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服務中的專業(yè)術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口腔修復工藝技術 “任務驅動式”教學 進階“分層過關式”考核方法
[中圖分類號] G42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4)01-0137-02
口腔修復工藝技術專業(yè)課程是技能操作性很強的課程,本校在該專業(yè)課程中進行了“任務驅動式”教學的改革,為了讓這種教學模式下的考核方法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培養(yǎng)能夠順利上崗操作的技工,教學方法是需要不斷完善的。所以,針對目前“任務驅動式”教學中存在的考核問題進行改革與探索,以考促學,促進整個教學水平的提高,是我們專業(yè)課教師面臨的一項迫切而實際的任務。
一、口腔修復工藝技術專業(yè)現(xiàn)行教學過程中考核方法的現(xiàn)狀與分析
(一)學業(yè)評價的構成
中職學校口腔修復工藝技術專業(yè)的“任務驅動式”教學改革以來,教學質量得到顯著提高,然而,學生的學業(yè)評價還是主要采用平時測評和期末筆試的考核方式。例如,按照教學計劃,根據(jù)全部教學內容進行“任務驅動式”教學后,針對每個任務進行一次理論或實訓操作考核;學期結束后按本課程全部教學內容來編制一定比例試題,根據(jù)學生試卷答題情況分別給出期考成績;再參考平時完成的任務的測評分數(shù);最后根據(jù)平時考核、期末考試成績還有完成任務的測評,按比例計算出綜合成績作為該課程最終成績。
(二)理論的考核
無論是平時完成教學任務后的測驗還是在期末的考試,考核因時間的關系,內容受到一定的限制,只能從全部教學內容中摘取一部分,考核結果存在一定的偶然性;由于期末考試占據(jù)整個學業(yè)評價的大部分,日常教學過程中的理論學習壓力并不大,平時測驗時由于占期評分值不多,學生也不夠重視,導致許多學生平時不認真學習,遇到期末考核才“臨時抱佛腳”搞突擊,這樣會誘導學生的僥幸心理甚至是作弊的心理,不利于理論知識的學習。
(三)實訓操作的考核
“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下,教師布置的每一個任務完成后,對整個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多元化的評價,這是比較合適的。只是對于不合格的最終成品沒有進行及時督促糾正,這是有遺漏的。而且,所有任務是否很好地完成占學業(yè)評價分值比例并不多,這確實是有欠缺的。對于整個學期的評價影響較大的,還是期末的考核,這就導致平時實訓操作很多時候學生不認真,不仔細,覺得只要完成任務或及格就行。有的學生甚至根本就不重視實訓操作,認為只要考好理論考試就能及格。
二、“任務驅動式”教學過程采用進階“分層過關”式考核方法的實踐與探索
(一)教學過程進階“分層過關”式考核方法的課程設計
進階“分層過關”式考核模式是建立在“任務驅動式教學法”結合“四階段學習法”的基礎上,在義齒制作的教學過程中按照義齒制作流程或義齒的生產(chǎn)為一個學習任務,逐級進行階段性考核,將教學過程和考核過程融為一體的考核方式。每門專業(yè)課程按流程或產(chǎn)品種類分為若干任務,每一學習任務包含學習、訓練和考核三部分,各同類任務鏈接形成完整的學習領域。所謂“過關”指每一次任務完成后就進行考核,不合格者需進行再學習再訓練、再考核,直到合格為止,以考促學。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問題的長時間積累,影響學生后續(xù)學習。所謂“分層”指考慮到學生的資質都不太一樣,針對不同的資質的學生,考核分甲、乙兩個層次,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選擇甲層次,難度稍大,若多次進行甲層次考核均能通過,即可給予選修高精尖的義齒制作技術的學習機會,也就是教師安排更多、難度更大的任務給這層次的學生,讓這層次的學生能學得夠,學得深,學得精,這就是所謂的“進階”。選擇乙層次,適合認真學習的大多數(shù)學生通過,讓這層次的學生能弄得懂,學得會。這樣,不僅能夠緩解學生平時完成任務時的理論學習、操作訓練的壓力,而且還可以有效地克服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平時不努力,考前忙突擊”的現(xiàn)象。
(二)教學過程“分層過關”式考核方法的教學設計
能夠達到教學目標,關鍵在于每個任務的內容是否能恰當選取,學習方法是否合理有效。我校進行教學改革后,采用“四階段學習法”結合“任務驅動式教學法”教學,第一階段,教師講解及示教。第二階段,教師布置任務,學生制訂義齒生產(chǎn)制作方案。第三階段,學生獨立操作,完成階段任務。第四階段,檢驗學習成果,理論及操作考核(分層次進行過關檢測,激勵學生的成就感)。其中考核的基本模式為:其一,按教學計劃完成義齒制作任務后進行預定的考核,參加乙層次考核的學生,經(jīng)考核合格后繼續(xù)進行下一階段的學習;如果不合格,繼續(xù)補考,直到合格為止。其二,參加甲層次考核的學生,經(jīng)考核合格后繼續(xù)進行下一階段的學習;多次甲層次合格,可以額外給予學習高精尖的技術的機會(接受額外任務)。如果不合格,需再次選擇補考層次,直至補考合格為止,才能進行下一階段的學習。
(三)教學過程進階“分層過關”式考核方法的實踐
1.考核基本形式
《固定義齒制作》考核主要由理論筆試和操作技能兩部分組成,針對技能操作很強的口腔修復工藝技術專業(yè),調整為操作考試為主。經(jīng)過調整,學生平時壓力增大了,期末壓力減小了,操作的熟練程度(完成義齒的精度和速度)增加了。
2.考核內容
理論和實踐操作考試按難度分甲、乙兩個層次,學生可根據(jù)自己完成任務的實際情況自由選擇。乙層次面向絕大多數(shù)普通學生,緊扣大綱,考查基本知識點的掌握,體現(xiàn)口腔修復工藝技術學科專業(yè)性、技術性的特點,強調其實際運用性、可操作性。例如對于制作熔模的學習,只需要考核使用滴蠟法完成熔模制作即可。而甲層次,在此基礎上略有延伸拓展,適當增加一點難度或復雜程度。例如對于制作熔模的學習,學生不僅考核使用滴蠟法完成熔模制作,還要考核逐步壓貼法、回切法制作熔模。當學生用這些方法都做得很好的時候,考核也過關了,教師可以給予學生學習熔模制作機會,例如用CAD/CAM的方法制作熔模。
另外,每次考核內容的多少,主要看每個任務的知識點的多少。知識點多的可以適當增加考核次數(shù),適度增加考試的頻率,可滿足本專業(yè)的教學需要,[2]也可避免學生每次學得太多消化不了。知識點少的可以兩個以上的任務合并考核,避免考核過于頻繁以致教師的工作量過大。
3.分數(shù)計算方法
最終如何進行實用的計分直接影響考核效果及效率,對考核能否真正實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計分辦法應具備良好的操控性,計分過程應盡量簡單化,分值評定標準明確,特別是操作考核部分,不能讓教師在打分的時候產(chǎn)生主觀誤差,這樣既減少了考評教師的工作量,提高了考評效率,又增強了計分的客觀性和精確性。
三、實施效果
本校的中職口腔修復工藝技術專業(yè)二年級在采取教學過程進階“分層過關”式考核方法的過程中,嚴格按照制訂的教學計劃和考核方案執(zhí)行,給學生一個新的挑戰(zhàn),使學生提高對實訓操作重要性的認識,提高了平時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們掌握了更多的專業(yè)知識以及實訓操作技術,達到了考核的目的,促進了教學效果的好轉。課堂中學生認真學習,課后積極討論,教師教學氣氛活躍,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訓操作及職業(yè)能力,引導學生盡快進入本專業(yè)技術崗位角色。當然,新的考核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考核對教師要求更高,工作量成倍增加,特別是對后進學生的后續(xù)輔導培訓,如何結合開放實訓室等工作,如何進行理論、實訓操作的輔導工作,考核知識點的選擇及量的多少等等,這些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的解決。因此,教學內容改革、師資隊伍不斷擴大是此考核方法改革成功的必要條件。
四、總結
教學過程進階“分層過關”式考核方法將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傳統(tǒng)職教教學以及“任務驅動式”教學考核中存在的弊端,在兼顧不同學生需要的同時也給學生增加了競爭壓力,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學習目的更加明確,可以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相應的穩(wěn)步提高,這也正好符合“因材施教”這個教育方針。新的“任務驅動式”教學過程“過關”式考核方法具有很強的驅動力,通過這樣考核方式的改革,既可避免學生在修完專業(yè)課程之后成為只懂理論不會操作的“偽技工”,同時也避免其成為只會做工不懂理論的“匠人”。
[ 參 考 文 獻 ]
一.引言
說明書屬于使用型的科技文體的寫作風格,其主要功能是介紹給客戶介紹產(chǎn)品的質量,性能,生產(chǎn)工藝和產(chǎn)品的使用信息。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的文體風格,英語產(chǎn)品說明書有其一定的文體特征。
二.產(chǎn)品說明書的文體特點
1.廣泛運用簡單的句子
產(chǎn)品說明書根據(jù)“一句話,一個命令?!钡脑瓌t指導下進行書寫,它旨在介紹產(chǎn)品信息,說明書主要使用簡單的句子,避免使用復雜句,為了實現(xiàn)產(chǎn)品說明書句子的清晰,簡潔,正確性,大量的非謂語動詞結構用來取代英文產(chǎn)品說明書中的定語和狀語從句。
In general, the materials used in the structure are aluminum alloy and steel in the sheet stock, pressed and milled parts, castings and forgings. The tip tanks are constructed of aluminum frames covered with aluminum skin. All equipment installed in the aircraft is accessible.
上面的例子中含有大量的過去分詞和現(xiàn)在分詞短語。這些過去分詞短語在句子中充當定語的角色
再如:
Using cotton balls, cleanse front and back ears 3 times a day with Ear Care Lotion.Rotate the ear piercing studs 2 or 3 times. Do not remove earrings.
It maybe hot without the motion in it being visible.
非謂語動詞結構的使用使句子結構緊湊同時也能傳遞比較多的信息。
產(chǎn)品說明書的句子另外一個特點是祈使句的廣泛使用。這種句子結構通常用于直接指導,以表達一種簡短和強行性的口吻。如:Do not use a headphone or an earphone possibly while driving an automobile or a motorcycle.
