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康復專業畢業實習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護理 就業
近年來,在中國就業形勢較為嚴峻的大背景之下,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成為中國社會問題中排序在前幾位的重要問題,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因此,研究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也就成為社會科學的重要課題。為深入了解護理畢業生就業情況與心態,我們于2008年11月對我院近三屆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了總結分析,以利于今后就業工作的進一步拓展和深入。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湖北中醫學院護理學院護理學本科2006、2007、2008屆畢業生339人,女336人,男3人,年齡最大26歲,最小22歲,平均23.5歲,學制為五年制。
1.2 方法 采用我院近三年公布、統計的畢業生就業情況資料。對所得數據采用SPSS 13.0進行統計分析。另外,對在武漢市就業的部分畢業生進行了訪談,訪談的內容主要包括就業狀況滿意度、擇業心態。
2 結果
護理畢業生就業情況見表1。護理學本科畢業生就業形勢良好,且呈現出以下特點:(1)參加工作的護生人數遠遠大于考研究生者;(2)就業主要集中在中等以上城市;(3)就業單位主要選擇醫院;(4)就業方向比較單一。通過訪談,我們感到畢業生普遍對能在臨床從事護理工作感到滿意,但對臨床護理工作的待遇低和今后升遷感到茫然和無奈。
3 護理畢業生就業特點的原因分析
3.1 護理人才需求量大 盡管近年來護理人才培養不斷擴大,但是根據社會對護理的需求,護士數量仍嚴重不足。據統計,我國每萬人擁有護士數為7.6人,這與發達國家如美國(71.4/萬人)、日本(41.7/萬人)相比差距很大。另外,為完善初級衛生保健和滿足人們對健康多方面高層次需求,護理人員與醫生在數量上的比例應達到2∶1或4∶1,而我國目前只達到1∶1左右。因此,為實現WTO“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全球戰略目標,迫切需要大批高層次護理人員。本院近三屆本科護生的高就業率也證明了這點。全國政協委員王智瓊委員表示,我國目前護士總人數相對于13億的總人口來說,這一數量還遠遠不夠,我國護士仍然嚴重缺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護士與總人口的比例約為千分之五,而我國這一比例只有千分之一,以此計算,我國尚缺數百萬名護士。整整一百萬護士的巨大缺口,顯然,醫療領域也同樣出現了類似于“民工荒”的“護士荒”。有人認為“護士荒”缺口達百萬是醫改不成功的另一標志。表1 近三屆畢業生就業情況一覽表
3.2 衛生服務需求高 為了使衛生事業發展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對本科層次護士充實到臨床第一線的要求越來越迫切;隨著醫學的發展,高新技術的應用,系統化整體護理工作的開展,對護理人才的知識、技能,職業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為此用人單位在招聘新護士時優先錄用本科學歷層次的護理人員。
3.3 護生專業思想較穩定 本調查顯示,大部分畢業生選擇了臨床護士這一職業,說明護生通過5年的學校學習、臨床見習和實習,專業思想逐漸穩定。也有部分畢業生選擇了護理教師及其他職業(主要指國家公務員、企業管理人員),雖然這一部分畢業生占的比例很小,也說明護理畢業生正根據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在調整著自身的選擇,但也不排除個別畢業生厭倦護理工作想改行的心態。
3.4 擇業中向往城市心態 隨著市場經濟觀念的深入人心,經濟收入的高低也成為畢業生選擇職業的重要因素。大多數畢業生最理想的工作單位位于地市級以上城市,只有少數畢業生愿意到鄉鎮農村。這種向往城市,不愿到農村基層的心態,與我國農村基層對護理人才的需求現狀背道而馳;這樣過分追求經濟利益,淡漠社會責任的傾向,增加了就業難度。很多縣市級醫院已有明確的用人意向,可我院學生卻不愿簽約也說明了這點。
3.5 提高學歷層次受現實的制約 由于目前研究生公費名額相對較少,而大部分畢業生又來自農村,經濟條件相對不好,加上護理本科層次畢業生不太多,就業形勢好。另外,將近20年的寒窗苦讀使學生們身心疲憊,考研需要大量的精力、財力和足夠的耐力情況下,大部分護生選擇畢業后工作而非考研究生。
4 建議
4.1 加大改革力度,為畢業生就業做好指導和服務
4.1.1 領導重視、政策支持是做好就業工作的保障 就業工作是護理高等教育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保證,也是用人單位對護理本科教育培養工作的檢驗。學院應有相應的經費與政策支持,讓各院系走出去、請進來,定期與各大醫院護理部主任溝通,了解進人情況。每學期到醫院了解學生實習、就業情況,聽取用人、臨床教學單位的意見和建議,與用人單位建立良好的友誼與信任。
4.1.2 加大就業指導工作力度 加強學生畢業實習期間的就業指導工作,有針對性地開展。畢業實習階段是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的關鍵過渡時期。畢業實習生往往從實習中了解自身職業的社會價值,感受職業的社會認同感,從而促進學生做出今后職業就業展望和擇業,確定今后職業的奮斗方向。在畢業實習期間加強就業指導工作具有非常大的現實意義和社會價值,會影響到護理從業人員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為進一步加強畢業實習期間的就業指導,適時調整集中教育內容,突出就業指導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探索適合就業工作需要的新方法、新途徑,通過多途徑指導,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轉貼于
4.1.3 加快推進護理教育教學改革 現代護理觀要求護士向服務對象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會、精神、文化等各方面的整體護理,護理場所從醫院擴大到社會、家庭。為適應21世紀人人都享有衛生保健的需求,護理專業的知識結構體系要更加優化。一方面,增加與護理專業密切相關的人文社會學科及公共衛生知識方面的內容;根據市場需求開設老年護理、社區預防保健護理、臨終關懷護理、心理護理、康復護理、涉外護理等方面的專業課;護理教育應突出對學生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溝通與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另一方面,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應大力加強。在訪談中,很多畢業生對臨床護理工作的待遇低和今后升遷感到茫然和無奈,這最終將影響護理人員專業思想的穩定,是學校教育工作者應該關注的問題,也是用人單位應特別重視的問題。
4.2 護理專業畢業生應努力完善自己
4.2.1 提高綜合素質,增強社會競爭力 各級各類各層次都在擴大護理專業的招生,另外護理成人學歷教育機構以及社會力量辦學機構也在進行現有護理人員的學歷提高和技能培訓工作。因此,護理專業畢業生更應提高綜合素質,包括提高心理素質、實踐能力、表達能力、交際能力、應變能力等綜合能力,提高就業競爭力。
4.2.2 轉變就業觀念,提高就業主動性 社會形勢的發展、就業環境的變化,要求護理專業畢業生必須更新就業觀念,大膽地、主動地尋找能充分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位置。如正確認識就業形勢,找準自己的定位。
4.2.3 調整就業定位,降低就業期望值 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都有期望值過高的傾向[2]。一方面,用人單位的期望值是按照利潤最大化要求來選擇人才,有片面追求高學歷的傾向。而另一方面,畢業生就業定位不準,就業期望值過高,追求實現自我的最大化。護理專業畢業生比其他醫學專業就業形勢好,就使得畢業生缺乏競爭意識,沒有緊迫感,普遍把擇業定位在大城市、大醫院、經濟效益好的單位,反
映出畢業生追求高薪、舒適、名氣的心態,導致就業的期望值居高不下。畢業生及其家長對到基層或邊遠地區就業準備不足,這在今后日趨嚴重的就業形勢下會錯過很多就業機會。另外,湖北省的醫學教育資源豐富,在近幾年教育快速發展的態勢中,護理學專業的招生規模逐年增加,畢業生就業的競爭愈加激烈。我們必須對護理學專業的就業前景有正確的認識,認真思考,確立對策。在高等教育中,應對學生的定位、專業技能上給予引導和指導。
