工前的準備
1.2.1根據施工工藝參數,編寫詳細的施工方案及施工應急預案。
1.2.2施工設備進入現場前,對每一個設備的性能進行檢查。確保進入現場施工的設備完好齊全。
1.2.3對進入現場施工的人員進行安全教育培訓,特種作業人員考試取得資格證書和甲方考試后方可進入施工。
1.2.4搭建開孔、封堵操作平臺(具體情況根據現場實際管道高度再定)
1.2.5消耗材料準備;施工機具及密封材料準備如:封堵頭所用密封材料、連接器密封材料等。
1.3施工操作步驟
1.3.1工器具準備
a、開孔設備:DJ1001套
b、聯箱:DN80 PN2.51只
c、對焊平面法蘭
d、吊機及一般起重工具。
e、氮氣瓶(每瓶壓力10Mpa以上)2瓶
f、電源控制柜(380V 30KW)1臺、焊機1臺
g、現場焊縫著色處理劑
h、相應閥門1個、法蘭及馬馬蹄口短節1個
1.3.2安裝開孔三通管件法蘭焊接、截止閥安裝。
1.3.3安裝好開孔機和連接箱。對三通管件、法蘭焊縫、截止閥、開孔連接箱實施氮氣測驗壓力和檢漏工作,測驗壓力同管線運行壓力一致,用檢漏儀或肥皂水檢漏,保壓10-15分鐘,不滲不漏為合格。
1.3.4測量三通管件、截止閥、開孔連接箱、母管線的總長度,計算開孔刀的自由行程和開孔時進刀的尺度。
1.3.5反復開關截止閥2-3次,確保截止閥的開關靈活,密封性合格。
1.3.6首先對三通管件、截止閥、連接箱及開孔機進行氮氣置換,測驗連接箱及開孔機、連接箱內的可燃氣體指標,達到開孔條件,進行開孔。實施開孔作業,應控制在開孔刀22m/min以內,液壓站運行壓力應控制在0.5Mpa以下,額定排量在40L/min左右。
1.3.7開孔結束將開孔刀提入鉆機連箱內,關閉截止閥后將連箱內的介質放干凈,拆下開孔機;同時將開孔刀及切割下來的馬鞍塊提箱內,關閉截止閥,對聯箱進行放空后拆除開孔鉆機,開孔作業完畢。
2 接管焊接
2.1管件焊接前準備
2.1.1了解焊接管道的介質特性、含氧量、濃度、危害等,并進行必要的風險辨識。焊接前需要甲方提供施工前半小時的 “管道介質含量分析報告”要確定施工管道中介質的純度,要確定管道介質中沒有氧氣和空氣。
2.2.2管件焊接前首先確認管件型號是否和封堵母管型號相符,開孔需要的閥門型號、壓力等級、內徑尺寸是否存在截止閥門匹配一致
2.2.3本次開孔管件采用“三通短節”要確定開孔母管的材質、壁厚、設計壓力、運行壓力,以及焊接技術并編制審定后焊接施工方案。
2.2.4開孔母管避免有焊道和腐蝕比較嚴重的部位作為焊接點并采用測厚儀進行測厚后再進行焊接。
2.2管件焊接
2.2.1選擇好開孔點后進行管件的焊接(管件的焊接嚴禁使用氣焊),管件焊接嚴格遵守《鋼制管道開孔封堵技術規程 第一部分:塞式、筒式封堵》ST/T6150.1-2003中規定的焊接順序進行焊接。
2.2.2管件焊接前保持與母管的縫隙要控制在0.5-1.5mm間,若縫隙過大,則校正后再進行焊接。
2.2.3管件焊接時電焊機接地線應放置在管件的上面并接觸牢固。
2.2.4焊條要提前烘烤,放到保溫箱中帶到現場。手工電弧焊, 焊接第一遍的時候采用小電流點焊方法實施焊接,每次起弧長度不能超過20mm,10-30秒時間點焊20mm斷弧一次,停留2分鐘后,從而保證安全焊接的正常實施。此項環節為施工關鍵環節,為了保證安全,施工現場要有專人采用便攜式滅火器監火,消防車要在現場待命,作業人員要戴防護面具。
3.1開孔作業
3. 1.1管線開孔前首先要對所有管件經行試壓,新接管件試壓合格后,對開孔連接箱、截止閥、三通內做氮氣置換,其次檢查開孔刀在聯箱里的位置是否有偏心現象,若有則卸下刀具,先用儀器測量開孔連箱是否在中心,然后測量刀具中心位置,再把刀具擰緊。
