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態因子作用特征范文

    生態因子作用特征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因子作用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態因子作用特征

    第1篇:生態因子作用特征范文

    關鍵詞 旅游影響;生成機制;旅游影響場;旅游影響因子

    一、前言

    旅游影響研究是旅游研究的重要內容,旅游影響如何產生、發展與演進的生成機制成為旅游影響研究的重點。關于旅游影響研究的文獻相當豐富,國外旅游影響研究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的英語國家,并取得了較大進展。近20年,我國旅游影響研究也取得了較多的成果[1-5]。但就整體而言,對于旅游業多重影響的研究只是形成了基本的體系,還需要進一步的總結、提升和深入[2]。在國外,針對旅游影響機制的研究,Butler(1980)提出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論[6],認為旅游者數量、類型和發展歷史是影響旅游目的地不同發展階段的決定因素,從而形成不同程度和形式的旅游影響。Smith(1978)認為不同類型的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的影響具有一定的規律[7]。Doxey(1976)對目的地居民的態度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著名的“憤怒指數”[8]。Mathieson(1982)指出了旅游經濟影響的5種制約因素[9]。Butler(1974)分析了旅游者行為對旅游影響影響的5個因素[10],并(1993)進一步指出旅游目的地社會影響與目的地5個特征有密切關系[11]。Archer(1977)和MathiesonA與WallG(1982)等研究了旅游經濟影響的因素和形成過程[12,13],SmithVL(1977)和ButlerRW(1974)等討論了旅游社會影響的因素及形成機制[14,15],TurnerL和NashJ旅游對文化的影響問題[16],WallG(1977)研究了旅游環境影響因素及機制的問題[17],Mieczkowski(1995)認為4種因素對旅游環境影響發生作用[18]。在國外的旅游社會文化影響因素及影響結果的研究方面,宗嘵蓮等(2004)作了較為詳細的介紹[19]。在國內有關研究中,羅明義、保繼剛等分析了旅游經濟影響的問題[20-22],楊儉波分析了對旅游社會文化環境變遷產生干擾和波動的幾個因素及其作用機制[23],李星明等分析了旅游者對旅游影響的3個因素[24],申葆嘉、劉趙平等分析了旅游社會影響及其形成機制的問題[25-27],陸林等分析了旅游對當地居民態度影響的問題[32,33],楊桂華等分析了旅游環境影響及機制問題[30-33],黃泰等對區域旅游影響的旅游流因子進行了形成機制分析,并構建了幾個模式,但未能從系統角度分析其他因子[34]。從上述旅游影響機制的研究來看,案例分析較多,理論分析較少,旅游單項影響機制研究的較多,旅游綜合影響機制研究的較少,旅游影響單因子分析的較多,從系統論綜合的角度進行旅游影響多因子分析的較少。因此,論文試圖在系統論和系統動力學的指導下,通過對旅游影響多因子分析和驅動機制分析,建立一個旅游影響生成機制分析的初步框架,以求能為旅游影響理論的建立提供一些參考。

    二、旅游影響因子分析

    旅游影響因子較多,根據影響因子在旅游影響生成中的作用不同,可分為三大模塊:一為旅游影響動力因子模塊,即旅游流系統;二為旅游影響應力因子模塊,即旅游目的地系統;三為旅游影響規范因子模塊,即旅游制度創新系統。

    1.旅游影響動力因子模塊――旅游流系統

    旅游流是支撐旅游空間經濟系統運行的基點和動力,是維系旅游目的地空間系統運行要素的總稱,它們始終處于動態的流動之中[35]。旅游流系統是由多重要素在多重空間流動的復雜巨系統,是旅游影響產生的動力因子。

    這里的旅游流是一個狹義的概念,是指因旅游者的流動而引起的以旅游客流為主體的,包括旅游信息流、旅游貨幣流、旅游物流、旅游能流的一個復雜的巨系統。旅游客流即旅游者的流動。旅游信息流是指與旅游活動有關的信息的產生、保持、傳遞、接受、加工和使用的過程[36]。這里的旅游信息主要包括旅游者和旅游客源地的信息,如經濟狀況、文化形態、價值觀念、思想意識等。旅游貨幣流指旅游者消費的現金流和非現金流。旅游物流主要包括旅游者的附屬物,交通工具和隨身物品等。旅游能流指因旅游者流動而引起的能量流動。

    2.旅游影響應力因子模塊――旅游目的地系統

    旅游目的地,是在一定地理空間上的旅游資源與旅游專用設施、旅游基礎設施以及相關的其他條件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旅游者停留和活動的目的地[37],是旅游目的地空間和時間結構中形成和存在的包括社會、經濟和環境在內的實物形態和精神氛圍的總和,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系統。

    旅游流系統作為旅游影響的動力因子,需要旅游目的地系統的響應才能對旅游目的地產生各種影響。旅游影響應力因子模塊包括經濟環境因子、社會環境因子和生態環境因子。(1)經濟環境因子。它不但對旅游業發展起著關鍵性作用,而且對社會環境、生態環境等也有著較大的影響,主要包括經濟發展水平(尤其是旅游產業發展水平)、基礎設施、產業結構、產業集群、經濟開放度、市場體系的完備性、外來投資、人力資本環境,資本環境,人文交流與信息環境,技術發展環境,社會及公共管理環境和特定的企業文化傳統等方面特征。(2)社會環境因子。它為整個目的地的旅游發展提供了一個基礎環境,是旅游影響產生和發展的前提,主要包括當地居民及地方文化、當地政府及相關組織、區位及可進入性、總體形象、治安、科教環衛等狀況。(3)生態環境因子。它主要包括生物環境、土環境、大氣環境、水環境、巖石環境、聲環境、光環境、放射性環境及資源狀況等。

    3.旅游影響規范因子模塊――旅游制度創新系統

    從區域層面來看,旅游目的地系統是一個自組織和它組織相結合的系統。自組織和它組織的作用力來自旅游制度系統。目的地系統在旅游流動力和目的地本身應力以及旅游制度創新系統的共同作用下,系統進行自組織和他組織的交織作用,不斷發生演化,是一個從穩定――失穩――穩定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旅游制度創新系統對旅游流的規模和特征以及目的地的響應不斷進行規范,對旅游影響不斷進行調適和優化。制度是與具體行為集有關的規范體系,它是由非正式的約束、正式規則和這兩者的實施特征組成的[38],旅游制度系統就是與旅游活動有關的行為規范系統,包括與旅游有關的政策、法律、政治規則、意識形態、價值觀、道德規范、風俗習慣、經濟規則、契約等。多種形式的旅游制度構成了一個系統,成為旅游制度系統。為了解決旅游業中的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矛盾就需要不斷進行旅游制度創新,構建旅游制度創新系統。

    三、旅游影響場

    旅游影響場是指旅游空間內各種旅游流在一定的作用方式下流通而形成的時空分配狀態,它是一個時空分布的非均衡結構。在旅游影響的形成過程中,存在5種形式的旅游影響場,它們分別為經濟場、信息場、心理場、引力場和生態場。

    經濟場的概念早在10年前就有學者提出[39],在經濟場中,經濟主體是在有限理性和約束條件下通過成本效用分析和福利最大化原則來進行行為選擇的,因此,經濟流一般是從低效用向高效用的方向流動。由于經濟場的作用,經濟流導致了社會交換、乘數效應、外部效應、空間集聚、產業集群、產業結構變動、經濟發展、就業增加、通貨膨脹等一系列現象。

    信息場是信息的集合[40]。信息就是不確定性的減少或消除[41],信息流通的本質在“信息差異”,信息流通過程是不斷地消除信息生產者與信息消費者之間的信息差異、隔閡、距離和信息誤區的過程[42]。信息場的作用機制就是通過信息流通來減少或消除信息源與信息接受者之間所蘊涵的信息差異。旅游行為的本質就是攝取地理信息的過程[43],是一個通過信息流通來減少或消除信息差異的過程。在旅游活動的文化傳播過程中,存在兩個信息源和兩個信息接受者,旅游者從旅游目的地獲取各種文化信息,同時,當地居民也可從旅游者身上獲得各種文化信息,因此文化信息的流通是雙向的。代表先進文化的信息源所蘊涵的信息量較大,代表落后文化的信息源所蘊涵的信息量較小,因此,文化信息流動的總的方向是從信息量較大的信息源流向信息量較小的信息源。

    心理場是心理與物體之間形成的場[44],是以人的心理為中心組合成的特定的場。空間事物的數量和排列以及屬性、時間、群體人數和群體結構、個體經歷、個體自然特征以及個體的出生時間和出生地點等都會對心理場產生重要影響。旅游目的地的任何事物都必然會影響到心理場,同時這個已經形成的心理場又反過來影響周圍的事物。

    引力場是物質世界在引力作用下的空間存在狀態,引力作用是自然世界一種基本的相互作用,地球引力對自然環境的演化產生重要作用,如人、汽車、建筑、植被等對土壤的壓力,從而影響土壤結構,并進一步對生態系統產生影響。同時,社會經濟物質實體之間也會產生引力作用,如城市之間、鄉村之間、城市與鄉村之間,社會經濟要素在引力場的作用下進行流動。

    生態場是生命系統與其生存環境相互作用而存在的一種狀態,在生態場中,通過物質和能量的物理生化作用,在生態鏈的作用下使物質流動和能量流動與循環來影響生態系統的發展。生態鏈中的某個環節,或物質流動和能量循環中的某個環節發生了變化,就會使整個生態系統發生變化,從而對旅游目的地系統產生影響。通常,以上幾種場是共同作用產生影響的,組成旅游影響場系統。

    四、旅游影響生成機制分析

    1.旅游流系統對旅游影響的驅動機制

    旅游流是由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和旅游行為所引發的,也是滿足旅游需求和踐行旅游行為的空間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旅游流各因子的經濟行為、空間行為、文化行為和心理行為在旅游影響場的作用下,對旅游目的地產生一系列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并實現旅游目的地經濟、社會、環境價值的增值和綜合效益的最大化。旅游流系統對旅游影響驅動作用的強度、范圍和特征是由各因子的流向、流量、流速、屬性和組分等特征決定的,其驅動作用是通過旅游流的各種行為進行的。

    (1)由于旅游流的經濟行為,旅游貨幣流通過產業鏈流向旅游企業、當地居民、地方團體和地方政府,在信息場和經濟場的作用下,引起旅游供求矛盾,促使當地居民增收致富,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空間格局演進和生態環境演變,從而引起旅游目的地社會經濟的一系列變化。(2)旅游流的經濟行為還伴隨著旅游能流,如交通工具的廢棄物、生活垃圾、排泄物等,在生態場的作用下,產生旅游生態影響。(3)旅游流與當地居民進行直接和間接交流的文化行為中,旅游者所蘊涵的信息流在心理場和經濟場的作用下,進行信息傳播和擴散,促使旅游目的地社會文化的發展和演化。旅游客源地的旅游需求信息,通過信息場傳播到旅游目的地,旅游信息流在引力場、信息場和經濟場的作用下,引起旅游目的地供給的變化。(4)旅游客流和旅游物流的空間行為在引力場的作用下,對環境空間產生一定的壓力,引起自然與人文環境的變化。(5)旅游流的心理行為在心理場的作用下,影響著旅游動機、旅游需求、旅游消費、旅游體驗以及與目的地的文化互動,其所蘊涵的信息在信息場、經濟場和心理場的作用下,導致旅游供給內涵和形式上的變化,從而引起旅游目的地一系列變化。

