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男同性戀小說范文

    男同性戀小說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男同性戀小說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男同性戀小說

    第1篇:男同性戀小說范文

    關鍵詞:尤瑟納爾;男性形象;同性戀

    中圖分類號:I0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0)21-0069-02

    在法國當代女作家中,瑪格麗特?尤瑟納爾以氣質獨特的作品享譽世界,一方面由于其三百多年來第一位法蘭西女院士的身份,另一面由于其卓越的寫作才華。她的作品中鮮有女性主人公,而是創造了一系列男性主人公的鮮活形象,從《哈德良回憶錄》中的古羅馬皇帝哈德良,到《苦煉》中文藝復興時期的煉金術士澤農,再到《一彈解千愁》中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埃里克,以及《阿歷克西》中的音樂家阿歷克西,他們的共同點就是都有同性戀的傾向。

    尤瑟納爾筆下的同性戀形象大致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由于外在環境和自身選擇的結果導致的同性戀,即素質性同性戀,如哈德良和澤農;另一種是由于先天本能自我無法選擇的結果導致的同性戀,即境域性同性戀,如阿歷克西。他們的同性戀傾向主要體現在以男性為對象,對女性則是疏離與漠視。他們也與女往或結婚,但是完全占據了主動權和選擇權,而女性處于被動的角色,她們只是男同性戀者情愛生活中的象征和附屬品。

    哈德良皇帝是著名的同性戀帝王,他的同性戀取向不但在當時備受非議,甚至引來刺客的暗殺。在后世的史家眼里,也成了他執政期間不光彩的一面而大受詬病。《羅馬帝國衰亡史》的作者愛德華?吉本曾統計過,“早期羅馬帝國的十五位君主,在方面唯有克勞迪烏斯具有完全正確的趣味。”這說明了羅馬帝國時期盛行男風,也表明哈德良的“愛好”是當時的社會風氣和歷史環境造成的。

    哈德良第一個重要的男寵是呂西烏斯,呂西烏斯出身貴族,頗有政治才能,哈德良出于把他收為養子以繼承皇位。但是呂西烏斯生活奢侈糜爛,哈德良因選人不當而受到元老院的攻擊,幸好呂西烏斯的早逝幫助哈德良度過了一場政治上的信任危機。

    哈德良在40多歲到東方巡游,偶然遇見了他的第二個重要男寵、希臘的美少男安蒂諾烏斯,當時他只有十二、三歲,“沒有多少文化,幾乎對什么都一無所知,即審慎又輕信”①,哈德良喜歡他的單純、溫柔和忠誠。安蒂諾烏斯為哈德良獻上了自己最愛的鷹隼作為祭品,哈德良也把這個有點亞洲血統的希臘男孩當成他的兒子和精神上的支柱。但是安蒂諾烏斯意識到僅僅獻上最心愛的鷹隼是不夠的,祭品需要一個哈德良最親近的一個人。當時政治上的流言蜚語對安蒂諾烏斯是一種痛苦的壓力,他也明白自己已經過了孌童的最佳時期,所以選擇了最聰明的結束方式――自殺。

    哈德良皇帝是古羅馬最具希臘精神的皇帝之一,他十分仰慕希臘的文化,通曉希臘語,晚年的時候還蓄上了希臘式的胡須,成為第一個蓄須的羅馬皇帝。按照古羅馬式的傳統,孌童對象只是一個隸或是男妓,而哈德良卻依據古希臘同性戀的傳統,把孌童當做一個自由公民,他們的同性戀關系是和諧的。安蒂諾烏斯死后,哈德良痛苦不已,為他建立神廟受人瞻仰,刻在錢幣上供人使用,修建紀念碑和教堂以寄托哀思,甚至把他的尸體做成了木乃伊葬在古埃及法老用作墓井的山洞里,使他永垂不朽。

    哈德良和女性的關系是復雜而微妙的,皇太后普羅提娜在哈德良登上王位的關鍵時刻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哈德良說他與皇太后是偉大的友誼,皇太后是他精神上最高貴的朋友,而不是傳說的關系。她是他的母親(養母),同時也是惟一的女友。哈德良對待妻子的態度是冷漠的尊重,他和妻子只是政治上的聯姻,雖然不愛她,但是考慮到一個女人的名聲而不忍心與她離婚。

    澤農與哈德良相似,他的同性戀選擇一方面是社會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像存在主義提倡的那樣是澤農自由選擇的結果。早期的澤農貪圖的是肉體享樂,所以成了一名者。他覺得這個嗜好是無所謂的,就像是選擇一個“蘋果或是香蕉”,對象是無關緊要的,只要能獲得最隱秘最危險的肉體享樂。在澤農看來,對男人或是女人的關系,有時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不是本能的欲望驅使。“和欲望理性或非理性想象的相比,性別屬性更算不到什么了。”②女人可以成為澤農的伙伴,男人也可以給澤農“姑娘般的溫柔”。澤農還和一個教士發生過“完美的愛”,他照顧了生病的澤農,也對澤農產生了圣徒般的忠誠。澤農還對另一個教士西普里安想入非非。所以澤農并未阻止修道院的年輕修士們的“天使聚會”,反而有些沉醉其中。

    澤農對待女性的態度更為冷漠,在年輕時本堂神甫的女兒愛上了他,澤農拒絕了愛情,毅然選擇漂泊的生涯,為理想而遠足。當澤農在晚年回憶時,幾乎沒有一個女人能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他眼里女人只不過是,“是命運在人生的旅途中扔給他的”。相比之下,澤農更喜歡,因為樂趣的危險性小的多。

    阿歷克西的同性戀選擇是由于生理因素導致的,無法改變和選擇。阿歷克西一生都在于同性戀在搏斗,正如副標題指出的那樣,這是一場徒勞的戰斗,因為這是阿歷克西的本能,他幾乎無法逃避這樣的命運。他的掙扎只會帶來無窮無盡的痛苦,他最初是靠自己的毅力控制“惡習”,后來他以為婚姻和孩子可以拯救自己,但最后還是離家出走選擇了所謂自由的生活。

    阿歷克西對待女人的態度是生理上的厭惡,出自本能的反感,他認為她們都是骯臟的,相反自己則純潔無暇。他非常看重肉體的純潔,只有在男同學的包圍下,他才覺得溫暖。他年輕的時候被一群女人圍繞著,但這并不能使他幸福和快樂。婚姻使得阿歷克西感到窒息,他并未從妻子身上獲得愛情的,他對待妻子只是一種信任和安寧的舒適感,覺得他們更像兄妹。兒子對他來說也不是感情紐帶而是一個不速之客。

    哈德良、澤農或是阿歷克西對待同性戀的態度是曖昧的,對于女性之愛是疏離和冷漠的。尤瑟納爾筆下的女性形象幾乎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犧牲者或是陪襯品,男人們都沉浸在探索真理,追求自我以及永恒的偉大事業當中,女人幾乎成了調劑品,即便在愛情的生活中也幾乎看不到她們的影子,因為在男人的情愛中沒有女人的一席之地。她們都是男性同性戀的犧牲者,得不到真正的愛情或幸福。

    尤瑟納爾立志要通過寫作成為一個對人類有用的人,而這個世界基本上是由男性權威構成的,男性的視角更利于她觀察和反映這個世界。她通過男性的形象介入社會,介入歷史,進而思考人類的文化。她曾借阿歷克西之口說出“小時候,我渴望榮耀”,尤瑟納爾的野心顯然不是和女性作家一爭高下,而是和整個文學史上的偉大作家們競爭。尤瑟納爾的寫作常常涉及重大的歷史題材,所以她筆下的主人公基本都是男性就不難理解了。而這些男性形象基本上都有同性戀的傾向,這就和她自身的同性戀取向不無關系了。她由于自身的男性氣質和淵博的學識及滔滔不絕的口才,對女性的誘惑力很大,眾所周知,她和女友格雷斯同居了近四十年之久。作家必然會把自身的生活經歷和愛情經歷融入到文學創作之中,但是尤瑟納爾為人高傲,不愿別人在她的作品中看到她的影子,所以她選擇男性同性戀的題材,以避免批評家和讀者產生對她的聯想。

