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于戰(zhàn)爭的故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利率政策;股票市場;影響
[DOI]10.13939/ki.zgsc.2016.24.081
1 引 言
股票市場作為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漲跌震蕩不僅影響宏觀經(jīng)濟發(fā)展,更關系到實體經(jīng)濟運行效率以及廣大投資者經(jīng)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率政策以其更好的可控性與可測性,逐漸成為各國央行青睞的貨幣政策中介指標,其對股票市場的影響是理解宏觀經(jīng)濟與金融市場互動機制的重要視角,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通過對國內外相關文獻的梳理,旨在分析國內外學者在此方面的研究進展,并予以總結。
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2.1 國外相關研究
西方發(fā)達國家金融市場組建較早、發(fā)展成熟度高,對本國乃至國際經(jīng)濟發(fā)展態(tài)勢起著重要的反饋與引領作用。受早期宏觀經(jīng)濟理論研究的影響,國外針對宏觀經(jīng)濟政策與股票市場之間相互作用的研究,集中于回答“貨幣政策對股市是否中性”“貨幣政策變動對于股市震蕩能否產(chǎn)生真實的影響”“股票市場對于貨幣政策變化的反映的有效性分析”等問題。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貨幣供應量是度量貨幣政策的主要指標,20世紀90年代后,利率逐漸取代貨幣供應量成為各國央行首選的貨幣政策中介工具。Thorbecke是早期研究二者關系的學者,他通過事件分析法指出聯(lián)邦基金利率與股票收益顯著負相關。Rahman和Mustafa[1]分析了多個國家利率與股票價格之間的因果關系,并進行了協(xié)整檢驗,其結果是大多數(shù)國家股票價格與利率之間不存在顯著Granger因果關系,但存在一個顯著的長期協(xié)整關系。
在此后的研究中,隨著預期、經(jīng)濟周期、區(qū)域性、波動性、影響的時滯效應等變量的引入,利率政策調整對股票市場影響的研究范疇不斷豐滿完善。
經(jīng)濟學家對不同計量模型的構建與使用也存在多樣變化,總體看來,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實證分析方法:OLS回歸、格蘭杰因果檢驗、協(xié)整分析、VaR方法、非線性模型和GARCH-type模型。[2][3][4][5][6][7]從研究切入的角度來看,國外學者引入不同控制變量,從各個角度針對利率政策和股票市場的關系展開多層次的研究。
Bomfim[8]將利率政策分為預期與未預期兩部分,研究發(fā)現(xiàn),未被正確預期的聯(lián)邦基金利率變化對股票市場波動有顯著的負效應,這一效應在短期內更為顯著,且未預期利率政策正向變化對股票收益率的影響大于負面變化的影響。在此基礎上,Bernake和Kuttner[9]基于單方程方法測出,未預期聯(lián)邦基金利率每下降25個基點將導致股票指數(shù)上升1%。Corallo[10]采用SVAR模型分析了英國和德國國幣政策對資產(chǎn)凈值及股市的影響,指出未被預期的利率變動對資產(chǎn)價值雖然有負向影響,但這一結果在統(tǒng)計上是不顯著的。
著眼于不同經(jīng)濟環(huán)境,Mishkin的研究以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fā)為分界點,否定了部分學者“貨幣政策無用論”的觀點,強調了在金融危機中聯(lián)邦基金利率對股票市場波動具有顯著作用,通過降低“負面反饋循環(huán)”效應對維護金融穩(wěn)定發(fā)展起積極作用。Shen Wang和Mayes[11]通過對比分析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歐元區(qū)中貨幣政策對股票價格的影響,指出在總體上利率政策對股市指數(shù)波動產(chǎn)生顯著地負向影響,但在各個股市中的具體表現(xiàn)存在差異:在澳大利亞股市中,利率政策的影響在經(jīng)濟衰退期更為強烈;歐元區(qū)與英國的股市在金融危機發(fā)生前后,股票指數(shù)面對利率政策沖擊時的反應方向是不同的。
利率政策對股票市場的影響存在累積效應和時滯效應,體現(xiàn)于作用效果在長期和短期中明顯的差異,Rigobon和Sack認為利率與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shù)的負相關關系在短期內更為顯著。而Alireza和Strauss依托協(xié)整理論,指出新加坡股票市場指數(shù)波動受利率政策負向影響要在相對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才能得以體現(xiàn)。
少數(shù)學者針對不同行業(yè)展開了研究。Pablo Moya-Martíneza分析了不同行業(yè)的負債率和利率敏感性程度,著眼于上市公司股票收益,針對利率變動提出相關經(jīng)營與投資指導建議,但沒有從宏觀角度提出政策建議。
2.2 國內文獻綜述
我國股票市場形成于20世紀90年代,發(fā)展時間較短。國內針對貨幣政策與股票市場兩者間內在關系的研究在2000年以后才逐步展開,初期以選取貨幣供應量為政策變量的研究居多。隨著我國央行從貨幣供應量與利率并行的雙重政策中介指標轉移為利率政策單一指標,利率波動與股票價格指數(shù)變化之間的關系成為學術界考察研究重點。多數(shù)研究是借鑒國外已有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實證模型,針對我國股票市場的實際運行特征進行實證研究。雖然國內的研究在科研創(chuàng)新方面略遜于國外,但在剖析我國股票市場運行與貨幣政策行為之間的作用方面更具針對性,從預期、宏觀經(jīng)濟環(huán)境、長期與短期影響等角度對利率政策與股票市場互動關系展開多層次的研究。
劉遷[12]對比分析未被預期的利率調整對股票市場波動性、收益率的影響,實證結果顯示我國股票市場存在顯著的利率預期。鄒文理[13]運用ARIMA預測方法分析滬深兩市股票指數(shù)對貨幣政策的反應,認為未被預期的貨幣政策將引起經(jīng)濟主體行為的大幅調整,從而導致股票市場的劇烈波動。同時,未預期利率對不同行業(yè)影響程度上存在差異,該差異無法通過CAPM理論解釋。
基于不同宏觀經(jīng)濟環(huán)境,朱孝禎[14][15][16]以雷曼兄弟破產(chǎn)為金融危機爆發(fā)的標志,運用VAR-MGARCH-BEKK模型,分析我國利率變動在金融危機前后對滬深300指數(shù)以及中小板指數(shù)的動態(tài)影響。結果顯示,在金融危機之前,利率與大盤股指數(shù)和中小板指數(shù)之間存在雙向價格溢出效應和波動溢出效應,而在金融危機后,只存在于利率向滬深300指數(shù)的單項波動溢出效應。
引入時間因素,劉金全等[17]運用協(xié)整模型和誤差修正模型,指出我國股票價格對利率變動不僅存在短期的共同波動,也存在長期趨勢。平、襲玉榮的研究強調利率政策對股票市場的影響效果在中期與長期內顯著,在短期內比較模糊。
國內大多數(shù)研究表明,利率政策的調整對股票市場產(chǎn)生負向影響,下調利率將引起股市指數(shù)上漲。相反,利率的上調會引起股市指數(shù)下跌。[18]但部分學者則得出相反的實證結果,孫伶俐利用事件分析法,認為利率調整對股市價格波動無確定性的關系,利率政策的制定還需結合宏觀經(jīng)濟及市場情況綜合分析。劉景[19]分析了7次利率下調時股票價格指數(shù)的變動情況后指出,股票價格指數(shù)對利率的變化不敏感。
3 當前研究的綜合評價
綜合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可以看出,利率政策對股票市場存在負向影響的觀點得到普遍認同,利率作為調控股市的工具作用也得到了肯定和認可。具體來看:第一,相比已被正確預期的利率政策,未被預期的利率政策對股市的調控作用更加明顯;第二,宏觀經(jīng)濟環(huán)境的變動,如金融危機的發(fā)生,會對二者的互動關系產(chǎn)生影響;第三,利率政策對股票市場的影響程度存在區(qū)域性差異,不同國家和地區(qū)政策效果有所不同;第四,利率政策對股市的調控作用往往在長期內更加顯著。國內仍有少部分學者認為利率對股市無確定性關系,這可能與我國股市發(fā)展不夠成熟、利率傳導機制阻滯有關。
國內外針對利率政策與股票市場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仍有不足之處。如:在考量利率政策與股市的關系時,絕大多數(shù)學者將股票市場作為整體進行分析,基于不同行業(yè)視角的研究在國內外均較為薄弱。但是,市場聚合很大程度地掩蓋了不同行業(yè)之間對于利率敏感程度的顯著差異,將股票市場整體表現(xiàn)作為研究對象將嚴重削弱利率政策制定的針對作用。因此,基于不同行業(yè)的研究能夠更為細致的考察利率政策對股票市場的影響。
深入剖析利率政策對股票市場以及實體經(jīng)濟的互動關系,為制定具有針對性、高效率的利率政策提供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Rahman M.,Mustafa.M..Dynamic Linkages and Granger Causality between Short-term USC or Porate Bond and Stock Markets[J].Applied Economics Letter,1997(4):89-91.
