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學霸學習計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高危組;伊達比星
Efficacy of a New Combination of Idarubicin,Vincristin and L-asp in Treatment of Previously Untreated High Risk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SHEN Jie.//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3,10(20):015-017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VILD as an induction or intensive period chemo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previously untreated HR-ALL patients. Method: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previous untreated HR ALL patients treated with VILD or VDLD regimen, compare the EFS and 5-year survival rate. Result:Patients received VILD regimen during the intensive treatment period had a longer EFS of (80.98±5.36 )months and a better 5-year survival rate of (83.3±7.0)% in comparison of that of the patients treated with VDLD, which were (52.06±9.10) months and (52.5±13.1)% (P=0.029).Conclusion: VILD used as intensive period treatment instead of VDLD had superior efficacy in treating previously untreated HR-ALL cases.
【Key words】Children’s HR-ALL;High risk;Idarubicin
First-author’s address:Children’s Hospital Affiliated to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Hangzhou 310006,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20.007
隨著兒童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ALL)的研究進展、化療方案和支持治療的不斷改善,該病的預后不斷得到改善。2004年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血液學組修訂了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診療建議(04方案),該方案治療ALL中、低危型患者的療效較好,但高危型患兒的預后仍有待改善[1-2]。
伊達比星(IDA)是第二代半合成的蒽環類藥物,有更好的脂溶性和細胞內濃度,本科使用IDA代替04方案中的蒽環類藥物治療了一部分初治急性淋巴細胞白血高危型患者,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初選條件:2005年2月-2013年4月,按照2004年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血液學組修訂了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診療建議的診斷分型標準,本科收住的新發、初診ALL高危型患者,共66例,男41例,女25例,平均發病年齡7.16歲。66例患兒中,1例確診后即放棄治療,1例在VDLD誘導期間放棄治療,1例轉外院治療,11例因經濟原因或存在特殊免疫表型,未按照以上方案接受治療,3例在完成誘導緩解和早期強化化療后接受骨髓移植治療, 1例在VDLD方案誘導化療結束時死亡,2例資料不完整無法統計。
1.2方法以VILD方案部分或全部代替04方案表柔比星(Epi)的VDLD進行誘導或強化化療。在誘導化療中,IDA劑量為15 mg/m2,分3次在化療開始的前3 d或前2周的第1~2天靜脈輸注。在早期強化及加強強化治療中,IDA劑量為10 mg/m2,分2次在化療開始的前2 d或每周第1天靜脈輸注。余化療同04方案。
