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精神科醫師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新醫神經外科是全疆神經外科的帶頭人,全科主任醫師、教授5人,副主任醫師4人,主治醫師6人,同時在科進修醫師10人左右,護理人員16人,編制床位30張,顱內腫瘤、顱底疾病、血管疾病、脊髓疾病的診治和手術都很成熟,全疆各地患者絡繹不絕,最高同時住院人數高達70人,每個角落都是加床,危重病人占一半以上,每日平均手術在兩臺以上,我在短暫熟悉工作環境后就參加了單獨值班和收管病人,見到了很多以前只在教科書上看到的疾病,遇到疑難問題虛心向老師請教,下班后翻書查資料鞏固知識,經常下班后在科室一邊看書一邊等急診手術,急診手術是提高我們動手能力的好機會。通過學習使自己對神經外科疾病有了更多認識,對以前我院的常見病又有了新的認識,對我院常見的顱腦外傷的診斷治療及手術的精細化、熟練化及人性化有了很大提高。通過科室老師每周授課在神經系統解剖和CT、CT-A、DSA、MRI、MRA及MRV等的閱片也有了一定提高。
本人還利用有限的進修時間完成了神經顯微培訓課程,畢業考核要分別完成30克小白鼠腹主動脈的端-端吻合,頸內靜脈、頸總動脈端-側吻合,另外附加難度較大的小鼠腎臟移植手術,對此學習班規定完成前兩項考核即可發醫學院神經顯微培訓證書,有能力完成三項者可獲北京天壇醫院頒發的yasgil親筆簽名的培訓證書,手術是在顯微鏡下利用顯微器械在直徑不到一毫米的血管斷端吻合6~10針,還要保證解剖和功能的完整。自培訓以來三項過關率不及50%,其實腎移植還是有一定難度的,一次手術下來至少需要4個小時,這4個小時需要全神貫注,有時快結束了一針沒處理好,或者手上的力道稍沒掌握好血管就破了或是不通了,就可能全功盡棄,剛開始幾天也做不成功一例腎移植,有時候也想放棄,但是想想覺得這次學習機會不容易,而且得到領導的關心,我不能對不起自己和辜負幫助過我的人,經常加班加點訓練,在兩個月內完成了三個月的培訓課程,順利的考核過關獲得了天壇醫院頒發的培訓證書。
本人進修期間還與新醫繼續教育辦和護理部聯系,使我科一名護士順利進修,期間共同學習、協作,為回來提高科室工作、加強醫護協作打下了基礎。還從進修醫院帶回許多書籍資料,手術錄像及最新的神經系統解剖光盤,為我科室醫護人員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但是由于時間較短,要學的知識太多,以前在我院見到的病種較少,所以感覺收獲還沒有預計的大,感到還有更多需要掌握的還沒掌握,回來后要不斷鞏固收獲的知識,努力學習使自己有更大的提高。通過這次進修學習使自己在神經外科疾病的理論知識、診斷治療及手術技巧上均有了明顯提高,更重要的是視野的開拓,思維的拓寬,理念的轉變是我最大的收獲。
【關鍵詞】 縣級綜合醫院;會診-聯絡精神病學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610-02
會診-聯絡精神病學(Consultation-liaison-psychiatry,CLP),又稱聯絡精神病學或綜合精神病學,是臨床精神病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是指精神科醫師在綜合性醫院開展精神科醫療、教學、及科研工作,重點研究心理社會因素、軀體疾病和精神障礙之間的關系。從心理、社會和生物學等方面來多維診斷和處理病人的分支科學。我院是一所縣級三級甲等綜合醫院,被衛生部長馬小偉評價為“代表全國縣級醫院最高水平”,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康復于一體的大型綜合醫院,醫院床位1200張,設心理科門診,可以進行心理測試和心理治療。由神經內科醫生負責相關精神心理科的會診和門診工作。現將2011年11月至2013年7月間100例會診病例資料總結如下。
1 資料與分析
1.1 一般資料 本組100例,其中男性55例(55%),女性45例(45%),男女比為1:0.81,年齡20-94歲,平均年齡56.2±19.1歲。
1.2 會診病例 急會診26例,一般會診74例。其中神經內科21例,神經外科12例,消化內科12例,ICU9例,循環內科9例,呼吸科7例,內分泌科8例,急診科8例,普外科6例,腫瘤科4例,骨科4例。
1.3 要求會診原因 分為3種情況:①有明確軀體疾病出現精神障礙,要求診斷及治療者占68例(占68%)。②主訴軀體不適癥狀,但經檢查未發現器質性疾病或器質性疾病不能解釋癥狀,疑為精神方面問題要求診斷和治療者25人(占25%)。③原有精神疾病并患軀體疾病要求精神科處理者,或原有精神疾病加重要求處理者7例(7%)??偨Y原有疾病包括神經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慢性腫瘤、藥物過量中毒、外傷、內分泌疾病、術后、酒精藥物依賴與戒斷及其他。
1.4 會診的主要臨床癥狀 抑郁狀態27例(27%)、急性腦病綜合征11例(11%)、軀體化癥狀17例(17%)、分裂樣狀態7例(7%)、焦慮狀態11例(11%)、焦慮抑郁狀態12例(12%)、神經衰弱6例(6%)、癡呆狀態2例(2%)、輕躁狂狀態2例(2%)、附體體驗5例(5%)。
1.5 精神科會診的診斷情況 精神科會診醫師通過詳細詢問病史和行精神狀況檢查,對會診病人按照“CCMD-3”診斷標準作出相應精神障礙的具體診斷,見表1、表2。表1顯示100例病人診斷有精神科情況(或障礙),其中腦器質性精神障礙45例(其中腦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礙26例、腦變性病所致4例、顱內感染所致9例、腦外傷所致6例),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23例(軀體感染3例、內臟器官疾病所致8例、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礙9例,中毒性精神障礙3例)。
1.6 精神科會診處理 精神科會診處理情況見表2。處理原則為:對器質性精神障礙患者在積極治療原發病的基礎上,酌情給予對癥治療,對軀體疾病合并功能性精神障礙者給予精神藥物治療,通常使用小劑量或給予心理治療。對于一些病人(興奮、躁動、抑郁癥狀突出)藥物治療同時強調加強護理,防止意外。
2 討 論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與醫學的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社會心理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及致病作用,隨之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綜合醫院精神心理衛生問題也日益受到重視。作為精神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會診-聯絡精神病學隨著綜合醫院中精神衛生服務的出現而得到逐步發展,其重要性也是日益受到重視。
從會診后診斷結果分析,縣級綜合醫院精神科聯絡會診具有患者平均年齡大,與腦功能密切相關的神經科病人最多、以器質性精神障礙為主要病種和新一代精神病的藥物使用較多特點。與國內大多報道相符。
申請會診的患者年齡較大,平均(56.2±19.1)歲。稍高于國內相關研究。分析原因:①年齡大者身體機能減退,患病時容易合并或并發精神障礙。②同申請會診科室及原發疾病有關,本研究中神經內科申請會診次數最多。而這些科室患者多為老年人。
申請精神科會診者的原發病分布范圍廣泛,主要集中在神經系統疾病、消化系統及循環系統疾病。申請會診科室則以內科最多,尤其是神經內科為主。
