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歷史文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歷史為文學而生之,但文學非歷史而生之,在我們這56個民族里,哪一個民族沒有自己民族的歷史,哪個祖國沒有這個時代的縮影?曾幾何時,人類會想到文學和歷史是息息相關的?難道這不值我們去深思領悟嗎?
在這個高科技發展的時代,一個個偉績將會記錄在歷史的手冊里,一個個驚天動地的歷史將會鐫刻在人們的心中……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順利成功,“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順利成功,“神舟”載人飛船的……這些豐功業績都是因為——文學。
因為有了文學,人們才有了形象的表達和豐富的詮釋;因為有了文學,才會給世界添上這這神州大地“福滿人間”,因為文學,人類才會傾聽到遠處成功在彼岸對他發出的真正呼喚!
上初中之后看《史記》。按照今天的眼光來看,《史記》屬于學術著作,我那時是把它當文學著作來看的,覺得《史記》比《三國演義》更加豐富,更加波瀾壯闊,成王敗寇,英雄一批批死去,不是英雄的也一批批死去,都有理由。《項羽本紀》《高祖本紀》以及許多列傳都非常好看。
在《刺客列傳》中,荊軻名氣最大,其實武藝不怎么高強,連秦始皇都打不過。他自己也知道,所以開始向燕太子丹推薦了一個武功非常好的劍客去刺殺秦王,只是因為找不到這個人,他才去的。他很怕,但為了兌現諾言而去死,所以悲壯。豫讓的故事是《刺客列傳》里最深刻的,最有思想意味。豫讓多次跳槽,原先在范氏、中行氏手下辦事,后來投到智伯門下,智伯對他十分賞識,以國士待之。智伯又被趙襄子剿滅,全族被殺,就豫讓一個人逃亡。他要殺趙襄子報仇。第一次暗殺趙襄子被抓住了,趙襄子覺得豫讓講義氣,把他放了。后來豫讓把漆涂抹在臉上身上,偽裝患有嚴重的皮膚病,第二次暗殺趙襄子,又被抓住了。趙襄子說,你以前也侍奉范氏、中行氏,智伯把他們滅了,你怎么不向智伯報仇,反而投奔他呢?豫讓說,以前的幾個主人把我看作一般人,我就以一般人的行為回報他們,智伯以國士待我,把我看作杰出人才,我就以杰出人才的行為回報他。趙襄子說,我因為你講義氣饒恕過你,也是對你有恩了,你又怎樣解決問題呢?豫讓的解決方法是,要求趙襄子脫下衣服,讓他用劍刺衣,表示已經為智伯報了仇,也算是回報了趙襄子的寬恕。但這樣的做法畢竟不是真的報仇,于是豫讓以自殺作為最后的解決。當時就覺得這個解決非常詭異又非常深刻,后來我在《論可能生活》中討論過這個問題。
除了《史記》之類,我也讀一些國外的小說。當時圖書館已經被封了,但如果有熟人的話,還是可以拿書看。我有一個親戚在圖書館工作,所以我看了一些世界文學名著,像托爾斯泰、巴爾扎克、雨果之類的。西方小說更會寫人,尤其是心理描寫,精神反思深刻,是中國小說遠遠不及的;但有些太嗦,俄國小說就讓我看得不耐煩。外國作家中,我最喜歡莎士比亞的作品。我先看了朱生豪的譯本,后來又看了方平的譯本。據說方平的譯本更準確,但朱生豪文筆太好了,似乎更傳神,更有氣氛。
(節選自《在讀書中思考――趙汀陽談讀書》,原載《學術界》2007年第6期)
趙汀陽,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中圖分類號]6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57-6241(2016)07-0015-05
對歷史風貌的再現,固然要求老師“據史”而言,嚴謹精準地描述已經消散的歷史云煙。然而,由于歷史文獻和敘事方式的局限,故去的歷史風貌往往言之寥寥。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客觀而不失動感的,真實而不失觀感的展現歷史風貌,就成為許多歷史老師迷茫和糾結的難題。筆者以為,運用文學經典透視歷史風貌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正因為司馬遷的《史記》將歷史與文學結合得天衣無縫,才被人們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作為歷史教師,要入木三分地刻畫歷史風貌,需要關注相關的文學經典,從中領悟作品與時代的關系,讓歷史課更生動與深刻,煥發文學的魅力。
文學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表現作家內心情感的藝術,它主要包括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經典文學作品指具有典范性及權威性,經過歷史選擇的經久不衰的傳世之作,能代表特定時代的文學作品。伴隨著歷史的發展,每一個民族都誕生了許多文學作品,其中不乏歷經時代考驗至今熠熠生輝的經典,這些經典作品,理應成為我們解讀歷史風貌的重要資源。
一、經典文學作品的歷史價值:
虛構中見真實
要將文學作品引入歷史課堂,不能回避的問題是如何解決文學的“虛構性”與歷史“真實性”之間的矛盾。
首先,我們要正確把握內容的虛構與背景真實之間的關系。不可否認的是,文學作品的具體人物和內容難免是虛構的,但作者的創作都植根于具體的時代,而一部好的作品恰恰能體現作者對時代的深刻體悟和關切情懷,體現藝術與歷史的有機融合。當然,并不是每一部作品都能體現這種融合,因此,我們在有限的歷史課堂中還是以關注經典作品為主,因為經典作品經歷了眾人的“挑剔”和時間沖刷的考驗,更具代表性,歷史價值也相對更高。
其次,我們要正確把握個體作品與創作思潮之間的關系。基于孤證不立的原則,很難斷定一部作品,它所反映的時代特征就一定是真實可靠的,這就需要我們放大視野,將其置于當時的創作思潮中來看,看其反映的歷史背景是否符合了時代主流,看其體現的價值傾向是否順應了未來趨勢,看其蘊含的思想哲學是否傾注了悲憫情懷。同時,歷史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文學的關注重心自然也會隨之變化,因此,不同的歷史時期就會呈現出不同的文學創作思潮。例如,從西方文學發展的歷程來看,可以概括為“兩大源頭”和“六大思潮”。“兩大源頭”是指古希臘、羅馬的神話藝術及文藝理論,和中世紀的基督教文學及文化理論。“六大思潮”是指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文學思潮、18世紀新古典主義文學思潮、19世紀初的浪漫主義文學思潮、19世紀和20世紀的現實主義文學思潮、20世紀無產階級文學思潮和20世紀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思潮。如果教師能選擇體現時代思潮的文學作品進入歷史課堂,顯然其與歷史時代的關聯度會更高。
可見,只要選擇精當,歷史教師是可以通過經典文學作品的解讀,為透視歷史風貌提供有力支持的。
二、從歷史視角閱讀文學經典:
透視歷史風貌
(一)分析創作要素,把握時代背景
文學藝術作品,是人類豐富的精神財富。歷史教學自然應重視這些財富,但歷史課的解讀與語文課的解讀視角顯然不同,如果說語文課重視文學賞析和藝術價值的話,那么歷史課應重視時代背景和歷史信息的解讀。我們應結合作者生活的時代和具體環境,以及作品創作的具體時間和空間,運用所掌握的歷史知識去解讀作品背景和作者情感,從而讀懂作品并感悟歷史,這也是當前歷史教學中運用文學作品最主要的方式。例如,在講到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不思收復失地的內容時,可引入時人李綱的詩作《述懷》:“胡騎長驅擾漢疆,廟堂高枕失堤防。退避固知非得計,威靈何以鎮四方?中原夷狄相盛衰,圣哲從來只自強。”教師還可補充李綱其人在當時的處境:南宋王朝建立的初期,李綱一度被任命為宰相,時間只有兩個半月,就被主降派排擠出朝廷,他苦心經營的政治和軍事革新措施也連帶被廢除干凈。這首詩是作者卸任后被流放到廣東邊遠地方時寫的,詩中嘆惜自己抗金的政治主張不能實現,對當時的賣國投降分子進行了尖銳的諷刺,還表示了他的奮發圖強、抵抗侵略的堅定信心。在鋪墊充分的基礎上,教師可針對詩中的具體內容設計問題,諸如,胡騎指什么?退避指朝廷的什么政策?中原指什么地方?李綱為何如此述懷,渴望自強?通過這些問題的互動,既促使學生體會作者的內心世界,更加深學生對歷史背景的深入把握。