    2.旅游目的地系統對旅游流系統的響應機制

    在旅游流踐行旅游行為和在旅游目的地實施經濟行為、空間行為、文化行為和心理行為過程中,旅游目的地的地方政府、旅游投資者、旅游經營管理者、當地居民、旅游媒介、其他相關團體與個人等利益相關者在價值取向和價值目標指導下,在利益分配機制和價值增值機制激勵下,在各種旅游影響場綜合作用下,在旅游信息的引導下,通過為旅游者提供行為空間和旅游供給,參與到旅游供給的各個環節,產生一系列對旅游流直接和間接的響應行為,改變旅游目的地的社會環境、經濟環境和生態環境因子的時空結構,從而導致旅游目的地產生旅游社會、經濟和生態影響。目的地系統對旅游流的響應的程度、范圍和方式,取決于旅游流的屬性和特征以及旅游目的地各旅游利益相關者的特性以及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特征(見表1)。

    3.旅游制度創新系統對旅游影響系統的規范機制

    旅游制度系統就是與旅游活動有關的行為規范系統,它的規范作用不是直接對旅游動力因子和應力因子模塊發生作用的。旅游制度系統及其派生措施可降低不確定性、降低交易成本、消除外部性、促進社會效率,通過界定旅游利益相關者權利邊界和行為空間,支配著旅游利益相關者的行為,規范著他們行為方式的選擇,為行為績效提供激勵,改變旅游影響“場”中各個因子的數量、規模、強度和方向,影響旅游流的動力方式和旅游目的地的響應方式,使系統在新內外力的作用下打破了過去的混沌狀態和無序局面,進入動態有序的開放系統運行狀態中,促進積極影響,抑制或消除消極影響,從而使旅游目的地系統不斷得到優化,使旅游目的地系統保持穩態,或向頂級系統發展,從而實現旅游目的地可持續發展和綜合效益最大化。這要求旅游制度系統必須保持開放性來降低系統熵值,防止內部的低水平自我復制,從外部吸收能促進增長和進化的動力,獲得不斷持續的制度創新(見表2)。

    4.旅游影響的生成機制

    旅游影響是在旅游影響動力因子、應力因子和規范因子在旅游影響場的作用下,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而生成的。旅游影響具有一定的社會、經濟、生態結構,形成一個旅游影響系統,旅游目的地系統與旅游影響系統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的,因此可把旅游目的地看作是一個“旅游目的地――旅游影響”系統。旅游目的地各種旅游利益相關者在旅游流各種因子的行為驅動下,在旅游制度規范下,在旅游影響場作用下,產生各種響應行為,三者共同作用對旅游目的地社會、經濟和生態產生一系列旅游影響。一旦旅游流的驅動作用與旅游目的地響應行為的輻合效應和旅游目的地系統不協調就會產生消極影響,這就對旅游制

    表1 旅游目的地旅游利益相關者對旅游流的響應

    度提出了創新的需求,使旅游制度變遷能對旅游流和目的地系統產生新的規范作用,旅游制度創新系統通過界定旅游利益相關者的權利邊界和行為空間、規范旅游利益相關者行為方式、改變旅游影響場中各個因子的特征與屬性、影響旅游流的動力方式和旅游目的地的響應方式,使旅游影響系統的發展符合旅游目的地的價值取向和價值目標以及生態環境系統的演化規律,從而實現“旅游目的地――旅游影響”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旅游目的地――旅游影響”系統也會對旅游流系統產生反饋作用,旅游者獲得旅游體驗和總體評價后,會影響今后的旅游決策,并產生口碑效應,從而影響旅游流系統的演化,并通過旅游流的演化進一步對旅游影響系統產生作用(見圖1)。

    五、結論與討論

    旅游影響的生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是旅游影響動力因子模塊即旅游流系統、旅游影響應力因子模塊即旅游目的地系統以及旅游影響規范因子模塊即旅游制度創新系統在旅游影響場的作用下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通過旅游影響的不斷反饋而生成的。因此,對于一個“旅游目的地――旅游影響”系統要分析三大旅游影響因子模塊的特征及旅游影響場的機理,在此基礎上,注重旅游影響評估,針對“旅游目的地――旅游影響系統”存在的問題,通過旅游制度創新系統來規范旅游利益相關者的行為,改變旅游目的地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時空結構,優化旅游影響,促進旅游目的地系統良性演化。論文只對旅游影響的生成提出了一個研究框架,對于各種旅游影響場的機理、在旅游影響場作用下旅游影響因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各種旅游影響之間的相互作用還未能深入分析,這可能是旅游影響生成機制研究的一個重點和難點,需要通過模擬方法建立模型來進行定量分析,而且不同類型的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影響的生成機制也會有所差異,有待于今后進一步深入研究,才能把握旅游可持續發展機理,以推動和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

    注釋:

    ① 論文研究的旅游影響是旅游對旅游目的地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潘秋玲,李文生.我國近年來旅游對目的地社會文化影響研究綜述[J].經濟地理,2004(5):80-83.

    [2] 劉迎華,朱NBD2E.中國旅游業綜合影響研究綜述[J].思想戰線,2004(6):130-138.

    [3] 張曉鳴,保繼剛.旅游區域經濟影響評價研究述評[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2):38-45.

    [4] 周慧穎,吳建華.國內有關旅游對接待地社會文化影響的研究述評[J].旅游學刊,2004(6):88-92.

    [5] 王子新等.旅游影響研究進展[J].旅游學刊.2005(2):90-95.

    [6] ButlerR.W.Theconceptofatouristareacycleofevelution:implicationformanagement ofresources[J].CanadianGeographer,1980,1:5~12.

    [7] Smith,V.L.(1978)HostsandGuests[M].Blackwell,Oxford.

    [8] Doexey,G.V.Acausationtheoryofvisitior―residentirritanta:Methodologyandresearchinferences[A].InTheImpactsof Tourismprocess6thAnnualConeferenceTravelResearchAssociation.San DiegoCalifornia[C].1976,pp.195-198.

    [9] MathiesonA,WallG..Tourism:Economic,PhysicalandSocialImpacts[M].LongmanInc,1982.

    [10] ButlerRW.SocialImpactsofTourismDevelopment[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74,1(1):100-119.

    [11] ButlerRW,PearceDG..(1993)TourismResearchCritiquesand Challenges[M].London:Routledge.

    [12] Archer.TourismMultipliers:thestateoftheBangor[A].OccasionalPapersinEconomics(No.11)[C].Bangor:UniversityofWales.Press,1980.

    [13] MathiesonA,WallG.Tourism:Economic,PhysicalandSocialImpacts[M].LongmanInc,1982.

    [14] SmithVL.HostandGuests:TheAnthropologyofTourism[M].Philadelphia:UniversityofPennsylvaniaPress,1977.

    [15] ButlerRW.SocialImpactsofTourismDevelopment[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74(1):1002119.

    [16] TurnerL,NashJ.TheGoldenHordes:InternationalTourismandtheLeisurePeriphery[M].London:Constable,1975.

    [17] RossS,WallG.Evaluationecotourism:TheCaseofNorthSalawesi,Indonesia[J].TourismManagement,1999,20(6):6732682.

    [18] Mieczkowski,Z.(1995).EnvironmentalIssueofTourismandRecreation.UniversityPressofAmerica,Inc.Lanham.

    [19] 宗嘵蓮,朱NBD2E.國外旅游的社會文化影響研究進展[J].人文地理,2004(4):15-19.

    [20] 羅明義.旅游業稅收貢獻的的分類測算方法[J].旅游學刊,2001(2):16-19.

    [21] 鄧冰等.旅游產業的集聚及其影響因素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6):53-57.

    [22] 李江帆,李冠霖等.旅游業的產業關聯和產業波及分析――以廣東為例[J].旅游學刊,2001(3):19-25.

    [23] 楊儉波.旅游目的地社會文化環境變遷機制試研究[J].旅游學刊,2001(6):70-74.

    [24] 李星明,趙良藝.旅游者對發展中國家的旅游地社會文化影響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11-12.

    [25] 申葆嘉.國外旅游研究進展[J].旅游學刊,1996(3):48-54.

    [26] 劉振禮.旅游對接待地的社會影響及對策[J].旅游學刊,1992(3):52-55.

    [27] 劉趙平.旅游對目的地社會文化影響研究結構框架[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1):29-56.

    [28] 陸林.旅游居民態度調查――以皖南旅游區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1996(4):377-382.

    [29] 李有根,趙西萍.居民態度旅游影響的知覺[J].心理學動態,1997,5(2):21-27.

    [30] 李貞等.旅游開發對丹霞山植被的影響研究[J].地理學報,1998(6):554-561.

    [31] 陳飆,楊桂華.旅游者踐踏對生態旅游景區土壤影響定量研究――以香格里拉碧塔海生態旅游景區為例[J].地理科學,2004(3):371-375.

    [32] 王金亮等.碧塔海景區旅游活動對濕地生態環境影響研究[J].地理科學進展,2004(5):101-107

    [33] 孫靜,蘇勤.古村落旅游開發的視覺影響與管理――以西遞、宏村為例[J].人文地理學,2004(4):38-40.

    [34] 黃泰,張捷.基于旅游流特征分析的旅游區域影響研究――以淮安市為例[J].旅游科學,2006(2):18-22.

    [35] 楊儉波,喬紀綱.動因與機制――對旅游地社會文化環境變遷理論的研究[J].熱帶地理,2002(1):75-79.

    [36] 袁宇杰.旅游流的研究及旅游“雙流”系統的構建[J].旅游科學,2005(1):6-11.

    [37] 保繼剛等.旅游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3.

    [38] 埃瑞克•G.菲呂博頓,魯道夫•瑞切特編.孫經緯譯.新制度經濟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2.

    [39] 肖國安.論經濟場.財經論叢,1995(3):35-38.

    [40] 張凱.信息場性能分析[J].情報雜志,2003(2):19-23.

    [41] 王雨田主編.控制論、信息論、系統科學與哲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336-341.

    [42] 鄭英隆.信息流通與流通的協同發展[J].經濟學家,1994(1):107-111.

    [43] 陳濤,羅宏宇.旅游行為本質的信息論探討[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96(1):35-39.

