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余秋雨的話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文化苦旅》:人格構成;文化走向
一、筆端物像色彩紛呈,文化底蘊深厚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為了奠定藝術真實的基礎,從多個層面截取了歷史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不論是風土人情、歷史人文、萬里河川,無一不可入題。在《陽關雪》、《道士塔》中,描寫了漠漠黃沙彌漫下,黃河文明的興衰,從寂寥曠遠中,將積淀千年的歷史進行了真實的還原;《白發蘇卅I》和《江南小鎮》等,展示了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的那種典雅柔媚的文化底蘊,淋漓盡致的展現了江南文化的那種婉約和清新,同時將世態人情演繹的形神兼具。有對西湖、陽關、柳侯祠、莫高窟的生動描述,有對王安石、李白、坡、柳宗元等書卷氣息濃郁的文人騷客的敬仰;甚或還有江南名妓蘇小小、“亦仙亦妖”的白娘子、遁入空門的李叔同等等,縱觀《文化苦旅》,盡管紛紜叢生,但余秋雨卻能出神入化,將萬千物象信手拈來,栩栩如生的付諸于筆端,展現其深厚的文化底蘊。
二、賦予冷峻的文化史以鮮活的生命,真正贏得讀者的贊譽
在《文化苦旅·筆墨祭》一章中,曾有著一大段描寫“五四”文化史的文字,將文人、文化和歷史,三者之間扯不斷、理還亂的關系,描寫的淋漓盡致。按理說作者非常擅長寫文化史論,而要操作散文的“厚重”,這并非難事,但真正將“厚重”拿捏的恰到好處,而不是用枯燥和嚴密的考證,將文學的靈性和飄逸淹沒,真正做到這一點,卻是非常難得的。在這個群體里,有李叔同、李白、白居易、坡……這些歷史人物為我們所耳熟能詳,他們寄情與山水風物,或歸隱田園、或遁跡空門、或吟風頌月,縱觀整部中國文化史,恰恰由于這些故事的點綴而熠熠生輝。這一個栩栩如生的個體,用各自的個體人格震蕩文化的湖面,撞擊著思想的圍墻,于是情感的碎末飛揚和蕩漾起來,而余秋雨走筆“隨物賦形”,將這些碎屑和波紋及時的捕捉,賦予冷峻的文化史以鮮活的生命,贏得讀者發自內心的贊譽。
三、沉郁風骨和空靈筆法融合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將將沉郁古風和空靈筆法有機的糅合為一個整體,讓歷史人物起死回生,賦予山水風物以靈性。在《夜航船》中,有著恢弘壯闊的意識流程,作者娓娓道來,從明朝張岱的《夜航船》聯想到現實中的夜航船,最后又聯想到故鄉山腰破廟木魚聲,由篤篤聲掀起的“思想狂瀾”,想起回鄉光耀門庭的暴發戶、乘船外出謀生的山民、漸漸氣派的船老大,繼而切入張岱《夜航船序》的逸事,再巧妙的將“夜航船文化”切入,最后一一引入豐子愷、周作人、魯迅等幾位上了“吾鄉”文化夜航船的文學大師,終篇是由祖母關于篤篤聲的爭論貫穿,筆鋒輕靈老道、于浮光掠影中蘊含著諸多的深邃沉郁。文化的流通歇滯、人生的悲歡離合,讓人讀罷不僅掩卷嘆息。在這近乎于悲劇般的體驗里、蘊含著悲壯、深刻的美,讓我們無法區分哪一處是沉郁,哪一處是空靈。只能靜靜的享受這段文字帶給我們的整體美感。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堪稱當代文學的藝術瑰寶,他從史學家和文人的角度出發,深刻探究社會問題,挖掘文人人格、觀察文化走向、透析社會現象。這部文學著作,充分的展現了余秋雨深刻的文化感悟力、深厚的史學功底和淵博的文學知識,他憑借著超凡的藝術表現力,寄情于山水風物,深刻的揭示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對人生的真諦和文化靈魂孜孜以求的探索著。從以上角度分析,《文化苦旅》是一種廣泛意義上的成功嘗試。也許,在中國當代散文中,《文化苦旅》還稱不上是問鼎之作,但它的最大的成功之處在于,它為中國當代散文領域,開墾了一塊嶄新的土地,并提供了恢弘壯闊的生存空間。
參考文獻:
[1]余秋雨:《文化苦旅》,東方出版中心,2003年版。
[2]陳眉公:《小窗幽記》,北京藍天出版社,1998年版。
[3]王國維:《人間詞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北京大學哲學系編譯:《古希臘羅馬哲學》,三聯書店,1957年版。
[5]歌德,朱光潛譯:《歌德談話錄》,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
[關鍵詞]話語交流 國際合作 話語倫理 互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H0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1)03-0024-03
