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趙國的都城范文

    趙國的都城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趙國的都城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趙國的都城范文

    三家分晉

    三家分晉是指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曾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在其末期,政權落入智、趙、韓、魏等異姓貴族手中。其中,智伯瑤勢力最大,占有大量土地,掌握晉國的實權。為削弱韓、魏、趙三家實力,他分別向三家索要土地。韓魏兩家給了,趙家卻不給。他聯合韓康子虎、魏桓子駒攻打趙家,趙襄子毋恤依靠當地百姓支持頑強抵抗,又派人暗中與韓、魏相商。結果韓、魏倒戈,趙、韓、魏“三家滅智”,分其土地。隨著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的加強,公元前438年,韓、趙、魏三家平分了除留給晉幽公兩座城外的晉國的土地,這就是歷史上的“三國分晉”。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韓虔、趙籍、魏斯被正式策封為諸侯,趙國正式建立。史學家也把這一年作為戰國的開端。

    圍魏救趙

    公元前354年,魏王撥500戰車以龐涓為將,攻打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8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里?起初,田忌準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議說:現在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都城大梁猛插過去,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龐涓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田忌采納了此建議。結果,魏兵不得不撤邯鄲之圍往救,長途跋涉疲憊不堪,齊軍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擊,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自此,孫臏便聞名天下。

    胡服騎射

    趙武靈王(公元前325~前299年)是趙國的一位很有作為的國君。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十九年),周邊國家大亂,各國無暇干涉趙國內政。趁此天賜良機,趙武靈王向全國實行胡服騎射的法令,進行軍事改革。他要改變幾百年相傳的軍制,通過把趙國將士直接培養成騎兵和招募胡人騎兵相結合的辦法,建立一支能被國君牢牢控制的國家騎兵,在軍事上實行由車戰向騎戰的轉變。他的改革從改變衣著入手,讓男人改穿胡人式的緊袖短衣和長褲。他選擇靠近河套的草原訓練騎兵,聘請擅長騎射的胡人充當教練,實行了養馬、制革、設獸醫和籌辦草料等完整配套的制度,并讓國內作坊制作馬具,從而建立起華夏民族最早的一支騎兵。這一改革意義重大,相當于現代戰爭史上步兵的機械化。經過十幾年時間,趙國由一個弱邦迅速崛起為唯一能夠同秦國抗衡的強國。

    沙丘宮變

    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打破了歷來國君死后始立新君的傳統,將王位讓給自己鐘愛的幼子趙何,即趙惠文王,而自號為主父。這時趙何不滿10歲。雖然趙武靈王作為主父可以威懾朝政,但是一個國家掌握在幼主的手里是危險的,這件事引起太子趙章的極大不滿。趙章不是等閑之輩,能力出眾,曾為趙國立下汗馬功勞。后來主父為擺平關系,欲將趙國一分為二,封趙何為趙王,封趙章為代王。這一“分王趙代”的計劃更加不妥,再次引發思想混亂。正當他猶豫不決時,發生了。公元前295年(惠文王四年),趙章作亂,先殺了宰相肥義。公子李成、李兌起兵靖難。公子章兵敗后投奔主父,主父收容了他。公子李成、李兌圍攻主父所居的沙丘宮,殺死公子章后因害怕主父秋后算賬,就將主父圍困在宮中。“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彀(小麻雀)而食之,三月余而餓死沙丘宮。”一代雄主就此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靈王的死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趙國開始從最高峰跌落。

    奉公守法

    趙奢是趙惠文王時期的大將,被惠王封為馬服君,官列上卿。他原來是一個普通的收取田稅的官吏,為人清正廉明,大公無私。有一次,他來到惠文王之弟、平原君趙勝家收取田稅,但是趙勝的管家仗勢欺人,拒付稅款。趙奢不懼怕趙勝的權勢,毫不手軟,依照趙國法令殺了9個鬧事者。趙勝聽說后,怒氣沖天,要趙奢抵命。趙奢對趙勝說:“您是趙國棟梁之材,是受朝廷重用的大官,應該遵守國家法令,以昭示天下百姓。您要是能夠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會以您為榜樣,天下就會穩定,國家就會富強。”趙勝聽了這番話,轉怒為喜,后將趙奢保舉給趙惠文王,趙王封他為掌管全國稅收的官。趙奢管理賦稅后,國家賦稅公平合理,百姓富裕,國庫充實。后來,趙奢又被任命為大將。他英勇善戰,屢戰屢勝,戰功赫赫。

