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數學思想發展史論文范文

    數學思想發展史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數學思想發展史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數學思想發展史論文

    第1篇:數學思想發展史論文范文

    關鍵詞: 儒家文化 古代科技 古代科學家

    關于中國古代是否有科學的問題,學術界至今仍有不同意見。不少學者根據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獻,用歷史事實證明中國古代有科學,甚至認為,中國古代曾有過居于世界領先地位的科學技術。正如英國著名的中國科技史家李約瑟所言,古代的中國人在科學技術的許多重要方面“走在那些創造出著名的‘希臘奇跡’的傳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擁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財富的阿拉伯人并駕齊驅,并在公元三世紀到十三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中國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曾經“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特別是在十五世紀之前更是如此”[ ]。然而,也有一些學者則根據中國古代沒有近代意義的“科學”,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產生,以證明中國古代沒有科學。筆者持中國古代有科學的觀點,并認為,中國古代的科技具有明顯的儒學化特征,不同于近代意義的“科學”。這一看法對于理解中國古代科技曾有過輝煌但又沒有能夠實現向近代科學的轉型,或許會有一定的幫助。

    一.儒學化的中國古代科學家

    從科技與社會相互關系的角度看,科學技術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孕育并得以發展的,因而必然會受到一定的文化的影響。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對于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不可能不具有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首先表現為儒家文化對于古代科學家的影響,表現為大多數科學家都不同程度地與儒學有著密切的關系。

    關于中國古代科學家,目前,國內有兩部較為重要的傳記著作,其一,由杜石然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 ]共選入中國古代科學家235位,另有明清時期介紹西方科技的外國人14位,該書收錄的古代科學家較全;其二,由盧嘉錫先生任總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有金秋鵬先生任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人物卷》,[ ]該書精選了春秋戰國時期至清末的著名科學家77位(除漢代數學家張蒼和清初地理學家劉獻庭之外,大都包括在《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之中),該書收錄的古代科學家較精。以下就以杜石然先生所主編的《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為依據,參照金秋鵬先生所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人物卷》,分析古代科學家與儒學之間的關系。

    根據筆者分析,在《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中所收錄的科學家,大都與儒學有著程度不同的關系。依據這些科學家與儒學的關系的密切程度,可分為以下兩個層次:

    其一,在儒學發展史上具有較重要地位或撰有儒學研究著作的科學家。這類科學家有:漢代的張衡、崔寔,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陸璣、虞喜、何承天、祖沖之,隋朝的劉焯,宋代的沈括、黃裳,明代的羅洪先、宋應星、張履祥,清代的朱彝尊、戴震、阮元、汪萊、李銳,等等。其中漢代的天文學家張衡著《周官訓詁》;東晉時期的天文學家虞喜“釋《毛詩略》,注《孝經》”[ ];南北朝時期的天文學家何承天對《禮論》進行整理,“刪減合并,以類相從,凡為三百卷”[ ],數學家、天文學家祖沖之“著《易》、《老》、《莊》義,釋《論語》、《孝經》”[ ];隋朝時期的天文學家劉焯著《五經述義》;宋代的科學家沈括撰《孟子解》,天文學家、地理學家黃裳撰《王府春秋講義》;明清之際的科學家宋應星撰《談天》、《論氣》;清代的數學家汪萊撰有《十三經注疏正誤》、《說文聲類》等經學著作,數學家李銳協助阮元校勘《周易》、《谷梁》和《孟子》,并撰有《周易虞氏略例》、《召誥日名考》等等。

    其二,明顯受儒學影響、具有儒家理念或運用儒家經典中的知識進行科學研究的科學家。這類科學家較多,比如(按年代順序),班固、劉洪、張仲景、皇甫謐、裴秀、劉徽、酈道元、賈思勰、王孝通、賈耽、杜佑、李吉甫、陸龜蒙、韓鄂、蘇頌、唐慎微、劉完素、鄭樵、張從正、李杲、宋慈、李冶、秦九韶、楊輝、郭守敬、朱世杰、王禎、朱震亨、魯明善、戴思恭、馬一龍、李時珍、徐春甫、程大位、朱載堉、陳實功、徐光啟、張景岳、邢云路、方以智、王錫闡、梅文鼎、楊屾、徐大椿、陳修園,等等。

    這些科學家與儒學都有著密切的關系。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羅列的這些科學家幾乎囊括了古代科技體系中數學、天文學、地理學、醫學和農學五大學科的最著名的科學家,是科學史上各個時期最具代表的科學家。而且在事實上,除了以上科學家之外,還會有其他許多科學家與儒學有著直接的關系,比如,大多數官吏科學家必然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一些道教、佛教科學家,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在他們的科學研究中,也會與儒家思想有著這樣或那樣的關系。