在國際合作過程中,誤解會時有發生,而話語交流是消除誤解、化解矛盾的基本途徑。通過話語交流,人們可以分析產生誤解的原因,化解矛盾和分歧,增進彼此了解,促成相互信任。當今世界各民族文化特點各不相同,跨文化交流總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隔閡甚至矛盾和沖突。為了增強溝通,促成國際合作,話語交流已成為不可或缺的手段。通過交流,人們可以協調內部與外部行為,促成個體收益和整體收益實現合理化。因此,在國際合作過程中必需加強話語交流的互動意識。
一、話語交流在國際合作中的地位
西方國際合作理論新自由主義流派代表人物基歐漢認為國際合作并不意味著沒有任何矛盾與沖突,相反,合作與沖突是同時共存的,而話語交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誘發性”信任,從而使國際合作“變得更加容易”[1](p46-50)。不管是消除誤解,化解矛盾,還是促成國際合作,話語交流都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一)話語交流是國際合作得以順利實現的前提和基礎
話語交流不僅僅是簡單的信息交換或者討價還價,話語交流還可以塑造指示對象,使其“富有感召力”[2](p14),從而使國際合作變得更加容易實現。話語的功能不單是將指示對象符號化并加以傳達,更重要的是可以塑造話語行為人的形象,體現話語行為人的思想意識形態。正如法國話語理論大師福柯所說,“不能把語言的能指簡單地歸結為其內容或者表達,而應把語言當作系統形成這些話語以及所言及的對象來研究[3](p62)”。在現實世界中,各種形式的國際合作無一不是以話語交流為先導,在經濟合作中所涉及的權利、收益、分配等關系無一不是話語交流產生的結果。因此,不涉及話語交流問題,就無法真正解決國家間的合作問題。國際合作其實就是話語交流形成的結果,只有通過溝通交流才能達成共同的合作目標。
在國際關系領域中影響最大的建構主義合作理論代表人物溫特教授指出國際合作從來都不是在“沉默”中進行的[4](p152),話語交流在國際合作過程中起著溝通與協調的作用。國內不少學者也認為在國際合作過程中,話語交流是“代價最小的博弈方式”[5](p29),因為對話與交流意味著允許對方做出反應和評價,如果話語行為人能就話語內容的真實、真誠和正當性達成相互理解,就有助于從沖突走向合作。
在國際合作過程中,人們應當加強話語交流的互動意識。互動是指交流各方在交往過程中交替調整自己的話語行為以達成共識的行為模式[6](p18)。話語交流互動的模式包括協調互動和趨同互動兩種。協調互動是指在交往過程中人們調整自己的話語以影響對方,這一機制包括一系列針對受話人的人際間話語互動策略,即“說話人調整自己的言語方式以適應受話人的個性特點[7](p38)”。趨同發生在話語交流的過程中,話語行為人通過一系列的語言特征如語音、語調、停頓、話輪長度、詞匯特點等方式來調整自己的話語以適應對方[8](p14)。話語交流中的互動涉及到一系列影響交際行為的動態社會心理過程,交際各方應當理解交談時自己和對方的意義,進而調整自己的話語以使交際能順利完成。在話語交流過程中,人們應當注意運用話語交流的各種互動機制,通過協調趨同,消除誤解,增進彼此了解和信任,從而使國際合作得到穩步發展和鞏固。
話語交流在國際合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話語交流并不是合作取得成功的充分條件。所以,在國際合作的談判過程中,除了充分利用話語交流的各種機制,協調互動達成“同一”之外,還應充分考慮合作各國各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以及的不同等,從而使國際合作更加容易實現。
(二)話語交流促成國際合作收益實現合理化
國際合作總是有一定的價值取向,因為國際合作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各個行為主體的某種利益[9](p64)。這些利益可能是政治上的,也可能是經濟上的。各國在交往過程中總是理性地思考著自己的策略,以實現自己收益最大化,其中話語交流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在合作過程中,話語交流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通過對話與商談可以協調合作各方的需要問題,還可以平衡權益人之間的分配關系和其他社會關系,從而使國際合作收益實現合理化。
在國際合作過程中,各國合作的價值理念和共同目標也只有在充分話語交流的基礎上才能形成。如果沒有充分的話語交流,合作各方就無法自由表達自己的意愿,也就不可能形成共同一致的合作目標。即使已經形成臨時的合作事實,如果不注意加強對話交流與溝通,還是不可能使合作參與者對已達成的合作目標保持忠誠,也不可能使合作得到穩步發展。
在經濟合作過程中,談判是促成合作,實現共贏的基本手段,而談判本身就是話語交流的一種特殊形態。在當今世界全球化的時代里,所有國家都是通過話語交流這一方式進行溝通,從而達成合作,并最終使合作收益實現合理化。在全球化進程不斷加深的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相互依賴程度不斷提高,話語交流更加顯示出其重要的意義。