1.3統計學處理用SPSS 19.0軟件統計53例VDLD或VILD方案誘導化療的患者達骨髓緩解所需的時間,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Kaplan-Meier生存曲線分析48例接受VILD或VDLD方案強化化療患者的中位無進展生存時間及5年生存率,使用Log rank檢驗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
2結果
2.1誘導化療53例在本院接受VILD或VDLD誘導化療。11例為VILD誘導,均達骨髓緩解,40例接受VDLD誘導化療,其中1例患兒在誘導化療結束前因經濟原因放棄治療,另1例在誘導化療期間死于感染引起的呼吸循環衰竭,無法評價骨髓緩解情況,其余患者均達到骨髓緩解。VILD組達骨髓緩解平均時間為(2.91±1.04)周,VDLD組為(2.31±0.67)周,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獨立樣本t檢驗,P=0.097)。
2.2強化化療48例患兒在誘導緩解后接受VDLD或VILD化療,33使用VILD方案,15例繼續使用VDLD方案強化化療。
VILD化療組中,3例死亡(1例卡氏肺囊蟲肺炎,1例感染性休克,1例可疑顱內出血),2例復發(復發),平均EFS(80.98±5.36)個月,5年無事件生存率(83.3±7.0)%。VDLD化療,1例死亡(卡氏肺囊蟲肺炎),6例復發(均骨髓復發),平均EFS(52.06±9.10)個月,5年無事件生存率(52.5±13.1)%(P=0.029)。在VDLD強化化療組中,有5例接受VILD誘導緩解,10例接受VDLD方案誘導緩解,兩組的EFS和5年無事件生存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Lod Rank 檢驗P=0.158,Breslow檢驗P=0.247)。見圖1。
一年級習慣養成決定成敗
姐姐徐安如比妹妹王安意早10分鐘出生,相比之下,姐姐開朗愛笑,妹妹安靜內斂。小姐妹在幼兒園咿呀學語,還不懂大學是啥概念時,老師們常逗她們,問以后想上什么大學。姐妹倆會異口同聲地說“上北大”。而這個志向和小姐妹倆的舅舅有直接的關系。她們的舅舅是北大1995級本科生,現在美國工作。這期間,父母為孩子樹立的精神榜樣就是她們的舅舅,經常鼓勵孩子向舅舅學習努力考上北大,讓自己的人生出彩。可上幼兒園時老師對兩個頑童最多的評語,則是批評她們調皮好動不聽話。在一所小學任教的媽媽卻認為,孩子童年時期,一定要讓她們開心玩耍,度過一個無憂無慮、開心爛漫的金色童年。
進入小學后,以前一直對姐妹散養的爸媽開始對她們嚴格約束起來,有意識地培養她們獨立的學習習慣和能力。從一年級開始,特別是前兩個月,姐妹倆必須無條件在學校做完當天作業再回家,而且一再申明寫作業不是一件討價還價的事情,老師規定的任務必須無條件完成。檢查作業時,媽媽要求她們會做的題目絕不允許出錯,容不得半點馬虎。同類型的題目相同的錯誤最多只能犯3次,再犯就要伸出小手挨打。這樣一絲不茍地堅持了兩個月,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了,后面的高效能學習就水到渠成了,父母也會省很多心。從上小學二年級開始,媽媽基本再沒為她們的學習操過心。晚上一家人圍坐一起吃飯、看書、聊天、預習第二天功課。每天晚上,全家人都是9點準時上床休息。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自從兩人上小學后就幾乎沒有讓大人操心的地方,給她們安排好生活起居就夠了。
小時候姐妹倆也經常為爭零食和玩具吵架哭鼻子,開始時總是各自找爸爸媽媽告狀。這種情勢下夫妻倆從不和稀泥,更不隨意當裁判,總是讓姐妹倆自己解決,除非遇到重大矛盾或錯誤,他們才會出面引導解決。在這種無為而治的環境下,姐妹倆在學業上相互競爭、互相監督、互相促進,遇到困難相互解決,她們成了彼此最好的朋友和最佳的競爭對手。家里有兩個孩子,好處很多:在性格培養、學習上都有幫助,他們很小就學會分享,互相心里裝著對方。一開始,媽媽給兩個孩子各準備了一個專門房間,沒想到她們反而喜歡湊到一塊兒學習討論問題,彼此之間的感情也非常好。一路走來,這種奇妙的緣分成為學習中的一大制勝“法寶”,因為兩個人的力量肯定比一個人強大,學習經驗和效率可以乘以二。讓家人很自豪的是,兩個孩子的成績始終一直不相上下,而且兩人之間的互補,使她們一直名列年級前列。
父母定位好角色事半功倍