    第2篇:生態因子作用特征范文

    關鍵詞: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金融生態環境;主成分分析

    一、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金融生態環境是一個綜合性指標,它具有屬性多樣、結構復雜的特性,客觀、全面地評價一個地區的金融生態環境,關鍵是建立科學、客觀、有效的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通行的金融發展指標體系采用了綜合性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同時考慮到統計指標的可獲得性、可測性以及數據加工處理的復雜度與難度,并結合皖江城市帶的發展情況和發展階段,本文構建如下金融生態環境評價的指標體系:

    二、皖江城市帶金融生態環境實證分析

    (一)分析方法選擇

    在社會經濟的研究中,為了全面系統的分析和研究問題,必須考慮許多經濟指標,這些指標能從不同的側面反映我們所要研究的對象的特征。但在某種程度上,這些指標間又存在信息的重疊,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如果將這些指標直接納入分析不僅復雜、難以取舍,而且可能因為多重共線性而無法得出正確結論。主成分分析是把各指標之間互相關聯的復雜關系進行簡化分析的方法之一。主成分分析的目的就是通過線性變換,將原來的多個指標組合成相互獨立的少數幾個能充分反映總體信息的指標,從而在不丟失重要信息的前提下避開變量間的共線性問題,便于進一步分析。金融系統的關系復雜,其結構層次較難建立,選用因子分析法能較好的克服這個困難。本文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主要對上述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以降低多項指標之間相關造成的復雜性。

    (二)實證過程

    首先,使用SPSS軟件對皖江城市帶2009年10個城市的金融經濟數據進行了因子分析,根據表二可以看出所提取的三個因子特征值分別為15.219、2.721、1.382,方差貢獻率分別為72.471%、12.956%、6.581%,累計方差貢獻率已達到92.007%。第三個因子以后的因子特征值根都較小,對解釋原有變量的貢獻很小,所以在對示范區內各城市金融生態環境的數據進行分析時,提取三個因子就可以較好的反映皖江城市帶的經濟金融情況。

    根據表三的成分矩陣可以看出三個因子分別包含不同的指標,其中國民生產總值、財政收入、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第三產業值、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固定資產投資、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人數、工業增加值、每千人非農人口城鎮便民利民服務網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發行股票數量、上市公司數量、進出口總額、財政支出、實際利用外資、每10萬人口擁有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人數、每百人衛生機構數在因子一上有較高的載荷,說明因子一主要解釋了這17個變量;因子二則主要解釋了每百人衛生機構數、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總金額這2個變量。所以因子二可解釋為社會保障因素;因子三則主要解釋了被檢查單位存在違法行為比率、違法行為被立案比例這2個變量。所以因子三可解釋為法制因素。可以看出其中大多數變量在因子一上的載荷都很高,第一個因子對原有變量解釋作用顯著。因子二社會保障因素和因子三法制因素也對原有變量解釋作用有一定的貢獻度。

    最后,根據上述因子分析的結果可以計算皖江城市帶十個城市的綜合得分。由表四中的成分得分系數和表二中的方差累計貢獻率可得到各城市綜合評分公式為:

    F=72.471% fac1+12.956% fac2+6.581%fac3

    根據綜合評分公式及標準化值可以計算十個城市的綜合得分及排名。(見表五)

    (三)實證結果

    由表三可以看出,在影響皖江城市帶金融生態環境的諸多因素中,經濟金融因素以及政府行為起了主要的作用,但是社會信用環境、法制環境以及社會保障方面同樣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性。

    由表五可以看出,皖江城市帶的區域金融生態環境發展不平衡,主要表現為合肥市、蕪湖市的金融經濟發展狀況明顯好于其他城市,特別是合肥市。合肥作為省會城市, 其金融生態環境水平遙遙領先于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內的其他地市。在第二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中,合肥首次上榜,排名第10 位。而預計在2015年合肥濱湖金融城竣工后,合肥區域性金融中心的框架將得以實現,并將形成立足安徽、輻射周邊、服務長三角的區域性金融中心。但由于金融基礎較差,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城市帶內其他地市的金融生態環境并不樂觀。

    以上分析表明,皖江城市帶中經濟落后、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是造成皖江城市帶金融生態環境不夠完善、各地市差別較大的主要原因,這已經成為制約皖江城市帶金融生態環境優化的“瓶頸”。除此之外,皖江城市帶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還存在著社會信用環境差;法制不健全,執法不到位;政府的職能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金融發展的市場化程度還不夠高;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社會保障面太窄且水平較低等諸多問題。

    三、優化皖江城市帶金融生態環境的政策建議

    (一)加快皖江城市帶經濟發展,為金融生態環境的建設提供經濟基礎

    第3篇:生態因子作用特征范文

    關鍵詞:科技服務業集群;限制因子;集群策動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1BGL039)

    中圖分類號:F406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2年9月6日

    引言

    科技服務業是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內外的大量實踐證明,科技服務業集群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區域發展戰略,促進和加快科技服務業集群建設是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有效途徑。鑒于成功科技服務業集群的示范效應,許多地區將科技服務業集群作為制定經濟政策的戰略工具,各級政府相繼出臺了促進科技服務業集群發展的相關政策,大力培育、扶持大學科技園、高新技術產業園等多種形式的科技服務業集群。但是,由于對科技服務業集群需要的生態環境缺乏全面了解,一些地方政府或者簡單的通過規劃產業用地的行政手段,將企業集中在一起,或者不顧本地區實情,一味追求先進的產業或技術,甚至照搬其他地區的模式,人工創造集群。大量的調查研究表明,科技服務業集群的產生和發展需要有必要的基礎和前提,人工創造集群往往是不成功的。許多國家的政府明確申明,他們的集群政策支持的目標是現有的或胚胎階段的集群,而不是人為的創造集群。要想在某一特定的區域內培育科技服務業集群,就必須遵循區域產業集群的生長機制和發展規律,營造其相應的產業生態位和環境空間,充分調動和發揮其自組織機制的作用,否則將事與愿違。本文借鑒生態學理論,把科技服務業集群作為生態位的基本單元,分析了影響科技服務業集群限制因子,在此基礎上,提出科技服務業集群策動的主要途徑,為政府培育集群提供決策依據。

    一、科技服務業集群與生態學

    (一)科技服務業與科技服務業集群的內涵。科技服務業既不同于提供可編碼化產品的制造業,也不同于技術含量不高的普通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具有高度的交互性、高度的創新性、從業人員高度專業化、高度依賴新技術的產業特征。結合科技服務業的產業特征,可以從服務手段和服務對象兩個維度對科技服務業進行界定:科技服務業是指運用新興技術與專業知識,為科學技術的產生、應用與擴散提供智力服務,具有較明顯的客戶互動特征的新興產業。科技服務業的服務手段是新興技術和專業知識,服務對象是科學技術的產生、應用與擴散,產業特征是具有較明顯的客戶互動性。科技服務業集群就是指科技服務企業及其關聯機構在地理空間上的聚集體。

    (二)將生態學引入科技服務業集群研究的可行性。將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借鑒到經濟管理領域,用以研究經濟系統中各種形態主體的特征及其運行規律,是經濟學、管理學、生態學多學科交叉的結果。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都存在著一定的相似性,從生態學角度看,產業集群的本質是同一類企業之間的合作共生,相關配套服務企業共同形成的不同類型的企業之間的合作共生。產業集群的組織機制類似于生物的群聚機制,因而將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借鑒到經濟、管理領域進行研究是可行的,并且已經得到了相關研究的證實。

    二、科技服務業集群限制因子分析

    (一)科技服務業集群限制因子定義。與生物種群類似,科技服務業集群的生存與發展必須從環境中獲得各種必需的資源,并受到生態因子的影響。科技服務業集群生態因子影響著科技服務業集群的生存與發展,是支配科技服務業集群行為的主要力量,是科技服務業集群生存和演化的關鍵環境要素。根據生態學理論,科技服務業集群與環境的關系中同樣存在著“限制因子定律”。限制因子是在結合最小因子定律和耐受性定律的基礎上的綜合概念,其基本思想是指當生態因子接近或超過某種生物的耐受性極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長、繁殖、擴散或分部時,這些因子就稱為限制因子。科技服務業集群限制因子是科技服務業集群自身發展的瓶頸,緩解限制因子的約束可以增強科技服務業集群的設立率。政府在集群策動過程中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提供科技服務業集群設立所需要資源,特別是要分析、識別、滿足限制因子,提高科技服務業集群的設立率。

    (二)科技服務業集群限制因子的識別。根據波特提出的國家競爭優勢鉆石模型,影響區域產業集群發展的主要環境因素有四個方面:(1)生產要素條件;(2)需求條件;(3)相關的與支持性的產業;(4)企業戰略、結構與競爭對手。此外,波特還強調偶然性機遇和政府行為因素對上述四個要素產生的重要影響。科技服務業集群的功能是促進新技術的開發、促進知識流動、改變了創新的方式以及增強創新的組合,不同于提供可編碼化產品的制造業集群,表現出與制造業集群不同的對資源的需求。因此,要從科技服務業產業特征和在區域創新系統中的功能角度,注重與制造業的區別,才能有效識別制約科技服務業集群生存與發展的限制因子。

    1、市場需求。傳統制造業集群可以理解為企業的集聚是為了中間產品的空間集中,企業通過專業的、規模化的生產,共享外部經濟性,其產業價值鏈表現為物流的供應鏈。而科技服務業集群的服務產品的不可分性,即服務的生產和消費與交易同時進行這一特點,使得科技服務業必須在客戶需求較大的區域聚集。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科技服務業的產生和發展就是建立在成本優勢技術上的專業化分工的深化以及企業外包活動的發展,對相關的支持性產業的要求更高。相關的支持性產業提供了對咨詢、設計、研發、軟件業、培訓等方面的市場需求,是引發科技服務業集群成功設立的催化劑,促進了集聚核的形成,催生了科技服務業集群。

    2、創新環境。科技服務業是創新的推動者、創新的載體和創新的來源,其高度創新性決定了科技服務業集群與制造業集群相比對區域內創新環境的要求更高。創新環境是指區域內主要的行為主體(結點)通過相互之間的協同作用和集體學習過程而建立非正式的復雜社會關系。創新環境是自主創新系統存在與演化的必要條件和土壤,穩定健康的運行環境有利于推動自主創新的實施和發展。對科技服務業集群而言,創新環境不僅要求有良好的基礎設施、方便的交通條件,更重要的是社會文化環境、制度環境和學習環境。區域的社會文化環境主要包括區域內居民的風俗習慣,勞動力的文化水平、心理素質,主流的價值觀念、社會風氣以及社會關系網絡等內容。它直接影響著人們是否有追求創新的熱情,人與人之間能否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關系,具體包括:行為主體的創新精神、彼此信任的協作關系、開放的思想交流氛圍。區域的制度環境主要包括區域內的政策法規、管理體制、法律制度、市場機制等和創新活動有關的制度。區域的協作創新是很多行為主體通過相互協作而創造(生產)技術的過程,是一個知識積累的過程,其中學習構成了獲得創新所需知識的有效途徑,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區域創新環境網絡中,行為主體學習交流得越頻繁,創新能力就越強。

    3、高素質人力資本。在科技服務業集群的發展過程中,人力資本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人力資本從不同角度影響科技服務業集群的創新。影響科技服務業集群健康發展的人力資本主要包括企業家人力資本和專業型人力資本。企業家人力資本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在科技服務業出現初期,由具有創業精神的企業家抓住市場機遇,整合各類資源,進行“種子企業”的初創,然后通過企業之間的示范效應、技術擴散和資本積累,衍生出更多的相似企業和支撐企業,形成在區域中相對集聚的產業形態,構建出科技服務業集群的架構。專業性人力資本作用的發揮是建立在科技服務業產業特征的基礎上,科技服務業是高技術、高人力資本、高附加值的產業,其服務過程就是以智力為資本,為客戶診斷問題、尋找解決方案、參與問題解決。這就要求在服務過程中,需要具有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和應用、傳播專業的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來進行規劃、整合、控制、評估等工作。如果說企業家人力資本導致了科技服務業企業的出現,那么專業型人力資本影響著企業服務的效果和效率,是科技服務業集群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支撐力量。

