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小學生個人禮儀范文

    小學生個人禮儀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生個人禮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小學生個人禮儀

    第1篇:小學生個人禮儀范文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0-0-01

    學生管理是高校教學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教學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教育理念也隨之轉變。學分制是新型的教學管理制度,它是一種以教學思想為先導,以教育改革為核心,以因材施教為原則的教育管理體制。它的最大特點是以學分代替學年,以彈性的管理制度,代替剛性的管理制度,以選課代替排課。學分制能夠使“教”和“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充分調動,提高教學質量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學分制”是一種優越的學生管理制度,但是當前它的實施受到諸多因素影響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理念,教育管理者的理念,配套管理制度等。

    一、傳統高校學生管理的弊端

    傳統的高校學生管理是學校包下來的,它過于“制度化”和“家長制”。這使得教師管理學生方法過于簡單,管理范圍過于廣;學生習慣于教師的管理,獨立能力較差。學校對學生的管理往往通過強行的紀律約束和行為規范。這些制度和行為規范使得在管理過程中缺乏人性化,造成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受到挫折。傳統的高校學生管理是通過學院抓院系,以黨建抓團建,以班級為主要建制,以集體活動為主要形式,以導員為主要管理力量,以綜合測評對學生獎懲為主要手段的高校學生管理模式。這種模式忽略了處于教學的管理主體地位的學生。這種上令下行的高校學生管理方法無法適應現代化的高校教育體制改革。

    二、學分制推進的意義

    學分制是當前高校適應當前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革新,是進一步推動高校學生以人為本管理的重要手段,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學分制是以人為本的高校學生管理的推手,也是具體體現。學分制的實施除了在物質條件上的保證外,還需要在主觀因素上予以保證,如:高校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人為本的高校學生管理是學分制實施的主體,它對高校學生學習和生活起著主動作用。高校人本主義管理不單單承擔著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組織和順行,而且它推進著學分制在高校學生管理中不斷深入,是學分制能夠發揮作用的關鍵。

    1.“學分制”和人本主義推進的必然性

    “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是“人本主義”和“學分制”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關鍵。“學分制”能夠讓學生依據自己的愛好和個性自主選擇課程,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分制”讓他們與自己的職業生涯掛鉤,為他們今后打下良好的基礎。當代高校學生大多為“80后”和“90后”,他們有著特有的“心理特點”,個性化發展需求,所以他們需要有創新的教育,以人為本的新型教育。

    2.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有利于塑造高校人文環境

    “學分制”的實施使得高校學生管理在流程上簡化,在效率上得以提高,在資源上得以共享,創造出和諧互助的校園學習環境。建立和完善新型高校學生管理制度(學分制)的核心是在學校教育改革中能夠提高“教學質量”,創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因此,組織教學改革和“以人為本”的視角研究高校學生管理改革,希望通過其學生管理組織適應新的“學分制”管理的新要求,改變“單一的”和“僵化”的教學,從而達到提升教育品質,塑造“人文校園”。

    三、以人為本高校學生管理推進

    1.組織結構的調整

    以往高校學校管理建制為校級、院級、系級、班級四個層面,而“人本主義”高校管理則提倡的主體是學生,也就是學生和管理組織相結合,高校學生管理側重于服務學生,而不是單純的給學生下命令。這是一個高校管理角色的轉變。以學生為中心的管理理念是國外高校管理的主要模式,它非常值得我國現階段高校改革所借鑒。它強調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教師起到的是主導作用。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準備好各類資料,在課堂中圍繞著學生這個中心進行授課,而不是“填鴨式”或“一堂灌”的授課模式。這樣充分調動學生在學習過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讓學生自主參與管理可以凸顯“人性化”管理,“學分制”則可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這種管理模式適應了學生學習的需要,摒棄了我國傳統高校學生管理過程中約束過多和規劃單調的弊病,從而促進了學生個性化發展。高校在學生管理過程中注重與學生結合,一方面使學生得到尊重,另一發面實現了由以教師授課為主體,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轉變。

    2.建立“以人為本”的服務體系

    第2篇:小學生個人禮儀范文

    【關鍵詞】 兒童期虐待;攻擊性人格;不安全依戀;小學生

    Relationship among Examination of Childhood Abuse, Aggression and Unsure Attachment Styles. Zhu Xianghua, Yang Yongjie, Li Jiao, et al. Psychological Health Institute of Xuzhou, Xuzhou 221004,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amine whether childhood abuse had an direct effect on Aggressive personality or had an indirect effect by the unsure attachment styles. Methods 172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applying Personal Report of Childhood Abuse(PRCA), Attachment Scale and Aggressive Personality of Buss and Perry(BP-AP). Results Male had higher scores of aggression, unsure attachment and childhood abuse than female[(aggression: 26.51±9.74 vs 21.30±7.09, P

    【Key words】 Childhood abuse; Aggressive personality; Unsure Attachment Styles; Pupils

    攻擊性是人發起攻擊行為的心理特征,產生攻擊的可能性。高攻擊性的個體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控制與引導,就會表現出破壞性的攻擊行為,甚至發展成為人格、暴力犯罪、自殺等,造成巨大的危害[1]。習性學家勞倫茨通過對動物攻擊性的研究提出,攻擊是人類和動物的一種本能,攻擊的驅力來自有機體內部,與外界刺激無關,隨著攻擊能量在機體內不斷地積累,個體必須借助于適當的外部刺激周期性地釋放[1,2]。社會學習家班杜拉認為,攻擊是一種習得的社會行為,主要是通過觀察學習和直接學習兩條途徑獲得[1,2]。

    目前,比較值得信服的觀點是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認為攻擊性是兒童個性和社會性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在諸多因素作用下形成的一種相當穩定的人格特質[1]。社會認知學家道奇認為,個體的攻擊性強弱與他對社會信息的認知方式、認知技能、周圍環境以及個體以往對攻擊性的經驗記憶都有密切聯系[1,2]。大量的研究發現,和睦、融洽的親子關系會促進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展,不良的家庭教養方式是導致青少年高攻擊性的重要原因。高攻擊性青少年所受到的教養方式大部分是拒絕、冷漠和粗暴型的[1,2]。Lansford等研究發現兒童早期受虐待者攻擊、行為問題和心理障礙多于無受虐待史者[3-6]。Janet I Warren等報道,高攻擊性者具有較高的兒童期受虐待率[7]。另外,研究證實嬰兒的不安全依戀與攻擊行為相關[1,2]。

