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體驗生活范文

    體驗生活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體驗生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體驗生活范文

    一、美術教學生活化的必要性

    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美術教育在提高與完善人的素質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作用。尤其是將美育作為全面發展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以后,美術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視,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進入了重要的發展時期。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還有許多不能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課程綜合性和多樣性不足;過于強調學科中心,過于關注美術專業知識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脫離學生的生活經驗,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影響了美術教育功能的充分發揮,制約著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事業的發展。

    美術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美術教學要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踐,貼近學生的知識背景,將美術與學生的生活、學習及活動聯系起來,要將美術教學生活化。

    二、美術教學的現狀

    學生的想象力被束縛。長期以來,由于我們對美術從兒童抓起的工作重視不夠,因此,現在小學生難以對美術這門學科有較全面的理解和認識。最近,有從事兒童美術研究的人士認為:孩子在上學前進行美術教育是最有效、最生動的。他們在繪畫上的最大特點是把物象簡化分解,把空間、時間和幻想混淆起來,不像成人那樣受理念束縛。但上學以后智力發展了,在繪畫上卻不能自由表現了,很多學生再不能獨立地表現自我感受,他們開始受社會化的影響,產生與成人的畫相比較的念頭了。原來那種自我表現的天性削弱了,畫里想象空間變窄了,個性被束縛了。天真的童趣和自由的想象力也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受客觀環境的影響逐步消失了。失去了靈感,沒有了創造性思維,對學習美術的熱情也大大降低了。表現為:

    1.教學觀念陳舊。

    2.教學方法模式化。

    3.教學內容沒有時代特色。

    三、美術教學改革的努力方向

    1.美術教育的內容改革

    由于小學美術課缺乏對學生的吸引力,因此學生也缺乏對美術作品的認識能力,缺少對基礎繪畫的學習能力。這正是美術教育長期忽視基本素質培養的結果。沒有人不愛美,沒有人不喜歡新奇,何況小學生正值兒童,活潑熱情,對新事物無不充滿好奇。然而他們卻對美術課興趣索然,而移植于流行的卡通人物、漫畫圖片等。所以,當前擺在面前的是積極探索和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以滿足小學生渴望了解社會上不同的藝術形式的愿望。對現有美術教材和分階段的美術教育內容,應當進行充分的反思,對其中陳舊之處、不足之處進行修訂,補充新的觀念,以及美術與生活密切相關的“設計”藝術的內容。我認為,在21世紀飛速發展的時空里,美術教育的內容似乎應該更加對“討論藝術的方式”給以更多的關注。

    2.學校教育氛圍的改革

    學校要采取積極有力的措施,購制教學設備,改善教學條件,增訂圖書報刊,有的可因陋就簡進行自制,加強自身建設,營造美育環境。還可以“請進來、走出去”,讓學生參觀訪問,欣賞書法繪畫、建筑藝術、剪紙手工等各種美術作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和愛美情趣,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審美、鑒賞、創造想象等綜合能力。在學校里開展美術活動課,設置展畫的欄板、櫥窗等園地,參加各種競賽,學校要給學生創造條件,鼓勵有美術才華的學生在報紙雜志上發表作品。校內定期進行書法、繪畫等美術作品的競賽、展覽,形成良好的美術教育氛圍。

    3.教師教學方式的改革

    生活雖然是學生每天都能見到的,但要真正反映表現生活時,就會感到茫然、無從下手。這是因為學生還停留在無意識狀態中。這時,教師就應當盡最大的努力來幫助他們。

    教師要誘發學生去體驗生活、認識生活,指導學生捕捉生活中最有表現力的一瞬間,讓學生關心身邊的人和事,積累繪畫素材。繪畫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它是激活生活積累形成和再造表象的活動。這種做法,有利于促使學生留心觀察生活,形象記憶,提高自身的觀察能力和創造能力。

    4.學生學習方法的改革

    學生繪畫時可以把“臨摹”作為學習技術技巧的一種鍛煉方法,可以學習前人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藝術表現的形式手法,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為發展理性認識的內容,進行臨摹練習還是必要的。我國傳統的審美觀念和造型技巧具有自己民族的特點,從藝術表現要從自然出發,又應該與傳統的審美觀念和造型技巧保持某種聯系的觀點出發,學習只能是一方面舍棄傳統中保守的因素,另一方面吸取傳統中有益于創新的成分。因此,臨摹學習可以在基礎教學后期或在課外小組、專業學習中進行,改革臨摹學習方法不能“死摹”,要用“研究性”的臨摹,擺脫它對創造才能的束縛作用。

    第2篇:體驗生活范文

    快樂,人人追求;痛苦,人人厭惡。然而,正如光與影一樣,快樂與痛苦也相伴相隨,因而每當我們體驗快樂時,總會有痛苦伴隨。

    放蕩不羈的李白在朝廷做官時,不畏權貴,“力士脫靴,玉環磨墨”已成為千古奇譚。但昏庸無能的朝廷卻讓他失望,“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無奈的他毅然離開繁華的長安城,過隱居的生活去了。雖然沒有了功名利祿,但他體驗到了“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狂野、奔放與寂寞。盡管現實與理想截然不同,但他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我終于明白了他為何如此愛飲酒,因為只有在醉酒中,他才能在痛苦中尋找到快樂。

    偉大的物理學家霍金也是如此。盡管上天沒有給他一個健全的身體,可他卻憑借自己的奮斗取得了舉世無雙的成就。瘦小的身軀雖然只能躺在輪椅上,但他的思維是自由的。他并不為自己所遭受的痛苦而傷心,相反他認為自己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正是源自痛苦的激勵。

    正如冰心所言:“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快樂固然興奮,痛苦又何嘗不美麗?”

