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文化地理論文范文

    文化地理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文化地理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文化地理論文

    第1篇:文化地理論文范文

    文化地理學認為,機能性區域與文化地理密不可分。機能性區域是與組織性區域相對的一種表述形式。如果說組織性文化更多和是從主流價值文化存在看待文化的區域,那么,機能性文化則是植根于地理自身特質塑造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族群文化。前者強調文化“自上而下”的價值灌輸;后者則更注重“自下而上”自覺自發的文化生成。由此可見,貴州仡佬族機能性文化區域表述,既離不開仡佬族地理空間格局變遷這一內在誘因,也依托仡佬族民族身份架構的地域差異,二者的良性互動呈現出仡佬族族群歷史記憶的地區差異。民族地區地理空間格局的變化是民族區域文化形成與民族精神固化的先決條件之一。作為貴州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仡佬族文化格局變遷同樣與地理空間格局密不可分。古代仡佬族分布在貴州、湘西、川南、滇東北;近現代以來貴州仡佬族群落隅居黔北或散落西南各方。囿于自身相對封閉的交通條件、山脈縱橫的地理空間格局,仡佬族文化的異質性和獨立性品格更為突出。一方面,仡佬族內部形成了山地文化特征明顯的文化體系,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民族環境中獨特的文化構成,為貴州、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乃至整個中國的文化多樣性提供了標本性質的價值意義。

    另一方面,盡管與主流文化之間的互相滲透并沒有停止過,但是,文化的交融意義并不是十分清晰。這樣的地理空間阻隔造成了仡佬族群落兩個截然不同的文化結構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仡佬族文化無論是精英文化還是族群文化特征都逐漸趨向于模糊,仡佬族文化格局成為一種背景性的存在。在仡佬族文化地理變遷以及隨之而來的仡佬族地域文化的重構過程中,仡佬族的精英身份群體自始至終都是文化轉型的執行者,同時兼具了民族知識的批判者和反思者的角色,成為仡佬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載體。仡佬族文化精英的身份認同大致通過如下幾種途徑:一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化特征明顯的族群控制者他們通過對于家庭、族群中既有位置的強化來實現自身的身份架構。仡佬族精英對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目的是通過政府力量對民族聚居地進行重建。二是通過對于民族文化的不斷開掘,或者通過對于民族聚居地的重建來強化地方形象,強化自我意識和族群精神,進而實現自身身份的認同。務川縣九天母石等景觀重構就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空間意象的建構,同時也是對于仡佬族民族情感的一種凝聚。第三種方式是相對而言較為被動的實現民族恢復及歸化,以便彌合民族精英認同矛盾,架構起民族身份的制度保證。

    需要指出的是,仡佬族所代表的黔北文化近年來涌現出王華、戴紹康、肖勤為代表的仡佬族作家通過民間文學形式展示了仡佬族族群自強不息、兼收并蓄的民族精神,文學化、系統化地表達了仡佬族機能性文化區域特征及民眾生活狀態。這可以看做是第三種方式的代表。上述仡佬族作家如何利用自身掌握的民族語言、文化及精神等表達出民族的生存狀態,反思民族發展是接下來討論的重點。

    二、仡佬族民族形象的文學建構路徑、約束因素與文化適應

    (一)重建地域民族文化的文學建構路徑

    仡佬族作家對于地域民族文化的文學性架構,既包含了對地域自然環境充滿感情的展示,也包含了對于人文環境的相對集中的闡釋。如果說地理意義上的環境是一種前提性的基石,那么,對于仡佬族而言,人文環境所內蘊的文化氣息對于民族精神生活的形成,對于特定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追求同樣具有極其重要的基質性作用,會通過一種集體無意識的形式內化于民族的日常行為中。一方面,用仡佬族特色民俗闡發文化認同感。仡佬族作家通過對于仡佬族特有的祭祀、崇拜、風俗意象的文學化表達顯現了民族的最為原始的情感特質。比如,王華在《橋溪莊》中通過對“石仡佬”開荒辟草,展現了“石仡佬”對土地深深的眷念之情;《儺賜》中通過仡佬族民族節日“桐花節”的盛大場面描寫,以及先民儺戲事象與儺賜莊貧窮對比描寫,既凸顯出仡佬族的苦難歷程,也展現了仡佬族人民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正是這樣的態度激勵著仡佬人民走出苦難,促進了仡佬文化走向復興。另一方面,用民族生存的苦難書寫展現人性反思。

    仡佬族所經歷的時代的變遷是每一個仡佬族民眾都刻骨銘心的記憶。這些歷史記憶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仡佬族民族文化的底色,并成為其民族文化不斷更新、再造的內生動力。仡佬族作家大多生活于其間,對于仡佬族民族文化的體悟往往感同身受,尤其是民族記憶中關于民族苦難的表述通過傳承成為作家的一種集體無意識,進而觸發了作家敏感的神經。他們要做的恰恰是通過對于生存現狀、生存困難的回憶和記述,讓整個仡佬族群冷靜而達觀地正視曾經的歷史進而肯定人性的多樣和復雜。無論是秋秋《儺賜》生命淪為碎片的悲劇,還是李作民《橋溪莊》人性被扭曲的無奈,都展示了仡佬族作家自覺的尋根意識和憂患意識,這恰恰是仡佬族地域民族文化建構的根基所在。

    (二)仡佬族民族地理文化重構的約束因素

    仡佬族民族地理文化重構體現在民族認同聚合型邏輯約束、族裔話語意識形態約束以及族群女性區域性異化的邏輯約束等三個層面。一是民族認同聚合型轉向的邏輯約束。眾所周知,文化地理學注重文學表征與地域風貌的社會實證思路,它試圖通過空間敘述解釋權力關系關聯與差異運作。盡管仡佬族民族認同與民族地理空間既相互生產又相互表征,基于“內在動員理性聚合型認同”邏輯的新空間建構還是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仡佬族的生活方式與道德秩序,要求仡佬族文化精英形成了新的認同性表述。這種認同性的文化表述,一方面是對于仡佬族自身文化的確認;另一方面是對于主流文化價值的歸屬性確認。誠如肖勤在《尋找丹砂》中指出,尋找的是一種民族的歸屬,這種對于相似性的提煉是一個“尋根”的情感認同過程,與此同時也是對于外在文化體系的應激性的認同過程。換言之,我們還能看出,仡佬族民族文化認同背后潛在的“認異”的雙向互動邏輯。外在邏輯不應是常態,內在邏輯應該成為主流。實際情形是內聚型的認同邏輯規范以及價值認知過程本身,在仡佬族乃至整個貴州少數民族身份認同的過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被低估的現象,這對于少數族裔的身份認同和文化重構顯然并非有益之舉。二是少數族裔話語的意識形態約束。從本質上講,少數族裔是一種天然的屬性,是以自然體質為基礎的形式,同樣道理,仡佬族文化存在形式受制于主流價值意識形態的歸化,自然地又需要融合進與自身特征不同生產體系中。這種地理空間意義上的族群劃分,表面上是空間觀念的差異,實質上是少數族裔自身身份認同的權力性展示。舉例來說,王華在《儺賜》中通過對儺戲表演的環境特質細節性描寫,消解“他者”視角中主流文化的優越感,并通過具體的描述轉化為仡佬族文化內在的抵抗,從而在空間對立隱喻文學敘述中得到強有力支撐。趙劍平《獺祭》中老荒除了捕殺之外很少有語言的表達,他的人物性格遮蔽與凸顯完全存在于對獵物的捕殺。實際上,老荒的失語不是有意識的,而是意識形態規訓與自身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基于自身所處層級的初步判斷,做出了有利于自身的文化權衡與取舍。盡管這種行為本身具有扭曲的特質,但是,在特定的文化地理空間中,他還是實現了自身價值和意思的語境化的自我認定。