3.1.2管件焊接完畢后要組裝截止閥,在安裝前要啟閉開關兩次再裝到管件上面去,防止截止閥裝上去打不開或關不嚴。
3.1.3開孔時要注意鉆機的轉數,應控制在開孔刀22m/min以內,液壓裝置控制運行壓力在2.5Mpa以下,額定排量在40L/min左右。
3.1.4如果開孔機在開孔過程中出現刀具卡住現象,首先檢查液壓裝置設定壓力太小或者排量太小,需停機重新調整液壓站設定數據就行;其次檢查刀具、減速箱工作是否正常,然后再次切削。
3.1.5根據鉆機轉數及開孔大小計算開孔時間(鉆機額定進給量M=0.1mm/轉,開孔時間T=H÷(轉數/minХM)開孔完畢后,將開孔刀提入鉆機連箱內,關閉夾板閥后將連箱內的介質放干凈,拆下開孔機開孔結束。
4.危險因素評價
4.1管件的帶壓焊接
4.1.1危險因素:焊接時擊穿,導致里面的介質燃燒爆炸,焊接管件溫度過高。
4.1.2預防措施
4.1.2.1焊接點必須做測厚,計算允許帶壓施焊的壓力,焊接時采用小電流緩慢焊接。禁止采用氣焊。
4.1.2.3現場要準備不同直徑的木塞子、帶壓堵漏器材等。
4.1.2.4現場配備足夠的消防器材。
4.1.2.5操作平臺或高空作業設有專用逃生通道。
4.1.2.6焊接人員必備一臺手持式紅外線溫度檢測設備,隨時對焊接管件實施溫度檢測。
4.1.2.7 應急預案:如果焊接時出現電流擊穿,首先焊接人員先由逃生通道逃生,同時對擊穿的泄漏點采用合適的木塞堵漏,必要時要采用合適的帶壓堵漏器材實施帶壓堵漏,有現場監護人員通知消防車即時處置。
4.2管道帶壓開孔
4.2.1危險因素
4.2.1.1開孔作業時介質泄漏,產生著火。
4. 1.3開孔時刀具被卡住,導致開孔機拆不下來。
4.2.2預防措施
4.2.2.1開孔機安裝完畢后,必須先對管件,夾板閥、開孔機做整體氣密性試驗,有開孔機放空閥處注入氮氣,檢查各個連接面和焊口沒有泄露時方可進行開孔。
4.2.2.2調整開孔機系統壓力,防止刀具因為扭矩不夠而產生卡刀。
4.2.3應急預案:刀具如果被卡住,而且通過調整系統壓力增大扭矩的辦法,解決不了。應當在封堵點后方重新焊接管件,進行開孔封堵作業。
5結語
壓力管道帶壓開孔技術作為一種新型開孔作業形式,特別是煉化企業作為易燃易爆場所對其作業的高風險必須高度認識,必須進行安全評價,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權衡作業的安全性、經濟性后謹慎實施。
參考資料
一、高新技術企業應用標準成本加強成本控制
標準成本是指以科學的方法預計正常工作效率下產品生產所應有的成本。通過標準成本分析,企業可以定期將實際成本與標準成本進行比較,以顯示成本差異,并按照例外管理原則,就重大差異項目分析差異原因并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以控制成本達到成本抑減目的。我們現場調查發現,有部分高新技術企業等用標準成本進行成本控制,有的是根據企業歷史成本并結合市場狀況制定的,有的是中外合資企業,外方本身就實行標準成本制度,有一套現成的標準和做法,只有少數高新技術小企業以理想標準成本為標準。大多數企業認為,高新技術企業實行標準成本制度正面臨各種新的挑戰,主要是“標準”難以準確設定。若執行中因不得已而頻繁地修訂“標準”,將會影響工作質量與效率。此外,高新技術企業面對國際競爭環境,所遇到或發生的差異因素較多,靜止地采用標準成本進行業績評估或獎懲可能不一定公平。
