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范文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一語文教學反思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

    第1篇:初一語文教學反思范文

    第一個問題是學生的思想問題,也是學生學習英語的導向問題。學生學習英語的態度問題,學還是不學,認真地學還是敷衍了事地學,這很重要,從最現實的角度說,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必須面對英語,因為英語是一門重要的學科。而且,高考的成敗與學生英語成績的好或不好有很大聯系,關系到其將來一生的幸福。因此,面對英語是一個現實問題,那么該如何面對?應勇敢地面對英語,勇敢地面對學習英語的實際困難,在現實中許多學生英語學不好,就是因為不能勇敢地面對學習英語的實際困難,而是逃和躲。不是英語難的問題,而是學生自己的思想認識問題,把一個單詞的簡單問題變成一本書的大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學生學習英語的心態問題。英語并不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沒有信心,英語不可能成為自己的敵人,而是自身可能成為你自己最可怕的敵人。自信心盡管看不見,但是自信心是一種強大的力量,成功的人士靠的都是自己強大的自信心。教師在自己的實際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經常通過一點一滴的成功來鼓勵學生,多表揚學生,這樣總是會有好效果的。

    第三個問題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問題。這個問題在農村是很普遍的,也是一個大問題。農村學生的家長為了生活,一年四季在外地打工,沒有時間來有效監管自己的孩子,在學習上無法幫助自己的孩子。現實的問題是在家里只有爺爺奶奶,在孩子的監管和學習上是缺失的。一周時間兩天在家,孩子整天在家看電視、玩手機、玩電腦,把學習遠遠地放在身后,在學校學習的新知識不復習鞏固,很容易忘記。英語教師安排的英語家庭作業做不做也沒人管,無人問。

    第四個問題是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問題。大多數學生沒有養成學習習慣,這是很致命的,學校根本沒有章法,學生學多學少也不知道,什么時間學什么不知道。英語在早晨一定要有大聲的朗讀和背誦,課文需要朗讀和背誦,單詞、短語、句型一定要背誦和默寫。教師要了解學生上課之前的預習習慣正確與否,上課認真做筆記的習慣正確與否,做作業獨立思考的習慣正確與否,據我的了解,一些學生有抄襲作業的習慣、不愛動腦的習慣、不愿受苦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學生如何養成學習英語的好習慣,如何改變自己學習英語的壞習慣,這需要痛下決心改變。

    第五個問題是學生對學習英語的興趣不夠。作為英語教師,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我教英語這么多年,總結了英語和漢語既有許多相同的地方,也有許多不同的地方。就許多不同的地方我想談談,例如,英語的名詞有單復數形式,有可數名詞與不可數名詞,而漢語的名詞沒有單復數形式,沒有可數名詞與不可數名詞。又如,一顆蘋果an apple,兩顆蘋果two apples,這樣一比較學生就有興趣了。而且,我問學生,“漢語的蘋果能不能加上復數形式?”學生肯定會笑,作為英語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的內容教出興趣教出成績。

    第六個問題是英語和漢語語法的不同。英語和漢語在語法上最大的區別是英語時態。在英語語法中時態是語法的核心,許多學生學不好英語也是因為英語語法學不好,英語語法吃不透。怎么理解英語的時態?英語的時態是英語動詞的不同形式,英語動詞的不同形式用來表示不同的時間,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不同形態。

    第七個問題是要善于抓住每一個細節,注重知識的積累。教師的教學還是學生的學習都要善于抓住細節,注重積累的方法和習慣。作為一名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我經常不放過每一個細節,在教學反思這個環節上我注重知識積累,小到一個元音音素或者輔音音素,大到西方文化傳統。把點滴知識的積累養成一種好的習慣,可以受益終身。

