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企業經營統計學論文范文

    企業經營統計學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企業經營統計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企業經營統計學論文

    第1篇:企業經營統計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統計學;管理現狀;優化策略;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C8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1069(2020)06-0071-02

    1引言

    統計學作為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企業經營過程中統計工作是否落實到位,對于企業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而言具有重要影響,尤其在當前多元化市場競爭環境下,企業規模化發展雖然推動了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但與此同時企業市場競爭也愈演愈烈,實現持續性經營,確保統計學應用效益的最大化,是目前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基礎。

    2大數據時代內容的基本概述

    簡單來講,所謂的“大數據”是指在當前信息化產業時代背景下,無法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用常規軟件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是互聯網公司在日常運營中生成、累積的用戶網絡行為數據,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有效處理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信息資產。隨著近年來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廣泛應用,“大數據”時代是“互聯網+”技術應用下時代未來發展的趨勢。就目前來看,與傳統信息數據相比,大數據具有數據量大、數據多元以及數據價值高的顯著特點,伴隨城市化、工業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如何有效地對大數據進行處理,成為現階段基層產業結構和相關主管部門的核心發展方向,也是促進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基礎。

    數據實質上是存儲于計算機內的各種信息集合,在當前全球化、市場化不斷發展的新產業時代背景下,商業模式的巨大轉變,在改變人們關注度的同時,也為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最終為企業預期發展目標的實現創造了良好條件。對于大數據的處理,倘若采取傳統的處理技術,不僅難以達到預期的處理目標,更極易導致一系列其他問題的產生,最終對企業整體發展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為此在大數據發展的同時,技術領域也取得了顯著突破,目前常見的管理技術主要有——數據倉庫技術、數據安全技術、數據分析、數據挖掘和模型預測,其中,數據分析、數據挖掘與大數據關系最為密切。

    3新形勢下統計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3.1企業對于統計管理工作的重視度不足

    在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的新市場經濟常態下,企業規模和數量的不斷增加,在加劇企業市場競爭力的同時,如何有效地提升企業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是現階段企業的核心發展方向,但由于部分企業受傳統發展以及管理理念根深蒂固的影響,企業管理和發展重心始終集中于企業經濟效益,忽視了對統計管理的關注度,致使單位在統計管理工作方面的人力和物力投入不足,各項管理工作受到一定影響的同時,企業的整體發展也受到了一定影響。

    3.2統計管理人員自身專業素養有待提高

    統計管理人員作為統計管理工作的實踐者,其自身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水平的高低,對于統計管理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具有重要影響,但隨著當下統計管理工作量的增加,部分企業為滿足人員配置需求,不斷地降低人員選拔標準,導致聘用人員無論是專業能力還是綜合素養都有待完善。作為一項專業、系統的管理工作,統計管理不僅要求管理人員擁有細心、踏實、耐心等基本素質,還要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操作能力,但隨著企業規模和數量的持續增加,統計管理人員身兼數職、待遇不高等問題的存在,導致管理人員自身專業能力有所欠缺,業務操作等方面也存在一定不足,最終對統計管理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3.3數據庫硬件設施、設備不完善

    信息化產業時代背景下,“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在便捷人們日常生活,提高企業生產效益的同時,將其應用到其他領域中,在一定程度上也為各單位的轉型升級注入了新的發展動力。統計管理是企業管理作業的重要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數據管理庫自身硬件設施、設備的完善度對于統計管理工作質量和效率具有直接影響,但對于某些偏遠地區亦或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區域,統計管理設備、設施的落后性在影響現代化科技管理手段應用效益的同時,統計管理作業也始終未能得到突破性進展,企業發展也由此受到了一定影響。

    4新形勢下統計管理工作的創新策略探析

    4.1加強對統計管理重要性的宣傳力度,提高對統計管理工作的重視

    統計管理作為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管理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對企業發展而言也具有一定影響,而為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確保統計管理工作落實到實處是極為必要的。通過上述分析可知,管理人員對于統計管理工作的不重視是影響統計管理工作效益的重要因素,為有效地改善當前管理現狀,一方面基層產業機構需加大對統計管理重要性的宣傳力度,在不斷提高人們對于“統計學應用效益”高度認同的同時,為統計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基礎。而另一方面企業還需加強對統計管理工作人員的教育力度,在不斷增強統計管理人員工作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基礎上,為預期管理目標的實現創造良好條件。

    4.2積極和有關大數據公司或機構進行合作

    要想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進一步優化和提高統計管理工作,就必須將大數據有關技術和統計管理的實際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因此必須解放思想,打破行業限制,積極尋求和有關大數據公司或者機構進行合作開發,開發出真正適合統計管理工作的大數據技術和工具,大數據無法使用單臺計算機進行操作和處理,必須采用分布式架構技術等,其也必然和云計算的有關分布式處理、云存儲以及虛擬技術等密不可分,因此統計管理必須要積極尋求多方合作,積極將大數據的有關技術引入統計管理的實際工作中去。

    4.3不斷優化和完善統計管理模式

    在當前企業規模和數量持續增加的新產業時代背景下,數據的形成過程較為煩瑣,且數量也較為龐大,為從根本上有效提高管理的科學性、高效性和有效性,不斷地優化統計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也是極為必要的。通過大量調研數據分析可知,在進行統計管理過程中,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傳播渠道的日趨增多,在很大程度上為企業統計管理創造了良好條件,但由于部分企業在計算機信息技術應用過程中,未將現代化技術應用到電子統計管理中,導致管理信息化水平較低的同時,預期管理目標也難以實現,為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將數據信息化納入到工作日程中,為單位的數據管理部門配置專門的信息化設備,是現階段提高統計管理信息化水平,促進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戰略手段。

    4.4將各項統計管理工作細節落實到位

    在統計管理作業過程中,從根本上有效地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確保各項統計工作細節落實到位也是現階段基層產業機構和相關主管部門的重要工作內容,換言之,在當前多元化市場競爭環境下,要想從根本上提升統計管理工作質量,提高企業整體的經濟效益,以會計管理工作為中心,確保各項細節管理工作落實到位是十分必要的。要想確保管理工作效益的最大化發揮,提升企業經濟效益,企業需將會計的發展目標與企業的發展方向相結合,在確保兩者“統一性”的基礎上,以會計管理工作為中心對企業經營進行系統化管理,最終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奠定良好基礎。

    4.5確保預算統計管理工作落實到位

    在當前企業經濟收支管理過程中,預算統計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是影響精細化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而為從根本上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確保全面預算統計管理工作落實到位,是現階段企業經濟運行精細化管理目標實現的重要基礎和根本前提。作為企業經濟運行精細化管理的重要環節,全面預算統計管理作業的開展不僅能確保企業達成預期的戰略目標,其在科學預測企業未來運營狀況、協調內部資源以及控制內部預算編制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在進行預算統計管理過程中,企業統計管理部門工作人員需摒棄傳統管理理念,在做好日常收支管理的基礎上,還要確保內部全范圍、全過程及所有資產的預算統計管理落實到位,由此在保障全面預算作業有序開展的同時,提升企業在多元化市場中的競爭優勢。

    第2篇:企業經營統計學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從理論上講,債務融資在經營者激勵、信號傳遞和控制權的轉移等三方面表現出治理效應。房地產是一個資金密集型行業,且債務融資比例高于除金融業以外的其他行業。文章選取房地產上市公司作為實證分析樣本,發現房地產企業債務融資與公司治理效率負相關,債務融資沒有起到相應的治理效用。因此,文章提出改進房地產上市公司債務融資結構的建議,以提升公司治理效率。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房地產行業已逐步成長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扣除土地購置費后,1997-2008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由6. 32%增加到13%。房地產開發投資對GDP增長的間接貢獻更大,對關聯產業如鋼鐵、水泥、木材、玻璃等產業的增長帶動約為其本身增長的兩倍。而房地產又是資金密集型產業,房地產開發的每一個階段都需要龐大的資金支持,因此,如何籌集資金成為房地產資本運作中最為重要的環節。而債務融資和股權融資構成企業資本結構,同時形成相應的委托關系和公司治理結構,對公司治理效率產生了不同的影響。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興起,國內學者研究房地產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對公司治理效率影響的較多,而對于債務融資對房地產上市公司治理效率的研究較少。本文通過房地產上市公司債務融資對公司治理效率影響的實證分析,研究我國房地產上市公司債務融資對公司治理效率的影響。

    二、債務融資對公司治理效率影響的理論分析

    企業債務融資的治理功能,即債務融資對公司治理效率的作用與影響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漸進過程。從最早MM理論中對債務融資的財務效率方面的討論到新資本結構理論中對債務融資治理效率的研究,從理論上講,債務融資在經營者激勵、信號傳遞和控制權的轉移等三方面表現出治理效應。

    債務融資在經營者激勵方面主要表現在:債務融資可以提高經營者占有剩余收益的比例;債務融資到期還本付息的硬性約束,減少了可供經理使用的自由現金流量,抑制管理者做出低效率、非理性、投機性投資,促使經理努力工作并做出較好的決策。

    債務融資的信號傳遞理論中,由于信息不對稱,從兩方面影響到企業的投融資:其一,當外部投資者預期到自身處于信息不利地位時,可能會減少投資或增加融資成本,使企業無法籌集到足夠的成本;其二,當外部投資者缺乏足夠的信息時,對市場上所有融資企業只能按照平均價值估計,導致投資的低效率現象。Ross(1977)最早注意到經理可以通過負債比例的選擇向外部投資者傳遞其融資項目的質量,投資者把具有較高舉債水平當作是一種較高質量的信號。當企業提高債務時,相當于經理預期企業有更好的經營業績。Majluf和Myers (1984)提出的融資優序理論指出,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負債融資將優于外部股權融資。

    由于債務融資狀況會影響到公司的控制權分布,當企業經營業績優良的時候,債權人較少地干預企業事務;當企業經營狀況惡化,陷于債務不能履行的狀態時,債權人會干預甚至接管企業,意圖改善企業治理效率。這一潛在接管威脅對企業的激勵約束作用非常顯著,對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以上從負債融資的治理機制角度分析了債務融資對公司治理效率的影響。國內學者近幾年在借鑒國外文獻的基礎上也開始關注債務融資治理效率問題,但經常得出不同的結論。于丹楓(2007)從房地產上市公司債務融資整體出發,發現資產負債比例與我國公司治理效率呈顯著負相關。劉曉江(2008)以資產負債率為自變量檢驗出資產負債率與每股收益、凈資產收益率和托賓Q值相關系數均為負相關,得出資產負債率與房地產上市公司治理效率為負相關。劉建國和楊衛東(2009)對2004-2008年房地產行業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表明,房地產行業上市公司治理效率與長期銀行信用融資率和財政融資率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公司治理效率與股權融資率呈負相關關系。方茂揚(2009)通過實證分析表明,當前房地產上市公司負債率過高,會對公司績效產生負效應。

    綜上,國內學者大多從房地產上市公司融資結構及融資渠道拓展角度研究債務融資對房地產上市公司績效的影響。本文以房地產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以公司績效作為中間變量,主要分析債務融資對公司治理效率的影響,試圖揭示我國債務融資存在的問題,以促進房地產上市公司債務融資結構的進一步優化,提升公司治理效率。

    三、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擇和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2004年以前在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房地產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為保證房地產上市公司的特性,剔除2004-2008年間,年房地產主營業務收人不及50%的公司,同時剔除2004-2008年被列為ST的房地產上市公司,最終選取了41家房地產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本文所用數據來源于萬得資訊系統( wind.com),數據分析使用SPSS16.0。

    (二)定義變量

    (1)被解釋變量選取總資產收益率(ROA)

    學者對公司績效的研究,通常用的指標主要有三種TobinQ、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收益率。在我國,由于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分割,存在大量的非流通股,因此,在計算公司市場價值時就易失真。凈資產收益率能夠很好地反映自有資本收益能力,但忽略了債權形式資源投資的影響。總資產收益率反映了公司全部資產所產生的效益,體現了公司資產綜合利用的效果。因此,本文選用總資產收益率作為衡量公司績效的指標。

    (2)解釋變量選取總資產負債率(DAR )

    總資產負債率最能體現企業的整體負債狀況,是體現公司融資結構的最基本指標,并且容易計算和界定。

    (3)控制變量

    ①公司規模,根據莫克(Morck,1998)的研究,公司規模對業績也有影響。本文選取公司總資產的自然對數(InSIZE)來衡量公司規模。

    ②自由現金流量比(FCF)是國際上各行業領先企業所普遍采用的業績考評指標,而自由現金流量比正是企業價值的最重要變量。企業價值和自由現金流量因其本身具有的客觀屬性,正在越來越廣泛的領域替代傳統的利潤、收人等考評指標。

    ③流通股的比例(PLE),即上市公司流通股的數量和總股本的比例。因為流通股越多,表明一個公司的股權越分散,有利于形成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可能對公司業績產生正面的影響。

    (三)模型設計

    本文采用最小二乘法(OLS)來研究我國房地產上市公司債務融資對公司治理效率的影響。具體的多元回歸模型設定為:

    其中,α是回歸方程的常數項,β1、β2、β3、β4分別是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的待估系數,產‘是隨機項,i表示公司,t表示年份。

    四、實證分析

    本文對2004-2008年共205組房地產上市公司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結果見表1、表2。

    描述性統計分析表明,樣本標準差不高,各變量偏離平均值水平均不高,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相關分析表明,各變量之間無明顯相關性,樣本不具有自相關。

    (一)強行進入法回歸分析

    本文采取強行進人法,將所有對總資產收益率具有解釋能力的總資產負債率、1nSIZE、自由現金流量比和流通股比例納人回歸方程,得出的多元回歸結果如表3、表4、表5。

    分析結果顯示,模型的相關系數R = 0. 374,判定系數R2=0.140,調整的R2 = 0.122,表明此多元回歸模型擬合度比較理想,并且Durbin-Watson =2.326,表明各殘差間相互獨立、無自我相關。方差分析顯示,F值為8.116, P值為0. 000a,表明這一回歸模型成立并具有統計學意義,即這四個自變量能顯著解釋房地產上市公司的績效。

    由回歸系數分析表6的結果可得回歸方程式為:

    由標準回歸系數可知,四個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影響從大到小依次為總資產負債率、In-SIZE、流通股比例、自由現金流量比。其中總資產負債率、自由現金流量比和流通股比例與公司績效呈負相關,公司規模與公司績效呈正相關。四個解釋變量中總資產負債率和1nSIZE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這兩個變量通過顯著性檢驗,與公司績效呈顯著相關關系。但是我們也發現自由現金流量比、流通股比例與被解釋變量之間的線性關系是不顯著的,不該保留在模型中。同時,在共線性診斷(見表7)中我們發現此模型中條件索引的第五維度高達58.925,說明存在明顯的共線性問題。

    總之,通過分析我們發現以上回歸方程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以下通過逐步回歸法選取變量,避免發生復共線性現象。

    (二)逐步回歸法回歸分析

    由逐步回歸結果(見表8一表12)可知,總資產負債率和1nSIZE選人回歸方程,這與我們回歸分析的結果一致。這兩個解釋變量對公司績效具有顯著性影響,具有統計學意義,同時強行進人與逐步回歸整體回歸模型的F值都達顯著。因強行進人法有四個解釋變量,所以其R與R2都較逐步回歸法高,但調整自變量各數值的影響后,由調整后的R2與F值可知,去除復共線性影響后,逐步法的回歸模式的解釋力較強行進人法更佳。可以得到回歸方程式為:

    其中,總資產負債率與公司績效呈顯著負相關,公司規模與公司績效呈顯著正相關。

    五、結論

    本文根據大多數學者的研究,采用總資產收益率作為衡量公司經營績效的度量指標來衡量企業的公司治理效率,然后運用收集的數據對經營績效與債務負債率進行了回歸分析和統計檢驗,得到如下結論:

    1.房地產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效率與總資產負債率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這與理論分析中的結論相悖。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一是我國資本市場發展時間短,尚不規范,只是弱有效市場;二是房地產公司本身特殊的債務融資特點。據統計,我國房地產開發企業銀行貸款加上購房者銀行按揭貸款,房地產開發中使用銀行貸款的比重在55%以上。房地產公司債務資金的主要來源是銀行貸款,尤其是四大國有銀行。而我國的國有商業銀行尚未完全走上商業化軌道,經營管理水平長期以來偏低,對企業的資金利用效率缺乏監督機制,參與公司治理的興致不高,很難在房地產上市公司的治理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第3篇:企業經營統計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 公司治理; 經濟增加值; 市場增加值

    【中圖分類號】 F27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7)01-0052-05

    一、引言

    國資委2010年引入EVA作為考核中央企業經營績效的基本指標,其最終目標是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降低成本;引導企業主營業務增長。從2010年至2014年,EVA指聳凳┝私5年,EVA考核是否實現了國資委設定的目標?是否推動了中央企業經營方式的轉變?不同央企EVA實施效果是否一致?為此,本文試圖以實施EVA的央企為樣本,進行實證研究,通過探析公司治理因素,如董事會的特征、審計人員的專業性、股權結構及激勵補償機制等內容,來檢驗EVA的實施效果,進而采取判別分析和回歸分析進行穩健性檢驗。

    二、文獻綜述

    (一)EVA與公司價值及股價相關性研究

    Farslof et al.[1]對EVA與股票收益之間關系的實證研究表明,在解釋股票收益波動方面,EVA與其他盈利指標相比是已有指標中最差的指標之一,它只能解釋股票收益波動的很小一部分。Jeffref et al.[2]采用EVA調整的累計平均超額公司回報來檢驗EVA實施效果,研究顯示實施效果并不顯著。大衛?斯高特采用回歸模型證實EVA與市場價值存在顯著的相關性。Ali El Mir[3]選取了工業企業2000―2008年的數據作為研究對象,分析EVA、ROE、Net Profit與股票價值的相關性,結果發現凈利潤與股票價值的相關性最大,而EVA和ROE并未顯現出明顯的相關性。

    馬文超以價值管理理論為基礎,根據2006―2007年我國證券市場的A股數據,以有效市場理論和決策理論為指導檢驗了EVA增長率和股東的非正常回報的關系,研究表明EVA與股價具有顯著的相關性,會計期間的EVA越大,股票市場的股東回報越高;這一結果與潘永昕等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4-6]。陳琳和喬志林等運用Ohlson模型[7],比較分析了EVA、未來成長值(Future Growth Value,FGV)和傳統業績評價指標ROE、EPS、每股經營活動現金流量(CFOPS)等與公司價值的相關性,相關信息檢驗結果說明EVA雖然與公司價值具有一定的相關性,但并不像其倡導者宣稱的那樣顯著。宋增基等采用EVA法對創業板上市公司進行業績評價,分析EVA與上市公司市場價值之間的相關性[8],結果顯示我國創業板上市公司EVA與市場價值有較大偏離、EVA 指標與市場價值不存在正相關關系,市場價值的增長得不到EVA 強有力的支撐。鑒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設1。

    H1:EVA與企業的市場價值之間存在相機相關性。

    (二)公司治理對公司績效和企業價值的影響

    在國外的相關文獻中,岡帕斯等審查了公司治理和長期股權回報、公司價值和績效的會計指標之間的關系,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與管理不善的同行相比,治理良好的公司有較高的股本回報率,引導企業有更高的市場價值,會計報表也顯示出較好的經營業績。這些發現促使投資者在投資決策時會考慮公司治理因素。布朗和凱勒發現,治理較好的企業盈利相對較多,股價更高,從而有能力支付股東更多的現金股利[9-10]。

    公司治理是財務會計報告可信性的保證,同時影響會計數據和市場價值。然而會計數據的有效性和價值相關性通常取決于與其市場價值相關性的強弱。相關研究證明市場價值和會計數據之間的差距部分可以由公司治理因素加以解釋[11-13]。麥肯錫公司研究顯示,15%的投資者認為公司治理比一個公司的財務報告所表現出來的盈利能力和增長潛力等績效性能更加重要;22%的投資者愿意支付19%的平均溢價給一個治理有方的公司。因此提出假設2。

    H2:公司治理的相關因素能夠解釋EVA實施效果的差異性。

    三、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及樣本選取

    本文選取2009―2014年中央企業上市公司,剔除財務數據不完整的,最后選出279家中央企業上市公司作實證分析依據。時間窗口2009―2014年5年時間,總樣本數據為1 395,所選取財務數據和公司治理機制數據均來自國泰安數據庫。論文采用Stata和SPSS 19.0版本軟件作為分析軟件。

    (二)變量的選擇

    1.EVA指標及公司價值指標的測定

    (1)EVA的計量

    根據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令第22號《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規定,EVA的計算如下:

    計算公式:經濟增加值=稅后凈營業利潤-資本成本=稅后凈營業利潤-資本總額×平均資本成本率

    稅后凈營業利潤=凈利潤+(利息支出+研究開發費用調整項)×(1-25%)

    資本總額=平均所有者權益+平均負債合計-平均無息流動負債-平均在建工程

    (2)MVA的計量

    MVA代表一家公司從創立至今,包括保留盈余在內,投資人投入的資本和股票市場價值的差異性。MVA是公司管理層在其經營過程中為投資者創造的額外價值總額,是企業管理者有效運用企業資源的能力以及企業長期發展前景的市場評價,因此,與EVA相比,MVA是長期的、外部市場的業績評價方法。

    市場增加值MVA=公司市場價值-賬面價值=年末收盤價×總股數-(資產總額-負債總額)

    (3)股價收益率的計量

    股價收益率PER=(年末收盤價-年初開盤價)/年初開盤價

    2.公司治理因素的測定

    參照現有理論及以往的經驗,本文將主要從董事會監督機制、股權結構、管理層激勵和公司控制權市場四個方面探討公司治理結構對公司價值的影響。公司治理選用如下指標:資產規模、高管持股比例、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董事會人數、獨立董事占比、審計人員的專業性以及總經理與董事長是否兼任等。詳見表1。

    四、實證研究及結果分析

    實證研究采用了三種方法(面板分析、判別分析和回歸分析)來驗證公司治理可以解釋MVA和EVA之間的差距的假說。

    研究的第一步是確定EVA和MVA之間的關系,并通過檢驗EVA、MVA、股價收益率的相關度,來判定EVA與公司價值的相關性和評價公司業績的有效性。研究首先進行了相關性分析,檢驗了EVA、MVA以及股價收益率之間的相關性,在此基礎上,對四個變量進行面板回歸分析,即主要針對MVA進行回歸分析。其中模型中變量MVA、EVA、VEVA的數據均用每年年末普通股總股數收縮為MVA2、EVA2、VEVA2。

    (一)描述性統計及相關性分析

    將獲得的企業市場價值(MVA)、經濟增加值(EVA)、市場增加值的變動值(VEVA)以及股價收益率(PER)通過Stata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得到他們的描述性統計和相關性分析,如表2所示。

    表2為各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中央企業上市公司股價受益率(PER)平均值為-0.0587,標準差為0.3746,說明分布較為集中,總體水平較低。EVA2均值為0.6215,標準差為5.9320,說明總體離散程度不大,極大值為195.6123,極小值為-8.8023,表現出較大差異,原因是個別年份某些央企上市公司經營業績與發行總股數的比值與其他年份相比存在較大差異。MVA2均值為16.1053,標準差為16.6629,說明總體離散程度較大。VEVA2均值為0.0395,標準差為8.3589,說明總體上EVA值較上年變化不明顯,極大值為195.2772,極小值為-195.2886,說明某家上市企業某年的EVA值比上一年變動較大。

    從表3可以看出,被解釋變量MVA2與主要變量EVA2的相關系數為0.0579,即經濟增加值和市場增加值的相關性在10%水平上顯著為正。而自變量間的相關性分析表明,而經濟增加值與股價收益率不相關,這也表明了EVA與公司股價間的相關性不大。經濟增加值與經濟增加值增量在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7065,相關性較強,通過多重共線性檢驗發現方差膨脹因子(VIF)的值為1.000

    (二)面板數據回歸結果分析

    本文采用面板數據模型,從而可以增加模型的自由度,降低解釋變量之間的多重共線性程度。模型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

    在面板分析中,采用了混合回歸模型,固定效應回歸模型及隨機效應回歸模型。首先,通過固定效應F檢的P值為0.0000,進一步通過LSDV法考察大多數個體虛擬變量均較為顯著,即認為存在個體效應,不應使用混和回歸。其次,通過隨機效應的Hausman檢驗,發現P值為0.056>0.05,最終選擇隨機效應模型。從回歸結果可以看出,EVA2對MVA2數值在1%上顯著,系數為正的0.0211,系數的顯著性表明經濟增加值對市場增加值有顯著的解釋能力,即市場對公司未來獲取經濟增加值能力的預期反映與企業過去和現在的財務業績正相關,說明EVA作為業績評價指標在評價企業的財務業績方面的相機相關性。這也驗證了假設1。股價收益率PER對MVA2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系數為7.855,因此表明,股票收益率與市場增加值顯著相關,股票收益越好的企業其市場增加值越大,即企業過去和現在的財務業績表現也越好。

    (三)穩健性檢驗

    首先,本文選取影響MVA2的指標EVA2為財務指標,大多數對MVA的研究也都是基于財務指標,而非財務指標鮮有研究。因此,在這里我們選取中央企業上市公司高管人均薪酬這一非財務指標作為EVA2的量化描述,然后再進行回歸,各變量符號均不變,只是顯著性水平有所不同。這可能是因為非財務指標在解釋市場增加值上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忽略財務因素的作用。

    (四)判別分析

    面板回歸模型的結果顯示MVA和EVA成顯著正相關關系,而通過描述性統計可以看出,企業長期外部市場評價指標MVA和短期內部指標EVA存在顯著差異,這個差異除了計算規范不同外,是否與公司治理的相關因素也存在某些關系?

    因此,分析的下一步就是要測試公司治理機制是否可以彌合EVA和MVA之間的差異。在此之前,為了避免數據間的差異性影響多元回歸的結果,把(EVA,MVA)這對數據分成不同可能的組合,通過判別分析來確定組別之間的差異是否明顯,進而決定是否需要分組進行回歸分析。形成這樣的公司群體是為了盡可能讓相似性較大的樣本在同一組內,而差異性較大的樣本盡可能不在同一組。樣本企業的相似性完全取決于EVA和MVA的數值。由于我們希望有不同的MVA-EVA群體,因此按照常識,分成了四組,分別為:G1(MVA>0,EVA>0),G2(MVA>0,EVA

    表5為方差齊性檢驗結果,使用Levene方差齊性檢驗,F統計量為1.472,在當前自由度下對應的P值為0.231,認為各單元格所代表總體的方差齊。

    表6給出的是對模型進行方差分析的結果,從第一行校正模型進行的整個方差分析模型檢驗可知,F值為0.452,P值為0.637。為了能更清楚地感受這種分類的有效性,我們采用了方差分析的方法,最終的測試表明,這些不同的群體之間在統計學上的差異并不是十分顯著,組別間并沒有明顯差異,因此不需要進行分組做面板回歸,直接進行多重線性回歸分析即可。

    (五)多元回歸分析

    由表7可知,模型的R值為0.524>0.4,表明模型2具有較好的擬合優度。表8為對模型整體所做的方差分析,F=12.780,P

    五、研究結論

    本文以2009―2014年279家央企為樣本,首先分析了EVA與MVA及公司股價的關系,發現EVA與MVA存在顯著相關性,即市場對公司未來獲取經濟增加值能力的預期反映與企業過去和現在的財務業績正相關,同時說明EVA作為新生的業績評價指標在評價企業財務業績方面的有效性;但EVA與股價收益率的弱相關性意味著EVA與公司股價的相關性還有待考量,說明央企股價受政策性影響較大,業績評價指標EVA不能對公司股價的變化做出有效解釋。在此基礎上,后續研究進一步分析了EVA和MVA的差異是否會受到公司治理因素的影響,藉此來探究影響EVA實際效力的相關因素。研究表明,包括董事會規模、控制權以及資產規模三大因素是影響EVA和MVA間差異性的重要來源,董事會規模越大、控制權越集中、資產規模越大,(MVA-EVA)的差值也越大,即MVA與EVA間差異越大。這同時也意味著董事會規模、控制權以及資產規模三大因素的有效控制可以幫助彌合EVA和MVA之間的差異。

    探討EVA和MVA作為業績評價指標的差異來源與公司治理的關系是本文與其他文獻的區別之處。本文的研究仍然有不足之處,由于數據獲取困難等原因,本文只是選取了有限的公司治理指標作為EVA和MVA的差距來源分析,公司治理的衡量方面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參考文獻】

    [1] FARSLOF,et al. Economic value added (EVA)and stock Returns[J]. Financier,2000,7(1-4):115-118.