[2]Korkeamki T..Interest Rate Sensitivity of the European Stock Markets before and after the Euro Introduction[J].Int.Fin.Markets.Inst.and Money,2011(21):811-831.
[3]Atta Ullah Shah,Yasir Kamal,J.U.Rehman.The Interest Rates-stock Prices Nexus in highly Volatile Markets:Evidence from Pakistan[J].Organization,2012(2):2589-2598.
[4]Das A..Do Stock Prices and Interest Rates Possess a Common trend?[J].Louvain Econ.Rev.,2005(71):383-390.
[5]Laopodis N.T..Dynamic Linkages between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Stock Market[J].Rev.Quant Finance Acc,2010(35):271-293.
[6]Ballester L.,F(xiàn)errer R.,Gonzlez C..Inear and Nonlinear Interest Rate Sensitivity of Spanish Banks[J].The Spanish Review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1(9):35-48.
[7]Kasman S.,Vardar G.,Tunc G..The Impact of Interest Rate and 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on Banks Stock Returns and Volatility:Evidence from Turkey[J].Economic Modelling,2011(28):1328-1334.
[8]Bomfim A.N..Preannouncement Effects,News Effects,and Volatility:Monetary Policy and the Stock Market[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3(27):133-151.
[9]Bernake B.S.,Kuttner K.N..What Explains the Stock Markets Reaction to Federal Reserve Policy?[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5(3):1221-1257.
[10]Corallo E.The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on Asset Prices:Evidence from Germany and U.K.[J].Economics,2006(33):158-166.
[11]Shen Wang,David G.Mayes.Monetary Policy Announcement and Stock Reactions: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The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2,23(2):145-164.
[12]劉遷.利率調整的未預期部分對股票市場的影響[D].西安:西北大學,2010.
[13]鄒文理.預期與未預期的貨幣政策對股票市場的影響[J].國際金融研究,2011(11):88-96.
[14]朱孝禎.中國股票市場波動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金融政策和市場投資者視角的分析[D].長春:吉林大學,2014.
[15]楊新松,龍革.貨幣政策是否影響股票市場:基于中國股市的實證分析[J].中央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06(3):39-44.
[16]周虎群,李育.國際金融危機下人民幣匯率與股價聯(lián)動關系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2010(8):69-76.
[17]劉金全,崔暢,邵欣煒.股票價格與實際利率之間長期協(xié)整與短期影響關系的實證檢驗[J].預測,2005(5):42-45.
李安導演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根據(jù)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一個19歲男孩比利林恩與戰(zhàn)友從戰(zhàn)場回到國內參加巡演,并最終決定又回到戰(zhàn)場的故事。
這是一個關于成長的故事。家庭的困境,青春的懵懂,戰(zhàn)場的殘酷,政治的虛偽,商場的壓榨等都在李安導演出神入化的拍攝才能下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出來。歷經(jīng)苦悶、彷徨、困惑、掙扎、糾結后,在逐漸認識到人生是怎么一回事,以后想要成為怎樣的人。這個19歲的比利林恩,終于獲得了成長。
這是一個反思戰(zhàn)爭的故事,一個尚未踏上情場卻先被推上戰(zhàn)場的男孩,不但要在戰(zhàn)火中面對死亡的威脅,還需要思考投身于戰(zhàn)爭的意義。母親狠狠地敲桌子,讓他突然意識到槍聲;舞臺邊突然炸開的煙火,讓他下意識的躲避,以為是敵人在開火;即使周圍都是手無寸鐵的平民,他們依然神經(jīng)緊繃,甚至會因為一句玩笑就會勒住路人的脖子。戰(zhàn)爭摧毀的到底是什么?
對,戰(zhàn)爭摧毀的就是人性。大兵與普通民眾之間難以跨越的心靈鴻溝,裸的呈現(xiàn)了戰(zhàn)爭對人性的破壞與毀滅。
戰(zhàn)爭與人對決,到底誰是勝利者呢?
問:我注意到你是2011年從阿富汗返回家中的,阿富汗戰(zhàn)爭的拍攝經(jīng)歷是你第一次嘗試用手機拍照嗎?
答:是的,這是我第一次嘗試用智能手機進行拍攝。
如大家所知道的,智能手機是近幾年發(fā)明產(chǎn)物,當我嵌入阿富汗與媒體記者一同工作的時候,我們首次嘗試使用這一新的技術產(chǎn)物進行攝影報道。(這里大家可能對于嵌入軍隊這種術語不太了解,這是一種美國軍隊創(chuàng)建的一種系統(tǒng),是指新聞記者可以住在軍隊中并與軍隊一同工作,在被允許與軍隊一同生活的過程中,新聞記者是被軍隊所保護的,同時也要簽署協(xié)議同意一些限定出版內容的守則)
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去往阿富汗的大好機會,并且這也將成為一個推動社會媒體技術到一個新的高度的非常酷的項目。在這次行程之前,我從未擁有過一部iPhone手機,甚至從沒有使用手機拍攝影像。我也沒有用過Twitter,僅僅是偶爾發(fā)一些Facebook。
作為一名職業(yè)攝影師我擁有很多照相機和照明設備,我從未想象過我需要或者渴望使用一部手機攝影。但是我不愿意被新的技術所拋在后面,而且我非常想看看這些新的技術如何在阿富汗發(fā)揮它們的作用。將傳統(tǒng)的單反拍攝用一種公認的巧妙的iPhone Hispamatic App去取代是一種概念的飛躍。
問:很多中國人會將你與Damon相提并論,你怎么看?