    顯然,趙劍平試圖通過“老荒”的自我認同的構造,來表述少數族裔主體空間語境的緊致,以及族裔話語象征空間的脆弱,而以詞匯為基礎的話語暴力背面,潛伏著的恰恰是針對少數族裔知識差異的馴服。三是族群女性區域性異化的邏輯約束。既然族群空間成為權力關系及其運作的文化場域,那么,族群中的女性因其獨特的性別特質自然成為性別表述與空間表述的產物。誠如學者所言,少數族裔文化空間既參與了女性地位的塑形,其本身也是女性區域化異化的本源。傳統仡佬族女性在空間中經驗與認同已經被排除在外,當下,女性在仡佬族群中的表達形式更是形成了一種離散性質的特征。我們發現,仡佬族少數族裔的作家,尤其是王華、肖勤等女性作家,在她們文學化的表述中,都或多或少地有意弱化或者模糊了對于空間、時間本身的描摹,從而將女性的空間存在感放置于一個相對虛無的區域中。這種虛構的表達,一方面凸顯出少數族裔女性漂泊無根的碎片感、無力感,便于讀者從人性的廣闊圖景解讀小說展示的仡佬文化及少數族裔女性的異化表象;另一方面,拋卻道德與人文關懷來看,這樣的寫作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女性對于整個華語體系關系網絡的開放,便于作者表述保持一種對內對外相互協調的張力和向度。誠如王華在《儺賜》中對“秋秋”生存困境和精神磨難的種種悲憫情愫一樣,我們強調仡佬族女性空間的區域化約束,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于當下仡佬族群女性現狀的剖析,也是對于女性掙脫權力文化實踐的肯定,盡管在當下的仡佬族群文化共同體,對于這種反抗本身仍然缺少有效的或者普遍意義的抵抗邏輯。

    (三)空間重建對于仡佬族群的文化調適

    誠如上述,仡佬族特定的文化地域空間規囿了仡佬族群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態度,而生活于其中的仡佬族文化精英階層則試圖通過文化調適和價值再造實現文化結構的空間重建。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對于空間的重建既包括現實層面對于物質世界、地理景觀的重塑和挖掘,也包括想象的文化地理空間、歷史記憶的整理和建構。從文化地理空間想象的角度來說,仡佬族的文化重構體現了族群本身對于歷史記憶、民族想象共同體的接續。正如安德森所說的,民族是一個“想象的共同體”,“族裔歷史代表了一種事實與理想結合物……表現出讓人審視起來較為親切的共同體歷史畫像”。共同的起源、祖先、神話等歷史元素成為“想象共同體”建構的關鍵環節。對于文化地理空間的再造則利于實現民族身份的定位,鍛造民族歷史連續感。王華在《儺賜》中寫道,祖輩告訴儺賜人過桐花節,沒告訴過儺賜人屬于哪個民族。我們可以說,這是作家有意藏匿民族身份。因為在仡佬族群聚居地,不僅僅是仡佬族普通民眾缺乏對于語言、服飾的認同,即便是精英階層也缺乏對于本民族語言、服飾、文化活動傳承的自覺意識。從物質世界、地理景觀的重塑和挖掘,以及對于歷史地理儀式再造的角度來看,仡佬族的文化空間也在實現一種文化調適意義上的細微轉變。我們看到,傳統意義上,仡佬族群中的地方中心性空間策略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對于文化的和諧共處是不利的。傳統祭祀的文化表征不自覺地呈現出一種精英與民眾在認同領域的對立。誠如上述,仡佬族祭祖文化實踐中精英利用族群、社會關系,使祭祀活動呈現出一種精英階層與民眾階層不同的參與形式、程度、影響。

    這樣本應該是“自下而上”的一種對于祖先的呼應,變成了“自上而下”的精英階層操作的祭祀游戲。這樣的結果是,失去了廣大民眾支持的祭祀儀式,盡管還存在著儀式性、莊重性等諸多表面的特點,祭祀活動內在的認同價值和文化建構意義卻大打折扣,儀式本身也就失去了凝集精神的價值,身份認同的弱化又影響到地方文化空間重構,不利于仡佬族民族記憶、民族文化傳承和接續。實際上,在諸多的仡佬族作家筆下,仡佬族祭祖儀式都是不可或缺的內容,他們在通過文學化的形式表達對于文化調適的價值。或者是一段文字描述,或者是一種巧妙的變形結構呈現出來,比如趙劍平《獺祭》中“老荒”的祭祀活動就是用小說的虛構形式解構了祭祖儀式和場所,使得“河邊”這一自然景觀變為類似于仡佬族族群文化中心景觀。

    三、結語

    第2篇:文化地理論文范文

    地理課堂教學評價是地理教學的重要環節,其最終價值指向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終身學習。通過地理課堂教學評價,可以把握地理教學的現實狀態,獲得地理教學的反饋信息。據此,教師可以調整“教”的策略,學生可以優化“學”的方式。從而有利于改進課堂教學、實現教學目標、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形成對課堂教學的科學管理。當前我國中小學普遍使用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是從20世紀50年代初以來經過幾十年教學實踐的不斷檢驗和修正,逐漸形成的一個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進程結構以及教師教學基本功等幾個主要方面的評課要求。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我國課堂教學評價已克服傳統教學評價的諸多不足,取得了很大進步。但是,由于學術界對建構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過分推崇,犯了非此即彼的二元論錯誤,課堂教學評價陷入了新的誤區,使得我國課堂教學評價一直掙扎在傳統與后現代的博弈中曲折發展。在地理課堂教學評價的研究過程中,最初的評價標準設計只從教師行為出發,強調教師的教,以教師教的效果來評價課堂教學效果。具體策略是依據課堂教學要素將評價指標分為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等幾個部分。后來轉變為同時關注教師行為和學生行為,如等認為在課堂教學評價中把評價對象界定為教師教的活動和學生學的活動比較恰當。但是,縱觀國內學者對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評價指標的地理學科特點不明顯,評估指標大同小異。

    多數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指標選取較為籠統,沒有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進行設定,有的甚至可以適用于其他學科的課堂教學評價。

    2.評估指標較詳細,評價要素較多。

    指標體系一般分為兩級,各項指標的權重一般在10%以下。

    3.重視地理教師活動的評價。

    我國中小學教師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教育信念“:教師的教”等同于“學生的學”。所以,課堂評價首當其沖的是教師的教的評價———教學思路、教材處理、教學方法、教學技巧之類。具體表現為,評價標準中所列的各項內容基本集中在教師方面,體現出對教的強調和重視。

    4.指標的直接可觀測性不強。

    我國多數的課堂評價指標體系建立采用的是理論演繹方式,從好課應達到的標準出發,對課堂教學的構成要素逐級分解,但最低一級的指標只是定性的描述,不是可觀察的指標,容易導致不同的評課者對同一堂課的評價結論相差很大。

    二、高中地理課程目標要求及評價建議

    高中地理課程的總體目標是:要求學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獲得地理基本技能,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初步掌握學習和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念。新課程標準提出了對未來公民在學科教學中的總體素質要求,明確了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來把握課堂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等。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學生,是學習的積極參與者、教學過程中的合作伙伴、自主學習的主體,是教學效果的體現者。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的評價建議中指出,在教學活動和學習評價中要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重全員參與。評價應以學生發展為本,發揮其激勵與發展功能,使學生從評價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習興趣、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提高地理學習水平。

    三、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根據以上分析,本著“生本化”的指導思想,結合地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評價建議,筆者構建了一個全新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本體系密切聯系地理學科特點,側重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以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學習目標達成情況對地理課堂教學進行評價。構建該指標體系旨在通過評價改進課堂教學,以達到新課標的總體目標要求。

    1.指標體系的設計原則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確定是保證準確、全面、有效地進行評價的基礎。關于設計評價指標體系的原則國內一些學者研究的比較透徹,值得借鑒,其主要觀點為:普適性原則,明確性原則,簡要性原則,直接可測性原則,整體完備性原則,地理學科性原則。除此之外,結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筆者認為在新的指標體系的構建中還應包括“生本化”原則,即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體現以學生的學習效果來評價教師教以及課堂教學質量的“以學論教”的評價思想,強調以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呈現的狀態為參照來評價課堂教學質量。

    2.評價指標的選取

    根據指標體系設計原則,參照高中地理學科的特點,依據中學教育教學相關理論,以及教育相關政策要求,并聽取了大量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案例,筆者采用理論推演法和目標分解法,推演出了高中地理教學評價指標(含評價要點)。地理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為教師、學生、教學過程,而教學過程中的具體活動又可以分別歸入教師行為和學生行為范疇,因此本評價指標體系將一級指標確定為教師行為和學生行為兩項。教師行為包含三項二級指標,分別為教師基本功、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師基本功作為教師必備的基本素養是課堂教學評價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是課堂教學評價必備的要素,因為教學內容的正確、科學是一堂好課最關鍵的前提;教學過程主要針對的是教師方面的行為,從評價要點中可以看出主要反映的是教學方法及教學策略等方面的內容。區別于傳統的評價表,本評價表沒有將教學方法作為評價指標單獨列出,對其的評價主要反映在教師行為中。學生行為是重點評價的內容,其二級評價指標包括興趣狀態、思維狀態和反饋狀態三項。興趣狀態主要反映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熱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興趣狀態是決定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關鍵;思維狀態反映的是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狀態,反映的是學生是否真正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而不只是流于形式;學生的反饋狀態即為學生通過本堂課的學習所發生的改變,反映的是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是評價的重點。評價要點制定的依據是新課改的“三維目標”。