    攻擊性的形成是否與兒童虐待有關,兒童虐待是直接增加攻擊性還是通過不安全依戀增加攻擊性,國內至今沒有實證性研究,因此,開展了本項研究。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通過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在徐州市區小學中抽取2所小學,再在每所小學中隨機抽取五年級和六年級各1個班,共180名學生,于2007年4月進行現場調查。共發放問卷180份,收回符合研究條件者172份,有效率96%。其中男生79人,女生93人,年齡10~13歲,平均年齡11.2±0.6歲,均為市區人口。具備以下條件:(1)智力正常,無言語、聽力和表達障礙;(2)沒有家族精神病史;(3)本人沒有重大軀體疾病;(4)雙親家庭;(5)均為漢族;(6)無。

    1.2 研究方法

    1.2.1 測查前培訓。調查前由2名主任醫師對參與研究人員進行集中培訓,統一指導語,以提高調查的一致性。

    1.2.2 調查工具。(1)兒童期虐待史自評量表(Personal Report of Childhood Abuse,PRCA)[8]:由朱相華等根據WHO關于兒童虐待的定義編制,共有19個條目,采用Likert“1~5”5級評分法,分為軀體虐帶、情感虐待、待和忽視4個分量表。分量表內部各條目之和作為分量表分,把各分量表分之和作為總量表分。該量表各因子和總分的重測信度為0.46~0.70,Cronbach's α系數為0.73~0.99,具有良好的信度,內容效度和校標效度也較好。(2)Buss和Perry攻擊性人格量表[9]:由北京回龍觀醫院費立鵬等修訂,共有30個條目,分為軀體攻擊、語言攻擊、憤怒、敵意、指向自我的攻擊性5個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攻擊性的特征越突出,對1738名被試測驗,Cronbach's α系數為0.65~0.93,其中120名被試2周后重測,重測信度為0.59~0.73。(3)依戀問卷[10]:采用安晶卉和王黎編制的依戀問卷,包括家庭依戀和朋友依戀兩部分,分別指向父母及好朋友。家庭依戀問卷有12個項目,朋友依戀問卷有11個項目,均采用4級計分,每個部分都包含焦慮性和親和性兩個分量表,其Cronbach's α系數為0.69~0.75,信度良好,且具有較高的效度。將親和性因子分反向計分,與焦慮性因子分相加得到不安全依戀總分。

    1.2.3 現場調查。向各班班主任說明調查的目的及意義,由班主任招集學生,以考試形式發放問卷,按指導語填寫,不明白的問題由調查人員現場解釋,為保證調查的真實性、可靠性,均不填寫姓名,根據學生的學號進行問卷編號。

    1.2.4 統計方法。采用SPSS for windows 13.0建立數據庫,并進行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回歸分析、路徑分析等統計分析。

    2 結 果

    2.1 兒童虐待、不安全依戀和攻擊性人格的性別、年齡差異 見表1。以不安全依戀分和攻擊性人格分為因變量,作性別×年齡的方差分析,結果發現,性別、年齡的交互作用不顯著。性別在攻擊性人格分和不安全依戀分上存在主效應(F=10.82,5.36,P

    兒童虐待分不符合正態分布,故用非參數檢驗方法進行t檢驗,結果顯示,男生分數高于女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兒童虐待、不安全依戀和攻擊性人格的相關分析 見表2。將攻擊性人格分數、兒童虐待分數和不安全依戀分數作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發現兒童虐待、不安全依戀和攻擊性人格兩兩之間呈正相關,具有統計學意義。

    2.3 攻擊性人格的回歸分析 見表3。以性別、年齡、年級、兒童虐待、不安全依戀分作為自變量,以攻擊性人格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元回歸分析,結果有性別、兒童虐待、不安全依戀進入回歸方程。

    2.4 攻擊性人格的路徑模型 路徑分析回歸方程的3個影響因素對攻擊性人格產生影響的機制,得到模型,結果見附圖。從附圖可以發現,兒童虐待與不安全依戀的標準化回歸系數為0.303,不安全依戀與攻擊性人格的標準化回歸系數為0.268,兒童虐待與攻擊性人格的標準化回歸系數為0.550,性別與攻擊性人格的標準化回歸系數為-0.156。

    3 討 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性別、年齡對攻擊性人格和不安全依戀的交互作用不顯著,攻擊性人格沒有明顯年齡差異,說明攻擊性人格和不安全依戀是比較穩定的心理特質,與國外研究結果一致[11]。

    男生受虐待程度比女生重,可能與社會文化對男、女生賦予的要求不同有關,或者是因為女生較男生發育快、懂事早,行為問題少,較少受到虐待[12]。男生的攻擊性高于女生,與國外研究結果一致[1],Archer認為激素是男性高攻擊性水平的生物性原因,Hertzberger則認為可能與兒童在社會學習中所獲得的性別圖式和性別差異有關[1],而更為合理的解釋是Lansford的研究結果,他認為有兒童期虐待經歷者易于形成高攻擊性個性[3],Moriguchi還發現,即便遭受相同程度的虐待,男性也比女性產生更高的攻擊性[13]。男生的不安全依戀比女生重,也可能與男生受虐待程度較高有關,Ricky等人的研究證明受虐待的兒童主要表現為不安全型依戀[14]。

    相關分析發現,攻擊性人格、不安全依戀與兒童虐待兩兩之間呈正相關,再次證明了Lansford和Ricky關于兒童虐待是高攻擊性、不安全依戀的主要形成原因的理論[3,14]。多元回歸分析表明,兒童虐待對攻擊性人格的影響最大,可能是高攻擊性人格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性別的影響作用最小。

    路徑模型分析顯示,兒童虐待不僅可以直接影響攻擊性人格的形成,也可以通過促使個體形成不安全依戀策略而間接地影響高攻擊性人格的形成,女性性別則是高攻擊性人格形成的保護性因素,這可能與兒童虐待現象的性別差異、性激素的性別差異和社會文化中的性別圖式有關[1,3,12,13]。

    攻擊性人格形成的原因可能比較復雜,本研究所涉及的變量還相當有限,日后可以把更多的變量納入到結構模型中來,以便更清晰地了解攻擊性人格的形成過程。

    4 參考文獻

    [1]Shaffer DR.鄒泓,等.發展心理學.第6版.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507-529

    [2]劉靈.中學生攻擊行為的情境特征研究.福建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5:2-14