(二)解讀文學細節,探究社會風貌
史書的敘述方式一般是比較宏大的,其關注的重點大多為政治、經濟及思想等維度,但對人們具體的生活場景和內心世界則較少,也較難深入展開。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要了解各個時代具體的人文社會風情,要更多地貼近那個時代人們的生存狀態,要更感性地把握歷史時代特征,文學藝術作品無疑給我們提供了更廣闊的觀察空間。我們除了要把握作品的時代背景,更要珍視文學細節,恰恰是這些細節,為我們構建了一個更豐富、立體、富有人性、充滿活力的歷史空間,其實,也就是一個曾經的現實空間。文學雖然是虛擬的,但其陳述的細節總在不經意間透露出歷史的意味。
珍視文學細節,發揮歷史教師應有的敏銳度,從而融通文史脈絡,是培養突破學科思維局限、具有大歷史視野及豐厚人文素養的現代公民的有效路徑之一。例如,林鎮國老師在執教《兩宋新格局》一課時,對各類官修正史、詩詞戲曲、小說志怪、筆記文集、考古材料等史料信手拈來,讓歷史穿梭于豐富的歷史細節中,不僅將歷史課上得立體生動、靈性通透,而且培養了學習者文史相通的思維意識和珍視文化典籍的厚重情感。他對文學細節的解讀,既有提煉出歷史本體知識的,如從“《水滸》中的清風寨副知寨花榮無論武藝如何了得,都必須受制聽命于對軍事一竅不通的正知寨文官劉高”這一細節,分析出北宋“以文官壓抑武人,統轄武人,防范武人”的時代特征地有提煉出時人價值觀變化的,如從“莫道儒冠誤,詩書不負人;達而相天下,窮則善其身”等詩句中,分析出北宋時期“社會風氣和價值觀念也急劇變化”。當然,對于推測結論的信度,林老師后續又通過文學作品史料價值方法的提煉歸納加以指導。
大膽推測,小心求證,是我們對待文學史料的基本態度。對于如何“推測”,華東師大聶幼犁教授在對教師的培訓課程《古代詩歌中的歷史》中進行了方法示范。他對白居易《賣炭翁》一詩的歷史解讀,使大家對文學作品歷史價值的認識豁然開朗。他首先示范了如何從詩歌語言中提取表層歷史信息,例如從“伐薪燒炭南山中”和“夜來城外一尺雪”等詩句中推測“南山可伐薪燒炭、長安可能有較大冬雪”。這一細節探究看似簡單卻極重要,因為在平時的教學中基本被教師們忽視。接著聶先生示范了由詩歌語言表層信息所引發的思考,例如,關于“一車炭”和“半匹紅紗一丈綾”究竟價值是否相當,是否涉及“宮使強買強賣”,并進而引發出對當時個體工商者養老問題的關注。這些都是歷史的細節,是歷史教科書“管”不到的地方,但我們在文學作品里卻能發現端倪。當然,要善于發現文學中的大歷史與小歷史,不僅在于我們要讀懂文字,更要有心、有意識和有方法。聶先生的這些示范不僅從方法上,更從思想上給我們以觸動,二期課改絕不僅僅是學一點教學理念武裝一下頭腦那么簡單,而是要內化為行動,要將歷史意識貫徹到教學行為中,要反思過往的教學行為,將那些習以為常的做法置于新課程背景下重新思考。過去我們對這些文學本身所攜帶的歷史信息基本無視,現在換個角度看文學竟發現了無盡的寶藏。歷史無處不在,文學作品充滿了歷史意味。
(三)發掘內容關聯,推演歷史特征
如果說從單個細節獲取的信息和結論過于單薄和無力的話,那么,善于發掘同一個作品或同時代多個作品的內容關聯,對于我們推演歷史特征會更有說服力。如前文提及的林鎮國老師,在教學中就非常注重發掘多個文學作品的內容關聯。例如,從唐末總、北宋總兵力及林沖所轄的禁軍數量等多個細節,推導出北宋“集權中央”的特征再如,從唐詩“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宋詩“莫道儒冠誤,詩書不負人”及小說《水滸》中“賊配軍”成了一句罵人的話等細節資料,推導出北宋“重文”的社會風氣。可見,對多個文學細節進行關聯運用,或者將文學細節資源與其他資源對比運用,有利于坐實歷史和融通文史。
除了通過聚合多個信息推演出一個重要歷史特征外,還可以通過多個信息的組合勾繪出歷史畫卷。如林建明老師在執教唐代長安城內容時,就通過解讀唐代三位詩人的作品,來呈現長安城的歷史全貌。教師從白居易《登觀音臺望城》“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遙認微微入朝火,一條星宿五門西”、李白《少年行》“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及《秋夜吟》“六街鼓歇行人絕,九衢茫茫室有月。九衢生人何勞勞,長安土盡槐根高”組合出了一個布局嚴謹有序、商業繁榮但管理嚴格以及胡漢交融的城市景象。為了提高推演的可信度,教師還通過與唐長安城平面圖、唐西市東市示意圖等相互印證。可見,聚合多個文學作品中的信息,對于我們認識歷史全貌是很有裨益的。
(四)知曉價值取向,走進歷史深處
文學作品屬于藝術范疇,具有主觀性,所以作品會反映創作者或傳播者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可以透過作品,了解創作者的內心和精神世界。我們也可以通過類似作品在同時期的數量和受眾歡迎程度,包括作品的傳播廣度等,了解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心態,從而彌補歷史教材因宏大敘事的抽象性,以及第三人稱敘事的旁觀者心態而帶來的不足。
透過文學作品,有助于體悟時人感受,養成歷史之同情。例如,在講述漢武帝一課時,教師大多對其評價很高,但如果忽略了漢武帝執政時期時人的感受,那這樣的歷史就頗有后人立場、過分拔高的味道了。如果能引入社會底層的歌唱――漢代樂府民歌中的相關內容,漢武帝時代就會變得厚重立體。武帝以后,長期的戰爭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因此反對戰爭就成為漢代樂府民歌中的一個突出主題。例如《十五從軍征》這樣寫道:“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難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望,淚落沾我衣。”詩中描繪了一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兵返鄉途中與到家之后情景。作品讀來,字字皆血淚,雖沒有一個字直接譴責戰爭,但對戰爭的控訴卻非常有力。這樣的作品具有穿透性和震撼力,能幫助我們回到歷史現場,體悟特定時期普通人的生存狀態和精神世界。唯有真正回到過去,歷史之同情才有堅實的依托。
透過文學作品,有助于再現被遮蔽的情感,理解歷史之復雜。例如,講英國工業革命時,很多老師都會運用紀錄片《大國崛起》中的如下表述:“萬國博覽會開幕式成為整個倫敦的節日,萬眾喧騰中,前來剪彩的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反復使用一個詞語,來表達自己的興奮情緒:榮光、榮光、無盡的榮光。”這一材料中的“萬眾喧騰”給人一種錯覺,似乎當時大多數英國人都是肯定和迎合工業革命的。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在英國文學上,以鄉村田園為主題進行創作成為一種時尚。作家把工業城市描寫成丑陋的怪物,盡情歌頌鄉村靜謐、安適、停滯不前的社會環境,以此反襯對城市工業文明的厭惡”,“約翰?穆勒對經濟發展作為一種理想持懷疑態度,查爾斯?狄更斯反對工業資本的價值觀,安東尼?特羅洛普對商業的作用表示憂慮,馬修?阿諾德辛辣地批評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約翰?羅斯金強烈地憎恨工業社會”。英國詩人威廉?莫里斯在《地上的天堂》中寫道:“忘卻六郡天空上彌漫著的黑煙,忘卻蒸汽機的喧囂和活塞的撞擊聲,忘卻那丑陋城市的延伸;我寧愿懷念原野上的馱馬,在夢幻中去追憶那小小的倫敦,那白色而清潔的倫敦。”引入這樣的文學作品不是為了否定工業革命的進步主流,而是為了還原歷史的真實,再現被遮蔽的情感,刻畫時人在歷史洪流裹挾下的糾結,塑造激進與保守、進步與局限并存的立體現實場景,幫助學生懂得歷史發展充滿慣性和復雜性。