    第2篇:初一語文教學反思范文

    一.《荷葉母親》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散文詩兩首”一課,編排了泰戈爾的《金色花》和《荷葉母親》兩篇文質兼美的散文詩,文字簡約意蘊豐富。散文詩這種文學體裁,最大特點是運用比較自由的形式抒寫心靈或者情緒及其波動,《荷葉母親》冰心用質樸的文字把敏感多思的情緒表現得搖曳生姿,對于初一的學生而言,理解把握其思路有一定的難度,但好在前有《金色花》的教學鋪墊,學生已對散文詩略有了解,對母愛的主題在生活中也有豐富的體驗,因而我將教學重點定位為通過豐富的學生活動讓學生充分地走入文本、理解文本,從而理解散文詩的思維過程和情感表達特點,激發學生的生命感悟,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并在拓展延伸的仿寫語文活動中豐富生命體驗,以寫促讀,激發學生生活中去理解母愛、感恩母愛的情感,在讀寫一體的語文活動中達到情感體驗的。正如教育家盧梭所言:“教育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散文詩的教學更應該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努力讓學生收獲美的文學藝術、情感體驗,并向學生生活領域拓展,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和家庭、社會有機結合起來。

    二.“活動化教學”闡述及其在《荷葉母親》教學設計中的運用

    何為活動化教學?這是一個新提法。語文課堂教學活動化的提出與實踐源于我國語文教育界對杜威的“活動課程理論”等先進教育思想的創造性借鑒。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主張“從做中學”,他認為兒童不從活動而由聽課和讀書所獲得的知識是虛無漂渺的。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這樣提出:“當知識與積極的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時候,學習才能成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課外活動”學科化、目標化、序列化的表達首先出現在九年義務制初中語文教學大綱;新課標又提出了“綜合性學習”這一語文教學活動化新觀念,并將它和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相提并論,同時還對活動所達成的目標作了明確的規定;廣州市教研室組織的《學業質量評價標準》中也力求對義務課程階段的讀寫活動做出各學段的明確要求和達標評價標準。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一線教師積極學習新課標、落實新課程理念,近些年我們大力開展多種語文活動,在教材體系中集中體現在“綜合性學習”單元讀寫、口語交際等活動的開展,但由于教學時間的限制,教師只能有側重地安排各單元的綜合性學習的活動內容,這些活動拓展了語文教學的深度、廣度,尤其是在活動中有效地激發學生興趣、提高了學生語文能力,筆者也曾就自己的體會進行了相關的策略研究。

    語文專家在闡述“語文課堂教學活動化”的內涵時,這樣表述“活動化課堂教學在教師、教材、學生三者關系上,摒棄以‘教師為中心,教材為中心’的思路,強調課堂教學必須切切實實地以學生的自主活動和合作活動為主,學生是實實在在的‘學’‘做’而非單純的‘受教’;在活動內容上,是緊扣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設計學生喜愛的聽說讀寫看活動;在課堂教學方法上,教師是以組織、指導、調控學生活動為主;在活動方式上,能根據目標力求豐富多彩;在活動范圍上,是以全體學生的活動取代一問一答或少數尖子生的活動;在教學效果上,不僅要看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還要注重學生是否主動、積極而有興趣的參與以及活動質量的高低。”秉承這一理念,我設計《荷葉母親》教案,緊扣散文詩內容設定了“多種方式朗讀品味本文樸實、清麗的語言,體驗詩歌思想感情”“體驗人間至深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在生活中學會感恩”的教學目標,設計了學生喜愛的朗讀競賽、句式仿寫、欣賞名家朗讀等聽說讀寫看活動;在課堂教學方法上,教師以組織者的身份,在課堂上指導、調控學生活動。下面我結合教學過程加以說明: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荷葉母親》教學,根據教學進程,導入階段我設計了“歌曲背景導入活動”(課前播放歌曲“燭光里的媽媽”)、“猜謎活動(讓我們猜猜她是誰?)”,謎面是“七百萬字作品,八十多年創作,九十九載歲月,冰雪聰明,蕙質蘭心”,通過聽歌曲和猜謎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檢查了課前預習,在知人論世中為散文詩的閱讀打下基礎。

