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奧運在我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今年,也就是2008年奧運會要在中國北京舉行,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感到非常自豪,奧運會不僅在國家體育場鳥巢、水立方等一些地方舉行,我家也有奧運呢!
這部,北京正舉辦著奧運會的時候,我爸爸每天早上5:00鐘就起來了,在繞著整個銅陵市跑馬拉松呢。爸爸穿著一套運動衣,一雙運動鞋,肩膀上還掛著一條毛巾,我問爸爸:“這整個銅陵市這么大,坐車子都要到何年何月才能開完,您還要跑完,您到底行不行啊?”爸爸說:“這你可就孤陋寡聞了吧,我以前上大學的時候,學校組織了個馬拉松比賽,你老爸我還跑了全市第一呢,現在跑這一點不算什么。”聽完爸爸的話,我對是對爸爸充滿了欽佩之情,我也決定來為奧運做一些貢獻,不過我不象爸爸那么能跑,也不會些別的運動,咦,對啦,我可以和媽媽一起為奧運環保啊,這樣又不難,做出的貢獻有大,從今天開始,我家就不用塑料袋了,都換成了環保袋或籃子,我想讓外國人說中國好,空氣清新,夸中國的一切都非常棒,我雖然不能去設計鳥巢,去建造鳥巢,去表演開幕式或閉幕式,但是我可以從身邊的點點滴滴的一些小事做起。
奧運有我家,我家有奧運!
寧波大榭開發區第一小學303班王宣
郵政編碼315812
今天是8月8日,也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的好日子。
吃過晚飯,我像往常一樣坐在電視機前欣賞自己最愛的動畫片,手里攥著遙控器。媽媽走到我身邊,趁我不注意,就把遙控器給拿走了,拔成了奧運頻道,我看了一會兒,唉!真沒勁!不過,看在她是我媽媽的份上,也只好硬著頭皮看了!
我覺得開幕式和我愛看的動畫片比起來差得遠了,趁媽媽看得入神,我就又把遙控器搶了回來,可是還沒有等我拔到少兒頻道就又落到了媽媽的手里,一會兒又被媽媽奪了去,爭來搶去不見分曉。最后只好休戰協商解決問題,我們商量好白天遙控器我指揮,晚上媽媽下班回來由媽媽掌管。唉,我現在只能乖乖地看完開幕式了。
《奧運在我家》
作為北京奧組委唯一官方授權的影視作品,該劇的最大吸引力便是“資源優勢”。這部由林依輪、瞿穎、徐幸等內地明星擔綱的作品,講述不同人迎接奧運的心態,有人盼發財,有人要生奧運寶寶――匯聚成一個有趣的生活鏈。而張藝謀、成龍、劉德華以及劉翔等大明星都將在劇中客串表演,他們絕大多數人在劇中客串“自己”。《奧運在我家》采取邊拍邊播的形式,故事情節靈活變動,甚至編劇會根據網友在網絡上的互動反應決定故事發展脈絡。奧運會期間,節目會將每一天的奧運明星請進攝影棚拍電視劇,并當天在全國各大電視臺播出。在北京奧運會開幕之后,該劇將成為帶有新聞性、綜藝性的節目,著重點轉移到奧運新聞人物,以準直播的方式把奧運新聞人物請到攝影棚里,實現劇中人物和奧運新聞人物的互動。
《李小龍傳奇》
李小龍中國功夫再現熒屏,不用多說,這已經足夠吸引眼球。投資5000萬的大制作《李小龍傳奇》是央視今年給奧運的鄭重獻禮。劇組走訪了舊金山、西雅圖、洛杉磯等多個城市,特別還到李小龍就讀的愛迪生技術學校、李小龍墓地等取景。主演陳國坤每天對著鏡子練拳,在拍攝時毫不保留。
《網球王子》
該劇改編自風靡一時的日本動漫作品《網球王子》。和《排球女將》美女打排球的場景媲美,《網球王子》能看到一群帥哥打網球的精彩場面。該劇的演員匯集了06、07兩屆好男兒的眾多人氣選手。劇中還運用了大量特效以再現原著中緊張激烈的網球對決場面,以求震撼性的視覺效果。
《排球女將》
