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范文

    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范文

    岳飛是民族英雄。

    岳飛,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湯陰縣)人,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書法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岳飛是南宋最杰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岳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他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金人流傳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評語,表達對“岳家軍”的由衷敬畏。岳飛反對宋廷“僅令自守以待敵,不敢遠攻而求勝”的消極防御戰略,一貫主張積極進攻,以奪取抗金斗爭的勝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組織大規模進攻戰役的統帥。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范文

    岳飛,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人,南宋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一。

    紹興六年,岳飛第二次出師北伐,攻占了伊陽、洛陽、商州和虢州,繼而圍攻陳、蔡地區。但岳飛很快發現自己是孤軍深入,既無援兵,又無糧草,不得不撤回鄂州。此次北伐,岳飛壯志未酬,鎮守鄂州時寫下了千古絕唱的名詞《滿江紅》。

    滿江紅體現了岳飛想為南宋王朝收復被金帝國占領的河山的政治抱負。

    上片通過憑欄眺望,抒發為國殺敵立功的豪情,下片表達雪恥復分,重整乾坤的壯志。

    (來源:文章屋網 )

    第3篇: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范文

    中國古代十大最出名的狀元

    1.孫伏伽

    孫伏伽是于武德五年成為狀元,于武德九年參加玄武門之變,在唐太宗即位后先后擔任大理少卿、戶部侍郎、大理寺卿、陜州刺史等職位的歷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位狀元,最終于唐高宗顯慶三年死于家中,葬在胡仙廟。

    2.文天祥

    文天祥字宋瑞,自號浮休道人,是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學家、抗元名臣和民族英雄,于宋理宗寶祐四年考中狀元,與陸秀夫和張世杰并稱為宋末三杰,在被俘后與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從容就義明代追賜謚號忠烈。

    3.鄭顥

    鄭顥字奉正,是出身鄭州滎陽,自幼博聞強識的唐憲宗宰相鄭絪的孫子,于會昌二年考中莊園,在迎娶萬壽公主后拜駙馬都尉,而后任翰林學士、戶部侍郎、秘書監、兵部侍郎等職位。

    4.裴思謙

    裴思契安字自牧,是現金山西聞喜人,于唐文宗開成三年戊武科狀元及第,而他在得狀元前于朝廷權臣仇士良勾結威逼考官取裴思謙為莊園,在中狀元后氣盛一時,入仕后先后任節度判官、涼王傅分司授衛尉卿等。

    5.胡旦

    胡旦字周父,自幼便喜愛讀書,少年時期就善于文辭,才學出眾,于北宋太宗大平興國三年的戊寅科狀元,并銀建議出兵收復燕云十六州而受到太宗賞識,以尚書戶部員外郎身份知制誥,死后因家境貧困無川藏,因此最終是朝廷撥錢讓其入土為安。

    6.趙楷

    趙楷是生于建中靖國元年十一月的宋朝宗室,宋徽宗第三子,最早叫趙煥,在崇寧元年八月改名為趙楷,并于政和八年成為科舉考試中考中第一名的莊園,在錦鯉靖康之變后與皇兄和復印一起被俘北上,押往金國。

    7.史大成

    史大成字及超,號立庵,出生于1621年的清朝順治十二年漢榜狀元,是清朝浙江首位莊園,在順治帝御覽時因行文雅正,有著端莊秀麗的書法而欽定其為狀元,清朝最后一位叫鐘駿聲,驗證了始于鐘,終于鐘的說法。

    8.張孝祥

    張孝祥字安國,別號于湖居士的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于紹興二十四年狀元及第,授承事郎,因曾上書為岳飛辯怨而被秦檜所雞蛋,在秦檜死后先后擔任著作郎、集英殿編撰、中書舍人等職位,最終在1170年在蕪湖病逝,是有于湖詞等著作存世的豪放派代表作家之一。

    9.畢沅

    畢沅字纕蘅,號靈巖山人的江南鎮洋縣人,也是師從沈德潛,喜歡金石地理,考中舉人,于乾隆二十五年狀元及第的清代著名學者,在入朝后先后任侍讀學士、太子左庶子、河南巡撫、湖廣總督等,最終因受到和珅案的前臉,坐罪抄家革除世職。

    10.劉春霖

    第4篇: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范文

    不懂得感恩的人,他的眼睛里就缺少淚水,他的靈魂里就缺少彩虹。

    人生的杠桿是精神,精神的支點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煥發出無窮的力量。感恩,在中國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很多。三國時期,諸侯并起,紛爭天下。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臥龍出山,諸葛亮為報知遇之恩,鞠躬盡瘁,遂使劉備與孫曹三足鼎立。民族英雄袁崇煥去世后,佘家義士“冒死葬忠魂”,子子孫孫,生生死死,守墓遺訓,代代相傳,17代人為他守墓370多年。其所感之大恩,大到國家、民族的大義之上。

    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外來受多元文化的影響,中華民族傳統精神與美德受到一定沖擊,逐漸被淡忘。“感恩”一詞現在在有些人看起來過時了。不禁想到叢飛,在他重病期間,個別曾受他資助的學生,竟不愿承認,這是何等的無情與。感恩是美德,而“忘恩負義”卻是違背道德的可恥行為,是對人最重的一種譴責。社會感恩意識的缺失,其影響不容低估,其危害免會導致人的自私、人情的冷漠、社會道德的滑坡。不知感恩最直接的結果,也使一個人融入社會的過程變得緩慢而曲折。

    第5篇: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范文

    論文關鍵詞:教育;優化,:課堂教學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們應該將信息技術介入語文課堂,以此拓寬教育時空,為學生多渠道、多層次獲取知識提供了可能。充分發揮現代媒體的優勢,跳出教材、跳出學科,注重生活中學習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最大限度地拓展語文學習內容,使語文教學富于時代氣息,才能構建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信息技術的整合。下面以蘇教版國標本第七冊《》的教學過程為例,談談自己的認識。?

