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三年級健康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三月:學雷鋒再掀:
(1)學雷鋒活動,大做好人好事,將雷鋒精神具體化,賦予時代意義,通過做好人好事,少先隊活動、板報、詩歌朗誦等形式進行。
(2)文明禮儀宣傳教育:著重對學生進行以“講衛生、懂禮貌、守紀律、關心人”的文明禮儀等養成習慣進行教育。誦記《文明禮儀三字歌》,通過小組背誦評比等形式進行。
2.四月:愛國主義教育
(1)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和諧觀教育,了解中華悠久的歷史和名人,知道中國是多民族的國家及各民族的風俗習慣等,通過班會、板報等形式開展活動。
(2)對學生進行“講誠信光榮、不講誠信可恥”的教育,培養學生誠實守信,勤學守紀的道德情操,通過演講、詩朗誦等形式進行。
3.五月:民族團結教育:
(1)對學生們制定出法制教育工作計劃,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內容有《新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保護法》《預防未成年犯罪法》,形式有案例分析、故事解說等,提高學生法律意識,懂得如何守法。
(2)對學生進行艱苦樸素教育,將革命老前輩的光榮傳統,新舊社會的對比,讓學生珍惜幸福生活,懂得勤儉節約。
4.六月:安全,理想教育:
(1)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主要內容有:在校內、校外及外出時應如何注意安全,形式有板報,講解等。
(2)珍惜時間:暢行未來主題隊會活動,培養學生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共創美好未來的思想。
5.七月:復習考試暑假安全教育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農村小學生;自信;問卷調查
1 引言
自信,即相信自己、悅納自己。自信心是一個人對自身價值和能力的充分認識和評價,是后天習得的結果。小學生的可塑性強、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心,正是接受新鮮事物和良好教育的關鍵時期,自信心對其性格的形成、成績的優劣、學業的成敗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對兒童的身心健康和諧發展具有促進作用,許多國家都把發展和強化兒童的自我價值感,增強其自信心作為小學教育課程的一大目標。
勞拉?金和謝爾頓指出,積極心理學是利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
積極心理學在教育領域應用最為廣泛。羅婷、趙淑媛(2013)以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建設陽光校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李順清(2012)嘗試采用積極心理學的方法改善高職英語教學課堂,邁出了寶貴的一步。萬金店(2012)提出應在認識、價值、方法三個維度進行積極心理學在我國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研究。李洪波、胡子秀(2013)認為在積極心理學的指導下,通過開展各種學校文化活動,采用積極心理測量技術等具體途徑,心理健康教育面對的很多問題可以逐漸得以解決。劉振興、潘書波(2013)認為積極心理學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具有很強的應用價值。
但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也有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一、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以大學生和成人為主,有關小學生的研究較少,其研究結果是否能應用于小學生尚未可知;二、積極心理學的理論體系不完整,尚需要進一步研究。
本研究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基礎,探討農村小學生自信心發展現狀。
2 對象和方法
2.1 對象
以順德區某小學184位三年級小學生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184份,收回問卷175份,有效卷171份,回收率95%。
2.2 方法
2.2.1 工具 采用自編問卷的形式,該問卷共10個題目,每個題目采用1-4級評分。經信度和效度檢測,該問卷信度效度良好。
2.2.2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3.0對問卷結果進行分析。
3 結果和討論
3.1 不同因素對農村小學生自信心影響
為調查不同因素對農村小學生自信心的影響,進行此分析,結果如表1。
從表1可知三年級學生自信心平均得分為30.77,屬較高水平,而且,不同因素對我校三年級學生的自信心發展水平影響較小,性別、是否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是否獨生子女等對學生的自信心發展水平未形成顯著影響。
3.2 學業壓力對農村小學生自信心影響
為調查學業壓力對農村小學生自信心的影響,進行此分析,結果如表2。
由表2可知,影響小學三年級學生自信心水平的主要因素為學業壓力,其中,56.7%的學生擔心自己在學習和集體活動中表現不出色,43.9%的學生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與此相反,身高或者家庭經濟水平等因素對學生自信心水平的影響較小。僅有15.8%的學生認為自己長相較差,10.5%的學生羨慕別人的新衣服。
4 討論
現階段農村小學生自信心發展現狀呈現新時代的新特點,受調查學生處于廣東省發達地區,雖是農村,但生活水平較高。外部條件較少的影響學生的自信心發展。與此同時,學業壓力作為非常關鍵的外部因素對學生的自信心水平造成了顯著影響,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自信心培養應注意這一點。
5 小學生自信心培養的進一步設想
1.對學生培養目標的定位的提升。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不停留在知識、方法的培訓,而定位在提升學生的內在成長動機上。
2.通過家校社區三結合共育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
把學生自信心培養項目與家庭、社區共同結合起來,對不同學段的家長提供可操作的措施與建議,并在社區內開展相關的活動,進一步發揮學校、家庭、社區的合力作用,在教育資源上實現共享共用。
3.提升學生以“自信”為主題的心育課課程內容質量,優化課堂教學形式。進一步提升心育課程的內容質量,繼續提升學生自信心培養的實效。
參考文獻
[1]麗萍;自信的概念、心理機制與功能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2]王娥蕊;3~9歲兒童自信心結構、發展特點及教育促進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6年
[3]劉紅;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教育對策[J];貴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關鍵詞: 小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現狀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陜、川、渝三地城鄉的16所公立小學在讀小學生2000名。
1.2方法
研究者委托受測班級的班主任或英語老師擔任主試,嚴格按照施測指導語監督學生完成問卷并當場收回。共發出問卷2000份,收回1768份,剔除廢卷342份(剔除指標為被試對問卷回答的完整性與真實性),最后保留1426份,占總問卷數的71.3%。
1.3測量工具
自編小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問卷[1]。本問卷的編制從文獻分析、開放式問卷調查、訪談到維度建構,經過探索性、驗證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檢驗,確立了小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為一階五因素結構,即功用認識、愉悅感、投入、拓展求知和運用。問卷符合心理測量學的要求。
1.4 統計工具
SPSS15.0
2 結果分析
2.1 小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總體狀況
我們對參加本次調查的1426名被試在英語學習興趣各因素上的平均數和標準差進行了統計。其中,最高分為5分,最低分為1分,中等臨界值為3分。因問卷在題項設置上是對小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正面描述,學生對問卷的作答是從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的五級評分(“1”完全同意,“2”部分同意,“3”中立,“4”部分不同意,“5”完全不同意),所以學生的得分越低說明其英語學習興趣水平越高,反之亦然。
表1顯示:小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總平均分為2.093,略低于中等臨界值,居中等偏低程度。因此,總體上我國小學生英語學習興趣處于較高水平。進一步分析發現,其總平均分低于等于臨界值的人數共計759人,占總人數的53.2 %;總平均分在2.093至3分的共計532人,占總人數的37.31%;總平均分大于3分的人數共計135,占總人數的9.5 %,即:約一半的孩子有較高的英語學習興趣,約2/5學生英語學習興趣處于中等水平,約1/10的孩子比較缺乏英語學習興趣。
2.2 小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年級差異
以年級為自變量,小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及其各因子的平均得分為因變量進行單因子多變量統計分析,其結果見表2和圖1。
表2和圖1表明:小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及各因子在年級上存在顯著差異。由于本問卷的計分方法是得分越低表示興趣水平越高,得分越高表示興趣水平越低,從上圖可知,三年級孩子的英語學習興趣明顯高于四、五、六年級的孩子,而四年級是興趣發生變化的轉折期。
2.3 小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性別差異
以年級為自變量,小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及其各因子的平均得分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多變量統計分析,其結果見下表3。
上表顯示:小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及其各因子在性別上存在顯著差異。男生的總均分為2.213,女生為1.987,男生的平均得分顯著高于女生,說明小學女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水平高于男生。
2.4 小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學校類型差異
以學校類型為自變量,小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及其各因子的平均得分為因變量進行單因子多變量統計分析,其結果見下表5。
上表顯示:小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在學校類型上存在顯著差異。在各因子上,除了愉悅感,其他四因子也存在顯著性差異。城市學校的總均分為2.023,農村學校為2.146,農村學校的平均得分顯著高于城市學校,說明城市學校孩子的英語學習興趣水平高于農村學校的孩子。