答:Damon是非常偉大的攝影師,很榮幸也很有趣能在一個關于智能手機的文章中與他一起被提及。近來,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撰寫關于智能手機的重要性的文章,仿佛順理成章的技術讓這些影像有了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實際上我見過Damon一次,與我們共同的朋友共進晚餐。就在那個晚上他憑借海地地震的照片獲得了2010年在佩皮尼昂舉辦的普利策新聞攝影大獎。
當然我拍攝的影像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與一位獲得過如此之多的獎項甚至比我更有名的攝影師相提并論。我已經(jīng)學會在生活中更專注于我的影像和我的進步,而不是將我自己與其他人相比較。 你知道,我一直專注于每一天努力的工作。我新出版了一本關于手機攝影的書籍《在阿富汗尋找馬歇爾?麥克盧漢》,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個難以置信的艱難的過程。 沒有閑暇時間停下來思考,我以什么角色寫這本書?我沒有獲得過普利策新聞獎,或者說我有什么權利,我只能也必須做下去。有一天我們都死去,我們留下的只是我們與其他同伴的關系。如果我們幸運,我們的作品也許能夠給這個世界帶來某些積極的影響。我們帶不走任何榮譽和獎項。
問:為什么選擇用手機拍攝戰(zhàn)爭?
答:人們總是用最先進可行的技術去記錄戰(zhàn)爭,每一個戰(zhàn)爭的歷史都有一個關于他們新興的主導的技術的故事。克里米亞戰(zhàn)爭是第一個有影像記載的戰(zhàn)爭,伊拉克戰(zhàn)爭是首次用數(shù)碼相機記錄下來并且在同一時間通過網(wǎng)絡和衛(wèi)星被媒體傳遞出去。“阿拉伯之春”運動徹底改變了這場游戲,當平民開始拿起手機記錄他們的防抗過程的時候開始。今天,世界范圍的網(wǎng)絡正在迅速地取代報紙和電視。
我認為,傳統(tǒng)的攝影并不能終結戰(zhàn)爭。我對媒介技巧與軍事技術之間的關系越來越感興趣,并且對這些關系如何影響我們這樣的記者,我們的主題和戰(zhàn)爭中的士兵而感興趣。實際上,這正是我寫了《在阿富汗尋找馬歇爾?麥克盧漢》 這本書的主要原因。這本書正是關于當代戰(zhàn)爭和智能手機的一些隨筆。
馬歇爾?麥克盧漢是一位加拿大哲學家,他認為媒介即是訊息,指的是媒介對個體和社會的影響,而在1970年代被眾人所知,他被譽為“媒介研究之父”。所以我想重溫麥克盧漢,探索是什么使他如此重要,他的一些主要思想如何適應當前的阿富汗戰(zhàn)爭,正巧這個時候智能手機與戰(zhàn)爭有了第一次接觸。
在阿富汗戰(zhàn)爭中我們可以看到軍隊依靠技術戰(zhàn)術作為人類交流的手段,并且犧牲最基本的代價作為語言試圖贏得戰(zhàn)爭。戰(zhàn)爭是一個巨大的失敗,因為技術只疏遠美軍和他們的盟軍與普通的阿富汗人。當我們嵌入阿富汗的時候,指揮軍官對于社交媒體上出現(xiàn)的反對美軍介入阿富汗戰(zhàn)爭的帖子表示生氣。他們把這些憤怒歸結到我們頭上,最終把我們趕出軍隊。我的觀點是他們真正應該憤怒的是他們的將軍缺乏對局勢的判斷,缺乏對上級軍事戰(zhàn)略的理解和控制,從而無法在阿富汗戰(zhàn)爭中擊敗敵人。
問:為什么書的開頭要致父親?
答:我的爸爸在他17歲的時候,也就是在1952年移民到了加拿大。他曾經(jīng)講述過這對他來說是一段非常苦難的旅程,但是同時也教會他珍惜發(fā)現(xiàn)世界和旅行的權利。這也給我潛移默化的影響,讓我知道如何欣賞和珍惜外面的世界。
你知道選擇成為一個作家,攝影師或是藝術家并不是父母想要自己的孩子成就的工作。因為這是個靠不住的生活方式。然而當我開始與他們的想法背道而馳,對于我的父母是多么的艱難。但是他們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不管我做什么并且他們經(jīng)常告訴我他們是多么的以我為榮。這一點我認為比我任何的作品或者榮譽都重要。我想大部分的人都像我一樣這樣認為我們的父母。
我父親還經(jīng)常告訴我關于他的那次旅程的經(jīng)歷,而不是最終他達到的結果。當他在1951年離開東德的時候,花了六個月的時間待在西德難民所,將要攀登瑞士的馬特洪峰(阿爾卑斯山脈之一)。我長大的家中有一整面墻都掛著馬特洪峰的照片,這成為了我生命的一個主題。你也可以在我的書中找到山脈的影像。這些影像也同時體現(xiàn)了我父親的精神。(本文題圖為麗塔書中致父親文字配圖)
問:傳統(tǒng)相機與智能手機拍照功能之間的區(qū)別是什么?
答:數(shù)碼單反相機與手機同樣是將光線捕捉到一個輕薄的感光元件上,但是單反相機還是有大量的操作設置按鍵,包括快門、光圈、感光度、閃光燈等。而手機則只是一個純粹的數(shù)碼裝備,唯一繼承了相機的機械原理只有一個非常小的光學鏡頭,一個可以延伸使用者眼睛的裝備。
我現(xiàn)在一直在使用Hispstamatic 攝影App,此軟件最初由兩個美國人開發(fā),他們是Lucas Buick 和 Ryan Dorshorst。他的靈感來源于波拉照相機SX-70,兩位發(fā)明人buick和dorshorst以及與他們一同工作的程序員,就像“新型化學家”做著化學機械藝術的方程式一樣。不過他們用的不是化學式,是計算法。
Hipstamatic App用一系列的算法去應用夸張的拍攝效果渲染原始影像,模仿傳統(tǒng)的攝影法嘗試擴展手機拍攝對比數(shù)碼拍攝器械的攝影術所缺失的部分。這種App在iPhone上的顯示是對機械相機的一種虛擬的展示。那個所謂的“快門”被一個圖像上的虛擬按鈕所取代,只要你動動手指就是按下了快門。這可能是“數(shù)碼”留下唯一元素了吧。
問:從事戰(zhàn)地記者這么多年,是否有故事與我們分享?