被調查的高新技術企業,建立標準成本制度的一般都能進行差異分析,大都定期召開成本分析會議,分析成本差異原因,控制不利差異,進行成本控制業績的考核。實施、維持標準成本系統的代價是較高的。不僅投入的每項勞動、材料都必須制定價格標準和數量標準,而且隨時間推移標準必須要修訂。快速的技術進步持續推動作用會導致標準很快過時。而工人們則寧可沿用舊的標準,不愿意進一步尋求成本的降低。管理人員調查成本差異所耗費時間的機會成本也是很高的。管理人員應只關注那些表明生產過程失控,需要管理人員采取措施的差異。調查那些由于偶然因素造成的暫時波動產生的差異可能只是浪費時間,管理人員通常只關注較大的差異。
高新技術企業調查暫時波動產生的差異也是有一定價值的。這種調查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對企業所處環境的了解,增長了管理者的專業知識。如果管理者能夠抓住飄忽不定的盈利機會,這種專業知識在行使決策權中發揮作用,便會增加公司價值。
NEC公司是日本一個大型多樣化電子企業,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實行了標準成本制度。那時主要生產電話和交換機。到20世紀80年代,隨著科技的進步,該公司提供大量不同品種的電子產品。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不斷修訂標準成本的代價是昂貴的,每一項標準成本的壽命都大大縮短。公司仍然將標準成本系統作為其成本控制工具,但已不再實行以產品為基礎的標準成本系統。
標準成本系統應根據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將心設計。粗制濫造的標準成本系統用于業績評估可能造成許多負面影響。例如.盲目追求人工效率的有利差異,卻導致產品存貨的大量增加,產出的產品并未實現利潤最大化。
高新技術企業的最新發展對制造與標準成本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保持最低庫存或采用實時系統的企業來講,沒有,必要在計算直接材料差異時區分采購單位與使用單位。在這些單位里,一個時期的采購數量幾乎與當期使用數量相等。
高新技術企業由于自動化、柔性制造制度以及批量或單元制造等,也降低了直接人工差異的重要性。這些企業很少或不使用直接人工,也不太重視工資率差異與直接人工效率差異。
二、高新技術企業應用“成本企畫”思想加強成本控制
“成本企畫”又叫“目標成本計算”、“成本設計”,首先在日本企業中成功應用。其關鍵思想是,在產品設計階段,事先限定產品的制造成本和期間成本,從生產產品的上游,確定成本允許開支多少,把傳統成本控制的立足點從生產制造階段轉移到設計構思階段。
在新產品設計階段,企業設計人員首先獲得各種設計思想,經過篩選設計思想方案、技術評價、市場預測、作出設計投產決策。但這一決策必須建立在目標成本預測的基礎上,產品設計一定要與成本設計相結合,產品設計師要與成本設計師相結合成為真正的成本工程師。
“成本企畫”的實質是持續的成本降低模式。一些西方發達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通常先設計新產品,再計算新產品設計成本,然后估計新產品是否有市場,預測市場價格。如果成本過高,再反饋到設計,進行重新修改,以達到目標利潤,定期降低產品成本。
“成本企畫”控制的流程,是圍繞目標成本為中心的。從設計新產品的目標成本開始,到設計圖紙上實現降低成本目標為止,是控制流程的中心環節。在整個流程中,產品開發設計過程一般可分為四個階段:構想設計;基本設計;詳細設計:工序設計。而每一個設計階段都經過目標成本的設定分解達成再設定再分解……不斷往復循環的過程。而每一階段的每一次循環都是對降低成本的一次擠壓,多次循環擠壓,使最后工序設計成本降低額達到目標成本的要求為止。