    3.計算評價指標的權重

    采用AHP決策分析法,分別計算出各級指標及評價要點的權重。但為了簡潔和計算方便,各評價要點權重取近似值。經過一致性檢驗,各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4.課堂教學質量綜合評判方法教師或專家在使用本課堂教學評價表時,評價要點權重僅供打分時參照,只對每項二級指標進行綜合打分,滿分為100分,將各項二級指標得分分別乘以各自權重相加得出一級指標得分,最后再乘以一級指標得分并相加,即為該評價人員對本堂課綜合打分。如某位評價人員對本堂課教學基本功,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學生興趣狀態,思維狀態,反饋狀態的打分分別為86分,85分,88分,82分,80分,85分,則這位評價人員對本堂課的綜合打分為(86*0.105+85*0.258+88*0.637)*0.325+(82*0.200+80*0.200+85*0.600)*0.675≈84.6分,最后將每位評價人員對本堂課的綜合打分取平均值即為本堂課的綜合得分。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學習效果無法在課堂上即時體現出來,或者有的指標不易在課堂上直接觀察,比如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進行評價,主要采用調查分析法,即在評價理論指導下,通過問卷、訪談等方式,收集評價對象的有關資料,經過比較分析做出判斷。

    四、結論

    第3篇:文化地理論文范文

    一唐代茶文化興盛的社會歷史條件

    唐代茶文化興盛是對歷史上茶文化吸收和發展的結果。茶文化在唐代最終形成,得益于佛教的大發展、科舉制度的完善、唐詩的繁榮、貢茶的成制、政府的倡導等因素。

    1、佛教的大發展和推動佛教的大發展為茶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契機。而佛教中的禪宗興盛直接推動了飲茶風俗的廣泛流行;茶禪互動,相互吸收和促進,茶文化得以產生。封演《封氏聞見記》卷6《飲茶》云:茶“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713-741年)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泰山靈巖寺降魔師大興禪教就是這個時代的反映。晚間不食不睡,甚為難熬。為求功德圓滿,修身養心,禪宗功夫坐禪就需要腦清神健,而茶既解渴又提神,與坐禪的意境完全合拍,因此成了坐禪的好伙伴。唐人李咸用在《謝僧寄茶》中說:“空門少年初志堅,摘芳為藥除睡眠”,可見茶葉與禪的結合有其客觀必然性。既然出家人熱衷于以茶助禪,以茶助功,民間信徒必仿而效之,此風因此不脛而走。唐代有一大批僧人種茶、采茶、制茶、飲茶,許多名茶產于名剎,許多高僧都是著名茶人。

    2、科舉制度的促進唐代用嚴格的科舉考試來選才授官。朝廷特命以茶送到考場,以示關懷,所謂“金鑾故例,翰林當直學士,春晚困,則日賜成象殿茶果”。如元稹《自述》(一作王建《宮詞》):“延英引對碧衣郎,江硯宣毫各別床;天子下簾親考試,宮人手里過茶湯”。這種科舉制度中最高規格的考試,也以茶助考,每一位有幸得到賜茶的人每不感到無比自豪,其轟動效應也更大。這說明科學制度中賜茶的普遍性。

    3、唐詩繁榮的影響文人作詩是一項創造性的勞動,要求作者頭腦清醒,文思如泉。而茶能助詩興,發文思,所以吟詩與飲茶有機結合起來。唐代著名詩人無不飲茶,有些人還把飲茶與吟詩有機聯系起來,這種例子俯首皆是。文人吟詩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茶道茶藝、茶性茶德、茶情茶誼、茶俗茶禮、茶事史詩等,同時對茶樹生態環境、造茶技術、煮飲技藝、名茶、貢茶、茶政和貿易等都有涉獵,內容豐富,詞句優美,從側面反映出唐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據不完全統計,唐代茶詩有391首,作者113人,這與唐以前各代偶有所見的茶詩相比真有天壤之別。

    4、封建政府的倡導主要表現為以朝廷為首的各級官府提倡飲茶,主張以茶代酒,貢茶、賜茶的盛行等方面。中唐以后各皇帝大多好茶,為提神消食、治病,便向民間搜刮名茶貢飲。唐代貢茶有2種,一是選擇各地所產名優茶進貢,二是在茶源豐富,茶質優良,環境優美的地區設立貢茶院造茶進貢。豐富的貢茶,既滿足了朝廷飲用需求,又可進行各類賜茶。唐代皇上向各級賜茶已成為示寵的象征。妃嬪、內侍、公主、學人、舉子、軍人、官吏、王公貴族等都成為賜茶的對象。得到皇帝賜茶的王公貴族更是感激涕零,視為殊榮,誓死圖報。皇帝如此重視茶,茶就被作為一種禮儀用于和親以及固邊強國之事上。唐貞觀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王松贊干布,陪嫁之物中就有茶葉。《政教鑒附錄》云:“茶葉亦自文成公主入藏也”。嗣后與吐蕃及回紇的茶馬貿易,既有禮遇周邊少數民族,以茶惠及邊民的內容,也有強國固邊的深層次考慮。

    二唐代茶文化的主要表現

    1、茶文化形成的基礎十分厚實,飲茶非常普及。這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條件,也是茶文化普及的必然結果。從地域上看,唐代飲茶風習第一次成了真正意義上全國性的“比屋之飲”。尤其是北方,本來“初不多飲”,開元(713—741年)以后,僧人飲風大盛,為此北方許多地方“多開店鋪,煎茶賣之”,這種“始臼中地”的飲茶風俗,很快與大唐文化一起“流于塞外”。飲茶地域性的消失,是飲茶文化作為全國文化出現的標志。從飲茶所屬人員看,皇帝嗜荼,“王公朝士無不飲者”,文人嗜茶,僧人嗜茶,道士飲茶,軍人飲茶,甚至“田間之問,嗜好尤切”。飲茶沒有身份地位的象征,成為一切人的嗜好。從作用來看,茶被看作生活的必需品,所謂“茶為食物,無異米鹽,于人所資,遠近同俗。既祛竭乏,難舍斯須”。人們對茶“溺之甚”,簡直達到“窮日盡夜”的程度。沒有飲茶的大普及,不會有唐代茶文化的發展。

    2、有了一整套制茶、煮茶、飲茶的專門工具和成熟技術,突出表現在陸羽《茶經》的有關論述中。可見,唐代茶事是一門藝術,對茶葉的外形、色澤、茶水香味、滋味、煮水、茶具、柴火、飲茶環境和方式均有詳細而嚴格的規定。他們追求的是茶葉要好,制茶要精,煮茶要術,飲茶要美,要達到這樣的藝術境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出現了包括茶學專著在內的一大批茶文獻、茶文學。《茶經》面世標志著茶學和茶道的形成,它在中國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嗣后裴汶的《茶述》、張又新的《煎茶水記》、蘇虞的《十六湯品》、溫庭筠的《采茶錄》、王敷的《茶酒論》、毛文錫的《茶譜》義從不同的側面共同塑造唐代茶學界的輝煌成就。與此同時,大批詩人用自己飽含深情的筆,寫下了數百首茶詩。這些茶詩或嘔歌飲茶的美妙,或表達賜茶贈茶后的喜悅心情,或寄托對茶德的思考,凡此種種,都表達了對茶的熱愛和追求。唐至五代以茶詩為中心,包括茶散文等文學著作的大量出現,為茶抹上了濃濃的文化韻味。不僅如此,還出現了茶畫。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簫翼賺蘭亭圖》是世界最早的茶畫,畫中描繪了儒士與僧人共品香茗的情景。閻立本另繪有《斗茶圖》,形象地表現了唐代的飲茶風俗。初唐周防的《琴啜茗圖》大約是當時宮廷仕女茶道的最早表現。張瑩的《明皇和樂圖》是一幅宮廷帝王飲茶的圖畫。佚名的《宮樂圖》描繪宮廷婦女集體飲茶的場面。這些畫對烹茶、飲茶具體細節與場面描繪得比較具體、細膩。此外,雜著中也大量出現茶的內容。可見茶學家、詩人、文學家、畫家、史學家、文學家、語言學家都拿起自己的筆為茶文化的繁榮而辛勤耕耘。