答:我有太多的故事想要跟大家分享,但是在這里我只分享一個故事,是關于我如何去到伊拉克,因為這個正好可以說明我認為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到底是什么:我們經(jīng)常思考我們想要什么東西,我們想要用什么樣的方式做什么事情,甚至根本不知道它們到底對我們意味著什么。我想說能成功前往伊拉克就仿佛一扇門被關閉了同時意味著我們有機會開啟另一扇門。
關鍵詞:電影;花木蘭;解讀
美國人已經(jīng)用"花木蘭"的故事拍成動畫片,我們又一次次用這個素材拍電影、話劇,為什么我們拍了很多遍的東西還能經(jīng)久不衰?而這個故事中的核心價值觀拿到今天又應該怎樣去評判?這些問題都很值得思考。
一、從電影學的角度解讀影片
1987年的時候,拍攝主旋律電影還處于尷尬的境地,但是在二十一世紀,隨著商業(yè)化的發(fā)展,這個主旋律逐步突出。接受這個正在變化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一要政治多線,二要表現(xiàn)人和社會接軌的東西。政府希望宣傳的是簡單的愛國和樸實的大眾關懷,《花木蘭》在這一點上做的比較好,宣揚的也好。一個故事能一拍再拍,不論是在中國三十年代還是二十一世紀,以國家為重的主題思想永遠不過時,而影片又在這個大眾主題中說出了一個令大家好奇的社會現(xiàn)象"女兒替父從軍"就體現(xiàn)出它的與眾不同。
1、用豐富的現(xiàn)代藝術形象演繹傳統(tǒng)故事
花木蘭的選材非常好,很有藝術眼光。為女子"豎碑立傳",從《山海經(jīng)》、《木蘭詩》到文學巔峰之作的《紅樓夢》,一直是中國文學和藝術最寶貴的傳統(tǒng),是對女性獲得同男性一樣權利的肯定,是社會進步和文明的標志。影片以豐富的現(xiàn)代藝術想象,生動演繹了巾幗女杰花木蘭代父從軍的傳統(tǒng)故事,比起魯迅先生批評的那些帶有"三國氣"、"水滸氣"的敘事,要更有思想和美學價值。可以說,影片所著力突出的與《紅樓夢》的文化精神一脈相承,因此,藝術感染力很強,感人至深。筆者認為,木蘭主題故事還可以一直創(chuàng)作下去,只要有足夠的藝術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完全可以從不同的視角,展示中國藝術家獨特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
2、對"兩性平等"進行深入解讀
記得學生時代學習《木蘭辭》的時候,除了木蘭的家國情懷,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巾幗不讓須眉"的豪氣。這也是那個年代對男女平等的理解--男人能做的事女人也能做。而電影《花木蘭》卻在闡述另一種解釋:女人可以從軍,可以進入戰(zhàn)場,甚至可以成為將軍,但女人不適合戰(zhàn)爭。首先戰(zhàn)爭拒絕感情,這是影片一直強調的。先前正因為木蘭感情用事,前去營救文泰,導致許多兄弟受到敵軍襲擊,戰(zhàn)死沙場。當時有一場對白很有意思,木蘭問文泰,如果換了她被敵人包圍,文泰是否會像她救文泰那樣來救她,文泰很堅決地搖了搖頭。這是男人和女人的不同。相對于男人,女人更是情感動物,當女人割舍不了感情,她就無法適應戰(zhàn)爭。后來,文泰假死,斷了木蘭情感的念頭,才造就了木蘭勇往直前,屢立戰(zhàn)功,最終成為真正的將軍。其次,在影片最后,木蘭拒絕了魏王的加官進爵,她不要當大將軍,她要回家侍奉父親。這也是男人和女人不一樣的地方,換了男人可能很難拒絕這種誘惑,但木蘭沒有絲毫的糾結,我們也感覺不到她是在作秀。相較于名利,女人更難舍的是家園。所以,木蘭可以女扮男裝替父從軍,木蘭可以奮勇殺敵成為將軍,但木蘭無法改變她的女兒身,這正是自然的本質。而社會無法改變,這就注定木蘭要回家,要重換女兒裝。曾經(jīng)我們向往男女都一樣,以為這就是所謂的男女平等,事實上,男女不一樣,無論是南北朝時的《木蘭辭》還是今天的電影《花木蘭》,最后都暗示著自然的回歸,而不是扭曲,這何嘗不是對兩性平等的解讀?
3、以"平衡功能"彰顯故事的成熟
在看影片之前,有點擔心這類題材會被簡單處理成"正義非正義"的單面教義,現(xiàn)在看來,影片的立面比較廣泛,編導在故事外殼下賦予了影片比較豐富的內核,而且這種內核具有普適性,可以成為"國際語言",這是高出一籌的地方。顯而易見,導演對《花木蘭》故事情節(jié)的敘述非常精彩。而影片的成熟主要表現(xiàn)在他的"平衡功能":關于"忠與孝"的平衡,關于"個人情感與國家利益"的平衡等等,處理得比較得體到位。比如說"割舍個人感情"的層面,它不是簡單處理成"戰(zhàn)爭讓感情走開",而是始終貫穿著一條若明若暗的愛情線索,讓人牽掛。花木蘭后來對文泰說的12年來一直因為想著他才有成長動力的臺詞顯得真實可信,強化了愛情這條線索。另外,影片在"投資規(guī)模"和"大片氣勢"的平衡上也做得比較到位:雖然沒有像純商業(yè)片那樣一擲千金的營造氣氛,但對于這部影片戰(zhàn)爭氛圍的營造已經(jīng)足矣。由于觀眾更關注人物命運,有時過度追求場面壯觀的"大片情結"反而會損傷影片的內涵。還有一個顯著的優(yōu)點,影片在"真實與非真實"、"歷史與非歷史"的把握尺度上非常成熟,文泰這個角色雖然在歷史上并無其人,但他的介入,明顯增強了影片的可看性。歷史題材容易犯兩個方向的錯誤,一個是"過度戲說"--由于是戲說,觀眾的心理期待與"正說"不同,難以產(chǎn)生"正劇"所要的藝術震撼力;一個是"過度拘泥于史實",故事容易捉襟見肘,受制于史實而影響藝術感染力。這部影片在正劇的前提下添加了文泰這個虛擬角色,嘗試很成功。
4、用精彩的細節(jié)給影片增添亮點
如果說細節(jié)決定成敗,那么《花木蘭》作為一個讓被大多數(shù)人稱贊不絕的賀歲片當然會有很多精彩的細節(jié),它的細膩、獨特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木蘭在水中洗軍牌的細節(jié),那正是她內心的掙扎,她的眼淚流得更是恰如其分,充分表達了女性的特質,這一點當然不得不稱贊趙薇的演技又上了一個臺階。
二、從世界文化的共通性解讀影片
整體看來,影片除了有中國傳統(tǒng)的倫理表達與流露,更具有世界共通性的命題書寫。感覺2009年的《花木蘭》不是在戰(zhàn)場上突出女性的花木蘭,而是見證花木蘭的成長:從害怕、逃避戰(zhàn)爭到直面戰(zhàn)爭;從害怕殺戮到直面殺戮;從猶豫、消沉到勇敢擔當;從感情用事到冷靜剛強;從敏感多思到剪斷情感的羈絆……可見,戰(zhàn)爭的法則是"反女性的",需要花木蘭像一個男人那樣去戰(zhàn)斗,去壓抑甚至扼殺情感因素的流露(無論是面對殺戮的猶豫,對犧牲的同情和傷感,還是對文泰的愛情)。因此,《花木蘭》是一部男性化的電影,不是去彰顯花木蘭身上的女性特征與女性情感,而是去見證這些因素與戰(zhàn)場環(huán)境的不協(xié)調。
由此,我們可以體會到影片對于戰(zhàn)爭的反思也是非常深刻的。正如花木蘭的父親花弧所說,戰(zhàn)場上不應該有感情。而且,戰(zhàn)場上只有死人和瘋子,沒有英雄。這是一位征戰(zhàn)多年的戰(zhàn)士得出的帶血啟示,呈現(xiàn)了戰(zhàn)爭的殘酷以及功名的虛無:在那個殺戮無時不在的環(huán)境里,個體性的同情、悲憫、猶豫、軟弱都會影響個體的判斷力和行動能力,更不要說愛情的不合時宜;在那個死亡時刻逼近的氛圍里,高談功名、榮譽都是虛無的,只有本著求生的本能才能在戰(zhàn)場上獲得堅韌的生存,否則就只有成為死人或瘋子。這種對戰(zhàn)場生活本質的樸素概括非常具有震撼力,令人深思。