    紙上談兵

    趙括是趙奢之子,喜談兵學,曾助趙奢破敵,立下大功。趙奢死后,惠文王賜趙括襲封馬服君。惠文王死,子孝成王即位時,面臨秦國來侵,老將廉頗駐軍長平(今山西高平市北)。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爆發。戰爭初期形勢對趙軍很不利。孝成王接受望諸君樂毅的意見命趙括為主將。秦昭王聽說趙括已到長平,急調武安君白起領軍。白起一到長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幾陣敗仗。趙括不知是計,拼命追趕。白起把趙軍引到預先埋伏好的地區,派出精兵切斷趙軍的后路;另派騎兵直沖趙軍大營,把40萬趙軍切成兩段。秦國又發兵把趙國救援和運糧的道路切斷了。趙括的軍隊內無糧草外無救兵,死守了40多天。后來,趙括帶兵突圍時被射死,40萬趙軍全軍覆沒。于是,“紙上談兵”這一成語便流傳下來。不過,史學界有人在重新審視戰史后認為這一評價并不公平。

    竊符救趙

    秦長平之戰取得勝利后,接受了趙割地請和的要求。但趙王最終決定不履行和約,并積極備戰,秦昭王大怒,發兵60萬進攻邯鄲。公元前259年(趙孝成王七年),邯鄲之戰爆發。戰爭幾起幾落,異常慘烈。

    在進行過程中,趙國多次向魏國求救。魏王派晉鄙將軍帶領10萬部眾援救趙國,但讓軍隊停留在鄴城安營,名義上是救趙,實際上是抱觀望態度。守門人侯贏向魏信陵君獻計,讓他說服魏王寵妃如姬偷取兵符,之后,奪取晉鄙的軍權,即可向北援救趙國。信陵君遵從了這一計策。后又聽從侯生的獻計,帶上屠夫朱亥同往。到了鄴城,信陵君假傳魏王的命令,晉鄙合上兵符表示懷疑時,朱亥舉起鐵錐打死了晉鄙,于是信陵君掌握了晉鄙的軍隊。他挑選出精兵8萬攻擊秦軍,解除了邯鄲之圍。趙國取得了邯鄲之戰的勝利。

    反間計

    第2篇:趙國的都城范文

    【原典】

    共敵不如分敵①,敵陽不如敵陰②。

    【注釋】

    ①共敵不如分敵: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句意:攻打集中的敵人,不如設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②敵陽不如敵陰:敵,動詞,攻打。句意為 先打擊氣勢旺盛的敵人,不如后打擊氣勢旺盛的敵人。

    【釋義】

    進攻兵力集中、實力強大的敵軍,不如使強大的敵軍分散減弱了再攻擊。攻擊敵軍的強盛部位,不如攻擊敵軍的薄弱部份來得有效。

    【淺解】

    所謂圍魏救趙,是指當敵人實力強大時,要避免和強敵正面決戰,應該采取迂回戰術,迫使敵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敵人的薄弱環節發動攻擊,致敵于死地。

    【按語】

    治兵如治水:銳者避其鋒,如導疏;弱者塞其虛,如筑堰。故當齊救趙 時,孫子謂田忌曰:“夫解雜亂糾紛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擊,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解析】

    對敵作戰,好比治水:敵人勢頭強大, 就要躲過沖擊,如用疏導之法分流。對弱小的敵人,就抓住時機消滅它,就象筑堤圍堰,不讓水流走。所以當齊救趙時,孫子對田忌說:“想理順亂絲和結繩,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開,不能握緊拳頭去捶打;排解搏斗糾紛,只能動口勸說,不能動手參加。對敵人,應避實就虛,攻其要害,使敵方受到挫折,受到牽制,圍困可以自解。”

    第3篇:趙國的都城范文

    古趙京都邯鄲,在除夕歡慶活動中,流傳著一種奇異的風俗扔愁帽。

    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靜之時進行。各家和戶的大人、孩子,臨睡前,都把頭上戴過的舊帽子或舊頭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打掃街道時,再把它們清掃到墻旮旯里,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靈火”時燒掉。老人說,這樣做,可以扔掉一年的舊愁,迎來一年的新喜。

    相傳,這一習俗,起自戰國末年。秦始皇打敗齊、楚等國,派大將章邯出兵趙國。趙國軍民堅守陣地,英勇抵抗,給秦軍以重大創傷。秦將章邯大怒,攻破趙國都城邯鄲后,對這一地方,人不分老幼婦孺,房不分官商民賈,大肆燒殺擄掠。趙國人為了逃避秦軍的殺戮,上人摘掉士巾,商人扔掉商帽,背井離鄉,四出逃亡。