    4、飲茶儀規和茶道的出現,飲茶上升到精神層面。飲茶發展,有所規則,是從唐代開始的,這主要體現在《茶經·六之飲》中。“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若坐客數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約碗數,但闕一人而已,其雋永補所闕人”。除了普通飲茶儀規外,唐代已經形成宮廷茶文化圈、文人茶文化圈、大眾茶文化圈、僧侶茶文化圈,不同文化圈的人飲茶自然也就有不同的規則。茶道的創立則是唐代飲茶文化的最高層面,即精神方面的內容,這是唐代茶文化的突出表現。陸羽創造了以“精行儉德”為中心的茶道思想,只不過沒有使用“茶道”這個詞而已。詩僧皎然首次提出了茶道概念,把品茶過程歸納為3個層次。盧仝又在《走筆謝孟涑議寄新茶》中生動描繪了飲茶的7個層次。劉貞亮將茶葉功效概括為10項,《茶十項》一文說:“以茶散悶氣,以茶驅腥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疬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劉貞亮的茶十德比較具體,包含了茶葉對生理及精神方面的功效,其中“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4條純粹是談茶的精神作用。至此唐代茶道已經形成。

    三唐代茶文化的歷史地位

    1、唐代茶文化是對古代茶文化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基礎上的一種創新,它具有高度的完整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唐代茶文化總結了魏晉南北朝以來的茶文化思想,揉合當時思想界的精華,創造了完整的茶藝形式,使單純的飲茶活動一變而為精神的活動。人們在制茶、煮茶、飲茶的過程中,深刻理會到儒佛道三家精神的內含。這既是一種物質享受,又是一種精神追求,是物質與精神的完美結合。唐代茶文化不但給唐代不同人們提供了開展茶文化的樂土,也對后世產生了深刻影響,這種奠基作用極大地影響了宋元明清茶文化的走向,這種影響,甚至直至今天仍無法完全擺脫。

    第4篇:文化地理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沙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種類型,主要成因是氣候因素和人類不合理的生產活動。沙漠化對人類社會經濟生活產生了嚴重的危害。防風固沙和合理水資源利用是沙漠治理的2個關鍵問題,為此可開展工程治理、植物治理和汲水、輸水及灌溉等一系列治理方法。

    AnElementaryIntroductiontotheHarmandTreatmentMethodsofLandDesertification

    GAOYan(No.3ExplorationTeam,BureauofCoalGeology,Suzhou,Anhui234000)

    AbstractDesertificationisakindoflanddeserting.It’smainlycausedbyclimateandreasonlesshumanactivity.Desertificationbringsseriousharmtosocialandeconomiclife.Thetwokeyproblemsofcontrolofdesertificationaresanddunefixationandirrigation.Thetechniquesandmeasuresofthemincludeengineeringandbotaniccontrol,bailandtransportationofwater,irrigation,andsoon.

    KeywordsLandDesertification;Controlmethods;Sand-barrier;Psammophyte;Irrigation

    中國是受沙漠化嚴重危害的國家,自20世紀50年代起,我國就已開始大規模的沙漠治理研究。沙漠化是沙質荒漠化的簡稱,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種類型[1]。沙漠化土地的土壤粒間孔隙大,內部排水快,蓄水量少且易蒸發失水。且砂質土的毛管較粗,毛管水上升高度小,如果地下水位較低,不能濕潤表土,植物則很難在表土上生長。筆者論述了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并重點比較不同技術間的優缺點,為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提供依據。

    1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其危害

    1.1主要成因

    1.1.1氣候因素[2]。赤道地區的上升氣流在高空向兩極方向流動,由于地球旋轉偏向力的影響,在南北緯30°附近,大部分空氣不再前進,而在高空積聚,并輻射冷卻下沉,近地面氣層常年保持高氣壓,氣象學上稱之為“副熱帶高壓帶”。這一地帶除亞歐大陸東岸季風氣候區外,其他地區氣候干燥,云雨少見,而成為主要的沙漠分布區。

    1.1.2人類不合理的生產活動。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使土地承受的壓力過重,過度開墾、過度放牧、亂砍濫伐和水資源不合理利用等使土地嚴重退化,森林被毀,氣候逐漸干燥,最終形成沙漠[3]。

    1.2危害土地退化不僅使生態環境惡化,土地承載力下降,而且對土地利用退化區域及其周邊地區社會經濟生活產生深遠影響。我國的西北、華北地區,僅2000年春季連續發生12次揚沙、沙塵暴天氣,均波及北京,該惡劣天氣范圍廣,強度大,為近50年所罕見[5]。

    在1977年聯合國荒漠化會議上,聯合國環境署對全球荒漠化災害進行了估算,因荒漠化造成的農業生產損失保守估算為263億美元。Dregne等人于1991年對全球荒漠化進行了新的評估[6],得出在全球范圍內由荒漠化造成的損失為422.08億美元,其中灌溉農業損失107.85億美元,旱作農業81.89億美元,草原232.34億美元。數據顯示:中國每年因土地沙漠化災害而造成的經濟損失約541億元[7]。

    目前沙漠化仍在繼續,沙漠仍在不斷擴張。20世紀50年代后期至1975年,荒漠化土地擴展速度為1560km2/年,1975~1987年為2100km2/年,1988~2000年為近3600km2/年[8]。主要分布在我國北方的以下3個區域:半干旱地帶的農牧交錯區,占40.5%;半干旱地帶波狀沙質草原區,占36.5%;干旱地帶綠洲邊緣及內陸河下游地區,占23.0%。行政上包括西北、華北、東北地區共13個省份、自治區及直轄市。土地沙漠化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在風沙危害嚴重的地區,許多農田因風沙毀種,糧食產量長期低而不穩。因此,土地沙漠化已成為我國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

    2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

    2.1防風固沙

    2.1.1設置沙障。主要有草方格沙障、黏土沙障、籬笆沙障、立式沙障、平鋪沙障等。草方格沙障使用麥草、稻草、蘆葦等材料,在流動沙丘上扎成擋風墻,以削弱風力的侵蝕,同時有截留降雨的作用,能提高沙層的含水量,有利于沙生植物的生長。黏土沙障是將黏土在沙丘上堆成高20~30m的土埂,間距1~2m,走向與風向垂直。黏土固沙施工簡單,固沙效果較好,且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但需要大量的黏土。

    2.1.2在沙面上覆蓋致密物。以色列嘗試了一種塑料薄膜固沙法[9],即將塑料薄膜覆蓋在沙漠上,并用石頭等重物壓住。這種方法可有效防止水散失,但塑料薄膜易被風刮起,使其喪失固沙和保水功能,同時造成二次污染。

    2.1.3利用廢塑料治理沙漠[10]。該方法可有效固沙和保水。利用簡單工藝將廢塑料改性成為固沙膠結材料,然后在所種植物周圍的沙表面噴灑1層固沙膠結材料,15~20min后固沙膠結材料就將表層沙膠結在一起,形成黏性固沙層。固沙層為柔性,很難開裂,且固沙層由固沙膠結材料與表層沙緊密黏結,重量較大,大風也很難將其刮起。

    2.2植物治理沙漠植物治理指在沙漠地區播種沙生植物,以阻止沙漠擴張及改善沙漠土地。沙生植物具有水分蒸騰少,機械組織、輸導組織發達等特點,可抵抗狂風襲擊,并盡快將水分和養料輸送到亟需的器官,其細胞內經常保持較高的滲透壓,具有很強的持續吸水能力,使植物不易失水,能夠適應干旱少雨的環境[11]。

    其治理的方法:①在沙漠地區有計劃地栽培沙生植物,造固沙林。一般是在沙丘迎風坡上種植低矮的灌木或草本植物,固住松散的沙粒,在背風坡的低洼地上種植高大的樹木,阻止沙丘移動;②在沙漠邊緣地帶造防風林,以削弱沙漠地區的風力,阻止沙漠擴張。防風林的效果與林帶的高度有關,樹木越高大防風效果越好。此外,還與樹木的疏密結構和透風性能有關。其類型有3種:緊密結構林帶、疏透結構林帶及通風結構林帶。植物治理的效果重點在于選擇適當的樹種和科學的林帶結構。

    2.3水資源利用水資源利用在沙漠治理過程中最為重要。沙漠中的水源主要有地下水、河道水和降水。但沙漠區域的降水量不穩定,一般隨氣候的變化而變化,濕潤年份降水量多,而干暖年份降水量少。沙漠地下水較穩定,其沙層厚,具有一定的“隔熱”性,使水得以在地下保存。但這種穩定是相對的,受到降水的制約[12]。解決水資源主要從汲水、輸水和節水灌溉等方面考慮。

    2.3.1汲水。其方式主要有2種:①地下井汲水工程。在含有水體的古河道、古湖泊或地下水發育的沙漠區域可以建立地下井。井深度及口徑的確定要綜合考慮需水量、水層厚度與井底持力層等因素。②坎兒井。坎兒井是井渠相連的汲水工程,由地表開挖許多豎井,挖到含水層,然后再在各豎井的底部相互挖通,以洞相聯,形成地下渠道,在新疆地區被大量應用[13]。渠聚的地下水順渠道流至坎兒井的終端,引水出地面流入渠溝再進行灌溉。由于其沿山前傾斜的沖積層挖掘,渠頭水位高,終端水位低,無需動力設備即可把水引到地面,且在地下渠道流動,蒸發損耗量小。

