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濟師專業技術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 “雙師型”教師 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47
1 獨特的培育內涵
1.1 高等職業教育
在東西方教育史上,關于職業教育的解釋非常多。在國外,分為普通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普通職業教育(vocational edueation) 就是指培養一般熟練工人或半熟練工人的教育和培訓;高層次的職業教育才是指培養工程師或高級專業技術人員為目標的專業教育(professionaleducation)。
目前,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是在高中(包括職高、中專、中技等)后教育基礎上實施的,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為主要任務,與中等職業教育銜接,和普通高等教育并行的一種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時代特點、地方特色和行業特點。以寧夏司法警官職業學院為例(以下簡稱寧司警院),寧司警院是經司法部和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教育部備案的全日制高等職業院校,是自治區唯一一所警察類院校,也是全國政法干警招錄培養體制改革首批試點院校。學院根據自身行業特色,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加大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的力度,力爭體現以下職業教育辦學特色。
第一,是以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專業技術應用型人才為根本任務;第二,確定準確的教育定位和培養目標。高等職業院校要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以就業為導向確定辦學目標,找準學校在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中的位置。第三,是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基礎理論教學夠用為度,專業課加強針對性和實用性;第四,課程體系要以培養行業(崗位群)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技能為主線,加強教學建設和教學改革;第五,圍繞培養目標的實現,建設結構合理,雙師素質、雙師型、雙師結構,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第六,校企合作是培養技術應用人才的基本途徑。
1.2 “雙師型”教師
“雙師型”教師,最早主要指既懂理論又懂實踐,既能教授理論課程又能指導實訓課程,既具備高校教師資格,又具有相關的專業等級證書,比如工程師或技師、經濟師、統計師、會計師、律師等。近年來,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在職教界又通行雙師素質教師的稱謂,筆者認為,“雙師型”教師與雙師素質教師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是兩種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雙師型”教師肯定具備雙師素質,具備雙師素質的教師當然可以稱為“雙師型”教師,在本文,二者是通用的。
現存的“雙師型”含義,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第一,“雙證學說”,也是目前最常見的認定方法之一,即具備教師資格證和職業技能資格證的教師就屬于“雙師型”教師;第二,“雙能學說”,主要注重教師的職業素養,要求既具有教學的技能,又需具備相關職業的基本素質,這是目前“雙師型”教師發展形勢脫穎而出的一種認證手段。第三,“雙職稱學說”,要求教師既具有講師的職稱,又具有工程師或其他相關專業的職稱。這種兩棲功能目前主要是針對建筑土木類工程師和經濟師等職業,相對行業間相距較小的職業有效。第四,“雙來源”教師,這種觀點認為,“雙師型”教師的人力資源來源廣泛,既可以通過專職的在校教師隊伍進行選拔,也可以聘請一些社會生產實踐部門的工作人員充當兼職教師,這樣一方面可以有效整合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師資源,另一方面也可以將不同行業的專業技術人才有效的納入高等教育體系。第五,“雙素質學說”,綜合以上幾種學說而出現的新概念,涵蓋了“一全、二師、三能、四證”的特點,界定全面但適用難度不大。
根據以上4種觀點,筆者認為“雙師型”教師是在高等職業教育中有較高的教育教學水平、較強的科研能力和實踐工作能力;擁有高等學校講師及以上職稱,并取得相應的行業中級以上專業職稱或行業特許的職業資格證書,并且經常性地參與專業實踐活動,取得良好業績的專業教師。以寧司警院為例,多是從教5年以上,具備講師以上職稱,同時取得相應技術執業資格證書的教師,在本行業內可以從事技術實務方面的工作,能夠組織學生取得良好職業技能業績的教師。
2 寧夏司法警官職業學院“雙師型”教師培養的現狀分析
2.1 基本情況簡介