    《》介紹了1839年6月震驚中外的經過,以飽含深情的筆觸,再現了中國歷史上讓人激動、自豪的一幕。文章語言簡練、結構嚴謹、層次清晰。可這一壯舉離學生生活年代久遠,學生難以體會。

    為了幫助學生克服閱讀中的這一障礙,與信息技術整合,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本課的設計思路為:課前帶領學生有針對性地上網瀏覽的時代背景資料,積淀情感;扣住銷煙前、銷煙時、銷煙后的動人畫面,通過對具體語言文字的理解和當時歷史的回顧,把握文本內涵;通過激情朗讀抒發愛國之情。最后讓學生觀看《》電影寫好讀后感,進步激發愛國熱情。

    一、交流資料。導入新課

    1、【出示“天安門前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浮雕”圖片】導人課題,認識這一壯舉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2、齊讀課文的第一句話。為什么說1839年6月3日是中國歷史值得紀念的日子,當時中國歷史又是一段怎樣的歷史呢?請學生交流自己的預習資料和感想。【示林則徐和的資料】

    3、思考:一堂語文閱讀課,通常有導人、教學新課、拓展延伸這幾個重要環節。在信息技術與語文閱讀教學的整合中,教師要抓準時機適時出擊。這就是新課剛開始時的興奮期。在一節課當中,學生剛進入課堂的幾分鐘最為興奮,學習積極性最高,注意力也最容易集中。教師應當抓住這一個良好時機,運用信息技術,配以啟發性、引導性的導語,在最短時間內,以最有效的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引導學生進入新課學習。

    語文課本上的內容,一般都比較簡略,尤其是對于中外名人、歷史事件等。因此在本環節教學中就緊緊抓住學生的興奮期,提供了有關林則徐及的資料,讓學生對課文的歷史背景有了充分的了解,為下文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

    1、范讀第二自然段。

    2、這一天的虎門給你們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3、學生交流,相機指導讀好詞語,理解詞語,體會那一天的熱鬧、場面的隆重,景色的壯麗。【觀看錄像片斷】。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

    1、工人們是怎樣銷煙的呢?請同學們默讀第三自然段,然后畫描寫銷煙過程的語句。

    2、學生自讀自劃。

    (1)、【出示文字】:只見一群光著脊梁、赤著雙腳的民工,先向灌了水的銷煙池里撒下了鹽巴,再把收繳來的鴉片拋人池內,然后又把一擔擔生石灰倒下去。頓時,銷煙池里像開了鍋一樣,“咕嘟咕嘟”直冒泡,散發出股股難聞的氣味。

    (2)、銷煙分幾步完成?哪三步?

    (3)、【觀看錄像片斷】再讀讀這句話,想想這些民工是懷著怎樣的心情來做這些動作的呢?

    四、導讀第四自然段

    1、看到害人的鴉片被銷毀了,在觀看的成千上萬的老百姓有什么反映呢?在旁邊觀看的外國商人目睹了這個壯觀的銷煙場面,他們又會有什么感想呢?【觀看錄像片斷】。

    2、交流自己的感受。

    3、是啊!這些鴉片商都是惟利是圖的資本家、不擇手段的侵略者。他們打著平等經商的旗號,把無數的鴉片運到中國,牟取暴利,他們想讓我們中國人成為他們的奴仆和掙錢的機器。林則徐邀請他們來觀看這次銷煙,就是為了打擊他們的囂張氣焰,就是向他們發出警告,也向世界表明:中國人民是不可欺侮的!(板書)

    4、思考:國外心理學家研究成果證明,人類通過聽覺和視覺獲得的信息是他獲得所有信息的94%。這充分說明,多媒體教學對學習的重要作用。信息技術以其直觀的形象,美妙地圖畫,艷麗的色彩,動聽的音樂,充分展現語文美的因素,激發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現行教科書由于媒介的局限性,提供的知識信息較少。而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可以通過網絡資源,融合多媒體技術,可以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知識信息。

    本環節的教學帶領學生通過看錄像片斷,對這件遠離他們生活的歷史故事有了更直觀印象。學科間的整合使得課堂教學更形象生動,學生在趣味盎然,主動實踐的教學氛圍中,輕松地獲取了大量的相關信息,獲得了多方面的知識體驗,同時加強了課文內容的理解、感悟。