3 討論
從總體上看,我國小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水平比較樂觀,僅1/10的孩子缺乏興趣。從英語學習興趣的各因素可以看出,小學生在學習英語時有一定的目標性,認為學習英語對自己的未來有幫助而產生了興趣;同時也說明小學生英語學習的主動性不夠。
小學三年級學生的興趣水平顯著高于四、五、六年級,這一結果與國內一些研究結果相似,代玉蘭(2007)[2]調查發現小學生在剛開始學習英語時興趣很濃,熱情很高。但是隨著學習內容的增多和學習難度的逐漸加大,學習困難與挫折的不斷出現,不少孩子學習英語的興趣銳減。沃建中教授(2003)[3]的研究也表明小學三年級是開發學習興趣的一個很好的時期。另外,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四年級是興趣發生變化的轉折時期,其原因可能是學生學習任務的增加,也可能是兒童思維的發展。因為小學四年級是具體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的關鍵階段[4]。
小學女生的興趣水平在各因子上都顯著高于男生,這與已有對大中學生英語學科或小學生其他學科的研究結果一致(朱智賢、林崇德,1981;姚志平,2004;王超,2005)。
城市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顯著高于農村學生,可能與學校師資力量的配備有關:首先,城市學校的教學條件一般來說好于農村學校,他們擁有電腦、多媒體等先進的教學工具。其次,城市學校的教師在教學水平上一般高于農村學校。再次,城市學校的學生家長更為重視孩子的英語學習,他們通過參加各種培訓班、英語課外活動等方式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在了解小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現狀和特點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有的放矢地選用激發策略,讓孩子們輕松愉快地學習第二語言。
參考文獻:
[1]唐英,余林.小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結構、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2]代玉蘭.小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研究及培養策略. (市級“十五”課題“小城鎮小學生常見學習情意問題及對策研究”) .2007。
[3] 沃建中,張 璟,李琪.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學習篇[M].科學出版社,2003。
[關鍵詞] 兒童;氣虛質;綜合干預;中醫干預;按摩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7(a)-0128-03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悄然變化,兒童營養性疾病發生率也隨之發生改變,愈來愈高。國內外專家均已研究證實,假如得不到及早的干預措施,肥胖兒童中超過80%能夠將肥胖延續至成年[1]。高血壓、冠心病及糖尿病的主要誘導因素均是肥胖,因此兒童保健工作中的重要課題之一是對肥胖兒童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干預[2]。體重過低持續發展會導致營養不良,是引起兒童死亡和健康狀況差的首要原因之一,兒童常見貧血、生長遲緩,易患各種感染等。而中醫體質理論認為,體質類型與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密切相關,廣州市越秀區東山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于2012年1月開始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判定兒童的體質類型,并對氣虛質兒童實施綜合干預,探討綜合干預措施對兒童營養性疾病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用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社區管轄范圍,某小學三年級至六年級的兒童585例,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判定兒童的體質類型,兒童的中醫體質類型參照王琦教授的體質九分法進行分型,篩查出氣虛質兒童38例,男性19例,女性19例,通過學校常規體檢對全部兒童進行營養狀況觀察2年。38例兒童營養狀況評價采用兒童BMI法,根據數值主要分為正常、體重過低、超重及肥胖。結合學生的體檢結果,排除由于急慢性疾病導致的營養性疾病;對比2年體檢體重分析,1年內體重增長為0.5~8 kg,排除學生因減肥或其他原因導致的體重異常減輕。
1.2 干預方法
2013年1~12月對38例兒童實施綜合干預:①將家庭、學校及個人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健康教育,建立合理的飲食制度,超重及肥胖兒童杜絕暴飲暴食現象發生,盡量不食用含油多、淀粉含量高及油炸食物;體重偏輕兒童增加營養,避免減肥意識。②為營養性疾病兒童制訂相應運動計劃,由家長督促兒童認真完成運動計劃。③中醫按摩:在健康教育課中由醫護人員指導家長對兒童進行穴位按摩,使營養性疾病兒童在家便能接受按摩治療。超重及肥胖兒童使其保持仰臥姿,用手指在兒童腹部分別點揉以下穴位:中脘穴、下腕穴、氣海穴及關元穴,每個穴位點揉1 min;再從腹部由上到下采用團揉法按摩,時間為10 min,肚臍周圍是團揉重點部位;調整臥位換成俯臥姿,對膀胱經及腎俞等穴位進行推拿。體重偏輕兒童采用坐姿,用手指在兒童雙下肢揉足三里穴1 min。每日按摩1次,1個療程為20次。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干預前后兒童營養狀況變化情況[4]。以兒童BMI法為準,BMI=體重/身高(kg/m2),BMI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干預前后兒童營養狀況的比較
干預后兒童BMI,體重過低、超重、肥胖的比例均較干預前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干預前后兒童營養狀況的比較[n(%)]
與干預前比較,*P
2.2 干預后兒童營養狀況的好轉情況
干預后11例肥胖兒童1例轉為正常,2例轉為超重;6例超重兒童有3例轉為正常;13例體重過低兒童有5例轉為正常;38例兒童營養狀況好轉率為28.9%(11/38)。
3 討論
【關鍵詞】 抑郁;心理學,應用;問卷調查;兒童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9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4-0336-03
Application of Child Depression Inventory Among 9 258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WANG Jun*, ZHANG Hong-bo, HU Hai-li, et al. * Department of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23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and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by using Child Depression Inventory(CDI) amo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prevention measures against children' s depression.Methods By stratified-cluster sampling method, 9 258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were collected to complete CDI. Results The total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symptom was 14.3%. The prevalence of boys was higher than girls in depression symptoms, especially amo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urban area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DI mean score for all ages presented figure of "U", 11-year-old group with the lowest mean scores of CDI and 18-year-old group with the highest. The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symptoms had grea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urban areas, the prevalence was highest in students of senior high school and lowest in students of primary school. Conclusion Improvement i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school students depends upon reinforce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Depression;Psychology,applied;Questionnaries;Child
兒童抑郁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降低、信心缺乏、睡眠障礙及食欲不振等癥狀,并常與一些心理和行為問題伴隨存在,如常伴隨有焦慮障礙(30%~75%)、品行障礙(30%)、注意缺陷伴多動障礙 (24%)、物質濫用(20%~30%)等[1],嚴重影響兒童學習能力和社會功能。值得關注的是,兒童抑郁與自殺行為密切關聯,約49.3%的抑郁障礙兒童有自殺意念[2],而自殺死亡者中患抑郁癥狀的比例高達25%[3]。目前,國外兒童抑郁癥狀檢出率為5%~35%[4-8],國內為10%~40%[9-12]。本研究采用兒童抑郁量表對合肥市9 258名8~18歲城鄉中小學生進行抑郁癥狀的評定,了解兒童抑郁癥狀流行狀況與特點,為進行兒童抑郁預防干預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選取合肥市市區小學2所、初中2所、高中5所,鄉村小學2所、初中2所、高中4所,共計抽取小學三年級至高三在校學生9 984名,收回有效問卷9 258份,有效率92.7%。其中男生4 919名,女生4 339名;城市學生5 356名,鄉村學生3 902名;小學生2 813名,初中生2 650名,高中生3 795名。平均年齡(13.70±2.69)歲。2周后再選取小學三年級、五年級、初一和高一各2~3個班級的在校學生501名為調查對象進行復測。
1.2 調查工具 采用由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提供的中文版兒童抑郁量表(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 CDI)。CDI共包括27題,包含5個分量表:負面情緒、人際問題、效能低下、缺乏和負性自尊。每題都由描述不同頻度的3句話組成,分別列舉了一般反應、中等抑郁癥狀和嚴重抑郁癥狀,并按0~2記分,總分在0~54分范圍內,得分越高表明抑郁水平越高。評估時段為最近2周。該量表在國內外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13-1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CDI量表內部一致性Cronbach系數為0.81,重測信度為0.89。根據Benedikte等[16]研究結果,將19分確定為抑郁癥狀的劃界分。