Seek medical attention if irritation persists.
因為通常有產(chǎn)品說明書中沒有明確的主題,祈使句的使用剛好服務產(chǎn)品說明書的這一特點。
2. 廣泛使用縮寫形式和省略
產(chǎn)品說明書經(jīng)常使用縮寫形式,意在非常簡潔的語言表達所介紹的內容。例如,AC(交流電),B(浮力);kg(公斤); MAX(最高); GP(表壓); RPM(每分鐘輪)等。
省略包括單詞的縮寫和句子意思的省略。這種用法也有助于使產(chǎn)品說明書句子表達簡潔和緊湊。
Keep out of children"s reach. (Omission of object)
While firmware upgrade, do not take MSCdm-HK128/256 the pc. (Omission of copulative verb)
雖然以上的省略句子部分成分,但并不影響我們隊產(chǎn)品說明書的理解。
3.術語或技術術語的使用
術語是用專業(yè)語言來描述產(chǎn)品的詞,這是簡要地表達了有關產(chǎn)品的相關信息。
作為工業(yè)類產(chǎn)品通常是由購買專家,因此這類產(chǎn)品說明書通常含有一定數(shù)量的專業(yè)術語。與他們相比,日常使用的物品的使用說明書涉及到專業(yè)術語相對較少。一般來說,使用專業(yè)術語可以避免歧義,使說明書傳遞更多信息并且使說明書緊湊。
例如:a Quick Start Guide of CRT Monitor contains the following words: video cable, power adapters, video card, and vertical frequency, resolution (the power of a scientific instrument to give a clear picture of things that are very small or close together) etc.
除此之外,專業(yè)術語的使用也在藥物說明書中廣泛使用。
如:“antibiotic”, “coenzyme”, “hormone”
三.結語
總的來說,產(chǎn)品說明書為了以清晰,簡潔,準確的口吻充分傳達有關產(chǎn)品的信息,更好地滿足其社會功能, 在其中大量使用簡單句,縮寫和省略還有專業(yè)術語。本文淺析了產(chǎn)品說明書的文體特點,旨在為以后的讀者更好的把握這種特殊的科技文體。
參考文獻:
[1]劉宓慶,1986.3,文體與翻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M].
[2]秦荻輝,2001.3,實用科技英語寫作技巧[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高職院校非會計專業(yè)基礎會計教學策略一、前言
高職非會計專業(yè)開展基礎會計教學,其目的不同于會計專業(yè),并非要把非會計專業(yè)的學生培養(yǎng)成會計人才,也并非要讓學生未來從事會計,而是希望通過基礎會計課程教學,讓學生對會計核算的相關理論有所認識,明白會計信息的生成機制,并對會計工作和相關的只能有所認識。然而,由于非會計專業(yè)的學生對基礎會計課程的學習與認知程度較低,加之會計知識獨特的思維方式與理論性極強的專業(yè)術語會使學生產(chǎn)生可望不可及之感,這些原因使得基礎會計課程在非會計專業(yè)教學中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師在教學基礎會計知識時,應不斷創(chuàng)新,尋找新的教學突破口,使非會計專業(yè)學生更好地學習基礎會計課程。
二、高職非會計專業(yè)學生學習基礎會計課程的現(xiàn)狀
(一)非會計專業(yè)學生對基礎會計知識缺乏學習興趣
對于非會計專業(yè)學生而言,由于基礎會計課程并不是本專業(yè)的主要課程,且會計知識的理論性與實踐性較強,涉及到的專業(yè)術語較多,非會計專業(yè)學生對課程知識難以把握,使得對課程的重視程度降低,加之大多數(shù)非會計專業(yè)學生并沒有在畢業(yè)后從事會計的打算。這些原因使得非會計專業(yè)學生在對待基礎會計課程的學習方面,缺乏相應的學習興趣,進而表現(xiàn)出慵懶散漫的態(tài)度。
(二)非會計專業(yè)學生思維過于發(fā)散
由于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在學習知識時會有不同的思維認知特點,當前高職院校的非會計專業(yè),包括文秘類專業(yè)、計算機類專業(yè)以及經(jīng)濟管理類專業(yè)等專業(yè),這些專業(yè)學生的思維方式都十分發(fā)散,即處理相同的問題可以從不同的思維角度進行解決。而會計知識十分嚴謹,任何的疏漏都有可能造成違法行為,在解決會計問題時,只有唯一一種必須遵守與執(zhí)行的途徑,這與非會計專業(yè)學生的發(fā)散思維相沖突。
三、高職非會計專業(yè)基礎會計教學的策略探究
(一)將非會計專業(yè)基礎會計教學內容進行整合
高職院校在對非會計專業(yè)學生進行基礎會計教學時,不能完全按照會計專業(yè)的教學內容進行,必須對非會計專業(yè)基礎會計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分為會計基礎知識、會計核算與會計管理方法、財務分析、會計法律法規(guī)與職業(yè)道德四大模塊,具體內容參見表1。
(二)將抽象晦澀的會計術語轉化為生活化舉例
由于會計學涉及到許多專業(yè)術語,諸如會計對象、會計要素以及會計核算基本前提等術語,學習這些專業(yè)術語是進一步學習會計知識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對非會計專業(yè)學生進行基礎會計教學時,如何讓學生理解會計專業(yè)術語是教師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教師只有細致耐心的向學生深入解讀,才能讓非會計專業(yè)的學生能夠基本理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抽象晦澀的會計術語轉化為生活化舉例,從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入手,通過生動的案例分析,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會計知識學習熱情。例如,在學習權責發(fā)生制相關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將家庭水電費繳納、公交IC卡的使用等生活事件帶入知識點的教學,以此向學生說明費用的發(fā)生與實際支付的不同,進而解釋權責發(fā)生制的定義。
(三)將枯燥的文字教學轉化為生動的圖形教學
會計基礎課程教材理論性較強,書中多以文字為主,非會計專業(yè)學生在牢記知識點時,容易將會計基礎理論混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將枯燥的文字教學轉化為生動的圖形教學,學生通過圖形能更直觀的理解知識,并且能在復習的過程中快速的鞏固知識。例如,在學習會計核算流程方面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將賬務處理的四個部分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整體。同時,借助財務處理流程向學生講解原始憑證與記賬憑證之間的關系,以圖1中的“商業(yè)語言”代表原始憑證,通常只需要一般的經(jīng)辦人便能完成,而“會計語言”代表經(jīng)濟業(yè)務所涉及的會計科目和相關的記賬方向,通常必須由專業(yè)的會計人員完成。在“商業(yè)語言”向“會計語言”過渡時,會計人員扮演著語言“翻譯者”。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當前高職非會計專業(yè)基礎會計教學效果不理想,一方面,非會計專業(yè)學生在學習基礎會計課程時缺乏學習興趣;另一方面,非會計專業(yè)學生思維過于發(fā)散,與會計嚴謹思維有所沖突。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對非會計專業(yè)學生進行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時,應基礎會計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將抽象晦澀的會計術語轉化為生活化舉例,將枯燥的文字教學轉化為生動的圖形教學,在激發(fā)非會計專業(yè)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從根本上提升基礎會計課程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佳林.高職非會計專業(yè)會計教學設計的設想[J].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2010,04(20):203-204.
[2]張鮮華.非會計專業(yè)會計學教學實踐探析[J].時代教育,2010,05(04):112-113.
[3]朱雪峰,蔣潔,張佳佳.高職院校非會計專業(yè)的會計教學研究[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2010,11(11):41-42.