按照寧黨發〔2010〕67號《寧夏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和《自治區教育廳關于印發》的總體部署,我區高等職業教育著眼于擴大規模和調整結構,隨著高職教育事業迅速發展,高等職業院校要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以就業為導向確定辦學目標,找準學校在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力度,堅持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我區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目前已有八所。經過調整,專業結構得到優化,逐步適應了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術應用性人才的需求,初步形成了一個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等職業教育新體系。以寧司警院為例,現有全日制在校生4100人,教職工240人,已基本形成了以全日制高、中等法律職業教育為主體,成人教育和監獄警察培訓相結合的辦學體系。學院通過置換政法專項編制,增加編制84個,總編制達到196個,緩解了人員嚴重短缺的局面,為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了保證。與此同時,面向全國公開招錄教學亟需的碩士研究生51名,本科生19名。目前專任教師達102人,其中碩士研究生83人,雙師型教師49人,教師平均年齡35.6歲。順應了人民群眾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和現代化建設對高技能專門人才的迫切需要。但是,從總體看,高職高專院校師資隊伍建設還存在很多不適應,主要表現在:專任教師數量不足,具備正高級職稱的專任教師數量較少;教師年齡結構失衡,比如青年教師比重過大;特別是具備“雙師素質”教師數量過少或者是不確定“雙師型”教師比例。因此建設一支一定規模的“雙師素質”教師隊伍,是推動高職高專院校職業教育和辦學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
2.2 寧司警院“雙師型”教師培養的現狀與分析
[[主要從事教學\&教師數\&占教職工比例\&“雙師型”教師數\&“雙師型”比例\&校內專任教師\&102\&42%\&49\&20.4%\&校外兼職教師\&18\&7.5%\&18\&7.5%\&]]
2.2.1 “雙師型”教師比例統計表
[[主要培養方式\&雙師素質培訓占93%\&專業技術崗位鍛煉占22%\&科研占39%\&雙師培訓收益度\&理論知識占62%\&實踐技能提高12%\&收益不大67%\&雙師培訓愿望度\&愿意參加培訓89%\&不愿意參加4.3%\&無所謂13%\&]
]
2.2.3 教師職稱結構統計比例(見右圖)
從上面統計結果基本上反映了學院師資隊伍存在以下主要問題:首先,具備正高級職稱的專任教師數量較少,其中高水平教師,特別是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學術帶頭人比較少。教師年齡結構失衡,比如青年教師比重過大,初級職稱和無職稱的教師人數占據將近專任教師一半比例,而講師職稱的教師比例才18%,這一特點,雖能夠體現出教師年齡正趨向年輕化,中青年教師已成為學院發展的中堅力量,但從學院教師隊伍階梯比例分析,這種不平均比例必然在專業建設、實踐教學、科研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專任教師數量不足。以寧司警院為例,全院教職工240人,專任教師102人,占42%,長期合作校外兼職教師18人,占7.5%,雙師型教師49人,占20.4%,從職業院校的長遠發展來看,專任教師數量還是相對不足,特別是具備“雙師素質”教師數量過少或者是不確定“雙師型”教師的定位。另外,在“雙師型”教師培養方式、收益度、以及學院如何確定“雙師型”教師資格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質量不高,和概念模糊,甚至沒有相關規章制度加以明確。因此,“雙師型”教師培養方式,仍然是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需要解決的瓶頸問題。
3 新穎的培養路徑――以寧夏司法警官職業學院為例
3.1 制定“雙師型”教師的標準和資格認定制度
正如本文中所提,“雙師型”教師的內涵沒有準確定義,各個地區、不同職業院校在操作過程中實際非常困難。筆者認為,職業院校可以根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編的《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中關于雙師素質內涵的定義,以及自身辦學特色,從本學院角度出發確定“雙師型”教師的標準。以寧司警院為例,筆者認為“雙師型”教師是在高等職業教育中有較高的教育教學水平、較強的科研能力和實踐工作能力;擁有高等學校講師及以上職稱,并取得相應的行業中級以上專業職稱或行業特許的職業資格證書,并且經常性地參與專業實踐活動,取得良好業績的專業教師。
教師資格是國家規定的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人員應當具備的特定條件和身份,標志著從事教師職業所必需的品德、知識和能力。這也是教師專業化發展和高等職業教育提高的必然要求。建立以教育主管單位為基礎的認定機構來認定“雙師型”教師并頒發證書,這是“雙師型”教師培養的核心所在,其指導意義大于現實意義。此外,應當根據不同行業的發展特點為其制定有針對性的實施細則,提高評定制度的可操作性。評定標準的一致性能夠保證“雙師型”教師資格認定的順利實施,能夠維護“雙師型”教師認定制度的客觀性和公正性。
3.2 制定符合“雙師型”教師特點的職稱評定制度