三、以科學方法運用文學經典:
提升證據意識
(一)明辨文學的史料價值
文學作為藝術作品,它主要的史料價值在于反映創作時期的歷史特征和創作者的思想觀念,而其內容大多具有虛構性的特征,因此,究竟哪些內容可以引入歷史課堂,要如何運用這些資源,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筆者認為,作為歷史教師:一要善于篩選,精選出貼近歷史真實的文學細節輔助歷史教學;二要善于多維辯證的解讀,既看到它不能證史的部分也看到可以證史的部分:三要善于運用多樣史料,發掘多則史料細節之間的內在關聯,培養探究意識;四要培養學生辯證解讀文學細節的意識和方法,從而做到既要利用文學細節的史料價值,也要提高理性判斷的自覺性和自主性。為此,教師在如何運用文學資源體現求真價值方面應對學生作有效的引導。如林鎮國老師在《兩宋新格局》一課的最后,設計了如何辯證看待文學作品史料價值的教學環節,即通過“《水滸》是元末明初的人所撰,老師在這里用來證明宋朝的歷史妥不妥當?”這個問題的討論讓學生認識到文學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歷史的旁證,但要加以辨析,又通過“如果你們想知道宋代的豆腐賣多少錢一斤,你們可以查什么書?”通過這個調侃式的問題讓學生認識到,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資源遠比正史的書志更為豐富生動。這一環節的活動開展,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也為教師示范了拓展歷史教學資源的新渠道和新方法。
(二)開展史料的多重互證
從史料價值來說,文學作品只能作為歷史的旁證,那么,其反映的歷史信息以及我們推演出的歷史結論究竟是否可靠,與其他史料、尤其是一手史料的互證,無疑是判斷其證據力的重要方法。以下是2015年上海市初中歷史學業水平考中的一道試題:
相較于政權更替的驟變,社會風俗的變遷總是漸進的。
材料一:凡我同胞,允宜滌舊染之污,作新國之民……凡未去辮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凈盡,有不遵者,以違法論。
――《大總統令內務曉示人民一律剪辮文》
(1912年3月)
1.材料一可以作為研究民國初年社會習俗變遷的( )
A.原始史料 B.轉手史料
C.間接史料 D.無意史料
2.民國政府在建立之初就頒布上述法令,試圖表明( )
A.對國民衛生狀況的關注
B.與清朝滿人統治的徹底決裂
C.對西方民主政治的效仿
D.以儒家傳統文化為立國之本
材料二:民國初年剪辮照片兩幅
3.從材料二中被剪辮者的神態看,他們對剪辮的態度是否一致?簡要說明理由。
材料三:(七斤嫂)用筷子指著他(七斤)的鼻尖說,“造反的時候,我本來說,不要撐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進城去,滾進城去,進城便被人剪去了辮子。從前是絹光烏黑的辮子,現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這囚徒自作自受,帶累了我們又怎么說呢?”
――魯迅《風波》
4.魯迅的不少小說直接取材于他生活的時代,是( )
A.具有回憶錄性質的口述史料
B.作者對社會百態的忠實記錄
C.再現的直接證據
D.作者對所處時代的歷史認識
5.材料三體現出人們對“剪辮”的態度是什么?
6.有人說“后,民國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法令,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你同意嗎?結合上述材料,從“動機與效果”的視角加以說明。
關鍵詞: 古代文學教學 情境教學 自主學習
“情境教學”是將學習者的體驗活動、認知活動、情感活動整合起來的教學模式,追求教育的整體性。在中國古代文學史教學中,教師可采納“情境教學”模式,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
美國著名教育家John D.Bransford等人認為,社會情境是指“熟悉的任務情境”和一個“有意義的目標情境”。也有學者認為,情境既是問題的物理結構與概念結構,又是活動的意識意向與問題嵌入其中的社會環境。[1]
將“情境”引入教學的優長有如下兩點:其一,“情境教學”模式的運用充分順應了人的生物特征。腦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左右兩半球相互協作、各有分工。大腦左半球掌管邏輯、理性,包括言語的活動;大腦右半球負責直覺、創造力和想象力,包括情感的活動。傳統教學中,教師的分析講解、學生的單項練習主要調動大腦左半球,引導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情境教學”著力調動右半腦,使之活躍起來,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在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之上,輔之以“情境教學”,大腦兩半球交替興奮,或同時興奮,協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腦的潛在能量,學生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因此,情境教學可以獲得比傳統教學明顯良好的教學效果。其二,“情境教學”模式充分利用認識的直觀原理。具體的形象、鮮活的細節等易于留存在人的記憶中。從教學實踐上看,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情境教學”更強調直觀性、情感性、師生的雙向互動性,采用“情境教學”模式,可以更好地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中國古代文學史課堂上,教師可吸納“情境教學”的理論與方法,以學生固有的知識結構為基礎,大量增補相關背景資料,幫助學生“回到”古代社會的歷史情境,體會具體時代的文化氛圍和創作環境,更形象、更真切也更深刻地學習、感知、接受中國古代文學史。這種再現過往時空,構建還原“歷史語境”的方式,有助于提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
中國古代文學課堂“情境教學”的總體思路如下。
(一)創設情境,完善學生原有的知識架構,建構全面的文學史景觀。
“情境教學”通過有效地創設情境,將學生引入時空隧道,走進古代文學現象發生的現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利用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知識、經驗去同化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如果原有知識與經驗不能完全同化新知識,則指導學生對原有認知結構進行改造、重組,豐富、補充、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
如,在講述元代戲曲《西廂記》時,常規的教學模式下,講授的主要內容有三:關于作者王實甫、《西廂記》的主題、《西廂記》的藝術特點。在“情境教學”模式下,則補充講授“關于《西廂記》的續作及其評價”一節。《西廂記》問世后,出現了大量續作,不少續作有意顛覆《西廂記》原有的風格。如盱江韻客的《續西廂升仙記》,將鶯鶯寫成心胸狹隘的妒婦,將張生寫成惡人;張生與鶯鶯結成夫妻,又要納紅娘為妾;紅娘更被寫成與鶯鶯爭風吃醋的小人。在講述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引領學生進入明清兩代“滿地皆話《西廂記》”的“歷史情境”,并結合學生所熟知的當代文化界的“惡搞”之風,指導學生認識、分析古今相似的文學、文化現象,激發學生對古代文學的學習興趣,也引導學生對當下“惡搞”等文化現象形成理性認識,提高他們的文化品位和思想水平。