    沒有風雨怎能見到彩虹,沒有痛苦又怎能體驗到快樂呢?正所謂苦盡甘來,痛并快樂著其實是人生的必然,是生命的一種自然的狀態。讓我們珍惜快樂,正視痛苦,痛并快樂著體驗生活的精彩。

    第3篇:體驗生活范文

    一、關注生活的需要,在享受成長中培養體驗意識

    讓兒童浸潤在豐富、光明、溫暖、博大的氛圍里,心與心親密接觸,享受著生命成長的幸福。

    1、賞識教育給孩子心靈滋養

    人生中最本質的需要是得到尊重、欣賞和理解和愛。為廣泛培養學生的認知行為,有效發揮德育的作用,教師首先從愛入手,尊重孩子做人的尊嚴和價值,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孩子。“贊賞他們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贊賞他們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現出來的意志;贊賞他們的大膽質疑和對老師的超越……多次組織了“有煩惱對我說”、“我來幫你出主意”、“尋找快樂大本營”等情感教育活動,給每一個孩子營造一個寬松、平等、溫馨的活動氛圍,營養了孩子的心靈世界……

    2、感恩教育讓孩子學會感謝

    家庭是孩子幸福成長的搖籃,我們以換位體驗培養愛心為主題的報恩活動,讓學生把為家庭生活服務作為崗位,把當爸爸、媽媽作為扮演的角色,根據家庭生活的實際情況做打掃房間、買菜、做飯、洗衣服、照顧老人,鄰里溝通等具體事務,然后召開班會,交流當爸爸媽媽的感受。通過親自實踐體驗,孩子們受益匪淺,獲得了家庭生活的真實感受,體驗到了父母生活的艱辛,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養成熱愛勞動的品質,學會為父母分憂、生活自理的本領,從而產生一種責任感。

    二、創設生活情境,在生活浸染中發展認知情感

    學生個體自我生成的、感性的、具體的、現實的生活是德育直接的、本真的、無痕的情境,學生不會覺察自己是在受教育,在習以為常的情境中享受真善美的浸染,發展和形成認知認知情感。

    1、在生活參與中強化

    以活動為依托,以實踐為載體,促進生命教育在少年兒童學習生活中的普及,讓學生實現自我價值,喚醒自己體驗意識,激發自身的體驗情感,增強各方面的責任心。

    (1)引導校園生活體驗。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我們積極引導學生在學校生活中尋找為教師、同學服務的崗位,體驗老師、國旗下小主持人、小記者、校工等角色,體會組織活動、講課、組織教學、維護秩序、后勤服務等工作的辛苦,獲得為人師的真實感受,明白尊師的道理,養成熱愛學習的品質,學會自主學習、自我管理的本領。

    (2)引導社會生活體驗。每個人都要接觸社會,進入社會生活。多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把當工人、農民、環保宣傳員、社會保險宣傳員敬老院工作人員等作為體驗的角色,獲得服務他人、服務社會、實現價值的真實感受,明白做合格小公民的道理,養成文明禮貌、團結互助、誠實守信、珍惜勞動成果的品質,學會適應不同生活環境,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生活的本領。

    (3)引導大自然體驗。結合自然知識、生物知識,引導學生到大自然中去探秘、遠足、旅游等,感受自然的和諧與美好,從而培養他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情感;去聽喧鬧的汽車嗽叭聲、機器的隆隆聲,看煙囪冒出來的滾滾濃煙,懂得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形成保護環境的美好情操。從而使學生在親近自然的同時親近生命,體驗生活的同時更加熱愛生活。

    三、感受生活的精彩,在德性塑造中形成責任行為

    給孩子們一個寬松的氛圍,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積淀,給學生以靈性的感召,塑造著學生的自主行為。在潛移默化中,創設情景滲透責任意識,在活動中讓學生親身體驗,參與認知行動,形成責任行為。

    1、集體體驗。每學年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學生體驗活動,使學生形成完整獨立的自我意識、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增強學生的責任心、集體榮譽感。在“紅領巾的快樂”入隊儀式的真實的情境中,隊員感受到少先隊組織的溫馨美好;在“教師的一天”教師節主題活動中,同學們體驗并感受著教師的辛苦與崇高:在 “陽光體育節”同學們團結互助、共同參與,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氛圍,集體的溫暖、集體的重要、集體的力量;“文化藝術節”活動過程中學生、家長、教師共同參與的體驗和藝術交流,既展示校園風采,又營造了濃厚人文色彩。生命體驗活動成為學生向往積極向上的生活一種方式。