1.3 調查方法 對調查員進行技術培訓,統一方法和指導語。以班級為單位,采用無記名的方式由學生獨立填寫問卷,調查員現場進行問卷驗收。
1.4 數據分析 采用EpiData 3.1進行數據錄入,SPSS 13.0統計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
2 結果
2.1 抑郁癥狀檢出率的性別分布 中小學生抑郁癥狀總檢出率為14.3%,其中男生為15.1%(745/4 919),女生為13.3%(579/4 33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103,P=0.013)。城鄉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分別為13.8%(740/5 356)和15.0%(585/3 902),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438,P=0.118)。考慮年級、地區和性別對抑郁癥狀的檢出率可能存在交互作用,故進一步按城鄉和年級分組進行性別差異檢驗,結果表明,抑郁癥狀檢出率僅城市小學男生(13.2%)和女生(9.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OR=0.665,95%CI:0.496~0.890),而城市初中、城市高中、鄉村小學、鄉村初中和鄉村高中男、女生抑郁癥狀的檢出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表1)。
2.2 抑郁癥狀檢出率的學段分布 小學、初中、高中學生抑郁癥狀總檢出率分別為12.8%(359/2 813)、13.3%(353/2 650)和16.1%(612/3 795),總體呈現隨年級升高而上升的趨勢(χ2趨=15.894,P=0.000),即高中>初中>小學。進一步分析可知,城市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為高中>初中>小學(χ2趨勢=23.654,P=0.000),而鄉村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在高中、初中和小學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城鄉小學、初中及高中各年級間的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比較,抑郁癥狀檢出率在農村小學隨著年級升高而下降( χ2趨勢=10.603,P=0.001),在城市小學、農村高中的學生中僅顯示為抑郁癥狀檢出率年級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初中和城市高中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年級間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2.3 抑郁癥狀評分的年齡分布 按照不同年齡段繪制CDI得分均值的折線圖。由圖1可見,8~10歲組抑郁程度隨年齡的增加而下降,11歲組最低,而12歲后CDI平均值總體趨勢隨年齡的增加而上升;其中男、女生CDI平均分折線圖呈現2次交叉,在13~16歲之間女生CDI平均分超出男生,而在此前后的各年齡段均為男生高于女生。
3 討論
3.1 中小學生抑郁癥狀的流行特征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中小學生抑郁癥狀總檢出率為14.3%,總體上男生抑郁癥狀檢出率高于女生;但進一步分組分析表明,僅城市小學男生的抑郁癥狀檢出率高于女生,而城市中學、鄉村中小學男、女生抑郁癥狀檢出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該結果與張洪波等[10]和劉鳳瑜[14]采用CDI進行測評的研究結果相符,與國內諸多采用其他抑郁評定量表的研究結果[12,17]不一致,與國外的相關研究[13,18-19]也不相符。出現以上差異的原因可能為:(1)造成與國內比較出現差異的原因除與研究樣本設計、樣本數量、調查對象及統計分析等方面有關外,主要與采用了不同的抑郁評定工具有關,使用不同的抑郁評定工具所獲得的抑郁癥狀檢出率以及男、女性別差異各異[20];(2)造成與國外比較出現差異的原因主要是國內外的兒童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尤其是家庭和學校對男、女童教育方式的不同,故兒童出現的心理問題也可能各異。因此,選擇一套有效、可行的和便于國際比較交流的抑郁評定量表是進行抑郁研究的基礎。
不同年齡段中小學生的CDI得分均值顯示,男、女生CDI平均值總體走向呈現近似“U”字形,即自8歲組CDI平均值開始下降,直至11歲組后總體趨勢隨年齡的增大而上升,其中16~18歲組上升較快,與俞大維等[15]研究結果相似;不同年齡段男、女生CDI平均值折線圖存在2次交叉,呈現13~16歲組女生CDI平均值高于男生,其余年齡段均為男生高于女生;而Birmaher 等[21]研究認為,兒童期(13歲以前)男女抑郁癥狀檢出率大致相同,在青少年時期,女性檢出率明顯上升,與男性之比大約為2∶1??赡芘c兒童抑郁癥狀的嚴重程度與青春期有關的生物學因素改變有關,而女童進入青春期后生物因素改變更明顯,因此,在進入青春期后女童更易出現抑郁情緒。針對出現13歲前(小學階段)和16歲后(高中階段)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前者可能更多地與小學男、女生的性別特點有關[14]:通常小學男生比女生活潑、頑皮、具有破壞性、愛打架等,因而比女生受到更多的批評、痛打和責怪,功課也往往比女生要差,所承擔的壓力自然比女生多,所以比女生表現出更多的焦慮不安、煩惱、憂愁、孤獨等,抑郁水平常常會高于女生;而后者出現16歲后(高中階段)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與張洪波等[17]研究結果不一致,但無論城市還是農村,高中階段的男、女生抑郁癥狀檢出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因此造成出現此情況的原因可能與混雜因素(如地區)有關,故不認為16歲后(高中階段)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
不同年級中小學生的抑郁癥狀檢出率比較表明,城市學校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隨年級升高而上升,即高中最高,小學最低;而鄉村學校的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在高中、初中和小學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該結果與既往研究[14-15]不盡一致;前者可能與學校環境的改變、升學壓力及學生進入青春期生物學因素的改變有關。出現鄉村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在高中、初中和小學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的情況,可能與家庭教育方式和接觸時間有關,與城市學生相比,農村學生進入初中和高中階段更多地選擇住校生活和學習,受父母管制的時間少,同時與同學之間的接觸時間增多,生活環境更寬松,所以出現的心理癥狀也較少[22]。但值得關注的是,農村小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表現為年齡越小,檢出率越高。因此,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健康促進宜盡早進行。
4 參考文獻
[1] ELIZABETH B, WELLERA, RONALD A.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s growing pains or true morbidity. J Affect Disord, 2000,61:9-13.
[2] HARRINGTON RC, BREDENKAMP D, GROOTHUES C, et al. Adult outcomes of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Ⅲ. Links with suicidal behaviours.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1994,35:1 380-1 391.
[3] MARTTUNEN MJ, ARO HM, LONNQVIST JK. Adolescence and suicide: A review of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ies. Eur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1993,2:10-18.
[4] DUNDON E. Adolescent depression: A meta synthesis. J Pediatric Heal Care, 2006,20(6):384-392.
[5] SALUJA G, IACHAN R, SCHEIDT PC. 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young adolescents.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4,158:760-765.
[6] LARSSON B, MELIN L. Depressive symptoms in Swedish adolescents. J Abnorm Child Psychol, 1990,18:91-103.
[7] MARTHA YK, LESLIE AL, AMANDA SB, et al.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young adolescents. Am J Health Behav, 2003,27(5):546-553.
[8] RAFAEL TM, MAREN B, NADIA K, et al. Correlat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Latino and Non-Latino White adolescents: Findings from the 2003 California Health Interview Survey. BMC Public Health, 2007,7:21.
[9] POLI P, SBRANA B, MARCHESCHI M, et al. Self-reporte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 school sample of Italia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hild Psychiary Hum Dev, 2003,33(3):209-226.
[10]張洪波,許娟,王堅杰,等.合肥市小學生抑郁癥狀及相關因素分析.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7,21(12):809-811.
[11]湯,蘇林雁,朱焱,等.小學生抑郁癥狀現況調查.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11(4):264-266.
[12]王凱,蘇林雁.8~10歲兒童抑郁癥狀的隨訪研究.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5,13(5):369-371.
[13]SAMM A, VARNIK A, TOODING LM, et al. 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 in Estonia. Eur Child and Adol Psych, 2008,17(3):162-170.