(二)把握主體,強化學生的感受理解能力,實現不同課程之間的融會貫通。
“情境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下,經由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幫助,閱讀必要的學習資料,激發、強化個人對古代文學作品的感受,并進一步形成對古代文學、文化的理性認識。因此,“情境教學”要求課堂內外充分互動。學生在課堂上了解、接納、吸收教師講授的內容,課后尋找、篩選信息要素,提取已有的知識,通過自我建構、自我發現的方式獲得新知識。
如在明代小說教學中,要求學生閱讀明代、清代小說的評點本。其目的是,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了解、掌握故事情節,同時直觀地感受中國古代小說的存在形式、接受和傳播方式,了解時人對這些小說的具體評價。之后,要求學生以評點的形式,寫出回評、總批、側批等,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并促使他們進一步深入地理解中國古代小說的存在狀態。這樣,學生能在具體的語境中了解古代文學、文化的發生、發展過程,而且有效地打通古代文學和古代文論兩門課程。
(三)激發興趣,關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學習模式。
“情境教學”關注的不僅是學生“知什么”,而且要讓學生“知怎樣”,并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學習方式等,最終確定個性化的學習模式,掌握“學什么”、“如何學”、“如何用”。
學生是有獨立意識的主體,要引導學生進入歷史場景,學生的感情、信念、愿望、動機等非智力因素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情境教學”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進入歷史語境的興趣,并引導學生形成自覺的學習意識。在“情境教學”模式中,關于讀什么、怎樣讀等,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性。比如,閱讀明清小說的評點本,學生可以在《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等小說中任選一部,在閱讀并做大量讀書筆記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興趣點,分成學習小組,就某些問題展開討論,不斷強化場景意識,并最終建立個性化的、自覺的自主學習模式。
二
研究型教學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創新性,在展開研究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是退居幕后,而是進一步發揮能動作用,富于策略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開展研究型教學并非削弱教師的作用,恰恰是對教師業務素質、教學功底、科研水平、協調能力的綜合考驗。在中國古代文學史課堂上,“情境教學”就是要整合學習者的情感活動、認知活動,以及系統思辨能力、邏輯表達能力,強調教師講授、學生學習之間的互補、互動,引導學生形成進入“歷史語境”的自覺意識,實現教學由靜態化向動態化的轉變。進入“歷史情境”的最終目的是促使學生理解作品、把握作家、自主學習、用之于實踐。
(一)開展“情境教學”在教學方案設計上的要點。
1.立足學科性。學科性是“情境教學”根本。中國古代文學、文化的基本特點是“文史哲不分家”,在講授中國古代文學史時,采用“情境教學”模式,要給學生補充大量社會史、哲學史、政治史、文化史內容。在創設情境時,要注意體現古代文學的學科特點,緊扣教學內容,凸顯學習重點,這是首要原則。
2.關注鮮活性。經過時間的沉淀,留存在文學史教材中的作家及其作品已經被經典化。經典化有其積極的意義,但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消極性,這些作家、作品往往被抽離出具體的社會生活場景,成為某個時代的標簽,失去了其鮮活性和生命力。在中國古代文學課堂上,教師要盡可能地還原作家的日常生活狀態,在生活細節中把握作家、作品,重構古人的文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關系,使學生切實感受到古代作家、作品的生命力。
3.滲透教育性。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要訓練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使學生由中小學階段了解、習得知識點轉向掌握學習方法,形成自主學習模式。“情境教學”的目的正是使學生從根本上把握學習、理解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基本方法。
4.著眼發展性。任何一種教學實踐模式都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為根本目標。“情境教學”模式的著眼點之一,就是培養本科生在閱讀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文獻資料時的現場感。在古代文學學科治學與中學古文教學中,這種現場感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質。促使學生形成建構歷史語境的意識,對學生將來從事科學研究及教學教育工作具有積極的作用,為學生將來的發展提供充分的準備和充足的動力。
(二)實施“情境教學”可采取的方法。
1.描述法――建構基本的歷史語境。教師在充分掌握、理解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選擇與作家、作品等有關的思想潮流、歷史細節,以生動的語言盡可能地描述歷史的全貌。當學生學習能力不足,或對場景的把握不夠時,應結合他們熟悉的場景進行對比、比較,以激發他們還原歷史情境的能力。如講到《三國演義》,為了讓學生更深切地理解《三國演義》半文半白的語言所具有的歷史感,以學生熟悉的電視連續劇為例,探討正說歷史與戲說歷史的區別,提醒學生注意《貞觀長歌》與《還珠格格》在語言風格層面上的差異:《貞觀長歌》的編導試圖把觀眾引入歷史場景之中,所以遵循“講述歷史”的嚴肅性。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充分理解語體對文學文本的巨大影響力。在“還原歷史語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反省古代乃至現當代文學、文化現象。高等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令學習者將抽象的符號邏輯轉化為實用知識。師范類院校的學生畢業后,大多進入文化教育部門,針對學生的擇業方向,在教學中,時時引導他們對社會問題、文化現象進行反思。如,明清小說、戲曲領域有這樣一種現象,那就是國家、特別地方文化官員禁止小說刊行、限制戲劇搬演,但結果卻是屢禁不止。在談到這一現象時,提醒學生思考古代為何禁止小說、戲劇,禁令下達后為何會產生相反的效果,這種屢禁不止的現象對當代有何啟示。結合“百家講壇”“超女”等文學事件、商業文化現象,讓學生深入地思考,將來作為一名中學教師,應當如何引導中學生形成寬容的文化心態,同時保持高尚的文化品位。這樣,通過課堂教師講授、學生發言等互動,學生能全面把握文學作品、文化現象及其背后的本質規律。
