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茶文化策劃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貴州茶文化的旅游線路
(一)百花湖有機茶園避暑之旅
線路:貴陽—百花湖—有機茶園—百花湖風景區
特色:避暑休閑,體驗純天然無污染的綠色有機茶茶園,山水湖畔,品嘗退熱祛暑的白茶,享受一片清涼。
(二)道真自治縣仡山茶海
線路:貴陽—遵義—會址—街—婁山關—道真縣仡山茶海
特色:體驗遵義紅色文化,品遵義特色美食。
(三)烏撒烤茶文化體驗之旅
線路:貴陽—威寧—草海—百草坪—涼水溝—鹽倉彝族向天墳—板底彝族村寨的東北旅游線路等
特色:體驗民族風情、自然風光、高原農業、旅游新村,包括濕地生態旅游、高原風光度假、鄉土民情體驗的旅游一體化項目。
(四)安順觀名瀑品名茶
線路:貴陽—安順—云峰屯堡—黃果樹瀑布
特色:觀世界名瀑布,感受屯堡文化,品瀑布毛峰茶。
(五)石阡“貢茶之鄉”尋茶之旅
線路:貴陽—鎮遠—石阡—梵凈山
特色:游客選擇這兩條線路,可以在三日內賞古鎮、泡溫泉、登名山。
(六)湄潭萬畝茶海清心之旅
線路:貴陽—湄潭—十里桃花江—中國茶城博物館—天下第一壺茶文化公園—萬畝茶海(核桃壩)湄潭翠芽茶
特色:品原始生態土雞宴,體驗湄潭溫泉度假,品特色茶宴,茶園親自體驗采茶樂趣,在天然氧吧中感受一把當“茶農”的新興旅游方式。
(七)開陽健康體驗線路
線路:貴陽—開陽禾豐鄉—十里畫廊—開陽云山茶海喝富硒茶—青定閣太陽房曬太陽
特色:富硒茶就是一種健康的兼具保健功能的茶葉,開陽就有成片的云山茶海,春天里,看花、喝茶、吃農家飯好不愜意。
(八)晴隆茶藝新品之旅
線路:貴陽—興義(萬峰林、馬嶺河、特色小吃)—晴隆24道拐
特色:自駕史迪威公路,買貴州茶新品“紅碎”。
(九)丹寨深山珍品之旅
線路:貴陽—丹寨—金鐘茶園采茶—高腰村采茶—揚武鄉學蠟染、卡拉村體驗編鳥籠—石橋村古法造紙
特色:品丹寨硒鋅茶,生態田園體驗游精品線,更是返璞歸真的民族風情文化體驗之旅。
(十)貴定早春嘗新之旅
線路:貴陽—云霧山—盤江—音寨
特色:音寨旅游是休閑度假和農家樂結合的最佳典范,云霧山的茶園四季可以旅游。
(十一)都勻名茶品茗之旅
線路:貴陽—都勻—團山、哨腳、大槽采茶—石板街買茶—劍江喝茶—夜市小吃—斗篷山登高。
特色:到都勻吃小吃和品毛尖是融為一體的,適合家庭周末游,采茶、喝茶,到斗篷山登高。
(十二)梵凈山登高采摘之旅
線路:貴陽—江口梵凈山—團龍村“中國茶樹王”—銅仁買茶—石阡(泡溫泉,品石阡苔茶)特色:梵凈山茶品好,但是茶體驗的線路沒有完全開發,是一條綜合的旅游線路。
貴州茶文化的簡介
貴州高原被古生物專家稱為“化石王國”,1980年7月13日發現了屹今為止世界上唯一發現的茶籽化石。茶籽化石的出現,奠定了貴州是茶樹起源、茶樹原產地最有說服力的實物佐證。茶籽化石在晴隆的發現,不僅僅是貴州的驕傲、也是中國的驕傲,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是稀世之寶。
貴州是一個茶樹品種資源寶庫。是一個茶品種最多的省份。全國270種茶樹資源,僅湄潭縣就占了163種。這是1939年至1949年全國展開茶葉資源調查時得出的結論。貴州山高,氣候溫暖多霧,無污染,茶葉品質自然極佳,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使貴州幾乎縣縣產好茶,好多地區在唐、明、清時代都是朝廷貢茶。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千百年來,多少騷人墨客和無數的飲茶愛好者,留下了數以萬計的茶詩、茶詞、茶賦、茶歌、茶聯、茶故事、茶謎語、茶諺語等文人作品和民間文學作品。
各民族同胞在長期的茶葉生產和飲用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創造了許多及富于民族特色的茶禮和茶俗,諸如客來敬茶、淺茶滿酒、鳳凰三點頭、捂碗謝茶、三茶三禮等,都是各民族同胞具有創新特色的茶禮,不僅體現了各民族長期形成的有積極意義的茶俗,還活躍了民族同胞的生活。
從民俗民間茶文化看貴州茶文化資源豐富多彩,茶文化底蘊深厚。歷史上,以前,貴州山區都是被主流文化邊緣化的角落。長期以來形成了一座座文化孤島,有“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天”之說。在其繁衍生息的歷史長河中,也創作、繼承、發展了自己獨特的文化。
17個世居少數民族發現、利用茶的過程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茶文化。在這些不同的文化環境中,茶在宗教、祭祀、婚禮、禮儀、社交等方面的利用,形成了貴州土著居民獨居特色、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間茶文化。
貴州茶文化的旅游線路相關文章:
1.貴州茶文化的現狀
2.貴州茶文化的歷史發展
3.茶文化旅游的策劃方案