    三、科技服務業集群策動路徑研究

    國內外許多成功的科技服務業集群的設立是由政府發起的,如印度的班內加爾軟件園、中國的中關村軟件園等,政府在科技服務業集群設立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策動作用。政府在科技服務業集群設立過程中的策動作用體現在分析、識別科技服務業集群生態位限制因子,并采取措施,使限制因子達到集群所需要的閾值,促使科技服務業集群在區域內生存、發展。在前文分析的基礎上,本文提出策動路徑如圖1所示。(圖1)

    (一)分析市場需求。科技服務業集群為科學技術的產生、應用與擴散提供智力服務,其服務對象主要是區域內的相關產業,相關產業對知識的需求構成了科技服務業集群的市場生態位,新的科技服務業集群設立的前提條件是對富余市場生態位的進入或對已飽和市場生態位的入侵。在科技服務業集群設立初期,要識別市場生態位,首先需要分析科技服務業集群相關產業的發展前景、對當地經濟的貢獻、對科學技術的需求情況;其次還要分析科技服務業集群發展的機遇,新技術的選擇和新設計的應用、政策的調整、消費偏好的改變會引致新市場生態位的形成,政府要注重這三種特殊類型的環境變革,加強謀劃和引導,為科技服務業集群的發展提供充足的營養。

    (二)打造集聚核。早期的科技服務業機構大都是由政府發起成立的,有的甚至就是政府職能部門演變而來,如生產力促進中心、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工程技術中心等,政府主導是產業集群初期的最大特征。政府在保證有市場需求的前提下,應著重促進集聚核的形成,引進、打造具有影響力的科技服務業機構,保證集聚核的吸引力。

    (三)培育創新環境。培育創新環境,首先是區域創新行為主體互動網絡關系的構建,建立科技服務業之間的橫向聯系,建立沿著價值鏈的不同部分的科技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的縱向聯系以及制造業之間的網絡聯系;其次是要從社會文化環境、制度環境和學習環境三個方面重點營造科技服務業集群發展的創新環境,建立鼓勵支持創新的政策、法規,提倡創新的社會文化和互利互信、風險共享的商業文化,規范完善的人才市場,開放的教育科研系統以及完善的社會中介服務體系等。

    (四)培育高素質人力資本。政府要從企業家人力資本和專業型人力資本兩個方面培育高素質人力資本。在培育企業家人力資本方面,要在全社會建立容忍失敗和鼓勵創新的文化氛圍和規則,鼓勵企業家脫穎而出;為吸引大型研發機構、檢測中心落戶本地,政府要對科技服務業機構的設立提供支持及配套措施,在稅收、用地、住房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建立穩定、連續的制度安排,有利于為企業家提供理性的預期,保護企業家創新的積極性。在培育專業型人力資本方面,政府應該強化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便利的交通設施、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良好的交流場所,促進專業型人力資源的發展,留住科技服務業中的優秀人才。

    四、結語

    科技服務業集群的產生和發展必須建立在滿足限制因子的基礎上,本文借鑒生態學理論,分析出市場需求、創新環境、人力資本是制約科技服務業集群設計的限制因子,并從政府層面給出科技服務業集群策動的建議,對政府提高科技服務業集群設立成功率提供借鑒。

    主要參考文獻:

    [1]俞培果.集群策動、集群政策與政府行為——經驗及啟示[J].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7.

    [2]伍進,蔡紹洪.區域企業群落形成過程中的自組織機理研究[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6.

    [3]梅強,李文元.江蘇省科技服務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4]李舸.產業集群的生態演化規律及其運行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08.

    [5]邁克爾·波特.李明軒,邱如美譯.國家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6]魏江,朱海燕.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功能論:集群創新過程視角[J].科學學研究,2006.3.

    [7]趙晶媛.區域知識管理的若干問題及北京研發中心的成長[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6.

    第4篇:生態因子作用特征范文

    【關鍵詞】 金融生態環境 評價體系 因子分析 長三角

    一、引言

    區域金融生態環境是地區金融穩定運行和提高運行效率的重要外部變量,極大地影響區域金融業的健康發展和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金融生態環境是多要素構成的系統結構,是經濟基礎、社會信用、法治、政府行為等環境因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形成的可實現金融功能的動態平衡系統。其重要性日益得到理論界和金融界的重視,相關研究日益深化。而研究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區域金融生態環境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方法的選取方面。蔡則祥、劉驊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從宏觀角度測算對長三角25個城市的金融生態系統環境運行效率進行了測算,系統分析了金融生態系統環境運行的總體效率、純技術效率和純規模效率。謝太峰、王子博從經濟實力、金融實力和基礎設施三大方面對京滬兩市金融生態環境進行了綜合評價。向琳等通過構建金融生態環境的衡量指標和經濟增長的計量模型,剖析了我國金融生態環境的影響因素,得出地區經濟狀況、人民生活水平與當地居民的培訓與教育程度是影響地區金融生態環境的重要變量。鄧淇中等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對1996―2008年中國29個省市的金融生態環境競爭力進行了評測和比較。周炯、魏佩佳也采用了因子分析法對31個省市區的金融生態環境進行了評價。

    從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學者們對金融生態環境的研究所采用的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各異,研究的地域范圍分別集中在省域、區域和全國范圍,因此得到的結論也不一。本研究認為,不同研究視域范圍的金融生態環境,其評價指標應結合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特征,從而更能綜合反映地區金融生態環境的優劣。

    二、評價指標體系和研究方法

    1、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從金融生態環境的構成要素出發,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需要考慮指標具有可比性、可操作性和可獲得性。在綜合考慮了指標的上述性質及獲取難易程度等因素后,結合周炯、魏佩佳、陳雁云、劉曄的研究,本文分別選取了反映經濟基礎、金融發展與金融效率水平、政府干預與政府治理、社會信用與人口素質四個方面18個指標的橫截面數據,以長三角25個城市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具體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2、評價方法選取和數據處理

    本研究采用多元統計方法之一的因子分析法,它的核心是用最少的互相獨立的因子反映原有變量的絕大部分信息,并可以消除指標的線性相關問題。在數據處理方面,采用極值法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正向指表X'i=(Xi-X最小值)/(X最大值-X最小值);逆向指標X'=(X最大值-Xi)/(X最大值-X最小值),標準化的數據消除了不同量綱的影響。

    三、實證過程與結果分析

    1、數據來源

    長三角區域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的25個城市和地區,所用數據來源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13》、《中國區域統計年鑒2013》、《上海統計年鑒2013》、《江蘇統計年鑒2013》和《浙江統計年鑒2013》。

    2、實證分析過程

    本文采用了SPSS20.0軟件進行處理,KMO檢驗得分0.817,Bartlett’s Test檢驗伴隨概率ρ為0.000,因此原變量非常適合進行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得出各因子所對應的特征值、貢獻率、累計貢獻率與各指標變量正交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等,按照設定的特征值大于1的原則,結果表明前3個因子變量的特征根均大于1,提取3個公共因子替代原來18個指標,方差經極大值旋轉后的方差貢獻率分別為57.920%、20.521%、和9.928%,累積方差貢獻率達到了88.369%,說明前3個因子變量綜合包含了18個原始數據所能表達的足夠信息(表2),所以選取3個公共因子對長三角區域金融生態環境進行系統評價。

    3、結果分析

    (1)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影響因素分析。因子載荷矩陣旋轉成份矩陣表顯示,因子1基本涵蓋了第三產業占比、固定資產投資額、社會消費品零售額、貨物進出口總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金融業從業人員數、財政對科學技術支出、財政對教育支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數12個指標,可以概括為發展與信用因子。因子2涵蓋了地區人均GDP、城鄉居民平均收入、預算內財政支出/GDP、財政缺口(預算內支出/預算內收入)4各指標,可概括為收入和政府治理因子。因子3只有金融機構貸款總額/存款總額一個指標,可概括為金融效率因子。他們分別指代了經濟基礎、金融發展與效率、政府治理和社會信用這四大類指標,這些因素是影響金融生態環境的主要因素。

    (2)區域金融生態環境評價結果。以方差貢獻率作為權重,對三個因子的得分進行加權求和,即可得到各地區的綜合得分F。各地區的綜合得分計算公式F=因子1?鄢0.5792+因子2?鄢0.2052+因子3?鄢0.09928,計算結果見表3。金融生態環境因子綜合得分前三名分別是上海、杭州和南京三市,這與三市分別是直轄市和副省級城市的綜合實力密切相關。排在后三位的是連云港、衢州和宿遷,這三個地區都是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反映在金融生態環境上也是比較靠后,一定程度上表明經濟基礎和發展水平是影響金融生態環境的重要變量。

    (3)金融生態環境區域差異分析。采用系統聚類方法對金融生態環境綜合得分進行聚類,聚類結果顯示長三角25市可以分為3類(表3),第一類地區為上海市;第二類為南京、無錫、蘇州、杭州、寧波和溫州6市;余下18市為第三類。與原始數據相比較,經濟基礎因子中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指標,金融運行效率因子,政府干預因子的財政對教育支出指標,社會信用和人口素質因子是區域金融生態環境質量差異的重要影響變量。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運用多元統計的因子分析法對長三角2012年的25個市的金融生態環境狀況進行了評價和分析,得出了以下幾點結論:第一,影響長三角區域金融生態環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構成經濟基礎、金融發展與效率、政府干預與治理、社會信用與人口素質的各要素所產生的影響程度各異。第二,長三角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存在明顯的區域差距。上海的金融生態環境最佳,連云港、衢州和宿遷金融生態環境競爭力較差。第三,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指標,金融運行效率、財政對教育支出、社會信用和人口素質是影響金融生態環境的主要因素。

    長三角區域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和優化需要從多方面入手。夯實經濟基礎,發展壯大地方工業實力和總量經濟,提升整個地區的消費帶動能力。深化金融及經濟體制改革、大力發展區域的金融市場和金融服務,讓金融成為實體經濟的有效助推器,努力提高銀行業和其它金融機構的金融服務效率和運行效率。擴大金融資源總量和盤活金融資源存量,通過對金融產業進行制度建設和市場化推動,促進金融中介組織健康發展。從金融領域自身發展和結構優化進行生態化建設。發揮政府對于經濟和金融發展的作用,增加地方財政對科技和教育的支出,促進金融創新能力的提升。加強和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提高社會信用水平。通過教育提升人口素質,以社會保障能力和職業能力提升金融人力資源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周小川:金融生態中金融發展面臨的考驗[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2] 謝太峰、王子博:京滬金融生態環境綜合評價及相關建議[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3).

    [3] 向琳等:中國金融生態環境優化的實證分析[J].生態經濟,2010(7).

