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運動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要】:運動性疲勞的產生與體能的恢復,是當前體育科學研究中的重要問題,就運動性疲勞產生的機制、分類、判斷及消除手段進行綜述。
運動性疲勞是運動生理學領域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在競技體育運動中,疲勞的消除和體力的恢復與運動訓練有著同等重要的意義。自公然1880年莫索(Mosso)開始研究人類的疲勞以來,人們曾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去探索疲勞的產生機制,研究消除疲勞的措施。但是由于疲勞的產生與消除是個十分復雜的問題,至今尚未得出一個公認的看法,本文擬就運動性疲勞產生的生理學機制、分類、判斷及消除手段進行綜述,以期為運動性疲勞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參考。
1運動性疲勞的產生
1.1運動性疲勞的分類
有關運動性疲勞的分類,目前尚無統一的分類標準。一般認為:運動性疲勞在人體中可分為軀體性疲勞和心理性疲勞,目前在軀體性疲勞方面研究成果較多。但能被人們接受的有以下的幾種區分方法:根據疲勞產生的部位不同,將運動性疲勞劃分為中樞疲勞、神經—肌肉接點疲勞和外周疲勞;根據疲勞發生時間的長短不同,將運動性疲勞劃分為急性疲勞和慢性疲勞;根據疲勞發生性質的不同,將其劃分為生理性疲勞和病理性疲勞;根據疲勞發生部位的大小,將其劃分為全身性疲勞和局部性疲勞。
1.2運動性疲勞產生的生理機制
運動性疲勞產生的生理機制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運動醫學界對此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對引起疲勞的原因和機理,在運動生理學上目前還沒有完全取得一致的看法,仍眾說紛紜。一般認為,生理和心理負擔過重,必能引起體內機能的變化,開始是某些生理常數的變化,如呼吸、心率、血壓等復雜的生理、生化變化。一旦這些變化不能及時恢復正常,最終將導致訓練過度而產生疲勞。自從19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國學者對于運動性疲勞的生理機制提出過幾種假說。
“衰竭”學說理論認為:運動性疲勞的原因是體內能源物質的耗盡。最有力的證據是長時間運動中工作能力下降的同時常伴隨血糖濃度的降低,補充糖后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堵塞”學說理論認為:運動性疲勞是由于某些代謝產物在肌肉組織中堆積造成的。19世紀蘭克發現肌肉收縮期產生的某些物質的堆積使肌肉收縮能力下降。這些堆積物被判明為是乳酸等。弗萊徹和霍普金斯(1907)發現肌肉疲勞的同時,發現血乳酸濃度升高。
“內環境穩定性失調”學說理論認為:血液PH下降,細胞外液的水分及離子濃度發生變化,血漿滲透壓改變等都可引起疲勞。如哈佛大學疲勞研究所研究人員發現高溫作業工人因泌汗過多,迅速達到不能繼續堅持勞動的嚴重程度,且給予飲水不能緩解,必須飲用適當濃度的NaCl水溶液。
“保護性抑制”學說理論認為:按照巴甫洛夫學派的意見,無論是體力的或是腦力的疲勞,均是大腦皮質保護性作用的結果。
2運動性疲勞的測定與判斷
科學地判斷疲勞的出現及其程度,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根據疲勞的種類、疲勞的部位及程度,下述列舉的是一些常用的方法。形態變化:下肢圍度及體重的變化。
肌力:背肌力、握力及呼吸肌力量的變化。
神經系統機能:膝跳反射閾、反應時及血液反射的變化。
感覺機能:皮膚空間閾、閃光頻率融合試驗法。
循環機能:心電圖試驗法。
唾液PH變化:測試運動前后唾液PH值。
尿液測定:測定運動前后尿蛋白和尿膽元的變化。
腦電圖描記法:測定受試者運動前后腦電圖的Q波變化情況。
3運動性疲勞的消除
由于導致運動性疲勞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其消除方法與恢復手段也因人而異。運動性疲勞的消除與體能的恢復過程存在于整個訓練競賽過程中。但通常要談的是運動訓練、競賽后的恢復過程。在消除運動性疲勞和恢復體力的過程中,主要要解決好兩個問題:一是在運動時被消耗的能源物質在運動后得到恢復,而且是良好的恢復。在這方面主要是應用“超量恢復”理論。二是在運動時體內環境和神經、免疫、內分泌等系統平衡被打破,在恢復期中應盡快、盡好地得以恢復,從而提高機體的調節能力。在這方面主要是應用Sely提出的應激學說。恢復手段一般分為三類,即教育學恢復、心理學恢復和醫學生物學恢復。這里重點介紹和論述醫學生物學恢復手段與方法。機體在負荷之后,產生一系列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方面的變化,甚至發生生理病理改變。這樣,醫學生物學恢復措施就占有特殊的地位。目前被人們采用且有實際效果的方法手段有:
水療:包括淋浴、盆浴、蒸氣浴和水按摩。
理療:包括光療、蠟療、泥療及電療等。
按摩:按摩在運動前后均可采用。
針炙和拔罐:針炙是針法和炙法的合稱。治療疲勞的針法可以局部取阿是穴,也可以循經取強壯穴。治療疲勞的炙法多用艾條炙。一般取強壯穴。
拔罐法是以杯罐作工具,吸附于身體一定部位,使之產生瘀血現象。此法在法國稱為“杯術”,在前蘇聯稱為“郁血療法”,在日本稱為“真空凈血療法”。氧氣和負氧離子:激烈緊張的肌肉活動是以氧化不完全為特點的,大強度負荷運動后,給氧是必要也是必須的。常用的有高壓氧、常壓氧、氧艙、小氧瓶等。
此外,還采用營養、藥物等手段來促進運動性疲勞的消除與體力的恢復。
【參考文獻】:
關鍵詞:伺服驅動技術,直線電機,可編程計算機控制器,運動控制
1引言
信息時代的高新技術流向傳統產業,引起后者的深刻變革。作為傳統產業之一的機械工業,在這場新技術革命沖擊下,產品結構和生產系統結構都發生了質的躍變,微電子技術、微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使信息、智能與機械裝置和動力設備相結合,促使機械工業開始了一場大規模的機電一體化技術革命。
隨著計算機技術、電子電力技術和傳感器技術的發展,各先進國家的機電一體化產品層出不窮。機床、汽車、儀表、家用電器、輕工機械、紡織機械、包裝機械、印刷機械、冶金機械、化工機械以及工業機器人、智能機器人等許多門類產品每年都有新的進展。機電一體化技術已越來越受到各方面的關注,它在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工作效率、節約能源、降低材料消耗、增強企業競爭力等方面起著極大的作用。
在機電一體化技術迅速發展的同時,運動控制技術作為其關鍵組成部分,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國內外各個廠家相繼推出運動控制的新技術、新產品。本文主要介紹了全閉環交流伺服驅動技術(FullClosedACServo)、直線電機驅動技術(LinearMotorDriving)、可編程序計算機控制器(ProgrammableComputerController,PCC)和運動控制卡(MotionControllingBoard)等幾項具有代表性的新技術。
2全閉環交流伺服驅動技術
在一些定位精度或動態響應要求比較高的機電一體化產品中,交流伺服系統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其中數字式交流伺服系統更符合數字化控制模式的潮流,而且調試、使用十分簡單,因而被受青睞。這種伺服系統的驅動器采用了先進的數字信號處理器(DigitalSignalProcessor,DSP),可以對電機軸后端部的光電編碼器進行位置采樣,在驅動器和電機之間構成位置和速度的閉環控制系統,并充分發揮DSP的高速運算能力,自動完成整個伺服系統的增益調節,甚至可以跟蹤負載變化,實時調節系統增益;有的驅動器還具有快速傅立葉變換(FFT)的功能,測算出設備的機械共振點,并通過陷波濾波方式消除機械共振。
一般情況下,這種數字式交流伺服系統大多工作在半閉環的控制方式,即伺服電機上的編碼器反饋既作速度環,也作位置環。這種控制方式對于傳動鏈上的間隙及誤差不能克服或補償。為了獲得更高的控制精度,應在最終的運動部分安裝高精度的檢測元件(如:光柵尺、光電編碼器等),即實現全閉環控制。比較傳統的全閉環控制方法是:伺服系統只接受速度指令,完成速度環的控制,位置環的控制由上位控制器來完成(大多數全閉環的機床數控系統就是這樣)。這樣大大增加了上位控制器的難度,也限制了伺服系統的推廣。目前,國外已出現了一種更完善、可以實現更高精度的全閉環數字式伺服系統,使得高精度自動化設備的實現更為容易。其控制原理如圖1所示。
該系統克服了上述半閉環控制系統的缺陷,伺服驅動器可以直接采樣裝在最后一級機械運動部件上的位置反饋元件(如光柵尺、磁柵尺、旋轉編碼器等),作為位置環,而電機上的編碼器反饋此時僅作為速度環。這樣伺服系統就可以消除機械傳動上存在的間隙(如齒輪間隙、絲杠間隙等),補償機械傳動件的制造誤差(如絲杠螺距誤差等),實現真正的全閉環位置控制功能,獲得較高的定位精度。而且這種全閉環控制均由伺服驅動器來完成,無需增加上位控制器的負擔,因而越來越多的行業在其自動化設備的改造和研制中,開始采用這種伺服系統。
3直線電機驅動技術