雖然與經典日劇《排球女將》有同樣的名字,但國產劇《排球女將》描述的是完全不同的排球故事,相同的只是同樣的排球題材、同樣的青春勵志。該劇講一群從十來歲開始練習排球的中國女孩,經歷種種人生起落,成長為優秀排球運動員,并沖刺奧運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模特于娜和《奮斗》中“米萊”王珞丹扮演的一對排球好友盛小妹、厲雪,她們穿著雪白的運動衣,頭發高束,造型非常清爽,看著高挑青春的偶像女星跳躍騰挪、揮汗如雨也是一種的享受。專門迎奧運的《排球女將》沒有絕對女主角,著重凸顯的是中國女排的團隊精神,故事背景設計在1994-2008年間,在故事中你可能會看出和的影子,但一傳手、二傳手并不會以某個運動員為原型。
《盛裝舞步愛作戰》
這是香港為北京奧運專門拍攝的,以馬術運動為主題的劇集,題材新鮮熱辣,又有一群青春養眼的偶像加盟。首次擔綱主角的港姐葉翠翠飾演馬術導師;自《肥田喜喜事》中當過天才時裝設計師后,許志安第二次在無線劇中亮相,又變身為一名天才騎師,因一次墮馬跛腳,從此甘愿做“馬夫”留在馬房打理馬匹。不過全劇最大亮點,仍是這班馬術經驗幾乎空白的青春偶像如何應付眾多的騎馬場面。“盛裝舞步”被形容為“馬匹的芭蕾舞表演”,騎手與馬匹合作演出一連串精心設計的優雅舞步動作,對演員們的考驗可謂很高。
《壯士出征》
1、情景喜劇出現在中國熒屏的初期
在我國情景喜劇《我愛我家》這部開山之作之前,曾有幾部情景喜劇被引進到中國熒幕,廣東電視臺在1982年引進一部《馬丁叔叔》的美國情景喜劇,在1983年,同樣是廣東電視臺,其一檔綜藝節目《萬紫千紅》將一部系列漫畫《樂叔與蝦仔》拍攝成為一部同名短片在節目中播出,這檔節目正是受《馬丁叔叔》的啟發而制作的。后來廣東電視臺還制作了系列短劇《萬花筒》,以室內景拍攝為主,加入少量的外景,在當時一度使收視率猛增。再后來,不少電視臺效仿廣東電視臺,紛紛去取經學習,在當時新成立的廣州電視臺拍攝了《順意坊》、《陳醫生診所》等系列短劇,但是由于受技術條件的限制,以及個電視臺只是在形式上借鑒了《馬丁叔叔》,并沒有將情景喜劇的概念帶給中國觀眾,再者,后期沒有更好的創作等種種原因,這段時期的短劇在這一年退出了熒幕。雖然沒有給多數中國觀眾留下印象,但是卻能看出情景喜劇的確曾經試圖要在中國熒幕上發展。
2、情景喜劇在中國的立足初期
1992年中國熒屏引入美國情景喜劇《成長的煩惱》,使很多人第一次認識到電視情景喜劇,通過一個美國家庭在生活中的點滴反應了父母與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關系,給國人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之后從美國回歸的英達與著名作家梁左、王朔等,共同策劃了中國首部大型情景喜劇――《我愛我家》。1993年《我愛我家》上映初期,收視率低,并且口碑不盡人意,公共輿論對于這部情景喜劇的評價特別低,甚至于在1994年,由《成都晚報》舉辦的一次群眾評選最差電視劇的節目活動中,《我愛我家》也位列其中。在日后的發展中,這部并不看好的情景喜劇卻越來越受歡迎,1994年《我愛我家》后80集的續集開播,轟動了全國,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導演英達被稱為中國情景喜劇之父。《我愛我家》是中國情景喜劇的誕生之作,也是到現在為止的一部經典影視作品。之后更多優秀的電視情景喜劇躍然屏上,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情景喜劇這一外來的文化藝術表演形式,開始在中國扎根并且蓬勃發展起來。
3、情景喜劇在中國熒屏發展時期
《我愛我家》的成功,對我國電視情景喜劇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不僅成立和培養了一組優秀的情景喜劇演員,更重要的是確立了以家庭為中心的情景喜劇的演繹模式。趁著《我愛我家》播出的高峰時期,在1995年“英氏影視藝術公司”的成立,相繼推出了不少優秀作品,1997年《候車大廳》、《新七十二家房客》上映,1998年拍攝《中國餐館》,還有《閑人馬大家》、《東北一家人》等優秀情景喜劇作品,其中《閑人馬大姐》在2002年的飛天獎中榮獲“系列劇獎”的殊榮,這些優秀作品的呈現,更加促進了中國電視情景喜劇正在走向正規化與專業化。