    五、拓展說話。加深理解

    現在,當我們看完林則徐指揮銷煙的場景,面對著端坐在我們面前的這位偉大民族英雄的塑像,此時此刻,你們想說什么呢?【出示林則徐塑像】

    六、作業

    1、看電影《》進一步了解林則徐及這一事件,寫出讀后感。【利用語文綜合實踐課,播放《》錄像】

    2、思考:短短幾十分鐘一堂語文課,課堂教學中的整合是為了更高效率地實現課堂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要用最少的時間,達到最好的效果。我們不能把時間大量地化在某些整合環節上,結果學完一節課后關于語文的知、能、素養的收獲得之甚少,課堂學習效率反而降低了。那么一些花時間較多,不宜安排在課堂上的整合環節,我們可以放到課外,使語文課堂教學在課外得以延伸,開展多種與各學科整合的語文學習活動,真正形成大語文格局。剛才在課堂中學生的看的錄像片斷都是比較零散,對于這一歷史事件還是知之甚少,于是課后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讓學生完整理地欣賞《》錄像,并寫出觀后感,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升華了愛國熱情。

    第6篇: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范文

    一、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

    愛國主義情感維系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民族團結,并經久不衰,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為濃郁、最為強烈的部分,也是時代的主旋律,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加以挖掘。

    1.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情懷。無論是《采薇》中“不遑啟居”“不遑啟處”“豈敢定居”“豈不日戒”戍邊的戰士,《離騷》中“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以死表示忠貞的屈原,《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冒死為國、身受委屈也不抱怨的藺相如,還是堅苦環境中“仗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也放下符節的蘇武,窮困潦倒流離失所仍“孤舟一系故園心”的杜甫,失意憂郁中仍高呼“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辛棄疾,到后來發問“誰主沉浮”的,無不充滿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情懷,他們都是學生學習的榜樣,通過對他們的學習、了解,可以培養學生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情懷。

    2.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如《蘭亭集序》描繪了蘭亭美麗的環境: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赤壁懷古》描繪了赤壁雄偉壯觀的景象:亂石穿空,驚濤拍岸……這些都展現了大自然的美好與神奇,表達了作者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學生通過學習,可以充分領略祖國的山川之美,激發熱愛祖國山川的情感。

    二、完美人格和道德的教育

    追求高尚節操,保持完美人格,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大”寫的人,是中國歷史上無數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標,也由此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天下為公的理念,積極入世的態度,位卑不敢忘憂國的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風骨,寵辱不驚殺身成仁的正氣……正是這些代代相傳的為人之道,在中華文明史上哺育了無數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使他們為民族進步和國家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親情教育。《陳情表》中李密充分表達了自己對祖母劉氏的真摯情感:“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對祖母的拳拳之情一覽無余。對此可以引導學生孝敬老人,尊重兄長,關愛他人。

    2.樂觀豁達。貶謫之時,仍能于山川“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于山林“吟嘯且徐行”的蘇軾,告訴學生身處何境都要樂觀豁達,相信自己,才能走出困境。

    3.寬容待人,知錯就改。“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藺相如的寬容大度值得我們去學習,同樣廉頗知錯就改也值得我們去學習。這一切能夠教育學生怎樣去和他人交往。

    4.不怕挫折,執著追求。《象傳》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在課文中也有充分的表現。“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要對自己追求的目標不放棄,“隱忍茍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的司馬遷,“就極刑而無慍色”,仍“思垂空文以自見”。這種精神不正是當代青少年缺少的嗎?

    5.堅守節操,珍愛自己。不同流合污的屈原,不放下手中使節的蘇武,不是對今天那些甘愿為錢而放棄人格的那些人的很好諷刺嗎?它們可以啟發學生,每個人都不能放棄自己的人格,即使是面對死亡,更不要說為了金錢。

    三、哲辯性思維的教育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的哲辯性思維也是其重要特征之一,這一點在高中課文中也得到了體現。

    1.對歷史的哲辯性思維教育。《過秦論》指出秦的滅亡是由于“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阿房宮賦》則指出秦的滅亡是由于秦不“愛六國之人”,《馬嵬》則一反“紅顏禍水”的認識,把批判的矛頭直指唐玄宗……這些都表達了作者對歷史的思考和認識,教育學生辨證的去認識歷史,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2.對生命的哲辯性的思維教育。《蘭亭集序》中“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赤壁賦》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都表現對生命的思考,教育學生珍惜光陰,珍愛生命,熱愛生活。

    四、培養學生的母語情懷

    母語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是民族身份的標志。漢文字和漢語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學習,我們可以深刻感受漢文字和漢語言的美麗,培養學生的母語情懷。

    1.漢語言的抒情性。這一點在古文尤其是詩詞曲中我們可以帶領學生充分感受,在感受中培養學生的母語情懷。

    第7篇: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范文

    (一)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品質

    中華民族憑借著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中國歷史上涌現了一大批以拯救和發展國家為目的的民族英雄,奠定了中國特色的愛國主義思想。也正因為愛國主義思想與愛國主義行為一直延續著,所以中國才可以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領先于世界。在學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對愛國主義的認識,踐行愛國主義行為,培養愛國主義品質。

    (二)和諧是傳統文化的主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和諧人際交往觀

    從老子“清靜無為”“小國寡民”開始,一直到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佛教“一切隨緣”,無一不體現和諧。正因為這些和諧思想,才塑造了中國人溫文爾雅、中正和諧的處事方式。而和諧思想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內容,體會并學思想,有利于緩和人際關系,發展良性的人際關系。

    (三)理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有利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一個個中國人民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與抱負所表現出來的艱苦奮斗精神也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鑒。“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都從天、地、人高度來表達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具有一定的高度。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滲透理想教育,有利于樹立學生的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二、基于傳統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的創新