會診后診斷主要是器質性精神障礙68%,及神經癥或神經癥樣反應(10%),軀體化障礙23%,器質性精神障礙仍然是會診的主要任務,這與國內外報道基本相符,但器質性精神障礙所占比重明顯多于其他研究,分析原因:①縣級綜合性醫院的精神心理衛生工作注重會診,忽略聯絡,臨床醫生對精神障礙的識別率仍較低。得到精神科會診治療的人群不及需要診治的1/20,絕大多數此類患者沒有得到精神科的診斷和處理。②國內會診-聯絡精神病學的工作范圍長期僅限于對非精神病學臨床專業對患者所出現精神癥狀的治療。而非精神科希望得到精神科會診的目的也僅限于控制興奮、躁動病人或有嚴重自殺企圖的病人,以減少自己在執業過程中的“麻煩”,而并沒有注意到各種軀體疾病患者所存在的心理、社會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對患者心態和軀體疾病病程、治療效果、預后等的影響。③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滯后,大眾對心理衛生和精神疾病的知識了解甚少,這又給予會診-聯絡精神病學的實踐帶來了困難。
會診后處理方面,抗精神病藥合并抗焦慮抑郁藥(如新一代的非典型抗精神藥物和SSRIs等新型抗抑郁藥)占是主要部分。整體而言,抗焦慮藥及抗精神病藥物的應用多于抗抑郁藥,這與國內研究一致。抗焦慮藥物中,氯硝安定、阿普唑侖、地西泮使用較多,用于抗焦慮癥、控制興奮、及催眠作用之外。抗精神病藥物中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如奧氮平及利培酮使用也較多,兩者除具備抗精神病作用之外,奧氮平的非特異性鎮靜作用較強,兩者不良反應小,比較適合老年患者及一般狀況較差者的患者??挂钟羲幹饕獞肧SRI類藥物。
綜上所述,有關專家指出,人類已經從“軀體疾病時代”進入“精神疾病時代”。心理疾病已成為21世紀的“世紀病”,成為人類健康的主要敵人。在綜合性醫院開設精神心理科,發展會診-聯絡精神病學的工作,有利于豐富非精神科醫生的精神衛生知識,提高對精神障礙的識別率、轉診率、及進行有效的處理。適應生物-心理-社會的現代醫學模式,是當今醫學發展的一種趨勢。
參考文獻
[1] 江開達.精神病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2] 姚樹橋,孫學禮.醫學心理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6.
[3] 龔梅恩,劉軍,黃學軍.綜合醫院精神科聯絡會診277例臨床分析[J].廣州醫藥,2006,37(3):72.
藥物是人類與疾病作斗爭的武器。但用藥若違反規律,非但于病無助,有時反而會適得其反。尤其是像李老先生這一類老病號,自以為久病成良醫,擅自憑“經驗”用藥,結果步入用藥誤區。
誤區一:擔心藥物副作用 用藥前了解藥物有哪些副作用、禁忌癥、需要注意些什么問題,是必要的。但有些病人一聽說某藥有副作用,便拒用該藥。這種斷章取義、片面理解、因噎廢食的做法不可取。因為任何藥物都有副作用。遵醫囑用藥,出現副作用后及時就醫,才是可取的態度。
誤區二:迷信新藥、貴藥 有些患者認為,新藥、價格貴的藥,比老藥、價格便宜的藥物好。其實,新藥使用的時間不長,對其藥效和毒副作用認識不足,若盲目使用,容易發生副作用。藥價是由原料價格、加工程序和市場經濟等因素決定的,與藥物療效不成正比。例如,治療精神分裂癥的常用藥物“氯丙嗪”,每粒藥的價格僅為2~3分錢,但它的療效并不比幾元錢甚至幾十元一粒的進口藥物差。該藥已經用了足足半個世紀,精神科醫師對它依然是“情有獨鐘”。
誤區三:認為中藥無副作用 不少病家以為中藥無任何毒副作用,所以只愿服中藥,不愿吃西藥。誠然,看中醫還是看西醫,病家完全有權選擇。但問題在于“中藥無副作用”的看法有失偏頗。中藥的性能主要有氣(性)、味、升、降、浮、沉和歸經等,相對應于疾病辯證的陰、陽、虛、實、寒、熱等。若藥性與疾病辯證不對癥,同樣會出現副作用。中醫師還重視中藥的配伍禁忌,總結有“十八反”、“十九畏”歌(例如甘草反甘遂,烏頭反貝母;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郁金;等)。所以,中藥與西藥一樣,也有毒副作用。
專家簡介
王學義 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主任、主任醫師、教授,河北省精神疾病司法鑒定中心主任,河北省腦老化與認知神經科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心理系教授,河北省心理衛生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河北省醫學會精神科分會副主任委員,河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精神心理分會主任委員,石家莊市精神心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河北省精神病學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
患心臟病,醫生給他開抗抑郁藥
趙先生患有心臟病,最近尤其感覺胸悶、氣短、心悸。到醫院檢查心電圖和心臟彩超,未發現明顯異常。醫生給他開了治心臟病的藥,服用后效果也不明顯。這讓趙先生對自己的病情更加擔心,也感覺到癥狀似乎更加嚴重了。他到另一家醫院的心血管科就診時,醫生注意到他情緒不太好,顯得焦慮不安,就給他開了點抗抑郁藥,并囑咐他心臟病本身并不嚴重,精神上放松很重要。趙先生將信將疑,但服藥一段時間后,胸悶、心悸等癥狀的確改善了。
患心血管病,為何會發生抑郁、焦慮
一項針對中國人群的調查發現,28.3%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伴有抑郁癥狀。其中,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患者伴發抑郁的比例比無心臟病的人高2~3倍。
TIPS
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壓病、高脂血癥、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等。多項研究顯示,心血管病可同時伴發抑郁、焦慮等。
老年人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患病人群。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本身會面對很多心理問題,比如年齡增長產生的較大心理落差,害怕疾病甚至死亡,易受孤獨問題的困擾;多有固執、疑病、恐懼、自卑、無助、無用等心理特點。這些問題綜合起來,老年人更容易患抑郁癥。老年人被確診患有心血管病后,由于病情可能反復發作,生活質量下降,再加上不可預期的治療效果,擔心會突然發生心肌梗死或猝死等,均會增加發生焦慮和抑郁的可能性。
Tips
研究表明,導致心血管病患者發生抑郁的因素還有很多,如性別(女性偏多)、睡眠障礙史、社會地位偏低、經濟負擔過重、生活質量低下或心理壓力大或精神創傷等。特別是長期的心理應激,會大大增加心血管疾病與抑郁同時發生的風險。
抑郁、焦慮導致心血管疾病“難治”
心血管病患者發生抑郁或焦慮后,會帶來一系列問題。在心理-生理機制的作用下,主要表現為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和交感神經系統功能亢進,導致血中皮質醇、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濃度升高,繼而產生血小板功能異常、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內皮功能損害及炎癥等不良反應。
抑郁和焦慮還可以表現為患者行為異常和不依從治療。如果抑郁和焦慮使患者放棄治療或不配合治療,則會使心血管疾病進一步惡化。情緒問題,如抑郁、焦慮、敵意憤怒、悲觀等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抑郁、焦慮的跡象有哪些