這其中,1997年的《新七十二家房客》是英達導演第一部描寫南方人生活狀態的情景喜劇,是以描寫一所上海老石門房子中的住戶中發生的故事。這部作品總的來說不算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本身該劇的導演以及編劇都是北方人,對于上海觀眾欣賞作品的觀點和立場了解的并不十分清楚。況且,拍攝地點是在北京,對于當時上海百姓的生活狀態認識不是十分深刻,而南北方之間存在的差異是很顯然的,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等方面,都是有所不同的。值得一提的是在這部作品中,導演英達試圖將上海派的文化元素加入到情景喜劇當中,使中國情景喜劇的表現方式更加豐富,而這次嘗試對于情景喜劇的發展來說是極有意義的。
1998年《中國餐館》的拍攝,展現的是中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不同,這部作品是導演英達根據自己早年在美國留學時期生活和學習的經歷拍攝而成。這部作品描寫的是一群中國人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開餐館的故事,在故事中展現的一幕幕幽默滑稽的故事,讓觀眾記憶深刻。并且導演英達也對此部作品給予了一個肯定的評價:“超出了《我愛我家》,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這部優秀的情景喜劇作品,自從上映以來,收視率就一直居高不下,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都對《中國餐館》給予了很好的評價。
1998年的7月一部《老娘舅》的情景喜劇在上海東方電視臺播出,這次預示著中國的南方城市開始加入到電視情景喜劇的大潮中來,這是一部正宗的上海制作的情景喜劇,揭開了上海電視情景喜劇的第一頁篇章。《老娘舅》展示了熱情好客、樂于助人、幽默機智、風趣可愛的老上海,展現了上海人民嶄新的精神面貌。在《老娘舅》播出一年后,正式改名為《老娘舅》(家庭篇),主要演繹的是鄰里之間、夫妻之間、婆媳之間的瑣事細節,通過描寫老娘舅一家人對于各種事情的處理,展示出生活中美好與幸福。《老娘舅》堪稱為“海派”情景喜劇的經典之作。
4、中國情景喜劇的成熟期
1999年《閑人馬大姐》的播出,成為了中國情景喜劇走向成熟時期的一個標志,首先它塑造了馬大姐這樣一個深入人心的形象,另外,2002年飛天獎中“系列劇獎”的獲得,使《閑人馬大姐》成為第一部獲得政府頒獎的情景喜劇作品。
2004年,由林叢執導演拍攝的一部兒童題材的情景喜劇《家有兒女》,在全國的電視觀眾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講述的是兩個離異的家庭再結合之后,父母與孩子之間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家有兒女》被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并且多次獲獎,第26屆電視劇飛天獎中榮獲少兒電視劇一等獎,五個一工程優秀電視劇獎,在第7屆金鷹節中獲得最佳少兒電視劇獎。
2006年,一部低成本高水平的情景喜劇《武林外傳》上映,這部作品自開播之后,收視率一路飆升,自此,這部情景喜劇便紅透了全國。演員們的心態輕松、活潑,不僅是年輕人喜歡,很多知識分子以及海歸派都對該劇贊賞有加。2006年3月,中國電視節目榜在《新周刊》揭曉,《武林外傳》獲得十大創新電視人獎,2007年獲得第三屆電視風云榜風云大獎。