二、國際合作中話語交流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在國際合作中,理性話語交流的形成有賴于多個方面共同起作用。首先,話語交流應遵循倫理規范原則。話語倫理是一種互動式道德理論,它建立在平等對話理念的基礎之上。在國際合作中,話語倫理強調話語的道德理性和倫理規范,它不僅為話語交流提供基本道德準則,而且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國際合作中產生的矛盾與沖突起到緩解作用。其次,在國際合作中,話語交流還應當遵守互主體性原則,即話語行為主體之間應當奉行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原則。
(一)話語交流的倫理規范原則
話語倫理是一種互動式道德理論,它建立在平等對話理念的基礎之上,其作用在于為人們的話語交流提供基本道德準則。話語倫理通過話語行為人反思并調整自己的言語從而使國際合作得以順利進行。德國著名的交際學家哈貝馬斯在交往哲學的基礎上建構了話語倫理學。話語倫理是指某一話語規范能夠得到所有交際參與人的贊同,那么這一話語規范才是“有效的”,合乎倫理的[10](p179) 。根據這一原則,在國際合作中,話語交流的實踐應當是互相包容,而不是排他的,每一個話語參與者都應當有平等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所有話語參與人的權益都應得到平等重視。在話語交流的過程中,不論是說話人還是受話人都應當采取有利于達成共識或“同一”的交往態度,并按照所有話語參與人的平等利益調整各自的話語規范,使交流既沒有內在壓抑,也不受外來強制。
哈貝馬斯提出在話語交流過程中話語行為人應當思考自己的話語是否符合倫理規范,并通過協調趨同這一話語交流互動機制調整自己的話語,從而達到一種自制狀態。在交往過程中,話語倫理意識有助于話語行為人之間達成“同一”,使交際得以順利進行,為國際合作營造良好的交流環境。話語倫理的實現需要一定的條件。首先,話語行為人應當選擇恰當的話語進行交流。話語恰當是話語倫理的一個基本要素,通過話語行為人在交往過程中調整自己的言語行為來實現。哈貝馬斯認為恰當的話語應當滿足三個條件,即話語的“真實性、真誠性與正確性”[11](p126-128)。話語真實是指話語所表達的意思真實有效,即話語的信息內容符合事實,而不是虛構或憑空臆造。話語之所以能夠影響受眾的意志、改變受眾的態度與行為,是因為在交往過程中受眾認為說話人的話語真實可信。所以,話語行為人應當自覺遵守諾言,樹立良好的信譽與形象。其次,說話人應當真誠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態度誠懇,以取得受眾的信任。總之,在交往過程中,話語行為人應當選擇恰當的話語進行交流,真誠、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樹立良好的信譽與形象,才能使國際合作得以順利進行。
(二)話語交流中的互主體性原則
哈貝馬斯認為要建立起正常的人際關系與社會秩序,就必須承認和尊重社會中一定的共同規范標準――互主體性原則[12](p2)。互主體性原則是指話語行為主體之間相互承認、相互尊重。在國際合作過程中,話語行為人不應當推行話語霸權,更不應把自己的價值觀念強加給他人,而應當采取一種平等的態度進行對話交流。研究表明,話語行為人往往通過推行話語霸權來追求自身價值的普遍化,而話語霸權常常導致交流失敗,不利于國際合作。所以哈貝馬斯提出,“在奉行自己存在方式的同時還應承認不同存在方式的合理要求,不論對陌生人或異己者是否反感或不理解,都應給予他們平等的權利,不追求自身價值的普遍化”[13](p153)。
互主體性原則強調話語行為主體之間的平等與相互尊重,即在話語交流的過程中,說話人與受話人都采取一種平等、互利的態度進行交談,這樣的交流才能得到所有話語參與人的普遍接受,從而有利于國際合作得以順利進行。在國際交往中,合作各方只有相互承認,相互尊重,不推行話語霸權,不追求自身價值普遍化,才能建立起正常的合作秩序。
在國際合作過程中,人們應當充分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與文化之間的差異,營造良好的話語環境。合作各方要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共同參與制定并遵守合作規則,在承認和尊重一定規范標準的基礎上建立起良好的話語交流環境,這是國際合作得以鞏固和發展的重要保障。
三、良好話語交流的基本特征及其培養