直線電機在機床進給伺服系統中的應用,近幾年來已在世界機床行業得到重視,并在西歐工業發達地區掀起"直線電機熱"。
在機床進給系統中,采用直線電動機直接驅動與原旋轉電機傳動的最大區別是取消了從電機到工作臺(拖板)之間的機械傳動環節,把機床進給傳動鏈的長度縮短為零,因而這種傳動方式又被稱為"零傳動"。正是由于這種"零傳動"方式,帶來了原旋轉電機驅動方式無法達到的性能指標和優點。
1.高速響應由于系統中直接取消了一些響應時間常數較大的機械傳動件(如絲杠等),使整個閉環控制系統動態響應性能大大提高,反應異常靈敏快捷。
2.精度直線驅動系統取消了由于絲杠等機械機構產生的傳動間隙和誤差,減少了插補運動時因傳動系統滯后帶來的跟蹤誤差。通過直線位置檢測反饋控制,即可大大提高機床的定位精度。
3.動剛度高由于"直接驅動",避免了啟動、變速和換向時因中間傳動環節的彈性變形、摩擦磨損和反向間隙造成的運動滯后現象,同時也提高了其傳動剛度。
4.速度快、加減速過程短由于直線電動機最早主要用于磁懸浮列車(時速可達500Km/h),所以用在機床進給驅動中,要滿足其超高速切削的最大進個速度(要求達60~100M/min或更高)當然是沒有問題的。也由于上述"零傳動"的高速響應性,使其加減速過程大大縮短。以實現起動時瞬間達到高速,高速運行時又能瞬間準停。可獲得較高的加速度,一般可達2~10g(g=9.8m/s2),而滾珠絲杠傳動的最大加速度一般只有0.1~0.5g。
5.行程長度不受限制在導軌上通過串聯直線電機,就可以無限延長其行程長度。
6.運動動安靜、噪音低由于取消了傳動絲杠等部件的機械摩擦,且導軌又可采用滾動導軌或磁墊懸浮導軌(無機械接觸),其運動時噪音將大大降低。
7.效率高由于無中間傳動環節,消除了機械摩擦時的能量損耗,傳動效率大大提高。
直線傳動電機的發展也越來越快,在運動控制行業中倍受重視。在國外工業運動控制相對發達的國家已開始推廣使用相應的產品,其中美國科爾摩根公司(Kollmorgen)的PLATINNMDDL系列直線電機和SERVOSTARCD系列數字伺服放大器構成一種典型的直線永磁伺服系統,它能提供很高的動態響應速度和加速度、極高的剛度、較高的定位精度和平滑的無差運動;德國西門子公司、日本三井精機公司、臺灣上銀科技公司等也開始在其產品中應用直線電機。
4可編程計算機控制器技術
自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第一臺可編程序控制器(ProgrammingLogicalController,PLC)問世以來,PLC控制技術已走過了30年的發展歷程,尤其是隨著近代計算機技術和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它已在軟硬件技術方面遠遠走出了當初的"順序控制"的雛形階段。可編程計算機控制器(PCC)就是代表這一發展趨勢的新一代可編程控制器。
與傳統的PLC相比較,PCC最大的特點在于它類似于大型計算機的分時多任務操作系統和多樣化的應用軟件的設計。傳統的PLC大多采用單任務的時鐘掃描或監控程序來處理程序本身的邏輯運算指令和外部的I/O通道的狀態采集與刷新。這樣處理方式直接導致了PLC的"控制速度"依賴于應用程序的大小,這一結果無疑是同I/O通道中高實時性的控制要求相違背的。PCC的系統軟件完美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它采用分時多任務機制構筑其應用軟件的運行平臺,這樣應用程序的運行周期則與程序長短無關,而是由操作系統的循環周期決定。由此,它將應用程序的掃描周期同外部的控制周期區別開來,滿足了實時控制的要求。當然,這種控制周期可以在CPU運算能力允許的前提下,按照用戶的實際要求,任意修改。
基于這樣的操作系統,PCC的應用程序由多任務模塊構成,給工程項目應用軟件的開發帶來很大的便利。因為這樣可以方便地按照控制項目中各部分不同的功能要求,如運動控制、數據采集、報警、PID調節運算、通信控制等,分別編制出控制程序模塊(任務),這些模塊既獨立運行,數據間又保持一定的相互關聯,這些模塊經過分步驟的獨立編制和調試之后,可一同下載至PCC的CPU中,在多任務操作系統的調度管理下并行運行,共同實現項目的控制要求。
PCC在工業控制中強大的功能優勢,體現了可編程控制器與工業控制計算機及DCS(分布式工業控制系統)技術互相融合的發展潮流,雖然這還是一項較為年輕的技術,但在其越來越多的應用領域中,它正日益顯示出不可低估的發展潛力。
5運動控制卡
運動控制卡是一種基于工業PC機、用于各種運動控制場合(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的上位控制單元。它的出現主要是因為:(1)為了滿足新型數控系統的標準化、柔性、開放性等要求;(2)在各種工業設備(如包裝機械、印刷機械等)、國防裝備(如跟蹤定位系統等)、智能醫療裝置等設備的自動化控制系統研制和改造中,急需一個運動控制模塊的硬件平臺;(3)PC機在各種工業現場的廣泛應用,也促使配備相應的控制卡以充分發揮PC機的強大功能。
運動控制卡通常采用專業運動控制芯片或高速DSP作為運動控制核心,大多用于控制步進電機或伺服電機。一般地,運動控制卡與PC機構成主從式控制結構:PC機負責人機交互界面的管理和控制系統的實時監控等方面的工作(例如鍵盤和鼠標的管理、系統狀態的顯示、運動軌跡規劃、控制指令的發送、外部信號的監控等等);控制卡完成運動控制的所有細節(包括脈沖和方向信號的輸出、自動升降速的處理、原點和限位等信號的檢測等等)。運動控制卡都配有開放的函數庫供用戶在DOS或Windows系統平臺下自行開發、構造所需的控制系統。因而這種結構開放的運動控制卡能夠廣泛地應用于制造業中設備自動化的各個領域。
這種運動控制模式在國外自動化設備的控制系統中比較流行,運動控制卡也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專門行業,具有代表性的產品有美國的PMAC、PARKER等運動控制卡。在國內相應的產品也已出現,如成都步進機電有限公司的DMC300系列卡已成功地應用于數控打孔機、汽車部件性能試驗臺等多種自動化設備上。
論文摘要:劍術之美是東方之美,華夏之美,古老文明之美的縮影。研究探討劍術之美的內容,形式極其之間的關系,對提高我國劍術運動水平,發揚我國傳統文化,增加劍術審美價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劍術;內容;形式;關系
前言
中國武術運動在世界獨具風采,不僅具有軍事價值和健身價值,還有美學價值使人們從中得到藝術享受和美的教育。劍術——中華武術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古譽為“君子”。劍舞形似婉柔而內涵勁遒,活躍豪壯而富有陽剛之美,華夏之美,古老文明之美的縮影。
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針對劍術美的內容,形式,及其之間的關系進行初步研究,這對提高我國劍術運動水平,發揚我國傳統文化,增加劍術審美價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劍術美的內容
l.l劍術與身體美
l.l.l劍術運動員的形體美
身體表面另人賞心悅目的形態和優美的姿態往往可以用來代表身體美,常言道“形美感目,意美感人”,美的身體將帶來美的運動。劍術似乎不愿具體的炫耀運動員健美的身材,盡管許多武術運動員都具有一副挺拔,勻稱,筆直,比例協調的漂亮身段。按理,為了便利運動服裝應該越少越好。然而,劍術的傳統服裝幾乎將全身都遮蓋的嚴嚴實實而僅露臉,手,所追求的是完整的形象,是整體的和諧。劍術服裝獨特的審美風格強調主觀心靈感受,講究寫意和情感寄托,不主張對現實外貌作機械摹擬,而將倫理道德融于美感之中。
1.1.2劍術運動員的素質美
在身體的所有機能中,最能表現身體美的是身體素質美,即人體運動顯示出的力量,速度,耐力,靈敏及柔韌性等能力。劍術輕快灑脫,身法輕捷,剛柔并濟,吞吐自如,富有韻律,矯健優美的動作,無不表現出剛性美(“雄偉”,“勁足”,“快捷”)和柔性美(“秀麗”,“節奏”,“和諧”)的有機結合。身體運動時肌肉收縮的能力,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美,身體進行快捷運動的能力在空間形式上表現出速度美,人體骨骼關節,韌帶,肌腱及皮膚等的伸展性帶來身體曲線的變化,能表現出柔和,弛緩和輕松的柔韌美等,身體在跌,撲,滾,翻時所表現的靈敏常給人帶來驚奇,贊嘆和意想不到的愉快情緒。這說明良好的素質能充分地顯示劍術的動態美。
1.2劍術的運動美
1.2.1劍術的動作造型美
劍術所表現的運動美主要是在身體形態美和身體素質美的基礎上的動作造型美。現代武術競賽套路向著高、難、新、美方面的發展,使劍術動作造型越來越科學,‘驚險和復雜,甚至令人更難以琢磨。劍術在空間運動的各種動作體現在姿勢與套路結構上的美。劍術雖“形如飛鳳”,有一種翔動美,但其架勢必須步步穩健,中心平衡,腰為軸心,力送于肩,JI頃于臂,達于劍,招招舒展,劍束相抱,八面拱心,其定式有一種令人振奮的塑形美。可以說與中古古典美學思想的“骨法”相類同。它猶如一手工整俊秀的楷書,既規正均勻,又有入目三分的骨力含蘊其中。這種優美的動作造型其本身的效果,不僅僅在客觀上給觀眾以美的欣賞,而且作為自身在完成動作以后,也會油然產生一種心滿意足的高昂情緒,受到美的享受之感觸。
1.2.2劍術的技術美