伴隨抑郁癥狀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到心內科就診時常主訴胸悶、氣短、心悸,而心電圖、心臟彩超等檢查沒有明顯異常改變,或者改變不足以解釋患者持續或嚴重的心臟不適癥狀。如果患者存在情緒低落、興趣下降、精力減退、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并伴隨食欲減退和下降,持續2周以上,就要考慮是否患上了抑郁癥。抑郁癥患者還常伴有焦慮癥狀,出現過度緊張和擔心、睡眠障礙、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表現(如多汗、臉紅、心慌、頭暈、惡心、手抖、尿頻等)。
TIPS
目前,非精神科醫師對抑郁、焦慮的診療率還很低,治療方法和療程也不十分確定,這無疑會影響患者的軀體和心理康復。在綜合醫院中,如何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的識別和治療率是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從患者角度講,如果遇到這類情況,不妨委婉地向醫生提出,或嘗試到精神科醫生處診治。
“雙心治療”:心血管病、心理疾病同時治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同時患抑郁、焦慮時,既要兼顧軀體疾病的治療,加強心臟病的二級預防,又要注意對心理障礙的干預,這是近年來提出“雙心醫學”模式的理由。雙心治療的流程是:
首先,確定是否為適合“雙心治療”的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要根據臨床治療指南接受規范化治療。經過心血管對癥治療后,如果胸悶、心悸等心臟癥狀改善不明顯,那么患焦慮、抑郁的可能性就很大。
第二步,明確焦慮或抑郁的診斷后,治療過程中應加入抗抑郁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具體來說,中度和重度抑郁伴焦慮患者,可以選擇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藥物,通常2~4周起效。有些患者對SSRIs類藥物早期不適應,可能會出現藥源性焦慮或胃腸道反應,輕者不必治療,一般3~7天好轉。對于重度抑郁伴焦慮患者,也可以選擇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發揮作用快,但因為其阻斷去甲腎上素的再攝取,可能會使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壓升高,一般升高5~10毫米汞柱,故需要密切監測血壓變化。
心理治療主要是認知行為治療,需要在心理醫生指導下進行。這類治療可使患者逐漸改變僵化的思維和行為模式,重建合理的認知方法,達到消除不良情緒和不適應行為的目的。
另外,還可使用行為治療方法,如多做慢步走等有氧運動,這樣不但可增加心肌張力,而且有益于改善抑郁癥狀。
總結
[關鍵詞] 慢性精神分裂癥;康復訓練;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 R749.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4)09(b)-0138-04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病因不明、預后不良和病殘率高的嚴重精神疾病,至今國內外尚無有效的預防對策,很容易遷延不愈發展為慢性精神分裂癥[1]。隨著精神醫學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對慢性精神分裂癥的研究已經不僅停留在如何治療和控制的領域,開始重視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社會功能[2-3]。有研究顯示通過職業技能、社會生活技能及其他軀體、心理等多種訓練,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社會功能,尤其是打破封閉模式的康復訓練,到社區進行開放式的康復訓練能取得更好的康復效果[4]。本研究采用意大利的院外社區開放式康復的先進管理理念,進行了有益的嘗試,讓患者在社區中生活,最終離開醫院、重返社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于2012年1月~2013年10月入住北京市海淀區精神衛生防治院(以下簡稱“我院”)開辦的“康復者之家”的40例患者。入組標準:①符合國際疾病分類(ICD)-10慢性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②病程在2年以上,無嚴重軀體疾病。排除標準:伴有精神發育遲滯、其他精神病和藥物依賴或者酒精依賴者;合并有嚴重軀體疾病患者。40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男18例,女22例;年齡20~62歲;病程3~40年;文化程度:中學以下18例,中學16例,大學及以上6例;婚姻狀況:已婚4例,離異19例,未婚17例。
1.2 方法
1.2.1 質量控制方法 由經過專業培訓的精神科醫師(經過一致性檢驗,κ值為0.88),分別采用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住院精神病人社會功能量表(SSPI)、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74(成人用)(GQOLI-74)入組時對40例康復者進行評分并記錄數據,在其入住“康復者之家”并經6個月的開放式康復訓練后,再次由同一組精神科醫師對其進行評分,并記錄數據,將2次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1.2.2 “康復者之家”的設立 我院把“康復者之家”設立于醫院外的社區當中,室內陳設全部按照家庭模式設計,同時根據自身條件開設不同職業康復活動。每個“康復者之家”由醫院安排醫護人員及志愿者負責照顧、指導康復者的生活、開展康復活動。有專人管理藥品,由我院的精神科醫生每周訪視1次,觀察病情、指導用藥,由已康復的患者及家屬或社會愛心人士組成志愿者隊伍負責照料康復者的生活,工作人員與康復者生活在一起。
1.2.3 康復訓練方法 40例康復者維持原有藥物治療不變,輔助以系統性的康復訓練。①日常生活訓練:合理安排作息時間,著重于康復者的個人衛生、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建立起家庭觀念,培養康復者家庭責任感。②文化娛樂生活訓練:將文體療、娛療融于康復訓練之中,增加康復者的生活樂趣。定期組織康復者游園、商店購物等活動。建立起家庭觀念,訓練康復者養成講究衛生的良好習慣和正常生活,培養康復者家庭責任感。③職業康復訓練:“康復者之家”根據自身條件及所在社區資源開設小超市、一次性筷子包裝、洗車、一次性尿墊加工的職業康復活動,工作時間為每日6 h,根據工作完成情況及工作量給予康復者一定的獎金,定期總結,調整康復計劃。④心理技能訓練:由心理醫生全面評估患者的病情,并確定存在的問題,制訂個性化的心理功能訓練。采用角色扮演、游戲活動、社會實踐等方法對患者進行每天不少于1 h的心理技能訓練,并根據患者的病情情況不斷調整訓練內容。
1.3 評定工具
1.3.1 評定工具1 采用PANSS用于評定精神癥狀的有無及各項癥狀的嚴重程度,分為陽性、陰性、一般精神病理和總分4個分量表,按精神病理水平遞增的7級評分,分數越高精神癥狀越嚴重[5]。