關鍵詞:旅游研究; 專業(yè)術語; 規(guī)范化
作者簡介: 李天元(1949-),男,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旅游基礎理論和旅游市場營銷。張凌云(1960-),男,北京聯(lián)合大學旅游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研究方向為旅游學理論、旅游經(jīng)濟和旅游地理。沈雪瑞(1982-),男,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旅游市場營銷。專業(yè)術語的統(tǒng)一及其規(guī)范化使用是一個學科能夠得以成立的必要條件之一,在反映一個研究領域的學術規(guī)范方面也是最明顯的外在表現(xiàn)。同國內整個管理學界中的情況一樣,由于我國對旅游管理的研究起步較晚,所使用的很多概念或術語都是源自于國際文獻。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不論是因對其漢譯表述的失當還是根源于理解上有誤,其中有不少概念的漢語表述及其作為術語的使用,似乎都存在缺乏嚴謹或有欠規(guī)范的問題,而且以訛傳訛的現(xiàn)象也相當普遍。倘若長此以往,難免會導致國人對旅游學術研究的嚴謹性、甚至是對旅游研究作為一門學科能否成立的質疑。從另一務實的層面上講,國內旅游研究中的這種情況不僅不利于同國際學術規(guī)范接軌、有礙于與國際同行有效地進行交流,而且最重要的是,由于這種情況的誤導和泛濫,勢必會引發(fā)和助長旅游業(yè)管理工作中的認識混亂。根據(jù)對國內外旅游研究情況的觀察和比較,本文選擇國際文獻中一些比較典型的概念,對其在漢譯表述以及作為術語的規(guī)范化使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作一分析和探討,以期喚起學術界的留意。1關于leisure與tourism在旅游研究中,國人通常將leisure譯作“休閑”,將tourism譯作“旅游”,這無疑是正確的。但目前的情況是,在對這兩個術語的使用方面,不少人都將兩者混作一談,使用了諸如“旅游休閑”或“休閑旅游”之類的表述,這顯然有悖于國際社會對這兩個術語的規(guī)范用法。事實上,根據(jù)托尼·維爾(Tony Veal)的說法,從國際社會的情況看,不論是在學術領域還是在政府以及社團組織的相關文件中,無一例外的都是將“旅游”與“休閑”視作不同的兩種活動或兩種現(xiàn)象。具體地講,“休閑”這一概念是指人們在自己的慣常居住地范圍之內,利用閑暇時間“自由開展的非工作性活動”(Roberts,1979);而“旅游”則是指“人們暫時離開自己慣常的工作和居住地點,前往他鄉(xiāng)開展的訪問活動”(Mathieson and Wall,1982)。按照聯(lián)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所作的最新規(guī)范,“旅游”是指人們“離開自己的慣常環(huán)境,前往他鄉(xiāng)的旅行以及在該地停留訪問的活動”(UNWTO 1995)。盡管從邏輯上講,人們可將消遣性的旅游活動看做是發(fā)生于慣常居住地范圍之外的一種休閑活動形式,但事實上,對于這種前往他鄉(xiāng)開展的休閑活動,國際文獻中的用稱已不再是“休閑”,而是“旅游”(tourism)。因此,就這兩個術語的規(guī)范用法而言,只有那些在慣常居住地之內開展的消遣性活動,方為術語意義上的“休閑”。換言之,就國際社會對這兩個術語的規(guī)范使用而言,不論是在專業(yè)的學術研究文獻中還是在政府及社團組織的工作文件中,都是將人們前往他鄉(xiāng)開展的休閑活動用稱(消遣性)“旅游”而不是“休閑”。首先,在學術研究方面,國際社會中的現(xiàn)實情況是,旅游研究與休閑研究歷來都是被分作是兩個不同的領域。就旅游研究而言,人們主要是將旅游作為一個產(chǎn)業(yè),即將旅游服務作為一種商業(yè)供給、將旅游者作為消費者去進行研究,因而所重點強調的研究對象是實業(yè)經(jīng)營部門,而不是政府或公共部門。與之相比,在休閑研究領域中,人們則是將休閑作為一種社會服務去進行研究——即將休閑服務的提供看作是一種社會服務,將休閑活動的參加者看做是這一社會服務的委托人或公民而不是將其視作消費者,旨在倡導公民享有休假權利以及倡導改進和完善公民休閑活動能夠得以開展的設施條件,因而所重點強調的研究對象是政府或公共部門,而非實業(yè)經(jīng)營部門。Tourism Science旅游科學
國際旅游文獻中若干術語的漢譯表述:問題與探討
其次,在社會管理方面,國際社會中的普遍現(xiàn)實是,各國政府在對旅游以及休閑的發(fā)展行使管理權限時,也都是分別設置了不同的主管機構。再次,托尼·維爾曾指出在高等教育的學科及專業(yè)設置方面,在所有發(fā)達國家的高等教育中,對于旅游研究和休閑研究,同樣也都是分別設置為兩個不同的專業(yè)體系。所以,鑒于國際社會中的上述普遍現(xiàn)實,為了學術的嚴謹和國際交流的順暢,不宜將“休閑”和“旅游”這兩個術語隨意混用或連用,至少應基于這兩種活動的開展與地理的關系,注意將開展于當?shù)氐摹靶蓍e”活動與前往他鄉(xiāng)進行的“旅游”活動區(qū)別開來。要說明的是,“休閑”和“旅游”作為兩個不同的術語是不可混淆使用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國人在“旅游”研究中絕對不可以去涉及“休閑”。事實上,數(shù)年前在為籌建世界休閑協(xié)會中國分會而召開的研討會上筆者就曾提出,就我國目前的情況而言,人們在旅游研究中有時不僅有必要去涉及“休閑”,而且在某些旅游課題的研究上應對此予以一定的關注。其理由主要有以下三點:第一,對于一個國家或地區(qū)來說,旅游與休閑確實分別屬于兩類不同的政策。從根本上講,前者旨在發(fā)展該地的旅游經(jīng)濟和滿足外來游客的需要,后者則旨在完善該地的社會服務和滿足當?shù)鼐用竦男枰?。盡管如此,在兩者所涉及使用的接待設施方面,卻存在很大程度的交叉或重疊。例如,按照國際上的普遍認識,諸如餐館、酒吧、劇場、電影院、博物館、圖書館、體育設施以及不同類型的公園等,一般都屬當?shù)厣鐣男蓍e設施。而事實上,所有這些休閑設施也都會在不同程度上為外來游客所使用。而且,對于某些休閑設施來說,外來游客的使用頻率甚至會影響到它們的生存周期。這意味著,一個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規(guī)劃工作與該地社會的休閑規(guī)劃工作這兩者之間,實際上存在著互補性。所以,人們在編制該地的旅游規(guī)劃時,不僅有必要去了解該地已有的休閑規(guī)劃,而且,為了實現(xiàn)統(tǒng)籌和節(jié)省投入,最好是將旅游規(guī)劃的編制工作與休閑規(guī)劃的編制工作結合起來同時進行考慮。第二,由于兩者所用設施的交叉或重疊,人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即便是在一些為世人所公認的“旅游接待地區(qū)”,其旅游設施中有很多同時也是該地社會的休閑設施。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光顧這些旅游設施的顧客中,有不少人會是當?shù)氐木用瘛_@種情況一方面有利于吸引旅游者來訪——因為大部分旅游者在出游期間都樂于融入當?shù)厣鐣?,而不愿選擇去那類專供外來游客玩賞的“旅游特區(qū)”,同時也有助于為這些旅游設施的充分利用提供額外客源。第三,特別是就我國的情況而言,雖然旅游業(yè)的經(jīng)營旨在滿足外來游客的需要,但事實上,在很多旅游企業(yè)所實現(xiàn)的營業(yè)收入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來自于當?shù)鼐用竦男蓍e消費;然而,在我國的正式旅游統(tǒng)計中,由于統(tǒng)計工作的開展是基于以國內外游客為樣本框的抽樣調查,因而有關旅游收入的統(tǒng)計結果所反映的實際上僅是國內外來訪游客在該地停留期間的旅游消費額,而并未包含旅游業(yè)得自于當?shù)鼐用裥蓍e消費的收入部分。在這個意義上說,這種統(tǒng)計數(shù)字并不能完全反映我國旅游業(yè)實際的直接經(jīng)濟貢獻。換言之,依據(jù)這種統(tǒng)計數(shù)字去認識,難免會使我國旅游業(yè)對國民經(jīng)濟的實際貢獻受到低估。這意味著,通過開展這方面的休閑研究,將有助于完善人們對我國旅游業(yè)實際經(jīng)濟貢獻的認識,從而有助于強化人們對我國將旅游業(yè)作為戰(zhàn)略性產(chǎn)業(yè)這一舉措的理解。2關于business travel與leisure travel在這一對英文術語中,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其中的leisure travel一語主要為北美地區(qū)的學者所使用;而在北美之外的其他地方,特別是在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以英語為母語或官方語言的國家中,乃至在聯(lián)合國世界旅游組織(UNWTO)的文件中,人們則極少使用“l(fā)eisure travel”這一表述,而通常是代之以tourism或pleasure travel。眾所周知,英文中的tourism一詞始現(xiàn)于19世紀初年,最初的詞義為“因消遣目的而外出他鄉(xiāng)的旅行活動”。時至今日,該詞作為一般日常用語(daily usage)使用時,在《牛津詞典》等權威英文辭書中的釋義,仍為“因消遣目的而出訪他鄉(xiāng)”(travel away from home for pleasure)的活動。只不過自20世紀60年代起,由于聯(lián)合國對國際旅游統(tǒng)計所作的規(guī)范,該詞在旅游文獻中用作專業(yè)術語時,才將非消遣性的business travel也納入了tourism的內涵(WTO,1995)。也正是由于這一原因,對于非消遣性的business travel,國際文獻中從不使用business tourism這樣的表述。同理,對于消遣性的leisure travel,國際文獻中也極少出現(xiàn)leisure tourism這樣的表述,除非有關作者的母語不是英語。在我國,不論是在旅游學界還是業(yè)界,人們常常將business travel譯作“商務旅游”。不可否認,在很多情況下,這一譯稱不無務實之處;但是嚴格地講,在國際文獻中,business travel一語實指相對于消遣性旅游活動而言的所有事務性出游活動,即本意為“事務性旅行”或“事務性旅游”。也就是說,其內涵除了包括實業(yè)界因商務目的而出訪他鄉(xiāng)的活動之外,還包括政府及社會團體的工作人員因公務、出席會議等原因而外訪他鄉(xiāng)的差旅活動,以及一般民眾出于家庭或個人的事務而外出他鄉(xiāng)的訪問活動。換言之,“business travel”=“事務性旅游”=“商務旅游+公務旅游+會議旅游+各種因私的事務性出游活動”。這意味著,在參閱國際文獻時,對于business travel一語的理解和漢譯,人們應依據(jù)具體的上下文去確定,而不宜一概譯作“商務旅游”。在另一方面,對于leisure travel常有國人照字面直譯為“休閑旅游”,從學術規(guī)范上講,這一譯稱未免欠妥。北美學者所慣用的leisure travel這一表述,其語義實為nonbusiness travel,亦即非事務目的的旅行或旅游活動。鑒于前面所述的原因,加之北美地區(qū)之外的眾多英語國家中對此多是使用pleasure travel或travel for pleasure之類的表述,所以,為了避免這一術語的漢譯中出現(xiàn)將“休閑”與“旅游”連在一起使用這種有欠規(guī)范的情況,筆者建議最好是使用“消遣旅游”這一漢語譯稱。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自2004年起,國內有些人所用稱的“休閑旅游”,其實并非是指北美學者所慣用的leisure travel(李天元,2010)。如前所述,北美學者所慣稱的leisure travel,實際上等同于nonbusiness travel,其中既包含觀光旅游,也包含度假旅游,以及所有其他一切非事務性目的的出游活動。與之相比,我國國內有些人所用稱的“休閑旅游”則并非是相對于business travel而言,而是相對于“觀光旅游”和“度假旅游”而提出的一個另類概念。出現(xiàn)這一用稱的背景是有人認為,我國“觀光旅游”已趨過時,“度假旅游”市場尚有待發(fā)育,因而提出應去另行發(fā)展“休閑旅游”。