    [3]Lansford JE, Kenneth AD, Pettit GS, et al. A 12-year prospective study of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early child physical maltreatment on psychological, behavioral and academic problems in adolescence. Archive Pediatr Adolesc Med, 2002,156:824-830

    [4]朱相華,魏賢玉,王成東,等.兒童期虐待對中專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社交功能的影響.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6,15(6):407-408

    [5]朱相華,李嬌,梁光利,等.兒童期受虐待中專學生的身心癥狀與述情障礙.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6,20:643-645

    [6]朱相華,李嬌,陶敏,等.兒童虐待對小學生行為問題的影響.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7,16:143-145

    [7]Warren JI, South SC. Comparing the constructs of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psychopathy in a sample of incarcerated women. Behavioral Sciences & the Law,2006,24:1-12

    [8]朱相華,李嬌,楊永杰,等.兒童期虐待史自評量表的信度與效度分析.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6,15:1045-1047

    [9]王志青,王安文,許永臣,等.部分自殺未遂者兩年后與社區正常對照比較.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17:856-858

    [10]安晶卉,張建新,王黎.青少年依戀問卷初步編制.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760-762

    [11]Kokko K, Pulkkinen L. Aggression in childhood and long-term unemployment in adulthood: A cycle of maladaptation and some protective factor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0,36:463-472

    [12]朱相華,楊永杰,李嬌,等.受虐待小學生自我概念的發展特點及與虐待經歷的關系.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7,16:62-64

    [13]Moriguchi, Donna Jean. Early childhood abuse and later manifestation of aggression. California School of Professional Psychology-Berkeley/Alameda, 1994:120-138

    第3篇:小學生個人禮儀范文

    [關鍵詞]:禮儀教育 校本課程 開發實施

    重禮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何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以中華優秀的禮儀文化作為小學生德育的載體,開展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點工作之一,也是一個很有價值的課題。近年來,我們結合《小學生禮儀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在如何運用禮儀教育開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方面做了如下一些探索。

    一、開發《小學生禮儀教育》校本課程教材

    教材是實施課程教育的重要載體,是課程實施的基礎。作為校本課程教材的《小學生禮儀教育》,必須體現出活動課的本質特征,表現在以下幾點:

    1.自主性

    校本課程是針對某地、某校甚至某年級的特定的學生群體的,在不同的地區、學校和班級之間,學生狀況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就決定了校本教材必須有自主性,必須適合校內外的情境。

    當前,開展小學生禮儀教育所使用的教材種類繁多,質量不一。從校本課程的本質出發,只有適合自已的教材才是最好的。因此,開展禮儀教育,自編適合的教材是非常重要的,關系到課程的成敗。

    結合我校情況,在禮儀教育實踐中,我們開發了以年段分級――以板塊傳承――以動態求新的自成一體的《小學生禮儀教育》教材,這一充分體現自主性的教材,使用中收效良好。

    2.教材的實踐性

    所謂實踐性,是指禮儀教育具有知行統一的特點,在教材實施中,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目的、方法,都要求它必須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必須注意兒童的生活實際與興趣需要緊密相聯,讓學生通過實際的訓練活動,向生活和經驗學習,在實踐中有所思、有所悟,實現學生內心的自我喚醒。

    (1)教材內容以活動為主,突出實踐性特點

    教材按照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需要,都以有關聯的板塊活動呈現主要內容,以實現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體驗和感悟。每個活動內容只是一個樣本,鼓勵教師在教學中進行二次開發,把生成的有價值的活動充實進教材。

    (2)教材禮儀知識貼近生活,便于學以致用

    禮儀教育也要遵循教育規律,內容上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尤其要體現學生生活和身心發展不同階段的現實需要,才能保證了學以致用。在小學低段禮儀教育中,重在解決家庭、學校日常生活習慣中的禮儀問題;中段重點學習在學校和社會、家庭生活中衣食住行、為人處事、接人待物等方面的禮儀要求;高段涉及異往、社交及審美禮儀,并適當了解國外禮儀。

    (3)教材活動設計關注體驗,重視內心喚醒

    禮儀教育是情感教育,只有打動人心的情感教育才能內化為人的素養。注重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用學生生活體驗喚醒內心,在體驗中感悟,在實踐中升華,這才是禮儀教育之“法”。在活動設計上,我們大量選用了學生在校園和家庭中真實的有禮儀教育價值的生活錄像片斷,幫助學生透視自己的生活,體驗怎樣做事、做人,逐步實現自我喚醒。

    3.教材的時代性

    禮儀是一種社會規范,隨著社會的發展,“禮”的內涵也在發展,因此,運用禮儀文化開展學生禮儀教育,也要與時俱進,注意做好以下幾點:

    (1)教材內容以優秀的傳統禮儀文化為主

    以時代新興禮儀為輔,注意傳統與現代相結合,要著力體現當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要求,重視傳承又兼顧學生的長遠發展。

    (2)教材應體現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如教師觀念和角色的轉變,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重建新的課程結構,倡導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等要求。

    (3)形成連續的動態過程,適應時代需要

    教材要注意動態發展,教材的編選、實施、檢驗改進和再實施,要形成連續的動態過程,適應時代需要。

    這主要體現在:不斷改進教材內容及呈現形式,如及時更新抓拍學生生活的真實場景和典型案例充實教材內容等。只有鮮活的內容才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教學實效。重視教學反思,要定期開展教材研討,不斷二次開發、修訂完善教學標準。

    二、開展《小學生禮儀教育》的課堂教學

    在《小學生禮儀教育》教學中,我們努力追求超越課和學科的概念局限,突出以下特點:

    1.活動性

    (1)把課堂講授、模擬訓練和日常養成訓練三種教學方式有機地結合起來

    課堂講授重在傳授禮儀知識,模擬訓練重在體現禮儀教育操作性的特點,日常養成訓練則重在體現禮儀教育實踐性的要求。理想的禮儀教學模式,應該是這三種教育方式的珠聯璧合。

    (2)教學中要重視對禮儀文化的滲透

    禮儀教育雖然具有十分鮮明的可操作性的特點,但這并不意味著禮儀教育不需要理論層面的學習。禮儀的性質、起源和發展及禮儀的規律等,也是禮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些禮儀規范,不但要讓學生“知其然”,而且應當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學生只有感悟了禮儀文化的深刻底蘊,才有可能在復雜的、突發的情境中,避免禮儀失范。