1.3.2 評定工具2 用SSPI評定社會功能。SSPI為周朝當等[6]于2002年為適應康復工作需要而編制,并于2003年加以修訂而成。共有12個條目,按0~4五級評分,0分為該項功能缺乏,1分為需要花人力協助完成該項功能,2分為該項功能存在,但需監督才能完成,3分為能自行完成該項功能,但積極性和主動性較差,4分為該項功能始終能保持良好。分3個因子:因子Ⅰ:日常生活能力(含條目1~3):反映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得分越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恢復越好;因子Ⅱ:動作和交往情況(含條目4~8):反映患者的正?;顒幽芰徒煌闆r,得分越高患者正?;顒幽芰υ綇姟⒔煌鶢顩r越良好;因子Ⅲ:社會性活動技能(含條目9~12):反映患者與社會活動有關的一些技能,得分越高患者的社會活動技能也完好[4]。社會功能缺陷分級:
1.3.3 評定工具3 用GQOLI-74來評定患者的生活質量,共有74個條目,分別從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4個維度來評定,采用5級評分,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7]。
1.4 統計學方法
對數據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40例康復者入組時和康復訓練6個月后PANSS評分比較
康復6個月后,PANSS量表陽性癥狀、陰性癥狀及總分均顯著低于入組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40例康復者入組時和康復訓練6個月后SSPI評分比較
40例康復者在康復訓練6個月后日程生活能力、動作和交往情況、社會性活動技能3個方面均較入組時有明顯的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2.3 40例康復者入組時和康復訓練6個月后GQOLI-74評分比較
40例康復者在進行開放式康復訓練6個月后軀體功能維度、心理功能維度、社會功能維度和物質生活維度上均較入組時有明顯的提高和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3 討論
急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經過系統的治療后,大多數患者急性期精神癥狀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獲得滿意的療效,但是亦有不少患者因為個人的服藥依從性、社會、家庭的原因及疾病本身的特點,病情往往會遷延不愈,逐漸發展為慢性精神分裂癥,并且病情往往多次反復,患者的認知功能、情感交流、意志活動都具有明顯的社會不適應性,表現為缺乏主動性、記憶力減退、情感淡漠、行為退縮等慢性精神分裂癥的特征,社會功能部分或者全部喪失[8-9],并且多數患者不能出院,長期生活在精神病院的封閉的環境里,患者的活動范圍局限在病房內,不得隨意外出,患者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常有嚴重的病恥感、緊張、恐懼、孤獨、被歧視的感覺,心理和社會需要得不到滿足,進一步加重患者社會功能的衰退,不利于病情的恢復,嚴重影響其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10]。研究認為,封閉式管理越來越加重患者的退縮、生活懶散、情感淡漠等陰性癥狀,不利于患者的病情康復[11]。目前國內有許多醫院建立了過渡機構,毛志群等[12]研究認為經過中途宿舍的系統康復訓練,有利于患者的精神疾病的恢復,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社會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郭細先等[13]研究認為就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病情控制和生活質量改善而言,間斷住院結合家庭治療模式比連續住院模式更具優越性。陳貽華等[14]研究認為社區康復與患者長期住院對比,社區康復可以使患者盡快恢復社會功能,回歸社會或家庭,提高患者及家屬的生活質量。
本研究借鑒意大利UFE組織(家屬-康復者專家)的由康復者及家屬作為志愿者照料康復者在社區進行開放式康復訓練的模式。以軀體、心理、社會工作等多個角度為出發點,建立了真正在社區中的“康復者之家”,借助醫院的專業醫療資源,開辦集居住、生活、康復、工作4維一體的意大利模式的社區康復機構――“康復者之家”,無論從康復者之家的選址、布局、功能都盡可能地融入社區,在生活、工作、勞動過程中,通過和志愿者的交流和溝通,和周圍社區的人員、環境的接觸和交往,促進了正常的情感反映和對周圍環境的融入,增強了康復者的集體榮譽感及現實生活中的競爭意識,通過對現實生活中的諸多場景的模擬和實踐,有力地加強了康復的治療效果,對患者的退縮、抑郁、社會技能的減退、日常生活能力的衰退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15-16],在實踐中得到了提高和鍛煉,彌補了目前現有許多機構的不足,真正讓患者融入社會,同時引進志愿者和患者一起生活,改變了我國精神病院一直封閉式的管理和康復模式,有利于患者各方面的盡快康復,提高了患者主觀的生活質量,改善了患者的社會功能,為患者出院后盡快融入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患者盡早回歸社會創造了條件。
本研究中通過6個月的開放式社區康復訓練模式的康復治療。在PANSS量表陽性癥狀、陰性癥狀及總分均顯著低于入組前(P < 0.05),SSPI量表在日程生活能力、動作和交往情況、社會性活動技能3個因子方面都有明顯高于入組前(P < 0.05),GQOLI-74量表在軀體功能維度、心理功能維度、社會功能維度和物質生活維度上均有明顯的提高和改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都提示通過高度接近于社會的“康復者之家”開放式康復訓練,明顯緩解了患者的精神癥狀,提高了患者的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尤其是陰性癥狀和社會技能方面的改善尤為明顯。
總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在經過入住“康復者之家”的社區開放式康復訓練治療后,患者的精神病性癥狀得到了明顯的緩解,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社會功能、生活質量和社會適應能力,對于患者的全面康復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適合在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治療中推廣,但是時間還較短,病例較少,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Daniela S,Martin B,Jaspen E,et al. The illness and everyday living:close interplay of psychopathological syndromes and psychosocial functioning in chronic schizophrenia [J]. Eur Arch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11,261:85-93.