    [4] 鄧淇中等:區域金融生態環境指標體系構建及競爭力評價研究[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

    第5篇:生態因子作用特征范文

    關鍵詞:喀斯特地區;小微企業;生態競爭力;因子分析

    一、引言

    喀斯特地區典型的特性就是“溶巖地貌”,具有溶蝕特性的水沖擊巖石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特殊的地貌。本文研究的喀斯特地區主要指貴州生態脆弱地區,該地區地貌特征復雜,生產力水平低,經濟發展滯后。由于喀斯特地區獨特的山地特征,發展規模小、數量多、機制靈活、形式多樣的小微企業也就成為了必然選擇。小微企業具有保護環境、發展經濟、符合山地環境等特點,是喀斯特地區“量身訂做”的必然的可行的經濟發展載體。近年來,區域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是研究的熱點問題,喀斯特地區因其特殊的地貌特點,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兩者之間的影響更為明顯,喀斯特地區小微企業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因此研究喀斯特地區小微企業的生態競爭力不僅對企業本身有利,而且對整個喀斯特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國內經濟趨勢趨緩背景下,小微企業面臨政府法規日趨嚴格,消費者生態需求偏好強烈變化的現狀,生態競爭力顯然已成為小微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因素,小微企業自身的運營管理方式和外部環境變化對生態競爭力都具有直接的影響。本文將基于現有的理論研究,根據因子分析法構建小微企業生態競爭力的評價模型,為我國小微企業提高生態競爭力提供理論和實證的支持。

    二、小微企業生態競爭力研究綜述

    (一)小微企業概念研究

    國內外關于小微企業的概念,由于各自的發展水平不一樣,角度不相同,沒有形成統一標準的定義。經濟學家郎咸平提出“小微企業”是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家庭作坊式企業、個體工商戶的統稱。2011年7月四部委聯合了《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這一次把中小企業為劃分成中型、小型、微型三種類型。同時規定根據企業從業人員、營業收入、資產總額等指標,結合行業特點制定具體的劃分標準。由此可見,小微企業通常具有營業收入低,從業勞動人員少,所有權和經營權不分離、多存在于勞動密集型和技術成熟行業、適應性強、形式多樣等特征。在國家鼓勵創業的背景下,國家放寬了市場準入門檻并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小微企業的數量得以迅速增長,小微企業對于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帶動人口就業,技術改革創新等方面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小微企業在各類型企業中的比重也逐年增長,2015年兩會公布的數據中,小微企業對全國GDP的貢獻超過了65%,稅收貢獻占到了50%以上,出口超過了68%,吸收了75%以上的就業。同時,小微企業也有短板和劣勢,由于規模小、資金少、抗風險能力弱等特點,也是企業群體中的“弱勢群體”。通過以上研究分析,小微企業可以概括為具有規模小、資金量少、抗風險能力弱、行業分散、形式多樣、從業人數不多等特點的企業。喀斯特地區小微企業由于得到國家支持,發展迅猛,數量眾多,是市場經濟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喀斯特地區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二)生態競爭力內涵研究

    生態競爭力的內涵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標準定義。波特提出了與以前生態環境管制對競爭力有消極影響的相反的假說,即“波特假說”,生態環境管制不僅會促進被管制小微企業創新,節約成本,提高產品質量,而且會提高小微企業競爭力。金天皓從小微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角度認為,生態競爭力是小微企業在充滿競爭的供應鏈環境中,以合理配置環境資源的方式,生產出比市場競爭者更有吸引力的產品和服務,在創造價值、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獲得競爭優勢的綜合能力。結合上述研究成果和競爭力內涵,可歸納得出以下觀點:生態競爭力是指小微企業在有限的資源環境下,小微企業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通過合理的資源優化配置,將生態化理論運用在小微企業運作的各個環節,以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的方式,從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不斷地獲得競爭優勢的能力。

    (三)生態競爭力評價研究

    小微企業通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創新模式帶動生態競爭力的提升,評價小微企業生態競爭力的問題研究為提高生態競爭力提供了理論和實證的支持。關于生態競爭力評價問題的研究,國內外的學者研究仍處于初步階段。王軍、耿建采用主成分分析模型,確定主成分和指標體系,對小微企業生態競爭力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為評價小微企業生態競爭力提供了定量化方法和新的視角。袁瑜、王建明以浙江省上市公司為例,利用DEA法建立評價模型,反映了生態競爭力的內涵,分析并得出了提升生態競爭力的對策方法。

    三、小微企業生態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一)評價指標的建立

    本文從小微企業生產營銷的角度結合管理理論分析建立了生態競爭力的結構框架。其中,小微企業生產制造能力是小微企業運營的根本,企業強調生產效率和生態效益并重;成本控制能力是小微企業發展的基礎,主要從運作成本方面分析財務績效對生態競爭力提升的作用;市場營銷能力是小微企業生存的關鍵,利用營銷數據測算市場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是反映生態競爭力的重要指標;環境改造能力是小微企業運行的重心,注重從生態效率角度來審視自然資源利用率以及對社會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程度;創新發展能力是小微企業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通過創新管理、技術創新、文化創新等方面反映小微企業變革的決心和執行力,為小微企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保障,從而保證生態競爭力的提升。在學者以前的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喀斯特地區特點,考慮科學性、全面性、代表性、可操作性等因素,設計出喀斯特地區小微企業生態競爭力評價指標。其中小微企業生產制造能力,小微企業市場營銷能力,小微企業創新發展能力,小微企業環境改造能力、小微企業成本控制能力是五個一級指標,宏觀的評價小微企業生態競爭力各指標的聯系和重要程度。根據上述一級指標的建立,主要采用文獻研究法和專家調查法設計出15個二級指標,共分為五組,通過對指標賦予權重,建立評價模型,如表1所示。

    四、喀斯特地區小微企業生態競爭力實證評價

    (一)調查問卷的發放和回收

    通過指標體系的建立,本文設計了小微企業生態競爭力調查問卷。問卷包含了15個相關性問題,問卷中指標的測量采用Likert5級量表,分為不重要、比較重要、重要、很重要、非常重要五個等級對應1、2、3、4、5分,喀斯特地區小微企業對問卷中指標的重要性打分,問卷選擇了喀斯特地區68家小微企業作為調查對象,采取現場發放和網絡調查的方式,并詳細向參與調查者說明問卷中指標的含義,以保證問卷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共計發放問卷300份,回收183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168份,問卷有效率為91.8%。本次調查的小微企業中,制造業20家、占總數的29.41%,采礦業12家、占總數的17.65%,建筑業11家、占總數的16.18%,計算機信息軟件12家、占總數的17.64%,其他行業13家,占總數的19.12%。

    (二)因子分析

    本文對問卷調查收集的數據使用KMO測度檢驗是否適合因子分析,KMO適當性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檢驗結果越接近1說明越適合做因子分析。本次檢驗結果為0.890,說明適合做因子分析。而后使用SPSS20.0進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采取主成分分析法,通過最大方差法正交旋轉進行處理。得出的結果中,前2個因子變量的特征值均大于1,累積方差貢獻率達到54.371%,說明前2個變量蘊含著原始15個指標說能表達的足夠信息,同時通過觀察碎石圖,可以提取兩個新因子作為原來15個變量的主因子,相關數據列于表3。這兩個主因子方差貢獻率分別為30.176%,24.194%,提取的因子能表達初始變量54.371%的信息,基本滿足因子分析法用變量子集來解釋整個集合的要求,因子的特征值和貢獻率見表3。本文根據成份得分系數矩陣中指標的因子載荷情況,分別命名2個主因子為低能耗成本運營、產品市場滲透。另外把主因子沒有包括的信息設為Xn,它的貢獻率為45.629%,可以列出評價小微企業生態競爭力的表達式為:X綜=0.30176X1+0.24194X2+0.45629Xn。

    (三)喀斯特地區小微企業生態競爭力的因子分析結果

    根據因子分析的統計結果可以看出,構成喀斯特地區小微企業生態競爭力最主要的部分是“低能耗成本運營”,因子貢獻率為30.176%也是各因子中最高的。小微企業大多是發展中的企業,相對于大型企業來說,缺少資金的支持,因此必須要考慮成本的消耗情況。“低能耗成本運營”不僅能讓管理者清楚地看到小微企業運營的情況從而及時地調整決策,同時也是小微企業能夠長期發展的重要保證。通過調查發現,雖然小微企業自身情況不盡相同,但是都十分注重成本的能耗和控制,因而,“低能耗成本運營”相較于其他因子更受小微企業的關注。這一實際情況與本文的分析結果較符合。“產品市場滲透”因子貢獻率位排在第2位為24.194%,說明該因子與客戶需要的滿意程度、市場占有率密切相關,客戶對產品的滿意程度直接影響了產品的銷售量和市場占有率。該因子直觀反應了產品的銷售情況對小微企業生態競爭力的影響,本文認為小微企業應加強產品的宣傳、促銷力度,從而增強產品品牌的認知度,擴大市場占有率,最終提升小微企業的生態競爭力。例如,對小微企業主打產品投入更多的廣告和渠道促銷費用,從而為小微企業快速打開市場提供更多的機會和可能。以上分析表明,在所調查的喀斯特地區小微企業中,大多數小微企業已經有意識地對提升生態競爭力做出了一些努力,但對產品技術、行業交流以及管理層溝通方面還未有過多的重視和實踐。這種情況的出現與被調查對象為小微企業有較大關系,一方面,小微企業規模小,資金少首先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另一方面,小微企業制度不完善,小微企業部門組織不復雜,導致小微企業管理方面缺乏規范,影響了整體競爭力的的提升。

    五、結論與建議

    本文把喀斯特地區小微企業生態競爭力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文獻回顧、模型建立、調查統計三個階段完成研究,簡單定義了生態競爭力的概念,并且從小微企業生產營銷的角度結合管理理論分析構建了包含15個二級指標的生態競爭力評價體系的整體框架,同時設計問卷進行調查,而后應用統計軟件SPSS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最后得出分析結果。結論如下:在生態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里,“低能耗成本運營”、“產品市場滲透”在喀斯特地區小微企業生態競爭力中占據主導作用,是影響小微企業生態競爭力的主體變量。其中,“低能耗成本運營”因子的貢獻率最大,所占小微企業生態競爭力的權重最大,是構成喀斯特地區小微企業生態競爭力最主要的部分;“產品市場滲透”因子直觀體現了產品銷售量和市場占有率對生態競爭力的重要影響,是喀斯特地區小微企業竟爭力的不可忽視的發展方向。根據研究分析結論和調研統計結果,針對喀斯特地區小微企業生態力方面現存的問題,本文對喀斯特地區小微企業生態競爭力的提升提出以下建議:

    (一)減少材料消耗,控制預算成本

    小微企業最基本的職能是生產產品,喀斯特地區小微企業在面對資金短缺的情況下更需要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獲得最大效益。例如,生產工藝創新,摒棄低效的生產流程,引入高效率的生產技術,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對廢棄物進行收集處理利用,根據廢棄物種類的不同,分類收集,集中處理,最高效地利用廢棄物;減少倉儲和運輸環節,通過行業上下游的通力合作,合理利用資源,互幫互助,爭取實現小微企業的雙贏。此外,小微企業管理層需要根據環境的變化及時有效地制定決策,最終獲得喀斯特地區小微企業生態競爭力的提升。

    (二)加強產品促銷宣傳力度,擴大市場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

    產品銷售是小微企業生存的根本,因此,小微企業有必要加強產品的促銷宣傳力度,通過降價促銷,增加終端銷售網點,區域商等等方式擴大市場占有率,另外,小微企業銷售出去的產品仍要跟蹤,做好售后服務,提高客戶滿意度,爭取能夠獲得“回頭客”的再次光顧;利用口碑營銷、饑餓營銷、網絡營銷等方式,迎合消費者的口味,利用最小的營銷成本,盡可能地獲得最大的效益;樹立產品品牌形象,創新產品技術,提升產品質量,擴大品牌知名度;加強企業管理層與基層員工的溝通,及時高效地解決遇到的問題,不斷提高喀斯特地區小微企業的生態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曾春花.喀斯特地區生態型小微企業發展的三維合力模型[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1(4):129-135.