目前,我區職業院校的教師職稱評定制度,與一般本科院校相同,完全不能夠體現出職業教育教師所謂綜合能力和教學水平。以寧司警院為例,學院實行警務化管理,在編教職工接受嚴格的警務訓練,入校學生必須接受警事訓練及警務化管理入學教育,同時,在專業技能方面,除了學習專業理論課、專業技能課以外,還必須完成基本技能,例如汽車駕駛、計算機操作、警事訓練等警察常用技能。這些課程的設置,必然要求專任教師具備實踐操作能力。而如果簡單機械地用教授、副教授、講師、助理講師四個等級,和職稱評定的指標以教師的數量為主,此外還強調期刊的重要性這種統一的標準進行考核,則很可能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產生負面影響。比如高職教師為了滿足職稱評定的硬性指標要求,被迫在日常工作之外單獨撰寫論文,一方面論文的內容并不能幫助其開展日常教學工作,另一方面論文的寫作質量也難以得到保證,這既影響了評定過程的客觀公正,也違背了高等職業教育的學術精神。
因此,可參照普通本科院校教師評審的做法,將“雙師型”教師評定等級分為初級“雙師型”教師、中級“雙師型”教師、高級“雙師型”教師三個層次。 此外,高等職業院校教師在晉升非“雙師型”教師職稱時,對于擁有“雙師型”教師職稱的教師,可制定相關優惠政策破格晉升,如減少工作年限,降低論文的數量和質量等等。該政策的制定,有利于“雙師型”教師的培養。
3.3 健全“雙師型”教師績效考評制度
建立健全高等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考核評價體系,是衡量高等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合格與否的關鍵因素。
第一,要突出培養實踐動手能力在高職教育中的重要的地位,圍繞教學目標的具體要求,以培養“雙師”教學能力和綜合素養為主要評價指標來制定高職院校的教師績效考核機制。
第二,評價體系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是因為學生的學習效果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最直接體現,因此也應當作為教師評價體系中的重要指標。相應的,學生應當成為評價體系中的重要主體,只有這樣的體系設置才能確保評價體系的科學性。
第三,邀請行業專家參與評價。行業專家能對“雙師型”教師的專業知識,實踐技能水平方面給出客觀、合理的評價,有利于“雙師型”教師少走“彎路”,及時地查漏補缺。
3.4 職前培養擴展到在職培訓,自我培訓和外部培訓相結合
以寧司警院為例,筆者認為“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機制,將培養周期從傳統的只強調職前培養擴展到在職培訓,同時將加強自我培訓計劃和外部培訓相結合。建立繼續教育培訓制度,根據教師的年齡、學歷、經歷制定具體的培訓計劃。
第一,安排教師到企事業單位第一線進行業務實踐或掛職鍛煉。教師專業實踐經歷,給學生授課時會增添很多真實案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第二,選送教師到高職高專師資培訓基地接受培訓。教師通過一段集中培訓,專業實踐能力能得到較大的提高。經常參加培訓,還可以保證教師隊伍的可持續發展。
第三,促進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之間的交流。兼職教師在和專業教師共同進行的教學活動中,可以指導教學研究和技術技術服務,加強產學研的結合,促進學校教師向“雙師型”轉化。來自于企業的兼職教師都是一線的技術能手和業務骨干,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熟練的操作技能。專職教師能從他們身上得到很多寶貴的經驗和資訊,對提高自身的專業實踐能力大有幫助。
3.5 改善“雙師型”教師薪酬制度
物質需求是人最基本層次的生存要求,因此物質獎勵是教師薪酬的主要表現形式。目前,我國教師工資中的技術津貼主要體現在專業技術職稱上,如教授津貼等,而“雙師型”教師津貼卻聞所未聞。“雙師型”教師津貼制度的建立,對教師成長為“雙師型”教師起到了激勵作用。不同的等級劃分是對教師的綜合能力的客觀評價,以此為依據的津貼獎勵數值也是劃分為不同的等級。這為教師自我實現的需要設立了目標。
高等職業教育與經濟、產業結構密切相關,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高等職業教育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和“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都是長期的、不斷變化的過程,相應的理論研究也應隨之發展。
參考文獻:
[1]何春聯,朱盛毅,江越平.“雙師型”教師培養途徑與模式研究――基于高職院校“雙證型”學生培養模式[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0,(4).
[2].海南省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調查研究[D].延安大學,2012.
[3]何迪.以“雙師型”為突破口提升高職教學質量[D].南昌大學,2012.
[4]孫澤文,葉敏.我國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養機制探究[J].職教論壇,2009,(5).
[5]吳燕.我國高等職業院校“雙師型”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研究[D].揚州大學,2010.
[6]段杭,孟梅,殷志棟.高職院校工學結合“雙師型”教師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2,(3).
[7]孫政.高等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培養研究[D].湖北工業大學,2012.