    古代科學家與儒學的這種關系,與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有關。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古代中國人自小都學習過儒家經典。儒家經典是古代文化的載體,學習文化知識,不能不學習儒家經典;同時,儒家經典是培養理想人格的教科書,要成為有道德的人,也不能不學習儒家經典。而且,儒家經典是古代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要進入仕途,也必須學習儒家經典。古代的絕大多數科學家當然也不例外。而且在社會交往中,古代科學家大都免不了與儒士交往。從家庭成員到老師,以至朋友同事,總會有儒家學者,或者有儒家背景的文人學士。宋朝時期的法醫學家宋慈,先是師從朱熹弟子吳雉,又經常向朱熹弟子楊方、黃干、李方子、蔡淵、蔡沈等學習。入太學時,他的文章得到著名理學家真德秀的賞識,并拜師受學。清代科學家梅文鼎,他的父親就是飽讀儒家經典的書生;后來,他又與著名經學家朱彝尊、閻若璩、萬斯同以及清初儒家李光地、著名儒家黃宗羲之子黃百家等等有過密切的交往;他的許多思想,包括一些科學思想的形成都或多或少地與他所交往過的儒家學者有關。又比如,清代的數學家李銳,曾師從于著名經學家錢大昕,在數學研究上與經學家焦循多有交往,與焦循、汪萊一起被稱為“談天三友”[ ]。

    中國古代科學家在成長的過程中、在社會交往以及學術交往中,大都處于儒家文化的氛圍之中,儒家文化是他們心靈、思想、學識、情感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使得中國古代科學家帶有明顯的儒學化特征。他們大都具有儒家的價值觀念和道德品質,具備深厚的儒家文化知識,對儒家經典有著濃厚的學術情趣,以至于在他們的科學研究中,或是包含著對儒學的研究,或是運用了儒家經典的知識,或是蘊涵著儒家的情懷。

    二.儒學化的古代科學研究

    在儒家文化為主流的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不僅科學家的價值觀念、人格素質、知識學問要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而且在科學研究中,科學家的科研動機、基礎知識乃至科研方法,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學的影響。

    (1)儒家的價值觀影響科學研究的動機

    古代科學家研究科技的動機大致有三:其一,出于國計民生的需要;其二,出于“仁”、“孝”之德;其三,出于經學的目的。

    古代科學家研究科學的動機首先出于國計民生的需要。北魏時期的農學家賈思勰在其所著的《齊民要術》中對此有很好的論述。該書的“序”在闡述作者研究農學的目的時說:“蓋神農為耒耜,以利天下。堯命四子,敬授民時。舜命后稷,食為政首。禹制土地,萬國作乂。殷周之盛。《詩》、《書》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他還舉了許多例子:“耿壽昌之常平倉,桑弘羊之均輸法,益國利民,不朽之術也”;“任延、王景,乃令鑄作田器,教之墾辟,歲歲開廣,百姓充給”;“皇甫隆乃教作耬、犁,所省庸力過半,得谷加五”;“《書》曰:稼穡之艱難。《孝經》曰:用天之道,因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論語》曰:百姓不足,君孰與足”。這些論述無非是要說明他撰著《齊民要術》的目的在于“益國利民”,為的是國計民生。元朝時期農學家的王禎在所著《農書》的“自序”中說:“農,天下之大本也。一夫不耕,或授之饑;一女不織,或授之寒。古先圣哲,敬民事也,首重農,其教民耕織、種植、畜養,至纖至悉。”他撰著《農書》的目的也在于國計民生。中國古代科技之所以在數學、天文學、地理學、醫學和農學這些學科較為發達,概由于當時這些學科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數學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基本框架和內容,其中所涉及的問題大都與國計民生有關;天文學講“敬授民時”,地理學講治國安邦,醫學講治病救人,也都與國計民生相關聯。

    古代科學家研究科學的另一個動機是出于“仁”、“孝”之德。東漢時期醫學家張仲景研究醫學,旨在“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在于“愛人知物”、“愛躬知己”[ ]。魏晉時期醫學家皇甫謐在所著《針灸甲乙經》的“序”中說:“若不精通于醫道,雖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無以濟之,此固圣賢所以精思極論盡其理也。”可見,他研究醫學的動機在于落實“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唐朝時期的醫學家孫思邈也在所著《備急千金要方》“本序”中指出:“君親有疾不能療之者,非忠孝也。”金代醫學家張從正更是明確把自己的醫學著作定名為《儒門事親》,以表明他研究醫學的動機在于“事親”。事實上,科學研究的動機出于國計民生的需要與出于“仁”、“孝”之德,這二者是一致的,關注國計民生是“仁”、“孝”之德的進一步推廣;所以,那些出于國計民生的需要的科學研究,同樣也是出于“仁”、“孝”之德。