自2004年以來,“休閑旅游”這一表述在國內大有泛濫之勢,甚至在一些專業(yè)的旅游刊物中也不乏其例。然而事實上,對于這種相對于“觀光旅游”和“度假旅游”而提出的“休閑旅游”迄今未見能為國人普遍接受的概念界定;在旅游業(yè)界實務操作的層面上,至今也無人能將這種意義上的“休閑旅游”有效地與“觀光旅游”和“度假旅游”加以區(qū)別。所以,盡管我們贊成學術自由,但對于這種既不能同國際接軌也經(jīng)不起實踐驗證的“創(chuàng)新”概念,為了旅游學術的嚴謹,最好還是避免不假思索地人云亦云。3關于tourist gaze與nongazing tourismtourist gaze一語源自于約翰·厄里(John Urry)1990年出版的同名著作(The Tourist Gaze)。我國大陸地區(qū)的出版社在引進該書時,將其中的gaze直譯為“凝視”,故該書的中譯本也用稱“旅游凝視”。臺灣地區(qū)引進該書的時間相對稍晚,或許是受大陸地區(qū)中譯本的影響,同樣也是將其中的gaze譯成了“凝視”,并將其中譯本的書名用稱“觀光客的凝視”(葉浩,2007)。特別是,在我國內地近年來的一些旅游研究中,“凝視”一說儼然成了前沿性的熱門話題,出現(xiàn)了不少以“旅游凝視”或“游客凝視”為題的研究文章和著作(周憲,2008;周雷,楊慧,2008;劉丹萍,2008),有些文章甚至將“旅游凝視”拔高成了“凝視理論”(劉丹萍,2007;胡海霞,2010)。按照《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規(guī)范釋義,“凝視”一詞本意為“聚精會神地看”或“目不轉睛地看”(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2008)。然而有一個基本的問題——作為漢語用詞,“旅游凝視”究竟何意?對此,即便是漢語文字修養(yǎng)很高的人恐怕也難免會莫名其妙。對此,有人或許以為不足為怪,理由是,某人的漢語文字修養(yǎng)雖然很高,但不一定會通曉旅游領域中所用的專業(yè)術語。然而事實上,如同筆者前不久在與美國印第安納大學Joseph Chen教授溝通時得到的證實那樣,tourist gaze一語稱不上是真正的、為旅游學界和業(yè)界所廣泛使用的專業(yè)術語。作為這一點的證據(jù),自約翰·厄里同名著作的出版至今已逾20年,但似乎目前國際上的任何一部旅游辭典都不曾收錄這一詞條。實際上,約翰·厄里在該著作中所討論的是20世紀90年代之前國際旅游市場需求的特點,即,當時人們主要是出于開眼界或飽眼福的目的特別是出于文化獵奇的動機而出國旅游,故而才創(chuàng)造了tourist gaze這一表述。正如曾擔任英國休閑研究學會主席、現(xiàn)執(zhí)教于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的托尼·維爾所明確指出的那樣,“(過去),由于很多旅游研究的開展都聚焦于那類去異國獵奇的旅游活動,所以才有了tourist gaze這一用語”。換言之,約翰·厄里所用稱的tourist gaze,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國人通常所說的以飽眼福為目的的文化獵奇式“旅游觀光”或“觀光型旅游”活動。也正是由于這一原因,到了今天,隨著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化的發(fā)展以及國際旅游目的地間在文化方面的同質化傾向的日益明顯,托尼·維爾指出:世界各地大量的實例表明,就當今國際旅游需求的潮流而言,在其中居支配地位的旅游活動類型已不再是tourist gaze,而是已經(jīng)演變成了nongazing tourism,也就是說,如今全球國際旅游市場需求的主流早已不再是以飽眼福為目的的文化獵奇式“旅游觀光”,而是已經(jīng)演變?yōu)樽非髣諏嵭陨硇南硎艿摹胺怯^光目的的旅游活動”。認識國際旅游市場需求的這一潮流變化,對于指導當今我國旅游業(yè)入境旅游業(yè)務的開展,無疑將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這意味著,作為旅游研究者,特別是就國際旅游業(yè)務的研究而言,人們所關注的前沿性發(fā)展應是nongazing tourism,即“非觀光目的的旅游活動”,而不是過去所流行的tourist gaze,即以飽眼福為目的的文化獵奇式“旅游觀光”或“觀光型旅游”活動。鑒于本文的目的,對于這方面的詳情我們在此不展開討論,這里只不過是就此提醒國人應注意對tourist gaze一語的理解,以便作出能夠信守其本意的漢譯。無論如何,對于與tourist gaze相對的nongazing tourism,人們總不至于也會將其譯作“非凝視旅游”,并因此又拔高出一個“非凝視”理論吧?4關于brand identity與brand imagebrand identity與brand image是國際學術界在市場營銷研究中經(jīng)常使用的一對術語?;蛟S是因為不清楚這兩個術語實為“一對兒”的緣故,我國旅游學界在討論旅游產(chǎn)品或旅游目的地的品牌時,幾乎都是參照國內市場營銷學界相關研究中的表述,將brand identity稱之為“品牌識別”。然而,“品牌識別”這一漢語譯稱很容易誤導人們對brand identity與brand image兩者關系的理解。在漢語中,對于“識別”一詞,雖然有時也可作為名詞使用,但按照《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2008)中的規(guī)范釋義,本為“辨別、辨認”之意,因而通常是作為動詞使用。然而無論如何,“品牌辨別”或“品牌辨認”顯然并非是brand identity這一英文術語所要表述的本意。筆者推測,我國學界中之所以會將brand identity說成是“品牌識別”,很可能是因為最初有人誤將identity理解成了identify,而此后更多的人以訛傳訛而致的結果。實際上,在brand identity這一英文表述中,其中的identity本為“自在之物”、“自在之相”或“本應自有的形象”之意。據(jù)此,對于brand identity,筆者以為,將其譯作“品牌本體”似乎更能傳達其本意。理由在于,所謂brand identity,系指該品牌本身應有的形象,或是營銷者就該品牌意欲向消費者市場推出的形象——即有些學者所稱的“投射形象”。更為重要的是,采用“品牌本體”一稱,在邏輯上能更好地反映它與“品牌形象”之間的關系,即“品牌本體” 與“品牌形象”這兩者實為同一品牌的兩個方面——對于生產(chǎn)者或營銷者來說,品牌所代表的是該產(chǎn)品或該旅游目的地的自身特點;對于消費者來說,品牌所代表的則是該產(chǎn)品或該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換言之,“品牌本體”(brand identity)屬于內部生產(chǎn)者導向的產(chǎn)品或旅游目的地形象,而“品牌形象”(brand image)則屬于外部市場導向的產(chǎn)品或旅游目的地形象。正如研究品牌問題的著名專家艾克爾(D.A.Aaker)所明確指出的那樣,不論是品牌本體(brand identity)還是品牌形象(brand image),所代表的其實都是有關該品牌的形象,只不過品牌本體(brand identity)所代表的是該品牌的自我形象或營銷者理想的市場形象,而品牌形象(brand image)所代表的則是消費者對該品牌所實際持有的感知形象(Aaker,1996)。以旅游目的地為例,由于旅游消費者實際持有的感知形象與該目的地所希望推出的市場形象之間很可能會有差異,因此,營銷者在為該旅游目的地打造形象方面,應注意隨時了解目標客源人群對該目的地所實際持有的感知印象,因為唯有如此,才能斷定自己所希望樹立的品牌形象與目標客源人群心目中所實際持有的感知形象是否一致。5關于the hospitality industry與the tourism industry/the travel industry對于the hospitality industry一語,國人長期以來多是將其漢譯為“接待業(yè)”,然而問題是,不論是我國過去對國民經(jīng)濟部門的劃分,還是目前對標準產(chǎn)業(yè)的分類,連同我國旅游業(yè)內人士對相關業(yè)務的習慣用稱,均不存在“接待業(yè)”這一稱謂,因此這一譯稱談不上是規(guī)范表述。雖然正如阿拉斯泰爾·M·莫里森(Alastair M·Morrison)所言,歐美地區(qū)(尤其是美國和英國)有不少業(yè)內及學界人士都將hospitality industry用作旅游業(yè)的別稱,但事實上,人們對hospitality industry的理解和用法也多有不同。正如美國休斯敦大學希爾頓學院的奈基爾教授(Ronald A.Nykiel)曾指出的那樣,“飯店經(jīng)營者會將其解釋為餐飲住宿業(yè);餐館經(jīng)營者會將其描繪為以提供佳肴和良好服務為核心業(yè)務的美食行業(yè);航空公司經(jīng)營者則認為,向因公或出于消遣目的而離家外出的人提供旅行服務可能是對hospitality industry的最佳解釋”。為此,他提出,“從面向離家外出的消費者提供其所需產(chǎn)品或服務這一寬泛角度去認識,上述所有這些認識雖然都不能算是錯誤。但就其廣義而言,hospitality industry所涉及的范圍包括交通、住宿、餐飲、夜總會、賭場、景點、演藝和娛樂等諸多行業(yè)”。根據(jù)奈基爾教授的這一解釋,hospitality industry的內涵似乎確實與“旅游業(yè)”無異。不過,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早在旅游業(yè)出現(xiàn)之前,hospitality industry就已經(jīng)存在了。這意味著,就后來的情況而言,雖然hospitality industry的客源市場也包括異地來訪的旅游者,但更直接涉及的客源人群往往是以“下館子用餐”者為典型的當?shù)鼐用?。而旅游業(yè)的情況則與之相反,即,旅游業(yè)的服務對象雖然也涉及當?shù)氐南M者,但其基本客源市場則是離家外出的旅游者。所以,hospitality industry與旅游業(yè)之間的概念差異便在于此。在這個意義上,根據(jù)奈基爾教授所作的包容性解釋,hospitality industry一稱的漢譯似乎應為“社會生活服務業(yè)”。對于the travel industry或the tourism industry,其漢語譯稱無疑都應是“旅游業(yè)”,只不過前者是北美所使用的習慣表述,而后者則是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以英語為母語或官方語言的國家及聯(lián)合國世界旅游組織(UNWTO)所習慣使用的稱謂。最后順便一提的是,世界旅游理事會(WTTC)則是將旅游業(yè)稱之為the travel and tourism industry。至于這一稱謂中何以會采用travel and tourism這一重復性表述,有些人或許會有自己的解讀,甚至是望文生義的猜測;但是,按照集學者、實踐者于一身的著名旅游營銷專家維克多·密德爾敦的分析和認識,travel and tourism這一稱謂的使用,其實完全是出于表達習慣或語言上口的緣故,因此與the travel industry或the tourism industry這些說法相比,“不存在概念上的差異”(Middleton,1994)。所以實際上,the tourism industry=the travel industry=the travel and tourism industry=旅游業(yè)。
參考文獻:
[1]Aaker D A.Building Strong Brands[M].New York:Free Press,1996.
[2]Mathieson A,Wall G.Tourism:Economic,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s[M].Harlow:Longman,1982.
[3]Middleton V T C.Marketing in Travel and Tourism(2nd edition)[M].Oxford:ButterworthHeinemann,1994.
[4]Pike S.Destination Marketing Organizations[M].Oxford:ELSEVIER,2004.
[5]Robert C M.Tourism education:its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tatus[J].Journal of Hospitality Education,1979,3(2):4962.