姐妹倆進入中學后,不可避免地要面對繁重學業負擔和青春期叛逆這兩條攔路虎,姐妹倆也時常會莫名其妙地發脾氣宣泄無名火。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爸爸則把自己定位為一個無聲的“情緒垃圾桶”。具體功能是,每每姐妹倆在學校里受委屈或互相斗氣了,老爸便成為一名忠實的聆聽者;學習上遭遇強手難以跨越了,找老爸宣泄謀求良策。此時的老爸耐心傾聽、細心安撫,再加以巧妙引導,往往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青春期的孩子都很敏感浮躁,如果父母不合理疏導,一味指責說教甚至打罵,對孩子可能造成重大傷害,甚至釀成無法挽回的惡果。苦心人天不負。2012年中考中,姐妹倆分別考取了762分和746分的高分,被合肥一重點高中的理科實驗班錄取,分在兩個不同班級。
姐妹倆進入高中后,父母在女兒就讀的學校旁租了房陪讀。3年里,媽媽負責飲食起居,爸爸負責掙錢和回家“受氣”。姐妹倆把平日里的互幫互助當成一種寶貴的資源和經驗發揮到極致:每天放學,姐姐經常會拿自己總結的易錯題、難點題給妹妹看,互相分享一些學習心得,互相拾遺補闕;而妹妹善于每周對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整合,學習上掌控好自己的節奏。姐妹倆從來不愿選擇上校外輔導班,因為上補習班容易打亂自己的學習計劃。她們一致認為,抓住課堂45分鐘是最重要的,認真記錄好知識點筆記,課后再認真梳理,把老師課堂布置的學習任務認真消化吸收就行了。姐妹倆也從不熬夜苦讀,高一高二時,學校10點多下自習,兩人回家就睡覺,姐妹倆一直保證8小時的充足睡眠。
學習中,姐姐和妹妹有一個共性表現相當突出,那就是她們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務必對難題鉆得深一點,遇到難題在一起討論,自己解決不了,就去找老師,絕不讓問題留到第二天。除了做題,她們還學會總結規律,避免在同一類型的題目中“再翻船”。掌握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與技巧,平常姐妹倆成績有時也會波動,但波動范圍都很小。
緊張繁重的高中學業完成之余,兩姐妹也經常看看電視,但她們都非常自覺,看電視時間都不會太長,而且是有選擇地看,比如球賽、益智類節目、新聞等。很幸運的是,這個樂趣也被父母充分地給予尊重,成為她們調劑學習壓力最好的“興奮劑”。
和許許多多雙胞胎一樣,她們除了長得像、成績比較接近外,平時也會心有靈犀地犯同樣錯誤,這樣的“心有靈犀”甚至出現在了今年高考中:今年的安徽高考語文作文題是關于“蝴蝶翅膀的顏色”,兩人在寫作時都寫跑題了,而且選擇的立意都差不多, 跑題跑的方向也是基本一樣的。考試結束后,這讓父母對她們“一損俱損”的語文得分擔憂了好長一段時間。
夯實基礎可拒輔導班
姐妹倆并非書呆子,愛好非常廣泛。女孩子大多喜歡鋼琴、舞蹈、音樂、詩詞等,而徐安如、王安意卻對二胡情有獨鐘,且都已考過了二胡十級。除此之外,閱讀是姐妹倆最輕松快樂的享受,家中書櫥中,滿滿當當的政經期刊和世界名著是她們的最愛,她們通過閱讀大量課外讀物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構成。對未來的人生規劃,姐妹倆也都不約而同地鎖定經濟領域。徐安如計劃大學畢業后去國外頂尖的商學院深造;王安意的專業并非經濟,未來就業面比較窄,她打算輔修一門經濟類的第二專業,希望將來依然能和姐姐一起在相同的領域共進退。
令姐妹倆自豪的高考已經成為歷史,將永遠定格在她們豆蔻年華的生命年輪里。作為過來人,姐妹倆剛剛經歷過高別是高三一年的緊張學習生活,對于高三沖刺的經驗和教訓是深有體會,她們的感悟是:
1.效率優先,兼顧休息。高三一年時間緊、任務重,要注重學習的效率,在學習時間內精神高度集中,不分心,不打岔。而要保證高效的學習就必須確保充足的休息,不能盲目加班加點。
2.錯題訂正,總結規律。高三一年要做大量的習題,要從做習題中得到提高,就必須各科專門準備一個錯題本,把每次做錯的試題登記在冊,經常回顧反思,直到完全透徹為止。這樣就能通過一次次的訓練把知識的盲點逐一補全,通過反思錯題總結出規律,避免下次再做錯。
3.立足課本,打牢基礎。高三即將開始的第一輪復習至關重要,對課本知識點的復習一定要細、要實、要透。不少學生眼高手低,認為課本知識太簡單而忽視課本的復習。課本知識點是建構解題思路的基礎,課本習題是各種習題的“母題”,只有吃透課本才能在后期沖刺中做到游刃有余。
“男神”的個人感情生活也隨著這檔節目的熱播而引起關注。不過這么多年來,低調的李健一直將私生活保護得很好,很多人都不知他是不是有女朋友。真實情況大概要讓粉絲們心碎了――人家早就結婚了,妻子叫孟小蓓,是清華大學社會學博士。
當“男神”遇見女博士,他們的故事,一定有著別樣的精彩――
青梅竹馬,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李健和孟小蓓的故事,很老套。
兩家算是世交,初次見面時,李健10歲,孟小蓓5歲,還被媽媽抱在懷里。李健的父親很喜歡這個小姑娘,夸她長得漂亮,“像俄羅斯姑娘”。父親的這個評價給李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那以后每次父母在家里說起孟家,李健總會在一旁問:“是那個長得像俄羅斯姑娘的女孩家嗎?”