運動之美寓于體育技術之中。如劍術中連續的翻轉穿掛劍,轉如車輪,劍舞穗飛,恰如古人唐/頃之的詩句所云:“來去星如穿梭”,“天驕天魔翻翠袖”,這種流暢的飛動之美,有如在旁觀一位書法家筆走龍蛇,升騰起一種,令人神志飛揚。這流暢,優美,技術高超是文明的精髓無疑也是運動美的魅力之一。技術之美在于“合理”,“有效”之中。在劍術中發揮人體機能的方法越合理,有效,完美程度就越高,運動技術的審美價值就越大。劍術中的一招一勢,流暢無滯,吞吐自如,矯健優美的動作特點就在于準確性、協調性、連貫性、優美的節奏性。因此劍術的技術美也是其運動技術水平,以及形態美,素質美,動作造型美的綜合體現。
1.3劍術運動的意志品質美
劍,中國古代“武俠之魂”。武林高手在談及武學修養時大都和劍法有關。劍客在劍法修煉時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劍同他們的生命就緊密相連起來,有的劍客修成之后成為士大夫的門客,或效忠于國家社稷,這表現出一種忠實美。劍客們在忠誠的完成使命時,往往需要超越生死,時刻做好奉獻生命的準備,不是將自己置身于敵人的血刃之下,就是以劍自刎,保全自身名節,這表現出一種犧牲美,誠實美,堅毅美,悲壯美。如:戰國時魏國人荊軻為了報答燕國太子的知遇之恩,前去行刺秦王,雖慘遭失敗,但卻成為劍客效忠國家和勇敢犧牲自我的典范,無疑這就是一種奉獻美,勇敢美,悲壯美。
2劍術美的形式
劍術美的形式美就是人們在劍術運動中構成劍術美外形物質材料的自然屬性----色,形,聲及其組合規律(整齊、對稱、均衡、節奏、韻律、矛盾對比統一和多樣化同意等)所呈現出的審美特征。
劍術色彩的審美特性十分明顯,具有表情性,能夠傳出一定的感情意味,傳達出能引起人情感的反映信息。
劍術的形體是指事物具體可感的外在形態,包括點、線、面、體。劍術套路中的動作千變萬化,造成了生生不已的空間層次和方法位移,使人看不厭,看不盡。其中線條的運用是最普遍,最基本的手段,是一切造型美的基礎,從而劍術表現出藝術性較強的特色與風格。
劍術的聲音,即動作節奏,韻律。最為突出的是表情功能,不同頻率和強度的動作節奏和韻律引起人們情緒上的昂揚、低沉、喜悅、悲傷等,使得本無感情因素的外物的聲音帶上了感情意味。
2.l整齊是最簡單的劍術形式美的要素
劍術有單劍,有雙劍;有長穗用的劍,有短穗的劍,有單手運使的劍,有雙手運使的劍;有正握走勢的劍,有反握走勢的劍;有單人獨練的劍,有雙人對練的劍,也有集體齊練的劍;不管是怎樣練的劍,整齊一律給人以莊重,雄壯,剛強有力的感覺。劍術傳統服裝將全身遮蓋的嚴嚴實實而僅露臉、手、而且色調和諧一致,所追求的是完整的形象,是整體整齊的和諧,集體齊練的劍術所要求運動員的身材,服裝,動作的整齊以及精神狀態的高度集中,給人以莊重,雄壯,剛勁,有力等美感,蔚為壯觀。
2.2對稱,均衡是劍術形式美的核心
對稱是物體自身結拼的一種符合規律的存在形式,人類總是追求完美,和諧的。因此,事物對稱形式就會給人們審美的愉悅。劍器,簡稱為劍,屬短兵器。柄短,身長,尖銳一端,刃利兩面,扁薄有韌性,使用靈活,故有“百刃之君”,“短兵之帥”之稱。劍器以有數千年的演變發展,其形體結構上是對稱,比例和諧的,這種對稱給人一種平衡感和穩定感。而且大多劍身都有圖案,更給你神秘的審美感。如:1957年湖北江陵望山一號墓出土了著名的越王勾踐劍,其制作工藝極為高超,它的劍格兩面用藍色琉璃鑲嵌,劍身經過硫化處理,暗呈菱形花紋,埋地下千年依然光潔如新,豈不給人以美感。
均衡與對稱有密切聯系,表現為雙方的等量不等形。對稱是一種均衡,是機械平衡。不恰當的使用會顯得單調,呆板,反而不美,而均衡為雙方有變化的平衡。在劍術身體鍛煉的部位和成套動作的編排布局上顯得尤其重要。
2.3節奏,韻律是劍術形式美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
節奏就是使不整齊,不規則的聲音在單位時間內達到相對規則的秩序,這是它自身的特點所決定的。劍術中劍法的精華妙在挽花,即弧圈動作,有立花、平花、順花、逆花、當前花、旁花等。在技擊意義上,挽花可御敵,哄敵,也可頃勢反攻。套路中擊、刺、格、洗諸多動作,均常以挽花相連,使之貫穿一氣,而又能產生徐疾,輕
重,虛實,吞吐,沉浮等十分優美生動的節奏感,不僅突出了藝術節奏的節奏感,而卻有利于運動技能的發揮,給人以美的享受。韻律是一種富有感彩的節奏,劍術中的動作并非一味求快,而是且行且留,快中有緩,以靜相襯。諺語中有“動如濤,靜如岳”,“動如脫兔,靜若處子”,“動如奔瀨,靜若潛魚”等說法,也有“疾如風”,“緩如鷹”的形容,這種動與靜,疾與緩的對比并存,常常表現了運動員的功力所在,內養所至,使動作充滿韻律,在藝術上也是上乘。
3劍術美的內容和形式的關系
在現實生活中,客觀事物本身是復雜的,其屬性也是多樣化的。馬克思說:“具體之所以具體,因為它是許多規定的綜合,因而是多樣性的統一。”這段話的意思是,事物的內容和形式都有可能是多方面的,劍術中的節奏,韻律,對比和諧,多樣化統一等是它的形式,而所表現的“意境”,“氣韻”,“形似”,“神采”等則是它的內容。應當說,劍術美與其他美的事物相比,在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上是基本相同的。
劍術的這種關系可以概括為內容是決定劍術運動性質的基礎方面,形式是為內容所要求的存在方式。因而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服務內;同時,形式又反作用于內容,形式的優劣影響,制約著內容的表達。
3.1劍術美的形式是不能離開內容而存在的。是為其服務的
劍術美的形式是完全與它所表達的內容融為一體的,也就是說,練習者在習劍時,他的一舉一動都是個人特有的內心世界以及劍術韻、音、形、神、氣的具體反映,他的思想情感,精神活力都融化在自己的每個動作中,劍術是表演藝術,它不像單純的技擊隨機應變,而是攻防技擊中擇其要領,編排組合而成的一種形式優美,符合實戰規律,氣勢連貫,又富有節奏的劍術。演練時縱橫揮霍,行如游龍。但演練中的身法,步法,劍法要求嚴謹,準確熟練,然后才能入化,達到流暢無滯。這決定了其特點是以意領先,指揮擊、刺、格、洗諸動作,其勢為“劍走一偏”便于躲閃:善于“分金”,既攻亦防,放可以避短揚長以制敵。因而演練者身法要靈活,動作敏捷,方能演練出劍術“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后之以發,使之以至”的意氣與神韻,前者是劍術美的形式,后者是劍術美的內容,所以說劍術美的形式是不能離開內容而存在,是為其服務的。
3.2劍術美的形式如何才能充分表現出其積極能動的作用
劍術美的形式如果一旦離開了內容的需要,而變成了目的,則等于小時了內容本身,就會喪失其表現意義請看下面這個典型的例子:劍術主要以刺、點、崩、撩、掛、截等劍法,配合步法,身法等而構成的套路。如果用劍術美的這些形式來表現刀術美的內容時,就展現不出刀術勇猛快速,激烈奔騰,緊密纏身,雄健彪悍的特點,而破壞了刀術美的內容,喪失了其欣賞價值。但如果用來表現劍術美的內容時,就展現出劍術輕快灑脫,身法輕捷,剛柔相濟,吞吐自如,富有韻律,矯健優美的特點,從而充分發揮了積極能動的作用,豐富,充實了劍術美的內容,使其具有形似婉柔而內涵勁遒,活躍豪壯而富有陽剛之美。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內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的內在要素和它的結構、表現形式的一對范疇。內容是指構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總和,它是事物存在的基礎;形式是指把內容諸要素統一起來的結構或表現內容的方式;一切事物都具有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都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蹦床項目藝術表現力的內核構架與表現形式同樣也存在這樣的辯證統一的關系。劉曉純認為:“美都是有內容和形式的。它的內容是自由創造活動,它的形式是感性的形象。內容和形式的辨證關系,同樣也適用于美。美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是對象的形式特征表現著人的自由創造活動內容的感性形象。產品要達到美,除了自由創造的內容以外,還有一個事物的形式問題……事物的形式變化與實現自己的目的和要求是一致的,統一的。”
2蹦床項目運動員氣質
“藝術表現力是蹦床項目運動員內在精神氣質和外在動作表現的統一,運動員的不同氣質類型在競賽過程中會有不同的藝術表現力的發揮。”從運動心理學的角度看,氣質是個體心理活動的動力學特征,它影響個體心理過程的速度、強度、靈活性等方面的動力性的心理特征。氣質上的差異是運動員在運動競賽中的一個本質特征。它不僅影響著感情的表現,也影響著其它心理過程,甚至影響性格特點的表現。所以,“運動員的氣質特點對其運動能力的發揮起一定的作用。”魏爽的《試析藝術體操運動員的藝術表現力及其培養》一文通過進行問卷調查得知,膽汁質氣質類型的運動員能在比賽中充分展示自我,完全融入比賽的環境,多血質氣質類型的運動員適合從事藝術體操運動,認為該氣質類型的運動員能很好地活躍表演氣氛,全身心投入比賽,粘液質氣質類型的運動員適合藝術體操運動,認為該氣質類型的運動員在比賽中表現穩定,表演內涵豐富,而憂郁質類型的運動員不適合接受競技藝術體操的高水平訓練。因此我們不難看出,膽汁型氣質和多血質氣質類型與粘液質和憂郁質類型的運動員相比,在比賽中就更加容易興奮,更能充分表現自我。運動員氣質類型的差異有時直接體現在比賽時藝術表現力的發揮和運用上,并對比賽成績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
3動作風格