    除此之外,古代科學家研究科學還有一個動機,這就是經學的動機。古代數學家大都把自己的數學研究與《周易》、《周禮》的“九數”以及儒家的“六藝”聯系在一起。魏晉時期數學家劉徽在所撰《九章算術注》“序”中說:“昔在包犧氏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九九之數,以合六爻之變”,“周公制禮而有九數,九數之流,則《九章》是矣”;《孫子算經》認為數學是“六藝之綱紀”,能夠“窮道德之理,究性命之情”;唐朝時期的數學家王孝通在《上緝古算經表》中說:“臣聞九疇載敘,紀法著于彝倫;六藝成功,數術參于造化”;這一切都是為了說明他們研究數學是對儒家經學的繼承和發揮。宋朝時期的數學家秦九韶在《數書九章》的“序”中認為,數學“大則可以通神明、順性命,小則可以經世務、類萬物”,元朝時期的數學家朱世杰在《四元玉鑒》“卷首”中認為,數學“以明理為務,必達乘除升降進退之理,乃盡性窮神之學”,這里講“通神明、順性命”以及“明理”,無非是要說明數學與理學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而他們的數學研究的動機也正在于此。事實上,宋代以后的科學家較多地把科學研究與求“自然之理”聯系在一起,所謂“數理”、“歷理”、“物理”、“醫理”之類;在他們看來,當時所謂的“自然之理”是包含在儒家“大道”中的“小道”,正如朱熹所言,“小道亦是道理”[ ],所以,研究科學也是為了闡發儒家的道理。

    從根本上說,古代科學家研究科學的以上三種動機都是圍繞著儒家的價值觀而展開的。出于國計民生的需要,就是為了落實儒家的民本思想;出于“仁”、“孝”之德,就是實踐儒家的仁愛理念;出于經學的目的,就是要發揮儒家之道。因此,古代科學家的研究科學的動機最終都源自儒家的價值觀。

    (2)儒家經典成為科學研究的知識基礎

    科學研究需要有相當的知識基礎和專業基礎,而在儒家文化占主流的背景下,大多數科學家的基礎知識甚至一些專業基礎知識最初都是從儒家經典中獲得的。儒家經典中包含了豐富的科技知識。就古代數學、天文學、地理學、醫藥學和農學五大學科而言,《周易》等著作中包含有某些數學知識,《詩經》、《尚書堯典》、《大戴禮記夏小正》、《禮記月令》以及《春秋》等著作中包含有某些天文學的知識,《尚書禹貢》、《周禮夏官司馬職方》等著作中包含有某些地理學知識,《周易》、《禮記月令》等著作中包含了與醫學有關的知識,《詩經》、《大戴禮記夏小正》、《禮記月令》等著作中包含有農學知識。應當說,儒家經典中具備了古代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所需要的基礎知識以及一些專業基礎知識。因此,儒家經典中的科技知識,實際上成為許多科學家的知識背景,成為他們的知識結構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古代許多科學家的科學研究正是在儒家經典中所獲得的科學知識的基礎上,經過自己的進一步研究、發揮和提高,從而在科學上做出了貢獻。從一些科學家的科學研究過程以及他們所撰著的科學著作中,可以發現,他們的科學研究與儒家經典中的知識密切相關,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儒家經典中某些知識的發揮和提高。

    古代數學家必定要講《周易》。魏晉時期的著名數學家劉徽在為《九章算術》作注時說:“徽幼習《九章》,長再詳覽,觀陰陽之割裂,總算術之根源。探賾之暇,遂悟其意。是以敢竭頑魯,采其所見,為之作注。”[ ]也就是說,他是通過《周易》的陰陽之說“總算術之根源”,從而明白《九章算術》之意,并為《九章算術》作注。宋元時期的數學家講河圖洛書、八卦九疇。宋代著名的數學家秦九韶對《周易》揲蓍之法中的數學問題進行研究,從而引伸出一次同余組的解法,即“大衍求一術”,被認為達到了當時世界數學的最高水平;又有數學家楊輝對“洛書”的三階縱橫圖進行研究,直至對十階縱橫圖的研究;還有元代著名數學家朱世杰撰《四元玉鑒》,運用《周易》概念論述了多元高次方程組的求解問題,被美國科學史家喬治薩頓稱為“中國數學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同時也是中世紀最杰出的數學著作之一”[ ]。

    古代天文學家必定要以《尚書堯典》為依據,同時結合《大戴禮記夏小正》、《禮記月令》、《詩經》、《春秋》“經傳”等儒家經典中有關天象的紀錄和天文知識,進行研究,同時,古代天文學家在編制歷法時也經常運用《周易》中的概念。李約瑟說:“天文和歷法一直是‘正統’的儒家之學。”[ ]充分揭示了中國古代天文學與儒學的關系。由于古代的天文歷法研究需要涉及大量的儒家經典,所以,在歷史上,大多數天文歷法家都是飽讀儒家經典的儒者,從漢唐時期的張衡、虞喜、何承天、祖沖之、劉焯到宋元時期的蘇頌、沈括、黃裳、郭守敬,這些著名的天文歷法家都曾經讀過大量的儒家經典,他們所撰著的天文歷法方面的著作采納了儒家經典中大量的天文學知識。

    古代的地理學則不可能不講《尚書禹貢》、《周禮夏官司馬職方》。東漢的班固所撰《漢書地理志》輯錄了《尚書禹貢》的全文和《周禮夏官司馬職方》的內容;魏晉時期的地圖學家裴秀所制《禹貢地域圖》主要是根據《尚書禹貢》。此后的地理學家酈道元、賈耽、杜佑、李吉甫都無不通曉《尚書禹貢》,并以此作為地理學研究的基本材料。