再次見面,是去參加父親一個朋友的婚禮。當時李健已經讀高中,在人群中他一眼就看見了孟小蓓,當初那個被媽媽抱在懷里的小女孩已經長成了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正處于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有一種莫名的矜持,兩人都沒有說話,但心里都對對方留下了印象。那天婚禮散場時,李健和父母先離開。走到樓下的時候,他突然靈光一現,回頭向樓上望去,看見小蓓正站在窗前看他。樓上樓下,俯仰之間,兩人對視、凝望,這一眼,緣定一生。
后來,李健考上清華大學,成為親朋好友間“好孩子”的典范。正在讀中學的孟小蓓難免經常聽父母說起“李叔叔家的兒子”,暗自佩服。那一年的暑假,兩家人聚會,孟小蓓的父母說起女兒重文輕理,數理化成績不好,李健聽見,自告奮勇說可以幫助小蓓補課。
那個暑假在李健記憶里像是美味的冰淇淋,現在想起來,“心里還是會泛起一股甜味兒”。每天下午,他背著那把紅棉吉他,騎車穿越城市,以老師的身份出現在心愛的女孩面前,不茍言笑,悉心指導。小蓓說:“那時候還真的有點兒怕他。”惟一讓她感覺到這個男孩對自己有一些別樣情感的時刻,是每次補完課的黃昏,李健會去樓下的小賣部給她買一支她最愛吃的馬迭爾冰棍,然后拿起吉他,問她:“想聽啥?”于是她就開始點歌,從崔健到齊秦,從羅大佑到李宗盛,只有她點不到的沒有他不會唱的。一首又一首的歌曲聲中,學習壓力一掃而空。
夏天過去,暑假結束了,李健要回北京。最后一次補課,他們彼此都感覺到了心里的那份不舍。那天的點歌時間,小蓓點了一首小虎隊的《驪歌》,“南風又輕輕地吹送,相聚的光陰匆匆,親愛的朋友請不要難過,離別以后要彼此珍重……”歌聲里,小蓓的淚水再也止不住簌簌而落,而李健也紅了眼圈……
1年之后,孟小蓓參加高考。高考的前一天晚上,李健給遠在哈爾濱的孟小蓓打電話,只說了一句:“放輕松,我在北京等你。”他最終在北京等來了孟小蓓,這個比他小5歲的女孩考上了清華,成了他的校友和學妹。
大學畢業之后的李健,辭去了工作,和校友盧庚戌成立了“水木年華”演唱組,發行了第一張專輯《一生有你》,迅速走紅,并順利簽約了唱片公司。伴隨著名氣和利益同時到來的,是他和盧庚戌以及唱片公司之間在音樂理念上的巨大分歧,《一生有你》紅了,公司希望他能趁熱打鐵,之后的創作也沿襲同樣的風格,而這樣的創作在李健看來已經不是創作,根本就是工廠的流水線在制造產品。
那是李健最為苦悶的一段日子,在清華讀書的小蓓經常過來陪他。有一次,在李健又唉聲嘆氣抱怨音樂再也不能帶給自己快樂的時候,小蓓問他:“你問問你自己當初是為了什么才做音樂的?肯定不是為了名利對不對?既然如此,還有什么是不能放下的呢?”小蓓這句話,讓李健清醒:“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了我們是為了什么而出發,其實我一直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只是缺一個人在后面推我一把。”他最終選擇了退出。而這也意味著,他放棄了幾乎是唾手可得的名利,重新回到默默無聞、清貧漂泊的生活。他常常會漫無目的地走,在這個過程中想很多事情,激發靈感,而陪伴在他身邊的,只有小蓓。
很少有人知道,后來那首讓李健重新回到公眾視野的《傳奇》,就是寫于這個時期。“……寧愿相信我們前世有約,今生的愛情故事不會再改變,寧愿用這一生等你發現,我一直在你身邊,從未走遠……”他說:“那年冬天,非常冷,我住的四合院里沒有暖氣,而小蓓也陪著我受凍。那么冷的天,因為有人陪伴,也不覺得有多冷了,我突然想寫一首溫暖又遙遠的歌。”
也就是在這段時期,小蓓大學畢業,隨后和李健結婚。這個從小在優越的家庭環境里長大的女孩,沒穿婚紗,沒有鮮花,心甘情愿又興高采烈地把自己給嫁掉了。多年之后,小蓓回想起他和李健領證的那天,笑著說:“我們結婚,就是,一早醒來,看見天兒不錯,心情大好,擇日不如撞日,就領證去了。我們都是厭倦形式的人,現在想來也絲毫不覺得遺憾。”
才子佳人,將日子過成了詩
這些年來,李健一直將自己的私生活保護得很好,也從不在公開場合攜妻子亮相,搞得大家都很好奇:李太太究竟長的是什么樣子?目前至少有3個證據證明其是美女:一、李健曾經說過自己的妻子是美女;二、見過孟小蓓的高曉松曾經說過:“李健太太是我所見過的最好看的女人。”三、孟小蓓曾經好幾次在大街上被星探攔住想請她去試戲。
最近有網友扒出了孟小蓓的微博,這個微博記錄了兩人之間的生活點滴,這才發現這位李太太不僅顏值高,而且琴棋書畫詩酒花、寫作攝影照顧家樣樣拿得起,堪稱五星級全能妻子。在這個微博里,李健對妻子的昵稱是“小貝殼”,而妻子對他的昵稱則是隨機的:“咖啡先生”、“出差先生”、“午睡先生”……
透過這些文筆優美的微博,兩人之間的生活情趣自然流淌,令人艷羨――“我在小園澆水,昨晚回來的出差先生隔著紗窗說,和你在一起的日子才叫時光,否則只是無意義的留白。風兒吹過,小花草紛紛跳起舞來……”
“午睡先生說我夢見咱們在草地上野餐,還有兔子和狗都喝暈了,兔子打拳呢,可好玩啦!”