    [2]王俊峰,王巖.我國小微企業發展問題研究[J].商業研究,2012,425(9):86-93.

    [3]曾春花.生態型小微企業與喀斯特地區經濟發展匹配性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14,22(5):71-74.

    [4]PorterM.E.,LindeV.,Class.TowardaNewConceptionofthe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Relationship[J].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1995,9(4):97-118.

    [5]金天皓.小微企業生態競爭力及其評價實證研究--以杭州市重點小微企業為例[J].上海管理科學,2012,34(1):42-46.

    [6]王軍,耿建.小微企業生態競爭力評價模型構建及應用[J].小微企業管理,2012,370(22):169-171.

    第6篇:生態因子作用特征范文

    關鍵詞:地形因子;GIS;坡面;DEM

    中圖分類號 S1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2-0165-03

    Absrtact:Based on the GIS and DEM data,five terrain factors,including slope,the slope direction,section curvature,surface roughness an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are extracted and analyzed for the first order,two order and composite slope terrain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adient of Yuzhong County was 0°~70.7213°,the sunny slope was 45.04% of the total area,the shade slope was 53.87%,the section curvature changed in 0~4.90379,the variation of surface roughness was 1~4.39377,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varied within 0~0.0912272. Through the extraction of topographic factors in the area,the trend of water loss and soil erosion under the action of these terrain factors is analyzed,which provided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quantitative study of Yuzhong County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Key words:Terrain factors;GIS;Slope;DEM

    地形分析是J知地形環境的重要方式,地形因子的提取對水土流失、土地利用及生態評價研究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研究尺度下研究的地形因子不一。坡面地形因子是從定量角度出發來表征地貌形態特征的指標,近幾年的研究表明,基于GIS軟件自動從數字高程模型中提取區域地形因子等參數信息準確簡便[1],因此區域地形地貌均可通過GIS軟件提取地形因子,以分析與表征區域內地形地貌特征。

    坡度與坡向是2個最為常用和重要的地形因子[2]。坡度影響土壤侵蝕與水土流失,坡度越大,水分的流失越多,土壤受侵蝕的可能性也越大,坡度較大區域土壤變得淺薄而貧瘠。坡向是決定地表接收陽光和重新分配太陽輻射量的重要地形因子之一,造成局部區域氣候特征的差異[3];剖面曲率對區域土壤的凈侵蝕量或凈累積量造成直接影響;地形起伏度、地表粗糙度等因子反映地表復雜變化程度。地形因子能表示地形表面的基本特征,但往往很難用一種地形因子來準確具體地表達地形特征[4]。為此,可將所有地形因子視為一個整體加以綜合分析來反映地表的起伏變化。地形因子也可制約生態因子的空間分布從而影響區域內的生態環境。因此研究其在一定范圍內的分布特征與分布規律等對區域內災害防治與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及應用價值。本文的研究目標在于揭示不同坡面地形因子作用下該區域地形的變化,分析該區域在基本地形因子影響下水土流失與土壤侵蝕趨勢,為榆中縣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科學指導。

    1 研究區概況

    選取地處東經103°49′15″~104°34′40″,北緯35°34′20″

    ~36°26′30″的榆中縣作為研究區。該區位于黃土高原西部,隸屬甘肅省蘭州市,海拔1480~3670m,地質構造上屬于祁呂賀蘭山字型構造的西側,地勢南高北低,中部較凹,呈典型馬鞍狀。榆中縣面積3301.64km2。其中,黃河流經蘭州盆地后入榆中縣境東流。年均氣溫6.7℃,降水量少,區域內差異大,主要在300~600mm,屬于溫帶半干旱氣候。該區域自然災害頻繁,水土流失現象較嚴重。

    2 數據來源與方法

    2.1 數據來源與預處理 本文采用空間分辨率30m×30m的DEM為基礎數據,于地理空間數據云網站獲取。將得到的DEM數據在ArcGIS10.2中進行拼接,用1∶400萬榆中縣矢量邊界去裁剪拼接后的DEM數據,獲得榆中縣的DEM數據。

    2.2 研究方法

    2.2.1 坡度 坡度是指坡面的傾斜與陡峭程度。利用榆中縣DEM數據,在Arcgis10.2中打開Arc Toolbox,運用3D Analyst工具模塊下的柵格表面中的坡度工具實現對該區域坡度這一參數的提取。

    2.2.2 坡向 坡向是指斜坡的朝向,是另一個重要的地形因素[5]。分別是以北為0°,順時針遞增,東為90°,南為180°,西是270°的定量描述,以北、東北、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和陰坡、陽坡的定性方法對其描述。坡向的提取同樣是通過ArcGIS10.2中3DAnalyst工具下柵格表面中的坡向工具得出,輸入的數據為坡度DEM數據。對求取的坡向進行分類并算出各個坡向占榆中縣總面積的比例。

    2.2.3 剖面曲率 剖面曲率是影響垂直方向坡形變化的主要因子,它對區域土壤的凈侵蝕量或凈累積量產生直接影響[6]。對剖面曲率的提取實際上是對DEM進行坡度的二次求取,即對坡度層再求坡度。在Arcgis中激活坡度數據,在ArcToolbox中利用[Derive Slope]命令工具生成剖面曲率。

    2.2.4 地表粗糙度 地表粗糙度是指在一個特定的區域內,地表單元的曲面面e與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積之比[7]。它反映了地表形態的起伏變化和侵蝕程度。在Arc Toolbox下選擇空間分析工具,然后選擇地圖代數中的柵格計算器工具。在柵格地圖計數器中輸入公式R=1/Cos([Slope of DEM]*π/180),選擇輸出位置,單擊確定按鈕,即可得到地表粗糙度的層面。

    2.2.5 高程變異系數 高程變異系數是反映地表一定距離范圍內,高程相對變化的指標[8],是高程標準差與平均值比值的結果。計算公式為cv=s/`x(其中,cv:高程變異系數,s:高程標準差,`x:平均值)。

    3 結果與分析

    3.1 一階坡面因子分析

    3.1.1 坡度 坡度可反映區域地面的起伏程度,榆中縣坡度變幅為0°~70.7213°,依據《土壤侵蝕分類分級標準》中對地面坡度分級標準,將坡度分為6個等級(0°~5°、5°~8°、8°~15°、15°~25°、25°~35°、>35°)[9]。對榆中縣每個級別的坡度進行統計,求每個級別的坡度占總范圍百分比,可得8°~15°占比最大,>35°占比最小。表明該區域內隨著坡度的不斷增大,所占范圍呈先減小后增大再減小的態勢,平坡、緩坡、斜坡、陡坡均有分布,以緩坡為主(圖1)。

    3.1.2 坡向 坡向反映斜坡所面對的方向,即坡面的朝向,根據坡面法線在水平面上投影的方向的不同,將坡向分為平地、北、東北、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9個方向[10]。統計出每個級別的坡向面積所占榆中縣總面積的比例。其中陽坡占總面積的45.04%,陰坡占榆中縣總面積的53.87%。陽坡接受太陽輻射能多,溫度條件較好,但水分狀況比陰坡差,因此植被覆蓋度低于陰坡。陰坡土壤水分蒸發較慢,水土保持功能較好,易形成森林,如研究區內興隆山陰坡、半陰坡生長著茂密的山地暗針葉林。

    3.2 二階坡面因子分析 剖面曲率能較為準確刻畫局部地形曲面特征,在坡度坡向因子作用下,剖面曲率將影響區域水流速度,進而將影響到土壤侵蝕和沉積。剖面曲率越大,地形起伏程度越大,地形變化越大,水土流失越容易發生。在剖面曲率輸出中,該區域無值為負,所求得該像元的表面開口朝上凹入。41.25%的區域在曲率值在0~0.46,地形起伏變化較小,水土流失較輕;11.99%的區域介于1.50~4.90,表明該片區域地形起伏變化較復雜(表1)。

    3.3 復合坡面因子分析

    3.3.1 地表粗糙度 地表粗糙度可反映出地表的起伏變化和侵蝕程度,榆中縣地表粗糙度的變幅為1~4.39377。縣域北、東邊以及西南部分區域,地表粗糙度值較大。在GIS中通過自然間隔點分級法,得出榆中縣地表粗糙度處于1~1.023之間占49.10%,1.023~1.079之間占33.14%,1.079~1.146之間占11.95%,1.146~1.32之間占5.49%,>1.32占0.33%。統計結果表明,榆中縣地表粗糙度隨著值的上升,所占范圍不斷減小(圖2)。

    3.3.2 高程變異系數 地形高程變異系數可表示地面高程變化和地面起伏頻率的大小,是宏觀尺度上的地形指標之一[11]。榆中縣地形高程變異系數的變幅為0~0.0912272,整體而言,該區域地形高程變異系數值分布較為均勻。在ArcGIS中通過自然間斷點分級法將該區高程變異系數分為6級,0~0.0096之間占11.62%,0.0096~0.0175之間占33.42%,0.0175~0.025之間占30.13%,0.025~0.034之間占16.53%,0.034~0.048之間占6.69%,0.048~0.0912272之間占1.62%。因此該區域隨著地形高程變異系數值的不斷增大,范圍呈先增大后減小趨勢,在0.0096~0.0175之間所占比例最大,而最小范圍出現最后一級即介于0.048~0.0912272(圖2)。

    4 結論與討論

    4.1 結論 本文基于GIS軟件與DEM數據對研究區坡面地形因子進行提取與分析,通過對其提取方法與過程及反映的區域特征進行分析與闡述,得出以下幾點結論:(1)通過分析坡度、坡向、剖面曲率、地表粗糙度、高程變異系數的地形因子,直觀凸顯了榆中縣各坡面地形因子的分布情況;從坡向的變化可以看出本研究區的植被具有明顯的過渡性特征;地形變化的復雜程度隨著地表粗糙度及高程變異系數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變化趨勢。(2)對坡面地形因子按比例分析來定量化描述本區域可能因坡面地形因子導致侵蝕問題的嚴重性,加之該區涵蓋黃土高原石質山地、丘陵溝壑及川原河谷盆地多種地貌形態,總結得出本研究區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現象嚴重。(3)依據差分計算階數分類體系進行基本地形因子分析,結構較為清晰,為開展多地形因子間量化關系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

    4.2 討論 地形特征的形成是長期地貌作用的結果[12],本文僅選取5個特征因子進行研究,具有一定片面性,如能更多地結合其他地形因子,將能更進一步反映研究區地形信息。另一方面,對于地形因子的提取與算法的差異會導致不同的結果,今后應集中對多軟件的綜合提取對比分析進行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陳楠,王欽敏,湯國安.黃土高原坡向信息量變化與DEM分辨率的關系[J].高技術通訊,2008(05):525-530.

    [2]劉學軍.地形復雜度對坡度坡向的影響分析[A]//中國地理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C].2003.