    2、初讀課文,感知荷之情。

    在這一環節中,我以“推選朗讀比賽選手”的理由串起學生自由朗讀和聽讀名家朗讀兩個活動。自由朗讀環節,請學生找出生字注音并嘗試運用朗誦技巧(節奏、聲調、速度、重音),初步感知散文詩的內容;讀后通過問題“你讀出了什么樣的情感”引導學生感知文意,又通過聽讀名家朗讀,在音樂背景中名家溫婉的語調將學生引入課文的情感再體驗,聽讀后學生通過比較,明白自身朗讀的不足之處,也躍躍欲試,為下一環節的再讀做好了鋪墊。

    3、再讀課文,品味荷之愛。

    第3篇:初一語文教學反思范文

    現在學生極少閱讀,學生只在課堂上泛泛地讀一下課文。有的學生一課學完還不知道那些生字、新詞在什么地方,更不要說對文章語言的感知和對文章情味的體悟了。因此,要提高閱讀能力,必須改變這種現象,要特別重視指導學生自己讀書。閱讀的本質就是“讀”,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閱讀教學當然以學生自己閱讀為主。葉圣陶先生在“中學國文學習法”中說:“閱讀總得‘讀’。出聲念誦固然是讀,不出聲默讀也是讀,乃至口舌絕不運動,只用眼睛在紙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謂‘目治’,也是讀。”閱讀教學沒有學生自己實踐,就像作文教學沒有學生自己的寫作實踐一樣,肯定收不到任何實效。“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多讀為了少講,以讀代講。通過讀,學生會自己發現問題,并借工具書和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不少問題。因為課本是是循序漸進的,只要熟知作品,就能自學到相當程度,并且自己動手動腦解決問題是一種主動接受,是自我消化和吸收,學生感受到作品的特色,既有興趣又不易疲勞,往往還印象更深,記憶牢固。這樣,似乎在“讀”上費時較多,但磨刀不誤砍柴工,學生抓住了根本,剩余問題由教師抓住重點、難點予以點撥,講得可以少而精。這樣就避免了文無難易,題無巨細,不分詳略輕重,一講到底,容易使學生疲勞,厭煩的做法。因此,只有學生自己讀書,才能從多方面受益。

    一、學生自己讀書,有利于獲得語感

    眾所周知,語言是約定俗成的,語感是以感性認識為基礎的,語感是一種理性的直覺,其形成是由過去的知識,經驗在心理結構中的積淀。一般情況而言,閱讀能力的核心便是對語言材料的感知能力,即語感能力。語感敏銳的人,往往能直接、迅速地捕捉到文字信息的豐富內涵,還可以體味到“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諸多妙處。反過來,語感的優劣,也來自于讀書的積累。書讀多了,富有積蓄,“感覺”自然靈敏,在讀書中積累,在讀書中發展。語感豐富敏銳,便能明曉同一語言形式可以表達不同的思想內容,不同的語言形式亦可表達不同的思想內容,不同的語言形式亦可表達同一的思想內容,特定的語言環境下需要特定語言形式表達特定的思想內容。語感是聽說讀寫的核心,我們的語文教育應該以積淀語感為目標。因為語感不是“東西”,也不是知識、觀念、教條,因而不能給予,不能灌輸,不能“粘貼”。好比冷暖的感覺,你不能命令誰感覺到冷暖,而必須承認從而尊重人作為感覺主體的地位,所以,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多讀課文,在具體語言環境中學習語言,把別人的言語手段內化為自己的言語手段把現成的語言形成內化為活的語言形式,實在是獲得語感,掌握運用語言規律的必由途徑。