4.3 建立健全畢業生就業能力狀況信息庫和用人單位信息庫 今后根據學生人數的增加和就業意向狀況,加強非醫療單位就業信息庫的建設,擴大就業渠道,滿足不同畢業生的需要。同時要加強畢業生就業能力狀況信息庫的建設,使內容更加完善和具體,以提高就業推薦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職業素質;社會體育專業;實踐教學;高等院校
中圖分類號 G64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5)23-0045-03
隨著社會體育的快速發展,我國對于管理、技能和服務等各類社會體育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實際上,一邊是社會體育崗位的巨大缺口,另一邊卻是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就業水平的不斷下滑,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就業困難、就業率低、崗位流動性大等問題比較突出。如何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從社會體育崗位需求分析和改革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兩方面入手。
一、我國社會體育發展對人才職業素質需求現狀分析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始終處于一個長期的社會轉型之中[1],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和生活習慣也在不斷的發展和變化,鑒于緩解工作壓力、放松身心、休閑旅游等方面的原因,特別是老齡社會的到來,人們對于健康的需求越來越高,主動進行身體鍛煉的意愿空前高漲,各種形式的社會體育健身活動層出不窮,這是我國社會體育大發展的主要原因。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以社會體育為載體的各種復合型體育產業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的新形式,形成了龐大的新型社會體育行業群體。新型的社會體育行業由于其他經濟產業的加入,與原有的社會體育企業在經營目的、經營理念、經營方式、管理模式、經濟增長點等多個方面有了根本性的區別,對于從業人員也從單純的注重體育技能要求,轉變為對綜合職業能力的需求。另外,由于體育產業經營方式的分化,社會體育崗位的職業要求也日趨細化,對于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縱觀社會體育人才職業能力的構成,除體育健身知識,運動訓練技能外,還需要具備服務、營銷、溝通、團隊等多方面能力。通過調查分析得出,當前社會體育對人才的需求除一般性的職業能力外,體育健身知識、運動技能、服務意識和溝通能力成為社會體育人才需求的前四位職業素質[2],其中服務意識、溝通能力、營銷手段和團隊意識等職業能力的強弱是衡量社會體育人才職業能力的重要標準,這些能力的培養都需要通過長期的實踐活動來完成。
二、高校社會體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發展現狀
(一)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發展現狀及人才培養模式
截至2014年,全國已有200多所高校開設了社會體育專業,涉及專門院校、師范類、理工類等各種類型高校。各校的培養目標側重點雖各有不同,但基本上都是服務于各種體育產業經營與管理和社會體育指導方面的[3]。在培養方向上,社會體育專業從原有的體育健身指導擴展為康復保健、體育營銷、體育管理、體育媒體、戶外運動等多個專業方向,與社會體育行業的發展契合愈加緊密。但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對于學生就業觀念的培養重視不足,導致學生對于社會體育行業的職業需求和認同度不高。另外,由于社會體育的快速發展,體育項目的發展及變化周期明顯縮短,學生掌握的社會體育知識和技能過時較快,學生就業后經常出現知識陳舊、落后等現象。
(二)高校社會體育專業實踐教學現狀及主要問題
長期以來,學術教育理念導致高校都是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社會體育專業在開設之初,所有的課程設置方案及教學環節安排都是借鑒體育教育專業教學體系制定的,課程體系和體育教育專業基本上是一致的。雖然經過多年的改革發展,但“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依然存在,對于實踐教學投入依然不足。對于實踐教學不重視,導致現有實踐教學體系、課程設置及考核制度不完善。調查發現,大多數的社會體育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的課時數不到總學時數的20%[4];沒有完善的獨立實踐教學體系,缺乏與技能學習相匹配的階段性實習環節;對于學生就業觀念培養不重視,導致學生對于社會體育崗位的職業需求較低,對于實踐的主觀能動性差,抵觸情緒大,常常應付了事;實習環節的考核過程及標準不明確,隨意性大,不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實踐情況。
三、基于職業素質培養的社會體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
(一)社會體育專業人才職業素質的構成
職業素質(Professional Quality)是勞動者對社會職業了解與適應能力的一種綜合體現,是勞動者內在的、穩定的基本品質。職業素質的形成主要通過教育培訓、職業實踐和自我提高等途徑形成和發展[5],一般可分為專業職業素質和非專業職業素質。專業素質主要指與從事工作崗位有關的知識和技能,非專業素質是指除專業能力之外的職業文化知識、職業通用能力、職業心理及人格等,非專業素質往往更具有基礎性和根本性的特征[6]。作為人才培養體系的出口,如何將大學生的各種知識和能力轉化為高水平的職業素質,是衡量高等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由于社會體育崗位加工和服務的對象不是某種產品,而是具有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和自我意識的人,單純的具有體育專業素質并不能勝任這一行業的職業需求。從社會體育行業的發展及崗位的職業特點來看,對于從業者的服務意識、溝通能力、營銷手段和團隊意識等職業能力的要求愈來愈高,綜合職業素質的高低成為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關鍵。職業素質的培養需要通過大量的職業實踐來完成,因此,必須對社會體育專業實踐教學環節進行改革,建立以職業素質培養為核心、以職業需求為導向的實踐教學體系。
(二)基于職業素質培養的社會體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1.建立分階段、分層次的實習模式
體育專業職業素質的形成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原有的專業素質實都放在第四學年來進行,由于學習的體育知識和項目比較多,時間過長會出現遺忘和技能退化現象,影響到專業實習的質量,另外,體育技能傳授的方法、手段和技巧的形成也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根據以上原因,將專業素質實習由原先的集中實習改變為分階段實習,和專業教學體系各個階段相結合,體育知識技能的學習過程相結合,利用校內實習基地進行分階段、分層次實習,在鞏固提高體育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培養大學生傳授專業知識技能的教學能力,形成良好的專業職業素質。
服務意識、溝通能力、營銷手段和團隊意識等職業能力的形成需要以文化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經歷作為基礎,因此,要把大學生放到完全的社會實踐環境中進行鍛煉和培養,在不斷的嘗試、挫折、總結和反思中去獲得實踐經驗,形成自我職業興趣、職業心理和生涯規劃能力。利用校內外實踐基地,按照先校內后校外、先簡單后復雜的原則,分階段、分崗位進行有目的的職位實習,教師要跟蹤了解學生職業素質的形成情況和特點,協助學生確定職業發展方向,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提早為就業做準備。
2.建立學生實習評價體系和檔案制度
建立大學生實習評價體系,對每一次專業技能實習和管理、營銷等崗位實習進行評價分析,并形成文字材料,提交給學院教務部門。評價體系分為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相評價、校內指導教師評價、校外指導教練評價和校外實習基地領導評價,從各個角度對于大學生的實習情況進行分析和總結。同時,對于學生的實習體系進行總結和修正,使社會體育專業的實習教學與專業發展相適應,形成一個閉合的實習教學系統。建立學生實習檔案制度,對于每一個學生的實習情況和評價結果全部歸檔保存,并定期和學生進行溝通,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各項素質情況及特點,預期能達到的效果是什么,為自己將來的就業做好身體和心理上的準備,同時指導學生改進不足,提高各項職業素質。