三、結語
總之,雖然商業(yè)電影下的逐鹿意識形態(tài)已經(jīng)潛入人心,但是本片還是比較成功,憑借它經(jīng)典的普適性和獨有的內在的人性化力量拉近了觀眾的距離。無疑,《花木蘭》這部影片對女性觀眾,對渴望了解中國歷史的人,尤其是對青年人都有非常深刻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鳳鑄,中國電影電視劇理論縱覽[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2]胡經(jīng)之,文藝美學論[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寒假的日子里,我讀完了《戰(zhàn)馬》,感覺到戰(zhàn)爭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最可怕的字眼,但是《星期三的戰(zhàn)爭》中的“戰(zhàn)爭”則完全不同,這是一場沒有硝煙彌漫的戰(zhàn)爭——講述了一個率直、勇敢的男孩霍林和一位嚴肅、寬容的老師貝克夫人,之間發(fā)動的一場關于成長歷程的戰(zhàn)爭,最終,成為學生和老師之間那深厚情感的見證。
在每個星期三的下午,教室里的一半學生要去猶太教堂學習希伯來文,另一半則到天主教堂參加教義問答,霍林作為班里唯一的一名基督徒,他不得不和嚴厲的老師貝克夫人一同呆在教室里。霍林總是認為貝克夫人打心眼“恨”他,不茍言笑的貝克夫人似乎總在刁難他,如:讓他清理黑板,讓他打掃教室,整理、清掃大老鼠籠子……然而貝克夫人的刁難都最終失敗后,貝克夫人開始讓霍林閱讀莎士比亞的作品,可是,霍林一點也沒有埋怨,也許,他會想到這樣對自己也沒有壞處。在這期間更上演了許多令人回味的故事……通過這種種事情也讓霍林有了很大的改變,最后,霍林發(fā)現(xiàn)自己迷上了莎士比亞的作品,并和貝克夫人成為了好朋友。貝克夫人幫霍林矯正跑步姿勢、開車送霍林去看棒球賽,在霍林遇到困難時貝克夫人總是出手幫助,點點滴滴體現(xiàn)出老師至始至終都在關愛著自己的學生,使他從原來一個叛逆的孩子變成了一位富有獨立思想,學會自省的孩子。
貝克夫人感動著我,霍林影響著我。
精彩的故事情節(jié),時而讓我開懷大笑,時而叫我哽咽不已。使我深深地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寬容、愛的偉大力量;明白了做人的謙虛、做事的執(zhí)著與不懈的道理,汲取著這些營養(yǎng),可使我積極健康的成長!
----濟南匯波小學三年級(1)班·楊周賽楠三年級:楊周賽楠
關鍵詞:《林海雪原》;敘事內涵;敘事藝術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2-21
《林海雪原》被譽為時代的經(jīng)典,在中國當代小說史上有著較高的地位,在眾多敘事類小說中散發(fā)出無限魅力。這部小說中所蘊含的傳奇色彩和浪漫主義的文學特點一方面提高了小說的可讀性,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廣大讀者的眼球。本文從敘事內涵的角度進行分析,以期對小說作品進行更深入的了解。
一、 對我國古典小說的敘事模式借鑒
《林海雪原》的敘事模式多方面地借鑒了我國傳統(tǒng)小說的敘事模式,故事性較強,人物性格單一,人物善惡美丑鮮明。小說中主要講述了一支36人的小分隊攻下一山又一山的故事,這種故事結構簡明卻又不失豐富,一定程度上借鑒了我國古典小說中的單線敘事結構。如《西游記》中師徒四人攻克一關又一關。另外,在我國古典小說敘事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對英雄故事的美好歌頌,《林海雪原》中所講述的小分隊是一個充滿著傳奇色彩、勇氣可嘉的群體,在這個神奇的群體中,每個人都身懷絕技,在與敵人戰(zhàn)斗時能夠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取得最終的勝利。該故事情節(jié)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古典小說中對英雄形象的敘述及描寫。我國古典小說關于戰(zhàn)爭的描述中,獲勝的一方大多在人數(shù)上處于弱勢,雖然兩者力量懸殊,但弱勢群體往往因為守護正義而獲得成功。《林海雪原》這部小說借鑒了古典小說中以少勝多的模式,歌頌了英雄,事實上這種力量懸殊并且獲勝的情況明顯具有夸張色彩,但它通過浪漫主義手法再現(xiàn)了英雄人物形象,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內容的真實性。古典小說中通常會出現(xiàn)“復仇”,“復仇”元素的出現(xiàn)最早可以追溯到干寶《搜神記》,《唐傳奇》《趙氏孤兒》等都具有這一元素, 不論從何種角度而言,“復仇”都是串聯(lián)英雄傳奇故事的重要藝術手法。《林海雪原》的敘事模式中,對這一“復仇”元素進行了借鑒,事實上,它是一個圍繞仇恨展開的“復仇”故事,激起人民群眾的復仇心理,使枯燥的革命戰(zhàn)爭體現(xiàn)出一定的藝術魅力。
二、 《林海雪原》“狂歡化”的敘事方式
革命戰(zhàn)爭題材的小說中,一般戰(zhàn)爭都被賦予了理想化的色彩,在其影響下,人們內心深處最狂熱及最激情的情感爆發(fā)出來。在“紅色記憶”的革命歷史小說《林海雪原》中,革命豪情與樂觀理想的激情尤為突出。小說《林海雪原》中,“狂歡化”的敘事主要以酒神精神為依托,其中是戰(zhàn)爭語境中獲得精神體驗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體現(xiàn)一定的酒神精神。《林海雪原》中,有著大量暴力性廝殺場面,事實上,它已經(jīng)不再局限于對純粹力量的交流,彰顯了英雄人物郁積的強力。另外,《林海雪原》中“狂放”的語言體現(xiàn)了革命的欲望語言,這種強力的紅色語言將革命的信仰、理想及道義深深根植于戰(zhàn)士們的內心深處,同時在語言強力的滲透及放縱中張揚革命的斗志。事實上,狂放的語言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戰(zhàn)爭的血腥及殘酷,進而升華、彰顯了一種超出戰(zhàn)爭本身災難的革命理想的。
三、 敘事中穿插神話及歌謠
《林海雪原》小說中總共穿插兩段神話傳說,分別在掃蕩李鯉宮和突襲山頂之前。穿插的神話故事出自蘑菇老人和棒槌公公之口,神話中的姑娘集聰明與美貌于一身,遭到惡人的掠奪,又化險為夷,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情節(jié)設置相當驚險,富有感染力,與緊張的戰(zhàn)斗敘事結構互補,并對地形環(huán)境進行了交代,蘊含了百姓的精神追求,同時刻畫出當時的女性英雄人物形象,給讀者帶來浪漫的情懷。
《林海雪原》這部浪漫主義小說體現(xiàn)了時代色彩,在敘事方式上借鑒了我國古典小說的敘事模式,穿插神話及歌謠,并用狂歡化的敘事語言彰顯浪漫主義小說精神內涵,一定意義上體現(xiàn)出小說的文學價值。
參考文獻:
[1]趙艷艷.小說《林海雪原》的文學敘事研究[J].語文建設,2015,(23).