[14]劉鳳瑜.兒童抑郁量表的結構及兒童青少年抑郁發展的特點.心理發展與教育,1997(2):57-61.
[15]俞大維,李旭.兒童抑郁量表(CDI)在中國兒童中的初步運用.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0,14(4):225-227.
[16]BENEDIKTE T, CAROLINE B, LAURA D. Assessing depression in youth: Relation between the 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 and a structured interview. J Clin Child and Adoles Psychol, 2004,33(1):149-157.
[17]張洪波,陶芳標,曾廣玉,等.安徽省中學生抑郁心理癥狀及其相關因素.中國學校衛生,2001,22(6):497-498.
[18]ELIZABETH B, WELLERA, RONALD A.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s growing pains or true morbidity. J Affect Disord, 2000,61:9-13.
[19]DENNY S, CLARK TC, FLEMING T, et al. Emotional resilience: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for depression among alternative education students in New Zealand. Am J Orthopsych, 2004,74(2):137-149.
[20]陳祉妍,楊小冬,李新影.我國兒童青少年研究中的抑郁自評工具.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7,21(6):389-392.
[21]BIRMAHER B, RYAN ND, WILLIAMSON DE, et al.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A review of the past 10 years. Part 1.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1996,35:1 427-1 439.
關鍵詞:小學品德;心理健康;教學策略
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讓學生掌握科學文化知識,也是讓學生通過受教育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小學思想品德課對學生正確思想意識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小學思想品德教師要采取各種有效措施落實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盡情地享受美好童年。
一、利用生活實例進行心理輔導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單純的思想理論知識傳授僅能從表面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無法達到凈化學生心靈,影響學生思想行為的教學效果。因此,小學思想品德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思想理論輔導的基礎上要強化生活實例教學。通過生活實例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將思想品德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小學生的社會閱歷雖然淺薄,但他們對周圍的生活環境還是很了解的。思想品德來源于生活,它是對日常生活的真實反映,一堂脫離生活的思想品德課會讓學生感到學習的枯燥無味,再加上大量的思想理論背誦會加重學生對思想品德學習的恐懼感,如果教師一味強調理論知識不注重學生的實踐,會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心理負擔,嚴重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利用生活實例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尤為重要。教師要聯系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校園生活,通過將思想品德的基本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情景緊密結合加深學生對思想品德理論的理解,讓學生從思想行為上改變不良習慣,與此同時,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課堂是輕松生動、富有趣味性的,充滿歡聲笑語的課堂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學生的思想情感也會在無形中受到陶冶。
例如小學三年級思想品德上冊第三章《如何正確與朋友相處》,這章有一個經典教學案例:小娟和小雪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但是有一次小娟不小心把小雪的秘密告訴了另一位同學,這位同學拿小雪的秘密嘲笑小雪,使小雪在班里很尷尬。對于小娟偷偷泄露自己秘密的行為小雪很是憤怒,與小娟大吵一架,發誓以后再也不要理她。小娟對自己的無心之失很是愧疚,她很珍視與小雪的友情但不知道如何處理這件事,請同學們幫她出主意。與朋友相處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事,與朋友相處的方式直接影響著我們與朋友的關系與我們的心情,教師在講此題時可以假設故事中的情節發生在某位同學身上,然后提問同學們當他們遇到這些情況時應該如何做,最后教師要向同學們強調:朋友間相處應遵循一定的相處之道,正確處理好與朋友的關系是學生快樂生活的前提。
二、創造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
環境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為了在小學思想品德課上落實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豐富課堂形式,為學生創造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小學思想品德課堂的形式可以是心理健康知識競賽、心理話劇等。心理健康知識競賽可以使學生學到更多的心理知識,從而認識到心理健康對一個人生活的重大意義,更重要的是,通過心理健康知識競賽,學生可以學習到有效的心理疏導法。參與心理話劇表演可以讓學生親自體驗劇中人物的內心情感,從而從這些勵志人物身上得到啟發,成為身心健康的好少年。在每年的“5.25心理文化月”教師可以舉辦心理話劇表演。心理話劇表演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參與表演的過程中強化對心理問題的認知,強大自己的心靈。教師可以給學生確定心理話劇主題為“正確認識自己,告別心中的郁結”,學生可以自由結組編制劇本進行排練,也可以挑選網絡上的實例進行表演。如挑選網絡上很熱的一個事件:某學校女生因為外貌不佳,學習成績不好,常常受到家長和老師的批評,因此,她不敢和同學說話也不敢抬頭走路。有一天W校有一個男生嘲笑她,她實在無法忍受便選擇用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學生挑選這個悲劇進行表演,可以讓學生明白事件中的女生之所以走上自殺的路是因為對自己認識不足、過于自卑,她只看到自己的缺點并沒有用心去尋找自己的優點。自卑心理是一種心理問題,教師要勸導學生在遇到類似問題時要多與老師、家長和同學溝通,不要選擇一個人承擔,在未來的漫長人生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和很多不順心的事,學生要學會勇敢地面對,學會釋懷,成為內心強大的人。
三、在合作交流中促進學生心理發展
[關鍵詞] 情緒 學習 助力
一、前言
情緒一般和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相聯系,它有較大的情景性、激動性和短暫性。情緒表達的方式是天生的,有其先天遺傳基礎。而如何因時因境地表達情緒則主要是后天學習的結果。正因為如此,情緒的訓練和輔導才成為可能,作為教師也才有可能在學生情緒的發展變化的基礎上,給予他正確的指導和幫助,使學生能夠逐漸學會較好地把握自己的清情緒,并讓情緒成為自己前進的助力。
通過各種方式,提高學生的情緒認知能力、學習自我調節、學習自我健康保護的基本方法,使學校教育成為學生情緒健康發展的主要影響途徑?;顒拥拈_展要遵循兩條原則:
一是以人本主義教育心理觀作為理論指導,重視學生的精神需要,重視個人體驗,強調每一個主體都參與其中。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心理交流,使學生不僅是從教師那里、更重要的是從各種活動的心理場獲得心理支持并獲得經驗,優化情緒品質,發展心理健康。
二是活動要依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而設計。例如,小學四五年級學生正處于心理發展的驟變期,自我意識、獨立意識明顯增強,成長中面臨各種人生課題而產生的煩惱和焦慮,也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多。學業壓力,同伴關系,親子關系,師生關系,自我概念都帶給小學高年級學生很多煩惱,而中學的孩子則不同了。
二、指導情緒認知、教給具體方法。
1.將“有苦惱”合理化
優化學生情緒品質,首先要指導情緒認知。教師要直接告訴學生,成長中不斷有苦惱出現,有苦惱是正常的,重要的是不讓苦惱成為障礙,妨礙我們的心理健康,解決煩惱才能使我們長大,并強調學生有能力解決煩惱。這樣使學生對學習壓力、人際適應、自我接納等必須經歷的人生課題形成一種積極的態度。
2.教給具體方法
優化學生情緒,應教給學生情緒調節的具體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可以有效消除煩惱:正確認識苦惱,用理智消除苦惱;用真誠獲得理解;用轉移來忘掉苦惱;學會尋求幫助來消除苦惱;用樂觀自信、努力向上代替自卑;用堅強的意志控制自己;學會溝通、協議,讓父母了解自己的想法;學習人際適應、“不欺善”、“不怕惡”,學會反抗;學會寬容,減少苦惱。這種具體指導非常有效,有助于學生運用這些方法,調節自己,優化情緒品質。
三、情緒輔導的原則
情緒輔導活動有一個關鍵,就是體現情緒輔導的原則和方法,因為情緒輔導與思品教育有重要的區別,如果不能區別,情緒輔導就不能成立。
1.“無濾過認知、無批評”的原則