3.重點建設校內外社會體育實踐基地
校內社會體育實踐基地是社會體育專業學生進行職業培訓的第一站,學生專業技能的實習和教學能力的培養基本上要在這里完成,同時對于各種管理和營銷等崗位進行初步了解和實踐,因此,校內實踐基地是社會體育專業實踐基地建設的重中之重。首先,要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做好校內社會體育實踐基地的建設規劃,確定建設原則。第二,針對不同的實踐教學建立不同的教學管理模式,提高實踐基地的運行效率和教學效果。第三,引進俱樂部管理模式,構建俱樂部經營團隊,以在校學生和教師為營銷和服務對象進行實際運營,重點培養大四學生的各種職業素質和積累實踐經驗,為最后的就業做好準備。最后,依托校內社會體育實踐基地建立短期培訓及年輕教師輪換培等制度,促進專業教師隊伍知識、技能的更新和替換,保證專業教學質量。
校外社會體育實踐基地建設要在與健身俱樂部合作的基礎上,擴大實踐基地合作范圍。要根據所在地域特點和經濟發展現狀,選擇就業需求大、就業質量高、職業生涯長久的社會體育行業企業作為合作對象。例如,隨著滑雪項目的快速發展和人們冬季旅游的新特點,東北地區應把各個大型滑雪場作為實踐基地建設的主要合作對象。同時,對于社會體育行業發展趨勢進行分析判斷,掌握社會體育發展規律和發展方向,不斷調整實踐教學體系,保證大學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另外,要加強公益性的社會體育實踐基地建設,如與體育管理部門合作建立若干小型實踐基地,為社區體育服務,為中老年健身群體服務,在鍛煉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道德修養和社會責任感。
參 考 文 獻
[1]雷艷云,李艷翎.社會轉型期中國體育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向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2(28):8-11.
[2]陳雪娟,牛小洪.我國健身市場人才需求與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問題研究[J].體育與科學(35):80-84.
[3]汪愛平,范洪彬,李焰,張勇斌.我國高校社會體育本科專業培養目標與課程體系規范性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36):85-87.
[4]田英,鄭玉霞,李鳳娟.論高校社會體育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5):139-141.
[5][6]許啟賢.職業素質及其構成[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4):14-17.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Social Sports Specialty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Quality
Qu Honggang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and formation of students majoring social sports should be based on abundant practical experience. It is found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link is very weak and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is lack in the major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Cultivating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social sports specialty based vocational quality cultiva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staged intern mode layer by layer, build social sport practical base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school, and introduce club management mode and public sports services. Meanwhile, the teachers should follow students and understand their vocational quality situation. Based on that, it is also essential to establish the intern evaluation system and file system for students, guid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mselves, and improve the vocational quality.
1 明確辦學定位,立足為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我們緊緊圍繞適應現代醫學服務模式變化的辦學理念,及時把握新形式下行業發展對人才的要求變化,準確定位人才培養方向,提高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抓住目前我國正在大力加強農村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這個良好的機會,將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集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指導、社區衛生管理于一體的應用性人才。以引導畢業生到鄉村和其他醫療設施不足的社區從事初級衛生保健工作。從而拓展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出路。
2 進行臨床醫學專業的設置和調整
臨床醫學專業在我校是一個老牌專業,辦學歷史悠久,1975年起逐步舉辦了臨床專業普通大專班、初中起點五年制臨床高職大專班、高中起點3年制臨床高職大專班;為了適應城鄉社區醫療的需要及市場竟爭,自 2000年起我們及時從3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分流出口腔方向、婦幼衛生方向、醫學美容方向 3個專業。
3 調整臨床醫學專業教學計劃,以滿足廣大城鄉社區衛生服務的要求
根據市場要求及社區衛生服務內容的要求,我們調整臨床醫學專業教學計劃,將所有課程分為公共基礎、專業基礎、臨床醫學三大模塊,增加了《臨床預防》、《社區健康教育》、《醫療衛生服務管理》、《綜合技能訓練和多站考核》、《就業指導》等5門課程。同時加大了實驗課時的比重,使實驗課課時占總課時的50%以上,將診斷技術、相關臨床操作技能和常用護理技術組合為綜合技能訓練和多站考核,并安排了兩周的社區醫療實踐。《社區健康教育》側重在培養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社區預防保健能力,《臨床綜合技能訓練指南》密切結合執業醫師考試中的操作技能考試要求編寫,以提高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實踐動手能力。
4 加快實驗實訓基地建設,為實踐性教學創造條件
實踐教學是高職學院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重要環節。近幾年來我們加快了實驗實訓基地建設,設置了專業課實驗實訓室、模擬病房、重癥患者搶救室、臨床技能培訓中心,心肺叩診觸診多媒體仿真教室、ICU室等,還裝備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各科實踐訓練模型。創建了一所3級附屬醫院,并與5家縣、市醫院建立了合作關系。為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礎。實驗實訓課開出率達99%以上。
5 實施臨床醫學班到醫院臨床教學
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管理要點》在關于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中強調,要堅持校內外結合,做好全面規劃,建立相對穩定的校外實踐基地和進行綜合教育訓練的課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因此,我們實施了臨床醫學班到醫院臨床教學方案,很好的完成了與各教學醫院的醫教合作,為為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培養實用性人才打下了基礎。