    [2] JEFFREY M B,et al.The Search for the Best Financial performance Measxire[J].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1997,53(3):11-20.

    [3] ALI E M,et al.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EVA and created shareholdervalue[J].Corporate Governance, 2008,8(1):46-58.

    [4] 潘永昕,李春.基于EVA業績評價指標的公司價值與公司治理關系的實證研究[J].甘肅理論學刊,2012(2):154-156.

    [5] 雷娜.我國農業上市公司EVA影響因素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6] 邢皓. 我國上市銀行公司治理機制與績效的實證研究――基于經濟增加值EVA的視角[D].西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7] 張紅,高帥,張洋.多重視角下公司治理水平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分析――來自房地產上市公司的證據[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5(2):3-11.

    [8] 宋增基,鄭海健,張宗益.公司治理的監督機制與激勵機制健的替代效應――基于中國上市公司EVA績效的實證研究[J].管理學報,2011(6):836-843.

    [9] 張玲,陳收,鄧霄敏.EVA―MVA及會計指標對股票收益解釋能力的比較研究[J].數理統計與管理,2006(1):84-92.

    [10] 呂苗苗,楊文杰.上市企業經營業績評價EVA方法的實證研究――以我國煤炭上市企業為例[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10(3):94-98.

    [11] 劉地海.中央企業實施EVA的有效性分析[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46-51.

    [12] 陳蔚,朱秀玲,徐軼峰.EVA與企業價值的相關性分析――基于鋼鐵行業數據的分析[J].現代商業,2010(6):240-242.

    [13] 周文.電力生產行業上市公司股價與績效指標的相關性研究[J].科技創業,2011(5):78-94.

    [14] 梁潔.基于EVA的創業板上市公司業績評價與市場價值相關性研究[J].企業研究,2013(14):8-9.

    第4篇:企業經營統計學論文范文

    目前在我國應運較多的企業業績評價方法是基于財務報表的,通過一些財務指標得出企業經營業績的綜合結論。這些基于財務報表的業績評價方法在權重設計上沿用了傳統的專家調查法確定各個指標的固定權重,主觀性較強,不足以滿足業績評價工作的現實要求;而且在指標設計上,缺乏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能力方面的相應指標,沒有體現出高新技術企業與其他企業不同的發展特點。無法評價就無法管理。一般企業需要評價,高新技術企業就更需要評價。因此,本文試圖構建一種適合高新技術企業經營業績評價的體系,將對高新技術企業有重要影響的因素全面納入評價體系中,并使用因子分析法對企業做出綜合評價,解決現有指標體系重點不突出且指標權重設置過于主觀的問題,為高新技術企業價值評價提供新方法。

    二、理論綜述

    (一)高新技術企業定義 高新技術企業是指在《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內,持續進行研究開發與技術成果轉化,形成企業核心自主知識產權,并以此為基礎開展經營活動,在中國境內(不包括港、澳、臺地區)注冊一年以上的居民企業。它是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經濟實體。我國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有電子信息技術、生物與新醫藥技術、航空航天技術、新材料技術、高技術服務業、 新能源及節能技術、資源與環境技術、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

    (二)高新技術企業的特點 主要包括:(1)高知識技術密度。高知識技術是指大量高級技術實驗設備、生產設備和最先進的工藝水平以及技術人員這一企業中的無形價值都在高新技術企業中占有很大比重。高知識技術的高投入使得高新技術企業與更多地強調固定資產等硬件設備創作利潤的傳統企業有很大差異。(2)高投入。高新技術企業在研究、中試、生產等各個階段都需要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先進的設備和資金。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研究、中試、生產投入資金的比例關系為1:10:100。總投入至少數千萬,多則數百億美元。在傳統企業中,更強調對材料成本的控制,在新產品開發上也就遜色于高新技術企業。 (3)高風險與高收益并從。高新技術企業無論是在研究實驗階段,還是最后產品投產上市階段都存在著高風險,實驗階段會出現資金不足,理論基礎不成立等實驗失敗的風險,而投產上市后也有新產品、新技術能否為消費者普遍接受的風險。但高風險必然伴隨著高產出,據統計表明,高新技術產品的投入產出比例一般會高達1:10~20,大大高于傳統企業的綜合效益。

    三、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取 近年來,環保企業研發投入多,發展速度快,是我國高新技術企業中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行業。本文以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兩市A股市場環保概念的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利用2010年我國環保概念上市公司年報中披露的信息,共選取了37家環保概念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

    (二)指標選取與處理 具體表現在:

    (1)高新技術企業經營業績評價指標體系。為客觀、真實、全面、系統評價高新技術企業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本文將無形資產占總資產比重、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比重、研發人員占職工比重這三個指標納入指標體系中,作為衡量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能力方面的指標,同時兼顧了指標體系的系統性和可操作性相結合的原則,建立的指標體系包括償債能力指標、營運能力指標、獲利能力指標、發展能力指標和創新能力指標等五類指標,解決了現有評價體系沒有針對高新技術企業的特點的問題。建立的高新技術企業經營業績評價指標體系,如圖1所示:

    (2)指標同向化處理。本文用于評價環保概念企業績效的指標中,速動比率、資產負債率、無形資產占總資產比重和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比重并不是越大越好,屬于適度指標;研發人員占職工比重這個指標由于是衡量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能力的指標,因此這個指標屬于正指標,數值越大,說明企業的科技人才越多,創新能力也就視為越強;另外十個指標也都是正指標,越大越好。為便于比較,需要對上述反映償債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四個適度指標進行同向化處理。

    同向財務比率=-|原始財務比率-原始財務比率的平均值|

    (3)指標標準化處理。為了消除不同指標數據不同量綱沒法比較的缺點,需要對原指標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把不同指標數據轉化成相同量綱的數據,使得各指標數據具有可比性。

    (三)模型構建 高新技術企業的經營業績受多項指標的影響,像償債能力指標、總資產周轉率、總資產收益率、無形資產占總資產比重等,從直觀上能夠看出其單項指標的好壞程度,但不能直接看出企業的綜合水平。為了獲得對高新技術企業的經營業績的評價,就必須尋求一種建立在評價指標體系基礎上的整體經營業績評價方法。鑒于此,本文根據統計學中的因子分析模型,提出一種能夠客觀評價高新技術企業某方面水平以及整體業績的評價模型——因子分析綜合評價模型,來確定高新技術企業的綜合業績。

    高新技術企業的經營業績=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獲利能力+發展能力+創新能力

    四、實證研究

    (一)因子旋轉 由于公共因子在原始變量上的載荷值不太好解釋,故需進一步進行因子旋轉,其旋轉的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公共因子F1在銷售凈利率、總資產凈利率、每股收益和凈資產收益率上的載荷值較大,故其歸為第一個因子,由于其衡量的是企業獲利方面的能力,故將其歸為獲利因子;公共因子F2在速動比率、資產負債率上的載荷值較大,故其歸為第二個因子,由于速動比率、資產負債率是衡量企業償債能力方面的指標,故稱其為償債因子;公共因子F3在存貨周轉率、總資產增長率上的載荷值較大,故其歸為第三個因子,稱為發展因子;公共因子F4在固定資產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和總資產增長率上的載荷值較大,故將其稱為營運因子;公共因子F5在銷售收入增長率和研發人員占職工比重上載荷較大,故其歸為第五因子,稱為創新因子;公共因子F6在應收賬款周轉率和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比重上的載荷較大,由于其衡量的是企業內部運營和管理方面的投入,故稱其為管理因子。

    (二)解釋總方差 根據特征值大于1的原則,選人六個公共因子,其累計方差貢獻率為81.625%。對于負載較小的因子,由于其解釋方差較小,所以予以舍棄。如表2所示:

    (三)公共因子得分 因此,可將公司評價指標分為六大類,有了各個公共因子合理的解釋后,再繼續求得環保概念公司的各個公共因子得分及其綜合得分。如表3所示:

    表3是因子得分系數矩陣,根據因子得分系數和原始變量的值可以計算每個觀測量的各因子的分數,并可以據此對觀測量作進一步分析,旋轉后的因子得分表達式及其計算結果:

    F1=0.024速動比率+0.277資產負債率+……-0.273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比重-0.235研發人員占職工比重

    …… ……

    (四)綜合得分 為了便于對上市公司進行績效評價,現利用各上市公司的因子得分表計算綜合得分,上市公司綜合經營績效的獲取是基于總方差分解表中旋轉后各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及計算所得的上市公司各因子得分獲取的,其計算公式如下:

    綜合經營績效=(22.392%×F1+14.832%×F2+13.479%×F3+11.141%×F4+11.017×F5+8.765%×F6)/81.625%

    計算結果如表4所示:

    五、研究結論

    通過使用因子分析法對選取的37家環保概念上市公司評價其2010年綜合經營績效,維爾利的績效評價得分為最高分,分值為1.129075,而先河環保最后績效評價得分為最低分,分值為-0.6879。從環保概念上市公司綜合績效實證結果來看,南海發展第一因子得分最高,是因為企業有較強的獲利能力;第二因子得分較高的是聚光科技,償債能力很強,速動比率、資產負債率指標較高,但聚光科技的其他因子得分在樣本企業中屬于中等水平;第三因子得分最高的是洪城水業,其存貨周轉率和總資產增長率較高,企業的營運和發展能力都在較高的水平;第四因子得分最高的是維爾利,其固定資產周轉率最快,總資產周轉率和無形資產占總資產比重也適中,說明企業較好的運用了創新能力,將企業的整體運營與新產品研發很好的結合了起來;第五因子得分最高的東湖高新,其銷售收入增長率和研發人員占職工比重較大,企業的財務風險不大且創新投入多,所以其第五因子得分最高;第六因子得分最高的是霞客環保,其應收賬款周轉率處于較高水平,研發人員占職工比重也很高。

    結果表明,本文建立的指標體系和指標模型是可以應運于高新技術企業經營業績的綜合評價中的。一個公司尤其是高新技術企業,在整個運營過程中創新能力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只有注意對其經營業績有影響的償債、營運、獲利、發展及創新這五個方面能力的整體把握,才可實現高新技術企業持續高速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第5篇:企業經營統計學論文范文

    有關農林經濟管理類論文范文一:地方綜合性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探討

    摘要:地方綜合性大學在制定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規范時應從自己的實際出發,明確自己的定位,遵循相應原則,形成自己的專業規范。

    關鍵詞:地方綜合大學 農林經濟管理 專業規范

    一、專業規范的作用

    專業規范是高等院校深化專業建設與改革的基礎,它是對專業人才培養主要內容的總體規范。具體地說,專業規范是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的基礎上,對本專業的知識體系、課程體系等給出的定性描述和量化規定。具體包括本專業培養目標、培養規格、教育內容、教學條件等。專業規范的核心是構建本專業的知識體系、課程體系與實踐教學體系,提出多層次的規范性質量標準和教學要求。

    第一,專業規范是大學本科培養的基本規則。所謂規則,或是說在一定情況下你能做什么、應該做什么或是不能做什么、不必做什么。這就是制度的核心,制度構造了人們在政治、社會或經濟方面發生交換的激勵結構,制度變遷則決定了社會演進的方式。有了專業規范,各個大學就得按照專業規范的基本要求培養學生。

    第二,專業規范是高校培養大學生的基本要求。制定專業規范有利于建立相應的社會評價、監督標準和機制。制定專業規范和教學規范是保證高校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的基本措施,也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履行宏觀管理職能提供了分類指導的依據。同時,在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背景下,專業規范是高校交流合作的共同語言。高校間往往根據專業規范、課程設置與教學大綱等基礎文件,來進行學分互認、判斷是否授予學位等。

    第三,專業規范是保證大學培養質量的基礎。從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來看,專業規范確立了大學教育的質量標準。美國原來沒有全國統一的教育質量標準,在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之后,就更是五花八門,各個學校制定標準的隨意性很大,差異懸殊。對此,美國高質量教育委員會1983年發表了著名的公開信《國家處于危險之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由此引發了美國新一輪的教育教學改革,改革的核心問題是提高教育質量,而提高教育質量的一項重要措施,是制定和推行全國大致統一的質量標準。從我國的情況來看,隨著大學擴招及學校升格,國家每年又新增很多本科專業,例如2010年公布高校新設置或調整的1733個本科專業和7個醫學類專科專業,2011年公布高校新設置或調整的1887個本科專業,分別從2010年和2011年開始招生。大學擴招,尤其是新增本科院校擴招,導致大學生培養質量下降。誠然,大學培養質量下降是多種原因導致的,但缺乏專業規范,一些院校沒有達到本科培養的基本要求就開始招生,或者得到國家批準為新專業之后,由于沒有專業規范等原因,沒有很好進行專業建設。因此,制定專業規范是保證大學生培養質量的基礎。

    二、制定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規范的基礎

    1.是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多樣性

    從本質上講,全國專業規范對大學某一專業人才培養的共同要求,有利于保證大多數學生達到一個基本水平。但我們知道,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這就使得我們不能只用一個標準來要求來衡量大學的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應在保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制定多樣性的培養標準。在大學的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同大學應根據自己的市場定位確定相應的專業定位,使得各校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培養類型也應有所不同。以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為例,社會上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需求是有差異的,有些地區需求的重點是種植業經濟,有些地區需求的重點是草業經濟,有些需求的重點是可能是漁業經濟,有些需求的重點是可能是林業經濟管理,還有的地方需求的重點可能是海洋農業經濟管理等等。各校不可能培養具有所有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知識的人才,而只能在某一方向上體現人才的特色,這就決定了各校人才培養的多樣性。專業規范的制定就是力求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多樣性化基礎上的統一。

    2.應從地方性綜合大學的專業定位出發

    地方綜合性大學在思考自己本科專業定位時,應從地方綜合性大學的實際出發,如何培養農林經濟管理本科應有一個清楚的定位。我們認為,地方性綜合大學在培養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定位時,應立足于地方性、綜合性實際,讓學生具有較好的農學、林學、畜牧學、生命科學基礎,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質,尤其是有較好傳統文化中經濟、經營及管理素養;學生還要具有較強的數學基礎、經濟學基礎和行為科學的基礎;掌握現代經濟學、管理學的基本理論,具有較強從事實際管理工作的能力。