[6]Urry J.The Tourist Gaze——Leisure and travel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M].London:Sage,1990.
[7]WTO.Implications of the WTO/UN Tourism Definitions[M].Madrid:WTO,1995.
[8]阿拉斯泰爾·M·莫里森.旅游服務業(yè)市場營銷(第4版)[M].李天元,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9]胡海霞.凝視,還是對話?——對游客凝視理論的反思[J].旅游學刊,2010(10):7276.
[10]劉丹萍.旅游凝視:從??碌蕉蚶颷J].旅游學刊,2007(6):9195.
[11]劉丹萍.旅游凝視——中國本土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
[12]李天元.關于旅游科研的幾點芻議[J].旅游學刊,2010(10):56.
[13]李天元.旅游目的地定位研究中的幾個理論問題[J].旅游科學,2007(4):17.
[14]奈基爾.飯店與旅游服務業(yè)市場營銷(第3版)[M].李天元,主譯.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2.
[15]托尼·維爾.休閑和旅游供給:政策與規(guī)劃[M].李天元,徐虹,譯.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0.
[16]葉浩.觀光客的凝視[M].臺灣: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7.
[17]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Abstract: ESP, different from EGP, has its own unique features on lexicon and syntax. This paper presents three commonly-use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ESP texts after analysis of these language features.
關鍵詞: 專門用途英語;語言特點;翻譯策略
Key words: ESP;language features;translation strategies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8-0208-01
0 引言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全球化的進程,各國之間在不同領域的國際交流也日益深化,因此,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到英語學習的行列中,然而,普通的日常英語卻無法滿足各個不同行業(yè)及領域的專業(yè)要求,因此專門用途英語研究應運而生。本文根據(jù)專門用途英語自身的語言特點,闡述了一些對應的翻譯策略,希望能幫助廣大專業(yè)用途英語譯者翻譯出準確,客觀,流暢的譯文,更好地為各領域的專業(yè)工作者服務。
1 專門用途英語語言特點
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簡稱ESP,是英語語言領域的分支學科,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ESP是與某種特定職業(yè)或學科領域相關的英語。雖然每個學科存在差異,但不管哪一學科,都旨在闡述本學科領域的概念,理論及實驗過程等嚴謹,客觀的內容,因此在詞匯層面都具有客觀,準確,明晰和簡潔的共性。這些詞匯層面的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大量使用專業(yè)術語和半專業(yè)詞匯。每個學科都存在大量的專業(yè)術語,這些詞語含義精確但相對狹窄,專業(yè)性非常強。例如科技英語中的一些術語:spindle主軸;bunker燃料艙;hookup電路耦連。半專業(yè)詞匯主要是指通用英語中存在的詞匯在不同的專業(yè)領域有著不同與其在通用英語中的含義,例如:商務英語中offer要約;protest拒付等。這些詞匯在通用英語中的含義與在不同的專業(yè)領域的含義都大不相同。第二,名詞化傾向。名詞化主要是指用一個名詞來代替其相應的動詞,形容詞或從句。名詞化被看做是能使句子更加客觀,嚴謹,準確而簡練的重要方式之一。第三,模糊限制語的大量使用。模糊限制語主要出現(xiàn)在經(jīng)濟,社會學,和科技類論文中,這類限制語的使用既表明了作者嚴謹?shù)膽B(tài)度以及為保證命題表述精確度所做的努力,又體現(xiàn)了尊重讀者的禮貌態(tài)度。
ESP的句法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由于ESP多表述客觀事實或某一特定領域的原理,實驗過程,結果,商務合同,法律條文等客觀性強,邏輯嚴謹?shù)膬热?,所以多用較長的句子或復雜句。比如在法律英語的一些條款中,為闡述清楚準確,說理完整,多用長句。第二:ESP的另一大句法特點是陳述句的廣泛使用。陳述句主要用來解釋原理或過程,說明原理,陳述所獲研究成果等,語氣客觀,平實,不強調個人的感彩,所以使用頻率很高,特別是在法律英語和商務合同中。
2 專門用途英語漢譯策略
針對以上所分析的ESP的語言特點,筆者提供了相應的漢譯策略。
2.1 專業(yè)術語及半專業(yè)詞匯的翻譯 理解專業(yè)術語難度較大,所以在翻譯術語時必須充分理解原文內容,再結合自己掌握的專業(yè)知識,找到對應的表達方式;還可以根據(jù)原文的語境來找出術語的含義,必要時需查詢專業(yè)詞典。但由于科技的不斷發(fā)展,新事物不斷涌現(xiàn),光靠專業(yè)字典不能解決問題時,應咨詢該領域專家的意見,以得出正確的譯文。例如在新興的微機電系統(tǒng)領域,有一個半專業(yè)詞匯為mask,專業(yè)字典里沒有其對應的含義,所以需要仔細推敲其在整個工藝過程中的作用,并咨詢相關專家,最后譯為“掩模板”。
2.2 針對ESP原文中名詞化的現(xiàn)象,在漢語中無相對應的名詞表達時,可以采用轉譯法 也就是將原語中的名詞轉換成另一類詞類,如相對應的動詞,形容詞等。例如:The operation of an electric machine needs some knowledge of its performance. 譯為:操作電機需要懂得電機的一些性能。此句中名詞operation做主語,而在漢語譯文中則轉譯為相應的動詞。轉譯法不光用在詞匯上,也可以用于句子翻譯,例如被動態(tài)的漢譯,當漢語中不需要或沒有相應的被動表達時,譯者可以將被動式轉譯為主動式。例如:Tool steel is hardened and tempered mainly to increase its hardness. 譯為:工具鋼進行淬火和回火只要是為了增加硬度。
2.3 分譯法 在ESP中,長句與復雜句的使用非常頻繁,但在漢語譯文中不一定都要以原有的長句形式出現(xiàn),對一些過長的句子或主從句聯(lián)系不太緊密的句子可以采用分譯法,把原有的長句分譯成幾個短句,以達到邏輯清晰,釋義明確而條理清楚的譯文。例如:The classical metallurgical processes of smelting the oxides with carbon in the presence of a fusible slag are not applicable to the range of rather rare elements about which this section is written, if the metals are required in pure condition. 此句含有一個主句,一個定語從句和一個狀語從句,而且主句過長,如果直譯,勢必造成理解不暢,所以需要采用分譯法。譯為:傳統(tǒng)的冶金過程是用碳將易熔渣中的氧化物溶化,但這種方法并不適用于生產(chǎn)本文所提到的這些稀有金屬元素,尤其是需要獲得純凈金屬時更是如此。
3 結語
隨著全球各國各領域交流的不斷增多,專門用途英語的重要性日益明顯,但專門用途英語的翻譯還存在著不足,希望本文中對ESP語言特點的歸納,分析以及所提供的翻譯策略有助于我們的專門用途英語的漢譯,幫助譯者譯出既忠實原文又符合漢語表達規(guī)范的文章。
參考文獻:
[1]謝建平.功能語境與專門用途英語語篇翻譯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2]嚴文.經(jīng)濟管理專業(yè)英語翻譯初探[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19(4).
關鍵詞:國際; 商務合同; 翻譯原則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we have more and mor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activities ,thus we need to sign and write more and more legal documents .Business contracts are very important as a media .Business contracts are legal documents and are binding on both sides. Small errors in contract will caused huge losses .This paper lists a lot of examples to analysis the principle of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ntract translation , hoping to be of help.