體操大詞典把動作風格定義為:運動員完成動作的突出特點。常指運動員比賽時某一種類型動作或成套動作的突出特點。世界上任何藝術創作都力求形成一種風格,以顯示藝術家的獨特風貌。獨特的風格是每一位藝術家終身為之奮斗和追求的藝術理想。運動員的技術風格愈是鮮明,愈是獨特,其審美的藝術魅力愈是強烈,表明運動員的動作愈趨成熟。動作風格是運動員本人的才智、天賦、氣質、綜合修養(思想修養、文化修養、藝術修養)、審美情趣和身體素質的集中反映和必然顯現。凡才能卓越的運動員,均盡最大努力尋找能夠有力地體現出自己獨特個性的動作,而選擇適合表現自己特點的動作,又是充分表現運動員個性特征的基本保證,運動員這種尋找動作的過程,本身就是錘煉和創造動作風格的過程。因此,所謂動作風格,其實就是運動員具有強烈個性的動作在整體上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獨特而鮮明的藝術形象。動作風格的形成是運動員的動作逐漸趨向藝術化的標志之一,也是運動員的情感、氣質、綜合修養、審美情趣和身體素質通過動作的自然流露,更是運動員精神風貌的突出表現。
4表情
表情是人類特有的心理與生理反映,是傳遞感情的導體。表情被現代人歸納在了心理學的范疇里。表情是通過身體姿態和面部表情來表達內在情感的一種手段,也是表現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別是在競技健美操等項目中,其作用顯得尤為重要。一個優秀運動員的臨場表現是精心訓練而得來的,特別是表情。在控制好自身姿態的同時,再加上富有感染力的眼神,運動員內心的情感就可以充分的表露出來,達到內外合一的效果,以此來增強運動員的藝術表現力。
5成套動作編排的藝術性
成套動作編排藝術性的高低,無疑對體操類競技項目(如競技體操、競技健美操、藝術體操、技巧和蹦床等)藝術表現力亦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編排的藝術性涉及面很廣,包括對音樂的選擇;動作與音樂的配合;編排中要有新意;動作連接要巧妙;開始與結束動作要別具一格;成套動作要有起浮,以及快、慢、動、靜、張弛等對比及變化。編簡單的動作排列過程,而是一個具有藝術性和戰術性的創造過程,我們利用同樣的難度、數量和完成水平可以編出效果不同的兩套動作,如同建筑家以同樣的材料,用不同的設計,可建造出不同形式和美感的房子一樣。蹦床項目一套好的編排是要經過精心設計和處理的,不僅動作獨特新穎,難度驚險,風格突出,布局合理,動作的發展與變化應有邏輯性,不能簡單的把毫無內在聯系的動作堆積在一起,而且要完全符合競賽規則。成套動作的編排是一項非常細微的工作。它像一個工程師和雕塑家經過精心設計雕刻出來的精品,通過運動員的表演以及自身的技術與能力,來表現其藝術的價值和生命力。
6形體美
形體美是蹦床項目藝術表現力很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形體美兼具自然美和社會美。就人體的生理形態而言,基本上屬于自然美的范疇;就人體必然打上人的思想性格烙印而言,又屬于社會美的范疇。形體美主要通過人體的自然性因素表現出來。人體的自然性因素是人的形體美的基礎。以自然屬性因素為基礎構成的形體美,也是勞動實踐的產物。”就形體美的自然性因素而言,它主要表現在身體外在的優美姿態,是人的自身曲線美,是指人的軀體線條結合人的情感和品質,通過形象、姿態訴諸于欣賞者眼前的一種美。它與體型美有點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形體美更側重后天的訓練,通過訓練使人體的一些基本形態方面表現得更加優美動人,它是在走、跑、跳以及轉體、繞環、波浪等身體運動過程中的身體形態的美。蹦床形體美是人的本質力量在自身的直接展示,是人的本質力量在自身的直接確證和實現。“形體美是由視覺器官所感知的空間性的美,其特點是邊界線,線的運動可以構成具有廣度和厚度的空間形體。點動成線,線動成畫,畫動成體。”
7動作美
動作美是通過身體動作的運動而表現出來的,它們受時間、空間、方向、速度等因素的影響。動作美是運動中健康能力、器官系統機能,表現能力和精神風貌的體現,是形體美的一種表現形式,它的美不僅來自各種體育運動,還來自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動作美。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說:“相貌的美高于色澤的美,而秀雅合適的動作美又高于相貌的美,這是美的精華。”體形美、姿態美、動作美是形體美的核心,體形的完美和正確的身體姿勢可以促進人體外形的完美,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有機體機能的完美程度,也反映一個人的精神面貌和氣質。
在蹦床比賽中,運動員用高超的難度動作、獨特新穎的構思、,以及優美的動作充分體現出最佳的柔韌性、高度的靈敏性、協調性、速度、穩定的平衡能力,向人們勾畫出一幅美麗又驚險的畫面,以自然流暢及特大的動作幅度和超常的表現力,給人們展示出優美和諧的動作美。蹦床動作技術的特點主要是多樣性、復雜性和優美性。通過動作位置高低的變化、速度的變化、層次的變化、幅度的變化,共同構成了競技健美操所特有的一種風格和美學特征,使人們產生了驚險、意外、刺激的情緒美。
參考文獻
[1]李勝利編著.藝術概論[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5).
[2]彭吉象著.藝術學概論[J].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7).
[3]趙錚邱著.主體美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3).
[4]鄭重,馬鴻韜,孟憲君.關于優秀健美操運動員表現力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1).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對近些年來國際田聯公布的世界優秀男子110m欄運動員的身體形態、年齡和比賽成績進行分析與研究,得出了世界優秀男子110m欄運動員的平均身高、體重、克托萊指數、100m速度、速度利用率等參數,對于了解世界優秀男子110m欄運動員的競技特征,提高和保持中國運動員的競技水平提供參考的依據。
目前,世界110m欄的記錄為12.87s,由古巴小將羅伯斯于2008年創立。110m欄曾是我國田徑運動的一個優勢項目,我國運動員劉翔在這個項目取得了12.88s的輝煌成績。因此,研究世界優秀男子110m欄運動員的身體形態、年齡和成績等方面的特征,對于了解該項目運動員的競技特征,保持和提高我國男子110m運動員的優異成績,提高運動員訓練的科學化水平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1研究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目前世界上最好比賽成績在13s以內(包括13s)的所有運動員,共14名,他們的具體情況見表1。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調查法本文主要通過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網、中國體育期刊數據光盤等多方途徑進行檢索。查閱國際田聯年度成績等資料。
1.2.2數理統計法本研究對數據的處理,應用統計軟件SPSS13.0和Excel2003。
在本文的研究過程中所采用指標的定義如下:
1>克托萊指數:體重(Kg)/身高(cm)×1000
2>分欄時間:是指運動員從開始起跑到過第一欄后擺動腿的著地所通過這段距離所用的時間,以及從擺動腿著地至擺動腿下一個欄著地所用的時間,依次類推。
3>分欄速度:是指運動員從開始起跑到過第一欄后擺動腿的著地所通過的距離,以及從擺動腿著地至下一個欄擺動腿著地所通過的距離,與相應的分欄時間的比值,依此類推。
4>平均欄間速度的波動系數:(最快分欄速度-平均欄間速度)/平均欄間速度×100
5>98℅以上速度跑過的欄間數:是指運動員以自身最大欄間速度的98℅以上所跑過的欄間數,其量化特征值為:98℅×最快欄間速度。
1.2.3邏輯分析法對數理統計的結果進行邏輯歸納和理論分析,對采用的指標從定性和定量兩方面來分析世界優秀男子110m欄運動員的競技特征,為我國男子110m欄運動員選材和訓練等提供理論基礎
2.結果與分析
2.1世界優秀男子110m欄運動員身體形態特征分析
14名運動員是110m欄最頂尖的運動員,是到目前為止跑進13s(包括13s)的所有運動員,他們的平均成績為12.94s,他們的身體形態指標平均數代表了110m欄運動員身體形態模式。
從表1中,可以得出目前世界優秀110m欄運動員的平均身高維持在1.86m左右;平均體重約為80.79kg;反映運動員身體發育勻稱程度的指標—克托萊指數平均為434.93g/cm;為了更直觀地反映110m欄這個項目運動員身高、體重的特別之處,特此引入俄羅斯對身高體重進行評價的一種方法:身高-體重指數,其計算方法為:身高(cm)—體重(kg)—100,由該種評價指標得出世界優秀110m欄運動員的平均值為5.14,而據前人有關專家研究表明通常世界上優秀的110m欄運動員身高-體重指數一般都是在8左右,造成表1中世界優秀110m欄運動員身高-體重指數平均值明顯偏小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其中有4名運動員的值明顯低于8,而且還有2名運動員的指數為負值,從而造成身高-體重的平均值明顯偏小。身高-體重指數偏小的原因是因為110m欄運動員自身的體重相對自身的身高偏大,特別是兩個為負值的運動員金多姆、奧利弗,他們的體重偏大更多。從力量素質上來說,體重越大運動員的絕對力量也就越大,在跑動過程中運動員所所受到的阻力也就越大。從110m欄運動的本質上來說,它對運動員的力量、爆發力要求的相對于男子100m來說較低,運動員在跨越欄架的過程中由于體重大所受到的阻力也就會越大,所以110m欄運動員的身高-體重指數相對于男子100m運動員來說較高,應接近8左右。