    在農學方面,《周易》的“三才之道”是古代農學研究的思想基礎。而且,以《禮記月令》為基本框架的月令式農書是古代重要的農書類型,先是有東漢的崔寔撰《四民月令》,又有唐朝韓鄂撰《四時纂要》,后來還有元朝的魯明善撰《農桑衣食撮要》,等等。即使是其它類型的農書,其中也包含了大量從《詩經》、《尚書》、《周禮》、《禮記月令》、《爾雅》等儒家經典中引述而來的農學知識。

    當然,作為科學家,他們的知識并不只是從儒家經典中所獲得的那一部分科學知識,他們還擁有從前人的科技著作以及其它著作中獲取的知識,更重要的,還有他們的經驗知識以及他們通過科學研究所獲得的知識。但無論如何,在他們的知識結構中,從儒家經典中所獲得的知識是他們進行科學研究最基礎的同時也是最重要的知識。

    (3)儒家的經學方法成為重要的科學研究方法

    在儒家文化的背景下,科學家在研究科學時,不僅研究動機與儒家思想有關,所運用的知識中包含著從儒家經典中所獲得的知識,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與儒學的經學方法相一致。

    中國古代科學家的科學研究往往是以讀書為起點,然后用經驗知識驗證前人的理論和觀點,并作適當的發揮、詮釋和概括。與這樣的研究程序相關,科學研究首先要求廣泛地讀書,博覽群書,其中也必然包括儒家經典,這就是“博學以文”。在此基礎上,科學家還要用親身的實踐對前人的知識進行驗證,尤其是地理學家、醫藥學家、農學家更是如此,這就要求“實事求是”。因此,古代科學著作有不少都是對以往科技知識的整理和總結。

    古代的科學研究由于與儒家的經學研究有許多相似之處,都是圍繞著前人的著作而展開的,所以一直有尊崇經典的傳統。古代科學家首先必須尊崇儒家經典,尤其是包含科技知識的那些儒家經典,《詩經》、《尚書堯典》、《尚書禹貢》、《大戴禮記夏小正》、《禮記月令》、《周禮》、《周易》以及《春秋》“經傳”等都是古代科學家所必須尊崇的經典。此外,科學中的各個學科也都有各自的經典:數學上有“算經十書”,包括《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五曹算經》、《孫子算經》、《夏侯陽算經》、《張丘建算經》、《五經算術》、《綴術》、《緝古算經》;天文學上有《周髀算經》、《甘石星經》等;地理學上有《山海經》、《水經》等;醫學上有《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難經》、《脈經》、《針灸甲乙經》等;農學上有《氾勝之書》、《齊民要術》、《耒耜經》等等。這些經典是各學科的科學家所必須尊崇的。

    由于尊崇經典,所以科學研究只是在經典所涉及的范圍內展開,只是在對經典的詮釋過程中有所發揮。先有《九章算術》,后有《九章算術注》;先有《水經》,后有《水經注》;先有《神農本草經》,后有《神農本草經集注》,諸如此類。這與儒學的經學方法是一致的。尤其是,明清之際,西方科學傳到中國,當時中國的科學家大都持“西學中源”的觀點,并且采取引中國古代經典解釋西方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這一科學研究方式依然是承襲了儒學的經學方法。[ ]

    三.儒家文化對古代科技特征的影響

    由于古代科學家的科研動機、知識基礎以及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因而中國古代科技所具有的實用性、經驗性和繼承性的特征,事實上也與儒家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古代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動機之一在于滿足國計民生的需要,所以,大多數具有儒家價值理念的科學家在研究科技時,所注重的主要是科技的實際功用,這就決定了中國古代科技的實用特征,富有務實精神。雖然也曾有一些科學家對純科學的問題進行過研究,但在總體上看,古代科技的實用性特征是相當明顯的,是主要的。在論及中國古代數學史上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九章算術》與儒家文化的關系時,中國數學史家錢寶琮先生說:“《九章算術》的編纂者似乎認為:所有具體問題得到解答已盡‘算術’的能事,不討論抽象的數學理論無害為‘算術’;掌握數學知識的人應該滿足于能夠解答生活實踐中提出的應用問題,數學的理論雖屬可知,但很難全部搞清楚,學者應該有適可而止的態度。這種重視感性認識而忽視理性認識的見解,雖不能證明它淵源于荀卿,但與荀卿思想十分類似。”[ ]如果對于中國古代數學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九章算術》,其實用性的特征是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那么,整個古代數學的發展與儒家文化的密切聯系,也就不言而喻的了。除此之外,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地理學、醫學和農學的實用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也與儒家文化的務實精神有著直接的關系。