    第4篇:趙國的都城范文

    《史記?白起列傳》記載了白起一生為秦國征戰,立下的所有戰功:

    昭襄王十四年,“白起為左更,攻韓魏于伊闕,斬首二十四萬”;“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華陽,走芒卯,而虜三晉將,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沉其卒二萬于河中”;

    “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陘城,攻陷五城,斬首五萬”;

    “……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后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據史料記載,白起帶兵征戰中有據可查的殺滅敵軍人數達九十多萬,如果加上未記錄在冊的小規模征戰,死在他手上的各國士卒當在百萬以上。

    而當時七個諸侯國的總人口也不過一兩千萬人。

    今天看來,白起的所作所為,是一位高級軍事指揮者,在特定歷史環境的戰爭中,不可違背的必然,并非他個人意愿。

    戰神是怎樣煉成的?

    公元前305年,白起參軍入伍。公元前294年,在軍隊中因作戰勇猛而累功升為左庶長,進而被秦國權臣穰侯魏冉所賞識,成為其心腹愛將;

    公元前293年:因伊闕之戰大勝而升為左更、國尉,進入秦軍領導層;

    公元前278年:因安邑之戰大勝再升為大良造,成為秦軍最高指揮官;

    公元前257年8月:因破郢之戰大勝被封為武安君,這是戰國時代一個軍人能得到的最高爵位。

    白起一生致力于為秦國征戰,從史料記載中找不到他的敗仗記錄。

    白起勇武多謀,在與六國的諸多戰役中,他善于通過運動戰打殲滅戰,攻城略地所向披靡,與廉頗、李牧、王翦并列為戰國四大名將,白起則位其首。

    春秋時期,秦國地處蠻荒之地,遠離中原文化,人才欠缺,禮儀制度落后,兩三百年來未能像晉國齊國那樣稱霸。

    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秦國步入強國的發展軌跡。 商鞅對秦國政府和軍隊改革,“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軍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

    即使貴族子弟也必須“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榮華”。

    商鞅新法廢除了世卿世祿制,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從有軍功爵的人中選用。

    據《漢書》記載:將卒在戰爭中斬敵人首級一個,授爵一級,可為五十石之官;斬敵首二個,授爵二級,可為百石之官。各級爵位均規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數量標準和衣服等次。

    后來,“商鞅雖死,其法不滅,”秦國一直沿用變法時期的新法制度,軍隊戰斗力日益增強,國家實力日趨強大。

    白起就是商鞅變法后,從普通士卒到秦朝軍政首臣的杰出代表。

    1.攻韓伊闕一戰成名

    秦昭王十四年,韓魏聯軍扼守崤函阻秦東進,秦國的丞相魏冉推薦白起為主將,出兵攻打韓、魏二國。

    白起采用避實擊虛、先弱后強的戰法,將秦軍主力軍繞至韓魏聯軍后方,多次擊破聯軍分隊及后方留守部隊,逐漸將韓魏聯軍主力包圍于伊闕,最終滅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俘虜魏將公孫喜,又渡黃河攻取韓國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土地。

    此次攻打韓國令白起一戰成名,因功升任國尉。

    之后,白起又率軍攻魏,一路勢如破竹,連克魏國六十一座城池。

    這次勝利的戰略意義重大,一度稱霸而后漸漸衰微的魏國徹底失去崛起的機會。

    秦國由此打開了向東進軍窺探中原并奪取天下的戰略出口。

    2.破郢都受封“武安君”

    《秦本紀》載:“秦昭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為南郡,楚王走”。

    楚國位于秦國的南面,秦國要圖謀天下,既要東向三晉,也要南攻楚國,多年來楚國與秦國一直戰爭不斷。

    楚懷王死在秦國后,其子楚頃襄王即位,但迫于秦國的強大,只能屈膝求和,臣服于秦,暗中等待機會報仇。

    戰國是一個合縱連橫的時代,合縱即六國合作削弱強大的秦國,連橫即秦國采用離間計破壞六國聯盟。

    楚頃襄欲與他國合縱討伐秦國,秦昭王得知消息后,再次命白起帶兵攻打楚國。秦軍一路攻破楚國城池,楚軍節節潰敗,不得不割地投降。

    秦軍沒有就此停頓,繼續乘勝擴大戰果。

    白起依舊從敵后包抄,攻占了楚國都城,楚王被迫出逃。之后楚王改立都城,集結部隊反攻,雖獲得一些小的勝利,但已經無力扭轉戰局。

    從此,在經歷了來自秦國的一次次重創后,楚國元氣大傷,再無力量與秦抗衡。此戰白起更加聲名顯赫,令楚人聞風喪膽,受封“武安君”。

    3.“長平之戰”坑殺趙四十余萬大軍

    經過白起的幾次大戰,韓國、魏國、楚國都已經徹底失去了與秦國抗衡的力量,此時唯一能與秦比肩的就是后來居上的趙國。

    趙國屬于三晉之一,效仿秦國實行變法,國力增強,一躍成為能與秦國一爭高下的國家。秦趙之間的爭斗已經不可避免。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規模最大最殘酷的一次戰爭。