“成本企畫”這一成本控制模式說明:成本不是單純的會計產物,既然在設計制造過程中發生,就應從管理工程學角度去把握控制成本。可以說,“成本企畫”是成本工程在新產品開發領域中的應用。
“成本企畫”從一開始就實施透徹的成本分析,避免后續制造過程大量無效作業的耗費,做到防患于未然。這種控制屬性是源流的控制性質。“成本企畫”又具有成本筑入的特征。所謂“成本筑入”,就是把材料、零部件、人工、制造費用匯集在一起裝配成完工產品,是圖紙上的有限筑入成本盡可能與實際成本相等,甚至低于實際成本。這種控制方法也就是“成本筑入”的管理方法。
“成本企畫”具有以下創新特點:
第一,市場導向性。“成本企畫”是以最具市場競爭力的市場價格入手設計最受顧客歡迎的產品,制定企業應實現的目標成本。
第二,源流性。鑒于產品成本的70%-80%在產品開發設計階段已決定,產品一旦投入生產,降低成本的潛力已不大。“成本企畫”提出了源流管理思想,將成本管理重心從生產階段轉移到設計、構思、開發、策劃階段,從源頭上控制成本。
第三,前饋性。“成本企畫”倡導的是一種前饋式成本管理,成本控制重點的前移使管理者更注重產品開發設計階段,做事前的周密全盤分析,其特征是通過對計劃的控制作預防性管理,即事先在圖紙上就制定過程進行了一次預演,由此得出信息及時調整策略來控制產品成本,實現成本的前饋式管理。可見,“成本企畫”已將可控制的成本從傳統真實的生產現場轉移到了設計圖紙等虛擬場所,重點從業務過程的下游轉移到了上游。
第四,超團體性。“成本企畫”為了能在產品整個生命周期中實行成本控制,要求成立一種包括總經理、工程師、產品項目經理、車間主任、班組長、營銷人員、財務經理及技術人員在內的跨部門超團體成本管理組織機構,并注重團體的合作協調。
第五,傳遞性。“成本企畫”降低成本的秘訣在于成本壓力的傳遞性,立足于市場制定的
目標成本,通過橫向分割進行細化,將成本壓力傳遞給各責任中心,各責任中心又將所分得的成本目標進一步縱向細化,將壓力傳遞給下級責任部門,直接將成本壓力部分傳遞給原材料或零部件供應商,從而實現了人人頭上有指標和壓力的全員參與的成本控制,使成本目標更易為員工接受和實現。
三、高新技術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產業化和成本控制
高新技術產業既應當重視無形資產的形成和投資,也應當加強無形資產的管理,特別要加強無形資產的成本控制。
在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大發展的熱潮中,似乎有三個因素會拖企業發展的后腿。
第一,國內的知識產權觀念非常貧乏。雖說海外留學生是國外科技的主要力量,但是,幾乎所有的留學生從海外帶回來的項目都不是一兩個人在家里做得出的,這些留學生本人沒有這些技術的所有權,所有權在他們的工作單位。他們根本就沒有資格來國內與企業洽談項目,除非他們得到他們單位的許可,否則這些項目的引進如果不成功也就罷了,如果項目引進成功,到時很可能會有許多麻煩。
第二,對人才和知識經濟的狂熱需求常常會導致盲目投資,以至良莠不分。比如,某個名牌大學投巨資為某個研究瘋牛病的歸國人員專門設立了研究所,而此君做事不久便傳出解決了瘋牛病成因,后來證實此兄的研究結果不是子虛烏有便是靠不住的狂想,貽笑國際。另一個例子則是國內對從國外帶回來的基因芯片技術的狂熱。基因芯片在國外已經產業化好多年了,其原理并不高深。基因芯片大部分基礎技術早已被專利保護起來了。剩下的可能只是具體的和特定的某些未知基因的芯片,而這些技術與基因芯片的基礎技術無關,只是某些中國人特有的具體基因性能的發掘和研究。國家花幾億元人民幣建立基因芯片研究基地,很可能會種瓜得豆,事與愿違。