“節食先生說胃太空有點難受,給他喂了一杯奶,又吃了一塊糕點,他心滿意足地說:總餓著不好,容易做‘餓’夢。”
“看到巧匠之作總會心動手癢,我說有點想去學陶藝,事茶先生抬眼看看我,說:‘你別淘氣了……’”
而李健在難得談到自己的婚姻生活時,也透露過一些細節:“我和妻子都很喜歡蘇俄文化,所以我們的生活方式也多多少少受到一些影響。比如我們都喜歡郊游,經常會在周末的時候,帶著啤酒面包香腸去郊外,搭了帳篷,彈著吉他,吃吃喝喝,到晚上再回來。我們都喜歡布置家庭,桌子上一定要有桌布才行,喜歡粉刷和裝飾房間……”
兩人都喜歡閱讀和音樂,所以家里最多的就是書,書房里四面都是書架,李健的書占了兩面,小蓓的書占了另兩面。李健說他有時候閑著沒事干,也會去小蓓的書架上找些書看,“不過都看不太懂。”現在,李健在小蓓面前有些優勢的也就是音樂了。他很信任小蓓在音樂上的審美,有時候寫了歌詞,他會先讓小蓓看看是不是覺得OK,小蓓點頭認可,他就放心地定稿了。給馮小剛的電影《唐山大地震》寫主題歌時,馮導和制片方都提出了修改意見,足足改了七八稿還通不過。小蓓聽了聽,覺得挺好的啊,這下李健有了底氣,對馮導說:“就這樣,你們要是覺得能用就用,如果不能用就算了。”后來還是馮導做了妥協,笑著說:“李健,藝術家的脾氣。”
小蓓唱歌也很好聽,李健有首歌叫《紫羅蘭》,里面那段清越、飄忽的和聲,就出自小蓓。
如此神仙眷侶琴瑟相和,讓人好奇:他們就沒矛盾嗎?就不吵架嗎?對此李健說:“我不喜歡脾氣火爆的女孩,不能容忍女孩子對我大喊大叫,但特別溫柔對我百依百順的那種也不行,我和太太相處必須平等。就是有些問題,不能因為我年齡比她大,就要照顧她遷就她,就默認一個我不能容忍的結果……我太太最終吸引我的不是容貌,而是她說話的方式和內容。”
那如果夫妻之間遇到矛盾會怎么處理呢?李健說:“我們不吵架,吵架是智慧不夠的表現。她是學社會學的,會以社會學的觀點來爭論。我有時候說不過她,就去彈琴,彈了一會兒,心情好了,兩個人也就和好了。”
看看,這就是男神和女博士的生活,真是令我們汗顏吶!