    《秦本記》對于這次戰爭的記錄令人膽寒,“秦使武安君白起擊,大破趙于長平,四十余萬盡殺之”。

    白起在這場戰役的所為令世人震驚,被后世學者稱為人類史上最高效的“戰爭機器。”當時秦周邊各國深知白起的厲害,趙國上下都十分恐懼。

    然而秦軍一開始派出的將領并不是白起。趙國的平原君(戰國四公子之一)認為即使白起神勇,一般人不可能打敗白起,可是要論守城,廉頗并不亞于白起,于是推薦廉頗守護趙國。

    廉頗布下數十里三道防線,積極建設城堡,與秦軍在長平打起了消耗戰,此戰持續三年。

    秦軍無法有效攻擊,損失不少兵卒。趙國錯誤地判斷形勢,認為秦軍已被削弱,可以決一死戰,于是以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取代廉頗。

    秦軍主將白起知道趙括是一個魯莽的對手,于是兵分兩路,一路佯裝敗退,一路從后面包抄,形成了袋狀包圍圈,切斷趙軍的幾個部隊之間的連接,一舉俘獲趙軍四十五萬。

    為了避免趙國降卒反復,白起下令將四十五萬俘虜全部坑殺。趙國經此致命一擊,再無力量對抗秦國。奠定秦國統一六國的戰略大勢。

    白起之死

    公元前257年11月,白起因不服從命令,被秦王嬴稷免去官爵降為士兵,最后被逼自殺。

    長平之戰后,白起準備乘勝進軍,一鼓作氣攻破趙國。可是從秦國傳來的卻是退兵的命令。

    原來秦昭王聽從了范雎的話,以秦兵暴師日久,應當讓士卒休整為由,允許韓、趙割地求和。

    范雎本是一個心胸狹窄的說客,長平大勝使他心生嫉妒,怕滅趙之后,白起更加威重功高,自己無法擅權,便以巧言斷送了白起宏偉的軍事圖謀。秦國喪失了滅趙的良機,白起因此與范雎有了嫌隙。

    秦國罷兵后,趙國不但沒有獻城反而開始聯齊抗秦。秦昭王遂又命白起統兵攻趙,但遭到白起的拒絕。

    白起認為秦國已經失去了有利的戰機,不宜再次出兵。

    暴怒的秦昭王不懂得戰機稍縱即逝的道理,于公元前258派五大夫王陵率兵攻打邯鄲,結果秦軍攻勢受阻,將卒多有傷亡。

    秦昭王再次任命白起統兵,但白起認為此時進攻毫無勝算,遂托病不行。

    范雎此時用私黨鄭安平代替白起,結果秦軍傷亡慘重,主將鄭安平率兩萬軍隊降趙。孤注一擲的秦昭王親再一次下令白起出兵。

    白起深諳兵法,認為殘局很難收拾,坦誠勸諫秦昭王撤兵,等待新的戰機。

    昭王認為白起是有意刁難,加上范雎在一旁不失時機地煽風點火。

    惱怒的秦昭王于是下令削去白起所有封號爵位,貶為士伍,并強令他遷出咸陽。

    由于病體不便,白起沒有立即啟程。三個月后,秦軍戰敗的消息不斷從邯鄲傳來,昭王聞聽更加遷怒白起,驅趕他立即離開咸陽。

    白起抱病啟程,行至咸陽東北的時,昭王在范雎的挑唆下,認為白起“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于是下定了殺掉白起的決心。

    《史記?白起列傳》記載,公元前257年11月,白起在咸陽西十里的杜郵引劍自刎。

    白起死前仰天長嘆:“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過了好一會又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

    第5篇:趙國的都城范文

    邯鄲——除夕扔愁帽

    古趙京都邯鄲,在除夕歡慶活動中,流傳著一種奇異的風俗扔愁帽。

    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靜之時進行。各家和戶的大人、孩子,臨睡前,都把頭上戴過的舊帽子或舊頭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打掃街道時,再把它們清掃到墻旮旯里,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靈火”時燒掉。老人說,這樣做,可以扔掉一年的舊愁,迎來一年的新喜。