    與實用性特征相聯系,古代科學家較為強調感覺經驗,注重經驗性的描述,因而使古代科技帶有明顯的經驗性。在科學理論上,則主要是運用某些現成的、普遍適用的儒家理論以及諸如“氣”、“陰陽”、“五行”、“八卦”、“理”之類的概念,經過思維的加工和變換,對自然現象加以抽象的、思辯的解釋,只注重定性分析,而不注重定量分析。其結果是,科學研究僅僅停留在經驗的層面上。比如,唐朝時期的天文學家僧一行,他在天文儀器制造、天文觀測等諸方面多有貢獻,他所編制的“大衍歷”是當時最好的歷法。然而,他在解釋他的“大衍歷”時則說:“《易》: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天數始于一,地數始于二,合二始以位剛柔。天數終于九,地數終于十,合二終以紀閏余。天數中于五,地數中于六,合二中以通律歷。……故爻數通乎六十,策數行乎二百四十。是以大衍為天地之樞,如環之無端,蓋律歷之大紀也。”[ ]再比如,宋代科學家沈括在解釋黃河中下游陜縣以西黃土高原成因時,他說:“今關、陜以西,水行地中,不減百余尺,其泥歲東流,皆為大陸之土,此理必然。”[ ]他還說:“五運六氣,冬寒夏暑,旸雨電雹,鬼靈厭蠱,甘苦寒溫之節,后先勝復之用,此天理也。”[ ]由于停留在經驗性的描述和思辯性的解釋上,科學在理論上相對較為薄弱。

    由于古代科學家的科學研究較多地受到儒家經學方法的影響,因此對科學家來說,不僅儒家思想是不可違背的,而且,各門學科的“經典”也是不可違背的。這種崇尚經典的學風使得后來的科學家在科學研究中更多的是對前人著作中的科學知識和科學理論的繼承、沿襲或注疏、詮釋,并在此基礎上有所補充、改進。因此,古代的科學著作大都少不了引經據典,廣泛吸取前人的多方面、多學科的知識,因而表現出明顯的繼承性。即使有所創新和發展,也主要是在既定的框架內做出適當的改變和發揮。

    中國古代科技的實用性、經驗性和繼承性的特征實際上正是在科技的層面上對儒家思想的延伸和展開。由于要實踐儒家之道,所以古代科技重視實用,重視經驗,在實用科技方面較有優勢,而在科學理論上則相對薄弱;同時,又是由于要尊崇儒家之道,所以古代科學家總是把自己的研究與儒家學說、儒家經典聯系在一起,重視知識的積累,表現出明顯的繼承性。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科技的特征與儒家思想密切相關,儒家文化對于中國古代科技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

    綜上所述,在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的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中國古代的科學家大都是儒學化的科學家,中國古代的科學研究大都是儒學化的研究,中國古代科技大體上帶有明顯的儒學特征,中國古代的科學是儒學化的科學。

    參考文獻

    [1] [英]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總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5.3.

    [2] 杜石然.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

    [3] 金秋鵬.中國科學技術史人物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4] 晉書虞喜傳[A].中華書局本.

    [5] 宋書何承天傳[A].中華書局本.

    [6] 南史祖沖之傳[A].中華書局本.

    [7] [清]阮元.疇人傳李銳[A].北京:商務印書館.1955.

    [8]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序[A].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9]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本序[A].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0]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Z].北京:中華書局.1986.卷49.

    [11] [晉]劉徽.九章算術注序[A].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2] 杜石然.朱世杰研究[A].宋元數學史論文集[C].北京:科學出版社.1966.

    [13]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四卷)天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5.2.

    [14] 樂愛國.從儒家文化的角度看西學中源說的形成[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2(10).

    [15] 錢寶琮.九章算術及其劉徽注與哲學思想的關系[A].錢寶琮科學史論文選集[C].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

    [16] 新唐書歷志三上[A].中華書局本.

    第2篇:數學思想發展史論文范文

    南開大學圖書館提出了“加快向復合型現代大學圖書館轉變的步伐”的發展目標,為此,他們重新審視“服務第一”的管理理念,更加注重以讀者為本,尊重、理解、關心、幫助讀者,從更深層次上給予讀者深刻的人文關懷。南開大學圖書館館長張毅從館藏建設、構建資源服務保障體系、學科服務等方面,介紹了他們如何不斷擴大服務受眾面和內涵,讓廣大師生的知識創新越來越離不開圖書館的文獻信息服務,從而推動圖書館事業進入良性循環發展的經驗。

    :南開大學圖書館提出了“加快向復合型現代大學圖書館轉變的步伐”的發展目標,請問“復合型”的具體含義是什么?