美國交際學家伯德對話語交流的機制進行了研究,他認為良好的話語交流應當包括以下幾個特征[14](p207)。1.會話的進程為交互式。在話語交流過程中,話輪轉換體現了雙方交換話題的過程,話輪的長短反映雙方在交流過程中控制話題程度的異同。交互式會話進程是良好話語交流的主要特征之一。2.交際是理性的、誠實的。理性話語的形成有賴于話語行為人在日常交往過程中對話語倫理規范行為進行自覺運用,說話人應當真誠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以理性的思維去思考問題,評判社會,這樣才會取得受話人的信任與支持。3.交際人履行自己的承諾。承諾是話語行為人向受話人許下的諾言。承諾的產生有一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承諾人與受諾人之間存在一定的信賴關系,受話人會因為承諾人的承諾而產生某種期待。承諾的遵守是信任得到實現的基本方式,不守諾言,話語就會變成謊言,承諾人的形象也會因此受到損害。4.信息交換真誠,說話人比較專注。所謂專注是指集中精力,全神貫注地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事物上。一個專注的話語行為人會把自己的注意力凝聚到交流上來,使交際對方產生信任感,從而使話語互動能更加順利地進行。
與哈貝馬斯話語倫理的變量相比,伯德話語交流的特征與人們的生活世界聯系得更加緊密。這些特征代表了話語交流的基本規范,是良好話語交流活動應當考慮的主要因素,對于人們的學習有較好的借鑒作用。在會話交流過程中,人們應當自覺遵循這些規范要求,努力提高自己的話語倫理意識和話語交流能力。
根據伯德話語交流的基本特征,良好話語交流能力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是鼓勵話語行為人多說話,常交流,因為只有對話才可能促進交流與合作,而沉默不利于社會交往與人際溝通。其次,在話語交流過程中要注意運用各種互動機制,盡量協調趨同,消除誤解,逐步達到“同一”與共識。話語交流需要各方互動,因為交往行為是由交際各方各自構建的意義和話語規則構成的。話語交流各方應當認識和理解交談時自己和對方的意義,進而調整自己的話語以使交流能順利完成。再次,在話語交流過程中應允許各方持有異議,盡量避免中斷談話。只要話語交流能不斷進行,就可能找到問題產生的原因,并從根本上給予解決。
四、結語
在全球化語境下,通過話語交流來化解矛盾、消除誤解是促成國際合作取得成功的基本途徑。在國際合作過程中,話語交流應當以溝通為目標,以達成合作為導向,充分發揮話語交流互動機制的各種作用。掌握話語交流互動的技巧,善于言語交際,能使國際合作更加順利愉快地進行。
【參考文獻】
[1]羅伯特•基歐漢(著),蘇長和等(譯).霸權之后: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合作與紛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試論話語交流與國際合作[J].晉陽學刊,2007(5).
[3]福柯(著),謝強,馬月(譯).知識考古學[M].北京:三聯書店,1998.
[4]亞歷山大•溫特(著),秦亞青(譯).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惠耕田.溝通理性與國際合作[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9(2).
[6]Philipsen,G.The Coordinated Management of Meaning Theory of Pearce,Cronen,and Associates[A].In D.P.Cushman & B.Kovacic (Eds.),Watershed Traditions in Human Communication Theory.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5,pp13-43.
[7]Coupland,N.,Coupland,J.Giles,H.,& Henwood,K.Accommodating the Elderly:Invoking and Extending a Theory[J].Language in Society,1988(17),pp1-41.
[8]Giles,H.,Mulac,A.,Bradac,J.,&Johnson,P.Speech Accommodation Theory:The Next Decade and Beyond[J].In M.Mclaughlin(Ed.),Communication Yearbook 10.Newburry Park,CA: Sage,1987,pp.1-48.
[9]蘇長和.全球公共問題與國際合作――一種制度的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0]汪行福.通向話語民主之路――與哈貝馬斯對話[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11]哈貝馬斯(著),曹衛東(譯).交往行為理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2]陽海音.論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合理化理論[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7(8).