    三、制定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規范的原則

    地方性綜合大學制定專業規范應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本科教育的基礎性原則。樹立終身教育觀念,注重本科教育的基礎性,構建人文社會科學基礎、自然科學基礎、專業基礎及基本技能等有機結合的大基礎教育體系。

    第二,通用性與地方性相結合的原則。在做一種專業規范,應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要具有地方性綜合大學的一般性,能夠滿足地方綜合大學培養學生的需要,同時也對地方性綜合大學如何培養本科生提出一般性的要求。同時,由于各個綜合性大學都具有自身的特點,都有服務地方的任務,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因此,在制定專業規范時,應充分考慮到地方性綜合大學的特殊性和地方性。

    第三,專業建設應立足于綜合性。綜合大學不同于專業性大學,具有學科齊全、學科眾多的特點,因此,人才培養應充分發揮綜合大學的優勢,真正培養寬口徑、厚基礎的大學生。

    第四,課程體系整體優化原則。立足教學全過程,科學地處理好基礎理論與專業知識、主干學科與相關學科、理論與實踐、知識與能力、一般與個別的關系,加強基礎,拓寬專業口徑,增強學生適應能力,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與能力的培養。

    第五,加強實踐訓練,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實踐訓練,密切教學與科學研究、社會實踐的關系。提高課程設計、畢業論文(設計)、實驗、各類實習、社會實踐的質量,增強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六,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把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落實到理論與實踐教學的全過程中,改革教學方法,重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應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學術活動。一、二年級可結合課程學習寫讀書報告,鼓勵和支持學生成立各種科研興趣小組。院、系應創造條件吸納二、三年級學生,在導師指導下參加創新性實驗項目和科研活動。

    四、地方性綜合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規范

    1.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系統的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的基礎理論和相關的農(林)業科學基礎知識,掌握農(林)業經濟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類農(林)業企業、教育科研單位、中介咨詢機構和各級政府部門從事經營管理、咨詢服務、科學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

    2.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管理學和經濟科學的基本理論和相關的農(林)業科學基本知識,受到調查方法、研究方法、項目可行性分析、專業寫作、計算機應用等方面的扎實訓練,掌握企業經營管理基本原則和管理技巧,具備從事經營管理、政策研究咨詢服務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第一,具備較深厚的農學、林學、畜牧學、生命科學、數學、計算機基礎知識,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人文社會科學素質;第二,掌握經濟學、管理學的基本原理,對經濟學、管理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有所了解,具備扎實的經濟學、管理理論;第三,能夠較為熟練地掌握和運用經濟研究方法、農村調查方法及分析方法,能夠熟練地撰寫各種專業文章;第四,對于會計、財務管理、統計學及項目可行性研究等應用較強的課程,不僅掌握基本原理,而且能夠熟練地運用;第五,具有獨立獲取知識、信息處理能力、較好的語言和文字表達、組織協調、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3.主干學科

    農學,經濟學,管理學。

    4.主要課程

    農學概論、林學概論、畜牧學概論、人文科學概論、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實驗經濟學、農業經濟學、制度經濟學、林業經濟學、管理學原理、企業管理學、農業經濟研究方法、農村調查方法、項目可行性研究、專業寫作與訓練、投資與理財、市場營銷學、統計學、財務管理、組織行為學。

    5.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

    包括教學實習、課程設計、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科研訓練、社會實踐等;專業實踐性教學環節學分比例占總學分的15-25%。

    6.專業基本教學條件

    (1)師資隊伍。專業教師12-15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4-5人,講師5-6人,助教1-2人,師生比20-25之間,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所比重應高于40%;其中60%以上的教師應具有碩士以上學位。

    (2)圖書資料、教材。公共圖書館中有一定數量本專業比較典型的和本專業有關的圖書、刊物、資料、數字化資源的工具。人均圖書100冊,核心期刊應該全部訂閱,電子期刊包括CNKI、維普、人大復印資料、萬方數據庫、EBSCO全文數據庫、超星電子圖書館。要選用符合專業規范的教材,基礎課程的教材應為正式出版教材,專業課程至少應有符合本校教學大綱的講義,對于新開辦的專業,教材選用盡量用國家級教材,對于實力較強的地方綜合性大學,可以編寫自己的教材,但應由國家正規出版社出版發行,尤其是特色教材可以自己編寫。

    (3)實驗室。基礎課程實驗室要達到一定的要求,每個學生擁有的實驗儀器設備要達到一定的數量。實驗設置除計算機外,還應有數碼照相機、數碼攝相機、錄音筆等。同時,還應有可供實驗用的教學實習軟件。另外,實驗室還將具備利用實驗形式講授經濟學理論的基本條件。專業實驗室儀器設備的固定資產總額應達到40萬元以上,應具有可進行經濟學實驗(或者開設實驗經濟學課程)、會計模擬實習、財務管理模擬實習、投資、理財模擬實習等的基本條件。

    (4)實習基地。要有相對穩定的實習基地(包括校外)2-5個,實習基地應要能夠滿足進行農學、林學、畜牧學、農村調查、統計、企業管理實習等課程進行教學實習的基本條件,能夠滿足學生進行畢業論文調查的基本條件。

    (5)教學經費。新設本專業,開辦經費一般不低于(不包括固定資產)20萬元。每年的生均教學經費不低于金額500元。

    7.主要課程教學要求

    農學概論: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緒論、作物的生長發育、作物產量和產品品質的形成、作物與環境的關系、作物栽培措施和技術,等。

    林學概論: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林業及林學的基本概念、掌握森林植物、林木與環境關系、森林分布、森林分類、林木育種、森林保護、造林、森林植被恢復與重建、森林可持續經營、城鎮園林綠化等。

    畜牧學概論: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動物營養原理、飼料、動物遺傳基本原理、動物育種、動物繁殖、動物環境工程、動物保健、養牛生產、養豬生產、養羊生產、養禽生產、養兔生產等。

    人文科學概論: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語言文學、社會學、心理學、音樂、藝術等。

    微觀經濟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需求、供給及局部均衡價格的決定、彈性理論、效用理論、消費者選擇、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完全競爭市場、不完全競爭市場、壟斷競爭、博弈認入門、市場失靈等。

    宏觀經濟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言、國民收入的核算與循環、簡單國民收入決定模型、貨幣市場的均衡、雙重均衡的宏觀經濟模型:IS-LM模型、總需求-總供給模型:AD-AS模型、宏觀經濟政策、通貨膨脹與失業、開放的宏觀經濟模型、經濟周期和經濟增長等。

    實驗經濟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市場均衡實驗、生產與成本實驗、廠商理論實驗、要素市場實驗、博弈化實驗、制度實施實驗、市場失靈實驗等。

    農業經濟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農產品需求與供給、農產品市場與價格、農產品國際貿易、農業生產要素總論、農業自然資源:土地和水資源、農業勞動力、農業資本、農業科學技術、農業經濟的微觀組織、農業的宏觀調控、農業產業結構、農民收入與消費、現代農業與農業現代化、農業可持續發展等。

    林業經濟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林業資源介紹、林業資源配置、林產品的供給與需求、林產品市場均衡、林產品貿易、林業市場失靈、林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林業制度等。

    制度經濟學: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制度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及基本假設、制度的基本理論、交易費用理論、產權的基本理論、合約理論、制度變遷與制度創新等。

    管理學原理: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管理概述、道德與社會責任、信息獲取、決策、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創新等。

    企業管理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企業管理概述、企業管理的領導制度與管理組織、企業管理理論、經營策略、生產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庫存管理、質量管理、資產管理、財務管理等。

    農業經濟研究方法: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經濟研究、研究方法概述、規范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文獻研究法、實證研究方法、實驗研究方法等。

    農村調查方法: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農村經濟調查的方法概論、調查方案設計、傳統的問卷調查方法、參與式的調查方法、質的調查方法、抽樣基本原理、樣本設計、問卷設計、指標與標度、調查的組織與實施、調查資料處理等。

    項目可行性研究: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市場預測及建設規模、原材料及供應品、廠址選擇、方案設計、企業組織與勞動定員、項目實施進度計劃、投資估算與資金籌措、財務效益分析、國民經濟及社會效益評分析等。

    財經專業寫作與訓練: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專業寫作概述、財經寫作的概念、功能、特點極其要求、經濟發展規劃、經濟發展戰略、調查報告、工作總結、預測報告、經濟活動分析報告、經濟決策報告、招標書與投標書、經濟合同、經濟論文、本科畢業論文等。

    投資與理財: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投資與理財的基本知識、投資和理財的基本理論、投資和理財的環境、農業的投資和理財、工業的投資和理財、流通業和服務業的投資和理財、風險投資、銀行業的投資和理財、證券投資和理財、投資基金和基金投資、家庭(個人)投資和理財、投資理財的法律規范等。

    市場營銷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營銷環境分析、市場定向、市場定位、產品決策、渠道決策、促銷決策、價格決策、營銷組織與控制、營銷哲學、營銷策劃案設計等。

    統計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統計數據與統計學的概念、統計數據的類型、數據的搜集、數據的整理與顯示、數據分布特征的測度、時間序列分析、指數等。

    財務管理: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籌資管理、流動資產管理、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管理、對外投資管理、成本費用管理、銷售收入和利潤管理、外幣業務管理、企業清算、財務分析等。

    組織行為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組織行為學的研究對象與方法、知覺與個體決策、個體行為、態度與管理、激勵理論與應用、群體行為與溝通、領導行為與管理、組織行為與管理、組織發展與變革等。

    會計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會計科目和賬戶、復式記賬、賬戶和復式記賬的應用、賬戶的分類、會計憑證、賬簿、會計核算形式、財產清查、會計報表、會計工作的組織等。

    參考文獻:

    [1]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1994:4

    [2]徐定華,關勤,樓盛華.論高校專業規范與專業特色的內涵及關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0(8):57-58

    [3]蔡克勇.大眾化的質量觀:多樣性和統一性結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1(4):7-9

    有關農林經濟管理類論文范文二:淺談農林經濟管理

    【摘 要】隨著現代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農林經濟的重視程度也逐漸增加。農村產業結構也跟隨市場經濟的變化在不斷調整和升級,農林經濟管理在此期間也面臨著很多矛盾和沖突,因此,對農林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詳細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需要建設科學的經濟管理體系,為更好地打造健康科學的農林發展環境奠定基礎。

    【關鍵詞】農林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分析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林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現代化的農林經濟在不斷的完善和發展。但是現代的農林經濟管理模式還有待完善,發展農林經濟離不開完善的管理,需要我們從根本上研究農林經濟管理,了解國家對農林經濟實施的政策,才能解決農林經濟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通過對農林經濟管理體系建設的研究,希望能夠為農林經濟的發展做出一些貢獻。

    1 農林經濟管理的現狀

    目前我國農村人口數量眾多,農業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與農業強國比較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國的農業種植土地分布的比較散,而且農業種植缺少現代化的種植生產技術,農民的農業工作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在一些經濟發展比較慢的山區,大型的農業機械設備不能得到廣泛的應用,還是需要靠人力去進行種植,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另外,我國很多農村人員選擇進城務工,導致農村人口數量急劇的減少,大量的農田荒廢、出現嚴重的土地閑置現象,這樣家中了城市發展的負擔,也拉大的城市與農村收入的差距,對城鄉一體化建設產生了很多負面的影響。如果不能建立規范的農林經濟管理體制很容易導致農林經濟走下坡路。提高農林經濟的管理,對提高農林經濟競爭實力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可以解決農村人口吃飯難,生活壓力大等諸多問題。

    2 農林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2.1 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

    解決農林經濟管理中的問題就要堅持不懈的走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通過科學的方法對農村建設進行合理的規劃,無論是農業發展還是工業發展都應該遵循減少農村勞動力的原則。農民的工作熱情要通過不斷的鼓勵來帶動,這樣才能讓農民獲得更多的利益,才能夠促進農業的發展,保障現代化技術的實施。對農林企業運用科學的管理理念是提高資源利用率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農林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據。

    2.2 農林業現代化管理的實現

    農林業要實現現代化的管理模式,就要緊跟時代的步伐,根據農業的發展和改造情況進行規劃,制定行之有效的農林經濟的管理方法,提高農林建設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要求工作人員不僅具備農業操作的理論知識,還具備綜合的實踐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現代化的管理模式,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讓先進的科學技術真正應用到農林業的工作當中。

    實現農林現代化的管理還需要有完善的社會服務體系,社會服務體系的建立能夠給農林業的生產和銷售方面做出正確的指導,同時政府部門的鼓勵政策也對農林經濟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實現農林現代化的管理提供有力幫助。

    2.3 科技興農戰略的實施

    農林經濟的管理問題關乎到國民經濟的發展,其正確的管理不僅能夠幫助農業企業穩定的發展,還能夠提高農林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而科技興農戰略的實施不僅能夠提高農林經濟的管理,還能夠使我國農林經濟的科技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現在我國農村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的現象,不能夠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所以科技興農戰略的實施,還需要盡快從農村教育抓起,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是非常重要的任務。在農林科技體系的改革方面也要加強,無論是從技術服務管理還是科技管理方面都要實施科技興農的戰略,只有加大農林經濟管理方面的力度,才能加強農林科技機構的管理,從而提高農林經濟管理水平。

    3 農林經濟管理的教育與創新

    農林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優秀人才的培養,因此,農林經濟管理的教育和創新至關重要。農林經濟管理的教育主要讓學生了解到農林經濟管理的重點內容和特色內容,以及如何協調好經濟與管理的關系,在傳統的農林經濟管理的基礎上如何進行創新。這也是農林經濟管理的教育的重要任務。農林經濟管理是以服務為特色的學科,服務于農林經濟的發展是教育的使命,只有適應于農林和農村教育發展的教育才能培養出有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目前農林經濟管理的教育正在不斷的創新和改革,是根據農村經濟的轉型所制定的。農村經濟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不斷的提高其生產水平,加強生產經營方面的管理。迫使農林經濟管理不斷的提高和完善。同時農林生產經營方式封閉的自給自足的供銷方式,需要改變為開放的生產和供銷一體化的經營方式。針對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轉型要進行深入的了解,可以通過具體的轉型案例來對農林經濟管理學科體系的建立進行指導。讓學生從資源的分配到產品的銷售進行全過程的了解。總之,農林經濟管理的教育需要建立科學的教育體系,培養出具有專業知識技能和專業管理的人才,從而為我國農林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