    相傳,這一習俗,起自戰國末年。秦始皇打敗齊、楚等國,派大將章邯出兵趙國。趙國軍民堅守陣地,英勇抵抗,給秦軍以重大創傷。秦將章邯大怒,攻破趙國都城邯鄲后,對這一地方,人不分老幼婦孺,房不分官商民賈,大肆燒殺擄掠。趙國人為了逃避秦軍的殺戮,上人摘掉士巾,商人扔掉商帽,背井離鄉,四出逃亡。

    第6篇:趙國的都城范文

    1、齊國國都是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胡公時曾遷都至薄姑(臨淄西北五十里),田氏代齊之后,仍以臨淄為都城。

    2、齊國是周朝的諸侯國,分為姜齊和田齊,疆域大致在今山東省偏北的大部及河北省西南部,東靠海,西南和莒國(莒國為楚國所滅,但是莒國的全境后來為齊國占領)、杞國、魯國等國接界。北和燕國接界,西和趙國、衛國接界。國都在臨淄(今山東省臨淄區)。

    (來源:文章屋網 )

    第7篇:趙國的都城范文

    【論文摘要】古都安邑作為戰國時期魏國早期都城,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文章對中條山銅礦資源對安邑發展起到的作用進行了分折和探討

    魏國是戰國初期的強國,魏國遷都大梁之前,安邑作為都城大約經歷了220余年。在兩個多世紀的發展過程中,安邑的發展有兩個不可或缺的條件,就像兩個車輪,一同推動著這個古老的都邑發展直至魏惠王遷都大梁。這兩個條件,一是主觀的,即李愧變法,這是眾所周知、耳熟能詳的,它是魏國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上各個方面的改革的基礎和源頭;而另一個是客觀的,但是卻為人鮮知,即中條山的銅礦資源,它給貨幣的鑄造提供了便利的條件,進而促進了貨幣的流通,而貨幣的流通又刺激了經濟的發展,和李愧變法相得益彰,使變法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安邑:古老的都邑

    安邑是一個古老的都邑,它的歷史從公元前21世紀的夏代開始。經考古發掘,安邑遺址稱“禹王城”,位于近山西夏縣西北7.5公里處。傳說中的“禹都安邑”即指這方土地。

    大禹治水的故事歷來為人們稱頌。“安邑”一名的來歷含義乃是“洪水既平,民始安居。”這里是一個安居樂業的城邑。《安邑縣志》中曾這樣自豪地說:“安邑古稱禹都,殆因洪水既平,民始安居,因以為名,紀禹之功,實乃奠定山河之嘉稱也。”

    古都安邑更重要的是作為戰國時期魏國早期都城。(前562年~前339年共計223年,前376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后魏始成戰國七雄之一,魏惠王31年時都城遷往大梁)“禹王城”城內滿布東周至漢代、兩晉時期文化層,其堆積厚度2~3米遺存極為豐富。城址有年代不同的大、中、小三個城圈。大城屬戰國前期,地跨鳴條崗黃土丘陵和崗下平原,周長15.5公里,作北窄南寬的梯形,墻基的寬度除西北城角有1公里的地段為22米外,其余部分都是10~12米。

    魏國的先祖叫畢公高,是周文王第十五個兒子。武王滅商建立西周后,封高于畢(今陜西長安縣西北),遂以畢為姓。畢公高的后裔畢萬,春秋時為晉國大夫。晉縣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晉滅魏,此魏非彼魏,這里被滅亡的魏國是西周時分封的諸侯國,在今山西芮城東北。獻公將魏地封給畢萬。畢萬從其國名,以魏為姓,成為魏國的始祖;魏悼子徙居于霍(今霍州市境內),前562年,魏昭子始居安邑,即今禹王城。

    二、戰國初期“安邑”形勢分析

    戰國時期,魏國占有今晉南及豫北和豫中偏東一帶。戰國中期七國爭雄的格局逐漸形成,首先是魏國獨占中原,魏國在各大國中實力最強。

    魏文候襲位之時,趙氏占據晉國北部地區,以晉陽(今山西太原)為都城;韓氏占據晉國中部地區,以平陽(今山西臨汾)為都城;魏氏占據晉國南部地區,以安邑為都城;而晉公室僅有絳(晉都,今山西曲沃西北)與曲沃(晉別都,今山西聞喜東北)之地。