    20世紀法國的著名作家普魯斯特、紀德等人都是同性戀者,在他們的作品中同性戀題材俯拾即是。吳岳添先生提到過這種現象,他說“同性戀當然不是一種創作手段,但是小說家和普通人不同,他們無論承認與否,都必然會在作品中流露出同性戀情節,這就是為什么同性戀小說家顯得特別多的原因。他們對同性戀的態度因人而異,有的公然贊揚,有的痛苦掙扎,因小說的形式也各不相同,但無論如何,同性戀都必然是他們小說里的一個中心主題。”正因為如此,尤瑟納爾作品中才會反復出現同性戀的題材。

    注釋:

    第2篇:男同性戀小說范文

    關鍵詞:《波士頓人》 女性解放運動 女同性戀傾向 “酷兒”理論

    《波士頓人》(The Bostonians 2007)是亨利·詹姆斯(1843-1926)的中期作品,自1886年問世以來一直反響低迷。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所蘊含的價值慢慢浮現出來,并被學者們廣為研究。佩蒂(Leslie Petty)通過描述奧立芙·錢塞勒(Olive Chancellor)和維蕊娜·塔蘭特(Verena Tarrant)之間關系的變化,分析了小說中女權運動失敗的原因,認為人們有缺陷但也有能力去改變世界,在改變世界之前應先改變自己(2005)。戴維斯(Sara De Saussure Davis)分析了該作品的時代背景,認為對女權主義這類社會問題的探究也為詹姆斯的后兩部小說《卡西瑪西瑪公主》和《悲慘的繆斯》提供了主題(2003)。20世紀中期的批評家特里林(Lionel Trilling)聲稱這部小說是對傳統的父權制社會觀點的贊同(1950:89)。海博格(Alfred Habegger)在《亨利·詹姆斯和婦女事件》中稱《波士頓人》是最能體現詹姆斯反對變革的一本書(1989:78)。古德(Jean Gooder)稱《波士頓人》結尾處留給讀者明顯的對舊思想的反對,顯示出詹姆斯令人困惑的模糊主題,體現出作品的現代性(2003:114)。然而,對文中女主人公奧立芙的女同性戀傾向的研究卻是少之又少,本文對亨利·詹姆斯《波士頓人》中隱晦的女同性戀傾向進行了探討,揭示了奧立芙同性戀傾向背后的社會因素。

    90年代在西方興起了一種新的理論思潮叫“酷兒”理論,旨在為在主流文化夾縫中生存的邊緣群體命名。這些邊緣群體被稱為“酷兒”,他們獨立于主流文化之外,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試圖用有悖于主流文化的存在形式表達對主流文化的反抗和顛覆。“酷兒”理論包括“男同性戀、女同性戀和雙性戀的立場以及所有其他潛在的、不可歸類的非常態立場”(羅賓,2000:20),《波士頓人》中女主人公奧立芙正是通過女同性戀的形式來表達對當時父權制文化的反抗。

    《波士頓人》中的故事發生地波士頓在美國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英國的工業革命和法國的啟蒙運動,使自由平等成為人際關系的理想準則,這些都為美國的婦女運動提供了基礎。同時,法國大革命中婦女爭取權利的斗爭,使美國的婦女深受鼓舞。十九世紀三十至四十年代,伴隨著廢奴運動的興起,美國婦女的權利意識逐漸覺醒,婦女解放運動就此興起。作品中的奧立芙和維蕊娜都致力于這場婦女解放運動,激進的奧立芙慢慢傾心于溫順的維蕊娜,表現出奧立芙有一定的同性戀傾向。

    奧立芙作為北方女性的代表,一心致力于女性解放運動。一次聚會上,她意外結識了集美貌與演說才能于一身的維蕊娜。由于自己懼于在公眾面前演講又有獻身婦女解放運動的滿腔熱忱,奧立芙為維蕊娜獨特的演講天賦所深深吸引。奧立芙誠邀維蕊娜到她家做客,基于奧立芙當時的地位和影響力,毫無主見的維蕊娜聽從了世故父母的鼓動,對奧立芙進行了第一次拜訪,從此,奧立芙對維蕊娜的感情一發不可收拾。

    在維蕊娜面前,奧立芙毫不掩飾自己對她深深的喜愛,對她的到訪表示出異乎尋常的熱情。她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一切都告訴維蕊娜,包括自己的身世和理想,進一步拉近了自己和維蕊娜的感情,兩人立志要為婦女解放運動做出一番成就來。

    出于對維蕊娜的關心和顧慮,更確切地說是將她占為己有,奧立芙回訪了維蕊娜的家,忍受了維蕊娜父母的粗魯。為了把維蕊娜從這樣惡劣的環境中解救出來,她不惜用重金賄賂維蕊娜的父母,讓他們放棄自己的女兒。她在賄賂維蕊娜的父親時說道:“讓我們單獨在一起……完全地單獨在一起——等一年吧,然后給你開另一個(支票)(詹姆斯,2007:143)。”為了讓維蕊娜改頭換面,達到自己理想的“完美情人”標準,奧立芙陪同維蕊娜去紐約深造,通過閱讀大量經典作品來提升維蕊娜的品味。此時的奧立芙已經將維蕊娜視為私有財產,不想和別人分享,哪怕是維蕊娜的父母。這種不正常的占有欲表明了奧立芙具有同性戀傾向。

    奧立芙以獻身女性解放運動為由,不斷要求維蕊娜許諾永不嫁人,實際上是為了維持與維蕊娜的同性戀關系。當維蕊娜身邊接連出現追求者的時候,奧立芙告訴她男人只是想用虛情假意來阻止她們追求女性的權力和自由。奧立芙仇視整個男性階層,注定不可能獲得正常的男女關系。她不惜任何代價地要與維蕊娜發展同性戀關系,不斷對維蕊娜施加壓力,壓得維蕊娜喘不過氣來。此時奧立芙的同性戀傾向已昭然若揭。

    文中的男主人公巴西爾,作為一位有著紳士風度的南方沒落貴族,無疑給奧立芙造成了很大的威脅。當奧立芙覺察到巴西爾對維蕊娜的愛意時,她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恐懼。與維蕊娜交談時,她明顯感覺到維蕊娜已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巴西爾的影響,甚至對他萌生了愛意。這時的她與巴西爾儼然成了一對情敵,關系越來越緊張,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奧立芙對維蕊娜付出了太多,她不允許維蕊娜有一丁點的背叛。她整天活在恐懼之中,擔心維蕊娜會被哪個男人搶走。

    這個女孩(維蕊娜)也許會和一個直率的男孩子出去幽會,超過一個夜晚。一句話,她(奧立芙)非常擔心,維蕊娜會結婚。這是她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于是她以懷疑的眼神看著所有的男士。(詹姆斯,2007:101)

    當奧立芙得知維蕊娜與巴西爾偷偷約會時,她幾近到了崩潰的邊緣,維蕊娜的哀求和道歉都無法撫平她心靈的創傷,她把維蕊娜藏了起來,決意不給巴西爾搶走維蕊娜的機會。

    小說中的維蕊娜是否與奧立芙一樣也有著同樣的女同性戀傾向,這一點值得深究。實際上,維蕊娜在文中扮演著雙性戀的角色,一方面,她對維蕊娜惟命是從,盡力迎合她的一切要求,和她保持著一種隱晦的同性戀關系。另一方面,她又被巴西爾深深吸引,漸漸和他發展成異性戀關系。由于奧立芙不斷施加壓力,維蕊娜慢慢疏遠了同她的關系,最終選擇了巴西爾。

    長期受男權文化壓制的奧立芙精神上已經扭曲,她仇視整個男性社會,整日活在恐懼之中,她懼怕在公眾面前演講,害怕維蕊娜會離她而去。西蒙·波伏娃(1998)在《第二性》的第十五章“女性同性戀”中提出女同性戀可以是女性“逃避自己處境的一種方式,也可以是接受這種處境的一種方式”。為了擺脫社會主流文化和生存環境對她在身體和精神上的束縛,奧立芙試圖通過同性戀的方式來表達對父權社會的不滿,以求獲得精神上的解脫。可是她受迫害太深,無法像維蕊娜一樣獲得解脫,只能成為父權制社會的犧牲品。

    參考文獻:

    [1]Davis,S.D.S.Feminist sources in The Bostonians[J]. American Literature,2003:570—587.