2.閱讀法――全面感受歷史情境。把握歷史場景,關鍵在于培養學生全面的感知能力。“情境教學”模式在課堂講授之外,應注重學生課外的學習。學生除閱讀作品選、背誦經典篇目,還需要閱讀原著,寫讀書筆記,提交讀書報告,通過大量的閱讀、寫作,不斷強化對古代文學、文化的認知。展開中國古代文學課堂的“情境教學”,還可以進一步對學生閱讀的版本提出要求。如明清文學教學中,針對學生喜愛小說、忽略詩文的現象,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閱讀明代、清代文學家詩文集,并要求學生閱讀線裝書或影印本。這樣,通過閱讀,學生對古人的寫作方式會有直觀的了解,理解古人創作的物質環境。通過閱讀線裝書,學生會充分領悟到,古代文學作品不僅是一種文化產品、精神產品,而且是有必要的、特定的物質承載體,這對學生進入具體語境也有極大的幫助。
3.輔助法――不斷強化情境意識。在古代文學課堂上,利用網絡資源、多媒體技術,采用圖畫再現情境、音樂渲染情境等方式,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迅速進入歷史語境。如,在講授元明清戲曲時,由于戲曲已經退出了學生的生活,因此,必須讓學生觀賞、了解戲劇,他們才會對戲曲有直觀的感受。在講授《牡丹亭》之前,課間,可反復播放經典片段,如《游園》等,使學生對昆曲有直觀的印象;在講授過程中,可讓學生觀看青春版的《牡丹亭》,使他們進一步從聲音、畫面等綜合效果上理解中國古代戲曲。在講授過程中,針對有關唱詞,還要給學生補充古人生活的基本知識。如《牡丹亭》中有“遍青山啼紅了杜鵑,荼蘼外煙絲醉軟”一句,教師可放映看杜鵑花、荼蘼等的圖片,提醒學生“荼蘼”這種花與玫瑰花同一科屬,攀延性很好,顏色紛繁,古人常用來作蘺芭墻。通過這種方式接通古今時空,學生能全面感受古人生活與當下的融會之處。
三
常規的古代文學教學往往講授知識點,分析人物形象,以及作品的藝術特色,并對文學現象、文藝思潮給予定性式的評價等,這樣容易讓學生對古代文學、文化形成刻板的印象,學生僅僅將古代文學作品、作家視為抽象的邏輯符號,無法對古代社會生活、古代文學作品作出“同情的了解”。
中國古代文學史課堂實施“情境教學”模式并不反對或否定傳統的教學方法,“傳統型教學扮演的是一個居高臨下的‘傳道授業解惑’者的角色”,[2]“情境教學”模式則鼓勵教師將學界最新的科研動態、教研方法應用于實踐,作為組織者、激發者、引導者、推動者,最終促使學生學習能力全面提高。
以“情境教學”為手段展開研究型教學時,教師通過有意識地穿插對作家活動場景、生活細節等的描述,可以推動學生自覺地進入文學發展的“過程”之中,感受到古代文學作品的切實存在,古人生活的多樣性、豐富性。這樣,通過還原情境激發學生對古代文學作品、文學事件、文化現象的理解與認知,最終,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品質與研究能力。
在古代文學課堂上展開“情境教學”,可以實現由知識向能力的轉移,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開拓學習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如何將教師掌握的系統知識、學術方法、教學方法等盡可能全面、快速地傳遞給學生,是教學的重要目標。心理學研究顯示,只要建立適合的語境,激發學習者的主動性,知識就可以成功轉移。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情境教學”之中,也可以使形象再建能力與抽象思維能力均得到提高,豐富學習方法,提升思維品質。“情境教學”激發學生調動生活經驗與邏輯思維能力,將教師講授的內容與個人的體驗、知識點融會合一,使學生在情境還原的基礎上理解古代文學作品。
總體來看,“情境教學”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古代思想乃至中國古代文化的理解與認識。對師范生來說,“情境教學”為學生未來的職業建構提供必需的知識儲備。通過“情境教學”,師范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階段,就能夠了解和習得前沿的教學方法,關注教學方法論,為迅速融入職場進行必要的準備。對非師范生來說,“情境教學”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術品質,幫助學生了解學術界最新動態、最新觀念和觀點。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教育學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關鍵詞:舞蹈藝術;唐代舞蹈;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社會價值
中圖分類號:J701 文獻標識碼:A
一
詩歌之所以在唐代得到繁榮,其原因之一是,其它姊妹藝術的繁榮及其藝術因子向唐詩滲透,豐富了唐詩的體裁,豐滿了唐詩的肌體,充實了唐詩的內涵,提升了唐詩的精神意蘊。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導言中說:“關于藝術,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時期決不是同社會的一般發展成比例的,因而也決不是同仿佛是同社會組織的骨骼的物質基礎的一般發展成比例的。”即認為物質生產的發展同藝術生產的發展存在不平衡關系,高度發達的藝術往往是在物質不發達的時代產生并達到繁盛,如希臘雕塑藝術,反之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時期藝術卻走向低谷。這個判斷出現了例外,唐朝是世界文化史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時達到輝煌的時代。唐詩固不必說,音樂、書法、雕塑、舞蹈等同時出現繁盛景象。舞蹈這門古老的藝術,宛如藝術百花園中盛開的一朵奇葩,嬌艷芬芳,帶著青春的朝氣,蓬勃的生命活力,煥發出璀璨奪目的光芒,在唐代文化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
舞蹈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遠古初期,先民部落便產生了作為圖騰崇拜儀式和巫術儀式的舞蹈。《呂氏春秋?古樂》:“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這是最早的關于歌舞的記載,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藝術的門類漸漸豐富起來,于是舞蹈逐漸從與音樂、詩歌等其他文學藝術形式的相互依附中獨立出來,形成具有獨立藝術品質和優良傳統的門類。進入奴隸社會以后,出現了以表演歌舞為生的職業歌舞藝人――女樂,實際上就是表演樂舞的女奴。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宮廷中也備有大量女樂。屈原《招魂》中就有用女樂為懷王招魂的描寫:“陳鐘擊鼓,引吭高歌,美人微醉,滿面春色,美目流盼,長發飄飄,苗條豐盈。”十六個女子排成兩行,翩翩起舞,進退旋轉,揮襟甩袖,節奏鮮明,和諧統一。可見當時女樂之盛。
秦統一六國后,將六國的金銀財寶和宮嬪、女樂都擄掠到咸陽,據史料記載,當時宮中女樂有萬人之多。杜牧《阿房宮賦》中描寫的“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雖有夸張,卻并非毫無根據。