在婚姻中成就更好的自己
兩人結婚后,孟小蓓一直都在讀書,讀完研究生,又去讀博士,因為這,兩人到現在還沒要孩子。在如今這個“女博士”相當于一個貶義詞的社會,也有不少人勸李健:“一個女人讀那么多書干嘛?趁著年輕趕緊把孩子生了。”在這一點上,李健百分百站到妻子這一邊,他說:“我不能因為她是我妻子,就可以自私地要求她這樣那樣。她有夢想,我能做的是站在她身后,做她的后盾。好的婚姻不應該是束縛,而應該是一個人的加油站。”
李健戲稱妻子是“學霸”,佩服她的定力和毅力。比如她給自己定的學習計劃,就一定要完成。有時候陪著李健去聽音樂會,回來已經是深夜,她還會洗洗臉,坐到書桌旁,完成當天的學習任務。在小蓓準備博士論文的那些日子里,李健經常在書房陪著她熬夜,他說:“反正我也是夜貓子,睡不著,還不如陪著她,她學習,我創作。”在那些夫妻燈下相對相伴的時刻,有很多次,李健一抬頭,發現小蓓已經困得趴在桌上睡著了。這樣的場景,被他寫成了一首叫做《小鳥睡在我身旁》的歌,將對妻子的憐愛、欣賞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小鳥睡在我身旁,就像花兒吐芬芳,但愿這溫柔的夜晚,賜予她甜蜜的夢鄉。看著她小小的翅膀,還要為自己擋風霜,誰也不能傷害她,我要保護她飛翔……”
李健很為妻子是個博士感到驕傲,為她在學術上取得的每一點成績而高興。小蓓在學術雜志上發表的論文,他會細心地整理、收藏,家里有客人來,他會把這些拿給別人看,說:“她這個含金量很高,要有真東西、下苦功夫才行,不像我們唱歌的,誰都能唱。”
同樣,小蓓對李健的事業,對他的夢想,也是全力支持。
李健事業上的第二個春天,是因為王菲在春晚上演唱了他創作的那首《傳奇》。他戲稱自己像一個“出土文物”一樣,又回到公眾的視線中,生活也不可避免地一下子變得忙碌。比如他們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去郊游,也不能再在一起安安靜靜地享受下午茶。對此小蓓沒有怨言,正如李健不愿意用婚姻來束縛她的學術理想一樣,她也不愿意用婚姻來束縛李健的音樂理想,她說:“好的婚姻能讓人變得更好,飛得更高。”
其實早在《我是歌手》第一季時,導演洪濤就邀請過李健,被他拒絕了,理由是:“那個舞臺適合那些會飆高音會勁歌熱舞的歌手,像我這樣喜歡靜靜唱歌的歌手,會比較吃虧。”第二季時,他依然用同樣的理由拒絕了洪濤的邀請。但是小蓓一直在鼓勵他去嘗試一下。她對李健說:“其實你就是怕輸,怕結果很難看,你如果抱著去唱歌給更多人聽的心態,就不會介意輸贏了。”小蓓的一語中的讓李健重新開始看待洪濤的邀請,并最終以補位歌手的身份參加了第三季的比賽。
讓人意外的是,或許是聽眾聽膩了飆高音,擅長淺吟低唱、號稱“音樂詩人”的李健一出現,就得到了大眾的空前關注。他沉靜空靈的嗓音,宛如一陣清風,給《我是歌手》帶來了一絲清新的色彩。在整個比賽的過程中,歌手之間的競爭已經達到白熱化的程度,有人緊張失態,有人頻出大招,而李健始終淡定,在后臺甚至還時不時拋出一兩個段子,給大家放松心情,調節氣氛。能有這樣的好心態,李健說:“我始終記得妻子說過的話,比賽是暫時的,歌唱才是永遠的。”
參加《我是歌手》,惟一讓李健頭疼的就是選歌,選對了歌,往往就等于成功了一半。第八期,是一場淘汰賽,當時的李健為選哪首歌參賽傷透腦筋,身邊的一幫朋友:王菲、盧庚戌、樸樹、黃綺珊,紛紛給他推薦了自己認為比較適合他的歌曲,可他總覺得“還差那么一點意思”。有一天,小蓓對他說:“我覺得有一首歌特別適合你。你唱這個肯定行。”知夫莫若妻,李健一聽,猶豫、糾結一掃而空,當即拍板:就是它了。這首歌,就是讓李健在第八期獲得冠軍的《當你老了》。
盡管李健一直認為唱歌不是為了比賽、好歌手是無法比的。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歌唱事業,通過《我是歌手》這個節目,登上了一個新的高峰。事業上的飛躍帶來的副作用就是,他用來陪伴妻子的時間越來越少。和大部分妻子不同的是,小蓓對此很想得開,她說:“他忙起來也有好處,他忙他的,我忙我的,也許趁這機會在學術上能有大突破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