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知識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日本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
日本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可分為兩大類型:第一類是垂直一體化形式,以工商業資本為主體,具體又可以分為直營型和委托型。直營型指的是大型企業通過購買農民土地的方式,建立規模較大的養豬場、養雞場,實現農業規模生產。但是由于日本土地價格上漲迅速,農民出售土地的意愿不強,該方法在發展中受到了極大的制約。委托型指的是大型企業與農戶之間簽訂合同,企業委托農戶按照規定的品種、農藝要求,在規定時間內向企業提供合格的農產品。第二類是農戶合作組織,以農協為經營主體。日本的農協主要包括綜合農協和專業農協。綜合農協服務范圍比較廣泛,專業農協則側重于各個專業領域的服務內容。農協向資金短缺方發放農業貸款,積極開展各類業務活動促進企業與農戶間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的流通,影響并調節了日本的農業經濟產業化發展。
(二)韓國的農協和產、學、研一體化模式
20世紀60年代以來,韓國農協在其農業現代化、產業化發展過程中一直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韓國,農村振興廳負責農業的科研、農業技術的推廣與農村生活,以及對農民和農業公務員的培訓,將科技與農業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產、學、管、研一體化的經營模式,使農業在短短幾年內實現了飛躍式的發展。
(三)泰國的“農業工業化”戰略與“政府+工商業+銀行+農戶”模式
泰國模式的要點是以農產品加工工業作為國民經濟高速發展啟動階段的突破口,以出口為導向的農產品加工業既帶動了農業的發展,又帶動了貿易的發展。同時,泰國政府的調控政策也行之有效,頒布了多項與農業有關的獎勵投資法規,政府除直接財政支持外,還規定各商業銀行必須以上年底存款余額的20%~25%用于農業信貸。政府、銀行、公司、農民四大方面在互利的基礎是通過契約實行優勢互補、優化組合、緊密結合。綜上,國外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對我國的啟示包括:第一,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要因時、因地制宜;第二,大力扶持農業產業化,加強農業產業化的領導,發揮政府在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的推動作用;第三,實行各種惠農政策增加對農業產業化體系的投入,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科技含量;第四,積極支持農民發展合作經濟,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培育和完善市場流通體系。
二、我國農業產業化的主要組織形式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漸趨成熟,形成了龍頭企業帶動型、市場帶動型、中介組織協調型、合作經濟組織帶動型、現代農業綜合開發區帶動型等多種組織形式。龍頭企業帶動型,是以農產品加工、運銷企業為龍頭企業,龍頭企業與生產基地或農戶簽訂合同,主要圍繞一種或幾種產品進行生產、加工,實現一體化經營,達到風險共擔、利益共享。這種形式通過簽訂合同將企業與農戶緊密聯系在一起,結成了商貿、工業、農業一體化的生產體系。達成的合同中明確規定了各方的權利與責任,即企業要為農戶生產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農產品收購實行最低保護價并優先收購,而農戶要在規定時間內向企業交付符合生產流程和質量標準的產品。