以黨的十大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規,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確立“以德立校”、“以德治校”的思想,進一步落實《****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人思想建設的若干意見》,《關于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圍繞學校中心工作,以提高師生素質為目標,以愛國主義教育——建國六十周年祖國發生巨大變化為主旋律,以體驗教育為基本途徑,以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為重點,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德育網絡的育人功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工作措施:
(一)以人為本,狠抓隊伍建設,強化育人意識。
1、建立育人體系,加強師德建設。
2、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
(二)狠抓基礎,強化養成教育,提高德育實效。
1、狠抓養成教育。
2、繼續實行教師值樓,紅領巾值崗制度。
(三)注重創新,打造、德育特色。
1、抓好每個月的主題活動。
2、繼續開展國學活動。
3、繼續開展陽光體育運動。
4、強化校園文化建設。
5、強化學科滲透。
6、繼續強化感恩教育,每周一為“道謝日”。
7、修訂《日常工作“班級評定標準》。
三、工作安排及具體要求。
九月份:
1、開學典禮,制訂德育工作計劃。
2、做好開學開班的各項工作。
3、大隊部制定本學期工作計劃,各班班主任制定本學期班工作計劃。
4、各班開展班干部競選活動,各班要想方設法設置適宜的服務崗位,讓每一位學生都有事管,都在管事的過程中,在實際體驗中建立自己的責任感。
5、主抓養成教育,各班利用班會課、思品課或整理課時間,學習強化《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書院實小知榮明恥二十條》及走廊文化內容,做到不亂扔垃圾,不踐踏花草,不浪費糧食,吃飯時不講話,不在校園里亂沖亂跑,乘車、站隊不喧鬧,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6、完成文化長廊布置,以建國六十周年祖國發生的巨大變化為主題,對學生進行感恩祖國的教育,九月底檢查評比。
7、本月下旬進行立定跳遠比賽。
8、本月主題班會內容:
(1)新學期,新打算(各班制定“好習慣一日常規”)。
(2)祖國變化知多少。要求有班會教案和記錄。
十月份:
1、慶祝“國慶活動”。
2、舉辦一期安全知識講座。
3、班級文化布置:要求各班根據學生年齡特征,本班學生實際,巧設欄目,內容豐富,彰顯本班特色,十月底檢查,評選書香班級。
4、學前班、
一、二年級社會實踐活動。
5、本月進行跳繩比賽。
6、本月主題班會內容:
(1)文明禮儀知多少。
(2)我與節約同行。
十一月份:
1、繼續抓好學生的養成教育,規范學生安全有序的課間活動及兩操情況。
2、校園小歌手比賽。
3、三至六年級社會實踐活動。
4、本月舉行踢毽子比賽。
5、本月主題班會內容:
(1)與愛同行;
(2)向陋習宣戰,與文明同行。
十二月份:
1、慶祝元旦準備活動。
2、繼續抓好養成教育。
3、冬季長跑比賽。
4、本月主題班會內容。
(1)踏英雄足跡,做文明少年。
(2)爭當誠信好少年。
元月份:
1、評比先進學生。
奧爾森是巴斯托監獄的“新人”,他覺得這里的一切都很新鮮。
他被快艇送到監獄時沒戴手銬,到達后被安排在一間紅黃相間的木屋,這是他的“牢房”。隨后,他便拿到500塊挪威克朗(約合人民幣569元)的超市購物券。他在島上的小超市買了包煙和一張電話卡,走到一間紅色的小電話亭,打電話給親友報平安。去電話亭的路上,其他囚犯向他打著招呼,這讓奧爾森嘖嘖稱奇。他曾蹲過七次監獄,此前還從未遇到主動向他打招呼的獄友。
這是一座被稱為“全球最人性化的監獄”,同時也是―個坐落于挪威南部、面積2.6平方公里的海島。這里關押著100多名挪威最兇悍的犯人,他們犯下了謀殺、搶劫、販毒、欺詐和暴力罪等重罪,有人甚至一輩子都要在此服刑。然而,這個開放式的監獄卻沒有鐵欄、圍墻、持槍警衛,下午3點后和周末時,島上只有五名守衛。而且,整座監獄只有一把“手槍”,被“固定”在監獄長辦公室里的銅像上。
“惡棍的天堂”
鮮艷明亮的木質小屋,散落在超過一平方英里的森林和迤邐起伏的丘陵上。監獄農場墻上,裝飾著畫了魚、帆船和海鷗的木板,木板上刻著幾個大字――“惡棍的天堂”。在挪威,這個“天堂”已經存在了20年。