    (一)加強傳統文化建設的引導、組織與規范

    1、加強傳統文化宣傳,引導大學生進行學習、借鑒高校應該定期開展宣傳會,開設選修課程,讓大學生自己來體會傳統文化的美,結合學生的原有經驗和知識,進行合理宣傳,以引起學生的共鳴,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學校也可以通過專題學習、舉辦文化藝術節等形式,讓大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學習,拉近與傳統文化的距離;將傳統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把“淡泊名利,寧靜致遠”、“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等傳統文化符號張貼在食堂、走廊等場所,創設良好的傳統文化環境。

    2、合理規劃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傳統文化,組織大學生建立系統的文化知識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等代表性文化,并共同融合于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質內。在傳統文化的視角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須充分整合傳統文化,建立系統的傳統文化體系,真正把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

    (二)加強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融合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都以枯燥的純理論為主,沒有同學生的原有文化聯系起來,也缺少與學生的時代、生活聯系起來,以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規劃不合理。同時,高校也沒有建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變成了“傳教”的過程,學生普遍不能接受。因此,一方面,學校應加強開展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根據學生需要,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不斷推動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改革;另一方面,學校還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中傳統文化的規劃和管理工作,防止思想政治教育流于表面。

    (三)批判性地學習、接受傳統文化

    第8篇: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范文

    鄭成功是中華民族英雄,早有定論。但是在近松門左衛門的筆下,儼然是一個日本人,這已經不是歷史劇寫作的一個合理發揮和想象的問題了,而是一個民族認同的原則性問題了。那么對鄭成功這一歷史人物,近松門左衛門為何會有這樣的認同誤區呢?他的依據就在于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查找史籍,鄭成功生在日本,七歲時被接回中國。從他給第四代德川幕府家綱的信中也有佐證:“成功生于日出,長而云從……” ①至今,在鄭成功出生地平戶,在每年鄭成功忌辰那天,還要舉行一年一度的公祭。鄭成功兒時的故居仍保留著昔日的原樣。相傳鄭成功當年離日回國前親手種植的一株椎樹至今依然枝繁葉茂。日本還流傳著有關鄭成功出生的“兒誕石”的傳說: “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有一天在平戶海邊拾貝殼,忽然一陣腹痛,就倚著海邊一塊巨石生下一個男孩,這個男孩就是鄭成功。這塊巨石今天仍屹立在那個海邊上,當地人稱之為‘兒誕石’,是平戶的一個名勝地,慕名前往觀光的人很多……”

    談到鄭成功的身世,還要從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說起。鄭芝龍(1604~1662),福建省泉州南安縣人。鄭芝龍早年就出海經商,廣泛接觸西方人,還會荷蘭語,19歲時即在明天啟三年(1623)隨一艘荷蘭商船到平戶(現日本國長崎縣松浦郡平戶町)做生意。在等待順風返航期間,借住在平戶當地的望族大戶田川家中,與比他大兩歲的田川家的小姐翁子很快墜入愛河并私訂終身。只是鄭芝龍在鄭成功出世不到一個月就隨原船離去而與田川小姐分了手。后來,鄭芝龍從事海上貿易和走私活動,經常穿梭于中日之間,事業越做越大。臺灣學者戚嘉林認為至少在1628年,鄭芝龍已聚眾3萬余人,并擁有1000只戎克船組成的龐大船隊。可謂是一支不可忽視的海上“勁旅”。②明崇禎元年(1628)鄭芝龍接受明廷招安,官至都督同知。1630年,鄭成功被接回福建老家。

    鄭成功回國后成長于富豪之家,文武兩方面皆接受中國正統教育。從青年時期就開始關心國家大事,研讀兵書,“詩書禮樂射御”樣樣精通。在清兵南下勢如破竹、南明政權風雨飄搖之際,鄭家身受皇恩厚望,是南明政權倚重的最后幾支武裝力量之一。鄭成功繼承儒家忠君愛國思想,奉南明宗室為正統,素懷滅清復明之志。隆武二年,鄭成功率部收復失地有功,晉封為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當時,清兵入閩,隆武帝被俘絕食而亡,母親受辱自縊,父親鄭芝龍降清,鄭成功悲憤難平,于廣東南澳起兵,高舉反清復明旗幟,24歲就擔任了東南沿海抗清統帥。1647年(明永歷元年清順治四年)南明桂王朱由榔即位,改年號為永歷,鄭成功奉永歷年號,在抗清斗爭中先后發動過三次北伐。1649年(明永歷三年清順治六年)初,加封鄭成功為延平公。1657年(明永歷十一年清順治十四年)晉封鄭成功為延平郡王。1659年(明永歷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鄭成功36歲時率大軍北上,沿江西進,望風披靡,清江南省四府三州二十二縣皆反正,燃起抗清的熊熊烈火,他率領十萬抗清義軍從瓜州(江蘇鎮江)直逼金陵城下。為明心志振奮軍心寫下了一首題為《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的七絕:

    縞素臨江誓滅胡,

    雄師十萬氣吞吳,

    試看天塹投鞭斷,

    不信中原不姓朱。

    這首詩力透紙背,至為感人,充分顯示了他的胸襟和文采。后因誤中詐計,失利敗退。鄭成功從反清復明的長遠考慮,最后決定東征臺灣,驅逐荷蘭殖民者建立反清復明根據地。1661年(明永歷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4月,鄭成功率大軍橫渡臺灣海峽,經幾個月的浴血奮戰,終于迫使荷蘭殖民者于1662年2月1日在投降書上簽字,收復了被外國侵略者占領38年之久的臺灣,把臺灣人民從洋人的鐵血統治下解放出來。鄭成功之后,立即以明朝的名義建立府、縣地方政權,整頓法治,發展貿易。鄭成功在3個多月后,于1662年5月8日,英年早逝,年僅39歲。③