市場帶動型,強調專業市場與農戶間的溝通機制。專業市場市場容量和信息量較大,與周邊農戶間形成了產品銷售的隱形契約。以專業市場為依托,可以增加商品銷售途徑,有利于專業化生產、節約成本、增加經濟效益,從而實行大規模生產,形成產業優勢。②中介組織協調型,中介組織主要指的是行業協會,通過其自身的協調、組織、制約、服務等功能,將企業與農戶間接聯系起來,形成新的利益共同體。合作經濟組織帶動型,近年來各地農民為應對市場發展商品經濟,自發成立或在政府的引導下成立各種行業協會和合作社等經濟組織開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這些協會或合作社有正式的章程,從各方面組織農民進入大市場。③農民專業協會和專業合作社的形成有其群眾基礎,在產業發展中具有先天的合作經濟的優勢。這不僅是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組織模式,而且也是國際經驗證明的一種有效組織模式。現代農業綜合開發區帶動型:這種模式與龍頭企業帶動型相似但又獨具特色。例如,某公司對某地開發區8平方公里進行建設規劃。這一區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并且供電、供水、排污、交通通訊方便。通過調研確立該開發區要實現以發展綜合農業為核心的輻射經濟增長模式,即主要開發無公害蔬菜、水果、綠色食品加工和花卉等產業一體化的農業綜合開發基地,形成對周圍地區、城市的經濟輻射,未來發展成為集商貿、科研、教育、觀光、娛樂農業為一體的經濟區域,形成高科技、綜合型、外向型現代農業城。除了以上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外,還有“農科教”“產學研”等相結合的組織模式。并且隨著市場農業的發展,還將會出現其他的組織模式。綜上,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本組織模式與國際實踐具有許多共性,即:第一,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經營主體要通過提供全面、專業的服務吸引參與主體,實現組織目標;第二,農業經濟一體化的各參與主體要通過既定規章制度的約束,形成目標一致的利益共同體,從而更加高效合理的配置資源利用資源;第三,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實現模式是變化發展的,應當不拘泥于其實現形式,提倡精簡、效率,以形成平衡有序的組織為目標。
三、農業產業化的運行機制
農業產業化的運行機制主要包括利益分配和運轉約束機制,這些機制應作為多元參與主體的行為規范。
(一)風險共擔,利益均沾
風險共擔、利益均沾是農業產業化各參與主體一體化經營合作的基本原則。在此基礎上,農業產業化要實現平衡供求雙方利益、平衡農戶企業利益、平衡參與主體利潤等經營目標,在龍頭企業、大型集團公司與農戶間建立合作共贏的利益模式。但是現階段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受壟斷主體的影響,參與主體之間的地位不夠平等,產業組織制度、機制不能嚴格執行,農戶利益仍無法得到全面的保障,阻礙了我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進程。
(二)利益分配機制
利益分配機制通過分配方式來實現,基本分配原則是勞動、資金、產品、知識、技術等各個環節獲得平均利益,基本利益分配方式是通過已簽訂的合同規定利潤分配情況、給付租金或者發放工資。基于具體形式不同,所實行的微觀體制和利益分配機制不同等原因,實際工作中應主要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機制,合作經濟組織內部的利益機制,以及股份合作社經濟組織與農戶之間的利益機制。④
(三)營運約束機制