兩漢時期,舞樂藝術進一步發展,漢武帝時期設立了專管樂舞的官方機構――樂府,創制了一批優美動人的舞蹈,如《長袖舞》、《對舞》、《巾舞》、《建鼓舞》、《七盤舞》等。這些舞蹈多以手、腰等上體動作為主要表演手段,尤其注重舞袖。如《長袖舞》便是由舒展長袖而舞,借助舞衣光滑輕柔的質感,在袖的舞動中創造裊娜飄逸的境界。這一時期,出現了很多著名的舞蹈藝人,如漢武帝的那位傾城傾國的李夫人,漢成帝的那位能在掌中舞蹈的皇后趙飛燕,都是著名的善舞者。
曹魏時期,成立了舞樂管理機構――清商署,以表演清商樂為主。曹后還要他生前的姬妾和歌舞藝人在銅雀臺上“每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望他所葬的西陵歌舞。此后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清商樂舞,從而保證了作為“華夏正聲”的漢民族傳統舞樂文化,在經歷了各民族文化的不斷交流、碰撞之后,仍然得以延續下去。
魏晉南北朝是樂舞的變革時期。一方面,由于東晉政權南移,促進了江南民間樂舞的發展,使得樂舞在“中南舊曲”的基礎上,又添“吳歌”、“西曲”等江南新聲。另一方面,鮮卑族拓拔氏在北方建立政權,帶有濃郁民族風格的西北少數民族樂舞傳入中原,并在上層社會中迅速普及開來,“胡樂”、“胡舞”風靡一時。胡樂、胡舞的傳入,不僅使樂舞形式更為豐富多彩,而且對后來舞蹈的總體風貌產生了深刻影響。
唐代開國之初,便承襲隋制,在隋《九部樂》的基礎上,增制《燕樂》,為《十部樂》。即《燕樂》、《清樂》、《西涼樂》、《天竺樂》、《高麗樂》、《龜茲樂》、《安國樂》、《疏勒樂》、《康國樂》、《高昌樂》。除《燕樂》是貞觀年間所創制,《清樂》是漢魏六朝傳統樂舞,其余幾部都是邊疆少數民族或域外樂舞。舞蹈藝術在唐代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唐代舞蹈在盛唐時期達到輝煌的頂峰。一改初唐舞樂具有強烈的功利色彩,盛唐樂舞具有浪漫情調:一方面,打破了初唐宮廷舞蹈的謹嚴呆板程式化,表現出朝氣蓬勃的精神和豐富大膽的想象。如《劍器舞》在盛唐時展到高峰,斐將軍和公孫大娘將這一舞蹈的神韻發揮得淋漓盡致,達到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得到詩人李白、書法家張旭、畫家吳道子的高度贊賞。同樣斐劍舞、李白詩歌、張旭書法被稱為“三絕”。另一方面,由崇尚功利轉向注重娛樂性。玄宗建立教坊、梨園等專門機構,使得以觀賞娛樂為主的舞蹈,擺脫了初唐時難于同禮儀性樂舞抗衡爭勝的局面,由附庸蔚為大國。
二
最能代表盛唐氣象和唐人精神風貌的是著名的大型舞蹈――霓裳羽衣舞。
唐代的歌舞大曲,即一種由音樂、舞蹈、歌唱組成的多段體大型歌舞。其結構包括散序、中序、破三個部分。散序就是序曲,由器樂演奏,無歌無舞;中序(或稱歌)是大曲的主體,以聲樂為主,有時只歌不舞,有時舞隨歌入;破為結束部分,以舞為主,伴以歌、樂。《霓裳羽衣舞》是玄宗在《婆羅門》基礎上增刪、改編而成的,又是唐樂舞中著名的法曲。法曲,是用于佛教法令的法樂與清商樂的融合,其音清而近雅,其器有鐃、鈸、磬、幢、琵琶。玄宗酷愛法曲,成立了專門教習法曲的機構――梨園,而且親自教練,號皇帝梨園弟子。相傳此曲最早是在玄宗冊封楊貴妃之日演奏,并由楊妃親自舞蹈。
白居易元和二年至十年(807-815)在長安任集賢院校理、左拾遺、翰林學士,親眼看到過宮中表演此舞。寫有《霓裳羽衣歌》。先看舞者的服飾:“案前舞者顏如玉,不著人家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珊珊。”舞服如云霞虹霓,素雅飄逸,使舞者宛若仙子。再看舞蹈的全過程,一開始是演奏散序:“磬簫箏笛遞相攙,擊彈吹聲迤邐。散序六奏未動衣,陽臺宿云慵不飛。”散序一共演奏六遍,舒緩悠揚的樂曲回蕩在舞場的上空,而舞者還未出場,繼而轉入中序:“中序擘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坼。”隨著優美抒情的樂曲,仙子翩翩起舞,舞姿輕盈柔婉:“飄然轉旋回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小垂手后柳無力,斜曳裾時云欲生。煙娥斂略不勝態,風袖低昂如有情。”舞者時而像流風回雪,時而像游龍驚飛。裊娜處如柳絲低垂,舞動時似彩云漂浮。舉手投足,一顰一笑,皆有情意。接下來是入破:“繁音急節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鏗錚。”曲終時,在有如鶴唳一般的一聲長引中,舞者仿佛是飛鸞收翅,結束了全舞:“翔鸞舞了卻收翅,唳鶴曲終長引聲。”
可見,此舞從服飾到動作,都力求富有仙意,借助輕柔婉轉的舞腰和流動飄逸的舞袖,創造出美麗多情的仙女形象,喚起觀者對神話傳說中仙子“素練霓裳,舞于廣庭”的美好聯想。
三
盛唐之舞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具有下面幾方面的價值:
第一,歷史價值。舞蹈是在音樂的配合下通過人體動作的節奏和姿態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具有很強的時間性,所以最難保存又最容易散失。因而唐代舞樂詩歌保存了大量關于舞蹈的生動形象的記載,成為后人了解和研究唐代舞樂的珍貴史料。記錄舞樂的書籍有樂譜和敦煌壁畫,還有像崔令欽《教坊記》、南卓《羯鼓錄》、段安節《樂府雜錄》等,這些書籍不如詩歌描述的生動形象,因為詩歌大都是詩人親眼所見的舞蹈表演和傳播的情形,內容真實可信,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書籍的缺陷。如《柘枝舞》,就有白居易、張祜等著名詩人的作品描述了這種舞蹈表演時的動人狀況。像白居易《柘枝妓》:“平鋪一合錦筵開,連擊三聲畫鼓催。紅蠟燭移桃葉起,紫羅衫動柘枝來。帶垂鈿胯花腰重,帽轉金鈴雪面回。看即曲終留不住,云飄雨送向陽臺。”張祜《周員外席上觀柘枝》:“畫鼓拖環錦臂攘,小娥雙換舞衣裳。金絲蹙霧紅衫薄,銀蔓垂花紫帶長。鸞影乍回頭并舉,鳳聲初歇翅齊張。一時腕招殘拍,斜斂輕身拜玉郎。”將此舞的演奏方法、服飾、舞蹈的手、眼、身、法、步,單舞與雙舞的區別,運用精妙的詩歌語言表現出來了。
一、文學作品的界定和滲透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文學作品不勝枚舉。文學體裁主要包括詩歌、小說、散文等,其內容囊括了政治、經濟、外交、思想、文化等各個領域,涉及上至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的每個階級階層,可以說包羅萬象,無所不及。與高中歷史教材緊密結合,并能為教材服務的文學作品也為數不少。在教學中究竟選取哪種類型,采用哪些內容進行滲透,必須根據教材所處的歷史時期,結合其階段特征,以及該時期杰出的文學成就等方面綜合考慮。
二、主動滲透文學材料,豐富歷史課堂內容
目前高中歷史教材,理論性和系統性較強,對事件前因后果的解釋、事件過程的說明并不充分,不利于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以及形成知識之間的聯系,制約了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表現為課堂學習中容量有限,導致學生視野狹窄,思路單一,最終使課堂效果大大降低。恰當選取文學內容,合理利用,會迅速激活歷史課堂生命力,有效扭轉這種不利局面。
文學作品的選取應本著“源于教材,服務于教材”的原則,文學作品的滲透應采用“文學鑒賞”的思路與方法。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分析文學作品的事件和人物,聯系教材歷史知識,分析他們所處的時代,以加深對教材的理解,達到擴大學習容量,把握時代特征,感悟社會發展,提高學習能力的目的。
1.成語典故
在具體操作時,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接受程度,利用成語典故之都——邯鄲的豐富信息,先從學生喜聞樂見的成語典故入手。第一步,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并通過多種渠道(如剪報、查閱資料或實地訪問等)自主搜集先前所了解的成語典故。第二步,指導學生總結、歸類與教材緊密相關的成語。第三步,對自己感興趣的成語進行再次學習,并結合對教材的理解寫出心得體會。