    2、自我體驗。落實“人人上崗,人人有責”的崗位制度,學校根據禮儀、環保、節能、愛心等內容分設紅領巾監督崗、安全巡查崗、環保衛士崗、為您服務崗等。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自由競爭,自主選崗,每個學生一個“官”,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上崗同學在崗位實踐中揚其長,服務于集體,在崗位角色中體驗參與的真實、參與的快樂、參與的辛勞,從而實現自我價值,感受到為集體服務的快樂,大大激發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生命快樂意識。

    3、換位體驗。為了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學校精心策劃組織學生參與家庭、學校、社會各部門開展的換位體驗教育活動。如“我是班主任”“今天我當家”“一日小交警”“我到農戶家”“我是校長小助理”等活動,涵蓋了家庭、教育教學機構、社區服務機構各個層面,引導學生以他人的身份、他人的視角去參與體驗,感受他人的心情和責任,工作中的辛勞、收獲和情緒,形成尊重他人、珍惜詼成果的行為習慣,增強自律性。

    第4篇:體驗生活范文

    春雨蒙蒙地下,小溪潺潺地流淌,路邊的小水也從我的腳邊溜過去,我的腳底傳來了涼涼的感覺,我俯下身子,站在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石子路上,輕輕的用手捧住水,看著清澈的水從手中的微小細縫里鉆出,和煦溫暖的晨曦灑在大地,讓世界充滿了金光,鳥兒在一旁吟唱,我也想低吟一首詩歌,對這美好的景色表示出美好的心情。

    夏天的時候,我喜歡穿一件翠綠色的碎花裙,以前我奶奶也喜歡穿一件碎花。站在鄉間小溪的石子路上,對著金黃的穗子,唱一首詩歌,搖動著美麗自然的碎花裙,開心愉悅。

    我喜愛美的東西或自然的東西。而不是那種外表豪華昂貴的奢華品。

    天氣晴朗的時候,我會騎著自行車,塞著耳麥聽著動聽的歌,隨著自行車的速度,我一路觀賞了風景,還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沒有刻意用東西修飾。

    第5篇:體驗生活范文

    “咬筆頭,皺眉頭,苦思冥想難想一句話。”這是作文課上常見的一幕!小學生由于知識結構還不完善,知識層次不夠豐富,習作時往往文思呆滯、語言枯燥、內容單調,味同嚼蠟。久而久之,學生對作文失去興趣,甚至“談作色變”。這種現狀,值得深思。其實,“學生對所寫材料的興趣,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機”。生活中有許多美好的事物、情境、人物和心靈,它們會自然而然地喚起學生對美的期待和向往。因此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首先應該從作文材料入手,引導學生能從生活中體驗到寫作的樂趣,從寫作中體驗到生活的情趣。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只有留心生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才能獲得作文素材。作文時,才會做到朱熹說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因此在教學中,我特別注重訓練學生擁有一雙“會觀察的眼睛”。比如春天到了,我組織學生到校園、郊外去“找春天”:看一看春天有哪些景象;想一想有哪些描寫春天的句子,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發現一一記在小本子上。然后回到教室,讓學生們說一說春天有哪些特點。有的說,春天是花的世界,有桃花、月季花、梨花;有的說,春天是小動物們的盛會,青蛙從美夢中醒來,小燕子也跟著媽媽從很遠的南方飛回來了;有的說,春天是植物的天地,柳條兒跳舞,筍芽兒探出了頭;還有的說,春天是播種的季節,農民伯伯正在田里辛勤地勞動呢!再議一議提出的問題,讀一讀課前搜集到的有關春天的詩歌、散文、故事、對聯等內容。孩子們興致勃勃,滔滔不絕地交流著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我因勢利導,教育學生平時多留意生活中的一事一物,如花草樹木、日月星辰;留意人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等,并在日記中及時記錄下來,為日后寫作貯藏豐足的的作文“糧食”。

    真實是文章的生命。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于是,在教學中,我總是鼓勵學生“我手寫我口,我口言我心”,積極引導學生在習作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快樂。我經常組織學生開展“生活萬花筒”“校園記事”“感恩行動”等生活實踐活動,指導學生當小記者,編輯手抄報;組織學生舉行優秀作文討論會,集體評價作文;指導學生給自己的作文畫插圖等等,讓學生把習作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既動手又動腦、動心、動情,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比如帶學生到大自然中“找春天”后,讓他們回到家做一做:可以將自己采集到的動物、植物做成標本;可以用自己采集的各種形狀的樹葉、小草拼成不同的圖案或串成長長的彩色葉鏈;還可以畫一幅“春光圖”, 做成一份漂亮的賀卡。把畫好的畫,拼成的圖案,做好的標本,帶到班里貼在墻上,裝扮教室;或在精心制作的賀卡上,寫上最衷心的祝福,送給最敬愛的老師、知心的朋友。通過這種作文實踐活動與指導,讓學生感到習作是寫自己的生活,抒發自我情感,描繪自我內心,從而激發出內在的寫作興趣。