    從鄭成功的一生中可以看出,他雖然生于東瀛,是中日混血兒,但是首先他的人生的絕大多數時間是在中國度過。即便是在七歲前,也已接受了中國文化的熏陶,7歲時離開母親回到中國,在福建安海讀書,15歲時考中秀才。21歲隨父親鄭芝龍到南京,進入國子監讀書。1645年鄭成功22歲時回到福建,在福建見到隆武帝朱聿健。隆武帝問鄭成功救國興邦之道,鄭成功答道:“為臣之道不外忠君愛國為民,文不貪財,武不怕死,方能盡為臣之道。”“隆武奇之,撫其背曰:‘惜無一女配卿,卿當盡忠吾家,無相忘也’”。 ④隆武帝十分賞識鄭成功的博大心胸和精明才干,當即賜以國姓“朱”,名成功,字明伊,加封御營中軍都督,賜上方寶劍,儀同駙馬。鄭成功從此開始了領兵反清的生涯。這說明,鄭成功所接受的教育和對自身的民族認同都是“大明之人”,更確切的說,是奉明朝為中國正統的認同,并沒有把自己當日本人。其次是鄭成功特殊的出身背景使得其使命感強于常人。鄭芝龍起于海寇,經過明廷收編,在鄭成功出生時已成為了明廷的高級武官,鄭氏集團以海運貿易的巨大利潤支撐著南明的反清武裝斗爭。皇帝賜姓給臣屬在中國古代是對后者充分認可和肯定的一種無尚的禮遇。鄭成功起于豪門,又有“國姓爺”的殊榮。更是以匡扶明室為己任,比起父親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于鄭芝龍受清廷許諾閩浙總督而變節之后也不改初衷。在那個時代他的觀念中,明朝就是中國。身為大明之臣,就有責任挽救國家和民族于危難之機,忠孝難兩全時取國家民族大義。再次,鄭成功名鄭森,字大木或明儼,并無日本名字流傳下來。他的人生舞臺在中國,即便是聯絡日本幕府也是為了借助外力對抗清軍挽救南明朝廷。基于以上事實已經說明了鄭成功雖然有一半日本血統,但是他的民族認同完全是中華苗裔。既為大明,也是捍衛了中國的利益,鄭成功是名副其實的中華民族英雄。

    所謂歷史劇,就是要以基本史實為前提的基礎上,加以適當的發揮,但有個準則,不可以距史實太遠甚至相悖,如果完全脫離歷史,其價值就會大打折扣,甚至于不能被稱為歷史劇了。然而,在近松門左衛門的《國姓爺合戰》中,則嚴重歪曲了歷史事實,其中最嚴重的是對鄭成功形象的歪曲和改造,而且充斥著民族沙文主義的肆意渲染。例如劇中雖然以鄭成功為主人公,但卻總是一個叫“和藤內”的日本武士跳來跳去。顯然,近松門左衛門把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鄭成功視作日本人。而鄭成功除了生在日本之外,一生中都在明清之際風云激蕩的中華大地度過,而近松門左衛門說他是在日本長大,二十幾歲以后才回到中國。娶日本人為妻更是把父子的事混淆了。更為離奇的是,近松門左衛門對“國姓爺”的解讀竟然是這樣的:鄭成功有一個日文名字“和藤內”。所謂“和”即“大和”就是日本,“藤”字和當時日本稱呼中國的“唐”字在日本語中都讀作“とう”,而“和”字在前、“藤”(唐)字在后,明顯具有突出強調鄭成功的日本人身份的意圖。