    在三家分晉時,趙氏獲利最多,得到了晉國北部的大片土地,并向東越過太行山,占有邯鄲、中牟。魏氏與韓氏籠罩在趙氏的南邊,魏氏偏西,韓氏偏東。魏國西邊是一河之隔的秦國,北邊是強大的趙國,東邊是新興的韓國,南邊越過中條山和黃河是秦、楚、鄭拉鋸爭奪的陜地(今河南三門峽澠池、陜縣和靈寶地區)。魏國被緊緊地裹在晉東南一隅。魏氏集中在晉東南,雖然在東面還有幾塊飛地,但都很不鞏固,難以建成戰略基地。魏國的核心地區是運城谷地,北部是呂梁山,南部是中條山,東部是王屋山,黃河的大拐角包住了魏國的西部和南部。這樣的地勢,易守難攻,但也容易被壓迫封鎖。

    魏國所處的周邊環境很復雜,魏文侯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遭到圍攻,面臨亡國的危險。趙、魏、韓只有聯合起來向外擴張才有出路。魏文侯的遂提出聯合發展策略,趙獻侯與韓武子都表示同意,三家出現了難得的和平局面。趙、魏、韓暫時放棄了內斗,走上了各自發展的道路。

    三、變法帶來的活力

    著名的李愧變法,在政治、經濟、農業、法律等方面均進行了行之有效的改革;另外,魏文候還任用吳起改革了軍事制度,創立了“武卒制”。 三家分晉后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魏國把主要的精力都用在了修煉內力上。

    變法和改革的結果,使魏國經濟得以迅速發展,地主政權逐漸鞏固,國力逐漸強大,成為戰國初年一個強盛的封建國家。

    后來的秦國獻公、孝公和商鞅變法都是以魏國為藍本的。魏文侯拜子夏為師,把儒的地位提到了從來未有的高度,達到了收取士人心的政治目的,是后世帝王尊儒籠絡知識階級的始作俑者。魏文侯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的策略,為后世的帝王所推崇,魏文侯的施政經驗是的一個經典樣本。

    四、中條山銅幣“銀行”

    中條山地處晉南豫北,考古發掘已在此地區及其附近發現不少與早期煉銅技術有關的遺址遺物。距中條山不遠的洛陽北郊也發現了西周鑄銅遺址,出土陶范上萬塊,并有大量爐壁、煉渣及青銅工具等遺物。屬于二里頭文化的早期銅器,也分布在這一帶。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中條山地區銅礦的開發,絕非僅僅始于戰國晚期。從地質資源上看,中條山地區也是夏商時期中原最近的銅礦產地。

    中條山銅礦的地質條件、有利成礦條件、開采條件、技術的條件,使得銅礦業的發展對貨幣的鑄造產生了積極影響。可以說,中條山就是銅幣“銀行”,因為中條山的銅礦資源是鑄造貨幣的基礎。

    春秋時期的貨幣鑄造地點,主要集中在中條山西北、東南兩側的今山西省汾澮涑流域和今河南省黃河以南的伊洛河流域。此處古稱“三河”之地,是春秋的晉國和王畿的所在地,也是春秋戰國時期貨幣鑄造的原生區域。中條山西北的晉南汾澮涑流域先秦時期有豐富的銅礦資源可資鑄幣之用。

    魏國政治上的改革成功,必然帶來經濟上的繁榮。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表現在商業上,大城市的興起,富商大賈的出現,水陸交通的發達,交換范圍的擴大以及貨幣經濟的繁榮。一般士大夫多有棄政從商的。甚至有些領有封邑,持有政權的封君卿士們也涉足商業,他們對鑄錢事業特別有興趣,各自在其管轄范圍內起爐鑄造,為了促進其流通,并準予以法律作為保障。

    春秋戰國至秦始皇統一之前,由于各大區域的自然因素、經濟因素、政治因素、軍事因素、民族和宗教因素各不相同,在中國大地上主要有四大幣種,齊魯文化圈是刀幣流通區、秦文化圈是圜錢流通區、楚文化圈是銅貝金幣流通區,而中原文化圈是布幣流通區,其中安邑”布是魏國遷都大梁之前的鑄幣,遷都大梁之后鑄“梁”字布。

    魏國的布幣,主要為“釿布”。“釿”是一種貨幣標度。在金屬稱量貨幣時期,貨幣單位的重量,用“釿”來代表,重量單位加上系金屬鑄幣,故書寫作“釿”。

    魏國在戰國初期實行政治改革,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商業的興隆,貨幣經濟也相應地受到積極影響而空前繁榮。魏國的布幣,絕大部分都是以鑄幣的地名來命名。同一個地點又有其幣值的區別,以及其形態上的差異,充分顯現出其貨幣文化的特征。