    生活,在學生想象的翅膀下更富有意義!如一個學生在觀察了校園里的玉蘭花后,這樣描寫它們的千姿百態:有的含苞待放,像沉浸在美夢中的嬰兒;有的羞答答地低下頭,像一個害羞的小姑娘躲進葉叢中;有的從空隙中探出頭來,仿佛在悄悄窺視我們這個精彩的世界;有的好像是穿著晚禮服的時裝模特兒,在盡情展示自己的美麗……學生在寫作中賦予萬物以生命,讓我們生活的世界更多姿多彩。又如,我們五華縣政府廣場上有一座圓形石球造型的噴泉,中間一個大圓石球,四周均勻地分布著四個小圓石球,一位學生在描寫時這樣寫道:這不正象征著我們五華阿哥硬打硬的精神,象征著五華人民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建設美好家園的共同心愿嗎?這富有詩意的語言,從平凡中釋放出異樣的光彩,從渺小中凸顯偉大的發現!學生在寫作中享受到生活的樂趣,在筆下就會情不自禁地美化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孩子的內心猶如一塊明鏡,映照著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我們要善于引導,讓他們把這塊明鏡展現出來,寫出原汁原味的社會生活、人物現象。這樣,我們的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正如我的一位學生在日記中寫的那樣:“生活,是作文的源頭,讓作文更精彩;作文,創造了新生活,愛你不再猶豫!”

    第6篇:體驗生活范文

    一、留心觀察,發現生活中的語文

    現在的學生大多生活條件優越,生活單調,學校和家庭是他們生活的全部,對社會上的事知之甚少,更別談感悟生活,感悟社會了。他們的知識大多是從課本上獲得的,基于此種情況,學校有必要調整課堂設計,讓學生走上社會,參與實踐,親身體驗生活的點點滴滴,猶如魚只有放入河里才能自由自在地暢游。

    課堂上可以從識字入手,根據詞意有意識地創設一些生活情景,讓學生理解詞意的同時理解生活。如教學有關春天的成語“春暖花開” “春色滿園”“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時,教師選擇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帶領學生來到選好的景點處,詢問學生:“小朋友,現在是什么季節呀?你們發現身邊有哪些變化呢?”當學生回答后,教師相機引導學生理解“春暖花開”“春色滿園”“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接著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學生自由活動,尋找春天。這樣把課堂搬出教室,搬進大自然,讓學生在廣闊的天地中學成語,除了加深對成語的理解之外,我想學生還會有一些意外的收獲。這是任何封閉的課堂教學無法獲得的!

    社會是個大課堂,老師要引導學生多多留心周邊的事物,語文來自生活,到處都有學習語文的機會,如回家路上看到的廣告牌,可以學到他們是用什么語氣吸引人的;工礦企業的廠名自己認不認得,遇到生僻的字記錄下來回家查字典;買東西時看看附帶的說明書,學習他們表述的嚴謹……可見,在生活中可以學到和積累豐富的語文知識,讓學生走向社會,有利于他們拓寬生活視野,培養發散性思維,參與關心、思考、評論當下時事,為自己積累豐富的語文寫作素材。

    二、用心聆聽,感受語文的生活魅力

    低年級的孩子雖不識太多的字,但他們已聽得懂很多事,根據兒童充滿童真,易喜易悲易沖動的特點,教師必須用心選擇好“聽”的材料,再輔以恰當的手段便能在兒童的心靈中播下美的種子。如學習兒童詩《小童話》,首先請學生聆聽詩歌,詩歌開始寫道“在云彩的南面,那遙遠的地方”,立刻就把小讀者從現實引發到想象中“遙遠的地方”,并在想象中完成“葉子與花”“小蝴蝶”等美的形象的再創造,展開豐富的想象。再借助于多媒體技術,孩子聽得喜形于色,由聽而讀,而誦,而演,孩子們興致盎然。美好的大自然,美好的情感為孩子們的一生積淀了豐富的營養。

    教學《草原的早晨》時,先播放草原的錄像,接著聆聽歌手騰格爾演唱的《夢》一曲的前奏,樂曲婉轉悠揚,然后請學生說一說這是什么樣的歌聲。當學生說出嘹亮、動聽、響亮、優美等詞語時,教師相機提示:這么美的歌聲被風傳到很遠的地方去,連白云都能聽到,書上用了哪個詞語?學生回答:回蕩。通過創設這種音樂情境,給學生呈現一幅草原的廣闊情景,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領略大自然的美好,去想象,去領會文中的詞意,富有感情地朗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此外,小學生最喜歡聽人講故事了,老師要有目的地選擇一些啟發性強的故事講給他們聽,讓他們在聽故事中深受教育,懂得什么是美丑善惡;啟發他們在聽故事時插上想象的翅膀,憧憬美好的未來。

    三、加強交流,在生活中應用語文

    現代的教育倡導“回歸生活”“貼近生活”,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也只有這樣,學生所學的課本知識才不至于脫離實際,而學生從生活中獲取到的知識更加豐富了課本知識。語文教學應緊跟時代的腳步,讓學生在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提高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尤其是口語表達能力。

    第7篇:體驗生活范文

    Nick Barton, a Brit and a fan of wind sail, is a natural risk taker. Having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as vice president of Sales and Marketing for IHG in China, he is now eagerly embracing the challenge of launching a brand new high-end hotel - the very first luxury hotel brand created locally by an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group.