    [2]Gooder,J.Henry James’s Bostonians: The voice of democracy[J]. Cambridge Quarterly,2001,(30):97—115.

    [3]Habegger,A.Henry James and the Woman Business. Cambridge Studies i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76-112.

    [4]James,H.The Bostonians[M]. Charleston:BiblioBazaar,2007.

    [5]Petty,L.The political is personal:The feminist lesson of Henry James’s The Bostonians[J].Women’s studies,2005,(34):377-403.

    [6]Thrilling,L.The Liberal Imagination[M].New York: Viking,1950:78-125.

    [7]陳平.語言、現實和欲望——詹姆斯小說《波士頓人》與扭曲的現實[J].外國文學研究,2005,(6):57—62.

    [8]羅賓著,李銀河譯.酷兒理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

    [9]王一川.西方文論史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第3篇:男同性戀小說范文

    中國式暗戰

    作為李安在臺灣時期的代表作,《喜宴》的最大特色是以中國人特有的家庭倫理觀點和中庸觀念來處理同性戀問題,使這個幾乎令所有家庭困擾的社會問題在影片中得以用一種喜劇的方式解決。這種處理方式和看待同性戀的理念,是東方式的,甚至可以在中國古典小說中找到類似的觀點。但《喜宴》的故事卻又在最繁華最現代的都市――紐約發生,古典和現代在這里交匯,新舊觀念在這里沖突,而后又相互包容。李安在娓娓道來的故事中,把一個傳統中國家庭面對現代社會現代觀念的困惑、無奈以及寬容傳遞出來。

    作為一個喜歡探討倫理問題的導演,李安在這部影片中延續了對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倫理道德沖突以及由此所引發的復雜人際情感糾葛的關注。前半部分的鋪排也許會讓人覺得它埋藏的火藥引子足夠去炸毀一座囚禁個體幾千年的倫理建制,其間叫人咀嚼玩味的問號俯拾皆是:九十年代的男同性戀者為何仍自甘藏身衣柜?同性戀者不敢站出來曝光,除因社會壓力、家庭倫常的束縛是否也要承擔責任?為了自欺欺人而把謊言越滾越大,反叛者及家長究竟孰得孰失?異性戀一夫一妻制的核心家庭是否是唯一的理想家庭模式?以孝道之名而行的“傳宗接代”應否繼續被視為必然而合理的繁殖理由?異類情侶(尤其同性戀)在所屬文化與傳統的差異之前,該如何對話?

    李安通過一場皆大歡喜的宴席傳達出的種種疑問,無疑是對當代人食欲命題的擴散和延伸。傳統倫理道德在影響中國幾千年后的今天,已然潛移默化為社會的共有價值觀,而當這一價值觀打上集體無意識的標簽時,便成為了主流群體的共同欲望。可怕的是,在儒家思想浸已深的國度,這樣的共同欲望甚至變成了社會的潛在準則,當欲望與準則之間被劃上了若隱若現的等號時,我們不禁發現,《喜宴》中的同性戀主角其實是在迎接一場沒有硝煙的暗戰:個人原始欲望與社會集體準則之間看似溫和實則激烈的交鋒。

    西方式反叛

    這樣的交鋒并非僅僅發生在傳統文化根深蒂固的中國,事實上,對此命題的思考同樣在西方國家進行著。即便在僅有兩百多年歷史的美國,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著名小說《洛麗塔》同樣引起了軒然大波。書中講述了一個成年男子對一個少女控制不住的情感,小說將可怕的欲望與主人公充滿自我譴責的情感困惑刻畫得入木三分。同時,這部小說也“與20世紀美國文化的主題息息相關”,因為它明顯違反了公共道德的基本準則。

    在美國,由于《洛麗塔》引起的文學論戰甚至被看作“美國文學由現代派向后現代派(或從傳統精英文化向當代大眾文化)過渡的代表性作品”。因為這部小說“讓歐美批評界百思不得其解,百解難以奏效”。溫和的中國人并沒有因為《喜宴》的反倫理題材而將其視為異物,反而是更加開放的西方主流社會對《洛麗塔》抱有極深的成見和惶恐。

    中國人又是怎樣看待這部西方著作的呢?王朔在閱讀《洛麗塔》之后曾這樣評價:“《洛麗塔》里面沒有社會的震動,全是個人的東西,寫的是一個人的精神境界。”或許是因為站在文化社會的隔岸,王朔顯然將《洛麗塔》看得更加純粹,這話不無道理,卻也失于偏頗。乍一看,《洛麗塔》的社會性不那么明顯,但正如美國學者指出的那樣:“納博科夫利用亨伯特這個人物對某種美國式的欲進行了諷刺。”另一方面,“洛麗塔身上既有一股充滿誘惑力的天真勁兒又有一種粗俗放肆的庸俗感,這兩者混合在一起正代表著新文化所產生的一種典型的曖昧觀念。這種觀念很快就會變成反正統文化。”

    《洛麗塔》的反美國正統文化,顯然與《喜宴》之于中國傳統文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如若回溯歷史,我們發現,在西方文化中,對于個人欲望與社會集體準則的思考從古希臘開始便沒有停止過。

    對抗的起點

    悲劇作家歐里庇得斯在《美狄亞》中刻畫了一個被復仇的火焰激烈灼燒的女主人公美狄亞。她是科奇斯島會施法術的公主,也是太陽神赫利俄斯的后裔。美狄亞與來到島上尋找金羊毛的伊阿宋王子一見鐘情。為了幫助伊阿宋取得金羊毛,美狄亞用自己的法術幫助伊阿宋完成了自己父親定下的不可能任務,條件是伊阿宋要和她結婚。取得金羊毛后,美狄亞和伊阿宋一起踏上返回希臘的旅程。途中,她殺掉了前來追殺自己的弟弟,并殘忍地將弟弟分尸,拋在山上各處,以拖延追殺他們的一行差役。

    伊阿宋回國后,美狄亞用計殺死了篡奪王位的伊阿宋的叔叔,伊阿宋取回王位但也開始忌憚美狄亞的法術和殘酷。后來伊阿宋移情別戀,美狄亞由愛生恨,將自己親生的兩名稚子殺害,同時也用下了毒的衣服殺死了伊阿宋的新歡,伊阿宋也抑郁而亡。

    今天的研究者對歐里庇得斯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甚至認為《美狄亞》是西方文學中第一個發現女人的作品。而這部被后來人定義為女性悲劇的著作,歐里庇得斯本人也因為第一次反映了古希臘時代個體欲望與集體準則的碰撞,而被封為悲劇作家之翹楚。不過,在作家所處的時代,《美狄亞》所遭遇的批評甚至咒罵遠遠超過了幾千年后的《洛麗塔》。

    第4篇:男同性戀小說范文

    從《神探夏洛克》里的卷福和華生、《偽裝者》里的明樓和阿城、《瑯琊榜》里的梅長蘇和靖王,再到《太陽的后裔》中的柳時鎮和徐大英、《鬼怪》中的鬼怪和地獄使者……近些年來,男男CP開始進入主流文化并受到廣泛歡迎。而促成這一切的龐大力量,正是腐女。 韓劇《鬼怪》的男一男二是該劇最受歡迎的CP。

    誰是腐女

    那么,誰是腐女?