    [3]畢曉玲,李小娟,胡卓瑋,等.DEM網格尺寸對地形因子精度的影響分析[J].測繪科學,2012(6):150-152.

    [4]王春,王靖,劉民士,等.DEM地形表達的尺度效應及其主控因子研究[J].滁州學院學報,2013(02):36-39.

    [5]沈晶玉,史明昌.DEM網格尺寸對地形因子影響研究――以北京市延慶縣八達嶺小流域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6(05):66-69.

    [6]劉新華.區域水土流失地形因子分析與提取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1.

    [7]宋效東,劉學軍,湯國安,等.DEM與地形分析的并行計算[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2(04):1-7.

    [8]張暉,王曉峰,余正軍.基于ArcGIS的坡面復雜度因子提取與分析――以黃土高原為例[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科版),2009,43(2):323-326.

    [9]張宗偉,張冉.基于DEM的水土流失分析[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2(08):175-177,180.

    [10]賀春明,黎武,徐珍.基于DEM的勉縣水土流失分析[J].四川林勘設計,2016(02):21-25.

    [11]賈騰斌,吳發啟,趙龍山,等.坡耕地上耕作形成的微地形復雜度特征與分析[J].水土保持學報,2013,27(4):152-156.

    第7篇:生態因子作用特征范文

    1、植物能夠指示許多種環境條件。它對氣候條件的指示作用經常被人利用,各熱量帶均有獨特的植物分布,同一熱量帶內不同小地形導致發生的小氣候變化不易被常規氣象觀測所察覺,卻能從植物種類變化情況識別出來。干旱地區找地下水(淺層)時也經常借助植物種類分布情況加以推測。植物還用來追索某些礦床,為找礦服務。

    2、根據某些植物(或植物群落)的出現或狀態變化,識別當地自然環境或某生態因子特點。由于各種植物對生態因子的適應幅度不同,分布范圍產生差異,凡是對生態條件要求較苛、忍耐幅度狹窄的種類出現于某地時,即可較準確地指示出存在哪種生態條件。植物群落包括多種植物,可以從整體特征反映環境特點,但應區別群落內部與外界環境。能夠起到指示環境的植物,稱為指示植物。能夠指示環境特點的植物狀態變化(如葉片顏色、植株高矮等),稱為指示特征。

    (來源:文章屋網 )

    第8篇:生態因子作用特征范文

    關鍵詞:大學英語;網絡多媒體;課堂生態

    引言

    從20世紀初,生態學的思想、原理和方法被越來越多地借用、移植、發展,廣泛運用于社會學領域。早在1932年,美國教育學家Waller, W. 在《教學社會學》一書中就提出了“生態課堂”這個概念。1976,美國學者勞倫斯· A ·克雷明提出了“教育生態學”的概念。教育生態學研究教育與其周圍生態環境(包括自然的、社會的、道德的、生理和心理的)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和機理,其核心內容是教育的生態平衡。教育生態學開拓了教育科學的新領域,從宏觀上啟迪了外語教學的新思路。

    國內對教育生態的關注始于20世紀80年代, 發展很快, 并出版了一系列論著。從總體上看, 我國的教育生態學研究還剛剛起步, 研究比較集中在生態教育研究的宏觀層面,即把教育生態簡單理解為教學環境的營造; 涉獵生態教育的微觀層面、探討課堂生態問題的學者不多。更重要的是,對于生態教學理論作為教學策略的研究遠遠不夠深入或者完全忽略。本文將依據生態教學理論,結合網絡多媒體教學的特征,探討基于網絡多媒體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對于構建課堂生態環境,促進課堂生態平衡的作用和意義,以期對構建和實施生態化網絡外語教學有所啟示。

    1 大學英語課堂生態

    課堂生態是教育生態學的一個重要組織形式,課堂生態研究主要從生態學的角度來關注、研究課堂問題。多伊爾(Doyle,W.)和龐德( Ponder, G.)把課堂生態界定為“對教學環境產生影響的互相聯系的過程和事件所形成的網絡”。 根據這一觀點,大學英語課堂生態就是由英語教師、學生和課堂環境三種生態因子之間互相聯系、互相作用所構成的“網絡” 即微觀生態系統, 所以對課堂生態某個或若干因子的研究總是關注這三個因子中的某一個或若干個, 同時某一因子又會不可避免地與其它因子互相關聯。

    大學英語生態課堂是一種動態和諧的自然與人工互補的生態系統,以一種整體、和諧、協同和可持續發展的教學模式呈現。其中教師與學生是系統中最主要的能動因素和主導因素,雙方的良性互動決定了系統的發展水平,是系統中的生物因素;系統的非生物因素即課堂環境是課堂活動得以實現的基礎,包括物理環境、教學目標、內容、方法、手段、教學氛圍等,這些非生物因素不僅僅為外語教學提供基礎,還是促進教與學的重要外因。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特別是網絡多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由計算機、網絡和其他信息技術所構成的教學媒體為大學英語教學的生態系統注入了新的元素,在大學英語課堂環境因子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了生態因子中舉足輕重的構成要素。

    生態后現代主義(ecological postmodernism )主張生態世界觀, 即世界是由關系網絡組成的有機整體, 現實中的一切單位都是內在地聯系著的, 所有單位或個體都是由關系構成的。在這個整體中, 作為關系者的事物和事物間的關系都是真實地存在著的, 任何一物的變化必然引起這些復雜關系網絡的變化。這種相互包含的關系是一種內在的有機聯系,而不是實體與實體之間機械的外在相互聯系。大學英語課堂生態的三個因子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適應,他們在合作與共生中使大學英語課堂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生態整體,共同完成“生命發展”(育人)的功能。[如果其中一個因子被破壞,將會導致整個大學英語課堂生態系統失衡,呈現不和諧的局面。反之,利用某一生態因素的能動作用,也可以解決外語教學中的失衡問題, 消除傳統教學的弊端, 促使整個課堂生態系統達到平衡, 有效提高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質量。

    2 網絡多媒體教學下的課堂生態

    一般認為,網絡多媒體教學是指以學科教師組織的課堂教學活動為主,同時利用開放的網絡環境、豐富的網絡資源、多樣化的知識呈現方式、方便的人際交互環境和工具,針對不同個體的學習特征,引導學生進行主動、自由的課堂或課后學習活動,并引入互動討論、分組協作機制,將學生的學習活動延伸到不受時空限制的網絡環境。

    2.1網絡多媒體教學使得構建以學生為本的課堂生態成為可能

    在大學英語課堂生態中,學生處于重要的生態位,他們是課堂學習行為的實踐者,是教學效果的體現者,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和生成者。所以大學英語課堂的根本目標是一切為了學生。網絡多媒體有助于解決傳統教學封閉、單向、單一等弊端,為構建以學生為本的課堂生態環境提供技術支持,成為實現課堂生態化的一個能動因素。

    2.1.1開放多樣的教學環境

    網絡多媒體技術與外語教學的有機整合促使外語教學由傳統的封閉式和單向性的知識與技能傳播轉向開放式和多向性,為學生提供了多種多樣的課程資源、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課堂活動,使學生有廣闊的選擇空間,打破了課堂教學時空的局限性,將學生置于開放的生態系統中,把課堂延伸到社會,引導學生走出教室小課堂,走進社會大課堂,實現學習主體與環境的有機整合,克服傳統課堂教學中的花盆效應,達到生態平衡。這種平衡狀態會有力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為很好地體現學生在課堂生態中的主體地位奠定基礎,提供條件。

    2.1.2寬松自主的學習環境

    教育的目的不僅是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在網絡多媒體環境下的學習活動可以歸結為三種基本類型,即信息搜集與加工型、人際交流型和問題解決型。學習者在此環境中進行學習享有較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權,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選擇他們感興趣的語言學習材料,自主確定學習目標,自由選擇學習方法和學習途徑進行有效的學習。在此過程中,教師充當助手、學員和學伴,體現出應有的主導作用:設計、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指導、幫助學生開展課堂教學活動;作為交際活動一方,直接參與教學活動;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績進行公正合理的評價,從而引導和幫助學生主體培養學習責任心和自主學習能力,實現生態因子的可持續發展。

    2.1.3和諧互動的師生、生生關系

    “教育生態學模型的核心思想是互動”。 網絡多媒體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了超越時空的立體互動平臺,在這個交流平臺上,師生關系由霸權、控制轉變為多元、共生,教師以學生發展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身份,學生以求知過程的參與者和探索者身份平等交往;同時,生生之間在教師的指導下為實現既定的學習目標也在實施雙人、小組活動、班級活動等有意義的思想感情交流活動。師生、生生之間的這些直接、頻繁的交往和緊密合作決定了英語課堂的和諧性;和諧平等的課堂氛圍不僅能夠減輕焦慮,激活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學會做事,學會與其他生態因子共同生活,學會與他人、社會、自身及自然的和平共處。 轉貼于 2.1.4靈活多元的評價體系

    美國當代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個體差異在教學中不可忽視。因而,傳統評價用統一和標準化的方式來評價學生必定是有局限性的。網絡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具有快速、及時的特點,網絡環境使得進行多元化主體參與的教學評價不但可能而且可行。堅持評教與評學相結合,堅持他評和自評等多種形式相結合,提倡成長袋評價和面對面評價;不僅評價學生在知識、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認知方面的發展,還要評價情感、意志、個性、人格等非認知因素的發展。

    2.2網絡多媒體教學可實現教師個體的可持續發展

    將網絡環境引入教學,對于學生和教師都是全新的經歷和課題,它要求教師不僅懂得現代教育技術如計算機及其網絡或一些教學軟件的開發和使用、多媒體設備的使用等,還要求教師掌握先進的現代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一些趨于成熟的教學模式,以尋求適當、良好和有效的教學方法以及新的角色定位。所以網絡環境下的教師是教學的研究者和終身學習者,在大學英語課堂生態中的教師個體和學生個體一樣獲得自身素質的提高和生命個體的可持續發展,從深層意義上體現了終身教育的理念,符合生態發展的根本目標。

    2.3網絡多媒體教學有助于構建師生共塑

    在網絡多媒體環境下,師生之間處于空前直接與頻繁的交往互動狀態,課堂教學活動也相應地成為師生雙方互惠共生的價值活動,他們共同策劃教學方案、選擇教學方法、發現問題、尋找信息、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兩個生態主體之間既注重生命個體活動的自由和獨立,又注重互相之間自然而流暢的交流,進行知識、情感、觀念、經驗等各種信息的相互交換,以動態生成的方式達成目標,實現價值,形成師生共塑的良性循環。師生關系由此變成了平等交流、互相促進、相互質疑的伙伴關系,在知識與智慧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補充中取長補短,達到共同發展。這也正是課堂生態研究的終極目標:基于和諧的關系促進每個人的發展。

    3 結語

    從以上研究中我們看到,在科技、信息和網絡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網絡多媒體技術介入自然課堂環境,使構建以學生為本的課堂生態成為可能、實現教師生命個體的持續發展,給大學英語課堂的生態系統中其他兩個生態因子分別帶來了積極影響和他們之間的相互塑造、共同發展,使語言教學中的各種要素都整合、能動起來,促進更好的學習過程。與此同時,根據生態學的整體觀和協變原理,我們也不能孤立地強調英語教學的某一方面,而要全面地分析這個生態系統中每個因素之間的關系,而這種關系是相互依賴和相互影響的。忽視或過分強調其中一種關系,都會導致英語教學生態的不完整。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探討如何采取具體有效的教學策略,使網絡多媒體技術對大學英語課堂的生態平衡發揮應有的功能,實現生態個體的持續成長,讓大學英語課堂真正成為一個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生態系統,將是一個任重道遠而又大有可為的課題。

    參考文獻

    [1]Leather, J. & J. van Dam. Ecolog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M].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3.