關鍵詞:雙師型 ; 意義; 問題 ;對策
一、商英專業培養“雙師型”教師的意義
1.商英專業的培養目標決定了要培養雙師型教師
各院校商英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大都定位于培養具有扎實英語語言基礎知識,較強的英語聽說、讀、寫、譯綜合技能;熟悉國際貿易流程,能熟練處理往來函電,制作進出口單證;熟悉計算機網絡等現代辦公業務的高級應用型人才。這一目標的制定決定了該專業的教師不僅需要具有本專業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教學經驗,而且必須具有較強的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能力,即國家教育部在總結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六條基本特征中指出的“雙師型”教師。
2.人才市場的需求要求商英專業培養“雙師型”教師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社會經濟建設對于人才培養與需求,提出了新的課題。因為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我國國際交流的廣泛化和多樣化的步伐在不斷加快,涉外商務迅速發展。中國已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對外貿易和商務大國。從世界經濟的飛速發展及我國乃至我省經濟發展的未來規劃看,外向型經濟的規模還將進一步擴大。這些都充分表明具有較強的英語交際能力,又具有較強的商務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已成為社會需求的熱點。而這些人才的培養就需要一支既能教理論又能教技能,既具有講師以上職稱,又具有工程師、國際商務師、經濟師等職業資格證書的“雙師型”教師。
二、“ 雙師型”教師培養的現狀
近三年來隨著職教事業的迅速發展,職業院校日漸增多,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也越來越多,問題也日顯突出。以我系為例,集中體現在:
大部分教師缺乏實踐經驗和必需的專業技能。本專業大部分教師都來自于江西師大外語學院,南昌大學外語學院,江西科技師范學院,教師的來源比較單一,這些教師屬于“中學門―大學門―職校門”的“三門”教師。盡管他們的文化層次不低,但由于缺乏外貿業務經歷、實踐經驗,相當一部分人對進出口業務比較陌生,對單證制作一知半解,對學生未來的就業崗位缺乏全面的了解。這個問題不解決,難以培養人才市場急需的實用型人才。因為只有教師首先熟練掌握了專業操作技能,才有可能指導和教會學生技能。
缺乏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學科帶頭人隊伍建設是院校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也是學科建設和發展的核心所在。中青年骨干教師是學校教學領域的中間力量,是學科帶頭人的后備軍。因此,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師是實現“雙師型”隊伍的先頭兵。但在我省高職院校現有的師資中,教授、副教授的比例遠低于高職高專師資隊伍建設的要求,而真正稱得上學科帶頭人的教師更是少之又少。
三、“雙師型”教師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職教界很多人對“雙師型”教師的理解的認知度還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雙師型”從形式上強調了教師要注重實踐的特點,但在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還不健全,不完善的今天,資格證書與實際能力的等值性值得懷疑,以此為依據作為判斷教師是否是“雙師型”教師的做法亦值得商討。
高職師資建設的目標是“雙師型”,注重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但目前職稱評審仍舊套用本科標準,強調科研成果指標和論文數量,制約了高職院校職稱的評定,導致教師普遍積極性不高,影響了教師的專業技術能力,教學能力,管理能力的提升。
因國家教育政策法規中沒有制定校企聯合辦學的政策,也沒有對企事業單位做出要求,故很多企業不愿意接受教師參加定崗實踐。因此,真正通過實際鍛煉從而使專業實踐能力得到顯著提高的教師數量不多。同時由于擴招,辦學規模的擴大,專職教師大多數處于超負荷工作狀態,很難有機會長時間到相關部門鍛煉和提高。
四、“ 雙師型”教師培養對策
建立一支穩定的“雙師型”師資隊伍。今后幾年,各院校要積極從相關的企業招聘有大學學歷又有五年以上相關企業工作經驗的外貿業務員,單證員,報關員,來擔任專職教師,盡量不直接從大學應屆畢業生招聘新教師,特別是實訓課教師。
切實加強教師的技術業務培訓。有條件的院校應計劃每年選派一定數額的教師到教育部批準的職教培訓基地培訓。常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外貿業務員、單證員,報關員做教員,利用寒、暑假對教師進行培訓。
建立兼職教師隊伍。積極“面向社會、公開招聘”、采取“平等競爭,擇優聘用,合同管理”的用人原則。招聘一批有實踐經驗的兼職教師,要求他們參與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的制定,了解教學全過程,參考他們的業務經歷,制定實訓課比例。
努力培養“一職多能”的教師。為了提高教師專業實踐技能,專業教師要積極承擔實踐教學任務,在指導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和實訓教學中,盡量結合實際,真題真做,要逐步減少專職的專業課教師和專職的實 訓指導教師的人數,讓同專業的教師同時上實訓課,使教師做到“一職多能”。
鼓勵教師參加各類競賽和評比。為了促進教師學習技能,應常舉行教師技能比賽,并選派高手參加市級以上的技能競賽。同時鼓勵教師培養學生參加各種技能競賽,力爭在培養學生技能的同時,教師的業務技能也能大大提高。
安排專業教師,特別是新錄用的教師到相關企事業單位進行專業實踐。通過專業實踐,教師可以了解自己所從事專業的目前現狀和發展的趨勢,并在教學中及時補充,以彌補現有的部分教材跟不上形勢發展的缺陷。教師也可帶著教學中的一系列問題,向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外貿業務員請教,在他們的幫助下提高自己的實踐教學能力。
通過“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和引進,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使他們既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較高的教學水平,又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積極從企事業單位聘請兼職教師,實行專兼結合,改善師資結構,適應專業變化的要求,要淡化基礎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的界限,逐步實現教師一專多能,我相信我們一定能盡快的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培育一批能體現職教特色的品牌教師。也能夠培養出一大批適應市場需求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作者單位:江西旅游商貿職業學院國際商務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