    “腐女”這個詞來自于日本。“腐”在日文有無可救藥的意思,而“腐女子”是專門指稱對于男男愛情―BL系(英文boy’s love的縮寫,動漫名詞,指男生與男生之間的戀愛,下同)作品情有獨鐘的女性。腐女們的對象并不限于漫畫、小說、影視等虛構作品中的人物,也包括現實生活中的男性偶像明星、魅力帥哥等。很顯然,腐女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男男CP、男男基情,用《衛報》的一個詞形容,就是:bromance(兄弟羅曼史),“bro (兄弟)輕輕地加到 romance (浪漫)”。

    有bro,還要有romance,這就是腐女文化的另一核心,“耽美”。

    耽美一詞同樣來源于日文,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日本近代文學中,為反對自然主義文學而呈現的另一種耽美向的文學寫作風格。耽美派的最初本意是“反對暴露人性的丑惡面為主的自然主義,并想找出官能美、陶醉其中追求文學的意義”。這一文學流派對之后的日本少女漫畫界產生了很大影響,其中最早的 BL 系漫畫產生于上世紀 70 年代,這種漫畫類型當時被稱為“少年愛”,它追求的是美,那種唯美的、浪漫的、無瑕的美。

    也就是說,腐女們所熱衷的男男CP必須是唯美的。這種唯美體現在三個方面:一則,CP雙方必須是美的,就是必須要長得好看長得帥,并且具有相當的人格魅力。就好比《鬼怪》中,單單是孔劉和李棟旭兩大帥哥站在那,就是網友說的“一幅海報”,何況他們還都具有超能力,更顯魅力非凡。但如果你把小沈陽和王寶強配成CP,腐女是提不起興趣的;

    二則,男男CP的感情是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是那種非你不可的純情、純粹、純真,并嚴重脫離現實生活,因為腐女們壓根就不想關注那一地雞毛的糾葛或者沉重的身份認同―如果有的話,那也是為了體現深情的“虐”;

    三,男男CP之間的情感應能給人帶來豐富而細膩的聯想空間。比如有些腐女熱衷的是直男之間那種隱晦而朦朧的曖昧,“可以糾纏一生但不是 gay,可以有肌膚之親卻不會上床”,憑著一次眼神交流她們就能心領神會腦補出十萬字同人文。因此,腐女并不意味著支持同性戀,她們愛的只是男性之間若即若離、似有似無的情愫。就像《鬼怪》中男一男二可以相愛相殺,但男一總歸屬于女一,男二屬于女二。

    理解了這一點,我們也會明白,腐女們熱衷的男男CP,與現實生活中真正的同性戀并不一致。用腐女們專業的話形容,她們是“盜亦有道”,腐女們默默遵循著某些不成文的規則:(1)喜歡美型的男男之愛;(2)不強迫性向正常的男子成為同性戀;(3)原則上拒絕對真人進行幻想,實在忍不住的情況下,以不打擾當事人為底線;(4)對男同性戀者持“不探究、不圍觀、不騷擾”的基本原則,如被求助則予以幫助。

    一言以蔽之,在腐女的視域中,一個男性喜歡另一個男性,不是因為他們是同性戀,僅僅因為對方是“美”的。他們只是純粹愛上了對方的美,他們的欲望來自于對這種純粹的美的追逐,因此這種欲望本身也帶有某種唯美和古希臘里說的“崇高”色彩。

    女性的崛起

    腐女的名字里直接帶有“女”,可見這個群體絕大部分都是女性。這個“絕大部分”究竟有多大?有文獻稱80%,也有文I稱高達90%。事實上,耽美文化早在上世紀 90 年代便經由日本動漫文化進入中國大陸地區,腐女族群也在那時產生了,但直到2010年之后,腐女和耽美才廣泛進入公眾視野,并日益向現實生活滲透。那么,以女性為主體的腐女族群和耽美文化的崛起,是否也意味著女性某種意識的崛起呢?

    評論界有觀點以為,腐女的崛起,首先意味著女性意識的自覺。有學者認為:“作為一種女性實踐,女性通過創作和欣賞耽美作品,表達了自身對純愛、自主、平等的訴求。”

    的確,腐女們之所以沉溺于男男愛情的想象,有一部分原因來自于對現實生活中男女關系的失望,比如男女戀愛關系中的不平等、因物質考量而導致的情感不純粹、指向婚姻的功利性等。相較之下,男男之間的愛情因不存在等級與性別上的差異,也不受“男主內、女主外”二元空間結構、婚姻、傳宗接代等外在因素影響,顯得更加平等、自由。經由對男男愛情的想象,腐女們擺脫了傳統男尊女卑的性別權力關系的束縛,并找到了探討愛與性的另外一種新的可能,那就是基于愛與美之上的純粹的、平等的、唯美的、深摯的愛情關系。

    筆者的一位腐女朋友曾這樣說,在地鐵上,如果一個女性在看男女向的大尺度漫畫,很可能會被遭到另眼看待,但如果她看的是男男向的耽美漫畫,就理直氣壯多了。為何會有這樣的心態差異呢?英國學者艾華在《中國的女性與性相》一書中指出:對女性的話語性控制,一直是保持中國社會和道德秩序的關鍵,對女性的描述成為維護一夫一妻異性戀婚姻合法性的界限。一個女孩如果不愿處于社會道德共同體的對立面,則必須同時背負幾千年封建倫理殘留的禁忌與當代性話語對其的控制。“唯一可以引起注意的例外是對同性戀的討論,描述的幾乎全部是男性現象。”

    換言之,男男CP的設定,還為腐女們提供了一個“自己的房間”,在這個房間里腐女得以借助一個男性的眼光,肆無忌憚地觀察、試探、撫摸另一個男性,并且攻受之間的角色設定,也方便女性進行角色代入。如此一來,她們從以往的欲望客體變成了欲望的主體,在傳統男權社會下被壓抑的女性性自由與性幻想得到某種程度的解放。 old先的耽美漫畫《19天》。

    其實,還不僅于此,男男CP的設定,一定程度上也挑戰著傳統男權的話語方式。比如攻受之間的角色設定,受的一方往往偏向嬌小、文弱、可愛,并且是女性無話不談的知心閨蜜,這并不符合傳統的男性角色設定和特征;再如,在傳統的身體消費版圖中,女性始終扮演著“被看”的角色,然而在耽美文化中,男性的身體成為被觀賞被討論被的對象,男色消費大行其道……傳統社會里威嚴的、高高在上的、故作神秘的男權形象,被拉下神壇。

    厭女情結

    《鬼怪》播出伊始,某條新聞底下最熱門的評論是:如果此劇要是沒有女一或者其他女性角色那該多好啊!

    這其實說出了許多腐女的心聲。因為《鬼怪》等電視劇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耽美作品,因此不可能存在只有男性角色的情況。但在許多耽美劇中,女性角色真的是沒有一點點存在感。比如時下微博一個非常熱門的耽美漫畫連載,“@old先”的《19天》,在該漫畫中,學校里的男孩好像都在忙著戀愛了,女性角色只會在以下幾個場景出現:對著男性花癡;給男性送情書;剛好撞見男性之間在“調情”,做驚訝狀。總之,女性形象被嚴重簡化、扁平化了,看不見她們的獨立人格或真實想法。

    在某些耽美作品中,女性角色也會罕見地被濃墨重彩刻畫,但無一例外是以“丑陋”―尤其是心靈丑陋的形象出現的。該女性角色往往是男一的女朋友,但因男一男二相愛了,她出局了。在傳統設想中,這些被拋棄的女性是受害者,理應得到同情,但在耽美作品中,她們是作為“障礙物”存在的,她們從受害者變成了加害人。比如之前大熱的耽美劇《上癮》,金璐璐是男一號顧海的女朋友,她本是顧海與白洛因感情中的受害者,畢竟白洛因才是“第三者”。但為了為顧海和白洛因的感情尋找“合理性”,她的性格被塑造成霸道、兇悍、無理取鬧、嫉妒心強、沒有同理心,她被拋棄反倒成了顧海敢于尋求真愛的體現,她成了他人感情上的破壞者。