情緒輔導與思品教育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強調接納、無批評。由于各自的課程目標不同,所以內容、方法和學科特點都不同。從內容上區別,思品教育主要解決價值觀、人生觀的問題,而心理輔導主要解決情緒情感問題,尤其是消極情緒問題;從方法上區別,思品教育重在灌輸,而情緒輔導重在溝通,理解和疏導;從學科教學特點區別,思品教育是學科邏輯的,而情緒輔導是問題邏輯的、生活邏輯的。
2.“面對全體”的原則
情緒輔導活動可以起到凝聚、優化的作用,每個學生都可以得到來自這個集體不同成員的心理支持,這對學生心理發展的意義是不可估量的。消極情緒積壓,缺乏疏導渠道的學生,往往因各種因素無法有效消除苦惱。情緒教育活動,為全體學生提供疏導不良情緒的渠道。如,小學三年級的一個女孩子的圖畫是一條紅領巾,右下角一個女孩子在哭泣。她在上學期一次忘了帶紅領巾,進校門時被記了名字和班級,她覺得自己損害了集體榮譽,一直內疚,非常苦惱。同學們聽了以后,班長首先站起來說:“那以后你一直沒有再忘記帶紅領巾,事情早就過去了,我們都忘記了,你不要再為這事苦惱。”其他同學也紛紛安慰她,使她又高興又吃驚,覺得同學們太可愛了,笑逐顏開地回到座位。
3.“重視個別”的原則
情緒教育要面對全體學生,同時還必須有重點介入,特別是以下三類情形,是情緒輔導應重點介入的情緒類型。
(1)消極體驗、消極情緒穩定的學生
一個女學生的圖畫是她被母親痛打的場面,她傷心地流淚,旁邊用紅色的水彩筆寫了五六個“痛”字,每個字后面是驚嘆號:“痛!”“痛!!”……她在講述畫面時傷心地哭了。雖經勸慰,而這個女孩子只是默認了同學們的好意,走下講臺時仍沉浸在痛苦體驗的情緒里,此時離她挨打已有三個多月的時間。可以看出她的敏感的性格特點。消極情緒是否穩定的個體差異很大。有的學生苦惱“來得快,去得也快”,因而能保持樂觀開朗即所謂的“不知愁”?!皝淼每?去得也快”保證了消極情緒的及時疏導。
(2)高度規范的高焦慮學生
有一類學生的高焦慮是通過對“組織紀律”的過分認真表現出來的,而現今學校教育特別容易忽視這一點。這類學生往往是極遵守規則的,所以才可能因一次遲到、一次體育課忘了穿白球鞋而長時間持續著“透不過氣”的體驗。從情緒心理講,這種情緒品質并不是良好的,嚴格說應該進行適當的矯正的。
(3)退縮、自卑的學生
平時,有的學生表現出因學習、人際、生理特點(如個子矮小)而自我接納困難、自卑、行為退縮的特點。這部分學生遵守紀律、很少攻擊,從思品角度評價,他們沒有問題行為。但從心理健康角度評價,問題就比較嚴重,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介入的重點。
四、情緒輔導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教師必須重視情緒輔導的目標,是通過活動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情緒品質
學校教育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重認知目標、缺乏情緒目標”的嚴重弊端。而現今學校教育由于單純強調認知目標,學生的焦慮和苦惱無人關照,而且往往為了認知目標將學生置于極大的焦慮和壓抑之中,學生大比例的學習焦慮就說明了這一點。為此,教師應該在關注課程目標的同時,把情緒發展目標放在重要位置,尤其要強調不能為了認知目標而丟掉情緒目標,損害學生的心理健康。
關鍵詞:小學生;學習適應性
學習適應性是指學習者根據學習條件的變化,個人做出主動的改變,以達到自身與外部環境的平衡,并取得較好學習效果的能力。作為一種學習能力,學習適應性對于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是衡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條重要標準。研究和實踐表明,學習適應問題已成為制約學生學習進步,導致學業不良,影響其心身健康的重要因素。從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學者在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領域開始了對學習適應性的大量研究。
一、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現狀研究概述
1. 總體水平
國內研究者多采用調查研究的方法對小學生學習適應性進行研究,選取特定的研究對象,通過量表或問卷進行測試,經過數據分析,了解總體水平。到目前為止,國內已有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我國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總體現狀和發展水平不盡相同。
戴玉紅(1997)通過問卷調查法對廣州市中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發展狀況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小學3―6年級學生學習適應性平均等級達到中等,優秀率只有1.86%,遠低于全國的理論水平。1徐亞青(1998)在上海市某小學進行小學生學習適應性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二年級小學生有43.03%的學生處于學習不適應狀態。2邵紅(1999)對烏魯木齊市某小學進行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各年級學生學習適應能力分布大致呈正偏態分布,處在中上等(35.2 %)及優等(12.9 %)學生所占百分比明顯高于中等(13.8 %)及差等( 2.2 % )學生,說明學生的學習適應能力總體水平較高。3楊廣興,幺青(2000)通過問卷調查法對天津市某校三、五年級小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三年級的平均等級為3.39,五年級平均等級為3.57,優秀等級7.54%。研究認為小學生三五年級學生學習適應性總體水平相當良好。4楊雪梅(2001)對四川省達州市小學二至四年級學生進行學習適應性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學習適應性平均等級在2.86---2.31之間??傮w水平較低。5白晉榮,劉貴文等(2002)對石家莊市288名小學生采用問卷調查法進行學習適應性的研究,研究發現,小學生總體學習性水平比常模高很多。6王斌(2003)選取蘇州市三所小學四五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學習適應性測驗(AAT)進行調查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學習適應性狀況良好。7田瀾(2004)以重慶市某小學四五年級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四五年級學生學習適應性不良率分別為36.7%、38.6%。8李玲,李輝,廖全明,沐偉(2005)對昆明市小學生進行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小學生學習適應性不良率達到42.8%,水平較低。9趙桂鳳(2006)以北京市某城區小學五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學生的學習適應性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學生的學習適應性各因素水平處于中等水平的所占比例較大。10涂芳(2007)對湖北省咸寧市某校小學生學習適應性進行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所測學生整體的適應性好于全國總體情況。11孟萍(2013)對天津市三所小學318名小學一年級生進行了學習適應性情況調查,得出結論:小學一年級學生學習適應性水平整體較好,中等及以上適應水平的分布高于全國常模。12劉曼曼(2014)對開封市某學校低年級小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表明,30%低年級小學生存在學習適應問題。13
2.發展特點
到目前為止,對于我國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總體發展趨勢,研究者們的研究結論不盡相同,尚沒有形成完整、統一的研究結論。
戴育紅(1997年)研究表明,小學生學習適應性水平隨年級呈逐漸上升趨勢。14歐朝暉(2007)研究認為,五年級學生要優于四年級學生。15聶衍剛,劉毅(2004)研究認為四年級學生的學習適應性高于三年級。16
邵紅(1999年)的研究認為,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總體水平隨年級的增高而呈現下降的趨勢。一年級的學習適應性水平最高,四年級的學習適應性水平降到最低。17楚大生,劉冠盛,劉治安,劉彩華等(2000)研究認為,小學三年級學生的學習適應性總體水平要好于五年級學生。18楊雪梅,葉俊(2001年)研究結果顯示,二年級學生學習適應性水平要好于三四年級學生的學習適應水平。19田瀾,劉志東,戴海英(2004年)研究認為,小學生的學習適應性發展趨勢是隨年級升高而下降。20
3.性別差異
眾多研究者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小學生的學習適應性水平存在性別差異,但這種差異是否顯著,不同學者的研究結論有所不同。
徐速(2001)21郭楚如、吳澤敏(2003)22王斌(2003年)23聶衍剛、劉毅(2004)24田瀾(2004)25付麗麗(2010)26曾愛莉(2011)27研究結果表明,從總體看,學生在學習適應性水平上存在著顯著的性別差異,女生普遍優于男生。而王佩丹、郭楚如、林勇強(2004)對小學二年級男女學生進行比較,發現在學習適應性三維度中的生活適應和學習適應方面男生顯著優于女生。28
戴育紅(1997)29歐朝暉(2007)30羅麗霞(2012)31等研究認為學習適應性水平男生略低于女生,但男女學生的學習適應性水平差異并不顯著,不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白晉榮,劉桂文,趙笑梅,張杉杉(2002年)的研究結果表明,除了“聽課方法”這個因素外,男女生在學習適應性其他因素上均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32
二、小學生學習適應性影響因素研究概述
白晉榮(2002年)對河北省石家莊市小學生進行學習適應性的調查研究結果認為,家庭環境是小學生學習適應性各影響因素中最大的影響因素。33林國珍(2004年)的研究結果也支持此觀點。34聶衍剛(2004年)的研究結果表明,家庭環境因素是對不同學校學生最具有普遍性的影響因素。35凌輝(2002年),通過對86名小學生的對比研究發現,家庭氛圍、家庭成員相處的模式、家長的受教育程度及職業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尤其是學業成效產生非常大的影響。36曾琦(1997)37,李大維(2013)38尤國金39等研究者也做了相關研究。李秀芳,楊曉青(1997)采用AAT測驗以上海市怒江市特殊家庭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顯示,親子關系對孩子的學習適應性產生影響。40歐朝暉(2007)采用臺灣學者陳英豪、林正文和李坤崇編制的《學習適應量表》對上海市靜宜區小學生學習適應性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家庭經濟情況、父母文化程度等是影響學生學習適應性的重要因素。41賈梅(2007)主要從學習基礎,年齡和性別,與父母的交流情況,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與父母的交流對學習適應性與提升能力的影響,父母對學習的態度和與父母的交流對學習適應性與提升能力的影響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42