2.《詩經》
先秦部分的歷史以奴隸社會為主,因此,學生全面把握奴隸社會的階級斗爭和經濟狀況就非常重要。《詩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奴隸社會繁榮時期的西周到奴隸社會的瓦解春秋中葉的詩歌,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收錄的內容涉及到上至王公貴族,下到廣大勞動人民的大量詩篇,反映了奴隸社會的各個方面。而且學生對《詩經》的許多作品在高中語文教材中都有接觸,也就容易接受。所以,我選取了《詩經》的典型篇章進行學習,以教案和課外閱讀兩種方式進行。
我選取了《詩經》中的《詩經?碩鼠》和《詩經?伐檀》,并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學習。首先讓學生全面閱讀《詩經?碩鼠》文章,為便于理解原文把譯文也一并發給學生,讓他們對材料從歷史的角度進行新的認識;然后引導學生根據設問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獲取有效信息;最后轉化成歷史術語進行答題。
為了加深對《詩經》的理解,我把《詩經?伐檀》設計成了課下作業,并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個或按學習小組設計一個自認為比較滿意的教案。
通過這種做法,學生對奴隸社會的特點、政策的實質、社會發展的歷史趨勢等問題都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激發
了學生學習古代文化典籍的熱情,也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的意識。
三、正確指導,形成方法
為進一步完善文學滲透的教學方法,真正激活歷史課堂生命力,提高歷史課堂效果,我認為在進行這種教學方法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文學滲透過程中應時刻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力爭做到以下兩點:
1)文學作品的搜集應鼓勵學生動手搜集、整理,然后,由教師篩選使用。
2)課堂上要啟發、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合作。讓他們成為課堂上的主角。
2.指導學生掌握文學鑒賞的原則和方法:
1) 時代性原則:把人物置于其所處的時代進行評價,避免跨越時空的“超人”評價觀點。
2)階級性原則:從這個人的階級立場出發看待他的活動目的,不可戴上“無產階級”的變色鏡去苛求。
3)客觀公正性原則:擺脫“先入為主”的傾向,學會由“材料說話”,用“事實說話”。
4)前進性原則:用發展的觀點,把某個人放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去評價其為社會發展做出的貢獻。
3.文學作品選取以后對其如何設問就成為教學的關鍵,要做好這一步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設問應深入淺出,“平易近人”。
2)設問要與教材緊密結合,突出教材重點。
3)設問要難易結合,循序漸進。
4)設問要具有啟發性,體現探究性和合作性。
5)設問要具備發展性,體現時代性和前瞻性。
這是里奇參與設計和建造的直徑152.4厘米的反射式望遠鏡,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功能最強的望遠鏡。它巨大的曲形鏡面收集來自星云的光線,入射的光子緩慢地將差不多iPad大小的照相玻璃底片上的感光乳劑曝光。之后,一名助理制作了負片,并將其標記為“Ri-0”――里奇那臺代表當時最先進技術水平的望遠鏡拍攝的首個科學圖片。
今天,Ri-0是加州帕薩迪納卡耐基天文臺主辦公室內存檔的20萬張天文學底片之一。這些底片的拍攝日期在1892年到20世紀90年代早期,使用包括威爾遜山、帕洛馬山(圣迭戈附近)、拉斯坎帕納斯(位于智利)、肯伍德(位于芝加哥)天文臺的望遠鏡,底片的尺寸范圍從1平方厘米到臺式電腦屏幕大小。
這一系列藏品的規模在美國屬第二,包含了20世紀最重要的一些天文觀測。正是這些圖片,激發了埃德溫?哈勃對膨脹宇宙的領悟,引導喬治?埃勒里?海耳發現了太陽磁場,為恒星和星系形成的理論提供了觀測基礎,也為人類與太空的故事譜寫了新的篇章。
以下是其中一些最著名、最令人震撼的照片。
太陽磁場
1908年年初,太陽天文學家、望遠鏡工程師喬治?埃勒里?海耳開始擺弄專門對紅色(長)光波敏感的照相底片。他尤其喜歡在被稱為H- 阿爾法的紅色波長處觀測太陽,該波長的光線是恒星大氣層的重要特征。他花了一個月的時間來完善這項技術。1908年,他得到了第一張太陽磁場的清晰圖像,顯示了圍繞太陽黑子的奇怪旋渦,海耳把它們稱為譜斑。雖然他錯誤地假設譜斑是充滿旋轉電子的氣體龍卷風,但這項發現還是使他得出了正確的結論,即太陽能夠產生磁場。
海耳開始通過能夠將光線分離成頻譜的光譜儀尋找太陽磁場存在的直接證據,這些光譜通過一系列垂直的線條來表示。為了將這些線條展開到能夠讓他清晰地看見細節,海耳把一臺9米的光譜儀放在威爾遜山152.4厘米太陽望遠鏡下方的混凝土井里。他用43厘米長的玻璃底片來捕捉投射的光譜,就像那張可能是由他本人制作的底片一樣。當對太陽表面光譜線和太陽黑子的光譜線進行比較時,他發現太陽黑子在對光進行極化的同時,將其中一些線條分裂成了若干條。在太陽光譜的底片中,被分裂的線條被標注為K 和H。這種分裂叫作“塞曼效應”,為地球之外存在磁場提供了第一個確切的證據。
哈勃有名的“VAR!”啟示
1923年秋季的一個夜晚,埃德溫?哈勃對當時叫作仙女座星云的天體進行了45分鐘曝光。當時,天文學家在爭論他們通過望遠鏡看到的這個螺旋狀的斑點(或者叫作“星云”),是在我們銀河系內的小型星團,還是遠處大很多的“宇宙島嶼”。哈勃希望能夠徹底平定這場爭論。
當他拿到底片的時候,以為自己看到了一個處在仙女座一條旋臂上的“新星”,或者叫作星體爆炸。他將小黑點標為“N”。但是當他將這張底片與其他不同日期拍攝的照片做比較的時候,意識到這顆星實際上是造父變星,一種產生有規律亮度變化的恒星。通過測量它相對于其他已知變星的周期和光度,哈勃計算出了它的距離,因此證實仙女座是銀河系之外很遠地方的一個巨型恒星系統。在激動中,哈勃劃掉了“N”,并在其位置上寫下了“VAR!”。
為了尋找更多造父變星來證實他最初的發現,哈勃拍攝了數十張仙女座的底片。與他所處時代的很多天文學家一樣,他給這些底片加上了彩色的注釋,用圓圈和箭頭標識出候選的造父變星、參照恒星,以及其他值得注意的天體。他給每一個經過確認的造父變星寫了編號,通常后面帶一個感嘆號,就好像他在抑制內心的激動。在那張1924年拍攝的底片的數字翻印版中,你可以在左下角看到標注“V4!!!”。
“ 我的上帝,全是恒星!”
雖然哈勃證實了仙女座是一個巨大的星系,很可能充滿了上百億顆恒星,天文學家卻花了將近20年才最終解析出它高密度中心區域的恒星。第一張照片拍攝在一張17厘米的底片上,它是在非同尋常的情況下產生的。
1943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期,天文學家沃爾特?巴德在威爾遜山工作。作為一名德國籍公民,巴德被禁止參與戰爭任務,因此他晚上有時間凝視洛杉磯上方的星空。而此時因為戰時燈火管制,這片天空暗得令人欣喜。一天晚上,他將天文臺那架254厘米望遠鏡對準了仙女座,第一次捕捉到了星系中央單獨的恒星。這張照片為巴德將恒星分為兩類奠定了基礎:占據著星系旋臂的年輕熾熱的恒星,以及位于星系中央年老冷卻的恒星。
在60多年之后,這張照片仍然令人震驚。美國航空航天局天文學家簡?瑞格比2015年拜訪卡耐基天文臺的時候,在小型放大鏡下察看了這張底片,驚呼道:“我的上帝,全是恒星!”