    張毅:現代大學圖書館的建設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和長久的發展目標,當下更多地體現在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等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聯、高效、便利為服務追求的現代化過程。通過這樣的現代性發展理念與可持續的實踐,逐步構建“泛圖書館”的學習閱讀環境,除了傳統的閱讀方式外,還能讓讀者通過手機和多媒體信息載體獲取知識,實現隨時可讀、隨地可讀的自由閱讀,在同一閱覽空間實現紙質文獻閱讀、數字文獻閱讀、數字文件下載、電子文件傳輸、個性化印制等一體化服務。所謂“復合型”主要有兩方面含義:一方面是館藏資源建設,要逐步實現多元化,即紙質文獻清查與建設協同共進,電子文獻資源引進與自建相得益彰;另一方面是人才培養,要使圖書館員成為“復合型”人才,不僅具備信息資源的組織、加工和管理技能,而且能夠捕捉知識的發展動態,對知識進行優化組合和創新,為讀者提供專業咨詢和學科服務。

    :南開大學圖書館一向倡導“服務第一”的管理理念。請問您是如何理解數字化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內涵的?

    張毅:為讀者服務是圖書館的基本宗旨,高校圖書館的一切工作,都應當是圍繞更好、更有效地服務于廣大師生的教學科研這一主線來展開。由于圖書館所處的大的環境在變,高校教學科研的需求也在變,我們的服務工作也必須與時俱進、改革創新。這就涉及圖書館服務內涵的創新問題。近年來,隨著數字化、網絡化的發展,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內涵也經歷了一個不斷創新、不斷豐富完善的過程。例如:互聯網的普及使得信息傳遞速度加快,信息量急劇膨脹,但很多信息是無用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增強時效觀念,提高效率,增強主動服務意識,加強有用信息的搜集、推送。數字化環境改變了傳統圖書館的館藏結構和服務方式,通過網絡向讀者傳遞信息、提供服務成為流行的趨勢,這要求圖書館的服務要更加注重以讀者為本,尊重、理解直至滿足廣大師生的各種知識獲取方式的訴求。隨著讀者自身獲取信息能力的增強以及信息需求日趨多樣化,我們必須創新服務方式,在細化深化服務、在貼近教學科研上下工夫,而技術手段的進步,高校圖書館作為信息中樞地位的增強,也為我們深化服務創造了條件。

    :那么南開大學圖書館有哪些重要的創新服務舉措?

    張毅:近些年來,我館在服務讀者方面主要采取了如下一些創新舉措:

    一是開展各種文獻信息的推介活動,方便讀者理解和接受現代化的信息服務方式。每到新學年我們都要深入學院進行宣傳,教育和引導讀者充分享用現代信息技術,能更加快捷有效地查找和利用信息,變“授人以魚”為“授人以漁”。

    二是優化文獻資源結構,根據讀者需求特點,加強數字圖書館建設。如通過引進大型專業數據庫,開展特色文獻數字化建設,加強信息資源導航等,增強信息資源保障能力。與此同時,積極開發、共享網絡資源,通過文獻傳遞等方式開展校內外文獻服務,有力地延伸了圖書館的服務對象和可利用資源。

    三是加強教學科研的嵌入服務,構筑“學科館員―信息教授”的交流服務模式。我們通過學科館員深入院系了解讀者的信息需求,主動參與專業院系的教學科研活動,開展定向跟蹤服務。在深入探索學科相關文獻檢索、調研、文獻計量分析、戰略情報分析、前沿綜述、動態跟蹤等方法和工作模式的基礎上,利用LibGuides,DIALOG,ESI,SPSS,Scopus等學科服務工具,完成了基于Spotlight的南開大學物理學院、化學學院、數學學院等院系的優勢學科分析系列報告。

    四是開展特色服務和重點用戶服務,以高端人才、學科帶頭人、科研人員、教師、博士和碩士研究生等為重點,開展科技項目咨詢及成果查新、論文收錄及引用查證、專題/定題檢索等高層次的信息服務,幫助科研人員及時跟蹤科研發展的最新動態以及自身科研成果被關注的程度。

    五是為適應學校重點學科建設需要創建特色數據庫,如公司治理研究專題數據庫、南開話劇研究專題庫、教學參考書數據庫等,使文獻信息服務更加貼近讀者、更加貼近教學科研。

    :文獻信息資源建設是高校圖書館服務教學科研的基礎。請問南開大學圖書館在館藏建設和使用方面的情況如何?

    張毅:南開大學圖書館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不斷加強文獻信息資源建設,基本構建形成了紙質文獻與電子文獻齊頭并進的館藏格局。我館現有藏書382余萬冊,其中中文圖書245萬冊,古籍線裝書30萬冊,外文圖書60萬冊,中、外文現刊2000余種,電子圖書30萬冊,館藏文獻以經濟、歷史、數學、化學等學科最為豐富。近年來,在不斷加強文獻資源建設的同時,采取多種方式著力加強數字化圖書館建設,從國內外購買引進了一批具有較高學術價值和檢索利用價值的數據庫系統。截至2012年年底,擁有可訪問的數據庫系統97個,子庫315個,基本上覆蓋了我校所有的學科和研究領域。在CALIS集團采購成員館中,像SciFinder Scholar,ACS,RSC等化學類專業數據庫,Emerald等經濟管理類數據庫,南開大學的利用率都位居前列;一些綜合類的數據庫利用率也很高;還有一些生物、工程類的數據庫也非常好,如EI工程索引,我們在111個成員館中排進前10位。