6 建立了社區及農村實習實訓基地
為培養適應城鄉社區初級衛生保健所需要的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的高素質全科醫學人才, 我們建立了多所鎮醫院社區實習實訓基地,安排了2周的社區醫療實踐。讓學生直接面向社區、面向農村,為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培養高技能人才創造了穩定的發展空間。
7 進一部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
遵照醫學高職教育的培養方向和目標,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我們狠抓了臨床醫學實踐性教學的教學環節以提高學生專業崗位技能。在教學計劃上增加了20%實踐性教學的課時比例;增加了綜合技能實訓課及社區實習課,加大實習前強化訓練的力度 :我們把實驗組從每組18~20人減少到10~12人,便于手把手的帶教;凡是方便在自己身上操作的實驗,我們采取同學互相在自已身上模擬操作;改變了操作考試的方法,變全部操作結束后抽簽考試為每項操作后均考試,使學生專業崗位技能大大提高;為保證見習質量,我們采取了課前動員,課中測評,課后總結的三環節見習教學法,保證了臨床見習質量,提高了實踐性教學的效果。
8 實施“雙證書”制度,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
實施“雙證書”培養制度,已成為高職教育辦學特點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也是提高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率的重要保障。我系將職業資格培訓引入專業教學,實施“雙證書”培養,建立了省級職業技能鑒定所,分別對婦幼保健員、保育員、醫療臨床輔助服務員的初、中級進行職業資格鑒定,鼓勵臨床專業學生在校期間參加職業技能培訓,通過考核獲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
9 引導學生社區醫療活動,使學生在實踐環境中學習
[關鍵詞]多樣化合作教育 產學合作 應用型大學
大學生就業的嚴峻形勢已受到當前政府和社會的廣泛關注,成為制約學校持續發展的瓶頸,有關部門必須對此下大力氣研究,盡快緩解這一問題。近幾年來,北京聯合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一直較好,2003年至2006年,北京聯合大學的本科畢業生人數分別為2588人、3385人、4128人、4722人,就業率分別為94%、97%、96%、96%,均高于北京市高校的平均就業率。畢業生就業情況好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北京聯合大學多年來堅持應用型大學的建設方向,堅持產學合作教育的道路。從宏觀上看,北京聯合大學合作教育的規模較大,近幾年學校先后與106家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學校的合作教育有著明顯的多樣化趨勢。
本文以北京聯合大學為典型案例,分析建設多樣化合作教育的意義和基本建設原則。
一、多樣化合作教育實例
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的基本理念最早出自于美國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其內涵是:“合作教育是一種以職業為導向(career oriented)的教育模式,它的目的是讓學生及早地具備進入職業生涯所需要的基本素質。”世界合作教育協會在 2000年對合作教育的解釋是“合作教育將課堂上的學習與工作中的學習結合起來,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與之相關的、為真實雇主效力且通常能獲取報酬的工作實際中,然后將工作中遇到的挑戰和增長的見識帶回課堂,幫助他們在學習中的進一步分析與思考”。根據國外專家們的解釋,這里的“合作”是指學校、學生和雇主三方的合作,這里的“工作”是指與普通職業人一樣的真實的工作(real work experience)。根據上述合作教育的內涵解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院校和近幾年迅速發展起來的應用型本科院校都把合作教育作為學校發展的必由之路和主要內容,積極開展各種類型的、多樣化的產學合作教育。北京聯合大學就是一個典型代表。
北京聯合大學多樣化的合作教育,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合作層面多樣化
1.合作建設學院。北京聯合大學與行業、企業合作共建了多個學院,如1989年,學校與北京焦化廠進行合作共建化學工程學院;2000年,學校與人民日報所屬的北京諾貝廣告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全國第一所公辦的廣告學院;2001年,學校與中國殘聯合作創建了北京第一所高等特殊教育的學院——北京聯合大學特教學院,又與香港著名愛國企業家李嘉誠先生及其下屬的香港長江實業、和記黃埔集團合作,創建了北京聽力語言康復技術學院;2004年,學校與網通集團合作創辦了網通軟件職業技術學院。
2.合作建設專業。學校現有專業中,絕大多數與相應的行業、企業建有合作共建關系。如:與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全球華人保險行銷集團等企業合作共建“保險營銷”專業;與北京市檔案局合作共建“檔案學”專業;與中華老字號企業——同仁堂集團合作創建“制藥工程”專業;與順義區和北京現代汽車控股公司合作共建“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等。
3.合作建設課程。北京聯合大學與行業、企業合作,廣泛開展課程建設。機電學院與企業合作完成了《生產線與維護技術》等10門工程訓練課程的開發建設,共同編寫教材,共同制定課程評價標準。廣告學院組成“雙師型”教材編委會,第一批《應用廣告原理》《創新思維方法》等教材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二批《企業形象導人》《廣告設計與制作》等四本國家級“十五”規劃教材近期也已出版。師范學院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吸收了美、英、法、韓、日和香港等服裝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進行教學改革,增設了“服裝品牌設計”“服裝展示設計”“服裝參賽設計”等與產品、商品、市場真正結合起來的課程。
4.合作進行教學內容與考試方法改革。北京聯合大學在應用性教育的教學與考試改革中,普遍納入了行業標準。學校成立了考試中心,組織學生參加職業資格項目培訓與考核。現在許多職業資格標準已成為專業教學要達到的必須要求,成為教學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環境科學本科專業的學生,在完成教學計劃規定的學習內容和行業認證的實踐條件訓練后,就可以獲得行業頒發的“化學檢驗(室內空氣質量檢測)”職業資格證書。服裝設計專業以課程方式組織學生參加行業舉辦的大賽,連續多年獲得國際性、全國性大獎。烹飪工藝與營養、物業管理、秘書等專業積極參與制定國家或相關行業的職業資格標準,并首先將制定的標準作為自己專業學生職業技能考核的必須要求。
(二)合作模式多樣化
1.全面合作辦學模式。學校在專業調整、教學計劃制訂、課
程建設、教學設施建設和教學評價等方面開展與企業的全面合作。與企業共建的學院大多采用這種模式。例如,北京聯合大學廣告學院的院長由人民日報諾貝廣告有限公司總經理親自擔任,在北京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北京廣告協會的大力支持下,作為總經理的院長利用行業企業的資源與條件,進行學科專業建設、課程建沒、師資隊伍建設、實踐基地建設等各項建設工作。
2.產學研一體化模式。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是這一模式的代表。學院的學科專業建設和教學方法改革,圍繞企業的實際需要進行。學院的課程建設,借重于相關學科理論與方法,研究和總結企業的實踐經驗,概括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和能力構成樣式,開發出創新的課程。學生的實踐訓練不僅是到企業參與接待、管理和經營活動,還參與企業的科研題目。學生與企業合辦了管理咨詢服務公司和專業培訓學院,通過面向行業培訓的合作項目,不斷豐富和深化合作教育的內容和形式。