    《國姓爺合戰》中的很多場景和情節更是具有迎合日本觀眾的傾向性。“合戰”在日語中有交戰、交火、對打的意思。近松門左衛門應該是以鄭成功1659年圍攻南京之戰為依據。這次戰役雖然前期進展順利,但是鄭成功最終是失敗了。但近松門左衛門不管這些,他只要對烘托他的主題有用的部分,即鄭成功戰局占優的階段。劇中的這個日本版的“國姓爺”和藤內和父母一同去他稱之為“大明國”的中國,仰仗著日本武士的神威,打敗韃靼(清)兵,攻陷南京城,城內明將與和藤內合作,并擁戴和藤內為“延平王”。在近松門筆下,這位“國姓爺”與真正的“國姓爺” 鄭成功大相徑庭,和藤內壓根就是一個日本武士,并在戲中口口聲聲自稱“我們日本人”。他到中國來的目的,實際上也不是抗擊清軍、光復大明,恢復中華正統,而完全是為了揚日本之國威,趁中國內亂動蕩不安之時,侵略中國,并圖謀在中國實施日本的統治。關于這一點,劇本中有露骨的描寫。在第二幕第一場戲中,和藤內在退潮的海灘上看到鷸蚌相爭的情景,不禁感慨道:“讓兩雄交兵,乘虛而攻之,此乃兵法奧秘。……聽說在父親的生國,大明和韃靼雙方正在戰斗,這豈不是鷸蚌相爭嗎?好!現在就到中國去,用方才領悟到的兵法奧秘,攻其不備,大明和韃靼兩國的江山豈不是唾手可得了嗎?”作者接著使用旁白,作點題之語:“這位年輕人就是后來西渡中國、蕩平大明和韃靼、名揚異國和本朝、被稱為延平王的國姓爺。”劇本特別注意渲染這位被稱為“國姓爺”的和藤內是作為日本人與中國人打仗的。例如第二場中和藤內對中國的殘兵敗將說道:“喂!,也沒什么了不起的。我的生國是大日本!”和藤內還摸著老虎的脊背說:“你們污蔑日本人是小國,可是你們看看日本人的本領!連老虎都害怕,看到了嗎?”這位“和藤內”靠了母親從日本帶來的神符,靠了“天照大神的威德”,在中國耀武揚威,連猛虎遇到他都嚇得打哆嗦,更何況是中國的士兵,全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加以降伏。和藤內命令中國的降兵敗將全都剃成日本式的月牙頭,穿上和服,并改換成日本式的姓名,然后接受他的檢閱和指揮。他在對中國將領訓話時說:“你們看,這里請來了天照大神。本人以一介匹夫,卻攻下數城,現在成了諸侯之王,受你等的臣下之禮,這就是日本的神力!在竹林中收降的這些夷兵,已剃成了日本頭,讓他們在前面宣傳日本的支持。韃靼兵素來深知日本的武威,他們一定聞風喪膽!”就這樣,和藤內“國姓爺”終于攻下了南京城,驅逐了韃靼王,保住了“大明江山”。而實際上,這“大明江山”已經不是“大明的江山”,而成了“和藤內”的江山、日本的江山了。⑤

    近松門左衛門的《國姓爺合戰》在日本一炮打響,看過此劇的人非常多。據日本文學史的記載,這出戲連續三年在日本上演不衰,觀眾多達20余萬人次。就受歡迎的程度和演出的盛況而言,在當時是空前的。由于風靡一時受到持續歡迎,近松門左衛門又陸續寫出了關于“國姓爺”的兩個劇本―――《國姓爺后來的戰斗》和《中國船帶來的當今國姓爺的消息》,被后人稱為“國姓爺三部曲”。 而且在日本出版界開創了一門“國姓爺文學”。其后,日本連續出版很多取材于鄭成功的文學作品,形成一個系列。直到二戰以后,日本出版界仍對鄭成功情有獨鐘。不僅上田微古館的《鄭成功的盔甲》一書仍是日本男女老幼津津樂道的通俗演義,中山光義的《國姓爺合戰》(1952)還被收入青少年世界名著文庫。此外,飯澤匡的《國姓爺合戰》(1956)也被收入日本國民文學全集。

    鄭成功的名字與事跡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國姓爺合戰》這部歷史劇對中國人來說,卻少有所聞。中國人萬萬沒有想到,民族英雄鄭成功的高大形象在日本卻是以如此方式來褻瀆的。近松門左衛門不僅是歪曲歷史事實,而且是別有目的的煽風點火,一是利用日本人對鄭成功的親近感,二是捕捉到了日本人看此劇的深層文化心理。他借鄭成功為原型,重新包裝,以日本人所喜愛的歌舞伎劇的形式,來突出一個日本式“國姓爺” 和藤內,使得日本觀眾看起來倍生親切。

    近松門左衛門在《國姓爺合戰》有文化暗示和誘導。鄭成功生在日本,母親是日本人,日本人對他有親近感可以理解。但是把鄭成功塑造成日本武士,就是不負責任的肆意篡改。“國姓爺”的解讀也透露出濃厚的日本國粹主義傾向。我們看不到歷史上的那個矢志抗清、不屈不撓的悲情英雄,相反倒是看到一個無法無天、侵略中國的日本強盜。和藤內的狂妄自大到了極致,蠻橫無理,甚至讓人感覺到夠不上武士的檔次。言行中充滿了對中國的誣蔑之詞,刻意抬高日本,好像鄭成功能夠作戰成功,那是借了日本的聲威,靠了“天照大神的威德”。這種刻意誘導基于雙重目的,一方面戲劇出彩點多(情節越夸張,和藤內叫囂的越瘋狂),票房越有保證。另一方面,利用日本觀眾的民族主義情緒,“這是一部‘為了讓大阪的觀眾意識到是本國英雄的戲劇’,從而達到更大的轟動效應和宣傳效果。不可諱言,日本覬覦中國領土由來已久,從唐代時中日的白江口水戰到豐臣秀吉的侵朝伐明迷夢遭到可恥的破滅以及近代的和全面。中日之間總有太多的瓜葛與恩怨。總有人別有用心的利用一切機會煽動民族情緒。日本是個島國,人口眾多,國土狹小,火山、地震、臺風頻繁交乘,造成了這個民族危機感和集體意識很強⑥ 。近松門左衛門將鄭成功置換為和藤內,一再強調其日本人身份。和藤內打了勝仗是因為“借日本神力”,利用廣大日本民眾的“民族認同”和民族自豪感,將日本民眾的視線引向中國,和和藤內的勝利結合起來,喚起民族主義中某些負面的東西。