[2] David L,Roberts,David L,et al. Social cognition and interaction training(SCIT)for out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A preliminary study [J]. Psychiatry Research,2009,166:141-147.
[3] 劉振英.開放式管理模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3):337-338.
[4] 王妙妙,周玉英,丁皎,等.開放式管理及社會技能訓練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療效[J].中國康復,2012,(3):232-234.
[5]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267-277.
[6] 周朝當,賈淑春,普建國.自編住院精神病人《社會功能評定量表》:信度、效度的初步檢驗[J].四川精神衛生,2004,17(3):144-146.
[7] 李凌江,楊德森,周亮,等.世界衛生組織生活質量問卷在中國應用的信度及效度研究[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3, 36(3):143-147.
[8] 曾俊,唐瓊蘭.病房管理模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9,19(4):249.
[9] 楊雀屏,周德祥,朱建忠,等.社區技能訓練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雜志,2011,26(1):76-78.
[10] 劉月芬,郭金剛,李全兵,等.工娛治療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9):1045-1046.
[11] 宋亞軍,張保利,李陽,等.住院精神病人社會功能評定量表在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康復,2013,28(4):316-317.
[12] 毛志群,李達,張國富,等.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入住中途過度宿舍行系統康復治療效果觀察[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9):1286-1288.
[13] 郭細先,徐莉,陳連洲,等.住院方式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3, 19(6):580-582.
[14] 陳貽華,林振東,歐陽曉青,等.精神分裂癥患者長期住院與社區康復治療對照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9,24(3):263-264.
[15] 張桂華,曾麗蘋,趙祖安.院內綜合康復治療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1, 8(6):162-164.
近日外婆發現,5歲的小凱不像以往周末那樣喜歡到外婆家小住。即使來玩半天,睡個午覺起來也會哭上半小時,怎么哄、怎么問都安撫不了,與以前綽號“樂樂小凱”大不相同。外婆心想事有蹊蹺,于是不預期地突訪女兒女婿家,結果發現,兩個大人在孩子面前又哭又鬧。
平常女婿非常疼惜女兒與外孫,但女兒醋勁大,總要女婿百般哄她,鬧久了超過他的極限,就會暴怒,并禁止女兒使用手機及外出。惡性循環下,女兒從一哭、二鬧,進入“三上吊”階段。外婆改變過去不介入小家庭的想法,決定教育年輕人――想要成功溝通,單純地情緒發泄得到的是反效果,應引導出對方善的本性,雙方才能理流。到底是聰明人,一點即通,小夫妻一周后就回到原點,小孫子終于恢復了笑靨。
情緒與生俱來
嬰兒出生后因感受自己身體的各種感覺(飽足/饑餓、冷/熱、痛、失去平衡……),以及外在環境的各種刺激(黑暗/光線刺眼、樂音/噪音、甜味/苦味、香味/臭味……),而產生不同的情緒。由于嬰兒需要他人的照顧,與他人之間互動的質與量,更是情緒的重要來源。
《禮記?禮運篇》言:“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意指:人的情緒是與生俱來的。然而情緒的感受是主觀的,同一狀況,不同人卻可能產生截然不同的情緒。這就牽涉到孩子從小耳濡目染身邊人的溝通方式,形成自己的溝通模式,進而形成人格。
人格中的三種狀態:父母、兒童、成人
加拿大精神科醫師柏恩(Eric Berne)認為,人類的個體人格由三種人格狀態構成,即“父母”人格、“兒童”人格和“成人”人格,會具體表現出以下五種自我狀態。
注:3種人格狀態,分別對應人所表現得像父母、孩子及成人。
(一)“父母”人格――通常有撫育型、控制型。
1. 撫育型父母:把他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觀察、聆聽他人,以包容、親身照顧,親切語言肯定他人,具有深切的同理心。
2. 控制型父母:由良心、責任感、理想等道德觀和價值觀出發,用自己的思考去批判、控制他人、替他人界定人生方向。
(二) “兒童”人格――通常有迎合型、幼稚型。
1. 迎合型兒童:為達到存活的目的,渴求他人的贊同,委曲求全、迎合權威的規定,以減低內心的焦慮。
2. 幼稚型兒童:天真的兒童無顧忌地感性表達真性情,但若過于自我為中心,為達到目的,用哭鬧、自殘等激烈手段,期望對方受不了而只好順其意。
(三)“成人”人格――即成熟型。
以客觀事實、理性思考,參考全方位的信息,給出面面俱到或相對合適的決定。
上述5種自我狀態,各有其優點、缺點與重要性,若能視人、事、時、地、物,彈性運用,就能擁有健康、平衡的人格。
例如:3歲的孩子吃飽、睡足,天真地唱歌、跳舞,自娛也娛人,是幼稚型兒童的表現??吹礁改竾烂C地在爭執時,孩子懂得乖乖地自己吃飯、收拾玩具,不去煩擾父母,是迎合型兒童的表現。奶奶身體不舒服時,孫子去拿水和藥,照顧奶奶,是撫育型父母的表現。當爺爺抽煙時,孫子提醒爺爺,抽煙有害健康,是權威型父母的表現。晚餐后吃水果時,孩子知道草莓、水蜜桃會誘發他的過敏發作,理性地挑選蘋果,是成熟型“成人”的表現。
不同人格狀態間的溝通分析
人與人相處時,經常因對方態度的不同,刺激出不同的情緒反應。人性中善與惡同時存在,要看哪個部分被誘發出來。柏恩分析溝通雙方所表現的自我型態,發現溝通會有以下兩種因果現象。
I.“父母”型――“兒童”型