3.“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訂單式”人才培養是北京聯合大學校內較為多見的一種合作教育模式,其別突出的有機電學院與順義區及現代汽車有限公司合作創辦的“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等專業。校企雙方共同制訂人才培養計劃,利用雙方資源,共同實施人才培養,企業定向接納專業畢業生,落實了畢業生就業。
4.“雙證書”合作模式。學校與行業合作,將相關行業的職業資格證書培訓與考核納入專業的教學計劃,作為學生必修的課程和畢業生必須具備的條件。如應用文理學院與“勞動與社會保障部”的職業技能鑒定中心中英合作項目辦公室合作建立了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NVQ(英國倫敦工商會考試局)的“行政管理”國家職業標準考評中心,將“行政管理”資格標準納入專業的教學計劃,對專業學生進行職業資格培訓與考核,使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教育的內涵相銜接與對應,畢業時學生同時獲得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
(三)合作渠道多樣化
與北京聯合大學合作的對象有國營、私營、中外合資、外國在華、境外的行業、企業;有教育、科研等事業單位;有國家機關、政府部門等。合作教育打通了學生今后就業的渠道,通過這樣的合作使學生及早地具備了進入職業生涯所需要的基本素質。如應用文理學院法學專業的畢業生實習都安排在北京市各區縣法院、市中級人民法院、律師事務所等長期合作的單位,學生畢業后有相當大的比例留在這些單位,許多人已成為業內的精英和骨干。
(四)合作內容多樣化
合作內容主要有:合作建設學院,合作建設專業、合作建設實習實訓基地、合作建設研究院所、合作建設培訓中心、合作建設分校區、合作進行技術開發、合作完成科研項目、合作培養研究生等。如:應用文理學院“經濟地理與城鄉區域規劃”專業利用產學合作的渠道,創辦了“首都購房在線”網站,直接參與北京市房地產交易與經紀服務。
(五)合作形式多樣化
學生去合作單位進行實習、實訓的方式有定崗、頂崗、輪崗等多種。實習考核的方式有撰寫市場或社會調查報告、撰寫實習報告或技術策劃書、由實習單位寫出實習鑒定、由實習單位填寫綜合測評書、完成畢業設計等。
(六)合作功能多樣化
合作建設項目的功能經不斷開發,具有多樣化功能。北京聯合大學校內實踐教學基地的功能開發后,不僅是“學生專業技術能力的培訓基地”,而且成為“企業技術人員培訓基地”“企業技術難題研究基地”“專業技術能力和職業資格認證的鑒定基地”,等等。如旅游學院餐飲實訓基地不僅是“烹飪工藝與營養”“餐飲管理與服務”等專業的實訓基地,還是提供學院師生和來賓享用正宗西餐的場所。
二、多樣化合作教育的意義
大量實踐證明,合作教育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徑和必由之路。進一步說,多樣化合作教育對于全面推動應用性教育的發展和加快應用型大學的建設,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
(一)多樣化合作教育更有利于提高學校適應社會人才需求變化的能力
縮小學校培養的人才與社會需求的人才之間的差距,培養出適應性強、受社會歡迎的應用型人才,是應用性教育要著力解決的重要課題。各種市場調查和社會人才需求預測,為學校對應用型人才規格的設計和相應的教學改革提供了寶貴的信息,提高了應用性教育的實用性和針對性。但是,市場調查和人才需求預測畢竟屬于宏觀層面的信息,且往往帶有某種局限性和滯后性。傳統概念的合作教育觸及社會面較窄,且深度不夠。社會經濟的發展,質量、效益要求的強化,中小企業數量的增加,使每個企業接納的學生數減少,大學生主要集中在眾多中小企業。建設多樣化的合作教育,學校從更大范圍,以多個層次、各種模式、不同渠道、各樣形式豐富內容,與眾多的行業、企業進行直接的交流與合作,可以及時得到更具體、更詳實的微觀層面的人才需求變化信息,彌補了宏觀層面人才預測的不足。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人才信息的科學結合,才是從根本上提高應用性教育的實用性與針對性的有效途徑,才能不斷地指明應用型大學的改革發展方向。北京聯合大學正是依據可靠的人才需求信息,進行專業調整,制訂教學計劃,加強課程建設,使培養的應用型人才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據學校發出的問卷統計,用人單位對北京聯合大學畢業生的總體滿意率為85.7%。
(二)多樣化合作教育更有利于學生潛能的開發
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每個人的智力都各有特點,環境和教育對于能否使這些智力潛能得到開發和培養有著重要作用。當代大學生所接受的基礎教育基本上是應試教育,潛能并沒有得到充分開發。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使得學生的數量增加、生源多樣化。每個人的成長經歷、性情、喜好、脾氣、秉性各不相同,同一個教育環境、同一個教學內容、同一個教學方式再也不能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了。新知識的接受是具個性色彩的,是一種自我經驗的建構,是將大學所傳播的知識納入個體的知識體系的過程。多樣化的合作教育,不僅使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更具應用性和針對性,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提供多種實習、實訓的環境,提供多種實習、實訓內容,提供更多參與應用性課題研究的機會,接觸更多的公司企業,增加了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特長進行選擇的機會和可能,幫助學生較快地找到自己發展的潛力所在,較快地激發起自己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有意識地按一種理想的人格模型來發展自己。只有在這種理想的人格設計和追求中,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開發,才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變化,才是社會真正歡迎的人才。北京聯合大學多樣化合作教育,使一些學生的潛能得到有效開發,職業素質迅速提高。如機電學院與北京現代汽車有限公司、北京華德液壓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簽訂合作教育的協議34個,使學生在校期間就有機會、有條件接受各類職業素質的培訓,近幾屆本科畢業生的就業率均為100%。
(三)多樣化合作教育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
能力是靠教育、培養、訓練、磨礪和激勵出來的,創新能力也是如此。根據以往的實踐和總結,我們可以用四個字概括培養創新能力的途徑,即“學、練、干、恒”。能力因素由認知因素和非認知因素構成,其中非認知因素的影響尤其不可忽視。對學生的認知因素可以通過校內培養教育來提高,但是大部分非認知因素的培養,則要通過直接接觸社會,通過社會實踐,在培養學生做人、做事的過程中才能形成。多樣化的合作教育,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實習環境和實訓內容,而且通過各種合作關系、合作模式和合作內容,把學生直接推到了科研、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實訓的強度增加了,要求提高丁,經歷復雜了,使學生提前經受各種酸、甜、苦、辣的社會實踐,幫助他們增加勞動觀念、吃苦精神、社會責任感,教會他們如何經受挫折,如何進行人際交往,如何迎接社會挑戰,幫助他們積蓄創新、創業所需的各種素質,提高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2003—2006年,北京聯合大學組織了較大規模的畢業生跟蹤調查和校友訪談活動,受訪者是近30年來培養的10萬名畢業生中的代表,調查訪談中發現,畢業生中有許多人已成為成功的創業者。盡管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走的是就業、創業的道路,但也可以看出學校長期重視合作教育、逐步建立多樣化合作教育所起的效果。創業教育是建立在素質教育基礎上,以創新力和創造力為基本內涵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在多樣化合作教育的基礎上發展創業教育,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創業教育的質量,提高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這不僅可以有效拓寬大學生就業的渠道,而且對減輕社會就業壓力具有重大意義。
三、多樣化合作教育長效運行機制建設的基本原則
關于多樣化合作教育可以總結出多個建設原則。分析北京聯合大學建設多樣化合作教育的實踐,我們發現,多樣化合作教育長效運行機制的建設至少應遵循下面三條基本原則。
(一)學校、學生、企業三受益原則