魏麗華,石運芝(2002)研究認為教學方式、學習目標和動力、學習方法和師生關系是影響學生學習適應性的主要因素。43趙笑梅(2005)對教學模式對小學生學習適應性影響進行了研究。44王紅日 (2012)研究教師因素與小學中年級學生學習適應性的影響關系。45丁國芳(2000)采用問卷調查對天津市河東區某小學五年級學生進行學習適應性研究,調查顯示,學生的學習適應性水平與學生學習成績緊密相關。46田瀾(2002)研究發現學校的教育管理方式與學生學習適應性水平有關。47徐速(2001)采用問卷調查法研究自我控制水平與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自我控制與學習適應性有著密切的關系。48房安榮研究發現,學生的學習適應性問題與學生的學習時間管理及學習情景敏感性有關。
三、小學生學習適應性培養研究概述
葛明貴,楊永平(1997)以小學五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實驗法進行學習品質訓練研究。研究表明,在小學階段進行學習品質訓練能夠較好地促進小學生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和學習信心的發展,對小學生學業成績產生了積極的影響。49張履祥(2000)以小學四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實驗法研究了學習策略訓練對提高小學生學習能力的效應。研究證明,在小學階段開設學習策略訓練課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50郭春海(2000)通過研究認為,教師可以通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來提高學生的學習適應性。51徐速(2001)通過自我控制與學生學習適應性的關系研究,提出教育者可以通過訓練增強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以提高其學習適應性。52張潛,李祚山,赫紅等(2002年)研究通過改變教師觀念,教師運用積極評價語言,加強學校和家庭溝通等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學習適應性。53任碧翔(2003年)從理論和實踐層面探討了提高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途徑和方法。54耿向紅(2003)以北京市石景山區小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調查法和自然實驗法對實驗班學生進行為期一學年實驗。結果表明,有效的學校教育措施可以提升小學生學習適應性。55田瀾(2004年)羅麗霞(2012)對于學習適應性的進行教育干預實驗研究。56鄭勇軍等(2007)提出可以從培養學生學習態度,指導學習方法,改變學習環境等方面提高學生的學習適應性。57
四、小結
通過對查閱到的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研究相關文獻的閱讀、整理和分析,現做如下小結。
1.國外研究者及國內80年代末研究者們主要研究的是學習困難兒童和學習困難問題,以問題和個別為關注點,關于學生學習適應相關主題研究較少。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研究學生適應性的文章逐漸增多,以華東師范大學周步成等人修訂《學習適應性測驗(AAT)》為起點,研究者們將相關研究主題歸總到學習適應性這一主題。90年代末至2000年初這十年間,以戴育紅、田瀾為代表的研究者們多采用《學習適應性測驗(AAT)》對中小學生學習適應性進行調查研究。眾多研究者多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對學生學習適應性狀況進行研究,多以數據作為唯一的分析依據,結論是建立在對總體或各分因素數據的相對分值上進行分值的大小比較之后進行分析,得出結論。數據是客觀的,但對于因素分析及培養措施有其局限性,尤其是對于小學生。
2.我國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現狀研究結果存在著差異性。綜合眾多研究文獻,分析對比后發現: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發展水平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學校甚至不同班級上都存在差異。對于學生學習適應性的發展特點和趨勢,研究者們的研究結果大相徑庭,存在爭議。對于學生學習適應性是否存在性別差異,研究者們沒有形成統一結論。本研究認為這也正是雖經過大量的研究,到目前為止,研究者們無法總結出學生學習適應性總體水平、特點及發展趨勢,并形成統一研究結論的重要原因??梢?,不同地區的研究現狀對于其他地區的學生學習適應性水平具有的預測意義不大。
3.綜合眾多研究可見,學生自身因素,學校管理方式、教師教育教學方式,學習、家庭、社會環境都會對學生學習適應性產生不同的影響。但各方面因素隨著研究對象的年齡階段、學校類型等不同而影響作用大小不一。通過文獻分析發現,很多影響因素的研究結論對于采取培養措施并沒有較多的可操作性參考,比如,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經濟收入等家庭因素。因為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收入情況一時都很難改變,婚姻狀況更是不由人控制。在教育教學實踐工作中,學校,教師對此可干預的作用有限。
4.學生學習適應性的培養研究,主要以實驗法為主要研究方法,缺乏對學習適應性的整體培育措施。本研究認為,學習適應性實驗研究受干擾的因素較多,所以相關研究或是集中于宏觀意義上的具有普遍性的理論構建和指導,或是過于具體的的內容、途徑,因此迫切需要將理論成果為實際工作所用的,從本區教育教學實踐關注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實際發展狀況及現實存在的問題,選擇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途徑、方法和措施。
1戴育紅. 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研究[J]. 教育導刊,1997,01:15-17.
2徐亞青. 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 上海教育科研,1998,09:39-42+20.
3邵紅,田金玲,顧正清. 烏魯木齊市小學生學習適應性調查[J]. 中國校醫,1999,04:263-264.
4楊廣興,么青.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實驗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00, (1/2) 35-37 63.
5楊雪梅, 葉峻.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發展的研究[J].四川心理科學, 2001, (3) , 36- 37.
6白晉榮,劉桂文,趙笑梅,張杉杉. 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研究[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03:76-79.
7王斌. 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學習適應性情況調查與分析[J]. 常熟高專學報,2003,06:113-115.
8田瀾,張大均. 重慶某小學409名學生學習適應性問題調查[J]. 中國學校衛生,2004,01:23-24.
9李玲,李輝,廖全明,沐偉.昆明市某小學學生學習適應性發展的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2005, (2).
10趙榮鳳. 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調查分析[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6,10:56.
11涂芳. 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適應性調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
12孟萍.幼小銜接背景下小學一年級學生學習適應性的調查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3.
13劉曼曼. 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適應的問題與原因[J]. 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06:253-254.
14戴育紅. 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研究[J]. 教育導刊,1997,01:15-17.
15歐朝暉. 小學四五年級學生學習適應問題調查研究[J]. 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7,11:37-38.
16聶衍剛,劉毅. 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狀況的研究[J]. 教育研究與實驗,2004,04:65-68.
17邵紅,田金玲,顧正清. 烏魯木齊市小學生學習適應性調查[J]. 中國校醫,1999,04:263-264.
18楚大生,劉冠盛,劉治安,劉彩華. 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調查研究[J]. 社會心理科學,2000,Z1:32-34.
19楊雪梅, 葉峻.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發展的研究[J].四川心理科學, 2001, (3) , 36- 37.
20田瀾,劉志東,戴海英. 小學生學習適應不良的類型及對策[J]. 中國健康教育,2004,08:69-71.