監獄長埃尼?尼爾森是一位60出頭的瘦削男子,這個自稱“自由管理者”的老人,把巴斯托監獄描述成世界上第一家人居生態監獄――一個強調用囚犯的自律代替嚴苛的軍事化管理的地方。不過,這樣的自由卻有一個前提:一旦有人飲酒或打架,就會被馬上轉押到其他管理嚴格的傳統監獄中。
在這里的生態農場中,囚犯自己動手種植有機蔬菜,照料著島上的雞牛羊,并因此每個月獲得穩定收入。他們自己制作晚餐過程中允許使用小刀,還能用斧頭和電鋸伐木。
巴斯托監獄與挪威大陸之間,快艇是唯一的交通方式。開快艇的都是囚犯,他們每天跑九趟,但從未借機逃跑。每次回來,都有一個標語恭候他們:“巴斯托監獄:責任心的訓練場”。尼爾森自豪地說:“這里從來沒有發生過謀殺或自殺事件。去年冬天,隔開監獄和大陸的海面結冰,一個越獄的囚犯都沒有。”他告訴記者,僅有16%的囚犯在出獄兩年內再次犯罪,而整個挪威的平均二次犯罪率是20%。在德國,監禁三年內的累犯率是50%。
尼爾森坦言,他不喜歡解剖人們的過去,他希望為犯人創造未來。他認為如果監獄滋長仇恨,只會孕育出更多犯罪。“我不是好好先生,只是希望囚犯能在這里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在巴斯托監獄,每個犯人都在學習如何掌握自由的‘度’,以及為自己的行為設定底線。這是他們出獄后同樣要面對的問題。”
囚犯不愿重返
在―個從英國到美國都在通過建造更大、更嚴酷的監獄,以應對日益爆炸的監獄人口的時代,巴斯托似乎并非正統,甚至有些離經叛道、荒誕不經。
然而,挪威人卻將這個小島監獄視為自己國家長期奉行的刑罰理念的體現――傳統的、強制性的監獄不會起作用,人性化地對待囚犯卻可以提升他們重新融入社會的機會。“其他國家的人說,挪威的所作所為是錯誤”,因嚴重犯罪被判在巴斯托服刑的拉爾斯說:“但是為什么挪威會擁有世界上最低的犯罪率呢?也許我們正做著某件真正有效的事情”。
新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教授約翰?普拉特,也是北歐著名的斯堪的納維亞監獄主管,認為挪威及其北歐鄰國低犯罪水平的秘密在于,強健的福利體系減少了貧窮和不平等這兩個犯罪最關鍵的驅動力。“對英美國家中被邊緣化的人群來說,越來越多的監獄扮演著某種福利國家替代品的角色。”普拉特說,“這不僅僅比運作一個福利國家要代價高昂得多,也是殘忍的、通常是有辱人格的,這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帶來了消極的后果。”
事實上,盡管巴斯托監獄擁有農場、海灣,還有新鮮的空氣,但已經在這個小島待了一年的拉爾斯仍舊憧憬著外面的生活。
一、借助“象形”——還原詞語本義
中國文字的發展總體可以歸為一點:由圖畫轉變而來。因此,在教學詞語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還原文字來源于圖畫的這一特點,尋找出詞語的真正含義,讓學生對詞語的理解更深刻扎實。
[案例掃描]《臥薪嘗膽》(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教學片段
教師在黑板上畫出“女”字的象形字,然后問大家:你們看看這是個什么字,為什么表現得低眉順眼的呢?
生(集體):這是女生的“女”字。
在得到學生的回答后,教師又在這個象形字的右邊畫上了一只手,然后問:那加上這只手之后呢,你們看看像什么字呢?
生(集體):是奴隸的“奴”字。
師:大家真是太棒了,這都能答對,那我再給大家來個更難的。
教師在黑板上畫出了“仆”字的象形字,然后問:大家請看,這個人頭戴枷鎖,后插尾巴,給你們一種什么樣的感覺?你們認為他是個什么樣的人呢?
生1:是犯人,肯定是犯了什么大罪。
生2:我覺得這是不把人當人看,是虐待和侮辱。
師:嗯,同學們說得非常好,這就是對人的虐待和侮辱。在古代,這樣的男人就叫仆,而前面低眉順眼的女人就叫奴。合起來就是奴仆,代表地位低下,沒有尊嚴的人。
[案例分析]在本課中,教師采用借助象形字的方式來教學詞語“奴仆”,讓學生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去理解“奴、仆”的原意,體會該詞蘊涵的羞辱、踐踏人的含義。
二、巧設對比——品味詞語精妙
文字是一個十分奇怪又有趣的事物,它就像一個變色龍,可以變身成任意想變的顏色,成為任意想表達的意思。同一個詞,可以是褒義,可以是中義,還可以是貶義,關鍵看你怎樣用它。因此,教師在教學詞語的時候,要善于通過詞語在不同文章中的對比品讀,讀出詞語的精妙。
[案例掃描]《》(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
教師首先給學生展示了課文中的句子:
“兩萬多箱鴉片,23天才全部銷毀。這一壯舉,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大滅了外國侵略者的威風。”
師:這個句子中的“威風”指的是什么?