    二、在讀書中促進學生的發展

    教育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而學生的發展要從識字、閱讀起步。以知識經濟為特征的21世紀,是信息量驟增的社會。因此,在讀書中促進學生的發展,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長期以來閱讀教學一直處于一種封閉的狀態,學生并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閱讀。在這方面,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首先,大膽地改革現有教法。把分析教材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哪些課文應該重點研讀,哪些課文可作一般性閱讀,都由學生和老師共同商定。在這一過程中,我注意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辨別能力,使學生能夠在浩如煙海的文學中選擇應該重點閱讀的書籍。其次,把學生帶到圖書館中去自由閱讀,未來的社會是高度信息化的社會,閱讀教學僅以課本為單一的教學內容肯定是不夠的,為了豐富學生的讀書內容,我把閱覽圖書館作為第二課堂,每周安排一節自由閱讀課,在教室設圖書閣,讓書架上的圖書成為學生的語文課本,讓學生之間的研討和交流代替學生的語文課本。讓學生之間的研討和交流代替老師的講授,從而為學生拓寬了視野。形成開放性的語文教學體系。

    第4篇:初一語文教學反思范文

    什么是探究性閱讀呢?探究性閱讀以閱讀目的為前提,以信息論理論為指導,以圍繞閱讀目的準確、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關信息為基本原則,不斷提高篩選、認知、處理語言信息的能力。探究性閱讀能力的培養,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因此,應該大力倡導探究性閱讀教學法。

    探究性閱讀教學的開展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那么,怎樣正確進行探究性閱讀教學呢?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1、以學生為主體

    閱讀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要確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是認識的主體和發展的主體。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說:“教師的教為的是學生的學。學生的學習是有對象的,有內容的,這就是學習的客體。誰來學呢?學生。學生必然是學的活動的主體。”從學習的過程看,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學生的學習活動只能通過他自己的實踐和感知,通過他自己的思維進行,別人不能越俎代庖。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學習,才能把人類的文明成果轉化為自己的精神庫存,才能把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錢夢龍老師提倡“目中有人”的語文教學,這個“人”就是學生。“目中有人”就是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理科教師總是向學生進行一番演算、推理或演示以后,才自然而然地得出所要證明的定理。閱讀教學也應該注重這種“推理”過程,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議論,最后得出對課文的認識。這個過程,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就是思維訓練的過程。注重了這個過程,就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要發揚教學民主。學習目標可以通過師生的閱讀共同產生,不一定都是教師預先設定。例如童話故事的教學,一般都從情節入手。但是筆者在組織學生閱讀《七顆鉆石》時,沒有把情節分析預先設定為教學目標。讓學生預習后,進行課堂討論時,我問:“本文的故事情節是否需要賞析?”如果學生說需要賞析,我便組織討論故事情節;如果學生說不需要賞析,那就放過去,因為這篇課文的故事情節比較簡單明了。結果大多數學生說不需要,于是就跳過了故事情節的分析,直接討論小姑娘的形象。在師生共同產生學習目標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得到充分體現。另外,還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見解,沒有必要用教學參考書上的答案統一學生的認識。著名的美國實業家羅迦·費·因格說過:“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這是非常有見地的。

    2、學生自讀與教師點撥相結合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學習方式。”它包括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一是有一個以‘學’為中心的探究學習環境”,“二是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指導。”因此,探究性閱讀教學必須把學生自讀和教師點撥結合起來。過去的閱讀教學,基本上是一種“接收學習”,教師講,學生聽。探究性閱讀教學必須改變這種現狀,而代之以學生自讀,教師點撥。由于語文學習是一種無序學習,閱讀并沒有什么必然的、嚴謹的主次前后順序,因此語文完全可以自學;而且,由于語文課“技能型”的特點,語文也必須自學。只有自學,才能形成語文能力。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學習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關鍵是要學生自己能夠對知識和技能進行內化,這種內化需要通過學生自己的親身體驗才能實現。因此,閱讀教學要給學生提供“內化知識技能”的時間和空間。要以學生自讀為主,把讀書思考的權利還給學生。教師要少講,教師的首要任務不是講授課文,而是引導學生學習。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說,教師要發揮的是主導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葉圣陶先生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我意如能令學生于上課之時主動求知,主動練習,不徒坐聽教師講說,即為改進教學之一道。教師不宜以講課文為專務。教師指示必須注意之點,令自為理解,彼求之弗得或得之而謬誤,然后為之講說。如是則教師真起主導作用,而學生亦免處于被動地位矣。”(《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閱讀專家曾祥芹先生呼吁:閱讀教學要廢除以教師過多講解擠掉或取代學生獨立閱讀思考的“講讀”模式,建立在教師點撥下以學生自讀為主的“自讀”機制。實乃真知灼見!學生在自讀中“自為理解”,主動探究,加上教師的點撥指導,就能得到思考和開悟的滿足,得到啟智的喜悅和審美的享受,得到科學思維和方法技能的訓練。