從110m欄這個項目自身的特點來說,它要求運動員跑完固定的距離,并跨越固定高度的欄架。1.067m的欄高要求運動員有相對較高的身高以及相對較輕的體重才能比較輕松的跑過10個欄架,同時9.14m的欄間距又限制著運動員身高不能過高,運動員只能力求步長和步頻達到最好的結合。因此110m欄運動員相比男子100m運動員而言身材相對較高。在以上14名頂尖的110m欄運動員中,只有兩名古巴選手,羅伯斯和加爾西業的身高達到了190cm,美國選手阿蘭-約翰遜一人低于180cm,其余10人都集中在183-189cm之間。
因此,根據世界頂尖男子110m欄運動員的身體形態特征,我們可以概括出一個適合跨欄且接近標準的身體形態指數:身高1.86±0.03m,體重80.79±7.07kg,克托萊指數(g/cm)為434.93±34.11g/cm。另外,身高-體重指數值應接近于8,并且該指標可以用來作為評價110m欄運動員身高與體重相符合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具有很強可操作性。
2.2100m速度及速度利用率的分析
2.2.1100m速度的比較分析
110m跨欄跑作為一個周期項目,以及根據其自身的特點確定了世界上優秀的110m欄運動員,他們在全程中跑的步數、步長基本上都是一致的,通常步數一般都為50-52步,因此,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跑完50-52步是運動員取勝的關鍵所在,換句話說,優秀110m欄運動員的成績主要取決于其步頻的快慢,而不是其步幅的長短。為此,我們從部分優秀跨欄運動員的100m絕對速度以及他們的速度利用率等速度參數來對運動員取得好的比賽成績進行分析、探討。
110m欄作為短跨項目,運動員的100m成績對運動員的比賽成績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較好的100m成績是優秀跨欄運動員取得好的110m欄成績的基礎,一般來說優秀運動員的100m成績越好,其110m欄成績也就越好。據有關研究表明,110欄運動員與100m平跑速度呈顯著相關(r=068),這是因為在110m欄全程跑中,約有74m是平跑,約占110m欄全程距離的67%。由此可見,跨欄運動員的100m速度在跨欄跑中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影響因素。另外,現代110m跨欄跑總的發展趨勢為:由跨欄向跑欄過渡,跨欄步向短跑技術過渡,減少跨欄步的騰空時間,加快欄間跑的步頻,提高每個欄的周期速度,這就對想取得好的跨欄成績的運動員的100m絕對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從表2中,得出上述8位世界優秀的110m跨欄運動員的100m平均成績為10.26s,更加充分地說明了100m絕對速度在110m跨欄運動中的重要性。因此,在進行跨欄訓練時一定要抓好對運動員100m絕對速度的訓練,要以此為基礎。
2.2.2速度利用率的比較分析
跨欄跑的速度利用率是指運動員在跨欄過程中,對自身最高平跑速度的利用水平。通常,用運動員在跨欄跑中的平均速度與反映運動員最大速度水平的100m跑的平均速度的比值來表示。從表2可以得出,3名100m速度相對較慢的運動員:劉翔、杜庫雷、托尼-賈勒特,他們的速度利用率都比較高,達到了88℅以上,在110m欄這個項目中,體現了對100m速度好的利用,正是由于他們的速度利用率相對于其他選手來說比較高,從而很好的彌補了他們在100m絕對速度上的差距,是他們取得好的110m欄成績的重要因素。
另外,從表2中可得出以上8名世界優秀運動員的110m欄成績,100m成績的平均差值為2.68s。其中劉翔和杜庫雷的差值最小,分別為2.48s和2.49s。這可以充分說明他們倆的跨欄步技術以及跑-跨結合能力強。因此,110m欄運動員的110m成績和100m成績的差值可以用來作為評價運動員跨欄步技術以及跑-跨結合能力的指標,并且具有強的可操作性。
綜上所述,由于110m欄是一個速度型項目,100m絕對速度是它的基礎,是取得好成績的關鍵因素,但是要注意的是速度利用率也是運動員取得好的成績的亦可不可缺少的因素。另外,110m成績和100m成績的差值這個指標可以用來作為評價運動員跨欄步技術以及跑-跨結合能力的指標,并且具有強的可操作性。
2.3在高速的跑動過程中運動員保持跑-跨結合能力的分析
在110m欄的教學過程中,運動員跑-跨結合的能力是教學的一個難點,而在比賽過程中運動員在高速的跑動過程中的跑-跨結合能力是決定運動員110m欄成績的重要因素。經統計研究表明,9個跨欄周期的平均速度與110m欄成績呈顯著性相關P<0.01[9],這說明優秀的110m欄運動員成敗的關鍵因素是9個跨欄周期的平均速度,要提高9個跨欄周期的平均速度,就必須發展、提高運動員的跑-跨、跨-跑結合的能力。而運動員在高速的跑動過程中,其跑-跨結合能力主要表現為運動員在跨越欄架后速度沒有很明顯的減慢,全程欄間速度的波動比較小,運動員的跨欄步技術和速度達到比較完美的結合。
為了能夠更準確、更全面的反映運動員全程欄間速度的波動情況,可用平均欄間速度的波動系數來表示全程欄間速度的穩定程度。波動系數越小,則說明全程欄間速度穩定程度越高,反之,則穩定程度越低。為此,找出了在這方面有著典型代表特征的四名優秀110m欄運動員:劉翔、杰克遜、約翰遜和金多姆,他們分別跑出12.91s、12.91s、12.93s和12.98s時的速度參數繪制程表4。從表4可以看出該名世界優秀男子110欄運動員的平均欄間速度的波動系數在3%以下,表現出他們在全程的跑動過程中欄間速度變化均勻、節奏平穩的特點,在相比之下,英國人杰克遜的平均欄間速度的變異系數最低,為1.29℅。從圖1中,可以更加形象的反映出以上4名優秀110m欄運動員的平均欄間速度波動的差距。
因此,運動員的平均欄間速度不僅對運動員的110m欄的成績好壞的關鍵因素,而且可以作為一個很重要的指標來衡量運動員的跑-跨結合能力。
3.結論
3.1世界頂尖男子110m欄運動員的身體形態特征指數為:身高1.86±0.03m,體重80.79±7.07kg,克托萊指數(g/cm)為434.93±34.11g/cm,身高-體重指數值應接近于8,該指標可以用來作為評價110m欄運動員身高與體重相符合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具有很強可操作性。
3.2110m欄是一個速度型項目,運動員的絕對速度是基礎,是取得好成績的關鍵因素,同時運動員的速度利用率也是取得好的成績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另外,110m成績和100m成績的差值這個指標可以用來作為評價運動員跨欄步技術以及跑-跨結合能力的指標,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3.3平均欄間速度是決定110m欄的成績好壞的關鍵因素,同時還可以用來衡量運動員的跑-跨結合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參考文獻
[1]
[2]張軍波.中外優秀男子110m欄運動員運動參數對比分析[J].山東體育科技,2004,3.
[3]許以誠、米衛國、張蒙漢.對雅典奧運會決賽中劉翔跨欄技術的分析[J].體育科研,2004,6.
[4]宋躍先、唐林.劉翔110m欄平12.91s世界紀錄的技術特征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6.
[5]戴勇.世界優秀跨欄運動員全程速度變化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0,9.
[6]艾康偉、林賓芳、張銘譯.第六屆世錦賽生物力學研究報告[R].田徑,1998,6.
[7]王新寶、郭慶雙.世界優秀男子110m欄運動員身體形態特征與運動成績分析[J].四川體育科學,2006,12.
論文關鍵詞:分子在不斷運動實驗改進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實驗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自然界的水”中,課題2“分子和原子”P50“分子在不斷運動”探究實驗,雖說實驗現象明顯,反應速度較快,但實驗過程中揮發出來的氨氣沒做處理易揮發,污染環境,加之用小燒杯裝氨水,所需藥品量大,不能充分體現綠色化學實驗量少,回收重復利用,對環境污染小(無污染)的原則。在實際工作中,筆者對該裝置進行了五個改進,一是用塑料瓶(或塑料管)代替大燒杯形成密閉環境;二是用廢棄藥瓶代替小燒杯裝濃氨水;三是用滴有酚酞溶液的濾紙代替加有無色酚酞試劑的小燒杯;四是實驗藥品一次使用為多次重復利用;五是將氨氣分子和滴有無色酚酞試劑接觸瞬間變色改為依據氨氣分子運動路徑(總體向上運動)滴有酚酞溶液的濾紙自下而上逐漸變紅,取得明顯的實驗效果.