當溝通的一方發出父母型的溝通刺激,得到對方以兒童型的溝通響應。此時雙方的地位是傾斜的,關系是失衡的。長此以往,可能一方得到病態式的滿足,另一方卻備受壓力。例如,有的父母總是以壓制的方式管教孩子,滿足上對下的權威欲望,但孩子可能產生長久的憂郁、緊張或焦慮情緒。
另外,有的父母總是以哺育的方式照顧孩子,滋養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幼稚心態,享受被寵溺,形成不負責任的行為習慣。當孩子長大卻依然言行幼稚時,被他人唾棄,自己無法適應及接受外在的世界。父母覺得再不能如此對待孩子時,改以權威的態度管教孩子,孩子無法調整適應,就會幼稚地用哭鬧、自殘(撞頭、拔毛、割腕……)與父母抗衡,企圖再恢復任由自己隨心所欲,責任由父母扛的過去。
II.“成人”型――“成人”型
溝通的一方表現成人式的態度,會得到對方成人式的溝通響應,雙方的地位是平等的,雙方的談話是愉快且順暢的,彼此的期望都能得到滿足。例如,1歲的孩子已會用手抓握湯匙,父母用手帶動他手握湯匙去舀飯菜,自己吃飯,并口頭肯定他“會自己吃飯,很棒,長大了”。之后,孩子自然會形成想獨立、堅持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態度。
總結:
中國人家人間的界線很模糊,甚至糾結??傉J為孩子是屬于父母的、夫妻是屬于彼此的。其實,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孩子在還不能獨立前,要朝著訓練他身心獨立的方向教養。至于夫妻,要平等地愛對方與愛自己,給對方空間,也給自己空間,雙方的關系才能歷久彌新。溝通時分析對方傳達的內在自我是哪個層次,不陷入惡性循環,進入“成人型――成人型”的溝通模式,將讓你的溝通無往不利。
專家簡介:高麗芷
格桑老師身上有太多的頭銜,四川大學實用心理與人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才協會超長人專委會理事,中國心理學家大會特邀專家,世界華人心理學家協會心理健康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中國心理咨詢師精英工程特聘專家,應用心理學專家,著名催眠專家,“得覺催眠”的創始人。這些頭銜當中老師常常提起的就是自己創立的“得覺”,尤其是提到得覺十三個體系下的“得覺催眠”,就像提到自己的孩子,樂在其中,美滋滋的。
作為心理學家,格桑澤仁更覺得任重道遠。因為中國近現代心理學,并沒有承襲古代豐富的心理學思想,而是從西方心理學“移植”過來的,一直處于依附有余、獨立發展不足的局面,未能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學體系。
很突出的一點就是,不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在治療的過程中,心理醫生都直在患者的心理缺陷或者傷痛等消極的思想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患者和醫生都比較痛苦。西方的心理療法確實幫助我們進步認識了身心運作的規律,但對東方人在傳統文化中形成的特定的心理方式缺乏必要的針對性:特別是中國處在急劇的變革期中,人們承受的心理壓力更高,對心理學科實用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學在東方的文化土壤中就開始有些“水土不服”。
格桑澤仁從中國傳統文化入手,他深入了解儒家道家思想,更系統地研究了千年來深刻影響國人思想的佛教文化。他還背負行囊,跋山涉水深入藏區及其他地區,搜集了大量的藏族秘籍經典以及其他地區的民間秘籍,從最真切的民間文化中了解東方人群所特有的心理秘密,博采眾長,創立了“得覺”體系。
格桑老師不僅在心理學有一定的造詣,而且在文學上也有一定的功底,尤其擅長詩歌創作。格桑老師在全國刊物發表了數十篇心理學論文,出版了五本專著;先后為中央電視臺、各大高校、黨政機關及社會團體進行了3D00多場講座,其中1500人以上講座1000多場:大型催眠講座幾十場:在全國二十多個省市作過專場講演和培訓:先后到三個國家進行過“催眠營銷”、“東方催眠技巧”講座。他現在擔任中央電視臺《科技博覽》、《走進科技》、《心理訪談》特邀專家,他是“得覺(八式)”創始人,他帶著使命,走出雪域神山,體驗生命,感悟人生,感受快樂。老師很重視身體的保養,太極拳打得有一定專業水準。
格桑老師在全國擁有太多的粉絲,也是我心中的偶像。無論用多少筆墨都難以把老師的故事寫完整,我很早就有計劃為老師寫專訪,可老師把時間表排得總是很滿,這次《心理醫生》雜志終于有機會給他做一期專訪,因此我特意就心理學界普遍關心的問題采訪了格桑老師。
《心理醫生》雜志:格桑老師,您好,十分感謝您在百忙中接受我的訪問,聽說您是得覺催眠的創始人,在國內對催眠的了解還不夠,您能不能給我們具體介紹一下催眠?
格桑澤仁老師:很高興接受您的專訪。催眠是人的種特定的意識狀態,通俗點講,當一個人處于一種完全專注并且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某種狀態時,我們就可以認為他處于催眠狀態。用得覺理論講就是專注和忽略,從醫學上定義,催眠(hypnosis)是一種類似睡眠而非睡眠的意識恍惚狀態,是一種深度放松和高度體認的表現――就像白日做夢或冥想一樣,在這種完全放松的情況下,潛意識會開放并吸取對自己有幫助及有益的暗示,所以更準確來說催眠是一種特殊的清醒狀態。
當我們被某些連續、反復的刺激,尤其是語言的引導,從平常的意識狀態轉移到催眠的意識狀態時,會比平常狀態容易接受暗示。
《心理醫生》雜志:人們常說的催眠術是什么呢?
格桑澤仁老師:催眠術,一般認為,是指在完全自愿的條件下,由催眠專家或催眠醫生通過對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等不同的感受器官有節律地刺激,引導被催眠者進入催眠狀態的過程。
《心理醫生》雜志:催眠和一般的睡眠有什么區別呢?
格桑澤仁老師:催眠與睡眠不同,從大腦所處的狀態來看,催眠只引起大腦皮層不完全抑制,相當于一種夢幻狀態或恍惚狀態。此時,被催眠者的思想和精力集中到某一點上,難以產生別的思維和感覺,特別容易接受暗示,即接受預先肯定的某種事實或指令,進而影響被催眠者的行為和感覺,以達到調整機體功能,舒暢情懷,解除病痛等的目的。而睡眠狀態時大腦皮層處于一種完全抑制狀態,現代神經生理學使用心電圖技術也發現,睡眠狀態下的腦電圖與催眠狀態下的腦電圖各階段的波形不同,催眠時的腦電波更接近于或者更相似于清醒狀態下的腦電波形。
催眠是獨特的意識狀態,有以下特征:意識的主動性降低;注意范圍變得狹窄:幻覺的產生,潛意識進入意識層。是一種特定狀態下的“專注清醒”。
《心理醫生》雜志:催眠可以應用在哪些范圍?