奇怪星系里的超新星
剛剛離世的天文學家霍爾頓?阿爾普最著名的成就是他1966年出版的《罕見星系圖冊》,他為這本圖冊拍攝了數百張具有奇怪形狀和行為的星系照片,其中就包括斯特藩五重星系――遠在3億光年之外、處于激烈碰撞中的5個密切互動的星系。圖冊在圣迭戈帕洛馬天文臺發表5年后,在一張新拍攝的卓越照片中,他鑒定出了一顆超新星(右頁左上圖中標注為“SN”),爆炸于一個月之前。這張底片上其他箭頭指向的是參照恒星,阿爾普用來計算該超新星在太空中的坐標。
在一張拍攝于1964年較早期的照片中(右頁左上圖),這顆閃耀的爆炸體顯然消失了。
關鍵詞:新歷史背景;漢語言文學;教學模式;創新
1.前言
隨著社會各行業競爭壓力的增大,壓力的轉移逐漸延伸至高校對于人才的培養上,也就體現在了教育的競爭上。各大高校中漢語言文學教學專業作為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教學模式的創新與教學效率的提高對人才的培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新歷史背景下,只有協調有效教學模式中的各個組成要素,才能高效展開教學,并充分全面發揮要素功能。
2.“四位一體”模式
四位一體模式在教學中包括了教師、學生、教材與教學媒介,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材作為載體發揮了重要功能,而教學媒介則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在四位一體教學模式中,教師首先要明確自身扮演的角色,既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又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促進者,同樣作為學生共同學習伙伴,因此要從宏觀與微觀多個角度展開教學任務。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與中心,通過教師的引導對知識有接觸、互動、加工、反饋的過程,新課標推行的重要目標也包括了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確立。教材能夠實現知識到學生的傳遞,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知識、素養與能力中成為聯通的載體,也是重要的學習資源與平臺。教學媒介則是一種有效的輔助手段,集合各種外在的因素促進知識的融會貫通,從而牢固掌握。四位一體模式下的四種因素之間,并不是簡單的堆積,而是有機的組合,實現創新模式的轉變,提高教學效率[1]。
2.1教師為主導
首先,教師要確定教學目標,在對教學方法進行選擇時,充分結合學生專業性特點與具體目標,體現新課標以及社會對學生的要求,將學生的文學素養與應用能力放在教學的第一位,并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致力于每一個具有不同風格與特點的學生展開有效教學,激發學生熱情,挖掘學習潛力。具體到教學課堂上,教師通過情境創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歷史故事的講述、網絡課件的展示、影視資料的播放等等,同時引導學生自主進行合作探究,對學生的學習進程展開跟蹤與誘導,及時給予啟發,提高漢語言文學的學習能力。
2.2學生為主體
其次,要通過學生主體地位設計的模式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自覺性與積極性,讓學生以飽滿高效的狀態投入到學習中。教師要善于借助時展的高科技產物――多媒體技術的優勢進行教學,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刺激學生的感官與情感,讓課堂教學更富有情趣。教師還可以引用問題設置來帶動學生引發思考,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變被動為主動,真正實現學習角色的轉變。另外,要堅持以評促學的原則,重視評價對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促進作用,注重學生精神上的滿足,在進行具體的評價時,教師要以激勵制為主,對學生的細微進步給予極大的肯定,針對學習表現不積極的學生,及時找到缺乏學習動力的根源,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與鼓勵,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表現平臺與表現機會,從而感受到學習成功的滿足感。因此而建立的評價機制也要包括日常評價、期中期末評價的內容,同時結合教師評價、學生自評等形式,充分發揮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展現新歷史背景下學生學習的新模式[2]。
2.3教材為載體
再者,針對教學載體的創新,教師要在立足課本教材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利用價值,深入分析,把握作者寫作意圖以及教材的重難點,以提升語言魅力和課堂教學活力的方式讓學生有所感悟,并在不斷地刺激與啟迪下產生學習興趣。對教材內涵的挖掘也應該包括內容的細節,如挖掘教材中地方的風土人情,以各種影視媒體方式展現等,讓學生意識到漢語言來源于生活,植根生活,幫助學生培養構建意識,并深感漢語言文學學習的價值。知識的內容不能局限于教材內,教師應設計宏觀目標,確定具體拓展方法,緊緊圍繞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的特點進行知識的延伸與拓展。比如,從學生的興趣愛好著手,以學生的角度對各種未探知的領域進行充分的挖掘,確保資源的有效利用,同時將其整合構成動態的構建意識,緊密與學生的生活、所要面對的社會、甚至是人類的發展結合起來。另外,要充分考慮到文學本身的生成性[3],蘊藏的教學資源、影視資源、媒體資源、信息資源等內容,都可以貫徹到課堂教學中,豐富漢語言文學的表達形式,幫助學生發現并積累更多價值信息,全方位提高學習能力。
2.4媒介為手段
最后,教學媒介是開展課堂教學有效的教學手段,教學媒體以直觀性、生動性、形象性的優勢,豐富漢語言文學的課堂教學形式,并集合現代網絡媒體、影視媒體,充分發揮容量大、圖文并茂等優勢。具體到課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標準的錄音朗讀為學生語言的表述與發音起到示范的作用,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閱讀朗誦技巧,糾正日常生活運用的粗糙口頭語,提高朗讀能力,也可以通過各種幻燈片、多媒體教室、語言表達室等為學生帶來漢語言文學教學直觀性,實現具象化的語言文字教學,增強學生在感官上的體驗,以聲音、動態畫面等形式促進語言的品味提升。教學媒介還能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互性,比如,幻燈片的輔助教學功能可以讓教學課程的開展更有層次,豐富教學容量,增強互動環節,并促進學生之間實現溝通與交流,這又無形中增強課堂教學趣味性,以氛圍的營造、情緒的帶動、情感的植入真正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
3.結束語
綜上所述,漢語言文學是一門綜合性較強卻有著基礎作用與功底的特殊學科與專業,在新的歷史背景下,教師必須摒棄過去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為課堂教學帶來的巨大優勢,整合四位一體創新教學模式,在尊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前提下,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教材為載體,創新媒介教學手段,為培養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而努力。
參考文獻:
[1]鄭君.新形勢下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5(15):256-257.
摘要:新課程改革下的中小學文學與歷史課堂教學,在形式上應該是靈活多樣的,這就要求教師要有全新的教學理念,靈活的備課方式,。本文通過對新課程教材、教法的分析,并結合自身情況提出了對中小學文學與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的新思考。
關鍵詞:中小學文學與歷史 新課改 有效教學
什么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學論專家余文森教授作過很通俗的解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從中我們可知學生的認知和情感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指標。如何提高學生的認知,增強學生的心理認同感,現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淺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緊扣課標和目標,認真備好每一課
新課程的“三維目標”是國家新課程基本理念的重要體現之一,體現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本規律,體現了學生各種素質在學科課程培養中的有機聯系,體現了時代對基礎性學習能力、發展性學習能力和創新性學習能力培養的整體要求。所以備課要以課程的內容標準為依據,教學活動設計要全面落實“三維目標”,教師還須轉變角色,在備課的過程中應該多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去考慮教材,以一個學生的眼光是閱讀教材、分析教材、審視教材,使備課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備課是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節,只有好的腳本,才能有更精彩的表演。
二、培養學生學習文學與歷史的興趣
興趣是人對一定事物和活動帶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內在傾向性。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現代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興趣是學習中最活躍、最主動的因素,是學習的內在動力,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主觀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在日常授課中我發現如果學生學習動機明確,興趣濃厚,自然產生求知欲,課堂效率就高。其實“每個年輕的心靈里,都有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關鍵在于老師怎樣去點燃。每當課上講到富含趣味的文學與歷史典故時,平常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也能夠認真聽課了,甚至還能夠認真思索教師的問題并試著回答。這讓我意識到要想提高課堂效率,首先得讓學生對你的課感興趣。因此,必須采取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對文學與歷史課的興趣。例如在講《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課中的公民參政情況時,可以對學生講解“雅典人帕帕迪的政治生活”這一故事,通過對雅典公民帕帕迪行使公民權利的見聞和遭遇不僅可以讓學生明白人民的概念和輪番而治的體現,同時也能讓學生體味到雅典民主的局限性;此外,在講到枯燥無味文學與歷史知識時,也可以從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入手,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入手。 諸如日本教科書問題、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問題、問題,讓學生自己通過查資料展開討論,讓他們真正體會到文學與歷史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三、在授課過程中實現角色的轉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過去我們一直把學生放在客體的位置,強調接受學習。他們從不主動地去獲取知識,而是被動地接受,使課堂缺乏生機與活力,學生思維受到扼制。其實,教師應把課堂還給學生,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促進者、引導者,即老師不再局限向學生問問題,而是引導學生提問題;從傳統的“神壇上”走下來與學生融為一休,與學生在同一平臺上互動研究,從“舞臺劇的主角轉變為導演”。最終在教師轉換下,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
四、及時進行教學反思
法國牧師納德·蘭塞姆說過這樣一句話:“假如時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將有一半的人可以成為偉人。”反思將會使更多的人獲得成功。教學反思對于每一個教師的成長都有著十分重要意義,它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重新審視,對成敗得失進行思考判斷,它不是簡單的回顧,而是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理性的分析思考,尋找解決方法,并在隨后的教學中加以改進,使課堂教學趨于優化,從而達到最佳。總之,提高教學有效性關鍵在于調動學生主體的積極性,作為教師,我們要認真學習新課標,熟悉新的教育教學理念,踏踏實實做好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追求每一節課的高效,反對忽視文學與歷史基本知識的教學,去空談改革與創新。
五、不斷提高教師自身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