    結束語

    本文對農林經濟管理的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措施對問題進行解決。農業經濟管理的重點內容就是農林技術的發展,需要從農林教育開始抓起,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同時對農林經濟管理要建設完整的學科體系,對農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市場需求不斷的分析。在傳統農林經濟管理的方法基礎上,采用現代化的手段進行管理。不僅需要學校教育,還需要在農村開展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農林技術水平。相信隨著我國農林經濟管理體系的不斷完善,社會服務體系的不斷建立,以及科技興農戰略的重點實施,一定能夠使我國的農林經濟發展的更好,讓農林企業在市場具有很強的競爭能力,為我國農林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沈宇丹,劉宇虹. 基于能力建設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究――以山西財經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為例[J]. 農村經濟與科技. 2014(04)

    [2] 蘇紅偉. 我國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4(03)

    [3] 徐秀英,付雙雙. 新時期農林高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改革研究――基于浙江農林大學學生的調查[J]. 人力資源管理. 2013(05)

    第6篇:企業經營統計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 鮑曼悖論; 企業收益; 企業風險; 多元化戰略

    中圖分類號:F27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6)05-0076-05

    一、引言

    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企業規模從小變大后,企業會逐漸從業務發展中尋求更好的增長機會,如開發新產品、進行跨行業經營等戰略性投資。企業之所以選擇戰略性投資,有兩種動機,一是企業在主營業務低迷、收益下滑的背景下,被迫采取戰略性發展;二是企業主動采取戰略性投資發展,包括跨行業業務、股權投資等,以此來追求資源的高效配置。資本市場金融理論以及財務理論認為,當投資風險越大時,其期望回報也越高。然而,美國經濟學者鮑曼(Bowman)利用美國數據發現大多數行業的企業收益與企業風險存在顯著負相關關系,這個結果與當時資本市場理論的“高風險、高收益”相違背,這一研究發現被稱為“鮑曼悖論”。

    二、文獻回顧

    “鮑曼悖論”被提出后,眾多學者對企業層面的風險與收益負向關系進行了大量可能的解釋,主要體現在前景理論、企業戰略稟賦理論和統計假象說三個方面。近年來,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受西方學者對此問題深入式探討的影響,國內學者也陸續開始關注此問題,不過仍處于起步階段。目前國內對“鮑曼悖論”研究較為全面的是曾進(2012),其系統性地闡述了“鮑曼悖論”的相關理論,并利用上市公司數據,發現我國上市公司的風險―回報整體上呈顯著負相關關系,表明“風險―回報悖論”同樣存在于我國上市公司中。曾永藝等(2011)的研究也發現“鮑曼悖論”的存在性,但其認為風險的衡量方法至關重要。張曉昱(2014)利用面板數據模型得到企業的戰略風險和凈資產收益率成“倒U型”關系,高風險不一定必然帶來高收益。楊帆(2014)選取上市公司為樣本,發現企業風險―收益關系與行業性質密切相關。

    從已有國內文獻研究看,既有得到支持“鮑曼悖論”的結論,也有支持風險與收益正相關的結論,甚至有支持二者存在“倒U型”非線性關系的。這些研究結果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鮑曼悖論”的提出和爭議,以及后期學者為何對此現象反復進行實證分析。然而,前述學者的實證檢驗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較多的文獻采用了橫截面數據進行分析,然而使用橫截面數據可能造成統計學上的假象;其次,較多的學者,特別是國外學者往往只考察企業戰略風險與回報率之間的關系,而未考慮其他因素對風險―收益關系的影響,對于目前階段,企業戰略很可能會影響企業收益和企業風險,從而影響二者的關系。綜合以上,本文主要從整體和分行業兩個角度檢驗我國上市公司“鮑曼悖論”的存在性,再從企業多元化戰略和融資約束兩個角度,探討其對企業風險與收益關系的影響。

    三、研究設計

    (一)模型的構建

    目前檢驗“鮑曼悖論”的文獻大多數采用兩種計量方法,一是基于企業層面的橫截面模型,二是基于企業和時期兩個維度的面板數據模型。國外學者由于當時研究過程計量模型估計的不方便,較多采用的是橫截面數據,然而后來越來越多的學者提出使用橫截面數據來檢驗“鮑曼悖論”存在一些缺陷。鑒于本文觀測企業數多,并且時期、企業、指標恰好構成三維面板數據,因此本文選擇面板數據進行分析。

    為觀察企業風險與企業收益的關系,本文采用如下兩個模型進行檢驗:

    performancei,t=α1×riski,t+δ×controli,t+ui+vt+εi,t(1)

    riski,t=α2×performancei,t+δ×controli,t+ui+vt+εi,t

    (2)

    其中,Performance是企業收益率,risk是企業風險,理論上,對于模型(1)和模型(2)一般有α1和α2同符號,如果二者符號同時顯著為正,說明企業風險與企業收益之間呈現正相關關系,表明并不支持“鮑曼悖論”;如果二者顯著為負,說明企業風險與企業收益之間呈現負相關關系,表明支持“鮑曼悖論”,而如果二者系數均不顯著,則說明企業風險與企業收益的關系不明顯。control是控制變量,包括企業規模、股權集中度。ui代表企業個體效應。

    為進一步探討企業多元化戰略對企業風險與企業收益關系的影響,即探討我國上市公司的“鮑曼悖論”是否與企業多元化存在關聯,在上述方程中引入多元化與自變量的交叉項:

    performancei,t=α1×riski,t+β×(diver×risk_roa)i,t

    +δ×controli,t+ui+vt+εi,t (3)

    riski,t=α2×performancei,t+β×(diver×roa)i,t+δ×

    controli,t+ui+vt+εi,t (4)

    其中,diveri,t是企業多元化衡量指標,其余變量含義同式(1)、式(2)。diver×risk_roa是企業多元化與企業風險的交叉項,diver×roa是企業多元化與企業收益的交叉項。在兩個方程中引入交叉項的含義是,多元化程度的高低可能會改變企業風險與企業收益的影響關系程度。為進一步探討企業融資約束對企業風險與企業收益關系的影響,即探討我國上市公司的“鮑曼悖論”是否與企業融資約束有關,在上述方程中引入融資約束與自變量的交叉項:

    performancei,t=α1×riski,t+β×(fincon×risk_roa)i,t

    +δ×controli,t+ui+vt+εi,t (5)

    riski,t=α2×performancei,t+β×(fincon×roa)i,t+δ

    ×controli,t+ui+vt+εi,t (6)

    其中,finconi,t是企業融資約束衡量指標,其余變量含義同式(3)、式(4)。

    本文采用系統廣義矩估計方法(SYS-GMM)對上述模型進行估計,這主要是考慮到企業收益和企業風險之間可能是互為因果的關系,即企業風險的變化可能影響企業收益的變動,而企業收益的變化會反過來影響企業收益。

    (二)樣本和變量說明

    1.樣本選取

    本文選取的樣本是2001―2013年在我國A股上市企業。未包括非上市企業,是由于非上市企業的數據較難獲得。為了保證數據的連續性和有效性,采用如下原則篩選:(1)剔除統計年度中含*ST名稱的企業;(2)剔除在2009年后才上市的企業,這主要是考慮到上市時間較短的企業不利于業績和風險指標的考察,也會影響估計結果;(3)剔除存續時間不超過5年的企業。最終得到808家制造業企業非平衡面板數據樣本。企業數據來源于深圳國泰安金融數據庫(CSMAR)和中國經濟金融數據庫(CCER)。

    2.變量選取和說明

    (1)企業收益performancei,t。較多的文獻選用總資產收益率(ROA)、凈資產收益率(ROE)、營業利潤率、每股收益(EPS)等評價企業收益。本文選擇總資產收益率(ROA)衡量企業收益率。

    (2)企業風險riski,t。目前在研究企業層面的風險時學者較多采用的是標準差,因此本文同樣采用收益率指標的標準差來衡量企業的風險。其具體的計算公式為:

    riski,t=

    (7)

    式(7)中,performance是n年期的企業平均成長率。考慮到本文樣本企業存續時期不長,因此n暫時取3。

    (3)企業多元化diveri,t。目前還未有上市公司數據庫直接給出企業的多元化發展指標,本文采用基于證監會2012年《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標準,采用三碼類別(即單字母加兩位數字編碼)將企業分行業的收入進行分類,然后計算多元化。目前有較多的多元化計算指標,如跨行業經營數目、Herfindahl指數、熵指數和是否多元化虛擬變量。本文采用熵指數進行衡量。

    熵指數計算公式為:

    dti,t=pj,tln(1/pj,t) (8)

    其中,pi,t表示在第t年企業j行業營業收入占企業營業收入的比重。這里,不考慮收入比重不超過1%的行業。熵指數取值越大,表示企業多元化程度越高;反之,則多元化程度越低。

    (4)資金約束capstrui,t。企業資金約束是指一個企業在經營發展、投資等過程中遭遇到資金不夠或者受到資金限制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一般會選擇外部融資,融資的難易程度就體現了資金的約束程度。本文用企業的資產負債率衡量企業的資金約束:

    Capstrui,t=debti,t /asseti,t (9)

    其值越高,說明企業債務比重越大,也表明企業所受資金約束程度越輕,信貸市場摩擦越小。

    (5)控制變量。本文選取企業規模和企業股權集中度兩個變量作為方程的控制變量。

    企業規模ln yi,t-1,用上一年的實際主營業務收入對數值表示。

    股權集中度oc5i,t,用每個階段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和的平均值衡量股權集中度。

    四、我國上市公司是否存在“鮑曼悖論”的檢驗

    (一)整體樣本下的檢驗

    表1顯示了系統廣義矩估計的結果,第四列AR(1)、AR(2)的系數顯示三個模型的一階差分方程隨機誤差項中不存在二階序列相關,Hansen檢驗也表明所用的工具變量有效,說明各個模型設定是正確的。從列(1)看出,當不加入企業規模滯后期和股權集中度兩個控制變量時,企業風險變量系數為-0.159

    對于列(3),可以看到企業收益變量系數為-0.152

    (二)企業戰略對企業收益與企業風險關系的影響

    表2進一步顯示了企業多元化戰略和企業融資約束對企業收益與企業風險關系的影響結果,其中列(1)和列(2)是企業多元化戰略的估計結果,列(3)和列(4)是企業融資約束的估計結果。從列(1)看出,當因變量為企業收益時,企業風險變量系數為-0.070

    從列(3)看出,當因變量為企業收益時,企業風險變量系數為-0.226

    以上實證結果表明,企業多元化發展戰略和融資約束均是導致企業收益與企業風險負相關的重要原因。其原理是企業參與多元化戰略和資本改善投資新項目時,會由于進入不熟悉的行業領域導致短期內風險驟增,而在投資初期或新項目開始時,不能馬上形成投資收益,甚至如果跨行業投資失敗,會使企業收益進一步下滑,此外外部融資又會增加企業財務成本,最終導致企業風險與企業收益負相關程度加劇。

    對于我國上市公司的“鮑曼悖論”現象,本文從宏觀經濟和統計學兩個方面進行可能的解釋。首先是來自于宏觀經濟方面的影響。不同于企業層面,宏觀經濟的波動對經濟增長更多是傾向于存在減損效應。例如,Ramey G. & Ramey V.(1994)、Martin & Rogers(2000)以及國內學者盧二坡和曾五一(2008)、杜兩省等(2011)都得到了經濟波動對經濟增長有負面效應的結論。宏觀經濟會快速地影響到微觀經濟體,特別是在宏觀經濟發生高波動和低增長時,這種效應會較容易地傳導到行業和企業層面,導致企業風險與企業收益也有負相關關系。其次,對于宏觀經濟和微觀企業的風險與收益關系,也可以從統計學角度進行可能的解釋,對于同一時期,國家必然存在部分產業發展較好、部分產業發展不佳的狀況,如最近我國新興產業和戰略性產業發展較好,而傳統工業制造業由于產能過剩、市場訂單減少等發展緩慢,相對而言,工業制造業在我國產業中比重最大,因此這種局面會導致整體宏觀經濟增速放緩,但波動增加。反映到具體的產業或企業層面上,則表現為新興產業有高增長低波動的態勢,而傳統產業有低增長高波動的態勢,這就產生了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的風險與增長(收益)機制不同但結論相同的結果。

    五、結論和政策建議

    本文從實證檢驗的角度檢驗了2001年以來我國上市公司是否存在“鮑曼悖論”現象,同時檢驗了企業發展戰略對企業收益與企業風險二者關系的影響。通過系統廣義矩方法估計得到,整體樣本下我國企業風險與企業收益存在相互的顯著負影響,支持“鮑曼悖論”;檢驗結果同時發現,企業多元化程度變量和融資約束會加劇企業收益與企業風險的負向關系,即二者是導致“鮑曼悖論”現象的重要因素。

    根據上面得到的結論,本文提出以下有針對性的建議:

    1.企業在跨行業投資或者投資新項目時,要有思維和行為上的風險意識,盡可能減弱企業風險帶來的業績下降。企業在多元化發展戰略和負債杠桿經營中,要對跨行業對象和資金使用上進行管理,如在行業上,要選擇與自身主營行業相關性高的行業,避免由于資金、人力和業務不熟悉導致的跨行業失控和風險驟增。同時,要加強項目管控和成本管理兩個方面,將融資資本用于更有效的項目上。

    2.政府部門要發揮政府職能,避免宏觀經濟的高波動高風險,正確引導政策制定。對于微觀經濟體而言,外部宏觀經濟環境會對企業本身和行業的發展帶來重要影響,國家要減緩宏觀經濟的整體波動,并且制定有行業差別的風險調控政策。例如,針對采礦業等帶有壟斷性質的行業,企業風險并不會抑制企業收益,行業出現波動時不應該采取試圖熨平行業或者企業風險的措施,相反,對于競爭性質的行業,企業風險對企業收益有負面影響,對這些行業政府和行業政策制定者應該采取減緩企業風險的措施,來促進企業收益在下一期能快速增長。

    3.投資者要理性看待上市企業的投資行為。上市公司的股價走勢表示投資者對公司業績及管理行為的綜合反應。然而傳統經濟學和金融投資學理論認為的“高風險高收益”現象可能在企業財務層面上并不存在,相反,有可能是低收益―高風險的特點。因此,投資者不能在企業發出重組、并購、新投資項目等相關公告后,便認為公司預期收益將會出現大幅度上升而買入股票,而要正確認識各行業的企業風險與企業收益關系,并具體分析影響這一關系的可能因素,只有掌握這些關系,才有助于投資者作出理智而且有經濟效益的投資。

    【參考文獻】

    [1] BOWMAN,E H.A Risk-Return Paradox for Strategic Management[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80,21(3):17-31.