    2.3.2輸水。水資源的輸送方式主要有渠道引水和管道輸水[14]。①渠道引水。這是我國農業進行灌溉的主要方式,目前全國渠系水的利用系數為30%~40%,即輸水損失率高達60%~70%。②管道輸水。該方式可減少水資源在輸送過程中的蒸發和流失,其輸水損失率僅為20%~30%,且輸送量大。

    2.3.3節水灌溉。節水灌溉技術主要包括噴灌和微灌技術。噴、微灌技術與地面灌溉相比,節水30%~70%,被廣泛應用。①噴灌。被大量用于沙地的灌溉,其效果與風速的大小有關。據陳渠昌等人[15]測試:風速小于3m/s時,噴灌的噴灑均勻度一般在80%左右;風速小于2m/s時,噴灌的噴灑均勻度可達85%以上。②微灌。微灌是按照植物需水要求,通過壓低管道系統與安裝在末級管道上的特制灌水器,將水和作物生長所需的養分以較小的流量,均勻、準確地直接輸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表面或土層中[16]。微灌形式較多,有滴灌、地表下滴灌、微型噴灑灌、涌泉灌等,其中應用較廣的是滴灌。微灌具有很多優點,如比噴灌省水15%~25%;灌水均勻;微灌工作壓力比噴灌低,節約了抽水的能量;較其他灌溉方法增產30%左右;自動控制,省力且非常方便。雖然微灌的效果明顯優于噴灌,但其對水質要求高,投資成本高,限制了其應用規模。目前,在我國沙漠、沙地地區最理想的灌溉方式仍然是噴灌。③小畦灌。其方法即長畦改短畦,寬畦改窄畦,大畦改小畦的“三改”畦灌灌水技術,具節水、灌水均勻、減輕土壤沖刷等優點。畦灌試驗資料[17]表明:采用小畦灌比塊灌、漫灌和串灌分別增產10.9%、11.7%和29.1%。在同等產量條件下,小畦灌比塊灌、漫灌和串灌分別省水13.73%、22.90%和48.45%,長畦分段灌比一般畦灌省水40%~60%,灌溉效益提高1倍。

    參考文獻

    [1]黃昌通.土壤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2]周宜吉,葛云.沙漠成因新探[J].江蘇地質,2000,24(2):124-128.

    [3]王濤,陳廣庭.內蒙古巴林右旗沙漠化治理模式與效益分析[J].中國沙漠,2005,25(5):750-756.

    [4]濮勵杰,包浩生.土地退化方法應用初步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1998,14(1):55-61.

    [5]朱雅麗,阮全貴,倪琳.我國沙塵暴的防治與生態環境建設[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3(8):3l-33.

    [6]DREGNHE,KASSASM,ROZANOVB.Anewassessmentoftheworldstatusofdesertification[J].DesertificationControlBulletin,1991(20):6-19.

    [7]張玉,寧大同,SMILV.中國荒漠化災害的經濟損失評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996,6(1):45-48.

    [8]王濤,吳薇,陳廣庭,等.近10年來中國北方沙漠化土地空間分布的研究[J].中國科學(D輯),2003,34(S):73-82.

    [9]李寶紅.以色列的沙漠治理與水資源利用[J].世界環境,2001,(1):35-37.

    [10]包亦望,茍盛彪,黃鵬飛.利用白色污染廢料研制開發固沙膠結材料治理沙漠化[J].中國建材,2001(9):55-57.

    [11]胡樹慧.沙生植物與沙漠治理[J].特種經濟動植物,2002,5(4):32-32.

    [12]李江風.沙漠生態系統與水分分布[J].新疆環境保護,1997,19(1):7-12.

    [13]關東海,張勝江,吾甫爾.努爾丁.新疆坎兒井現狀分析及保護利用對策[J].新疆水利,2005(3):1-4.

    [14]郭明遠.節水農業的形成與灌溉水價改革[J].甘肅科技,2005,21(4):7-9.

    [15]陳渠昌,楊燕山,李久生,等.噴灌技術在干旱風沙區的應用研究[J].灌溉排水學報,2006,25(2):50-52.

    第5篇:文化地理論文范文

    資金計劃的事中控制就是在資金計劃的實施的過程中對資金支付狀況的監督與管理,事中控制可以起到控制執行結果、為查詢與決策提供數據支持、保障支付單據的安全完整、樹立計劃意識的作用。為充分發揮上述功能,我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建立有序的控制流程。

    (1)差異審核與處理:對于每筆資金支付申請,均須對應資金計劃,審核是否存在差異(包括超支、支付不足等情況),并對差異進行調查。當差異達到一定顯著性(該顯著性根據資金項目的特性從比例或絕對值上確定)的資金支付,均需找明原因,特別是計劃外的資金支付,除非情況特殊并經領導研究批準,否則當期不予支付;(2)跟蹤記錄與多元報告:對于每筆已通過差異審核與處理環節的資金支付申請,均準確記錄每筆支付的內容、金額、審核情況、差異金額、差異原因、處理結果、支付情況、資金來源等多項信息。在此基礎上,根據不同使用者、不同使用區間的多元信息要求,提取并報告相應數據;(3)支付申請單據的傳遞,由于資金支付頻繁,支付申請單據繁多,傳遞環節較多,在支付單據傳遞的每個重要環節都辦理交接手續,并根據審核支付進度跟蹤支付單據的位置并及時回收歸位。

    2、選擇適當的工具。

    為提高工作效率,我們充分挖掘辦公軟件功能,設計出與控制流程相配套的動態資金計劃管理表格體系,該體系以實時記錄資金的審核報送、計劃差異原因、支付情況、未支付原因等的資金計劃明細表為主體,并輔以多角度統計分析表、審核報送表、資金支付申請表等,形成表間聯動以及相互稽核,不僅保障了準確性而且可以隨時滿足各類使用者對資金計劃數據信息的多維需求。通過嚴格執行事中控制措施,對資金支付過程加以調整和影響,進而有效地控制資金計劃的實際執行情況,使之與計劃的差異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使各級管理人員可以方便快捷的獲取資金審核支付進度信息,做到心中有數,有效進行決策并開展相關工作;使資金支付單據順利完成其在我公司內部的整個“旅程”,保證了財務證據的安全完整;樹立并深化了公司各部門及各合作單位的計劃意識。

    二、培養資金計劃意識

    為充分發揮資金計劃管理作用,各部門、各合作單位等工作主體作為資金計劃管理系統工程中能動性最強的部分,應當轉變觀念、提高對資金計劃的重視,在資金計劃的各個環節都能夠明確自身應承擔的責任并積極執行。資金計劃意識的樹立與強化可從下面兩點入手:

    1、嚴格執行差異審核與處理

    實際執行與資金計劃的差異在審核與處理環節需由責任單位進行原因說明。我們嚴格執行這一規定,每一筆資金的支付都必須有經批準的資金計劃,否則將被延長支付周期甚至面臨不予支付的境地;計劃內資金的實際支付金額應與計劃支付金額接近,不應差異過大,否則將導致下期同類資金撥付金額被“打折”,資金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滿足。通過這樣在資金計劃的執行過程中潛移默化,使各責任單位逐步樹立并強化資金計劃意識,能夠在提報資金計劃時積極、認真、全面疏理和預計各項支付的金額與時間并提供詳實充分的依據,在執行過程中充分理解分公司的資金計劃事中控制措施并積極配合,進而達到優化后期資金計劃的效果。

    2、及時溝通與反饋

    資金計劃管理信息的反饋與溝通可以使各相關單位在統一計劃、部署的原則下達到理解一致,并在及時掌握本單位相關信息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而樹立和強化計劃主體意識。計劃管理單位通過與責任單位、合作單位溝通其涉及的資金需求種類與特征、需求數據報送渠道、估計依據編制要求、執行過程的工作流程及相關制度等,可以得到相關單位及人員的理解與配合;各責任單位通過與計劃管理單位溝通不易歸類的資金需求、資金計劃執行過程中的特殊情況等,可以促進計劃管理部門對資金需求規律的進一步認識;計劃管理單位通過向各責任單位及時反饋資金計劃的審批進度、經批準的資金計劃、各階段資金計劃的執行情況,可以使各責任單位及時掌握本單位本期可支付的資金額度、已支付的數據,結合業務活動的進度判斷資金的支付是否在按照預期有序進行,并采取措施解決影響資金計劃執行的不利因素,進而充分發揮各責任單位的主觀能動性。因此資金計劃管理中注重溝通與反饋,可以避免資金計劃管理成為個別部門的“自娛自樂”,使公司內部各業務部門、外部合作單位都能夠理解資金計劃管理的意義,配合并參與計劃管理工作,形成良好的互動,共同促進資金計劃管理的不斷完善和優化。