    鄭成功打敗清兵在近松門左衛門的理解和設計中并不是還中華之正統這個意義。對韃靼(清)兵的輕蔑是因為認為與自己“同屬蠻夷”,憑什么彼可取而代之,日本就不可以呢?日本版“鄭成功” 和藤內來中國征戰,關心的并不是什么反清復明,而是兩強相爭時乘虛而入,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在中國實現日本的統治。這種對人物形象的設計應該說在日本是有市場的,無論是日本統治階級中有政治野心的一部分人,抑或普遍懷有愛國情緒的老百姓,在《國姓爺合戰》中都找到了精神寄托和情緒宣泄。

    把鄭成功塑造成一個武士和藤內,與近松門左衛門本人的身份也有關系,他本人就出身于武士家庭,也曾做過武士。傳統的武士道精神不僅制約著他的創作,而且其道德觀念也反映在他的文學作品里。近松門左衛門筆下的鄭成功,寄托了太多的內容,既有他個人的痕跡,又反射出了武士道的影子。武士道從源平時代的“坂東武者之習”一路演化而來,可謂對日本民族影響巨大,以致于新渡戶稻造這樣說:“拋開武士道,日本的中心價值無從談起”,日本民謠有“花中櫻花,人中武士”。 武士道,“忠誠與獻身之道”,與鄭成功忠心耿耿、反清復明的一生相吻合,很符合日本人的價值取向,然而,另一方面,武士道又是“兇殘與戰爭之道⑦ ”。地狹人多的現實情況使得日本在歷史上多次向外轉嫁生存危機,除了民族主義的惡性膨脹之外,武士道是日本炯異于其他對外擴張國家的精神源動力。正因為武士道精神已經內化為血液流淌在近松門這些知識分子的血管里,在他們的文藝作品中才能很自然地流露出武士道向外膨脹擴張的外侵心理。同時,這些文化人的言論又煽動和刺激了日本國民的戰爭狂熱和強烈的戰爭參與意識。在這個層次上,殺氣騰騰的武士和藤內是否符合歷史上真實的鄭成功,已經不重要了,他已被塑造成了全體日本國民的英雄,他的身上承載了超出文藝的東西,日本觀眾被《國姓爺合戰》所渲染的侵華迷夢所鼓動,喝彩叫好的是日本極端民族主義的化身和藤內在中國“揚日本之國威”。

    近松門左衛門作為一個歷史劇作者,犯了一個大忌,就是嚴重違背史實,為了迎合觀眾,虛構了太多情節。中國明清之際,清軍入關之后,逐漸擁有了對南明的絕對軍事優勢,鄭成功實際上作為南明最后的一支孤軍與大清作戰的,是一個悲情英雄的形象。其忠誠的氣節應該是文藝創作的主題所在。正如康熙皇帝親書挽聯:“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其忠誠的氣節應該是文藝創作的主題所在。鄭成功打敗了當時號稱“海上馬車夫”的世界海洋霸主荷蘭,收復了臺灣,不僅僅是中華民族的英雄,按照鄭成功的中日混血的血統來說日本人也有理由引以為豪。更重要的是,鄭成功是十七世紀直面和打敗西方殖民侵略勢力、收復國土的亞洲人,是一位在東方反壓迫斗爭中留下重重一筆的千古英雄。這完全可以作為加以深化挖掘的思想內涵。而且,鄭成功的血管里融有著中日民族血液,是令兩國人民都非常敬佩的杰出人物,他從西方殖民者手中的事跡和忠君愛國的高尚氣節為共同的東方文化背景所接受和傳頌,理所當然成為加強兩國人民了解和友誼的歷史素材。令人遺憾的是,這些都沒有在近松門左衛門的歷史劇創作中體現出來。卻是一味的嘩眾取寵違背史實,歪曲人物形象,在對中國極盡污蔑、抬高日本上作文章。《國姓爺合戰》引爆民族主義,混淆民族認同,煽動民族情緒。將立足點放在了滿足當時日本部分國民的狂熱的侵華迷夢和野心,使歷史劇庸俗化、政治化,僅僅充當了當時日本民眾的內心陰暗的侵華欲望的宣泄工具,從而大大降低了其藝術價值和思想意義。使其陷于狹隘民族主義的樊籬之中,沒有起到宣傳和紀念英雄鄭成功的應有之義。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注釋:

    ①林恕編《華夷變態》轉引自南炳文:《“朱成功獻日本書”的送達者非桂梧、如昔和尚說》,《史學集刊》2003年第2期,第39頁。

    ②光:《鄭成功父子對臺灣經濟發展和安全的影響》,《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第122頁。

    ③沈正一:《拙劣的詭辯――駁斥“鄭成功在臺灣建國”謬論》,《臺聲》2003年3月第15頁。

    ④鄭亦鄒著:《清史稿,列傳十一,鄭成功傳》。

    ⑤李群:《近松門文學中的武士道與侵華意識》,《日本學刊》2006年第1期第135~136頁。

    第9篇: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范文

    【關鍵詞】愛國主義精神 中小學音樂教育 滲透 思考

    在中小學的音樂教育中,除了要培養學生在音樂方面的鑒賞能力和基本素質外,還要學生掌握優秀音樂中所傳達出的真、善、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這與一般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同,學生不是在教師的侃侃而談中被動地接受,而是在潛移默化中,自覺主動地接受音樂對思想上的教育。其中,愛國主義精神是這思想教育的核心。