    [2] AVI F,HOWARD T. Atti,tudes toward Risk and the Risk-return Paradox: Prospect Theory Explanation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8,31(1):85-106.

    [3] JEGERS M. Prospect theory and the risk-return relation:some Belgian evide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1,34(1):215-225.

    [4] CHANG Y, THOMAS H. The impact of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on risk-return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9,10(3):271-284.

    [5] 曾進.鮑曼悖論研究: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

    [6] 曾永藝,楊世杰,盧冰. “鮑曼悖論”及其理論解釋――來自我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南開管理評論,2011(5):91-98.

    [7] 張曉昱.基于序數空間的企業戰略風險及財務績效關系研究[D].湖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

    [8] 楊帆.中國上市公司風險――收益關系實證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9] RAMEY G,RAMEY V. Cross-country evidence on the link between volatility and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5(5):1138-1151.

    [10] MARTIN P, ROGERS A. Long-term growth and short-term economic instability[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0,44(2):359-381.

    第7篇:企業經營統計學論文范文

    本文介紹了近日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的統計學教學成果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制定新的教學規范、界定培養目標、設計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編寫系列教材、推動教學改革、構建新交流平臺等。

    關鍵詞:經濟;統計學;教學體系;改革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每4年評選一次,它是根據國務院有關條例設立的我國教育領域唯一的國家級獎勵,評選工作十分嚴格和規范,其獎勵級別等同于國家科技三大獎。第六屆國家教學成果獎評審Et前揭曉,《經濟管理類統計學專業教學體系改革與創新》被教育部評定為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統計學界獲得的最高級別的教學成果獎。該項成果對于提高我國經濟管理類統計學專業的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都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問題的提出統計學是21世紀最有發展前途的學科之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統計已經成為人們認識客觀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1998年教育部制定的本科生專業目錄將原來分屬在數學下的數理統計專業和經濟學下的統計學專業合并為一個專業放在理學門類下,同時又規定該專業可授理學學位也可以授經濟學學位。在新的形勢下,原來設在財經院校的授經濟學學位的統計學專業還要不要辦?應該如何辦?統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應如何界定?其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應如何設計?成為亟待研究解決的重要問題。1998年以來,全國經濟管理類統計學專業的同行先后在廈門、成都和天津等地召開了多次研討會,就上述問題進行了較為全面、深入和細致的討論。

    我們認為:歷經300多年的發展,統計學目前已經成為應用十分廣泛的多科性的科學。統計學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抽象的隨機變量為研究對象,研究一般的數據收集、整理與分析方法的理論統計學;另一類是以各個不同領域的具體數量為研究對象,為各不同領域提供定量分析的應用統計學。前者具有通用方法論的性質;后者則與各領域的實質性學科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是有具體對象的方法論,因而具有復合性學科和邊緣學科的性質。所謂應用既包括一般統計方法的應用,也包括各自領域實質性科學理論的應用。而經濟統計學則是應用統計學中最重要的一個領域。由于社會經濟現象所具有的復雜性和特殊性,經濟統計學不僅要應用數理統計方法,而且還要有自己獨特的方法,如核算的方法、指數的方法、經濟計量方法等等。從歷史和現狀看,統計學的教育模式也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強調各類統計學所具有的共性。它肯定統計學的“理學性質”,按照理學類學科的特點設置課程。二是強調各類統計學的個性,對于經濟統計學來說,就是強調其與經濟學學科的密切聯系,按照經濟類學科的特點設置課程體系。對于上述兩種模式培養的人才,社會都有需求。應該根據“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允許多種辦學模式的并存,由各院校根據自己的特色和市場對有關人才的需求,自主選擇合適的辦學模式。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既具有堅實的經濟理論基礎,又懂統計方法,并能熟練掌握現代計算手段的經濟管理類統計人才。我們判斷,在今后一段時期內,對經濟管理類統計人才的需求,仍將是本科層次統計人才市場需求的主體。因此,經濟管理類統計專業不能取消,也不能照搬理學類統計學專業的模式,而應當進一步加強與完善?。

    2003年11月,教育部統計學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在廈門召開年會,會上各方面的專家達成以下共識:為了更好地滿足新世紀對統計人才的需要,無論是理學類統計專業還是經濟與管理類統計專業都有一個如何面向未來、面向世界,加強自身的建設,更好地與國際接軌的問題。但是,這兩類專業的培養目標不同,知識體系和評價標準也有相當大的差異,難以互相取代。如果用同一個教學規范來指導兩類專業,很可能限制了各自的發展空間,對于整個統計學科的建設和兩類統計專業的發展都是不利的。為了促進統計學科的建設和發展,現階段有必要按授予學位的不同,分別制定指導性的教學規范。

    會議委托廈門大學牽頭完成授經濟學學位的統計學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規范的研究。

    以此為契機,我們與全國同行一起,就上述問題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討論和研究,制定了新的教學規范,并積極推廣和應用,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二、改革創新的主要內容和取得的成效

    本項成果是全國經濟管理類統計學專業同行長期共同努力的結晶。牽頭完成該項成果的主要單位有: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天津財經大學統計學院、西南財經大學統計學院。主要完成者有:曾五一、肖紅葉、龐皓和朱建平等。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制定新的教學規范,界定培養目標,設計課程體系和專業主干課程的教學內容。

    在廣泛征求同行意見的基礎上,由廈門大學曾五一教授執筆完成了《統計學專業教學規范(授經濟學學士學位)》,經教育部統計學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討論、修改和審定,最終形成了新的教學規范,上報教育部。

    該規范提出,授經濟學學士學位的統計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才兼備的“復合型和應用型”經濟與管理類高素質統計人才。其畢業生既是統計人才又是經濟人才,應當既能勝任企業和政府部門的統計業務,又能從事市場調查、經濟預測、經濟信息分析和其他經濟管理工作。這一目標比傳統的經濟統計專業的培養目標具有更廣泛的適應性,同時又有別于理學類統計專業的培養目標,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對復合型統計人才的需要。

    根據專業的培養目標,新規范對教學體系作了進一步改革和完善,不僅注意加強對統計理論方法基礎的培養,而且更加注重訓練學生在經濟管理領域應用統計方法的能力。新規范設計了本專業完整的課程體系。考慮到統計學專業的特點,新規范中給出的一般經濟類基礎課程和其他經濟類專業(如經濟學、財政、金融等)有所不同,要求普遍開設的課程只保留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和會計學等三門課程。其他經濟學核心課以及管理學原理等課程,可由各校自選1~2門作為專業基礎課。新規范著重論述了區別于其他專業的本專業主干課程。經管類統計學專業的主干課程由方法類課程和應用類課程兩大模塊組成。方法類課程包括:統計學導論、數理統計學、計量經濟學、應用多元統計分析、應用時間序列分析、抽樣技術與應用等課程。應用類課程包括:國民經濟統計學、企業經營統計學、貨幣與金融統計學、證券投資分析等課程。新規范還給出了各門專業主干課程的教學內容和建議課時。

    2.組織全國同行,編寫高水平的經管類統計學系列教材。

    為了更好地推廣新的教學規范,我們還成立了全國經濟與管理類統計學系列教材編委會,由曾五一教授任編委會主任,全國l0多所院校的2O多名教授任編委會委員。根據新規范設計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編寫系列教材。擔任各教材的主編均是程中,能根據本專業的特點,努力貫徹“少而精”和“學以致用”的原則。盡可能做到既反映本門學科的先進水平,又比較簡明易懂,便于教學。為防止低水平重復,我們還對各門課程的相關內容事先作了必要的協調和適當的分工。各教材采用相同的版式、體例和統一規范的學術用語,從而更好地發揮了系列教材的整體功能。為了克服以往統計教學中存在的“兩張皮”現象,統計方法類的教材均結合常用的統計軟件,給出相應的案例和數據。從而使學生不僅可以從中學習統計學理論和方法,而且可以上機操作,培養實際動手的能力。系列教材在編寫體例上也作了一些新的嘗試。教材中盡可能使用本國的真實數據作為案例。對于基礎課教材還給出了配套的多媒體光盤。

    系列教材共l0種,具體包括:1.曾五一、肖紅葉主編,《統計學導論》;2.朱建平主編,《應用多元統計分析》;3.王振龍主編,《應用時間序列分析》;4.李金昌主編,《應用抽樣技術》;5.龐皓主編,《計量經濟學》;6.楊燦主編,《國民經濟統計學》;7.李寶瑜、劉洪主編,《企業經營統計學》;8.徐國祥主編,《證券投資分析》;9.許鵬主編,《貨幣與金融統計學》;10.張潤楚主編《數理統計學》。到目前為止,其中的前9種已由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據不完全統計,該系列教材的總印數已超過15萬冊,被50多所院校采用。經專家評審,其中的《統計學導論》、《計量經濟學》、《應用抽樣技術》和《應用多元統計分析》被納入“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統計學導論》被評為教育部2007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計量經濟學》、《應用抽樣技術》獲國家統計局頒發的全國統計優秀教材獎,《應用多元統計分析》獲福建省優秀社科成果獎。

    3.注重統計思想和在經管領域應用統計方法能力的培養,積極推動教學改革。

    我們明確提出,要以統計學思想的培養以及統計學方法在經濟管理領域中的應用作為本專業教學的基本目標,推動教學方法的改革。

    在理論和方法教學方面,弱化傳統的數理邏輯的推證教學方式,強化對統計方法適用性的識別能力以及利用這些方法分析經濟數據能力的訓練;注意以我國經濟運行真實數據編寫案例,結合社會經濟的熱點問題開展案例教學;積極開展統計實驗,將理論方法的教學與計算機軟件相結合,克服以往存在的理論方法和計算機教學“兩張皮”的現象,如《統計學導論》選用EXCEL,《應用多元統計分析》選用SPSS,《計量經濟學》選用EVIEWS等軟件作為計算工具。因地制宜,建立實習基地,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積極參與國家的人口、農業、經濟普查,在為各地經濟發展提供服務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

    4.學科建設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高,對全國經管類統計學教學改革發揮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本項目主要完成單位都是長期堅持統計學教學改革的高校。這一次新教學規范的研究、制定和實踐,強調以市場經濟體制和機制為導向,與國際經濟統計教學全面接軌,這是對以往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與提升。

    通過多年的改革和實踐,各校統計學專業的學科建設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都有顯著的提高。廈門大學統計學科通過新一輪國家級重點學科的考評,天津財經大學和西南財經大學的統計學科也進入了國家級重點學科的行列。西南財經大學的《計量經濟學》和《統計學》、廈門大學的《統計學》和天津財經大學的《統計學》等4門課程先后被評定為國家級精品課程。廈門大學的統計學教學團隊、天津財經大學的統計學教學團隊和西南財經大學的數量經濟學教學團隊都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團隊。西南財經大學的龐皓教授和天津財經大學的肖紅葉教授先后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名師。廈門大學和西南財經大學的統計學專業被教育部列入全國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廈門大學的統計學科還與廈門大學其他經濟學科一起獲得國家級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建設和國家級教學實驗示范中心建設立項。

    隨著教學體系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本成果主要完成單位培養的學生更加符合社會的需求,學生就業率和薪酬水平得到較大提高,已成為所在學校的熱門專業之一。近年來,在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的大學排行榜上,上述單位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專業排名均名列同類專業的前茅。

    在推進本單位教學改革的同時,我們還十分注意向社會大力推廣教學改革和創新的成果。4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面向全國開放網上資源,內容包括教學大綱、多媒體課件、輔導材料、教學錄像、案例分析、習題解答等,已成為許多院校開設《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課程的重要參考資料。我們還先后多次在中國統計教育學會大會、全國統計科學討論會等全國性學術會議上作大會報告,并應邀到20多所大學介紹有關教學體系改革和統計專業發展戰略的研究成果,介紹教學改革和精品課程建設的經驗。經教育部批準,西南財經大學、廈門大學還先后在2006年、2008年和2009年,為全國各高校培訓《計量經濟學》和《統計學》的骨干任課教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發起召開中國統計學年會,構建新的交流平臺。

    為了進一步加強高校之間科研和教學的交流,本成果的主要完成單位還與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等20多所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的統計學院系聯合倡議舉辦中國統計學年會。中國統計學年會是以中國高等院校為主導的純民間性質的全國性統計學學術交流會議和統計學學術交流平臺,每兩年舉行一次,由各高校輪流承辦。年會內容包括:統計學術研討、國內外著名學者特邀報告、前沿問題學術講座、統計學科建設和教學經驗交流、統計教學科研人才招聘和統計圖書展銷。年會舉辦的形式與國際接軌,每次年會,圍繞若干主題面向全國征集會議論文,采用匿名評審,確定參會的論文代表。首屆年會和第二屆年會分別于2006年11月和2008年10月在天津財經大學和浙江工商大學舉行。來自全國各高校和科研部門的近300多位代表分別出席了兩次會議,會議取得圓滿成功。在第二屆統計學年會上,還出現了各高校爭辦統計學年會的熱潮。經與會代表投票決定,第三屆統計學年會將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信息學院主辦。年會為強化全國各高校統計學專業的交流構建了一個新的平臺,對于深化統計學專業的教學改革、推動統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三、成果的社會評價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本項成果得到了統計學界的普遍肯定,由徐一帆、章國榮、邱東、金勇進和蔣萍等全國知名的統計學家組成的成果鑒定組對該項成果作出了高度評價。鑒定組認為:該成果的完成不僅有力地推動了上述成果主要完成單位的教學改革,而且對于全國經濟管理類統計學專業將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對提高我國經濟管理類統計學專業的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都將有深遠的影響。