    2.整合性

    《小學生禮儀教育》教學實際上是“小禮大教學”,要注意發揮教師團隊的作用,特別強調人、財、物及環境等資源的整合利用,體現在以下幾點:

    (1)學科整合

    除了《小學生禮儀教育》課堂教學,在語、數、藝術、體育等各學科的教學中,也要注意結合課程特點滲透禮儀知識,開展禮儀實踐活動,這對延伸和強化禮儀教學效果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教師整合

    除禮儀課教師外,其他教師也要走進禮儀課堂,發揮教師的集體智慧,更好地達成教育目標。如禮儀教師與語文教師一起開展課本劇展演、禮儀兒歌創作比賽活動;與藝術、體育教師一起創編禮儀操及形體訓練藝術操活動等,

    (3)活動整合

    有機地整合大課間活動、校園主題月、“推普周”等學校活動,有針對性地滲透禮儀教育內容,使之成為學生禮儀實踐的舞臺。

    (4)資源整合

    主要表現在學習運用現成經驗,實現資源共享方面。

    3.創造性

    沒有創新就沒有進步。在禮儀教學創新實踐中,重點應做好以下三點:

    (1)教材內容的創新

    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囿于教材現成的內容和框架,要加強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例如:教學家庭禮儀部分內容時,教師以自己錄制的家訪錄像為內容,引導學生學習待客之道。用親身經歷的事作材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比單純利用現有教材要生動得多,教學效果自然也就很好。

    (2)教學模式的創新。在教學模式上,我們重視發揮教師團隊特點,創造了“多級主導”的教學模式。一些課形成了“主講教師+輔講教師”聯合主導,“主體活動+分散活動”相結合的模式。主講教師設計主體活動框架,輔講教師組織學生共同設計分散活動內容,合作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共同成為活動的實踐者、組織者、學習者、體驗者、反思者,充分體現了教學生成性。這種教學模式切實提高了教學的實效,形成了許多精彩的課堂。

    (3)教學形式的創新

    禮儀教育的形式不只限于課堂,各類活動都是可利用的“課堂”。例如在學校“陽光體育”活動中,我們創編的“小學生禮儀操”,就是禮儀教育形式的一朵奇葩。它把學生日常禮儀規范,以韻律操的形式,配以明快優美的旋律,用夸張的動作藝術地再現出來,既強化了學生對禮儀條規的認識,又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禮儀的熏陶,避免了課堂的生硬說教,深受學生歡迎。

    4.開放性

    《小學生禮儀教育》的開放性,主要表現在下面三點:教學人員的開放性。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相關人員都可以根據需要走進禮儀教育的課堂;教學環境的開放,不只是校園,社區、街道、市場甚等公眾場合也可以是禮儀教學的舞臺;教材的內容也因以上兩點得到極大的開放和豐富,必然導致出現大量的新生資源和課堂生成資源。

    三、提供課程開發和實施保障

    1.教學保障

    教師是校本課程的開發者、實踐者與研究者,教師應有主動詮釋課程開發課程的能力。為保障課程的有效實施,在教師和教學方面,要注意做好:切實開展好禮儀教育校本教學研究活動,充分關注禮儀教師的個人成長;重視教學交流,通過內引外聯,實現專家引領,切忌閉門造車;發揮教師團隊作用,形成禮儀教育教學研團隊。

    2.經費保障

    由于《小學生禮儀教育》以活動為主的特點,經費和必備的設施和設備的支持,相比其他學科顯得更加必要,是開展教學的必要保障。

    3.聯合開發

    目前,開展小學生禮儀教育的學校也較多,有條件的學校,應該主動溝通交流或進行聯合開發,實現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可以“多快好省”、事半功倍。

    四、做好課程開發與實施的反思

    《小學生禮儀教育》校本課程的教學,是一個持續的、動態的過程,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反思改進才能不斷發展完善。實施中,還應認真思考并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學校是否有必要培養專職的禮儀課程教師?就當前,校本課只能算是“小”學科,開發人員特別是教學人員可能只有一兩人,課時每周每班只有一兩節,規模小的學校更是如此。在這樣的現狀之下,如何開展課程的校本教研?這個問題亟待解決。目前,像《小學生禮儀教育》這類的校本課程從開發實施到效果評價,普遍只停留在學校層面,其教學效果需要有漫長的時間檢驗。教育行政部門怎樣全面評價考核,將直接影響課程今后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小學生文明禮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小學生禮儀常識.新華出版社,2003.

    第4篇:小學生個人禮儀范文

    一、切實做好文明禮儀知識的普及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不但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更形成了古老的傳統美德和禮儀規范,“孔融讓梨”,尊敬長輩傳為美談;“程門立雪”更是尊師的典范……但現在的孩子在學校里,不會尊重他人,破壞公共財物,滿口臟話等等,傳統的禮儀在相當多的孩子身上逐漸淡化,“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學校根據實際制定了《小學生禮儀十條》,從“知禮”開始,加強對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

    二、文明禮儀教育要堅持常抓不懈

    文明禮儀教育是養成教育,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讓學生形成文明識禮的好習慣。學校、班級建立文明禮儀監督崗、從出勤、出操、衛生、紀律、文明禮儀等方面量化,進行學生個人評比、班級評比,并張榜公示,這樣就極大地提高了學生文明禮儀的自覺性。當然學生某些不文明現象出現反復,這是正常的喜,此時教師應對學生充滿信心,抓反復、反復抓、扎扎實實,堅持不懈,奇跡就會出現。

    三、文明禮儀要在豐富的活動中

    活動作為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教育的載體,它既可以推進學生文明禮儀教育工作,又可讓“學禮儀,用禮儀”的成果展示和升華。開學初,首先提出明確的要求,具體的任務,規范學生禮儀行為,在活動指導和訓練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文明舉止。如“三、八”婦女節,舉辦愛媽媽主題教育活動:了解、記住生日;為媽媽寫祝語;幫媽媽做一件家務事;為媽媽捶捶背……讓學生充分理解母親,進而學會關愛家人,孝敬長輩等。在教師節,開展“感謝師恩”活動,加強師生交流,增進情感。