Keyword: International ; Business contract ; The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前言
21世紀是一個催人奮進的時代,科技革命迅猛發(fā)展,知識更替日新月異,國際競爭力日趨激烈。中國加入世貿(mào)組織以來,與它國經(jīng)濟交流越來越多,經(jīng)濟發(fā)展日益國際化。與國內經(jīng)濟不同,國際經(jīng)貿(mào)活動要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或地區(qū)的當事人,因此需要一個媒介來促使雙方達成共識.國際商務合同作為媒介的作用突現(xiàn)出來。
合同,也叫契約,“契”意思相投或相合,“約”是用語言文字互相遵守約定,合同是指自愿訂立共同遵守的條件,合作共事?!吨腥A人民共和國》第二條規(guī)定“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xié)議〔contracts referred to in this law are agreements between equal natural persons, legal persons and other organizations for the purpose of establishing, altering and terminating mutual civil rights and obligations〕。而國際商務合同作為其中的一種,也具有合同具有的一般的法律特征。對一國而言,國際商務合同也指涉外合同,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選擇合適適用的法律。我國國際商務合同法有以下幾類:1,國際貨物買賣合同;2,合同;3,來件裝配合同;4,融資租賃合同;5,合資經(jīng)營企業(yè)合同;6,勞務合同;7,國際技術咨詢服務合同;8,國際借貸合同;9,國際土木建筑工程承包合同;10,外包合同;11,服務合同;12,風險投資管理協(xié)議;13,股權轉讓協(xié)議。此類合同都是涉外交易性質需要英漢兩種版本,因此需要翻譯。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一下翻譯時應該注意的方面。
一?商務合同的語言特征
商務合同是依法成立的法律文件,有其特殊的文體特征。所謂“文體(style)”就是指人們使用語言時,會根據(jù)一定的交際內容,交際目的和交際場合,來選擇一定的表達方式,即語言風格,這種風格既要適應交際對象也要適應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根據(jù)美國語言學家Martin Joos(1962)年的分類,合同屬于莊重文體(the frozen style),是各種英語文體中正式程度最高的一種。總體來說,這種正式性體現(xiàn)在內容的專業(yè)性,語言的嚴謹性和結構的完整性等方面。因此,我們在進行翻譯或者攥稿時,必須要從各個方面把握國際商務合同的語言特征。
1?詞匯特征
作為一種正式的文體,在選詞方面應該做到嚴謹,準確,規(guī)范,不能添加任何感彩,要能準確無誤的表達出合同雙方的權利,義務以及雙方的要求。
(1)?多用大詞(Big word)
我們在選擇詞語時,要盡量選擇正式規(guī)范的詞語,俗語,俚語,方言,日常生活用語是絕對不允許出現(xiàn)的。 例如:“In convening a general meeting of shareholders , notice shall be dispatched to shareholders?!盵1]顯然句子中的convening和dispatch比同義詞holding和spread out更為正式。
(2)?多用商務法律術語
為了保持合同語言的規(guī)范正式性,我們有時寧愿犧牲語言的流暢性也要確保語言的嚴謹莊重性。國際商務合同本質上就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本,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形成了一些獨有的商務法律專業(yè)術語。例如:“imputed negligence (轉嫁的過失責任)特指可向與行為人有利害關系的人或有合同關系的另一方追究責任的過失?!鄙虅蘸贤羞@類狹義的法律專業(yè)術語不以大眾是否理解或接受為轉移,它是商務合同語言準確表達的保障。還有一些介詞短語,“in accordance with ”,“whereas”,“subject to”等等詞組和搭配已經(jīng)是商務合同專業(yè)術語的一部分了。
( 3)?多用外來詞和古體語
國際商務合同中還有一些外來詞和古體詞作為專業(yè)術語。外來詞有不少源于拉丁語或法語,它們的意義比較穩(wěn)定,可以精確地表達概念,例如:ad valorem duty (拉丁語)從價(關)稅,bona fide holder (拉丁語)匯票的善意持票人,pro rata tax rate比例稅率(拉丁語,即proportional tax rate),insurance premium per capita (拉丁語)人均保險費,force majeure(法語)不可抗力。商務合同英語具有古體特點,主要標志是古體詞語的使用。古體詞(archaism)是一種具有鮮明文體色彩的詞匯成分。雖然這類詞語在現(xiàn)代英語口語和一般書面語中極少使用,但在商務合同等法律文體中,卻大量出現(xiàn),充分體現(xiàn)出嚴肅的文體風格。合同英語最具特色的古體詞形式當數(shù)自由詞素where、here和there與in、by、with和after等構成的復合副詞。如:here +介詞:如,hereto,hereof,herein,hereinafter等。這里here相當于this,指本文獻、合同或有關文件,因此,“hereto”(本合同)相當于to this,依此類推。
2?句式特征
(1)?常用長句,陳述句,條件句
商務合同中的句子與普通英語句子相比,句子長度,結構和使用從句的連貫性要復雜的多。為了避免遺漏或誤解,因此在合同文本中有很多的限定詞,修飾詞,定義以及復雜狀語,所以句子較長。有時,一個條款的解釋或一個句子就能成為一段。為了使合同雙方明確自己的權利和義務,會經(jīng)常使用一些復雜的重疊的狀語。在合同中常用陳述句和條件句,而感嘆句和疑問句等幾乎不被使用,這是因為前者語言平實客觀,能更準確的反應事實。陳述句多用來描述,闡述和作出說明或判斷。條件句多用來描述買賣雙方在一定條件下應該采取的措施。
(2)?多用插入語
在商務英語合同中,較多的使用插入語對句子內容進行補充說明或者強調。如:“The buyer must, whenever he is entitled to determine the time for shipping the goods, give the sufficient notice thereof .”句子中的“ whenever he is entitled to determine the time for shipping the goods”就是插入語來對句子內容作出更詳細的說明。
二?商務合同翻譯的標準
商務英語合同翻譯雖然和普通英語翻譯有很大的差別,但本質上還是一樣的。筆者認為劉法公先生提出的“忠實(faithfully)?準確(exactness)?統(tǒng)一(consistence)”則從根本上適應了商務英語這一特性。忠實,即準確的將原文語言的信息用譯文表達出來,不求語法與句子結構的一致,但要求信息內涵上的對等。準確,即再將原文語言內容轉換到譯文語言內容的過程中選詞準確,做到概念表達確切?物與名所指準確,數(shù)碼與單位所指精確,準確是商務英語翻譯的核心。統(tǒng)一,即漢英翻譯過程中的譯名?概念?術語在任何時候都應該保持統(tǒng)一,不允許將同一概念或術語隨意變換譯文。
三?商務合同翻譯的原則
商務合同是一種特殊的應用的文體, 它具有用詞準確、正式,句式嚴謹、規(guī)范,文體結構固定的特點。而且大量使用法律詞匯,來顯示合同的正規(guī)、莊嚴、準確規(guī)范以及威嚴的語言特色。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譯者,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yè)知識與語言功底,還需要了解必要的翻譯原則。這樣才能翻譯出合格的譯文,成為一名合格的譯者。
1?譯文準確嚴謹,忠實原文
鑒于商務合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它嚴格的規(guī)定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所以“絲毫不允許語義的模凌兩可而使人誤解,被人鉆了法律的空子,它即使犧牲文字的流暢性也必須保持原文的忠實性?!狈駝t,對原文意思的曲解,會造成嚴重的商貿(mào)糾紛。此外,商務合同中有許多法律術語和專業(yè)術語,在文本中有特定的含義,因此我們在翻譯時要嚴格的貼近合同所涉及的專業(yè)性內容,準確根據(jù)已有的商貿(mào)專業(yè)知識和對課文的理解來翻譯文中的詞,而不是僅僅借助英漢詞典,翻譯出模糊的句子或文章。例如:“The China shall bear all relevant taxes and levies upon the personnel by Chinese Government ,whereas the Employer shall bear the same imposed upon the personnel by the government or by an agency or by an official body.[1]此句翻譯為:“中國政府應負責繳納中國政府對人員所征收的一切稅金,雇主應負責繳納項目所在國政府對人員所繳納的一切稅金。”句中的“shall”是法律詞匯,相當于我們漢語中的“應當”,“必須”。句中還有兩個關于“稅金”的單詞,taxes 和 levies。其中tax在表示“稅”時,主要強調money taken compulsorily by the government or by an official body to pay for government services;levy作為名詞,主要表示一種“征稅”的行為,即money which is demanded and collected by the government or by an official body。[1]所以,我們在進行翻譯的時候要注意分清這兩個單詞的具體意思,千萬不能混淆所給,模糊翻譯。例如:“The contract is concluded in case of acceptance of the offer.”其中acceptance 和offer平常譯為“接受”和“提供”,然后在商務合同中是專有術語,應譯為 “承諾”和“要約”,所以譯文為:“要約一旦承諾,合同立即訂立?!边€有一些縮略詞(FOB ,CIF等)都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不能主觀臆斷,這樣才能保證譯文準確嚴謹,忠實原文。
2?譯文具體清楚,用詞嚴密
鑒于商務合同所使用語言都屬于法律語言范疇,多是法律詞匯,以顯示合同的正規(guī)?嚴謹?規(guī)范。所以,我們在選擇詞匯的時候不能選擇一些有歧義的或有多重意思的。例如:“As to the steamer sailing from Shanghai to Los Angeles, we have bimonthly direct services.”[2]句中的“bimonthly”可以指“兩月一次或一月兩次”,這個時候就會給對方造成誤解,是絕對不允許的。例如:“We wish to confirm our telex dispatched yesterday.”句中的“yesterday”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這里用不合適。我們應該使用具體的時間,如:“We confirm our telex of May 20, 2014.”還有一些時間和金錢方面的翻譯,要做到翻譯時具體清楚,切不可想當然,而丟失了一些重要信息,造成不必要的麻煩。例如:“Terms of Payment :The Buyers shall open with a bank acceptable to the Sellers an Irrevocable Sight Letter of Credit to reach the Seller 30 days before the month of shipment , valid for negotiation in China until the 15th day after the month of shipment .”[1]翻譯為:“付款條件:買方應由賣方可接受的銀行于裝運月份前30天開立并送達賣方不可撤銷即期信用證,至裝運月份后第15天在中國議付有效?!贝司涫呛贤嘘P于支付的條款,涉及到兩個重要的時間,我們應該看清具體介詞,進行具體清楚的翻譯。
3?譯文完整規(guī)范,達意通順
所謂完整規(guī)范,達意通順,就是把理解了的內容用合乎合同要求的規(guī)范語言與形式表達出來。合同文書經(jīng)過長期的實踐?檢驗,其整體結構已經(jīng)相對固定,大體由標題?前言?正文及結尾組成,而且正文中的各個條款也相對固定,只需做稍許改變。因此,譯者在翻譯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已經(jīng)約定俗成的一些規(guī)定及詞語。例如:“documentary bill at sight ”可以翻譯為“即期付有單據(jù)的票據(jù)”雖然表達的意思符合原文意思,但是概念模糊不清。因為“票據(jù)”本來涵義就十分廣泛,而在商務英語中的“票據(jù)”大多數(shù)指“匯票”,因此可譯為“跟單匯票”。而且中英文在語言結構上存在很大的差別,中文結構較為松散,英文結構較為嚴謹些,這些都會造成文章不通順。再者,商務合同的條款本來就比較繁瑣,翻譯時要首先弄清全文,在弄清各個條款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切不可拘泥于原文的句法和條條框框,來達到譯文的條理清晰,通順。切不可像初學者一樣,不加斟酌,生掰硬套,致使譯文更加晦澀難懂。