一、改進優點
1、污染小。用塑料瓶代替大燒杯,實驗后用橡皮塞密閉后集中處理,整過實驗在密閉環境中進行,揮發的氨氣對教室、實驗室空氣污染小初中物理論文,確保學生和教師身體健康。
2、藥瓶用量少。改小燒杯盛裝氨水為帶瓶塞的小藥瓶盛氨水,改兩個盛放滴有酚酞溶液的小燒杯為直接在濾紙條上滴加酚酞溶液,藥品用量少(若用裝棒冰的塑料管等直徑小的塑料管代替塑料瓶作為密閉容器,藥品用量更少)。
3、可回收重復利用。小藥瓶中的氨水和用過的濾紙都可重復利用。
4、速度快。將實驗裝置改為直立狀態,氨氣分子向上運動速度快,達到實驗目的所需的時間縮短,實驗速度快,節約實驗時間,能提高課堂效率。
5、凸現分子擴散運動的痕跡。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懸掛滴有酚酞溶液的濾紙自下而上逐漸變紅,很直觀的反映了實驗中氨氣分子運動路徑(總體向上運動),現象明顯,趣味性濃,效果好。
二、實驗裝置
1、實驗裝置圖
1.制作實驗裝置(圖1)
步驟一:準備
2、實驗原理
利用濃氨水的揮發性,打開盛裝濃氨水的小藥瓶瓶蓋(見圖二),通過由塑料瓶制作的密閉通道,氨氣分子運動到滴有酚酞溶液的濾紙,氨氣分子溶于水形成氨水使滴有無色酚酞溶液的濾紙變紅色,隨著氨氣分子向上運動,氨分子遇到濾紙條上滴入的酚酞溶液,由下自上依次變紅。
3、實驗裝置制作
(1)材料:廢舊礦泉水(純凈水)瓶2個,寬透明膠一圈,橡皮塞2個,小鐵夾1個,小藥瓶1個(根據所選塑料瓶口徑的大小選擇注射用頭孢美唑鈉、參麥注射液等廢藥瓶),濃氨水,無色酚酞溶液,濾紙條cssci期刊目錄。
(2)制作:取2只規格一致的塑料瓶保留16CM去掉底部(除掉的底部可以做盛水的容器做圖四的實驗),用寬透明膠帶將去掉底部兩只塑料瓶粘在一起(見圖一);取一只廢舊胸牌上的小夾子,用細鐵絲固定在一只橡皮塞上(見圖一);將濾紙剪成寬0.8-1.0CM,濾紙條長度也可根據密閉容器的長度靈活掌握;將濃氨水裝入小藥瓶用瓶蓋蓋緊備用。
三、實驗步驟及現象
1、操作
(1)、實驗前按實驗裝置圖制作和準備實驗儀器(見裝置圖一)。
(2)、在濾紙條上自下而上按一定間距(見裝置圖一)滴加無色酚酞溶液,為增加趣味性,也可以在濾紙條上用無色酚酞溶液按一定間距畫圓圈、小花等圖案。展示初中物理論文,濾紙條上不變紅。
(3)將滴有無色酚酞溶液的濾紙條用橡皮塞上連接的小夾子夾住,固定在塑料瓶瓶口的一端。
(4)、拔掉塑料瓶另一端瓶口的橡皮塞,打開裝有濃氨水小藥瓶的瓶塞,將塑料瓶瓶口罩在小藥瓶的瓶口上,盡量壓緊(見裝置圖二)。觀察實驗現象。
(5)、實驗結束后,蓋緊裝有濃氨水的小藥瓶的瓶塞,以備下次使用;用橡皮塞蓋緊塑料瓶瓶口以便處理實驗廢氣(見裝置圖三)。
2、現象
懸掛滴有酚酞溶液的濾紙條自下而上逐漸變紅。
3、結論
氨氣分子運動到滴有酚酞溶液的濾紙,氨氣分子溶于水形成氨水使滴有無色酚酞溶液的濾紙變紅色。說明分子在不斷地運動。
1.運動訓練的單一目標和運動訓練過程的多目標控制特征
對于參加運動訓練的運動員來說,他們參加運動訓練的最終目標是獲得優異的運動成績、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但是作為教練員或培養運動員的機構來說,如果僅僅將目標導向于優異成績,則會導致運動員“工具化”的傾向。即培養運動員的機構或教練員,僅僅將運動員作為自己社會地位提高的“工具”,最終忽視運動員的長期發展。中國現有體育培養體制所逐漸表現出來的這種將運動員異化為“工具”的傾向,也正是近年來被人們所詬病的核心所在。在現在體育培養體制下的運動員首先被從社會教育體系中分離出來,在培養過程中,往往以運動成績作為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而運動員離開體育系統回歸社會后所能承擔的社會功能往往被這些機構所忽視。
2.運動訓練主要參與人員的多角色特征
正如上文所言,運動訓練參與人員主要包括教練員和運動員,兩者都存在多角色的特征。近年來,很多體育發達國家(如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等)為了能夠在國內外比賽中提高運動成績,已經開始重視開發涉及多學科知識的教練員培養計劃。自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對于執教問題的討論明顯增多,關于執教問題的文獻也明顯增多。大多數文獻指出,執教過程是一個多任務過程,教練員角色任務多樣,從而要求教練員必須有豐富的個人交流和管理技巧。運動訓練過程的另一個重要參與者——運動員同樣具有不同的角色任務。作為一名運動員他的目標是獲得運動成績上的成功。但運動成績的獲得不僅僅需要良好的專項能力。有研究者用現代成功學的觀點分析武術運動員成長過程發現,要想成為一名優秀運動員,僅僅具有專項運動能力是不夠的,良好的社會交往過程也是影響其成功的重要因素(比如,個人業余生活的安排、訓練之余的人際交住等社會學因素)。此外,優秀運動員不僅應成為年輕人的偶像,而且要成為他們學習的榜樣。在最大程度上用良好的社會形象影響喜愛他的青少年,積極促進他們的成長。
3.運動訓練應全面體現對運動員的人文關懷精神
關鍵詞:臨床運動心理學;內容分析;運動表現發展;運動功能障礙;運動功能損害;運動退役
臨床運動心理學(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是隨著體育運動事業的發展而興起的應用心理學分支,于20世紀80年代萌芽于美國,本世紀初迅速發展并走向成熟。1988年,美國奧林匹克委員會(USOC)建立了臨床運動心理學家注冊制度。2005年,美國大學體育協會(NCAA)召開了臨床運動心理學家大會[1]。2006 年,首部《臨床運動心理學》專著出版[2]。2007 年,《臨床運動心理學雜志》(Journal of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創刊,為臨床運動心理學開辟了專門的學術交流平臺。2011年,臨床運動心理學的東西方觀點(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 Perspective West And East)系列叢書出版[3]。
我國的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在廣大心理學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已經積累了許多富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旨在從基本情況、內容及方法三個方面對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論文進行分析與評價,以揭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現狀,發現其存在的問題,為我國研究者提供參考,促進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內容分析法進行分析。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是一種對文獻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術,它按照一定維度對論文內容進行系統分類和評判,可提供學科研究狀況的基本信息[4]。目前,該方法已被廣泛應用于心理學研究
之中。
(一)論文取樣
本研究從1981年至2010年的13個目標期刊中選出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680篇。心理學期刊包括《心理學報》《心理科學進展》和《中國心理衛生雜志》,體育學期刊包括《體育科學》《中國體育科技》《體育與科學》《北京體育大學學報》《上海體育學院學報》《天津體育學院學報》《西安體育學院學報》《武漢體育學院學報》《成都體育學院學報》和《體育學刊》。
(二)內容分析的維度
本研究參照相關文獻[5,6],按照以下程序設計了內容分析的維度系統:(1)精讀2007~2008年《臨床運動心理學雜志》的全部文獻,初步制訂分析維度;(2)對2009年《臨床運動心理學雜志》的文獻進行試分析,修訂分析維度;(3)征求相關專家對內容分析維度系統的意見,修訂分析維度;(4)經過培訓的研究組成員對2010年《臨床運動心理學雜志》文獻進行獨立分析,分析者的一致性系數在0.83~0.86之間,說明該分析維度系統信度較高,可為研究所用。對評判者容易出現分歧的維度進行討論,最終達成一致意見。內容分析維度系統由27個因素構成。
(三) 研究過程
由研究者和經過培訓且熟練掌握內容分析維度系統的6名研究生對論文進行獨立的內容分析,每篇論文有兩名分析者。研究者最終錄入數據時檢查分析不一致的地方,認真核查后加以取舍。
(四)數據處理
采用SPSS 17.0 統計軟件對全部變量的頻次分布進行描述性分析。
二、研究結果及分析
(一)論文的基本情況
1.論文首作者所屬機構
表1.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首作者所屬機構對比(%)
院(所)性質
中國
外國
體育學院(所)、體育教學部
91.7
34.3
心理學院(所)
4.9
37.4
醫學、護理、健康學院(所)
0.9
12.1
其他
2.5
16.2
合計
100.0
100.0
表1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論文首作者主要來自體育學院(研究所)和體育教學部,而心理學、醫學、護理與健康學院(所)學者對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參與度極低,這與國外學者相對多元的研究背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經分析,這種情況多年來(尤其是2004~2010年間)未出現明顯變化。這非常不利于臨床運動心理學這門交叉學科的發展。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的建立與發展,需要更多臨床心理學學者的參與。
2.論文的篇幅
對三十年來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論文的篇幅統計顯示,平均每篇論文篇幅為4.21頁,且多年來論文篇幅未出現明顯增長趨勢。而國外《臨床運動心理學雜志》創刊以來的論文平均篇幅為16.5頁[7]。這可能是由于國內期刊對篇幅的限制制約著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成果表述的完整性,影響學術交流的深度。這一問題希望得到相關期刊的充分理解和重視,以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提供更好的學術交流平臺。
3.論文參考文獻
對三十年來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論文參考文獻的統計顯示,平均每篇有9.63條參考文獻,圖1顯示1995年起參考文獻量呈現逐漸增多的趨勢,2006年開始平均每篇論文的參考文獻量穩定在17條左右。目前,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參考文獻條數不及美國《臨床運動心理學雜志》論文參考文獻(平均每篇文章參考文獻為42條)[7]的一半。參考文獻較少導致研究難免低層次重復前人的工作,提供給讀者的新信息就相對較少,文章的質量也因此受到很大的影響,非常不利于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及學術交流的縱深發展。
圖1.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參考文獻發展趨勢
(二) 論文內容
1.研究領域
圖2.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領域的發展趨勢
圖2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對運動表現發展的研究起步較早,在1994年以前占絕對優勢。運動功能障礙研究和心理健康研究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逐漸增長,近年來出現與運動表現發展研究并駕齊驅的現象。由此可以看出,我國運動心理學學者對運動者心理問題的關注,已經逐漸脫離僅以高水平運動員運動表現發展為中心的情況,越來越關注普通運動者的運動功能障礙及全面的心理健康。
表2.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對比(%)
研究領域
中國
外國
運動表現發展
37.2
17.2
運動功能障礙
31.2
25.3
心理健康
22.6
21.2
運動功能損害
3.5
21.2
學科發展
3.2
13.1
運動退役
2.2
2.0
合計
100.0
100.0
表2顯示,運動退役是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薄弱領域,與國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相比較,我國臨床運動心理研究的突出特點是:對運動表現的發展研究較多,而對運動功能損害的研究較少。運動表現發展研究較多與我國長期以來注重競技體育發展有關。運動功能損害指運動員存在著明顯的臨床心理問題,引起其嚴重的情緒紊亂和行為失調,導致其無法投入訓練與競賽[8]。運動功能損害研究被忽視與我國運動心理學學者大都來自體育學院(研究所),普遍缺乏臨床心理學訓練背景有關。
2.研究的理論基礎
圖3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理論基礎一直以認知行為理論占絕對優勢,但近年來出現理論逐漸豐富的趨勢。這與國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情況基本一致[7]。認知行為理論在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中占絕對優勢,與認知行為治療操作性強,更易于通過實證研究檢驗有關。
圖3.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理論基礎的變化趨勢
(三)論文研究方法
1.論文類型
表3顯示,與國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相比,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類型以調查研究報告、文獻綜述和論述較多,而臨床運動心理學的質性研究和實驗研究的論文相對較少。這與國內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者大多來自體育學院(研究所)有關,他們在日常工作中深刻意識到臨床運動心理問題研究的必要性,但由于普遍接受的是體育科學的訓練而相對缺乏臨床心理學的系統訓練,所以,更容易進行調查研究、研究綜述和理論性研究,而深入的質性研究和實驗研究相對較少。
表3.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論文類型對比(%)
論文類型
中國
外國
調查研究報告
36.3
32.3
實驗研究報告
11.8
15.1
測驗研究報告
6.3
6.1