    三、總結

    第6篇:文化地理論文范文

    傳統的地理教育將其功能定位在“知識的傳播上”。知識社會無重量經濟的飛速發展正以摧枯拉朽之勢沖刷著傳統的地理教育觀,培養創新力作為地理教育的真諦在大浪淘沙后真容初顯。個性是滋生和培育創造力的豐厚肥沃的土壤。論文百事通人的個性化的充分發展。必然會提供個體更為強烈的創造欲望,更為豐富的創造機會。更為廣闊的創造空間,更富激情的創造活力。創新呼喚人的個性化的發展,人的個性化發展呼喚個性化的地理教育。

    一、個性化地理教育詮釋

    1.個性化教育

    個性結構是多層次、多側面的,是由復雜的心理特征獨特組合構成的整體。它包括四個方面的基本特征:①完成某些活動的潛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②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即氣質;③完成活動任務的態度和行為方面的特征,即性格;④活動傾向方面的特征。如動機、興趣、理想、信念等。這些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錯綜復雜交互聯系,有機結合成一個整體,對人的行為進行著調節和控制。

    回眸傳統的地理教育,受前蘇聯模式的影響,學校按國家下達的地理課程規格要求培養學生。過于集中統一的地理教育模式,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個性特征難以彰顯。

    創新與個性是孿生兄弟。僵化、一統的地理教育行為,產生的往往是刻板、缺乏活力的個體行為模式。因此,要實現將創新力培養作為地理教育的核心功能,就必須實現地理教育的個性化。即把富有個性、創造性的人才作為地理教育的培養規格標準,注重地理教育的多樣性、個性化,使得地理教育適合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

    其實,我們通常強調地理教育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的功能.將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的關系置于矛盾的境地。實際上,個性化地理教育觀與全面發展并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對全面發展教育觀中個性成份的進一步張揚,是指通過地理教育使受教育者個性在廣度和深度上的和諧發展,是個性的全面、充分和健康的發展。因此。個性化地理教育觀與全面發展觀不是相互替代而是相互補充的關系。

    2.個性化地理教育的價值功能

    個性化地理教育的價值功能集中體現在對受教育者的創新能力培養上,并因知識社會的逐漸來臨。日益顯示出更為強大的生命力和新的意義。從哲學淵源上來說,個性作為個體的能力、氣質、性格及興趣差異的總和,它是客觀存在的,這種差異為個性化地理教育的存在提供了哲學基礎;從文化學的角度來認識。實施個性化地理教育,為文化多樣性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土壤,而文化多樣性則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階梯;從教育學的角度看,個性化地理教育能促進人的個性的全面充分和健康的發展,能最大限度地開發人的潛能,張揚相對于本人個性中其它成分或他人個性中相同成分占據優勢的個性成分并以此為基礎,形成具有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創造力。

    實施個性化教育體現著地理教育對受教育者的深厚的人文關懷,是對我國傳統的地理教育觀念和行為的一次重要變革,是地理教育向人本教育的回歸,蘊涵著對人的個體獨特性價值的尊重。更為重要的是,地理教育復興的機遇可能就蘊藏在其中。

    二、中學地理教育中的個性化教育策略

    以創新力培養與個性化教育的因果關系作為邏輯起點來認識地理教育,其根本目的之一是促進中學生個性的全面充分和健康發展。因此,在進行中學地理教育的過程中實現個性化教育,對中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和功能。進而言之,學生個性的全面充分和健康發展將對中學生整個生命過程產生極強的示范、遷移和輻射作用,對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產生持久的貢獻。在地理教育中實施個性化教育的主要策略有:

    1.課程設誼多元化

    課程是為實現教育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的總和。長期以來,中學地理課程仍承襲傳統的單一、一統的課程模式。從國家到地方都十分注重制定統一的課程方案,并通過行政的力量加以推行。如此的課程模式不僅難以適應全國教育人文社會背景的區域差異,更無從談起在中學地理教育過程中針對巾學生的個體特征實行個性化教育。因此,中學地理課程模式必須革新,要順應當今個性化教育潮流,以增加學生對所接受地理教育的選擇權和自由度作為出發點和歸宿,著重在下列四個方面進行改革。

    (1)課程多樣化其中重要的有兩個方面,一是加強微型課程的開發,以一系列獨立或半獨立的地理專題構成若干門微型課程,形成課程菜單以供中學生按需選擇;二是重視隱性課程的開發,學校的組織、環境及師生交互作用顯示出來的教育價值都屬隱性課程的范疇。

    (2)課程個性化為適應個體的能力和傾向,發展中學生的興趣、特長,建立個性化的地理課程是一項基礎性的工作.通過個性化的地理課程實現中學生的個別化和自由化學習。在這一領域,我們可采取的行動策略是減少必修課,更多地從中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出發.設置地理選修課和活動課,給予中學生更多的課程選擇自由度。

    (3)課程鄉土化中學地理課程可以在全國統一的課程計劃指導下,根據本區域地理環境特點和學生特點,構建地方性課程和校本課程;或者在全國統一安排的課程中,留出一定的比例安排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課程鄉土化和校本化可以從另一種途徑來加強地理課程的個性化。

    (4)課程綜合化現代學科發展的綜合化趨勢日益顯現。課程綜合化是實現中學生個性全面、充分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在這一領域,應十分強調人文地理與自然地理的交叉和融合,注重地理知識的綜合運用。例如,可通過設置以地理問題為中心的“超越學科的學習單元”課程,構建綜合化的活動課程。課程綜合化是對課程個性化的強化和補充。

    2.教學策略個性化

    中學地理教育的核心環節是教學過程。因此,教學策略個性化乃是實現個性化教育的主陣地。教學策略個性化主要下列三方面內容構成:

    (1)班級規模小型化一般而言,小班制的教學法比大班制教學更有利于個性化教育的實現。1978年,洛拉斯等人對以往有關班級規模與教育效果的調查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結論:學生的平均成績隨著班級規模的縮小而提高,而且當班級規模達到15人以下時,其效果迅速提高。我們在中學調研過程中發現。小班化教學最受中學生歡迎。小班化教學可充分實現師生交流,發揮學員主體性,這其中蘊含著中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

    (2)教學空間設計靈活化不同的教學行為和組織形式需要不同的教學物理環境,尤其是在要實現個性化教育的情況下,借助教學空間的物理設計,可把教育意圖滲透在安排好的環境中,間接地對中學生的學習發生影響。這是非常重要而又是過去我們在地理教育中所忽視的。應該把地理教室布置成一間充實的學習中心,為師生的交往、學習、研討和活動提供一個良好的空間氛圍。在設計教室時,主要考慮座位排列、走道、工作區域、設備、教具和教學材料等方面的合理安排和布置。避免以往通常采用的秧田式座位方式,代之以模塊形、方形、圓形和馬蹄形的布景,給中學生提供民主的自由的學習空間。

    第7篇:文化地理論文范文

    1.1實訓基地的日常管理

    高校設立了獨立的計算機教學樓,并在計算機樓里開設了開放計算機實驗室,在計算機教學樓里,配有專門的管理人員對計算機房進行管理,包括對設備使用、課程項目、上課人數、材料消耗等的統計與記錄。

    1.2計算機設備的維護工作

    由于計算機實驗室對學生實行開放管理,這就造成了上機學生人數的大量增加,學生的上課時間也增加了很多,這也造成了計算機實驗室里的計算機等設備使用過度,難免會使某些設備出現種種毛病,如卡機、死機、反應速度慢甚至設備癱瘓等,所以計算機實訓基地內配備了專門的工作人員定期會對計算機實驗室的計算機設備檢查維修。

    1.3計算機軟件的安裝與維護

    目前,國內各高校在硬件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對于軟件方面的投入非常少,有些高校的計算機使用的系統和軟件甚至都是盜版軟件,經常出現各種各樣無法預料的問題,導致教學工作不能正常進行,所以實訓設備管理人員需要不定時地對計算機軟件進行維護或更新。

    1.4重視對病毒的防治

    由于計算機實驗室對學生實行開放管理加上一些學生的錯誤操作,造成計算機實驗室的計算機中毒,因此計算機實訓基地的管理層會安排相關人員定期對計算機實驗室內的計算機進行殺毒和防毒工作,并在計算機上安裝相關殺毒軟件,及時做到殺毒軟件的升級和更新。