關鍵詞:國際商務英語;物流英語;語法特征;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economy,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ctivities are gradually increasing. The increasing business activities between countries promote the rising trend of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Logistics English shows its special importance. The accurate translation of logistics English needs the basic knowledge of logistics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grammatical features of logistics English and puts forwar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nglish; logistics English; grammatical feature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在經(jīng)濟全球一體化下,物流行業(yè)在各個國家中已經(jīng)構成了一個蓬勃的全興行業(yè),諸多國家與地區(qū)已經(jīng)相繼將其規(guī)劃到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方面。在改革開放持續(xù)深入下,物流行業(yè)已被歸到十大振興規(guī)劃產(chǎn)業(yè)當中,變成我國重要行業(yè),正逐漸實行國際化。在國際物流行業(yè)的高速發(fā)展下,諸多物流專業(yè)名詞和術語時常通過英文的方式出現(xiàn)于商業(yè)文件當中。通過長期發(fā)展,國際物流英語已經(jīng)變成專門用途的英語,具有本身的語言特征,具備專門的語體特點。
1 國際商務英語中物流英語的語法特征
1.1 物流專業(yè)術語較多
國際商務英語中涵蓋物流層面的專業(yè)術語較多,在國際商務中可以通用,所以對所有詞句進行準確的理解才能夠真正了解國際商務內所有業(yè)務的關聯(lián),這對不同國家相互間在貿(mào)易以及物流方面的互通十分有利。自從我國頒布了物流標準以來,就詳細規(guī)定了物流業(yè)務中的相應屬性。對于國際商務英語的物流專業(yè)詞匯翻譯而言,則需將相應國家的標準當作根據(jù),從而能夠令物流專業(yè)術語相協(xié)調,業(yè)務人員也能夠依照相同的標準給予操控。例如,涵蓋到物流基本業(yè)務的一些術語,配送distribution,托運人shipper,接收人recipient,供應鏈supply chain,庫存inventory等。并且,在物流技術與業(yè)務持續(xù)更新下,還產(chǎn)生了諸多物流專業(yè)詞匯,例如條形碼掃描技術bar coding and scanning,虛擬物流virtual logistics等。隨著物流智能化技術的使用,也引發(fā)出諸多與智能化有關的專業(yè)術語,例如:自動配送系統(tǒng)automatic distribution system,智能交通intelligent transport,動態(tài)監(jiān)控dynamic monitoring等。對于新衍生出來的物流專業(yè)術語而言,在翻譯和實際使用中應當更新知識,了解句法的意思[1]。
1.2 廣泛使用縮略語
縮略語作為國際商務英語內物流英語極為關鍵的構成方法,具備了使用便利、簡單、較易理解的特質,所以在物流英語內大量使用了縮略語,具體方式包含了首字母縮略詞、截割詞、部分縮略詞等。首字母縮略詞是通過短語內的所有單詞的首字母形成的首字母縮寫詞,這成為了物流英語詞匯內重要的構成方式,有的縮略詞包含兩個構成方面,其一,前端贅齙ゴ實乃跣從胱鈧找桓齙ゴ實耐暾構成,例如美國海關艙單的申報費用Automatic Manifest System charge進行縮寫時則為AMS charge。其二,通過第一個單詞的完整方式與接下來幾個單詞的縮略方式結合而成。截割詞則為對構詞字母偏多的單詞依照發(fā)音方式分成幾個大寫字母的單詞,例如金額amount的縮略詞則為AMT。
對于國際商務貿(mào)易而言,還會涵蓋到與物流相關的貨幣以及貨物的計量單位,這些均透過縮略語進行表述,例如人民幣則為CNY,英鎊是GBP,公斤是kg,噸為t等。
1.3 名詞化短語與結構偏多
國際商務英語的物流英語源于經(jīng)濟與科技的進步,所以諸多專業(yè)詞句在結構方面均為科技性文體,大多使用了名詞連用的合成詞構造。名詞連用構造則為名詞+名詞的方式,具體則為諸多不變形態(tài)的名詞后接上名詞中心詞,不變形態(tài)的名詞則為這些名詞中心詞在前置方面形容詞的修飾語,在英語語法結構中被稱作擴展的名詞前置修飾語。
對于物流英語專業(yè)詞匯而言,名詞化短語能夠令語言構造更加簡單,以免產(chǎn)生過多的從句構造,在國際商務實踐中能夠令溝通更加便利。例如報關customs declaration、運輸單據(jù)shipping document、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班輪運輸liner transport等。對于物流合同條款而言,也使用了這一名詞結構,應當對所有名詞化短語與結構在涵義方面通過專業(yè)的方向進行理解和翻譯。例如:“The shipper is responsible for complying with all packing requirements and appropriate marking and labeling of the package, documentation, as well as with all applicable local, state and federal laws, regulations, ordinances and rules”,此段話中對于托運人的衣物給予了明確的規(guī)定,可以翻譯為托運人要遵守所有包裝標準的衣物,正確標注包裝與文件,并且須依照所有相應法律條例執(zhí)行。在此句內使用了諸多名詞性短語及名詞化結構,例如:packing requirements、marking and labeling。
1.4 跨學科與行業(yè)的詞匯較多,產(chǎn)生諸多新詞
因為物流行業(yè)歸于新興行業(yè),在國際商務范疇中存在諸多業(yè)務涉及國際貿(mào)易、國際運輸、倉儲、配送及包裝等跨行業(yè)、學科的詞匯,例如磁懸浮列車:maglev;國際運輸內的直達運輸:through tranaport;集裝箱貨運站:container freight stations;保稅倉庫:bonded warehouse;報關程序內的承兌交單:document against。對于物流技術的使用而言,還應當涵蓋到機械裝備等一些專業(yè)詞匯,例如電纜吊線夾板cantilever、旋臂起重機jib crane、帶式輸送機belt conveyor等,所以在解釋物流英語行內的專業(yè)詞匯時,應當大量涵蓋到所有行業(yè)的專業(yè)詞匯。
依照詞匯學的理論來講,詞匯自身則為能夠不斷引發(fā)新的詞匯。物流行業(yè)是全新的行業(yè),在國際商務當中的物流技術更加為持續(xù)更新的產(chǎn)物,所以在物流的所有環(huán)節(jié)當中均衍生出諸多新詞匯,例如:數(shù)據(jù)倉庫data warehousing、國際多式聯(lián)運international multimodal transport、全球定位系統(tǒng)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等。在新出現(xiàn)的詞匯當中,有些是透過復合方式衍生的,有些是新創(chuàng)造出來的,還有的是對舊詞匯給予全新的含義。想要較好地理解且掌控這些新詞的真正意思,則應當在平時隨時關注國際商務和物流行業(yè)的發(fā)展狀況,盡快做到對詞庫的更新[2]。
2 國際商務英語中物流英語的翻譯策略
2.1 以扎實的物流專業(yè)知識與淵博的跨文化交際知識為根基
物流英語作為專業(yè)性較強的術語,包含了諸多專業(yè)與學科,主要涵蓋到物流管理、關稅、倉儲、包裝、交通運輸、裝卸、流通加工等方面,包括管理學、互聯(lián)網(wǎng)、經(jīng)濟學、保險學、金融學、文學乃至法學等不同專業(yè)的詞匯與術語。所以,翻譯人員不但要具備雄厚的英語專業(yè)基礎,還應當具備充足的物流知識。如此才可以真正讀懂相應的文獻,了解物流術語,從而依照上下文進行正確的理解。
比如在翻譯It is obviously out of question to effect two shipments of crude oil by the end of October時,一旦譯成十月底發(fā)運這兩船原油顯然是辦不到的。則會與真正的意思迥然不同,這是由于“out of question”與“out of the question”屬于兩種并不相同的意思,前一個意思是“不成問題”,而后一個意思則為“辦不到”。所以,如果沒有堅實的英語專業(yè)基礎,則會在翻譯時出現(xiàn)錯誤。
比如對于total一詞而言,其本意為總額、總數(shù),可是在物流當中則被翻譯成“理貨”,意思是在貨物的裝卸當中,與貨物運輸?shù)钠睋?jù)進行對比點數(shù),查看是否存在殘缺現(xiàn)象,進行核對和標注,對包裝進行檢查,并現(xiàn)場進行簽證。第三方物流的正確譯法則為“third-party logistics”,假如翻譯成“third-part”則為“第三部分”。所以,在翻譯時,應當積極主動了解相應的物流知識,提升語言在理解方面的能力以及在翻譯方面的品質。
物流英語翻譯不但屬于中西文化的溝通,還屬于對具備這兩種文化的讀者運用文字給予的交流。翻譯人員需要熟知將英語當作母語的國家在社會中的文化,比如宗教、經(jīng)濟、科學、歷史、政治、地理、風土人情、民族習慣、軍事、外交、科學等方面。只有真正進行分析,才可以深切體會原文,感受中英文化的差別,以此了解原文所要表述的內容。顯而易見,漢語詞匯的意思十分嚴謹、精準、固定,并且具有較強的獨立性,但英語在詞匯的意思方面則較為充裕,追尋語境,上下文具備較強的依賴感,獨立性較小,兩種語言在詞義方面具有較大的差別。被文化差異所影響,中國人大多通過綜合的思維方法追尋形象及整w,加強主體性。而西方人則恰恰相反,其大多通過分析性思維方式,偏向抽象、個體,重視理性與客觀方面的意識。例如在漢語詞匯中的“碼頭”在英語中則具有各種說法,比如“l(fā)anding, shipside, dock, pier, wharf, jetty, marina, quay”,西方文化更為偏向以個體出發(fā),透過各種詞匯傳達功能有別的碼頭[3]。
2.2 以用詞的規(guī)范性與嚴謹性為原則
物流英語翻譯是對物流活動提供服務的,物流英語語言存在規(guī)范性與嚴謹性的特征。物流翻譯的人員需要嚴格執(zhí)行物流英語語言的兩大特征,才可以有效展現(xiàn)出原文在精神方面的實質,以此令英漢版本展現(xiàn)相應的功能,且完成了最終的交際。物流活動在合同文書內涵蓋的時間、金錢、規(guī)格等數(shù)據(jù),如果處理不正確,則會為交易雙方造成嚴重的損耗,因此物流英語在翻譯時必須做到規(guī)范和嚴謹。這是指以專業(yè)詞義為根基,真正了解原文傳達的語境,讓人更加容易理解。比如對于“Party B shall be unauthorized to accept any orders or to collect any account on and after Demcember 15”的翻譯,則需譯成“自12月15日開始,乙方已經(jīng)無權接受任何定金或收據(jù)”。對于這一句話的翻譯而言,英文運用“on and after+時間”,這一雙介詞短語實則指的是包括當天日期以內的時間,因此在翻譯時應當說明自12月15日起。
在物流互通當中,金錢翻譯較易產(chǎn)生一些錯誤。$不但指美元,還指其他國家乃至地區(qū)的貨幣,相互間由于具備了較大的差別,在翻譯時可以將US$譯成HK$港幣,一定會對交易雙方帶來龐大的損失,形成貿(mào)易糾紛。
因為英語在名詞中有單數(shù)與復數(shù),進行翻譯時,假如未嚴格分析,則會翻譯錯誤,特別在物流活動當中,比如“exports”與“imports”可以翻譯成“進出口額”及“進出口商品”而“export”及“import”則翻譯為“進出口業(yè)務”,“import”與“export”的意思是“進出口業(yè)務”,“shipment”是裝船,裝運的意思,而“shipments”則是“裝運的貨”的意思。
2.3 加強知識的積累與更新,靈活掌握翻譯的內容
國際商務英語的物流英語,雖然包含諸多專業(yè)性的詞匯及短語,進行翻譯時應當加強文本的規(guī)范性,可是物流英語自身也屬于一種英語語言的傳達方式,詞匯以及短語處在十分靈活且穩(wěn)定的辯證統(tǒng)一方式。特別對于超語言環(huán)境而言,物流英語的使用中也會具有詞句意思不精準的狀況。翻譯時可以依照意思而表達出其中的內涵,且忠實于原文含義??墒菍τ谖锪饔⒄Z而言,時常會產(chǎn)生相同單詞在不同邏輯關系乃至語境中的不同含義,從而需要加強知識的積累與更新,靈活掌握翻譯的內容。例如對于物流中的shipping一詞而言,在物流實踐中具有較多的含義,而在shipping agency里則為船務的意思,在shipping label內則為運輸?shù)囊馑迹搅薬dvanced shipping notice里則為運貨,對于shipping location而言則為發(fā)貨[4]。
2.4 加強物流語境內的英漢差別
在翻譯國際商務英語的物流英語時,則需注重英漢詞匯的差別,不但要正確傳達出英文原本的意思,還應當依照漢語傳達的形式對翻譯的句子構造進行二次轉變。例如在英語中,會把定語或狀語進行后置,假如直譯則無法與漢語意思相符,所以進行翻譯時,一定要把后置問題進行轉變,主要包含了轉換成漢語的主謂結構或穎齬乖臁1熱紜The invoice date begins the credit term cycle, and payment for transportation charges is due within 15 days from the invoice date.”其中的from the invoice date則將時間狀語后置,假如直譯則與漢語意思有別,所以翻譯時需要把這方面給予前移,把原句轉換為主謂結構,從而應當翻譯成“付款期限自發(fā)票日期開始計算,運費應在發(fā)票日期起15個工作日內付清?!?/p>
總而言之,翻譯作為人和人相互間透過介體而執(zhí)行跨文化、有目的地交際。從而需要翻譯者依照翻譯功能目的論,且融合文本的類別運用各種翻譯策略,學習把握物流詞匯和特點,挑選適宜的翻譯方式,對物流從業(yè)人員具有較大的提升,清除了跨文化交際引發(fā)的問題,從而加快我國物流業(yè)在國際中的進步。
參考文獻:
[1] 蔣文靜. 淺談國際商務英語翻譯的多元化標準[J]. 英語廣場,2016(2):43-44.