質性研究報告
4.8
19.2
質性+量性研究報告
0.4
2.0
論述
25.7
18.2
文獻綜述
14.6
7.1
合計
100.0
100.0
2.研究設計
表4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病理機制研究與國外一樣,存在過分依靠相關設計的現象,而更能確定心理變化機制的實驗研究設計與質性研究設計較少。因此,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關于病理機制的研究設計有待進一步改善,以便更深入地揭示運動者心理發展變化的內在機制。
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干預研究以文獻綜述為主,側重具體介紹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實驗研究設計較少,而國外臨床運動心理學61.5%的干預研究主要通過實驗研究來驗證干預的效果。實驗研究能為不同方法的干預效果提供充分的證據,有利于提高臨床運動心理服務的科學性。因此,我國運動心理學學者應加強心理干預的實驗研究。
表4.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的研究設計對比(%)
研究設計
機制研究(中國)
機制研究(外國)
干預研究(中國)
干預研究(外國)
描述性研究設計
16.0
相關研究設計
44.9
75.0
實驗研究設計
10.2
12.6
26.7
61.5
質性+量性設計
0.6
3.1
0.5
3.9
質性研究設計
文獻綜述
說明
5.1
14.7
8.4
6.3
3.1
21.4
47.1
4.2
7.7
15.4
11.5
合計
100
100
100
100
3.研究被試
表5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更關注高水平運動員和專業運動員,而國外臨床運動心理研究更關注大學生運動員和少年運動員。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高度關注高水平運動員和專業運動員,與我國現階段注重競技體育的現實有關。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青少年運動員的心理問題如果得到心理服務的及時介入,就可以避免進一步發展成為心理障礙。如果等到運動員形成了心理障礙再介入治療,其難度就會很大。因此,我國應加強對少年運動員和大學生運動員的關注。
表5.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被試對比(%)
研究被試
中國
外國
無
29.0
24.3
高水平運動員
15.9
10.1
專業運動員
11.2
6.1
混合
9.0
8.1
體育專業學生
8.4
2.0
大學生運動員
7.4
20.2
少年運動員
5.9
11.1
學生
6.5
5.1
其他
4.6
13.0
合計
100.0
100.0
4. 資料收集
表6顯示,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在資料收集上的共同之處在于較多采用問卷法和量表法,而較少采用觀察法和儀器測驗法,不同之處在于我國學者更多采用工作經驗法和文獻法,較少使用訪談法。我國研究者較少采用非常適合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訪談法收集資料,與他們主要來自體育學院(研究所),普遍缺乏臨床心理學的系統專業訓練有關。
表6.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資料收集方法對比(%)
資料收集方法
中國
外國
問卷法與量表法
38.8
38.4
工作經驗
20.4
13.1
文獻法
19.6
12.1
三種以上方法結合
7.8
16.2
儀器測驗法
6.4
3.0
訪談法
2.6
13.1
觀察法
1.2
1.0
其他
3.1
7.1
合計
100.0
100.0
5.結果分析
表7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論文中涉及多元分析的少于國外。心理現象是多層面和多維度的,其影響因素也是復雜多變的。采用多元分析法進行分析,更有助于人們了解變量之間的復雜關系,能更有效地揭示心理現象的本質和發展規律。因此,在未來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中多元分析法有待進一步推廣。
表7.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研究結果分析方法比較(%)
結果分析方法
中國
外國
定性分析
42.2
38.4
非多元統計分析
39.0
30.3
多元統計分析
17.9
25.3
定性+定量分析
1.0
6.0
元分析
合計
100
100
中外臨床運動心理研究中都尚未出現元分析(meta-analysis)的論文。元分析是對具有共同目的但相互獨立的多個不同甚至相反的研究報告給予定量統計分析而綜合評價某一主題研究的方法,曾被置于循證醫學實踐證據金字塔的頂端,目前被廣泛應用于心理學研究之中[9]。自臨床心理學的實證支持治療興起以來,元分析方法在臨床心理學研究中的應用呈逐年增長的趨勢[7]。元分析對文獻的數量與質量都有一定的要求,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中尚未出現元分析的論文,可能是由于目前能夠支撐元分析的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成果有限,也可能是由于研究者統計方法的訓練不足。隨著臨床運動心理學的進一步發展,元分析方法的應用將越來越多。
(四) 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發展階段的劃分
縱觀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30年的發展狀況,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在不同時間段呈現出明顯差別。因此,可以對其進行階段劃分,以幫助研究者厘清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發展的內在線索,并能夠據此展望本學科未來的發展方向。
1.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起步階段
1981年到1993年期間是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起步階段。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征是臨床運動心理學的研究剛剛引起研究者的關注,研究的數量與質量都處于較低水平,具體表現如下:論文數量少,平均每年僅有9.9篇;研究極少得到基金的支持;參考文獻量少,許多論文根本沒有參考文獻;研究內容以運動表現發展研究占絕對優勢;最突出的論文類型是說明文(35.5%);主要采用工作經驗法(21%)和文獻法(13.8%)收集資料;論文的結果分析方法中定性分析占54.3%,僅有0.7%的文章采用了元分析。
2. 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快速發展階段
1994年到2003年期間是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快速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征是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數量與質量都表現出快速上升的趨勢,具體表現如下:論文數量逐年增多,平均每年25篇;受資助項目出現逐年增長趨勢;論文的參考文獻呈現逐漸增多趨勢;運動功能障礙和心理健康研究逐年增多;研究報告超過理論型論文,說明文的比例下降至24.9%,調查研究報告迅速增加到37.3%;以高水平運動員為被試的論文相對降低,以非高水平運動員為被試的論文迅速上升;經驗總結法下降,量表測驗法和問卷調查法的應用逐漸增多;定性分析逐漸減少為47.1%,多元分析上升為10.7%。
3.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規范階段
2004年至2010年期間,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進入成熟階段。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征是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數量與質量都較前兩個階段大幅提高,具體表現如下:年均達45.3篇;平均每年有16.3個項目受到基金支持;平均每篇論文的參考文獻量穩定在15.4條;在研究內容上,運動功能障礙、心理健康和運動表現發展三者呈并駕齊驅之勢;69.7%的論文為研究報告,說明文進一步減少;以非高水平運動員為被試的論文達到60.6%;量表測驗法、文獻法和問卷調查法成為最重要的資料收集方法,工作經驗總結法的應用萎縮;定性分析減少至33.7%,30.3%的論文進行了多元分析。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1. 吸引更多臨床心理學學者加盟
本研究結果顯示,我國心理學院(研究所)和醫學院(研究所)學者對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參與度極低,這非常不利于臨床運動心理學這門交叉學科的發展。我國需要吸引更多心理學院(研究所、系)和醫學院的臨床心理學學者關注運動者的心理問題,只有他們的加盟,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才能高質量地發展。因此,建議國家體育總局科研立項為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提供一定的空間,并鼓勵心理學院(研究所、系)與醫學院(研究所)中的臨床心理學學者積極申報相關課題,以課題調動臨床心理學學者加盟的積極性。另外,體育學院(研究所)要有意識地引進具有臨床心理學訓練背景的人才,這不僅能夠促進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深入,而且也能吸引更多的心理學學者關注臨床運動心理問題。
2.加強對運動功能損害與運動退役的研究
本研究結果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僅有3.5%是關于運動功能損害,而國外21.2%的論文涉及運動功能損害,其研究的十大熱點問題中有四個屬于運動功能損害,即飲食障礙、情緒障礙、物質依賴和運動損傷后心理障礙。縱觀我國極其有限的運動功能損害論文,研究主題主要為與運動相關的攻擊(沖動控制障礙),研究類型主要為研究綜述與理論分析[10,11],實證性的臨床研究報告極少,僅有楊士榮(2010)就我國運動員的飲食障礙進行了調查研究[12]。因此,建議中國體育總局體育科研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以及各地方基金的管理者在編制課題指南時關注運動功能損害問題。同時,專家學者也要主動介入運動功能損害的研究,以提高我國運動功能障礙的干預效果,切實維護我國運動者的身心
健康。
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僅有2.2%是關于運動退役問題的研究。由于我國現階段仍然是舉國體育體制,且職業生涯規劃輔導尚未普及,所以,我國運動員對運動退役的心理準備不夠充分,在運動退役時遇到的心理問題就更多。黃志劍和姒剛彥(2008)研究表明:我國高水平運動員對于從事競技運動事業對自己人生發展的影響認識不足,對運動退役及角色轉換的準備不足[13]。王進(2008)研究表明:我國面臨退役運動員的自我評價、生活滿意度和社會支持認知下降,焦慮和孤獨感明顯增加,應對退役的策略主要為回避;運動員在退役后的1~2年內社會支持感低,孤獨感高[14]。目前,我國運動心理學學者雖然意識到運動員退役相關的心理問題,并就此開展了一系列現狀調查、發生機制和對策研究,但針對性的實證干預研究很少,亟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3.豐富研究的理論基礎
本研究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主要理論基礎是認知行為理論。過分依賴認知行為理論有悖于學術研究百花齊放的原則,不利于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繁榮和發展。導致心理問題的原因很復雜,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各有利弊,并不存在一種唯一正確且適合于各種情況的理論與方法,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可能受益于不同的處理[15]。跨理論整合研究(transtheoretical integration approaches)是西方臨床心理學研究與發展的特點。1991年,《心理治療整合雜志》(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創立,為臨床心理學的整合研究提供了專門的學術交流平臺。目前,許多治療師在治療中采用整合治療方法[16]。因此,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應廣開思路,在注重認知行為理論的同時,注意吸納近年來生理心理學、精神分析和積極心理學研究的成果,開展跨理論的整合研究,進一步豐富研究的理論基礎。誠然,后者受到循證實踐驗證的成果不多,但也正因為如此,它們更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
4.加強臨床研究方法的訓練
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在方法上存在諸多問題,包括:質性研究與實驗研究較少;研究被試以高水平運動員最多;研究中較少使用談話法、觀察法、儀器測試法收集數據;數據的多元分析較少,未出現元分析論文等。因此,我國運動心理學學者應進一步加強臨床研究方法的訓練,在開展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時注意以下問題:加強質性研究和實驗研究的使用;擴大研究樣本范圍,更多關注青少年運動員;豐富資料收集方法,尤其要多使用訪談法、觀察法與儀器測試法;加強多元統計分析;提高研究的規范性,為整合研究成果的元分析作準備。
[1] Gardner F L.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 in American intercollegiate athletics [J]. Journal of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 2007, 1(3): 207209.