之后,眾多優秀的情景喜劇作品相繼上映,《美女不壞》、《小房東》、、《辦公室》、《旅奧一家人》、《巴哥外傳》、《奧運在我家》、《萬家軼事》、《海馬歌舞廳》等等,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2012年8月19日,《北京日報》文化版頭版標題,“國產情景喜劇迎來春天?”,文別指出:“都市情景喜劇《愛情公寓3》成為熒屏黑馬,在安徽衛視收視率一直穩居黃金檔榜首;不久前,由愛奇藝推出的科幻情景喜劇《奇異家庭》,上線之前便已成功售給電視臺,締造視頻網站電視劇反銷電視臺的一大案例。”中國電視情景喜劇躋身于熒屏,并且在激烈的競爭中,多次獲得高收視率,為廣大觀眾所喜愛,說明中國電視情景喜劇已經越來越走向成熟。
二、中國情景喜劇的藝術特征
1、強調積極向上、和諧發展的精神內涵
每一部國產情景喜劇作品,都表現了當時社會風貌的新變化和新現象。例如《奧運在我家》,因為2008年奧運會的來臨,使得在北京城中一個小區的居民因感受奧運精神,因而在2008年有著美好的期盼與向往。《奧運在我家》反映在08奧運背景下,以北京為主的當代中國都市人受奧運精神的感召,積極樂觀,進取向上,創造美好生活,創建和諧社會的精神風貌,真實展現他們不畏各種困難和挫折,樂觀豁達,滿懷熱情,追求理想的現實生活。
2、相聲語言與地方語言的運用
國產情景喜劇在語言風格上個人認為是一種優勢,以其幽默風趣的語言形式,小品模式的表演,博得觀眾的笑聲與認可。自《我愛我家》播出,之后上映的情景喜劇作品基本上都受《我愛我家》的影響,因為編劇梁左本身就擅長并且偏好于相聲語言的運用,當然這點在情景喜劇上來說是非常有利的。相聲語言本身就是一種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擁有非常豐厚的語言資源。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尤其的語言藝術精妙無窮,地方語言在情景喜劇中的運用尤其的出彩。例如在《老娘舅》中:“阿慶啊,伐桂儂是伐是阿拉額女婿,恩媽總歸是儂額恩媽。”《武林外傳》中,佟湘玉的經典臺詞:“額滴個神啊!”。有些經典廣告語言和流行語言的運用也非常精彩,《武林外傳》中郭芙蓉的口頭禪:“確定一定以及肯定”,拉近了與中國年輕一代觀眾的距離。在這部作品中,還有廣告、歌曲、戲曲、新聞等等多種元素,創造出一部別具特色的中國式情景喜劇。
3、地域性特征明顯
中國式的情景喜劇地域化非常的明顯,總的來說分為六個不同的派別,分別是京派、海派、粵派、關東派、長安派。京派代表主要是以英達的作品為主,英達的作品語言風格幽默,情節中演繹的故事主要是圍繞生活中瑣碎事情,以幽默風趣的語言形式帶給觀眾歡樂。主要代表作就是《我愛我家》與《閑人馬大姐》,展示北京城市人的風貌。北京城是平民文化與貴族文化的融合地,在作品中呈現出的北京都市人的優越感正恰如其分地說明了這一點,時不時的關心著國家大事,即便是退休了的傅老與馬大姐,對于身邊的發生瑣事也都覺得事事都關己。海派的情景喜劇作品主要是以上海市位背景,通過演繹平凡市民的普通生活,折射出上海人民的生活現狀與精神風貌,《老娘舅》就是海派的典型代表作品。上海市一直以來就是中國比較發達的一個城市,上海融合了多種文化元素,具有多元性與開放性的特點。《老娘舅》中方言的運用也成功地呈現了上海人的優越感與排他的特性。海派情景喜劇除了語言的幽默以外,更加偏重夸張的表演。反映廣東地域文化的情景喜劇屬于粵派,代表作品有《外來媳婦本地郎》,該劇充滿現代大都市生活氣息和濃厚的廣州地域特色,人物個性鮮明,語言風趣幽默,情節曲折動人,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娛樂性.關東派的代表作品是《東北一家人》,這部作品展現了濃郁的東北氣息,其濃重的東北口音展現了東北人大氣、善良、豪爽的特性。長安派情景喜劇以陜西方言為語言形式,展示了西北地區長安的歷史風貌與變遷,長安人民的生活態度。
三、中外情景喜劇的對比研究中有哪些不同
中國的情景喜劇最初完全是參照國外情景喜劇的模式而來,在某些方面有著共通的特性,然而,情景喜劇發展至今,國產情景喜劇與外國的情景喜劇還是有很多不同的。我們拿美國情景喜劇來作個對比。