傳統的單一模式合作教育,學生的實習、實訓往往是同一個班級在同一個環境中,以同一個方式完成同一個內容,學生必須服從學校的統一安排,實習、實訓具有明顯的被動性。盡管學生也受益于合作教育,但學生的利益往往被劃歸到學校一方。在這種情況下,校、企雙方實現“平等互利”成為合作教育的重要原則。同時,教育成為一種服務,學生成為學校的主體,被動性的實習、實訓已經不再能滿足教學的需求。取得符合自己個性特征的工作經驗和工作經歷,提高自己的適應能力和職業素質,增大畢業后獲得滿意工作的機會,已成為大眾化教育背景下大學生參與合作教育主要的驅使動力。多樣化合作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多樣化的應用型人才。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學校、企業“平等互利”的原則必然轉變發展為學校、學生、企業“三受益’’原則。北京聯合大學為了保障學生在多樣化合作教育中的利益,除了在全校建立資源共享的管理機制外,也努力將有關內容寫進合作協議。如:北京聯合大學機電學院(甲方)與北京勞動保護研究所 (乙方)的合作協議中,有這樣兩個條文:“甲方根據乙方需要向乙方推薦優秀畢業生,供乙方選擇錄用,乙方在符合專業需要的前提下優先錄用甲方所推薦的學生”,“甲方、乙方結合雙方需要每年確定2-3個課題,雙方合作指導2~3名應屆畢業生的畢業設計”,以此來保障學生的利益。
(二)校企間誠信友好的伙伴原則
北京聯合大學在合作教育的實踐中發現,合作教育僅依靠校、企之間簽訂的項目合同或有關協議,往往只具有短期效果,并不能解決雙方長遠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建立多樣化合作教育長效機制,校、企必須建立誠信友好的伙伴關系,變單純的“合同關系”為“合同+朋友”的關系。學校是合作教育的主要組織者,學校要充分挖掘教育資源潛力,竭誠為企業服務。同時,要定期把教師、學生、合作企業組織在一起,舉行研討會,提供交流機會,把握市場脈搏,幫助企業解決難題,增進友誼,共同推動合作教育的開展。在校內,由于多樣化合作教育涉及企業較多,與企業伙伴關系的建立與維持主要依靠學院、系、甚至專業層面的領導和教師,因此在建立多樣化合作教育中,要擴大學院、專業的合作教育自主權,調動各個層面的積極性。北京聯合大學設有校級合作教育領導小組,校長任組長,校領導進行宏觀調控,各學院有著充分的合作教育自主權。這樣的機制,在學校多樣化合作教育建設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原則
解決大學生就業及社會就業壓力的根本在于崗位的增加,而就業崗位的增加則在于就業者不斷提高的創業能力。快速發展創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而創業教育需要模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合作教育來支持。知識經濟最需要的是具有創造能力的人才,而人才的創造性源泉則來自于人所具有的豐富個性。個性化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未來取向。對于合作企業來說,也需要根據市場經濟及科技發展情況,進行技術更新和管理策略調整,其合作需求也處于動態變化中。多樣化合作教育的建立與不斷的改革發展,是學校、學生、企業共同的利益需求。與時俱進的創新原則是推動多樣化合作教育持續發展的靈魂。
[參考文獻]
[1]李進,陳解放,等.上海高校的合作教育理念與實踐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M].沈致隆,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3]王洪才.大眾高等教育論[M].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
[4]匡長福刷新原理及應用[M]北京: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2004.
[關鍵詞]實踐能力 應用型本科 自動化專業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12-0163-02
一、應用型本科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定位
應用型本科教育主要是培養精通專門技術領域的專門技術人才,是以提高應用能力為宗旨的專業性通才教育。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應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學習能力,較快的適應能力,較高的創新意識,較好的綜合素質。它是建立在高層次的技能性、實用性、職業性的專才基礎之上的通才教育。[1]
為此,應用型本科自動化專業在建設過程中需堅持以需求為導向,以能力為根本,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在培養創新能力。實施時,必須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拓展自動化行業背景,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采用“本科學歷+職業素質”的人才培養模式,重視培養學生的工程技術應用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專業基礎扎實、職業素養好、實踐能力強、發展后勁足的高級應用型人才。[2]
二、實踐能力培養
(一)實踐課程建設
課程計劃主要由理論課程、基礎實踐課程及理論實踐一體化課程組成。其中,理論課程包括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及專業選修課,保證理論課教學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專業知識體系。實踐課程重視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包括培養學生基本實踐能力的公共基礎實踐課程和技能訓練類實踐課程、培養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課程設計類實踐課程、培養學生研究創新能力的以綜合實踐項目課程為主的理論實踐一體化課程,以及培養學生創業與社會適應能力的畢業設計,以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進行綜合工程應用的能力和集成創新能力為目標。[3]
實踐教學體系由課內實踐環節、集中實踐和綜合素質培養三部分組成,開設課程實驗和課程設計相結合,從認識、操作到創新活動逐層深入的實踐教學特色。通過課程實驗、上機等實踐環節加深理論知識的理解;通過課程設計、實習、綜合實訓和畢業設計等環節讓學生的實踐能力循序漸進地產生質的飛躍。
應用型本科自動化專業應扎根地方產業發展需要,結合南京市產業結構的特點,設置了過程控制、電機與系統、儀器儀表及機器人等四個模塊,學生根據自身特點、興趣及就業方向選擇相應的發展方向。根據這些模塊組織課程群,增加每個模塊的實踐環節,使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更貼近地區發展需要。
(二)開展科技創新
學科競賽活動可以激發大學生的興趣和潛能,培養學生團隊意識和創新能力。把不同的比賽組建成“學科競賽群”,把學科競賽作為系統工程對學生施加影響,而不是單獨的、分立的比賽,把競賽項目和培養體系緊密結合起來。
自動化專業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自動化系統應用競賽、全國大學生單片機系統設計競賽、三菱電機自動化大賽、大學生機器人大賽、飛思卡爾智能小車競賽、ATMEL創新設計大賽、全國電子專業人才技能大賽、全國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大賽等競賽并獲得優異成績。
各種學科競賽都由學院學科競賽社團組織,根據自身興趣自愿報名,組織挑選的原則,學院給競賽社團分配創新實驗室、指導教師等,競賽社團中含有大二、大三、大四學生,形成梯隊。院系組織教師結合歷年競賽題目進行專題講座,集中指導,就單片機、PLC、DSP開發與應用,傳感器原理和應用,開發工具軟件的使用等內容進行專題講解,制訂了規范的培訓大綱和具體的實施計劃,并編寫了相關培訓輔導材料[4],既培養了學生,又鍛煉了教師隊伍。
在科技創新的活動中,學生不僅完成了比賽,師生之間也交流碰撞出新的設計方案、新的作品,為師生申報實用新型和發明專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通過科技創新活動,有效銜接了理論與實踐,把控制理論、硬件設計及軟件設計三位一體,將自動控制理論知識變成現實作品。科技創新活動不僅僅是專業知識的應用,而且是各種專業知識的碰撞和升華,在潛移默化中內化成學生的能力和素養,反過來也讓學生提高了理論水平。幾年來的實踐表明,科技創新活動大大提高了畢業生的就業率、就業質量和薪資水平。
(三)項目驅動