關鍵詞:美劇 《太平洋戰(zhàn)爭》 交響音樂 音樂風格 主題音樂
題材宏大、史詩般的影視劇一般都習慣采用交響樂來完成配樂。顯而易見,交響樂在宏大敘事以及音樂推動力上是其他音樂形式不能比擬的。交響樂因由大型的管弦樂隊來演奏,有較嚴謹?shù)慕Y構和豐富的音樂表現(xiàn)手段,音樂作品大多內涵深刻,具有戲劇性、史詩性、悲劇性、英雄性,或者音樂格調莊重,具有敘事性、描寫性、抒情性、風俗性等等。電視劇中尤其是以戰(zhàn)爭為題材的電視劇,一般會有強烈的戲劇沖突,在音樂的選擇上就更加需要采用推動力極強的交響樂來烘托氛圍,以滿足電視劇戲劇性強烈的情緒表現(xiàn)要求。
美國影視劇在音樂制作水平上一直處于世界領跑地位,無論從音樂創(chuàng)作者的投入程度還是影視劇制作方的重視程度以及投資方的資金支持等方面都優(yōu)于當前我國的影視劇音樂行業(yè)。美劇,尤其是戰(zhàn)爭題材的電視劇中,交響樂的使用常常能迅速的帶領受眾進入音樂所營造的特定意境當中,在這方面的優(yōu)秀案例首推《太平洋戰(zhàn)爭》。
一、舒緩、沉郁、厚重的音樂風格還原逼真的戰(zhàn)爭故事
美劇《太平洋戰(zhàn)爭》(以下簡稱《太》)是美國HBO電視臺出版發(fā)行的關于二戰(zhàn)的史詩迷你劇,來自世界電影界兩大高手史蒂芬?斯皮爾伯格與湯姆?漢克斯的強強聯(lián)手,投資總額達到2億多美元,可以說是電視劇史上的高額投資。此劇幾乎囊括了美軍在太平洋戰(zhàn)爭中所有重大而慘烈的戰(zhàn)役,那些質感豐富的戰(zhàn)爭細節(jié)實實在在的為我們描繪出一個地獄的存在,這些也可以從《太》的副標題“Hell was an ocean away”――地獄只隔著海洋,略知一二。
劇中眾多的戰(zhàn)爭細節(jié)不斷的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制片方考慮到那些慘烈的戰(zhàn)爭場面有可能給觀眾帶來過于陰暗的收視心理。為了有效緩解這種不適,片方邀請了曾為多部好萊塢大片如《珍珠港》《星際穿越》《功夫熊貓3》等配樂的配樂大師漢斯?季默――這位來自德國的作曲家已暗中接過約翰?威廉姆斯的衣缽,成為新的好萊塢大片配樂大師。
《太》巧妙的選取了以銅管樂為主的軍樂曲風,厚重且沉郁,使得此劇整體的配樂風格相對舒緩,能夠同電影的兩大元素進行有效匹配:一是同樣沉重的戰(zhàn)爭主題及充滿死亡、抗爭、犧牲的敘事情結;二是與壯烈、沉重、色彩昏暗的畫面效果有效融合,使整個電影的風格都經(jīng)由音樂元素統(tǒng)一起來。《榮譽》是此劇的主題曲,恰當而充分的渲染出對軍人戰(zhàn)死沙場的敬意。榮譽所代表的既是個體的榮譽,同時也是整個國家、整個反法西斯戰(zhàn)壕成員甚至全人類愛好和平者共同的榮譽。而不同視角人們對于榮譽的解讀卻不盡相同,唯有經(jīng)過音樂對其進行傳播,才能夠通過旋律和節(jié)奏所帶來的通感對這一主題進行宏觀意義上的最廣泛普及與強化。在每次重大戰(zhàn)役慘烈場面的前后,就會出現(xiàn)《失去的朋友》《恐懼》《為你祈禱》和《我走了》等樂曲,這些曲子可以有效的舒緩這些殘酷畫面給觀眾帶來心理上的不適,又能適時的帶領觀眾及時的從劇中抽身,從而理智的思考和探究關于戰(zhàn)爭更加深層的問題。例如《戰(zhàn)爭是地獄》《男人在戰(zhàn)爭中》《歸家》和《我在哪里》這幾首樂曲試圖傳達出這樣的一個事實:戰(zhàn)爭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場可以撕裂人性的災難,它用殘酷的種種細節(jié)勾勒出一個真實的地獄。在這里,哪怕原本內心善良的人也會毫無疑義的變成瘋狂的惡魔,更別說那些內心原本就住著一只惡魔的暴戾之徒。然而,只有家,也唯有回家,才能讓這些漂泊的靈魂的得以安放,得到救贖。每當沉郁而舒緩的音樂響起,劇中的畫面也忽然干凈起來,視覺節(jié)奏也隨之應和,鏡頭運動也漸漸舒緩。呈現(xiàn)出的全景畫面不再是惡劣的天氣和慘烈的戰(zhàn)場,而是一種相對唯美的視覺效果。“故事并不是現(xiàn)實的逃避,而是一種載著我們去追尋現(xiàn)實的載體,讓我們付出最大的努力去挖掘出混亂人生的真諦。”如此配合默契的視聽語言,讓觀眾不僅看見一個還原到逼真的戰(zhàn)爭故事,更讓觀眾充分理解導演在故事中所寓含的人性訴求和反戰(zhàn)主題。
二、大氣、平靜的片頭主題音樂暗藏涌動力量
《太》的片頭主題音樂太過震感人心。旋律由銅管組率先吹響,由圓號吹出引子,繼而由弦樂組拉出悠揚的主旋律。整首主題曲節(jié)奏平穩(wěn),旋律起伏不大,給人感覺舒緩、大氣。隨著時間的推移,音樂織體逐漸豐富起來,旋律后部由小號吹出整曲最為明亮的聲音,隨后由銅管組、弦樂組和打擊樂器組一同把情感推向極致,達到。婉轉悠長、震撼人心的主題曲,配上片頭畫布上素描的風格,一種悲壯而自豪的情緒油然而生。片頭畫面的選擇也異常考究,由一個模糊的十字坐標開始,此坐標代表著硝煙籠罩下的太平洋,即這段故事的開始地。整個畫面以黑白色調為主,從始至終用一只炭筆作為引導。木炭留下的炭黑,是不容易隨時光而淡去的光彩。炭筆在畫布上涂抹出一張張生動的士兵的臉龐,渲染出一場場激烈的戰(zhàn)爭場面。被刀片削的四處飛濺的炭末幻化成戰(zhàn)爭中炸彈爆炸后產(chǎn)生的碎片。慢慢滑落的炭末放大后,勾勒出一段段回憶,代表著過去不會被遺忘的歲月。此時的炭筆象征著士兵的靈魂,在戰(zhàn)火中,所有士兵的靈魂就像炭筆一樣破碎、散落直至消失,而碳元素的穩(wěn)定性卻代表著永垂不朽的精神。不時的在畫面中暈染出的一抹紅色,它象征著士兵的鮮血,時刻提醒著我們這場戰(zhàn)爭勝利的豐碑是無數(shù)士兵生命所鑄就。這抹紅色也代表了希望、重生的信念,此時歷史的厚重感表露無疑。該劇的主題曲不同與以往戰(zhàn)爭題材中慣用的激烈昂揚的音樂風格,反而以一種舒緩、平靜的旋律去傳達一種堅定的信念,讓人不禁感受到每個音符中暗自涌動的一種力量。
我是畫冊的讀者,翻閱這些為數(shù)不多、發(fā)黃的珍貴照片,一張張永不褪色的笑臉跨越了半個多世紀,依然動人心魄。在已有些許模糊的照片后面,不知道還藏著多少精彩的細節(jié)、曾經(jīng)的感動,還有多少偉大的平凡不為我們所知?