    這其實是腐女們不自覺的厭女癥。何為厭女癥?即歪曲、貶低女性,對女性化、女性傾向及與女性相關事物的厭惡。厭女癥是男權社會的產物,在男尊女卑、女性作為男性附庸的時代里,女性是沒有獨立性和自的,她們只是“”,因此形象始終被貶低。即便在高呼男女平等的今天,厭女癥仍根深蒂固于許多人心中,雖然程度可能輕很多。就像在耽美作品中,女性雖不是“”,但要么是沒有任何價值的道具,要么就是“障礙物”。

    因此,前文雖然提到,腐女的崛起是女性意識的崛起,但實事求是地說,腐女文化中所寄寓的對男權的挑戰,是非常有限的,僅僅局限于男性形象的部分變更、男色消費和女望的釋放,對于男性各斯中心并沒有根本性的動搖。

    第5篇:男同性戀小說范文

    [關鍵詞] 華裔男性;身份;“”

    長期以來在后殖民語境下,美國華裔文學中的華裔男性形象是白人種族主義強加給亞裔和華裔美國人并帶著種族偏見和歧視的刻板印象――缺乏男子氣概,女性化,軟弱無能,沒有膽識,缺少創造力和自信心。在美國主流社會中,對于華裔男性形象的扭曲和丑化源自于各方面的因素,這些原因相互交織。本文主要從歷史,文化,政治方面來分析丑化和扭曲華裔男性形象。

    一、歷史原因

    在19世紀中葉,大量未受良好教育的中國青年在淘金熱的驅使下遠赴重洋涌進美國加州,然而這些中國移民卻被禁止開采金礦。為了生存,早期的華工成為了修建太平洋鐵路的主要勞動力, 為美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修建鐵路期間,華工承擔最為繁重艱辛的工作,甚至付出生命,卻遭受著難以忍受的偏見。而華工所做出的這一巨大貢獻以及這一段民族史在正規的美國社會歷史上卻是隱晦不清的,只有當華裔文學開始逐漸“發聲”時,才能看到關于華裔早期歷史的追憶。在趙健秀的小說《唐老亞》中,反復縈繞在小主人翁唐納德夢中的曾祖父和祖父象征著早期華人勞工群體,作者用夢境方式進行歷史復現展現了曾祖父輩作為早期華工所遭受的共同命運和共同境遇。作為筑路隊伍的主力軍,中國的祖父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在鐵路正式貫通的時候,卻絲毫沒有中國人的影子。祖父們曾為美國建設所做出的巨大貢獻被簡單地從歷史記載上刪除,而他們所經歷的種種磨難和幾近喪命的事件,也沒有能留下任何印記,美國主流社會以其自認為合適,實則片面甚至歪曲的方式記錄了歷史。在美國社會,尤其是白人社會看來,華人是一群怪人,他們沒有信仰,對痛苦似乎毫無感知能力,對惡劣環境的適應能力簡直令人驚訝,幾乎缺少人類感情沒有神經,他們是不能被西方文明所能理解和教化的一群“中國佬”。于是,盡管早期華工們承擔了艱苦的建設工作,但實際上,并不被認可為美國的建造者。

    此外,盡管華裔男性在美國可以謀得生計,而他們的妻子,小孩,家人卻被認為會威脅和阻礙其工作效率而被排除在美國大門之外。因此,這一現象造成了華人群體中女性的缺失。當太平洋鐵路修建完工后,大部分華工陷入了失業的困境,為了維持生計,他們只能選擇一些女性化沒有競爭力的工作,如洗衣、做飯,這使得美國人給華裔男性貼上了娘娘腔的標簽。隨著華人移民大量涌進美國以及不斷擴張的華人社區, 白人工人階級以及政客們對中國移民的迅速增加感到非常反感和焦慮。188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排華法案》,禁止中國勞工進入美國長達十年之久。除《排華法案》外,美國國會還頒布了《禁止異族通婚法案》,禁止白人女性與華人移民通婚,這一系列的法案使得華人移民成為了單身漢社區。近百年的華人“單身漢”社會對整個華裔男性族群所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這使得美國主流社會給華裔還貼上了同性戀的標簽。美國影片中典型的中國人形象“傅滿洲”就是個指甲纖細、舉止女性化的男人,對白人男性常有撫摸動作。從中不難發現潛意識中白人認為男性華人有著男同性戀傾向。

    二、文化原因

    中美文化之間的差異也是導致華裔男性身份被的原因之一。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主要是由儒家、道家、佛教思想所共同構成。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儒家、道家、佛教思想彼此沖撞、滲透、排斥、融合而形成了極具底蘊的中國文化。其中儒家思想對華裔影響極為深遠。儒家所強調的‘三綱’:既君為臣綱(臣屬要忠于君主),父為子綱(兒子要孝順父母),父為妻綱(妻子要貞節,而丈夫不受此約束)。這三種關系折射出中國儒家思想所包含的等級觀念, 以及儒家思想所塑造的中華民族順從的性格特點。在美國社會中, 加之華裔外來者的身份,華裔就如沉默的羔羊一般――溫順、順從、從屬。 華裔不像非裔,黑人其他少數族裔能為自己發聲,為自己的權力而戰。在政治文化中,華裔身份的缺失也折射出華裔男性身份的。美國文化本質上是一種強勢的,競爭的文化。美國文化源自于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這與儒家思想完全背道而馳。由于美國文化的這種侵略性,美國人利用他們的優勢地位傳播他們的價值觀,進行文化滲透和精神控制,最終使得華裔從屬于他們。

    文學是文化的一種折射,它也體現了華裔男性身份的。在文化生活中,華裔女性作家遠遠多于華裔男性作家,他們沒有足夠的機會和舞臺為自己在美國文壇上發聲。更糟糕的是,在華裔女作家出版的書中,對華裔男性身份進行了解構,去勢,丑化和貶低了華裔男性身份。創造力在美國社會被視為一種表現男子氣概的方式,而文學創造力的短缺使得華裔男性失去了他們的本應該擁有的領域從而在文化生活中被“”。

    三、政治原因

    根據愛德華?W?薩義德(Edward.W.Said)所闡釋的東方主義,東西方之間的關系就是一種權利,支配的關系。西方人是統治者,而東方人是被統治者;在社會生活中,西方人占主導地位,而東方人屬從屬地位;西方人是強大的,強壯的,進步的,先進的而東方人是無力的,虛弱的,保守的,落后的。東方主義成為了西方全球擴張合理化的知識論證明, 它背后包含著的正是西方的文化理想和權力運作。在西方,男性被認為是文明的,理性的和激進的。然而,華裔男性膽小,沉默,沒有任何暴力行為。這些性格特點恰好受到白人的歡迎,并被冠以“模范少數民族”的稱號,而這一稱號成為了白人合理的借口來控制和支配華裔。只有在政治上使華裔男性從屬于白人,他們才不會威脅到白人的統治和優勢地位。當然,當華裔男性在爭取有限的生存空間和尋求與白人平等的地位時,他們就會被視為是邪惡的、不聽話的、危險的,需要加以控制和約束。

    社會學家康奈爾曾提出男子氣概與經濟和政治是密不可分的。男性勞動力的體力就是他們的財富,也是他們在勞動力市場可以交換的東西。華裔男性沒有機會和市場去謀得生計,就更別提經濟和政治地位了。華裔男性所從事的那些沒有競爭力的工作實際上也就象征著男性身份的“”。

    此外,同性戀男子男子氣概在性別秩序中是處于最底層的。他們遭受政治和文化的排斥, 成為主流文化攻擊的主要目標。基梅爾曾在書中說過美國男性否定其他種族男性的男子氣概是出于害怕被認為不具備男子氣概而做出的先發制人,從而來證實自己的男子氣概。美國主流媒體將華裔男性烙上同性戀的標簽實則是別有用心,其最主要就是出于政治目的。他們將華裔男性列為他們的攻擊目標,誹謗對象,因此邊緣化華裔男性。由此,白人男性創造了充分的公眾輿論來確立他們的男子氣概,并為維護他們的統治主導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出于政治目的,本就處于失語的華裔男性在美國主流社會中又再次遭受了身份的“”。

    歷史,文化,政治這三方面的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丑化,扭曲了華裔男性形象,使其本擁有的男子氣概遭到了“”。同時這些因素也影響了其他美國人看待華裔男性,以及華裔男性看待自己的方式, 使得華裔男性在主流社會中被邊緣化,被去勢。在雙重文化背景下,作為少數族裔的華人男性要扭轉這一被“”的身份,就必須立足于中美兩國的文化來進行分析,探究其根源才能真正的重新建構自己的男子氣概。

    參考文獻:

    [1]張子清.美國華人移民的歷史見證[J].《外國文學動態》,2003,(2).