21徐速.313名小學生學習適應性問題的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1,9(2):102-103.
22郭楚如,吳澤敏,郭少玲,林勇強. 不同年級和性別小學生學習適應性比較分析[J]. 中國民康醫學,2003,12:737.
23王斌. 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學習適應性情況調查與分析[J]. 常熟高專學報,2003,06:113-115.
24聶衍剛,劉毅. 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狀況的研究[J]. 教育研究與實驗,2004,04:65-68.
25田瀾.我國中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2004,27(2):502-504.
26付麗麗,王志中,溫娟娟. 鄭州市小學新生學習適應性的調查研究[J]. 文教資料,2010,03:157-158.
27曾愛莉. 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適應性現狀調查[J]. 教育革新,2011,03:22-23.
28王佩丹,郭楚如,林勇強.學習適應性與學習成績的關系[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4,12(3):228.
29戴育紅.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研究[J]. 教育導刊,1997,01:15-17.
30歐朝暉.小學四五年級學生學習適應問題調查研究[J]. 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7,11:37-38.
31羅麗霞. 城市中高年級小學生學習適應性及其干預研究[D].廣州大學,2012.
32白晉榮,劉桂文,趙笑梅,張杉杉. 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研究[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03:76-79.
33白晉榮,劉桂文,趙笑梅,張杉杉. 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研究[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03:76-79.
34林國珍,金武官,史以玨. 學習困難兒童與家庭行為及學習適應性的相關性研究[J]. 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4,06:75-76+82.
35聶衍剛,劉毅. 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狀況的研究[J]. 教育研究與實驗,2004,04:65-68.
36凌輝. 兒童智力和家庭環境與學習成績的關系[J]. 中國學校衛生,2002,02:167-168.
37曾琦,蘆詠莉,鄒泓,董奇,陳欣銀. 父母教育方式與兒童的學校適應[J]. 心理發展與教育,1997,02:47-52.
38李大維. 學前教育經歷、家庭環境特點與小學生學校適應的關系[D].東北師范大學,2013.
39尤國金. 父母教養風格和自主性對小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D].復旦大學,2011.
40李秀芳,楊曉青.特殊家庭親子關系對孩子學習適應性的影響[J].大眾心理學,1997(3):12.
41歐朝暉. 小學四五年級學生學習適應問題調查研究[J]. 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7,11:37-38.
42賈梅.調控學習適應性因素提升學生學習能力[D].東北師范大學,2007.
43魏麗華, 石運芝, 崔海慶, 高慧英, 李善剛, 王敏.對一年級一學新生學習適應狀況的分析[J].西北醫學教育, 2002, 10(1) , 37- 38.
44趙笑梅. 教學模式對小學生學習適應性影響的縱向研究[A]. 中國心理學會.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中國心理學會:,2005:.
45王紅日. 教師因素影響下的小學中年級學生學習適應性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2.
46丁國芳. 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特點與對策[J]. 社會心理科學,2000,Z1:41-42+46.
47田瀾. 小學生學習適應問題及其教育干預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
48徐速. 小學高段學生學習適應性與自我控制水平的關系研究[J]. 溫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1:74-77.
49葛明貴,楊永平. 小學生學習品質訓練的實驗研究[J]. 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03:98-102.
50張履祥. 論心理素質教育課程的建構[J]. 心理科學,2000,05:603-604.
51郭春海. 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研究與實踐[J]. 社會心理科學,2000,Z1:40.
52徐速. 小學高段學生學習適應性與自我控制水平的關系研究[J]. 溫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1:74-77.
53張潛,李祚山,賀紅,王學杰,劉永瓊. 小學低年級兒童學習適應性的培養[J]. 天津教育,2002,Z1:22-24.
54任碧翔. 提高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探討[J]. 現代中小學教育,2003,09:43-44.
55耿向紅. 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研究[J].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03,02:5-10.
56田瀾,張大均,陳旭. 小學生學習適應問題的整合性教育干預實驗研究[J]. 心理科學,2004,06:1389-1392.
57鄭勇軍,張淑敏,胡志華. 小學生學習適應性輔導研究[J]. 景德鎮高專學報,2007,04:118+120.
參考文獻
[1] 江光榮.社會變革與人的適應[J].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06:19-23.
[2] 王麗芳.學生的適應不良與學校的教育指導[J].天津教育,1994(12):18-19.
[3] 戴育紅. 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研究[J]. 教育導刊,1997,01:15-17.
[4] 郭楚如,吳澤敏,郭少玲,林勇強. 不同年級和性別小學生學習適應性比較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雜志,2003,15(12):737
[5] 田瀾,張大均,陳旭. 小學生學習適應問題的整合性教育干預實驗研究[J]. 心理科學,2004,06:1389-1392.
[6] 徐亞青. 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 上海教育科研,1998,09:39-42+20.
[7] 楊廣興,么青.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實驗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00, (1/2) 35-37 63.
[8] 楊雪梅, 葉峻.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發展的研究[J].四川心理科學, 2001, (3) , 36- 37.
[9] 白晉榮,劉桂文,趙笑梅,張杉杉. 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研究[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03:76-79.
[10]王斌. 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學習適應性情況調查與分析[J]. 常熟高專學報,2003,06:113-115.
[11]田瀾,張大均. 重慶某小學409名學生學習適應性問題調查[J]. 中國學校衛生,2004,01:23-24.
[12]李玲,李輝,廖全明,沐偉.昆明市某小學學生學習適應性發展的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2005, (2).
[13]劉曼曼. 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適應的問題與原因[J]. 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06:253-254.
[14]歐朝暉. 小學四五年級學生學習適應問題調查研究[J]. 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7,11:37-38.
[15]聶衍剛,劉毅. 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狀況的研究[J]. 教育研究與實驗,2004,04:65-68.
[16]楚大生,劉冠盛,劉治安,劉彩華. 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調查研究[J]. 社會心理科學,2000,Z1:32-34.
[17]田瀾,劉志東,戴海英. 小學生學習適應不良的類型及對策[J]. 中國健康教育,2004,08:69-71.
[18]徐速.313名小學生學習適應性問題的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_2001,9(2):102-103.
[19]田瀾.我國中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2004,27(2):502-504.
[20]付麗麗,王志中,溫娟娟. 鄭州市小學新生學習適應性的調查研究[J]. 文教資料,2010,03:157-158.
[21]曾愛莉. 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適應性現狀調查[J]. 教育革新,2011,03:22-23.
[22]王佩丹,郭楚如,林勇強.學習適應性與學習成績的關系[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4,12(3):228.
[23]時勘,王鵬等.《中學生適應性學習模型的發展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6,04
[24]凌輝. 兒童智力和家庭環境與學習成績的關系[J]. 中國學校衛生,2002,02:167-168.
[25]曾琦,蘆詠莉,鄒泓,董奇,陳欣銀. 父母教育方式與兒童的學校適應[J]. 心理發展與教育,1997,02:47-52.
[26]李秀芳,楊曉青.特殊家庭親子關系對孩子學習適應性的影響[J].大眾心理學,1997(3):12.
[27]馮廷勇, 李紅.當代大學生學習適應的初步研究[J].心理學探新, 2002(1) , 44- 48.
[28]魏麗華, 石運芝, 崔海慶, 高慧英, 李善剛, 王敏.對一年級一學新生學習適應狀況的分析[J].西北醫學教育, 2002, 10(1) , 37- 38.
[29]丁國芳. 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特點與對策[J]. 社會心理科學,2000,Z1:41-42+46.
[30]徐速. 小學高段學生學習適應性與自我控制水平的關系研究[J]. 溫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1:74-77.
[31]葛明貴,楊永平.小學生學習品質訓練的實驗研究[J]. 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03:98-102.
[32]郭春海. 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研究與實踐[J]. 社會心理科學,2000,Z1:40.
[33]張潛,李祚山,賀紅,王學杰,劉永瓊. 小學低年級兒童學習適應性的培養[J]. 天津教育,2002,Z1:22-24.