    另外,結合學校特色學科和優勢館藏,開展特色文獻數字化建設,深受師生歡迎,使文獻充分得以利用與共享,同時又很好地保存了傳統文獻。我們堅持“立足優勢、強調特色,依靠專業力量、服務學科建設”,匯總了南開大學的重點學科信息資源優勢,開發和建設了一些專題特色數據庫。例如:從發揮專業優勢、定位學科特色、服務教學科研角度建設了公司治理研究和跨國公司研究專題數據庫;從挖掘文獻優勢、傳承中華文化、發揮教育職能角度建設了中華典籍與傳統文化網;從依托地域文化、開發特色資源、凝聚人文精神角度建設了南開話劇專題庫;從貼近學科需求、加強數據工作角度建設了中美一流大學物理學教學信息數據庫;等等。

    為了促進各種信息資源的整合利用,我們以加強信息資源導航為重點,系統整合部分重點學科的核心出版信息、網絡信息以及本校、本館的特色資源,供南開師生檢索使用。該項工作將是一個需要長期建設與維護的系統工程,也確實是一種有較高檢索與利用價值的信息獲取和積累途徑,目前各項工作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在加強文獻信息資源建設基礎上,我們不斷加大推廣使用力度,借助于lib2.0平臺,面向更廣泛用戶開展更具人性化、個性化的用戶咨詢與教育服務。其中最受師生歡迎的是RSS信息訂閱服務,直接將個人定制的最新信息源聚合到一起即時推送到讀者桌面,從而為圖書館開展有針對性的用戶服務提供了交流互動的廣闊平臺。

    :南開大學作為一所綜合性大學,學科設置涵蓋文、理、醫學等多個類別,請問圖書館是如何構建面向全校的信息資源保障和服務體系的?

    張毅:南開大學各個學院的教學科研都有不同規律和特點,對文獻信息資源的需求差別很大。近年來我們圍繞構建信息資源保障服務體系,重點開展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強統籌協調,保障文獻資源覆蓋面。在學校的統籌下,以“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為契機,建立了以不同層次的學生數、專業數、重點學科和重點課程等為重要參數的經費分配體系,既保障重點學科的發展,又兼顧學科的覆蓋面。在資源建設的配置上,以圖書館為中心館和院系資料室為分館的藏書模式,能夠照顧到學校學科建設的需求和發展。在資源建設中,圖書館和各院系資料室采取“各有側重,分散收藏,全面服務”的原則,圖書館在滿足全校文獻資源需求的基礎上,更注重對重點學科的文獻保障,服務于全校師生;而院系資料中心則側重自身學科的專業文獻建設,借閱服務于本院系,閱覽服務于全校,共同構筑南開大學文獻資源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

    二是優化文獻資源結構,保障重點學科需求。圖書館與重點學科之間建立長期與穩定的信息保障協同關系,定期了解教學、科研的發展情況,了解學術活動開展情況以及對文獻信息需求的變化情況,不斷提高采訪工作的透明度,文獻購置緊緊跟著學科發展走。邀請專業教學骨干和專家教授參與選書,聽取他們對文獻建設的意見,共同商討存在的問題,妥善解決學科建設供需之間的矛盾。

    三是保障文獻資源的技術支持。加大硬件設備投入力度,強化信息共享平臺建設,構建特色鮮明、功能齊全、技術先進的信息體系,讓有限的資源通過共享發揮更大效用。

    :學科館員制度是中外高校圖書館都十分重視的一項服務舉措,南開大學圖書館近兩年也加大了學科服務團隊和學科服務平臺的建設,請問目前運行狀況如何?

    張毅:2002年南開大學圖書館就實施了學科館員制度。根據學科建設的發展趨勢,2011年我們重組和優化了學科服務團隊,按照學校的學科建設和發展目標,以覆蓋學校現有學科為原則,組建了人文科學學部、社會科學學部、理學部、生物化學部、工學部五大學科服務團隊,每個團隊由資深館員或博士擔當學科館員牽頭人。

    各學科服務團隊是虛擬學科服務團隊,其成員分散在各部門,是兼職學科館員。這種虛擬的學科館員團隊實行雙重的管理體系,即每個學科館員隸屬于某一個部門,由所在部門進行行政和現崗業務管理,所兼職的學科館員工作則歸屬于學科服務團隊牽頭人管理,整體學科館員的工作組織與協調由主管副館長負責。對于學科館員,在年終會根據考核結果給予一定的獎勵,并在崗位提升、職稱晉升、培訓等方面予以優先考慮。

    學科館員的工作內容主要涉及資源建設、信息服務、用戶培訓三方面。學科館員參與并主導資源建設,承擔文獻資源的篩選、典藏、審剔;紙質和電子資源的采購評價、文獻館藏利用分析與評價(包括數據庫利用的評價);從源頭上把好信息資源的品質關。另外還承擔了資源導航、學科化整合與學科服務平臺建設工作。其學科信息服務基本內容包括:推薦和宣傳圖書館的信息與服務;館際互借/文獻傳遞;科技查新;定題跟蹤服務;收錄引證報告;學科信息咨詢與RSS推送;建立重點學科資源導航。

    :現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圖書館也是新技術、新產品的重要使用者,但同時也會面臨著選擇的困惑,南開大學圖書館是如何考慮的?