    [2]程愛民主編.美國華裔文學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3]詹俊峰,洪文慧,劉巖編著.男性身份研究讀本[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4]Connell, R.W Masculinity: Knowledge,Power and Social Change [M]. Cambridge:Polity,1995

    第6篇:男同性戀小說范文

    “什么是‘小攻’和‘小受’?”她的老板對這個詞的概念很好奇,而這只是這群90后實習生們嘴里蹦出的她從未聽過的新詞中的一個。

    卓虹希放松下來,隨即用兩根指頭分別指代兩位帥哥員工的形象,把原本分開的手指并攏在一起,如此向老板委婉解釋了“攻”和“受”在男同性戀中的曖昧狀態。她至今還記得她在GE實習時,90后們向年長近10歲的同事們解釋潮語潮物時的“歡樂”場景。

    卓虹希生于1990年,是中國農業大學英語系本科畢業生。中學時代熱衷于讀青春疼痛系列小說,現在會看穿越小說、專業書籍以及經管類書籍;每天刷微博,每周有要追的美劇。她的母校四川自貢富順二中是郭敬明的母校,而郭敬明在回學校宣講掀起熱潮那會兒,她更喜歡韓寒。

    如今,已拿到雀巢深圳銷售管理培訓生Offer的她正在享受大學最后的時光。她希望自己的生活能更充實一些,“很長時間沒有新鮮的東西,感覺就像死掉了一樣。”

    在農大東校區里有一面攀巖墻,卓虹希曾嘗試過攀巖。她也在話劇社玩兒過票,演過“路人甲”。無聊時,她甚至去學了十字繡、打毛線。最近又想去學輪滑,因為“這很酷”。

    兩年前,她的生活和工作卻是另一種狀態。在相繼結束新東方英語助教和英語家教的工作后,卓虹希感慨教師或者教導性職業根本不適合自己,愈發覺得“這樣下去是在誤人子弟”,盡管她很享受和陌生人打交道的樂趣。

    這或許是她大學中最困惑的時刻,有兩條路擺在她面前:曾擔任院學生會副主席的她有機會保研,這種選擇將使她花更多精力在略顯枯燥的學術上;但對于就業,她心中適合自己的職業一欄是空白。

    帶著迷茫,學校并非頂尖、實習經歷不突出的卓虹希在大二暑假海投簡歷。經歷諸多面試,大三開學時,她成為了零點咨詢集團的實習生,負責數據收集等工作,而她的工位“地理位置很優越”,就在董事長袁岳辦公室的斜對面。

    入職沒多久,她收到了一份來自同事的“禮物”。袁岳的秘書得知她是剛進入職場的90后,便向她推薦了袁岳寫的《黑蘋果》這本青年社交指南。這本書將更熱衷于參與社會事務、更社會化的青年群體定義為“黑蘋果”,并且按社交程度劃分了等級,她覺得日后可以朝此方向發展。

    但兩個多月后卓虹希發現“越踏進咨詢業就越覺得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她已沒時間關照《六人行》里自己最喜歡的角色Phoebe,無法每天去運動,更重要的是,每天深夜返校清晨擠公交、同時需要完成課業的狀態令她身心疲憊。

    她決定從咨詢業撤退,考研、保研的想法再次在她腦海里盤旋。向眾多學長、學姐咨詢后,她將這段不太滿意的實習經歷的原因歸咎于咨詢業的行業性質。當翻開《黑蘋果》,她當時還涌現出另一種想法,“或許我做不到高級黑蘋果,但我起碼要做中級黑蘋果。”

    為熟悉應屆生招聘的流程,她在2011年夏天進入到聯想人力資源部實習。這成為她摸索自我定位和職業生涯規劃的起點。一段時間后,她的上司Henry問她,“你一直想做人力資源嗎?”她自己的答案是否定的。Henry建議她做銷售類的工作,因為“如果能做銷售,以后就可以勝任很多工作”。一個月后,她由于個人原因離開聯想。重新尋找實習時,她把這個建議作為自己努力的方向。

    沒過多久,西門子集團成為她實習的下一站,不過因為缺乏銷售經驗,她沒有獲得銷售的崗位。她記得剛邁進位于北京市望京地區的西門子大廈的那一刻,她被舒適而大氣的辦公環境所震驚。公司內著裝精致的員工與她擦肩而過,這似乎就是她憧憬的忙碌而富有挑戰性的白領生活。

    但現實并不如意。入職后,由于老板準備調職,她面臨無事可做的窘境。于是她向其他部門的員工發了郵件委婉地表達能夠“幫”別人完成一些工作的期望,但沒人回復。

    還有一件小事令她驚訝。在中午吃飯時,為防止財務損失,公司要求把電腦等私人物品鎖在個人的儲物箱內,而且還會派專人抽查。“這不是我想要的公司環境。”她更期望的是那種家庭式的氛圍,她決定離職。

    卓虹希有個習慣,每離開一個公司都會和直接上司聊天了解自己的優缺點。讓她印象深刻的是西門子和聯想的HR對90后的評價:“你們很有活力,都是習慣于說‘我們要什么,我們希望得到你們的培訓、期待更好的工作環境’等等,但是卻很少有人說,你們能為我們創造什么樣的價值。”卓虹希覺得這些評價一語中的,這也給了她更多思考。

    在經歷這兩次實習后,理想中的工作漸漸從卓虹希心底浮現,“我一定要找北歐、美國企業,一定不會找德國、日本、韓國企業。”她解釋這并非出于公司地域性歧視,而是從開放、包容的企業文化去考量得出的現實結論。

    離開西門子,一邊找工作,卓虹希一邊開始她下一站GE集團的實習經歷。在進入Energy部門3個月后,每天8點到9點,她得到了和正式員工一起參與培訓GE全球招聘軟件平臺的機會,她負責把培訓的內容“傳授”給她的老板,這讓她覺得體現了自己的價值。

    不過,讓卓虹希真正感興趣的還是GE的銷售部門的職位,但她的專業背景難以滿足銷售培訓生職位在理工科方面的要求。她的老板還在努力幫她尋找留下來的機會。Health Care部門有擔任高級秘書助理的職位,盡管這與她的初衷有差距,但沒有其他更合適Offer的卓虹希還是繼續實習。

    在GE實習的這段時間里,她認識了一群90后實習生。在GE開放的氛圍里,有個對星相學研究甚深的90后甚至把星盤拿到單位給其他實習生占卜。這種人際關系、工作環境和氛圍完全符合卓虹希的要求,但“即使他們要我,我還是會面臨發展的瓶頸。”

    第7篇:男同性戀小說范文

    關鍵詞:日本動漫;萌;腹黑;耽美;暴力

    中圖分類號:I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9-0245-03

    引言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動漫異軍突起,以其獨特的風格和魅力贏得全球青年人的喜愛,由此對青年人的行為模式和價值觀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動漫是動畫和漫畫的合稱。就日本動漫之研究而言,以往之研究大都側重其發展歷程或經典作品的介紹等,而在其內部結構或形成原因等的深入挖掘方面,尚存在較大的空缺。有鑒于此,本文作為日本動漫對中國“80后”青年之影響課題研究的一部分,試以萌、腹黑、耽美和暴力四個元素為例,探析日本動漫中所包含的新型元素。