第三,崇尚安于清貧或清高是中國文人植根了幾千年的傳統,從陶淵明到朱自清,不為五斗而折腰早已是衡量知識分子氣節的標準之一。而恰恰是這些知識分子,很可能是精英中的精英。試想一下,多為者良莠不分,能者又多不為,加上社會對人才和知識經濟的狂熱與盲目,其結果會是什么呢?小則資源被大量浪費,大則劣幣驅逐良幣,招了一大堆不新不高的技術,到時真的高新技術和頂尖人才找上門,卻沒有資源又沒有位置了——求仁而得非仁,事與愿違。
高新技術企業對生物科技和其他高新技術的投資,以求利作為投資目的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筆者認為企業千萬不要急功近利。如果有心投資生物科技和藥物科技,首先要避免的投資行為就是剛把錢投下去,就急于要回報,要從一項投資中盡早掙回錢來,再求高利潤。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不僅不可取,搞不好還會害了這些高新技術企業。筆者認為,如果要投資于高新技術領域,必須先了解該領域的技術和市場特征,在仔細評估短期、中期和長期回報的情況下,選擇投入某一行業。如果有能力并決定要投資生物科技,就要有長期投資的打算,千萬不要跟著別人一窩蜂盲目上馬。
據統計,在美國,一個藥物從研發起到投向市場,大約需要15年時間,總花銷大約有5億美元之巨。雖說現在組合化學興旺,能一次合成許多化合物,但真正有藥性的分子不多。而且,每5千個有效藥物分子中,大約只有5個可以做到人體試驗這一步;而這5個藥物分子中,最終也只有1個能推向市場。這么大一筆花銷和這么低的成功率,如果沒有一個大的藥物公司或財團在后面支持,很難想象誰能撐下去。所以,現代藥物研發的大趨勢是進行行業分工:由小公司作藥物早期研發工作,如果有成功的苗頭,小公司再和大公司聯合作進一步研發工作,如人體試驗等等。而常規的商業模式是由大公司出一筆錢,買斷小公司所研發的技術。美國當今許多中小藥物公司或生物科技公司都是以這種商業模式運作的。
當然,如果一個藥物研究成功,其市場銷售利潤也非常可觀。一個成功的藥物,年銷售額幾億美元甚至幾十億美元是常事。不管是生物科技還是傳統的藥物科技,一旦完成了產業化過程,產品的生產成本只占銷售價的很小一部分。所以說,藥物研發成本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藥物的生產成本的大小。藥物研發的經費雖說高得讓人吃驚,但實際上只是日后生產成本的預支而已。如果投資者能從這個角度看生物科技和藥物科技的研發成本,那么投資人對藥物開發的前期投入和病人對各類藥物的高價位想必都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會少許多抱怨和不平。
如果投資者決定了要投資生物科技和藥物科技,下一步要做的事就是確認該投資哪一領域的生物科技和藥物技術。一般都會選擇投資新藥。新藥上市成功后也許利潤很高,卻也有他們的內在缺陷:即藥物副作用在大規模行銷后很長時間才會顯現出來。如果發生這種事情,不但前期投資可能血本無歸,還要面對日后客戶的無休止的訴訟,讓許多藥物公司吃不消。生產胸部硅膠填充物的道康寧公司曾因此產品而獲得了豐厚的利潤,后也因謠言滿天。大量隆胸美人到處告狀,公司花了幾百億美元與所有隆胸人和解而破產。藥物公司先發后虧的例子不勝枚舉,許多都是與法律責任息息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