1.農業高職院校老師社會實踐活動檔案應用廣泛
實踐教學作為農業高職院校區別于普通高校的特色,是教育部門評定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目前,國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廳組織的綜合或各類專項評估中,都把實踐教學作為重要考核內容。老師個人職稱評定、年終評先評估也要突出實踐教學能力。正因如此,目前各高職院校都加強了老師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檔案收集、管理和利用。以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來說,農業專業老師參加社會實踐的檔案納入個人業務檔案管理,與本人的科研成果、論文、教學等工作記載一起,進一步充實完善了老師的個人檔案。
2.存在的主要問題
筆者通過我院和其它農業院校檔案管理情況的調研,發現農業高職院校老師社會實踐活動檔案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老師建檔主動性不高。前已述及,由于農業專業老師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對象、方式和內容多樣,老師在服務的過程中只注重工作任務的完成,而忽視了相關工作規劃、過程和結果的檔案收集和整理。還有少數老師出于個人利益的考慮,對自己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情況刻意保密。比如,有的老師在農業企業擔任技術顧問,收取了一定的報酬,為了不讓學校知道,便多年隱瞞自己實踐活動的情況,盡管老師在社會上很有名氣,其實踐活動的檔案卻仍是空白。二是檔案記載內容不完整。農業專業老師社會實踐活動的檔案是非常豐富的,包括老師與合作方的協議,服務規劃、技術研究與推廣指導過程,服務效果等,既有文字,又有照片、影視,甚至還有實物等。筆者調研的幾所農業高職院校檔案管理人員都一致地反映,幾乎沒有一個農業專業老師的實踐活動檔案是完整的,老師提供的實踐活動檔案資料都非常有限。具體到每一位老師,每年的實踐活動資料不齊全,每項活動的記錄不連貫,提供的資料種類單一,主要是文字檔案,缺少圖片、影視、實物等直觀檔案材料。三是檔案材料不嚴謹。目前,在農業高職院校老師的實踐檔案中,有的只在每年的年度考核表中寥寥數語,服務時限、服務內容無從查證;有的只有簡單的一個表格記載了一些服務成效,給企業增加了多少效益,沒有過程,說服力不大;有的只有老師自己的記錄,沒有合作對象的材料,真實性難以考核;有的只是老師在評職稱時突擊填寫,失去了檔案原始記錄的根本性質。檔案材料不嚴謹,對老師的實踐教學能力便很難真實地反映,對學校的實踐教學情況的總結評比也難以準確定位和考核。四是缺乏統一管理和利用。目前,農業高職院校對建立老師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檔案還沒有硬性規定,沒有一個統一的管理部門,缺少專門人員管理。比如,有的學校由教務處負責,每年年底由老師提供歸檔一次;有的由系部負責,每個學期歸檔一次;有的由專業教研室建立老師服務社會資料室,這些部門一般沒有專門的檔案室,檔案隨處放置,容易毀損。檔案管理不規范、不科學。比如,有的學校老師實踐活動檔案沒有編目、沒有裝訂、沒有入卷,更別說錄入電腦,檔案查閱、利用非常困難。
二、做好農業高職院校老師社會實踐活動檔案管理的對策
1.建立激勵約束機制,提高老師建檔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學校除了規定老師要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外,還應制定老師實踐活動檔案管理相關制度,要求專業老師必須對個人實踐活動的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并定期上交學校,建立老師個人完整的實踐活動檔案。對建檔積極,檔案完整的老師,由學校給予表彰獎勵,并在評先評優和職稱評定上給予傾斜。反之,對刻意隱瞞實踐活動,不支持建檔工作,也不建立實踐活動檔案的老師,由學校給予通報批評;對突擊建立實踐活動檔案的,不予認可。