    一、萌

    “萌”在動漫中代表著一種伴有保護欲和庇護欲的疑似愛情的感情。“萌え”一詞曾入選2005年日本流行語大賽的前十名,可見其影響力之大。萌元素最初主要出現在形容虛構的二次元美少女的動漫作品中,或者是被御宅族①用于形容極端喜愛的人物,在眼鏡娘、三股辮、天然呆、貓耳朵、水手服、超短裙、卡通背包等細節中有充分的表現。隨著萌元素的受熱捧,萌系動漫大量涌現。萌系動漫作品多以萌系人物為主,形象可愛,一般人物眼睛碩大,有向Q版人物② 靠攏的傾向,身份多為少女、妖精、老師、巫女等,外表特征包括貓耳、水手制服、眼鏡娘、機械女等,性格特征時而傲嬌,時而火爆,時而天然呆等。另外,也根據語言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如無口(不愛說話)、關西腔、御宅口吻、口癖、毒舌等。這些萌元素不僅可單獨使用,同時也可以相互搭配。如《薔薇少女》中翠星石的“毒舌”與“傲嬌”搭配,《櫻大戰》中的李紅蘭則是“關西腔”與“口癖”搭配。蘿莉和老師搭配,女仆和暴力搭配,御姐和天然呆搭配,通過這樣大膽的搭配,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這也是日本動漫深受青睞一個重要原因。最近幾年大受歡迎的作品――《妹妹公主》、《To Love》、《我家有個狐仙大人》、《涼宮春日的憂郁》、《守護甜心》無一不是這些搭配的成功典范。

    另外,在日本萌動漫中不可不提的便是女仆這一重要象征。日本動漫中出現女仆的作品舉不勝舉,而由動漫中女仆衍生出來的女仆咖啡店,女仆著裝,女仆用語正逐漸成為萌文化的熱點,收到社會和媒體的廣泛關注。日本曾做過一份關于“最萌職業”的調查,女仆這一職業是以絕對優勢勝出。在日本,女仆咖啡店最初主要集中于宅男聚集的秋葉原,③ 那里被稱為“宅男的圣地”。而現如今在日本全國各地都廣泛分布著女仆咖啡店。在中國,也有一股這樣的風潮。在大型城市,例如上海、杭州、重慶等地,女仆咖啡店也惹起了許多愛嘗新鮮事物的年輕人的好奇心。

    除了女仆咖啡店的盛行,另一產物“萌少女”也開始受到熱寵,這些“萌少女”基本以動漫中的人物形象為原型打扮自己,成為“萌少女的專門cosplayer”。她們尤其喜歡十幾歲、二十幾歲的可愛風格裝扮。也經常會打扮成動漫人物的裝扮,與興趣相投的朋友們聚會、聊天、逛街等。

    二、耽美

    “耽美”這個詞匯在日文中原本的意思是沉迷于美好事物而享受其快樂,或者說只以美為最高境界,只追求美的事物。它最早出現在日本近代文學中,為反對自然主義文學而呈現的另一種文學寫作風格――耽美派。其最初本意是“反對暴露人性丑惡面為主的自然主義,試圖找出官能美,陶醉其中追求文學的意義”。后來這個詞被日本的漫畫界廣泛用于BL(boy’s love)漫畫上,逐漸發展成為一切美形的男性,以及男性與男性之間不涉及繁殖的戀愛感情,最后則發展為男同性戀漫畫的代稱之一。

    盡管BL的確是耽美的一個主要流派,但在很多時候兩者是可以換用的。除此之外,耽美中也包含著武俠題材、玄幻題材、懸疑推理,甚至近代歷史題材。也就是說,一切可以給讀者一種純粹美享受的東西都可成為耽美的題材。

    將耽美元素引入漫畫的應該是竹宮惠子的《風與木之詩》,她由此被譽為日本耽美界的鼻祖。耽美風潮于1991年、1992年開始進入中國大陸。此期間的耽美作品大部分都是一些內容比較含蓄的,其代表作品是CLAMP的命運三部曲――《圣傳》、《東京巴比倫》和《X戰記》。CLAMP作品中的BL情節始終是非常含蓄的,作品本身并沒有太多的親熱畫面,而總是在不經意間讓人發現一段感情的存在。這三部作品以華麗的畫風和曲折、感人的故事情節而風靡一時。1994年之后,市面上開始出現純粹的耽美漫畫。在此必須提及的是耽美的經典之作――《絕愛》(尾崎南)。稱《絕愛》為耽美的經典之作實不為過,故事中的兩位主角――南條晃司和泉拓人也毫無疑義地被認為是最為經典的耽美組合之一。其中南條晃司對泉拓人的那種不顧一切甚至可以毀滅一切的狂熱愛情完全不同于《東京巴比倫》中星史郎和昴流的含蓄之愛,這是它的重要特點,同時也是一大賣點。

    在《絕愛》出現的同一時期也出現了許多溫馨的耽美漫畫,比較著名的有“美男子的親密愛人”(葉芝真已),“微熱純愛少年樣”(阿部美幸)“微憂青春日記”(阿部美幸)等作品。這一類的耽美漫畫情節溫馨感人,主角大都是高中生或白領階層。溫馨類的耽美漫畫一直在大陸耽美漫畫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后來大陸耽美原創文學作品中也出現了一部分溫馨類的小說,這不能不說是受到日本耽美漫畫的影響。

    三、腹黑

    “腹黑”一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民國時期,當時李宗吾先生撰寫了轟動一時的《厚黑學》。“厚黑”一詞后被日本漫畫界轉用為“腹黑”。一般指表面溫和、友善,內心卻充滿狡詐之人物,在動漫界則被當做萌的一個屬性廣泛使用。腹黑,日語讀做「はらぐろい,但從字面上來看,就是“肚子里都是黑的”的意思。通常來說,被冠以腹黑形象的人物往往對自己的“黑暗面”進行偽裝掩蓋,使外人看來總是笑容滿面,溫柔和善,親切備至,但在內心中卻時刻盤算著某項針對對手的計劃。換句話說,是一種外表善良、溫柔,內心險惡、狡黠、詭計多端,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不折磨死人誓不罷休的人物形象。①

    早期動漫中的腹黑形象大多以最終boss的角色出現,而且大多為反面人物,形象可怕猙獰,所以并沒有受到熱捧。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更多的原創者開始對腹黑元素進行深度加工,于是一群新腹黑角色開始登場。他們常常擁有美好的外形,犀利的口才,天真的笑臉,時不時幫助弱小者的善舉,掩蓋了黑暗的一面。然而,隨著作品情節的步步深入,其腹黑品質才在被一點點顯露。如今,這種腹黑角色深受大眾歡迎,就連男女后宮片里也穿插入腹黑的角色,在冷酷男、才華男、溫柔男、可愛男、元氣男中,如果說有新MEMBER加入的話,那就是腹黑男。

    在日本漫畫里主流腹黑形象。通常像我們口中所說的“笑面虎”,平時臉上總掛著溫暖,毫無殺傷力的笑容,來隱藏他們的搞神秘莫測以及可愛的壞心眼,然而一旦認真起來,卻殺傷力無敵,在眼鏡的忽然一閃光下,腹黑男推了推眼鏡,然后說出一句“一鳴驚人”的話。或者是一種美人腹黑形象,走妖媚路線,隨便拋個媚眼就煞倒一群人。還有外觀楚楚可憐,溫柔,但是卻很堅強的惹人憐愛的角色,但等你發現他的真面目的時候,事情已經發展到另一層次了。