    第8篇:企業經營統計學論文范文

    1經濟全球化趨勢對管理人才培養理念的影響

    從企業內部管理來看,現代企業的經營范圍逐漸擴大,涉及面廣而寬,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平行發展,投融資渠道和領域多元化;從外部環境來看,世界經濟形勢錯綜復雜,企業生存發展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程度逐漸加深,面對復雜多變的內外經濟環境,企業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傳統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受到空前挑戰,新的管理經驗和管理理念不斷涌現,企業管理人員需要多元化的知識體系、敏銳的洞察力和果斷沉著的應對能力。這就要求工商管理教育能審時度勢,以市場需求為基準,適時調整人才培養的理念和目標。

    1.1專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轉變

    國際高等教育發展表明,為適應現代經濟發展對管理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管理教育應該從傳統的專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轉變,通過使用經濟學、統計學、行為科學和其他學術領域的分析手段和概念工具,學生逐漸善于解決復雜的商業問題及明確商業機會。

    1.2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及企業家精神的培養和灌輸成為當今工商管理教育的基本方向

    隨著現代科學管理技術和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尤其是高新技術發展的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企業要獲得成功與發展,提高競爭力,就必須適應科學技術、經營環境的急劇變化,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戰略創新、觀念創新、制度創新、組織創新和市場創新,把創新滲透到管理全過程中,并以此作為企業管理的核心。因此工商管理教育也應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意識為目標。

    1.3由傳統的知識傳播到技能的培養,注重綜合素質高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21世紀是知識經濟、信息經濟的時代,企業管理人員不僅要有先進的管理理念、管理意識,還要有迅速應用信息技術和統計分析工具獲取信息、解釋和分析統計數據的能力。人才培養理念和培養目標應該在實際教學的方方面面加以體現,因此,在轉變教育理念、培養理念的同時,首先需要根據國際化的發展趨勢進行管理教育教學的改革。

    2實現工商管理教育國際化的途徑

    目前我國一些高校在教育教學中通過使用原版教材進行教學,并引進外教進行口語教學,以追逐教育的國際化趨勢。其實,工商管理教育的國際化并不僅僅是采用國際原版教程,或聘請幾位不懂國際管理的外國教師進行英語語言鍛煉,實現工商管理教育的國際化需要多方面著手,從培養目標到課程設置以及師資的構建、教學管理和教學方法的配套等均需要符合全球化經濟發展對管理人才的需求。

    2.1人才培養標準國際性

    在全球化經濟背景下,應培養適應全球化的、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的,能夠駕馭國際、國內市場,快速決策的高級管理人才,應具有較強的管理理論功底和外語水平,以及對國際市場規則和法則的深入研究與了解。這樣,根據人才的國際性標準,我們應對高等教育中人才素質和培養目標做出新的調整。

    2.2課程國際性

    課程國際性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在課程體系設計方面,盡量與國際接軌,符合國際性復合人才的培養目標;二是教學內容與教材選用上與國際接軌,既要選用本學科在國際上最先進的教材、注重國際案例分析的訓練,同時也要結合我國的國情,將具有國際化內容的教材本土化。

    2.3師資國際化

    師資隊伍的國際化,是實現工商管理教育國際化的前提條件。工商管理教育國際化,首先要有一支熟悉國際經濟管理的理論知識、具有分析研究和解決國際工商管理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勝任國際化教育的師資隊伍。

    2.4教學管理、教學方法國際化

    教學方法是達到教學目標的手段,為培養適應國際經濟形勢的管理人才,在教學方法上我們一方面要總結自己的經驗,提高教學水平,同時也要研究和學習別人的先進教學方法,將國際上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手段與我國特定的教育環境相融合。

    2.5工商管理教育評價的國際性

    為適應經濟全球化、跨國經營、國際經濟往來頻繁的發展趨勢、人才的跨國流動和服務,需要逐步建立與國際接軌(或認可)的質量評價標準,以促進工商管理教育體制的健全和促進辦學方向的市場化需求。

    3工商管理教育的改革

    3.1課程建設問題

    專業建設首先考慮的是應當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和怎樣培養這樣的人才。工商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應定位于:培養適應全球化的、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的,能夠駕馭國際、國內市場,快速決策的高級管理人才。專業建設的核心問題是課程設置和規范課程內容。從課程體系的設置來看,通過課程的合理設計,不僅要傳授給學生專業知識,而且要傳授給他們一定的知識轉換技能和通用技能(genericskills)。根據這樣的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理念,在工商管理課程設置上至少應包括以下幾方面的知識:

    (1)經濟理論課程,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目標是為企業和員工獲取更大的利潤,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因此首先必須讓學生熟悉經濟活動的基本規律。

    (2)管理理論課程,管理理論知識是一個管理者必須具備的基礎知識。

    (3)通用電腦技術和統計方法知識,讓學生掌握運用電腦進行統計數據處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論和技能,以快速及時地獲取管理所需的統計信息。

    (4)國際案例和國際前沿性問題,通過案例分析或對國際前沿性問題的討論,讓學生了解國際管理和實踐中的發展動態,了解國外企業經營理念和管理理念以及國際經營法則法規,提高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應對能力。

    除本科教學外,MBA教育是培養高級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徑,目前國際上普遍將MBA的核心課程體系分為四個大類:即管理信息系統類課程、決策科學類課程、會計類課程和操作管理類課程。統計、數據分析方法、決策等課程包含在決策科學類中。美國一項調查表明:在調查的26所學校中有25所學校要求必修決策科學課程(見表1),財經和管理會計課程包含在會計類中,在調查的26所學校中有25所學校要求必修會計類課程,生產管理和供應鏈課程包含在操作類課程中,100%的學校要求MBA的學生必修該類課程。可見從課程的設計上來看,MBA教學應培養學生除專業知識以外的如下技能:(1)信息技術與分析技能;(2)理解和解釋統計數據的技能;(3)解決問題的技能。這些技能的培養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管理能力,有助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與歐美等國家相比較,目前我國工商管理專業教育中課程設置存在兩方面的問題:(1)專業課程體系需要增加管理溝通、物流與供應鏈管理、企業家精神等課程。(2)統計、數據分析方法、決策等課程的選擇余地較小,開設的課程較為單一,學生不能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要求靈活選擇所需的數據分析工具課。因此,在MBA教育中為培養國際化的管理人才,在借鑒國際先進的課程設計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情況,設置不同于本科教學的立足于培養高級復合型管理人才的目標設置課程體系,選用既國際化又適合我國生源狀況的教材,必修中設選修,即同一大類中設置多門可供選擇的課程,以便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需求做出選擇。

    3.2構建國際化的師資隊伍

    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經濟全球化程度的進一步深入,工商管理教育的培養目標在逐步提升,培養適應國際市場的國際化管理人才是每個工商管理教育者追逐的目標,而實現該培養目標首先需要有一支知識過硬、技術過硬的國際化師資隊伍。其次,隨著知識半衰期的縮短和新知識的迅速發展,開發一些能展示給學生交叉學科間的關鍵聯系和多學科視野的內容和方法顯得更為重要,從而相應要求具備多種知識技能的師資力量。國際上對工商管理教育的師資普遍有三個條件:第一必須有博士學位;第二要有研究成果;第三要有綜合實際能力,教師既是大學教授,又是咨詢公司的專家,或在金融機構、公司里任職。臺灣大學管理學院莊正民教授認為,臺大工商管理教育的師資團隊擁有其他大學管理學院不具備的三個特點:(1)師資隊伍除管理或商業專長之外,還需具備涉及經濟學、心理學、數理研究、工程領域等專長的知識,這種知識結構有利于培養跨學科的通才管理人才;(2)師資隊伍中有豐富的實際管理經驗的人才,這些人才一方面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案例素材,另一方面能為學校與企業界、政界的互動牽線搭橋;(3)師資隊伍要求來源多樣化,聘請教授時不偏重特定地區、特定學術機構、特定專業。由于長期以來臺灣各大學管理學院的師資多出自于北美大學商學院,近年來臺大開始注重到歐洲或日本招聘教授,以資互補。

    根據國際師資隊伍的構建經驗,結合培養目標和多元化的培養趨勢,組建一支國際化的師資團隊,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引進吸收具有國際管理經驗或國外知名管理學院的學者,借助于國際師資力量引入先進的國際管理經驗和管理理念。

    (2)派教師到知名企業或國外進修。派教師到知名企業參與企業的決策與管理,有助于積累實際管理經驗和教學案例,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到國外進修可學習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與管理理念,將國際化的管理知識引進來。

    (3)鼓勵教師跨領域開展研究或撰寫論文,以培養具備多領域知識的教師。

    (4)實行多元化的人才引進機制,一方面在人才引進時不偏重于任何地區和任何機構,以實現不同學術機構知識結構體系的互補,避免近親繁殖,導致知識結構的單一化。另一方面,根據課程設置體系,引進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高級人才,以實現專業知識的相互融合和交叉。

    3.3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

    配合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培養掌握獨立獲取知識,自己處理和獲取信息,并運用科學方法去適應社會且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需要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教學模式的改革,提高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意識和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培養學生的學習技能。為此,教學模式應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以教為本向以學為本)轉移,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中,教師可以通過營造、控制學習環境,鼓動學生積極參與、相互學習,從而逐步引導教學方法從系統講授向邊學邊用轉移,教學環境從課堂向真實的工作環境轉移。

    3.4建立國際化的管理教育評價體系

    目前國內對高等教育的評價主要有兩種渠道,一是教育部組織的高校評估,二是一些機構根據學術論文的發表情況對高校的排名,至今還沒有專門的對高校工商管理教育的專門評價。工商管理教育要走得遠,走得快,還需要建立一套專門的管理教育評價體系和標準,評價體系可借鑒國外經驗,根據管理教育在市場環境中的生存能力和市場化程度,在教育體系中的自身發展和持續發展能力,以及教育績效水平等方面建立多元化的符合國際發展趨勢的評價指標體系。評價體系的構建將有利于工商管理教育的改進和提升。

    第9篇:企業經營統計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集團化經營;績效評估;Malmquist指數

    一、引言

    我國于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經濟貿易組織(WTO),在日漸開放的經濟、金融環境下,國內保險業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保險集團的相繼組建是一個重要標志。發達國家的實踐表明,保險集團化運營便于發揮協同效應,能為獲得規模經濟優勢和業務擴展優勢提供有利的組織條件,隔離不同業務單元的風險,從而增強抵抗行業和集團系統風險能力,同時能有效提升保險公司的經營效率。自2003年幾大保險公司陸續實行集團化經營起已有9年之久,集團化經營對我國保險業經營績效的影響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從國外文獻研究,Rai利用 1988-1992 年106 家保險公司的數據表明大公司存在規模經濟現象。Cummins等研究表明兼并對美國壽險企業效率的提高產生了積極作用。Meador等用效率分析法對美國壽險業產品多元化的效果進行評估,認為產品多元化程度高的公司通過共享資源以及面對經營條件變化快速在各個產品類別之間調整資源投入能夠獲得更高的成本效率。Cummins等用數據包絡分析法評估了1993年~1997年間 817家保險公司的效率分數 ,發現專業保險公司績效更優。Fuentes等研究表明混業經營可以獲得比專業經營更高的技術效率,但是沒有具體針對保險集團與規模效應之間關系的實證研究文獻。

    從國內文獻研究看,顧啟圣的研究得出股權結構、高階主管薪酬與經營效率之間的關系。候晉、朱磊的研究表明導致保險公司效率低下的原因是規模不佳,投資環節薄弱等。黃薇的研究表明集團化控股公司制的組織形式對保險機構的成本和利潤效率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肖志光用資產利潤率作為衡量保險公司經營績效的基本指標,回歸分析得出我國保險集團不僅沒有產生顯著的協同效應,且對規模經濟效應產生消極影響。解強、陳月、江生忠分別用DEA和Malmquist指數對歐、美、日、中國臺灣18 家金融集團效率及變動趨勢進行了研究,表明保險資本為主的綜合經營保險公司效率最高。許莉運用DEA方法和Malmquist 生產率指數對國內4家保險集團的經營效率分別進行了靜態評估和動態評估,發現其技術效率都有一定幅度的提高,但全要素生產率在集團化后普遍下降,主要原因是技術創新水平下降。

    縱觀國內外研究現狀,涉及集團化經營與保險市場經營績效關系的研究甚少,且都存在可改進之處:黃薇從成本和利潤的角度研究集團化經營對保險業的產生影響,但選取的指標未剔除資產規模的影響;肖志光以國內保險市場為研究樣本,但未進行動態測度;解強等學者的研究樣本分布在美、日、歐及中國臺灣四處,樣本選取過于分散;許莉學者的研究樣本集中于國內四家保險集團,樣本容量過小。為克服以上問題,本文將從實證研究角度,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法(DEA)和Malmquist 生產率指數,充分利用國內保險公司的樣本數據,引入集團化因素,實證考察保險公司集團化經營對經營績效的影響,對現有保險集團的經營效率進行評估,以期為保險市場結構的進一步優化、保險市場績效的提高提供理論依據,并為政府進一步制定和調整保險產業政策及監管制度提供決策參考。

    二、模型、樣本、數據

    1.Malmquist指數模型

    本文采用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數的方法,來分析我國保險公司全要素生產效率的動態變化特征。Malmquist指數由瑞典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Sten Malmquist于1953年提出,用來分析消費約束在不同的差異曲線上的移動。而Caves et al(1982)則首先將 Malmquist指數應用在生產率變化的測算中,提出在多投入產出條件下,基于投入的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可以用malmquist指數來表示。此后,該理論與Charnes et al(1978)建立的DEA理論相結合,在評價行業中企業效率的動態變化的研究領域被廣泛采用。

    Fare et al(1994)定義了一個基于產出的Malmquist生產力指數如下:

    進一步,在放松式(1)和式(2)的固定規模報酬假設的情況下,Malmquist指數還可以描述變動規模報酬的情形,進一步將技術效率分解為純技術效率變化和規模效率變化,如式(3)所示。

    上式中,下標v表示的是規模報酬變動的情況,c表示的是規模報酬不變的情況;第一項表示在規模報酬變動情況下的純技術效率變化,第二項表示規模效率變化,第三項與式(2)同,表示技術變化率。

    本文在規模報酬變動的假設下考察樣本效率的動態變化情況。

    2.投入、產出變量的選擇

    投入產出變量的選擇是DEA測算的關鍵所在,選擇投入產出指標的首要原則是反映評價的目的和評價的內容,同時還應兼顧重要性原則和可獲得性原則。目前,對于投入產出變量的選擇方法主要有生產法、中間媒介法、資產法、用戶成本法、價值附加值法等。