    教師的點撥可以是一般方法的指導,也可以是具體問題的解答。但不論是一般方法的指導還是具體問題的解答,都要注重閱讀技能和思維能力的培養,盡可能概括出認識問題的規律性,不能滿足于得出一個答案。教師的點撥可以在學生自讀遇到理解障礙之后,也可以在遇到疑難之前。例如在學習了初一語文第四單元多彩四季后,我把描寫四季的文章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閱讀。教師點撥:描寫景物要注意抓住景物的特點;描寫景物要注意寫得有聲有色;描寫景物要按一定的順序來寫;描寫景物要注意動靜結合……學生通過閱讀比較基本上都能從文章中找出相對應的句子。而且還發現許多其它的描寫方法。這樣學生再遇到寫景文章,基本上不要老師再多講,會自己分析了。

    探究性閱讀教學應從定向探究逐步向自由探究過渡。“所謂定向探究是指學生所進行的各種探究活動是在教師提供大量的指導和幫助下完成的。”“所謂自由探究是指學生開展探究學習時,極少得到教師的指導和幫助,而是自己獨立完成。”自讀的初級階段,應以教師的點撥為主,組織定向探究。這時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分析理解課文的目標基本上由教師提出,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讀懂課文,達到教學目標。以后,教師逐步放手,逐漸減少點撥,學生逐漸嫻熟掌握閱讀方法,自行確定閱讀目標,正確認識課文內容,進入到自由探究階段。這是自讀的高級階段,是“不需要教”“自能讀書”的階段。此階段無論課內還是課外的文章,學生均能自己讀懂,即能自己提出疑問,自己分析解決問題,自己發現獲取知識,自己概括掌握規律。教師的點撥只是參與討論,提供參考意見。

    3、獨立思考與集體討論相結合

    在研究性閱讀教學中,課堂教學主要應采用獨立思考與集體討論相結合的形式。獨立思考問題,能培養思維的獨立性,克服思維的盲從性和依賴性。由于不受旁人的影響,由于沒有現成的結論,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得出的認識往往比較客觀;而且,獨立思考思維訓練強度大,思維能力提高快,能夠較快地培養自學能力。所以,在學生自讀課文時,應鼓勵獨立思考。但是,“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如果僅僅讓學生獨立思考,學生的閱讀往往會陷入迷惘困惑之中。因為個人的智慧畢竟有限,況且學生處在學習提高的過程中,“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是常有的。因此獨立思考必須與集體討論結合起來。集體討論是一種合作學習方式,可以發揮課堂學習的集體性的優勢。在集體討論中,學生集思廣益,相互切磋,取長補短,啟智開悟,可以化解獨立思考碰到的疑難和障礙,還能鍛煉口頭表達能力。獨立思考與集體討論結合起來,兩者相得益彰,思維訓練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組織學生討論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討論欲望,讓每一個學生都產生發表觀點的興趣和動機,積極參與集體討論。在研究性閱讀教學中,討論的問題有些來自學生。一般來說,來自學生的問題比較容易激發討論欲望,因為青少年學生具有較強的自尊心和好勝心,當同學提出問題時,他們往往會產生一種解決問題的沖動,以滿足自尊心和好勝心。當然,學生提出的問題不一定都圍繞教學中心,不一定都切合教學要求,有些問題可能是鉆牛角尖的,有些問題可能是言不及義的。這時,教師就要加以引導、點撥,概括出符合教學要求、具有思維價值的問題。自讀初期,討論的問題主要由教師提出,這就要求教師設計問題恰當,創設“憤”“悱”情境,這樣才能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和探究欲望,激起討論的積極性。