    利用班隊會,開展豐富多彩、直觀形象的禮儀教育活動,如禮儀知識競賽、文藝演出、文明禮貌用語征集等,使學生在活動中掌握文明禮儀的方式方法,養成健康的文明禮儀習慣。

    四、文明禮儀教育融于校園文化中

    第5篇:小學生個人禮儀范文

    一、中職生行為規范現狀

    1.行為表現

    當代中職生具有很鮮明的個性,他們見識廣泛、思維活躍、性格活潑、純真樂天,但是他們也存在著一些明顯的不足,從行為表現來講主要包括了以下幾方面:一是是非觀念分辨力差,小團體意識強烈,注重哥們義氣,行為自制力不足;二是喜好追趕潮流,對穿著打扮非常重視,不懂得體恤父母,不顧及家庭條件;三是受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影響,缺乏學習的熱情,沉迷在網絡的世界里或者迷戀網吧;四是受青春期和社會風氣的影響,戀愛觀有偏差,影響校園環境和自身的身心健康發展;五是自身性格導致做事沒原則,人云亦云,容易出現“近墨者黑”的思想傾向,往往會出現幾個壞學生影響整個班級風氣的現象。

    2.對規范的認識

    經調查了解,有95.7%的學生知道《中小學生行為規范》,而該規范中的內容很多學生表示說不出來,當展示給他們看以后,他們的反應是“這些我們都知道的”。這說明了該規范獲得了普遍的認識,但是卻沒有落到實處,或者說獲得學生的認可,進入學生的心靈。

    二、中職生行為規范培養方向

    現代的中職生以自我為中心,強調自由、隨便,不注重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勞動觀念、紀律觀念淡漠,不注重勤儉和節約,集體主義觀念不強,缺乏團隊精神等,導致不能適應職業的紀律和規范。針對上述情況,我們將培養方向定位為以下兩個方面:

    1.以《中小學生行為規范》為基礎,追求個性與共性的統一

    《中小學生行為規范》規定了學生的日常行為和文明禮貌等各方面的行為準則,給學生提供了行動的標準和尺度,同時,它給學校關于學生行為規范的教育奠定了基礎。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社會正在不斷地變革著人們的思想,并且深入到了每一個角落,人們更加追求個性化的東西,但是中國社會對于人們的教育始終追求的是一個共性的標準,學生的教育也是如此,我們要做的便是化解兩者的矛盾,在行為規范方面追求個性與共性的統一。

    2.以《企業員工行為規范》為標準,追求學生與員工的結合

    作為中職學生,與普通高中的學生相比,他們的未來是更為清晰的,所以在行為規范的教育方面也賦予了一些新的內容,特別突出的就是職業素質的培養。職業行為規范是學生出入職場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個人名片,中職生如果在學校就養成良好的職業行為規范,那對于實現與就業崗位的零距離提供了重要的保證。

    三、中職生行為規范養成策略

    根據上述中職生行為規范培養方向的指導,特制定以下養成策略。

    1.增強道德培養,形成自我控制與約束的能力

    國家應以德為興,民族應以德為榮,社會應以德為尚,人應以德為本。改革開放給全社會帶來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也深深地震撼并考驗著人們,道德上的松懈便是其中的表現之一。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留下了很多的優秀傳統和文明禮儀,正經受著強大的沖擊。在對學生的行為規范進行培養時,首先就要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觀念。從個人的文明禮貌到道德法制,都是屬于道德培養的范疇。現在學校有關德育的教育實踐還是比較少的,除了班會課,應該至少再增加些《禮儀》《思想道德修養》等課程,德育教學的方法也要改進,不能單一的說教,而要讓學生親自參與到道德行為的情境中去,發揮出學生的個性,使學生能真切地感受到道德教育的趣味性和重要性。

    2.參照員工規范,培養6S管理模式的習慣

    企業是大部分學生未來就業的歸宿,所以將職業中的員工行為規范滲透進學校的行為規范教育中,可以為學生畢業后順利適應崗位工作環境奠定良好的基礎。《員工行為規范》中包括了基礎規范和形象規范兩個部分,其中基礎規范包括了品質、技能和紀律;形象規范包括了著裝、儀容和舉止。這些規范的內容和《中小學生行為規范》很相似,所以可以把其中的不同作為規范的附件讓學生進行學習,難度不大。為了更好地對員工進行管理,企業在管理中采用了6S管理模式,方便了企業的考核、規范了員工的行為并且提高了企業的效益。6S管理是指整理、整頓、清掃、清潔、修養和安全。

    3.提高個人素質,塑造技能與修養并重的人才

    目前,我國在校中職學生已達2000多萬人,他們中的絕大多數畢業后將直接跨進社會,他們的素質直接關系到我國產業大軍素質的高低。所以,如何有效開展素質教育,提高中職學生個人素質,成了當前迫在眉睫的問題。個人素質表現在很多方面,有言談、舉止、禮儀、思想、文化等等。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我們進行素質教育時,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品質,使他成為一個善良的人。善良是人類最大的修養和美德,少了這一點,即使你再聰明,也算不得有素質有修養。其次,培養學生的談吐。談吐是個人素養的一個重要表現。說話的內容、言談的方式、關心的問題、出口的字句,都是判斷的標準。三是調整學生的思想。一個人的思想決定了他的內行,表現出他做事的態度方法,是素養的載體。四是提高學生的文化。個人素養的高低,文化起到了重要的衡量作用,擁有了文化底蘊,人的氣質就會自然而然地優雅了,素養也就提高了。

    第6篇:小學生個人禮儀范文

    為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和文明的行為習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結合我縣實際,特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遵循青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特點,積極探索中小學階段學生習慣養成教育的內容和途徑,促進青少年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二、目標任務

    按照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生守則》、《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小學文明禮儀教育指導綱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特點,通過加強學生日常行為訓練,培養中小學生良好的道德習慣、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培養學生自強、自立、自律、自護、自我教育的能力,促進學生堅強意志品質的形成。最終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實現習慣養成教育一個月成效明顯,一學期基本養成,一學年逐漸規范的近期目標。

    三、主要內容

    按照《中小學生守則》、《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抓好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加強優秀傳統禮儀教育,開展日常禮儀專項訓練,引導中小學生養成文明禮貌、知書達禮、孝親敬老等良好習慣,形成尊重他人、樂于助人、寬以待人、自尊自律、善于合作等良好品質。

    (二)抓好學生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加強節約教育、環境保護教育和衛生健康教育,引導學生養成勤儉節約、低碳環保、自覺勞動、強身健體、講究衛生等良好習慣,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抓好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加強家庭教育、升學擇業、人生規劃等教育,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復習、專心聽課、規范書寫、愛好讀書、獨立作業、合理表達、質疑探究、創造創新等習慣,為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四、主要措施