格桑澤仁老師:現階段,催眠治療一般用于以下的范圍,
1.解除心理矛盾,心理壓力緊張等心理問題,如性格調整,情緒矯正。
2.兒童心理行為和多動行為等。
3.青少年學習問題,消除考試緊張。
4.神經癥的治療,如各種神經癥疼痛、失眠、記憶減退等。
5.各種軀體性神經癥,如厭食癥、貪食癥、神經性嘔吐、腹瀉、便秘、神經性心悸、胸部精神性高血壓、哮喘、蕁麻疹等。
6.幫助戒煙、戒酒、減肥,調整不良的飲食習慣。
7.其他:如潛能開發、運動員心理調試等等。
《心理醫生》雜志:怎樣看待催眠帶來的負面影響?
格桑澤仁老師:最主要的負面影響應該是催眠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來侵害我們的利益,這也是許多人抗拒催眠的主要因素。其實催眠術作為一門作用于人的意識的技巧,一如諾貝爾發明的炸藥,既可以用在開礦、修路上,也會被不法分子用于制造恐怖事件,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當面對這些侵害時,最好的防御方法就是出擊,所以只有我們了解并認識了催眠,才能把潛意識的調動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心靈的大門便不會讓壞人輕易打開。
《心理醫生》雜志:您獨創的“得覺催眠法”和通常的催眠方法相比有什么特點呢?
格桑澤仁老師:從字形來解釋“得”即為“每一天都會進行細微的自我對話”,“覺”即為“自己享受頭上的光環”?!暗糜X”的意思就是“得道覺悟”,“得覺”狀態就是一個我們每
天都會遇到的特殊的清醒狀態――意
識被集中而潛意識被打開,是我們的靈感與創造最活躍的時候。而“得覺”的方法則是教給大家有意識地駕馭這種狀態,調動我們的潛能,克服在一般狀態下不能克服的生理、心理疾病。
“得覺催眠法”是我在在研究催眠過程中綜合了各類催眠法,結合東方的文化特點特別是加入了藏族特有的文化與技巧,融合臨床醫學、心理學、宗教學、音樂等內容,發展出來的一種具有獨特之處的催眠方法。其獨特之處在于采用獨特的暗示語,施術不受環境限制,催眠速度快,結合特殊的點擊(有人稱之為點穴)等,其在操作技巧上屬于言語催眠和操作催眠相結合的方法?!暗糜X催眠法”有其獨到之處,目前我總結出了十幾套方法,這些方法全部是在我具體的催眠實戰中用到的,非??焖?、有效。
《心理醫生》雜志:您能介紹一下催眠在我國的發展嗎?
格桑澤仁老師:在中國,“催眠―可以說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古代的“祝由術”,宗教中的些儀式,如“跳大神”等都含有催眠的成分,只不過當時多是用來行騙的,或是一種迷信活動,并沒有具體而系統地研究催眠的人或者機構?,F代社會催眠又從西方進入中國,中國對催眠系統的研究不過幾十年的時間?,F在,越來越多的催眠現象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我們應該建立適合自己民族心理、文化的催眠系統理論。中國民間的催眠可以挖掘、利用的資源很多,對催眠的系統研究是很有幫助的。我們的催眠研究會,有一大批催眠學者、愛好者將催眠應用于醫學、教學、產業等領域的可行性研究,為中國人民的身心健康努力探索。
《心理醫生》雜志:普通人怎樣才能放心、安全地走進催眠診所?
格桑澤仁老師:目前國內還沒有專門的獨立的催眠診所,因為還沒有任何法律、證照制度來規范催眠治療。實際上能提供催眠治療的催眠師,大部分是心理治療師、精神科醫師,部分受過訓練的社工人員、護士也會提供催眠服務,有些專科醫師則利用催眠來進行止痛、麻醉,如牙科醫師、婦產科醫師。
如果想要尋求專業催眠師的幫助,請你先做好準備工作
關鍵詞:銀川市;困難職工;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
中圖分類號: R39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21-129-20 引言
心困是最大也是最難解決的困難,解決心困,是對困難職工最大的幫扶。2012年以來,我們引入專業心理咨詢機構,對困難群體進行了心理篩查,對這個特殊群體的壓力來源、情緒表現、應對模式等獲取了大量資料,有了一些嶄新的思考和結論。
1 調查對象、工具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隨機抽樣,選取困難職工2000人。其中,男1040人,女960人。為增強調查的可參照性,又選取了非困難職工620人,也分別建立了其心理檔案。其中男160人,女460人。
1.2 調查工具
①困難職工登記表。②來訪者登記表。③EAP壓力量表。④焦慮自評量表(SAS)。⑤抑郁自評量表(SDS)。⑥心理咨詢師訪談、咨詢記錄。
1.3 調查方法
①設置心理咨詢窗口接待來訪。②開通心理熱線疏導。③上門訪談、對個別人員進行心理咨詢。④心理測量。
2 調查數據匯總
2.1 困難職工心理樣本總體均值
①EAP壓力量表:壓力過大1280人,占64%;壓力適中560人占28%,不夠:160人占8 %(經后續聯系,多數系不配合調查敷衍所致)。②焦慮自評量表(SAS):正常范圍1640人,占82%;輕度焦慮280人(女),占14%;中度焦慮的有:80人(女),占4%(焦慮總占18%)。③抑郁自評量表(SDS):正常范圍1400人,占70%; 輕度抑郁520人(女),占26%;中度抑郁80人(女),占4%(抑郁總比例占30%)。
2.2 非困難職工心理樣本均值
①EAP壓力量表:壓力適中620人(100%),壓力過大0人。②焦慮自評量表:正常580人(94%);輕度焦慮40人(女)(6%);中度焦慮0人;重度焦慮0人。③抑郁自評量表(SDS):正常540人(87%);輕度抑郁80人(女)(13%);中度抑郁0人;重度抑郁0人。
3 結論與討論