2007年歲末,五洲傳播出版社出版了同樣是由貴陽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編、高艷主編的《經(jīng)霜的紅葉――國際援華醫(yī)療隊的故事》一書。該書在畫冊的基礎上,將這一段沉寂了近70年的歷史,通過飽含激情的文字和泛黃的圖片,全面、詳盡、栩栩如生地呈現(xiàn)在讀者的眼前:在竹子搭建的簡易手術室里,“西班牙醫(yī)生”用稀缺的藥品、簡陋的器械醫(yī)治傷痛,搶救生命忙碌的身影;他們留在大山中燦爛的笑容;他們與貴陽的綿綿情誼;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外媒體對他們不間斷的報道;如今依然健在的最后一位“西班牙醫(yī)生”甘道揚話說當年的一腔豪情。國際援華醫(yī)療隊是抗戰(zhàn)中怒放在貴陽的一朵“戰(zhàn)地黃花”,貴陽圖云關是他們與中國人民、貴陽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生命綠洲。他們是反法西斯斗士,是中國人民的忠實朋友,更是貴陽人民的朋友。他們的無私奉獻,永遠閃耀著“紅十字的光輝”。
在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史冊上,這支繞了大半個地球來到貴陽的國際援華醫(yī)療隊的故事并不驚天動地,但卻是一本關于理想、關于奉獻的深刻之作。讀完那一個個歷史的片段,讓讀者感動于一顆顆高尚的心,觸摸到那個時代最強烈的心跳。讓和平年代的人們看到那個時代的熱血青年以天下安危為己任的抱負和作為,看到在殘酷的戰(zhàn)爭中人的生命線怎樣從貴陽延伸,看到在國難當頭貴陽人民作出的貢獻。這些給后來者和青少年關于無私的價值、奉獻的價值、生命的價值震撼而又長久的思考。
這更是一本關于貴陽外宣的精彩之作。在“西班牙醫(yī)生”的故事中,不僅真實生動地再現(xiàn)了貴陽在上個世紀40年代的世俗民情、奇麗山水,更為重要的是,貴陽因此書從默默無聞的歷史深處走到歷史的前臺,講述山水貴陽中的抗戰(zhàn)貴陽、歷史貴陽。這讓我想起了一個人――撰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的著名科學家、英國學術院院士李約瑟博士也是在抗戰(zhàn)時期,為了中國的科技事業(yè)來到貴陽。在他的著述中寫到了“偏遠、秀麗的小城貴陽”,以及在貴陽艱苦條件下仍然努力工作的中國科技人員。
在八年抗戰(zhàn)中,因為貴陽特殊的戰(zhàn)略位置,“歷史選擇了貴陽”,貴陽成為抗戰(zhàn)后方和到重慶的大通道。當時國家的經(jīng)濟、教育、文化、科技命脈都在貴陽得以通暢和繼續(xù),留下了中國衛(wèi)生、教育、金融、工業(yè)在戰(zhàn)時特殊的發(fā)展軌跡,以及不少中國當代文化科技名人的足跡,共同構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可以說,抗戰(zhàn)歷史,貴陽是不可忽略的篇章。《國際援華醫(yī)療隊在貴陽》的問世,僅是這幅歷史畫卷展開的一個局部,在這個歷史的節(jié)點上所形成的深厚文化積淀,還沒有得到深入的發(fā)掘和廣泛宣傳。更精彩更長的畫卷,還待一一展開。
關鍵詞:《紅色英勇勛章》 克萊恩 幽默語言
引言
當前語言專業(yè)類學生都開設有文學作品賞析課程,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和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通過對文學作品的鑒賞,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化的了解,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因此,做好英語專業(yè)學生的文學欣賞課的教學設計,對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紅色英勇勛章》以美國南北戰(zhàn)爭為背景,講述了一個農(nóng)婦的獨生子亨利?弗萊明心懷夢想去北方參軍的故事。小說從一個士兵的角度去描寫戰(zhàn)爭的場景,對戰(zhàn)中環(huán)境中的個人感受進行強化,從而將士兵的恐懼與悲傷、勇敢和懦弱的性格都展示出來。這部小說堪稱是美國戰(zhàn)爭小說中的經(jīng)典。當前,文學界關于這部小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所體現(xiàn)的現(xiàn)代主義、自然主義風格、成長的主題等方面,關于小說的語言特色的研究并不多。事實上,語言是表達思想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對小說的語言進行分析,可以對作者的創(chuàng)作風格有一個更為清晰的了解。《紅色英勇勛章》的幽默語言是小說的一大特色,也是本文進行教學設計討論和分析的重點。
一、《紅色英勇勛章》簡介
《紅色英勇勛章》描寫的是美國南北戰(zhàn)爭時期的一個故事,但是作者自己并沒有經(jīng)歷過這場具有歷史意義的戰(zhàn)爭,因此所有的場景都是通過虛構來完成的。小說的主人公亨利是一個向往戰(zhàn)場的男孩,心中充滿了浪漫英雄主義,因此不顧母親的反對最終去北方參軍。但是當他真正踏入軍人的隊列中,他才明白現(xiàn)實與自己的幻想有著天壤之別。第一次上戰(zhàn)場便十分害怕,而后他又當了逃兵,在逃亡的過程中遇到另一個逃兵的尸體,嚇壞之后又回到馬路上,正好遇到北軍撤退。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自己被另一位嚇慌了的戰(zhàn)友用槍托擊傷頭部,鮮血直流,終于得到了他曾一直向往的紅色英勇勛章。最終他還是回到了部隊中,隊友們對他頭部的傷表示了慰問,認為是在戰(zhàn)爭中光榮負傷,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再次上戰(zhàn)場,并且克服了之前的所有懦弱情緒,英勇戰(zhàn)斗,最終成為令自己滿意的勇士。雖然在小說中有戰(zhàn)場上的沖突與較量,有槍林彈雨,但是克萊恩真正想要描述的是主人公的心靈成長以及他的主觀感受。他向讀者揭示了亨利的所見所聞,展示了一個曾經(jīng)十分矛盾,但最終還是找到了方向,并且登上了人生舞臺的年輕人角色。在對亨利的描繪過程中,克萊恩十分擅長使用心理描寫技巧,通過人物的心理變化,將外部環(huán)境的險惡體現(xiàn)出來。