十二五”期間,民主茶業將以強化“高原情、盤州情”品牌為主線,拓展茶葉基地規模,提升茶葉品質。預計到2015年,民主鎮茶葉種植面積將突破40000畝,逐步形成“公司+基地+專合組織+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格局,著力建設具有民主特色的“烏蒙茶海”,成為盤縣茶產業發展重鎮,努力打造成為貴州優質綠茶生產區。
建設民主現代茶產業園區,加快規?;N植、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步伐,促進盤縣茶業的轉型升級,是做大做強盤縣茶葉產業的重要途徑。同時,建設現代茶產業園區,能促進茶產業與休閑、觀光、旅游等其他產業的相互拉動,形成生態農業休閑旅游產業鏈,有助于推動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一、民主鎮茶葉發展概況
民主鎮位于盤縣南部,總面積143km2,下轄20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34022人,其中農業人口32959人。平均海拔在1800米以上,終年日光放射,云霧繚繞,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3.7℃,一月最低溫0.7℃,七月平均最低溫25.7℃,全年穩定通過10℃的積溫為3997.8℃,年均初霜日為11月12日,終霜日為3月3日,無霜期共253天,年均日照1660.1小時,日照百分率為37%,年均降雨量1515毫米,80%的雨量集中在每年5月至9月,雨熱基本同季,屬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暖早,秋寒遲,無霜期長”的特殊小氣候。土壤以黃壤為主,平均土層深1米以上,土層深厚,多屬于酸性,PH值4.5—5.5。同時,土壤富含鋅、硒等礦物微量元素,據民主鎮農推站對下糯寨、馬家廠、尖山、下廠、石階路、機密等村取樣送省農委化驗,含硒1.75—3.72mg/kg,含鋅84.04—95.34mg/kg,而重金屬含量不超標,生產的茶青和茶葉也同時富含鋅、硒(含zn 43.2—95.34μg/g,se 1.38—3.72μg/g,),重金屬含量和農藥含量均不超標,特別適宜茶葉生長。
近年來,民主鎮黨委、政府堅持以高效生態農業為導向,按照“山頂油茶、山腰茶葉、平地烤煙、石山刺梨、茶藥套種”的產業發展方向,在不同海拔,不同區域種植烤煙、茶葉、馬鈴薯、油茶、刺梨、中藥材等農業產物,按照“因地制宜、規模發展”的思路發展特色產業,逐漸形成了以茶葉、烤煙、酒用紅高粱為“三主”、以中藥材、刺梨、黑山羊為“三輔”的綠色支柱產業發展格局。
在省、市、縣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民主鎮已建成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9個,種植茶葉19912畝,示范基地2個;建成茶葉初加工廠2個,在建茶葉精加工廠1個;舉辦茶葉專業綠證培訓3期630人次,與縣農廣校聯辦茶葉專業中專班2個,學員119人,與六盤水職業技術學院聯辦茶葉專業中職教育班1個,學員37人,正逐步實現“茶葉品種良種化,茶葉生產機械化,科技應用普及化、茶葉產品優質化”的目標。
二、盤縣發展茶產業存在的問題
(一)茶葉基地建設與管理有待完善。一是基地太過分散,難見到連成片的茶區;二是相對的連片大戶的茶樹品種采摘期,沒有早、中、晚錯開與搭配;三是管理初放,重開發、輕培管;四是部分開發戶后期投入出現資金斷裂;五是部分開發戶迷失、看不到前景,放失培管,甚至出現失茶、廢茶現象。
(二)采摘與加工模式粗放。一是標準化與機械化采摘不足;二是初加工廠建設滯后,生產加工能力不強;三是只重視“明前茶”,夏秋茶利用率低,大眾茶生產比率低,效益低;四是是龍頭企業不強、帶動力不足;五是精深加工生產謀劃不到位。
(三)品牌意識不強,質量不高。一是盤縣沒有統一的品牌,對質量與品牌監管不到位,茶葉發展處于有質無量、有品無牌狀態;二是產品初放、單一,新產品開發遲緩;三是宣傳推廣力度不大。
(四)市場占有和競爭力不強。一是縣外、省外市場開發不夠;二是注重禮品茶,不重大眾茶市場品牌打造;三是營銷思路不開、銷售渠道和手段單一;四是整體意識不強,缺乏合作雙贏理念。
(五)地方特色茶文化挖掘和培育不夠,科技轉化率低。一是科學種茶普及不夠;二是文化挖掘與培育欠缺,茶產業發展缺乏文化支撐。
(六)產業引導有待加強。一是重基地輕市場與品牌;二是重種植輕管理;三是重政策扶持、輕市場推動;四是重大戶開發、輕企業家培育;五是重小微加工扶持,缺欠集約化、園區化產業布局。
三、對民主茶葉產業 園區建設的思考
(一)制定科學合理的園區建設發展規劃,提升園區核心競爭力
科學合理的發展戰略與規劃是指導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與發展的綱領,是使園區科學定位、高起點建設和穩健發展的有力武器。規劃現代茶葉園區建設,必須根據盤縣茶產業特色,找準區域優勢,明確存在問題,確定重點突破口,避免園區的重復建設,逐步完善茶葉生產結構和區域發展格局,園區建設內容的選擇應體現超前性和示范推廣性。充分利用好民主鎮作為盤縣茶葉主產區,以及擁有悠久產茶史和豐富生態旅游資源的獨特優勢,找準園區建設的功能定位;充分發揮好園區在新品種、新技術引進、特色茶葉產品生產方面的示范帶動利用;充分謀劃好園區觀光項目、體驗項目、休閑項目、食宿項目等的具體規劃和定位,提升園區核心競爭力。