    1.5實訓基地與骨干建設項目相結合研究

    在高校對計算機實訓基地的管理同時,高校也對骨干的建設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并成立有關項目將計算機實訓基地的建設和骨干建設項目相結合,研究這兩者之間的聯系,并從中找到更好的建設和管理計算機實訓基地的辦法。

    2高校計算機實訓基地管理模式中遇到的問題

    當前大多數的計算機實訓基地的管理模式是采用各二級學院根據課程設置情況自主建立計算機實驗室的辦法,而實訓計算機實驗室的管理也由這些二級學院獨立成立的實訓部門自己進行管理。在這些二級學院的課程設計中,有的院系當前學期課程少,使得計算機房使用率低,利用率也低,而與此同時,有的院系的計算機實驗室無法滿足本學期的實訓課,這造成了計算機的教學無法正常進行。計算機實訓基地實訓室里的計算機使用時間過長,導致計算機的性能下降,不能夠滿足高校的計算機課程教學的要求,不能提供本應該提供的服務而造成教學質量的下降。從創辦計算機實訓基地以來,高校的計算機教學主要以理論教學為主,不能達到實訓的目的,原本責任重大的計算機實訓室管理員往往扮演了一個計算機實訓室打掃衛生、安裝課程所需軟件和設備檢修的角色,使得計算機實訓基地的管理能力沒能充分體現,而且有的計算機實訓室管理人員由于其工作單一無趣,幾乎沒有向上提升的機會而離開了工作崗位或者轉崗,造成了計算機實訓室的人才流失,使得高校計算機實訓基地的管理不能正常進行。

    3高校計算機實訓基地實行一體化管理模式

    對于在高校計算機實訓基地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應該在現有的計算機實訓基地的建設基礎上,對高校的計算機實訓基地進行資源的整合,并對高校內的所有二級學院的計算機實訓室進行統一規劃和安排,安排專業人員對其進行統一管理,而且在教學方面實現統一分配教學任務,進而為高校計算機實訓基地一體化管理做出貢獻。具體措施將在下面的內容中提出并進行分析:

    3.1創辦專門的計算機實訓中心

    在當前的高校行政部門劃分的基礎上,在院級級別上創辦專門的計算機實訓中心,而計算機實訓中心的管理和相關責任由負責教學方面的副院長負責,并在下面設立計算機實訓中心主任一職來協助副院長來管理計算機實訓中心的教學工作和日常安排工作。對于計算機實訓中心來說,其應該獨立于各院系,而且高校內所有的計算機實訓室都統一接受計算機實訓中心的安排和管理。計算機實訓中心應該具有對計算機實訓室進行性能評估的特點,而且需要根據每個院系專業課程量的多少以及上課時間的多少來進行計算機實訓室的劃分,做到專業計算機實訓室和公共基礎計算機實訓室都能滿足,但是要優先安排各院系的專業課的計算機實訓課,在時間充裕的條件下,再安排全校性的計算機方面的實訓課,以此來組織和協調計算機實訓中心的計算機實訓室的利用,使得計算機實訓教學得到平衡的安排,并且使每個計算機實訓室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全面地指導高校的計算機實訓教學。

    3.2實訓中心管理人員的工作專業化

    對于高校計算機實訓中心內的管理人員來說,每個管理人員的日常工作是不同的,只有分工合作,即每個人主要負責一個項目的工作,然后大家一起對整個計算機實訓中心的管理共同負責,來完成整個計算機實訓中心每個實訓室的管理工作。具體情況是:計算機實訓中心由主管教學副院長主持工作,計算機實訓中心主任負責計算機實訓中心的日常管理,包括對計算機網絡實訓室、軟件設計實訓室、會計電算化實訓室、工程制圖CAD實訓室、數字媒體實訓室、計算機通用實訓室等實驗實訓室的日常管理,并由相關方面的管理人員分別對各實驗室固定資產賬目、實訓中心耗材采購以及領用登記、實訓室軟件和硬件的維修記錄、各實訓室課程安排和協調等項目進行統一記錄和負責。最后,所有計算機實訓基地的管理人員共同負責實訓中心的工作管理,包括日常教學安排、所有實訓室門窗的開關是否按時到位、計算機實訓室內的計算機及相關設備的維修和護理、整個計算機實訓基地的衛生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問題。

    3.3實訓基地一體化管理效率的提高

    對于目前的高校計算機實訓基地一體化管理來說,其效率相對而言是很低的,所以對實訓基地一體化管理效率的提高也是當前高校實訓基地的重要任務。對于高校計算機實訓基地一體化管理的效率提高來說,應該從計算機實訓基地中心的管理系統出發,創建計算機實訓基地中心智能管理系統。具體措施是:(1)通過對校園網服務器、高校教務管理系統以及學生檔案系統進行對接,將學生的檔案導入計算機實訓基地中心的學生賬戶,根據學生的專業、課程來安排課程教學;(2)構建計算機實訓中心一體化管理的智能IC卡系統,在原有計算機實訓室資源的基礎上,使系統內部客戶機與服務器實現實時數據傳送功能。

    4結語

    第8篇:文化地理論文范文

    一、選擇合適的洗滌劑

    在一般情況下,可選用市售的合成洗滌劑,對玻璃儀器進行清洗。當儀器內壁附有難溶物質,用合成洗滌劑無法清洗干凈時,應根據附著物的性質,選用合適的洗滌劑。如附著物為堿性物質,可選用稀鹽酸或稀硫酸,使附著物發生反應而溶解;如附著物為酸性物質,可選用氫氧化鈉溶液,使附著物發生反應而溶解;若附著物為不易溶于酸或堿的物質,但易溶于某些有機溶劑,則選用這類有機溶劑作洗滌劑,使附著物溶解。

    試舉幾例:久盛石灰水的容器內壁有白色附著物,選用稀鹽酸作洗滌劑;做碘升華實驗,盛放碘的容器底部附結了紫黑色的碘,用碘化學論文化學化學論文化鉀溶液或酒精浸洗;久盛高錳酸鉀溶液的容器壁上有黑褐色附著物,可選用濃鹽酸作洗滌劑;儀器的內壁附有銀鏡,選用硝酸作洗滌劑;儀器的內壁沾有油垢,選用熱的純堿溶液進行清洗。

    在實驗室,還有專門配制的洗滌液,可供重復使用多次。

    二、掌握洗滌玻璃儀器的操作方法

    對附有易去除物質的簡單儀器,如試管。燒杯等,用試管刷蘸取合成洗滌劑刷洗。在轉動或。上下移動試管刷時,須用力適當,避免損壞儀器及劃傷皮膚。

    然后用自來水沖洗。當倒化學論文化學化學論文置儀器,器壁形成一層均勻的水膜,無成滴水珠,也不成股流下時,即已洗凈。

    對附有難去除附著物的玻璃儀器,在使用合適的洗滌劑使附著物溶解后,去掉洗滌殘液,再用試管刷刷洗,最后用自來水沖洗干凈。

    一些構造比較精細、復雜的玻璃儀器,無法用毛刷刷洗,如容量瓶、移液管等,可以用洗滌液浸洗。

    限于篇幅,現以酸式滴定管為例,介紹其洗滌操作如下:洗滌開始,先檢查活塞上的橡皮盤是否扣牢,防止洗滌時滑落破損;注意有無漏水成堵塞現象,若有則予以調整。關閉活塞,向滴定管中注入洗滌液2~3毫升,慢慢傾斜滴定管至水平,緩慢轉動滴定管,使內壁全部為洗滌液所浸到。豎起滴定管,再旋開活塞,放出洗滌液,這樣使活塞的人段也能洗到。最后用自來水沖洗,同樣從活塞下部的尖嘴放出,不可為節省時間將液體從上端管口倒出。洗凈標準如前所述。

    三、及時洗滌玻璃儀器

    及時洗滌玻璃儀器有利于選擇合適的洗滌劑,因為在當時容易判斷殘留物的性質。有些化學實驗,及時倒去反應后的殘液,儀器內壁不留有難去除的附著物,但擱置一段時間后,揮發性溶劑逸去,就有殘留物附著到儀器內壁,使洗滌變得困難。還有一些物質,能與儀器的本身部分發生反應,若不及時洗滌將使儀器受損,甚至報廢。

    學生實驗“中和滴定”所有的堿式滴定管,使用后擱置時間一般較長,如不及時洗滌干凈,殘存的堿液與玻璃管及乳膠管作用,使乳膠管變質開裂,不能使用,而且乳膠管粘附到玻璃管和玻璃尖嘴根部,很難剝離更換。筆者曾試用百分之三十七的鹽酸配成1:1的溶液,將玻璃管及玻璃尖嘴上粘附著乳膠管殘余物的部分浸入其中,經過一段時間,化學論文化學化學論文取出用自來水沖洗掉酸液,然后較易剝離干凈,重新裝配。雖然如此,卻耗費試劑、材料和時間。