    “大計劃”

    在洲際工作15年的倪軒裕2007年來到上海,他告訴本刊,洲際進入中國27年來做了大量客戶調研,發現中國富裕階層的興起對酒店的要求越來越高,但現有酒店品牌無法為他們提供想要的服務,這就是洲際為中國市場打造高端酒店品牌的初衷。

    “這個新的中國本土高端酒店品牌計劃今年上半年啟動,在國際酒店集團中也是首次,這是我們應中國市場的需求尤其是二線、三線城市的需求上升而開發的酒店品牌。今后洲際在華將更注重高端品牌的建設,在未來的酒店開業計劃當中,高端酒店品牌絕對是重中之重。”倪軒裕說。

    目前,洲際酒店集團擁有大中華區開業國際品牌酒店15%的市場份額和在建品牌酒店28%的市場份額,開業酒店162家,在建酒店143家。意味著,中國每3家在建品牌酒店中,就有一家是洲際旗下品牌酒店。

    高端酒店在引領生活方式和時尚方面天生就具有先導性,在這一點上,洲際2010年向亞洲引進了一個精品酒店品牌“英迪格”,為那些有獨特需求的旅行者提供不同的服務,它充滿當地的鄰里和文化氛圍,不僅是“老外”,中國游客對其評價也頗高。

    倪軒裕告訴本刊,洲際很早就推出了自己的酒店預訂中文網站,并正在進行升級,方便中國客人使用,同時在地圖、搜索等功能上改進,并體現在移動商務的應用程序中,這些很早在Iphone和Android系統上都已經運用了。“此外,洲際有一個非常自豪的服務,即高端客人在一個陌生城市可以通過Ipad上的應用程序及時和洲際當地酒店的‘禮賓司’進行直接通話,尋求‘衣食行樂’全方位的服務信息。”倪軒裕說。

    融入中國

    倪軒裕在全球如迪拜、布魯塞爾、紐約等很多城市工作生活過,堪稱一位“世界公民”,但他對中國仍情有獨鐘。“我之前回倫敦開會,集團內其他大區的負責人都非常羨慕我,因為大中華區的業績發展是最好的。”他興奮地表示。

    作為一個標準的英國紳士,倪軒裕也在從他的視角來觀察中國社會的變化,包括新富階層的崛起,“他們有一個很好的心態和愿景,這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動力,同時他想更多地了解世界,其手段就是通過旅行,這也是顯示其地位的一個標志,就是中國人說的‘行萬里路’拓寬視野。作為一個外國人,我能明顯地感覺到中國人追求身心平衡的哲學理念,中國古老的文化傳承下來的這個理念能夠更好的幫助中國健康發展。”倪軒裕認為,洲際也在受到這種本土文化的熏陶,在發展中注重對當地歷史文化的尊重和自然環境的保護,包括城市的發展。

    洲際2007年在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捐資設立了“同洲共際愛心基金”,該基金致力于希望小學建設、職業教育和大學生資助,是國內首個將酒店、旅客和受助方聯系在一起的透明慈善項目,在130余家酒店通過旅客住宿附捐5元錢和各類主題活動募集善款。截至2011年5月,累計籌集捐款逾1000萬元,援建了13所希望小學,資助北京、成都、三亞百年農工子弟學校設立洲際酒店服務班,并在全國15家洲際酒店集團英才培養學院設立了獎學金項目。

    倪軒裕還特意提到了千島湖洲際度假酒店,“它建設在一個島上靠近水源地旁邊,因此在建造過程中盡可能使用當地的材料,減少交通運輸造成的污染,而且這家酒店自建了污水處理設備,以保護當地環境,這家酒店是一家典型的都市度假村,非常受到大城市中生活壓力比較大的人群歡迎,但這種酒店的數量還很少,公司在北京、成都等地將規劃類似的項目。”

    生活真味

    出生在英國的一個海島上,從小就與海為伴,與父親一起出海,使倪軒裕成為帆船運動的“發燒友”,在勤奮工作的同時,他也會在假期經常帶著家人和朋友一起去上海郊區玩帆船。“這是我擺脫工作壓力的一個方法。英語里有句諺語‘如果你想真正地體驗生活,就必須承擔一定的風險’,用中國話來說就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玩帆船對我有一種刺激感,刺激感就是體驗生活的真味,別讓生活平平淡淡。”

    倪軒裕本人還親自駕船參加過美洲杯帆船賽,采訪當日,他說他計劃參加2012年的美洲杯,但是不知道這個充滿風險的行動能不能得到太太的首肯。說完他只能聳聳肩表示他做不了主。