    (一)文化熏陶。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構建和諧的校園環境。以特色學校創建為目標,加快校園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標語、板報、櫥窗、校園網等載體,彰顯養成教育文化,為實施養成教育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著重就“管理文化、校訓、辦學理念、學生守則、校紀校規”等方面積淀學校文化,營造文化氛圍,推進書香班級、書香校園建設,讓學生在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氛圍中接受教育,自覺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二)榜樣示范。一是提高師德修養,發揮示范作用。提高教師的思想覺悟,教育教師要愛崗敬業,熱愛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提高教師的禮儀修養,教育教師要語言文明、服飾得體、舉止大方、禮貌待人、和藹謙遜。教師要時時、處處、事事為人師表,率先垂范。二是樹立學生榜樣,發揮帶動作用。要制定并公布“優秀班干部”、“優秀團(隊)員”、“三好學生”、“文明學生”、“新時代好少年”等評選標準,經常開展評選活動,充分發揮引領作用。

    (三)督促激勵。充分發揮政教處、班主任、學生會、共青團、少先隊的管理監督功能,強化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采取學校行政值周檢查、教師值日檢查、學生值日檢查、學生互查、家長督查等辦法,全面、細致、及時地了解學生的表現,對學生的不良習慣予以教育和引導。建立激勵、表彰機制,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通過日評比、周評比、月評比、學期評比、年度評比等形式,帶動全體學生加強良好習慣的養成訓練。

    (四)自我約束。加強學校團隊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少先隊、共青團、學生會的組織作用,把團隊工作納入學校德育工作的總體規劃。學校少先隊、共青團、學生會組織要發揮優勢,培養少先隊員、共青團員對黨、國家和社會主義的情感,教育和引導青少年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學校要大力支持學生群團組織開展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斷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評價,自我提高的能力。

    (五)家校互動。加強家校聯系,形成教育合力。通過家長學校、班級交流群、校信通、電話交流、家訪等形式同家長建立經常性聯系,實現學校與家庭之間的溝通和協調,讓學生把在學校訓練和培養的好習慣帶回家,使之能夠得到督促與強化。

    五、活動安排

    一是實行“一月一個好習慣”主題活動。各校要把習慣養成教育與德育主題活動有機結合,實行“一月一個好習慣”主題活動,以活動來促進良好習慣的養成,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影響。各校“一月一個好習慣”主題活動安排一定要認真,全學期有總體計劃,每個月形成書面實施方案,切實做到活動主題鮮明、活動內容具體、活動形式豐富、活動要求明確、活動效果明顯。各校要把每月的活動主題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向學生展示,讓活動有氛圍,讓學生有感應。

    二是開展“+1-1”好習慣養成教育活動。要求學生假期堅持培養一個好習慣,改掉一個壞習慣,開學后舉行主題班會,讓學生講故事、談感受、說體會。

    三是組織好習慣養成知識競賽活動。各學校要加強《中小學生守則》、《中小學生行為規范》、好習慣30條的宣傳及學習,組織好習慣養成知識競賽。縣教體局將在每年五月份組織全縣的好習慣養成知識競賽活動。

    四是建立個人好習慣養成成長檔案。各學校為學生建立好習慣養成成長檔案,記錄每學期學生自評、組評、班評、家評情況,督促學生自覺養成良好習慣。每學期各學校將學生個人習慣養成情況如實記錄在學生好習慣養成教育評價表中。

    五是開展“最美學生”、“文明學生”、“三好學生”、“新時代好少年”評選活動,將好習慣養成教育納入學生綜合素養評估中,根據綜合評估評選 “最美學生”、“文明學生”、“三好學生”、 “新時代好少年”,并參與縣級優秀學生評選。

    六是充分利用節慶日活動,促進行為習慣養成。利用節日、紀念日等開展主題教育,讓學生在活動中規范言行,增強傳統節日的體驗感和文化感。開展如入團、入隊、入學、畢業等儀式教育活動,創新方式方法,展示學生個性,增強學生責任感和使命感。開展社會實踐、學生社團、校園節(會)活動,培養學生興趣愛好,豐富學生校園生活,磨練學生意志品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六、保障措施

    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工作覆蓋面大,涉及面廣,需要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齊心協力,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抓好這項工作,為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順利開展提供各方面的保障。

    (一)加強領導,明確責任。把中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與學校的日常工作結合起來,把養成教育作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點來抓。各學校成立“加強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領導小組,各校校長要負總責,親自抓,實行校長負責,全體教師人人參與的全員參與制度。

    (二)廣泛宣傳,認真學習。要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上積極宣傳發動,通過集中學習、討論、交流等方式,形成共識,提高認識,將加強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逐步轉變為廣大師生、全體教職員工、家長和全社會的自覺行為。

    (三)優化環境,全面育人。廣大教師是學生成長成才的引導者。在加強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中,廣大教師要率先垂范,為人師表,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去教育影響學生。要轉變教學方法,加強學習方法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要重視校園文化建設,處處體現環境育人的影響,同時,形成全方位、多渠道齊抓共管的教育教學氛圍,樹立良好的學風、教風和校風。

    (四)突出重點,注重課堂。科學學習方法的掌握、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離不開課堂教學,需要充分發揮教育科研的引領作用,通過課題研究,深入開展校長、教師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活動,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征文活動比賽等形式,在學校教育教學實施過程中,更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更注重強調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緊抓不放,常抓不懈。

    第7篇:小學生個人禮儀范文

    【關鍵詞】小學生;教學管理;養成教育;教學現狀;教學策略

    在小學教育過程中落實養成教育理念,發揮學校、教師、家庭教育的作用,將道德教育與教學實踐有機結合在一起,促進小學生規范個人思想與行為,有利于素質教育在小學教育中的落實。