    [2]賀祖斌.高等教育生態研究述評[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5 (1).

    第9篇:生態因子作用特征范文

    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城市問題日益凸顯,城市生態建設成為當今城市建設和發展中的迫切需要。城市生態環境的主要組成有三大系統(即環境系統、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三大系統之間不斷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而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構成統一整體。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不僅要求每個子系統良性發展,而且要求各系統間協調發展,互惠共生,以生態方式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本文圍繞生態環境遭受干擾比較深重的工礦型城市在城市生態建設中,如何構建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評價體系,從而為馬鞍山市的生態建設提供一定的參照。

    一、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的構建

    (一)構建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的原則

    科學地構建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對城市生態建設加以評價,是獲取城市生態建設信息和找出城市生態建設存在差距的有效方法,同時亦是對城市未來建設和發展作出有說服力的短期預測的有力手段。國內外學者已從不同角度建立了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取得了很多成果。本文以馬鞍山市為實證,探究工礦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以期為馬鞍山市生態城市建設作理論鋪墊和實踐探索。構建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科學性原則。所選指標應是客觀存在的而不是主觀臆造的,指標必須客觀地反映工礦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水平和態勢。它有明確的物理意義,研究所使用指標數據的統計方法要規范,在城市統計年鑒中作為重要參數使用或公示,或在相關部門中有統計需要并有一定年限的存檔資料。

    2.針對性原則。城市有性質不同和大小之分,構建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衡量和預測城市生態發展的健康狀況,必須符合被評價城市自身特點的需要,工礦城市產業結構單一,環境污染嚴重,治理任務艱巨。針對工礦城市資源、環境、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特殊性,突出經濟結構、經濟效益和環境狀況等指標,使由指標體系所進行的評價具有針對性。能體現工礦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度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并以此為引導提出相應的政策措施。針對性原則是本文構建工礦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主要遵循原則。

    3.綜合性原則。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內容寬泛,所建立的相應評價指標也要有足夠的涵蓋面,因此,所設計的指標要體現范圍較廣的綜合信息,能系統地反映城市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征及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

    4.可操作性原則。可持續能力計算與評價是圍繞著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展開的,所選指標應該考慮指標的量化、數據采集的可能性與可靠性,并對決策者產生實實在在的支持和指導作用。[1]

    5.動態發展原則。生態城市建設既是一個目標,也是一個過程,指標的設計應具有動態性和前瞻性,才能使利用該指標體系分析與評價的結果,真正符合城市建設和發展的需要,才能引導城市走進一步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馬鞍山市生態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建立與計算

    1.指標體系的建立。根據城市生態發展的理論研究和建立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原則,資源的開采和加工生產是馬鞍山市的產業主體,將城市生態建設的時效性分為五大系統,即資源支持系統B1、經濟支持系統B2、社會支持系統B3、環境支持系統B4、體制和管理系統B5。資源支持系統指標體系的構建中,包括水資源D11、土地資源D10、森林資源D12等自然資源;充分考慮知識經濟時代的價值取向,將人口納入資源支持系統考慮,因為人口資源條件對城市發展的支持作用日益明顯化,所以選取了大量體現人力資源素質的指標,如萬人在校中學生數D4、人才資源占在崗職工總數的比例D5、萬人在校大學生數D6。經濟支持系統的指標構建,注重選取體現經濟水平、經濟結構和經濟效益以及代表經濟發展能力的經濟運行效率、經濟推動力和經濟競爭能力的指標。社會支持系統注重選取體現社會公平和生活質量的指標,如農村人均收入與城市人均收入差異D27。環境支持系統選取表示環境質量的指標,能體現馬鞍山市工業生產造成的結構性污染的指標,如酸雨的發生頻率D39[2]。最后考慮到馬鞍山市政府在建設生態城市方面所作的政策和體制引導,設立了體制和管理支持系統,體現城市生態建設的有目的性和有意識性。

    分別對五大支持系統進行因子分析,提取主成分,算出系統值,再等權綜合五大系統的值算出城市生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度。本研究有針對性地分別考察五大系統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貢獻,設計了馬鞍山市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是由目標層(A)、系統層(B)、指標層(C)和變量層(D)4個層次,涉及資源(B1)、經濟(B2)、社會(B3)、環境(B4)、體制和管理(B5)5個子系統,總共52個單項指標構成(見表1)。

    2.指標體系的計算。在上述指標體系構建的基礎上,運用統計學和數學的方法對UESDI進行計算。具體步驟如下:

    (1)數據的收集和處理。根據指標體系構建的科學性原則和數據的可得性原則,主要借助城市統計年鑒、城市環境質量報告和走訪城市相關部門,收集了馬鞍山市1999~2003年城市建設的指標數據。由于UESDI指標涉及的范圍廣,各變量有不同的屬性和單位,有定性指標,又有定量指標,各指標間沒有統一的度量標準,難以比較。所以必須對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本研究運用Z-score法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得到標準化、無量綱的數據。

    (2)因子分析濃縮數據,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涉及到城市"環境-經濟-社會"巨系統的方方面面,評價的指標體系龐雜,因此選擇多元統計分析技術中的因子分析方法濃縮數據。通過研究眾多變量之間的內部依賴關系,探求數據的基本結構,用幾個不相關的假想因子來描述數據信息。因子分析就是研究以最少的信息丟失將眾多的觀測變量濃縮為少數幾個因子。

    (3)計算子系統值,等權重加和計算系統值。這里采用多元統計分析軟件,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別對UESDI中的資源支持系統的14個變量、經濟發展能力系統的11個變量、社會支持系統的10個變量、環境支持系統的10個變量、體制和管理系統的7個變量,進行因子分析,取特征值大于1,累計貢獻率達到85%以上的公因子。利用所提取的公因子,由公式1分別計算出五大系統的系統值,采用五大系統值等權加和求出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度。式中,Ri是所求的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值,Sij為i系統提取的第j個主成分的得分值,Tij為i系統提取的第j個主成分的貢獻率;其中i的取值范圍是1~5,分別代表五大支持系統,n是系統提取的主成分的個數。

    二、馬鞍山市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評價

    (一)馬鞍山市5大支持系統的綜合發展水平

    通過對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的五大系統進行統計分析,計算結果顯示,馬鞍山市資源支持系統、經濟支持系統、社會支持系統、環境支持系統、體制與管理系統各自提取公因子的累積貢獻率分別為95.02%、90.36%、87.32%、96.08%、90.90%。其中,資源支持系統中提取了特征值大于1,累積貢獻量95.02%的3個公共因子(即主成分),3個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分別為57.38%,20.58%,17.06%。經濟支持系統提取了特征值大于1,累積貢獻量90.36%的2個主成分,2個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分別為65.27%、25.09%。社會支持系統提取了特征值大于1,累積貢獻量87.32%的2個主成分,2個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分別為55.97%、31.36%。環境支持系統提取了特征值大于1,累積貢獻量96.08%的3個主成分,3個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分別為38.53%、29.73%、27.81%。體制和管理系統提取了特征值大于1,累積貢獻量90.90%的2個主成分,2個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分別為58.75%、32.15%。說明了5個系統值以及由5個系統值計算的UESDI總指數能全面地反映馬鞍山市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實際和水平(表2)。根據5大支持系統的統計分析與計算,即運用所提取的公因子的方差貢獻率乘以各因子得分系數,采用公式1分別計算各子系統值,五大系統值等權加和求出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度(表3)。五大系統的計算結果,綜合反映了馬鞍山市在研究期內城市建設所取得的成效,如圖1。

    (二)馬鞍山市生態可持續發展綜合評價

    由圖1知,1999~2003年間,經濟支持系統在研究期內有波動,即在2000年前后有所降低,但未構成對經濟增長勢頭的削弱。2000年以后則顯示出強勁的增長勢頭,發展指數由2001年的-0.30平穩而迅速地攀升到2003年的1.03。資源支持系統、社會支持系統在整個研究期內表現出穩定的可持續性,這也充分說明馬鞍山市在調整產業結構,重視資源利用的節約化、可再生化,保護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是有成效的。強勁的經濟勢頭同樣也為創造優越的社會環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社會支持系統表現為良性發展的態勢。環境支持系統在研究期內經歷了一波三折,表現出極其不穩定性,這是由馬鞍山市的城市性質所決定,同時它正是馬鞍山市走生態發展道路的重要原因;體制和管理系統是逐步優化的,說明了馬鞍山市政府在生態城市建設中所做出的努力和表現出的決心,也與馬鞍山市民的積極參與是分不開的。

    綜上所述,馬鞍山市的城市復合生態系統1999年至2003年的評價結論可歸納為:(1)城市環境支持系統處于污染狀態,表現出很大的不穩定性;(2)城市經濟發展能力強、效率高,能帶動城市其它系統的建設,短期內,經濟支持系統依然是馬鞍山城市發展的主要推動力;(3)社會和體制發展態勢良好,表現出穩定的可持續性,有利于馬鞍山市建設生態文明的社會環境和優化發展的投資環境,能為馬鞍山市搭建起更高的發展平臺;(4)資源條件依然是馬鞍山市立市的基本條件,并表現出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

    三、馬鞍山市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前景預測

    馬鞍山市是一座新型的工業城市,經歷了建市初的單一礦業生產發展到如今的現代化加工業基地,借助生態城市建設的契機,將城市建設成環境優美、生態文明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

    由上述定量研究的結果可知:馬鞍山市1999-2003年的可持續發展度由1999年的-2.72逐年上升到2003年的2.59,經歷了高速度的發展,加上馬鞍山市近年來在招商引資、調整產業結構等方面所做的努力,未來5年的發展將繼續呈現可持續發展的趨勢。在生態城市建設的推進過程中,資源支持系統自1999年至2003年表現出穩定優化的特點,而環境支持系統則表現出很大的不穩定性和不可持續性。結合馬鞍山市生態城市的建設和城市性質特點,馬鞍山市城市建設應當高度重視資源的循環利用,加大環境保護的力度,只有如此,強有力的經濟推動力才不會因為環境惡化、資源耗竭而后繼乏力。

    四、基于定量研究與定性分析結果下的對策措施

    一要高度重視環境支持系統的優化和建設,加快環境污染與治理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二区三区| 最新国产成人ab网站| 四虎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91青青成人a在线|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日本成人在线网站| 四虎精品成人免费永久| 欧美成人小视频| 四虎www成人影院| 91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下载|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国产成人艳妇aa视频在线|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app|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一区| 成人黄色激情视频|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国产成人涩涩涩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免费在线观看成人|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不卡 | 国产精品欧美成人| 2345成人高清毛片| 免费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观看麻豆|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片国内| 国内成人精品亚洲日本语音|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成人国产在线观看高清不卡|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精品无码成人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久久网站| 国产一级成人毛片|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国产91青青成人a在线|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