    其次要創設師生平等、民主研討的課堂情境。在討論中,教師不要輕易作優劣正誤的評判,對學生的發言,要盡可能給以正面評價。哪怕是極微小的合理成分,都要充分肯定。即使完全錯誤,也不要直接駁斥,而應從發言的勇氣、態度等方面加以鼓勵。錯誤要指出,不能模糊過去,但語氣要委婉,態度要懇切,措辭讓人容易接受。在討論中,教師要盡可能以討論者的身份參與,盡量淡化“裁判”色彩。這樣,課堂氣氛平等、民主、融洽,討論才能順利進行。

    4、思維訓練與記誦積累相結合

    語文是一種能力構建。閱讀教學是一種以理解為核心的思維訓練,而思維的工具是語言,思維離不開語言,因此思維訓練必須和語言訓練結合起來。學習語言就必須積累語言,多讀多背。

    葉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于語言文字的敏銳感覺。”訓練語感的最佳途徑是熟讀背誦。按照生理學、心理學的理論,熟讀背誦,能讓書面語的一切言語因素在學生的大腦皮層留下系統的印象。誦讀多了,印象就會深刻起來,最終就會在頭腦中形成牢固的網絡系統。有了這個網絡系統,就有了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覺,即語感。有了語感,無論聽話還是讀書,都能理解其含義,感受其形象,判斷其正誤,體察其具體應用中的細微差別;有了語感,提筆作文,便能表情達意得心應手,遣詞造句左右逢源,體味到“神來之筆”、“妙筆生花”的。

    在研究性閱讀教學中,記誦積累是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教師必須讓學生明白熟讀背誦的意義,并給以具體的指導。一是背誦的內容必須典范精粹。可指導學生背誦古詩文名篇。現代白話文值得背誦的不多,值得整篇背誦的幾乎沒有。現代白話文的背誦, 內容主要是散見其中的格言警句和一些生動的修辭、描寫。背誦古詩文對人的語言訓練作用是全方位的,從語辭的典雅到文脈的貫通到思想的睿智,無不浸染熏陶著讀者。不過人們易于感覺的還是文字的典雅精練。背誦現代白話文則主要是領悟其哲理,學習其生動性、形象性。二是背誦的方法需要講究。背誦時不要貪多求快,而是要仔仔細細地讀,讀懂意思,重要的是背熟,使它成為自己的東西。背會的東西還需要隔一段時間進行鞏固。

    相信隨著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的習慣的養成,隨著學生自主探究經驗的不斷積累,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與鑒賞水平會不斷得到提高,他們能夠自主探究出的東西也會越來越多,學生們的閱讀會逐漸走向深刻與成熟。而這正是學生最大的收獲,也是語文教學追求的最高境界。

    參考資料

    1、《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a毛片成人免费全部播放| 成人动漫在线播放| 无码国产成人av在线播放| 成人黄色免费网址|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AV片|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播放器下载 |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色欲欲WWW成人网站| 成人免费观看网欧美片| 亚洲午夜成人片|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色多多|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a级成人免费毛片完整版| 国产成人精品免高潮在线观看| 五月天国产成人AV免费观看| 国产日韩欧美成人| 欧美亚洲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 国产成人午夜片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人| 四虎www成人影院| 成人中文精品3d动漫在线|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午夜成人无码福利免费视频| 成人合集大片bd高清在线观看| 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 免费观看一级成人毛片| 在线91精品亚洲网站精品成人| 欧美成人在线网站|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看片软件|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 红楼遗梦成人h文完整版|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成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app|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 成人在线免费网站| 欧美xxxx成人免费网站|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刺激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