(二)引入現代茶葉科技和新模式,促進茶葉產業的生態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建設現代茶葉園區,必須堅持科技創新與引進并舉,根據自身優勢選好技術創新和產業模式創新的突破點,著力改變當前農業粗放的發展方式,引進和應用現代農業信息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加快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步伐。同時,加快引進和應用生物技術、推廣有機生產,探索推進茶園套種立體栽培的模式應用,加快種養結合、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等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的開發與利用,促進茶葉產業的生態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統籌建設具有民主特色的“高產、優質、生態、高效”茶葉生產、加工基地,使園區成為充滿生機活力,具有較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
(三)發揮園區建設主體作用,推動生產經營組織化
茶葉產業園區建設,必須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經營主體作用、專業合作社的組織主體作用、種植和加工大戶的生產主體作用,組織帶動農戶進行生產與經營,把零星的、分散的、小規模的農戶組織起來,實現“區域化布局、規?;a、產業化經營、規范化管理、社會化服務”,與市場無縫對接。
同時,各級政府要加快茶葉龍頭企業、茶葉專業合作社的培育,更好的開展茶葉生產、農資配送、病蟲害防治、茶葉品牌營銷等社會化服務;加快土地經營權流轉、茶葉新品種示范、新技術應用和市場網絡建設。通過園區建設,將企業、合作社和分散農戶進行有機的、緊密的整合,提高生產組織化程度,以集約、規模、標準化生產方式,推動園區建設發展。
(四)推進園區標準化生產體系建設,增強市場競爭力
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抓手,是增強中國農業市場競爭力的重要舉措,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礎條件。推進茶葉標準化,可逐步實現由家庭小作坊向社會化分工轉變,由單一種植業向多元經營轉變,由數量產值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按照現代農業發展形勢的要求,嚴格依據綠茶地方標準,制定《盤縣茶園無公害管理技術標準規程》,對茶樹種植、茶園管理、施肥、病蟲害防治和鮮葉、采摘、裝運、加工工藝、感官指標、理化指標、衛生指標以及檢驗規則、標識、標簽、包裝等內容做出明確的、具體的規定,細化盤縣茶葉標準化生產的質量準則,建立健全茶葉生產標準化體系,實現茶葉從種植、培管、加工到貯運、流通銷售全過程的標準化管理和控制,從而示范帶動全縣茶葉產業實施標準化生產,提高茶園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升盤縣茶葉的優異品質和安全保障,增強市場競爭力。
(五)加強政策扶持,加大園區建設投入
積極爭取省、市對現代茶葉園區建設的政策、資金扶持,增加園區建設投入。整合縣、鎮支農資金,加大財政投入,使更多的資金向園區建設傾斜,保障園區建設的可持續性,推動盤縣茶業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
同時,按照“主體明確、特色鮮明、優勢明顯、品牌響亮”的要求,并結合中心鎮、特色村建設,培育建設現代茶葉產業園區。
(六)開發茶旅產業,拓展茶葉園區功能
茶文化旅游是農業和旅游相結合的新型產業,它既有茶葉生產功能,又有旅游活動的功能,具有觀賞性、參與性、農游合一性、市場定向性和高效性的特點。規劃建設茶葉產業園區,必須要超前開發以茶為原料或題材的旅游產品,針對旅客消費需求,在包裝設計、產品制作等方面進行針對性的開發。探索與盤縣茶性質相適應的茶具沖泡程序;開發以茶樹或茶葉副產品為原料的工藝品;研究以茶為原料的茶保健品等深加工產品。特別是要充分挖掘盤縣悠久的產茶史和深厚的茶文化積淀,著力推行茶葉溯源為主題的生態旅游形式,使現代茶葉園區的建設與世界古銀杏之鄉旅游相互融合、相互促進,謀劃好“以茶促旅、以旅興茶”文章。
(七)以“烏蒙茶海、生態民主”為支撐,強塑茶葉品牌,助推園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