    一、建立科學的小學生養成教育規劃,積極明理

    規范,是在小學教育環節落實養成教育的重要前提。落實養成性的訓練活動,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需要教師明確養成教育的目標,建立完整且科學的養成教育落實規范。《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是小學教育工作者落實養成教育的基本指南,也是政策性的教育依據。從《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出發,教師要引導小學生在個人生活與學習中關注個人儀表,做到自尊與自愛,在學校中遵規守紀,努力學習,做一位真誠友愛之人,在自己的生活中禮貌待人等。從《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要求出發,教師要以學生的個人形象、個人行為、課堂紀律等多個角度入手提出規范且嚴格的要求,讓小學生明確個人行為的制度約束,也通過制度的建立讓小學生時刻有規可依。規劃好小學生養成教育規劃,有重點,有層次地實施小學生養成教育規劃,才能促進小學生在校園生活中快速成長。在建立小學生養成教育規劃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向小學生反復明理,通過反復說明道理,讓小學生產生自主管理的意識,促進小學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只給小學生建立制度與守則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讓小學生理解為什么《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要求每一位小學生這樣做,讓小學生建立正確的善惡觀念、是非觀念,形成科學的價值觀。開發出小學生自我養成的潛能,讓小學生找到個人進步的動力,才能讓每一位學生嚴于律已,促進學生更好地調節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的行為。

    二、分層實施小學生的養成教育計劃,因材施教

    講究因材施教,是促進小學生養成教育成功的關鍵。對于不同年級與不同年齡的小學生,教師要建立不同的養成教育目標,設計差異化的養成教育內容,采取不盡相同的養成教育方法。只有養成教育的層次明晰,才能讓每一個年齡段的小學生都能在養成教育中成長起來。第一,分層動員。宣傳與動員是養成教育落實的開始,也是營造良好學習環境的實踐。學校可以在校內的醒目位置張貼像“輕聲細語”、“文明禮讓”、“愛護公物”、“尊敬師生”等提示語,讓文明成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這些提示語外,學校還可以利用鼓勵語去引導年齡較低的小學生,像“撿紙一片紙屑,真不愧是一位環保小衛士”的語言能夠激發低年級小學生的實踐熱情,促進小學生愛護衛生,保護環境。第二,分層訓練。訓練活動的實施,能夠促進小學生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禮儀,是小學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小學生素質的重要教育模塊。在小學階段,教師要針對不同年級的小學生安排不同的訓練活動。對于低年級小學生,教師可以從他們的個人形象入手,要求每一位小學生保持個人形象整潔,以示對他人的尊重。對于中高年級小學生,要提出“見到長輩主動問好、行走過程中文明禮讓、按時完成作業”等要求,在學習與生活實踐中訓練學生,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習慣。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從學生的個人品德現狀以及學生的家庭教育情況入手實施分層教育。一些小學生的家長具有錯誤的教育觀念,只關注小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了小學生行為習慣的規范與引導。面對具有這樣家庭教育背景的學生,教師要理解學生現有的不良行為,通過做家長工作轉變其家庭環境,實施針對性的養成教育。一些小學生的家長工作太忙,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缺乏正確的建議與引導。教師要做好家訪工作,在校內與校外給予小學生必要的幫助。

    三、引導小學生在實踐中養成正確的習慣,做好榜樣

    利用實踐活動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職責。教師,是小學生成長路上的榜樣,家長,更是小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模仿對象。發揮引導作用,才能促進小學生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在小學生養成教育工作中,教師要發揮其為人師表的作用,并向家長傳遞正確的教育思想,通過家庭與學校的合作、配合,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另外,教師要做好實踐上的引導,將認知與行為結合在一起。讓小學生認識到身邊值得學習的人與事,從點滴小事做起,形成良好習慣。比如,在上課前,教師要堅持提前兩分鐘到教室,以此來為學生樹立守時的好榜樣。除了實踐上的榜樣,教師還能為教育學生奠定良好的基礎,以身作則。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借助特殊的節日組織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獲得更加真實的感悟,促進學生在體驗中建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比如,在三月份,學校可以設計學雷鋒月。在三月份期間,學校的物質環境要以“樂于助人”為主題,教師要鼓勵學生每天做一件雷鋒之事,在生活中積極幫助他人。兩個星期的堅持,可以促進好習慣的形成,一個月的熏陶,可以促進正確思想的形成。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才能讓學生真正認可規范的行為。

    四、小結

    綜上所述,小學生的個人思想與行為習慣,對于其未來的發展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在小學教育過程中關注小學生個人習慣的養成,用良好的教育氛圍以及創新的教學方法幫助小學生認清個人發展的方向,使之成長為明理之人,才能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促進小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趙曉利.小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6.

    [2]龍小佳.小學生養成教育實踐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

    第8篇:小學生個人禮儀范文

    關鍵詞:小學生;口語交際;方法;討論交流;禮儀;交際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10-0284-01

    小學語文學科不僅是一門基礎工具學科,而且更重要的是一門交際的基礎工具學科。《課程標準》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的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同時明確提出了口語目標是:“具有日常交際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和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與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教師在課堂上應如何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口語交際呢?結合教學實際,我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1.激發興趣,讓學生有交流的話題

    要讓學生想說,必須要讓學生對口語交際活動有興趣,而要使學生對這種活動感興趣,要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入手。比如:進入六年級,學生的身體和心理都發生了變化,他們對一切都充滿好奇,同時對男女生的交往產生很多疑問。我就設計了“如何與同學交往”的話題,讓每個學生把交往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來,再讓其他同學討論。為了讓學生能在問中說、說中問,我要求學生回去請教家長,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說話的積極性,又使學生在問與答的過程中與家長交流,同時獲得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在不知不覺中,不僅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就得到了發展,而且心理問題也得到疏導。

    2.創設意境 讓學生有交流欲望

    指導學生選擇時事、熱點話題,模擬新聞采播形式,提高學生的口語生成能力 ,對于新聞,大家并不陌生,新聞的采播就是口語生成能力較高層次的體現,教師也可以抓住這方面來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如根據報紙、新聞的熱點話題,教師組織學生以小記者和被采訪員的身份進行采訪,并寫成各類簡短的新聞稿,再以播音員的身份登臺演講,最后大家進行講評。如在本學期教學六年級下冊《飛天夢圓》時,我結合“神舟九號”載人航天飛船第一次搭載女宇航員,景海鵬第二次飛天這一時事熱點,我讓學生分別扮演記者和宇航員,對劉洋等3名宇航員進行采訪,從古老的中國人民的夢游太空到宇航員太空之旅這一科學發展的歷程,對科學的發展作一展望,然后再讓他們在課堂上進行現場訪問,最后讓另一位同學對剛剛的采訪內容播一則新聞短播。此種口語訓練的難度較大,要求較高,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是難了一點,但這種訓練方式新穎,同學們都要動腦、動筆、動口,不但可學到新聞的有關基礎知識,還可以學到播、講、評的技藝,我想這種訓練方式用于高年級的口語交際訓練的教學中無疑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3.設計活動 讓學生在交流中樂說敢說