專業教師都有相應的研究方向,如:PLC工業控制、電機控制、物聯網技術、機器人控制、電力拖動自動控制系統及儀器儀表等,并建立相應的研究室和開放性實驗室,既具獨立性,相互之間又交叉合作。每個研究方向有各年級層次的學生團隊,形成可持續的、系統性的人員結構,為科研項目的開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學生參與的課題分為院級、校級、橫向課題及縱向課題。1.學校或學院為鼓勵學生開展創新活動,下撥經費。學生自擬課題,評選后確定為校級課題、院級課題,這些一般都是難度不大,鍛煉為主,促進參與的課題。如實驗室能耗智能控制系統、節能扶梯控制系統、小型直流電機的測控系統等。在指定時間內完成課題并要求或進行專利申報,同時完成結題報告、答辯等環節。2.學生參與教師課題、縱向課題及企業合作的橫向課題更具有針對性,難度也比較高。鍛煉學生寫計劃書、設計方案、設計電路、設計軟件、整體調試等。如電力系統的三相不平衡研究與平衡的實現,用到大量的電力系統、電力電子、DSP等技術,學生參與后,對電力自動化控制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再如,進行無刷直流電機控制器設計,學生對硬件設計中的抗干擾、軟件設計中的雙閉環控制及PID參數設置在調試的過程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項目驅動中師生角色定位很重要,這直接關系到項目的成功及進展。由于科研項目難度、深度原因,即使教師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學生不可能獨立完成。學生自身的經驗和科研思維還不成熟,但這些并不妨礙學生的參與和創新,關鍵是教師要做好引導和指導。教師不僅僅要對主方案的設計把關,在每一個分解項目中也必須嚴格把關,帶領學生積極探索,進行多種方案可能性的分組實驗,及時總結經驗,把握項目進度。
(四)校企合作
自動化專業是寬口徑的專業,必須與行業相結合,與地方經濟建設相結合。校企合作過程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提高學生實踐能力、職業適應能力,加強自動化專業與企業的雙向合作,相互支持、相互滲透、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形成“共建場所、共建課程、共同培養、共同發展”的模式。
1.自動化專業與企業共建實驗室和研發中心,與企業建立了長期實訓基地。把研究成果產品化,而不是停留在實驗室階段,這離不開與企業的深度合作。實訓基地的建設讓學生全方位熟悉研發和生產的全過程。
2.自動化專業與企業共同制訂培養計劃,并參與培養過程。我們在與江蘇萬維艾斯網絡智能公司合作過程中,針對人體康復機器人開設了相關課程,還邀請企業技術專家擔任兼職教師,對學生授課,傳授工程項目經驗。
校企合作能充分利用企業資源、人才資源,使得學校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融合在一起,實現校、企資源互補,企業為學校培養適合社會需求的學生,學校為企業培養優秀的勞動者。從這個角度看,校企合作對培養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自動化專業學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結束語
新建本科院校自動化專業創新型工程人才的培養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本文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實踐課程建設、開展科技創新、項目驅動、校企合作等幾方面的措施,有效地推進教學改革,對應用型本科自動化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從而使畢業生在就業等方面具備更強的競爭力,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有用人才。
[ 注 釋 ]
[1] 陳小虎,屈華昌,邵波.教學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辦學理念及其路徑選擇[J].中國大學教育,2005(2):58-60.
[2] 王家軍,俞亞萍.自動化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計劃制定的探討[J].理工高教研究,2010(1):56-58.
社會管理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將社會管理回歸社會。社會管理現代化工程不僅需要合理整合各種公共資源,更需要廣泛動員全社會的資源,并注重培育社會管理的人力資源,尤其要加強發達地區社會管理人力資源的隊伍建設。
社會管理現代化的社會資源動員
由于目前政府政策不配套,法律法規和許多制度不完善,捐贈意識風氣不強,捐贈渠道不暢等因素的影響,社會資源配置存在十分嚴重的問題。機構內部社會管理投入不足;民間組織優勢不能完全發揮。如何充分調動社會資源、推進社會管理現代化進程,顯得尤為重要。
機構內部社會管理投入現狀。隨著黨和國家將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作為今后工作重點并提上日程,各級政府都在不斷加大社會管理投入,社會管理體制創新成為各級政府當前和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工作的重中之重,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許本文由收集整理多效益好的國企及大型企業從員工福利角度出發紛紛捐款出資興辦養老院、學校、勞服公司、生活服務公司,以離退休人員養老、公共設施建設乃至一些政府行政管理職能(如公、檢、法及市場管理)等形式加大機構內部社會管理投入,承擔企業回饋社會的責任。然而機構內部社會管理投入現狀卻令人擔憂:2009年我國慈善捐助總額為509億元,相當于當年gdp總量的0.17%、財政總收入的0.75%。而同期美國社會慈善捐款總額達到3000億美元,相當于美國當年gdp總量的約2%、財政總收入的約10%。許多機構、企業仍沒有提高對社會管理的認識,內部社會管理投入嚴重不足,政策不完善甚至缺乏,社會責任感與企業產值增長不協調,增強企業尤其是國企和大中型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投入仍是當前加大社會管理投入的重要內容之一。
社會管理現代化是充分調動各方資源投入,實現資源有效配置和社會管理最優化的一個過程,這需要政府、企業、第三方組織及家庭和個人的共同努力。而民間非營利組織作為社會管理的第三方則在社會管理現代化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調動民間非營利組織的社會投入。民間非營利組織是指不以獲取利潤為目的,以服務大眾為宗旨,具有志愿性和自治性的正式組織。它又被叫做“非營利組織”、“第三部門”、“志愿者組織”、“公民社會組織”等。它在溝通政府與民間社會關系、調節利益群體關系和促進社會公平、促進政府改革和職能轉變、反映公眾需求、扶貧等社會公益性事業、促進國際交流和競爭、促進生活多元化和凝聚普通民眾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在轉變政府職能,實施有效管理的同時,調動民間非營利組織社會投入,對完善社會公共管理機制,實現社會管理現代化關系重大。
首先,制定、完善相應的政策,為民間非營利組織社會投入提供法律、政策依靠。國家應根據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社會管理格局的要求,盡快對現行有關社會組織的法律法規進行修訂完善,并適時出臺涵蓋社會組織發展的基本法,對社會組織的地位、作用、權利和義務等作出明確規范;各地應加強探索,根據社會組織發展以及發揮協同作用的迫切需要,出臺相應的地方性法規,推動社會組織發展和作用發揮盡快步入規范化、法制化軌道。為民間非營利組織的發展和日常工作的開展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間,減少社會組織因政策、法律制約而掣肘的社會管理投入。
其次,加大政府職能轉變力度,實行多種形式的職能轉換,給民間組織的投入提供一定的空間。傳統“家長式”的社會管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民間組織的自主性,“大政府、小社會”的社會管理結構大大擠壓了民間組織參與社會管理事務的空間,隨著社會組織體系的發展,民間組織在資金、技術等方面有了長足的發展,最大限度地吸引、激勵民間投入對實現社會管理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政府出資購買社會組織的服務或是委托社會組織承擔部分社會服務工作,采取政府負責決策、撥款和調控,制定具體目標、標準等,由社會組織具體運作,政府負責監督的形式,將極大地調動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的熱情,在很大程度上吸引民間組織的社會投入。
職業化、社會化、專業化的社會管理人力資源培育