[2] 拓葳. 新時期國際商務英語翻譯的策略探析[J]. 英語廣場,2016(8):39-40.
從事社工行業(yè)已經(jīng)兩年,在社區(qū)訪談工作上雖有經(jīng)驗,但是不系統(tǒng)的總結過,也非常想向其他同工學習他們這方面的技巧,因此報名了在蛇口街道社區(qū)服務中心舉辦的社區(qū)服務領域培訓沙龍第34期社區(qū)訪談技巧,在這期培訓中獲得了不少訪談中遇到的困難的解決方法。
培訓開始時,主講老師唐鉞讓我們模擬一個社工走訪社區(qū)居民的情景,我參與了這個情景模擬中的居民扮演,在這個情景模擬中也許是職業(yè)病的緣故,讓我太過投入,非常的配合社工的走訪,讓社工的走訪過程一帆風順。情景模擬結束后,唐老師和其他的資深社工都對這次模擬提出了個人的看法。一是社工介入時候的打招呼方式,二是社工在同時走訪多位居民時要兼顧每一位居民,三是維持對話中不能一味的迎合居民的想法,最終導致對話被居民牽住而遺忘了走訪居民的目的的初衷,三是面對居民現(xiàn)場提出的困難,涉及到居民家庭隱私的不應該立即或者詳盡的給予建議,反而應該提醒居民這些對話涉及到了其家庭隱私是否在此時此地還應該繼續(xù),四是如果是帶有孩子的居民,不能只是和家長談話,還應該注意孩子的言談舉止,五是談話中要有同理心,這有助于建立社工與居民的信任關系。
在接下來的培訓中,對于訪談的注意事項和原則,唐老師都為我們做了詳細的分析,唐老師強調,走訪中的語言要盡量通俗,避免出現(xiàn)過多的專業(yè)術語,以防居民聽不懂而解釋半天,還現(xiàn)場收集了平時社工們經(jīng)常不經(jīng)意就在生活工作中脫口而出的專業(yè)術語,投射、督導、案主自決、同工等都榜上有名。
關鍵詞:婦產(chǎn)科 醫(yī)患糾紛 溝通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0-0625-01
1 婦產(chǎn)科的特殊性
1.1 學科自身的特殊性。婦產(chǎn)科的醫(yī)療活動具有很高的風險性,產(chǎn)科危重癥更往往缺乏預見性,病情復雜,變化快速,醫(yī)生必須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做出正確的診斷,采取積極有力的措施,并且與患者和家屬進行充分溝通,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甚至起死回生的效果。否則,可能貽誤最佳治療時機,造成不可挽回的嚴重后果。婦科疾病的手術治療,可能涉及能否保留生殖器官,維持生育功能的決策,直接影響患者日后家庭生活,故患者對手術治療的必要性,危險性都有迫切了解的愿望,這就要需要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并且向患者及家屬進行充分的解釋和溝通,與他們達成共識做出適當?shù)臎Q策。
1.2 疾病的特殊性。婦科的腫瘤,有其特點,宮頸癌可以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卵巢癌往往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是晚期,需要比較大的手術,甚至化療,預后不良;婦科良性腫瘤往往發(fā)生在生育婦女,嚴重影響生育功能,生活質量,可以反復發(fā)作,需要反復治療。對這些疾病,醫(yī)患之間需要反復溝通,患者知曉各種治療方法的利弊及遠期風險,與醫(yī)生共同決策,密切配合,才能長治久安。產(chǎn)科患者大多數(shù)在正常狀態(tài),不是疾病。
2 醫(yī)患溝通中常面臨的問題
2.1 醫(yī)患溝通用語欠妥當。在婦產(chǎn)科診療過程中醫(yī)患溝通用語欠妥當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在跟患者陳述病情時使用專業(yè)術語過多。由于不同的患者文化水平不一樣,并且醫(yī)學專業(yè)術語相對難懂,當實習醫(yī)學生使用過多專業(yè)術語向患者陳述病情時,患者會對自己的病情不甚理解,甚至產(chǎn)生誤解。這不僅會影響溝通的效率,還很可能會產(chǎn)生醫(yī)患糾紛;另一方面是陳述病情時出現(xiàn)錯誤的表達。當醫(yī)生面對病情嚴重的患者時,很容易會說出諸如“我們不能再做得更多了”、“你是否希望我們去盡一切可能”、“撤掉設備吧”等話語。這些話語不僅不能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意思,還造成患者對其誤解,甚至造成心理上的傷害。
2.2 避免專業(yè)術語,注意表達準確。在進行醫(yī)患溝通時,要時刻提醒自己考慮患者對醫(yī)學的不熟悉程度,溝通時盡量避免使用醫(yī)學專業(yè)術語,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來代替。做到自己與患者都能清晰地了解病情。另外要注意表達用詞的準確性,當面對病人時不能想到什么就說什么,在開口前組織好自己的語言,用最準確的詞語表達自己的意思。
3 婦科實踐中的醫(yī)患溝通
3.1 首診溝通的重要性。應該努力建立良好的醫(yī)患溝通關系。讓患者就診開始就感受醫(yī)生的充分關注,知曉自身的訴求能夠得到醫(yī)生理解。醫(yī)生在診療過程中體現(xiàn)對患者的關切之情,盡可能從患者角度來思考和解決問題,從而做出正確的決策。溝通的目的是使醫(yī)患雙方對診療方案達成共識,共同承擔責任,實行醫(yī)患雙贏。如子宮肌瘤患者,有許多治療方式,手術治療,藥物治療,孰輕孰重,醫(yī)生需要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年齡,治療愿望,生育要求來決定,需要醫(yī)生耐心傾聽患者訴說,認真詢問病情,了解過去治療,結合檢查結果,準確判斷病情,根據(jù)醫(yī)療條件,告知患者方案利弊,與患者商量治療措施。醫(yī)生在溝通中體現(xiàn)醫(yī)療水平,促進自身深入學習醫(yī)療技術;患者在溝通中體會醫(yī)生一切為患者著想。充分的溝通促進了相互信任和理解,使治療方案制定更加合理。即使出現(xiàn)不盡如人意的情況,醫(yī)患雙方都有心理準備,使醫(yī)患沖突的風險降低。
3.2 婦科不同場景的溝通。婦科以手術為主,手術前后的充分溝通,至關重要。對手術的決策,需要患者理解和配合。醫(yī)生需要根據(jù)醫(yī)學原則和規(guī)范,要了解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和治療需要,與患者商量,以做出更適當?shù)闹委煕Q策。如子宮肌瘤的治療,是切除腫瘤,還是保存子宮,是腹腔鏡,還開腹手術,需要使患者知曉各種方法的療效和風險,使患者充分理解目前醫(yī)生能夠做到的程度及可能遇到的風險,讓患者深思熟慮,以決策者的角色和醫(yī)生取得共識,一起決定手術方式。惡性腫瘤,疾病本身對于患者及家屬的壞消息,醫(yī)生應該以恰當?shù)姆绞较蚧颊呒凹覍賯鬟_,說明治療方法,預后,并且進行鼓勵,給予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對于必須進行手術的危重患者,需要盡快準備手術,需要向患者,家屬充分說明手術的必要性,緊迫性,風險性。對于暫時沒有手術適應癥的婦科疾病,需要病情穩(wěn)定以后,需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決定下一步治療方案。更需要向患者家屬解釋流程,取得理解配合。對于癥狀不典型,罕見,合并癥疾病,目前醫(yī)療條件限制的疾病,醫(yī)生需要組織醫(yī)院會診,醫(yī)院外會診,積極推進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坦誠,及時與患者及家屬溝通會診情況,說明病情,下一步診療措施,告知醫(yī)學的未知數(shù),沒有辦法解決的,告知醫(yī)學發(fā)達國家也不能解決,醫(yī)院和醫(yī)生不是包治百病,使患者和家屬對治療效果有客觀的期望值,能夠積極配合,不是一味焦慮,埋怨。任何治療都是有連續(xù)性,疾病需要定期隨訪,患者感受到醫(yī)務人員一直在關心他,牽掛他,對病情有整體把握。這樣對患者的了解會越來越充分,對醫(yī)學知識的認識也是越來越充分,健康因為溝通而達成,醫(yī)學因為溝通而促進長足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黃月麗,魏琳,王萍.醫(yī)學生在臨床實習中出現(xiàn)醫(yī)患溝通障礙的探討.中國醫(yī)療前沿,2007,1(1):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