    學生其實最喜歡活動了。不管是班級活動還是校級活動,他們都會像快樂的小鳥一樣,嘰嘰喳喳說個不停。因此,我常在語文教學、班會活動中,以小組或同桌為單位,采用討論、辯論賽、課本劇表演、小記者采訪、實話實說、演講會、畫畫解說、自我介紹、問答等多種交流形式。讓所有學生都感到自己身上的責任,讓每個參與者都能認真地想,積極地說。這樣,學生個個樂于表達,人人都能進步。我所任教的是一所農村小學,每年秋天,我都組織學生進行一次野外放風箏和野炊比賽,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要求他們自行討論、分工,如果在討論過程中出現分歧,我會適時提出:“如果你覺得自己的方法好,必須想辦法說服小組成員,要不,你們的方案可能不是最佳的。”運用激勵的語言調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營造寬松愉悅的氛圍,使學生敢于表達。利用各種方式巧妙地創設有利于學生口語交際的實踐活動,學生才會饒有興趣地投入到口語交際活動中去,積極地思考、想象、發言。這樣他們的語言才會如涓涓細流,流出心田。

    4.學習技巧 讓學生在交流中會說

    在口語交際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敢說,而且要“會說”,就是教學生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和交流。討論或辯論的形式,最能有效提高學生口語的嚴密性和邏輯性 ,討論是一種在短時間內快速組織并充分發表個人意見的訓練方式,而辯論則是圍繞同一辯題,形成對立觀點而組織學生進行唇槍舌劍的論爭,這是口語訓練的高層次階段。教會學生掌握討論和辯論的技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我在教學《兩小兒辯日》這篇課文時,讓學生弄明白兩小兒因何事爭辯?他們的觀點是什么?他們利用什么理由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辯論的方法與技巧。然后結合語文百花園中的話題“是真愛還是冷漠?”在班上開展一次辯論會,基于辯論的語言具有強烈說服力的特點,從而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嚴密性和邏輯性。

    5.注重禮儀 讓學生在交流中愉悅

    第9篇:小學生個人禮儀范文

    一、指導思想

    以《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及《小學生禮儀常規》的精神為指導,依據少年兒童的心理特征,按照新課程的基本理念進行,努力由約束性德育向發展性德育轉變,由單項式德育向互動式德育轉變,由單一的德育模式向多樣化和個性化德育模式轉變,由封閉式德育向開放式德育轉變,讓學生在實實在在的活動中感受、體驗,從而使學生的道德認識、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得到良好的發展。

    二、班級和學生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40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19人。大多數學生尊敬師長,遵守紀律,講文明禮貌,學習上要求上進,有較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只有少數幾個學生學習態度不夠端正,學習成績落后,需要這學期重點輔導。

    三、本學期基本工作要點

    1、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的。提高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成績。

    2、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勇于探索,為祖國培養創新性人才。

    3、向學生進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及禮儀常規訓練,使學生成為有禮貌、講文明、守紀律、講衛生的好少年。

    4、健全班委會,明確分工,提高學生的管理能力。

    5、教會學生學會生存,學會與人相處,學會付出和愛。

    6、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利用各種活動增強班級的凝聚力,讓每一個學生都為班級而自豪

    四、采取的具體措施

    1、高度重視安全教育。狠抓安全工作,把安全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首要位置,做到天天講,時時講,發現問題立即解決。任何時候都應警鐘長鳴、長抓不懈。要經常利用課前、班會時間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校園內上下樓梯不擁擠,課間玩耍不做危險動作等。校園外,注意交通安全等。讓學生快快樂樂的上學、安安全全的回家。

    2、注意養成教育: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對學生的成長進步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行為習慣使一個人的終生發展受益非淺。因此,在班級進行良好品德的養成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根據學生的思想實際情況,與學校的德育工作密切配合,本學期,將從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對學生進行規律性的常規訓練。重點落實好《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和積極的學習態度,不使一個學生掉隊。

    3、重視提高各學科的教學質量。學習上,做到抓兩頭促中間,促進學生整體水平提高。向各科任教師推薦本班學科尖子生, 請科任教師加強輔導,善于發現優等生,在班中樹立榜樣。 正確對待后進生,在生活上、學習上從“愛出發”。主動接近,真誠、平等對待,深入了解他們落后的原因,幫助他們解決困難,還要善于發現后進生身上的閃光點,努力培養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加強后三分之一學生的管理:面向全體學生,分類施教,加強對后三分之一學生的輔導,要從關心、愛護學生的角度出發,了解關心學生。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掌握他們成長道路上的發展情況。

    4、培養班級干部:及時召開班干部會議,針對他們在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教給他們工作方法,使他們明確自己的職責,指出他們的優缺點和今后努力工作的方向。同時,還要求他們注意班干部成員之間的合作,齊心協力,擰成一股繩,盡力在同學之間樹立他們的威信,創造機會,鍛煉和培養他們的能力。

    5、重視關懷教育:要關心學生的生活,及時和家長聯系,體貼他們的冷暖,了解他們的心理,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做學生的知心朋友。

    6、抓好少先隊工作:班級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班主任工作,是充分發揮學生特長、張揚學生個性的有效途徑。本學期將積極配合學校少先大隊,結合實際搞好各項活動。

    7、重視文體工作:教育學生上好所有學校開設的課程,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文娛活動,重視各項比賽的積極參與,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

    五、班級工作安排

    九月份:

    1、打掃校園環境衛生

    2、暑假小結

    3、評選班干部

    4、慶祝教師節

    5、黑板報刊出

    十月份:

    1、慶祝國慶節

    2、黑板報換刊

    十一月份:

    1、期中考試及家長會

    2、黑板報換刊

    十二月份:

    4、黑板報換刊

    5、慶祝元旦節目準備

    6、組織參加學校組織的冬季運動會。

    一月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成人au免费视频影院| a级成人免费毛片完整版|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 成人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三区| 成人深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依依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观看国产| 韩国成人毛片aaa黄| 国产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 | 成人影院久久久久久影院|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怡红院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 欧美成人xxx|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网址 |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app|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 51影院成人影院|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洲成人r片在线观看| A级毛片成人网站免费看| 亚洲AV成人噜噜无码网站|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99|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品视频观看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美女在线| 国产成人麻豆tv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啪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天天成人综合网| 在线观看成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