首先在故事情景安排上,中國情景喜劇每個故事中有一個線索,根據這條線索來講述一個故事發生、經過與結束。這樣的情節安排比較容易控制故事發生的節奏,而且適應中國觀眾的接受能力與接受習慣。而美國情景喜劇在故事中,會有多個線索,在故事中每個角色都對故事的發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每個角色,每個人物都有故事發生,而每個角色身上發生的故事又是緊密相連的,整集的敘事相對來說更加精彩,更加有看頭。美國一部情節喜劇《愛你到死》就是圍繞著兩個故事情節展開敘事的。
其次在面向的社會層次上有所不同,中國情景喜劇作品主要是平民化的,面向大眾的,是老百姓接受并認可的。而西方的情景喜劇,主要展現的是家庭條件優越,生活富裕的中產階級。美國情景喜劇《我愛露西》、《成長的煩惱》等,也折射出了美國多數家庭的生活現狀與精神風貌。
再者,在語言風格上中國情景喜劇具有明顯的民族風格,主要表現就是方言的運用,文化與審美的不同決定了這一特性。美國情景喜劇偏重于語言幽默感,充分了運用了美國語言的鮮活特點,對于這方面要求高質量和精彩的幽默效果。另外,美國情景喜劇作品在肢體語言的運用上比較夸張和開放,比如的動作在我國情景喜劇作品中就不會出現。
結語
我國情景喜劇有著很多優勢,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多樣的語言形式,具有中國特色的制作方式,優秀的創作團隊。但是在創作與發展的過程,需要經歷很多嘗試與歷練,在借鑒與總結的同時,還要保證創作與拍攝的質量,不管在制作方面還是在內容上都需要有進一步的突破,以滿足廣大電視觀眾的心理需求,并且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中國電視情景喜劇的發展,會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周燕.試論中國情景喜劇的歷史發展和藝術特點[D].上海大學,2008-05-01
[2]韓亞棟.國產情景喜劇迎來春天?[N].北京日報,2012-08-16(15)
回想幾年以前,我第一次在社區的路旁看到分類垃圾箱的時候,綠色奧運在我的大腦中還沒有任何概念,只是覺得這樣把垃圾分類是很新鮮的事。但是當我在不久后的班會上把手高高的舉起來希望自己也可以加入"共青團epd社團"的時候,心里已經堅信,"用自己的力量為2008年的某做出貢獻,這真是太偉大"了。也許這就是我和綠色奧運行動最開始的結緣吧。在隨后的幾個月中,校團委帶領包括我們支部在內的2xxxx名同學一起到學校周邊的路旁撿拾白色垃圾,這對于我們來說是一次意義重大的活動。我們還在學校門口設立了回收舊電池的垃圾筒,來盡可能減少環境的污染并同時節約資源。當看到一袋袋白色垃圾和舊電池被搬到送往回收站的卡車上時,我們忘記了之前的一切辛苦,因為汗水換來了快樂,和,付出的喜悅。綠色某的實現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努力,"綠色奧運,有我一個",多么驕傲的一句話啊。
同時,環境保護的行動在我家也在進行著。爸爸把家里所有的水龍頭都換成了節水型的水龍頭,而且所有的生活用水都至少被循環了兩到三次。我經常會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聽到這樣的一則公益廣告:"每年因缺水而死亡的兒童有之多",身為同樣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我想我的行動雖然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如果大家都投身于節約用水和綠色環保的行動中來,那么我們的力量將是不可估量的。
綠色為奧運會的舉辦賦予了更深廣的含義,綠色是花,是草,是樹;綠色是天,是地,是陽光;可是在我心里,綠色更是心,是笑,是愛。
在社區舉辦的每一次植樹活動中,每個植樹者都會自己制作一個小牌子并寫上自己對未來的希望,在和爸爸媽媽一個上午的努力過后,我在牌子上寫到:
"成長快樂!"