2.制定實踐活動檔案條目,增強檔案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每年由學校教務處牽頭,聯合科研處、實訓處、校企合作處以及各系部,制定各專業老師當年參加社會實踐計劃,規定老師應該收集和整理資料名錄,形成檔案條目。每位老師要根據檔案條目,將當年全部實踐活動,每一項活動內容,盡可能多地收集整理各種檔案載體,使實踐活動檔案有血有肉。這樣既豐富了老師個人檔案,又使學院實踐活動檔案更加系統完整。
3.加強實踐活動過程管理,增強檔案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論文關鍵詞:溫室黃瓜霜霉病的無公害防治技術
黃瓜霜霉病俗稱“跑馬干”、“黑毛病”,是黃瓜栽培中發生最為普遍的病害之一,條件適宜時,流行極為迅速。黃瓜霜霉病從苗期到成株期均可發病。子葉染病,初期葉面癥狀不明顯,濕度大時,葉背面可見水浸狀斑。病斑沿葉脈擴展,然后葉面均勻黃化,濕度大時葉背面可見黑色霉層,為病菌孢囊梗及孢子囊。真葉染病,初期葉背有水浸狀病斑,病斑被葉脈分隔,呈多角形病斑,后病部黃化,濕度大時病部葉背面有黑褐色霉層。黃瓜霜霉病在同一植株從下至上發病,新葉很少感病。低溫高濕是霜霉病發生與流行的關鍵因素、保護地栽培黃瓜,其生長環境更利該病的發生。而在防治的過程中,菜農往往病害防治意識差,施藥較晚,單一依靠化學用藥,不與其它方法的配合,甚至亂用藥、配藥,無綠色用藥意識,從而造成生產上的黃瓜,農藥殘留嚴重超標,威脅著人們的身體。下面,我介紹一下保護地黃瓜霜霉病的無公害防治技術。
一、選用抗病耐病、豐產、優質品種
可選用如津優3號、中農5號、中農7號、津雜2號、4號、津春2號、3號、濟雜1號、碧春等品種。
二、培育和選用無病瓜苗
育苗和生產兩溫室要分開以免苗期感染,加溫苗床育苗因夜間溫度高,濕度低,不結露而很少發病。苗期發現病株應立即拔除。栽苗時嚴格檢查農業論文,防止帶病菌進入溫室期刊網。
三、加強栽培管理、防病抗病
管理目的是抑制病菌的發生與發展,以保護和促進黃瓜的生長。這樣就要求人們要想方設法創造一種有利于黃瓜的生長而不利于病菌發生及發展的生態環境條件,以確保其優質豐產。
1.嫁接防病
嫁接防病即可采用云南黑籽南瓜作砧木,以優質黃瓜品種作接穗,采用生長點直插法等嫁接方法,進行嫁接。嫁接黃瓜具有抗病、增產和耐低溫作用,抗病上除抗黃瓜霜霉病,也能兼防其病害。在不受害條件下,嫁接黃瓜和不嫁接黃瓜相比,總產量可增加40%~90%。
2.科學施肥澆水
施肥時要注意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機肥,一般1000千克/畝,速效肥最好隨澆水進行,且注意N、P、K的合理搭配,避免偏施N肥。澆水最好采用滴灌或膜下灌,前者具有節水,不易增加棚內濕度的優點。后者地膜不但能提高地溫,而且可以減少土壤水分散失,降低溫室內濕度,減少病害的發生。要盡量避免明溝澆水,陰天、雨天嚴謹澆水。澆水最好在晴天早上進行,灌水后要立即關棚室提溫,使棚室內溫度上升到32℃左右,維持1小時,然后放風排濕,經過3~4小時后,若棚室內溫度低于25℃,再重關棚室提溫一次,效果優佳。
3.適時放風排濕,控制溫、濕度
該法是對保護地黃瓜霜霉病進行生態防治的手段,即通過控制棚內溫度和濕度,創造一個不利病菌繁殖和侵染而卻能保證黃瓜正常生長發育的環境條件,以達到抑制黃瓜霜霉病的效果,具體方法為:早晨先放風排濕1小時左右,然后閉棚室提溫。到上午將溫度提高到28~32℃,這樣不但有利于黃瓜的同化作用,而且還抑制了霜霉病的發生。但不宜超過35℃,超過則及時放風降溫。下午放風,溫度降到20~25℃,濕度降到60%~70%,這樣雖然溫度適于病菌生長,但低濕嚴格控制著霜霉病菌的生長發育。若溫度低于18℃要關棚升溫,到傍晚再放風3小時左右,然后閉棚。夜間溫度可控制在12~13℃,若濕度過大可放夜風,溫度超過13℃時,可整夜通風,但刮大風或下雨例外。