    通過對各遺址和墓葬出土魏國貨幣的研究,魏國的貨幣名稱布幣的種類最多:虞半釿、虞一釿;梁半幣、梁一釿、梁二釿;共半釿;晉陽半釿、晉陽一釿、晉陽二釿;山陽;梁邑;皮氏;高都;平周;安陽等。其中安邑布產于魏都安邑,是安邑半釿,安邑一釿,安邑二釿三等制貨幣。而安邑二釿是安邑布中最大的幣種。

    “安邑二釿”:一般通高6-6.5,肩寬3.3-3.5,足寬4cm。幣形與“安邑一釿”同。最重者31.1克,最輕者20克,平均26.6克。鑄行時間約在魏武侯與魏惠王之際。魏國貨幣的聲望和信譽,增強了國內的凝聚力,同時也開拓了魏國貨幣的流通范圍和溝通了各諸侯國之間的貨幣聯系,對當時社會的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起著一定的推動作用。

    五、貨幣經濟和李愧變法

    貨幣政策對于人民經濟生活、國家財政收入、社會安定等有著極為重大影響。貨幣與產出交互影響的因果關系。“食貨相通”是指糧食的問題可以影響貨幣,貨幣問題也可以影響糧食。

    趙國起初定都于晉陽,后來遷至邯鄲,以其地域關系,工商業異常發達。趙國的貨幣政策分成兩個階段。政府在晉陽時,曾經仿照魏國實行管制經濟,發行釿布調節市場。當時以“釿布”為主幣,“尖足布”為輔幣。釿布由官府鑄造,“尖足布”則由民間鑄造。

    由此可以看出,魏國當初實行的是管制經濟,這應是 “國家宏觀調控”的雛形和萌芽。

    李愧變法中實行“平糴法”, 年成好時,政府以平價購入糧食,災年再以平價出售,用“取有余而補不足”的辦法來平衡糧食價格。平糴法是一種運用貨幣政策來調控魏國的農業宏觀經濟的法令,貨幣政策與農業有效結合,保障農業有效供給以及糧食安全。它防止了商人壟斷糧價,造成“谷賤傷農,谷貴傷民”的現象,以穩定小農經濟,鞏固封建的經濟基礎,使得農民不致因饑饉而破產、流散。這樣既緩和了階級矛盾,又保證封建國家不失去大量的勞動人手。

    東周主要列國都城人口分別為:秦都雍城約18.2~21.8萬人,棟陽約6.9~8.3萬人,楚都紀南城約27.6~33.1萬人,壽春約44.8~53.8萬人,中山靈壽約24.1~28.9萬人,邯鄲趙故城約32.8~39.3萬人,臨淄齊故城約34.3~41.4萬人,都安邑約22.4~26.9萬人,曲阜魯故城約17.2~20.7萬人,新鄭鄭韓故城約23.7~28.5萬人,東周王城約15.8~19.1萬人。

    魏都安邑雖然不是眾都城中人口最多的,但是卻超過了東周王城,曲阜故城,秦都雍城,棟陽,與中山靈壽,鄭韓故城相當。

    六、小結

    綜上所述,中條山豐富的銅礦資源是安邑貨幣流通發展的客觀條件,是不能忽略的,李愧變法在農業上的改革促進了安邑手工業的發展和商業的興隆,從而給貨幣流通提供了切實可靠的經濟實力。

    自然地理環境是安邑這個魏國早期的都城發展的一個巨大的推動力,魏國率先稱雄可以說是依靠變法改革與豐富的銅礦資源這兩個車輪共同前進的結果。

    政治方面、經濟方面、軍事方面以及文化方面的改革,事實上都是李愧變法的產物,這是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思想中“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的具體反映。有而自然地理因素——中條山豐富的銅礦資源卻早在變法之前就已經存在,地理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經常的、必要的物質條件。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之時繼承的家業是魏桓子在三家分晉時建立的魏國。在魏國稱雄之時,安邑钅斤布的在安邑的流通離不開中條山便利的鑄幣條件,而貨幣的流通又是經濟繁榮的折射,經濟繁榮又反映了整個社會中包括政治、軍事、文化在內的各個方面的穩定、強大、先進。

    參考文獻

    [1]李延祥.中條山古銅礦冶遺址初步考察研究[J].文物,1993,(2).

    [2]陳隆文.中國早期貨幣鑄造的空間演變.