生(集體):指外國人囂張的氣焰。
接著,教師又給學生寫了一句出自《水滸傳》的話:“當先涌出英雄將,凜凜威風添氣象。”
師:這里的威風和課文中的威風一樣嗎?
生1:不一樣,這個威風是威風凜凜的意思,感覺很有氣勢,而前面一個不是。
生2:我覺得文中的威風是指外國人的囂張氣焰,是假威風。而本句的威風是真威風,有使人敬畏的聲勢和氣派。
……
師:同學們真的很厲害,能體會到這個詞的不同含義。課本中還有很多這樣的詞語,它們可以是褒義,也可以是貶義,同學們一定要注意體會。
[案例分析]通過以上案例,我們能很明顯地感覺到學生的收獲。通過將同一個詞放到不同的語句中,賦予詞語不同的意義,讓學生品讀理解,不僅使學生掌握了詞語本身的含義,同時也深化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三、走進文本深處——理解詞語內涵
語言是人們進行溝通交流的符號表達,是人們思想交流的媒介,詞語是語言的基礎和靈魂。因此,在詞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帶領學生走進文章、走進詞語來架起學生與作者間的橋梁,讓學生在用心體會中理解詞語的深刻含義。
[案例掃描]《碧螺春》(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
本課中有一句話是這樣描寫的:“采茶姑娘個個神采飛揚,她們用靈巧的雙手敏捷地從茶樹上摘下一片片嫩芽。綠樹映襯著俊美的身影,構成一幅美麗動人的圖畫。”
師:為什么采茶姑娘個個都神采飛揚?
生1:因為茶葉就要豐收了,采茶姑娘們感到很高興,所以個個都神采飛揚。
生2:采茶姑娘辛勤勞作,汗水濕透了她們的衣服,茶葉裝滿了她們的籮筐,她們在茶叢中歡笑,所以神采飛揚。
生3:因為碧螺春有使人清醒、愉悅的功效,采茶姑娘們一直處在碧螺春的清香中,所以感到神采飛揚。
師:同學們的猜想非常好。那誰能告訴我,為什么作者要這樣描寫呢?這里將姑娘寫成神采飛揚有什么好處呢?
生4:我覺得作者是為了寫出江南的春光和朝氣,人精神,茶葉也精神。
生5:作者想讓文章更美,讓碧螺春更美。
……
師:嗯,非常棒。神采飛揚形容興奮得意,精神煥發的樣子。這里將采茶姑娘寫成神采飛揚,表現出了她們的精、氣、神,讓文章變得更美、更精神。
[案例分析]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理解新詞“神采飛揚”,教師帶領學生展開分析。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不斷地去體會和揣摩作者描寫時的心情和想法,去感覺這個詞給文章帶來的變化。在這樣深刻的分析中,學生不斷地自我探索和完善,對詞語的理解更加深刻,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1、秋意濃,立秋中,天氣涼,莫逞強,少冷飲,易食溫。患疾病,食療補,調養生機加滋補,增強體力防止秋老虎。
2、秋風秋葉秋意涼,秋風秋雨秋葉長,不管事業有多忙,身體健康不能忘,快樂秋風舞飛揚,祝君快樂無憂傷。立秋快樂!