    已經是兩個孩子父親的倪軒裕說,現在最吸引他全家的就是中華美食,每到周末,他都要請全家大吃一頓,中餐肯定是孩子們的首選。他另一項愛好駕駛,因為洲際與寶馬的長期合作,讓他成為了寶馬的擁躉。

    而最后談到私人飛機時,他認為,目前中國機場等相關基礎設施的新建速度,將很好地支撐私人飛機產業的發展,富裕階層也希望能有一種更便捷的交通工具,相信中國的私人飛機產業能夠快速興起。

    The Grand Plan

    Barton had been with IHG for 15 years before arriving in Shanghai in 2007. He told U-Jet that based on IHG’s insight over 27 years, it is obvious that the upper classes in China are now demanding so much more, and existing hotels simply cannot meet their needs. IHG decided to step in to fill the void.

    “We will launch a local high-end brand in the first half of next year the very first of its kind among international hotel groups,” revealed Barton, “This is IHG’s answer to local demand, especially in Tier Two and Tier Three cities. In future, IHG will focus more on the premium end of the market, which is the absolute priority.”

    Today, IHG enjoys 15% market share among international hotels in operation and accounts for 28% of international hotels under construction. IHG has opened 162 hotels and is building a further 143, which means that for every three branded hotels in construction, one is from IHG.

    Luxury brands are always leaders in fashion and lifestyle. In 2010, IHG introduced boutique brand Hotel Indigo to Asia Pacific. Foreigners and Chinese alike have fallen in love with its unique neighborhood and artistic feel.

    Barton told U-Jet that IHG had launched its booking site in Chinese a long time ago; the system is now being upgraded for better user experience. Maps and search functions are greatly improved and accessible on mobile devices through iPhone and Android apps. “We are tremendously proud of a particular app our guests can talk with an IHG concierge via an iPad app when they are in an unfamiliar city, immediately getting tips on everything from food to shopping to transportation,” Barton explained.

    Be a Part of China

    Nick worked in Dubai, Brussels and New York before moving to Shanghai. A true world citizen, he expressed his fondness for China. “I went to London for meetings, and found myself the envy of managing directors of other regions.” he said. “China simply has the best performances.”

    A true British gentleman, Nick observes the changes in Chinese society with fascination, especially the rise of the new rich class. “They have a good mindset and vision,” he commented. “They are driven, and they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e world. Travel is a means as well as a status symbol. The Chinese say ‘One broadens one’s mind by travelling a thousand li’. As a Westerner, I admire the Chinese philosophy of pursuing balance of mind and body. I believ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can indeed drive China forward in a healthy way.” Barton sees the impact of local culture on IHG, which takes pains to respect local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preserves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 2007, IHG made a donation to the China Youth Development Foundation to establish the “Love is Hope” Foundation to contribute to Project Hope, which provides occupational education and undergraduate financial support. This has been the first transparent charity project bringing hotels, guests and beneficiaries together. Guests donate 5 RMB for each stay in more than 130 hotels, and funds are also raised through special events. As of May 2011, over 10 million RMB had been raised to support 14 Project Hope schools, establishing IHG training programs for children from migrant worker families in Beijing, Chengdu and Sanya, and setting up scholarship programs at 15 IHG academies.

    Nick talked about the InterContinental One Thousand Island Lake Resort with great passion. “It is built on an island close to the water origin,” he said. “So we tried to use local materials whenever possible to reduce pollution in transportation. The hotel has its own wastewater treatment equipment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It is a typical city resort a wonderful and popular escape for stressed urban dwellers. Unfortunately there are not enough hotels like this, and we will be building more in Beijing and Chengdu.”

    What Life Is All About

    Nick was born on an island of the coast of Britain, and the sea ha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of his life since he was a child. He went sailing with his father when he was young, and has always been an avid fan of wind sail. During his vacation time, Nick takes his family and friends to the Shanghai suburbs for sailing. “That’s my way to get rid of stress,” said Nick, “We have an saying in England: ‘If you want to live life to the full, you take risks.’ I know you have something similar in Chinese: ‘How can you get the tiger cub without going into the tiger’s lair?’ Sailing is thrilling for me; that’s what life is all about. It should never be boring.”

    One of Nick’s proudest achievements is sailing in the American Cup. He told us that he plans to take part in 2012 American Cup, but isn’t sure whether his wife would give him permission.