    如今,動漫中的黑腹角色不在單純的只是腹黑,很多作者甚至把他們擺到主人公的位置上,比如《反叛的魯路修》中所刻畫的主人公魯路修,魯路修是11區域私平凡的高中生,學生會副會長。頭腦聰慧,精通國際象棋。單原本是帝國的十一皇子,母后被刺殺后與妹妹被父王送至11區成為人質。17歲時從迷樣少女c.c.處得到“GEASS(德文譯為契約)”之力,便在布里塔尼亞國進行革命。得到GEASS力量之后,魯路修就變成一個性格貪婪,總是散播死亡信息,以殺死自己父親為目標的王子。而他做這一切的目的,只是為了給殘疾的妹妹娜娜莉一片生存的天空。在R2中不難發現,魯路修的心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起一年前說著“感情是礙事的東西”,他正在學會愛與被愛。在他軾父登基后,便將自己的死亡展示給世界,從而終結了世界的仇恨。①

    如今,日本動漫中的腹黑都有幾個共同特點:有理想、有疼愛的人、有血海深仇,或執著于某個事件。腹黑的角色在日本是大受歡迎的。從漫畫形象來看,腹黑并不是貶義詞。近些年網絡上對“腹黑”一詞的使用又有了新的理解。大多用來形容表面嚴肅卻喜歡惡作劇或是經常調笑別人的友好型的人。可以說它逐漸轉化成一個對性格或脾性進行描述的中性詞,同時,它又不同于日本漫畫中雙面性格的描述。類似于古靈精怪,但一般用來描述年齡較大的青年人。

    四、暴力

    對于文學及影視作品中的暴力的研究,從來到這世界上第一天就爭論就沒有停止過,尤其是電視進入家家戶戶之后,電視暴力又成為了討論的核心。動漫作為一種可以在電視上播放的動畫片,不可避免地加入到這場研究暴力的討論中。從本質上來說,動畫片是通過人工的靜止畫面連續顯現而形成動作,從而傳播其內容的藝術形式。正是它這個特征,使得它與其他電視節目不同。大多數動畫片有漫畫的原稿,相對于電視劇、脫口秀等真人節目,動畫片在制作上限制更少,只要是能通過畫面表現出來的內容,即能納到動畫片情節中。在日本,很多的動畫都以漫畫為基礎,在漫畫連載一段時期,聚集了一定人氣之后,才決定要將這部作品動畫化。動畫化之后的作品不僅包含了文學作品中慣用的暴力,也因為動畫制作、配音技術以及電視傳媒等原因,使得作品本身的暴力元素越發得到彰顯。以下我們將從暴力描寫與內容安排上分析日本動漫中的暴力元素。

    首先,暴力元素作為一種推動情節發展的需要,被廣泛利用到動漫作品中。例如《圣斗士星矢》、《龍珠》、《火影忍者》、《北斗神拳》這類動畫中存在著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以戰勝對方來推動情節的發展。這一類動畫往往表現出主人公堅忍不拔、毅力頑強的性格特征,面對敵人不屈服的意志。動畫暴力描寫傾向于以華麗的手法表現情節,特技使用較多。如《圣斗士星矢》中各類拳法的名稱,《火影忍者》中夸張忍術的進攻手段等。另外,還有像《X戰記》、《無法逃離的背叛》等作品,描寫非現實生活的故事,就如同武俠片一樣,這些作品編制了自己的社會環境,有著自己的一套社會規則。因此,一些暴力場景如家常便飯一般頻繁出現。

    其次,利用以暴治暴,反襯主人公。在這類作品中,暴力使用的更為頻繁。如《美少女戰士》、《極道鮮師》等,通常先描寫非正義的破壞行為,在正義一方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反抗或阻止破壞行動,最后贏得道義上的支持。像這種以暴力維護道義的形式,在日本動畫中是司空見慣的,甚至就連一些描寫校園生活或者純愛題材的漫畫中也會有穿插著這種暴力元素。如《流星花園》中,牧野被同學欺負,道明寺則揮拳為之出氣等。在《好想告訴你》里,黑沼爽子雖然受到同學的誣陷和欺負,但是好朋友意氣相挺,使主角鼓起勇氣向大家解釋誤會。

    再次,動漫中的暴力不得不提的一點就是它那無與倫比的夸張性。日本動畫中常常可以見到被踢飛、被炸干、觸電冒煙、烤焦一類的畫面。比如《亂馬1/2》中,在學校人氣很高的小茜在選擇男友的方面,一定要比自己武功高強的男人。小茜每天到學校都會遇到一大群追求者拿著各種武器來求愛,小茜每天的必修課程就是把他們全踢飛。各種Q版人物形象以及夸張特技層出不窮的《灌籃高手》中,櫻木花道的Q版形象使得整部動畫更加生動,被赤木打得滿頭包的樣子十分惹人喜愛。這種夸張并帶有搞笑元素的情節不但表現了作品的幽默風趣,還大大沖淡了暴力帶來的負面影響。

    最后,還有描寫真實社會,反思社會的暴力場景。日本動漫中有很多題材,通過描寫暴力戰斗等慘烈的場景,諷刺戰爭以及當代社會問題。比如《城市獵人》、《推理之絆》、《銀河英雄傳》等,這些作品頗具浪漫風格的打斗場景以及細膩的戰斗內心描寫,給受眾帶來了觀賞上的視覺沖擊,不得不說這是十分符合觀眾觀賞性的要求。這也與日本動畫制作精致的唯美主義傾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結論

    以上以萌、腹黑、耽美、暴力為例探析了日本動漫作品中出現的新型元素,其總體特征可概括如下:

    萌元素定義最廣,最初總戰斗系女生開始啟蒙,深受日本宅男的歡迎,現在已經引申到有特定可愛特征的人事物上,并逐顯示其巨大的商業潛能;耽美原是日本文學流派的名稱,其對美的追求被日本動漫界應用,如今更多的指代BL動漫。它的傳播對中國大陸耽美原創文學作品中有極大的影響;腹黑元素在早期動漫作品中以反叛角色為特征,如今這種善于計算,善于偽裝的個性得到發掘與伸展,在觀眾中大受歡迎。在日本動漫這幾年的發展過程中,暴力的描寫趨近細致、頻繁、夸張。雖然很多動漫暴力元素并沒有像人們認定得那么血腥,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作品的魅力。不過,它究竟會帶給觀眾怎樣的影響或心理暗示,學術界如今依然存在著爭論,需要進一步的驗證。

    參考文獻:

    [1]陳奇佳,宋暉.日本動漫影響力調查報告:當代中國大學生文化消費偏好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佐々木美.テレビ暴力にする的研究の概[N].國基督教大學學.I-A,教育研究 28,1986,(3):127-156.

    [3]藤健太郎.中國“80后”世代にとっての日本アニメ[C].大阪大學集,2008-10,10(1):43-62.

    [4]相田美.萌える空―メイドカフェにする社會學的考察―[C].修大集.人文 47(1),2006-09-30:193-219.

    [5]土田昌司.アニメションとその近接メディアの印象定[C].京立正短期大學要36,2008:134-141.

    [6]村ひろみ.日本の商アニメにおける女性像のと「萌え文化:新しいジェンダを求めて[J].Gender and sexuality:journal of Center for Gender Studies,ICU (01),2005:77-92.

    [7]耽美詞條[EB/OL].baike.省略/view/754.htm .

    精選范文推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 成人看免费一级毛片| www亚洲欲色成人久久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色在线婷婷|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69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91|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区一区二区 | 成人免费看吃奶视频网站| 成人无遮挡毛片免费看| 四虎国产成人永久精品免费|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成人免费777777| a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 | 青青草成人免费| 国产成人片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色成人综合|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入口|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三区| 成人污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试看| 成人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 国产成人精品实拍在线| 成人午夜app|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视频| 免看**毛片一片成人不卡| 在线观看亚洲成人| 香蕉视频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a|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免费播放动漫| 成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影院狼色在线|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2021成人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蜜芽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片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