成長快樂!每一棵為了讓我們環境更美麗的小樹!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作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歐陽菲菲小姐姐的歌聲唱遍了全國,也唱出了我的心聲。
我是湖北省羅田縣五廣祠小學六年級的一名普通學生,我叫楊蝶。北京奧運會召開前我來到這個世界,但是我卻沒有沾上奧運會的好運,因為我的媽媽是一位間歇性精神病人,她沒有發病時對我和爸爸很好,可是一發病就又哭又笑,有時候還會打我和爸爸。所以爸爸為了照顧媽媽和我只能在家務農,那時候我經常餓肚子。
情況發生改觀是我讀二年級的時候,這一年妹妹出生了,本來我會輟學回家照看妹妹的,班主任陳老師到我家家訪是卻告訴了一個對于我來說是天大的好消息,她告訴我說學校將會給我們這些貧困家庭的學生發放補助金,這對我來說真是天降甘霖,直接改變了我的命運,我不用輟學了。雖然助學補助不是很多,但是用到了實處落到了實處,讓我重獲新生。這些補助對于我來說,就像冬日的陽光,為我驅除寒冷;這些補助對于我來說,就像春日里的甘霖,給我生命以滋潤;這些補助對于我來說,就像沙漠中的綠洲,讓我看到了新生的希望!
____蛛絲馬跡
上回書說道,本人籃球丟失,尚未找到。
我每天都在想:是誰拿走了我的籃球呢?老人不可能,因為身體虛弱,叔叔阿姨也不可能,因為他們可以自己買,那就剩下我的同齡人了。這就好辦了,范圍縮小了好多倍,我決定在我們院迅速展開搜索。
“呤呤呤、呤呤呤”我家的電話響了,我馬上以奧運會短跑冠軍博爾特的百米沖刺速度跑去接電話,原來是死黨張霈(外號ZP)呀!只聽張霈說:“侯璞,來我家玩吧。”我認為不是他撿走了我的球。有兩個原因,一是,我和張霈關系不錯,他撿到球后,一定會送還,二是,如果這家伙拿走了我的球,就不可能自投羅網讓我去他家玩兒,再說,我相信張霈的為人和品質。
我出生后,第一次看的奧運會是2000年悉尼奧運會,那時我兩歲半。聽媽媽說,我每天都陪著她在電視機旁看奧運會。每當國歌奏響,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時候,我都要興奮地揮舞著媽媽給我買的小國旗。有一次,我睡得熟極了,國歌一響起,我急忙從枕頭底下拿出國旗,在床上揮舞一番,然后又睡著了。媽媽每次講到這事時,我都笑了好半天。我那時太小了,關于那時的記憶在我的腦子里都找不著了。可小時模糊的奧運現在在我的腦海里是那么清晰----因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已近在咫尺想到五星紅旗將在祖國上空升起,我是多么驕傲、激動啊!
能為奧運做點什么呢?小小的我有一個很美麗的夢想——當一名小翻譯員,讓來客和我們之間沒有語言障礙,讓他們更好地了解中國。每當想到這兒,我心里便美滋滋的。
有一天,我正在幻想著我當上了一名翻譯員時的優越感,在不知不覺中,我居然睡著了。在夢中,我真真正正當上了一名翻譯員,體驗了當翻譯員的整個過程。
奧運會的前一天,我和其它許多小翻譯員來到首都機場迎接外賓。我接待的是一位來自美國洛杉磯的老太太布英克夫人。我用一口流利的英語對她說:“I’m Tong Hang. Welcome to Beijing!”她一個勁地夸我的英語講得好。我帶著她觀看了天安門與天壇;瀏覽了北京的小胡同;欣賞了圓明圓遺址……她露出了驚奇的眼神,連連夸好。接著,我又帶她去鳥巢體育館觀看了一場又一場的奧運會。到了最后,老奶奶激動地和我握了握手,就一步三回頭地上了車。
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中國北京成功舉辦,中國健兒在奧運會上奮力拼搏,發揚“團結,和平,友誼”奧運精神,為實踐更快,更高,更強的奧運格言,刷新一項項新的奧運會紀錄,最終不負眾望,取得金牌數位居第一的好成績。
在奧賽上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成功的喜悅,更應該感觸到成功背后的艱辛和汗水。
作為當代小學生的我,看到奧運會上的大姐姐和大哥哥們,為爭取第一而永不放棄的決心,努力拼搏的精神,想到我平時的所做所想,我無不為之慚愧。我現在就讀于吳都小學四年級,每天對老師布置的作業我就像完成任務似的交差了事,有時還抱怨作業太多。其實老師布置的作業根本不多,本來可以30分鐘做完,我卻要用一個小時;有時媽媽叫我做點補習的,我還要沖媽媽發脾氣,我根本們沒想到老師的良苦用心,沒想到媽媽是為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