    第8篇:體驗生活范文

    關鍵詞:數學教育;體驗生活;享受樂趣;感悟價值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5-0018

    從數學教育哲學上講,決定一個學生數學素養的高低,最為重要的標志是看他如何看待數學,如何理解數學,以及能否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日常生活現象,去解決現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這正是新一輪課程改革追求的數學教育的價值。作為新課改實踐者和開發者的一線教師,更應通過創造性的勞動,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與生活的策劃中心,讓學生在有效的數學活動中體驗生活、享受樂趣、感悟價值。

    一、重視過程教學,感悟數學價值

    在現實的數學教學中,由于種種原因,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往往被簡化,只保留了精煉的、本質的邏輯結論,學生的數學學習就是“學結論”“用結論”的過程,很難從中感受數學的價值所在。因此,教師必須通過創造性的設計,將數學還原成“未完成的數學”來展開教學,讓每個學生親自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體會數學學習的價值,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如:筆者在教學“容積和容積單位”時,沒有直接給出物體容積的概念和計算方法,而是騰出時間,讓學生動手做實驗:測量長方體盒子的體積以及盒中黃沙的體積,然后通過學生自主比較、概括、思辨、討論,理解容積的概念,探究得出容積的計算方法。接著通過對 “飲料為什么不裝滿瓶?”“飲料盒上為什么寫的是凈含量?”等問題的討論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相結合,去解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在這堂課上,從實驗的方法、工具的選擇到最后結論的得出以及知識的實際應用,教師沒有一絲一毫的灌輸,而是給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親身經歷、主動探索,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發現問題”的循環學習活動中,自主建構知識意義,感受“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實用價值。

    二、挖掘生活素材,實現數學價值

    現實世界是數學的豐富源泉,學生學習的數學應該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但由于各方面的限制,現在課本中呈現的教例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還有一定的差距。這就要求教師立足于學生發展,深入鉆研教材,挖掘教材潛在的資源,大膽重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學習內容中,體驗數學學習是現實的、有意義的。

    如:在教學完“小數乘法”的有關知識后,筆者特意設計了“發票的認識與填寫”這一集數學知識與生活常識于一體的課本上沒有的活動課。在導入部分,筆者從學生身邊發生的一則新聞入手:“一消費者食用了某熟食點店出售的熟菜,發生食物中毒。”然后組織學生討論:消費者向消協投訴時該出示哪些證據?在討論中學生意識到發票是解決消費糾紛的有力證據,從而激發學生對認知的需求。在新授部分,筆者又設計了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認識發票,首先讓學生交流課前了解的有關發票的知識,然后出示一張已經填好的發票,讓學生讀取發票上的有關信息;第二個層次是填寫發票,筆者為學生創設了模擬買東西的情境,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角色體驗中運用小數乘法的知識明確發票的填寫方法,學會正確地填寫發票;第三個層次筆者設計了一個情節:發票被弄臟了,如何把發票還原?由于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碰到這種事件,現在教師提出來,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他主動地投入這個活動,全身心地解決,最后,當問題被解決時,學生感到由衷的喜悅,這是一種學習活動獲得成功后發自內心的感受。

    這節課,筆者對課程資源進行創造性的開發、利用,從發票的導入,到發票的填寫,再到發票的實際應用,無不洋溢著生活的氣息,學生在一系列鮮活的事實和生動直觀的感受中,自然而然地建立起對發票的深刻認識。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不但能學到知識,發展技能,更能深深地感受到:數學不是書本上的枯燥學問,它的“身影”活躍于生活的每個角落,它的價值體現于你我的生活中。學生在多彩多姿的生活世界中挖掘出無盡的學習財富,生活世界也成為學生最豐富的學習資源!

    三、回歸社會實踐,提升數學價值

    在我們的生活中,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教育資源。生活的邊界就是教育的邊界,我們要用一種開放的、立體的教育視野和課程理念,讓學生從課本走進生活,并對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引導,讓數學學習充滿生活氣息與時代氣息。在課堂上,教師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來啟發誘導學生;在課外,學生積極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實現自我價值,在“探索――發現――再探索”中學生成為“自主而主動的思想家”,真正領悟數學的內涵、提升數學的價值。

    在數學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數學知識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讓學生在生活空間中學習,在生活實踐中感知。使他們能真正體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體驗到自己所學習的不只是“文本課程”,更是“生活課程”。

    數學知識并不僅僅只能在課堂上學習,還可以投入到生活中,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嘗試解決問題,形成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使數學思維伴隨問題的解決而得到發展。

    四、注重策劃運用,實現自我價值

    從教育心理學的需要層次論來看,在生活中,人有不同層次的需要,最高需要便是自我實現的需要,這是一種決策的需要。學生雖然年齡小,但同樣有這種需求。而當數學與實際緊密聯系起來時,學生潛在的這種需要就更強烈。此時,學生不再是知識的接受者,而成為實踐者、探索者和策劃者,在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分析、判斷、選擇和策劃現實生活的過程中,不但促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更在創造著數學獨特的價值。

    第9篇:體驗生活范文

    一、引導學生體驗生活,深化道德認識

    《品德與生活》課標指出:“道德存在于兒童的生活中。”因此,我們在低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實踐中,大地從教材出發,注重憑借新教材所呈現的一個個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精心構筑生活化、開放性的活動平臺,從而引導學生獲取富有個性的真切體驗,提取蘊涵多重價值的生活經驗,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在設計《在爸爸媽媽關心下成長》活動中,我讓孩子們在開放式活動中充分去體驗、去感悟、去獲取。讓孩子向爸爸媽媽了解自己出生的情況,找找自己成長中的變化;在游戲中獲得體驗;采訪現場的爸爸媽媽,說說自己成長中難忘的事,體會父母養育孩子的辛勞。通過與小伙伴、老師、家長、周圍人的平等對話,孩子們學會合作交流,認識在親身體驗中得到了感悟,情感在相互碰撞中得到了升華。我不失時機地抓住孩子情感的火花,讓他們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向爸爸媽媽表達心聲,使孩子們學會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情感。