為進一步完善發達地區社會公眾廣泛參與的社會管理工作新格局,必須注重加強發達地區社會管理人力資源的隊伍建設,積極發展培育職業化、社會化、專業化的社會管理人力資源,充分發揮發達地區各部分人力資源在社會管理中的積極作用,使發達地區探索出具有時代特征的新型社會管理模式。
職業化社會管理人力資源的狀況及對策。職業化社會管理人力資源,是指就業于社會管理各職業領域的人才隊伍,主要來自政府相關部門、公辦社會事業服務機構、社會團體和群眾組織、基層社區自治組織以及民間非營利組織。目前,我國在這些機構從業的職業化社會管理人員總量估計在4000萬人以上,他們是職業化社會管理人力資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職業化社會管理人力資源發展狀況。與社會發展要求和群眾服務需求相比,我國發達地區職業化的社會管理人才隊伍的整體狀況還難以適應。第一,人才隊伍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發達地區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員的專業、學歷、年齡等結構不夠合理。具有相關專業背景的人員占比較低,學歷也普遍較低,在社會管理、社區事務等傳統社會服務領域中,大部分工作人員年齡較大,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技能。
第二,人才隊伍分布不均衡。首先,在廣州上海等一些發達地區,社會管理的任務量與從業人員不成比例,如民政系統承擔著多項工作,但是工作人員在整個系統的從業人員中所占比例不到12%;其次,人員分布不均,比如在全社會老年人、殘疾人和貧困者、失業者等特殊群體和困難群體等領域的人才規模明顯不足。社會管理人才隊伍領域分布存在著“三多三少”的現象,即政府直接舉辦的領域多、社會自主發育領域少;問題解決型(求助式)領域多、常態維護型(非求助式)領域少;城鎮相對多、農村相對少。
轉貼于
建設職業化社會管理人力資源隊伍的基本思路。為更好地滿足創新和加強我國發達地區社會管理、健全發達地區社會服務體系,使發達地區率先實現社會管理現代化的需要,應以發達地區社會管理崗位開發為基礎,以培養中高級社會管理人才為重點,培養造就一支職業化的社會管理人才隊伍。
第一,積極營造有利于發達地區社會管理人才健康成長的良好政策環境。建立統一、規范的社會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政策法規體系,切實解決有關黨政部門各自為政、政出多門問題,為發達地區社會管理事業的發展和人才的健康成長提供強有力的政策保障。
第二,努力健全和完善發達地區社會管理人才培養體系。首先,制定社會管理人才培養規劃。人才發展的總體規劃離不開社會管理人才培養這部分內容,應著手制定相關培訓計劃,從而使其系統性、計劃性和針對性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次,在全國范圍內加強社會管理學科建設。高校等相關機構在人才培養這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在我國,有相當一部分高校或科研院所開設了相關學科,但就目前情況來看,理論研究占主要部分,實際應用還不到位。因此,應適當增加社會管理實習基地的數量,從根本上提高從業人員的整體水平;最后,完善發達地區社會管理崗位設置。加大社會管理崗位開發力度,不斷提高社會管理崗位在相關行業內的設置比例。
第三,完善體制機制,出臺多元化投入和保障的相關政策。首先,研究設立發達地區社會管理職業化人才培養專項基金。近年來,政府購買社會服務成為政府放手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的一項重大措施,通過這項舉措,政府成功扶植了一批民辦社會管理服務機構,形成了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的新格局。發達地區大可以借鑒這項成功經驗,設立專項基金,通過購買服務邀請社會組織幫忙培育專業人才;其次,應完善政府財政的政策制定。公共財政的投入要求“財權和事權相統一”,發達地區的財政投入自然也該遵循以上原則。應根據實際情況,弄清社會管理項目任務量和發達地區急需被服務的總人數,加大向社會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最后,應注重社會的協同力量,健全民間資金投入模式。發達地區可研究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其中可包括土地、工商、稅收等對地區社會管理有重要影響作用的方方面面,在此基礎上倡導多元合作,培養各社會團體、企業、個人舉辦民間社會服務機構的意識,并對不同形式的社會資助加以鼓勵。
社會化社會管理人力資源的狀況及對策。社會化社會管理人力資源,是指以各種非職業方式參與社會管理的人員,具有代表性的是各種志愿者隊伍,但社會化的社會管理人力資源并不僅僅限于志愿者隊伍。發達地區社會利益關系的調節,社會沖突矛盾的化解以及對社會管理工作的社會監督等,需要全體公民的廣泛參與。①
社會化社會管理人力資源發展狀況。首(下轉91頁)( 上接87頁)先,在我國的一些發達地區,政府仍然不能準確定位公眾在社會管理中的地位;其次,政府面臨“公共信任危機”,公眾參與方式不透明,具有很大隨意性。具體表現為公眾參與的有效性受到質疑,政府對公眾的意見表現為“不作為”;再次,政府信息公開途徑少、內容模糊,公眾參與流于形式。在我國,對于公眾參與社會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等相關政策的制定還很滯后,缺少剛性保證,這對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勢必造成很大影響。
建設社會化社會管理人力資源隊伍的基本思路。第一,借鑒國外社會管理的相關經驗,總結出適合我國發達地區社會管理公眾參與的規律,處理不同主體關系。遵循“黨委是舵手,政府是主導,社會是重點,公眾是基礎”的關系原則②,在探索中實踐發達地區社會化社會管理新模式。
第二,培養公民主動參與公共事務管理的現代意識。發達地區有序的社會管理,最根本的是從公民自身找對策。公民意識的培養,有利于維護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群眾關系。為完善公眾參與機制,應著眼發達地區城市規劃的全過程。首先,建立利益表達渠道,讓公眾的利益訴求得到充分表達;其次,建立長期的公眾監督評議機制,既可以有效地監督發達地區社會管理的執行與實施,又可以針對實施中的一些新情況反饋出新的建議與要求,從而進一步提高公眾參與的效率,為構建公眾的自治體系創造必要的社會基礎。
專業化社會管理人力資源的狀況及對策。專業化社會管理人力資源,是指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也包括職業社會管理人才隊伍的專業化。在發達地區實現社會管理現代化的實踐過程中,政府再也不能過多承擔紛繁復雜的社會事務管理,通過花錢購買社會服務就是解決這一現實問題的有效舉措。只有發揮專業優勢,才能給政府減負,為公眾謀利。這就要求政府迅速建立依托于社會組織的管理社會事務的人才隊伍。
專業化社會管理人力資源發展狀況。第一,從業社會工作者專業化程度較低。從目前的情況看,現有社會工作從業人員總體上學歷水平較低,工作手段及方式方法缺乏職業性,也相對落后,難以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系統化的專業服務,難以有效解決新的、復雜的社會問題。
第二,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實踐經驗不足。目前,因受到社會運行機制、人們對社會工作專業的認同度以及機構自身體制等因素的制約,實習機構和社會工作專業院校的關系不明晰,難以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加之社會工作專業實踐在具體安排上不夠規范等原因,使得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不能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③
第三,社會工作人才流失較為嚴重。相關統計顯示,我國各大高校每年大約有8萬名社會工作專業的畢業生參加工作,他們的專業理論知識、專業方法、專業價值理念等已比較成熟。但是,因為沒有相關的工作崗位或者考慮到薪酬較低等因素,他們中的大多數選擇從事與專業不對口的職業。這樣一來,從事社會管理相關工作的專業畢業生屈指可數,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
建設專業化社會管理人力資源隊伍的基本思路。第一,建立合理的社會管理人才培養體系,加大培養力度。首先,雖然我國發達地區社會管理創新改革做得相比較其他地方要好,但發達地區現有的從事社會管理的人員專業素質還普遍較低。為解決這一問題,地方政府應加強繼續教育和專業培訓力度,從而促進社會工作專業人員素質的提高。其次,努力完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增加從業人員的質量和數量。科學設置教育課程體系,制定完善的培養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