    四、其它注意事項

    切不可盲目地將各種試劑混和作洗滌劑使用,也不可任意使用各種試劑來洗滌玻璃儀器。這樣不僅浪費藥品,而且容易出現危險。

    第9篇:文化地理論文范文

    匯交工作做為檔案管理工作的第一個環節,其質量直接關系到歸檔檔案的價值,這就要求匯交工作必須全面并且精細。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地質報告的編寫、圖鑒的制作等工作都利用計算機完成。因此,近年來匯交的地質成果資料除了紙質版本外,都配有電子文件。從而,匯交驗收工作必須對紙質報告和電子文件分別進行。

    (一)紙質地質檔案的匯交及驗收

    紙質地質檔案驗收的重點在于匯交資料的完整性和規范性。完整性主要檢查匯交資料是否齊整。每一套地質報告都由報告正文、附表、審批文件、附圖(附件)等組成。匯交驗收不僅要查移交清單與移交文件是否相符,還應根據卷內目錄核對資料是否齊全。在匯交中最容易遇到的問題是附圖短缺,因此,僅根據移交清單清點,無法查明原報告圖紙的缺失。規范性主要檢查匯交資料是否按照規范進行編制,如:報告正文打印裝訂是否符合規范、內容是否有殘缺;圖紙打印是否完整,是否按照手風琴疊圖方法正確疊圖等。每套匯交的地質報告需要有兩套,一套用于存檔,一套用于后期借閱利用。

    (二)電子地質檔案的匯交及驗收

    國土資源部下發的《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格式要求》(2006年)對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工作做出了具體規定,包括電子文件的命名、電子文檔的格式、電子文件在存儲介質中的組織形式、電子文件的匯交及驗收等。因此,對于電子文件的匯交和驗收工作可以按照《電子文件歸檔與管理規范》(GB/T18894—2002)、《電子檔案移交與接收辦法》(國家檔案局檔發[2012]7號)和《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格式要求》規定要求進行。

    二、地質檔案的整理及保存

    (一)地質檔案的整理

    保管期限的劃分。根據《科學技術檔案工作條例》第一章第三條的規定,地質檔案屬于科技檔案范疇,在保管期限的劃分上分為永久、長期、短期三種。中心館藏的地質檔案盡管年代跨度大,但其對地質工作都具有不同的利用價值,且館藏資料數量總體不大,管理難度和成本都不高。因此,中心館藏地質檔案的保管期限都定為永久。隨著今后勘探開發程度的提高,再根據實際情況對年代久遠的地質檔案重新評估定級。分類劃分。對于地質檔案采用“3•X•X—XXX”方式編號,類目號采用三級類目編號,案卷順序編號使用三位阿拉伯數字。一級類目號為“3”。根據《山西省煤炭地局檔案分類大綱》的劃分,地質勘查類檔案編號為“3”。二級類目編號范圍為“1—8”,代表地質檔案類型,共8類;三級類目編號范圍是“1—7”,代表山西省境內不同煤產地(表1)。三級類目使用省內煤炭系統慣用的分區方法,按照山西省地理區域共劃分為六大煤田和五個煤產地。案卷順序號采用三位阿拉伯數字編號,編號從001號起,順序編寫。每組編號可以滿足最多999卷地質檔案歸檔。目前館藏歸檔數量最多的類目中,也僅有270卷地質檔案,其他各類目下存檔數量為幾十到一百不等,考慮每年檔案增加總數僅10卷左右,因此采用三位數進行編號可以在較長時間滿足需要。對于成果地質資料的組卷順序,地質行業有著規范要求,順序為報告正文、附表、附圖、其他附件,因此卷內編號時需保持原有順序。盡管每套報告卷內文件數量大相徑庭,但總數都不會超過1000件,因此編號可以采用三位阿拉伯數字編號。以報告正文為001號,依次排序。排號順序為報告正文附表各類圖紙其他附件。值得注意的是圖紙的排序應按照附圖目錄中的順序依次排序。另外,對于包含電子文件的地質檔案,在編制索引目錄時應將電子文件的文件名及保存路徑與相應紙質檔案的索引信息對應。

    (二)地質檔案的保存

    紙質地質檔案需裝入無酸紙盒存放在密集架上。由于地質檔案有各卷內件數相差大,借閱使用頻率高的特點,選用的檔案盒就需要同時兼顧結實牢靠、便于取拿、尺寸合理(經濟性)等特點。因此,承裝地質檔案的檔案盒選取了薄(220×30×50mm)、厚(220×306×75mm)兩種尺寸。由于檔案盒在密集架上是垂向排列,管理員只拿檔案盒的脊部,因而檔案盒脊部需顯示便于查詢定位的基本信息,包括檔號、案卷題名、盒內檔案的卷內順序號范圍、盒數及盒序號等。庫房應做好“八防”工作,并對庫存檔案進行定期抽檢,對因多次借閱利用發生磨損的的檔案及時修復,或使用電子檔案復制。電子地質檔案保存需刻錄三套,一套用于存檔、一套負責借閱查詢、一套異地保存。光盤須根據數據容量規模選用檔案級CD-R或DVD-R,刻錄光盤經過校驗后用光盤記號筆在光盤印刷層上標記案卷題名、檔號等基本信息,并裝入光盤盒中放入防磁柜豎直保存,避免擠壓。據《電子文件歸檔與管理規范》(GB/T18894—2002)規定,光盤的保管溫度為17℃-20℃,相對濕度介于35%—45%之間,較紙質檔案都有很大區別。[1]對于電子檔案,庫房除了做到“八防”工作,還應重點防范磁場和酸性氣體對光盤載體的影響。存檔的光盤每4年進行一次抽檢,抽樣率不低于10%。[1]

    三、地質檔案的利用

    服務于生產是地質檔案的落腳點,但高頻率的翻閱使地質檔案極易產生過度磨損,因此,規范的查借閱程序,不但可以使地質檔案發揮應有作用,還可以得到充分的保護。地質檔案的借閱需由申請人提出,作為申請人主體的只能是法人單位,不允許以個人名義申請借閱,并且中心只向局屬各勘查院提供原件外借服務,對系統外單位的申請只提供查閱服務。局屬各勘查院借閱時,經辦人應攜帶個人身份證明及單位委托書或介紹信,國土部門批準的項目立項書等材料向中心提出申請;系統外單位提出申請時還應提供組織機構代碼證及相應的地質勘查資質證明。檔案部門接到申請后,審核申請材料齊備后報送局地質處審核。對局屬各勘查院提交的材料,地質處審核立項真實性和資料借閱范圍是否符合勘查范圍;而針對系統外單位提出的申請,還要審核立項審批材料的真實性等。通過審核的申請,提交分管局領導授權方可借閱。鑒于地質勘查工作對地質資料依賴程度高、使用時間長的特點。地質檔案的借閱時間以30天為界限,到期后如仍需繼續使用的,需攜帶檔案原件,到中心辦理續借手續。檔案原件需經管理員清點,并檢查無污損后,方可續借。這樣既可以滿足地質工作需要,又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使借出的資料得到監控和保護。

    四、其他影響因素

    (一)提高管理員素質

    無論管理制度如何完備,作為檔案管理主體的管理員的素質對管理效果都有著決定性作用。[2]因此,提高檔案管理人員素質是十分重要的。對于地質檔案的管理員來說,除了具備扎實的檔案管理知識外,還應具備一定的地質專業知識。由此可見,對檔案管理人員地質知識的培訓也是提升地質檔案管理水平的重要一環,與管理制度的完善是密不可分的。

    (二)提高數字化程度

    隨著計算機技術在地質工作和檔案工作中的普及,可以利用現代計算技術對生產年代久遠,并僅有紙質版本的地質檔案進行數字化,這樣可以有效地延長這些檔案的保存時間,降低由于長期借閱造成的紙質檔案的破損,延長檔案壽命。[3]

    五、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区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 成人精品国产亚洲欧洲|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天天成人综合网| 国产成人午夜高潮毛片| 亚洲精品成人a| 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小视频| 日本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依依成人精品| 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国产成人啪精品视频免费网| 成人爽a毛片在线视频网站| 九九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在线电影| 国产成人午夜片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免费福利| 日本在线高清视频日本在线观看成人小视频 | 羞羞漫画成人在线| 亚洲欧美精品成人久久91| 小明发布永久在线成人免费| 欧美成人免费在线|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 成人黄18免费视频| 成人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小说| 日韩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电影|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免费福利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高清|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