4.補充二氧化碳
苗床增施CO2,對形成壯苗,縮短苗齡有明顯作用,定植緩苗后施用CO2,對形成健壯的同化吸收器管有利,增施CO2一般增產10%~20%,也能增強黃瓜對霜霉病等病害的抵抗能力。具體方法:可于早春、秋后增施CO2,可用鹽酸與生石灰反應,可產生CaCl2、CO2和H2O的原理生產CO2。一般若每畝溫室內CO2濃度達到1050PPm時,需鹽酸(濃)8.020千克,碳酸鈣(96%)4.536千克,鹽酸按1∶1加水稀釋,按五個容器均勻分裝,再將稱好的生石灰破碎后農業論文,均分五份,分別放入盛鹽酸的容器中,吊掛距離地面1.5米。
5.增強光照,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程度
選用無滴棚膜,及時清除棚面內外塵土,在棚室北側設置鋁合金、反光幕等均能起到增光保溫的效果,減少病害的發生。
四、藥劑防治
1.藥劑拌種
可用35%瑞毒霉WP、75%百菌清WP或者70%甲基托布津wp和50%福美雙WP按1∶1混合,藥量占種子質量的0.3%拌種,防效良好。
2.噴霧法用藥
不論在幼苗期或成株期,一但出現病葉后,就抓緊時間施藥,及時控制病情的發展,以減少損失
一般可選用52.5%抑快凈水分散粒劑1500倍液或60%氟嗎,錳鋅WP700倍,70%錳鋅,乙鋁WP500倍液,72.2%普力克AS800倍液、72%a錳鋅、霜脲WP600~700倍液等,每畝噴藥液60~70升,隔7~10天1次,連續2~3次,也可視病情發展,確定施藥次數。另外,有病則治,無病則防,預防保護時,可選用75%百菌清WP600倍液,對植株上、下部葉片正反面全部用藥,或半量式波爾多液,伸蔓期以前可用240~300倍液,結瓜期后可用200~240倍液,進行噴霧保護。
3.熏煙法用藥
用百菌清煙劑防治黃瓜霜霉病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一般情況下,當發現棚室內出現病株時,用45%百菌清煙劑,每畝溫室用藥200~250克,藥分5份,均勻分布5處,用暗火由里向外依次點燃,關閉門窗。宜傍晚用藥,次日早晨通風,每隔7~10天熏煙一次期刊網。此種方法,不僅對霜霉病有效,還對白粉病,灰霉病也有效。
4.粉塵法用藥
可用5%百菌清粉塵劑或5%加瑞農粉塵劑進行粉塵法防治,此施藥方法有成本低,操作簡單,工效高,節省水,防效好,不增加棚室內濕度,且還可以加少量微肥,達到治病、健株,防衰的效果。其具體方法是:發病前每畝棚室內用藥1000克,用豐收5型或豐收10型噴粉器在早晨或傍晚噴粉,豐收5型噴粉器每分鐘搖不低于35轉,10型搖不低于50轉,從棚室盡頭開始,平舉噴粉管,向棚室門退行,5分鐘左右可噴完,噴粉閉室1小時后可放風農業論文,若晚上噴粉,可第二天早晨打開棚室放風,一般用藥7天一次,連續4~6次。有的地區報道,晴天傍晚施藥,防效最好,晴天的早晨、中午用藥效果較差。
五、高溫悶棚
若發病迅猛,藥劑防治效果差,可采用此法。一般可選擇晴天上午,關閉棚室升溫,使棚室內黃瓜生長點附近的溫度高到44~46℃之間。此后每隔15分鐘觀察一次,超過46℃要放風降溫,低于44℃要封嚴棚室升溫,使溫室溫度在44~46℃之間保持2小時,悶棚室前若配合施藥,殺菌效果優佳。若為害嚴重可隔4~5天再處理一次。但要注意悶棚前一天要澆一次水,增加棚室內濕度,否則,易傷黃瓜生長點。
六、噴糖液,補給營養
黃瓜生長中后期,生長勢衰退,機體內營養缺乏,如氮糖含量下降后,抗逆力減弱,易感箱霉病。此時,在葉面噴灑糖液,補充營養。糖液可用尿素、紅糖加水制成,比例為0.4∶1∶100,最好午后3~4小時噴在葉子背面,一般5天1次,共4次。若霜霉病已發生,可加農藥防治。
論文關鍵詞:V形籬架,葡萄,產量,品質
葡萄適應性廣、結果早,是世界上栽培歷史悠久、經濟價值較高的果樹之一。我國葡萄保護地栽培起步較晚,自20世紀70年代末期,齊齊哈爾園藝所設施葡萄栽培成功后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尤其是2000年之后,設施葡萄栽培得到了迅猛的發展。葡萄設施栽培的模式趨于多元化,但在栽培架式的選擇上卻存在一定的誤區,目前生產上大多還沿襲露地生產模式[1-2]。