    一、愛國主義精神的意義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經過千年積淀逐漸形成的,它是一種崇高的思想品德,是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深厚的感情,是一種精神支柱和道德力量,對國家和民族的生存、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自古至今,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無數體現愛國精神的民族英雄,如蘇武、戚繼光等。同時也有數不盡的愛國事跡,尤其是近代我國遭受列強入侵的時候,一批批的民族英雄不斷涌現,肩負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表達了對國土和民族所懷有的熱愛,抒發自己的愛國情懷。而這一切也被載入音樂中,經過千萬人的傳唱,烙上了愛國主義的印記。

    二、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意義

    (一)培養學生健康心智的重要途徑

    中小學音樂教學的目的首先是使學生感受音樂的魅力,培養音樂方面的人才,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這是保證學生全面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音樂對于人智慧的激發和靈感的迸發意義重大。許多大科學家、發明家都有自己喜歡的音樂,都從音樂中尋找靈感。如我國偉大的人民科學家錢學森,他在鋼琴方面就有著過人的天賦,貝多芬的鋼琴曲子,如《月光》等都是他非常喜愛的。此外,居里夫人、李四光等都在音樂方面都有一定的修養,同時音樂也幫他們克服了許多困難和苦惱。因此,在中小學進行音樂教學,對于一個人思維和心理的健康發展有重要的作用。

    (二)激發愛國主義情懷的有效方法

    “藝術沒有國界,但是藝術家有國界”,藝術家們的作品里無不包含了深厚的愛國情懷,音樂也是一樣。音樂家們無論在何時何地,所創作的曲子里都蘊含了自己對祖國深沉的愛。如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賣報歌》等,都體現了對勞動人民的關注和同情。

    在音樂中,無論是音樂本身高昂的旋律所傳達出的精神,還是音樂家感人的愛國故事,對學生的心靈都有一定的震撼作用。學生在學習聶耳、這兩位愛國音樂家的《畢業歌》時,會被那表達永不言敗精神的歌詞和熱血沸騰的旋律深深震撼,同時教師對兩位音樂家的愛國故事的講述也會使學生感動。還有冼星海,他拒絕法國的優越待遇,毅然回國,用《黃河大合唱》為反抗侵略的民族斗爭搖旗吶喊。這些歌曲和故事在引導學生學習音樂的同時,更激起了他們為民族大義奉獻一切的精神。

    學生在這些朗朗上口、慷慨激昂的音樂中,在音樂家放棄安逸,投身民族事業的故事中,所感受到的愛國精神遠比教師耳提面命的教育要深刻,也更愿意為此付出行動,培養為自己的祖國奉獻一切的精神。

    此外,我國優良的古典音樂所傳達出的情懷,歷經千年的洗禮,逐漸成為經典,如《春江花月夜》《蘇武牧羊》等,經過一代代地創新、傳唱,賦予了其新的時代使命,其中表達出的對祖國大好河山的喜愛,中國人民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精神,都是我國愛國主義精神的典范。因此,音樂是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的有效途徑。

    三、如何強化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愛國主義精神

    將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置于音樂的教學中,是音樂教育的重大任務,需要教師在音樂的題材、內容的選擇上加以關注。

    首先,教師所選擇的音樂要有藝術性,能夠引起學生欣賞的興趣。藝術性始終都是音樂的首要特點,然后才能賦予它別的使命。從古至今,能夠流傳下來的音樂無不具有高超的藝術性。如《廣陵散》《霓裳羽衣曲》等,他們能夠流傳至今,且受到世代推崇,首先是因為他們所具有的藝術價值。

    其次,對于中小學的學生來說,朗朗上口的音樂最能夠受到學生的歡迎。因此,教師在選擇歌曲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時,不要選擇那些晦澀的,如同書本的理論知識一樣枯燥的樂曲,而應該選擇那些能引起學生興趣的音樂。如《蘇武牧羊》,歌詞朗朗上口,旋律簡單有節奏,學生聽幾遍就能夠傳唱,從歌詞和旋律中,學生很容易便領會“蘇武留胡節不辱”所傳達出來的民族精神。

    此外,教師選定歌曲后,要從歌曲的內容、涵義以及創作者等方面,全方面挖掘歌曲中所體現的愛國精神。如《春江花月夜》看似只是描述山川夜景的曲子,但它所表現的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與壯闊的祖國河山,使學生深刻領會我國山河的壯麗美好,激發起學生對我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以及由衷的自豪感和愛國意識。

    結語

    音樂對于振奮精神、培育人才、傳達愛國思想具有重要的意義,在中小學的音樂教育中,用優秀的音樂作品塑造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是音樂教學的基本任務。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使學生在音樂中,樹立起崇高的愛國精神,則是音樂教學的關鍵任務。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對音樂的喜好,在音樂中實現對學生愛國精神的教育。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成人免费高清在线|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 |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四虎精品成人免费永久|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 91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a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福利|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400条| 欧美成人观看视频在线| 爽爽爽爽爽爽爽成人免费观看 |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成人激情视频| 成人a在线观看| 最新69国产成人精品视频69| 四虎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小明天天看成人免费看| 成人麻豆日韩在无码视频|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电影|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色偷偷成人网免费视频男人的天堂|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色影视| 成人在线色视频| 欧美videosex性欧美成人| 草莓视频成人appios| 57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成人动漫在线免费观看| 成人免费激情视频| 成人午夜视频精品一区|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xxxx成人免费网站| 欧美亚洲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成人亚洲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日韩欧美成人| 亚洲欧美成人中文在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