排除少數職工在不理解、不配合等因素,結合日常觀察到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本次心理調查,具有相當的可信度和參考度。以下是根據本次調查所得出的幾個結論,中間穿插了我們的一些解釋和討論:
3.1 壓力山大
無論是訪談接觸,還是心理測評,困難職工普遍感覺生活、工作壓力偏大。EAP壓力量表顯示,困難職工壓力過大(量表得分300分以上)的占到了64%(不包括敷衍、不認真、不配合的部分,根據我們的現場觀察,若包含進去,比例至少應在90%以上),壓力特大(量表得分400分以上)的占到了30%。而對照組群體(非困難職工)中,這兩個比例都是0。
3.2 我的心事無人能懂
困難職工中,日常感受到焦慮情緒的占18%,感受到抑郁情緒的占30%。而非困難職工,這兩組數據僅分別是6%和13%。尤其需要說明的是,在心理咨詢臨床工作中,重度焦慮和重度抑郁一般提示的是有嚴重的精神病傾向與可能,而我們的調查顯示,在特殊困難人群中,這兩個數據分別達到了10.5%。很明顯,大多數困難職工除了面臨經濟上、人情上、身體上的壓力和困窘外,還承擔著情緒上的諸多無名煩惱。而這些煩惱,往往又成為當事人與家人、朋友、同事在日常交往中,人際矛盾、言語沖突和溝通障礙的潛在導火索。困難職工在日常工作和人際交往中,往往更容易與人發生沖突。
3.3 女人更敏感
調查顯示,困難女性職工在“緊張著急、無故害怕、驚恐、沮喪郁悶、坐臥不安、易激怒、想哭要哭、無希望感”等方面的負性因子要明顯高于男性職工10余個百分點。在傾向中度、重度焦慮和抑郁的職工中,也大多為女性。調查統計還顯示,女性在40歲左右是焦慮抑郁的高峰期,困難職工中女性離婚的占到了12%。
3.4 壓力源普遍較多,心理問題多發
主要因素有:①收入下降或沒有顯著增長(84%)。②各種人情和節日支出(84%)。③本人受傷或生?。?4%)。④家庭成員受傷或生?。?3%)。⑤與配偶的關系惡化(53%)。⑥崗位發生變化或工作調整(47%)。⑦借貸款還款壓力(47%)。⑧生活條件、規律等發生改變(47%)。⑨新增子女、子女上學或家庭成員死亡(各占31%)。
深入分析,我們發現,困難職工心困的原因可區分為如下四大類,相應的援助策略和重點也不一樣:
①大部分困難職工致困的原因是因為行業、政策調整或企業經營管理不善,單位整體經濟效益不好,本人文化水平和技能非主要原因。這些人的心理困擾是屬于收入減少后派生的,如自卑、壓力、人際關系、婚姻關系緊張等,心理問題容易解決。②相當一部分人致困的原因是本人生病或家庭成員生病,因為病導致工作崗位調整、技能下降,進而收入下降,而有些病又的確需要持續、大量的經濟投入,這些人的心理問題主要是焦慮、恐懼和無助,解決起來需要投入較大、較長期的努力。③還有一些人致困的原因是職工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崗位技能低所致,很難擔負重要崗位任務,收入低是社會分工自然調整的結果,派生出的心理問題應該也不難解決。④個別的人是因為受家庭特殊的遺傳、教養環境、成長經歷所致,心理問題帶有原生性,致困原因很有可能就是心理問題,經濟困難是表象,而心理問題才是根源。這些人干什么似乎都很難勝任,且人際關系、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困難重重,調整起來更困難。有些需要心理咨詢師長期的一對一輔導。極個別的,需要精神科醫師介入。
由于本次心理調查屬于篩查性質,對上述四種類型的人員如果要確切分類,還需要引入更專業的心理測量工具和深度心理訪談,所以,更準確的數據及分類還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去不斷總結和完善。
3.5 困難職工大多身體也多病,而身病又加重心病,導致惡性循環
在軀體化方面如:“手腳發抖、頭痛頸痛背痛、心跳加快、胃痛、消化不良、睡眠不好、體重減輕、便秘煩惱”等方面,困難職工的癥狀(每人有三項以上占群體的80%)要遠遠大于一般職工(每人有三項以上43%)。這也說明,經濟困難后,許多困難職工的病痛能忍則忍,導致小病不斷。身病加重心病,心病作用身病,惡性循環,因果難明。因此,加大對困難職工的醫助也很現實和緊迫。
4 對加強困難職工心理幫扶工作的若干建議
4.1 加強心理環境建設
①聯合市婦聯、團委、民政、教育、衛生、廣電等部門,就困難員工在婚戀、家庭、個人和子女教育、就醫等領域產生的困惑和無助,免費送心理關懷進企業、進社區、進家庭。②認真做好市工會心理咨詢窗口接診工作。在《銀川工運》雜志開辟心理專欄,傳播心理知識。在市工會網站,增設心理咨詢服務欄目。③定期印刷心理知識宣傳冊、宣傳單,通過工會各級組織免費贈閱給工會會員。④開展好“關愛職工,快樂心晴”周末健康心理知識講堂活動。選擇精品課程,在全市各區縣大型企業工會開展巡回講座。
4.2 針對特殊群體和個人,提供特殊服務
在市總工會下轄各區縣工會,迅速啟動困難職工心理檢測、心理輔導、心理干預、心理咨詢工作,針對特殊群體和個人,提供特殊服務。如開設心理熱線,開設人際關系知識輔導課、戀愛婚姻家庭關系技巧輔導課、親子教育技巧輔導課等、情緒與壓力緩解輔導課等,免費為困難職工服務。針對心理檢測過程中發現的有較嚴重心理問題的職工,單獨約見為其進行心理咨詢,助其心理脫困、心理自強。
4.3 加強工會系統心理人才建設,心貼心服務職工到基層
迅速啟動全市工會系統心理輔導員隊伍的培訓工作,爭取每個市縣區工會職工服務中心、每500人以上的市屬企業,都有一名經過專業培訓考試合格的心理輔導員,能肩負起日常的職工心理知識普及和心理教育工作,具備一般的識別有心理問題職工的能力,及時報告上級機構專業心理咨詢師處理。此外,負責建立本單位職工心理檔案。
4.4 選定困難企業,組織心理專家團隊,量身打造企業“EAP服務”,送心理服務到企業
瞄準我市一些困難企業,從建立職工心理檔案入手,詳細分析每個困難企業的職工共性心理和個性心理,量身打造企業“EAP心理援助方案”,組織心理專家,送心理服務到企業、進家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