    美國休斯敦的一家兒童博物館里有一句話:“ 我聽過了,就忘了;我見過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 這句話告訴我們實踐對掌握知識是何其重要 。學生在課堂上明白的道理,還應回到生活中,進行體驗性的活動,從而使之真正成為學生內在的道德修養。當學生感悟到生命來之不易,父母養育自己非常艱辛,產生了對爸爸媽媽的感激之情后,我又布置了一個課外活動――讓孩子回家后和父母一起制作一張成長卡。一是繼續在生活中體驗家庭的親情;二是體現課程“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激起學生創造的愿望和樂趣;三是通過“成長樂園”的展示,滲透一種積極人生觀的啟蒙教育:人的成長道路上有笑有淚,有平坦的大道,有坎坷的險途。我們的生活還剛剛開始,今后的路還很長,我們要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熱愛父母,以愉快、積極向上的態度去面對未來!

    二、創設有效活動情境,發展道德能力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根據低年級兒童的特征,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的教學形式,強調寓教于活動。教學活動的選取一定要根據主題的需要,選擇那些既生動有趣,又極富啟發意義的有效活動,使學生在積極主動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強化情感體驗,發展道德能力。

    結合《拉拉手 交朋友》一課,為了讓學生加深對自己和朋友的了解,我設計了《我是誰?》的活動。引入新課時設計了一個“指紋印”的小游戲,讓學生在紙上印下自己的指紋并進行觀察,從而讓學生初步體會到世上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第二步設計了一個“填寫個人小檔案”的活動,讓小朋友根據問題大聲地說出自己的個人小檔案:我的姓名、樣子、喜好、優點、不足和我的愿望……通過這一步步活動讓學生從外貌、喜好、優缺點、他人的評價等方面來比較全面地認識自我。第三步則設計一個小品《小動物學本領》,由幾名同學來扮演兔子學鳥飛,魚兒學松鼠跳,鳥兒學馬跑,松鼠學魚游,從而讓學生明白每一個人都是有自身特點和優勢的,我們應該更好地發揚自己的優點,同時正視缺點,并努力克服缺點,進而對自己有一個全面的評價。接著教師趁熱打鐵,組織交流“說說你對自己最滿意的一點是什么”,讓學生嘗試學會自我肯定、自我鼓勵,增強自信。

    三、鼓勵學生說真話,轉化思想認識

    學生對教師所授的道德認識有不同看法是客觀存在的,也是正常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發揚民主,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看法,允許和教師辯論。在討論中,不用諷刺、挖苦的語言,不扣帽子,在民主平等的氣氛中師生共同追求真理。

    課堂上我們的孩子經常會按照大人的喜好和要求說話。這些話雖然四平八穩,甚至無懈可擊,但不是孩子內心想說的話,更不是與小伙伴之間的“伙伴語言”。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為孩子創造機會,與孩子平等對話,讓他們敞開心扉。

    四、運用多樣化評價,養成良好品德

    新課程對學生的評價,關注的是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它要求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方法的多樣化。評價應靈活運用學生自評與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社會評價等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以觀察記錄、作業、書面或口頭測驗、競賽活動、成果展示等多種手段進行評價。

    在《品德與生活》教學中,我在全班舉行了“小雛鷹爭章”的活動。要當上小雛鷹,每次都有不同的要求,如教《我是家里的開心果》一課時,老師可以讓學生選擇爭“清潔章”“孝敬章”;教《認識好朋友》時爭“禮貌章”“友愛章”,要按照爭章計劃開展自我訓練,請家長當教練給予輔導,督促學生執行訓練計劃,還可請家長、同學、其他科任老師當評委,經常檢查計劃的執行情況。這樣通過多元的評價,倡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按爭章活動的要求去做,逐步養成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從而促使學生將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一些理論觀點內化為行為習慣。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成人a| 成人免费视频69|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无线码欧美成人| 亚洲成人aaa|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欧美成人高清ww| 成人嗯啊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亚洲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3p|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一区| 日本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成人xxx| 国产成人无码AⅤ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2022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成人a毛片视频免费看| 欧美成人高清ww| 成人性生活免费视频| 97成人在线视频| 揄拍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免看**一片成人123|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亚洲色成人网一二三区| 欧美成人中文字幕dvd|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一区| 成人高清毛片a| 成人自拍小视频| 欧美成人免费高清网站| 精品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福利|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二本| 国产成人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在线成人综合色一区|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 国产成人无码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涩涩涩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成人av鲁丝片一区二区免费| 欧美成人性动漫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