[2] Gardner F L, Moore Z E.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 [M].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2006.
[3] Zhu Li Jing, Heil J, Wenze T.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 Perspective West and East (Volume I) [M]. VDM Verlag, 2011.
[4] Holdford D. Content analysis methods for conducting research in social and administrative pharmacy [J]. Research in Social and Administrative Pharmacy, 2008 (4): 173181.
[5] Buboltz W C, Deemer E, Hoffmam R.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Buboltz, Miller, and Williams (1999) 11 Years Later [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10, 57, (3): 368375.
[6] Rhodes R E, Nasuti G. Trends and changes in research on the psychology of physical activity across 20 year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10 journals [J]. Preventive Medicine, 2011, 53, 1723.
[7] 劉麗, 石巖. 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 現狀、問題與建議[J]. 心理科學進展, 2012, 20 (9): 14951506.
[8] 劉麗, 石巖. 臨床運動心理學的界定、現狀及發展趨勢[J]. 中國體育科技, 2009, 45 (6) : 7682.
[9] Rosner A L. Evidence-based medicine: Revisiting the pyramid of priorities [J]. Journal of Bodywork & Movement Therapies, 2011, 16: 4249.
[10] 鄧銘一, 季瀏, 常波. 運動攻擊的理論發展及控制方法[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1998,126(3): 5559.
[11] 石巖, 王瑩, 趙陽, 等. 球場觀眾暴力的發展趨勢,研究進展與遏制策略 [J]. 體育科學, 2007, 27(1): 2440.
[12] 楊士榮. 不同類型運動員飲食障礙的比較研究 [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10, 44(3): 8792.
[13] 黃志劍, 姒剛彥. 高水平運動員的退役準備與適應: 一項定量研究 [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2008, 23(5): 393395.
[14] 王進. 我國運動員退役意識與心理狀態的定量分析[J]. 心理學報, 2008, 40(4): 496506.
縱觀古今中外,體育追求極致和藝術性,不論是觀看比賽還是參與運動,人們都從中得到美的享受,滿足精神文化需求。以身體運動為形式的體育項目或竟賽活動,它所展現的人體美、藝術性、情趣感、意志力,歷來是各種文化作品的良好素材。體育的繁榮發展為藝術創作提供了豐富題材和廣闊空間,與此同時文化作品中運動項目的展示與傳播,進一步豐富了運動項目的內涵和特質,使體育的美學、哲學、社會學價值得到了提升。正如顧拜旦《體育頌》所贊頌的那樣:體育是生命動力,是美麗、正義、勇氣、進步、樂趣、和平,通過體育鍛煉而獲得人體美、心靈美,實現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人類夢想。
當今,現代傳播和科技手段的運用,讓體育與其他藝術門類相融合,使體育的藝術價值得到極大開發,體育音樂、體育攝影、體育電影等產品更加豐富多元。古今中外的無數文藝作品,或以詩歌、音樂,或以繪畫、雕塑,展示各式各樣的體育生活場景,表達運動之美、身心和諧甚至是人類夢想,體現人類追求真、善、美的崇高境界。從美學的角度看,體育是有深刻思想內涵的審美活動,體育繪畫雕塑以及攝影作品,將體育運動中的力與美展現出來,能給人以心靈震撼和精神激勵。奧林匹克繪畫大師汗斯·埃爾尼的《尤里西斯》《在雨中》等一批體育繪畫作品,以跑步中的健碩人體為形象,培育人的審美觀點,展示一種永遠向前的力量,寓意體育和人類追求永遠沒有終點。而希臘雕刻家米隆的雕塑《擲鐵餅者》,贊美了人體的美和運動所飽含的生命力,被認為是“空間中凝固的永恒”,直到今天仍然是代表體育運動的最佳標志。
我國古代詩詞對體育項目和運動場景多有描述,并寄予了美學和哲學的寓意。蘇軾《蝶戀花·春景》中的“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描寫少女在墻內蕩秋千發出的笑聲對行人的吸引,而笑聲漸去行人若有所傷,詞人借助尋常景物惋惜韶光流逝,別有一種耐人玩味的情韻。元曲《閥閱舞射柳羹丸記尸款款的驟龍駒,輕輕的探身軀,構棒起月輪孤,彩毽落曉星諫”,把打馬球人的身形姿態刻畫的惟妙惟肖。《紅樓夢》中大量描寫放風箏、蕩秋千、劃船、下圍棋的場景,大觀園里的休閑健身活動細節的刻畫,顯示了清代初、中時期多姿多彩的體育文化;而“滴翠亭楊妃戲彩蝶,埋香家飛燕泣殘紅”,“寶釵撲蝶”展現了封建禮教所無法壓制的少女天真活潑的性情。在那個時代,秋千、圍棋等體育項目成為人們放松心情、休閑娛樂的主要活動方式,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大量出現,可以說是體育生活方式的唯美展現,也成為人們向往美好生活、破除封建禮制的精神寄托。
2 運動項目文化內涵是體育的靈魂和精氣神
“精、氣、神”是古代哲學中的概念,是指形成宇宙萬物的原始物質,含有元素的意思。文化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體育促進人類發展,實質上是指體育的文化屬性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體育運動蘊含了人類普遍認可的價值觀念,這是運動項目得以傳承發展的文化前提和基礎。從文化內涵來看,無論是傳統還是現代項目,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項目,盡管其文化、民族背景不同,但運動項目和竟賽活動中所蘊含的和諧發展、團結友誼、公平竟爭、重在參與、奮力拼搏、為國爭光等價值觀,是項目得以傳承發展也是人類進步的要核。這其中既有健康進取的生命真諦,也有社會和諧的普遍期盼,更有人類進步的共同理想和不竭動力。自由、平等、友誼、進步的人類夢想,是運動項目文化內涵的最高境界,成為一切運動項目的根和魂,也成為貫穿運動與人的精神、氣質和神韻。
審美體驗、情緒渲染、民俗展示、信念意志,是運動項目文化內涵的最直接體現,這是人們參與、欣賞運動項目的直接動力。如果一個運動項目達不到美感體驗、情緒調整、精神激勵,那是沒有生命力的。大多數運動項目的文化特征十分明顯,比如體育舞蹈、藝術體操、花樣游泳等項目,需要音樂、服裝等元素的藝術表現力的整體配合,給人以藝術熏陶和美感;舞龍、風箏等民族項目,或需要音樂的激揚,或需要繪畫的技藝,本身就是體育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借助藝術表現手段實現運動項目文化張力的最大化、最優化。體育舞蹈由體育元素、藝術元素、文化元素構成,舞者以身體、音樂為載體,以優美嫻熟、配合默契的舞蹈技藝,讓觀眾的情緒隨著舞者的肢體和音樂變化而升騰跌宕,實現舞者和觀眾的情感交流與靈魂共鳴。我國的象棋富含仁、義、禮、智、信等理念,蘊藏著“棋如人生”“一招不慎,滿盤皆輸”“治國如行棋”等人生哲理和治國之術,這也是象棋運動深受人民喜愛的重要原因。
3 運動項目的跨文化傳播增進了人類文化自信
作為人類傳播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跨文化傳播是人與人、族群與族群、國家與國家之間必不可少的活動,跨文化傳播維系了社會結構和社會系統的動態平衡。體育作為人類的共同語言,無論是民族傳統項目還是現代運動項目,在日常生活或是人類交往層面,都帶有深厚的民族、國家文化色彩,本質上是一種跨文化的傳播,把不同區域、族群、國家的人群“連結”在一起,促動了人類文化的融合、發展和變遷。在體育的跨文化傳播過程中,一些運動項目已經成為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符號,比如我國的太極、美國的籃球、日本的相撲、英國的足球、古巴的拳擊、澳洲的橄欖球、韓國的貽拳道,成為該國文化傳播、文化輸出的主要載體,極大地提升了國民的文化自信。
隨著中國文化在西方社會的傳播,作為國粹的太極拳得到較快發展,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1億多人習練,所展示的東方傳統文化神韻深受西方民眾歡迎,很多習練者因此轉而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美國國家研究所開展了太極拳研究,結果稱:“太極拳幾乎無缺點,無任何副作用。”《紐約新聞日報》呼吁人們參加太極拳運動,稱太極拳是一項身心合一的運動。NBA是美國文化輸出和打一張的重要載體,它已超越了單純的籃球比賽,將運動的快樂與觀賞、力量和優美融合并發揮到了極致,它代表著“享受快樂”的體育娛樂精神,彰顯的是時代個性和流行時尚,展現美國在內的西方文化中具有的激進性、個體性、開放性。運動項目的跨文化傳播,在全球領域展示各國家、各種族的文化精髓,成為國家和人民文化自信的重要標志。
南京青奧會實施“文化與教育計劃”,推動運動竟賽和文化教育深度融合,組織開展了“奧運夢之旅”“世界夢之旅”“中國夢之旅”和“青之旅”4個系列4837場文化教育活動,各個國家與地區的運動員們走出賽場,登城墻、進戲坊,在互動中交流,參與人次超過100萬;204個文化小屋展示了世界文化村的風采,2}項體育啟蒙活動將讓廣大青少年感知不同運動項目的文化內涵,促進了各國文化、不同文明交流融合、和諧共處。南京青奧會提倡的快樂交流重于竟技和比賽,強身健體重于名次和獎牌,讓體育真正走近了普通民眾,回歸了體育運動的初衷;在展示各國優秀文化的同時,也準確地傳播了中華文化,講透講好了中國故事,有力地提升國家形象和民族自信,向全世界成功診釋了文化教育與體育并重的青奧會理念。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盛贊南京青奧會“完美無缺”。
4 運動項目文化深根于種族本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