    保險公司屬于金融服務業,其投入和產出具有無形性的特點。所以,對于保險公司的投入和產出難以準確計量,學術界對于保險公司投入和產出的定義也沒有較為一致的看法。從保險公司的經營特點來看,其作為一般企業,利用資源投入產出保險產品及服務,同時其作為金融中介機構,利用預收的保費收入補償未來的賠付支出及保險金給付支出。基于對保險公司上述兩種作用的不同理解,本文在中介法和生產法的基礎上,結合我國保險公司投入和產出特征和現有數據的可獲得性,將投入指標界定為固定資產、業務及管理費用以及手續費及傭金支出三個變量,上述三項投入指標包括了保險公司日常經營過程中的主要的固定成本及可變成本投入。其中“傭金支出”項目為保險公司支付給外勤人員的費用,為保險公司勞動力投入的一方面,而“業務及管理費用”項目則包含了保險公司內勤人員的工資給付,為保險公司勞動力投入的另一方面,兩者共同作為保險公司勞動力資源投入的衡量標準;此外,“手續費”、“業務費”及日常經營過程中的“管理費”則構成了保險公司經營實踐中的主要成本投入,因此將“手續費及傭金支出”項目、“業務及管理費用”項目共同納入投入指標體系;而固定資產項目則體現保險公司的資本投入,也是保險公司的一項固定成本,與實收資本相比較更具穩定性,因此本文將“固定資產”納入投入指標體系。上述三項指標包含了保險企業經營過程中主要的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

    需要說明的是,在選擇反映“勞動力要素投入”的變量時,國內外研究者主要使用兩類指標:勞動者人數和勞動者收入。惲敏、陳璐等均將“保險企業職工人數”作為投入指標來衡量保險公司勞動力的投入,而后者則由于數據的可獲得性差,故選用者相對較少。但本文通過相關分析得出,“保險企業人數”與“投資收益”、“保險業務收入”的相關性極低,因此,為了保證投入、產出指標體系構建的相對合理性,本文選取的投入指標中不包括“保險企業人數”,而以“手續費及傭金支出”、“業務及管理費用”兩項簡介體現勞動者收入。下表是本文選取的投入產出變量Pearson相關系數列表。

    表1 2005—2010年34家樣本保險公司投入產出變量Pearson相關系數

    承接上表1:

    注:1.“**”表示相關系數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檢驗.

    2.上表投入和產出變量數據取自2006年—2011年的《中國保險年鑒》.

    由表1可知,本文選取的投入變量和產出變量間具有高度的線性正向相關性,且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下均顯著相關,由此,本文對于投入指標與產出指標的選取具有合理性。

    3.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本文選擇32家保險公司作為實證樣本,考察期限為2005—2010年。該樣本包括5家保險集團、24家法人公司、1家外商獨資子公司和2家海外集團在華分公司。其中,5家保險集團為人保集團、國壽集團、太保集團、平安集團、陽光集團;1家外商獨資子公司為皇家太陽聯合保險中國有限公司;2家分公司為德國安聯集團下屬的安聯保險廣州分公司(于2010年10月改為獨立法人機構)、美國友邦保險集團下屬的美國友邦保險上海分公司。值得說明的是,由于后文研究的需要,本文把樣本按照組織形式的不同分為2個群組,一是包括人保、國壽、太保、平安、陽光的5家保險集團公司,二是包括民生人壽、華泰、泰康等27家非集團公司。

    選擇以上樣本及樣本區間的初衷在于:一是為了獲得盡可能多的觀測值以反映中國保險業的經營現狀;二是為了考察盡可能長的時間跨度以反映保險公司經營效率的動態變化過程;三是為了使模型檢測結果更符合實際以解釋保險公司實際的狀況。在上述三項指導原則下,本文將2006年《中國保險年鑒》中收錄的所有保險公司作為待選樣本,去除缺少財務報表的公司、2005年新成立的保險公司以及影響Malmquist指數輸出結果的公司,最終將其中的32家保險公司作為實證樣本。

    本文樣本數據來自《中國保險年鑒》(2005-2010)、《中國統計年鑒》(2005—2010)。下表是本文所選取投入產出變量數據的描述性統計分析,反映樣本數據的基本數據特征。

    表2 2005—2010投入產出變量的數據特征描述

    注:1.上述數據單位均為人民幣百萬元

    2、數據來源于《中國保險年鑒》(2005-2010)、《中國統計年鑒》(2005-2010)

    三、實證結果及分析

    本文使用Deap2.1軟件進行分析,由于保險公司在實際經營過程中產出不可控而只能控制投入的多少,因此本文采用投入導向(input-orientated)的方式核算;此外由于本文考察的時間跨度較長,因此本文在規模報酬可變情況下求得結果。

    1.保險公司全要素生產率總體變化特征

    本文以32家保險公司的資料為基礎數據,采用DEAP2.1軟件計算得出2005-2010年度Malmquist指數及其分解,詳見表3.

    表3 2005-2010年度中國保險業平均Malmquist指數及其分解

    由表3可知,32家樣本保險公司在考察期2005-2010年平均全要素生產率為1.123,這表示2010年較2005年保險公司全要素生產率改善上升了12.3%。再來看全要素生產率均值結果的分解,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全要素生產率改善的貢獻來源為技術變化(techch),它在2005-2010年期間動態變化的平均值為1.133,改善上升了13.3%;而技術效率變化的動態平均值為0.991,其均值下降0.9%,其中純技術效率變化動態均值上升了1.0%,規模效率動態平均下降1.9%。這表明我國保險公司全要素生產率總體的提高主要是由于技術的改進,而不是技術效率的提高,而技術效率的退步則主要受規模效率下降的拖累。這一結論基本同于趙旭所分析的11家保險公司在2000-2004的結果。

    研究期間32家保險公司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截止至2006年,國有保險公司股份制改革的全部完成,保險公司的改制為中國保險業整體帶來了經營效率的改善。(2)2004年12月11日中國保險業基本結束了入世過渡期,中國保險業的對外開放給國內保險公司帶來了新的經營理念、管理方式和保險產品,促進了國內保險公司的技術進步以及保險市場結構的優化,從而帶動國內保險也經營效率的提升。(3)隨著國內保險市場的開放,我國保險業開始打破壟斷格局,2005—2010年市場集中度指標(CR4)分別為0.54、0.60、0.52、0.32、0.44、0.33,競爭的加劇帶來的資源的更優配置,帶動經營效率的提升。

    2.保險集團與獨立公司全要素生產率變化對比分析

    本文所選的32家保險公司在2005-2010年期間表現各異,上文可知我國保險業在這6年期間總體上實現了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且這種增長來源主要在于技術進步。那么,保險集團與獨立公司在經營效率變化上有何不同?保險集團在全要素生產率改善方面是否優于獨立保險公司?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下文作了幾項基本的統計分析:一是保險集團與獨立公司全要素生產率及其分解指標平均值對比;二是實現效率改善的保險公司中全要素生產率及其分解效率的分布統計;三是未實現全要素生產率及其分解效率改善的保險公司的數量統計。

    從上表4家保險集團的均值表現來看,保險集團在2005年到2010年期間實現了全要素生產率的大幅度提升,具體上升幅度為24.8%,而其貢獻來自于技術效率和技術的雙重進步,其中技術效率上升幅度為5.9%,技術進步上升幅度為14.9%。27家獨立保險公司在2005年到2010年期間同樣實現了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但增長幅度僅為保險集團公司增長幅度平均值的一半。從其分解指標來看,27家非保險集團公司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僅依賴于技術進步一方面,在技術效率上,6年期間下降幅度為33.8%,下降幅度較大。由上述結果可初步得出結論:保險集團相較于獨立公司在全要素生產率的改進方面更為明顯,且其改進來自于技術進步和技術效率進步兩方面。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保險集團還是獨立公司,在規模效率上都未實現提升,其中保險集團下降4.3%,獨立公司下降7.9%,可見國內保險公司雖然實現了規模的增長,但并未實現規模效率的遞增。

    表5 tfp改善的公司中按來源分布

    從表5結果來看,5家保險集團均實現了全要素生產率的改善。在tfp改善的26家保險公司中,其中25家保險公司實現了技術變化指標上的改進,而僅有15家保險公司實現了技術效率指標上的改進,其中包括3家保險集團,占比為20%,這一比例大于保險集團樣本數占總樣本數的比值,說明在實現技術效率進步的公司數量上,保險集團公司貢獻相對較大。此外,3家保險集團(人保、國壽、太保)實現了技術變化和技術效率的雙重改善,占技術與技術效率雙重改善公司總數的21.43%,而樣本保險集團總數僅占樣本總數的15.625%。另一方面,在技術效率改善的15家公司中,多數公司有著純技術效率的改善;7家保險公司達到了規模效率的改進,其中集團公司占0家;兩者都對技術效率改善作出貢獻的公司有4家,其中集團占0家。可見保險集團在規模效率還有待改進。

    另外,根據上文表3結果顯示:5家保險集團2005-2010期間全要素生產力均值分別為1.478、1.477、1.151、1.051、1.114,大多高于34家樣本公司的全要素生產率均值。再從全要素生產率的分解來看,5家保險集團的技術效率動態變化均值分別為1.223、1.194、1.028、0.914、0.936;技術變化動態均值分別為1.208、1.237、1.120、1.149、1.190。上述結果顯示,除了平安集團和陽光集團,其他三家保險集團均實現了技術效率進步和技術進步雙重進步。

    上述結果顯示,保險集團在經營效率的改善方面優于獨立公司,但值得一提的是其技術效率的改善主要來自于純技術效率的改善,5家保險集團公司均未實現規模效率的遞增,僅有人保和國壽兩家公司規模效率保持不變,其他均有所退步。

    從表6結果來看,在32家樣本保險公司中,有15家保險公司受技術效率退步的拖累,其中保險集團公司占2家,這反映了我國保險業在技術效率方面的改善存在不足。進一步分析,在技術效率未改善的保險公司中,有一半以上的保險公司受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的共同拖累。從上表統計可知,指標未達到改善的公司中,保險集團占比均小于保險集團總數占總樣本數比值,可見保險集團在經營績效的改進方面表現更好。

    綜合以上分析結果可以初步得出結論:保險集團在經營效率改善方面有較大的優勢,5家保險集團全要素生產率的平均值為1.248,比32家樣本公司總體平均值高12.5%,這表明集團公司帶來了中國保險業經營效率的總體提升,由于集團公司具有更強的資金實力和資源獲取渠道,在資源配置、技術創新等方面均具有優勢,因此保險集團在經營上更具有效率。從上述數據也可以看出,集團化經營并不一定帶來規模效益,人保、國壽、太保、平安、陽光五家集團公司在2005-2010期間均未實現規模效率的增長,其中太保、平安、陽光更是出現了規模效率的下降,但相較于獨立公司而言,保險集團規模效率下降幅度相對較少。

    四.本文結論及建議

    本文以2005-2010年國內5家保險集團及27家獨立保險公司的經營數據為基礎,利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考察兩種類型的公司在經營效率變化上的不同,從而探究集團化經營對中國保險業經營績效的影響情況,主要獲得結論如下:一是在考察期內絕大多數保險公司的全要素生產率呈增長態勢,且主要來源于技術進步的貢獻。二是無論從均值角度考察,還是從數量統計角度考察,保險集團在經營績效改善上均優于獨立保險公司。三是保險集團雖然在效率改善上更為明顯,但在規模效率上并未實現增長,但相較于獨立公司而言,保險集團在規模效率下降幅度上相對較小。根據以上結論建議:一是國內保險市場長期以來施行粗放經營、獨立經營和分業經營,導致一定的效率損失,應該向綜合經營模式轉換,適度的擴張規模和多元化經營。二是保持技術上的革新,包括保險產品創新和業務經營方式創新,在生產效率方面更應該合理資源配置、科學管理等。三是改善保險市場結構,向壟斷競爭模式轉變,打破保險市場進入退出壁壘,競爭的加劇帶來的資源的更優配置,帶動經營效率的提升。

    參考文獻:

    [1]Rai、Anoop. Cost Efficiency of International Insurance Firms. 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 1996 Vol.10.

    [2]Cummins J David、Weiss Mary A、Zi Hong. Organizational Form and Efficiency: An Analysis of Stock and Mutual Property – Liability Insurers. Management Science. 1999.

    [3]Cummins J David、Maria Rubio –Misas. Deregulation, Consolidation and Efficiency: Evidence from the Spanish Insurance Industry. working paper. The Wharton School. Philadelphia. PA. USA. 2003.

    [4]Hugo Fuentes、Emili Grifell Tatje、Sergio Perelman. Product Specialization,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Change in the Spanish Insurance Industry. JEL classification. 2005.

    [5]呂秀萍:中國保險業效率的理論和實證分析[J].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8.

    [6]顧啟圣:股權結構、高階主管薪酬與經營效率之研究——本國壽險公司之實證[J].逢甲大學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7]侯 晉 朱 磊:中國財產保險公司經營效率的實證分析[J]. 南開經濟研究.2004.

    [8]黃 薇:基于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對中國保險機構效率的實證研究[J]. 經濟評論. 2007(4).

    [9]肖志光:保險公司集團化對經營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J].經濟科學.2009(5).

    [10]解 強 陳 月 江生忠:綜合經營對保險業經營效率影響的比較分析——來自歐、美、日、中國臺灣的經驗[J]. 財經論叢. 2009(1).

    [11]許 莉:集團化提高了我國保險公司的經營效率嗎[J].中國經濟問題. 201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无码成人AV在线播放不卡 | 天天在线天天看成人免费视频 |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 国产成人A亚洲精V品无码|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A∨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女人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四虎在线成人免费网站| 成人毛片免费播放| 668溜溜吧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在| 欧美人成人亚洲专区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一区|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国产新疆成人a一片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家庭影院| 亚洲AV成人中文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久久 | 国产成人av在线影院| 成人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 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亚洲精品成人a|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2345成人高清毛片| 欧美色成人综合| 91啦中文成人| 91香蕉成人免费网站| 香蕉久久久久久AV成人| 精品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福利|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人午夜电影|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在线| 亚洲成人免费电影| a级成人毛片完整版| 欧美成人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成人综合视频网| 成人a级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