3、秋風吹來了一地金黃,秋雨鋪下了一地落葉。金秋十月,愿你事業豐收,沒有憂愁。
(來源:文章屋網 )
關于中秋節的傳統文化內涵
秋節的形成是古代人民的偉大創造,是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是中華民族渴望統一、團結心理路程的見證,是中華民族認同、溝通、凝聚和發展的精神動力和智力資源。
中秋節是人們的情感和自然現象結合得最緊密的節日,也是民族文化展現最豐富的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的形成是古代人民的偉大創造,經過幾千年的文化積淀,節日民俗事象不斷豐富,在中國人民的時間生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今年全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到來之前,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端午、七夕、重陽一起被列為保護項目,受到全國各族人民的歡迎。
中秋節第一個特點是有強烈的民俗性。節日是人民情感的寄托,主要民俗事象(如吃月餅)具有不怕重復、發自內心、公眾行為的特點。月餅形如圓月,是漢族與維吾爾、藏族、滿族、蒙古族等制餅方法的融合,古代制餅業尊漢宣帝為餅師神,正是這一融合過程的寫照。北京地區明清兩代擺放擬人化的泥塑兔爺兒,既是祭拜的神,又是時間性很強的兒童玩偶,反映了輕松歡樂的慶祝豐收的氣氛。彝族舞蹈“阿細跳月”和蒙古族歌曲“敖包相會”是帶有狂歡和男女相會的典型歌舞。
中秋節第二個特點是有浪漫的抒情性。中國人看月亮絕不是一個寒冷的星球,而是一個有男(吳剛)、有女(嫦娥)、有植物(桂樹)、有動物(玉兔)、有宮殿(廣寒宮)、有故事的神話世界。月亮是仙境,是與每一個人幸福相關的碧空明鏡。月亮是人的朋友,可與人心靈溝通,“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坡《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通過對月亮人性化的描寫,反映了中國人民是一個多么富有想象力和浪漫情懷的偉大民族。
中秋節第三個特點是緊迫的時間感。俗話說“年過中秋月過半,星期就怕禮拜三”。意思是一過中秋就快到“年終算總賬”的日子了,要抓緊時間完成今年該辦的事。在古代北京,中秋還是一個結賬的日子,是時間段落的標志,又叫“節關”,屆時要清理債務。抖空竹是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北京空竹有單輪的,有雙輪的。二輪相照,抖動起來有“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的含意,激勵人們珍視大好時光。
中秋節的第四個特點是溫馨的骨肉情。花好月圓之夜,骨肉團圓之時。團聚、團圓是中秋節俗的中心意義。因為家族生活的關系,中國人有很強的家族倫理觀念,重視親族情誼與血親聯系,形成了和平、和諧、和睦團圓的民俗心理。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家族團聚成為人們生活中體現幸福的大事,中秋節的存在就為民眾的定期聚會提供了良好的時機。每逢佳節倍思親,節日是加強民族凝聚的促進劑,人們不約而同地對民俗事象的認同并實踐,是一個偉大而又神秘的力量。月餅是點心的一種,作為一種社交的禮物本來是傳遞情感,“知恩必報”。“點心,點心”,點到而已,并不求奢華,重在情意。對月餅進行豪華包裝是不符合“點心”之原意的。如果包裝過度豪華,不好降解,造成處理上的困難,有悖民俗“不怕重復”的原則,是不利對節日的民俗事象進行保護的。
2、《文娛之小演員的日常》,作者是逸寞。
3、《韓娛之綜藝演員》,作者是夢幕煙。
4、《英雄聯盟之演員的自我修養》,作者是中二魔王。
5、《她是男演員》,作者是夏眸回。
6、《娛樂大頑家》,作者是五陵。
7、《巨星家族》,作者是大佑佑。
8、《全職業訓練師》,作者是十個蓮蓬。
9、《論娛樂圈打開方式》,作者是點i。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余倩:這部電影做了一次有益的嘗試。現實題材和歷史題材比較起來,反映現實的更難,因為反映現實有種種限制。這部影片能夠比較嚴肅地反映現實生活,對警察的日常生活、打工妹的日常生活的描繪比較動人。不足之處是影片要表達的思想和具體的銀幕形態稍顯脫節,這些缺點不完全是客觀因素造成的,從創作的角度講還是要找原因的。
電影評論家楊恩璞:影片比劇本更上了一層樓。影片有一種詩意的東西,同時又沒有回避社會矛盾,沒有粉飾生活,把社會現實的苦澀的艱難、社會轉型期的種種矛盾展示了出來。女主角陳瑤剛強而又脆弱,追求美好又沒有自信,有一顆閃光的心,不是簡單的類型化的人物,人物復雜感的發展合情合理。
《電影藝術》主編王人殷:影片展現了人在旅途中的種種苦澀和不幸,有一種生活流的東西在流淌。影片也描寫了女的生活,顯示了一種直面人生的力量。主要寫了一個愛情故事,但這一愛情故事不夠充分,不夠浪漫,缺乏一種激情,不容易讓人產生一種體認感。還有陳瑤和媽媽這一條線索寫得不夠好,媽媽這一人物形象不讓人產生同情,因為生活流拒絕戲劇和編造。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一川:影片盡管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缺點,但從這幾年創作的國產影片看,《秋天的流星雨》還是有可看性的。首先,影片在總體敘事和細節刻畫方面協調得還不錯;其次,影片在現實境遇和理想境地的描繪上能給人生動美好的視聽享受。影片從觀賞效果、思想內容到主要演員的表演還是比較到位的,估計在發行上應該會取得不錯的票房。他認為如把片改為《小站的流星雨》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