許多小說家一樣,克萊恩不愿浪費筆墨插入自己的看法,他只是一個客觀的敘述者,將故事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思考空間,讀者在閱讀的時候,自然會對亨利這個角色進行評判,自然會對戰(zhàn)爭的殘酷進行評論,自然會對主人公的人性以及心理的變化進行體會。這也是克萊恩進行創(chuàng)作時的一個技巧,是一種拐彎抹角式的自我敘述,這種敘述方式在小說的標題選擇上也有體現(xiàn)。亨利因為逃亡受傷,因此獲得了“紅色英勇勛章”,后來被誤認為是在戰(zhàn)場上受傷,因此,他的這個冒牌“勛章”是受到外界認可的。盡管亨利在最初的一段時間內心里還懷著一種愧疚,但最終這枚“勛章”對他的人生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這枚“勛章”就像是他的一個戰(zhàn)利品一樣,是他的勇敢的象征,漸漸地,他自己也將其認為是在戰(zhàn)場上光榮負傷的結果,于是這種勇敢精神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印證,他也真的變得勇敢起來,對自己過去的懦弱行為進行了改變。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之一便是,有時候人類的自欺欺人的行為反而有可能會對人產(chǎn)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小說結尾的地方,克萊恩強調了亨利從幼稚走向了成熟,雖然在過程中經(jīng)過了重重困難,但這就是成長要付出的代價。這部作品同時也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對這部作品進行分析時,應該要抓住其語言特色,去體會克萊恩的幽默風格。
二、《紅色英勇勛章》的幽默語言賞析的課堂設計
(一)修辭手法的賞析
《紅色英勇勛章》在語言上的幽默與作者善于使用修辭手法有關,在這部小說中,隨處可見比喻、擬人、象征、夸張等修辭手法,將語言的幽默特性體現(xiàn)出來,不僅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也激發(fā)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對于戰(zhàn)爭題材,很多作家都是采用史詩般的寫法,著力于戰(zhàn)爭的嚴肅一面,但是克萊恩偏偏相反,他沒有將筆墨放在戰(zhàn)爭的刀槍之上,而是刻畫了一個美國青年士兵的心靈受到戰(zhàn)爭洗禮逐漸成長起來的過程,在對青年的心理變化進行刻畫的過程中,作者就使用了豐富的修辭手法。首先,小說中有大量的比喻、擬人手法的應用。比喻和擬人手法可以使得小說的表達性增強,使得人物的形象、環(huán)境以及戰(zhàn)爭的場景描寫更加生動,讀者讀起來并不會太干癟,好像自己真的親歷到戰(zhàn)爭中一樣。比如“士兵是蠕動的蛇”,“對岸的營火是火紅的眼睛”,“軍隊是殺人的機器”等,這些都是比喻手法的應用,真實了克萊恩對戰(zhàn)爭的獨特理解,也體現(xiàn)出他的語言上的幽默色彩。其次,小說中有很多象征藝術的應用,象征主義是一種描繪個人內心感受的手法,對于許多文學作品中比較空洞的修辭和生硬的說教進行了否定,強調的是用具體的有質感的形象來進行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的象征主義手法的應用,對文章的意象、作者的內心世界的描述等方面進行烘托,從而獲得更好的閱讀體驗。比如小說的題目《紅色英勇勛章》就充滿了象征的色彩,英勇勛章是一條主要的線索,是亨利成長起來的一種間接的證明,從一開始一枚充滿了諷刺意味的“勛章”到后來亨利心中獲得了一枚真正的榮譽勛章,展現(xiàn)了亨利成長的過程,使得主題的表達更加深刻。另外, 有很多士兵都沒有名字,對他們進行稱呼時也只是使用代號,比如“高個子”“二等兵”“大嗓門”等,這些稱呼是對人物形象的一種體現(xiàn),同時,也象征了人與人的關系的冷漠。
(二)反諷藝術的賞析
一開始克萊恩就明確了寫作的重點在于亨利的心理變化,但是他并沒有像其他作家一樣對亨利的故事進行盲目的歌頌,塑造這個英雄的形象,作者使用了前后對比的手法,將反諷藝術應用得很到位。反諷是一種敘事視角的改變,是將傳統(tǒng)的陳述視角改變成為一種完全對立的敘述視角的重要途徑,同樣的事件,在不同的人看來也會有不同的意義。克萊恩在小說中對亨利的心理刻畫十分細膩,讀者可以十分直接地了解到他的膽怯以及不自信的行為,給讀者展示了一個滑稽可笑的英雄角色,這種反常的敘事視角,構成了嚴肅的反諷,使得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加豐滿。這種嚴肅的反諷首先體現(xiàn)在人物形象前后的差異上,在經(jīng)歷戰(zhàn)爭的初期,亨利表現(xiàn)出更多的是一種害怕以及懦弱,但是后來他的行為、言語以及思想都漸漸變得成熟起來,借助幽默的語言,達到了對戰(zhàn)爭進行諷刺的目的。另一方面,亨利在真正接觸到戰(zhàn)爭之后,發(fā)生的轉變與之前幻想時的信心十足的情況完全相反,這也是作者對于盲目追尋這種行為的一種諷刺。這種嚴肅的反諷藝術還體現(xiàn)在故事情節(jié)上。情節(jié)上的巧合,使得諷刺意義更加深刻。亨利頭上的傷被誤認為是在戰(zhàn)爭中受傷,人們還對他進行褒獎和安慰,殊不知他之前其實是一個逃兵,一直想要逃離戰(zhàn)爭的苦海。這對亨利而言,這個傷并不是一個榮譽的印記,反而是懦弱的象征,是一種莫大的諷刺。但是這次諷刺對于亨利的影響極大,他意識到自己應該對過去的行為進行改變。因此在后來的戰(zhàn)場上,他表現(xiàn)得更加勇猛,這是亨利對于自己曾經(jīng)的過錯行為的一種彌補,更是主人公走向成熟的標志。
(三)荒誕主題的解讀
作為以戰(zhàn)爭為題材的小說,這部作品一反常態(tài),一開始就寫道士兵之間假傳消息,后來又有軍官的胡亂指揮,使得這場戰(zhàn)爭給人帶來一種惡作劇的感覺。這樣的戰(zhàn)爭形態(tài)與亨利意識中所構建的戰(zhàn)爭也是不同的,因此他逐漸對上戰(zhàn)場這件事情失去了興趣。作者想要表達的就是這樣一個主題:即戰(zhàn)爭不是英雄展現(xiàn)和表達自己的舞臺,而是國家之間進行暴力爭斗的機器。為了對這個主旨進行深化,作者通過語言和情節(jié)的巧妙構造,實現(xiàn)了這一目的。亨利陰差陽錯地成為別人眼中的英雄,這本來就是一種十分荒唐的舉動。所幸的是,他最終還是選擇戰(zhàn)勝自己的內心,將自己心中的那塊傷疤撫平,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去歌頌的。但是另一方面,“荒誕”也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荒誕”不僅是人的個性特征,也是戰(zhàn)爭本身的屬性。小說用冷靜、客觀的第三人稱敘事方式把作家置于事件之外,用幽默的語言以及辛辣的諷刺對戰(zhàn)爭的荒誕進行了譴責與諷刺。在戰(zhàn)爭面前,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是渺小的。戰(zhàn)爭的無情與生命的脆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得讀者在閱讀的時候感到一種深層次的幽默,也對戰(zhàn)爭的合理性產(chǎn)生了嚴重的懷疑,也即:這種戰(zhàn)爭究竟有沒有必要存在。
結語
通過對《紅色應用勛章》中幽默語言賞析的課堂教學設計,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語言鑒賞能力,也優(yōu)化了課堂的教學質量。《紅色應用勛章》是克萊恩的一部經(jīng)典之作。通過本文的分析可知,在這部作品中,作者通過幽默的語言、獨特的視角,對戰(zhàn)爭進行了展示,對戰(zhàn)爭中人物的心理變化進行了展示,從而使得作品的主旨與內涵得到了升華,讓學生在閱讀的時候要對人性進行相應的思考。語
參考文獻
[1]方成.斯蒂芬?克萊恩再造和創(chuàng)造想象的社會心理意義[J].外語研究,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