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研活動總結發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我在多年的化學教學中,反復作過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科教育相結合的嘗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做好化學實驗,為綜合實踐活動作準備。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可以幫助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可以提高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無不與化學實驗有關。譬如要了解某地區的水土以及某工廠排放的廢水呈酸性、堿性還是中性,那么就必須熟練地掌握用PH試紙測定溶液酸堿性的方法;要鑒定一種失去標簽的化肥是硫酸銨、碳酸氫銨、氯化銨和硝酸銨的哪一種,則要掌握銨根離子、硫酸根離子、碳酸根離子、氯離子的檢驗方法;銨鹽氮肥與草木灰混合使用時,放出一種刺激性氣味的氣體,該氣體是什么氣體?只要學生學會了常見氣體的檢驗方法,即可檢驗出來,等等。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正確規范地做好每一個演示實驗,給學生以示范作用,其次是指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學生實驗,讓他們自己設計實驗方案,親自動手操作,觀察實驗現象,得出科學結論,填寫實驗報告。在化學實驗中,不拘泥于教材的內容,凡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都可以帶進實驗室,大膽地作出假設,進行實驗探究,通過實驗得出科學結論,然后寫出探究小論文。對于優秀的實驗成果,老師在校園的公眾場所予以表揚,激勵他們不斷創新。創新是教學活動的主流,只有創新,才有希望。學生的實踐技能提高以后,綜合實踐活動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二、廣泛開展社會調查,運用化學服務“三農”。
絕大多數中學生來自于農村,他們對農村情況比較了解。組織學生進一步地深入農村開展社會調查,與農民了解在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有關問題。如畝產量偏底的問題,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問題,農藥的不正確配制問題等等。獲取許多問題后,帶著問題去研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
錦屏縣平秋鎮橋問村,稻田畝產量只有伍百斤左右,盡管農民勤耕細作,產量始終上不去。針對這一問題,我們派學生前往抽取土樣,測定其PH,發現該地區的土壤PH
到秋收季節,學生和田主一起收割,共同核實產量的提高幅度,經改良土壤結構后,畝產由原來的500多斤提高到超千斤。通過田主和當地領導的有聲宣傳,由點到面,普遍認可。由兩家輻射到一個村,由一個村幅射到一個鎮,大家都積極行動起來,信科學,學科學,用科學,大面積取得豐收,通過三五年努力,人民生活有了明顯的提高。
稻田的土壤改良成功以后,我們又轉向山地,學生從全縣各鄉村抽取土樣,測其PH,得到確切的數據以后,又回到各鄉村,跟群眾面對面的宣傳:當地的土壤呈什么性,適宜種什么植物,不適宜種什么植物,什么植物宣施什么肥料,不宜施什么肥料,、避免盲目生產,防止走高投入低收入的彎路。
同學們用化學知識活躍在廣闊的農村,一方面培養了他們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和為人民服務的高尚品質,另一方面為農村經濟建設做出一定的貢獻,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受到群眾和領導的一致好評。
三、認真發現不科學的生產問題,為綜合實踐活動提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