整形方式是葡萄重要的栽培管理技術措施之一,能平衡樹體的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農業論文,提高果實的產量和果實品質 。溫室中,由于光照條件差,葉片功能下降,必須采用合理的架式結構來提高光合效率。合理的樹形不但能滿足植物正常生長發育的需求,還能使果樹提早進入結果期,提高果樹的產量和品質,延緩果樹的衰老,延長設施果樹的經濟收益年限,這是提高設施葡萄品質與產量的重要途徑[3-5]。
根據大慶地區自然環境條件及生產實際情況進行了生產模式改進,其中一項重要的措施是針對葡萄設施生產整形提出“改良式V形籬架”。“改良式V形籬架”是針對本地區傳統直立栽培模式和目前廣泛應用“V形籬架”栽培的一種改進,它綜合了傳統直立籬架和“V形籬架”的優點。實踐證明“改良式V形籬架”具有栽植密度高、管理簡便、省工、產量高、品質優等特點論文范文。本文選擇常規的直立籬架與改良式V形籬架進行產量和品質對比試驗,比較不同栽培模式對葡萄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點與環境條件
本試驗在黑龍江省大慶市紅崗區金山葡萄生產基地進行,大棚為有機玻璃鋼骨架,大棚面積為12×55米,以塑料薄膜(透光率92%)為覆蓋材料。
土壤類型為黑鈣土,土壤基礎養分含量(0~40cm)為:pH值8.3、N含量24.62mg/Kg、P2O5含量為20.17mg/Kg、K2O含量為112.34mg/Kg、有機質含量為1.02%。
供試葡萄品種為大慶地區主栽品種:京秀、無核白雞心、紅地球。
1.2 栽培模式及管理
“直立籬架”栽培模式:12米跨度大棚內種植6行單行葡萄,株距為:京秀為60cm(畝定植苗木520株),無核白雞心和紅地球均為70cm(畝定植苗木450株)。“改良式V形籬架”栽培模式:12米跨度大棚內邊側種植2個單行葡萄、中間種植三個雙行葡萄,兩側單行行內株距為:京秀長勢較弱品種為60cm農業論文,無核白雞心和紅地球等長勢較強品種為70cm;三個雙行小行距為40cm、行內株距為:京秀等生長勢較弱的為70cm、畝定植苗木630株,無核白雞心和紅地球生長勢較強的為80cm、畝定植苗木550株。
整形修剪采取獨龍干形整形方式,V形架沿葡萄定植溝的中心線,每隔5~6 m 立1 根立柱,立柱地下埋60cm ,地上部分與大棚拱架相連接,在立柱距地面60cm、100cm、140cm、180cm 處分別固定一橫梁,方向與行向垂直,長度分別為60cm、90cm、120cm、150cm。橫梁兩側轉孔掛10#鍍鋅鉛絲,構成V型籬架。肥水及其他管理同常規管理。
1.3 產量、品質測定
每一品種、每一栽培架式選取10株長勢相近具有代表性植株,進行測產、測定品質。外觀品質按照鮮食葡萄標準測定,用手持測糖儀測量漿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2結果與分析
2.1 改良式V形籬架對設施葡萄產量的影響
表1 不同架式對定植后第三年葡萄結果能力的影響
Tab.1Influence of the third year bearing capacity after planting on grape in varioustrellis system
品種
架式
單粒重(g)
單穗重(g)
單株產量(kg)
結果部位
成熟期(日期)
京秀
V形籬架
6.38
525.07
5.86
中下部
7.25
直立籬架
5.88
412.78
4.25
下部移至上部
7.28
無核白雞心
V形籬架
6.02
686.97
6.46
中下部
8.11
直立籬架
5.23
583.46
4.25
下部移至上部
8.15
紅地球
V形籬架
13.24
926.38
7.96
中下部
9.05
直立籬架
11.86
840.20
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