[34]任碧翔. 提高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探討[J]. 現代中小學教育,2003,09:43-44.
[35]耿向紅. 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研究[J].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03,02:5-10.
[36]鄭勇軍,張淑敏,胡志華. 小學生學習適應性輔導研究[J]. 景德鎮高專學報,2007,04:118+120.會科學版),2001,01:74-77.
[37]張大均,馮正直,郭成,陳旭.關于學生心理素質研究的幾個問題[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0,( 3).
[38]陶沙.從生命全程發展觀論大學生入學適應[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2):81
[39]田瀾,張小菊. 小學生學習適應性輔導的目標體系建構[J]. 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4,01:31-33.
[40]馮廷勇,李紅當代大學生學習適應的初步研究心理[J].科學探新,2002 , ( 1)
在開縣南雅鎮書香中心小學對面的郭輝雄副校長家,一位十三四歲的女孩正和她的伙伴們跳著橡皮筋,唱著歌謠。看著她們無拘無束、天真爛漫地嬉戲,郭輝雄老師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這個女孩名叫陳小玲,她每逢節假日都要到郭老師家玩耍,這里有很多跟她同樣境遇的伙伴,有她曾經朝夕相處了5年的親人。
6年養育27個“兒女”
南雅鎮地處偏僻山區,很多農民都外出打工,在書香中心小學上學的大部分學生都是留守兒童。
陳小玲就是這些留守兒童中的一個。
陳小玲來郭輝雄家之前,奶奶剛剛去世。外出打工的父母回家辦完喪事,面對建房時欠下的債務,面對無人看護的女兒,小玲的父母犯難了?!澳銈儌z放心的話,把小玲交給我吧!”郭輝雄主動將小玲領到自己家中。那時,陳小玲才讀小學三年級。從此,郭輝雄擔負起了家長的責任。每天他都要擠出時間檢查小玲的作業,輔導她的功課,教她生活技能,隔段時間就要陪她給遠方的爸爸媽媽打電話。從小嬌生慣養的小玲,經過郭老師的調教,改掉了任性、生活習慣差的毛病,能自己洗衣、煮飯,還能對花草進行修枝、整形。2005年,她以年級第四名的優異成績小學畢業。
不知不覺5年過去了,陳小玲即將讀初三。在離開郭老師家那天,小玲很舍不得,她哭紅了雙眼,喊出了5年來都想喊的一句――“郭爸爸”!
陳小玲是郭老師照顧的第一個留守兒童。近6年來,郭老師家先后住過14名孩子,加上如今的13名孩子,總共有27人。
留守兒童黃娟(化名),其父在服刑,母親也棄她而去,她和年逾七旬的奶奶一起生活。第一次見到小娟,郭老師發現她很久都沒洗頭,頭上虱子無數。郭老師為她剪去頭發,徹底洗了一次頭。對其中部分潰爛的地方,他還用小棉球細心擦掉膿血。然后,他和妻子一道,帶上換洗衣服來到黃娟家,讓她和奶奶把全身衣服換了,并將她們的衣服、被單全部清洗、消毒,把她家徹底打掃干凈。此后,黃娟睡覺安穩了,也慢慢變得整潔了。
2005年端午節的頭一天,郭老師和留守兒童梁海青談心時,梁海青說出了自己的農歷生日:“五月初五?!闭f者無意,聽者有心。郭老師決定在下午放學之前,為父母未在家的梁海青舉行一場生日會。下午第二節課后,郭老師提著生日蛋糕走進教室,示意孩子們坐下?!昂⒆觽?,明天是梁海青同學的生日,他爸爸媽媽都沒在家,你們愿意為他唱《生日歌》嗎?”他的提議立即得到孩子們的一致贊同?!白D闵湛鞓?,祝你生日快樂……”《生日歌》唱完,郭老師送給梁海青一本軟面抄。梁海青高興得跳了起來,全班同學都為他歡呼。在歡呼聲中,同學們分享著生日蛋糕的甜蜜。梁海青以此寫成的作文《難忘的生日禮物》在《少年先鋒報》發表。這樣的生日慶?;顒樱€有很多,班上的留守兒童永遠都不會忘記生日當天收到的祝福和禮物――小動物、日記本、生日蛋糕、賀卡……
為了讓留守兒童成才
在照顧陳小玲的日子里,郭老師發現,孩子們心里渴望的不只是家的溫暖。
在書香小學,時常聽到孩子們唱著這樣的歌謠――
“斑馬線,可橫穿,綠燈行來紅燈站。走公路,靠右邊,不在公路追和玩。風中巖邊莫撐傘,樹下躲雨不安全。城區迷路找警察,鄉村迷路問和喊。三無車輛不乘坐,小心謹慎保平安。”
…………
這是郭老師和留守兒童們一起創作的安全歌謠,共有20首。他通過快板、朗誦、歌唱等形式,讓孩子們牢牢記住這些知識,提高他們的安全意識和自救本領。這些歌謠,同時影響著孩子的家長和所在社區的居民。
在課余時間,郭老師還教留守兒童們制作手工藝術品、操作電腦、練習琴棋書畫、編撰對聯。僅他們編撰并贈送給周圍群眾的對聯,就有500多副;有3位留守兒童還能自彈自唱一些歌曲。在這些留守兒童中,有18人獲得縣里面的各類獎勵,還有26人獲得市里面的各類獎勵,發表作文32篇。
為了幫助更多的留守兒童,在郭老師的倡導下,書香小學設立了關愛留守兒童專項基金,他帶頭把自己被評為縣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后每年獲得的1000元獎金和部分稿費,捐給基金?,F在,基金已累計8760元。
為留守兒童父母搭建致富橋
留守兒童陳龍(化名)的母親去世,父親長年在外工作,兩年才回家一次。平時,他和70多歲的爺爺生活在一起。爺爺是個“老麻將”,打麻將時怕陳龍來搗亂,常給些零錢打發他。陳龍悟出爺爺的心思后,只要爺爺一打麻將就開口要錢,3元、5元不等。久而久之,陳龍不聽爺爺的話,上課也不聽講,不完成作業。郭輝雄多次教育,與其爺爺聯系,均不見好轉。郭輝雄認識到,要成功教育好留守兒童,家長、家長的家教意識、重視程度和教育方式都十分重要。
2004年,郭輝雄辦起了家長培訓班,將優秀的家長,外出創業業績與子女學習成績“雙贏”的父母,請來現身說法。比如,如何讓孩子學會自理,如何讓孩子學會感恩等。在對孩子進行的安全教育、生活技能訓練、心理健康教育等專題教育中,郭輝雄邀請家長、家長到學校一并參加培訓,參與主題活動,一些家長或家長還上臺講課。聽課的人由最初的五六人,到現在30多人。陳龍的爺爺也來聽課了,打麻將的時間明顯少了,關心陳龍的學習、生活多了。如今,陳龍的各方面表現明顯進步。
在開辦家長培訓班的時間里,郭輝雄發現,農民離家別子外出打工,著實有很多無奈,其中,最重要的是苦于在家鄉找不到發家致富的門路。要真正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給家長們找到一條在家鄉能發家致富的門路才是關鍵。
于是,郭輝雄在家門口掛了一塊小黑板,專門介紹為農服務信息,這些信息都是郭輝雄通過學校的遠程教育網絡獲得的。他還利用家長培訓班,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
書香村農民丁時國,在外打工掙了一些錢,在送孩子到學校讀書時,聽郭輝雄介紹致富信息后,一下子來了興趣。經過郭輝雄的介紹和對市場行情的分析,丁時國打消了繼續外出打工的念頭,決定利用深山里的綠色資源,采用原始工藝釀造綠色糧食酒。結果釀出的酒不僅在開縣很暢銷,還銷往梁平、城口和四川的開江、宣漢等縣,供不應求。很多農民通過郭輝雄提供的致富信息,嘗到了科技致富的甜頭,18個留守兒童的父母在家鄉扎住了根,這里面就有陳小玲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