    第8篇:趙國的都城范文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于趙國都城邯鄲,并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13歲時即王位。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了秦朝,并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

    但是到了后期,秦始皇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于邢臺沙丘。

    (來源:文章屋網 )

    第9篇:趙國的都城范文

    范雎出道之前的經歷,稱得上坎坷。他雖能言善辯,怎奈家境貧困,只能在魏國大夫須賈手下混飯吃。一次,他隨須賈出使齊國。齊襄王聽說他口才很好,便送給他金十斤及牛、酒等物,范雎沒敢接受。但須賈認為,范雎一定是向齊國透露了魏國的秘密,才會得此重賞。于是,他向魏國相國魏齊作了報告。魏齊大怒,命人將范雎抓來,打了個半死。最終,范雎裝死逃了出來,并設法來到了秦國。

    當時的秦國,主政的是宣太后與穰侯魏冉,秦昭襄王并沒有什么實權。范雎初到王宮,正好遇見昭襄王。宦官呵斥:“大王來了!”范雎卻回答:“秦國哪有什么大王,只有太后、穰侯。”昭襄王聽出話中有話,便將他引入內室。范雎擔心周圍有太后與魏冉的耳目,沒有直言,而僅僅獻上“遠交近攻”的軍事策略。昭襄王見他說的有道理,便任命他為客卿,一同謀劃軍事。

    過了一段時間,范雎見昭襄王已經非常信任他了,才趁機說:我擔心大王死后,擁有秦國的可能不是您的子孫了。一席話,說得昭襄王連連稱是。經過精心謀劃,昭襄王發動宮廷,廢掉了太后,將魏冉等“四貴”逐出關外,收回了朝廷大權。范雎因此被任命為丞相,封為應侯。

    就一個謀士而言,范雎勸說昭襄王奪回權力,無可厚非;相反,還體現了他的政治才干。但問題是,范雎這么做的目的,是想取魏冉而代之。更何況,昭襄王是在宣太后和魏冉的幫助下才成為君主的,秦國也在宣太后和魏冉的治理下日益強大。魏冉雖然擅權,但對昭襄王還是忠心耿耿的。范雎為了一己私利,挑撥昭襄王廢掉太后和魏冉,用心未免過于險惡,手段未免過于毒辣。

    范雎掌握秦國大權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報仇。恰好魏王派須賈出使秦國,范雎故意穿得破破爛爛的去見須賈。須賈不知道他已是秦國的丞相,見他還活著,大為吃驚,但念在故舊之情,不僅留他吃飯,還送了一件棉袍。范雎恢復身份召見須賈,對他說:我今天之所以沒有殺你,就是看在你送我棉袍,還有故人之意的份上。你回去對魏王說,趕緊把魏齊的頭送來,不然我就血洗魏國的都城大梁。須賈回到魏國后,將范雎的話告訴魏齊。魏齊無奈,只好逃往趙國,躲在平原君趙勝家里。長平之戰后,秦國借機扣押平原君,要趙國交出魏齊。魏齊走投無路,被迫自殺。

    平心而論,范雎與那些只會空談的舌辯之士不同,不僅肚里有才學,而且胸中有韜略。長平一戰,就充分體現了他的軍事指揮才能。他用反間計使趙國撤掉老將廉頗,換上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結果秦軍在名將白起的指揮下,在長平全殲對手。但是,范雎擔心白起會取代自己,竟又向昭襄王進讒言,導致白起被迫自殺。之后,他推薦鄭安平率軍繼續進攻趙國,但鄭安平兵敗投降。

    按照當時秦國的法律,如果被推薦的人犯罪,推薦者也要受到連坐。盡管昭襄王沒有因鄭安平等人的事情追究范雎,但范雎自感岌岌可危。關鍵時刻,他聽從他人建議,辭去了丞相的職務,因此而得以善終。這也算是對他有自知之明的回報吧。

    精選范文推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婷婷九月| 成人免费草草视频| 成人免费草草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欧美成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一区| 亚洲成人自拍网| 国产精成人品日日拍夜夜免费 | 18岁日韩内射颜射午夜久久成人| 日本欧美成人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播放| 欧美日韩视频在线成人|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国产成人午夜电影|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电影| 999影院成人在线影院| 四虎影院成人在线观看俺也去色官网| 成人自拍视频网| 欧美成人在线影院|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欧美|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成人av电影网站| 成人影片一区免费观看|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 成人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69| 国产成人av在线免播放观看|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AV天堂| 成人性爱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无毒在线观看网站| 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窝窝视频成人影院午夜在线 | 四虎成人免费大片在线|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 亚洲欧美成人影院| 久久精品成人欧美大片| 欧美成成人免费|