    張毅:對于新技術、新產品的選擇,不能一味貪新貪洋,必須實事求是。

    首先要考慮如何將新技術和新產品融入圖書館的服務和文獻保障工作中,真正能為廣大師生的知識獲取帶來便捷。一項技術產品可能很先進,其功能很強大,但如果管理者、使用者操作起來很復雜、很不方便,那么它的實際效用就會大打折扣。

    其次要考慮它的兼容性、可擴充性等問題。新技術、新產品的采用,一方面須與本館現有資源和技術兼容,要有擴容潛力;另一方面還須與業內的相關技術產品兼容,才能實現共建共享。應該說,目前國內高校圖書館都是數字與傳統的有機結合的復合型圖書館,紙質文獻和數字資源并存,兩者應該并行互補。以數字化、智能化為代表的新技術,以海量數字信息存儲為主要特征,但是如果單純追求信息技術和數字資源,而脫離了圖書館的深化服務,不過就是一個被動的數據庫。圖書館引進新技術、新產品,必須以既有的館藏資源為基礎,以讀者需求為中心,使之成為以服務為主導的文獻資源保障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最后,性價比要好。目前高校的財力有限,錢要花在刀刃上。一項新技術、新產品在引進之初就必須考慮它的使用年限、維護費用等因素。我們2013年于老系統到期后,在反復調研的基礎上更換了適合本館業務流程的管理系統;由于性價比好,使用方便,受到廣大師生好評。

    :有人把圖書館比喻為學校的心臟,但也有人說圖書館在大學里的地位并不高,往往處于“后勤”的位置。您怎樣看待圖書館對于一所大學的作用?

    張毅:從國際國內高等院校發展情況看,但凡一流大學,必定以一流的圖書館和一流的文獻信息資源保障體系為支撐,即便是以理工科為主的大學也是如此。從科研的知識創新來看,是一個在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后的突破過程,沒有一定的學科知識作為基礎,科研只能是空想,有如在空中建樓閣。當今高校教學科研的競爭,實際是信息資源的競爭、知識創新能力的競爭。為什么目前各高校的科技查新服務受到重視?就是因為科研成果太多、太快,如果閉門造車,那么好的選題、大的立項都無從談起。我們處于一個知識爆炸、信息豐富的時代,大學要成為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中心、知識創新的平臺和文化承傳創新的基地,迫切需要有一套現代大學圖書館的知識服務體系做支撐,這在業內已經成為一種共識。近年來,我們圍繞加強文獻信息保障做了大量工作,把支持重點學科和新興學科的發展作為中心,以滿足提高教學科研水平的需求為導向,在完善物理館藏的同時,構建數字化信息資源保障體系,優化學術信息資源的構成系統,同時努力使圖書館的讀者服務水平達到國內一流,為學校的學科發展、學術研究和科學創新提供文獻情報方面的保障。

    高校圖書館的知識獲取服務水平效能取決于學校、圖書館和師生讀者三者的互動,學校作為經費、政策的掌管者,為圖書館的有效運行提供制度保障;圖書館作為資源管理的實施者,其管理思想與服務模式決定了師生讀者獲取文獻信息的有效途徑;讀者對圖書館資源的認識和獲取知識的能力則決定了圖書館文獻信息利用的效率。高校圖書館應分析本館的館藏特色、館員的服務能力以及讀者的知識需求等,形成切合實際的政策和創新理念,主動深化服務,打造品牌。近年來,我們通過查新、嵌入式學科服務、跟蹤科研定題服務,使圖書館的服務內容豐富起來;又通過“讀書節”“館員讀者同樂會”“讀書達人”等活動,使圖書館營造的認真讀書的風氣旺盛起來。

    我們要通過文獻信息資源建設和自身專業服務能力的提高,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對知識、信息的獲取需求,促進圖書館各項工作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有為才有位,有位更有為,隨著服務受眾面不斷擴大,廣大師生的知識創新愈來愈離不開多樣化的知識導航服務,學校的學科建設也離不開文獻信息的支撐。只有這樣圖書館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從而進入事業不斷發展的良性循環階段。

    館長簡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毛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免费播放动漫| 成人污视频网站| 69成人免费视频| 成人年无码AV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啪精品视频免费网| 欧美成人xxx|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亚洲成人第一页| 成人禁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全部网站| 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欧美成人aa久久狼窝动画|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小说|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日本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国产精品成人99久久久久|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 国产麻豆成人传媒免费观看 |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久久成人无码国产免费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视频97|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电影 | 欧美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久久久久 |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一区|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下载| 成人毛片全部免费观看| 窝窝视频成人影院午夜在线| 18级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 欧美成人全部视频| 欧美在线成人午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